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0:37:4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经济协调发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
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分别作为两个子系统,通过两个子系统的有效运转,其内部要素的数量和结构均衡搭配,最终实现整个系统的最大化经济利益状态,即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从本质上来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并非静态、局部的发展观察,而是要进行深度、动态考量的过程。两者之协调关系,并不单纯取决于总量关系,还要考察其内部结构的关联程度与耦合性。因为即使两者的总量比例相当,但内部要素发展不均衡,也会造成两个子系统的不协调发展。从理论性而言,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考察,要细致入微,从供求两个方面入手。供给方面,实体经济的产出并不具备充分弹性,更多的取决于定量的劳动力、资金与其他生产要素;需求角度,实体经济具有连续性与稳定性,存在边际效益的递减效果。整体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可以借助经济增长与经济稳定两个方面表现,即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与物价水平的稳定性。一旦存在经济指标的大幅度波动或居民收入减少的情况,则会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体现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发展不协调。
(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规律
第一,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所依托的基础。从本质上而言,虚拟经济是以资本化定价为特征的价值体系。虚拟经济自身无法创造实际的利润价值,其存在的意义主要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良好发展,分散其风险,满足实体经济的资金融通需求。追溯虚拟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虚拟资产诞生于实体经济的需求,是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产物,例如股份公司与股票的出现、债券与金融衍生品等工具。在虚拟资产规模扩张的形势下,效规避了实体经济的潜在风险。客观而言,虚拟经济并不创造价值,但通过虚拟资产价格波动,将会影响到实体经济发展,在虚拟经济中的资本化财产重新分配,也将由实体经济的生产活动来决定。第二,适度的虚拟经济发展,会促进实体经济进步。基于适度基础上,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存在着资源配置调节作用。虚拟资产在资本化定价基础上,与实体资产的增长模式不同,其价格更多依托于市场预期,不存在边际收益的递减规律约束与投资成本限制。简而言之,市场需求旺盛则会无限积累虚拟资产,直至出现资产泡沫及其破裂。在此理论下,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需要适度规模比例,保持两者的协调性,并不因为某一方的剧烈波动,导致另一方发展功能失效。根据研究发现,基于适度发展原则下,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表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虚拟经济会向实体经济提供其发展所需的融通资金。以经济发达国家为例,其实体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大都离不开债券、股票及其他虚拟资产的融资支持,尤其在新兴科技、新能源与高新技术产业方面。融资需求越大,风险越高,单一化的实体经济主体难以承担市场风险与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而在虚拟资产的风险分散下,为新产业发展提供了规模性的融资支持。与此同时,在良好的虚拟经济体系表现下,可以有效准确地呈现市场信息,助力实体经济的产业优化与升级;另一方面是分散市场风险,简单来说,就是采用多样化的虚拟资产,为实体经济提供多样化的规避风险途径与工具。举例说明,在股票与债券发行的背景下,企业与公司的风险便得到了分散与转嫁,众多股东与单个投资者的风险不再集中且相对可控。诸如此类的金融衍生工具,让传统金融资产的风险也得到了更优质化的分配与重新组合,再次保障了其规避风险的作用和价值。第三,虚拟经济独立运行规律日益明显。互联网时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虚拟资产的膨胀性扩及全球范围,随着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与金融自由化程度不断加深,在资本定价基础上,虚拟资产的自我增值和积累运行规律越加独特,其自我机制的深度与广度不断加强。第四,虚拟经济的不同发展模式,会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产生不同影响。受金融体系、社会文化与政治制度等多方面影响,在不同国家的虚拟经济差异性特征表现下,则会形成不同虚拟经济发展模式,例如英美以虚拟经济为主导的“需求追随”特征模式;日德以“供给领先”为特征的虚拟经济发展模式;再比如发展中国家以实体经济为主,虚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等发展模式。不同的虚拟经济发展模式,由于其风险分散、信息产生于传导等特征不同,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作用效果也会存在差异性的表现。
二、总量视角下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
与实体经济成本加成定价的方式不同,虚拟经济的价格决定机制主要由虚拟资产的未来资本化收入流决定,即虚拟经济的价格决定机制,是以心理预期等要素为支撑的价格体系。从本质上而言,虚拟资产与实体资产的根本差别就是资本化的表现。在市场交易机制中,虚拟资产的特征表现为价值符号特征与实体资产依托特征。基于国民账户核算体系,包括金融衍生品与股票、基金、其他有价证券等,均可划分为虚拟资产范畴。除了房地产与金融资产之外,虚拟资产构成还包括艺术品与知识产权等。对虚拟经济进行规模测度,需要从流量与存量两个角度入手,前者是某段时期虚拟经济部门交易规模的反映,后者是虚拟经济结存规模的表现。刘林川(2014)研究表明,随着宏观经济波动,虚拟资产总量指标也会呈现明显波动特征,且波动走向受国家宏观政策与制度影响尤为明显。在实体经济总量测度方面,刘林川采用了MPS与SNA转化的方法,并借助耦合协调度测算发现,基于总量视角下,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系统间各指标关联度较小,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耦合重点、协调性发展与关联程度,均在不同经济阶段存在不同特征表现。基于总量视角下,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还可以从金融业、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发展来进行观察。一方面,当前实体经济的发展所拥有的资金存量,难以满足其产业或企业的扩大再生产所需资金量。所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实体经济产业或企业必须向多元化与高精尖技术化方向发展,并需要有大量资金作为支持。目前国内的实体经济虽然有相互拆借的融资方式,然而依旧难以解决资金不足的情况,不利于实体经济产业的整体持续发展。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以银行为核心的金融产业通过吸收社会闲散资金的方式,将有力推动实体经济快速与稳定的发展。根据原银监会数据显示,我国商业银行分别在2015年、2016年为实体经济产业或企业注入7.82万亿元、8.31万亿元资金,为实体经济在供给侧改革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进程中,银行的资金支持也难以在很短的时间为企业提供实时帮助。与此同时,银行借贷还会给企业造成较重的还本付息压力。在此背景下,一些实力较强的企业开始寻求新的资金支持,即通过上市融资的方式,在短时间内获取无需偿还本息的发展需求资金、资本。
三、结构视角下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
1.*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对保障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企业的发展状况。实践表明,一个地区经济的良性发展,与大企业的发展,以及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合理配置与分工密切相关,其中大型企业的竞争力和产业带动力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按照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要求,加快推进东北振兴战略,加速*经济隆起,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区域经济活力,必须注重当地大企业的做大做强,尤其是注重*这样的中央国有企业的产业带动作用,形成大中小企业的合理结构与分工,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
2.*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是双方发展的迫切需要。*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力量和重要支撑,二者深入融合,必将推动*和*地方加速实现发展目标的步伐。*要进入世界500强,需要*地方为其创造改革发展稳定的环境;*深化内部改革,也需要地方的紧密配合和鼎力支持。只有*实现“两步跨越”、进入世界500强、建设成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钢铁企业的目标和*地方实现“总量倍增、位次前移、追赶沈大、殷实和谐”的目标都实现了,才能确保*老工业基地总体目标的实现。
3.*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是*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6年末,*的工业增加值、上缴税金、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等各项指标分别占地方总量的64.6%、77.3%和40%左右。这说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显赫地位。但同时也说明*经济在当地“一枝独秀”,*国有资本在当地的带动力和影响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4.*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是*的社会责任。*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是*国有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和交流合作的客观需要。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的新形势下,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社会责任已成为国际社会对企业评价的重要内容。国有大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仅可以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影响,也是国有资本发挥更大价值的体现。*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城市供暖、供气,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解决*厂办大集体离退休保险待遇,抓好生产安全和稳定工作等方面。*是地方煤气、余热水最主要来源,为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做出特殊的贡献。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近几年,*对环保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逐年增加,分别占地区总投入的67.9%、64.1%和73.1%,为中央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了表率,发挥了*国有资本的社会效益。
二、*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可行性
1.*具备带动和辐射地方经济的实际能力。一是资源优势。*的钢铁资源及“三废”资源,是地方拉长钢铁产业链和精深加工的雄厚资源。二是市场优势。*每年超千万吨的钢材生产能力,本身就是一个大市场,作为国内著名的企业品牌,潜在的市场资源是不可限量的。同时,*每年向外采购大量的生产原料和配件,投入资金上百亿元,有能力拉动地方工业的配套发展。三是技术优势。钢铁产业的先进技术、设计及装备是*能够带动地方发展的优势。
2.*与*地方融合协作具有广阔的合作领域。一是地方承接*的产业和产品转移项目,加工生产*所需要的配套产品,可以形成*以钢材生产为主,地方以*产业上下游钢铁和矿产资源加工等链条延伸的产业集群。如围绕钢铁产品深加工、煤系化工、废渣利用等项目具有极大的潜力。二是围绕*的钢铁资源优势,联合发展装备制造业极有前途,推进装备制造业的跨越发展。三是围绕提高*老工业基地国际竞争力需要,联合开发和建设辐射全国的钢铁物流信息市场具有现实可能性。四是为*配套加工生产、发展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及与市场相适应的其他新兴产业,可以实现地方与*产业和产品的差异化与错位化发展。
3.国务院国资委更加重视大企业大集团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带动作用。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在*8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8全球投资促进高峰论坛”上表示:“要为大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发挥大企业的系统集成作用,支持大企业发挥资本实力、技术、品牌、信誉、营销体系、供应链网络等方面的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是我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城市和老工业基地,在东北地区是第五大城市,*7年在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中排名第34位,是东北振兴的主要力量。同时*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力量和重要支撑,今后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必将加速*与*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加快推动*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发挥*国有资本更大的价值。
近年来,“地企融合、共兴共荣”的发展理念已经结出丰硕成果,据统计,*2~*7年*与地方合作项目总投资达146.9亿元,初步发挥了*国有资本的带动力和影响力。虽然*与*相互融合协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与当地的社会、文化、经济融合较少,信息沟通不充分。目前的融合协作只是初级阶段,表现在双方合作层次不够高,适应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结构调整、资产重组、拉长*的产业和产品链条等深层次的联合协作项目不够多。二是*地方的载体和配套功能尚须进一步强化。这些问题和困难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国有资本在地方经济的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大的价值体现。
三、*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重点任务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差异 经济协调 发展
区域经济差异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一方面区域经济差异的产生符合市场经济中效率和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是经济加速发展的推动器,另一方面,它会加大区域间的贫富差距,增大两极分化,从而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学术界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中有两种可选模式,一是均衡发展模式,即要求经济的发展在全国以及整个地区范围内的每个区域,实现均衡性增长;二是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强调在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同时,采取积极的方法,对这种不均衡进行适度的调控,以实现区域整体经济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此模式己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首选模式。
重庆市作为一个特大的复合型城市,探讨重庆市区域经济的差异情况,正确把握其经济发展规律,客观分析其经济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重庆市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深入分析经济差异产生的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实际特点,将协调发展理论落实到重庆市具体的综合决策、经济发展、市政规划与城乡建设中,是值得决策者与研究者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讨论:(一)根据重庆9大主城区的经济发展情况,说明重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结合不同的地区类型,从区位与自然条件、吸引资金的能力等因素出发,分析重庆市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原因。(二)根据不同类型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现状,提出适合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推进重庆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重庆市是我国西部惟一的直辖市。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及原有发展基础的差异等因素的作用,重庆市域内部存在着巨大差异。研究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现状、特点以及调控对策对于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区域经济差异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在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取以下9个指标作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1.地区生产总值(万元)(X1):反映的是一个地区在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市场价值的总和,反映这个地区经济活动的价值。
2.城镇化率(%)(X2):城镇化率=本地城镇人口/本地区的总人口。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率已经称为评估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国外研究指出:城镇化率的增加与GDP的增长是成正比关系的。
3.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元)(X3):指各种各样的服务,零售等行业售予居民消费和政府用于公共消费的商品总量。销售额的提升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改变。
4.工业总产值(万元)(X4):一般以货币的形式表现,指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的最终产品的总价值量。
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万元)(X5):指在某一个时点城乡居民存入银行的金额,包括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个人储蓄。
6.公共产品的供给(个)(X6):是由政府不以盈利为目的,为本地区居民服务提供的各种福利性设施及其他机构。该指标反映城市社会福利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X7):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指农村住户当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
8.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元)(X8):职工平均工资指企业、事业、机关单位的职工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人所得的货币工资额。它表明一定时期职工工资收入的高低程度,是反映职工工资水平的主要指标。
二、重庆主城区经济差异原因
(一)经济差异原因
区位条件是影响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地理区位看,中心城区有利于吸引全市的资金、人才、物流,在区位条件上有绝对的优势;渝西地区与成都平原的经济联系紧密,与外界交往频繁,拥有广大的市场。这些区域以城市(镇)经济为主体,经济发展条件较好,形成了大工业大流通的格局,相对于其他区域有较优的发展条件。而渝东北地带由于处在我国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过渡带上,距离中心城区较远,加之这些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地少人多,交通不便,极大地限制了与外界的资金流、物流、人流、信息流,与发达地区的经济联系不够,其自身经济基础条件较差,自我发展能力很弱。三峡库区,长期受三峡工程争论的影响,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初几乎没有什么投入,与巧6项重点项目无缘,三线建设为空白,80年代初开放开发迟缓,不仅与沿海差距拉大,而且与周围地区的差距也拉大了,一直处于相对封闭、落后状态。由于建国以来三峡工程水利枢纽工程的长期议而不决,国家对原万县、涪陵、黔江地区建设投资甚少,致使长江上游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形成长江流域的“经济断层”,至今仍保留成片的贫困地区。
(二)改善经济差异促进协调发展的建议
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重庆主城区无疑是重庆市最大的增长极,1997年重庆直辖的一个初衷,是试图以重庆这一特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的发展,但目前看来,其扩散效应主要发生在主城区的部分区县,对广大渝东地区的带动作用不足,是在于城市体系结构不合理、空间分布失衡。重庆市在特大城市与中等城市之间存在断层,并且城市的空间布局过分向西部倾斜,广大渝东地区缺乏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大城市,导致了重庆主城区作为最大的经济中心难以通过一个合理的城市体系发挥对渝东的辐射带动作用。因此,要加快重庆落后地区中心城市的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条件基础设施条件是良好投资环境的重要内容。重庆直辖市成立后,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尤其是“8小时重庆”工程的实施,明显地改善了重庆各区县的交通条件,但应该看到,这种改善是在交通设施建设起点很低下的一种相对改善,目前的状况仍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重庆市落后区县投资软环境条件较差,例如政府对企业干预严重,行政机构庞大,办事效率低等,这些都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吸收外来资金,因此,应在积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特别注意软环境条件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周国富.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区差距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空间特征极其政策含义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l998.
[3]俞荣根.关于重庆市实施大城市带动大农村战略的几点思考.改革.2002(4).
[4]陆远权.重庆市的区域差异与发展思考.探索.2004(4).
第一方面,在当前中国来讲,必须打破行业的垄断,行业垄断能够保证这个行业有垄断利润的,因为有垄断利润存在,因此对如何来革新技术,来注意经济增长质量就不再考虑之列了,因为我已经保证了垄断利润的取得,有什么必要现在要超新,来技术创新呢,所以行业垄断是必须打破的。
第二个资源定价这个体制或者这种机制要调整,要改变,要走向资源价格的合理化,因为在计划经济之下,多年延续的现在没有完全改掉,资源价格是偏低的,偏低的资源价格就给它造成一种印象,或者这样的结果,资源价格既然这么便宜不用白不用,我有什么必要来更新设备来节约资源呢,所以它就造成了经济增长方式的一种阻碍,转变的阻碍。
第三点就是要做到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严格执行环境的监督制度,环境监督制度就是说,假定你造成了环境的破坏、环境的污染,这样的话就是说应该是按照法律的规定来进行处罚,该淘汰出局的,就要淘汰出局,这就给企业一种压力迫使它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第四点就是说对地方政绩的考核,我们应该是采用综合指标,而不能单纯地看GDP的增长率,因为GDP的增长它也可能造成了环境方面的一些破坏啊,造成污染等等,所以地方政绩的考核应该是走综合指标考核的道路。
第五点要加快企业的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改制,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是国有企业它没有改制,这样的话它对于造成的亏损,资金亏损它并不是很关心的,反正躺在国家身上吃大锅饭,所以他没有压力,要给他一种压力,在市场竞争中如果你不能降低资源消耗率,如果你环境破坏程度还是过去那么大,那你会被淘汰,会罚款等等,你会亏损,企业就感到了压力的存在,改制以后就能实现这一点,但另外一点要改制以后,它融资渠道才通畅,这样的话它才能够为进一步的技术创新来增加资金的投入,可以多方面融资。
因此以上五点就讲明了,我们都在改革的基础上才能够做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一走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就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是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一个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发展重工业,化工工业,都是必要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是个大国,我们必须有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所以重化工业还要继续发展,但是这个阶段是绕不开的,技术可以跳跃式发展,我不能够走西方国家曾经走过的道路,因为历史已经证明了,那种是先污染后治理,边生产边治理都是行不通的,必须把环境的治理,资源消耗率的下降放在重要位置,因此要采用最新的技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看到,信息化是我们将来的趋势,但是信息化不能代替工业化,信息化是带动工业化,信息行业IT行业应该跟传统产业结合起来,把信息化那些研究成果来运用到传统产业中去,帮助传统产业升级,这样我们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将是一个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道路。
经济学界流行一个笑话。有两个人,到郊外去旅游去了,在郊外旅游的时候在树林里玩儿得正高兴,忽然听到老虎叫了,哎呀,老虎要来了那怎么办,于是两个人就慌了,其中一个人赶快蹲在地上,从背包里把运动鞋取出来,换上运动鞋好跑啊。第二个人奇怪了问他,老虎跑得比人快,你换运动鞋有什么用啊?这个人回答了,当然老虎跑得比人快,但只要我跑得比你快就行了,于是他换了运动鞋就跑了,第二个人不慌不忙,他把鞋脱掉了,爬到树上去了,老虎果然到了,树上的人它吃不着,老虎不会爬树,往前追把换运动鞋的人吃掉了,这可见在国际竞争中大风大浪是难以避免的,我们不要说我会躲,会躲是没有用的,你会躲有什么用,刚才例子不是讲明了吗,重要的是有绝招有过硬的本领,对企业来说就是有自己的创新,有自主知识产权,这就是说我有过硬的本领,就比如说你会爬树老虎不会爬树,你如果是武松老虎来了我把你打死了不是更好,所以这点很要紧,对我们走上新工业化道路的时候一定要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以上讲的就是第一个问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协调城乡发展城乡协调发展,首先我们看到计划经济体制它有两大支柱,哪两大支柱呢?一个是政企合一的或者说政企不分的国有企业,这是种体制,这种体制支撑了计划经济体制。第二个支柱是什么呢?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注意,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城乡二元结构这是长期就存在的,这也不是短期内能够改变的,但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计划经济下才有的,
在座的同学当中可能有家在东北的,你想想清朝中叶东北开禁以后,山东人到了东北,河北人到了东北,在当时城乡二元结构是存在的,可是没有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啊,山东人到了东北去在农村也可以待,在城市也可以待,在农村待久了进城市也行,在城市待久了进农村也行,你种地、做工、经商都可以,也不管你老家在山东是城市的还是农村的,到那去都行了,城乡二元结构存在,但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不存在的,那什么时候存在体制,计划经济体制下,二元结构体制就把城乡隔离开了,生产要素是不能够流动的,户口是固定的,这就造成了今天城乡不协调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大家可以随便举几个例子来说吧,比如说一个农村的人,这是前几年的情况,他如果到城市来找工作做,他各种证件必须齐备,外出务工证啊,等等的,如果你没有这些证件你来,当时的城里是把他作为三无人员遣送回乡的,可是一个城里人你到农村去,你去写书、去画画、你养病、你住半年也没人管你的,你租了房子在那住,从来没有听说农村人把城市人押送回城了,是没这个事情,就是城乡它是处在一种二元结构体制之下的,再说过去的情况也是这样的,城里的小孩子受义务教育,校舍是财政拨款建的,教师的工资是财政拨款给的,而农村(的小孩子)接受义务教育校舍是农民自己建的,当时的情况下教师的工资是农民自己开支的,所以这就存在了很多,医疗卫生也是这种情况,所以说这种二元结构体制不改变的话,谈不到城乡协调发展,对我们今天来说,重要的问题是,要素要流动,要能够自由组合。这是提高效率的办法。教育,卫生,机会的公平,就业机会的公平,另外社会保障城乡都是重要的,当然目前做到完全一样还不可能,但应该逐步往这个方向走,这是城乡协调发展的一个前提,改变二元结构的体制。
然后接下来一个大问题就是怎么来提高农民的收入,因为农民收入低的话它就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他也不会注意自己的环境,乱垦荒,乱伐树,乱放牧,过度放牧等等。所以必须提高农民收入,农民收入提高了这种情况之下,农民才有可能来注意到自己的生活质量,改善自己的环境,那现在怎么提高农民收入呢,我最近一年多,在全国十来个省,农村做了调查,发现第一个新现象,在中国现代农村是新型的合作化正在兴起,什么叫新型的合作化呢,它跟五十年代的合作化是不一样的,五十年代是自上而下贯彻的,行政方法贯彻下去的,但是今天不一样,今天农村出现的合作组织是自发的,是农民自己组织起来的,而且它的名字也不一定都叫合作社,它有各种各样的名字,我到有的地方有的地方起的名字叫经济共同体,有的地方叫专业协会,有的地方叫农工商公司,各种,也有地方叫合作社的,各种各样,有很多地方是叫专业协会的。
我在调查过程中就问那些农民,你们自己为什么觉得有必要组织这种合作组织这种专业协会呢,专业协会可多着呢,我给你举到一个地方看,养鸡协会,养羊协会,养牛协会,苹果协会,马铃薯协会,蔬菜协会,一大串,每个都是专业的,好几百户,有的上千户,农民回答了第一个保证农民的合法权益,为什么呢,因为现在农村都实行的是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公司下定单给农户,农户按照定单进行生产,农户按照定单进行生产,那定了合同了,可是公司是强者,单个农民是弱者,强者跟弱者打交道,弱者是要吃亏的,比如到收购的时候卡你的等级,卡你的价格,你不要你拿走,你等级就不合,卡他,或者公司说我现在暂时没现金,你不愿意卖就请拿走,你要卖可以,打白条。过一段兑现,所以这一个强者一个弱者的情况下,农民就有吃亏的地方,农民感觉到我们组织起来以后那就成立一个协会吧,协会跟公司打交道,强者对强者了,我可以请律师,我下面都有一大批农户,所以这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就简单的公司加农户的模式现在变了,变了,公司加协会加农户,这样一种模式。
第二个好处在哪里,农民说,我们如果是定单农业也好,我自己生产也好,可是我只能从生产领域得到好处,流通领域我沾不上边的,我们组织起来以后比如是成立了经济共同体了,或者是叫协会了,或者叫合作社了,我们就能够分享流通领域的好处了,我到一些地方看了,有的地方的协会有自己的车队,有自己的仓库,有自己的信息源,把各地的市场情况搞来,然后这样车队就把东西运去了,农民在这个过程当中分享到流通领域的好处,产业链就延伸了,从第一产业就延伸到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去了,第二产业的农产品的初步加工,第三产业的运销,这不就得好处了吗?
好,还有第三个好处,就是这些新型的合作组织,就成为农村中新技术推广的一个基地了,比如说马铃薯种子退化了,这个协会就告诉大家怎么来防止这个退化,譬如说某种植物病虫害来了,或者禽流感了,就通知下面的会员我们怎么来防止植物的病虫害,防止在牲畜家禽中的瘟疫的蔓延等等,得了好处,所以以上这一讲,在中国农民提高收入,从这个意义上讲,应该说新型合作化是起了重要作用的,帮助农民提高了收入。我在农村发现了第二个新现象就是科技特派员制度,这个科技特派员是个新的制度,我们过去说过科技下乡,科技下乡起过作用的,可它作用不是很显著,以如到一个星期天,星期六,城里一些科技人员下乡了,摆几张桌子,挂一些图片,回答一些问题,卖些小册子、放场电影,可是现在科技特派员制度就完全不一样了,是科技部搞的,各地的科技厅、局在贯彻这个制度,农业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师,农业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技术人员,个人来报你有什么专长,来登记,你登记有专长,你愿意做科技特派员的,把你联系个地方你就下去,跟农民在一起,帮助他提高收入。有两个例子,一个例子,就是说有一个科技人员他擅长于种葡萄,也就把他分到一个乡里去了,那个乡产葡萄,可是农民种葡萄种不好,葡萄出来是又小又酸的,就没人买了,而且卖也卖不出价钱,怎么卖,五毛钱一簸箕,你说五毛钱一簸箕葡萄,这农民能赚什么钱,这科技人员去了,就告诉农民怎么种葡萄,你们这样是不行的,在他的指导之下,农民的葡萄又大又甜,他就说了,卖也不能那样卖啊,一簸箕一簸箕的卖怎么行啊,咱们要做自己的品牌,做自己的广告,印成纸盒子,把我们乡的名字写在上面,三块钱一盒,这个时候人家外头采购商一看这个葡萄好,而且三块钱一个,三块钱一个,于是就订购了很多,每卖一盒科技人员抽一毛钱,这个例子表明了什么呢?就是说科技人员跟农民在一起结成了利益的共同体,他等于是用知识技术入股了,农民收入增加了,他的收入也提高了,后来这个科技人员要走,农民不让他走,他说你们的乡的任务已经完成了,我就帮助另外的乡去了,这是一个例子。还有一个例子,种棉花的,田里面棉秸秆过去当柴火烧掉了,拉不回去在地里放火烧掉了,大气还污染了,有个科技人员他有套技术,他说这个棉秸秆可以做饲料,为什么现在不能做饲料呢?这就是说,因为其中有毒素,为它排毒,排完毒以后粉碎是很好的饲料可以喂牛的,像这样的一种技术农民就学,农民收入就增加了,所以科技特派员制度,这种科技人员到农村去,跟农民结成利益一致的,这种情况,就能够帮农民提高收入,科技人员自己也从中提高了收入。
在农村中看到的,怎么提高农民收入第三个我看到的就是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因为家庭承包制以后呢,在当时是起了很大作用的。但是今天遇到两个新情况,一个新情况是就是说农民外出打工了,外出打工了家里这个田就不能很好地种了,因为没有主要劳动力了,中国的土地本来就有限,耕地有限的,土地又不能很好利用这不是效率的损失吗?我们到了一个地方进行考察,广东湛江市有个徐文县,就是祖国大陆最南端那个县,徐文县没有大河,靠台风吃饭,来台风了就下雨,台风来少了就干旱,土地产量很低的,所以一些公司进去了,就是说你一亩地一年打多少钱,二三百块钱,行了,我出几百块钱把你的土地租了,你要外出去打工我钱照给你,我土地不会给你浪费,也不会闲在那个地方,于是土地就租来了就连成片了,农民如果是不外出,你租了土地给他也可以在公司里当合同工,根据你的技术能力,你出勤天数每月发工资给你,这样的话,农民收入就改善了,土地就连成片了以后,公司就投资打井喷灌,国外引进的新品种,在徐文县西面我们看到一块地,几千亩上万亩大一块地,全种的是菠萝,插块牌子,连地名都改了,这块地叫菠萝地海,咱们中国有个菠萝地海就在那儿。所以说农民收入就提高了,这土地使用权合理利用,流转以后土地能够得到充分利用,有的地方觉得出租还不行,出租怎么是不行呢,你公司钱赚得再多,我几百块钱一亩地就是几百块钱一亩地,所以他开始用土地使用权入股,你公司钱赚得越多,我分红就越多。所以这是在当前发现的一个重要情况。
这全世界最大的潜在市场在哪里,在中国的农村啊,中国的农村农民九亿农民,两到三亿农户,只要农民的收入提高了,我们这个市场多大,谁来跟欧盟谈判,跟美国谈判,纺织品出口问题等等,鞋又遇到了这个西班牙又什么,我讲农民收入都提高了,每个农民每年添几套新衣服,全国纺织品还不够呢,还得生产呢,每个农民添几双鞋,我这鞋销路国内市场多大啊,全世界都看好了这个市场,我每户农民有彩电有电冰箱,装一个空调,买部电脑,有的还买汽车,那这个市场过几年还换一次,这个内需的扩大主要是农民收入的提高,所以这是带动中国长期增长的一个趋势,城乡协调发展也就是在农民收入提高的基础上才能够形成的。三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发展中,一定要注意到,要首先确定地区的优势和地区的主导产业,我们一定要注意到优势是潜在的优势和现实的优势,潜在优势不等于现实优势,地区究竟我的优势在哪里所以一定要把自己的优势确定了,知道自己优势何在,然后通过发展主导产业把这个优势把它转化出来。
地区经济都是互补的,每个地区搞地区封锁闭关自守是不对的,把市场的统一性把它隔离成块是不对的,一定要看到它的互补性,互补性的结果是双赢的结果,我们曾经讲过,龟兔赛跑的故事,你说龟兔赛跑有什么讲头啊,我在幼儿园就听老师说过了,我说你知道什么呢,龟兔赛跑是说兔子骄傲,半路睡觉了,所以乌龟跑第一了,我说这不是太简单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可不是这么讲的,龟兔赛跑同学首先提出问题,难道只赛这一次吗?不对,还得接着赛呢,第一次兔子输了,兔子不服,要求赛第二次,第二次龟兔赛跑,兔子吸取经验,不睡觉了,一口气跑到终点,所以第二次龟兔赛跑是兔子赢了。乌龟输了,乌龟不服气咱们要求再赛第三次那就赛吧,乌龟说前两次都是你指定路线跑的,现在得由我指定路线跑,兔子想反正我跑得比你快吧,好指定路线跑了,结果兔子又跑到前面,快到终点了,一条河把路挡住了,兔子过不去了,乌龟慢慢爬到了,乌龟游过了河,第三次龟兔赛跑是乌龟赢了,于是两人就想了赛第四次,咱们老赛干吗,竞争,咱们合作吧,咱们优势互补吧,于是优势互补,优势互补陆地上兔子驮着乌龟跑,过河的时候乌龟驮着兔子游,两个人同时达到终点,双赢的结果。所以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四次龟兔赛跑对我们的发展战略来讲是四个重要的启示,第一个重要的启示是,第一次赛跑的重要启示是,当你处在劣势的时候不要气馁不要松懈,要坚持到底等待对手犯错误,你看如果第一次龟兔赛一跑了,兔子跑在前面了乌龟一看,得,我这下怎么也赢不了了,我弃权了好,你弃权了它睡觉还是它赢,因为它醒过来它跑到终点。结果乌龟坚持不懈等待对手犯错误,果然兔子犯错误了,半路睡觉了,所以他赢了,第一次赛跑这个启示。第二次赛跑的启示,要善于把潜在的优势变成现实的优势,兔子它能跑是潜在的优势,第一次它睡觉,它不跑它没有转化,第二次它一口气跑到终点,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了,所以第二次是兔子赢了,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对我们每个地区来说,不要去津津乐道你的潜在优势何在,重在转化,重在转化。第三次龟兔赛跑给你启示是什么,当你发现原来的策略不管用了,要及时调整策略,改变策略。第二次赛跑完以后乌龟懂得一个道理,只要沿着原来这条路线跑,哪怕跑一万次都是兔子赢,我永远没有胜的可能,只要它不睡觉都是它赢啊,那怎么办呢,及时调整策略换条路线跑,一条河把路挡住了,你的优势发挥不出来了,所以第三次赛跑它是及时调整策略的结果,第四次赛跑就得到一个启示是合作、优势互补、双赢都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相互信任,你看如果不相互信任行吗?好,陆地上兔子驮着乌龟跑,兔子耍坏,拐弯的时候,一扭身把乌龟摔个重伤怎么办,过河的时候乌龟往下一沉把兔子淹死了怎么办,所以必须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我小孙女在幼儿园里看的有个书叫新龟兔赛跑,我一看这个新龟兔赛跑,来看看是怎么回事,我一看这种书不能让小孩看的,它讲这个新龟兔赛跑怎么跑呢,就是比赛之前,乌龟要他弟弟埋伏在那个终点,等那个兔子快跑到了,他弟弟出来了,乌龟长的样子都差不多,他也不认得哪个是哥哥哪个是弟弟,就说哎呀你都先到了我输了,这种是不对的,这是教小孩偷奸耍滑啊。咱们是要以诚信为本。诚信为本这样子才行。
我们在这个区域发展过程中一定要谈到地方保护主义是有害的,短期内可能倒好,长期以来你企业是没生命力的,你最后是不行的,所以说一定要通过市场竞争,地方实力才能够真正增强,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城市的作用,城市的辐射,要做大做强,现有的经济中心,这是效率高的,你重心要放在最穷的地方,需要放,但是一定要做大现有的经济中心,它再通过辐射能够更快地使那些边远地区,省内边远地区能够发展起来。
一、**市**区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概况
(一)经济发展状况
**市**区的前身是**市郊区,区域面积17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6万亩,分为7个乡镇,总人口28.19万,其中农业人口21.49万,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并存。
了近年来,**区坚持“以农业稳区、以工业强区、以流通活区、以科教兴区”的战略思想,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发展进程,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快速发展。先后引进培育了钢铁、稀土、发电、煤化工项目等一批投资上亿元乃至几十亿、上百亿的超大型项目,初步形成环包钢、环市区、环交通干线三大经济圈,使全区工业经济迅速壮大。同时**区是**市重要的蔬菜和副食品生产基地。全区基本菜田4万亩,保护地1万亩,蔬菜复种面积达8万亩,蔬菜品种80多个,每年可提供时令鲜菜3.2亿公斤,可实现全年供应;以大青山一线为重点,全区果树面积已接近3万亩,年产鲜果1万余吨;沿河渔业生产蓬勃发展,养鱼水面达1万多亩。20xx年以来,根据入世后农牧业生产面临的新形势,**区大力发展“三色农业”(即:以无公害蔬菜为重点的绿色农业,以奶牛养殖业为重点的白色农业,以花卉种植为重点的彩色农业),有效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目前,**区无公害蔬菜复种面积已达7万亩;花卉种植面积已达200多亩,亩均纯收入达3万元以上。截至20xx年底,全区奶牛存栏量已达14.1万头,带动农牧民人均增加纯收入1020元,是**市乃至自治区重要的奶源基地。
从上述调查数据显示出**市**区经济发展的速度较快,经济规模迅速扩张,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前十位;依托地域优势和优化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的潜力较大,前景广阔;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的占比由1998年末的16.7:61.5:21.8变化为20xx年末的8.4:46.3:45.3,显现出产业结构调整也取得了明显的变化和成效。
(二)金融发展、服务、支持情况
1998~20xx年,国有商业银行在辖区内撤并划转各类金融机构营业网点52个。截至20xx年末,**市**区辖内县级金融机构共有10家,包括:4家国有商业银行、1家政策性银行、2家地方商业银行、2家农村信用联社及14家独立核算的农村信用社、1家邮政储蓄机构;在下设的120个营业网点中,主要是农村信用社的营业网点。
调查表5:20xx年末辖区金融机构存款(左图)贷款(右图)占比
20xx年末,**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55亿元,其中4家国有商业银行只占32%,农村信用社占65%,其他金融机构占3%;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35亿元,其中4家国有商业银行只占24%,农村信用社占73%,其他金融机构占3%;票据融资余额1.5亿元,4家国有商业银行占61.5%,农村信用社占38.5%;农业贷款、乡镇企业贷款、农户贷款全部由农村信用社承办;金融机构上存系统内资金余额14亿,4家国有商业银行占96%。
**市**区有中小企业2800户左右,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能获得金融机构融资的有1349户(其中在国有商业银行和地方商业银行取得贷款的只有69户,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机构集中在农村信用社)
上述数据表明,辖区内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弱化,而且还有进一步弱化的趋势,农村信用社成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从而造成县域经济与金融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
二、影响**区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金融因素及成因
(一)国有商业银行在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信贷政策随着国家的产业政策逐步调整,为了完成股份制改造,使其符合《巴塞尔协议》有关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率的规定,一方面对过去产生的不良资产加大了清收和处置力度,另一方面相应地提高了贷款准入门槛,贷款速度放慢,特别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减少了对县域贷款投放面和投放量,以规避新的不 良资产的产生,但没有充分认识和关注类似**市**区的经济发展优势和潜力。
(二)国有商业银行逐步从县域收缩机构设置,实行扁平化管理的同时,建立了严格的授权授信以及责任追究制度,县域国有商业银行逐渐丧失贷款权力,业务范围收窄,业务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再加上经营品种单一、业务权限限定、严格的贷款审批程序、办理手续繁杂、受理时间较长、企业融资成本较大等主客观因素,严重影响了银企的合作,因而对县域内的某些行业以及规模小的民营企业支持力度不够,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的发挥非常有限。
(三)各国有商业银行调高了系统内上存资金利率,以固定的收益引导基层机构上存资金,加上邮政储蓄吸收走的存款,每年新增可用资金的大量外流,使县域经济发展资金需求矛盾更加突出。
(四)银企信息不对称,担保、抵押难,制约了县域中小企业信贷服务的获得。近年来,县域中小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风险意识普遍增强,不愿为他人贷款担保,而抵押评估费时费事,企业搞一项资产登记涉及多个管理部门,每个部门都要收费、收税,再加上贷款利息负担,企业一般难以承受。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抵押物的要求较高,而中小企业往往难以提供有效且宜变现的抵押物,无法取得贷款。由于私营企业大都采取家族式管理模式,会计信息不透明,金融机构难以获取真实财务信息,不敢贷。
(五)农村信用社虽然是支持**区经济发展和金融服务的主力军,但是农村信用社资金规模有限,同时缺乏从上而下强有力的管理体制和人才优势,而且还需保证支持和服务“三农”,结算支付手段、信息化建设滞后。农村信用社资金结算速度慢,没有全国联行行号,在资金的划转上明显比不上国有商业银行,不能实现通存通兑、即存即取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因而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与支持显得力不从心。
三、推动县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发挥国有商业银行和地方商业银行县域机构作用。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县域内继续保留的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要转变观念,重新审视和调整经营策略,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找准追求利润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结合点。调整工作思路,重新做出科学合理的市场定位,改进现行的信贷管理体制,合理授权授信,建立起科学的量化指标考核体系,将人为因素和非人为因素造成的贷款风险进行合理区分,分别制定奖罚措施,真正形成商业银行主动营销贷款的良好工作氛围。加大贷款营销力度,增加对县域工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主导产业以及中(微)小企业的信贷扶持,更好地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进而实现共赢。例如**市**区地方商业银行20xx年开办对辖区中(微)小企业发放小额贷款业务、**区工商银行即将拓展的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必将有力地缓解**市**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同时更好地发挥银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建立有效的金融机构考核机制
人民银行、银监局在增强金融宏观调控、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同时,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可持续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金融支持等出台对金融机构的相关政策和考核指标。比如金融机构对辖区内中小企业的资金扶持和金融服务以及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的作用等建立考核指标,以增强货币政策的引导,促进地方经济金融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二)继续更好地发挥农村信用社的作用
通过对农村信用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实施,甩掉历史包袱,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推动业务经营稳健发展,不断发展壮大,全面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在支持和服务好“三农”的基础上,更好地扶持辖区中小企业,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加快征信体系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