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家庭现状分析

家庭现状分析范文

发布时间:2024-03-19 15:03:2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家庭现状分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家庭现状分析

篇1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目前,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己进入老龄社会,有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进入老龄社会。1999年,中国也正式进入了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约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2006年中国在首次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中推测,预计到2050年,中国老龄化程度将达到30%,“银潮”将不可避免的席卷整个中国。与此同时,社会变革给新旧两代人在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方面造成的代际隔阂,传统的家庭代际伦理关系己经开始松动,“重小轻老”现象日益普遍。我国家庭代际伦理问题愈来愈突出。

一、我国家庭代际伦理现状

(一)父代义务过度强化――爱幼有余。首先,老年父母的义务过度强化。传统孝道伦理最基本的内涵是善事父母,尤其是对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能力的老年父母的赡养,但现实生活中成年子女成家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人不但不是养老、敬老。反过来却“啃老”、“榨老”,通过各种途径向父母索取,让父母为其做饭、洗衣服、做家务、带孩子。在经济上搜刮父母,精神上冷落父母,把父母当成自己的保姆使唤。这些行为必然导致老年父母的义务过度强化,造成父代的压力过重。其次,青年父母的义务过度强化。抚育未成年子女本是青年父母的义务,然而,随着家庭的规模向小型化的方向发展,加上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独生子女普遍化,进一步造成家庭中伦理重心的下移。家长们不惜一切代价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有许多方面不惜付出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物力财力来供子女上学,为子女的幸福做了极大的牺牲。此外,改革开放以来,竞争日益激烈,家庭中的教育中出现“重智轻德”的倾向,家长更加注重对子女学历、技术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对孩子道德方面的培育,许多家长对子女的爱已经扭曲成为溺爱,造成有些子女长大后自私自利,毫无礼节。这些现象无不说明现代社会青年父母的义务已经强化到一种盲目,甚至是愚昧的地步。

(二)子代义务过度弱化――尊老不足。在市场经济功利主义观念的影响下,家庭产生了对物质利益的冲动,青年人更加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功利主义的入侵,削弱了家庭应有的关怀、协调、和情感交流的功能,家庭中“空巢”现象普遍存在,老人得不到精神上的安慰,常常感到空虚,寂寞,更有一些家庭以利益标准来衡量和协调与父母的关系,甚至对簿公堂,无情的抛弃了原有的温馨与和睦。

在我国传统的代际伦理关系中,子代处于“绝对义务承担者”的地位,因而传统孝道是一种子代义务偏重的道德规范。当现代西方的民主、平等观念袭来时,父子平权意识逐渐觉醒,子代从父代压迫下解放出来的变革使得封建的父权被解除了,但子女对父母应尽的赡养义务也在很大程度上被解构了,这使得现代社会中子代的义务被过度弱化了。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普遍化,这意味着一对青年夫妇可能要照顾4到6甚至8位老年父母,这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必然会出现子女养老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虽说我们不能因此为社会上所有子女的不孝行为做辩护,但客观上的经济压力的确给子女的行孝带来极大的困难,结果就造成了家庭中代际的冲突。

二、尊老不足,爱幼有余的危害

(一)“重小轻老”使得老年人的权利得不到保障。 年轻的一代在忙于自己的事业和构建安乐窝的同时,往往疏于对自己父母的照顾,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下一代的抚养,有些子女甚至把父母视为包袱,许多地区“弃老”现象不断发生,干涉老年人再婚,辱骂、虐待老年父母,占夺老年人财产等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案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当代际之间的矛盾尖锐到道德力量无法调节时,就不得不诉诸于法律,但老年父母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仍然羞于将家庭矛盾诉诸于法律,另外,老年父母年老体弱,经济收入微薄,在家庭中地位低下,考虑到一旦和子女对簿公堂,亲子之间必将恩断情绝,如果司法部门处理不了,亲子关系将进一步恶化,往后与子女更难相处,如果司法机关处理过重,则又于心不忍,所以老年人处在十分矛盾的痛苦之中,许多老年人只好忍气吞声,其合法权益难以得到切实的保障。

(二)过度爱幼使子代面临道德滑坡的危险。近年来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独生子女普遍化,家中的独苗从小得到了全家人特殊的关爱,家长们过度宠爱子女,加上现代社会中“重智轻德”的教育观念影响,忽视了对子女道德品质的培养,有些家长的爱已经扭曲,可谓“俯首甘为孺子牛”,这种对子女不分青红皂白的爱使得子代面临着道德滑坡的危险。

现在的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的观念即:再苦不能苦孩子,所以现代社会的青少年大多是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这种环境下的青少年很难养成为别人着想的习惯,反而养成了自私自利的价值观,毫不体谅父母的艰辛,甚至蛮横霸道,视父母为奴仆。更有甚者因为反感父母的批评,冷酷、残忍到杀害父母的地步,近年来这种事例不胜枚举,令人毛骨悚然,虽不能就此认为我国青少年的道德水平滑坡,但现状足以说明,在当今社会中相当一部分青少年的道德水平的确令人担忧。

(三)存在使不孝不养形成恶性循环的隐忧。若仅仅从上下两代间的亲子关系来看,养育年幼子女是父母的责任,而向年老的父母尽孝则是子女的义务,不孝不养似乎只是两代人之间的问题。但事实上,家庭中的代际关系不可能只有两代人,子女并非永远只是子女,随着时间的推移,子女也会为人父母,也会成为行孝的对象,那么,在一个家庭中子女长期受到父母不养、不孝甚至虐老、弃老行为的影响,必然为其子女树立一种负面的形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其子女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的这种负面形象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到当他们自己年老后其子女对他们的赡养行为,以至于子女在行孝时采取当年父母所实行的相同或相似的行为,在子女的心目中,可能会形成不孝、不养理所应当的观念。

此外,有些父母在子女年幼时对其过度溺爱,以至于子女长大成人之后形成自私自利的性格,很少去关心父母、体谅父母,甚至对父母恶言相向,所以这种溺爱的行为本身也存在不孝不养的隐患。

总之,家庭代际伦理是我国社会代际伦理的有机组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方面,家庭的和谐、社会的稳定需要家庭代际伦理的调和。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使得“孝亲”观念日趋淡漠,家庭的领域内新的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因此,作为家庭代际伦理必须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充分发挥其职能,维系家庭的和睦,营造家庭的和谐,让每个家庭真正成为自由、舒适、温情的乐园,也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篇2

【中图分类号】C9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1-0019-02

1978年,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载入宪法,1981年国家设立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全国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计划生育政策至今已走过30余年,取得了预期效果,为促进我国和人类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贡献。但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持续开展,一些问题也逐步的突显出来。此次调查是基于对九江市修水县的部分农村二女户家庭的个案访谈,集中探讨农村计生二女户家庭目前面临的问题。所谓“计生二女户”指的是农村符合政策生育两个女儿,自觉落实绝育措施的家庭。

一、农村二女户现状及问题

1.生育观念总体上较为相似,但有所改变。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以男子为载体进行财产继承和家庭养老,使得大部分二女户家庭还是有着根深蒂固的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的思想。朱某,男,49岁,小学文化,大桥镇朱溪村村民,“当然是想生个儿子的,如果没有计划生育,我可能还会生的”;樊某,女,48岁,大学文化,大桥镇沙湾村村民,“还是想生个男孩的,在那个时代每家每户都差不多是这样想的”;樊某,男,28岁,初中文化,大桥镇沙湾村村民,“当初要是个龙凤胎就好了,那就不会再生了。现在也没决定是不是还生一个,看情况吧。”从年龄结构上讲,年龄较大的被访者,生育观念更趋保守,生育男孩的意愿强烈,年龄较小的生育观念则更趋开放,生育男孩的意愿减弱但不明显,生育多个孩子的意愿减弱较为明显。从知识结构上讲,知识水平较高的家庭生育观念相对更开放。生育政策对知识水平较低的家庭影响不大,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育观念生育意愿有所改变,政策的影响也随之加大。农村生活劳作以体力劳动为主,机械和科技较少,男子必然是主要劳动力,这是农村发展的现实需求。再次,农村现行的婚嫁模式是男娶进、女外嫁占绝对主导形式,倒插门的形式会使得男子受人歧视。这些也强化了农村家庭生育男子的意愿。总之,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农村二女户家庭生育意愿处在不断地改变中,生育观念正朝良性方向发展。

2.收入水平总体相差不大,生活压力加大。

调查所在地农村二女户家庭平均年收入在四万元左右,多数二女户家庭在三万到五万元之间,两万以下和六万以上的二女户家庭只占极少部分。朱某,男,31岁,孩子为5岁和3岁,大桥镇朱溪村村民,“夫妻年收入5万多吧,现在挣钱不容易啊,自己在外面花的也不少,每个月要往家里寄几百上千的,要爸妈帮忙带孩子。现在我是回来盖房子,花了好多钱,等盖好第一层后我立马要出去打工的,孩子要读幼儿园,也好贵的。这么算下来也没几个钱了。”樊某,男,39岁,孩子都为16岁,水源乡梅田村村民,“我们夫妻一年挣六七万吧,花钱的话,两个女儿读高中还是要花不少的,现在物价也高,我们生活也要花不少的。一年也留不了很多钱,估计也就不到两万,但还是会存点给女儿以后读大学用的。”在生活支出方面,二女户家庭在孩子身上的支出与孩子的年龄有很大联系。基本是孩子处于生长发育、成长教育的阶段,家庭为孩子的支出较多,多接近家庭收入的一半或更多,孩子处于高中、大学阶段的家庭要比处初中以下的家庭压力更大。孩子已经成年的家庭,对孩子的支出相对要少很多。

3.女方地位普遍正常化,养老需求不一,养老前景不明。

农村二女户家庭女方的处境良好,几乎不会因为生了两个女孩而受到男方家庭成员的歧视和不公正对待。朱某,女,26岁,上杉乡塔头村村民,“这个不会,我觉得我对他们好,尽到本分,他们自然对我也就好了”。卢某,男,39岁,水源乡梅田村村民,“这个不会的,我老婆是个好女人,性格好又勤快。对老人也好,虽然没生个儿子,但是不会像你说的会看不起她,不公正的对她。”在农村二女户家庭养老方式主要还是家庭养老,是以个人终身劳动积累为基础,在家庭内部进行代际交换的“反哺式”养老。[1]但是从农村现实情况看,由于女方外嫁和传统习惯,女方对于亲生父母的养老只承担很少的义务或者不承担义务,这种代际交换养老不能承担起所有养老任务。另外,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传统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成年子女进城生活和父母分开居住,二女户家庭就沦为空巢家庭,从而加重养老的负担。樊某,64岁,大桥镇西塘村村民,“养老吧,还是有些不太方便的,女儿都不在身边,出了事就是靠近处的亲戚、邻居帮忙的,上次我老婆滑倒摔断骨头就是邻居帮的忙。还是有些担心,我们也不能住到女婿家去,那像什么话。”可以发现对于自生养老的问题,农村二女户多没有明确的安排。

4.计划生育知识贫乏、权利义务意识淡薄

多数农村二女户家庭对计划生育政策和信息的了解途径较单一,信息不全面且不准确,绝大部分被访家庭对计划生育服务的评价不高,少部分几乎没有概念。即使是关于优惠政策也是如此。何某,女,24岁,大桥镇何家村村民,“计划生育政策的话我了解的没多少,大概的就是关于罚钱的一些规定,还有就是结扎什么的。我确定的就是上户口的一些事,上户口是要有准生证的,还有就是出生证明。我是今年才领的结婚证,我给孩子上户口前就找关系弄到了准生证的,还托医生弄到出生证明。这样就不会罚我几百块钱了。关于其他的,我不太知道,要有事就找人问问,政策优惠倒是没得到,也没人跟我们说有什么优惠。我就知道一个独生子女的是有好处给的。当然要是有优惠的话应该有风声传出来的啊,要不就是没多少优惠,人们懒得说。服务根本就没有啊,你说的那些个结扎的是不能算的,这个叫性质不一样啊。你说的宣传教育哪能算一个,但是现在宣传也没见,教育就更没有了”。主观上农村二女户家庭整体文化水平偏低,所以其权利义务意识较为淡薄,对计划生育方面的信息和政策缺乏主动了解的意愿。另外,长期以来的计划生育施行过程中导致的农村家庭对计划生育的抵触心理阻碍了官方和民间的联系和交流。客观上,底层计划生育部门的工作以产前放任产后罚款,平时不干事、突击严查严罚的方式为主,没有做好计划生育的全程工作。这些使得农村二女户家庭与计划生育政策的发展不协调。

二、农村二女户家庭问题的原因分析

1.经济发展较为落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水平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这是农村二女户当前情况的决定因素。修水县是2012年国家级贫困县之一,该地区地处丘陵地带,四面环山,经济发展以传统农业为主。由于青壮年劳动力流出较多、种田种地收入太低,科技应用少,以传统人工劳作为主,部分田地荒废或另作他用,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导致农业发展缓慢。并且农民在生产过程中跟风,人家种什么,自己也种什么,带有盲目性。劳动力流出且地区招商引资区位优势不明显、交通不便,工商业难以发展,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经济方面得不到保障。本地区农村二女户家庭主要以外出打工和在本地参与建筑行业为主,人们把目光都用在争取经济收入中,相对忽视了其他方面。

2.保障体系不完善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民在总人口中占很大比例。随着历史的发展推进,我国老年人口增长加快,养老面临巨大的考验。现在农村的养老还是以家庭为基础的代际交换养老,该地区也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老人基本和后代一起住,对于女儿外嫁的农村二女户家庭而言,老人就会长期无人照顾,老人也会耻于和女婿本家一起住,这使得空巢老人养老形势严峻。此外,农村的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对农村二女户家庭帮助不大,本地区的社会保障主要有国家对种田的补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九年义务教育免学费等。而现实情况下,种田的补贴对于农民来讲微乎其微,教育方面免学费虽有一定帮助,但是处于高中及以后教育阶段的农村二女户家庭来说教育几乎没政策扶持,支出较大。

3.相关政策制定不合理、执行不到位,监督机制不完善。

计划生育制度不合理、执行的制度环境的变化和执行手段缺乏导致执行失效。[2]现有的国家计划生育制度得不到广大农村家庭的认可,过去本地区只能生育一胎,农村家庭难以接受。计划生育单方面强制要求农村家庭履行义务,同时没有给予农村计生家庭相应的实惠,计划生育服务项目缺乏,计划生育优惠政策不足。本地区生第二胎基本都被罚款了,但是其并没有在计划生育的全过程中接受到充分合理的计划生育服务和优惠,如没有接受避孕节育服务、没有孕期免费检查、产后指导等。政府基层部门在执行工作时对计划生育的预防工作、孕期工作和产后工作很少下工夫,只是对处罚违法超生等惩罚工作抓得紧。此外,官僚体系的腐败以及贿赂现象严重,存在不透明的现象,[3]计划生育部门工作的监督不严,某些公职人员利用公权谋私利,让计划生育工作蒙上阴影。如在执行罚款时,罚款标准执行不公平,有关系的家庭会少罚款甚至不罚款等等。

三、农村二女户家庭面临问题的对策探讨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农村二女户问题的根本。农村经济的发展可以为生育观念的转变提供物质基础。[4]经济发展可以引起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变化,逐步提高农村生产生活中的非体力要素的参与,为女性参与经济生活创造条件,改善男子劳动主导农村生产生活的现状。例如政府可结合当地优势引导使用发散的订单式农业生产,分类生产柑橘、棉花等经济作物,减少生产的盲目性;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可以帮助农村经济建设,开发新型的多样的富农工程。例如可以逐步推进农业机械化,应用适用本地区丘陵地形的小型机械。同时,发展非农业经济,增加工商业、服务业,促进女性参与就业,有利于提高女性地位。发展农村经济可以减少劳动力外流,提高农村二女户家庭的收入、缓解其生活压力,有利于积累相当的财富,为女儿外嫁后的养老生活提供保障。

2.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障、医疗保障、教育保障等,是保障农村二女户生活的最后安全网。养老问题是该地区农村二女户家庭面临的一大难题,是其“重男轻女、养儿防老”观念的成因之一。构建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解决其后顾之忧,有利于转变其传统生育观念。该地区比较贫困,应适当增加对其二女户家庭养老的政策倾斜,如加大补贴力度等。现代二女户家庭多处于劳动的黄金年龄段,其需要为照顾老幼和为自己养老生活积累财富而全力以赴地打拼,构建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缓解其生活压力,例如让每个农村二女户家庭加入农村合作医疗免费,让其不过多担心意外情况带来的经济负担。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可吸引农村家庭更多的参与到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来,循序渐进的提高农村家庭的综合素质。

3.切实完善国家计划生育工作

计划生育是从政策制定、政策实施、政策反馈调整的循环动态的过程。计划生育工作的每个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政策的制定是源头,计划生育政策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总体前提不变的情况下,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地制定详细具体的条文。完善计划生育工作做好计划生育的配套政策。例如针对农村二女户进行补贴,地区二胎政策有所放宽等合理的人性化的计划生育政策更易为人民所接受。这利于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和民众的参与和配合。政策实施是重要环节,这一环节是与广大民众直接接触的,为民众直接感知,在执行过程中要兼顾政策的权威性和政策的关怀性。例如提供免费的检查、指导等。创新宣传教育机制,构建社会主义新型生育文化,[5]让民众详细了解应尽的义务和可得的实惠以及与其切身相关的工作手续和环节。例如成立专门下乡宣传指导小组、进行专场专题宣传等。

参考文献

1 姜木枝、张朝蓉.和谐社会背景下农村计生纯女户家庭养老保障问题的思考[J].农业考古,2007(6)

2 黄信杰.浅析G市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失效的原因及对策[D].复旦大学,2008

篇3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1-0045-02

一、基本情况分析

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为保证问卷的可信度和代表性,在做问卷设计和调研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控制措施。选择乌鲁木齐县3个具有代表性的村镇(安宁渠镇人口总数为23 224、水西沟镇人口总数为15 876和甘沟乡总人口数为7 516)为主要调研对象。调研对象中52.7%为男性,47.3%为女性。家庭年收入在10 000元~30 000元之间,占样本总量的83.2%。本次调研以年龄在20~60岁之间为主,调研对象的平均年龄为40.3岁。

本次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176分,问卷的有效率为88%。问卷回收后,对其进行了整理和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

1.乌鲁木齐县农民收入状况分析。由调查结果得知,乌鲁木齐县农户家庭年收入在10 000元以下的占13.6%,收入在10 000元~20 000元之间的农户占31.8%,收入在20 000元~30 000元之间的农户占34.7%,年收入在30 000元以上的农户占19.9%。乌鲁木齐县农户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是依靠务农,有48%左右的农民家庭要外出打工,乌鲁木齐县农户中有21.7%的人除了务农外,在农闲的时候靠“农家乐”、“牧家乐”来增加他们的收入。

2.乌鲁木齐县农民理财素质分析。本问卷针对不同收入层次的乌鲁木齐县农民对“理财”一词的认识,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收入阶层的农民对“理财”的认识不同。乌鲁木齐县农民对“理财”的认知程度,了解“理财”的农民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没听过“理财”一词的农民随着收入的增加在减少。

3.乌鲁木齐县农民理财产品分析。调查结果显示,乌鲁木齐县农民目前选择的理财产品主要有储蓄、房产、养老保险、民间借贷、基金。(1)储蓄。调查结果显示,乌鲁木齐县农民选择储蓄的比例最高,有98.3%的农民选择了储蓄,选择储蓄是因为农民收入不高,储蓄被认为是最安全稳定,最有保障的理财工具,因此储蓄受到了人们的青睐。(2)养老保险。调查结果显示,乌鲁木齐县农民对养老保险的投资比重为85.5%。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子女的负担越来越重,在赡养父母方面变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怎么样才能不增添子女的经济负担,受到了农民的关注,这是农民选择养老保险最主要的原因,为自己的晚年提早做好规划。(3)民间借贷。调查结果显示,乌鲁木齐县农户中有19.3%选择了民间借贷。民间借贷是农民理财有的理财方式,广泛存在于农村地区,由于农民收入水平不均衡,农民有的资金紧缺,有的农民手中闲散资金多,而当农民自己的资金不能满足生活和生产需要时,民间借贷就起着这种调节作用。民间借贷的利率是银行规定利率的4倍,远远高于银行利率,因此在农村受到农民的广泛喜爱。(4)基金。调查数据显示,乌鲁木齐县农民选择基金的比重为15.3%,选择基金的农民受教育程度都在大专以上,年收入是在30 000元以上的农民,这样的农民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水平,其次他们的收入高,有能力去承受基金这种高风险高收益的理财产品。(5)房产。调查数据显示,乌鲁木齐县农民中选择房产的占9.1%,据调查农民们主要是在市区买了房产,他们买房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孩子以后上学,同时投资房产来实现资金的保值、升值。

综上所述,乌鲁木齐县农民理财产品的选择比较单一,对于购买国债、期货、股票等理财产品几乎无人问津,这可能是受相关知识和经验的限制,同时农村也没有发达的证券交易市场。农民对于高风险高收益的理财产品选择量,相对于低风险低收益的理财产品选择量较少,选择储蓄的农民是选择基金农户的6.4倍。

三、对策建议

1.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随着国家各项关于三农政策的落实,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的收入水平有了大幅的提高。但是相对于城镇居民来讲,农民收入水平总体还是偏低。提高乌鲁木齐县农民的收入,首先,政府应该帮扶一批“农家乐、牧家乐”示范户,让他们先富起来,以“农家乐、牧家乐”促增收,以增收促养殖,以养殖促旅游。其次,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乌鲁木齐县政府应积极探索“订单”、“定向”等培训方式,加强培训与用工单位和就业市场的挂钩,以需求定培训,以输出带培训。

2.增强农民理财意识。农民要掌握一些理财方面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理财能力,通过各种媒介如第三方理财投资咨询机构不断吸收各种理财产品的新知识,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而不断的提高自身的金融知识,积极参加各种专业知识的培训,在不断扩充自身文化素质的同时也提高自身理财能力,能为自身和家庭创造更多的财富,实现理财目标。

3.金融机构支持。农村的金融机构要根据农民自身的特点,把农民群体细分为不同的类型,并以此为基础设计相应的理财服务和投资组合。比如就针对农民目前关注比较多的子女就学问题、养老问题等,可将教育储蓄产品的准入条件适当降低,并设计专门针对农民养老的投资理财产品等。只有对理财市场进行市场细分与市场定位,突出差异化服务,才能给农民的财产进行保护与投资规划,制定出真正满足农民需要的金融理财产品。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182-01

在边远地区的农村学校,学生的家庭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学生巩固、掌握和深化课堂所学知识必不可少的手段和掌握相关技能的有效途径,是整个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通过家庭作业这个桥梁,还能使教师和学生了解教与学的情况,调节教与学的进程和方法,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农村学生家庭作业的基本现状

在边远农村地区,小学生自主完成家庭作业的能力普遍较差,客观上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外出打工,家庭作业失完成在家中失去了督促与指导;家庭作业的难度大与数量多也是造成这部分学生自主完成家庭作业的障碍;主观上是由于学生存在着依赖、逃避的心理所致。

有的学生虽然上课时认真听讲,但只是一知半解、对内容没有深入理解,更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一些要求理解的内容当堂也许能死记硬背,但是回家作业练习时却不能灵活运用,无法正常完成家庭作业;有的则上课表现为贪玩,把自己完全隔离于课堂,老师布置的作业根本不懂不会,家庭作业时无所适从;有的小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好,做家庭作业时完全只求完成任务了事。

部分教师布置作业时以考试为目标,考虑较多的是如何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成绩,因而总是根据试卷上的题型布置学生的家庭作业,作业形式相对固定,灵活性少,,机械的、重复的作业使学生失去了对作业的兴趣,同时统一的作业数量、作业形式、作业难度也制约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影响了学生的发展。有的教师布置家庭作业时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认为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得必须多做练习,作业数量多得学生无法接受,除安排教材上的作业外,还自己设计,或要求学生到新华书店购买各类复习辅导资料作为课外作业。

在边远农村地区,有的学生被社会中的不良风气所感染,沉迷于娱乐活动,上网吧、打游戏,玩得不亦乐乎。有的富裕家庭中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有求必应,为孩子花钱十分大方,却不懂得如何帮助他们正确、合理地使用,长此以往,学生不求上进,不做家庭作业就成了家常便饭。

二、解决农村学生家庭作业的对策

教师布置家庭作业时要科学安排、合理设计。要对家庭作业进行优化,提高作业的质,有效地控制量,激发学生的趣。应该大力推广趣味型、生活型、思考型的家庭作业:部分学生缺少家长督促,小学生自控力又不强,所以家庭作业要富有趣味性,才能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现实生活是最好的学习的场所,在家庭作业设计时,要创设生活性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学用结合,学以致用,逐步成为一个知识的实践者;在家庭作业内容上,要加强布置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作业,注意作业的综合化,注意作业的启发性和思考性。

作业要讲究质量,保质定量,不能搞题海战术。在布置作业时一定要精心筛选,在学生平时的作业和实际教学中,及时发现所存在的问题,找出学生易出错或必须牢固记住的内容作为训练的重点,作业不要过多过滥,贯彻“少而精”原则,彻底摒弃“题海战术”。 同时作业必须清楚而且具体,最好是以书面的形式发给学生,也可以在黑板上专门留出一个固定位置,将每天的作业写在上面。

安排布置家庭作业时,尽可能做到层次化,不搞 “一刀切”。“一刀切”的作业往往导致“好的学生吃不饱,差的学生吃不了”。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层次性的作业,才既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又能激发学生家庭作业的探究性。家庭作业统一任务之余,应由学生自主选择个性作业,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根据对学生的深入了解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作业内容应面向大多数同学,但对优秀学生可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基础较差的同学可降低标准,目的是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篇5

1.引言

“不论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家庭暴力都是一个严重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现象”【1】。我国有关法律文献将“家庭暴力”定义为:“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它不利社会的稳定和家庭的和睦。

而潮汕地区位于广东省的东部。由于其独特的经济、历史和文化环境,该地区的家庭暴力情况会呈现自己的特点。但是,综观各种文献,研究家庭暴力资料很多。但是,它们大都把研究的对象放在全国上,很少涉及地方。研究潮汕地区家庭暴力情况的资料基本没有。而此次研究便是研究潮汕地区家庭暴力的现状和原因,并提出解决该问题的对策。这既有利于丰富家庭暴力的相关研究理论,也有利于为人们解决该问题提供参考,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

2.研究方法

2.1问卷

根据刑法、婚姻法关于家庭暴力的相关法律条文,以及相关的研究文献,自编家庭暴力调查问卷。

在潮汕地区发放问卷,问卷在市区发放300张,在农村发放300张,一共600张。回收问卷570张,回收率为95%。

2.2统计分析

收集调查数据,运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运用因素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

3.结果

3.1家庭暴力最主要的形式是精神虐待。

根据各因子包含的信息,将因子1命名为“精神虐待”;将因子2命名为“躯体虐待”;将因子3命名为“经济侵犯”。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精神虐待”这个因子在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为31.266%。可见,精神虐待是潮汕地区家庭暴力的最主要表现形式。

3.2男女双方所承受暴力差异很大。

在表2中,精神虐待(P=0.000)、躯体虐待(P=0.001)和经济侵犯(P=0.018)这三个因子的P值均小于0.05。二者的差异性显著。可见,潮汕地区男女双方所承受的家庭暴力具有显著性的差异。

3.3城市的家庭暴力现象与农村的差别不大。

在表3中,三个因子精神虐待(P=0.974)、躯体虐待(P=0.261)和经济侵犯(P=0.494)的P值都大于0.05。城市与农村二者的差异性不大。因此,城市与农村的家庭暴力现象的差别不大。

综述所述,潮汕地区的家庭暴力现状呈现一下几个特点:1.精神虐待为家庭暴力的最主要形式。2.男女双方所承受家庭暴力差异很大。3.城市的家庭暴力现象与农村的差别不大。

4.讨论

笔者认为潮汕地区的家庭暴力之所以呈现以上几个特点,主要是由以下三个原因造成的。

4.1对精神虐待的忽视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普遍认为家庭暴力只是表现为对躯体的伤害。因此,人们会比较注意家庭中的躯体伤害事件,而对精神伤害的关注会表较少。这是因为“由于精神暴力很难被外人直接发现,当事人自己也难以表达所遭受的精神伤害,所以这种形式的家庭暴力对家人的伤害更加隐蔽。”【2】另外,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潮汕地区有很好的保存。传统文化中爱护身体的观念也深深影响了潮汕人,使他们在侵犯时更多选择了精神,而不是躯体。这些导致了精神虐待缺乏足够的制约机制,成为潮汕地区家庭暴力的最主要表现形式。

4.2重男轻女的观念

“潮汕地区自古封闭,三面环山,一面向海。”【3】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或者闯荡海外谋生,便是潮汕人的出路。而出海、上山这些高危性劳作自然难以由女人胜任,而只有由男人来承担。因此,自古以来男人便成为了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除此之外,他们深受传统观念,特别是三纲五常的的影响。这就导致了潮汕地区的男权主义极为严重。而女性在面对不公平时又选择了逆来顺受。所以,重男轻女的现在在潮汕地区较为普遍。这就造成了男女双方所承受家庭暴力差异很大。

4.3城乡联系紧密

三面环山,一面向海的地理位置,一方面造成了潮汕人与粤北的客家人和珠三角地区广府人联系较少,另一方面使得潮汕人之间联系较多。在潮汕地区,城市与农村在文化和生活习惯上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他们在家庭观念上也极为相近,差异性不大。因此,城市的家庭暴力现象与农村的差别不大。

5.对策

5.1改变观念

为了保护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利益,消除家庭暴力的现象,需要改变人们一些错误的观念。

一方面,我们需要改变人们对家庭暴力的传统观念。在上文中,我们知道精神虐待之所以成为家庭暴力的最主要表现形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们一般只是关注躯体虐待,而忽视精神虐待。因此,人们应该全面认识家庭暴力,全面的保护自己的权利。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改变人们重男轻女的观点,提倡男女平等。不仅男性要认识到这一点,女性更要意识到这点的重要性。面对家庭暴力,女性不应该选择逆来顺受,而是要善于保护自己的权益。

5.2完善相关法律

《刑法》、《婚姻法》等法律都对家庭暴力进行了定义和限制。但是,其中的条文大多只是与躯体虐待相关,对精神虐待和经济侵犯的限制较少。因此,相关部门可以完善相关的法律,对公民的合法权利进行全面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张亚林.论家庭暴力[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5):385

【2】何蕾.家庭暴力的状况[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1):39

【3】马发腾.潮地婚姻庭观念剖析[Z].

篇6

目前,多数家庭教育专家认为,家庭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狭义的家庭教育,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家庭里的长者(主要是父母)对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家庭教育作为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之一,有其他两种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家庭教育在注重孩子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并促进其社会适应。教育往往是互动的,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成长了家长,即家庭教育是家长和孩子的共同成长。学前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如果说3岁前我们更多关注了孩子的身体健康,那么3岁后依据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他们还需要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让我们关注孩子,了解学前儿童的一些现状和特点,从知道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开始,关注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关注家庭教育会有何种影响,掌握一定的家庭教育理念。

一、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

(一)家庭教育误区

目前学期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误区:

1、儿童观落后

。如许多父母对孩子的身心发展缺乏了解、教育科学知识不足、孩子是附属品、个人愿望强加于孩子、天才教育大力宣传,而出现拔苗助长现象。

2、教育目标失衡。如家长过高的文化期望、职业期望、心理预期;重智力第一,加上早期教育思潮,忽视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入校后厌学、逃学现象时有发生;轻能力,认为孩子太小啥也不懂,生活自理能力差;重身体,一味满足吃穿;轻心理健康,这么小,认为他们不需要或漠视忽略了。

3、教育方式不科学。不恰当的教养态度,如认为孩子小或是自己忙,造成教养分离;极端的教育方式,如对孩子过分亲昵、照顾、纵容、包办、甚至不适当的满足一切需要,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会起适得其反作用。

4、与托幼机构教育相脱节。如家长让孩子死记硬背,而老师则支持在游戏中学习;父母从自己愿望出发,让孩子上各种特长班,而老师则孩子自由发展。教育内容偏差,导致教育力衰弱。

(二)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

纵观以上,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教育中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要看到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急剧变革,家庭结构、父母价值观等发生了明显变化,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1、大教育观——由狭义的家庭教育向广义的家庭教育发展。以往人们把家庭教育单纯的理解为关心孩子的学习,现在更多的家庭关注孩子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交往等,注重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单向的家长向孩子实施教育走向双向的家长和孩子相互教育;关注家庭结构、父母婚姻关系、家庭人际关系等家庭生态因素对孩子成长带来的潜在影响;从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生态学等多种角度来考察儿童家庭教育等等,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逐渐丰富起来。

2、重视对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家长的教育。家长是家庭教育中的关键因素。许多家庭教育工作者呼吁,家庭教育的中心不是研究孩子的教育,而是研究家长的教育,他们发现家庭教育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家长。近年来,家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日益提高,家长学校的兴起、家长刊物的创办、家教经验的交流等为家长的学习与成长提高了平台。

3、走向学习型家庭。建设学习化社会,是21世纪人类社会的主旋律,创建学习型家庭是每个家庭开启21世纪大门的钥匙。学习型家庭是一种较理想的家庭教育模式。在学习型家庭中,儿童和家长都可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每个学期儿童都是家庭的活跃因素,他们与家长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相互分享,促使家庭持续地、生态地发展。

二、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特点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启蒙性。教给孩子的东西,必须是他们周围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具体的、形象的、初步的、浅显的。

2、复杂性。家长不但要抚养孩子,还要促其德、智体、美、诸方面和谐发展,注意他们的身体健康,并促其社会适应。

3、亲情性。家庭的感染作用,受到父母与子女之间感情亲密度的制约,孩子越小感染越大,效果越显著。

4、生活性。由于思维幼儿的直接行动性和具体形象性。决定他们是从生活中的父母和家人身上学习的,必须关注自身的形象。

5、细致性。大事因小事,家长应给予孩子细致的照顾和教育,切不可粗心大意。

6、权威性。由于处于学前期的儿童,需依附与家长,家长在家庭中这种独特的作用决定崇高威信。

7、个性性。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需给予幼儿相适应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即因材施教。

三、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须知

(一)了解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学前儿童是指三岁至六七岁这一时期,因为是儿童正式进入学校以前的时期。又因为这是儿童进入幼儿园时期所以又叫幼儿期。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神经系统方面。脑重量的增加,3岁儿童的脑重约1011克,相当于成人的75%,7岁儿童的脑重约1280克,基本已接近于成人的脑重量(成人平均为1400克);大脑皮层结构日趋复杂化;脑电波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5~6岁左右是脑电发展的第一个明显加速时期;约4岁起由于神经系统结构的发展,内抑制开始蓬勃发展起来;清醒时间相对延长,3岁儿童睡眠时间为12~13小时,5~7岁只需11~12小时。

2、幼儿的游戏方面。游戏是学前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游戏主要有:创造性游戏、教学游戏和活动性游戏。创造性游戏,是由儿童自己想出来的游戏,目的是发展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游戏是结合一定的教育目的而编制的游戏;活动性游戏是发展儿童体力的一种游戏,如爬、跳等。

3、言语的发展方面。幼儿期是一种一生中词汇数量增加最快的时期,其3~4岁词汇数量的年增长率最快,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词汇内容丰富和深化,词类范围先掌握实词后掌握虚词,积极词汇较婴儿期大大增长;语法的掌握从简单句到复合句、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

4、认知的发展方面。随着言语的发展,记忆在不断的发展,与婴儿期相比,幼儿的信息储存容量相对增长,对信息的接受和编码也在不断的改进,记忆的策略和元记忆初步形成;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言语在幼儿思维中的作用日益增强,最初实物、数和类的掌握,抽象逻辑思维的初步发展。

5、个性的初步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方面。个性的初步形成是从幼儿期开始,社会性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此中自尊感稳定与学年初期,应着重培养。自我意识发展总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思维发展成为儿童社会化的核心内容,倾犯行为和社会行为最早出现在此期,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由于社会的要求,儿童逐步学会控制侵犯行为和发展亲社会行为的同伴关系,并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总概括为:第一,游戏是学前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形式;第二,脑重量已接近成人水平;第三,是口头言语熟练掌握的关键时期;第四,认知是儿童发展的中心课题;第五,同伴关系尤在个性和社会性发展过程中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第六,品德发展成为儿童社会化的核心内容;第七,自尊感稳定于学前期。

(二)了解家庭氛围中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1、家庭居住条件。居住条件的好坏,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和休息的质量,也影响着身心的发展。如随着城

市独门独户的增加,给孩子的同伴交往带来减少问题应引起注意。

2、家庭物质条件。为孩子提供物质条件,家长不会吝惜,但应注意理智。

3、家庭结构。父母应尽量给孩子提供好的家庭教育理念,也要保持完整的家庭,有益于孩

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4、家庭氛围。氛围是一种精神环境。家庭氛围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指标。父母要为孩子营造健康的家庭氛

围:营造和谐、平等、开放、快乐的家庭气氛。

四、家庭教育的影响

(一)正影响例子

一个男孩子懂得“一个有良心的孩子都要回报养育之恩”的道理后,过生日时,不在吵着向父母要好吃好玩的,而是去问妈妈:“我是怎样长大的?”妈妈告诉他:“你小时候我的工作很忙,是姥姥把你养大的。”男孩很感动,当他听说姥姥60岁生日快到了,便利用课余时间悄悄地折了60只纸鹤。姥姥生日那天,待全家人的生日礼物都送完后,他把纸鹤窜起的花环戴到姥姥的脖颈上,并轻吻了姥姥。姥姥感动得哭了,她说,这是她今天得到的最好的礼物。

(二)负影响例子

六岁女孩被祖母关进鸡笼致手脚退化,并失语。她未被关进鸡笼时,会说话,活蹦乱跳;他在竹块编制的鸡笼里生活了一年多,春夏秋冬没衣服穿,饿哭时靠邻居丢点土豆或红薯进鸡笼充饥,且鸡笼里没碗;他的妈妈已死,爸爸出门打工去了。他的祖母63岁,他说:“我不但靠不住竹子(指女孩父亲),更想不到笋子(指女孩)的福。”他的祖母由于伴侣已死去在和别人谈恋爱、她只关心她会自己不会坐牢、她还嫌给女孩洗衣服麻烦。

无论从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健康方面来选择,什么样的家庭教育让我们觉得舒心,无疑是正面影响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潜移默化、是润物细无声,更需要实际行动。让我们相信,播种爱,收获爱。

五、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策略

(一)坚持家庭教育的原则

1、一致性原则。指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家庭、社会、学校之间要协调一致,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决不能各行其是、唱对台戏,或是前后矛盾、出尔反尔。

2、两不原则。指再穷不能穷孩子,再富不能富孩子。

3、三为主原则。一是以正面教育为主。父母要鼓励孩子,给他正面积极的教育,切忌给孩子头目中灌输恐怖、迷信之类的东西。二是以赏识教育为主。对孩子的奖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方法,本质在于善待生命、尊重生命。采用赏识教育,如给孩子一个拥抱,亲亲孩子的脸。当然不是容忍每一个错误,也不是溺爱,而是发现他们的长处,挖出他们的潜能,引导他们走向成功。三是以细节教育为主。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在学习和游戏过程中,善于捕捉具有教育意义的细节,及时对孩子进行生动形象具有启发性、说理性的教育。让孩子在玩和学习过程中就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教育,快乐地收获了知识。

当然,适当的反面教育、计划教育和批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也是必要的。

4、四尊重原则。一是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好规律,遵守好这些规律,实现教育能取得佳效。二是尊重孩子的权利。要相信自己的色孩子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的小天地,不能把孩子当成自己的财产,孩子有平等交流、玩等的权利。三是尊重家庭成员的意见。温馨和睦的家庭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在教育孩子方面,要尊重每一位家庭成员的意见,形成教育孩子的孩子的合力。

一些重要问题上,可事先达成一致,避免当孩子的面唱反台戏。四是尊重家庭教育的特点。要取得家庭教育的成功,必须了解和掌握家庭教育的特点,采取适用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5、全面发展原则。指在培养孩子的德、智、体、美和劳动技能这五方面全面发展,不可偏废。德育在儿童个性和谐发展中应居首位;美育是教孩子从周围世界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体育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劳育是培养孩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态度、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使儿童获得工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智育必须全面发展,防止偏科。个性的全面发展,是各方面都达到基本素质,并能相互促进,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人的优势。

(二)家庭教育切记误区

1、心理误区。由于我们未完成的梦想或由于社会压力逐渐加大,我们希望从孩子身上得到补偿,希望越大,那么我们的孩子压力越大。压力超出负荷,造成的后果不仅是身体,还有心理和社会的不适。我们不

可以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加给孩子。

2、教育误区。知心姐姐卢勤把溺爱归纳为三种类型:代替型、看管型、满足型,即鸡妈妈似的溺爱。爱,不能只是看管、代替和满足,我们的孩子还需要放开,如果说孩子是风筝的话,父母应是那根风筝线,起着引导、鼓励、再鼓励,并把握好度的作用。让他们去实践,有一天他们会创造比我们更强的未来。

3、形象误区。言教也要身教,父母的形象本身就是孩子的榜样。要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要做好自己。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播撒一粒种子,生长出来的的确还是瓜和豆,关键在于他们有什么作用。

4、行为误区。耳濡目染,定型思维,驱之不去。父母的行为,每天都影响着孩子的感受,影响着他的思维意识、价值观念、习俗好恶、道德品质和社会公德的形成及其心理健康。父母要以身作则,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培养他们成为明天社会所需要的一代。

5、语言误区。家庭教育是靠家庭语言来完成的,父母的语言是孩子成长的营养,爱的语言多了,有一天会有爱的成果收获。肯定的语言,是孩子成长的信息,让他们相信自己,才会有迈出前脚的一步。

(三)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并丢掉不健康心态

1、父母要提高自身的人格素质。一是提高自身的人格的修养,要自尊自爱自强,充满自信心和责任心。

二是要提高自身的家庭教育素养。父母家庭教育需要一定的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等和不断学习。如归因方面,父母对孩子应有正确的归因,避免归因偏见,例如行为中心偏见在知觉他人时,是因为“他就是这样的人”,而不是认为许多情景因素在影响他的行为;自我暴露方面,可适当向孩子暴露一些父母也有的不足之处,也需不断学习,让我们的孩子和我们是同伴是朋友。合作方面,要想孩子和父母合作,平常注意做到和孩子沟通,做到榜样效应,让孩子知道回报;学习方面,没有天生做父母的父母,只有学去做怎样做父母的父母。

2、丢掉不健康心态。一是丢掉补偿心。目的在于找回平常心,有平常心的父母往往创造出平常中的不平常。有了平常心,多几分理智多几分爱,毕竟目前我们知晓的一代圣君朱元璋,一代伟人如等,他们的成长经过或长或短的历练。他们的父母也是平常人,奉献的是一颗平常心,拥有的是一个不平常的孩子。当然,英才豪杰毕竟也只是少数的少数,不可以把昨天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加给孩子,因为孩子他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给他爱。二是丢掉反常心。父母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较,俗话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比总是没有尽头的,用一颗平常心去培养孩子,相信有一天,他一定会找到自己的归属,也许还会让你大吃一惊。因为比毕竟是有害的,花时间去吹捧,还不如花时间去赏识孩子的长处,让他得到应有的发展。三是丢掉虚荣心。孩子考试好了,到处炫耀,好似在自己脸上贴了金。反之,则拳打脚踢、冷眼相待,把缺点看成是孩子的耻辱,把特长当成孩子的摇钱树……虚荣,跨进了门槛,你意识到了吗?作为父母,只是一个领路人,陪伴者,只是一段路陪孩子走而已,不能追寻他们一生,虚荣会害了孩子,也会害了自己。四是丢掉惧怕心。生个女孩怕受欺,生个男孩怕学坏。父母要培养女孩勇敢面对的精神,遇事不慌不乱,授予她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培养男孩的责任心,告诉他的责任是什么,如在家保护家园,长大保卫祖国等。惧怕并不会解决什么,关键在于怎么样才是保护。

(四)家庭教育中的健康关注

1、衣与健康。如新衣服上有大量病菌,新买时,应先洗后穿,且孩子的衣服单独洗涤护理,衣服注意储存,出现霉斑会伤害到孩子;服装原料为棉、麻等,种植中使用杀虫剂、化肥和草剂等,导致农药残留于纤维中,伤害宝宝的皮肤;储存面料时使用的防腐剂,会导致过敏,呼吸道疾病。

2、食与健康。合理膳食应遵循三条基本原则:即全面供给、平衡供给、合理烹调。

3、住与健康。如噪声影响身心健康,一般认为强度在55~65分贝以上的对人体会造成伤害的声音便是噪声。如水受到污染,人体的健康首当其冲受到伤害,有可能导致某XI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作为父母,我们要尽量避免噪声。孩子的生存空间不外乎三个:家居空间、社区空间、学校空间。家居空间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影响是第一位的;居住环境,孩子的玩伴应是父母选择住房的一个重要因数;优美的校园景观、奋发向上的同学、爱业敬业的老师构成整个学校空间。

4、行与健康。人的行为是健康状态的反映。对于处于学前期的儿童着重在于培养行为,以促其社会适应。需要从同伴交往能力、抗挫能力、移情能力、自主决策能力能力等方面来培养。

(五)手拉手——反馈检验

1、帮孩子开启“我能行”大门。卢勤把“我能行”归为六种力量:一是赏识的力量——相信你能行。成人赏识的目光,能使孩子创造出奇迹;二是信任的力量——你很重要。在信任中长大的孩子充满自信;三是发现的力量——你是奇迹。学会用发现的力量,金子就在你身边;四是评价的力量——你真棒。评价是一种力量,适当的评价能生发出一种能力;五是合作的力量——朋友需要你。学会与人合作市成功的开始。六是创新的力量――你能做得更好。成功只留给那些具有我能做得更好的心态人。

2、幼儿心理健康标准检验。有正常的智力活动,能表现出与其年龄相符的行为和能力;乐于同人交往,如乐于交朋友、待人热情;情绪饱满愉快,如对事物能够表现出情绪安定、愉快、乐观向上;性格开朗活泼,如心情开阔、天真、乐观、积极向上、心地善良;能够悦纳自己,如自信心强,能努力地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有良好的适应性,如能主动地参加各种活动,生活自理能力较强,面对困难勇敢克服;有正常的行为方式,表现为:行为举止与年龄相一致、行为方式与社会角色相一致、反应强度与刺激强度相一致、行为总体一致,不是忽冷忽热喜怒无常。

3、家长的角色。家庭环境中家长应扮演什么角色?孩子的朋友、孩子的领导、孩子的兼职教师、孩子的保健医生、孩子的榜样和导游。家长要尊重和信任孩子,与孩子平等交流、做孩子的朋友;平时做孩子的朋友,关键时做孩子的领导,在一些原则问题和重大事项上必须由家长做最终的决策,而不能迁就孩子的任性;做孩子的兼职教师,讲应尽量少,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身教比言教更有效,更重要,每一位家长都应给孩子树立榜样,带着孩子去做;开明的家长不做“轿夫”,而当“导游”,引导孩子在人生旅途中前行凭借自己的知识和阅历,向孩子介绍“旅行”路线;还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95-269.[/M]

[2]吴增强等.现代学校心理辅导[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05).a,411-412.b,422.[/M]

[3]张瑞芳.纵观我国学前儿童家教的历史和现状[EB/OL].

[4]杨浩然.家庭教育的金钥匙[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09).a,7-23.b,31—44.[/M]

[5]卢勤.好父母好孩子[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04).a,6-20.b,139-151.c,201-219.[/M]

[6]宋宁等.班级心理教育手册:幼儿版[M]­.太原:希望出版社,2009(05).4-6.[/M]

篇7

德育断裂层 分析与对策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家庭德育状况如何?与学校德育的整合存在哪些断裂层?二者之间存在哪些不协?解决这些问题有哪些对策?为此笔者走访了200个家庭进行了调查。这次调查采用不记名问卷形式,收到有效答卷196份。现把这些调查结果及其思考简述如下:

一、当前家庭对青少年勤奋读书行为习惯、参加劳动行为习惯、参加娱乐活动行为习惯及观看电影习惯的培养主流是好的,但也不能过于乐观。(详见下表)

问题

答 题 百 分 率

勤奋读书习惯

①不要参加课外活动,一有空就要学习

②有计划,有时间性进行学习

③让孩子自由学习

48.6%

28.1%

23.3%

劳动行为习惯

①要求积极参加劳动

②大人帮忙搞

③花钱请人搞

④不管他做不做

35.1%

25.5%

3%

36.4%

参加娱乐活动

①什么活动都可参加适应时流

②孩子参与一点赌博活动也不管

③只准参加正当的游戏与娱乐活动

45.3%

4.3%

50.4%

观看电影习惯

①限制孩子只准看故事、新闻

②儿童不宜看也让跟着看

③孩子喜欢看什么就让看什么

篇8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7(b)-0000-00

多年来在担任班主任工作以及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个班级中智育成绩差、甚至达到留级和退学程度的大学生,其家庭情况是父母离异或单亲的占了相当比例。这个学生群体已经成为教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他们的基础课程和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直接关系着个人培养质量和未来职业发展前景,而他们的心理健康阳光指数影响着个人成熟度和社会适应能力。

大学里出现一定数量规模的单亲家庭大学生,跟整个社会的快速发展是分不开的。经济在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后获得了快速发展,但也在悄无声息地冲击着中国传统家庭婚姻稳定性。据民政部的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报道[1],2015年依法办理离婚手续的共有384.1万对,比上年增长5.6%,其中:民政部门登记离婚314.9万对,法院办理离婚69.3万对。粗离婚率为2.8‰,比上年增加0.1个千分点。伴随逐年递增的高离婚率的是单亲家庭子女比例上升。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是家庭发生重大变故造成的单亲家庭。

与正常家庭的孩子相比,由于家庭不幸,单亲家庭的孩子在进入大学后,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不在状态的情况[2,3],突出状况可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长期缺乏家庭温暖,性格悲观。亲生父母各自组建家庭或考虑到孩子还未工作成人、暂时还维系着法律意义上的婚姻关系,作为子女很清楚父亲和母亲对他(她)的态度。在冷漠甚至气氛紧张的家庭环境中,单亲家庭的学生对父母都不愿管他(她)、视其为累赘的直接反应就是不再会轻易相信人,也不愿相信老师。学校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教学秩序不再愿意遵照执行,我行我素,特立独行,从事一些自己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

(2)父母离异后或一方过世后,执行监护义务的孩子父亲或母亲出于亏欠孩子的心理,会尽个人所能和家庭条件宠溺孩子。一个家庭中,父亲和母亲在孩子的教育中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既不失“严”,亦不乏“慈”。单亲家庭里一个家长的缺失,势必会让家庭教育打折扣。孩子在父或母的溺爱下,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且缺乏自制力,与同学相处能力差,不善于合作。大学的教育是一个群体教育活动,很多教学活动的开展都以班级为规模。单亲家庭大学生若不能很好地与周围同学打成一片,与大家形成良好的互帮互助关系,会为大学学习生活的顺利进行制造障碍。

(3)有的离异家庭的孩子羡慕别的同学家庭关系融洽,为父母之间相互攻击和敌视而感到无助、无能为力、伤感,不再拥有父母一条心的无条件呵护,性格上逐渐变得自卑、怯懦。家庭状况对其大学生活的不利影响,由于经年累月的浸润,已经累积到无法与老师、同学倾诉的境地,更别说寻求帮助了。有极少数同学会蜻蜓点水般的与关心他(她)的老师说一下家里的情况,但希望老师能为其保密,不愿让其他人知道家庭情况。尽管极少数大学生能将老师当成知心人,他(她)们依然是敏感的,多心的,个性要强的。

(4)还有一些离异家庭的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出现了明显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在课程学习上、自我控制能力差的情况。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思想懈怠和迷茫,对未来的前途发展缺乏认知,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提升自身能力。由于大学教学安排与紧张的高中生活截然不同,有了较多的自由支配时间,部分自我约束能力差的单亲家庭大学生选择看小说、打游戏、玩社团,对于学业的荒废全然不知,到检验学习效果的时候方才发现脑中空无一物。众所周知,大学课程内容存在循序渐进的特点,课程之间彼此有支撑关系。在基础课程没有掌握扎实的情况下,后续的专业课更难以听懂。为避免学生学业滑坡不止,学业预警机制由校方通过班主任向家长反映来运作。与正常家庭情况不同的是,单亲家庭尤其是离异家庭,会出现联系不到家长,或者尽管班主任能联系到孩子的法定监护人,却会因为重新组建了家庭的这些家长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很好处理孩子学业下滑的情况,比如说亲生父母中的一方严格教育,另一方出于对对方的憎恨而唱反调,甚至口头当面答应会教育孩子好好学习,实际上根本不闻不问,使家长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教育管理上大打折扣。

(5)单亲家庭大学生首当其冲面临的就是经济问题。进入大学后,各项花费由学生来支配。对于双亲或父母中的一方生重病、亡故造成的经济条件困顿的学生,在开展学生工作时比较容易发现,现在国家和政府多个层面都出台了相应的奖助学金制度,专门资助这些学业成绩优秀但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群体。被忽略的往往是父母离异的这些大学生群体。离异家庭大学生群体有其独特性,尤其是父母婚外情导致的家庭破裂不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接受,作为子女的大学生对于自身的家庭状况难于启齿,独自默默承受家庭破裂、父母感情不和带来的压力。如此一来老师根本不可能知道这些孩子的实际困难。一般情况下,离异双方采用协议方式或法院判决的办法交割离婚事项:婚生子女由一方抚养,另一方定期支付子女赡养费。真正在支付赡养费时,都是按月把钱转给孩子,可能由于家长经济困难难于及时给孩子,或者不愿支付这笔费用而拖延,导致了这笔生活费真正落到孩子手上很困难。一部分离异家庭大学生因为已年满18岁,符合打工条件,于是选择了放弃上课,利用一切时间在外兼职,以男同学居多。课业情况可想而知,但这个群体的实际情况容不得其选择。

面对林林总总的单亲家庭大学生状况,严重影响了这个独特群体学业的完成,不得不引起教育工作者重视,并要采取得力措施助力这个群体大学教育的顺利完成,为国家和民族振兴培养合格的人才。

对性格内向、孤僻、敏感,家庭情况不愿告知老师的单亲家庭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发现他们回避正常的社会交往。此时就需要学生工作者细心关注每一位同学,及时发现他们。出于学生维护自己家庭隐私的需要,老师在对学生开展心理重建工作时,必须取得学生的心理认同感,也要照顾到学生的自尊、为其个人家庭情况保密。在此基础上,打开单亲家庭大学生自卑情结,树立自强自立、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健康心态,鼓励引导他们强化自身专业素养,建立“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大学生”的信念和目标,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助其跳出家庭不幸、父母感情不和产生的心理阴影。鼓励同学间建立正常的友谊,利用学生间的“传、帮、带”行动,帮助这个群体拓宽人际交往的圈子,不再独来独往,囿于个人局促狭小的空间中。

作为校方,还是希望家庭参与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中来的[4]。事与愿违的是,单亲家庭能够给与孩子的家庭教育往往不给力,会出现父母都不管教或只有单方面参与管理的现象。这种情况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毕竟离开父母身边、进入大学后,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和对问题的看法。珍贵的大学四年生活是大学生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太仰赖父母的说教没有必要甚至收效甚微,因为家长的文化层次和价值观存在多样化,校方的价值观导向就会起很关键的作用。只有单亲家庭的大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他们的使命,才会在行动上有所表现――积极投身到自身文化知识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上来。

有些单亲家庭大学生在学期间选择了旷课去打工,可以预见的是没有很好地完成大学学业不仅是个人梦想的折翼,更是国家社会的损失。当前的制度并未给离异家庭大学生开通特别通道。对于离异家庭大学生,一般情况下父母双全,都有收入,不符合国家的求学资助条件。可是,有些小孩不一定能领取到离异父母本应支付给孩子的生活费,没有恰当的手段和措施来保障这些孩子们可以无干扰的完成学业。鉴于此,单亲家庭大学生半工半读,兼职赚读书费用无可厚非,校方也要给这些大学生尽可能地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解决他们的经济来源。除此之外,还是要详细了解这些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思想工作,鼓励大学生们充满克服困难的勇气,不要为了赚取生活费荒废了学业。

最后,呼吁全社会多关注单亲家庭成长的孩子。他们需要多方面的关爱,这些孩子默默承受着家庭变故带来的打击,在父母因感情不和吵闹打架时承受了莫大的恐惧,甚至一部分孩子潜意识里认为父母不和就是因为自己的降生,从而充满了负罪感而自卑厌世。没有正确的道德伦理观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取向的社会是不可想象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家庭稳定,社会才安宁。作为成年人的家长们要对孩子负责,真正肩负起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监护教育责任。尤其是随着一波波年年递增的离婚潮产生的大量离异家庭,已经波及到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个人发展,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单亲家庭大学生敏感的脆弱的心灵成长问题,需要全社会来关注,需要更多人来关爱、关心他们。

参考文献

1. 民政部,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article/zwgk

/mzyw/201607/20160700001136.shtml,2016.7.11.

篇9

【中图分类号】 R 395.6 R 179 C 91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6-0515-03

受中国传统文化“不打不成材”、“棍棒下出孝子”等观点影响,中国家庭中普遍存在打骂、体罚孩子等虐待儿童现象,而且这类现象未得到社会、公众和政府的充分关注和重视。笔者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儿童虐待的定义[1] ,于2005年对广州市8个区初中学生的家庭虐待情况进行了调查,旨在促进社会公众关注、改善青少年家庭教育和成长环境,并为政府及相关机构制定儿童保护政策和预防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根据广州市8个区在校中学生数量,按照1.5%的抽样比例,在每个区中随机抽取2所中学,再在所抽中学的初一、初二、初三的每个年级随机抽取2个班,以抽中班级的全体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4 613份,获得有效问卷4 585份,有效率为99.39%。调查对象中,男生2 307名,女生2 263名,性别不详15名;年龄为11~17岁,平均14.94岁;初一、初二和初三年级学生分别占33.8%,34.3%,31.9%。

1.2 问卷 结合参考文献、引用量表和咨询专家意见,自行设计“广州市中学生家庭教育环境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其中虐待测量引用1998年Straus年修订的“亲子冲突量表(CTSPC)”的部分内容。本调查对虐待的定义是:最近6个月内父母、监护人对孩子施行问卷中的任何1项方式的行为视为有虐待行为,分为躯体、言语/精神虐待和待3类。调查前对问卷进行了小范围预调查,并修改调整。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家庭信息、学生在家庭中遭受的言语/精神虐待、躯体虐待及待的方式、频率和原因。

1.3 方法 采用自填式问卷方式。调查时,由经培训合格的在读研究生担任调查员,首先向学生说明调查目的和方法,要求学生匿名填写,独立完成。每份问卷经检查无缺漏项后当场收回,调查过程中无教师介入。

1.4 数据分析 以近6个月内至少发生1次虐待量表中任何1项视为有虐待发生“有时候”定义为每周发生1次或以下,“经常”定义为每周1次以上。分别按言语/精神虐待、躯体虐待、待3类问题条目进行统计描述。调查数据应用EpiData 3.0进行双录入,应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各类虐待发生情况及虐待方式4 585名中学生在家庭中遭受言语/精神虐待发生率为79.5%,躯体虐待发生率为27.4%,待发生率为0.5%。根据殴打部位、殴打力度以及是否具有明显伤害性质并可能致伤致残等情况,将躯体虐待分成轻、中、重3个程度,其发生率分别为23.8%,15.5%和2.7%。

各种言语/精神虐待中,以生气吼叫的发生率最高,为59.5%;其次是剥夺权利(看电视、上网、游戏等)(49.3%)、恐吓(39.4%)、用“蠢、笨、懒”等羞辱或否定性词语骂(37.8%),诅咒谩骂(19.9%)和威胁赶出家门(12.7%);关在房间里惩罚发生率最低,为2.9%。各种躯体虐待形式中,以用手掌打四肢等部位的发生率最高,为16.7%;其次为用手扇头脸(11.5%),用硬物打屁股以外部位(8.0%),用力推、捏(6.7%),用硬物打屁股(7.7%),拳打脚踢(4.1%),手掌打屁股(3.7%)和猛力推倒在地(1.9%)。各种带明显伤害后果的严重虐待行为发生率最低,如父母大力、持续殴打发生率为1.6%,掐脖、烧烫、动用锐器刀具等发生率低于1%,故意烧烫发生率仅为0.2%。2种由父母施行的性抚摸虐待方式的发生率分别为0.4%和0.3%。见表1。

2.2 各类虐待及不同虐待方式重叠发生情况 有26.3%的被调查学生遭受躯体和言语精神的双重虐待,54.1%仅遭受其中1种虐待,仅19.5%的学生未遭受任何虐待。遭受言语/精神虐待的学生,平均每人经历2.75种不同方式的言语/精神虐待;经历1~3种虐待方式的学生占71.7%,经历4种以上虐待方式的学生占28.9%。在遭受躯体虐待的学生中,有96.0%(1 206/1 256)的学生同时伴有言语/情感虐待,平均每人经历2.54种不同方式的责打,77.7%的人遭受过1~3种方式责打,16.8%遭受过4~6种方式责打,5.0%的人遭受7种以上不同形式的责打。

3 讨论

3.1 言语/精神虐待的发生状况与特点 广州市初中生近6个月内遭受家长至少1次言语/精神虐待的发生率为79.5%,接近李彪[1]报道的新余市11~14岁组儿童心理/精神虐待发生率(83.9%),高于杨世昌[2]调查的湘潭初二学生的言语精神虐待发生率(68.5%)。本调查中,羞辱或否定性言语虐待发生率为37.8%,介于陈晶琦报道的大学生儿童期情感躯体虐待羞辱发生率(30.4%)[3]和赵幸福等[4]报道的河南农村中学生情感虐待发生率(45.1%)之间。其差异可能与不同研究者所采用的言语、精神或情感虐待的定义不同有关。

各种具体方式发生率的高低反映了家长对青春期儿童施行言语/精神虐待的特点,随言语辱骂方式程度加重和精神刺激度增高,其发生率逐渐降低,如生气吼叫的发生率较高,刺激度高的诅咒谩骂和有严重后果的威胁赶出家门的方式发生率较低。但关房间惩罚是个例外,可能这种更适于低龄儿童的方式不再被家长用于对青春期少年的管教,调查结果较符合实际生活中家长管教孩子的情况。

3.2 躯体虐待发生状况与特点 调查显示,近6个月12~16岁初中生遭受家长躯体虐待发生率为24.7%,低于凤尔翠等[5]2003年报道的安徽农村儿童10~14岁组受责打的发生率(31.8%),也明显低于杨胜林等[6]报道的长沙(9~16岁)学生家庭中总体躯体虐待的发生率(62.4%)。这种差异可能与不同研究者运用的量表和设定的问题条目不同有关。在调查中,轻微躯体虐待发生率为23.8%,与应用同类Straus亲子冲突量表(CTSPC)的一项香港研究(13~16岁儿童轻微躯体虐待发生率为21.9%)[7]较接近,但重度躯体虐待发生率(2.7%)明显低于香港的结果(17.6%),可能与香港研究者把中度及重度躯体虐待合并处理有关。

调查还发现,躯体虐待发生率随虐待力度、残忍程度及伤害程度加重而降低,多数同类调查亦有相似结果。躯体虐待同时伴随言语/精神虐待的情况非常普遍,96%的躯体虐待中混合有言语/精神虐待,反映现实生活中多数家庭体罚孩子时“打骂并用”和多种责打责骂方式混合的特点。躯体虐待中以轻度虐待为主,占总躯体虐待的87.3%,责打部位以四肢、屁股等部位为主。

3.3 待的发生状况与特点 本研究仅对2种由父母施行身体抚摸待方式进行调查,待总体发生率为0.5%,与杨世昌等[2]报道的结果接近,但显著低于国内外多数待调查结果[8]。国外对成人待回顾性研究认为,儿童期待较为常见,发生率介于10%~40%之间。本研究待发生率明显低于大多数同类研究,其原因可能与定义过于局限和狭隘有关,也可能由于待问题的敏感且涉及隐私,调查对象有意隐匿真实情况所致。

4 参考文献

[1] 李彪.新余市城市儿童虐待现状及影响因素.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5,4(8):502-503.

[2] 杨世昌,张亚林,黄国平,等.儿童受虐方式的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 12(2):140-141.

[3] 陈晶琦.391名大学生儿童期躯体情感虐待经历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国校医,2005,19(4):341-343.

[4] 赵幸福,张亚林,李龙飞.435名儿童的儿童期虐待问卷调查.中国临床心理杂志,2004,12(4):377-379.

[5] 凤尔翠,陶芳标,苏普玉,等.农村儿童责打的频度和强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4,11(6):380-385.

[6] 杨林胜,赵淑英.家庭中儿童身体虐待影响因素分析.实用预防医学,2004,11(2):242-243.

篇10

一、城市家庭教育支出的基本现状

1.家庭教育支出猛增,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偏高

当前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教育费用越来越高,已经成为许多家庭面临的一大困难,对于城市中低阶层家庭来说,原来被认为是“家常小菜”的教育费用变成了一份“昂贵的大餐”。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义务教育阶段城市家庭子女教育成本的调查显示,城市家庭的年平均教育支出达到9000元左右。同时,教育支出成为家庭消费支出中增长最快的方面之一,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0%左右。

2.家庭教育支出的分配不合理,结构失衡

相比于家庭教育支出偏高,教育经费使用不合理的现状表现得更为严重。在家庭的各类教育支出中,以选择性和扩展性教育支出为主,并在不断增加。有调查显示,小学有60%以上,中学也有50%左右的学生参加各种补习班,这项费用占到家庭教育支出总额的30%以上。家长们为了让孩子进入重点校、名校而交纳高额的择校费、借读费的现象也在各城市普遍存在。

二、家庭教育支出现状的原因分析

1.受中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育的功利性被放大

教育的目的在于全面地塑造学生,使他们能够更加适应社会,更好的造福社会,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受中国传统的“学而优则士”观念的影响,家长对教育的目的的理解往往只局限在高学历和好工作上,许多家长把“考上名牌大学”等同于把孩子培养成了人才。据调查,在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几个被老百姓经常放在嘴边的热门话题中,老百姓最愿意不计成本地投入的就是子女的教育。特别是在我国目前的就业大环境下,高学历的确是通向就业、晋升的一个便捷通道,家长自然要重视教育。教育目的的过度功利化,是导致家庭教育支出逐年攀升和教育支出结构失衡的重要原因。

2.国家教育投入不足,导致教育成本向家庭转移

国家教育经费短缺,是造成家庭承担的教育成本过高的重要原因。近几年,我国GDP总量快速扩张、税收和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相应地,国家财政对基础教育投入的力度有了明显增强。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用极其有限的资金兴办世界上最大的教育,现有的教育规模仍然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受教育的需要。

3.国家教育体制不完善,优质教育资源稀缺

造成家庭教育成本过高,国家当前教育体制的不完善和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难逃其咎。虽然国家早有明文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要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原则,但实际情况是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只把有限的经费投入集中到少数重点学校,使得重点学校进入投入多、设施好、师资强、升学率高、生源足的良性循环,而普通学校则陷入投入少、设施差、师资弱、升学率低、缺少生源的恶性循环。同时,高额的补课费、学校赞助费、择校费等成为家庭教育支出过高的推手。

4.家庭教育投入具有盲目性,缺乏科学投资理念的指导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包含了太多盲目和感性的成分,不习惯用经济学原理理智权衡,也是导致家庭教育成本居高不下的一个原因。从理论角度来说,家庭教育支出属于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大多数家长不具有教育投资的意识,还有一些家长虽然有一定的投资意识,但对教育投资的理解过于狭隘。他们认为,想方设法赚钱以供养子女读书是家庭的第一要务,保证资金的充足成了他们投资教育的唯一方式。而实际上,家庭教育投资包括家庭对子女教育的金钱投入、文化投入、时间投入以及家长的自身教育投入。可见,经济投入只是家庭教育投资的一种形式。

三、相关建议

1.国家应加大教育投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第一,国家应该加大对各地政府教育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把教育经费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挂钩,作为一项硬性任务列入政府工作考核中,杜绝地方财政对教育经费的截留,切实保证国家教育投入落到实处。

第二,各地政府自身还应着力提高普通学校办学水平,缩小与重点学校的差距,让优质教育资源能够均衡分布。

第三,各地政府应运用行政、法律的刚性手段,严格学校收费标准,严控超范围、超标准的乱收费现象。同时,对社会上的各种教育辅导机构也要加大力度清理整顿。

2.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理性教育投资

在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和严峻就业形势的双重压力下,对教育的功利性追求愈演愈烈。要改变这样的风气,家长们需要认清教育的价值,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

第一,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只注重孩子文化知识学习的教育观念是要不得的。孩子的兴趣爱好千差万别,先天条件迥然相异,作为家长应该客观准确地认识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教育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第二,家长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作为人才,首先,必须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其次,还要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在我国,上大学是成才的一条十分重要的途径,但这并不是唯一一条途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家长要根据家庭是和孩子的实际情况为孩子合理选择教育的方向。

第三,家长应具有理性的教育投资意识,在经济学原理的指导下,注意物质、精神等各种形式投资的有效结合,将教育支出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3.家庭教育支出应科学分配,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一,家长要改变以往只关注孩子的课业学习和特长学习的倾向,重视对孩子道德品质、劳动技能等方面教育的投入。家长应该支持孩子参加学校和社会组织的各种义务劳动、献爱心、传统美德教育等活动,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情感,是孩子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第二,家长要在注重经济投入的同时,还要抽出时间陪孩子,给与孩子情感上的沟通和生活上的指导。在培养孩子的问题上,精力、时间、情感的投入不是金钱能够替代的了得。家长在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物质环境的同时,也要注意美化家庭环境,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第三,家长自身的教育投入也是非常必要的,加强自身文化修养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对于孩子的教育是大有益处的。家长还可以多读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

总之,家庭教育支出决定着孩子的教育质量,无论是学校之内的教育投入,还是学校之外的教育投入,家长们切记要着眼于孩子的全面发展,根据家庭收入的情况,把握程度,量力而行,把钱用在刀刃上。

篇11

独立学院作为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培养同样肩负着社会的责任,作为独立学院的生存主体,学生群体关乎着学院未来的发展。众所周知,独立学院由于其独立性,其经费来源于学院举办方筹集资金及学生学费,针对学生收取的学费也高于公办学院,因此相对于公办家庭困难学生而言,独立学院家庭困难学生群体尤为需要关注。

一、独立学院家庭困难学生学习现状及特点

以某独立学院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为例,登记在册的家庭困难学生达1300人,占全院总体人数7390的17.6%,其中男学生480人,女学生820人,其呈现的学习现状和特点也是多种多样。

通过对1300名家庭困难学生学习成绩的调查,结果显示该群体学生整体学习情况相对较好,学习成绩合格及以上的学生有1097人,占家庭困难学生总数的84.4%,但值得关注的是其中还有203人有学习成绩不合格的情况,占家庭困难学生总数的15.6%,其中有1门不及格课目的学生有131人,有2门不及格课目的学生有42人,有3门及以上不及格课目的学生有30人。根据对有不及格课目学生群体的分析,呈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文科专业家庭困难学生不及格课目人数比理工科专业多

调查结果显示,该学院家庭困难学生中,有不及格课目的文科专业学生人数达134人,有不及格课目的理工科专业学生人数为69人,形成了134:69的格局,根据对结果的分析,认为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有三:一是该学院文科专业数比理工科专业数多,因此文科专业学生数比理工科专业学生数多,增加了不及格学生人数的差异;二是该学院理工科专业具有较好的招生优势,因此学生学习基础较好,而文科专业中有部分学生是调配至各专业,因此学习基础及对专业的接受度都直接影响了考试成绩;三是该学院理工科专业有些课程是以实验实训课程为主,重在考验学生的动手能力,而文科专业大部分课程是考验学生记忆能力的,因此在考试密集的情况下,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文科专业学生的考试成绩。

(二)低年级家庭困难学生不及格课目人数比高年级多

调查中发现,该学院家庭困难学生中,低年级(一、二年级)学生的不及格课目人数比高年级(三、四年级)多,在人数上呈现出162:41的结果,通过对低年级和高年级不及格课目的整体分析,认为形成该特点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该学院高年级学生面临的课程大多是专业类课程,在对知识的掌握上有一定的方法和经验,而低年级学生面临着公共课、专业课、选修课等众多课程,在学习方法的把握、学习规律的适应等方面还在逐步形成;二是高年级学生,特别是大四的学生已经步入实习环节,考试课程相对较少,因此也减少了出现不及格课目的可能性;三是低年级学生面临着大学英语的考验,因有些学生英语底子薄弱,造成不及格人数较多。

(三)家庭困难男学生不及格课目人数比女学生多

在该学院家庭困难男学生不及格课目人数要比女学生多,呈现的人数比例为124U79,在有3门以上不及格课目的30名学生中,男生有25人,女生为5人,出现该特点的原因,经分析为有两个方面:一是男学生在心理成熟度上较之女学生会有所差距,女学生在对待学习上的态度会比较慎重与认真,因此,女学生在学习成绩上较之男学生会有优势;二是家庭贫困的男学生与女学生在在适应大学环境上的能力也有所差异,在调查中发现,有不及格课目的家庭贫困男学生往往存在沉迷电脑游戏、兼职与学习时间冲突、生活态度懒散消极等情况,而家庭贫困女学生中沉迷电脑游戏者、打工者较少,对待生活不会过度懒散与消极,为自身学习提供了时间与空间。

二、独立学院家庭困难学生学习辅导机制构建

面对该独立学院家庭困难学生学习现状及特点,引导这些学生在背负父母的期待和承载家庭全部希望的情况下,如何提升学习主动性、顺利毕业并学有所成,显得尤为急切且重要。因此,需要重点思考面向家庭困难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家庭困难学生的辅导机制构建与落实。

(一)落实家庭困难学生学业关怀机制

独立学院应重视对家庭困难学生的学业关怀,思考落实与学业帮扶相关的机制,可开展班主任定期联系制,定期对家庭困难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及时掌握该群体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好引导工作;开展专业老师帮扶机制,鼓励专业教师对家庭困难的学生多加关注,时刻关注该群体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进度,并力所能及的激发家庭困难学生的自强与自信;提高学习的效果针对家庭困难学生中学习困难的学生,开展定点帮扶机制,引导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一对一的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要求优秀教师以导师身份对学习困难的同学进行定期辅导与教育;落实家庭困难学生家长联系平台,及时与家长沟通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旷课、成绩不合格等情况进行及时的交流,通过与家长的互动,共同促进学生的进步;可建立家庭困难学生学习困难学生数据库,安排专人定期检查受帮扶学生的情况,随时了解和掌握帮扶的进展。

(二)实施家庭困难学生励志引领机制

独立学院应对家庭困难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和成长引领,应多提供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助学贷款等机会,建立健全学院的贫困生资助体系,通过提供岗位、设立奖助学金、生活关怀机制等形式,减轻家庭困难学生的自身压力,以促进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学习,去提升;树立自立自强的学生榜样,通过学生典范的故事引领,激发家庭困难学生内心的斗志与勇气,促进家庭困难学生学习的动力;建立健全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帮助家庭困难和学习困难的学生减轻思想压力,疏导心理问题,通过开展专家咨询、心理疏导、心理课程、团队训练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开阔心胸,明确方向;设立学院励志引领中心,通过对家庭困难学生开展读书会、座谈会、培训会等,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大学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迎接大学的各项挑战。

(三)建立家庭困难学生学涯帮扶机制

独立学院应建立对家庭困难学生的学涯帮扶机制,通过针对性的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岗位角色体验、就业能力培养等内容,拓宽家庭困难学生的视野,提升家庭困难学生的认知、提高家庭困难学生的能力。可围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活动体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助体系等体系,通过对家庭困难学生开展集中授课,启发学生对未来职业的思考;鼓励家庭困难学生积极参与考证、讲座、岗位体验、专业赛事等活动,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提升家庭困难学生的学习自信;加强对家庭困难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针对性的开展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演讲能力、读写能力、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训练,提供家庭困难学生以全面学习的能力;建立家庭困难学生“就业绿色通道”,及时关注家庭困难学生的就业情况,与企业共建通道,为该群体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与就业机会,引导家庭困难学生学以致用,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篇12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4-0305-01

为了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安心学习,顺利完成学业,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通知》(教财[1999]7号)《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文件精神,我省各独立学院都颁发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办法》,但在日常工作中还存在的资助体系不健全的现象,因此,完善贫困生资助工作体系势在必行。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为我省8所独立学院,采取电话调查的方式为主,电话联系8所独立学院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老师,了解该学院贫困生资助情况。

二、目前我省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体系现状

1.资助形式单一

经电话了解,我省独立学院在贫困生资助体系建设方面存在资助形式单一现象,例如:每所学校都设立贫困生补助管理办法,采取的补助形式均是发放一定的补助金,且上限均不超过2000元,这对于独立学院昂贵的学费和现在的基本消费需求几乎是杯水车薪。有的学校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设立了勤工助学岗位,学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学校设立的助教型、管理型、服务型的勤工助学岗位,但是以我院为例,每年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三千余人,而勤工助学岗位只有不到五百个,每个月的勤工助学工资不超过200元。因此,完善资助体系,采取多种资助方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大有帮助。

2.国家助学贷款作用不明显

由于独立学院是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高等教育机构,因此,在国家助学贷款方面存在的“惜贷”现象。虽然,自2011年起,我省独立学院与公办院校在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金缴纳方面享有同样的待遇,但是,由于违约管理金的缴纳问题以及违约的后果问题,且贷后管理需要一定的人力等问题,独立学院的国家助学贷款比例远远低于公办院校。

3.重物质资助,轻心理资助

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的时候,没有做到“助人”与“育人”相结合,往往将资助的重点放在物质资助方面,忽视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卑心理,没有真正的做到思想脱贫。

二、解决措施

1.国家出台相关方针政策,鼓励学生利用社会实践锻炼自己

我国现在为毕业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便利条件,也需要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学生利用社会实践锻炼自己。比如:现在有征兵入伍学费补偿贷款代偿政策,这一政策可缓解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投身军营,退役复学后可以继续完成学业,既锻炼了自己,缓解了家庭经济负担,又为国防事业做出了贡献,还可在一定的程度上减轻就业压力。

2.大力引进校企合作,利用社会资源帮助学生完成学业

校企合作,既为企业的人才需求提供了后备力量,又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鼓励企业出资设立企业奖学金,以我院为例:自2012年起,我院与驼人集团合作,设立了驼人励志奖学金,驼人集团每年出资10万元,资助我院品学兼优的大学生,获奖学生最高金额可达1万元,在宣传企业、增加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同时,也扩大了资助范围,增强了学生努力学习、全面发展的动力,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3.加强思想脱贫,实现“他助”与“自助”

独立学院学费高昂,贫富差距大,造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自卑心理,出现了“高富帅”与“矮穷挫”的两级分化,因此,学校在进行物质资助的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在思想上帮助学生脱贫,避免出现“等、靠、要”的现象。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独立院校的重点人群,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培养其“他助”与“自助”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对这一群体的教育是一项长久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篇13

作者简介:丁立(1968-),女,江门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统计学,人口学。

中图分类号:C92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9.6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9-150-04

广东省江门市是珠江三角洲西部的一个地级市,因位于西江与其支流蓬江的会合处,故名江门,又称“五邑”。面积9504平方千米,约占珠三角的1/4,辖蓬江、江海、新会3个市辖区,代管台山、开平、恩平、鹤山4个县级市。现总人口444万,其中市区人口约180万。为了更好的了解江门市的婚姻家庭状况,促进幸福和谐家庭的创建,现对江门市第五、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了分析。

一、江门市婚姻基本状况和特征

江门市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10%人口抽样资料显示,本市15岁及以上人口中,未婚人口占25.57%,比2000年上升1.71 个百分点,未婚人口中男性人口比重57.95%,女性人口比重42.05%,男女比重相差15.9个百分点,比2000年增加 1.28 个百分点;有配偶人口占67.68%,比2000年下降1.83个百分点,有配偶人口中男性人口比重49.51%,女性人口比重50.49%,男女比重基本相当,比2000年减少1.84个百分点;离婚人口占0.976%,比2000年上升 0.45个百分点,离婚人口中男性人口比重52.82%,女性人口比重47.18%,男女比重相差5.64个百分点,比 2000年缩小28.1个百分点;丧偶人口占5.77%,比2000年下降 0.34 个百分点,丧偶人口中男性人口比重22.09%,女性人口比重77.91%,男女比重相差55.82个百分点,比2000年减少3.14个百分点。(见表1、表2)。由此可见,江门市有配偶者占了绝大多数,离婚率较低,婚姻状况总体相对稳定 。

(一) 未婚人口性别比状况,大龄未婚人口性别比状况

未婚人口性别比总体上在下降,但大龄未婚人口性别比仍然严重失调。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10%长表抽样资料显示,江门市15岁及以上人口中,未婚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随年龄增长,其中大龄(30-49岁)未婚人口性别比为207.62,大龄未婚男性人口依然大大超过女性人口,比例仍然严重失调(见表3)。尽管大龄未婚人口男性多于女性,但大龄未婚女性30岁及以上未婚女性的比例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显著下降。虽然当前晚婚在青年男女中已形成风尚,但大龄未婚人口比重上升,尤其是男性远多于女性的社会现象需引起高度关注。未婚男青年的增多.一方面,可以提高劳动人口的活力,扩大社会生产主力军的规模,但另一方面,由于年青人处于婚姻的择偶阶段,随时都会因结婚而改变居住和工作地,从而使其流动性更大,加上远离父母,没有家庭的约束,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性。

(二) 结婚年龄,不同受教育程度人口的婚姻状况

初婚年龄推迟,大龄未婚女性增加。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10%人口抽样资料测算,江门市人口的平均初婚年龄为24.47岁,其中女性平均初婚年龄23.07 岁,男性平均初婚年龄26.02岁,从按文化程度分组看,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口,其平均初婚年龄不一样,总体上表现为平均初婚年龄与文化程度呈正相关关系,文化程度越高的人口,平均初婚年龄越大,尤其是女性,其平均初婚年龄与文化程度呈完全正相关关系(见表4)。江门市女性平均初婚年龄就已经超过了23周岁的晚婚标准。经验证明,经济市场化和现代化会提高平均初婚年龄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女性受教育机会和就业机会不断增加,婚姻观念不断改变,因此,女性平均初婚年龄也逐渐提高。另外,国家提倡晚婚、晚育控制人口的政策已深得人心,那种“早婚早育早享福”的传统思想已被绝大多数女性所抛弃,这客观上也促进了女性晚婚现象的增加。

(三) 离婚人口比重状况

离婚人口比重有所上升,但男女两性有差异。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10%人口抽样资料显示,江门市15岁及以上人口中,离婚人口比重为0.97%,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上升了 0.45个百分点,其中男性离婚人口比例为1.03%、女性为0.92%,分别比2000年上升0.33个百分点和0.58个百分点。从按文化程度分组看,各文化层次的人口离婚比重均比2000年有所上升。男女两性离婚率受教育程度的影响有明显的差异,女性以受教育程度为高中以上的离婚人口比重较大,尤其女性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离婚人口所占的比重远远大于男性的比重。而男性离婚人口的比重,目前在相对升高的基础上进入了相对稳定阶段。男性离婚人口的比重以低学历与文化程度呈负相关关系,文化程度越高的人口,离婚比重越低;而女性离婚比重与文化程度基本上呈正相关关系。在总体趋势上,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基本保持一致(见表5)。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婚姻观也发生一定的变化。更多的中青年人,特别是青年一代不仅对婚姻的态度发生了改变,对婚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离婚人口比重的逐步增多。离婚比重的上升,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应给予重视。如子女的抚养,被遗弃子女给社会造成负担、青少年犯罪中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比例较大等一系列问题,应当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

(四) 丧偶人口比重状况

总体丧偶人口比重有所下降,大部分年龄段丧偶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女性丧偶人口比重依然高于男性。从2010年全国10%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可以看出,在江门市15岁及以上人口中,丧偶人口占5.77%,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下降0.34个百分点,其中男性丧偶人口比重为2.55%,女性为9.02%,与2000年基本持平。?从表6中可以看出,江门市各年龄段的丧偶人口比重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老年人口丧偶比重下降趋势明显,即65岁及以上人口的丧偶比重由2000年的39.09%下降到2010年的37.57% ,降幅1.52 个百分点,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完善,人们的预期寿命也在相应增加,伴随着这种变化过程,必然出现老年人口丧偶比重的不断下降。女性丧偶比重在各年龄段都高于男性,如果从年龄上来看,40岁以下的丧偶比重都极低,不到1%,男女差距并不明显,随着年龄增长到中、老年,丧偶比重开始提高,而且女性提高早于男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丧偶比重提高的速度越来越快,男女丧偶比重的差距也越拉越大,特别是进入老年阶段以后,女性丧偶比重明显高于男性,这主要是因为女性的平均寿命高于男性,老年阶段的男性人口死亡率高于同龄女性。

(五)异地婚姻状况

从2010年全国10%人口抽样调查资料统计数字显示,江门市有1110568人因各种原因户口在外乡镇街道,占总人口比例的24.98%。和第五次人口统计数据5130人相比,婚姻迁入人口大大增加。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因婚姻嫁娶原因迁移人口为37671人占迁移人口的3.39%,其中男性为4072人占迁移人口的0.69%,女性为33599人占迁移人口的6.41%,女性嫁入本地人数是男性的8倍多。嫁娶迁移最多的年龄段集中在20-40岁之间,“外来媳妇本地郎”的家庭现象增多,伴随着珠中江开放程度的加深和与外省市经济文化差距的缩小,本地人对外地人的“心理鸿沟”已不甚明显。江门市近年来的户籍制度改革降低了外地人“留邑”门槛,客观上促进异地婚恋的可能。而现代青年的自我意识增强,体现在择偶观上就是感情、兴趣、人品认同这样的主观因素的重要性日益增大。

二、江门市家庭基本状况和特征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近十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显著提高,江门市家庭类型和家庭规模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家庭结构的变动又对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着一定的影响。主要状况和特点如下:

(一) 家庭户规模状况:家庭户数量增加,规模以三人户和四人户为主

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江门市家庭户为1303988户,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增加了25.63万户,增长19.66%,家庭户人口为 407.81 万人, 占总人口的比重为91.72%,家庭户平均规模为3.13人,比2000年的减少了0.33人。从家庭户规模看,3人户比例最高,占家庭户总数的25.79%,其余依次为4人户为20.37%、2人户19.65%、1人户16.83%、5人户10.54%及以上户,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1人户、2人户和3人户比重分别提高4.51个百分点、3.92个百分点和2.22个百分点,4人及以上户家庭比重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4人户和5人户降幅较大,分别为4.96个百分点和3.34个百分点。2000年江门市4人户比例最高,2人户和三人户只占家庭户的39.30%。经过十年的变化,2010年比例最高的变成了3人户,2人户和3人户已占到家庭户的45.44%,比2000年增加了6.14个百分点,反映出十年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居住环境的改善,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江门市的家庭户正逐渐向小规模方向转变。本市家庭户规模趋向小型化,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了江门计划生育工作和城市住宅建设所取得的成绩。总之,家庭户规模下降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家庭户规模的缩小不仅是生育水平下降和社会、经济、文化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更是全市居民居住环境的改善,生活质量得到了实质性提高的结果(见表8)。

(二)家庭户类别状况:二代户家庭仍占主导,“一代户”的比重上升很快

家庭户类别与户规模密切相关,户规模的缩小,必然带来家庭代际关系的变化,户类别也会随着代际关系的变化而变化。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江门市一代户为412515户,占家庭户总数的31.64%,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上升了7.35个百分点;二代户为652188户,占家庭户总数的50.02%,比2000年下降了 5.69个百分点;三代户为233940户,占家庭户总数的17.94%,比2000年下降了1.54个百分点;四代及以上户仅占0.41%,与2000年基本持平(见表9)。可见,两代户家庭仍是江门市家庭户的主体,其中又以核心家庭即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为主要形式。同时,随着住房条件的改善和家庭生育观念的转变,未婚男女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大家庭“裂变”为小家庭,越来越多的夫妻不要孩子或晚生孩子,一代户正日益成为家庭户的重要形式。十年来,随着江门市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人们居住环境得到了不断改善,传统的大家庭观念也随之淡漠,祖孙几代共同生活的情况正在逐渐减少,三口之家的核心家庭和无子女的二人世界以及单身生活已经成为家庭居住方式的主流。

(三)老年人口家庭户状况:有老年人口的家庭户比重上升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10%人口数据显示,江门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57827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3.10%,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上升1个百分点。在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家庭户中,一对老夫妇独立生活的占18.22%;单身老人独自生活的占9.13%;三代户老人所占比重最大为42.67%。由此可见,目前我市老人的生活方式主要还是与子女、亲属生活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但对单身老人的照顾和赡养,无论对家庭还是社会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通过对五普、六普数据的分析,进一步加大和谐家庭的创建,江门市政府出台了多项具体措施:如推进“困难妇女儿童帮扶项目” 和深化“爱心父母大联盟”活动,推动农村妇女、困难妇女和外来女工的医疗资助。为单亲特困母亲实施生产自救提供资金帮助;开展 “家庭教育大讲堂”、“大家庭亲子日活动”,扶持培植市级巾帼农业示范基地和妇女专业合作组织;完善妇联维权网络建设,继续开展“阳光情”就业服务项目,规范巾帼家政服务业的发展,推进“金百合”家庭服务项目,探索在社区建立家庭服务中心试点和儿童友好示范社区,为有需求人员免费提供婚姻家庭咨询服务,重点帮助解决大龄青年、单亲家庭的婚姻问题。

参考文献:

[1] 江门六成婚姻家庭有问题 26-45岁妇女声音最大[EB/OL]. 南方网,2011-10-18.

[2] 江门市妇联.突出工作重点 抓好民生实事 认真贯彻落实省妇联十一届二次执委会精神[EB/OL].2011.03.25

[3] 周海旺.长三角区域婚姻家庭现状分析[R].中国长三角区域发展报告,200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