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19 15:03:2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集中采购的形式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引言
国际商事仲裁逐渐成为解决私人与私人之间跨国经济争议的最常用途径之一,各国在国际性问题上立场益加宽松,但是,依然有很多国家在立法中严格区分国内仲裁和国际仲裁而分别规定。国内商事争端是否可以在国际仲裁机构进行仲裁,涉及到争议的可仲裁性问题,成为仲裁程序启动的基础,从仲裁协议的有效性到仲裁裁决的承认和执行各个方面,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我国仲裁法颁布之后,原来壁垒分明的仲裁体系,即涉外仲裁机构专门受理涉外案件的仲裁,国内仲裁机构专门承担国内争议的仲裁的格局有了根本的改变。是否允许当事人将纯粹的国内争议,提交给国际商事仲裁机构审理,就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二、区分国内仲裁和国际仲裁的原因分析
由于争端性质的原因,很多国家的仲裁法严格区分国内仲裁和国际仲裁,对于仲裁协议的效力、可仲裁性、仲裁适用的程序和裁决的司法审查等方面都做了不同的规定。相对于国内争端,国际争端与国内联系较为松散,国家对国际仲裁也就采取相对宽松的政策,对之限制较少甚至取消限制。
(一)在争议可仲裁事项上,国际商事仲裁所受到的限制更少
争议性质的可仲裁性是仲裁机构受理争议的前提。由于国内争议事项往往与一国的公共秩序密切相关,与争议事项的可仲裁性问题一样,对于国内争议能否允许国际商事机构进行仲裁,体现着国家对法律救济制度的控制。
可仲裁事项的范围往往体现了仲裁与诉讼博弈的结果。在初期,可仲裁事项范围非常狭窄,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国逐渐将传统上认为不能仲裁的争议,如消费者保护方面的争议、知识产权争议、破产争议、反垄断法争议等特殊争议事项都被赋予了可仲裁性的标签。各国在可仲裁事项不断扩大的过程中,是在区分了国内仲裁和国际仲裁的基础上,首先承认某一事项在国际仲裁上的可仲裁性,然后在国内仲裁的可仲裁性。但是,对应于国际商事仲裁中可仲裁事项范围的大幅度拓展,可仲裁的国内争议事项并没有同比例地大幅度增加。
(二)国际商事仲裁的审理过程具有广泛的自由
首先,就审理程序而言,国际商事仲裁越来越地表现出趋同化的特征,但国内仲裁制度并没有同步地趋同化。在程序法问题上,国内仲裁往往要严格遵守本国的程序法规定,在仲裁进行过程中,往往受到法院比较多的干预或监督等,当事人的选择仲裁程序法的权利往往受到限制。而在国际商事仲裁中,仲裁程序法和实体法相互独立。很多国家的法律甚至明确规定,可以由当事人选择仲裁适用的法律,包括程序规则,如法国民法典和《瑞士联邦国际私法法规》等都运行当事人直接或者按照仲裁规则确定仲裁程序。
其次,国际商事仲裁往往会涉及到实体法的适用,各国在实践中也赋予国际商事仲裁更大的选择法律的自由。国际商事仲裁中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也比国内仲裁中得到更有力的支持。如法国最高法院在1930年的“马德勒案(mardelē v muller)中认为只要合同具有涉外因素,当事人就可以选择外国法支配该合同。国际商事仲裁中仲裁员甚至可以不仅不考虑任何的冲突法规则,也不适用任何的国内法,而是适用“非国内”性的规则。
最后,在有关强制性规则对仲裁的影响上,国际商事仲裁显然是更加具有独立性。限制仲裁庭在仲裁过程中也不能违背强制性规则往往比较突出地表现了国家对仲裁的控制,在国内仲裁中,仲裁地的强制性规则,无论是国内法上的还是国际私法上的强制性规则都应该得到尊重,但是在国际商事仲裁中,纯粹的国内法的强制性规则往往不为仲裁庭所重视。
(三)对于国际商事仲裁的审查更为宽松
在仲裁采取的审查方面,对于国内仲裁裁决的审查往往更严格。依照大多数国家的法律规定,当事人对于国内仲裁中作出的裁决,既可以就仲裁的程序问题提出异议,也可以就裁决的实体问题提出异议,并可以据此要求撤销裁决,但是,各国对国际商事仲裁裁决审查标准往往限于程序性的。
三、仲裁的国际性标准日益宽松化趋势
在界定仲裁案件的国际性上,有两种标准,其一是实质性连接因素(material connecting factors)标准,即考虑到包括当事人的国籍、住所、居所或公司德尔总部所在地、合同缔结地、履行地、财产所在地和损害发生地、争议实体选择适用的法律所属地等实质性连接因素是否具有国际性。
另外一个是争议性质标准,即如果争议涉及国际商事利益,则为国际商事仲裁,国际商会是较早采用这一标准来确定仲裁的国际性的。以争议的国际性质作为认定仲裁国际性的标准逐步形成之后,被广泛地运用于仲裁实践。
还有一些国家兼采这两种标准,即从当事人的国籍、争议的标的、权利义务的确定和履行、仲裁地点等多方面因素,判断仲裁协议是否具有“国际因素”。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的《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采用这一混合标准,尽量扩大国际仲裁协议的范围。
在国际实践中,对于国际性有扩大化的解释的趋势,例如,在香港高等法院1993年审理的案件中,两间香港贸易公司在香港订立了买卖大豆渣的合同,交货条件为FOB大连,但派船和付款均在香港,发生争议在香港仲裁。双方当事人对该仲裁应适用国际仲裁还是香港本地仲裁的法律发生争议。香港高等法院认为,虽然合同的当事人均为香港本地公司,合同签订地以及派船和付款义务的履行都在香港,但交货地点在香港之外,而交货义务构成了“商业关系义务的实质性部分”,因而该仲裁应属国际商事仲裁。
四、国际商事仲裁机构受理国内争议可行性分析
(一)允许国际仲裁机构受理国内争议能够最大限度地彰显意思自治原则
仲裁是一种“类法律式”的冲突解决手段,是当事人自愿将争端提交仲裁人进行审理,受到仲裁人所作出的裁决的约束。和诉讼相比,仲裁具有很强的自治性,鲁贝林・德维西提出国际商事仲裁自治性理论,认为仲裁制度是一种独创的制度,它摆脱了契约和司法权的观念,具有自治性。而尊重当事人自由选择合适的仲裁机构对其争端予以解决是该理论的应有之意,从这个角度来言,限制国际仲裁机构受理国内争议似乎已无必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商事仲裁越来越体现了其自治性的特征。但是,法律制度也从强调个人本位向社会本位转变,这必然会对无限制的契约自由原则进行约束,在选择仲裁机构的时候,这种约束也是存在的。因此,无限制地允许当事人将没有任何国际因素的争端提交国际仲裁,在短时间内还会遭遇很多难以逾越的障碍。
(二)国内争议提交国际仲裁解决面临法律制度上的障碍
首先由于在处理具有涉外因素的纠纷时,存在着冲突法问题,仲裁程序往往适用仲裁地的程序法规则。因而,如果允许国内争端可以在国际仲裁机构进行仲裁,这必然会首先产生纯粹的与一个国家有关的争端中出现了适用了外国法的情形,这是阻碍国内纠纷到国际仲裁机构进行仲裁性的最大障碍。
其次,限制当事人将国内争议提交涉外仲裁,一方面体现了仲裁制度与法院制度之间一种矛盾的张力,体现了国家对仲裁的控制权力,另一方面,这种限制也与国家司法权威相联系,在诉讼制度中,纯粹的国内纠纷,是不可能提交到国外法院进行审理的,因此,仲裁也必然应遵守这种对不具有涉外性的纠纷在解决方式上的限制。
此外,随着国际经济竞争日益白热化,各国在涉外经济领域也采取了有别于国内经济的宽松自由的政策,这导致许多公共政策方面的规则仅仅适用于国内经济领域。如果允许纯粹的国内纠纷到国际仲裁机构进行裁判,必然引起原应适用的公共政策被规避的情况。
(三)对于不同类型的国内争议可适用国际商事仲裁应区别对待
应该指出,要求取消对国内争议提交国际仲裁的动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内仲裁的实际操作中存在问题,例如在公正性、独立性甚至专业性方面,远远逊于国际仲裁。不可否认,这些缺陷对国内仲裁机构的权威性造成了消极的影响。但是,基于仲裁操作过程中本不应存在但却实际产生的各种缺陷为由,而无视国内仲裁与国际仲裁间的本质区别,要求取消对国内争议提交涉外仲裁的限制,是缺乏理论基础的。
当前,对国际仲裁和国内仲裁作出区分依然是普遍做法,对国际仲裁裁决只作程序审查而不审查实体已经成为被普遍接受和遵守的原则,而对国内仲裁的监督范围则更为宽泛,全面地允许将国内争议提交国际仲裁并非现实,但是全面地禁止也不符合仲裁趋同化的发展潮流。区分国内争议事项的性质,将与国内利益联系密切的,限制其在国际商事仲裁机构进行仲裁,例如,有关反垄断法和破产的争议往往无法避免地与争议地的公共政策相关,还涉及到市场竞争秩序,与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利益息息相关,与国家控制无法做出截然的分割事项,如果允许国际仲裁机构进行审理,势必使相关国家忧心于本国的相关公共政策被仲裁庭所忽视。纯粹私人自治领域的,诸如合同争议,往往与第三方的利益或者国家公法利益没有非常直接的关系,可以考虑允许国际仲裁机构进行仲裁。例如,美国在确定证券争议的可仲裁性时,严格区分了国际证券争议和国内证券争议而予以不同的规定,纯粹的国内证券争议,是不能提交国际仲裁的。
当然,目前,国内仲裁和国际仲裁的区分有淡化的趋势,可仲裁事项的逐渐扩大,将来,双轨制的区分必然会出现融合和趋同,但是,这一前景,还需要脚踏实地地推进,而逐渐地允许与国内公法利益联系较弱的争议事项提交国际仲裁,是这个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参考文献:
[1] Oliver E. Browne, London v Paris: Territorial competition i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2004] 1 Int.A.L.R.1.
[2] Comparative arbitration practice and public policy in arbitration ( (ICCA Congress Series, No 3) by Pieter Sanders, Kluwer Law and Taxation Publishers, 1987, p183.
[3]屈广清,国际仲裁制度的发展与趋同,法商研究,1995;4
[4]陈翔,论国际商事仲裁中“非国内”规则的适用,仲裁研究第21辑
[5]Fung Sang Trading Ltd v. Kai Sun Sea Products and Food Company Ltd, Supreme Court of Hong Kong, High Court, YCA 1992, at 289 et seq,also see Case Law on UNCITRAL Texts(CLOUT)
[6]屈广清,国际仲裁制度的发展与趋同,法商研究1995;4
[7]肖永平,内国、涉外仲裁监督机制之我见,中国社会科学,1998;2
一、财政总预算会计将财政预算内、外资金划入“政府采购资金专户”时的账务处理
财政总预算会计根据经审批的采购单位主管部门出具的《月份拨款申请书》中“拨政府采购专户”金额,从财政国库、财政预算外资金 (或采购单位预算外)专户向“政府采购资金专户”划转资金并作相应的账务处理。
(一)财政预算内总预算会计记:
借:暂付款——xxx财政支付中心——政府采
购款
贷:国库存款
(二)财政预算外总预算会计记:
借:暂付款—— xxx财政支付中心——政府采
购款
贷:其他财政存款(或银行存款)
(三)财政“政府采购资金专户“会计记:
借:其他财政存款(或银行存款)
贷:暂存款——xxx单位一一预算内政府采
购款
暂存款一一xxx单位一一预算外政府采
购款
此时,只是财政内部资金的划转和账务处理,采购单位、采购单位主管部门不进行账务处理。
二、采购单位将单位自筹资金划转到“政府采购资金专户”时的账务处理
(一)行政单位会计记:
借:暂付款——xxx财政支付中心——政府采
购款
贷:银行存款
(二)事业单位会计记:
借:其他应收款一一xxx财政支付中心一一政
府采购款
贷:银行存款
采购单位有二级单位和基层单位的,其政府采购资金会计核算办法和账务的处理,参照以上会计分录按现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执行(下同)。
(三)财政“政府采购资金专户”会计记:
借:其他财政存款(或银行存款)
贷:暂存款——xxx单位一一单位自筹资金政府采购款
三、从“政府采购资金专户”向供应商拨付价款的账务处理
财政“政府采购资金专户”会计,根据《事业行政单位政府采购集中支付拨款申请书》以及规定的有关资料向供应商付款后的账务处理。
(一)采购项目属于财政预算内、外资金的会计核算:
l.财政“政府采购资金专户”会计记:
借:暂存款—— xxx单位 预算内政府采购款
暂存款 ——xxx单位一一预算外政府采购款
贷:其他财政存款(或银行存款)
2.行政单位会计记:
(1)财政拨入预算内资金:
采购单位主管部门凭财政集中支付中心开具的《事业行政单位政府采购收支转账通知书》有关联记账:
借:拨出经费 xxx单位
贷:拨人经费 xxx单位
采购单位凭《事业行政单位政府采购招投标中标通知节》、《采购合同》、《事业行政单位政府采购实物调拨单》、《事业行政单位政府采购商品验收报告》、《事业行政单位政府采购集中支付拨款申请书》、《事业行政单位政府采购收支转账通知书》、发货票等有关资料(下同,以下省略)登记有关账目:
借:经费支出——xxx类——xxx款 ——x
xx项 —— xxx目
贷:拨入经费——财政拨入xxx资金
采购物品属于固定资产管理范围的,同时还应
借:固定资产一一xxx
《事业行政单位政府采购收支转账通知节》有关联记
账
贷:固定基金
(2)财政拨入预算外专户资金
采购单位主管部门凭财政集中支付中心开具的
借:暂存款一一xxx单位
贷:暂存款一一xxx单位
采购单位记
借:经费支出一一xxx类一一xxx款一一x
xx项一一-xxx目
贷:预算外资金收入一一财政拨人xxx收入采购物品属于固定资产管理范围的,同时还应记
借:固定资产 xx
贷:固定基金
3.事业单位会计记:
(1)财政拨入预算内资采购单位主管部门凭《事业行政单位政府采购收支转账通知书》
政集中支付中心开具的支转账通知书》有关联记
借:财政补助收入一一xxx单位
贷:拨出经费一一xxx单位采购单位记
借:事业支出一一xxx类一一xxx款一一x
xx项——xxx目
贷:财政补助收入一一财政拨入xxx收入
采购物品属于固定资产管理范围的,同时还应记
借:固定资产一一xxx
贷:固定基金
(2)财政拨入预算外专户资金
采购单位主管部门凭财政集中支付中心开具的
《事业行政单位政府采购收支转账通知书》有关联记账:
借:其他应付款一一xxx单位
贷:其他应付款一一xxx单位
采购单位记
借:事业支出一一xxx类一一xxx款一一x
xx项一xxx目
贷:事业收入一一财政拨入xxx收入采购物品属于固定资产管理范围的,同时还应
借:固定资产—— xxx
贷:固定基金
4.财政预算内总预算会计将财政安排的预算内资金列报支出:
财政总预算会计凭财政集中支付中心审批、拨款、签章后的《事业行政单位政府采购集中支付拨款申请书》有关联进行账务处理:
借:一般预算支出 xxx类 xxx款
xxx项
贷:暂付款一一xxx财政支付中心一一政府
采购款
5.财政预算外总会计将财政安排的预算外资金列报支出:
财政预算外总会计凭财政集中支付中心审批、拨款、签章后的《事业行政单位政府采购集申支付拨款申请书》有关联进行账务处理:
借:预算外支出 ——行政事业支出等
贷:暂付款—— xxx财政支付中心——政府
采购款
(二)采购项目属于采购单位自筹资金的会计核
算:
1.财政“政府采购资金专户”会计记:借:暂存款——xxx单位——单位自筹资金政
府采购款
贷:其他财政存款(或银行存款)
2.采购单位会计记
(1)行政单位会计记
借:xxx支出一一xxx
贷:暂付款一一xxx财政支付中心一一政府
采购款
采购物品属于固定资产管理范围的,同时还应
借:固定资产
贷:固定基金
(2)事业单位会廿
借:xxx支出
贷:其他应收
采购款
采购物品属于XXX
记:
XXX
一一xxx支付中心一一政府
定资产管理范围的,同时还应
借:固定资产——xxx
近年来,虽然集中采购正在向着规模性和区域性的方向不断发展,但是其自身还是存在着很多不能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中,尤以预算管理问题最为突出。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集中采购时,如果不能够对财政预算进行很好的管理,就会影响到行政任务的完成以及事业计划的落实。本文通过对集中采购的预算管理问题进行介绍,详细的介绍了预算管理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本文具有参考价值。
一、在集中采购的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对其的认识存在问题
目前对于大多数的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对集中采购的政策都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因此在制定集中采购的预算时常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情况,如漏报等。此外,对于集中采购的预算编制缺乏重视。这就导致了在预算时一些本该属于集中采购的项目在采购时没有进行集中采购。另外,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对于集中采购的作用”问题上认识不足,轻预算、重采购的现行时有发生。此外,因为有些部门认为集中采购会侵害自己的利益,故其对预算的积极性不高。
(二)其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行政事业单位内,因为各级财务管理的状况不同,所以导致了不能够统一确定集中采购的预算标准和预算范围。这种情况使集中采购存在着很强的随意性。此外,在很多行政事业单位中,长期实行的是分散采购管理习惯,对集中采购的采购程序不适应,造成了在执行集中采购时出现了预算与执行分家的情况。
(三)其在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集中采购的预算制度执行方面,由于对预算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采购单位在采购时往往会不按照预算进行采购,随意的提高采购品的档次增加采购品的数量,致使预算不能够有效地执行。山东某市的一行政事业单位在对其台式电脑等办公设施进行集中采购时,没有按照采购的预算严格进行采购,忽视实际需要,随意提高采购的标准与档次,导致了资源的严重浪费。这样的行为为该单位造成了大量的损失,其采购负责人也得到了相应的惩罚。
(四)其在预算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很多行政事业单位中,集中采购的预算和部门预算之间缺乏同步编制,致使二者脱节,即部门上报的预算金额与集中采购的预算金额有很大的出入。这种情况造成了预算在执行时缺少相应的资金保证。此外,在对集中采购进行预算时,不以实际的市场价作为参考依据,而是人为的选定一个整数来进行估算,致使有的采购项目不符和国家规定或者是单位根本无力采购。
二、行政事业单位集中采购的预算管理的策略
(一)严格按照采购预算进行采购
行政事业单位的集中采购工作的基础是采购预算。采购预算具有一定的严肃性,因此,我们不但要维护采购预算的严肃性,还要严格按照采购预算来进行采购。财政部门所批复的采购预算对采购品名称,采购资金的来源以及采购所需要的实际金额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在采购时,如果不按照预算来执行就会出现无预算采购或者超预算采购的情况。因此,在采购时候,要严格按照预算进行采购,使采购预算的作用可以正常发挥。2011年安徽省某单位制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纸集中采购管理办法》。该办法对办公用纸集中采购的相关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择优选择供应商;严格按照预算进行采购,杜绝超出预算等情况。该管理办法的出台,有效地保障了集中采购能够按照预算进行,使采购能够更好按照预算进行。
(二)建立完善采购预算编制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在对集中采购进行预算时,要严格遵守政府采购的预算编制原则:1、以部门的预算为基础。2、在进行预算编制时,要体现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方针,根据行政工作的实际需要实事求是的完成预算编制。3、要遵循实用性原则。不可盲目的追求超前,也要避免因对发展情况的考虑不足造成项目使用的落后。4、要遵循可靠性原则,预算在经过批准之后,就不能够轻易的做出调整。5、遵循完整性原则,单位在编制预算时,必须要完整全面的反映各项收入与支出情况。6、遵循统一性原则,在编制预算时,要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进行统一编制。除了做到以上几点之外,行政事业单位还要完善预算的审核制度。
(三)强化采购预算的执行
行政事业单位除了要完善预算编制制度外,还应该根据采购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预算编制执行规章或制度,使采购行为更加规范,符合采购预算的要求,有效地杜绝出现实际采购所用金额超出预算,或是出现采购的配置不符合实际需要等情况。此外严格按照预算来执行采购,还能够有效的节约资金。云南省昆明市某单位在2012年上半年的集中采购工作中,认真依据采购预算执行采购,共办理了239项采购业务,涉及采购金额为3,804万元,实际花费3,618万元,节约了186万元的采购资金,节约率为4.89%。通过这一事例,我们可以发现,强化采购预算的执行不仅可以保证集中采购顺利完成,同时还能够有效的节约资金,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集中采购时,要加强对成代购预算的执行,杜绝出现采购超支等情况。
(四)强化对采购预算的内控制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2-0008-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教材分析既是教学活动的开端,也是教学活动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强调,教师分析教材进行备课时,应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处理好不同课程模块之间的关系,把化学学科中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和方法有机地融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不仅要挖掘出书本上的隐性知识以及知识的隐性价值,还要能充分地掌握教材中局部和整体知识之间的联系,做到层次分明、心中有数,从而能设计出合理的教学程序,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因此如何以科学的方法进行教材分析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在当前的教材分析方法中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教师完全根据自己的经验对教材进行解读和分析。教师经验上的主观性对教材的分析有利有弊。一方面这种主观性便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同时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化教学;另一方面,对主观经验的依赖也会使教材分析的结果存在局限性。另外一种倾向是,教师完全按照教材内容的框架体系照本宣科地、机械地分析教材。这类教材分析法往往会忽略隐没于教材中的横向结构中的基本知识要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结构,从而无法构建各概念知识点之间的层级结构,进而使教学设计凌乱无序。
基于结构解释模型(Interpretive Structure Modeling,以下简称为ISM)教材分析方法则克服了以上缺陷,它建立了教材中要素间的层级有向图,避免了教材分析中过度主观化导致知识网络散乱不易梳理的问题,能较客观地反映基本要素间的关系。有助于教师在教学前构建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也能帮助学生通过教师讲解顺利同化新知识,进行有效学习与记忆。
本文通过实例来介绍基于ISM教材分析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旨在为广大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提供参考。
1 ISM教材分析法的内涵及步骤
1.1 ISM教材分析方法的内涵
结构解释模型(ISM)是1973年由美国John.Warfield教授作为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结构问题的一种方法而开发的。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各种创造性技术,提取问题的构成要素,并对要素及相互关系等信息进行处理,最后用文字加以解释说明,明确问题的层次和整体结构,提高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其特点是将复杂的系统分解为若干个系统要素,利用人们思维实践经验和知识以及计算机的帮助,最终建立一个多级阶梯的结构模型。
ISM属于概念模型,可以用简单明了的概念结构图形象地表示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地实现教材的结构化和序列化。它要求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达到融会贯通的水平,既精通教材的内容体系和编排意图,又能以一种批判的眼光来看待教材,正确认识到教材中的问题和不足,并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有意识地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删减,来弥补这种不足,从而能够轻松、流畅地完成整个教学,并在课后对教材的反思性分析中表现出高度的理论性。
1.2 ISM教材分析方法的运用步骤
根据John.Warfield教授的ISM分析方法,我们就教材分析提出了ISM分析方法之“三段式”的教材分析模型。所谓“三段式”分别是指(1)分析学科教材,抽取知识要素;(2)确立目标关系,理清教学思路;(3)绘制结构模型,确定教学过程。该模型运用的步骤及内容见表1。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ISM分析法之“三段式”的教材分析模型在使用过程中应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学习情况等来讨论模型中的要素是否需要变更和增减,要素间的形成关系是否需要进行修正,若需要修正,则应重返阶段1,直到所得的结构模型基本符合实际情况为止。在使用该模型中,教师要尽量避免机械地套用模型,否则不但不利于实现有效教学,反而固步自封,对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产生阻碍作用。
2 ISM教材分析法的应用研究
前面我们提到了ISM教材分析法的精髓在于通过构建结构模型,将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复杂、零乱的关系整理成清晰的、多级递进的结构形式。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时若能掌握这种方法,便可抓住ISM模型的精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以人教版《化学1》中的“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为例,阐述ISM教材分析法的应用。
2.1 分析学科教材,抽取知识要素
在分析教材之前,教师应首先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即“认识化学计量的基本单位――摩尔,能运用于相关的简单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以及“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仔细研读教材,并抽出该单元的8个重要概念作为知识要素(见图1)。
2.2 确定要素关系,理清教学思路
ISM教材分析法认为,如果教师让学生在对要素A进行学习之前必须先掌握要素B,则称要素A为可达要素,要素B为先行要素。教师在确定各要素关系的时候,不仅应该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来决定教学思路,还应当考虑学习者的实际情况以及知识的内在联系。
在本例中,根据学生之前的知识储备,4粒子总数、6体积和7质量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均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再由教师的分析判断和经验,可以决定各要素间的形成关系(见图2)。
图2向我们展示了该单元所要学习的几个重要概念以及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这种关系图示是教师在一般备课或者分析教材中经常采用的。该图示的优势在于它是根据教材内容的进度来描述相应的要素关系,具有紧扣教材,覆盖全面、能够提供给教师最基本的教学思路等特点。但是它没有考虑到学习内容体系的系统性以及学生掌握知识的便捷性,整个图示给人的感觉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层次感,知识内容非常凌乱,尤其是在向来以知识点“杂”、“多”且“分散”的化学学科中,这种图示不但不能为教师深层次地分析教材提供保障,反而会使教师陷入到一种教学思维“短路”或是面对庞杂的知识点不知从何教起的困境。
2.3 绘制结构模型,确定教学过程
根据要素目标的层次水平,将同一水平的元素排在同一层上,较低一层的要素是较高一层元素的先行要素。根据各要素关系示意图,我们可以算出每个要素的可达要素集合Ai和先行要素集合Bi(其中i表示要素的代号)。
在本例中包含了8个元素,例如,要素2,它既具有先行要素1、7,又具有可达要素8。因此就有了A2={8},B2={1,7}。
(1)对于Bi={φ}(空集合)要素i,表示该元素没有先行要素,它属于最低阶层。在本例中,由图2我们可以看出,要素4、5、6、7没有先行元素,它的先行要素的集合为空集,因而要素4、5、6、7为最低级别,将要素4、5、6、7从图中取出,得到层级1。
(2)在层级1余下的要素之中找出具有Bi={φ}的i,此时i=1,它表示要素1为该图的最低层级。将要素1从余下要素中取出,得出层级2。
(3)在层级2余下的要素之中找出具有Bi={φ}的i,此时i=2,3,它表示要素2、3为该图的最低层级。将要素2、3从余下要素中取出,得出层级3。
分析到此,就只剩下要素8了,那么它们便处于层级分布的最高层。层级分布见表1。各要素层级分布见图3。
由图3可以看出,该单元所涉及的知识点的层级有4层。4,5,6,7为前提知识,位于整个层级的最底层;然后是1位于第二层;2,3位于第三层;总目标知识点8位于第四层。箭头末端要素为箭头指向要素的可达要素。
此外,要强调的是,在确定教学过程的时候需要在教学要素层次分析的基础上考虑如下几个因素:按低级要素先于高级要素的原则排列;在多个同一级别的教学要素中,先安排有较多先行元素的教学要素;在多个同一级别的教学要素中,先安排基础性的教学要素;在多个同一级别的教学要素中,对于基础性的教学要素和先行要素数目均相同的场合,可根据教师经验决定排列的顺序。在绘制了结构模型之后,本章节的教学过程就清晰了,即:质量、体积、粒子总数和阿伏伽德罗常数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此时教师再进行授课则不但能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而且能将知识传授系统化,授课思维清晰化,彰显出内容重点。若将此运用于教学过程中的板书,则更加利于学生知识的领悟以及加强对相关知识的联系,从而形成知识网。
引言
在竞争日益白炽化相激烈化的现代社会,企业想在行业中占得一席之地、取得一定程度的竞争优势,以扩大利润空间,必须在压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方面做出努力。集中招标采购是企业发挥规模优势、持续挖掘物资购领域降本潜力、提高效率效益的重要措施,也是提升物资采购管理水平、防范质量风险、保障应急供应、服务生产建设需要的重要保证,有利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目前物资集中招标采购制度成为大型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措施。
1物资集中招标采购的优越性
1.1采购成本的降低
大型施工企业实行物资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可以大大降低采购成本,而采购成本的降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实现:一是整合采购部门,实现集采人员统一培训提高,同一个物资采购品种专人负责,统一建立资源渠道,减少部门交叉采购、人员重复配置;二是整合配送流程,实现集中采购,分散供应的专业化。采购、供应分开独立操作,有效杜绝腐败增加采购成本的同时提高供应服务质量,强化集采推行的可行性。
1.2谈判力量的增强
在以往的分散采购模式下,企业各个部门各自采购所需物资,分别与供应尚进行谈判。此种模式既增加了交易和磋商成本,而且在谈判中不存在优势.规模化的物资采购而形成的买方市场,一方面有利于企业在更大范围内寻找供应商;另一方面,加大了企业在谈判中的优势地位,既可以降低采购成本,又可以与供应商形成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集中采购加强了企业的议价能力,除了采购价格本身外,还能取得较好的付款期和交货期。较长的付款期和准时交货,能有效降低企业的存货水平,减少流动资金占用。同时,通过对存货管理的整合及信息化平台的建立,使存货信息做到实时更新,可以进一步降低存货,加快资金的周转。
1.3有利于保证产品质量
高质量的原材料是保证产品质量的根本,也是控制生产费用、保证成品率和良品率的有效手段。在集中采购的模式下,不断建立健全战略供应商名录,加强合作,实现可靠渠道采购、规范化的原材料质量规格及其检测方法,可以保证原材料质量的一致性。同时,通过对供应商的统一管理和认证,保证原材料质量的稳定性。
2大型施工企业推行物资集中招标采购的建议
2.1提升物资集中采购的计划性
科学合理的物资采购计划是实现大型施工企业物资集中管理,解决集中管理与集中供应矛盾的基础,因此大型施工企业物资采购部门应当制定合理的物资定额计划和物资及集中管理计划,为了确保大型施工企业物资采购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应当遵循以下三个计划原则:准确性和代表性,这需要依靠长期的物资集中采购经验和积累的物资定额资料以及相关统计报表等实现;可行性和预y性,建立的采购计划要积极稳妥,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同时对于一些突发的情况能够有一定的预测,并建立计划备案;物资定额编制的完备性,物资定额不仅包括单项物资定额,还包括与之相应的综合定额以及主要的物资材料、相关信息和辅助材料等。在物资定额的过程中,应当对以往的生产实践经验进行分析总结,同时要把计划周期内生产技术变化、市场需求因素等考虑在内,确定准确的物资需求定额。
2.2推行动态化集中采购
集中采购的最终目的是降低采购的总成本,如果一味的为了集中而集中,则失去了集中采购的真正意义,因此在集中采购模式中面对各种突况应该加入动态化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采购成本。如果需求计划提报时准确性较差不能完全覆盖同类物资的不同型号,可将该型号物资根据历年的需求量给予估算。并在招标前给予应标供应商以明示,将数量不确定因素综合考虑到报价中,实际采购量以双方订单为准。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紧急或特殊情况,物资需求型号不在集中购范围内,如果再次进行招标则耗费时间长,不能迅速解决生产供应,这种情况可以邀请已经确定的集中采购中标供应商对该型号物资进行小规模谈判,价格参考中标物资型号中标价,第一时间解决现场生产需要.集中采购目录也可进行动态调整和细化,根据物资的需求情况将物资划分为定商定价式采购和项目定量采购,定商定价式采购在年初进行,根据年度计划及历年需求量给予预估数量。定量采购项目需等待项目计划落实后启动,若定量采购项目只涉及一个分公司,不具备集采条件优势的,也可将该物资临时调出集中采购目录或授权分公司进行集中采购。
2.3进一步健全完善制度
健全的规章制度体系是企业有序运行、依法合规管理的基本保证。要在认真分析以往集采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健全完善规章制度体系,优化工作流程,为集采工作的有序推进提供坚实保障。要健全和完善集中采购管理机制,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加强工程项目和物资采购管理,强化监督,严格控制设计指定、用户指定、提前实施等现象。根据采购实施情况,不断优化完善制度和流程,加强供应商管理,适时对供应商开展调研,实地考察供应商的生产能力和设备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完善供应商考核体系,严把资质审查关,确定供应商准入标准,考察标准、量化考核标准等,出台不良履约供应商的应对措施及违规投标供应商处理办法,推行动态删除不良供应商和引进具备优势的供应商制度,实行月度评审、季度评审和年度评审结合的方式,全方位优胜劣汰管理办法,为进一步优化和完善集中采购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2.4加强标准化管理
标准化是实现集中采购的基础,要不断夯实标准化基础工作,加大标准梳理、整合力度,全面推动物资采购标准制订工作,建立物资采购标准化信息库,为物资标准化采购筑牢基础。要加强集采物资标准化管理,努力实现目录内的物资品种统一执行标准、推行标准化技术要求,使得集中采购结果更具可操作性。要大力推进标准化采购,规范采购需求计划管理,积极推进设计选型标准化、需求计划标准化、采购与使用标准化、管理与维护标准化,实现个性化采购向共性化采购转变,最大限度地减少个性化需求,进一步挖掘集约化、规模化采购的潜力。要通过集中采购工作,进一步推进标准化工作,同时通过标准化工作来带动和提升集中采购,使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2.5合理选择供应商
在进行物资采购时,招标单位要根据自身需求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选择高性价比的产品,根据充分的调查和实地走访对供应商的具体情况有一千清晰的了解;对于供应商的资质以及各种相关资料要进行认真的审查,对于供应商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型施工企业物资的质量水平,因此对于招标单位而言,在招标前需要对招标单位有深入的了解,充分收集供应商的相关资料,尽量对供应商做到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同时在实际的招标采购过程中,对于不同类型的供应厂商要进行合理的分类,以便在选择的时候更加方便、快捷。另外要优先选择已经开展合作且有良好信誉和雄厚综合实力的供应商,确保采购后期供应顺利进行。
2.6制定科学公正的评标办法
在过去十几年的招投标过程中,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评标一般是由招标单位依照相关规章制度组成的评定委员会完成的。在评定的过程中,多采用的是综合评追ê妥畹屯侗昙鄯āW酆掀拦婪ㄊ侵赣善蓝ㄎ员会对投标人的报价以及技术方案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而最低投标标价法是指投标人投标文件中的技术标部分能满足招标文件中实质性的要求,投标人的商务标部分先由评定委员会按照收到的所有投标人所报的最低成本价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评标工程的合理最低成本价。
2.7科学组织开标评标工作
第一,建立评标专家库,每次开标前在评标专家库中进行抽选评标专家组成评标委员会小组,组织开展评标工作;第二,在接近开标时要检查评标的文件、资料以及设备是否齐全;第三,参与物资计划的工作人员对于各自的工作需要进行明确的分工;第四,在开标会议开始之前主持此次会议的工作人员应该提前告知投标人本次会议的议题议程以及应该注意的地方。在进行充分准备后,开标的过程相对而言就变得简单很多,所有参与本次开标的工作人员只需要按照流程中计划的事项进行即可。另外在评标时,评标委员会应该严格遵守相关规章制度进行评定,保证评标的过程能够公平、公开、公正,使得评定过程在阳光下进行。
2.8大力推行网络采购
一、引言
中小企业板块市场自从2004年5月成立以来,相继发生了琼花事件、威尔事件、高新张桐等事件。这明确地给管理者、投资者及相关部门发出了不好的信号。所以企业要持续稳定的发展,就必须能够及时预测、规避各种可能的风险,尤其极易导致企业破产失败的财务风险。因此,拥有一个有效的财务危机预警体系,提前预测出其未来可能发生的财务危机,避免公司陷入财务危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样本选取和指标的选取及优化
通过对2007―2010年上市公司年度报告查找分析,剔除数据不完整的公司,符合本文财务危机定义的公司为33家。并随机选取的33家健康公司按一一配对原则组成训练组,用其发生财务危机前一年的数据构建BP神经网络预警模型。
本文初步确定财务危机预警的17个财务指标,这些指标分别代表企业的偿债能力、成长能力、现金流量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本文通过因子分析,找到几个能够代表数据的基本结构、反映原始信息本质特征的因子,然后再用这些因子建立BP神经网络预警模型。然后在对样本做因子分析和方差解释后,再利用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得到各个预警因子的表达式,进而得到各个样本5个预警因子的具体数值。
三、BP神经网络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构建
将由33家财务危机公司和33家健康公司通过因子分析得到的相关数据成的训练组导入前文构建的BP神经网络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中。
通过对训练组样本公司检验结果分析可知,构建的BP神经网络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对财务危机公司预测的准确率为81.82%,对健康公司预测准确率为84.85%;实践证明BP神经网络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具有一定的有效性,适用于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对其财务状况的预测。
企业发生财务危机是财务状况逐步变坏的过程,通过对财务状况周期性的监测,企业的管理人员可以发现其财务上的弊端。
1.举债规模过大。通过对训练组样本公司的数据分析发现,财务健康公司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0.44078,财务危机公司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0.38301,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财务危机公司比健康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要高出15.08%。
2.现金流量不足。资金短缺是导致企业财务危机的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分析训练组样本公司的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发现,健康公司的平均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为0.6144,而财务危机公司的平均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仅为0.0459,很多公司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甚至为负。
3.应收账款管理不善。分析训练组样本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发现,健康公司的平均应收账款周转率为21.3191,财务危机公司的平均银收账款周转率为9.9814,仅为健康公司的46.82%。这对本来资本就不充分的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致命的伤害。(作者单位:北京物资学院)
参考文献:
[1]裴玉,唐文彬.应用主成分分析法纵向构建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模型[J].会计之友,2007,4:24-26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b)-0-02
1 流行饰品的概念与特征
流行饰品(Fashion Jewelry)是相对于传统珠宝(Fine Jewelry)而言,运用较为低廉的材料制作而成的身体装饰品(Body Deco),运用大批量的工业生产方式,满足大众在特定场合,搭配特定服装的配件,这一特征决定了流行饰品属于工业产品的范畴;而另一方面流行饰品体现了设计者与佩戴者的思想和情绪,个性与态度,具备艺术品强调个性化表达的特质。
广义的说,可与身体搭配,具有普遍形式美感的三维立体造型都可理解为某种身体装饰品。流行饰品的造型设计几乎不受限制,可看作跟随身体行走的微型雕塑,那么,流行饰品设计重点就在于对造型的探讨以及实现造型的材料与工艺。
2 立体构成课程的一般性要求
立体构成是现代艺术设计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研究立体形态与空间组成的规律。立体构成的目的在于建立起视觉和谐和秩序,或者产生有意图的视觉兴奋。立体构成探讨如何运用“规律”,经过刻意的规划营造出具有普遍形式美感的造型。
立体构成所要求的三维空间造型是真实可见可触摸的,需从垂直,水平,横向三个维度考量造型,这势必涉及到材料,跟不同材料的强度、密度、质感、颜色等属性有着密切关系。
立体构成的目标是学习造型的基础知识和技法,通过探讨不是逐时代风向或流行趋势而改变的共性事物,培养高效率的造型创作能力,提高与形态相关的敏锐感觉。实际上即是培养优秀的造型创造力。
3 立体构成对于流行饰品材料与工艺课程的意义
立体构成这门基础课程通常设置于大学本科设计教育的一年级,属于未分学科专业之前的通识教育,教授具有普适性的造型设计原理与方法。对于当今时代的设计基础教育来说,立体构成这一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网络的普及,年轻一代绝大多数是在虚拟屏幕陪伴下成长起来的,习惯以平面思维方式思考,对于三维空间的理解能力较弱。立体构成有助于启发空间想象力与创造力。
根据笔者了解,目前基础课程与专业课之间存在衔接问题,一方面,许多低年级学生在学习原理与方法时,常困惑这课程“有什么用,该如何用”?对于形式原则,由于没有明确的专业指向性,往往处于生搬硬套的初学状态。另一方面,高年级学生在面对项目设计时,面对特定的市场需求、人群定位、风格定位等较为复杂的设计要求,往往疏忽了造型设计这一最基本要求。
流行饰品属于本科高年级专业方向细分后,指向性明确的设计项目。流行饰品的特征决定了造型设计是该项目设计创新中重要的途径之一,灵活运用立体构成相关原理来指导流行饰品设计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流行饰品材料与工艺》课程是《流行饰品综合设计》总课程中的第一个环节,紧扣立体构成相关原理知识,迈入流行饰品专业项目设计课程的学习,在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起到了重要的衔接作用。
《流行饰品材料与工艺》目的在于通过实操了解流行饰品相关材料的种类与特性,掌握流行饰品制作工艺流程与方法,探索多种材料造型设计的表达语汇。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学生在反复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养成惯用三维空间思考设计的习惯。根据笔者以往的教学经验,仅仅停留在材料与工艺方面的课程要求,容易导致学生在动手制作时,缺乏目的性与计划性。对造型欠缺必要的考虑,材料应用不当,制作工艺运用十分有限等一系列问题。
将立体构成原理运用在流行饰品材料与工艺课程的意义就在于避免上述问题,在既定的材料要求限制下,运用相应的立体构成法则进行造型设计,并以动手制作的方式检验造型与工艺运用的合理性,有助于透彻理解材料与工艺对造型设计的决定性影响,为日后的专题设计项目打下基础。
4 立体构成在流行饰品材料与工艺课程中的应用
4.1 课程内容与要求
流行饰品材料与工艺课程总共48学时(4周),每周制定不同的课程要求,动手实操,由简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式进行。
4.1.1 单种材料练习
第一周单种材料练习,教学重点在于运用点、线、面、体积、空间、肌理基本构成要素,选择恰当的工具与工艺,对金属,木材,石材三种材料分别进行制作处理,目的在于了解三种材料不同的物理属性,掌握不同材料的造型表达语汇,要求完成三件不同材料的作品。
金属造型的语言形式丰富,是流行饰品材料中最重要的材料,易于表现立体构成中点、线、面、体等各种基本要素。对于金属材料与制作工艺的掌握是本课程的要点之一。金属的种类繁多,各具不同的特性,本课程中主要选用固有价值较低的基础金属,以紫铜,黄铜,锌合金,纯锡等为主。
紫铜硬度相对较低,红棕色,延展性良好,常用弯折、剪切、钻孔、锻打、碾压等冷加工手段,容易对其进行各种造型塑造,但紫铜容易氧化变暗失去光泽,可通过表面喷涂油漆起到保护作用。黄铜是锌和铜的合金,硬度比紫铜高,表面光泽,呈明亮的黄色,延展性较差,不适合锻打成型,表面与空气接触相对稳定,不似紫铜那么容易氧化。锌合金和纯锡硬度比紫铜更低,焊点较低,易于使用铸造、焊接等成型手段。
木材是自然有机材料,有其特有的生长方式及痕迹,根据质地坚实程度可分为硬木与软木,由于首饰体量相对较小,造型相对复杂,在选择木材时,更多的使用生长结构致密的硬木,如檀木,黄杨木等等,在色调方面,不同的木种也有十分大的深浅差距。一般来说,处理木材的常用工艺有锯割、雕刻、弯曲、刨削等等,后期可进行染色、上蜡或上漆等处理,既可赋予颜色,也可保护成品的表面。相对于金属材料造型表现语汇的宽泛,木材偏向于表现面与体块的造型,而相对于金属带给人冰冷的心理感受,木材具有亲和温暖的质感。
除此之外,竹子实际上也可纳入木材的范畴之内,但由于它的生长结构的特殊性,横向致密,纵向易断裂,韧性强等的特点,决定了它与其他木材截然不同的制作工艺与成型特点,适合用于雕刻、编织等工艺,适合表现线、面及空间感的造型。
石材主要是指固有价值较低的天然半宝石,软玉,仿寿山石等,以石材作为造型的主材,而非通常意义上作为被镶嵌的材料,运用切割、雕刻、打磨及抛光等工艺,从材料结构与成型方式的角度体验石材与金属木材这两者的区别。在这一过程中更多的借鉴雕塑中处理石材的表达手法,尝试表达体块、空间感的三维立体造型。
4.1.2 两种材料结合造型练习
第二周两种材料结合造型练习,在单种材料练习的基础上,在金属,木材,石材三种材料中自选两种进行结合,即金属与木材,金属与石材,木材与石材。作品需将两种材料融入一件整体造型作品中,重点在于训练不同材料结合的造型及质感对比,还需特别注重不同材料间连接方式的处理。
两种材料结合造型可灵活运用立体构成中常用的一些形式法则,如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对称与均衡等等,根据三种基本材料的物理特性,选用恰当的造型语汇。以金属与木材结合为例,金属通常给人以坚硬冰冷的心理感受,木材则具有朴实亲和的特质,两种材料的质地有着巨大差距,在设计整体造型时,若选用金属表达线与面的元素,木材则可表达体块与空间,具体还有粗与细、长与短、曲与直、凹与凸、虚与实、疏与密等对比手法。适当的对比能让整体造型主次分明,具有强烈的表现力,与此同时还需考虑两者的调和,使整体造型更加和谐统一。
节奏与韵律主要体现在单元形的重复、渐变、突变等,其中“节奏是指包括高度、宽度、深度、时间等多维空间内的有规律或无规律的阶段性变化。……韵律亦可指某些物体运动的均匀的节律。”恰当运用节奏与韵律可使作品具有秩序感,但过于规律无变化的节奏韵律会显得单调而乏味,需要适当变化。除了上述材料语汇的正常表达外,造型的创新很大程度上还源于材料语汇的反常表达,如探索如何用木材或石材表达线与面的元素。
4.1.3 常用材料与反常材料造型练习
第三周进入以反常材料为主,辅助搭配三种常用材料的造型练习。所谓反常材料是指在饰品设计中未用过或较少使用的材料,如塑料、橡胶、织物、皮革、纸、陶瓷等等。探索新材料运用是流行饰品创新设计的重要途径之一,即是本周的训练重点所在。
在前两周的训练基础上,对于常用材料的特性、制作工艺及成型特点已有所掌握,除了从造型上来体现立体构成各基本元素外,还应充分考虑不同材料间质感的对比与调和,如软与硬,粗糙与光滑,透明与不透明等等。相对于金属、木材与石材,将工业材料或服用材料用于流行饰品中,探索材料作为流行饰品的潜在装饰性,不仅需要具备发现材料的眼光,还需摸索创造性的二次加工处理材料的方法与手段,通常是循环往复的实验过程。
4.1.4 自选材料综合练习
第四周自选材料综合练习,与前三周的造型练习不同,作品要求具备饰品可佩戴的属性,以身体为依托,除了作品本身的造型以外,还强调与身体的关系。本练习是在前阶段材料实验的经验积累下,自行设定材料与风格的完整作品。
4.2 课程重点与难点
流行饰品材料与工艺课程,要求学生运用恰当的工具设备和制作工艺,对特定材料加工处理,运用立体构成造型设计原理,动手制作三维空间实物造型;须对多种材料进行反复实验,探索材料造型表达方式的可能性。
材料、工艺、造型是支撑作品实现的三大要点,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把握这三点的内在关系是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通过充分认识材料,掌握制作工艺,提升动手能力与空间造型的创新能力,为流行饰品设计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4.3 课程评价标准
课程作品围绕着材料、工艺、造型三大要点设计制作,其评价标准分为以下几点:材料特性的认识与掌握;材料制作工艺的基本表达;材料造型语汇的基本表达;作品完整性;材料创新运用。
5 结语
流行饰品的设计创新来源于造型、材料、工艺的创新设计与运用,笔者认为材料与工艺课程不应忽视对造型设计的要求,相反,将立体构成相关原理融入课程要求,有助于透彻理解材料工艺与造型设计的关系,在反复实验的过程中,有一定规划的达到预设目标,训练扎实的动手能力与空间造型能力,为日后的专题设计项目课题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日)朝仓直巳.艺术・设计的立体构成[M].林征,林华.译.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2]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 李中杨,杜湖湘.立体构成原理与设计应用[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4] (英)金克斯・麦克格兰斯.英国珠宝首饰制作基础教程[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5] (英)伊丽莎白・奥尔弗.首饰设计[M]. 刘超,甘治欣.译.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一、企业财务管控的构建方法
企业财务管控在一般情况下的管控模式有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选择,集权式、分权式、和分散式管理,但是企业财务管控无论在任何一种模式下,都需要与企业财务管控的方法配套进行使用,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企业财务管控的作用。常用的企业财务管控的构建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资本控制
资本控制主要是对企业的投资和融资进行控制,是对整个企业财务最根本的控制方法。在企业投资的控制上要对企业所要投资的项目和投资额度进行决定;在企业融资的控制上要对企业采取何种的方式进行融资、融资的额度和融资的渠道等进行控制。
2.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是企业进行有效财务控制的主要方法,对企业的财务预算、投资预算、经营预算进行全面的预算管控,是建立企业财务管控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预算的控制,能够使其达到财务集中管理的目的。
3.信息控制
信息控制主要是对企业财务的核算与数据进行财务信息的归集,使企业能够在第一时间通过信息了解整体财务情况,对于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的进行解决。企业在一般情况下对财务核算会制定统一的核算科目、核算政策和核算制度,并通过财务管控的基本构架,对财务核算处理作出具体的分析。
4.人事控制
企业财务经理对企业财务的核算与管理具有这重要的作用,企业人事在一般情况下都由企业控股理事进行推荐,然后由董事会进行任命,并由企业对财务经理进行委派,实现企业层次管理清晰明朗,保证企业财务经理能够有能力控制企业财务,确保不发生监守自盗的问题。
5.资金控制
资金控制的具体操作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设立企业财务公司、设立企业内部银行、设立企业财务核算中心、设立企业财务统收与统支等等。企业在进行实际资金控制的方式选择上,要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以及企业当前的经营状况与资金流动等现实情况进行有针对的选择。
6.授权控制
企业的授权控制的基本概念就是形成企业权限的分级别形式的管理,也就是说,企业的股东、董事会、管理者、经理等分层次的进行权限的界定,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权利管控,明确的构建出一套管理模式,各级使用自身的权利,并对本级范围内的财务进行管控。
7.审计制度
通过企业审计,能够有效的检查出企业在进行财务管控中出现的工作问题,并能够及时的进行指导和纠正,并对企业中其他的财务管控方法进行补充,从侧面控制财务工作,起到内外结合的财务管控模式。
8.激励与约束控制
企业对于财务管控的激励与约束是需要通过一定的计划和安排,使企业内部人员能够共同为企业的风险与利益共同进行承担,这样的方法能够使企业整体转变内在形式,能够向企业所希望的方面进行发展。
二、企业财务管控在执行中需要注意事项
1.资本按照进度进行控制
企业在进行经营的过程中会,由于环境的影响,人员水平的限制,导致企业投资项目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往往与实际相背离,所以,企业在进行投资过程中要按照进度进行控制,在出现运作偏离的过程中要及时的进行矫正。
2.对企业风险进行控制
企业在法律的程序上是相对独立的,在进行经营过程中,要单独的对风险进行承担,有效的对存在的风险进行控制,确保对投资和融资的控制。
3.资金预算的控制
企业可能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资金流转,处于成熟期的企业能够提供充足的资金,是企业运作保持在稳定状态下,在资金预算管理过程中,不能只流于形式,不注重预算制度和预算报表,要经常性的对资金进行预算控制。
4.建立配套的信息平台
企业如果不能够正确了解自身的需求,信息平台在运行过程中就可能出现运行速度减缓、功能不能实现的现象,并且企业对自身的管理水平、业务规模才以及人员素质等情况认识不到位,就会造成信息平台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最终导致资源的严重浪费。
5.财务经理的要求
企业财务经理对整个单位财务管控有着独立的管理作用,在一般情况下,财务经理要经过上级的推荐,董事会的决议,从而对财务经理进行任命。企业的财务经理要具有相当水平的财务专业能力,并且需要具有较好的沟通能力,能够处理好各项事务和对事物的监督。企业对财务经理的任职,还需要定期的进行更换,防止出现监守自盗的现象,并适时对财务经理进行业绩、素质、能力的各项考核,制定相应的评价机制。
6.选择适合企业的资金管控方式
企业统收和统支的方式能够决定一个企业资金活动的整体水平,这种方式能够进行有效的现金回收,并且在能够促使企业在资金管控上达到企业独立核算的要求。在进行实际操作过程中,统收和统支的资金管控方式除了要对资金管理以外,还要对企业应收账款进行监督和管理。
7.企业授权控制的动态管控
对于企业的各个部门经理的性质不同、能力不同、素质不同、性格不同、环境不同、管理水平不同,所以,在进行部门界定的过程中,要对授权和分权进行严格的分析。一般情况下都是采用集权式的管理模式,由于财务权限的不到具体的有效控制,致使这样的管控不利于企业长远的规划和发展,如果采用分权式的授权管控,由于财务权限得到超范围配设,使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至此,企业在生存环境中,要及时的进行企业的制度评估、审核,对授权控制进行动态的管理,促使企业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8.注重企业审计制度的完善
企业审计制度主要包括企业内部审计和企业外部审计。企业内部审计制度指的是利用企业内部的审计人员的自身力量,进行对费用执行的审计、人员离任的审计、经济目标的审计等等;企业外部审计制度指的是企业借助于社会上的第三方专业技术人员,对企业进行年度审计。企业的审计对象,不仅仅是企业的总经理,还包括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的管理人员,特别是对财务经济的审计,这样能够极大的减少因个人问题造成经济不必要的损失,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9.激励指标的设计
企业在进行激励指标的设计过程中,不能够凭借自身的想法进行非科学性设计,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发展阶段、行业特点、经营环境、管控性质等一系列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实质性的合理设计,在企业激励方案中的指标,要遵从重要性和简要性的原则,尽可能的进行指标量化。
总结: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企业财务理论仍然在不断的进行创新,我国的企业财务管控体系正在处于萌芽状态,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年代,企业管控体系和方法一定要适应未来企业发展的趋势与要求,不断进行改造,并通过我们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实现企业有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楠.刍议企业集团内部控制关键点.财会通讯(理财).2008(2).
[2]朱永红.基于价值最大化的集团财务管控模式探索.财政监督.2008(12).
[3]卢燕.论现代集中财务在我国的实现模式.广东商学院学报.2005(5).
[4]宫柏.企业集团财务管控模式的选择.对外经贸财会.2005(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8-0219-02
一、人文通识课程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意义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越来越多的地方性高校不断丰富和拓展教育教学课程,积极探索人文通识课程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尤其是在创建应用型特色培养的院校,更应该构建人文通识的课程体系,对人文通识的教育体系做更多的尝试和探索,以达到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目的。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人文通识课程不仅能够提供相应的基础性教学,还能主要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所谓人文通识课程,就是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所在。这不仅有利于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还有利于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体系与模式。从学科的角度上来说,人文通识课程体系的系统性较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较清晰;从学生的角度上来说,人文通识课程体系有别于传统的学科,满足了专业课程对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要求,拓宽了学生的思维途径,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思想方式,形成了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混合模式。
二、人文通识课程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现状分析
1.人文通识课程在高校之间差异较大。目前由于教育改革的要求,很多高校的课程设置也遵循了国家的规定,按照统一的教学大纲进行课程的安排,这也导致了学校之间对于主修课程设置的差异不是很大,主修及主体课程的学习主要包括英语、计算机,思想政治学习等。但对于文化素质教学的进行来说,各高校的教学安排则有很大的不同,各有特色。人文通识教育主要承担起了文化素质教育教学的重任,而人文通识课程是通识教育的基本表现形式和实践基础,尽管各院校人文通识的课程设置有所差异,但终极目标都是为了培养创新性人才和应用型人才。通过了解人文通识课程的设置状况,仍然可以了解目前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实施现状,并能够从中发现问题,加以改进。
2.缺少浓厚的文化积淀以及高度的文化自觉性。从文化传承的角度上来说,目前我国各高校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于人文通识课程体系的构建还缺少浓厚的文化积淀和高度的文化自觉性。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体系构建中,人文通识课程的设置十分重要,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体系构建和实施,它是实现文化传承的主要媒介,是完成历史使命的主要途径,也是应用型人才的必备技能。因此,针对目前人文通识课程缺少浓厚的文化积淀和高度的文化自觉性的现状,我们要积极寻找原因,不断积累文化的底蕴和内涵,提高文化的自觉性。各高校要充分整合和利用人文通识课程体系中的师资力量,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重大地延伸和拓展,为我国人文通识课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构建贡献力量。
3.国内外的通识教育模式存在差异。目前各国都在积极地适应教育改革形式,努力地探索适合本国的通识教育教学的模式。我国的基本国情与其他国家不同,这也决定了我国的人文通识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国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人文通识的设置一般以体验课程或者共同学习的课程形式来进行,主要追求的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展性,摒弃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许多国外的学校会要求学生在入学的前两年以人文通识教育为主,重视和强调人文通识教育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设置和开设多元化、跨专业的学科,为学生提供更加先进和丰富的知识。可以说,国外对于人文通识教育的构建模式在应用型人才中的应用,为我国在教育改革中实施人文通识教育提供了依据。因此,我国目前十分重视人文通识课程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认识到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重点在于人文素质教育。我国主要是通过加强学生在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以及人文修养,这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义所在。
三、人文通识课程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建构策略
1.充分认识人文通识教育的理念及作用。人文通识课程在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充分认识人文通识的教育理念及作用是有效实施人文通识教育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前提和要求。人文通识课程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的理念是开阔学生思维、培养健全人格,在檠生提供丰富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然而,很多高校并没有认识到人文通识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完全理解人文通识教育的理念及内涵,很难提高人文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我们要明确人文通识课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致性,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蕴藏于人文通识课程中,强调人文通识学科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人文通识教育教学的作用和主要目标在于通过人文通识的教育理念,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2.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文通识课程体系。人文通识课程是所有课程的基础,是人文素质提高的关键。但人文素质课程又不像其他课程一样,具有可操作性,人文素质课程本身就相对比较抽象,因此,我们将人文通识课程融入于应用型人才的创建和构建时,要注重人文通识课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各高校需要精心地筛选和构建人文通识课程,科学合理地规划人文通识课程的实施,争取最大限度地覆盖所有的知识点和传统文化,来保障文化的传播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很好地传承下去。科学合理地构建人文通识的课程体系,首先在设置课程时要注意各学科之间的关联性、融合性与差异性,还要注意对各种文化的传承和关注。其次,科学合理地构建人文通识课程体系,要强调宽度和深度的融合,即要求认为通识课程不仅要涉及的范围足够广,还要有一定的深意和可探究性,能够使学生学习完人文通识课程后,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此外,合理科学地构建人文通识的课程体系,可以借鉴和结合国外的相关成果,但还是要根据我们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定位,切不能盲目模仿,要有自己的特点。例如,我们可以在思想道德课程中融入中国传统的道德元素,也可以将理论或西方经典的哲学思想与中国的发展情况和国情结合起来。如此构建的人文通识教学体系更加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注重人文通识课程的形式多样性。人文通识课程在应用型人才中的构建,要注重课程的多样性,要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各种丰富的、优质的教学资源,来提高学生的整体人文素质,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除了基础的教学课程外,各高校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尝试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比如,可以开设与人文通识课程相关的系列讲座、邀请著名的专家来学校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根据学生的专业或学生的不同需求提供特定的相关人文通识教学等。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建立专门的网站,将一些专家讲座的视频以及相关资料到网站上,以供学生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下载和学习。要鼓励学生们阅读一些经典的著作或参加一些学校组织的选修课,通过考核后给予一定的学分。另外,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人文通识理念和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多向思维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高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四、总结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多部门的共同配合,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才能构建出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人文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我们要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突破应用型人才体系培养的固有模式,强调人文通识课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强调人文通识课程在提高文化传承和人文素养方面的优势性,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建构和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以推动教学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协议供货仍是主流
公务车采购领域,中央预算单位主要通过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公务用车协议供货的形式。由于价格优惠大、服务到位、车型较全面,国采中心公务用车协议供货得到了广泛好评。最高人民法院相关负责人曾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他们就是通过国采中心公务用车协议供货平台采购所需的公务车,总体上感觉方便快捷,价格也很优惠。目前国采中心公务用车协议供货的入围车型足够多,涵盖了市场的主流车型,而且国采中心还会补招一些新车型,所以协议供货在一定时期内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据记者多方采访得知,协议供货由于方便高效,很受各地欢迎,公安部警用装备、江苏、山西、广东、新疆等系统或地区就采用全系统、全省或全区的公务用车协议供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财政厅政府采购中心主任杜强表示,新疆将继续采取协议供货的形式。新疆对执法执勤车的需求在短期内不可能消失,实行相对方便快捷的协议供货,能够发挥规模优势。山西省也是较早实行全省公务车协议供货的省份,而且公务车协议供货每年都会根据最新的政策进行调整。山西省省级政府采购中心副主任王跃进对车辆采购非常了解。他介绍说,山西采购中心自组建以来,公务用车采购规模比例就不低,大概能占到38%左右。
尽管国家出台政策,政府集中采购目录范围中公共采购品目应当实行批量集中采购,但也给协议供货留出了空间,规定已纳入批量集中采购范围,因时间紧急或零星特殊采购不能通过批量集中采购的品目,中央预算单位可报经主管预算单位同意后通过协议供货方式采购,但数量不得超过同类品目上一年度购买总数的10%。
集中批量采购是趋势
协议供货虽然方便高效,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部分品目协议价格高于市场价、采购人在协议供货中任意选择高配置车型、采购人员对供货商选择有明显倾向性等,为业内所诟病。《通知》扩大品目范围后,有业内人士表示,汽车列入批量集中采购品目是迟早的事。且已有部分中央单位实行公务车批量采购,如海关总署;地方上湖南省率先尝试公务车批量集中采购,并且与协议供货并行实施。
海关总署物资装备采购中心招标处处长万荣祥介绍,由于海关系统实行垂直管理,因此汽车采购高度集中,全国海关系统所需的车统一起来公开招标,一年采购一次,每年采购数量600辆左右,其中80%是执法执勤用车。据了解,海关总署管理全国46个直属单位、600个隶属海关单位和办事处以及近4000个通关监管点。目前,海关系统的公务用车需求主要包括一般公务用车和巡逻用车。通常,各直属单位在每年第一季度根据车辆编制要求提出车型需求,并上报到海关总署,通过汇总评审后,由海关总署物资装备采购中心在每年的第二季度进行统一采购。
据了解,全国不少省份的执法部门也会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对所需的执法执勤车进行批量集中采购,规模也不小。山东省公安厅警务保障部装备管理室主任王琦表示,目前山东公安系统正在严格执法执勤用车的配备编制,有些项目就是以公开招标的方式实行批量采购。业内人士表示,批量集中采购竞争比较充分,还较好地解决了协议供货的问题,因此从长远看,执法执勤车批量集中采购所占比例会稳步增加。
批量集采不能“一刀切”
在中央预算单位实行公务用车批量集中采购有可行性,各中央单位每个月按照单位业务需求和用车编制,把需要的公务用车数量报给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单位对配车的需求一般没那么急迫,可以将多个单位的公务用车需求汇总后再进行批量集中采购。
有实行垂直管理的中央预算单位表示公务用车实施批量集中采购有一定难度。国税总局政府采购中心相关人员认为,国税系统是我国比较大的垂直系统之一,一直深入到基层的县级,因此是对公务车需求庞大和复杂的部门。尤其是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国税系统部门,因各地的经济水平、法律法规、自然环境等因素不同,对公务车也有着不同的需求。“如果实行批量集中采购,第一,时间太长,把各县、地市、省级、中央的用车需求汇总在一起进行集中采购,这需要较长的时间;第二,对于一些偏远的地区,如果实行集中采购,汽车厂商需要把车型供给到当地国税部门,这对企业来说耗时耗力;第三,各县、地市对车辆的需求不同,虽然汇总在一起了,但还是要分成很多小类别,不能一刀切,这就造成形式上集中采购,但需求上还是分散的。”
垂直系统是我国政府管理中的一大特色,如海关、工商、税务、公安等部门,都实行垂直管理。但并非所有垂直系统实行批量集采都有难度,国税系统就是特例。有些垂直系统,像海关所属部门相对集中,实行批量集采可行。目前,垂直系统的公务用车采购主要有协议供货和集中采购两种形式。
批量集采与协议供货互为补充
施工企业需要多种资料,由于施工规模比较大,对材料的需求量也比较高。采用集中采购管路能有效的保证各个采购环节衔接得当,降低企业的物资成本,进而提升企业经济利益。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背景下,对施工企业来说,各项材料的需求都对在企业本身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企业要从自身发展模式出发,了解影响物资成本的各项因素,将集中采购管理落实到实处,进而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2.弥补了分散式采购的弊端
集中采购过主要是通过物资采购量的集中管理进而提升企业在物资购买中的主动权,集中采购避免了原有分散式采购的弊端,节省了物资的运输费用和采购费用。从现有企业物资采购模式来看,当前很多企业采用的是分散式采购,分散式采购遵循了及时采购及时利用的原则,不会造成物资的浪费,但是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分散式采购每次的物资量比较少,增加了运输费用,采购费用及人力物力的投入,总费用远远超过了集中采购。因此需要采用集中采购的管理模式,将采购资本降低最低。
3.提升采购质量
集中采购需要建立专门的采购中心,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有一定的要求。组织人员在采购过程中严格遵循既定的采购模式进行,对不同部分需要的物资进行统一的采购,不会存在物资随意调换和装卸的问题,保证了物资的质量。其次集中采购管理将企业所有的项目落实到实处,采购数量和规模都比较大,企业在采购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议价,进而减少资金投入。其次集中式采购在监控系统下完成,保证了物资质量。因此集中采购管理成为施工企业提升采购效率,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
二、如何对施工企业采用集中采购管理模式
针对集中采购管理在施工企业中的积极作用,为了提升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要从企业当前管理现状入手,根据管理形式,不断优化集中采购管理形式,进而达到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的目的。以下将对如何对施工企业采用集中采购管理模式进行分析。
1.利用集中采购信息化技术进行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集中采购管理以信息技术为媒介,网上采购成为当前采购的主流模式。网上采购不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节省了资金成本的同时,便于进行规范化管理。网上采购管理模式以完善的制度为前提,各项制度都对集中采购形式有明确的规定,每一项成本交易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核,进而提升了采购操作形式的透明度,禁止出现暗箱操作的形式。此类采购形式避免了人事纠纷和财务纠纷,充分发挥了信息平台的沟通作用,使企业有效的降低采购成本。物资采购集中采购管理模式中的网卡采购形式是未来发展趋势,网上订货、网银支付等程序将复杂的操作程序简单化,节省了工作时间的同时,能做到资源共享,合理利用现有的库存资料,提升资金的利用率。
2.建立健全采购制度
集中采购管理制度是保证采购程序有序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在整体实践过程中要做到有理可依,因此需要以完善的采购制度为基础,按照既定的管理程序,严格制定相关规定。首先对各个部门要有明确的规定,对物资采购的计划、采购程序、配送模式及验收工作有明确的认识,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在材料采购制度和审批制度,对所有的材料进行严格的审核。其次要建立采购部门绩效考核制度,将所有部门和项目的物资纳入审核范围内。每个部门在对材料进行利用时,都要详细记录数据,相关工作人员对数据进行定期审查,避免出现物资总量出现差错的情况。
3.加强和供应商之间的联系
供应商是采购过程中的合作伙伴,为了促进彼此间的长久合作,要营造公平竞争、合作供应的环境,在集中采购过程中要及时对供应商进行动态分析,定期质量简报,对服务质量优、物资质量好的供应商进行表扬,在加强彼此间合作的同时,要定期对工作进行改进,听取供应商的意见,营造合作共赢,团结合作的关系。其次要对合同进行适当的管理,包括信息收集、整理及预算等,定期对信息进行审核和汇总。同时对合同履行的控制制度进行详细的分析,对出现分歧的合约进行详细的分析,双方工作人员要加强彼此间的沟通合作,了解工作模式和发展形式,从自身立场出发,最大限度的将损失降到最低。
4.强化对采购流程的管理
集中采购管理包括采购计划的制定、招标政策的执行及合作项目的实施等方面。要求工作人员根据企业当前发展现状,制定合适的采购流程。首先制定合理的计划,考虑到物资总量和施工企业当前需要的物资量,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应用。其次明确采购程序,考虑到运输费用、人工费用及其他费用,对现场贮藏量进行统计。其次招标机制要公正合理,按照法律部门的规定要求,做好凭证保存的工作。最后对项目进行系统的审核,包括采购成本及采购量等,进而保证审核结果的准确性。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01
引言:集中采购可以有效杜绝暗箱操控、等问题,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企业采购成本过多,浪费贿赂等问题.在企业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应该积极采用集中采购的模式,并能够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采购方法,丰富采购经验,这样才能提高采购工作成效,为企业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一、当前企业集中采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制度执行不得力
良好的制度能够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对于集中采购工作也是如此,强化制度执行力度,才能够确保各项制度的落实,引导人们的行为。但是现阶段,在一些企业中,集中采购规范执行得并不彻底,个别的部门还是会自行采购物资,总是会找出各种理由逃避集中采购。还有一部分企业,在谈判与决策分离制度方面,不能够有效执行,或者受到利益的驱使,将采购限额与标准提高,导致企业资金严重浪费。
2.操作程序不规范
在执行集中采购单采购的过程中,操作程序不正确、不规范,都会导致成本增加。另外,采购策划不细致,临时性采购不断增多,从而导致原有的计划被打乱,不仅影响了采购进度,也增加了很多花销。在公开招投标的过程中,投标单位不足,公开竞争条件不足,咨询价格的过程比较简答,不严谨,进行采购活动的工作人员,工作态度不认真,违反工作纪律等问题也比价普遍。
3.监督管理不到位
在集中采购的过程中,监督不到位的问题也比较普遍。一部分企业都是通过内部会议通报的方式进行的,这样基本无法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另外,采购部门与会计、纪检缺乏沟通,在监督过程中,监督管理的作用体现不出来,监督合力被削弱。最后,集中监督机制不完善,缺乏对纪检、内审相关部门检查规定,检查的方法缺乏合理性,监督管理不到位。
4.基础信息工作薄弱
一些供应商对信息收集工作不关注、不重视,因此并没有建立“供应商信息库”,即便是建立了,也没有进行相关的实地考察,没有建立一对一的供应商准入标准、办法,供应商生产过程不明确。现有的商品信息库,信息不完全,供应商的生产过程,信息查询不到,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采购质量。一些企业在采购档案管理方面的工作不完善,档案信息采集缺乏,比如通知书、定标文件以及补充合同等资料,这才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采购质量。
5.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集中采购工作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才能把握采购流程和采购质量。如对货物、工程、服务等方面的采购标准了解,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对企业管理规定的了解。
二、企业进一步完善集中采购工作的几点建议
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以下几点采购对策:
1.健全制度体系,保证集中采购工作规范运行
完善企业集中采购机制,首先需要针对现有的采购制度进行梳理,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与国家相关的法律、规定,完善现有管理机制,修订管理细则与相关工作流程,提升现有采购机制的可行性与规范性。修订完善之后的采购机制,将作为采购人员,采购行为的约束和准则,并能够切实减少各种采购风险与违规行为。然后,构建完整的组织架构,采购人员之间必须要秉持相互合作,相互监督的原则,从而达到权利分流,切断贿赂的源头。最后,针对集中采购的项目范围,限额标准等方面进行更加细致的划分,统一规范采购文件,健全采购内容,提高集中采购管理力度,规范采购行为。
2.规范集中采购工作程序
严格一句科学、合理、严禁的工作原则纪念性采购。首先,要做到相对集中,相同的采购项目必须要进行统一的筹划和安排,减少重复次啊狗的问题,优化采购成本成本,提升企业经济收益。要细致规划招标内容,定制相关规定,在招标顺序、内容以及相关合同放ian,要严格制定严格的标准。超标的供应商要严格控制,这样能够有效提升商家的竞争意识,提高采购质量。构建完善的采购商品信息库,并制定相应的标准和方法,与企业所规定的相关法律保持一致。最大限度解决企业资本,包括人力、物力与时间,提升物资采购效率。
3.加强监督管理,堵塞商业贿赂的产生渠道
集中采购工作是一项涉钱管物的重要工作,规范这项工作,必须建立集中采购长效监督制约机制,形成一整套科学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监督上要将人与岗、岗与事、事与责、责与利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各个环节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监督制约机制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监督与社会外部监督。内部监督首先是建立和完善采购工作的考评制度。年初计划时将采购工作的监督检查结果与年度目标考核结合起来,对集中采购活动中发生的违规违纪和不廉洁行为要严肃处理,将责任落到实处。其次是加强监督检查,内审部门对集中采购工作事中事后可以开展专项审计,纪检部门要加强对集中采购的全程监督,可以开展效能监察,重视采购中投诉反映的问题。外部监督主要是向社会公开集中采购信息。充分利用网络、报刊等形式,不断拓宽集中采购的民主监督渠道和范围,广泛接受社会和职工的监督。通过内外部监督,达到对某一项目在采购执行全过程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有效监督,将商业贿赂等腐败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使集中采购成为真正的“阳光工程”,彻底杜绝暗箱操作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三、结束语
在企业中,采用集中采购的方式进行采购,是企业节约采购成本,提升采购质量的有效手段。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出集中采购的优势,企业管理者应该客观分析当前存在于企业集中采购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制定更加完善,更加富有针对性的采购标准、采购制度,提升监督管理效力,确保集中采购的可行性与规范性。
参考文献:
所谓商业银行集中采购,是指商业银行通过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单一来源谈判等方式确定采购对象,集中统一用非个人资金以购买、租赁委托、雇佣等方式获取大宗物品、工程和服务的行为。通过集中采购,不仅能获得供应商尽可能低的价格,还能获得更加优质的商品和服务。
1. 集中采购主要有以下特点
(1)涵盖范围广,集中采购几乎覆盖了全行全部大额财务支出,全行的物品、服务、工程等大额支出均需要通过集中采购方式选择合适的供应商。
(2)标的额较大。集中采购是一种规模采购方式,只有达到一定的金额,才能体现规模效益。
(3)涉及面广。集中采购业务不仅需要辖内各相关部门紧密协作,也需要外部供应商的积极参与和响应。
(4)实施周期长。集中采购业务须遵循内部管理办法规定的流程实施步骤,还需要考虑给供应商预留合理的投标资料准备时间。
(5)风险点多。集中采购是一个存在众多风险点的领域。内部风险点主要表现为虚报采购需求、推荐已进入禁入名单供应商、擅自变更集审会决议精神、未经批准委托或委托不具备相应资质的机构采购的、未按合同约定验收的以及无正当理由或未经审批导致结算金额超过合同金额的。外部风险点主要表现为供应商伪造证件提供虚假信息的、投标过程中组织或参与围标、串标的、为严格按照合同约定提供合格的标的物的等。
我行集中采购业务自2003年正式启动以来,无论在制度建设、采购规模,还是在采购效果方面均取得良好的成果;并通过组织建设、流程控制等一系列措施,对集中采购业务的内部风险进行了有效防范,但是,对于来自供应商也即外部的风险,目前尚缺少有效的甄别和控制手段。本文主要分析集中采购业务外部风险点的存在方式以及防范措施。
2. 集中采购外部风险主要存在形式
集中采购是一个通过适当的方式,在若干供应商中通过一定的评价指标,择优选择供应商或服务商的过程。在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部分供应商通过虚假或非法手段排挤竞争对手而谋取中标,或者是中标后提供假冒、伪劣产品以及降低服务质量等,这些现象的存在既违背了集中采购“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损害了其他投标人的合法权益,也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我行的社会现象,因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杜绝。集中采购外部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中存在形式:
(1)在投标过程中,提供虚假证件、隐瞒真实情况和不良行为纪录,或者是无资质、超资质承揽工程。供应商主体资格达不到招标文件所要求的最低下限,为谋取中标,投标人采取伪造营业执照、资质证书等手段欺骗评审专家,取得主体资格合格以及商务标评审环节的基本条件。
(2)在投标过程中,组织参与围标、串标、抬标;所谓围标、串标、抬标,是指招标人与投标人之间或者投标人与投标人之间采用不正当手段,对招标投标事项事先进行串通,以排挤竞争对手或者损害招标人利益的行为。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投标人之间相互约定,一致抬高或者压低投标报价;投标人之间相互约定,在招标项目中轮流以高价位或者低价位中标;投标人之间先进行内部竞价,内定中标人,然后再参加投标;投标者之间其他串通投标行为。
(3)以他人名义投标;也即通常所说的挂靠行为,指的是投标人没有承担招标项目的能力、投标人不具备国家要求的或者招标文件要求的从事该招标项目的资质、投标人曾因违法行为而被工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或者因违法行为而被有关行政监督部门在一定期限内取消其从事相关业务的资格等原因,挂靠其他单位,或者从其他单位通过转让、租借的方式获取资质证书,或者在其编制的投标文件上加盖、签署其他单位及其法定代表人的印章、姓名等行为。
(4)在合同履约过程中懈怠履行合同甚至违反合同,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以旧充新、不按时供货、提供假发票以及其他损害我行利益的行为。
3. 防控措施
为有效防范上述风险隐患,可采取以下防控措施:
3.1 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对供应商的推荐、审核、评审、动态考核和退出管理,加强对评标人员的管理,严肃集中采购纪律。
(1)各业务主管部门在向集中采购部门推荐入围供应商时应加大从源头把关的力度,加强对供应商的主体资格、履约能力、诚信度的审查力度,必要时要对拟推荐的供应商进行实地考察,重点考察其生产能力、既往业绩以及售后服务能力情况,目的是选择企业业绩良好、社会美誉度高的供应商作为候选对象;避免所推荐的供应商是同一母公司下属的分公司、同一经销商下的分销商以及供应商之间存在关联关系。
(2)同时,要不断加强内部防范道德风险和职业操守教育。集中采购专家组成员应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提升自我修养,提高在评审环节对虚假信息的鉴别力;要加强防范道德风险教育,杜绝与各供应商存在利益往来关系;认真自觉执行集中采购回避制度。
3.2 坚持竞争性原则,多措并举,有效防范和杜绝围标、串标现象。
3.2.1 根据市场原理,通过有序竞争形成的价格是一种合理的价格,集中采购必须充分引入市场机制,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3.2.2 在集中采购过程中。
(1)公开采购信息,招标信息一定要尽可能公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媒体公开信息,吸引更多的供应商参与。参与供应商数量越多,操纵难度越大,串标、围标和抬标也就越难以形成。必要时还可延长信息的时间,也可主动邀请信誉好、资质高的供应商参加投标,从源头上提高招投标工作质量。
(2)降低准入门槛,放宽资格预审条件,放开对投标人数的限制也是避免围标串标的途径之一。在实际操作中,根据标的物的市场竞争和潜在投标人数情况,适当压低投标人最低条件下限,以吸引更多投标人参与竞争。即如果没有特殊要求,尽可能减少限制条件。
(3)完善评标办法,围标串标的情形多数出现在工程以及大宗设备采购中,串标的核心是中标价,防止串标最直接的办法应该是合理的最低价或次低价中标。这种评标办法是国际惯例,效果也非常显著。它抓住了招标的本质,大大简化定标原则,节约了采购资金,当然这必须以投标人的主体资格审查合格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