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朝花夕拾中的传统文化

朝花夕拾中的传统文化范文

发布时间:2024-03-18 15:56:2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朝花夕拾中的传统文化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茶馆出现以后,不论其店家大小,招牌不可没有。开茶馆办茶楼自然想招财进宝,没有哪个店老板不想“财源茂盛达三江,生意兴隆通四海”的。因此,一般说来,茶馆的店名都不会缺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如意的字眼。有人曾总结出中国八句店铺:“国泰民安福永昌,兴隆正利同齐群,协益长裕全美瑞,合和元亨金顺良。惠丰成聚润发久,谦德达生洪源强,恒义万宝复大通,新春茂盛庆安康”这56个字,虽未将店名中的吉祥文字囊括殆尽,可是开店者只要从中取出1个字或2个字,甚至3个字,都可以组成店名。比如:玉壶春茶社、兴隆轩茶楼、天福聚茶座、义顺茶馆等等。

不过,也有不少有一定文化教育修养的店主附会风雅,往往撇开传统文化中招财进宝的俗字,而选用儒雅的字、词作为店名的。例如:来今雨轩茶社、雅园茶社、松风阁、青莲阁、天香阁、宛在轩……真可谓琳琅满目,争奇斗妍。

至于一些文化人开设的茶社,其店名招牌自然是别具一格与众不同了。上海九江路口小花园附近有一家茶楼,是民国时期书画家俞达夫开的,取名“文明雅集”,四壁悬挂名人字画,环境布置一洗俗尘,茶具清洁雅致,因而所来茶客都是些斯文中人。

历史学家卫聚贤,抗战时期在重庆除在大学任教,创办“说文出版社”外,在1943年冬还开了一家茶楼,叫“聚贤楼”,茶客大多是大学教授和文化界知名人士,像郭沫若就是它的常客。但就“聚贤楼”而言,是不能一目了然知道它就是茶社。

有的茶馆坐落在历史上文化遗址或名胜古迹之处,店名招牌也就“攀龙附凤”。如坐落在南京城西、被称为“金陵第一名胜”的莫愁湖内就有一间“胜棋楼茶社”。相传胜棋楼乃明太祖朱元璋和他的第一开国功臣魏国公徐达(死后追赐中山王)下棋之处,徐达与明太祖下棋时赢了皇帝,并将棋子在棋盘布成“万岁”字形,朱元璋大喜,遂将此楼赐给徐达。取名“胜棋楼”。开在这里的茶馆即以此命名。南京夫子庙自明清以来就是著名的繁华热闹区,十里秦淮从夫子庙前潺潺流过,河中画舫荡漾,真是“长留画幅天地间”。从唐以来,南京就被称为之为六朝古都,坐落在夫子庙旁的一家茶社就因此得名,叫“六朝居荼社”。上海静安寺有一口古井,井水向上腾涌,称为“涌泉”,好事者把它品评为“天下第六泉”,坐落在此处的茶社也就取名“品泉楼”。北京的北海公园原为皇家花园,坐落在其中的茶社店名自然不落俗套,分别取名“双虹榭”、“漪澜堂”、“道宁斋”……江苏镇江东郊(今梦溪广场)有个梦溪茶园,因此处原是北宋科学家沈括的住所梦溪园而得名。

还有把古人的姓名作为茶馆店名的。上海南京路上的“仝羽春茶馆”,把唐代的卢仝、陆羽两位嗜茶名家的名字合而为一作为店名,且十分贴切自然。南京路上的易安居茶馆取自宋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号“易安居士”。广州有家茶馆干脆就用古人名。称“陆羽茶室”。香港德辅道横街上也有一家叫“陆羽茶室”的茶馆。

也有借古人诗句,或取自古人书中,或直载了当取古人书名作为茶馆店名的。浙江省嘉兴南湖有家茶社叫“烟雨楼”,取自唐代诗人杜牧《江南春》诗句“多少楼台烟雨中”。民国前期,大资本家黄楚九(艾罗补脑汁就是他搞出来的)在上海新新舞台的屋顶开了一家茶社,名“楼外楼”,这取名既写实,亦是取自南宋士子林升诗句“山外青山楼外楼”。南京的“大观园”茶馆,其名取自曹雪芹的《红楼梦》一书。北京有个“马思远”茶馆,“马思远”乃是一出戏名。也有用近代人的书名为店名的,如南京虎距北路有一家茶馆兼饭店的,取名“朝花夕拾”茶餐厅。这“朝花夕拾”乃取自鲁迅的文集名。

篇2

命题素材的选择特别关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如基础运用中“新春致敬子弟兵”的活动、名著阅读中《论语》的学习理念和治国之道、现代文阅读中《沙枣》一文的奋斗精神等,无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如基础运用中的书法、窗花、对联以及现代文阅读中京剧艺术的材料,集中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整张试卷还强调了整合的思想,注重学生在实体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学习过程,落实初中核心素养的关键词――综合和实践。试题采用专题的方式,通过一个考查点,将不同的版块和内容整合在一起,实现跨学科整合。如在现实生活情境中运用古诗的开放性试题体现文化积淀与生活的联系;写作中3D虚拟现实的校园实验室的话题与其他学科相关知识紧密勾连;介绍北京特色美食以及梅兰芳纪念馆等。

2.关注学生基础知识以及基本能力,全面考查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所形成的基本语文素养。

试题从生活常用字的字音、笔顺,到识字、写字,再到开放性的诗文默写都是在具体情境和任务中考查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和语文基本能力。现代文阅读中,直接出现文言链接材料,既考查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又考查利用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文言能力的考查真正实现了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记诵走向运用的升级,是基于以往学习对语文能力的全面检验。

3.细化课内外学习的能力要求,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思维发展的提升。

篇3

一、努力营造传统文化的氛围

1、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名人画像和名言警句,在黑板上专门开辟“每日一句”摘录课文相关的古典诗文,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2、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语文教学是教学双方知识、理念、精神、思想、文化等因素物化交往的过程,追求教师与学生共同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融洽、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文化因素的传递常常是潜在的,所以教师要重身教,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让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播者。

3、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后,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打破了以往按文体划分单元的形式,把每一册书分为几大板块。其中有“民俗风情”、“爱国情怀”、“至爱亲情”等,注重“阅读鉴赏”、“表达交流”、“名着导读”等内容和形式。把“古典传统文化”和“名着名篇”放在突出的地位,其实编者的意图就是让我们在思想上重视“传统文化”的教学。

二、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

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课程是最具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她能涵盖伦理道德、艺术审美等元素,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鲜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在我们的教材中有相当多的文化内涵值得深入挖掘。

1、提高对精美文本的理解、赏析

语文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站在文化的平台上审视语文教学,带领学生徜徉在民族文化的家园。通过语文这一媒介,使学生获取语言技能,感受传统美德,探寻民族精神,进而提升品位,历练人格。

能够编入教材的文章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不仅是名家名篇,而且具有某一方面的代表性。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挖掘知识,挖掘艺术,还要挖掘编者的立足点和各种传统的道德因素,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并通过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其成为学生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为价值观和人生观。“腹有诗书气自华”指的就是文化对人的影响。如学习《背影》时,就要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细节体会厚重的父子深情,使学生心灵受到传统道德的震撼,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懂得感恩和回报。

又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时,要让学生了解普法战争这一创作背景,同时深入阅读文本感受小弗朗士在祖国沦陷时,发自内心的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激发学生深厚的爱国情感。

2、加强对古代诗文的背诵、品味

文化经典是一个民族文化中最具权威的着作,在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中起到奠基和引领的作用。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在诵读经典诗词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文学修养和写作水平在逐渐提高。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诗佳句,教师要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内涵。从《弟子规》“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中,让学生懂得仁孝,明白做人的道理;从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让学生懂得怎样爱国;从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让学生明白为了崇高的理想,不断追求的人生态度。在声情并茂的诵读中,让学生记住一生受用的礼义廉耻,懂得谦卑,懂得真诚,懂得仁孝。

3、拓宽对古今名着的阅读、感悟

在语文学习中,除了阅读教材中的名家名篇,还可以向学生推荐相关的经典着作,让学生课外阅读,开阔学生的视野。在《语文课程标准》中,除了教材中要求阅读和赏析的名着,还补充了很多童话寓言、诗歌散文、小说、科幻作品等。如《稻草人》、《朝花夕拾》、《红岩》、《格列佛游记》等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伴随在学生成长历程中,潜移默化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熏陶

1、利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

语文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凡是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有语文的存在。在教学时,我们要善于抓住契机,利用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文化教学。如:在学习“民俗风情”专题时,可以适时地结合端午、清明等传统节日,组织一些征文、演讲、扫墓等活动;中秋节时,可以让学生收集有关月亮的古诗文,用一节专题课进行赏月品诗,接受一次优美诗文的熏陶;并让每位学生寄一张贺卡给父母,让他们懂得感恩。从而增进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2、加强书法教学,传承传统文化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可见国家已经把书法作为一种能力,提到了必须培养的高度。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7―0100-02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文明的结晶,不仅仅影响着中国,也在走向世界;不仅仅贯穿着过去,也将延续到未来。但是,自五四以来,中国人不断批判传统,导致国人漠视古典文化,到如今已直接威胁到民族文化的传续。于是,在中国语文教学界,“传统回归”的呼声日益高涨,对民族经典,特别是传统文化作品的重视,已经成为语文教育专家们的共识。

但是,不容乐观的是这仅仅是教育专家们的共识,却不是一线教师和学生的共识。受现行教育体制的影响,教学过程渗透着极端的功利色彩,往往只重视与考试有关的内容,对课本讲透、读烂,而课外阅读却几乎放弃,经典名著更是无人问津。

此外,由于教师引导不够,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在阅读过程中,仅满足于感官刺激,而忽视了道德熏陶与人格升华,人文精神有迷失之虞。因此,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跳出“为考试而学”的怪圈,步入经典阅读的大门,不失为改变学生阅读现状的有效办法。

一、巧用教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带领学生怀着好奇、探究的心走进经典,课文就是最好的切入口。课文只是一个载体,在这个载体的背后还有许多故事需要去挖掘,许多空间需要去填满。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在上好每堂课的同时,把学生由课内引向课外,用课内的阅读“例题”去解课外的“方程”,再用课外的营养来滋润课堂的内容,由此实现由课堂教学向课外阅读的延伸,使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

例如,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教学中,在分析了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的精彩情节后,就“鲁达的命运和结局如何”让学生设想,这种“欲知后事,且听下回分解”式的悬念设置,大大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水浒传》的兴趣。

另外,课堂教学中的成语俯拾即是,一个成语背后就隐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只要教师善于挖掘,抛砖引玉,就一定能够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他们的阅读打开一扇可以眺望的窗。

例如,在《唐雎不辱使命》的教学中,笔者在介绍关于“士”的知识时,提到了“毛遂自荐”、“脱颖而出”、“鸡鸣狗盗”等成语,正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之时,笔者的讲述戛然而止,然后再让学生在《战国策》中找到相关的情节,并告诉他们这样有趣的故事在《战国策》中比比皆是。很快,学生阅读《战国策》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而且阅读效果好得出乎意料。其实,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差,是他们的阅读潜能没有得到开发。

二、巧用活动,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

活动是语文课程的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必要延伸,教师精心组织的精彩纷呈的语文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最大兴趣,使阅读成为其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其展示自我的舞台。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的实践活动“古诗苑漫步”中,笔者通过让学生“分门别类辑古诗”、“别出心裁品古诗”、“声情并茂诵古诗”等活动,使之接触到了我国无数优秀的古典名著,如《古诗文诵读》、《唐诗三百首》、《唐宋诗词选》等,这些古典读物为学生提供了一份经典文化的大餐,让他们从中吮吸到了民族优秀文化的乳汁,从而达到提高阅读能力、接受思想教育的双重目的。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我们应不断探求语文教育“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以激励学生更好地阅读,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实践发现,在阅读教学中,开展朗诵会、名著导读、名著故事故事会、名著人物辩论赛、开心词典、读书笔记展评等实践活动,都可以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词句的积累,思想的积累,认识的积累,文化的积累。

三、精心选择,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

开卷未必就有益,读书要有选择,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净化思想、提升修养、扩大知识面。正如英国诗人柯勒律所说,阅读者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这样才能“像挖宝矿的矿工,把矿渣甩在一边,只捡纯净的宝石。”这就要求教师在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时,应本着“有益、有趣、有物”的原则,精心选择,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点到面,既要有阶段性,又要保持连贯性,使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知识,在锻炼和养成自学能力的同时,也体会到经典带来的快乐与享受。

例如,结合课文、实践活动以及课后名著导读,七年级时推荐《山海经》、《列子》、《聊斋志异》、《世说新语》等;八年级时推荐《西游记》、《朝花夕拾》、《唐诗三百首》、《水经注》、《骆驼祥子》等;九年级时推荐《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儒林外史》等。

当然,浩如烟海的经典名著,光靠教师推荐是不够的,因此,还要教会学生选择。在阅读的过程中,要让学生逐渐明白,一本好书必须经得起时间考验,经得起人群考验,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具体而言:思想内容深刻而不深奥;艺术手法高超而不玄虚;人物形象丰满而不刻板;语言特色鲜明而不艰涩,才能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思想、发人深省的启迪、身心愉悦的享受。由此,可以说只有走进经典,才能提升阅读的品位。

四、授人以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篇5

前几年要求考生自找材料自己构思对上联或下联的题目,得分率大都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平时训练较少,考试时能用作答题的时间很紧,考生一旦思维受阻,往往乱写一气,或干脆放弃。今年有的命题针对此种情况作了改进,明显降低了门槛,以消除考生的畏惧心理,激起考生对对联的亲近感。例如南京市题:

……南京人杰地灵,曾在此居住过的文化名人灿若群星:王羲之、李白、曹雪芹、吴敬梓、鲁迅、徐悲鸿……小晴就此拟了副对联,但觉得下联有一处不符合对联的要求,请你修改。

上联:吴敬梓冷眼观世,《儒林外史》讽丑恶

下联:深情怀旧周树人,(《朝花夕拾》忆往昔

你将下联改为:( )

这道题从三方面降低难度:一是由自找材料变为提供材料,只须“修改”,不须自创:二是明确指出只是“下联有一处不符合对联的要求”,也即告诉你上联是对的;三是修改处也较为明显,只是语序上的不妥,而无词性对应等较难判断的问题,答题时无须添字减字,只要把“深情怀旧”与“周树人”换位即可。再看温州市题:

删改下面对联的下联。使之与上联对仗工整。

上联:世事如棋,让一着不会亏我

下联:心田好似大海,能够纳百川亦可容忍他人

删改后的下联:

这一题要求将散句概括为下联,因为题干已明确只须“删改”,不须添字换字,所以降低了难度,考生从中提炼出“心田似海,纳百川亦可容人”并不困难。

二、增强实用性,让考生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中考试卷中的对联题很注意让考生在实用性较强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显山露水”,展示个性。例如温州市课改区题:

某班要举办一次“文学沙龙”活动,其中有个项目是“读名著,对对子”,现在邀请你参加这个项目的活动。请你根据上联,完成下联。[参考人物]孔明、悟空、武松、黛玉……

上联:废寝忘食香菱苦学诗

下联:( )

这一题规定了一个语文实践情境,既开放(省略号表明其他人物也可,上下联内容联系不作要求),又有限制(人物必须是名著中的,且只能是两个音节);上联规定了结构,即人物名居第五第六字,前四字描写该人物的性格特点,末两字为叙事性动宾短语,第七字就是一个对动宾短语起修饰作用的形容词。这一实用题既能考查考生平时的文学积累是否厚实,又能看出考生对人物的总体把握和语言运用的能力,为考生提供了展示自己功力的广阔舞台。题中提到的“参考人物”,可答“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赴汤蹈火悟空勇除妖”“无畏不惧武松猛打虎”“多愁善感黛玉悲葬花”等下联。如果你对《红楼梦》中的宝玉、宝钗等人物较为熟悉,不妨来一番别出心裁,尽情展示你的才气。

再看江苏省宿迁市题与上述对联题可谓不谋而合。

某班准备出一期以“走进名著”为主题的手抄报,请你参与以下设计。……②手抄报的两侧有一副对联,请你对出下联。

上联:品读名著似饮清露

下联:

这一实用题难易适度,但开放性更强,更有利于考生自主发挥。与“品读名著”相对的,可以是“欣赏佳句”“聆听大师”“走进意境”,等:与“似饮清露”相对的,有“如坐春风”“如沐春雨”“如入仙境”;“如见故人”等。应该说,考生如自主发挥得好,那阅卷老师批阅这一道题,也能是“品读下联似饮清露”了。

三、拓展课文内容,让考生学有所用,灵活发挥。

这类对联题的特点是,所出题目出自课文又不拘泥课文,要求考生不仅对教材有正确的理解和把握,而且能将信息重新组合,作自主发挥。请看泉州市题:

对对子(任选一联作对)

①上联:赞雕刻者高超技艺 下联:( )

②上联:( )下联:奇巧人神技雕核舟

此题出自《核舟记》,属于自创配对型。如果考生对课文一知半解,当然无从答起;但如果学课文只知死记硬背而不会融会贯通,也很难答好,所以此题主要考的是综合能力。学得灵活的考生提取和重组课文信息,应能写出(①下联)“赏泛舟人悠闲神情”“赏阅卷人专注神态”“听右舟子仰面啸声”(②下联)“美髯公怡情泛赤壁”“挂珠者奇态类弥勒”等联语。

2006年中考语文试卷中还出现了挖掘并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将课内与课外结合的实用性题目,令人耳目一新。例如吉林省题:

长白山是东北名山,其火山口积水成湖,形成天池。天池是松花江、图们江和鸭绿江三江之源,2005年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五大湖之一。范仲淹笔下的洞庭月景如“静影沉璧”,郦道元笔下的三峡急流是“素湍绿潭”,其实天池之美亦毫不逊色。请根据所给上联,化用古诗文名句,对出下联(宽对即可),表现天池之美。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