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疗改革的目的

医疗改革的目的范文

发布时间:2024-03-19 15:03:3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医疗改革的目的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医疗改革的目的

篇1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7-08

一、课程的整体设计思路

第一,中医食疗学慕课课程立足于教学团队前期教学实践积累的基础上,将在慕课平台实施教学管理一体化的全过程。慕课教学改变了传统在线教学方式,强调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及时交流互动,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改善学习效果。

第二,中医食疗学慕课课程还与线下教学相结合,采用混合式的教学方法。在线下面对面的教学活动中,学生需提前学习课程内容,掌握基本知识点。见面课堂上,教师的关注点是答疑解惑,并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开展课堂讨论,有条件时组织学生到医院营养科参观或见习,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以及实践问题的理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二、课程在各个环节中的设计思路

1.课程的互动答疑环节

中医食疗学慕课课程的互动答疑环节基于慕课平台论坛板块,通过课程章论坛、节论坛以及自由资源论坛板块,可以及时有效地呈现相关知识。借助PC端和手机APP端,学生可以时时互动答疑。鼓励学生线上互教互学,通过互助解决问题,老师给予点评。开展校内教学活动时,老师可以开展线下教学,讨论、互动答疑。

2.课堂讨论环节

教师根据慕课平台获取的大数据分析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掌握情况,并通过互动论坛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需求与问题。教师可以根据线上学习的大数据进行学习效果、学习偏好等内容的分析,结合课程进度,准备合适的案例问题,采用角色扮演、分组辩论等形式使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准备与实施的全过程。教师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在课前、课中与课后都给予学生及时的帮助和指导,以提高课堂讨论的质量和效果。

3.习题提交及解答环节

中医食疗学慕课课程通过慕课平台实现学生习题的提交与教师评阅反馈。该课程除了碎片化课程视频中间插入的随机弹题,在每一章节后还安排了习题,并对作业的提交时限进行严格的限制。在课程结束后会安排期末考试。每位教师团队成员会根据教学分工及时批改线上作业并反馈信息。

4.考核方式环节

该课程总成绩由线上成绩、线下见面课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组成。鉴于慕课课程的网络特征,学生的线上成绩建议占比40%。线上成绩来自对每名学生的综合考评。线下教学的平时成绩对学生的出勤率、小组讨论表现、小组汇报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占比30%。期末考试采取实践考核或食疗方案报告的形式,占比30%。

三、中医食疗学慕课形式的优势

1.将在线学习与线下学习有机结合

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使课堂跃升为师生间进行深度知识探究、思辨、互动场所,使以教师为中心、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的个性化教学模式。这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模式,可充分利用网络在线教学优势,强化见面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学习效率,有助于改善课堂教学的效果。

2. 改变师生之间的交流模式,加强互动

教师通过线上活动可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存在问题及授课效果,并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进度,及时发现学习问题,有目的性地参与线上或线下学习、交流活动,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篇2

模具是现代工业生产不可缺少的工艺装备。模具成型,具有生产效率高,质量好,切削少,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成本低等一系列优点,成为多种成型工艺中最具潜力的发展方向。模具的生产能力、水平,直接影响新产品的和老产品更新换代,影响着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是普通高等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其内容包括塑料成型的理论基础、注射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模具的制造工艺与方法。随着模具工业的迅猛发展,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那些既掌握理论、熟悉结构,又精通工艺、设计效率高的综合型模具技术人才十分紧缺。但是目前学校对模具专业学生培养的偏重理论知识的积累,讲授的模具设计流程、设计规范不仅与企业的模式不相符,而且落后于行业的发展,不能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出现这样问题的根源是高校课堂教学脱离企业真实需求。而案例教学,特别直接来自于企业的案例,会使得课堂的理论教学贴近企业真实的实践环境,通过学生查寻有关资料、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组织学生对事件、情境的构成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创造性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1.传统的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内容陈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模具技术也得到迅猛发展,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模具设计理论和手段的更新,模具制造新技术的变化都使得模具在结构上更加灵活,质量越来越高,功能更加强大,生产作业效率不断提高,可以说模具工业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但是在课程及教材上的知识却比较陈旧,老式的经典结构及工作原理仍然在教学内容中占有很大篇幅,模具前沿的新技术、新知识却没有被纳入教学之中,这样的教学内容显然落后,跟不上模具工业科技发展的步伐。

1.2教学方法单一

模具设计与制造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综合应用了前面的机械制图、机械零件、工程材料、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和机械制造技术等专业课的基础知识。内容繁杂、知识涵盖面宽,而学时数却偏少,教师一般不得不采取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来讲授课程内容,老师和学生之间缺少必要的双向互动。教师在讲台上讲解抽象的模具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学生因为缺乏实践经验,只能凭空想象。教学无法将理论知识和现场实践相结合,教学内容和生产实际脱节,使得教学组织缺乏灵活性,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无法实现学生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要求。

1.3缺少实践性训练

在模具学中,从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上看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比较少,即使有一些训练,也是在虚拟题课题下所开发的非常简单的系统模型,使得理论不能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学生缺少感性认识和实践机会,课程内容与生活和社会应用环境不贴近,因此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仍然感到内容较抽象、空洞。

2.基于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改革

模具设计的传统教学往往是基本概念、基本结构、基本特点、应用场合等的语言表述,即使采用多媒体课件也只是多一些可帮助理解结构的动画,对于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全过程仍然没有深入到教学中。课堂说教、课后记忆、考核答题式的模具教学方式仍然起主导作用。学生对塑件工艺性的分析、模具的设计理念、思路、内容、结构的关键性问题和注塑工艺参数的制订没有任何概念,更谈不上合理性、经济性和良好的工艺性。面对一个实际产品的模具设计无从下手,设计的模具完全是纸上谈兵,根本不能用于真正的模具生产。为了彻底改变模具教学与企业需求严重脱节的问题,较好办法就是在采用案例教学,以加深学生对系统分析、设计过程的理论理解。

2.1注重引入新技术和新知识的案例教学内容

案例教学内容选择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案例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通过各种信息检索手段或深入到生产企业中等多种途径选择具有时代气息,应用新设备、新工艺、新知识、新材料等的案例。教学案例的选择一定要做到紧跟模具设计理论的发展,精选反映模具设计与制造理论和实践最新成果的经典案例,引领学生关注前沿,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如热流道注塑模具、最新的三维设计(如Pro/E、UG)软件、工程分析(如Moldflow)软件直接运用到模具教学中,使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2.2将案例分析同课堂讨论式教学相结合

在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以后,初步掌握了相关基本知识和基本分析技能的基础上,按教学计划设立专门的案例讨论课,分组对选择的案例展开讨论,运用所学的模具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案例讨论教学法所选择案例应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前沿性。如图一悦达汽车厂生产的车灯后视镜注塑模表面存在充填不满和熔接痕的现象,让学生讨论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通过主动查阅资料和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塑件的设计、模具结构和注塑参数对塑件质量的影响;讨论模具和注塑机尺寸的关系,让学生了解模具的闭合高度与注射机的最大闭合高度与最小闭合高度关系、模具推出机构的推出行程与注射机顶杆推出行程的关系、定位圈与注射机上的定位模孔的关系、模具动定模板尺寸与注射机上动定模板尺寸的关系等。案例讨论教学法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会计知识的理解与把握,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有助于学生对典型案例、重点知识点的了解,使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也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案例教学和理论教学紧密结合

模具设计是一个综合工程,理论教学不能仅仅是基本概念、基本结构、基本特点和应用场合等分割式简单描述,否则这样讲解学生对整个模具设计过程就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理论教学应该结合企业一个典型案例,从材料选择、塑件的工艺性分析、分型面确定、绕注系统类型、工作零件尺寸的计算、模具结构、设计流程、注塑工艺参数和加工过程中制品的缺陷等方面讲授模具设计。以图二所示产品设计流程为主线,将各个知识点的内容串联起来。同时穿插补充大量的企业生产中的实例,以及生产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实例分析讲解,保证课堂上所讲的内容的实用性,使同学们在课堂上就能学会在生产中是如何设计、如何解决现场问题,这样可缩短同学们到企业工作的适应期,尽快地进入岗位角色。

2.4实践教学与案例结合

为了加深对注塑基础理论的理解,掌握工艺分析、设计的基本方法,提高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开发新产品的实践能力,课程实验教学必须结合企业案例。课程实验主要是模具拆装和注塑生产实验。模具拆装实验应选择企业生产报废的但能反映模具新技术的典型模具,如自动脱螺纹模具、自动脱凝料模具等。通过模具拆装过程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同时加深学生的认知程度。在注塑生产实验时,让学生亲手去安装、调试课堂所讲的企业案例模具,并选择合理的工艺参数进行塑件的生产。通过对模具的安装,学生掌握模具安装具体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加深对模具设计参数的理解,提高模具安装动手的能力。通过对注射成型参数的调试,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工艺参数的确定,调试压力、时间、温度的先后顺序;料筒与喷嘴温度如何判别;根据成型情况,如何来调整参数。通过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意识,巩固《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的基本理论,缩短企业需求与学生所学知识间的差距。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5课程设计与案例教学结合

课程设计是一个重要的实践训练环节,是对该课程的一次综合应用。但在以往的课程设计环节中,模具设计流程、设计规范和企业的模式不相符,提交的生产文件不符合企业规范,使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学生不能正常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在课程设计中提供企业生产的塑件案例,引入企业模具设计流程,强化企业模具设计规范,并在实践训练环节中要求学生按企业模具设计流程完成实践教学任务,所提交图纸完全符合行业规范。通过课程设计和以后的毕业设计环节加强对企业的设计流程、行业设计规范的认识,对就业后能尽快胜任工作有重要的作用。

3.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1选择案例要有针对性

模具设计与制造知识多,内容丰富,在选择案例时选择具有较强针对的案例;案例的选择既要融入教学内容,又要注重内容的生动性,抓住热点,才能引人入胜,教学效果好。在此基础上要注意案例的难易程度,案例太简单对学生来说没有吸引力、没有新奇感;若内容太复杂,难度太大,超越学生的知识范围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使教学过程难以开展下去。因此所选案例应具有典型性、综合性、现代性、生动性、创新性和适中性。

3.2处理好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

案例教学法是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分析、处理问题的实践中,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优势是明显的,但不是万能的,有许多基础理论、基础知识难以通过案例进行系统传授。传统教学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的连贯性强,系统性全面,尤其是对一些模具设计重要的基本概念的讲解,传统教学仍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只有学生掌握了必要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教师才能进行案例教学。所以,要处理好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既不能一味地为讲理论而讲理论,又不能片面地为了讲案例而讲案例,而要选择一些典型的案例将两者结合起来,综合利用,博采众长,互为补充、兼收并蓄。

4.结语

实践证明,在《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教学中结合企业案例,学生极大地增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锻炼了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对后续课程的接受能力、实践技能及工作后的岗位适应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小平等.案例教学法在冲压模具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5):171-173.

篇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1-0030-03

一、课程现状分析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是模具专业必修的一门核心技能课程,它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同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模具设计理论基础,提高学生对模具设计工作的适应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由于该课程安排在大二第一学期,学生刚学习过机械基础类课程,本课程是他们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学生对于学习这种偏理论的课程,尤其是在当前重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大环境下,普遍感觉学习困难。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对该课程进行项目化的课程改革的探索,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同时存在着很多需要改善的环节。

1.概念和原理枯燥难懂

当前,许多“重实践,轻理论”的思想对学生的学习存在一定的影响,尤其是课程讲解的内容与实际案例衔接的少,课程内容零散,没有贯彻始终的案例和作业,使学生没有成就感,往往对课程丧失兴趣。

2.课程内容陈旧

目前塑料模具设计的教材中,大多数是按照传统的知识讲解方式,没有相关的项目案例。教材只针对知识的讲解,并没有讲解知识的应用。如教材只讲解注塑机的类型、参数等信息,没有讲解如何选用注塑机,更没有列举出实际案例。这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被动的接受知识的过程。

3.项目案例复杂,不便于学生掌握

在当前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出现了为数不多的按照项目案例讲解的教材。但案例大多是来自工厂的复杂形状的案例,学生在学习时,往往花费很多时间在研究塑件产品的形状和参数上,而应重点学习的模具结构反而无法及时掌握。由于案例复杂,部分学生自暴自弃,对课程丧失信心。

4.项目案例多变,没有贯彻项目始终

传统教学中的案例往往是每个小的章节提出一个案例,或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提出一个案例,并没有针对一个塑件去对应一副模具。这种多变的案例,需要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理解去衔接,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二、CDIO工程教育理念

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4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它是“做中学”原则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Project based education and learning)的集中体现。它以工程项目(包括产品、生产流程和系统)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实践、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的理念继承和发展了欧美2O多年来的工程教育改革理念,提出了系统的能力培养、全面的实施指导、完整的实施过程和严格的结果检验的12条标准见表1,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1]

三、基于CDIO的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参照CDIO的“做中学”原则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对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做一体化”和“项目式教学”的改革尝试。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任务做驱动,项目考核实行过程监控,理论实践一体化。通过项目的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过程,实现课程的“做中学,做中教”。[2]

1.构建基于CDIO的主动实践项目

CDIO的核心体现是“做中学”原则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CDIO的方法论中,关联原则是非常重要的。该原则强调工程实践全生命周期的教育,应着眼于能力、知识的教、学、做过程的关联,而不是专注于具体工程项目的知识内容。[1]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在课程教学的教学项目设计上,根据塑料模具结构特点,重构课程内容和序化知识体系,以项目内容由易至难重构课程,把理论知识融合在项目学习过程中,确定以大水口简单模具设计、带侧抽芯机构的模具设计、具有复杂分型面的模具设计、带自动脱螺纹机构的模具设计四类典型模具作为教学项目。

2.构建基于CDIO的教学模式

CDIO教育理念是要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获取信息的主体,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课程团队与企业深度合作,结合CDIO理念,开发来自于企业的实践教学项目载体。针对每一个教学项目,课堂设定一个企业典型案例作为教学载体,贯穿教学项目的始终。学生在模仿学习的基础上,以大量的类似的塑料产品作为习题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个产品作为自己的作业项目载体,针对作业项目载体,编写模具设计说明书、手工绘制模具总装图、零件图。学生自选的产品作为课后作业,贯穿于该教学项目的始终。在设定项目载体时,首先要保证该载体能够融入课程所要传授的知识点,其次是要求教师的教学项目载体尽量简单,学生的作业项目载体难易有别,尽量做到教师教简单的项目,引导学生做复杂的项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CDIO为基本环境,将知识、能力的教学过程关联,见图1。[3,4]

3.构建基于CDIO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做合一。CDIO教育理念的教学重点不是知识内容的传授,而是面向实践,使学生在“做中学”。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的每一个项目,都安排相应的教学载体和学生作业载体,让教师在“做中教”,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

分组设计模具。CDIO培养大纲明确地将人际团队能力作为工程毕业生必须具备的四项能力之一,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达到预定的目标。[3]在课程的设计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分组,小组讨论选择课后作业项目。利用学校的教学工厂、模具展示实训室、模具拆装实训室等资源进行模设计。

手工绘制模具图、编写模具设计说明书。由于课程采用“做中学”的项目案例的教学方法,每一堂课讲解的知识,都需要学生针对自己的作业载体完成设计。采用手工绘制图纸和编写模具设计说明书的方式,更重视每堂课质量。而且手工绘图很难拷贝复用,所以手工绘制的图纸比较"充实"。学生小组通过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不仅能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也锻炼了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基于项目的学习,培养了学生团队意识和人际沟通的精神,增强了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4]

成立自主学习工作室。学生仅仅依靠教师讲授去掌握知识是不够的,CDIO方法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课堂在设置课后作业载体时,制定课堂外教学指导和学习工作室安排。课堂上不当场告知学生答案,使学生在心理上形成一种不完满的状态,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兴趣。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自己思考和课后自主动手等形式,使学生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和对自己未来的自信心。[5]

4.构建基于CDIO的教学评价体系

CDIO的评价方法重在能力培养,对学生来说,教师的表扬、鼓励、作业的及时点评、学习成就感等都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分阶段的技能考核。针对教学项目的教学载体,每节课的知识点讲解完后,学生就要针对自己的作业载体进行模具设计,并撰写模具设计说明书,最后绘制模具总装图和零件图。由传统教学的期末考核方式,转化为每次课程后的作业考核。让学生主动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按照预定的目标搜索实施方案,充分利用课堂和课后的时间,激发大多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6]

小组讨论点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完成一个作业项目后,每个小组对自己的设计图纸和设计说明书进行讲解和展示,其他小组和教师进行点评,并邀请企业兼职教师列席点评。在小组讨论点评和讨论时,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和展示自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结语

CDIO教育理念的应用对于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学生的绘图水平、模具设计和创新设计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由于小组协作的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参考文献:

[1]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

[2]方蓉.以CDIO为理念的《大学计算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J].西江月,2011,(26).

[3]李辛沫,袁丽娜.CDIO理念对设计制图课程改革的启示[C].2009全国工业设计教育讨论会论文集,2009.

篇4

[6]世界卫生组织.中国医疗公平性位居世界倒数第四[EB/OL].[2012-05-20].http:///20060320/n242366002.shtml.

[7]孙慕义.后现代卫生经济伦理学[M]. 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67.

[8]俞吾金.人文关怀:马克思哲学的另一个维度[N].光明日报,2001-02-06.

[9]郑也夫.代价论[M]. 北京:三联书店,1995:150.

[10]樊浩.伦理的实体和不道德的个体[J].学术月刊,2006(5).

篇5

公共财政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前提,其公共性决定了财政必须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在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方面普惠化、均等化。公费医疗本质上是特权医疗,是公共财政向特权倾斜,是官民不平等的一个显现特征。公费医疗改革应该直指社会不公,终结医疗等级、医疗特权,实现医疗公平。

然而,在我看来,公费医疗改革是政府财政难以为继的被动选择,是被逼出来的无奈之举,改革的最初动力并不是为了平权。因为公费医疗存在一个严重的制度性弊病,那就是花费越高、个人承担的费用比例越低;医疗单位越使用贵重药品、进口药品,越可以多获利,这必然对医疗的过度浪费缺乏制约,使医疗费用增长过快,最后让财政无力承担。数据显示,1978年全国职工医疗费用为27亿元,1997年增加到774亿元,增长了28倍,年递增约19%,而同期财政收入只增长了6.6倍,年递增约11%。医疗费用增速远远超过财政增速,这种畸形发展最终成了财政不能承受之重,催生公费医疗改革。改革的动力可能在财政富裕的中央和省、市不是很强烈,但是在县一级、尤其是财政困难的县,医药费报销都将难以保证,就算不改革,公费医疗制度也会名存实亡。

篇6

1 医疗改革与调动医护人员积极性的关系

由于医学科学的复杂性,患者个体的差异性,疾病过程的多变性和治疗条件的有限性,导致医护人员承担着较大工作强度和精神压力。医疗行业的特点和职业要求,不容得医护人员有半点马虎,特别是面对危重病人长期超时超强度工作,极易产生紧张焦虑,烦躁情绪。为此在设计医改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医疗行业的特殊性,从源头上为医护人员创造良好的执业条件,以保护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1.1 医护人员在医疗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关系着医改的成败:医疗改革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因素很多,但医护人员的积极参与不可否定。医疗改革不只是出台几项措施,下发几份文件,单凭少数部门或少数人就可以了的,最根本的是要依靠广大医护人员理解、支持、拥护和参与,在医疗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修正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2 改革必须依靠职工群众: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医疗改革没有广大医护人员的广泛参与,再高明的改革家也只能是一事无成,再好的改革方案也只会是一纸空文。因此,要把调动广大医护人员的积极性作为设计医疗改革方案的不可忽视的环节,让医疗改革使百姓受惠的同时,充分体现医护人员应有的价值。

2 医疗改革中影响医护人员积极性的主要原因

2.1 政府责任:由于政府投入“缺位”、监管“不到位”和功能 “越位”,致使医疗服务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以药养医”及商业化、市场化的倾向使医院经营“趋利”,业务创收成为考核医护人员的重要指标,医生在“救死扶伤”的同时,还要考虑经济收入,一方面让患者享有“低价优质”的服务,一方面又要顾及维持医院生存和自身收入和开支。他们在这种两难境地里无所适从。

2.2 体制缺陷:医疗体制的不完善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增多,自我保护性措施使医护人员谨小慎微,医疗机构的运行机制不合理,人员经费,运行费用和发展建设基本上依靠服务收费,医疗价格虚高,安全有效、廉价的药品得不到保障,加上医疗保障体系,社会救助体系不健全等原因,使医护人员的执业环境举步维艰。

2.3 激励不足:现行的事业单位工资政策不能适应医护人员的工作现状,临床医学专业性很强,需要医护人员经过长期的专业教育和长期的工作经验累积,技术含量高,投入成本大,医疗还是一门高风险职业,在社会经济形态的日益多元化,公众需求日益多样化的今天,这种收入与产出不相匹配的分配方式,致使一些不合法的收入时有发生,同时也影响了医患关系的和谐,感情刺激和心理负担让医护人员忧心忡忡。

2.4 约束乏力:由于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差,一些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缺乏自我约束,热衷于收受“红包”、回扣、开单提成、开大处方,滥检查、乱收费,在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中存在不规范行为,产生了消极因素。

3 医疗改革中调动职工积极性的方法和途径

3.1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一是加强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对医护人员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培养医护人员的敬业精神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观念,加强行业规范,提高人文修养,树立“以人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尊重、理解、同情和服务好病人;二是加强制度化教育,建立健全严格的诊疗标准,合理治疗,科学用药,严格收费标准,用制度管理和约束不良行为。

3.2 建立激励机制,倡导奉献精神:根据技术等级、工作年限、服务质量等条件,确定医护人员的薪酬标准,使之与社会同类人员的工资水平相等同,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善待人才,爱护人才,创造条件留住人才,树立科学的用人观,重视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与提高,不断完善人事分配制度;向重点岗位,重要人才予以政策倾斜,尽可能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鼓励专业人员确立自己的主攻专科,为临床一线人员搭建施展才能的舞台,积极为他们探索开展新业务、新项目的创造条件,以人才作为医院发展的智力支持,注重培养,锻炼人才,形成发展与人才的良性循环,以此来满足医护人员发展的需求,合理地反映他们应有的地位和收入水平,用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优秀卫生人才服务于社会。

篇7

中图分类号:R - 1 文献标识码:A

新医疗改革政策是一种面向整个社会的大面积卫生体系运作制度变革策略,依托新型医疗改革政策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行,真正满足人民群众就近方便看病、优惠看病的需求,且在相当水平上升级医院本身的医疗资源设置,选取一条健康型前进的路径。新型医疗改革的主要内容被细致划分成五个步骤,其中有关医疗人才管控模式的推进项目是其中一项。本文针对人才管控的价值性、人才管控的社会效能、人才管控的导入模式等,分别进行了论述。

一、实施医疗人才管控的价值性

在当今社会的持续进步中,医院自身亦逐步对本单位的运营管控及体系构建实施了相应幅度的创新,一整套的医疗人才管控机制陆续推出。构建医疗人才管控体系的重点目标是着眼于人才元素的竞争,对医疗人才的功能发挥实施放大过程。新型医疗改革政策出台之后,尽管国家对国营医院都实施了相当程度的特殊帮扶,但对新式医疗改革政策中所关联的指标型要求依然不能满足。所以,医疗单位激发本单位人才的工作自觉性,革新陈旧的人才管控机制,是顺应新医疗改革要求的基本途径。新型医疗改革形势下的医学人才管控体系,是重视医疗人才对本身专业价值的展示,在增强业务技能及优化科研功能的前提下,真正让患者领略到更加完善、周到、稳定的医疗业务服务。新型医疗改革形势下的医疗人才管控模式构建,具备相当的意义。

二、医疗人才管控的社会效能

医疗人才管控工作的深入其基本宗旨是遵循着追求“效益”的目的来开展,经营效益不但是各类医疗企业经营效果的主要评判基准,也在相当范围内对百姓的物质及文化生活有着影响。医疗人才管控中重点是促使医疗行业人才对其本身业务价值的高水平展现,在维护医疗人才个人潜质的基础上,对医院单位的经营效益做出贡献。新型医疗改革背景下的医学人才管控工作是对高技能医学人才的一种优选过程,依托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关注医学人才的具体业务水平,由此可在一定幅度上摆脱维学历论的限制。医疗人才管控的价值性还重点展现在对医疗工作者职业自觉性的诱导,能够凭借医学人才的工作业绩,施予充分的物质嘉奖。医疗人才的管控过程须对医学工作者的个性潜能给予维护和激发,完善医疗岗位的配置,调优医学人才的功能展示机制。

三、医疗人才管控的导入模式

人才是我们国家实现发展和兴旺的推进者,我国医疗人才管控机制改革的重点是实施在对外界医疗人才的招贤纳士上。伴随着当代医疗科技的持续深入和完善,对高端型医学科技人才的需要量亦大幅度增加。所以,医疗人才的招聘录用体系应当进一步创新。在当今新型医疗改革的大趋势下,需要畅通对优秀医疗人才的招聘通道,对于医疗机构中的高端型科技人才需赋予重要的职责和使命,优厚他们的工作待遇,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深切关心他们的具体生活。医疗人才的招聘录用须摆脱陈旧的招聘机制和录用模式,依托具备时代特色的网络讯息传播平台大搞舆论宣传活动,对招纳人才的年龄结构、性别状况及家庭居住地域等相关情况放宽限制。

医疗人才的招聘录用还要给予其事业进展的机遇及人生发展空间,对医疗科技人才的个人潜能进行深度挖掘,推进医疗单位和科技人才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四、医疗卫生人才管控的区域性规划

医疗卫生系统科技人才管控过程所牵扯到的区域型医疗事业发展规划,重点是把医学人才的利用和疾病防疫功能密切地联合到一起,设置以城乡居民的身心健康状况为工作目标,对社会中各地区的各类卫生设施配备总规模、调配余量、提质增量。依照公正、高效的准则完整实现配置,让有限的卫生服务设施获取圆满的运用,对医疗系统的科技人才实施科学恰当的人力资源匹配。医疗卫生科技人才管控的区域匹配,其主要内容是实现城乡业务结合,面对于相异地区以及各类不同档次的卫生医疗保健工作,把城乡医疗卫生设施实施完整的区域型匹配,配备专人负责,分清各层次医疗单位的卫生业务职责,达到医疗工作者对卫生资源的有效共享,且实施由城市区域促进乡镇卫生事业进步的运作机制,在满足疾病患者求医问药的基础上,推进各个医疗单位之间医疗卫生业务的合作开展。医疗卫生科技人才管控的区域设置应当依托网络的讯息平台,依托构建对应的医疗卫生科技人才管控IT讯息网络,服务于医疗科技工作者实现讯息合作共享,完整构建社会医疗卫生服务管理运作体系。医疗卫生科技人才管控的区域设置尚可强化城乡区域和其他地区之间的卫生讯息沟通与合作,摆脱以前的陈旧医疗服务体系约束。

五、医疗卫生科技人才管控的业务开放

新型医疗改革形势下医疗卫生科技人才管控业务的深化,尚牵扯到医疗工作者大范围营业的整体业务开放。目前我国部分城市医疗卫生科技人才业务管控的营业开放模式是仅对医疗工作者的营业区域的拓展,也就是说大部分医疗工作者能够被允许或者说有资格在本省内所有医疗单位开展医疗服务业务。拥有中级或以上职称的医务工作者能够同时在省内三个医疗单位从事医疗业务活动。医疗科技工作者开展医疗服务业务的多个医疗单位,允许是附属型医院、护理型医院、疾病应急门诊部、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推进现职医疗科技工作者在经过医疗专属管理单位领导认可之后同时在多个地点开展医疗服务业务,已经退休的医疗科技工作者仅需通报前沿营业区域的医疗单位,办理批复手续就能够被允许实施多个地域进行营业。医疗科技工作者大面积开展医疗服务业务的整体政策放开,是对广大医疗科技工作者自身专业价值及社会服务价值的充分挖掘和完整展现,不但可增加医疗科技工作者自身的经济收益,也体现了“人尽其才”的思维理念,让广大医疗科技工作者完整地、不遗余力地实现其自身最大的人生价值,为社会提供出最大的医疗服务功能,同时也给社会的发展、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做出自己的贡献。医疗科技工作者大范围开展医疗服务业务的整体开放,可减轻城市内各大型医院的医疗业务负担,可大力促进医疗服找滴竦暮献骱吞嵘,改善各个基层医疗服务单位的服务质量,是科学匹配医疗设施的有效途径。

六、医疗质量管理

毫无疑问,医疗质量是医院管理中最为重要的问题,没有良好的医疗质量,便没有了发展和生存。可以说,医疗质量是医院能够在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的根本。

因此,医院应当制定完善的人员和技术的准入标准,并且以此为基础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模式。此外,医院还应当建立完善的病种医疗控制标准、部门医疗控制标准,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和管理,最终在根本上保证医疗的质量安全。

七、利润管理

医院管理者在管理中,应当对于自身的服务和盈利模式进行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大环境和新医改大背景的改革与完善,有针对性地对于医疗服务流程进行不断优化和完善。可以说,具体点位上竞争已经不是现代医院之间的竞争的主要方式,而全面的医疗环节竞争才是最为根本的竞争方式。因此,医院的管理者要对于服务理念加以不断地更新完善,实现对于各种资源的充分利用。

八、结束语

卫生人才管理的推进是对患者高质量医疗服务的保证,在新医改的背景下,传统的卫生人才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医改的要求,因此人才管理的创新具有其一定的必要性。医院应加大对卫生人才管理的重视程度,对医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引导,对人才的潜能进行激发,在提升医务人员自身价值的同时,对医院的效益也进行提升。另外,卫生人才管理的推进需打破传统的地域限制以及医务人员的执业限制,发挥新型的多媒体力量,发挥医务人员医疗技术传播载体的作用,提升各地区的医疗技术水平。简而言之,在新医改的背景下推进卫生人才管理,是对医院效益、人力的有效管理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医院医务人员的职业素质,还能进一步对医院的医疗服账平进行提升。

参考文献:

[1] 徐英.新医改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几点建议[J].东方企业文化,2014(24):148.

[2] 潘湛,张琪,杜友爱.新医改背景下地方医学院校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职能的思考[J].医学与社会, 2013, 26(1):64- 66.

[3] 孟润堂,朱国军.新医改背景下乡镇卫生院功能定位的思考[J].卫生软科学,2012, 26(2):97- 100.

篇8

2008年8月8日晚,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国首都北京开幕了!无论是“礼乐击缶”还是“焰火飞天”,无论是“泼墨画卷”还是“丝路远洋”,无论是“飞翔火炬”还是“彩色家园”,都会让大家终身难忘、刻骨铭心!终于见到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风采。源远流长的奥林匹克精神与人类的发展之梦水融;上千年历史的奥林匹克运动与日新月异的现代科学技术完美结合;博大的奥林匹克文化和深邃的中国文化交相辉映。全人类共同谱写了气势恢弘的新篇章。

当各国体育健将汗流浃背、热火朝天地拼搏在奥运赛场上时,我们医疗战线的工作者默默无闻地坚守在另一个“战场”。就像一场接力赛,从四川抗震抢险救护伤员这一棒又传到了奥运医疗急救的保障战斗中来。本刊文《奥运医疗保障工作全面就绪》对北京奥运期间的医疗保障作了介绍。奥运医疗急救保障体系是成功举办奥运会的必备和难点。但在政府的领导和规划中,在各级医疗机构的通力配合中,成功地建立了高效、完善的急救系统。同时在全力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水平,强化公共卫生监督管理,做好突发群体伤亡事件的医疗急救和应急保障等方面做了充分的安排和现实工作。并充分溶进了“绿色、科技、人文”的奥运精神。

这也说明,筹备、举办奥运的过程也是促进我国医疗系统的发展、完善的过程。“十一五”规划医疗改革纲要指出: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方向,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转换机制、加强监管的原则,建立符合国情的医疗卫生体制,为广大群众提供安全、方便、有效、合理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去年,国务院已经制定一个初步方案。医疗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工作是围着满足百姓看病“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核心展开。当然,将宏观上的医疗改革深入到微观上的实际医疗细节的工作还是任重而道远的。其实在近几年的医德医风建设,严厉打击医疗上的商业贿赂,建立全民合作医疗体系等一系列措施都是逐步完善我国医疗体制的举措,也是建立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经之路。

医疗改革中的“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公共卫生和药品供应”四大方面在奥运期间都有充分体现。能提供多种语言服务的奥运村综合诊所可完成中医和西医等多项的诊疗任务。全北京市几百个医疗急救站链接成一个生命的网,并保证了稀有血型的供应。在公共卫生预防、监督、应急等方面也建立起多支协作团队。能够系统地、高效快捷地完成现场处理和信息通报。

在奥运期间,每一个奋斗在医疗战线的白衣战士都会微笑地对每一位光临北京的外国友人说一句:One World,One Dream!

篇9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01

本文从分析我国医改背景下,我国医院财务报表独立审计的需求入手,探讨在我国医疗卫生领域实施财务报表独立审计的可行性,寻找提高我国财务报表独立审计实效性的方法和举措,以期为我国医改事业顺利推进贡献力量。

一、我国医院财务报表独立审计的需求分析

对我国医院财务报表独立审计的需求需要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分析,下面我们将从我国医院财务报表现和改革两个视角对医院财务独立审计的需求进行分析。

1.现状的视角下我国医院财务报表审计需求分析

现状的视角下我国医院财务报表独立审计需求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是我国医院财务核算管理现状,在财务核算和报表编制与披露方面,我国很多医院,尤其是那些规模较小、建制不齐全的乡镇卫生院财务会计核算管理方面存在着纪律松懈、规范不严、基础薄弱、账面混乱不全、账实不符等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降低了医院会计信息的可信性,阻碍了医院的健康发展。财务报表独立审计能够使得医院内部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提高核算水平和会计信息的可信性。

其次,实施财务报表独立审计是内部监督的强烈要求。当前我国医院财务核算和报表的编制活动监督审计主要局限于内部审计和政府审计两个方面,审计的范围和水平两个方面都比较有限而且规范性比较差,影响审计的因素比较多,随着医疗改革的进行,影响审计的因素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单单靠内审和政府审计已经无法满足医院财务核算活动的要求,引入第三方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已经成为了一种十分迫切的需求。公立医院财务核算审计的独立性,有助于审计成本的控制,有利于医院审计监督体系的完善,提高财务核算与报批工作的规范性。

最后,实施医院财务报表独立审计是医院加强内部控制工作的要求。内部控制是医院日常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其涉及的因素较多,内部控制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内部控制工作应当能够有效的贯穿医院工作的全过程,覆盖医院内部管理的方方面面。实施医院财务报表独立审计有助于医院内部控制体系的规范和完善,能够帮助医院克服内部控制管理过程中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医疗改革视角下的医院财务报表审计需求分析

对医疗改革视角下的医院财务报表独立审计需求分析,可以主要从医疗体系和医院工资与绩效考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实施医院财务报表独立审计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我国地域较为辽阔,在庞大的国土范围内,医疗体系也十分的庞大,全国注册医院在2009年的统计结果中显示有将近2万个之多,随着医改工作的深入推进,医疗改革资金投入不断增加,医改涉及到资金活动信息的管理与统计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医改财务核算信息的审计需要独立的审计给予可信、可靠性的保障。独立的财务报表审计将有助于发挥第三方的审计和监督作用,有助于提高财务信息的客观性与真实性,有助于医改财务工作的持续改进,增加公众对医院的信心,有利于为医院发展引入社会资金的注入,从而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其次,实施医院财务独立审计有助于推动医院绩效工资改革。我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通过分析我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实践表可以发现,2009年10月1日对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基层事业单位进行绩效工资改革。其他事业单位如大中型公立医院于2010年1月1日开始实施,公共卫生事业单位与基层卫生单位经费由县级财政保证,省级统筹,其他单位按照类型不同分别由财政和事业单位负担。政府对资金的投入和资金的运行效率需要一个客观而公正的评价,同时给纳税者以及社会公众一个透明的回答,这些要求都需要医院财务报表独立审计给予保证。

二、我国医院财务报表独立审计的可行性分析

对我国医院财务报表进行独立审计可行性分析可以从国际做法和注册会计师的要求以及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优势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

首先,在进行医院财务报表独立审计业务中关注国际上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在医院财务报表独立审计方面,美国的做法相对比较成熟,每年都会通过议会对全国的医疗卫生相关的费用支出进行审计,并在审计合格的基础上向议会提交医院的财务报告,以便为下一个年度医疗卫生支出预算审批做基础。在欧洲,许多国家都通过法律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费用支出做了独立审计方面的规定。因此,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对医疗卫生事业的独立审计方面,注册会计师可以借鉴国际上一些国家比较成熟的审计做法,不断完善我国医院财务报表独立审计体系。

其次,最近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的颁布实行能够为我国医院进行财务报表独立审计提供可行性依据。2011年1月18日正式对外公布了修订后的《医院财务制度》(财社[2010]306号)和《医院会计制度》(财会[2010]27号)、新制定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财社[2010]307号)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财会[2010]26号),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也同步制定了《医院财务报表审计指引》(会协[2011]3号),医院和基层卫生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和审计等方面的五项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较原制度有多方面的变化,充分体现了我国医疗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与审计理论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更加真实地反映了医院的资产负债状况和运营情况,同时也顺应了新时期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新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对旧的财务会计制度进行了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无形资产核算与摊销、坏账准备的计提方面与比例以及投资项目等会计内容进行了切合实际,反映医院经济业务实质的修改,大大的为医院进行财务报表独立编报和注册会计师进行医院财务报表独立审计提供了依据。

最后,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方面的专业能力优势能够为我国医院进行财务报表独立审计实行提供改善意见,注册会计师是我国进行外部第三方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审计实践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监督力量之一,注册会计师行业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他的主要任务是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良性发展提供审计等监督服务,在审计的过程中,接受审计的我国医院应当积极的配合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充分的利用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和监督方面的专业优势为自己的内部控制和财务状况进行检查和审计,以便于及时的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保证自身能够在健康的状态下不断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发展。

三、医院财务报表独立审计中应当格外关注的事项

1.加强注册会计师的素质,以适应新的变化要求。为了做好医院财务报表的独立审计工作,注册会计师应当注重个人素质的提高,及时的补充有关医疗卫生方面的专业知识,及时的把握医疗改革的发展方向、改革的特点以及新的发展变化,以及这些新的发展和变化对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所带来新的要求等。

2.医疗卫生改革独立审计与企业的独立审计存在很大的不同。医院在编制上属于事业单位编制,是以非盈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业务也主要有挂号费、门诊费、住院费和医药费用的审计,这与企业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独立审计十分的不同。审计承担单位应当仔细的研究医疗卫生机构的特点,并在参考国外成熟做法与国内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筹划医院审计方案和实施步骤。

3.重视会计师事务所人才的培养,以便能够有效的进行医院财务报表的独立审计工作。加强岗位培训和业务训练,将中青年和业务骨干培养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以此为契机,充实和健全人才培养计划,改革完善人力资源政策,不断增强事务所的服务水平和竞争力。为医院财务报表独立审计提供更强的主动性和实效性。

4.医院的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及部分医院财务收支涉及医学专业知识,需要作出相应的专业判断,但这不是注册会计师的专长。因此,在开展医院财务报表审计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建立与医疗卫生专业专家级信息技术专家的专业合作机制,注意利用他们的工作,为开展审计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总之,注册会计行业应当未雨绸缪,努力的做好医院的审计工作准备,准确的把握审计的重点,确保审计工作具备时效性,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同时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应当积极的探讨和完善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医疗监督新模式,为医院财务报表独立审计提前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张永霞.浅析医院审计面临的问题及审计风险防范对策[J].内蒙古中医药,2012(15).

篇10

在公费医疗时代,承担的病人越多意味着医院亏损越严重。

享受公费医疗的患者,住院部分费用超过包干费后,由医院承担20%,财政负担80%。以平谷区中医院为例,该院医保办结算员邢小姐2005年开始接手公费医疗,当时医院在公费医疗上亏损几十万,到了2008年,这一数据上升到200多万。

由于财政负担过重,各地都对公费医疗先后出台过一些实施细则和约束浪费的机制。例如,北京市在2000年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公费医疗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出按保障人数定额管理的办法,以实现公费医疗开支总量控制,并制定了公费医疗享受人员医疗费用负担标准:年度门诊费小于等于3000元,职工个人负担20%,超过3000元以上部分,个人负担10%;年度住院医疗支出小于等于1万元,职工个人负担10%,超过1万元以上部分,个人负担6%;退休人员个人负担比例为在职职工的50%。

然而这些措施约束力并不强,并且由于公费医疗存在花费越高、个人承担的费用比例越低的制度设计弊端,使得“小病大看”等现象非常普遍。一些医疗单位在利益的驱动下,大量经销贵重药、进口药,甚至经销营养滋补品、非医疗用品;盲目进口和使用CT、核磁共振等高档医疗设备。

这些体制性弊端加大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也加剧公费医疗的改革。1998年12月,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要求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所有用人单位(包括机关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全部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此后,全国大部分地区根据文件精神,陆续取消了公务员公费医疗,对在职和退休公务员(离休人员除外)实行医疗保险。截至目前,内地31个省区市中,至少有24个已取消公费医疗,全部参加医疗保险,其他省份正在逐步取消公费医疗。

二、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改革人群仍享补充保险。在先行改革的《北京市市级公费医疗改革政策》中明确指出,公费医疗人员并入职工医保后,还可享受补充医疗保险,即市财政将为原公费医疗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险自付费部分进行“二次报销”,其目的是为了使原公费医疗享受人群的医疗保障待遇不降低。为了确保公费医疗改革后公务员待遇不降低,北京市为改革群体缴纳的3%补充医疗保险,全部由财政负担,粗略估算下来至少有数亿元规模。

2.改革人群内部也存在严重的不平等问题。天津市在2008年12月起实行的《天津市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办法》中规定,享受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的人员,在一个年度内发生的住院医疗费用,在由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按照规定的待遇标准报销后,其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由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统筹基金予以补助,在职人员补助80%,退休人员补助90%,副司局级以上人员补助95%。

另外,国家为了缩小职工医疗福利差距,在统筹医疗保险时,会用缴费系数高的来补贴低的,从而制定统一的医疗费用保障标准,所以普通职工医保中,无论缴费系数高低,其报销标准没有差异,只是存入医保个人账户的资金不同,缴费系数高的个人账户里的钱就多。

3.改革成本的问题值得关注。北京市早在2009年3月就开始了区一级的公费医疗试点,当时参与试点的三个区是平谷、海淀和西城。而平谷区的试点由于阻力小、推进快被公认为北京市区级公费医疗试点的“典范”。公开数据显示,2009年平谷区为推行医保改革,安排财政预算6600万元,其中包括一次性“注入”医保基金5600万元,这笔费用是平谷区机关事业单位参保人员工资总额5.6亿元的10%,相当于基本医保规定中,单位应代缴的部分,剩下部分是退休人员的统筹补偿资金。另外,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设立补充医疗保险基金560万元。

而平谷区2008年度财政公费医疗支出为3200万元,6600万元与之相比增加一倍多,即使以2009年医保基金实际使用额5440万元计算,也比2008年财政开支增加68%。

三、对改革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1.公费医疗改革需要总体性的设计和推进,破除体制性根源,在财政体制、监管体制等方面落实相应的配套改革,尤其是加大财政投入,进一步提升企业、农村人员的福利保障水平。

篇11

作者:卢传坚等

总体上看,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应该看到,制约卫生事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财政卫生投入不足、卫生保障覆盖率低、资源分布不均、初级医疗服务体系的不完善,药品流通环节过多、医疗服务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购买者使患者等等。

1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问题原因分析

1.1市场化中的政府责任缺失是医疗改革失败的根源所在

医疗行业作为服务行业属于第三产业范畴,将市场机制引入医疗行业是目前世界各国医疗改革的总趋势,全球性医疗体制改革的实践表明,竞争有助于医疗服务效率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约束成本、提高效率之效,这在我国也颇见成效,但是市场有其失效区,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本身是无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社会福利的最优。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所说,“每一种成功的经济,都是建立在市场和政府的合理平衡之上的”。可以说,市场失灵使政府的参与成为必需。而我国政府在医疗行业引入市场化后的做法却与此理论背道而驰,在市场发挥作用的竞争区域出现垄断行为,而在市场失效区却严重责任缺失,这是我国医疗改革失败的根源所在。

1.1.1市场机制的引入: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以后,由于体制基础的变动,传统的医疗卫生体制特别是医疗保障体制受到了严重冲击,过分严格的政府计划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医疗服务机构及医疗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总体投入和专业技术教育赶不上医疗服务体系的迅速扩张,致使医疗卫生服务的总体技术水平较低;此外,城镇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一直存在着对患者约束不足以及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问题,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则存在互济功能不足的问题,如此等等[1]。面对这种现实,我国被动地对原有体制进行修补,引入市场化。

1.1.2市场机制的引入为医疗行业注入活力:市场化使我国医疗单位由政府完全控制甚至直接管理、运营的状态下解脱出来,按照产业发展的自身规律发展与运行,由过去完全附属于政府机构、没有自主发展权力与能力、变成某种程度上具有自主发展机制与能力、对自己行为负责的经济实体。各医疗机构转变为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灵活的微观调节与转变,转变为必须考虑到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考虑到不同消费者的需要和满意度去行动,市场化通过提高效率和加强竞争使医疗服务水平提升和医疗价格降低。消费者对医疗行业的约束,由过去抽象的、难以操作的政治约束,转变为看得见的、可操作的经济、舆论约束[2]。

1.1.3市场机制的有效边界使其在医疗卫生领域部分失效:市场经济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市场机制利弊兼有,在肯定“市场化”作用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在事关全体人民生命和健康的医疗卫生领域,市场的逐利性又必然使其忽视了其服务于保护公众基本健康权利目标的重要性而无法保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

市场不是万能,市场机制有其有效性边界,即使在市场经济极为发达的美国在医疗行业也需要政府政策引导。从逻辑上说,市场机制有效性需要一系列前提条件,例如供求双方经济利益相对独立、地位平等、信息透明、诚实理智等。但在医疗卫生市场上,供给方即医务人员担负着双重的角色:一方面以医生以利益人的身份向病人推荐治疗方案,另一方面又以医疗服务供给方的身份从病人身上取得自己的经济利益。医务人员担负的这种双重冲突角色,加之信息在医务人员和病人之间的严重不对称性,医疗消费的数量和质量不是供求双方竞争的结果,而是主要取决于供方,病人和消费者处于一种劣势地位。正是由于有别于其他产业的一系列独特性质,从而使得市场机制在医疗卫生行业的许多领域不能有效地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我们需要政府的政策干预以保证公共卫生体系的公益功能、卫生资源的平衡、卫生公平性及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率。

1.2我国医疗改革失败根源在于市场有效区的政府过度干预及市场失效区的政府责任缺失

从目前医疗改革的状况分析,我国医疗改革的市场化表现为两方面,从医疗资源的配置或投入来说,市场又没有充分放开,甚至存在垄断,但是从医疗服务方面来说,有过度市场化的倾向。所以该开放的医疗市场未开放,而需要政府制定必要制度加以监管的部分又表现为缺失或是错位,是当前中国医疗改革的问题所在。

1.2.1过度垄断方面

我国目前对医疗保健机构以营利性及非营利性划分,公立非营利单位享受着政府的政策支持、优惠政策而集中了大部分优质资源,从而形成垄断性经营地位。同时政府没有充分开放医疗投资市场,社会资本无法正常进入这个领域,个体诊所或民营医院的开业得不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1.2.2政府责任不到位方面:一方面财政投入缺乏有效的分配机制,医疗服务机构从全部依靠政府拨款,转向在相当程度上依靠医疗服务收入,以图通过鼓励创收来实现医疗服务机构的自负盈亏,这偏离了医疗卫生服务于社会的大目标;另一方面,作为主要靠医疗服务支撑的医院,其服务定价并未充分考虑医疗行业高风险、高技术难度等因素,在整体上低估了医疗服务的价格水平,目前反映医生的诊治费和挂号费一般只有几元,顶级专家至多也就是一百来元。在这样的医疗体制下,给医院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

医疗保障体系缺乏普遍覆盖的制度安排,在医疗费用筹集与分配方面,忽视疾病风险与个人经济能力之间的矛盾,忽视风险分担与社会共济,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要求[2]。医疗资源分布缺乏合理布局的机制,缺乏完整的初级医疗服务体系以及“守门人”制度,市场的逐利性无法顾及医疗的大众属性及公平性,必然使资源分布趋向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地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则缺医少药,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大大降低。初级医疗体系布局极不平衡,社区医疗发展严重滞后,这需要政府政策的整体调控。医药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管制度,将医药生产流通企业视同一般的生产企业,放弃了必要的监督和规制[1]。医疗服务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购买者,医院与社会、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政府鼓励医疗卫生机构追求经济目标,又不知道如何运用其强大的服务购买力以引导服务提供者承担社会责任,必然损害到社会和患者的利益,这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第三方购买者——医疗保险机构对服务方加以约束。

1.2.3初级医疗服务体系的不完善及初级与二级医疗服务间转诊制度的缺乏导致看病难、看病贵:中国初级医疗服务体系的不健全及医疗服务递送体系中缺乏初级与二级医疗服务的制度化分工,是医疗费用快速上涨原因之一。在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中,医疗服务常常被分为初级、二级和三级三类。初级服务主要是针对一些非急性的疾病提供一般的门诊,在许多国家由“全科医生”执业;二级服务则由医院提供,主要针对急诊、需要专科医生治疗的疾病以及需要住院治疗的重病;三级医疗服务则是针对一些特殊的疾病,提供非常专业化的特殊护理。全科医生往往是病人接触医疗体系的第一站,而且在大多数国家他们扮演了所谓“守门人”的角色,即如果不经过全科医生的转诊,非急诊病人一般无法接触二级和三级医疗服务[3]。但是我国大量普通病人都涌向专科医生,大多数非急诊病人直接到医院需求初级医疗服务,不必经由全科医生转诊,非急诊病人可以直接到本来应该提供二级医疗服务的医院去寻求初级医疗服务,使二级医疗服务机构超负荷而初级服务机构资源闲置。

在国外社区服务中心是作为医疗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共同协作,双方之间有完善的转诊制度,以引导患者在医疗服务中进行有序、合理流动。但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双向转诊制度极不完善,合作松散,往往是上转(即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上级医院转诊)为主,而下转(由上级医院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诊)的病人较少,同时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往上级医院的病人也很少再回到社区。一方面是社区医疗得不到政府的有力扶持,缺乏有效制度加以规范化,难以聚集优秀的医务人员,社区资质不过关,缺乏全科医生,技术质量难以保证,医疗条件和设备较为简陋,缺乏必要的医疗条件保障。同时,社区医疗仍未完全纳入医疗保险,患者到非定点医疗机构费用无法报销,所以,患者从治疗的保险性、有效性、经济性方面考虑,就宁可麻烦一点儿,宁可多花点钱,也要舍社区医院而求大医院,造成大医院人满为患和医疗费用的上涨。另一方面,部分大医院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尚未建立转诊专门机构,未明确专职人员负责双向转诊工作,相关的制度及考核标准均未完善,使下转途径中断,导致大医院的病人不能及时往下转。双向转诊制度实际上并未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贯彻实施。

1.2.4药品流通环节过多,流通费用增高是药价虚高的主要原因

有人将药价过高归罪于医院,认为是医院抬高了药价,其实药品流通环节过多,流通费用增高才是药价虚高的真正原因,大部分医院用药是由物价部门所定。由于物价部门的定价、核价机制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因素,物价部门难以掌握和控制药品生产过程,对药品缺乏有效的监控机制,部分药品的实际出厂价并不高,药厂获取利润属于正常,但公布的药品零售价是出厂价的数十倍,使药品在流通和销售渠道中存在巨大的利润空间。药品生产企业在流通过程中大做文章,层层加价,给自己和批发商留出较大的“让利空间”,有调查表明,药品从医药代表手里至少要经过入院买路费、医生处方费、销售维持费、招标公关费等四道“涨价”门槛,才能到达患者的手里[4]。最后以相当于成本数十倍的价格向医院售药,导致相当一部分药品的中标价和零售价居高不下。

1.2.5医疗服务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购买者使患者处于被动地位

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本身的目的固然是为了分散风险,实现医疗费用的公平负担,但其另一重大目的是建立医疗服务的第三方购买者,以集体性的力量取代势单力薄的个人消费者来约束提供者的行为。如果没有医疗保障制度,那么医疗服务市场上只有两方。一方是病人,是医疗服务的购买者;另一方是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提供者。医疗保障制度引入后,医保机构就成为医疗服务市场上的第三方。第三方购买者是指医保机构成为医疗服务的主要购买者,他们可以运用集体的力量通过各种手段制约医疗服务提供者。可以说,在自费主导的体制下,65%的中国居民作为医疗服务的实际和潜在消费者,乃是以个人的身份不得不经常面对并且无力约束“供方诱导的过度需求”,即使是参加医保的居民,由于我国的报销制是大家先去看病,交全款,再到医保机构去报销,这个过程完全由医师决定病人该接受何种治疗、治疗程度以及谁该提供医疗服务。医疗费用通常由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单方面决定,医保机构没有发挥第三方购买者的职能,只单纯支付医疗账单。这是导致医疗费用快速增长的又一重要原因。

2改革方向探讨

2.1明确政府职责

医疗制度改革仍要走市场化的方向,这是被各国验证了的,但市场化必须走有管理的市场化之路,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市场化之路。各级政府要把医疗卫生工作作为关心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的大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不断加强和改善领导。政府要强化在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职责,确定各有关部门的职能,建立责任制,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增加对卫生事业的经费投入加大财政投入,确保医疗的公益性。优化卫生投入结构,确定保障重点,扩大医疗保障覆盖面,落实预防保健、卫生监督、社区卫生、农村卫生和医疗保障补助经费。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合理分配卫生资源,加强对中西部、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防止资源向高端服务、高购买力地区集中,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差距。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发挥中医药在基本卫生保健中的作用,中西结合,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2.2完善初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及转诊制度

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调整医疗服务体系的结构,这是医疗服务改革的突破口。完善转诊制度,实现社区医院同大医院的转诊制度,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中心,社区和医院密切联系、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建立社区医生固定培养渠道,提高社区医生资质。大医院和社区建立联系,大医院的医生定期到基层进行技术指导、业务培训和服务。将社区医疗纳入医疗保险解决社区医院“活水”不足的问题。

2.3整顿药品生产及流通秩序,合理调高医疗服务费,促进医药分家

篇12

关键词新形势医院财务管理完善策略分析探讨

为了契合新形势下的医疗改革,拓宽我国医院财务管理模式改革的空间,让医院的财务管理与医疗改革同时进行,更深层次的促进医院财务管理结构的优化与功能的创新,要求现代医院要充分掌握全球医疗改革的宏观发展趋势,完善自身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充分利用医院资金,让医院拥有更好的医疗设备,为人民及社会提供优质的服务。

一、目前医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的流通周转情况缺乏足够的监管力度

资金是医院良好运营的物质基础及保证,在医院的日常经营活动中,资金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若医院没有组建科学合理的的财务监管体系,那么医院医疗设备的建设及采购,或者医疗水平及质量都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医院的财务管理体系出现混乱及浪费等情况,都会直接影响到医院的良好运转。资金的合理循环及周转是实现医院发展目标的前提及保障。但是在目前的医院财务管理中,对资金的监管力度很低,日常经营中的各项费用支出都没有做到详细的记录,出现很多医疗资源浪费的情况。医院财务的监管工作没有具体落实到个人,对可循环利用的医疗资源没有做到再次回收使用,在缺乏监管的环境下,大部分的医疗人员都出现严重的浪费情况[1]。

(二)医院管理者及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不高

当前形势下,我国大部分的医院院长已经从传统医疗技术型逐步转变为医院管理型的管理者,但是医院的财务管理却没有随之改变而得到彻底的改革。注重医疗业务的管理及收入,忽略财务管理及费用支出的观念仍然普遍存在。在目前的医院管理工作里,管理者没有足够的风险意识,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设下了很多的隐患。部分医院为了求得一时的发展,过分注重医院获得的利益,忽视了社会赋予医院的重大责任。在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只看重资金的核算而忽视其管理的模式,财务人员只凭经验或者直接依据最高管理者的安排来记录医院的资金周转流动情况,没有意识到主动性在财务监督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三)财务人员没有经过正式的培训与考核,缺乏专业的管理及监督知识

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我国中小型医院中的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普遍较低,专业的管理监督知识不够,掌握的知识结构不科学,接受新知识的速度很慢,无法满足竞争日趋激烈复杂的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需求。中小型医院没有具备财务管理的专业人士,对组建资金的核算与监督体系存在着片面的认识,医院也没有适时的安排专业的知识培训。与此同时,中小型医院里的财务管理人员身兼多职,精力无法集中[2]。医院的核算人员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记账、算账及报账,工作的内容十分陈旧,对更新速度很快的的现代财务管理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专业水平及质量没有提升的空间,无法树立新形势下的财务管理观念和财务监督意识。在实际的应用中,没有办法对医院的财务资源进行严格的管理与监督。医院财务人员薄弱的财务管理意识直接影响到了财务管理水平与质量更进一步的提升。

二、新形势下的医疗改革改革要求

新形式下的医疗改革要求医院加快推进并不断完善基础的医疗卫生设备,保障医疗制度的实施。在新形势下的医疗改革制度形成之后,我国医院所要面对的市场环境会越来越复杂,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想要在医疗领域上站稳脚跟,就必须在医院内部的财务管理控制上下功夫,提高科学财务管理意识,优化财务管理模式,预防管理过程中的风险隐患,让医院在良好的资金运转中得到更好的发展。积极鼓励医院全体成员参与财务监督管理工作的热情,提高医院在当今医疗市场中的占有率。

三、完善医院财务管理问题的相关策略

(一)增强医疗应收帐款的管理力度

在我国医疗保险政策的逐步落实下,群众享受医疗保障的覆盖范围在不断的扩大,在药品及服务的费用结算时医院医疗应收款是最重要的构成部分。医院医疗应收款是否按时进行结算,直接影响着医院资金的灵活周转与流动。医院在进行相关的资金结算时,大部分选择项目结算与定额结算的方式。 如果医院的医疗保险费用出现超支情况,就会影响医院医疗应收款的及时收回。医院具有特殊的社会公益性,它的最高宗旨是提高我国的社会效益。所以在面对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矛盾时,医院要以治疗为主,避免出现不合理治疗、不合理检查、不合理的费用等情况。医院要着重强调医疗应收款的监督管理工作,逐步完善医疗应收款在核算时的记录及监督机制,及时整理和催收,提高医院资金周转速度[3]。

(二)实施科学的预算制度,增强资金的预算管理

医院的财务是在合理计划预算的基础上来进行的,在管理过程中以财务预测及决策做为着重点,对医院未来的经营发展方向及结果制定预先的计划及设想。对计划中存在偏差的问题要积极寻找纠正的方法,提高监控力度。在医院的财务管理中要突出体现计划及预算的重要作用,在实施过程中强化并完善管理,加强费用预算在计划范围内的可能性,细化预算的步骤,对全方位的资金进行预测。科学的预算是指以医院可持续的发展目标为指导精神,合理充分结合医院多方面的资源,以提高医院的总体经济效益。医院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要求,来制定及选择适宜自身实际情况的资金计划预算模式,来对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资金及财务各方面进行综合的统筹安排和整体规划。目前大部分医院选择运用成本控制与资金预算来做为基础的计划预算管理形式。医院的计划预算包括以下内容:对医院需要增加的设备,或者是即将要运行的项目进行总体费用支出的规划,确定落实增加设备与启动项目的总预算。在增加设备或者启动项目之前,先进行深入调查,制定可行性分析报告,再规划将来可以获得的收益,最后综合全部来确定要增加的设备与启动项目的计划预算方案[4]。

(三)确保严格落实计划预算方案

根据医院未来期望获得的收益目标,并在预算总成本的基础上,把医院总体的计划预算方案,细化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及科室,在成本发生的源头对其进行控制及管理,形成基层约束的资金管理模式。在确定进行预算的方案及落实方法编制完成之后,就要保证这些制度在医院的经营过程中得到严格的落实。在经营过程里,发现存在与预期方案有较大出入的问题,要对产生出入的原因进行及时的调查,分析确定产生的原因,采取改进的措施处理与预期目标不契合的因素,确保预算目标的严格执行。合理的资金计划预算管理在医院的资金流动及周转活动起着宏观监控的作用,推动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朝着预期的目标方向发展,并能对实践中存在差异性的因素进行有效的规划调整,对偏离预算的情况进行记录与监督。为了确保资金计划预算方案的切实贯彻,可以选择采用绩效挂钩的方式,对职工进行综合性的考核,充分调动其执行预算方案的主动性。

(四)控制成本,使资金的效率显著提高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我国医院的管理模式应该转变为现代化科技化的企业管理模式。所以,在医院财务管理管理中,必须要对成本进行严格的核算,医院在新形势的要求下要选择低成本投入、高效益的经营发展模式。在医院的费用支出中职工的工资与福利要确保落实;医疗卫生药品的费用,如卫生材料、中西药品等费用要在财务管理体系下加大控制力度;医院日常经营中可能产生的一切费用要做到节约,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医疗设备与医院的建设设备要在医院资金的不同情况下做出相应的调整[5]。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形势式下的医疗改革给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非常严厉的要求,与此同时,医院的可持续发展也寻觅到了新的机遇。在新形势下的医院财务管理体系必需要探索新的模式,才能契合新时展的需求。医院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要求财务管理者及相关财务管理人员,要深入理会科学财务管理体系的内涵,提高财务管理知识的水平及质量,摒弃落后的财务管理模式,把创新的理念带入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让医院财务管理走规范化、科学化及法制化的发展道路,实现我国医院资金周转及流动的良性循环,提升医院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袁彩华.论医改新形势下的医院财务管理创新.经营管理者.2010(01).

[2]许晔.新形势下医院财务管理探讨.财会通讯.2010(08).

篇13

一、简析公立医院药品加成的相关问题

在我国建立初期,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资已经出现了疲软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满足老百姓看病的需要,使得医院获得一定的发展,不至于因为资金的因素出现破产和倒地的局面,政府想方设法决定在现有的医院实施药品加成的措施,这样医院就能够在自身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获得正常的运转,这一政策延续到今天就出现了 “以药养医”、医疗改革难的局面,成为今天我国医疗改革的最大阻力之一。

我们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在经济、社会各方面都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关乎老百姓生命质量的医疗卫生条件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近些年,国家关注民生,关注老百姓的生活疾苦,着手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以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宗旨,解决好老百姓的看病疑难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理应以民为本,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所以我们必须千方百计的提高医药行业的服务水平,降低药品价格,实现最大化的社会福祉,按照“新医改”的精神要求,我国必须取消公立医院的药品加成,以扭转医院收入过去过度、畸形依赖药品加价的局面,这就是现在最大的社会医疗改革问题,虽然伴随着医疗改革,公立医院正在逐步的取消药品的加成,但目前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急需解决。如果解决不好,老百姓必然会怨声载道,进而影响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二、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巨大的医疗投入

目前,我国医院存在的问题就是医院的收入大概分为这么几部分,即我国政府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医院的技术与劳务费用收入、医院的药品加成收入。我国医院实行药品加成制度,医院可以对所售药品收7%-15%的加价。医院实行的药品加成政策在开始之初对医院的发展突出了一定的作用,为医院的发展解决了很大的资金困难问题。为了解决民生问题,环节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我们国家实行了取消药品加成的制度,就是目前我们所说的新医改的部门内容,这样就大大改善了我国目前存在的看病疑难问题,但同时,对于医院来说,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亏损和资金收入。取消药品加成之后,医院的收入结构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解决医院的资金问题,医院则通过三种途径解决,即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和增加政府投入,这些都大大增加了医疗的投入,是的社会公共资金大量补贴公立医院的医疗,增加了政府等相关部门的负担。

(二)增设药事服务费

对于医院来说,正常的经营是解决医患之间的问题,患者有病寻找医生诊断和治疗,而医生则是向患者提供一定的医疗服务,他们之间的服务与被服务的活动就产生了药事服务费。药事服务费是指医生和医院为患者提供一定的医疗诊断时,并向患者传递和告慰一定的注意事项,为患者开设药方和用药方案及用药注意事项而收取的服务费用。开设药事服务费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提升医生的工作态度,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进而引导医务人员钻研医疗业务,提高自身的医务水平,体现医生对患者开展诊疗服务的价值,遏制医生靠开“大处方”,“贵处方”牟取“提成”。在我国医疗改革的大潮中,药事服务费将纳入基本医疗保障报销范围,这也就是说,增设药事服务费不会增加看病者负担,不会影响到患者的利益,这对解决我国医疗改革的一些难题是比较有意义的事情,值得应用和推广。

(三)政策的变动和患者的担忧

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政府财政投入公立医院的领域发生了变化,投入的资金数额也发生了变化。这里我们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政府财政资金对公立医院的服务项目给予了一定的费用承担和费用补助以缓解公立医院的一些常规的开销压力,如医院紧急救援、惠农支农的医疗服务等等。对于特殊医院,政府也花费不少精力和资金,给予了很大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对传染病院、精神病医院、妇幼保健院等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和帮助。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后,形成的政策性亏损有多少、通过什么渠道来补偿,关键是政府要先核算清楚每家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支出与收入。在没有企业化成本核算的基础上,无法科学定价药事服务费或其他技术性的医疗服务收费,也无法明确政府的增加投入。在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越演越烈,老百姓的日常健康问题凸现出来。面对此情此情,作为医院管理者,不会奢望医疗服务价格在近期有明显的提高,并与医疗支出成本相符。有患者担心,医院收入降低了以后,为了维持运转或者经济利益,会不会让我们多做检查?会不会只需要小手术就能治好的病,让我们动大手术?这些都牵扯到老百姓方方面面的利益。

三、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的措施研究和改革探析

(一)患者享有药品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

当前医疗改革方案看似取消了医院的药品加价机制,取消了医院的以药养医体制,触及到医改的核心问题,但实际上只取消了医院正规、合法的药品加成收入,药品的选择权、控制权仍掌握在医院和医生手中,并未真正回到消费者和自由竞争的市场手中。以往那个紧密附着在“以药养医”体制上以回扣、行贿为基本生存方式的药品流通集团,依然生机勃勃,其利润丝毫不受影响,药品的腐败隐性加价机制依然纹丝不动甚至变本加厉。据报道在药品流通环节中,医药商、医药代表、医生、药品采购管理人员都是“隐性参与者”,他们瓜分了约占药价80%的巨额利润。当前医疗改革,只改革15%至20%的医院正常利润,却未触及60%至65%的院外集团的非正常利润。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让药品的选择权回到消费者手中。

(二)构建配套的措施

对于公立医院来说,相对于其他私立医院在资产计算时有明显的特殊性和不严谨性。公立医院的大部分固定资产都是有政府投资或者政府通过其他的渠道而获得的,这些固定的资产一般是不记录到医院的成本及折旧,而只是计算实际的收入和支出,带有明显的收付实现制痕迹。在我国公立医院中,出现的这样的情况,公立医院的成本、利润不透明,对此政府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为此,要先把畸高的药费降下来,将偏低的医疗服务价格提起来”等一系列面向患者和市场的医疗改革政策,必须改革当前公立医院内部自身的体制,建立起公立医院走向公益性的相关配套服务制度。

(三)加大补贴,创新核算制度

在取消药品加成后进一步加大对公立医院的财政补助力度和政策倾斜,面对着激烈的市场,一味的依赖财政补助是不可能解决医院的资金问题的。要解决现存问题还需要依靠医院自身加大医院的改革力度,完善医院的管理制度建设,提高医护人员的医疗和服务水平,实施合理定价、分级管理、综合监督的管理体制。医疗服务价格要随着物价的上涨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并做到时效性强,政策上政府宏观调控和公立医院的微观管理相结合,并建立准确的医疗价格评价机制,建立完整的医疗服务成本核算体系,实行全成本收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