发布时间:2024-03-13 16:06:3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历史近代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初中历史待进生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其有效转化成为广大初中历史教师必须着重解决的重要问题,随之有关转化策略的研究也就成为教研重点。下面我从初中历史待进生的有效转化入手,谈一谈初中历史待进生的转化策略和方法,以供广大同仁参考与指正。
一、尊重待进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待进生的历史成绩一般不理想,处于班级倒数,而待进生的自尊心又非常脆弱,怕看到其他同学歧视的眼光,期待我们真诚关爱。一般来说,待进生都怕被歧视和遗忘,常常由于与老师关系不融洽就放弃历史学习。因此,我们对待进生要更关心和爱护,多鼓励和表扬他们,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待进生转化的重要前提。例如: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后,就对待进生投以亲切和信任的目光,给他们极大的鼓舞,我们心里要时刻想着待进生,则他们会对我们产生好感,师生关系的融洽必然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
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积极合作,有效打造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愉悦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师生互动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构建“一帮一”互助活动,积极鼓励待进生主动参与小组互助活动,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发散他们的历史学习思维。
三、运用高效教法,提高待进生的学习兴趣
待进生的历史学习能力比较差,在课堂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吸引待进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采用的语言要通俗易懂,同时还要借助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趣味性。另外,我们还要善用采用待进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讲解历史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指导待进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
并不是所有待进生都不想学,有很多待进生对历史还是感兴趣的,想努力学,同时在学习上很认真,但是成绩总是没有长进,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孩子们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对历史学习不入门,不知道如何学。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待进生的方法指导,教给他们学习历史的正确方法和技巧,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运用历史知识的实践能力,调动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提高历史学习能力。
五、有效组织合作学习小组
活动小组成员组成的科学性是小组合作取得成效和促进待进生提高的重要保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就近结合或自愿结合的形式,充分考虑小组成员的个体差异,安排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活动小组,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合作互补和共同提高。课后查漏补缺中则侧重于安排同一层次的学生在同一小组,从情感上照顾待进生的自尊心,也便于安排小组活动内容,激发历史待进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实践证明,这种科学有效的方法能够促进不同水平的学生尤其是待进生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六、帮助待进生认识自我
强化自我是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保证,更是加强非智力因素对孩子们影响的重要条件。通过明确孩子们的个性差异和存在的问题帮助孩子们科学地选择合作伙伴,在轻松民主的氛围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孩子们根据自身特点高效地合作学习、相互协作和补充,促进小组活动任务高效率地完成。
七、在教学组织过程中让待进生体验和领悟合作技能
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待进生的实际情况,从课前预习、课堂设计和课后学习反馈等方面都要科学有效地进行选择,有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同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待进生的合作能力需要通过亲身体验并不断领悟才能提高。因此,我们要协助各小组进行任务分配,让待进生学习如何进行合作学习和交流,如何进行倾听。只有亲身体验,才能掌握合作学习技能。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习到如何吸取他人长处和优点,有利于待进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在整个过程中,待进生获得丰富的认知体验,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进而促进待进生历史学习能力的提高。
八、积极发现待进生的“闪光点”,积极评价待进生
由于待进生历史基础相对来说差一些,而且他们常常有强烈的自卑感。因此,让待进生回答问题时要选择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使他们重拾自信心,把成功的机会更多地留给待进生并及时表扬,让他们更多地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并使之长久。总之,我们积极发现待进生的“闪光点”,积极评价待进生,努力使那些沉默寡言的待进生们变得活跃积极,主动参加课堂教学的各种活动,真正实现待进生的有效转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7-0117-02
笔者认为,历史教学有三层境界,第一层是对历史知识的了解,第二层是对历史史实的理解,第三层是对历史、现实的理解与领悟。
2007年全国高校开始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下简称《纲要》),从《纲要》开设的目的来看,第一与第二层境界是大学之前历史教学的重点,第三层境界才是《纲要》教学要达到的目标:使学生懂得近代中国的三个选择,树立正确的“三观”,主动投身祖国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而贡献力量。
《纲要》课程开设7年来,学界在《纲要》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大部分研究集中在《纲要》课程本身上,如充分发挥《纲要》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研究,教学方法、手段和模式中的改革与创新研究,而对于课程面对的对象却没有太多涉及。
《纲要》课程面对的对象是千差万别的,是否能有一套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呢?答案是否定的。教师必须要注意到教学对象的“异”, 运用不同的方法,达到“同”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看,对理工类独立院校《纲要》教学的研究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也是符合因材施教基本原则的。
一、理工类独立院校的特点
中国大学与学生的层次的复杂性是有目共睹的,从清华、北大等龙头院校到其他重点本科院校,到普通本科院校,至三本独立学院、高职院校,这些大学自身特点及共自身定位有着很大的差异,也会在主客观上影响《纲要》等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学生在历史方面的素养也存在较大差异。
首先,学生历史、政治、人文知识相对不强。理工科院校绝大部分学生都是理科生,虽然中国近现代史及其他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在初、高中的教材中都有涉及,但是由于高考应试教育的影响,这些非理科高考科目往往沦为摆设,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或是一知半解,甚至是错误的认知。三本的理工类独立学院的学生历史素养和其他批次本科相比,可能还有更多的差距。
其次,对思政类课程有轻视抵触情绪。长期以来在我国教育中就存在重理轻文的问题。学生、家长、社会对文科的不正确认知以及就业压力等带来的导向,使独立院校的学生更是深受影响。他们的学费相对较高,就业与一本、二本院校学生相比压力更大,他们更希望投入更多时间在实用课程与专业上,对文科类专业与知识特别是思政类课程存在较大的抵触情绪,但独立学院学生思维往往更加活跃,有较强的可塑性。
再次,理工类独立院校对思政类课程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理工类院校和其他类别高校相比,一般定位为技术或应用范畴,对思政类课程投入往往很有限。而对《纲要》等思政类课程往往不够重视,认为没有必要在此类课程上过多投入,课程设计课时达到教育部规定的下限就可以,因而往往以大班来授课,教学安排往往是非黄金时段,再加上很多理工院校自身是没有思政类专业,师资和文科院校相比有很大差距。
二、理工类独立院校《纲要》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
首先,要史论结合,以论为主。就《纲要》课程而言。文科类学生应侧重“论”, 基本史料可以花较少时间,重点在通过他们熟悉的史实和不熟悉的史实得出理论归纳与观点升华,使他们在大历史层面加深对近现代中国历史的了解,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与政治方向。理工类独立学院学生历史及其他政治理论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对很多历史事件了解相对粗浅,甚至有偏差。因此,在《纲要》教学过程中,应首先解决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基本线索。但是,绝不是像高中一样死记硬背,局限于知识点的记忆。笔者认为,史实做到基本了解就可以,着重点还是应放在“论”上,只不过和文科学生相比,“史”上花的时间更多些,在“史”与“论”两者之间,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都应是“论”为主,这是高校开设《纲要》的基本出发点。以《纲要》第二章为例,讲的是对中国早期出路的探索,对于文科生而言,、、过程及史实可以稍稍带过,重点放在这些早期探索失败的原因上,进行思想提炼。而理工类独立院校学生则可能要花相当时间在基本史实过程上,但也只是讲清楚基本就可以,不必过多涉及具体的过程及详细事件经过,如没有必要过多涉及后期领导争斗及腐化问题,但二者都是要得出这些探索不能为中国找到出路这一结论上。
其次,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纲要》课程的兴趣与求知欲。《纲要》能够利用的资源相对丰富,单向灌输教学模式必须改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信息多样性、信息量大、趣味性强等特点,资料通过多媒体展示能取得较好效果;教学过程尽可能根据不同内容采用启发、互动、辩论、比较、专题教学等符合教学内容特点的不同方式进行。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染力、说服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教学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如讲第一章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时,可能采用启发、互动式教学;讲第六章中华民族的,可以利用丰富的图片、影像资料。
再次,利用本地资源,开展实践教学。利用当地历史资源,开展实践教学,是理工类独立学院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的又一重要途径,也是达到历史教学第三层境界最有效的手段,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情感教育。笔者所在江西赣州,是原中央苏区核心地区,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在教学过程利用这些红色资源,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真真实实的历史,能使学生通过感性认识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笔者曾经布置过一次课外作业,题目是:写一位赣南籍贯革命烈士事迹及感想。很多同学做得很好,虽然也有一部分同学在网上复制粘贴,但是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很多同学表示,之前不知道赣南革命先烈有这么多英勇事迹,找资料才发现,先烈的事迹让他们很感动。
总之,《纲要》教学过程中必须区别不同的教学对象及其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多样的手段,把理论性与实践性、科学性与革命性、思想性与通俗性融为一体,达到《纲要》最终的教学目的,使广大学生了解中国的昨天,理解今天,把握明天,珍惜来之不易的革命成果,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
[ 参 考 文 献 ]
蒋小姐夫妇对于这笔钱的用途始终达不成共识。丈夫希望先将这些钱还一部分贷款,以减轻二人的房贷压力。现在,他们二人每月的生活花销在450 0元左右。蒋小姐认为,如果节省一些,完全可以少于这个数字,同时以他们二人每月共计1. 3万元左右的薪水,还每月4865元的房贷,根本不是问题。而用这笔钱去投资,不但可以协助还房贷,还能以钱生钱。
两人争执不下,找到了《投资与理财》杂志,希望我们的理财规划师为他们量身打造一个适合的理财规划。由于还年轻,蒋小姐认为承受风险能力强,她青睐高收益的理财类型产品。同时,32岁的蒋小姐打算在35岁生孩子,希望提前规划一下孩子的各种资金,如健康保险、教育等。蒋小姐最后偷偷地告诉记者,自己还有10万元的私房钱,这次也希望拿出来投资,但这10万元是自己辛辛苦苦攒下来的,希望做一些保守投资。
“白骨精”终于出嫁 婚宴礼金先还房贷还是先投资(A)
资产分析
家庭资产情况
蒋小姐家庭资产目前主要为自住性房产与现金存款。其中房产占比78%,活期存款占比22%。蒋小姐资产负债率宜在20%至50%之间。家庭目前有65万元按揭贷款,资产负债比率为48%,处于合理区间。
家庭收支情况
储蓄比率=盈余/收入=43620/156000=0.28,该家庭的年收入达15.6万元,年支出11.2万元,收支比率约为72%,支出比率过高,家庭储蓄能力较弱。未来随着孩子的出生,家庭支出会进一步加大。
家庭保障情况
蒋小姐夫妻具有基本的社保。但由于社保只能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夫妻二人希望今后家庭、养老生活更有质量,尚需加大商业性保险的规划和投入,提高家庭保障水平。
其它
房产情况:按揭购房一套,尚有65万元为期20年的房屋贷款,月供4865元。
理财目标
希望量身打造投资理财计划,实现家庭资产保值增值;
育儿计划——三年后生小宝宝,希望提前做好一些准备,如健康保障、教育等;
希望自己的私房钱能做一些保守稳健的投资;
保障计划——建立家庭保障。
理财建议
合理规划,有效分配家庭资产,实现资产增值最大化
一、留足家庭应急准备金
一般而言,家庭流动资产比率不宜过大,过大则可能导致投资效率不高,过低则可能导致家庭短期出现财务透支风险。根据蒋小姐家庭收支情况考虑,建议保留5万元的家庭储备金为宜,可以存为货币基金、通知存款等,既灵活,又比活期收益高。
二、小家庭刚成立,节流是家庭理财重点之一。夫妻二人应养成定期记账分析的习惯,每月一总结,逐步消除不必要的浪费型消费,加快生息资产的累积。二人世界阶段,家庭月生活总开支控制在3000元左右为宜。
三、维持当前资产负债比率,加大投资性资产的比例
按照目前家庭情况,建议投资性资产比例在50%以上。流动性资产的收益较低,自用性资产主要体现客户目前的生活品质,因此,投资性资产是客户实现未来理财目标最可依赖的资源。投资资产比率低下,也意味着理财收入较少,这对客户实现未来的财务目标是一个非常大的障碍。
蒋小姐家庭目前有65万元按揭贷款,资产负债率48%,尚处于合理区间,月供也在可控范围内。因此,建议20万元礼金应用于投资,而非提前偿还贷款,投资形式可以按照6:4的比例,分别投资于股票和基金市场。经过近5年的调整,相信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复苏,中国资本市场将会迎来一波新的行情。
三年后生小宝宝,提前准备要做好
在长沙,孩子的生育费、保健费、护理费等约为1.5万元,父母有本市户口,还可以报销大部分费用。因此,生育费不是考虑的重点。
对于蒋小姐这样忙于工作的白领阶层,可以选择基金定投这种投资方式。选取股票型、配制型、混合型基金组合投资,每月定投1500元(生活费节省部分),年平均复合收益为6%,预计15年以后,可积累财富约69.3万元。
私房钱投资计划
蒋小姐自己存的10万元私房钱,如果只是银行存款的话,收益肯定很低。建议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选择较为稳妥的投资,如银行债券类信贷资产类理财、债券型基金等。平均收益一般在4%至6%之间,风险比较适中,可以作为私房钱的主要投资形式。
建立家庭保障
蒋小姐夫妻两人目前正值壮年,对未来的事业和收入有着积极的预期。但是在这个时间段中,需要对人生可能的风险进行规划,这是对家庭的一种责任和承诺。一般家庭保费以不超过整个家庭收入的10%为宜,夫妻双方的保额是总收入的10倍。建议夫妻俩重点补充配置寿险、重疾险和意外伤害险。
“白骨精”终于出嫁 婚宴礼金先还房贷还是先投资(B)
家庭财务分析
流动性健康诊断
蒋女士家庭目前的流动性健康指标超出正常区间的范围,家庭财务变现能力过强,说明家庭资产中有过多的资金闲置,不利于资产增值。
家庭保障能力指标
蒋女士家庭的保额诊断低于正常水平,家庭保障处于危险状态,在由于突发事件丧失工作能力时,容易发生家庭失去收入来源,无法维持原有的生活水准的问题。
盈余状况诊断
蒋女士家庭当前年度盈余状况低于但接近标准值,可以应付日常生活开支及一些近期目标。但若要保证家庭家庭财务更加健康,并实现未来的理财目标,则应坚持做到开源节流、合理投资。
理财建议
投资规划
根据财务诊断的建议,蒋女士只需留出家庭的3个月支出,即1.8万元就可以了。其他资金可通过合理的投资组合,产生更多的投资收益。建议蒋女士将1.8万元中的1万元作为货币基金留存,0.8万元以活期存款方式留存。
至于是否提前还贷,这取决于蒋女士选择的投资项目。如果对自己的投资能力有信心,且能坚持住,就不用急于还贷,而把钱用于投资,否则优先考虑提前还贷。下面就两种情况做一个假设,以供参考。
假设提前还款。目前五年以上银行贷款基准利率6.55%,提前还款20万元,可以在未来20年节省15.93万元的利息钱(假设利率不变)。
假设不提前还款。以20万元、20年为周期,构建一个积极的投资组合,将其中10万元选择信托产品。建议选择大型商业银行的、历史信誉好的信托公司推出的信托产品,年收益8%左右。将剩余10万元资金投资银行理财产品、国债、定期存款等产品,稳健、可靠,还能随时变现。构建后的组合,20年后可以产生投资收益48.5万元左右。
通过投资计算可以看出,蒋女士坚持投资的做法是对的,因为持续投资是可以复利计息的,复利时间20年的投资效果是惊人的(爱因斯坦曾经把复利的威力比喻成原子弹爆炸一样的效果)。而房贷计息方式也比较特别,每个月还款,实际上都在还一定的本金和利息,而且由于本金越来越少,利息是逐级递减的,所产生的利息不能简单的计算为20万元贷款,年息6.55%,每年就产生1.31万元的利息。所以,贷款产生的利息和投资是没法相比的。
蒋女士还有10万元的私房钱,可以选择5万元购买信托产品,5万元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国债、定期存款等产品。
保险规划
一、初中历史教学人文精神培养的可行性
(一)新的历史课程标准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供了可行性。新课程标准就初中历史加强人文精神培养明确了规定:要求学生学会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积极体验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塑造健全的人格;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的巨大物质进步,崇尚科学精神,逐步树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了解历史上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治的演变过程,理解民主与法制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要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开放意识;正确看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加强环境保护意识。从现行使用的初中历史教材内容看,新课标改变了原来历史教学以政治史为主要内容,适当增加了经济史,社会史,思想史,风俗史,尤其是文化史方面的内容。这为我们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指明了方向。
(二)初中历史学科知识点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供了可行性。青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从中领悟人类文明的创造力及其蕴涵的价值取向,感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在吸取历史知识的同时进行人格的塑造与培养。以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例,商鞅个人的改革勇气和大无畏精神,可以对学生的道德人格产生积极影响;北魏孝文帝为推进改革而不畏艰难险阻的毅力,是对学生进行坚强信念教育和挫折教育的典型材料。再如,学习中国近代史,使学生知道中国是怎样由文明古国逐渐落伍,成为列强侵略的对象;知道中国在近代时期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理解近代中国人民为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如何前赴后继,不断探索和奋斗。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弘扬近代仁人志士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和优秀的革命传统。还可以从近代中国历史中吸取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讲述诸子百家儒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从中可以体会到孔子的“仁者,爱人”,“有教无类”的朴素平等仁爱思想,孟子“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墨子“兼爱”、“非攻”、“节用”的平民思想。通过讲授“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使其了解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理解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古代绘画、书法艺术的发展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
二、培养人文精神的基本途径
1 引言
历史和社会教学不只对学生智力开发和知识增长有着重要而特殊作用,并且对学生意志品质、性格气质、思想品德以及心理素养等素质的形成同样有着显著的作用和影响。历史和社会教学是初中开设的,具有人文性的基础课程。但是在目前的初中历史和人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是一味的希望让学生考出高分,以便中考能考出好成绩,考上好的高中,从而使得教师忽略了从教材中发掘人文内涵和精神,忽略了通过历史和社会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历史和社会教学应改变目前不重视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提高的现状,积极探索发现历史和社会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内涵和人文精神,并用适当的方式方法,用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 历史和社会教学人文性的作用
探讨初中历史和社会教学的人文性,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探讨其作用,即历史和社会教学应该达到什么样的人文目的。
2 . 1 培养正确社会历史意识
有学者说“历史意识是把过去、现在与将来的企望结合起来的一种心灵活动”。因此,历史与社会教学要用正确的理论为指导,使学生认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会初步运用基本观点分析与解决问题。形成并发展学生的社会历史意识,要以历史知识作基础,同时渗透思想教育要求,如爱国意识、参与意识、忧患意识以及民族意识等。
2 . 2 培养优秀民族素质
当前,一部分青年学生不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忘却优良传统,使民族气节下降甚至消失,民族意志变薄,做出一些不顾国格、人格,损害民族情感的事。这表明我们的教育忽略了对学生民族素质低的培养。因此,在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应重视用培养学生的民族素质。我们的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并在历史发展中,产生了许许多多优秀的文化,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华夏儿女。因此,在历史与社会教学活动中,应该好好利用优秀文化来对初中学生进行民族素质的培养。
2 . 3 培养先进国际意识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但是国与国间也存在许多隔阂和问题。通过深入研究,我们不难发现造成隔阂和问题的原因是各国有自己独有的历史和社会文化,而且这种历史和社会文化间存在差异。要想很好的解决国与国间因历史和社会文化差异导致的问题,就必须培养青少年的国际意识。因此,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了解我们的历史,了解社会,还应该通过历史教育,帮助学生扩展视野,树立起“ 和平的公民责任、民族间相互依存、国际理解以及人类友爱的意识”,使我们的青少年能够正视别的民族、国家的文化和历史,承认彼此间的差异,不因为彼此的差异而相互排斥而是相互理解合作。
3 、通过历史和社会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性
明确了历史与社会教学的目的是传递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后,我们就需要分析探讨如何通过历史与社会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性。
对于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我们不应该以一种观念去解读。比如在讨论20世纪40年代初的“ 珍珠港事件”这一重大事件时,应该在以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和原理进行分析的主线,同时不排除别的一些分析方法分析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得出不同的历史观点。这与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意识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学习“中国的历史与文化”这一主题的第二节“古代文明”。我国古代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中国古代文明成就史的教学可以大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更是进行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必不可少的教育素材。在学习第三节“近代探索”时学习中国近代史,使学生知道中国是怎样由文明古国逐渐落伍,成为列强侵略的对象;知道中国在近代时期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理解近代中国人民为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如何前赴后继,不断探索和奋斗。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弘扬近代仁人志士不怕牺牲,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和优秀的革命传统。还可以从近代中国历史中吸取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育教训。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开放的世界意识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另外,近代中国是古代史的延续和现代史的前奏。学习近代史将帮助学生系统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
4 结束语
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材,素质教育出现。人文教育作为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有着重要作用,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历史与社会作为人文社会学科中的基础学科,其重要性显而易见。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应该充分认识到上述分析中提到的历史与社会教学的目的,采用正确的方式。
参考文献:
[1]唐一.简探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育[J].教学与管理,2005,(13)
[2]周策宇.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浅谈[J].湖南教育,2000,(18)
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有效针对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专门的课件,并通过音频、视频、特效等方式开发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科技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势在必行。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传统教学主要以灌输的方式进行,学生是被动听课的工具,而老师则成为教学的主体,学生被牵着鼻子走,老师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和意识去了解学生是否理解了课程知识。
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挥,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初中历史主要学习中国古代、近代和世界近代史,这些内容与现实生活差距大,学生兴趣不高,但有了多媒体的介入,可以将原本枯燥乏味的内容通过图像、文字、声音、动画、影像表现出来,让历史变得更加直观。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深入其中,理解历史事件,增强其好奇心,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和了解的兴趣。
二、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我们有了多媒体教学,感受到现代科技给教学带来的变化,渐渐地也从完全的传统教学中脱离出来。多媒体教学要求刺激学生感官,促进学生思考,这无疑是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掌握丰富的历史资料,还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去网络上收集知识信息,如果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找到突破口,从而爱上历史,喜欢学习。多媒体教学有效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探索新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充分发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教师也应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变化,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只有懂得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多媒体教学,才能培养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适应当代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合格人才。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初中历史这门学科属于多方面、综合性的学科,它记录了世界人类起源、社会制度、政体组织以及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形成过程。通过对初中历史的学习,学生能够对中外历史人物、事件以及社会现象有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由此可见,历史教学对初中教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由历史这门学科的本身特点所决定的。此外,初中历史教学更加注重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结合,具有阶段性、文化性以及延续性等特征。近几年来,随着新课程体制改革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初中历史教学的思想与方法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大量先进的教学思路和措施如同雨后春笋一般的出现,并有效地推动了初中历史教学的进步。
一、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初中历史教学水平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力度不足
初中历史教学内容包括了中国古代史、近代史以及世界古代史和近代史等几方面内容,涵盖范围广、知识面非常丰富。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中考中历史课程所占的分数相对较低,对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视力度无法达到与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的同等高度。因此,许多初中学校在对历史教学的投入、师资培养以及课程安排方面都较为轻率,这影响了历史教学的发展。
(二)教学思想存在误区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思想普遍存在着一些误区。首先,教师定位错误。许多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没有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特点等,从而使得教学没有针对性。其次,教学方法陈旧。多数教师一直沿用单一式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导致历史课堂教学索然无味,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再次,历史教学简单化。部分教师简单地认为历史教学就是死记硬背,教学缺乏创新性,没有从培养学生历史思想角度出发,导致学生只是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知识根底不牢固。
二、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水平
(一)改变教学观念,加强对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视力度
要想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水平,教师首先应当改变传统以数、语、英、理、化为主的思想观念。在素质教育的思路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综合性历史理念思路,确立初中历史教学的具体目的和重要意义,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初中历史教学。例如,学校要加大对历史教学的资金投入,为历史教学提供一个好的环境。在课程安排上,教师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科学安排并保证课时等。
(二)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极为重要,教师应当敢于更新自身的教学思路,大胆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首先,加强对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师应当根据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有效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集中学生课堂的注意力,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能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历史教学中。例如,在学习《》一课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圆明园中珍藏的文物图片以及被烧后圆明园的遗骸图片,并对它们进行对比,使学生深刻地了解当时的情况,从而对历史意义得到更深入的认识。其次,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教学中的提问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如人们在没有纸张前,都用什么来进行记录?造纸术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谁发明了造纸术呢?东汉蔡伦为什么要改进造纸术?这样,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独立学习,使历史教学更具有目的性,从而使教学效率得到明显提升。
(三)加强教师自身水平的考核与培养
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高低可以直接影响到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要想提高历史教学质量,首先就应当加强对历史教师自身水平的培养。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历史教员组定期召开学术交流会,就目前先进的历史教学思想和方法进行及时沟通,并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制定解决措施。其次,对历史教师进行定期考核,采用笔试、课堂测评以及学生打分相结合的方法,实行末尾淘汰的措施,对成绩优秀的教师给予奖励,对成绩较差的教师给予惩罚,从而激励教师自觉主动地提升自身教学水平。
总之,初中历史是初中整体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教师应当给予这门课程足够的重视,并积极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努力提升历史教学水平。
历史是一门具有丰富知识的学科,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很好的帮助。初中教学比较重视的教学目标是对学生的历史观的培养[1]。为了使学生能够更进一步的了解历史并具有真正的历史观,我们对初中历史“探究-感悟”式教学模式进行分析。
1探究式教学的模式
1.1常规课堂中的探究性教学:教师们通常在常规课堂中会使用探究性教学模式。中国人应该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并且熟悉掌握。历史课上的一些历史事件还是比较有趣的,所以,与其他科目对比,历史课趣味性较大。当然了解历史事件是为了更好的记住历史的一种学习手段,通过历史事件,看到其本质和代表的某些具有规律性的事物。所以教师需要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探究性教学方法,将学生作为主体,通过有趣的教学引起他们对历史的好奇心,从而使历史课堂气氛得到活跃,充分带动他们思考和探究历史,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例如当讲到中国近代史时,先带领同学们根据地图册上的世界时局图,向同学们讲解当时世界局势和中国面临的情况,使同学们对中国近代史具有一定的好奇心;当讲到《开元盛世》时,可以根据现在穿越的流行程度,如果你穿越成君主,让同学们思考如何把盛世传承,为唐朝的繁荣昌盛作出努力?若穿越成普通老百姓,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课堂上始终把探究彻底执行,使同学们具备最基本的历史素养,使他们拥有对历史的探究和创新能力[2]。
1.2历史活动课中的探究性教学:历史活动课的真正进行实践的主体是同学们,具体步骤为:提出问题、合作实践、交流评价和总结反思,当然历史活动课考虑选择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或难以理解的课题进行。历史课堂中的探究性教学就是通过同学们思考历史问题,动手进行实践,体会历史背后深层次的意义,同学们可以更进一步体验历史,站在更高层面去思考历史问题。同时同学们在具体的合作中,也能够提高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在历史活动课中,教师提出问题让同学们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密切关注同学们讨论的大体内容和具体进度,整体掌控活动课的大致方向。同学们展示自己合作实践的内容时,具体形式是没有要求的,文字、图片,或是制作的成品都是可以的。展示完后,让同学们相互评价,加深隐形,最后,教师对整堂活动课进行总结,对优秀的同学进行表扬,让出现问题的同学进行改正。例如在实践《近代社会生活》时,同学们可以黑板报的形式或以小品形式,使同学们更为深刻的感受近代中国人的生活。同学们可以分组讨论近代人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社会生活,亲手制作当时的交通工具、衣服,感受那时的生活,带领他们讨论当时的衣食住行会给如今的生活造成什么样的改变。同学们可以相互评价各自进行的内容是否符合当时的特点,提出不足的地方。最终教师对活动课的表现进行总结,提出不足,总结经验,让同学们了解近代社会生活改变的原因,使他们为自己的付出感到成就感和自信心,提高课堂效率。
2“探究-感悟”式教学的具体内容
2.1转变教学观念,创设探究条件: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有些教师将历史教学片面的理解成是教师讲授学生听的过程,学生只是一味的记忆老师所讲授的内容,完全没有自主学习的可能,从而使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很难达到,没有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引导和带领学生进行探究,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自主学习的条件下,进行探究、相互交流,从而形成自己的一些感悟。教师应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探究-感悟提供良好的空间。
2.2不断交流,取长补短:初中历史教师进行自主教学,而自主教学中最主要的就是分组讨论。这过程是对学生提高自学能力的有效措施,也是形成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办法。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使其本身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讨论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扬长避短,学习别人的优点,相互启发,教师应作为最好的倾听者,需要准确的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看到学生有什么不足时,进行指导帮助其改正。例如在学习历史知识“春秋争霸”时,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春秋争霸发生的原因和条件,发现春秋争霸的历史影响。大家讨论并相互交流,能更好的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并且通过团队完成学习,并能够得到一些启发。
2.3不断提高历史教师的综合素质:探究性的教学模式对历史教师具有一定的要求,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首先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整体掌握课堂大致方向和具体进度。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准确体会到教材主旨、合理设计活动过程的同时,还要了解课堂目的,适时指导学生的不足,而且课堂开始时,同学们对教师的指导会有依赖性,这就更能体现出教师的专业素养。在探究性教学模式下,教师应有良好的专业知识、教育学以及心理学知识[3]。
2.4课下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课堂上的探究性学习能够使同学们产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课下的自主探究也尤为重要。课下的自主探究学习是将课堂上所学内容进行消化理解,并有所补充。同时也是预习了课堂上探究活动。同学们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查证,搜索需要的参考资料,不同形式的探究历史问题,例如历史小论文、表格、PPT等形式。课下的自主探究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课堂中的探究活动相互结合,使同学们在自愿的条件下学习和解读历史,感悟出对历史的认识。
作者:黄小玲 单位:江西省石城县坝口中小学
参考文献:
一、对历史教材课程子目的重组
在上到川教版初一下《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时,本节课分三个子目展开: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本节课最好的导入方式就是通过唐僧取经的故事,但导入新课后如按教材编写的顺序讲解就会先讲遣唐使来华,这会让学生觉得思路是混乱的,因此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就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打破原有的教材格局,直接先讲玄奘西行:“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唐僧取经的故事,那么,知不知道这个故事取材于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是什么事件呢?大家一起到‘玄奘西行’这一子目去寻找答案吧。”这样由导入到讲授玄奘西行水到渠成,也体现了教学环节的连贯性。
二、对历史教材内容的重组
上初一下册历史《辽、宋、西夏、金的并立》这节课时,教材的安排是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展开的,它分三个子目展开:辽、北宋、西夏的建立;辽、西夏与北宋的战与和;南宋和金的对峙。如按教材的编排顺序讲解,学生很容易将朝代的建立更替混为一团。因为本课内容多,涉及的政权多,它们之间相关的战与和也多,同时由于初一学生梳理知识、线索的能力还不强,如按教材的编排来设计这节课,那么教学效果也差强人意。所以在本节课的教材处理上我完全打破了教材的格局,直接采用三个步骤展开:一是找辽、北宋、西夏、金、南宋是如何建立的;二是看他们之间有哪些战与和;三是看这几个政权是如何被灭的。这样线索明了,内容言简意赅,课堂教学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对历史教材学习主题的重组
川教版初三历史下册包括两个世界近代史两个学习主题和世界现代史七个学习主题,教材的编排先后顺序是这样的:世界近代史第五学习主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第六学习主题“近代科学与思想文化”;世界现代史第一学习主题“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线索”,第二学习主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第三学习主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第四学习主题“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崩溃”。初三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同时也面临中考的压力,因此给学生一条清楚的线让学生对世界的发展进程有清晰认识是很有必要的,在上这本教材时我把教材内容进行了一个很大的调整,即通过两条线来展开:一是资本主义发展线,二是社会主义发展线。围绕这两条线对学习主题也进行了重组。第一轮:最先讲第五学习主题“第一次世界大战”,讲完后直接跳到世界现代史第二学习主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再到第三学习主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因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就是讲一战后对战败国的审判以后产生的影响以及随即引发的二战,刚好一条线。第二轮先讲“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再讲第四学习主题“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崩溃”,刚好社会主义一条线。第三轮讲“近代科学和思想文化”。我认为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思维,符合学生学习阶段的实情,使知识更具有逻辑性,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提高课堂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课改要真正落实,必须实施有效课堂教学。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理性地看待先进的教学理念与较为落后的教学实践落差,因此从真实的课堂教学上看,我们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合理巧妙地整合教材资源,保持合理的张力并有机融合、相辅相成,才能够实现灵动的、有利于师生共同成长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内容主要以中国历史为主,记载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史实,具有清晰的时间脉络和鲜明的历史性。也为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学生在学习初中历史时,首先需要掌握这些历史史实,完成大脑中历史知识结构的构建。老师通过组织学生学习历史材料。及时进行反思和总结,梳理历史知识脉络,可以为学生高效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如,在学习有关“”这部分内容时,老师一上课就引导学生一起反思学过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回忆从开始到爆发的整个历史阶段当中,发生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思考爆发的深层次原因。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一起回顾所学的内容,由运动,到,最后到维新变化,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代表着农民、守旧派和维新派所主导的社会革命,促使学生理清了我国近代史上的历史事实,形成了比较清晰和完整的历史知识结构,并且学生在反思已学的历史知识时,也对于爆发的社会原因形成了初步的认知,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不断完善头脑中的历史知识结构,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通过反思发现教学不足。及时解决学习问题
很多经验丰富的老师都认为,人无完人,课堂教学也没有完美的。即使老师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课堂上师生的配合也十分默契,也必然会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只有及时地反思教学中的缺憾,发现不完美的地方,才能有针对性地改善。老师通过认真的反思历史教学活动,包括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回顾师生的表现。主动发现缺点和问题,有效进行改进,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如,在学习有关“”一部分内容时,由于部分学生看过的电视剧,通过对剧情的了解,很多学生认为已经掌握了这些历史知识,对于这一节课的学习提不起兴趣。老师通过在课堂上反思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通过设计一些有效的问题,让学生开始自主的学习。“同学们,很多学生对于这段历史有所了解,但是,影视剧中的内容与历史教材上所描述的情况是否一致呢?历史教材上是尊重历史史实的,大家可以认真阅读对照比较一下。看看能从中发现什么呢?”通过老师这样的引导,学生们也就产生了好奇心。迅速进入了学习状态,思维也调动起来了。
将“先学后教”理论运用到初中历史课堂中,主要步骤为教师为学生提出学习要求与目标,在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自学教材,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学生开展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通过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能够有效解决课堂难点,掌握重点内容。“先学后教”理论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探索,对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热情,帮助学生掌握有效历史学习方法意义重大。
一、初中历史课堂如何“先学”
(一)教会学生把握历史框架
初中历史教材有着内容多、范围广等特点,涉及到大量的年代、人物、地点、事件等,学生一般难以掌握。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整理历史线索,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了解各重大事件之间的联系。比如,在中国近代史讲解中,教师先要让学生看教材目录,然后分别对近代史的各社会阶段、分期的特征进行概述,并让学生明确两条基本线索,即西方列强的侵华史、中国人民抗争史。学生把握教材框架后,有利于更好开展历史教学。
(二)合理设计导学案
导学案主要有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共同探究、归纳整理和拓展练习五个部分。其中学习目标是要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与重难点;自主学习是教师以设计知识结构图表、表格、问题等方式,帮助学生梳理课本基础知识,让学生自主学习作答[1];共同探究就是指导学生探究深层次的问题,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整理主要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结构、概括重点知识的能力。拓展练习的设计要与中考难度相符,加强学生课堂练习。
二、初中历史课堂如何“后教”
(一)巧设情境,合理导入。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合理导入有利于将学生思维引入教学情境中,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新知识的探求上。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采用多种导入形式,从课堂学习内容出发,保证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与思维价值。比如,在《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结合教材知识、电视剧中汉武帝形象等,说说汉武帝是一位怎样的君主?然后组织学生展开谈论,引导学生客观、准确的评价汉武帝。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第一,学生互相交流,统一小组意见。学生完成课前自主学习后,势必会暴露众多问题,教师要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开展交流互动,让学生互相帮助,最终统一各小组的答案。以优生帮助后进生纠正错误,教学相长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知识,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间的感情;第二,小组长代表汇报,其他各组补充,教师评价总结。小组内将答案确定后,派代表汇报,其他学生要认真听,记录其中存在问题的地方。学生在回答完毕后,其他学生可以指出其不完善或者有误的地方,并加以补充。教师针对各小组汇报及学生的补充,作出最后的评价、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得到加深。
(三)课堂小结,拓展升华。
课堂小结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法,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2]。在以往的初中历史教学中,该环节主要由教师完成,但是在“先学后教”理论下,则要通过导学案中的“共同探究”与“归纳整理”来实现。这两个阶段的问题通常有一定深度,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讨论交流的时间,由各小组发表自身的观点和见解,指导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下共同探讨,教师则要概括整理学生的观点。通过师生间的讨论交流,能够进一步升华学生掌握的知识。比如,在《赤壁之战》场景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描述一下曹操一胜一败的启示,这样学生兴趣很浓厚,都会认真仔细的进行叙述,并认识到骄兵必败的道路,对自身今后学习也有一定的启发。因此,教师不能一味的为学生进行讲解,而是要学生自己深入探讨,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潜质。
(四)课堂训练,巩固提高。
在课堂小结完成之后,教师要随机指定若干学生回答导学案中“拓展练习”中的问题,检查本堂课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对于学生有疑惑的地方可以单独辅导。课堂训练能够有效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独立意识,这样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三、结语
总之,探索“先学后教”理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于探索中存在的新问题,初中历史教师要积极找到解决的措施,保证能够发挥出“先学后教”教学方法的作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历史,从而真正实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历史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重要的人文素养科目,特别是在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初中。“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是从人类漫长的文明中精心节选而来的珍贵片段,对学生思想有着不同角度、不同程度的影响。初中历史的学习,对于一个独立思想初步形成阶段的初中生而言,应该成为一件愉快的事情,而不是学业的负担。
历史作为一种真实的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应试教育为最终目的,往往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初中生学习历史的积极主动性。从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历史课堂沦为一种变相的发呆课或者自习课,因为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心不在焉,关注点不在授课教师身上,或者阅读其他学科的书籍,做其他学科的作业。以上这些情况存在于绝大多数初中历史课堂,这与现行中考招生以分数高低招考的形式有关。部分地区学校,历史学科安排的课程时间不多,重视度不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降低,历史教师授课方式单一等等,都是目前初中历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二、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教法创新改进
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要摒弃应试教育的不良模式,应该从授课教师着手,转变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法,合理利用教学工具,充分激发初中生在历史未知领域探索的好奇心和积极性,挖掘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1.转变教学观念
初中历史传统的教学模式所采取的方法是授课教师课堂讲解、学生记忆背诵的模式,形成了只要死记硬背便能取得高分的应试教育。然而,这并不是真正的学习历史,对事件、人物以及年份等知识点的记忆只能作为解历史的一个基础点,历史授课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点,让学生摆脱死记硬背的模式,深入体会历史学习的乐趣,进而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潜力。授课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照本宣科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合理创设教学环境,拓宽历史学习的知识面,使历史课堂趣味横生,使得历史知识变得充实有趣,而不是按照考纲简单就事论事。
2.改善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教学早已再是单纯地对人物、历史事件等元素的了解和掌握,还应该对一些基础的历史理论有所涉猎,应该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哪些是推进历史发展的基础元素等。与此同时,初中历史教学中还可以结合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进行剖析。比如,在对中国近代史进行介绍的时候,授课教师除了对该段时期所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进行详细讲解,还应及时进行总结和分析,进一步说明中国近代会远远落后于世界的原因。这就应该包括要深层次讲解中国近代时期政治制度落后的原因,小农经济的形成、封建体制的产生以及闭关锁国政策的发展,通过阶段性总结给学生一个系统了解的过程。无独有偶,历史授课教师在讲解清朝末期、清政府发起改革失败的原因时,可以从内外不同的因素进行分析,旁征博引,而不是简简单单地抛出一句“清政府腐败无能”作为原因。
3.合理利用教学工具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多媒体信息化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教学平台上。学生可以直观地通过观看视频短片、浏览图片等来了解历史,解读历史。比如《甲午风云》《郑和下西洋》《楚汉争霸》等历史教育题材的视频材料。初中历史授课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信息化技术,进一步分析视频材料与真实的历史面目的差距,让学生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历史。合理利用教学工具作为辅助手段,有利于学生日后面对不同历史题材改编的影视作品形成清楚且明确的认识,从不被不必要的多余因素所干扰。
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存在的目的不仅是让初中生了解历史事件、认识历史人物、掌握历史素材,它更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人类社会发展瞬息万变,学生掌握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学习能力,对于各方面素质的提高产生极大的帮助。初中历史教师应该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提高自身授课教学水平,有效地指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灵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压力下仍然保持历史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在此过程中,授课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历史课堂教学去感染学生,树立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有过历史教学经验的老师都知道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喜欢历史,许多学生也只是停留在听故事阶段,往往不能深入探索到对应的概念和规律中来。对此,新课改要求我们放弃传统的理论说教和故事宣讲,我们要及时引导学生从历史故事中受到启发,进而经过互动讨论完成对历史规律的掌握。鉴于此,我们联系教学实践优选两个角度对怎样开展初中历史灵活教学进行分析。
一、引导互动交流,启发深入探索
当下中考历史题目也越来越趋向于开放,往往没有固定答案,考查的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和对历史分析能力的掌握。所以历史教学中我们就要体现整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互动、交流,完成对历史知识的深入探索。
这里以这段历史教学为例,笔者结合教学目标以情境引导的方式启发学生分别站在不同的角度来解读:学生可以分为“大清派”和“日本派”,两派分别站在各自的角色立场模拟场景进行问题讨论。这样的讨论课学生表达欲望很强,思维很活跃,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让他们掌握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技能,进而在知识生成中直接迁移技能。
二、通过联系对比,深化认知理解
历史知识不是孤立的,需要学生前后联系,横向对比进行理解。为了让学生扩大知识面,发散历史思维,我们就可以针对类似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进行深化认知。整个过程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相关历史背景和前人的讨论成果,从而汲取知识,形成知识脉络。
例如,我们学近代史时,笔者就以日本和中国进行对比设置启发性问题,鼓励学生用全新的观点来解读历史走向:“为何日本的明治维新能成功而中国的却失败了呢?”“对现代化改革和发展有启发性意义吗?”……如此开放的话题设置,让学生通过对比产生形象认知,在搜集材料和归纳分析的过程中完成对历史知识的体验和运用,达到活学活用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