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工商管理的学位类别

工商管理的学位类别范文

发布时间:2024-03-20 15:35:3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工商管理的学位类别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工商管理的学位类别

篇1

Practice Inquiry for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Graduates' education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increasing demand of the international talents,to cultivate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alents is currently becoming an important content for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strateg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major issues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graduate education in China,emphasizes the need for international cultivation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graduates,and explores the main strategies fo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graduates' education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Key words]Graduate Educatio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一、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具体可表现为研究生生源背景、导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观念、培养质量、学位制度和标准等符合国际规范,研究生阶段的学位、学历证书获得广泛的国际认同。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需要我们深刻理解国际化内涵,加强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理念,从而积极应对、紧跟教育国际化趋势;通过国际化提升国家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培养更多的现代化建设急需的高层次人才。

1、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进程迅速推进,在观念、政策、机构和实践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主要表现在:

第一,确立了国际化的研究生教育观念。我国的重点高校,尤其是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的“985工程”院校,已树立起了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共识;第二,制定了与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相关的法律政策。除“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之外,国家还制定了《教育法》、《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这些政策法规为我国开展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活动提供了法律依据;第三,建立了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组织机构。许多高校建立了专门办理留学生教育事务的机构,如外事处、国际教育学院、研究生院公派出国办公室等机构,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第四,广泛开展了国际交流与相互合作。走出去——留学与请进来——合作办学成为我国研究生国家化教育的两种重要形式。

2、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在高等教育国际化道路上取得一定的成就,特别在留学生教育,合作办学等方面有重大突破。但是,更要看到在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我国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相当的差距。

(1)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战略意识有待加强。

教育国际化的前提是观念的国际化,但长期以来,我国许多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意识还显不足,没有树立国际化的办学理念,没有真正意识到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教育国际化只是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的“985工程”院校的独角戏。就总体而言,很多高校和专业还没有把培养研究生具备国际视野、国际知识、国际竞争能力和跨文化理解能力等创造性人才标准纳入到人才培养目标之中。

(2)教学内容与教育方式有待改革。

我国研究生教育受传统教育培养模式的影响较大,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主管部门和教育管理者的思想不够开放,视野不够开阔,制订的教学方案、教学内容已经和国际化的要求严重脱节,不能适应国际化办学的要求。传统的导师讲授学生听讲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更是与拓展性创新思维的培养方式背道而驰,尤其是难以培养出引领时代潮流的新型的复合型研究人才。

(3)培养方式的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

培养方式的国际化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位授予和质量评估等方面。在教学内容上,主要体现在能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前沿及最新科研成果。然而,据有关调查发现,超过一半的研究生认为其专业课程内容中的前沿性知识比重过少,这种情况在理工科类博士生中更为突出。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主讲仍是高校教学的主导方式,研讨式教学、互动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和网络教学等方式还没有被广泛采纳。在学位证书互认上,中国的研究生学历还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在质量评估方面,还没有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国际化标准。

(4)师资力量与知识结构有待加强和调整。

国内一些合作办学的高校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中,虽然按照教学内容的国际化进行了设置,但师资能力与水平却出现了问题。有的是开了课却没有称职的人能上,勉强能上的却无法在提高教学质量、开发学生潜能及创造性上有所作为,还有的是有些教师在早年留学的时候学习过该课程,但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已经落后。由于教师不能很好地研究新兴学科与前沿学科动态,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

(5)研究生教育的法规法律体系有待健全。

我国198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简称“《学位条例》”)及其暂行实施办法仍沿用至今,但20多年以来,国内外经济环境和研究生教育本身都已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使得《学位条例》在很多方面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新形势,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造成了制度上的制约。另外,在解决如学费价格问题、中外办学收入的税收、外汇、合作双方资金分成等具体问题的规定和限定上,尚无比较完善的法规。

(6)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层次有待加深。

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由于自身竞争力不足,交流的主动权不大,在国际交流合作中还不够广泛。交流的重点并不是世界一流大学,而且建立的交流关系也主要基于对方的提议,主动性不足。另一方面,在交流的深度上,实质性的科学研究合作交流还很少,目前仍主要以师资交流和联合培养为主,引智项目聘请的专家学者从学术声望和国际影响来说还不够理想,而且请来的专家以一两次讲座、开会和短时间研究工作为主。对提高研究生质量影响十分有限。此外,在联合培养方面,存在着质量监管等问题。

二、我国工商管理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趋势

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我国的研究生教育面临的将是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一方面,国外优质研究生教育资源将涌入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竞争能力将受到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企业不仅要在全球范围内组织原材料供应、规划生产力布局、优化销售网点的配置,更重要的是必须在全球范围内招募人才并选派到世界各地。人们将更经常地在国与国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流动,这就要求从事跨国经营的经理和员工不仅要熟悉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更要了解国际经济运作的规则。经济全球化趋势对管理人才培养理念的影响从企业内部管理来看,现代企业的经营范围逐渐扩大,涉及面广而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平行发展,投融资渠道和领域多元化; 从外部环境来看,世界经济形势错综复杂,企业生存发展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程度逐渐加深,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经济环境,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受到空前挑战,新的管理经验和管理理念不断涌现,企业管理人员需要多元化的知识体系、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沉着的应对能力。这就要求工商管理教育能审时度势,以市场需求为基准,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的理念和目标。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提高了企业管理人才的标准,所以,培养适应全球化的、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能够驾驭国际、国内市场,具有快速决策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是企业生存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工商管理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首先,要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与思维模式的工商管理研究生。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表明,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对管理人才多方面能力的要求,工商管理教育不仅应该从传统的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转变,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以联系的、开放的、平等的、进取的眼光去看待自身和社会的发展问题。只有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和国际性的思维,才能适应变化、创造未来;才能认识和理解世界多样的文化,并在交流中学习和借鉴其中的精华;才能在国际交往中,懂得保持着相互的宽容、理解和尊重,懂得在竞争与合作中达到共同进步;才能主动学习和遵守国际通用的规则和规范;也才能及时了解、客观分析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前沿动态,始终保持国际竞争力。

其次,要加强工商管理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企业家精神。随着现代科学管理技术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尤其是高新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国内外各企业为获得成功与发展,提高竞争力,已将创新渗透到管理全过程中,并以此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战略创新、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才能适应科学技术、经营环境的急剧变化。因此,工商管理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现代管理人员的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也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为目标。

另外,要注重加强工商管理研究生的综合素质。21 世纪是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时代,企业管理人员不仅要有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意识,还要有迅速应用信息技术和统计分析工具获取信息、解释和分析统计数据的能力。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当立足于德才兼备的原则。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国际化需要的人才需要具备以下素质:第一,具有坚定地政治立场,高尚的爱国情操,时刻关心祖国的改革和建设事业;第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随时掌握学科前沿动态与变化,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第三,身心健康,有能力、有体力、有适应和应变各种变化和状态的能力。这是国际化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三、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国际化教育实施策略

根据上述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以及工商管理专业的国际化教育趋势,本文在总结工商管理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努力探寻适合笔者所在学校的工商管理教育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方式、课程建设、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教师和学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进行探究。

1、培养目标:

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项目致力于为学生打造国际化的学习环境,旨在培养富有创新思维和国际化视野、既懂业务又熟悉国际惯例、既掌握信息技术又熟悉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2、培养模式:

主要包括招生录取、学习方式等,根据学生的不同类别设置不同的标准。

(1)留学生硕士与博士研究生班:以招收海外留学生为主(国内学生须有录取资格,且人数不得超过班级总人数的20%),脱产学习,全英语授课。

(2)双学位硕士与博士研究生班:符合申请条件的在校生,可申请我部海外合作院校的硕士学位,在我校可以在职或脱产学习,在海外合作院校学习期间是脱产学习,全英语授课。

(3)国际交流硕士与博士研究生班:在当年录取者中选拔,与海外交流学生合班授课,在职学习,一半以上课程全英语授课。

3、培养方式:

改进单一导师指导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实行导师组制这一国际新模式。为了保证研究生培养国际化、针对导师少、学生多的实际情况,由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知识层次、不同专业特长的指导教师组成研究生培养指导小组,由该小组实施对研究生全面、综合、具体的指导。

4、课程建设:

加大双语课程建设力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双语教学是一条走向国际化的有效途径,二十一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经济全球化,需要有“全球化”的管理人才去适应。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国际融合是大势所趋,双语教学是在这种国际形势下的必然产物。

5、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培训:

根据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实际需求,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研究生授课教师和研究生教学管理人员到国外高水平大学进行6-12个月的课程进修或培训。

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留学生指导教师赴国外进行1个月的短期交流与合作。

海外名师讲学,每年邀请一定数量的国外知名研究生教授来校进行为期三个月至半年的讲学、与我校教师开展交流与合作。

6、教师和学生国际合作与交流。

工商管理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国际胸怀及视野的多元复合型人才。尽量利用与境外大学签订的交流协议,积极为教师和学生创造机会参与国际交流:一是学术交流,如交换项目、寒暑期学校、实习项目、短期国际会议、学位奖学金项目等;二是文化交流,如文体交流,社团国外游学等。另外可以定期邀请国际管理界的专家学者到校交流访问,并创造机会长期聘请外籍专家和学者。

参考文献:

[1] 曲虹.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3):27.

[2] 顾丽娜.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策略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增刊):111.

篇2

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现状我国的独立学院始于1999年,在国家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大背景应运而生。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由于独立学院都是依附于一所公立大学举办的,母体高校的专业优势往往就成了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的基础。因此,除各独立学院之间专业设置雷同外,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专业同质化现象也很严重。专业设置同质化的不良后果很多,最重要的一点是办学特色无法凸显、办学优势不明显。现行的专才培养模式不利于就业和后续发展图4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基本工作能力要求调查图5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专业工作能力要求调查以我校工商管理专业2008级培养方案为例,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表述是:本专业培养具备经济、管理及其他多学科的知识和能力,掌握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技术,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能在企业经营管理或生产管理岗位胜任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本专业特色是以工商企业管理方面的基础理论为主线,重点训练学生的管理实践技能。但专业课程设置过于大众化和普通化,如除去专业公共基础课不谈,专业技术基础课有9门:生产与运作管理,企业物流管理,运筹学,市场营销学,电子商务,企业战略管理,资本营运,国际企业管理,跨文化管理;专业课有12门:工业生产技术学(金属工艺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国际贸易,金融学,多媒体制作,管理心理学,项目管理学,财务管理,中国税制,货币银行学,专业英语;任选课有6门,部分课程的开出不尽合理,对必修课的重视大大超过选修课。选修课不仅课时少,课程类别也比较单一,培养出来的学生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限制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全面的就业能力。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与实际存在脱节比较突出的是所选用的教材与实际联系不够,理论性太强,应用性不足。课程设置有重复和低效情况存在,如专业技术基础课中,国际企业管理,跨文化管理;专业课中,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就属于此种情况。轻就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未来还会转向“普及教育”。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要培养能在各种组织中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必须体现与市场接轨,我们有些课程设置了实践环节,也仅仅留于形式。其结果是,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越来越差,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越来越弱。我校工商管理专业2008级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只设置了入学教育与军训,公益劳动,认识实习(结合工业技术课程的学习进行企业考察),企业系统决策ERP课程设计,专业论文,ERP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这些内容,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差甚远。

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改进对策

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渠道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一是各级政府、国有企业的管理部门;二是管理咨询服务等中介企业;三是中小民营企业的管理部门;四是在国内院校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或到国外学校深造学习。但不论是何种就业渠道,用人单位都会给毕业生提出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对于独立学院层次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更大。很多毕业生经过职场的碰撞后,觉得原来我们院校的工商管理培养广而不精,使其感到在工作岗位上什么都懂一点但什么也不会做,很是尴尬。那么用工方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工商管理人才呢?图1-5显示的调查数据就能说明问题。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改进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没有实际管理工作经验,想直接进入各级单位的管理部门是不太现实的,专业博而不精是主要原因,缺乏实践的历练是其最大的“短板”,如何才能克服“短板”,使毕业生在就业求职时更具有竞争力呢?对于我们独立学院来说,就要修正培养方案使之更为贴近市场才是关键。目前,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高校非常多,本科一批、二批、三批,专科院校中均有开设。从近几年的《招生专业目录》中可以看到,工商管理专业的招生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按一级学科工商管理专业招生,二是按“工商管理大类”招生。近些年,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以“工商管理大类”招生,入学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分流到具体的专业。如:北京大学按照工商管理类统一招生,分为金融学、会计学、市场营销三个专业方向。新生入学后,统一进行为期一年半的英语和数学强化训练,二年级第一学期末根据学生志愿和学习状况再分专业。笔者认为,独立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应做重大改革,可分为两个阶段模块,四年本科的前一年为基础模块,后三年为专业模块。这样可起到前一年是厚基础,后三年是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和市场需求由其自我选择以后作为职业方向的专业。以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为例,其经管学部目前有8大专业,分别是: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工商管理的学生在大二第一学期课根据意愿选择在其他专业学习。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前一年的基础模块设置如表2。通过这样的修改,就能较好地改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困境,也可使我们独立学院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更加具有实用性而受市场欢迎。

本文作者:廖宇工作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部

篇3

2007年至2013年,毕业生就业主要分布在珠三角,粤东5%、粤西4%、粤北2%、省外1%。珠三角中,广佛肇51%、深莞惠24%、江中珠25%。根据11级顶岗实习调查情况,在顶岗实习企业中,从企业类型看,主要集中在中小型企业,物流管理专业主要集中在物流企业、快递公司、生产企业、商贸企业及其他,科技型企业较少。顶岗实习岗位主要是基层岗位,如仓管员、营销员、文员、客服、储备干部、报关员等。工商政管理专业择业范围比较广,顶岗实习岗位主要集中在行政文员、客服、销售员、教师等,但从事一线生产管理工作的较少。

(二)中小企业对高职学生的知识要求

根据工商行政管理专业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在高职学生的专业知识方面,用人单位重视的是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连锁经营管理等。根据物流管理专业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用人单位重视的是物流采购管理、仓储与配送、运输与包装、物流技术与装备、物流信息系统等。

(三)中小企业对高职学生的素质要求

根据工商行政管理专业、物流管理专业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中小企业都看重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语言表达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综合素质。(四)中小企业对高职学生的能力要求根据物流管理专业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企业看重物流专业人才的运输、仓储、配送的基本操作、管理能力、信息系统操作能力、物流营销能力等专业核心能力以及日常工作基本能力,包括办公软件的操作以及使用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扫描仪等办公设备的能力。根据工商行政管理专业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企业看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生产运作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信息系统操作等专业核心能力以及日常工作基本能力,包括办公软件的操作以及使用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扫描仪等办公设备的能力。

二、广东理工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为了促进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学院已与200多家企业签订了互为基地协议,学校为企业的人才培养基地,企业为学校的实习、实训与就业基地,学院还成立了校企合作订单班,与重庆力帆乘用车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力帆乘用车有限公司在我院开设“力帆出国班”,与珠海市珠光汽车有限公司建立了校企共建汽车专业合作协议,共同开设“珠光汽车维修、营销班”“汽车整形技术珠光班”,与广州多迪公司和拓胜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并开设了多迪订单班、拓胜订单班及拓胜校内工厂等。同时,学院采用了“2.5+0.5”的工学交替模式,即在3年的人才培养中,前两个半学期在校学习,最后一个学期去企业顶岗实习,学院与260多个单位确定了长期的人才输送关系。目前,适合工商管理类毕业生就业的校企合作单位有佛山浪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东莞市世通国际快件监管中心有限公司、广州诚伯信息有限公司、深圳市利仓行物流有限公司、顺丰速运(集团)有限公司、TCL王牌电器(惠州)有限公司等60多家公司。

(二)强化实训、实践教学

学院建有种类完备的实验实训中心,校内实验实训基地5个,校内实习工厂2个,各类实验实训室106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89多个,教学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总值达6600多万元。可供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使用的实训室有8个,包括ERP实验室、物流综合业务实训室、物流模拟实训室、人力资源模拟实训室、情景模拟实训室、商务谈判室、天猫工作室、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室等。这些实训室可以承担课程实训及综合实训。物流管理的综合实践课程有ERP沙盘模拟实训、物流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总学分为20个学分,总学时为360个学时。工商行政管理的综合实践包括ERP沙盘模拟实训、工商管理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总学分为20个学分,总学时为360个学时。

三、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瓶颈

(一)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动力不足

目前,学校订单班只针对部分专业开展,订单班的运行机制是:学院根据企业要求定向培养人才,共同设置相关的课程及共建实验室等,企业参与该学科专业建设,并向学院捐赠用于教学科研的设备,学院组织教师和定向培养学生组建教学单位,根据企业需求开设课程,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相关专业课程教学工作,形成共同培养人才的机制。但在实际运行中,企业很少真正参与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同时,工商管理类专业实验室还是以学校投入为主,企业投入很少,政府虽然支持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并没有资金投入,因为缺乏企业的积极性以及政府政策与资金,导致校企合作无法深入开展,大部分的校企合作单位是以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为主,学院主要为企业输送人才,企业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大多数企业缺乏校企合作的主动意识,他们只是希望学校培养优秀人才供其选择,尚未形成配合高职院校进行校企共同育人的合作意识,企业不参与或很少参与人才的培养。

(二)实训方式单一,工学结合不理想

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训方式主要是课程实训、综合实训。课程实训包括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及仿真实训等。仿真实训具有系统性和综合性等特点,这些实训方式对提高学生的技能有一定的作用,但和真实的工作情景仍然存在差距,职业氛围不强。综合实训侧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如ERP沙盘模拟实训是通过沙盘模拟企业经营过程,让学生在企业战略制定、市场分析、营销策略选择和财务管理等一系列活动中学习管理知识,体会企业经营全过程,提高分析决策能力。但仍然与真实工作情景存在差距。顶岗实习是在校大三学生最后一个学期真正进入企业工作学习,顶岗实习最能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科学创新精神和熟练专业技能”人才的最好方式。但这种方式并没有贯穿于三年整个学习的过程,不能充分体现工学交替思路。工商管理类专业顶岗实习的岗位与专业对口性不强,导致很多专业知识在实际中无法应用。顶岗实习的整个过程缺乏专业的指导与监控。

(三)课程体系未能体现工作过程系统化

传统课程知识是按照学科体系排序的,这样排序的课程,本质上是基于知识储备的课程,形象地说,这是在盖一个知识的仓库,所追求的是仓库的每一层、每一格、每一个抽屉里放什么知识,所搭建的是一个堆栈式的结构。但是,存储知识是为了应用,国际上把应用知识的教育称之为行动导向的教育,把与之相应的应用知识的教学体系称之为行动体系,也就是做事的体系,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工作的体系。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设计可以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筛选典型工作,第二步,整合典型工作,第三步,构建课程体系,第四步,设计学习单元。我院工商管理类课程体系没有体现工作过程系统化,主要问题在于第一步,第一步应该是基于对企业的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获得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例如对物流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之前应该对学生在工作岗位中涉及到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筛选、整合,但在实际中并非如此,因此,专业课程设置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在教学设计中,学习情境也无法体现出工作过程,只是对章节的简单罗列,换汤不换药。

(四)师资队伍薄弱,“双师型”教师严重短缺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双师素质”,二是“双师结构”,即专兼职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对专职教师任职资格的要求是:拥有大学学历;有5年以上的工作经历,其中至少在相应的专业岗位上工作3年;有2年以上的教学或培训经历,有较强的科研能力等。除此之外,还拥有庞大的兼职教师队伍,他们都工作在生产第一线,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我院工商管理类教师都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但大多数是中青年教师,职称以讲师为主,中青年教师的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企业实践工作经验,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上不能与时俱进,教改科研能力不强,难以在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中发挥骨干作用。

四、构建“工学交替、政校企融合、强化实训”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

(一)完善工学结合模式,实现工学交替

目前,广东理工学院的工学结合模式是2.5+0.5。就学生的专业素质而言,理论基础知识相对薄弱,但思维活跃,动手能力较强。为因材施教,建议采取全日制交替模式来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要积极探索构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也提出了“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结合当前教学实际,建议开展两个方面的尝试。一是引导企业在学校建厂,打造一批符合校企合作要求、科技含量较高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二是鼓励学校成立“教学公司”,如物流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公司等,开展真实经营,让学生在最后一个工作学期进入“教学公司”进行顶岗实习。

(二)结合中小企业对工商管理类的人才需求,明确专业方向与培养目标

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学生毕业前应明确就业方向,我校工商管理类专业都没有细化方向,导致课程设置过于宽泛,学生毕业后普遍反映工作中用到的专业知识太少。因此,专业方向首先要明确,如工商行政管理可以分为制造型企业生产管理方向、服务型企业管理方向等。物流管理可分为国际物流方向、航空物流、快递方向等。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结合中小企业的需求,培养具备基本职业道德、掌握职业核心能力、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技能型与创新型专门人才。工商管理类专业明确方向后应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明确学生的培养目标。如工商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现代工商企业各专项管理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生产、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基层管理实践能力,能在各类型的生产企业、流通企业以及事业单位从事生产、管理、服务等实际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物流管理是培养掌握现代物流经营管理理论,具有较强物流经营管理实践能力,在制造企业、流通企业、电子商务企业物流部门或第三方物流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物流经营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实现政校企融合,发挥政府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高职院校应加强与当地有关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的沟通联系,积极打造政校企合作平台,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植根企业需求,充分整合政校企的优势资源,不断丰富合作内容,拓展合作领域,优化教学专业设置,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企业员工教育培训等,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培养应用性人才。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广东理工学院界定的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较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能够承担专业实验、实训教学和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的专任教师。“双师型”教师认定分为3种类别,第一类要求具有高等学校讲师职称同时具有本专业或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专业领域非教师系列中级技术职称。第二类要求教师近三年内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或获得县区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励或者具有教育部认可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学习的经历,并取得相应证书,或者近三年内累计有三个月以上的在企业或生产服务第一线从事专业实际工作的经历。第三类是来自行业、企业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或高技能人才,从事教学工作两年以上,在行业、企业工作5年以上,担任过中层管理职务或具有中级职业技术资格的专任教师。而工商管理类的双师都属于第一类,但这类教师缺乏企业一线的实际工作经验。为了更好地培养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学校应鼓励教师到企业去锻炼,如新进老师必须要到企业顶岗1年才可以授课。专任老师近五年内必须有2年企业顶岗实习经历,且岗位必须与专业相关等。并且,学院应该为老师提供政策支持,如为教师提供企业实习岗位,制定实习期间的工资制度,加强实习期间的检查、监督,并将是否去企业顶岗实习作为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

篇4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1-0176-03

我国高校会展教育现状

受城市化进程加快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的会展业正在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每年举办的各级各类节事活动在6 000个(次)左右。具有1∶9拉动效应的会展业为各地城市的旅游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收入和当地形象的建设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随着会展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的会展教育也随之迅猛发展,并引起了越来越多高校的关注。国家教育部于2004年1月批准第一批高等院校设立会展专业,本科专业名称为“会展经济与管理”,专科名称为“会展策划与管理”。截至2011年,全国已有187所高校开设了会展专业(包括本科和专科),其中,2011年新增31所,占总数的16.6%,学生规模达到10 176人。在我国招收会展专业新生的187所高校中,高职院校为145所,占77.54%。与之相对应,高职招生数占招生总数77.78%。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是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教育机构。在187所高校中,“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占三分之二,“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占五分之一,另外有两个专业占十分之一左右,“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是我国会展学历教育的主体。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许多高校也开始提供会展管理方面的硕士研究生学位教育,如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等。由此可见,我国会展人才的培养体系正向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发展。在专业设置、学科体系方面,我国高校的会展专业主要设在旅游学院或旅游系、艺术系、外语系,其中尤以设在旅游学科体系之下的为多。

会展业对人才的需求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越来越多的国际大型会展活动在我国举行。在此热潮推动下,全国23个省市出台了“十二五”会展业发展规划,60多个城市已经设立了会展管理机构。对会展专业人才的需求更是与日俱增,据了解,“北上广”三大会展城市会展专业人才岗位需求与求职者的比例为:北京8∶1,上海10∶1,广州8∶1。从岗位需求层面上看,招聘需求最大的是下面五种人才:会展设计师、会展项目策划、会展销售、项目经理、服务员。

目前,除了热点展会集中城市“北上广”对会展专业人才的集聚需求外,随着会展场馆的新建和大型、中型国际国内展览会的举办,国内一些二、三线城市对会展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可小觑。以无锡为例,作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实力排名前5位的大中型城市之一,其主要会展场馆有4个:太湖国际博览中心、无锡市体育会展中心、江阴国际会展中心和宜兴国际环保会展中心。近年来,先后举办了灵山圣会、徐霞客旅游节、亚洲邮展和太湖汽车博览会等15个国际国内展会,参展总面积达20万平方米。在无锡,三星级以上酒店有106家,其中五星级酒店有23家。根据《无锡市会展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报告,至2014年,无锡会展活动数量和展览总面积年均增长将在15%以上,规模以上展览总数将超过35个,展览总面积将超过50万平方米,举办大型国际会议将在10个以上,将形成1~2个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会展品牌、10家以上具有较强实力的会展企业和会展配套服务企业。由此可见,政府的大力扶持和雄厚的经济实力都将促进无锡会展业的蓬勃发展。同时,对于会展业高级、中级和初级岗位人才的需求也将继续增长。

国外活动管理与国内会展教育内涵辨析

我国许多院校在设立会展专业时寻求与国际接轨和合作办学。如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与德国的奥斯纳布吕克技术应用大学合作创办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开创了国内会展教育国际合作办学的先河。国外会展管理专业的名称为“Event Management”,翻译成中文为“活动管理”,其内涵远远大于国内对会展业即会议和展览的认知。在国外学术界、业界和行业协会,普遍认可会议、展览会、体育赛事、节庆活动、奖励旅游等事件活动都包括在活动管理内。源于国外会展涵义的界定,国外会展管理课程体系的设置通常实行模块化教学,例如,德国的会展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主要包括工商管理、展览、会议、大型活动管理及展示设计与搭建等五大模块。借鉴国外的会展管理教学模式,我国的部分高校已开始实行教学体系改革。如上海师范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按照“活动管理”教育的规律,采取项目驱动型会展模式,并采用“基础课+方向课”的模式,以增强学生对不同活动项目的操作能力,旨在拓宽学生的就业范围。

国外会展管理教育的常见模式

教育层次和学位体系 澳大利亚的会展管理教育起步较早,且层次多样。澳大利亚的大学主要分为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澳大利亚的应用型大学与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有一定的区别,其学位和社会认知度都与研究型大学一致,只是在专业设置和科研两方面与研究型大学有一定的差异。从总体来看,澳大利亚的会展教育培养体系比较全面,包括本科生学历教育、研究生学历教育和博士学位教育。以澳大利亚应用型大学格里菲斯大学(Griffith University)的会展教育为例(见表1),从所授予的学位层次来看,本科生文凭教育阶段主要由单一学士学位和双学士学位组成,由商学院授予。本科生学士学位需完成24门课程,其中9门基础课程,7门专业课程,8门选修课程,每门课10个学分,共240个学分,并且需要在与会展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实习至少满250个小时。研究生文凭教育包括研究生课程证书和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证书需完成4门课程,硕士学位需完成8门课程,其中包括4门必修课,4门选修课,每门课10个学分,共80个学分。本科和研究生授予学位的专业都是会展管理,并且属于商学学科体系之下,这主要是因为会展管理专业涉及工商管理商科体系中的项目管理、人力资源和市场营销等内容。

课程设置 格里菲斯大学作为一所应用型大学,其会展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对于我国高职院校会展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格里菲斯大学的会展管理专业学制为3年,课程设置主要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别。其中,必修课分为基础课和专业课(核心课),共24门课程(见表2),学生在获得学士学位之前需要在与会展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累计实习至少满250个小时。从课程设置来看,其课程深度由浅入深,以工商管理课程作为基础课程导向;课程设置涵盖全面,包括会议、展览、节事,此种“宽口径”课程设置方式能使学生掌握多种不同项目策划、运作和管理的知识和技能,并可拓宽学生的就业范围。另外,以专业课程为核心,使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并在专业课程中贯穿实训环节,以此体现会展管理专业应用性强的特点,使学生能在真实环境下进行项目操作。

总体来看,澳大利亚会展管理专业实行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倡导模块化教学,所设置的专业课程涵盖了会展管理的整个流程:研究策划、计划、组织营销、现场管理和展后工作,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性环节。但是,大部分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没有涉及展览管理模块,这是由于展览行业专业性较强,此方面的教育在国外主要由展览行业协会承担的原因。

对我国高职院校会展管理专业教育的启示

应以行业需求为驱动,以校企合作为基础 高职院校的会展管理专业建设目标应是树立“行业需求为驱动,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专业建设理念,立足本市、本地区行业的人才需求,紧密结合行业、企业的各类技能型岗位要求,培养适应地方会展行业发展的高职技能型会展人才。地方会展业的发展与当地政府对行业的扶持密不可分,如无锡市会展办颁布的《无锡市服务业(会展业)资金管理办法》明确了无锡市政府将对符合条件的市重点展览会按照企业实际支付场租费的40%给予补助,最高补助额度为100万元。随着地方扶持展会政策的出台,必将吸引一系列知名的会展公司进入当地市场,从而加大对当地会展业人才的需求,促使高职院校与更多的会展企业加强互动了解,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应确立服务、艺术、技术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会展产业作为高端服务业,对人才的技能要求日趋多元化,即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的会展管理专业应以培养会展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己任,实施岗位主导的,服务、艺术、技术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服务是灵魂,文化艺术是基础,技术技能是支撑,据此培养适应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并具有较强职业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

应设计科学的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的会展管理专业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依据此模式,课程设置可分为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职业技能实训课和职业技能选修课。此外,我国高职院校的会展管理专业应吸收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采取模块化教学,如会议模块、展览模块、节庆模块等,每个模块下辅以管理、策划、营销、运营及风险控制5个子模块。2008年奥运会后,越来越多的国际性展览和会议进入了我国市场。因此,国内高职院校会展管理专业的部分核心课程可以实施双语教学,以此培养国际型会展人才,适应未来中国会展行业发展的新趋势。由于会展行业具有应用性强的特点,因此课程设置的实践性和实践环节就显得非常重要。依据高职院校三年制的学制特点,建议第1~3学期,学生的学习应采取课堂教学、课程实训、课程设计等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环节相结合的方式,在第2学期末安排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所必需的理论及实践课程,特别是在第3学期末,要安排2周综合性项目《会展活动策划与设计》实训,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为本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提供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准备。在4~5学期安排实施校企结合的学习,即让学生进入企业开展为期一年的实践。第6学期在2月底返校集中学习,主要针对岗位需求进一步完善专业课程学习,完成毕业设计。实践教学学时应超过40%。

应注重专业师资的培养 目前,在高职院校从事会展专业专职教学工作的教师虽然大多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但一部分教师并非从会展专业毕业。此外,大部分会展专业教师只有在校讲授课程的经历,没有或很少有在会展企业实践的经历。因此,为了全面提升高职院校会展专业师资的素质,应鼓励教师到会展企业挂职锻炼,以此使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教材编写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对于专业课程中的“理论+实践课”和“纯实践课”,高职院校可以邀请企业管理层人员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此外,高职院校应经常邀请业界人士来校对本专业学生进行专业宣讲。如在会展专业学生入校的第一学期,邀请会展企业高管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和专业介绍,在学生专业定岗和就业定岗实习之前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教育。

应加强实用性教材建设 近年来,随着各地院校新设会展专业,会展专业教材的数量已由前几年几乎空白的状态得到改善。但目前国内教材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创新性的特点。鉴于此,国内的高职院校可以引入并翻译国外部分经典会展教材,如Professor Donald Getz的《Event Management & Event Tourism》可以翻译成《会展管理和会展旅游》,作为我国高职院校《会展旅游》和《奖励旅游》课程的教材。

高职院校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如行业对会展专业人才的需求、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的扶持力度等等。因此,高职院校的会展管理专业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制定适合地方和区域的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依据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戴光全.中国节事旅游:发展·问题·展望[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6-14.

[2]丁萍萍.中国会展教育发展报告[C].北京:2011年中国职业教育与中国会展业创新发展对话活动,北京,2011.

[3]苏彦朝.我国会展教育不能满足会展企业需求的原因[J].新远见,2007(4):89-92.

[4]无锡市会展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EB/OL].(2012-04-13).http:///html.

[5]王春雷.美国会展职业认证培训体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旅游学刊,2005(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133-136.

[6]王春雷.德国会展教育模式及其对中国会展教育的启示[J].中国广告,2005(3):85-88.

[7]王春雷.项目驱动型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上海师范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为例[J].旅游科学,2010(6):84-92.

[8]徐红罡,罗秋菊.国际会展管理专业的教育模式及其启示[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304-308.

篇5

2009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将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一文件标志着我国新一轮旅游发展拉开了序幕。与片面追求规模效益和外延式扩张的发展方式不同,新一轮的旅游发展更加注重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注重应用信息技术和科技兴旅,注重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质量,注重旅游业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升级。相比之下,旅游理论研究则相对滞后,尤其是旅游基础理论研究还很薄弱,其中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旅游学”。旅游学作为旅游学科大厦的重要地基,目前发展还很不成熟,“旅游学”这一名词仅出现于《旅游学概论》之类的教科书中,还不如旅游经济学、旅游地理学和旅游管理学成熟,甚至不被主流学术圈所认同,因此,旅游要成“学”还有待于广大旅游学人的齐心努力。旅游学能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取决于能否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一般认为,学科是一种学术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分类一般是依据研究对象、研究特征、研究方法、学科的派生来源、研究目的和目标等五个方面来综合考量的,因此,旅游学的学科构建能否符合上述这些条件和要求,是旅游成“学”的前提,也是关系到旅游学学科地位的关键。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专业按“学科门类”、“学科大类(一级学科)”、“专业”(二级学科)三个层次来设置。旅游学科主要是被列入“管理学”(学科门类)中“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旅游管理”(二级学科)。这种制度性的学科安排,人为地割裂了旅游学科与其他人文学科之间的亲缘关系,消解了旅游现象研究与管理学以外的人文学科如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心理学、行为学等之间的逻辑关系,缩窄了旅游学的概念范畴和研究领域。将旅游现象研究局限在工商(企业)管理的范围内,不仅大大削弱了旅游在宏观经济上的功能,也不利于社会效益的发挥。要改变目前旅游学科寄居于“工商管理”下的尴尬境地,就需要建构起符合学科规范的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结构,具有本学科固有的研究对象、确定的研究范围、独特的研究命题和术语体系、较为成熟的研究方法和“范式”、明确的研究目的和目标、脉络清晰的学科分支谱系等。目前对于旅游学的研究仍属于探索初创阶段,即库恩所说的“前范式”阶段。据不完全统计,坊间以“旅游学”为主题词或关键词的概论性教科书多达80余种(不计海外著作和教材),内容涉及:旅游学研究对象;旅游学;各学科与旅游;旅游、旅游活动、旅游行为;旅游史;旅游者;旅游需求;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业;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交通;饭店业;旅游商品;旅游娱乐;信息技术与旅游;旅游市场;旅游宣传、旅游营销;旅游区、旅游地;旅游影响;旅游组织;旅游发展趋势;旅游管理、法律、政策;旅游容量、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旅游体验等(见图1)。

已有的这些教科书多以旅游业概论为主,对于旅游学的学科建设探讨不多,这倒并非作者的疏忽,而是客观地反映了这门学科的现状;即使是西方的主流旅游教材,也与此大同小异。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力求在旅游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特点和范围等方面做些探索。

1旅游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1.1研究对象

目前我国旅游学概论教科书中对于旅游学研究对象的较有代表性的表述有10多种(见表1),归纳来看,可分为矛盾说、关系-现象说、三要素说等三大类。

教材名作者表述

1旅游学概论董玉明、

王雷亭,2000旅游学是以世界范围为统一整体,以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为基础,研究旅游活动和由这一活动所引起的多种关系与其矛盾运动规律的学科。

2旅游学概论张立明、

敖荣军,2003旅游学就是以各种旅游活动为背景,将旅游作为一种综合的社会现象,研究旅游活动过程中的各种内在矛盾,解释这种矛盾运动的规律性的一门科学,是一门由多种学科理论和知识交叉的边缘性应用学科。

3旅游学概论何丽芳、贺湘辉,等,2006旅游学的研究对象是旅游活动的内在矛盾,旅游学的任务是要通过研究来认识这种矛盾的性质及其运动规律和它所产生的各种外部影响。

4新编旅游学概论陶汉军,2001旅游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由多种学科理论和知识交叉的边缘性应用科学;是以世界范围的旅游活动为背景,将旅游作为总和的社会现象,研究出游期望与旅游产品效用之间矛盾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5旅游学概论马勇、

周霄,2008旅游学是将旅游作为一种综合的社会现象,以其所涉及的各项要素的有机整体为依托,以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产业活动在旅游运作过程中的内在矛盾为核心对象,全面研究旅游本质属性、运行关系、内外条件、社会影响和发生发展规律的新兴学科。

6基础旅游学(第3版)谢彦君,2010旅游学的研究对象是旅游活动的内在矛盾及其表现,旅游学的任务就是要通过研究来认识这种矛盾的性质及其发生原因、形态结构、运动规律和它所产生的各种外部影响。

7旅游学杨时进、

沈受君,1996旅游学是反映旅游活动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旅游活动的实践经验的综合概括,也是哲学和相关学科的理论在旅游领域中的一个发展。其研究对象是构成全部旅游活动的诸要素和关系及其运行中的规律性现象。

8旅游学刘伟、

朱玉槐,2001旅游学是研究人类旅游活动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对旅游的现象和各种关系的研究,也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9旅游学教程李冠瑶、

刘海鸿,2005旅游学研究对象是旅游活动及其所引发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研究内容是旅游活动、产生的关系及影响研究。

10旅游学原理申葆嘉,2011旅游学是研究旅游运行规律、研究动态旅游现象的一门学科,系统地解释旅游现象各种关系和现象之间的互动关系。

11旅游学概论李肇荣、

曹华盛,2006旅游学以旅游现象为研究对象具体是旅游活动和旅游业,重点是旅游三要素(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体)及其相互关系。概括地说,旅游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旅游活动和旅游业活动的产生、发展、结构及其相关联的各种矛盾运动规律的综合性边缘科学。

12旅游学基础王兆明,2007旅游学是以“旅游产生与发展、旅游主体、客体和旅游业之间相互作用及其活动最一般规律的科学为研究对象”。

13旅游学概论董观志,2007提出了三种旅游学概念:第一种是以旅游现象研究为基础的旅游学,第二种是以旅游系统研究为基础的旅游学,第三种是以旅游实证研究为基础的旅游学。

14旅游学概论周武忠,2009旅游学是一门研究旅游系统一般规律的科学。旅游系统包含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以游客为中心的旅游活动;第二层次是以企(事)业为中心的旅游产业;第三层次是以行业管理为中心的旅游事业。

15旅游学概论(第6版)李天元,2009旅游学是研究旅游者、旅游业以及双方活动对旅游接待地区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之影响的科学。

16旅游学邓观利,1994旅游学是以世界范围为统一整体,以旅游的社会经济条件为特点,研究旅游的产生、发展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注:表中所列“表述”摘自于各教材的最新版本,个别“表述”在文字上略有技术性改动。

(1) 矛盾说

持有该观点的学者认为,旅游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旅游活动中的各种内在矛盾。如董玉明、王雷亭(2000)认为:旅游学是以世界范围为统一整体,以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为基础,研究旅游活动和由这一活动所引起的多种关系与其矛盾运动规律的学科;张立明、敖荣军(2003)认为:旅游学就是以各种旅游活动为背景,将旅游作为一种综合的社会现象,研究旅游活动过程中的各种内在矛盾,解释这种矛盾运动的规律性的一门科学;何丽芳、贺湘辉等(2006)认为:旅游学的研究对象是旅游活动的内在矛盾,旅游学的任务是要通过研究来认识这种矛盾的性质及其运动规律和它所产生的各种外部影响;陶汉军(2006)认为:旅游学以世界范围的旅游活动为背景,将旅游作为总和的社会现象,研究出游期望与旅游产品效用之间矛盾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马勇、周霄(2008)认为:旅游学是将旅游作为一种综合的社会现象,以其所涉及的各项要素的有机整体为依托,以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产业活动在旅游运作过程中的内在矛盾为核心对象,全面研究旅游本质属性、运行关系、内外条件、社会影响和发生发展规律的新兴学科;谢彦君(2011)认为:旅游学的研究对象是旅游活动的内在矛盾及其表现,通过研究来认识这种矛盾的性质及其发生原因、形态结构、运动规律和它所产生的各种外部影响。

(2) 关系-现象说

持有该观点的学者认为,旅游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旅游活动中的各种关系和现象,如杨时进、沈受君(1996)认为:旅游学是反映旅游活动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旅游活动的实践经验的综合概括,也是哲学和相关学科的理论在旅游领域中的一个发展,其研究对象是构成全部旅游活动的诸要素和关系及其运行中的规律性现象;刘伟、朱玉槐(2001)认为:旅游学是研究人类旅游活动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李冠瑶、刘海鸿(2005)认为:旅游学研究对象是旅游活动及其所引发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研究内容是旅游活动、产生的关系及影响研究;申葆嘉(2010)认为:旅游学是研究旅游运行规律,研究动态旅游现象的一门学科,系统地解释旅游现象各种关系和现象之间的互动关系。

(3) 三要素说

所谓“三要素”只是一个较为笼统的说法,不同的学者对于“三要素”的具体内容也不尽相同,有的是指(旅游)主体、客体和媒体;也有的是指旅游者、企业和行业;也有的是指旅游者、旅游业和旅游地等。如李肇荣、曹华盛(2006)认为:旅游学以旅游现象为研究对象具体是旅游活动和旅游业,重点是旅游三要素(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体)及其相互关系。概括地说,旅游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旅游活动和旅游业活动的产生、发展、结构及其相关联的各种矛盾运动规律的综合性边缘科学;王兆明等(2007)认为:旅游学是以“旅游产生与发展、旅游主体、客体和旅游业之间相互作用及其活动最一般规律的科学为研究对象”;董观志(2007)认为:有三种旅游学概念:第一种是以旅游现象研究为基础的旅游学,第二种是以旅游系统研究为基础的旅游学,第三种是以旅游实证研究为基础的旅游学;周武忠等(2009)认为:旅游学是一门旅游系统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旅游系统包含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以游客为中心的旅游活动,第二层次是以企(事)业为中心的旅游产业,第三层次是以行业管理为中心的旅游事业;李天元(2009)认为:旅游学是研究旅游者、旅游业以及双方活动对旅游接待地区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之影响的科学;邓观利(1994)认为,旅游学是以世界范围为统一整体,以旅游的社会经济条件为特点,研究旅游的产生、发展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显然,在上述这些旅游学研究对象的表述中,对于旅游的理解包含了旅游活动、旅游业、旅游现象等多层含义。

1.2学科性质

对于旅游学的学科性质定性因学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视角不同,认识也不同,主要有边缘学科、应用学科、社会学分支学科等多种理解。如陶汉军(2001)认为:旅游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由多种学科理论和知识交叉的边缘性应用科学;张华容等(2002)认为:旅游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社会学分支科学;张立明、敖荣军(2003)认为:旅游学是一门由多种学科理论和知识交叉的边缘性应用学科;王德刚等(2004)认为:旅游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安应民等(2007)认为:旅游学是一门由多种学科理论与知识交叉而形成的边缘性应用学科,也可以界定为跨学科的多学科交叉综合而形成的一个新兴学科;王洪滨、高苏(2010)认为:旅游学是旅游现象和其他学科(如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学、旅游地理学和旅游心理学等)中抽象出来的、理论化的、高度概括了的社会科学。

总之,多数学者认为,旅游学是属于社会科学领域里的边缘学科,具有跨学科、多学科交叉和综合性特点,但也有个别学者将其定位于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

2旅游学科的归属与分类

目前,对于旅游学科在社会学科中的归属与分类,在旅游学术界内没有公认的一致意见。但在院校教学和科研工作实践上仍然可以找到一些与此相关的工作文件和参考标准。

2.1《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

这个目录是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简称“国务院学位办”)于2011年颁布的,是在1997年《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简称《专业目录》)和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基础上修改而成。旅游学科被归入管理学学科门类(代码12)中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见表2)。这个目录对于旅游学科的影响最大,涉及高校旅游专业的学科建设、教学科研、职称评定、招生就业、学位授予等多个方面。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包括旅游业在内的服务业,目前教育部正在酝酿将服务业从工商管理中分离出来,另设“服务业管理”一级学科,涵盖旅游、会展、文化产业、体育经济、电子商务等(见表3)。这一方案将旅游与文体休闲、商务会展、电子商务等二级学科整合在同一学科门类下,从行业的应用性看,似乎更为合理些。但也有学者担心,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文化中服务业的社会地位较低,将“服务业管理”作为一级学科,会对旅游学科高端人才培养以及招生、就业等造成不利影响。此外,“服务业管理”仍然只是突出旅游的经济和消费特性,没有包括旅游的文化属性。

2.2《学科分类与代码》

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 13745-2009)是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联合起草、1992年首次、2009年第一次修订、主要应用于基于学科的信息分类。在这个国家标准中,旅游学科没有被归入管理学,而是分别置于经济学(二级学科:旅游经济学)和地球科学(三级学科:旅游地理学)项下(见表4)。

在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 13745-2009)中,旅游地理学是2009版新增加的,但在其它一级学科或学科群下均未出现旅游学的分支学科,如心理学(190)下未列旅游心理学、社会学(840)下未列旅游社会学、民族学与文化学(850)下未列旅游民族学、旅游人类学或旅游文化学等。

2.3《中国图书分类法》(1999年版)

《中国图书分类法》原称《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是目前国内图书馆使用最广泛的图书(文献)分类体系,简称《中图法》,初版于1975年,最新版是1999年修订的第4版。《中图法》是对各学科学术研究发表的成果进行分类,主要用于图书编目和检索。《中图法》的最新修订版距今已经有12年了。由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主要用于图书馆馆藏图书的编目,需要相对稳定,不宜频繁修订,因此无法反映当前学科发展的现状。尽管如此,鉴于《中图法》在出版业界、图书馆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这也可以视作是一种学科分类的参考方案。

《中国图书分类法》共有5个基本部类及下设的22个大类,但在《中图法》中没有“管理学”和“工商管理”类别,而是在“F经济学”大类下的“F2经济计划与管理”中列“F27企业经济”(其中“F270.7企业现代化管理”等);而旅游学科则归属于“F经济学”之下的“F5交通运输经济”的亚类“F59旅游经济”――可见,在《中国图书分类法》中,旅游学科的地位要高于工商管理(见表5)。

2.4《“复印报刊资料”分类指南》(第一版)

“复印报刊资料”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出版的,该中心目前编辑出版的“复印报刊资料”系列期刊有118种,分为五个大类,在学术界颇具影响。其中经济、管理类的系列期刊有30种,包括有《旅游管理》、《企业管理研究》(但没有“工商管理”)。《旅游管理》的前身是1982年创刊的《旅游经济》,2000年改为现名;出版方认为,《旅游管理》是属于“直接与人文社会科学有关学科相对应的学术类专题期刊”。从《“复印报刊资料”分类指南》(见表6)中我们可以看出,该分类方案受《中国图书分类法》影响的痕迹较深,也是除旅游学教科书之外关于旅游学科分类中内容最为齐全、涉及范围最广的方案。尽管这一分类是基于图书情报和文献编目,但对于旅游学科建设仍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2.5旅游学的学科结构

由于目前旅游学仍处于初创期,属于库恩(Thoms S.Kuhn)所述的“前范式”阶段,因此对于旅游学的学科结构的研究也处于初级阶段,对于学科内部结构的认识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特点,其外延边界是不确定的,随着旅游学者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而延伸。旅游学的分支学科大多数都是与其他学科交叉而产生的边缘学科,旅游学可以说是由这些边缘学科形成的各分支学科的集合。目前旅游学之所以不成熟,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正是因为这些分支学科中的大多数学科发展不成熟所致。

杜江、张凌云(2004)在查尔斯・格德纳等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改进的同心圆学科结构框架(见图2)。同心圆的最外圈层,是其他学科如经济学、地理学、信息技术等;第二圈层,是旅游学与相应的外层学科交叉而形成的分支学科如旅游经济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电子商务等;第三圈层,就是最核心的部分――旅游学。

3关于旅游学学科地位的讨论

从表2至表6中可以看出,旅游学者对于旅游学的阐释并未得到科学研究和高等教学主管部门以及学术界主流的认可。在旅游学科体系中,只有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学)和旅游地理学等少数几个分支学科被认同,且处于二、三级学科的地位。尤其是在国务院学位办的 《专业目录》中,自1997年就取消了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被置于“工商管理”(Business Administration)之下的二级学科。一般认为,工商管理是研究营利性组织经营活动规律以及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科学,这意味着,旅游管理主要是研究旅游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而将旅游(或旅游管理)置于与文体产业、会展管理等“服务业管理”学科下,也只是扩大了产业范围而已,仍然没有超出经济属性。显然,这大大缩小了旅游学科的研究对象和领域,漠视了旅游活动和现象所具有的社会性、文化性特点。事实上,随着我国旅游产业和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旅游学科的学术地位不升反降,由多学科综合变为单学科专题,由宏观降到微观。由此可见,旅游学科要成为一门独立的、被学术界公认的学科,还有待广大旅游学者的共同努力。

学科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分类,不同学科就是不同的科学知识体系。一般认为,构成一门独立学科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1)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研究对象或研究领域;(2)具有特有的概念、原理、命题、规律等所构成的严密的逻辑化的理论体系(知识体系);(3)具有一定的学科知识产生方式和研究范式,即方法论。因此,如果旅游要成“学”的话,必须要从纷杂的旅游活动和旅游现象中寻找到其本质,界定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研究对象或研究领域;形成一套具有特有的概念、原理、命题、规律等所构成的严密的逻辑化的理论体系(知识体系),并建立起由个别到一般、由经验到理论的研究范式。

我国的旅游学者一直在努力尝试建立旅游学和旅游学科体系,如:谢彦君对于体验是旅游本质和旅游学“硬核”的研究;申葆嘉以“假设-命题-结论”的规范研究来探究旅游运行规律;曹诗图等从哲学的视角来辨析,提出旅游的本质应是“体验”,即旅游者的异地身心自由体验;张凌云对于“非惯常环境”下的体验是旅游本质的研究等。张凌云认为:对于纷乱复杂的旅游现象可以借鉴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的一个核心方法――“现象学悬置”(也译为“悬搁”、“现象学还原”或“先验还原”),将旅游现象中那些无关紧要的要素“悬置”起来。

如前所述,旅游的多义性反映出的是旅游概念的多层结构。旅游首先是一种人的基本生理需要(或生理欲求,但这种欲望满足与否并不影响到人的生存和繁衍后代);其次,在这种需要支配下,可能付诸实施而产生的行为和活动;再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财富的增加,当旅游活动的需求达到了一定规模后,就产生出一系列提供和丰富这种活动的产业和系统;最后,由于人的频繁交往而造成人地关系(人与环境)、人群关系(主人与客人)发生变异的现象。

在这个概念的多层结构中,最基础的和最核心的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或生理欲求),这是构建旅游定义的关键。

从第一层次看,旅游是人们一种短暂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是人们对于惯常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或熟悉的人地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异化体验,是对惯常生存状态和境遇的一种否定。这是旅游的本质和核心,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每个人的文化背景不同、社交圈不同,惯常活动范围不同,旅游动机和目的地的选择不尽相同。所谓“惯常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或熟悉的人地关系和人际关系”在空间上并不限于居住区本地,与逗留时间也没有必然关系。

从第二层次看,旅游是由于人的这种与生俱来的需要和行为得到满足和释放时,所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和现象的总和。简言之,我们将旅游看作是一种基于人自身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普适的人文现象。用深受现象学思潮影响的存在主义哲学来看,旅游也是一种“存在先于本质”。旅游作为一种人的自身基本需要,是与生俱来的,是先天的,并不受外界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对于现在学术界总结的旅游的种种性质和属性(例如经济性、文化性等)则是我们后天赋予的。旅游产生的历史要远先于旅游产业的存在。从人性的个体上看,我们可以推定,那时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和体验(尤其是观光旅游)与今天的旅游者没有本质上的差别,面对大自然的崇高和灿烂的文化艺术时,产生的审美和移情体验都是基本相同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只是使得旅游变得更加方便、更加廉价、更加舒适、更加大众化罢了。正如英国著名学者查尔斯.P.斯诺(Charles Percy Snow)在《两种文化》(Two Cultures)一书中分析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对立和区别时,曾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科学文化的进步是谁都不会怀疑的,但人文文化的情况却并非如此,例如,很难说我们今天比莎士比亚时代的人更能理解莎士比亚。对于旅游也是如此。

总之,对于旅游本质的深入讨论和对于现有旅游定义(或概念)的解构和重构,或许能为我们建构旅游学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学术研究框架提供一种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Burkart A J,Medlik S.Tourism:Past,Present and Future[M].Heinemann,London,1981.

[2]Charles R.Goeldner,J.R.Brent Ritchie.Tourism:Principles,Practices,Philosophies[M].12th Edit.,John Wiley & Sons,2011.

[3]Christopher Holloway J.Claire Humphreys and Rob Davidson,The Business of Tourism[M].8th Edit.Prentice Hall,2009.

[4]Dimitri Ioannides,Keith G.Debbage.The Economic Geography of the Tourist Industry――A Supplyside Analysis[M].1998.

[5]Lloyd Hudman,Richard Jackson.Geography of Travel and Tourism[M].4th Edit.,Thomson,2003.

[6]Michael C.Hall,Stephen J.Page.The Geography of Tourism and Recreation――Environment,Place and Space(3rd Edit.)[M].Routledge,2006.

[7]Norma Polovitz Nickerson,Foundations of Tourism[M].Prentice Hall,1996.

[8]Stephen J.Page.Transport and Tourism――Global perspectives[M].2nd Edit.,Pearson,2005.

[9]William C.Gartner.Tourism Development――Principles,Processes,and Policies[M].John Wiley & Son,1996.

[10]安应民.旅游学概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

[11]查尔斯・戈尔德耐,等.旅游业教程――旅游业原理、方法和实践(第8版)[M].贾秀海,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12]曹诗图,曹国新,邓苏.对旅游本质的哲学辨析[J].旅游科学,2011(1):8087.

[13]邓观利.旅游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14]董观志.旅游学概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15]董玉明,王雷亭.旅游学概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16]杜江,张凌云.解构与重构:旅游学学科发展的新思维[J].旅游学刊,2004(3):1926.

[17]冯革群.德语国家休闲与旅游地理研究的回顾与进展[J].旅游学刊,2006(11):2430.

[18]何丽芳,贺湘辉,等.旅游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19]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M].倪梁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20]李冠瑶.刘海鸿.旅游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1]李肇荣,曹华盛.旅游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2]李天元.旅游学概论(第6版)[M].北京: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23]铃木忠义.现代光论[M].东京:有阁,1984.

[24]刘伟,朱玉槐.旅游学[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

[25]马勇.周霄.旅游学概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

[26]浅香幸雄,山村顺次,等.光地理学[M].东京:大明堂,1974.

[27]山村顺次,等.新光地理学[M].东京:大明堂,1995.

[28]申葆嘉.旅游学原理――旅游运行规律研究之系统陈述[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

[29]斯诺.两种文化[M].纪树立,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

[30]陶汉军.新编旅游学概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31]田中喜一.光事业论[M].观光事业研究会,1950.

[32]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李宝恒,纪树立,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33]王德刚.旅游学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

[34]王德刚.试论旅游学的学科性质[J].旅游学刊,1998(2):4749;63.

[35]王洪滨,高苏.旅游学概论(第2版)[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

[36]王兆明.旅游学基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7]谢彦君.基础旅游学(第3版)[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

[38]杨时进,沈受君.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6.

[39]张华容.现代旅游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

[40]张立明,敖荣军.旅游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41]张凌云.非惯常环境:旅游核心概念的再研究[J].旅游学刊,2009(7):1217.

[42]张凌云.旅游学研究的新框架:对非惯常环境下消费者行为和现象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8(10):1216.

[43]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4]周武忠.旅游学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A Study on the Status of Chinese Tourism Research and

the Building of the System of Tourism Discipline

ZHANG Lingyun

(Institute of Tourism,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 China)

Abstract: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