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14 16:43:1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内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及现状
(一)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
1.重亲情、尚伦理
起源于农耕文明的古代中国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中,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创造了特有的经济模式,形成了以家族为基础的政治结构。在特有的社会环境下,中国自古以来奉行以孝为先的价值准则,崇尚忠孝意识,形成孝道至上、礼治为本的伦理道德观,重视亲情,崇尚伦理。“每逢佳节倍思亲”,中国传统节日蕴含了厚重的亲情伦理观,表达着人们对亲人、故乡的思念,形成了人们对家庭团圆幸福的文化价值取向。春节是中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佳节,身处异乡的游子,无论多远的距离都无法阻挡他们回家的脚步。除夕之夜,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看春晚,聊家常,在欢声笑语中体会亲情的温暖。清明节是祭祀祖先的日子,表达子孙后辈的“缅怀”之心和对亡亲的怀念之情,更是表达了国人“慎终追远”的悲痛情怀。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每年八月十五月圆之日,也是亲人团聚之时,吃月饼,赏月,正是历代中国人Α叭嗽铝皆病钡拿篮米非蟆<负趺扛龃统节日都体现着人们对亲人团聚的美好希冀。
2.贵和谐、亲自然
中国是以农为本的农业大国,在古代农耕社会形成了“天人和谐”的价值观念。“和”是中国人民从古至今秉承的重要价值理念,“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目标,也是当今社会着力建构的社会规范。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观念,“‘和’文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表现的尤为显著,并成为传统节日文化的内在精神。”
首先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中国传统节庆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珍视、推崇人际关系的和谐,特别是亲族之间的和谐,我国很多的传统节日都非常注重人际间的交往”。作为中国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春节期间亲朋好友通过拜年、探亲访友、互赠礼品等节庆活动,凝聚情感,消除隔阂,增进亲朋好友之间的人际交往,维持社会关系的和谐稳定;清明节有祭祀祖先和悼念亡亲的传统,身在异地的人们在这天回乡祭祖,家族成员相聚在一起,缅怀祖先,“慎终追远”,在祭祀活动中凝聚宗族情感,促进家庭内部、宗族之间的关系稳定;中秋节以家人团圆为主题,表达了人们对家庭圆满和睦的美好希冀。
其次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传统节日植根于中国农耕文明,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非常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并且中国传统节日大部分都是依靠岁时节令而形成的节日,与固定的节气,四季更替的自然周期规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天人合一”的价值追求。例如在清明节草长莺飞、万物生长,通过踏青、插柳等活动亲近自然。
3.爱家国、聚民族
传统节日文化是一个国家文化的特色标志,是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传统节日更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了激励人心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传统文化造就了无数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典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成为中华民族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有“大诗人屈原忧国忧民行吟汨罗江畔的身影,有介子推居功无争自敛退隐的风骨,有万众一心驱除鞑虏的民族气节,还有各族人民战胜邪恶、追求幸福生活的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提到端午节,人们无不想起那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忠贞铁骨屈原,在国家大义和民族气节面前,屈子怀着他悲壮的爱国情怀投身汨罗江,化作汨罗江的灵魂,与他所挚爱的家国共存亡。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可歌可泣的民族操守鼓舞着一代代中国人民的士气,激励着中华儿女的爱国之情。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蕴含的爱国之情和民族精神,是国家兴盛、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也是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
(二)传统节日文化的现状
1.传统节日文化处于边缘境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改变了过去积贫积弱的局面,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人们对物质文化的追求越来越胜过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当今社会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人们共同处于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难以免受影响,以至于人们在安逸的生活环境中沉迷物质享受而放弃自身的精神建构;此外,市场经济制度下,人们越来越注重追求个人利益,一切朝“钱”看,物质追求远胜精神追求,导致了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缺失,从而使传统节日文化处于边缘化境地。
2.西方流行文化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冲击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文化成功渗透中国社会,并且西方流行文化对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产生冲击,西方流行文化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影响持续升温,尤其是以西方节日和中国传统节日的碰撞最为突出。“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渐渐被洋节喧宾夺主的趋势,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了。”一方面因为互联网时代下,文化多元化深入人心,某些西方节日习俗迎合了当代大学生的需要,也为生活、工作紧绷的人们提供了相聚狂欢的氛围,例如圣诞节前夜的狂欢,送苹果祝平安;情人节的浪漫约会,赠送玫瑰花、巧克力表达爱意等。另一方面是人们的“崇洋”心理,认为只要是外来的就是好的,更何况在西方影视文化作品的影响下,人们对西方文化有一种仰视的态度,对影视文化上带来的视觉享受充满好奇与赞赏,为他们释放内心的压抑找到合理精神寄托,致使他们盲目的追随西方流行文化,增加自己的“优越感”。
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价值渗透功能
1.在日常生活中崇尚勤劳节俭
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勤劳节俭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传统节日扮演着弘扬中华美德的作用,在农业文明的逐步演进中,传统节日文化渗透着勤劳节俭的美好品德。传统节日在物质贫乏的农耕年代产生并逐步流传至今,小农人民敬畏自然,感谢自然的恩赐,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人们坚守着勤劳节俭的价值观念进行自我约束,在以“吃文化”为本的传统节日中,更是教育子孙后代秉持克勤克俭的优良风气。“以勤俭节约为荣,以奢逸为耻”,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对大学生进行勤劳节俭的价值渗透,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保证。
2.在待人接物上秉承贵和持中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中庸思想,无论是古代君王先贤,还是现代文人政客都在待人接物中力求贵和持中。论语有云:“礼之用,和为贵”。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主张“以和为贵”,崇尚“中庸”。和谐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核心内涵,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春节、中秋节强调家人团圆,寄予了家人之间的思念之情,表达了人们对家庭和谐美满的企盼。人们在安静祥和的节庆氛围中欢庆佳节,享受生活的美好,感受家人之间的温情,体现了人们对美好和谐的生活状态的追求。通过春节走亲访友、拜年祝酒,重阳节年轻一辈会回家看望老人,给予关心等活动,也表现出了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里的那份伦理和谐的观念。
(二)文化整合功能
1.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文化的整合
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的重要方面,显著增强文化软实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之情和民族精神的价值内涵。此外,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节庆活动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促进了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文化的交流整合,传统节日文化在新的时代环境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传统节日源远流长几千年,经久不衰,与社会主义现代文化不断融合,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竞争力,打造了中国的独特文化品牌,使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永葆活力。
2.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当今西方流行文化的整合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联系日益紧密,交流也越来越频繁。改革开放后,西方流行文化主要是随着欧美影视文化的入侵和互联网的普遍应用进入中国市场的,并且深为部分中国人民追捧,尤其是迎合了大学生需求的大学生主体。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以“吃”为本源,更多的偏向于物质层面,而西方文化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精神信仰,追求的是精神上的享受。采取优秀的西方文化,摒弃中西文化对立的观念,在多元文化共存的今天,促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当今西方流行文化并行互补发展,形成以中为主的互补的中国特色文化体系,赋予中国文化新的文化内涵,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三)力量凝聚功能
1.传统节日文化凝聚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
中国传统节日不仅蕴含着优秀的民族精神,而且凝聚着丰富的民族情感。广大人民在中国传统节日中追求安定祥和、幸福圆满、慎终追远等共同理想,传统节日又扎根于家国亲情、伦理秩序上,因此传统节日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维系着整个中华民族,体现了中华儿女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春节是阖家团圆的节日,外出的游子都会踏上归乡之路。在春节期间的普天同庆,所有家庭成员聚在一起守岁、吃年夜饭、放鞭炮,共度除夕,即使是身处海外的华侨,每年春节都会庆贺祖国的传统佳节,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和对祖国的无限眷恋。这充分说明了中华儿女无论是在国内还是漂泊海外,都有着对家的牵挂,都有着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对祖国强烈的归属感。
2.传统节日文化凝聚社会力量,促进社会和谐
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秉持着传统的人际交往原则,谦卑有礼,贵和中庸,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情感和家国伦理情怀,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有利于凝聚各社会阶层的力量,增强民族认同感,尤其是听到对中国不好的言论时,更有利于增强社会向心力,维持社会的正能量。通过春节访亲、清明节祭祖、中秋节家人团圆、端午节祭祀屈原、吃粽子等多种节日仪式,传递人世间美好的情愫,“使传统节日超越时空界限,始终发挥着凝聚民族情感、融洽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
三、传统节日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的对策
(一)学校方面的主要对策
1.课堂上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加强传统节日教育是大学生传承传统节日的重要手段,而纵观当前全国各大高校教育,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几乎是空白。在各个高校中,几乎没有为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专门开设的必修课程,选修课也是寥寥无几,质量层次不齐。此外,学校领导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学设计不合理。首先,学校领导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不要过分的强调升学率、就业率、发明专利等功利性成果,更应该注重学生的文化建构。其次,学校应该把传统节日文化内容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课程中,加强德育教育。最后,作为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该充分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然后结合学科特点由浅入深地组织教学。通过讲授富有民族特色的节日来源和风俗习惯,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寓教于乐,在教学过程中唤起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文化认同。
2.活动中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在高校教育中,更要利用好第二课堂即课外活动的教育引导。高校各社团、部门应积极探索以传统节日文化为主题,融合现代特色的社会活动,尤其是在节日期间,更应该以节日为依托,举办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各色品牌活动,发挥学生自己的实践能力,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自己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水平。在互联网时代中,微信、微博、QQ和贴吧等社交网络平台的兴盛,为高校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提供了有力的契机。学校应该加快校园网络平台建设比如校园贴吧,学校的官方微博、微信等,宣传传统节日文化,吸引大学生的广泛参与。
3.立足学校教育的同时纳入家庭教育,实现双轮驱动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立足学校教育的同时,加强家庭教育,实现学校与家庭的双轮驱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家庭教育对孩子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是一个持续终生的过程。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和家庭生活的紧密结合,使节日文化的内涵渗透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父母和亲戚长辈的言传身教,孩子从小的耳濡目染,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和认同感。家庭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传统节日教育的第一平台,所以在启动学校教育的r候,强化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合作,实现互补驱动。
(二)家庭方面的主要对策
1.重视传统节日文化中蕴含的教育价值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对于孩子的初步教育要求父母细心的在生活各个方面寻求教育价值的实现。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父母先要养成这种教育意识,同时也要具备认同并热爱传统节日文化的优秀素养。只有父母认同并重视传统节日文化,才可能为孩子的节日文化启蒙教育奠定基础。父母可以通过以故事的形式告诉孩子节日的来源以及节日的意义,并带领孩子参加节日活动,在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对孩子进行节日文化教育。
2.营造良好的传统节日文化育人环境
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中的作用历来被社会所关注。家庭环境容易对孩子形成价值渗透,尤其是在孩子缺乏理性,认识不足的童年时期。一个家庭环境的好坏对孩子的性格、价值取向以及人生目标产生巨大影响。近年来,由于父母的溺爱导致孩子成年后独立能力差、面对挫折心理脆弱等严重的脱离社会化现象,最后一蹶不振丧失希望,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的案例比比皆是。究其原因,问题的源头还是出在家庭教育上,父母在养育孩子时没有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使孩子在第一任教育时没有养成符合社会需求的优良品格。而传统节日文化中蕴含着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包含着贵和持中、慎终追远的价值追求,对于孩子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父母可以通过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营造良好的传统节日文化育人环境,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3.家长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曾子杀猪”的故事家喻户晓。曾子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同时这个故事也教育无数父母,自己的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要以身作则,自己的言行要对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在待人接物上要真诚,不能欺骗别人,否则会对子女造成负面的价值效应,不利于子女美好品德的形成。家长做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要担负起言传身教的作用。在家庭环境中,家长通过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正确的价值取向,赏罚分明,通过亲情感恩教育与传统节日文化相整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言传身教的良好教学效果。
(三)社会方面的主要对策
1.政府积极保护传统节日文化
近年来,政府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力度并没有太大加强,每年传统佳节的时候,政府举办的节庆活动还是形式单一,不具品牌特色,以至于不足够吸引人们的参与兴趣。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当高度重视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发展问题,进一步挖掘各种传统节日中蕴含的内涵,继承和创新优秀传统节日文化,于现代社会主义文化、优秀的西方文化相整合,打造富有的品牌活动,形成以传统节日文化为主的文化产业链。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对传统节日文化遗产的保护,比如逐渐消亡的民族技艺和风俗习惯。
2.重视大众传媒、善用大众传媒
互联网在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快速发展的现代网络媒体具有覆盖范围广、传播速度快、方便快捷等优势,在社会舆论中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是现代传媒的受众对象是自发组成的网络群体,网民有言论的自由,这就容易造成对某一问题盲目跟风的不良社会现象,也容易造成反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人们发表不利于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影响,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管,同时完善相关法律,如有扰乱网络秩序的行为,严惩不贷。此外加强传统节日文化建设,离不开大众媒体的支持和参与。大众媒体应在传统节日期间营造良好的节日宣传氛围,在文化传播过程中要摒弃自身缺陷,去娱乐化和肤浅化,认真对待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
3.在传承的基础上,推动传统节日文化的创新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多元文化的并存,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转变,所以作为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者,我们要在继承优秀的传统节日文化的基础上推动传统节日文化的创新。广大青年学生是文化传承的主力军,因此开辟年轻人的文化市场是关键,而广大青年学生作为流行文化和开放思想的受众群体,创新传统节日文化的内容,要符合年轻人的思想特点,紧跟社会发展潮流。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来创新传统节日文化形式,比如古代春节拜年是磕头行礼,如今可以利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微博、微信等网络拜年形式,也可以在网络上举办春节祝福语、春联或者最受大众喜爱的春节习俗评选等活动,全国各地的网民聚集在一起,各自发表自己对于春节的看法,吸引民众的参与热情。这些新的形式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了一个认识传统节日文化的新平台,能够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增加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
【参考文献】
[1]李大明,传统节日文化的时代价值及其实现[D].海南大学,2009.
[2]张萍.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2.
[3]王学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杨英杰、赵玉宝.四季飘香―清代节令与佳肴[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7.
我国是礼仪之邦,有着数千年的礼仪,这些重要的礼仪让我们看到了很多德育思想、德育行为以及德育的教育意义。其中每年重要的节日、纪念日都蕴藏着宝贵而又丰富的道德资源,在欢度每一个节日的时候我们都会有很多经典的故事,这些故事传承着由古至今的很多教育资源以及历史的道德典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利用我国的传统节日将多种道德故事引入教学中,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教学传递知识的同时,还要将德育思想更好地引导给学生。所以,在班会上教师将传统节日中的德育资源引导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德育思想、德育行为以及德育理念。
一、传统节日引进小学班会
在开展小学班会的过程中教师巧妙地将传统节日引入其中,让新时期的教育变得更加有意义,让学生提高道德思想,教师充分利用资源,强化文化氛围,全面提高小学道德教育的实效。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开展节日活动,这样不仅仅可以与传统的优秀文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还有助于学生对公民道德规范的认识,体现现代学生的优秀道德行为。其实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有蕴含很多深刻的意义。我们非常熟悉的几个比较大的节日,例如,中秋、国庆、元旦、春节、五一、六一等学生是非常了解的,当然有很多节日对于学生来说不是很关注,所以教师就可以将这些节日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在班会上讲解给学生,这样学生在班会上的讨论就会更加有意义,不仅提高了班会效果,还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了我国这些传统节日背后的深刻意义。
二、传统节日中的德育资源
在我国传统节日中都会蕴含很多意义,这些意义会让学生明白更多的德育教学知识点。就拿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九月初九来讲,是中国的重阳节,也是中国的老人节。这就要求学生明白怎么尊老、敬老、爱老,帮助老人。尊敬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要鼓励学生把尊老助老的高尚美德带到社会中,帮助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教师可以采用传统节日来鼓励学生尊敬老人,将帮助老人这种风尚全面地引进社会,例如,生活中比较普遍的小事:坐公交给老人主动让座;搀扶老人安全地过马路;到敬老院去慰问老人们等,让学生在学习和体会中分享和领悟传统节日背后的德育故事,并且将这些德育资源全面地引进课堂中来,成为德育最精湛的资源。在小学班会中教师可以全面引导学生走进传统节日中的德育故事,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地讲解自己所获悉的德育故事。
三、传统节日对学生德育的激励
时代赋予我们更加新颖的教学理念,也让教学目标变得更加明确。从古至今,教师在教学德育知识的时候常常以实践和示范来引导学生,却常常忽略了我们身边的德育资源。而如今有了全新的改变。小学班会是学生对德育知识沟通和理解的最关键的一节课,学生通过班会的沟通与分享,获悉更多的德育知识,让学生看到德育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也让学生了解到德育行为对生活的影响。学生在这样的班会中看到传统节日中的德育,并且从德育教学中鼓舞自己、激励自己。例如,在每年5月份的第三个星期日是全国助残日,10月15日是国际盲人日,12月3日是世界残疾人日,这样的节日对于我们来讲需要我们极大的帮助,学生通过了解这些弱势群体的种种困难,知道他们需要大家的关爱与理解,所以这要求我们要为这些弱势群体多做些事情,极大地激励学生乐于助人的激情与热情。在这样的传统节日下让学生通过班会的分享提炼自我修养。教师将传统节日与德育进行全面结合,让学生从传统节日的德育资源鼓舞下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这才是传统节日赋予的时代内涵:培养学生道德修养以及道德文化水平。
传统节日的背后都有不一样的道德实质,它展示给大家的不仅仅是单一的节日氛围,还带给我们道德真谛。我们要在探究中学习人类先进道德,学习做人的道理,不断提升自我的道德水平。在小学班会中结合传统节日赋予我们的德育资源,让新一代的学生更进一步认识和学习德育知识,让这群天真的孩子在传统节日的洗礼中,在班级教师的指引下成为更加优秀的学子。让这些学子们从多样化的文化内涵中领会德育知识。
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而传统节日更是五千年民族文化积淀的产物,是民族精神的瑰宝。然而,如何让民族传统节日走进小学语文课堂,唤起新一代少年儿童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识,真正认识到这些传统节日的价值所在?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挖掘整合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找准语文课堂“切入点”
语文是反映生活并能服务于生活的一种语言工具,它自然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语文课的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所以,语文不是一本单一、枯燥的教科书,而是活生生的、五彩斑斓的生活。
二、挖掘整合语文课程人文精神,体验民族文化魅力
传统节日具有延续性,既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流向,又具有变异性,与西方的节日相比,我国的节日更注重亲情和友情,注重对先人的遵从和对长者的孝敬,这是我们一份珍贵的民族遗产,是民间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1.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展现民族文化的魅力
运用情境教学,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学习课文时,教师在设计导语时不仅要紧密联系生活,还应力求课文内容的生活化。
2.激发兴趣,寓教于乐,传承民族文化的快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乐于学习、乐于接受,促进其发展;反之,就会产生抵触情绪,阻碍他们的进步。要使孩子盼望过节、痛快过节、回味过节,就不能增加不必要的负担,不能过于束缚,而要寓教于乐,让孩子在乐中熏陶、乐中体验、乐中感受,感受“过节乐,乐过节,过乐节”,使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一种乐趣,也使传统民族文化在快乐的生活实践中得以传承。
三、探索民族传统节日进课堂的途径与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将民俗文化、民族精神融入班级文化建设,与语文课中的习作整合,既可促进班级文化的生成,又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1.寻找“历史底蕴”,感受文化熏陶
我镇是革命老区,有着悠久的民族历史,革命年代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因此,可让学生了解他们为了中国的解放事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事迹,讲讲他们如何与敌人斗争到底的革命故事,搜寻烈士们革命时的丰功伟绩。清明节时还可以带领学生去烈士墓前扫墓,向烈士们敬献花环等,让学生从中感受民族文化的熏陶。
2.探究“民间典故”,接受文化启迪
我们家乡的历史源远流长,关于民族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一些历史故事则比比皆是。注重开展一些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对家乡的源远流长的历史进行探究和挖掘。
3.了解“乡风民俗”,感悟乡土风情
大石不仅人杰地灵,而且物产丰富。盛产的大石葡萄名扬天下,香浓的羊岩茶更是闻名遐迩……学生进行网络搜寻,查阅有关资料,并将查阅到的资料整理加工。这些乡村风俗,是学生良好的习作题材,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不但培养了小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了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使我国传统节日中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
四、把握传统民族节日教学基点,感受传承民族精神
传统民族节日对学生来说不单单是有趣的活动,也不单单是吃、喝、玩、乐的享受,而是每个节日都有它活动的主题,有它需要传承的民族节日道德教育,因此,为了使学生过上有意义的节日生活,广大语文教师必须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引导学生探究传统民族节日中所蕴涵的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
综上所述,让民族传统节日走进小学语文课堂,不但可以让我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民族精神得以继承,更能提升小学生对民族传统节日的认识,使学生习得民族传统文化,受到民族精神的感染,树立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责任心。
参考文献:
一、中国节日现状:东冷西热,西盛东衰
传统节日是日常生活的亮点和,是一个民族集体的文化创造和结晶,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终极价值观,鲜明集中地体现了民族精神DNA。但事实是,我们的传统节日正在不断地被淡化和削弱。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全球化发展进程的加快,许多西方节日纷纷涌入国门,中国传统节日不再是唯一“信仰”,一些传统节日被日益冷淡,甚至呈消亡趋势。
相比照而言,对西方文化的无限追捧和痴迷狂热则迥然不同。比如,每逢圣诞节时街巷商场的圣诞气息声势弥漫,而同时间段的冬至却很冷清。多数人都认可2月14日是情人节,而鲜有人会再去想起牛郎织女的古老爱情传说。我国的传统节日不像西方国家以宗教为主,而是讲求礼义忠孝、仁爱康寿,传统节日代表着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文化根基和历史印记。如果没了这种根基和印记,我们的文明就会失去一些绚丽色彩。随着工业化进程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脱胎于农耕时代的传统节日生存的土壤逐渐萎缩;天伦之乐、以孝为先等传统价值观受到冲击――传统节日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形式被忽略。加上现代商家的刻意商业炒作,现代教育对乡土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得“洋节”契合了当代人的心理,借机求得放松和发泄。他们幸福地过着“洋节”,注入了自己的独特内涵,张扬着自己的个性,在那些本不该属于自己的日子里将自己陶醉沉沦。
二、以“吃”为突破口做文章的原因
1.“吃”易于与现代社会生活接轨
传统节日的式微自然是由诸多原因引起的,包括国民传统文化意识的淡薄、相关内容教育的力度和方式不当、外国文化的猛烈冲击、商家的放大炒作等。此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传统节日中蕴涵的文化难以与现实生活“连贯地对接”,传统节日的内涵不能得到更多人认同,导致氛围越来越淡,传统节日渐行渐远。一些传统节日源于农业文明,有的和祭祖、驱鬼、借节日填饱肚子等生存需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缺乏现代人希望的生活习惯和浪漫气息,这让富裕起来并开始追求生活品位和精神愉悦的现代人提不起兴趣。因此,必须重新挖掘和发扬节日文化内涵,寻找到其与现代人的沟通桥梁,让节日文化与现代人的生活重新对接。
传统节日的饮食文化便可以承担起这个沟通桥梁的作用。“吃”是中国每个传统节日里必不可少的内容,几乎每个节日都与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有众多的节俗,而每一个节俗都伴有吃食。这种吃食带有浓厚的地方和民族特色。如年糕、馄饨、春卷、粽子、月饼、汤圆、酥油茶等。虽然现在随时可以食用,但它们主要是供节日时用的。”1可以说,饮食文化是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每个地方在传统节日的长期发展中,也形成了独特的节日饮食文化。节日来临时,人们在准备节日食物的时候是最热闹的时候,不管是成年人还是小孩,都有着各自的兴奋点。各式各样的节日食物充实着节日的内涵,把节日文化直接转化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世代相传。饮食让一个个符号式的节日有了直接的形象代表,自然地起到了传承节日文化内涵的作用。
“吃”已经越来越成为当代中国节日的主要形式活动,不论是什么节日,与“吃”毫无关系的节日几乎没有。因此,在现代社会,我们要重拾和复兴传统节日,从节日的饮食上下工夫能够较易为人们所接受。因为我们每天都要吃饭,吃饭这件事情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吃”上着眼便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可以让传统饮食焕发生机,让人们吃出节日的味道来。
2.“吃”与传统节日的内部契合
首先,饮食与礼仪有着深刻地历史渊源。常言道:“得温饱而兴致发”。管仲也说过:“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饮食生活本身就是文化中国人在漫长的饮食生活中创造的。《礼记•礼运》中有:“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古人以美味食品敬奉神灵以求幸福是“礼”的本来含义。祭祀时必有祈求,祈求时又往往以饮食为象征,而且当时人的等级地位是以占有食物的多少来衡量。由此可见饮食是礼仪之父。我国周代仪式饮食最为繁复,祭祀神灵、分封诸侯、报捷献俘、检阅军队都要举行宴飨。
其次,饮食与养生有着密切的联系。饮食疗法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周代已有专管宫廷饮食的食医;《黄帝内经》记载的13种药方中,有2个食疗法;唐末产生我国第一部食疗专著《食疗本草》。食疗的主要特色有:①因人制宜,辩证施食;②因时制宜:根据时令和水土的不同,选择有利于养生的食物。
第三,饮食中蕴含着中和观。《中庸》有言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是中国哲学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国烹饪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烹饪艺术中的五味之说(五味:咸、苦、酸、辛、甘)源于五行(水、火、木、金、土)。
第四,饮食与娱乐也密不可分:①投壶:始于春秋战国,宴上设一壶,宾客依次投矢其中,中者胜,负者饮酒;②行酒令:推一人为令官,其他人轮流说唱诗词,违令或负者饮酒;③流觞曲水:三月初三,聚会溪边,置杯于溪流之中,取而饮之;④猜单双:将钱币、瓜子等小物件握于手中,让人猜单双数;⑤联诗:酒席上由一人先背一句诗,其他人依次接联诗句。
综上所述,饮食不仅仅只是单纯地吃,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意义,所以单纯地说如果只注重吃就会变成“吃节”是片面的,有失偏颇。
三、在传统与现代的博弈中求得统一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的传统节日更是蕴涵了深厚的中国的文化。传统节日的特色饮食便是深入到了文化的内层,中国人对饮食方面颇有研究,早就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之说。传统节日中的特色饮食,便是将中国的文化精髓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中国有很多在长期的历史文明发展和进步过程中流传下来的节日饮食文化,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使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继续得以保留,从而延续中国特色的文化瑰宝。比如,春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年货,过年吃饺子和年糕;元宵节时家家户户吃汤圆、汤团庆贺团圆;除夕时全家团聚吃“年夜饭”等。“吃”完全可以算得上很多节日的重头戏,如果与“吃”相关的民俗得以被良好地继承,则中国传统节日的复兴也便指日可待了。反之如果我们再不予以高度重视和采取措施进行保护的话,中国传统节日便会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视线,甚至有消逝和绝迹的危险。
以“吃”打头阵,讲究“食尚”生活,通过“吃”来带动公众的节日意识和文化产业观念,从而扩大传统节日的受众群体,将传统寓于现代之中,在现代中追寻传统的记忆,这便是中国传统节日发展的良性道路。
注释:
1.陈勤建:《中国民俗学》116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8月。
参考文献:
[1]陈勤建.《中国民俗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
[2]王仁湘.《饮食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1994.
(二)社交娱乐节日中的体育文化藏族人们由于生活在高原地带,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导致人们平时交往、沟通较少。节日刚好给人们一个交流平台,人们借节日机会,载歌载舞,娱乐身心,交流感情,增强友谊。例如:康定跑马节、理塘赛马节、尔苏藏族射箭节、格萨尔文化风情节、沐浴节、安巴节等。节日期间人们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有跑马打枪、射箭、拾哈达、赛跑、赛马、抱石头、赛牦牛、登山等。勤劳、智慧的康巴人们不仅将社交与娱乐融入到节日活动中,又把民俗与体育完美的结合起来,既锻炼了身体、愉悦了身心,又加强沟通、增进友谊。
(三)农事节日中的体育文化农事节日是人们为了庆祝耕种与收获,而进行的一种祭祀与娱乐、劳动与休闲相结合的节日。例如:春播节、望果节、开犁节等。“望果节”是藏区人们期望丰收的节日。“望果”的藏语意思是围着田地转一转,求神赐福,保佑丰收。望果节一般在藏历七、八月间,人们为了表达庆祝丰收的喜悦心情,欢聚在宽广的草原或者坝子上,载歌载舞,歌唱五谷丰登。此后,还要举行赛马、射箭、赛牦牛、押加、抱石头等比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还经常穿插在劳动生产与日常生活习俗当中。每当收获季节,如收青稞、割荞麦、摘花椒、打核桃等生产劳动之余,人们总会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举行体育活动,村村寨寨一片欢乐的海洋。
二、康巴藏区传统节日体育特征
(一)地域性康巴藏区地处青藏高原的腹地和川藏高原的西北部,由于受到一定地域的生产、生活条件的限制,使得康巴藏区传统节日体育文化染上了浓厚的地方色彩。正是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辉煌灿烂的康巴文化,同时也使得康巴藏区传统体育节日文化更加绚丽多彩。例如:登山、转山、赛马、赛牦牛、跑马打枪、抱石头、举皮袋等体育活动。这些传统的体育活动,不仅表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情,也体现了鲜明的康巴地域特性。
(二)集体性传统节日体育的集体性,是指传统节日体育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康巴藏区传统节日体育活动群体,小至一个家庭、大至一个村落、一个地区,这些传统节日体育活动由广大民众群体创造、组织、参与和传承。例如:藏族传统节日“跑马山转山会”。可以说是人山人海,场面声势浩大,颇为壮观。人们口念嘛里,手拿佛珠,边走边念,祈祷家人一生平安,祈祷新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由此可见,传统节日体育是一种群体智慧的结晶。
(三)娱乐性康巴藏区传统节日体育活动是藏区人们生产、生活的反映。每当耕种、收获和藏历新年等节日的时候,规模宏大的体育活动和歌舞表演便开展的红红火火。赛马、赛牦牛、拔河、角力、射箭等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不仅娱乐人们的身心,加强人们的交往,也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四)传承性康巴藏区传统节日体育活动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是藏族人们勇敢、豪迈的民族性格的反映。赛牦牛、赛马、抱石头、举皮袋、登山、转山、射箭等体育活动,都反映藏族人们为了更好地适应高原环境而有意识地进行的一种身体锻炼的运动。这种有着浓厚地方特色的体育活动方式,显示出藏族传统节日体育文化旺盛的生命力,从而也彰显出康巴藏区传统节日体育文化具有很强的传承价值。
三、康巴藏区传统节日体育的功能
(一)娱乐身心,增进健康体育活动是人们在传统节日期间进行的主要活动之一,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不仅娱乐了身心,加强了人们之间的交往,而且丰富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一些传统节日比如藏历年、国际情歌节、浴佛节等,都是藏民们娱乐身心、增进健康、情感沟通的纽带。在浴佛节时,人们穿着节日盛装到跑马山、南无寺等地转四方,朝山拜佛,祈求平安。山歌、弦子、锅庄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交替进行,整个跑马山像一片沸腾的海洋。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促进了文化的和谐和社会的和谐,同时进一步传承了康巴传统体育文化。
(二)提升民族文化特色,增强民族凝聚力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传统文化通过传统节日表现出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民众开始追求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传统的节日文化把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原生态的体育活动,展现给广大民众,不仅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彰显民族文化特色。藏历新年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在一起演唱藏戏、跳锅庄舞和弦子舞,同时还进行角力、投掷、拔河、赛马、射箭等体育活动。跑马山转山会,人们口念嘛里,手拿佛珠,边走边念,祈祷家人一生平安,祈祷新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些传统节日,不仅展现了康巴藏族的特色文化,而且传播了康巴藏族的民俗风情。所以说康巴藏区传统节日体育,对提升民族文化特色、增强民族凝聚力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传承民间体育文化,弘扬民族优良传统康巴藏区传统节日体育文化是藏族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具有民族区域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通过藏戏、锅庄、踢踏、赛马、赛牦牛、射箭和转山等传统节日体育文化活动,不仅彰显出康巴体育文化是多彩的、多元、厚重的、兼容的,而且也充分体现了康巴人们勇敢、开放、乐观、朴实、大度的文化态度和精神气质。因此,传统节日体育是保护和传承民间体育文化,弘扬民族优良传统的重要途径。
(四)开发民俗旅游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康巴地区有着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比如康定跑马山国际转山会、康定国际情歌节等等。在康定跑马山国际转山会上,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云集跑马山情歌评,载歌载舞,祈年祷岁,祝福吉祥,预祝丰收,场面壮观,热闹非凡。2014年康定跑马山国际转山会为康定旅游增加十万左右人气。康定国际情歌节更是让游客们,在这丰富多彩的狂欢节上大饱眼福,通过街头民俗表演、焰火表演、街头立体彩绘、集体锅庄舞、民族竞技活动、藏式驿站、互动游戏、特色美食、情歌对唱打擂台、千人集体婚礼纯爱之旅等活动,让游客们对“情歌城上彩云飞,跑马山上歌声醉”有了更深的记忆。2013年康巴文化走进广州,2014年圣洁甘孜走进北京,不仅彰显出康巴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带领人们走进厚重多彩的民族历史文化。因此,传统节日体育文化不仅可以开发民俗旅游资源,而且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四、康巴藏区传统节日体育的发展与传承
(一)政府搭建平台,提升节日活动影响各级政府应适时制定出台相关管理制度,抓好传统节日体育文化的开发、保护、利用和管理。同时各级政府应多种方式筹集保护管理资金,来合理安排开发利用丰富的传统节日体育文化活动。康巴藏区传统节日体育活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应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宣传的积极性。组织民俗节日中参与人员的专门培训,建立基层体育服务机构,规范管理,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基层体育管理人员。康巴地区每年重大节日都举行大型的文体娱乐活动,比如康定跑马山国际转山会、康定国际情歌节等,通过这些节日体育活动不仅宣传了藏民族传统节日体育文化,提升了藏民族传统节日体育活动的影响,也进一步传承、弘扬了藏民族传统节日体育文化。
(二)与旅游产业相结合,促进传统节日体育文化的传承旅游与文化具有天然的耦合性,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和旅游有机结合,融合发展,这样既能让传统节日体育文化资源活化,也能进一步提升旅游的人文品质和精神内涵。旅游是挖掘文化、保护文化、传播文化、优化文化、丰富和创新文化的途径,是文化传承、教化功能与休闲、娱乐功能的价值体现,同时为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提供创意源泉、交流平台。康巴藏区拥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多姿多彩的传统节日,通过丰富和拓展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不断满足游客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借助旅游市场助推传统节日文化产业化发展,以旅游独特的宣传方式更好地传播康巴藏区传统节日体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