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循环农业经济

循环农业经济范文

发布时间:2024-03-18 18:35:2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循环农业经济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循环农业经济

篇1

1.2尚未建立完善的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制度虽然我国近年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节约能源”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但由于其中部分条款的概念以及方向较模糊,并不能实施有效的分段治理以及末端管理,与当前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并不能达到协调、一致。

1.3市场反应“迟钝”循环农业经济建设与市场密切相连,消费者目前并不了解农业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农产品中有害物质的含量等方面知识,导致消费者并没有形成明确、正确的农产品选购判断能力,结果导致循环农业经济发展与市场缺乏联动机制,并不利于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

2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内涵

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经循环经济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生态系统有机融合,通过不断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多级重复有效利用,实现低污染甚至零污染农业废物产生和排放,将农业经济活动与农业生活系统进行有效整合,共同构建科学、合理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循环农业经济体系主要以实现农业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的高度统一为基本原则,以可持续发展以及绿色GDP为主要导向,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为根本动力,遵循“5R”法则,优化、整合农业生产到产品消费的整个过程,充分挖掘自然资源以及环境容量,提高产品的循环利用率,实现有毒、有害因子的零排放,保护生态自然环境,实现农业经济的自然化和生态化。从经济角度分析,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实际上可以将不同农业产业与生态系统保护相结合,实现多样化的资源共享,使农业经济具有低耗、优质、生态、高效的特点。实践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有效组合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以及废弃物排放等多个环节,最大限度的降低农业成本,使农民农业增收,推进农村经济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循环农业经济体系将所有与农业相关产业的经济活动都以“资源一成品一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形成一个闭环流程,在循环农业中,使能量、营养、水资源等一切投入的资源和能源在整个持续循环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实际价值,提供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的降低农业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因此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内涵实际上将农业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了高度统一,不仅可以有效弥补自然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同时还可以有效解决生态农业发展过于重视环境保护,而影响农业经济效益的问题。现阶段,我国的社会现状是人口极度“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恶化,生态蜕变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做好农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构建我国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思路以及策略

3.1加强循环农业经济的宣传力度为了促进我国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首先应该加强对循环农业经济的宣传力度,让广大农民树立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理念,可以充分利用宣传车、电视、广播以及现代各种网络技术等途径进行宣传,让循环型农业经济理论能够在农村地区广泛普及,转变农民的农业经济增长观念,认识并明确循环型农业对自身利益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好处,从而为推进我国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以及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应该积极引导社会公众树立全新的消费观以及发展观,大力倡导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倡导合理、健康、绿色消费,尽量减少一次性消费,重视人与环境、自然的和谐、和平相处,建立良性循环生态系统。

3.2加强循环农业经济的技术创新科技是循环农业发展的动力,人才是实现创新与发展的根本,因此应重视加强对农业科技人员的循环知识教育以及技能培训。首先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循环农业发展人才培养规划,强调训练的短时、高效,能够在短期内即可快速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专业素养。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循环农业经济科技的推广力度以及投入,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构建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充分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创新、改革农业循环经济技术。其次政府应做好带头作用,凝聚全社会人员的力量积极参与、投入农业循环经济创新工作中,促进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市场化发展。

篇2

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将整个农业的生产过程和整个农业经济体系建设中引入循环经济发展的理念,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应用的重大体现。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的构建充分体现了农业的发展是在保护环境节省资源的前提下实施的重大举措,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定义的提出,从发展的角度来讲,改变了传统的农业发展特点,将农业发展提升了一个新的台阶,同时对于资源节省、环境保护和促进就业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的特点

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的特点就是将原来各自单一的生产方式进行组合,能够使资源进行一个“生产-利用-产品再使用-废弃物再循环-回收再利用-再制造”这样一个过程。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在生产过程中资源没有再利用,且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和破坏,而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在整个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贯彻多层级循环利用的方案,以保护环境为前提,合理利用资源为发展理念,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向生态型农业进行转变的过程。这样的发展模式有着资源消耗量小,资源利用率高,环境保护率高的特点。这种发展模式只是在传统农业的发展上进行创新,在不破坏生态发展的规律下,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环保理念,促进资源的开发利用,进一步实现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

二、构建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的渠道

(一)倡导绿色生产,实现农业资源循环

利用要将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的特点、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理念纳入到农业发展中,就要从农业的各个生产环节进行管理。要想进行循环型农业经济就要找到切实可行的构建渠道,以此更好的为构建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提高有利的执行条件。具体来讲就是要在前期进行广泛的宣传,让人们意识到循环型农业经济的特点和利益关系,发展循环型农业经济所带来的先进技术在耕种及发展使用上的便利条件和所能带来的直接的经济利益。除此还需要强调的是,循环型农业经济的主要问题就是绿色生产。要保证生产过程中的科学施肥,以及如何节省资源。在农业生产方面要想充分保证顺利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农作物施肥问题上尽量采用科学的测土施肥法进行耕种,充分利用家肥的再利用。在农作物防虫上要避免毒性较大的农药长期喷洒,采用一定的防治技术,是产品的质量在现有条件内达到最优。

(二)发挥政府职能作用

促进高效生产,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要发展循环型农业经济,构建较为完善的农业经济体系,就需要我们在生产经营方式上做好规划。在规划上政府要发挥其职能作用,运用政府职能权利作用进行市场渠道的开发和宣传及资源的有效配置,在建设体系上对于资金的运转和使用上一定要严格的控制及支配,以其加将循环型经济理念同土地、技术、资金以及人才达到集中和充分利用的效果,达到生产的技术转变,以此形成农业生产的产业链模式,最终实现集约化发展模式,从而有效的实现投资低、各方资源利用率高,回报率最优的目的。

三、构建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的措施

(一)完善农业服务配套体系

并将其落实到位政府需借助相关机构向大家宣传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的特点,营造良好的构建氛围。使大家在这种氛围下充分的了解到循环型农业经济所能带来的直接经济利益及生态利益;要想保证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的顺利实施就需要有技术及人才的支持。因此,要加大农村服务体系及科研力量的建设,组建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技术型人才队伍;加大农村信息网络的建设,使耕种者思想和行为都提升到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轨道上。还需要投入大量的技术设备进行支持,才能更好地实施循环型经济体系。现在比较常用的技术手段主要有废弃物资源化技术、二是耦合技术、减排减量化技术。如水肥药高效利用技术等;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建设的着重点就是农药喷洒机械等对于农药使用上减量化;废弃物商品有机肥生产加大化、固液分离、沼气发酵等废弃物资源再利用化。

(二)提高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水平

打好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基础要构建区域型农业经济体系,就要利用好农业的主体地位。地区农业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体系构建的成果。因此,构建区域型农业经济体系就要提高当地的农业发展水平,主要手段就是确保农民的主体地位,以市场为发展导向,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及高科技设备为支撑,采用现代的管理方法,达到地区农业特色和人文特色等发展最优的目的。通过规范的管理方法和措施,提高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为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打造一个坚实的运行基础。

(三)实行节约生产、集约化经营

明确在发展循环经济中政府的作用要保证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的有效运行,实现节约生产和集约化经营的目的就要求政府在各个流程上都有选择有效的服务途径和有一个有效的实施方案和明确的政策导向。在土地的选择、合作及资金问题上都有明确的执行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整个农业生产过程有机的联系到一起,真正的形成一条完成的产业链条,从而保证农业经济体系的发展和运行。规模化的发展还需要政府建立并健全农业的产业体系,将资源配置和技术支持落到实处,从而有效的拓扩大经营规模及产业链的延伸工作。只有形成一个有序的健全的产业链,才能保证农业经济体系的有效运行。

(四)大力发展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的环境产业建立

在新型循环型农业经济理念基础上的生态农业产业必将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并列成为当代最具发展潜力的三大领域之一。通过发展循环型的农业环境产业,加强“三废”综合利用,充分开发并利用再生资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延伸产业链,开辟新的生产领域的措施。对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对无法再次循环利用的污染进行无害化处理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

(五)区域循环经济体系的制度创新

循环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是集经济、技术、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其启动和运行离不开制度的约束。因此,要发展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需要不断的对传统的运行制度进行创新。包括利用市场本身所具有的有效配置资源的效能,来鼓励对环境有建设意义的活动,阻止对环境有破坏性的生产活动,建立起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有效机制,以资源循环利用为基础,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同时依据区域循环模式,制定相应的制度并将制度进行创新,形成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内多重循环从而形成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内多重循环共存共荣。

篇3

1.1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对于区域循环性农业经济来说,其创新技术上具有明显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因此,在建立区域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出于农业经济科技创新的可持续性,政府与相关职能部门一定强化财政性补贴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的利用,积极鼓励涉农企业在农业生产与开发上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并把科技成果传之于民、用之于民。例如,在2014年7月末,河南省南阳市农业局就通过《关于申报有机产品绿色食品认证奖励的通知》,引导涉农企业与农业经营者积极发展有机产品与绿色食品,提高区域内农产品附加值的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区域循环性农业积极的可持续发展。

1.2重视农业科技发展能力的建设力量

在建立区域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对于农业科技的利用,一定要积极加大对涉农领域的科技实验室、技术中心以及野外基地建设与运营的投入,完善区域内农业经济的基础条件。在实际工作上,积极推进水稻、玉米以及大豆等粮食产业的科技体系化建设,提高多部门有效联动的合作力度,提高多学科有效集成优化的提升力度,从而加强科技体系在提升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层面的能力。另外,在建立区域性循环农业经济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大各类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强化区域内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在遵从本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下,培养在世界农业经济上的具有领先思想与技术的团队与科学人员,从而在国际农业经济发展上占据先进技术的利用程度,积极推动区域内,甚至是全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建设力量,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提升成果的有效转化与技术扩散

第一,在我国“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的大力支持下,区域内农业经济同样要积极取得“863”、科技支撑等计划的支持,把农业科技与重大成果进行有效转化,从而在区域内逐渐构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第二,积极推进“科技富民强县”等区域内扶持计划,构建涉农企业包办区域化与“以户带村和以村带乡”等新型科技成果与技术扩散模式。一方面要基于本区域内农民最实质也是最需要的相关先进技术出发,强化乡村农户科技“超市”式推广,让农户积极学习与利用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又要强化农业经营者基于自身情况去创新技术与开发产品,强化全员创新意识。第三,基于区域农业发展模式的前提下,打造特色农业生产新模式。例如,对于河南、江西以及安徽等地来说,其同属于粮食的净调出省份,在我国区域循环性农业经济中较为典型,因此可以在粮食生产核心区域的计划上,积极推进粮食技术集成化示范工程,使该区域粮食在生产上渐趋于现代化、高效化以及持续化,加大该地区粮食生产可持续工程。第四,对于农村区域的农业生产来说,通过农业科技人员扎根农村对农业科技进行亲身传授属于最为直接,也是最好用的办法。与此同时,还要加大高校、职业学校以及培训机构中涉农专业学生的奖励力度,大力引导与鼓励新农业人才扎根到农村区域,从而为我国现代可持续发展农业贡献更大的力量。第五,在推进创新科技有效转化的过程中,可以加强与相关农技站的合作力度,为私营合法机构提供技术信息与支持,通过其中介作用促进创新科技和经济的有效结合,从而强化各类科技创新主体与农地的紧密联系关系,提升农业科技成果的遍地开花,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创新公共服务体制

1完善政府服务职能

1.1政府要强化积极引导与职责规划作用

地方政府作为区域循环性农业经济的建立者,其在整个农业可持续经济发展上起着引导与职责规划的作用。因此,相关地方政府一定要紧紧围绕着区域定位与功能拓展的条件下,加强区域内政府间的合作力度,大力发展区域循环性农业经济,确保循环性农业经济的发展重点得到保障,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1.2加大政策性支持力度

对于我国农业经济来说,由于历史与现实人地关系,大部分地区还处于“小农经济”的发展状态,在建立区域循环性经济的过程中,如果缺乏政策与资金层面的大力支持,相关工作将很难开展。因此,相关地方政府一定要强化立法、基金扶助等措施,在区域内构建支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另外,地方政府还要加大对农村地区公共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构建农村区域“三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体系,从而提高区域循环性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3完善农村区域经济管理体制

在改革土地流转形式与扩大农业经济经营规模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以往行政命令等粗暴方式的出现。在相关工作上,要充分参考农村居民的意愿,利用政府积极引导的手段,多鼓励农村居民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强化资本。另外,相关地方政府还要完善农地流转管理中心,在配套运转机制与体系的协助下,监督、引导与协调农村居民在农地流转合同的签订、矛盾纠纷的处理和仲裁等工作,从而构建符合本区域的农地评估机制,科学合理地评价土地真实价值,保护农民的合法收益,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要积极推进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配套的义务教育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以及养老保险体系,积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充足、高效的信贷支持是实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条件。对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商、农业生产者(农民、农业生产企业)、农产品销售商等相关主体通过利率优惠政策给予扶持,对资源约束与生态环境影响大、投资回收期长、经济效益相对不高的大宗农产品生产的实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企业,尤其要增加信贷资金投入与支持力度,根据其发展需要提供中长期低息贷款。

篇4

中图分类号:F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农业作为直接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生产的基础性产业,是人类对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影响和依赖最大的第一产业,其对整个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我国当前的农业生产状况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资源严重浪费、环境质量下降、产业链条较短、经济效益偏低等,因而需要寻找一种新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循环农业经济为解决这一难题提出了新的思路。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经济,不仅有利于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也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客观需要。

二、循环农业经济的概论

循环农业经济是循环经济理论在农业上的具体实践。也就是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结合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技术学等基本理论,采用循环生产模式, 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 建立农业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环境质量改善的动态均衡机制,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其实质是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及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和农业废弃物的产生,最大程度地减轻环境污染,把农业生产经济活动真正纳入到农业生态系统循环中去。

三、我国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在实践中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农村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局

面, 但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 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乃至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引领中原经济区建设, 还有许多障碍性因素亟待破解。

1、思想上认识不足,观念陈旧,循环经济意识淡漠。在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正确的认识:一是没有把通过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作为提高生产率的方法,且与循环经济3R 原则没有直接的联系;二是对如何科学推进循环农业经济建设缺乏认识,盲目地只追求速度;三是传统耕作方式仍是农业的主要生产手段;四是一些基层工作部门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指标,对循环农业建设引导不力,甚至制造人为障碍;五是农民总体文化素质较低,还达不到担当循环农业建设主力军的要求;六是对发展循环农业的宣传推广力度不足,尚未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七是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对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制约严重。

2、技术上研发滞后,科技体制改革不到位。科学技术是循环农业发展的关键。当前核心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先进适用技术尚未得到普遍推广。在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方面,主要靠某些大型企业单兵作战,没有形成企业间联合攻关的局面,而且多数企业和经济实体的工艺和技术装备落后,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产业技术水平较低,尚未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此外,环保产业技术开发能力弱,环保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城市垃圾资源化、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和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等重要领域的一些关键产品尚无我国自主的制造技术。

3、资金缺乏,财政支持力度不够,多元化的投资体系尚未形成。

一是财政补贴制度设计不尽合理。现行政策中考虑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的补贴项目仅限于少数几项间接补贴,缺少必要的制度来实施农业支持政策;二是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缺陷。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尚未体现循环经济理念,基本上沿袭了末端治理的传统观念。此外,现行鼓励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优惠手段比较单一,优惠政策相互不配套,各项政策相互冲突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政府财政投入有限。与循环工业不同,循环农业的操作人和受益人大多是资金匮乏的农户,依靠个人力量和小群体的能力根本无法满足循环农业经济中长期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因此,发展循环农业必须依靠财政的大量投入,而当前投入的财政资金还十分有限;四是大部分投资农业的投资人和企业急功近利,不愿意投资具有长远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循环农业项目,只把眼光盯在那些周期短、见效快的项目。

4、资源利用率低,水土流失严重,耕地生产潜力挖掘不足。

随着人口增长、土地沙化、流失等要素存在,我国耕地日趋减少。若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加强对耕地数量、质量的控制,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确保有限的耕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但是由于风沙危害的程度仍呈上升趋势,滥伐、盗伐、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等现象在短期内难以根除,耕地资源已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和资源安全的潜在隐患。如果不加以强力保护,很可能会危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对策

1、出台规划、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加强指导。

政府应尽快出台循环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循环农业评价指标体系,强力推进循环农业发展计划的实施。

(1)推进循环农业立法进程,出台有关限制性法规和补偿性政策。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明确界定农民、企业和政府在推进循环农业建设中的责任与义务,以建立农业生态补偿和技术补贴机制为切入点,完善循环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构建政府推动、市场驱动和公众行动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2)建立乡村物业管理法规体系,构建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实施物业化管理不仅有利于发挥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益,而且有利于转变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方式,对推进农村废弃物处理资源化利用、培育和壮大农村环保产业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加快循环农业技术创新,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加快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目前农业科研人才不足,特别是一线农业科技人员的水平不高,对循环农业技术的研发推广形成严重制约。在技术层面上,紧密围绕农地养护、水体净化、生物质能源、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区域生态保护、农村社区建设等循环农业重点领域,加强纤维素转化利用技术、快速堆肥技术、沼气发酵技术、生物质能源技术、生态修复技术、能源及环境新材料技术等的研发,建立全方位、系统集成的循环农业技术体系。因此, 必须加大循环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 制定科技人才培养规划, 力争在短时间内培养出一大批适应循环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科技人才。根据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大循环农业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模式的研究和开发力度,关键上还要注重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农业绿色能源开发利用、农业废弃物及相关产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农业清洁生产、节水农业等技术与模式的研发力度。

3、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 完善多元化投资体系。

建设循环农业经济体系, 需要大量的资金保障。没有资金投入, 经济效益就难以显现。因此, 各级政府的支农资金预算, 要适度向循环农业倾斜。其一,各级政府应设立循环农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循环农业技术的培训、应用和推广;其二,金融机构要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增加贷款额度,支持循环农业建设,特别要适度增加面向农户的小额贷款额度,综合运用税收、贴息、补助等多种经济杠杆的作用, 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和农业;其三,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完善个人、集体、国家三者结合,多层次、多元化的循环农业建设投资体系;其四,要探索完善循环农业发展的投资、金融、价格、财税和收费政策,改进发展模式。

4、积极培育循环农业经济载体。

园区经济是多种现代生产要素整合于特定空间而形成的集约化程度较高的一种经济形态,因此,要像建设工业园区一样搞好循环农业经济示范园区建设。一是科学设计、合理规划,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项目集中到园区中来, 形成特色和绿色产业带,实现有害污染物质在园区内的闭路循环;二是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合理利用资源,发挥区 域优势的原则,加强园区设施与农业技术的组装配套,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和高效化生产;三是注重农产品良种、良法配套,完善农产品高效、优质、高产综合生产技术体系。

五、结语

循环农业经济是未来经济的发展趋势所在,因此我国必须高度重视,本文就我国循环农业经济的概念进行阐述,并分析了现在存在的问题,同时给出了相关的策略方法,希望能对我国的循环农业经济做出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

[1] 邓春霞.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前景分析及对策建议[J]. 南方农业. 2011(04)

篇5

一、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意义

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流动为特征的生态经济。循环农业经济是循环经济中非常重要的领域,所谓循环农业经济是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循环经济理念运用于农业经济发展系统中,充分利用当今高科技成果和手段,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物资的投入量和废物的排放量,形成农业的种养加、农科教、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

二、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由于我国农业的整体水平不高,科技含量和农民环境意识较低,特别是长期以来农业生产还相当粗放,带来的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明显。这些已成为制约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具体体现在:

1.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在我国水资源利用中,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70%左右。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干旱性突出,全国约2/3以上的农业生产需要灌溉。因而,农业灌溉用水比例一直保持在农业用水量的90%以上。近年来,由于农业灌溉和工业发展对地下水超额开采,导致地下水资源短缺、河流断流、土地沙化、地面下沉、海水倒灌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同时,我国农业灌溉用水浪费却十分严重。据统计,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仅为0.475,约有一半以上的水资源被浪费。因此,推行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农业节约用水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2.环境污染问题明显。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农产品质量。在种植业中,农民只认识到化肥农药简单、方便的好处,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畜禽粪便用作农田肥料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导致养殖业与种植业严重分离,畜禽粪便乱堆乱排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对环境的污染逐年加重。未经处理的畜禽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而养殖场会产生大量含有氨、硫化物、甲烷等有害物质的恶臭气体,严重污染大气环境,危害人体健康。

3.农副产品资源利用率低。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业产出效益的新型经营机制,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力抓手,也是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但就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来说,还处于初级阶段。具体表现为农户参与产业化程度较低,产业化组织整体竞争力不强,农业产业化的带动、辐射效应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尤其是农业产后的副产品利用率低。以植物纤维为例,我国每年有5亿吨左右的秸秆,1000万吨的米糠,1000万吨的玉米芯,2000万吨的稻壳,这些农业副产242010年第35期(总第2307期)品不仅开发利用率低,而且往往造成环境污染。

4.农业耕地面积不断减少。2009年中国耕地的总数是18.26亿亩,已经接近18亿亩“红线”警戒。国土资源部2001~2008年耕地面积数据显示,8年间,中国耕地减少1.25亿亩。如果不加以控制,按照每年平均减少的数字,2年就会突破红线。人多地少是我国基本的国情。但是,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仍停留在粗放式经营模式上,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仍然以人畜力为主;农业科技体系不完善;经营方式仍以家庭为单位,缺乏规模经营;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较大。我国要克服农业生产中人口多、耕地少的现实矛盾,就必须使农业生产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三、发展我国循环农业经济的构想

针对我国农村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我国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借鉴发达国家农业经济成功发展的经验,笔者认为:我国农业经济要快速稳定地发展,必须走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路子。

四、出台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相应法规及其政策。

加速发展循环农业经济,需要各级政府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法规及其政策,把政府支持与企业行为结合起来、把领导的集体智慧与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结合起来,积极倡导稳步推进,加强服务,搞好规范,促使循环农业经济健康有效地发展。各级政府应把发展循环农业经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及时加强指导,搞好协调。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科学考核机制,建立健全有关的法律体系,把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综合运用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等手段,完善水、能源、矿产等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形成小、中、大循环和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环境和发展机制。

(二)努力在循环农业经济发展中进行创新。我国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也离不开相关方面的锐意创新。

篇6

中国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加上历史原因和现实困难等多种因素,中国对农业的发展重视不够,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比较滞后。同时,中国人口众多且耕地资源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数的一半,加上水资源的严重匮乏,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国农业的发展,也使中国农业在根本上处于较为不利的竞争地位[1]。目前,中国农业技术整体水平仍然比较落后,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和解决,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以及劳动生产效率较为低下,可持续与可集约化发展缓慢,来自各个不同方面的压力日积月累,造成了中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2]。在中国,发展循环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经济模式,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模式。农业循环经济则是把循环经济理论应用于农业系统,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生态技术原理及其基本规律为指导,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自然资源消耗、物质投入、废弃物排放等,实现“投入品—产出物—废弃物”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3]。它是一种同时兼顾环境、资源、人口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较早地实行循环农业的做法,通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也取得了相应的成功经验,有效地协调了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研究和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循环农业发展的经验,同时吸取一些教训,对中国农业的整体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从而为提高中国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

1国外循环农业的典型模式

1.1美国的低投入可持续农业模式

在美国,虽然循环农业这一概念并没有明确地提出,但在美国农业的各个领域广泛地应用着循环经济的理念。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美国以生态和有机农业为基础,提出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最少投入来换取高产出和高效益的可持续农业发展理念[2]。对农业生产所需各种外来品包括农药、水、种子及化肥等最大限度地优化利用,以此获得最高的产量以及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将化肥和农药等施用量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美国可持续农业的主要内容及关键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改进操作方式,实行免耕法。例如,在冬季农闲时节种植能够适应严寒气候的豆科类草,在春播前施用少量的生物除草剂来抑制其生长,而后直接进行作物播种,从而实现作物与豆科草间作。这样很好地保持了土壤有机结构,达到减少肥料及水土流失的目的,还能有效抑制土传病虫害的滋生。二是动物粪便处理,通过现代生物新技术处理粪便,如利用苍蝇产卵的方式处理大量的粪便作为一种优质蛋白饲料使用,实现了资源的多级利用;此外,对粪便集中加工处理,从而有效减轻有害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美国这种“减量化”的循环农业模式,不仅强调充分利用资源,而且强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并维护资源的自然属性。这种模式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经济效益与农产品的质量和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维护,共同提高,而不是一味的提高产量。二是联邦政府及州政府对循环农业非常重视并制定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来推动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如设立专门项目管理机构、制定健全的法律法规及信息服务体系。三是加大对各种新型技术在持续农业中的应用与推广,如新型肥水灌溉技术体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和保护性耕作体系。

1.2以色列节水农业模式

以色列由于超过50%的土地常年处于半干旱和干旱状态,发展无土和节水农业模式是其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①采用喷灌、微喷灌、滴灌和微滴灌技术。以色列使用压力喷灌技术历史悠久,同时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微灌技术,能够满足坡地和远距离灌溉且能同时将水和肥料一起输送至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这种新型的灌溉技术能够有效地节约水及肥料资源,相对于传统的沟渠灌溉技术来说,它可以节约30%以上水和肥料,如今超过80%的农田应用滴灌,5%采用移动喷灌。②循环使用各种废水资源。为了扩宽水源,该国不断加大对废污水及循环使用的投入力度。作为世界上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每年约有3.2亿m3的废污水经过处理后用于农业生产,污水再次利用率达到了70%。③收集和使用雨水。淡水资源在以色列非常的珍贵,为了尽可能地收集雨水和局部淡水,以色列在全国各地修有百万个各类蓄水设施,每年能够收集大约1.5亿m3水并将其直接使用或者是注入当地的水库。

1.3德国绿色能源农业模式

德国对于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都独具特色,其重点环节就是发展可替代、可再生资源。德国的“绿色能源”概念源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德国的一些相关的学者们发现可利用一部分的农作物,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提取和纯化出化工原料及矿物质能源替代品,从而实现农产品的循环再利用。这些绿色无污染的生物质原料和能源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德国政府加大了对此类经济作物发展的力度,每年都会投入大量的专项款用于“工业作物”的研究和开发。2006年,德国政府给各个州拨付高达几亿欧元用于农业发展[4]。德国科学家通过大量试验研究,并对马铃薯、玉米及油菜等作物进行了定向性选育,从中成功研制出甲烷、乙醇等“绿色能源”。先后从菊芋和甜菜中制取了乙醇,从羽扇豆植物中获取了生物碱,从油菜籽中提取的可有效代替矿物柴油的植物柴油。

1.4日本低碳循环农业模式

20世纪60年代,日本为了使农业经济得到发展并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环境却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与此同时,这种农业发展方式造成大量自然资源的浪费。而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且农业、环境和资源有限,倘若不能很好地规划自然资源则会极大地影响日本经济的发展,日本政府以及相关的专家学者很快意识到这一点。随后,日本改变农业经营模式,使农业发展与环境友好同步进行,从而在循环农业中将自己逐步从“消耗能源大国”转为“能源型国家”。农业生产中只有低污染、低碳及高效才可能真正造福民众,因此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日本政府要求农业机械设施必须首先实行大面积的现代化。目前,日本低碳经济及循环农业的概念也越来越得到普通百姓的认可。到20世纪末,日本的能源使用率提高了近40%,农业能源的效率提高尤为显著。日本在全国范围内以低碳为核心发展循环农业,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和环保系数都达到了最高[5]。日本低碳循环农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3方面的特点:一是安全性较高,严格控制化学农药及添加剂的使用,而且用“生态减灭”方式进行农业病虫害的防治与除去,从而对农产品质量及其安全性、保健性的提高都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二是高效性,减少了化学制剂的使用,有效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从而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三是社会和谐性农业,低碳农业的大力发展,减少了CO2的排放,在一定程度上对温室效应产生的全球变暖情况起到了缓解作用,从世界环境来说属于社会和谐型农业。

2国外循环农业模式对中国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启示

发达国家循环农业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这与发达国家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充足的财政支持、灵活多变的经济杠杆和高科技发展及应用是密不可分。中国循环农业起步较晚且发展缓慢,尽管发达国家较为成功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但各类不同的模式都有其独特的亮点和优势,这也为中国循环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学习和借鉴的内容。

2.1建立健全制度和法律保障

目前,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于农业发展中,并设立相关的循环农业法律法规来规范其实施和发展。从20世纪末,美国已经开始实行“绿色补贴”的试点工程,设置并利用强制性的条件来约束接受补贴的农民,并且相关的政府和组织对其所管辖的森林、植被及野生资源进行定时或不定时的调查,这样农民就必须随时随地审视自己的环保行为,这无形中提高了农民环保意识。日本东町把油菜多级利用作为其循环农业的核心,在此区域种植油菜的农户可以获得资助和补贴。日本在2002年先后制定了《可持续农业法》《食品废弃物循环利用法》等多部法律法规,所以说日本农业循环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完善的法律和政策体系以及机制健全的监督执行。中国的循环农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法律体系建设还不完善。此外,受到立法水平及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两方面的制约,循环农业在法制建设方面还有很大的空白,尽管现行的法律法规包含有此部分但还不系统、不全面。因此,学习和借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于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成功经验,对中国农村污染、农民人均资源匮乏农业生态破坏严重等多方面都有借鉴意义。以立法的形式,建立一套符合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法律体系,并制定能够与之相对应的扶持政策和保障体系,从而使循环农业的规范化实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2加强农村宣传循环农业经济的理念,树立全民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意识

美国农民仅为其人口总数的2%,不仅养活了近3亿的国人,而且还是全球农产品出口大国,这主要得益于美国农民高素质的普遍性,有关资料显示,美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高达12年。以色列作为中东地区的一个小国,其教育体系非常发达,其国民受教育程度也很高,其中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农民都拥有本科以上学历,这为学习和应用新的农业知识、技术提供了很好的保障。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历史原因,当前中国农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较低,整体素质不高,农业人才更是严重匮乏,在对待农业新技术和新技能方面理解能力差,兴趣不浓厚,把握的程度较低,这成为农业发展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然而,农民作为农业发展中最重要的载体,只有提高农民科学技术的掌握水平,才可能对循环经济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利用各种不同途径对循环农业发展理念进行广泛宣传,对国外及国内不同地方在发展循环农业方面取得的经验教训进行传播,不断强化农民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从而在广大农村形成不断推进循环农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在宣传教育的过程中要组织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把理论和常用知识结合起来,以村为单位,引导农民将生活垃圾、秸秆、沼液等再利用;介绍农村的农田、村落及农家的畜禽等组成的生态系统内部的有机关联性,对小空间尺度上循环模式的创造进行指引。

2.3加快农业科研技术创新和推广,不断提升能力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广泛存在,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同样需要科技的大力支撑[6]。目前,中国还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转型期,依靠人畜力操作以及农业生态系统内部间的物质转化循环还广泛存在,农业的基础设施及综合技术相对发达国家还比较落后,尤其是在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领域差距还在不断加大。因此,中国应该重视对科研力量的加强,对重要的循环农业经济组合、工程和经济技术等进行重点攻关,不断加强农业各方面技术开发,从而提高农业生产中的技术含金量。开辟农业科技园区为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创造有利条件,为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提供足够转化和试验基地,为农业科研和生产相结合提供良好的切入点。加快循环农业立体种植和有机物多层次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种养加生态良性循环组合、农村新能源和再生能源开发、农村生活污水和畜禽场粪便污水净化处理、农村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利用、农地改造和土壤污染修复等各种实用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篇7

2、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内涵与特点

循环农业经济体系就是把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到农业生产中,使得循环经济不断推广、应用,该体系有助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并提供更多的劳动就业岗位,是一种先进的理念。循环农业经济体系以经济活动系统与生态系统为原则,以经济效益为动力,以可持续发展与绿色GDP为导向,遵循“5R”法则,对农业产生到产品消费的整个过程进行优化,促进物质的循环使用,有害因子的零排放。它的实质就是以保持友好环境为原则,充分挖掘环境的容量与自然资源,将农业经济往生态化方向发展转变。循环农业经济体系对农业与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大循环提出了要求,把一切与农业相关产业的经济活动以“自然资源―成品―废弃物―持续再生资源”的模式组织成为一个闭环的流程,在这个持续循环的过程中,一切投入的资源和能源都能充分实现各自的价值,到达最高的利用率,将农业产生经济发展对自然与环境的伤害降到最低。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内涵实现了农业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完美融合,不但对绿色产业所强调的安全消费而造成的自然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进行了有效地弥补,还对生态农业发展由于过度注重环境保护问题而造成农业经济效益低下的问题进行了有效地解决。在目前,我国面临着人口众多、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匮乏、生态蜕变等多种问题,只有处理好农业与自然和环境之间的资源关系,生态保护等问题,积极实现农业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用,才是有效的解决方案。

3、构建循环农业经济体系

通过对相关因素进行研究,发现构建循环农业经济体系需要从目标层、参与主体层、技术层和制度层等四个层面着手。

3.1、目标层

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目标层用以综合表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结合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和资源环境状况进行适当调整,使其可以适应当地近期和长远的发展方向。具体目标要根据当地的经济水平并对文化发展水平进行估量后再制定。

3.2、参与主体层

参与主体层是对与目标层相关的主体因素进行研究而建立的一个维度空间,它主要包含了三个层面:农户层面―生态农业园区层面―区域循环农业层面。

3.2.1、农户层面。农户层面是指单个农户在进行农业生产时,不仅要重视产品的数量与质量,还要重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严格控制农药与化肥的使用,减少开采和利用有限的资源,尽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农业经济循环尽量在闭合状态下进行。

3.2.2、生态农业园区层面。生态农业园区层面是指为了充分循环使用自然资源而模仿生态系统建立的生态农业园区。它包括农林牧副渔等方面,其中主要的是林业、牧业和渔业,以及扩展到的服务业和加工业,通过发展废弃材料的循环利用与相互依存的要素这两者的共同合作所形成的网状的生态产业系统。

3.2.3、区域循环农业层面。区域循环农业层面不仅是指通过制定相应政策和条款,充分发挥政府的表率作用,还要培养百姓的绿色消费意识并鼓励生态农业产品可以优先入市和进行销售,从而有助于良好的区域循环农业系统的营造。

3.3、技术层

技术层是指将科学的管理理念以及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方法充分引入循环农业经济体系中并加以应用,从而可以促进循环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3.4、制度层

制度层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影响:政府引导、市场调节以及公众的参与。

3.4.1、政府的引导。政府的引导是指政府应通过采取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资金补助、减免税收,普及绿色农业生产的相关知识等相关措施对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

3.4.2、市场的调节。市场的调节是指充分发挥市场的监管作用,例如在市场建立排污权,限定环境容量的使用上限,分配各单位污染源的排放量等等,同时还应建立相应的监督和管理部门,处罚排放超标者及其他超标单位。

篇8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由此可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是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由路径。

一、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综述

由于国家转方式调结构的深入推进,作为国家第一产业的农业相关产业也必须找到适合自身可持续发展之路径。在国家经济中高速平稳发展和生态文明概念深入人心的新时期,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成为党和国家重点部署的发展思路,也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课题,在此大环境下,我们有必要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做初步探讨。(一)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是以市场需求和经济、生态协同发展为根本原则,在传统经济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是对各种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然后在此基础上达到的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活动过程,其本质是要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与社会、生态资源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二)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所谓的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就是指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态势下,我们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积极运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等各种方式,尽最大可能的减少对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加强现有资源的循环利用率,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可持续战略的实施。

二、我国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是今后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由于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远远低于联合国公布的世界人均土地占有量,又面临着农业资源过度消耗的现状,高耗材、高污染的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现行农业经济发展需求,我国必须采取低碳农业发展模式,以提高我国粮食产量。(二)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可以保护我国生态环境和维护粮食安全由于我国可用耕地面积较小,并且多地出现建设用地越过“耕地红线”的问题,我国一直致力于以传统农业模式解决温饱问题,造成了农业土地破坏严重的现象。在传统农业经济发展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而且根据国家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的水土污染主要是由于农业的乱排乱放。因此,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保护环境。进入新世纪以来,多重因素左右全球粮食供应,使得粮食安全从区域性问题上升为国际问题,从民生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问题,由于我国国内的粮食生产供应现状,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都受到了严重制约,因此,我国要加快转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切实解决好粮食的安全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出路就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

三、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所面临问题

虽然我国在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但是从客观角度来说,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我国现存的农业基础薄弱。首先,我国较为严重的人地矛盾,我国虽然国土面积广,但是人均可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人均可耕地面积,当前我国共有农业人口9亿,农户约占农业人口总数的27.7%,每户所经营土地不足0.5公顷;其次,我国农村劳动力短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主要劳动力青壮年集体外出务工,家里只留下“386199部队”,农业产业劳动力缺口严重;最后,农村人口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虽然国家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并推行职业技术教育,但是未从根本上提升农业从业者的文化水平,截止2008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水平所占比重不足18%。第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我国一直以来实行以工业辅助农业的发展路子,虽然有大量的辅农、助农、惠农政策,但是由于开展农业经济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可用耕地流失严重,面积减少,农业物资浪费严重,且已有农业基础设施功能较为老化,破坏较为严重。第三,农业经济服务系统未及时建立完善,鉴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农业经济发展方向起步较晚,相关的农业经济服务系统并未得到有效建立和完善,农业经济服务工作开展较为滞后,相关服务水平也较为低下。

四、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应对措施

一是优化农村农业产业经济结构,在基层大力普及绿色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开展相应农业服务技术培训及继续教育,培养一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专家人才,发掘一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种植能手,并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的规模效应和联动效应。二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模式进村进户。我国应大力开展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检修与更换,并普及农业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引导并向农村引入大量的资金,积极地研发新技术,扩展新视野,推动农民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三是建立新型化的农业技术专业服务系统,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发展,我国已经有足够的技术水平和物质基础为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建立专业服务系统,包括信息服务、大数据服务、物流服务及高端制造服务等,这个服务系统应该包括农业现代化的耕作方式技术的普及、对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对农产品及衍生品销售渠道拓宽等一系列的专门服务,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我国基层推广。

五、结语

我们必须推进低碳农业的经济发展模式,确保粮食安全,并保护生态环境,突破现有农业的发展瓶颈,大力普及并使用新型化的农业产业化路子。

【参考文献】

篇9

21世纪,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是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了能够在全球的生态安全上做出贡献,使我国的建设更加的美丽,让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格局,就要按照党在会议中所提出的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的产业体系,在保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前提下,对城市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打开农业发展的格局、保证生态安全的格局。因此,我国必须坚持绿色发展,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就成了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一个选择和路径。

一、在农业经济绿色低碳循环下的综合论述

现如今,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思路离不开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对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成了促进农业经济中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一方面全球的气候都在逐年变暖,要想农业经济的发展得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策略得到实施,对现有的资源提高循环使用率,我们应在农业经济的发展当中实现技术、制度等的创新,促进产业转型,通过这些方式尽可能的做到减少一些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像二氧化碳;另一方面是济绿色农业经的发展,它是在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连同生态的共同发展,对农业经济的生态系统进行良性的循环,从而达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过程。它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经济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推动我国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我国土地的人均占有量明显比联合国的世界土地人均占有量要低很多,传统的农业经济还存在着耗材高、污染高、农业的资源又在过度的消耗问题。要想改善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只有采取低碳的农业发展模式,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经济,才能使我国粮食产量得到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才能进一步推动;另一方面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中,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农业乱推乱放造成的水土污染、我国可用的耕地面积又因为解决温饱问题对土地进行的大量严重的破坏而变小,这些都促使我国农业经济向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经济发展。随着新世纪的发展,粮食供应问题在不断的升华,使我国农产品的进出口问题上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对于此,要保护好我国的生态环境和更好的对我国粮食的安全进行维护,必须加快实施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经济发展,粮食的安全问题才能得到更好的解决。

三、我国农业经济在发展绿色低碳循环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方面建设我国农业基础的设施不完善。近年来我国对农业产业也出台了很多辅农、惠农及助农的工业化的优惠政策,但是仍旧出现了可用耕地流失越来越严重、耕地面积越来越少、农业资源的大量浪费这些问题,这都是由于农业经济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所造成的,再加上有些农业经济基础的设施使用年头过长,出现老化现象,这更促使农业资源被严重破坏;另一方面我国的农业基础相当薄弱,总结出以下三点:第一,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青壮年集体外出打工的人员越来越多,造成了农业产业的劳动力出现明显的缺口,造成我国农村的劳动力严重的短缺;第二,虽然我国的国土面积相当大,但是人与土地之间的矛盾又很明显,我国人均的可耕种的耕地面积比世界人均可耕种的耕地面积低的太多了;第三,我国虽然全方面的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对职业技术教育也在不断加强,但是我国从事农业的文化水平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提高,最明显的就是我国农村人口的文化程度上普遍不高;最后一方面是没有及时完善我国农业经济的服务系统。本来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的方向上起步就比较晚,农业经济的服务系统又没有得到及时的建立和完善,这也使在进行农业经济的服务工作的开展上得不到顺利的进行,其服务水平也就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

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绿色低碳循环中的应对措施

一方面对我国农村基础的设施进行建设完善。在对我国农村的基础的设施建设中,在更换和检修上,实行大力开展对农业低碳的经济发展方向大规模的普及,同时向农村进行多方位的引流,利用好资源开发新技术,使农民的视野更加开阔,让我国的农业实现经济的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对我国农业的产业经济结构上。为了使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经济规模越来越大及出现联动的效应,对基层的农业人员进行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灌输、普及,对相应的农业技术服务人员多多进行技术培训和远程继续教育的学习,争取能够培养出一批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方面的人才专家,从中对于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种植小能手进行发掘。最后一方面则是我国对农业技术的专业服务系统的建立。不管是工业技术化的发展还是城市化的发展进程,我国农业的经济在其技术水平、物质基础、信息、物流服务等对专业服务系统的建立都已经相当的成熟了。为了能够促进我国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经济在基层更深入的推广,农业技术的专业服务系统就该包含一系列专门的服务,例如,农产品和其衍生品在销售模式上进行拓宽、对于病虫害虫技术性防治的推广、对于现代化农业的耕种方式实现技术化的普及等等。

五、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在保证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粮食食品相对安全上,对低碳农业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推进,打破原有的农业发展的模式,对新型化农业的经济发展路子进行大量的宣传普及工作,才能使我国的农业经济再上一个台阶。

作者:徐代均 单位: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龙桥街道办事处

参考文献:

[1]张宪英.我国低碳农业解读及其发展路径初探[D].复旦大学,2010(5).

[2]周丽.加快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探析[J].新经济,2014(7).

篇10

1循环农业经济的内涵

所谓的循环经济,就是在以物质、能量梯次和循环流动为基础的生态经济模式,在遵循生态学规律的前提下,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生态资源,增大环境的包容量。在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提倡应用循环经济模式,即循环农业经济,遵从我国资源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并在此模式下充分利用当前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物资和废物排放降到最小量,发展良性的循环经济模式。

2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2.1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在我国农业生产的过程中,由于季节性的变化会使农作物有不同的需水量,必须根据农作物生长的特点进行相应的农业灌溉,我国的很多地区对农作物的浇灌方法有很多,漫灌也是一种常用的方式。但是,这一方式由于不能合理的利用水资源,从而造成了我国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再加上工业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量的增加,导致我国的地下水资源出现了严重短缺的现象,不利于我国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在农业经济发展中推行循环发展经济,势在必行。2.2环境污染问题明显。最近几年来,我们国家农业经济有了一定的增长,但是也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由于很多农业生产厂家只追求产品数量,不重视产品的质量,并在生产过程中大量的运用一些农药、化肥,并减少了对农畜家禽粪便这些有机肥的应用,造成了农村产业之间的分离,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且这一状况还在日益增长。2.3农副产品资源利用率低。我们大力发展农业的唯一目的是为了获得可供社会服务的农产品,农业发展的标志也是农业产业化。当前我国的农副产品资源利用率比较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仅可以增加农产品的利用率,而且还可以促使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和经营机制的转变,提高我国的农业产业化水平。所以,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结果。2.4农业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在最近几年来,我国的人口数量逐年增加,导致我国的国情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人多地少是最基本的体现。目前我国的农业生产模式仍然是粗放型经营模式,仍然以人畜力为主要动力,经营模式没有形成规模化,无法预防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所以,我国若提高农业生产经济,必须要解决现实存在的国情与矛盾,并发展集约型循环型生态经济。

3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对策

3.1出台政策,加强指导。为了更好的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我们一定要解决好农业生产模式之间的矛盾,出台相应的农业立法政策,并制定出限制性和补偿性的政策,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农民群众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遵从企业和政府的规定,完成自己的农业生产任务。当然,我们也应该发挥政府的补偿和支持作用,加强政府的指导工作,建立农业生态发展机制,完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3.2技术创新,提升能力。

篇11

1.1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发展

循环农业是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出路和未来,循环农业的核心是生态农业的建设,而生态农业推行的是农业生产废弃物的深度开发与循环利用。农业循环经济主要以低投入、高新科技应用、高效高循环及规模产业化为基本要素,在继承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基础上,融合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农业发展理念而成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综合分析循环农业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首先,循环农业是循环经济理念在农业领域的一个体现;其次,循环农业强调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的一种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最后,循环农业的产业链条不仅是紧密关联的,还是往深处延伸的。

1.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

循环农业是强调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环保低碳的一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因此,在推动循环农业建设时,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自然生态与社会条件,通过规划设计,优化组合循环农业的结构系统,使系统平稳高效运转,达到节约投入、高效产出的目的。发展循环农业有4个方面的基本原则,包括资源投入最小化的低投入原则,生产废物再利用的资源化原则,污染最小化的无害化原则以及致力于农业生态系统功能优化运行的高效性原则。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投入大量的生产要素,这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同时,也增加了农业生产的各项资源的消耗,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投入。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应以减少投入为原则,从生产的源头控制资源投入,实现低碳环保节能以及高产出的目的。农业生产中的废弃品可以通过回收,循环投入到生产中,这样不仅可以延长整合农业生产加工链,还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仅应强调回收再利用的理念,还要注意延长产业链,推进对农产品的深度开发,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应注重不同条件不同方式的原则,因地制宜,加强产业主导与技术创新支撑的原则,逐步推进农业生产模式的创新发展。

2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存在的普遍问题

首先,循环农业作为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对其宣传力度不足,使广大农村地区的农业从业人员对其缺乏明确、清晰和全面的认识,不能在实践中予以有效地领会和贯彻,农业经济依然停留在传统的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的道路上。其次,国家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制度规划,近年来,虽然环境能源问题引起国家重视,推出了以下关于环境保护与能源节约的法律法规,但由于缺乏系统规划或法律条款不完善,无法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不能完全体现当前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法律制定也相对滞后,难以形成有效的政策扶持和激励的作用。再次,市场反应迟钝,循环农业经济建设与市场联系紧密,但现实情况是消费者尚未对循环农业产生清晰、明确的认知,导致循环农业经济发展与市场缺乏联动机制,不利于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最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深入加强,建立起完善的循环经济科技创新体系,重点在于节约资源、废物利用以及清洁生产等技术的研究上。

3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建议与对策

3.1加强规划制定与宏观指导

首先,制定科学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宏观指导思想,制定循环农业发展规划,对循环农业的发展进行战略部署,包括目标任务、建设重点、发展原则等要点,对循环农业的发展予以有力支持。其次,因地制宜,根据生态功能区划对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进行宏观指导。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为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因地制宜和适度发展高效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促进经济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

3.2完善体制机制与政策法规充分

发挥政府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当中的指导监督作用,推动与循环农业发展相适应的环境资源方面的制度创新,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信息与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循环经济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规范循环经济发展相关的法规,明确相关主体的责任与义务,形成较为完善的服务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3.3建立长期的激励机制,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首先,完善推动资源回收利用的各项制度,明确责任义务主体;其次,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完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政策补偿机制;最后,支持、鼓励开发新能源,监督落实国家有关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用电、税收等方面优惠政策,使企业发展循环农业经济享受到实际的支持。

篇12

上述例子就表明优化农业产生到产品消费的整个过程,来达到促进物质的循环使用和有害因子的零排放的目标。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对我国的三大产业的大循环提出了要求,把一切和农业相关联的产业经济活动组织成为一个模式,继而成为一个闭环的流程,这个模式是:自然资源一成品一废弃物一持续再生资源”,从这个模式中可以看出一切能源和资源的投入都实现了各自的价值,其利用率达到最高,其中的农业产生经济发展对自然与环境的伤害降到最低。这样的实例在我们生活中也可以常见:酿酒后的酒糟本是废物,却变成了养鱼的好饲料;鱼塘的塘泥对葡萄树来说又是上好的肥料;葡萄又可以用来酿酒,葡萄园可以用来从事生态旅游。农业循环经济体系的概念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经济建设的完美融合,有效地弥补了绿色产业所强调的安全消费而造成的对环境的污染和自然资源的浪费。在我们的显示生活中也有很多例子:农作物收割后的秸秆、人及家畜的粪便———发酵产生沼气供家庭的用火用电———发酵的剩余物是好的肥料———肥料可以供作物生长———作物供人畜食用。

二、农业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

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体系是一项复杂综合性系统工程,它包括了三个层面:农户层面一生态园区层面一区域循环农业层面。

1.农户层面。独立的农户在进行农业劳作的时候,除了追求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之外,还应该严格控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从而达到减少对环境污染的目标,提高有限资源的开采和利用率。

2.生态园区层面。建立一个农业生态园区,充分循环使用和分享自然资源。这个农业生态园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甚至于扩展到服务业和工业,在废弃物的交换和循环利用和要素的耦合相互依存并且共同协作的基础之上,从而呈现为一个网状的产业系统。

3.区域循环农业层面。在这个层面上,政府应该担任起自己的表率作用,对于条款和政策这方面应该有明确的规定;在百姓认知观这块应该培养其健康环保意识,同时还应鼓励绿色农产品的优先采购和进入市场。

篇13

见面张志宏送给我们的笑容,融汇成难以忘记的风景。

落座在淳朴的土菜桌旁,张志宏先为我们介绍了当地的地域细节,如读县志,清晰准确,他告诉我们:左权县位于山西省晋中地区东南部,太行山主脉中段西侧。北连和顺,西接榆社,南邻武乡、黎城东,与河北邢台、武安、涉县接壤。为纪念左权将军,遂更县名为左权。左权县气候适宜。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200m左右,最高峰海拔为2141m,最低谷海拔为650m。这里文化底蕴丰厚,是全国颇负盛名的“歌舞之乡”,素有“民歌的海洋”“小花戏之乡”的美称,曾被省和国家命名为“山西省民间艺术之乡”和“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就着张志宏的描述下饭,粗犷的风味杂粮,吃出了精致的味道。2008年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在德国纽伦堡举办,张志宏一“油”惊人。左权县鸿鹏油脂实业有限公司的展位是唯一没有配备翻译的企业,但是并不妨碍欧洲客商的来访,晶莹剔透的核桃油和杏仁油,是他们追逐的兴趣,在欧洲人看来,这些都是神圣和古老的珍品,西方没有,所以难得。尤其左权县鸿鹏油脂实业有限公司出品的是野生杏仁为原料的杏仁油,在欧洲市场更是珍贵。每年国外要从中国进口5~6kt杏仁。张志宏就是要让欧洲人自己带着翻译来了解中国的绿色精品杏仁油、核桃油,博览会结束之前,这个展位所有的展品脱销,开始接收国际订单。

从小就喜欢经济,大学半中间改学中文

作为北大光华管理学院MBA毕业的硕士生、高级职业经理人,在我省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领域声名鹊起之时,却一头扎进大山,养起了万只芦花鸡;种起了4000亩的杏树林,承包了60000亩荒山;创出了我省第一个高级营养油品牌“老井油坊”。

从大学本科毕业将近十年时间,张志宏的成长,浓缩了普通人成长历程和经验的数十年。问及原因,张志宏将之概括为:目标的力量。

还在孩提时代,9岁的张志宏在别的小朋友满山疯跑的蒙昧中,已经学会了识别常见药材,将之挖出来卖到药店,一个假期,能赚40多元钱。当时父亲一个月才赚这么多钱。赚回来的钱会给家里的老人生活补贴,张志宏喜欢这种分享的,并且发现自己如此有价值。长大以后要做一个商人的潜意识开始在他的心中萌芽。

大学二年级,张志宏提出了要从经济系转中文系的申请。这个申请需要严格的考试才能通过,结果,张志宏最终坐到了中文系的教室里。问及如此酷爱经商的人,为何选择中文系,张志宏这样回答:“文学和商业有很多相似之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都需要知道对方在想什么。比如,我们的杏仁油在国际上很有市场,国外经常发来求购的邮件,但是我回信的时候,一律都用中文。如同在德国博览会上,我的展位没有翻译,照样一‘油’难求的道理一样,我们关注的核心是要清楚地知道,对方要获得什么样的利益,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又是什么。语言只是一种沟通的媒介和桥梁,但不是达成共识的唯一方法。就像体育和音乐,不需要语言,也可以领略其中的佳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经济和文学,都更注重表达的效果和状态。还有,就是两者都需要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有了这种训练,凭感觉就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

洗盘子洗出了人力资源专家

1995年张志宏分配到在电建某公司,看似前途无量,这样过了半年,他和领导沟通,问道:“我这样的状况,最好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果?”领导说出了我们大家都熟知的结局模式,张志宏说:“我要走的道路,不是这个样子。”他选择了辞职。提着简历到劳动力市场找工作。

1996年,大学本科生通过劳动力市场找一份合适的工作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那时没有专门的人才市场,所有的工作需求,都只在劳动市场集中解决。

为了实现自我价值,面对寻找就业的一次次挫折,张志宏告诉自己:“只有从基层做起,才能夯实人生基点。”

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洗盘子,“连洗盘子都能认真对待的人才有可能管理好一个企业”,张志宏这样要求自己。工作之余他开始攻读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MBA研究生,一直到后来成为某集团人力资源管理高层,张志宏走出了青涩,真正成为企业管理的一匹黑马。

长期超负荷的劳心劳力,张志宏的身体发出了危险信号。于是,在思想和经验都深度成熟历练之后,张志宏的眼前,出现了儿时带给自己财富的青山绿水,耳边响起了《桃花红杏花白》的左权名歌,在城市日益嘈杂和污染的环境中,他意识到绿色资源的珍贵和无与伦比的开发价值。和爱妻商量之后,他们选择回到左权县的大山里,开展循环农业经济的尝试。

每棵树都有户口的绿色循环农业

左权盛产核桃和杏仁。压榨核桃油已经是一项较为成熟的技术,但是杏仁油的榨取工艺还是一个很难攻克的技术,尤其是野生杏仁。在营养价值中,杏仁油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无机盐、膳食纤维及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具有润肺、健胃、补充体力的作用,其野生杏仁甙更是天然的抗癌活性物质。张志宏的4000亩杏树林就是野生杏树,其杏仁营养价值最高,但是加工工艺特别复杂。张志宏硬是在两年时间内攻破了这个技术难题,推出了“老井油坊”杏仁油。

家乡成片的杏树林,让张志宏敏锐地觉察到了自己要找的事业黄金点。于是,他开始刻苦钻研这个领域,做实验、搞研究,成了农业专家。他奔波于北京和各个城市之间,测试试验结果,寻找设备。2008年,获得有机转换产品认证证书的左权县鸿鹏油脂实业有限公司推出的杏仁油在德国博览会中一亮相,就获得满堂彩。回来之后,2008年1月30日,老井油坊牌杏仁油获得“山西特色农产品”证书;被山西省名优产品开发中心评为“优秀出口企业”;张志宏本人连续三年评为左权县劳模,2008年获得“工商银行杯”晋中青年企业家称号。可以说,杏仁打开了张志宏的智慧之门。

张志宏在家乡的荒山中种植了4000亩杏树林、核桃树,每棵树都有户口,实施环保无公害种植,经过国家认证机构严格认证,被认证为有机产品。杏仁、核桃榨出油之后的余料,就成为蛋白质异常丰富的饲料,张志宏的万只鸡场,全部是太行山原种芦花鸡,食用这种饲料,鸡的产蛋期提前,鸡蛋营养价值高,在北京批发价格都在18元一斤,已经全部被买断。万只鸡场产生的粪便,就变成树和蔬菜的肥料;养殖场还逐步将建成万只猪场、万只羊场。三期工程结束后,这里将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养殖厂。在这个绿色循环农业链条周围,正在建设农家小院,成为农家旅游开发项目。

这个以天然有机食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为主体,以无公害养殖与饲料加工为完整产业链的高科技、股份制民营企业,在家乡的手掌中,跳出了一段时代之舞。山西农业的循环经济在探索和成长中,也将各展智慧,让环境融汇于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在绿色中流淌。

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感恩心态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家乡人的淳朴和善良,是张志宏成长的沃土。就是在自己生活最困顿的时候,张志宏也会把自己最好的东西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张志宏自豪地说,我的家乡,就是英雄的故乡,左权将军是我们的榜样,左权的革命传统是我们一辈子不能忘却的宝贵品质。

2005年张志宏开始创办自己的企业,前后不间断的赞助贫困学生累计达到20多名。因为家人的企业白手起家,没有银行贷款,全靠自己的双手和朋友们的信任帮助,张志宏多次面临资金的困难,但就是这样,也没有停止对贫困孩子的救助责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