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21 16:50:2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手术室护理常规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6-0073-02
临床护理路径是近几年普遍被认可的护理模式,其主要是由临床工作中的护理人员根据其所需承担的任务而制定的护理计划,其目的是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降低患者的医疗花费,在最大程度上可以保证患者每天都能得到标准的护理[1-2]。笔者所在医院普外科对60例腹股沟疝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治疗
将2012年9月-2013年9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普外科实施手术治疗的120例腹股沟疝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入选的患者中男66例,女54例,年龄10~70岁,平均(45±6.3)岁;病程1~12年,平均(4.3±0.2)年。120例患者均符合入选要求标准(单侧腹股沟疝患者,排除急诊嵌、较窄疝及合并有高血压、糖病患者)且无手术禁忌证。两组患者发病年龄、性别比例、患病时间、病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腹股沟疝常规手术护理。而观察组患者在实施腹股沟疝常规手术护理的基础上执行临床护理路径,具体为:(1)主管护师在第一时间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其主管医师和护士并详细介绍病房的主要情况及管理制度,为患者测量血压、心率,了解患者既往病史及药物过敏史。通过与患者的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素质,尽量减少患者术前的恐慌。向患者介绍各种辅助检查的价值及注意事项。(2)术前积极为患者做好术前准备,向患者讲明相关注意事项,安排好患者饮食,向患者介绍如何锻炼术后排尿、排便。向患者简单讲解如何手术及手术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减轻患者的恐惧,可根据患者的恐惧程度进行心理护理。(3)术后立即到床前慰问患者,给予基本生命体征监测,了解患者有无不适。嘱患者采取平卧屈膝位,保持髋部和膝关节呈屈曲状态,尽量减少切口部位的张力和腹腔的压力,防止手术切口裂开。(4)术后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及时提醒主管医师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为患者制定正确的饮食方案和活动方案。术后注意观察患者的排尿排便情况。(5)患者出院时帮助患者办理手续,为患者讲解日常应注意的问题。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为患者住院时间及费用,术后有无出现并发症(切口感染、尿潴留等)、患者对疾病知识了解程度和对护理总体工作满意程度。每位患者自行评分,得分≥90分为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住院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住院天数、住院总花费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对疾病知识熟知程度及对护士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对疾病知识熟知程度及对护士的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的主要执行人员是护士,是护士照顾患者的行动依据,目前已经发展到了多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能够贯穿患者的整个就医过程,满足患者绝大多数的治疗需求[3]。临床护理路径具有计划性、针对性和预见性的特点,更有利于为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护理,对提高医疗质量和护理质量具有重大意义[4]。笔者所在医院护士对腹股沟疝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使整个的护理过程都能有序的进行,各工作环境衔接顺畅。此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总花费显著优于对照组,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疾病知识熟知程度及对护士的满意度三方面也优于对照组患者。这充分证明临床护理路径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1)临床护理路径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病情知情权和满意度,更有利于医患的沟通,同时增加医护人员的工作责任心[5]。在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护理人员都为患者提供了最优质的服务,让患者没有任何心理压力,能够放松的协助整个治疗[6]。而且也增加了各科室医务人员的合作。(2)对患者进行临床护理路径,除了可以规范护理操作的各项流程外,还进一步严格了护理服务,制定护理要点及特点,并将其总结成了临床护理程序,预防护理人员因个人业务能力不同所造成的遗漏或疏忽,减少了不良事件的发生[7-8]。(3)临床护理路径可以预防医疗纠纷的出现。护士的细心护理,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患者病情变化,为患者提供有力保障,有利于医患关系的和谐[9]。总之在腹股沟疝患者的护理中实施临床路径,不仅可以提高护士自身的专业素养,而且有利于减少医患矛盾,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李鹰.临床路径在外科单病种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14):1675-1676.
[2]季海霞.临床护理路径在PICC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09,20(4):160-161.
[3]孙文琦,侯黎莉,高雯,等.临床护理路径在腹股沟疝手术中的作用[J].上海护理,2012,12(1):21-23.
[4]庞勇.98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治疗体会[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1,5(3):34-35.
[5]张新明,王世安,那生巴图,等.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60例体会[J].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10,7(7):423-424.
[6]徐永兴,汗智民,高兴贤,等.腹股沟疝传统修补术与无张力修补术临床对比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4(8):90-91.
[7]龚伯雄,肖锋.临床路径在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实施中的效果评价[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0):10-11.
手术室接诊患者多为病情危急者,风险较大,做好风险管理非常重要,不仅有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提升护理质量,规避风险,还可提升患者术后生存质量[1]。本研究就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意识管理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手术室患者75例,按照数字分层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管理组37例和风险管理组38例。其中常规管理组男26例,女11例,年龄20~75岁,平均(38.34±5.18)岁;体重42~82kg,平均(63.24±1.28)kg;护理人员15名,均为女性,年龄23~45岁,平均(30.34±2.32)岁;中专、大专和本科学历分别2例、8例和5例。风险管理组男26例,女12例,年龄19~75岁,平均(38.25±5.28)岁;体重42~82kg,平均(63.12±1.28)kg;护理人员15名,均为女性,年龄23~44岁,平均(30.17±2.09)岁;中专、大专和本科学历分别2例、9例和4例。两组患者、护士基线资料经χ2检验、t检验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方法:常规管理组行手术室常规护理管理。风险管理组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意识管理。①风险意识提高:组织护士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组织医疗纠纷个案分析和安全信息通报,注重护士风险意识的提高和慎独精神的培养,提高医德,加强对护理安全制度等的培训和考核,强化护士诚信度、责任感和法律意识,增强风险意识。②科学排班和人员专科化配置:根据手术量实施人性化合理排班,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减轻护士疲倦感。根据手术类型配置专科护士,确保护士具备丰富的专科护理经验,了解手术仪器操作和保养知识,积极开展专科新技术和新业务,提高专科护士手术配合熟练度,减少因业务不熟所致风险。③管理理念“零缺陷”和质量持续改进:要求护士一次性做好事情,减少或消除手术隐患,从根本上改进护理质量,并实施自我考核,以不断进步。全程监控护理质量,确保每个环节有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程序,制定工作差错预防措施,减少护理漏洞。在手术室护理中融入持续质量改进理念,以现有护理为基础,随时分析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提高护理质量。④加强培训:建立基础培训和专科培训体系,专科组长负责实施,护士长负责监督和考核,定期由专科组长、医生和业界优秀人士进行授课,确保授课内容的新颖性和临床实际性,注重护士理论和操作技能的全面提升。⑤奖惩制度:定期考核护士手术室风险管理水平,重点检查工作薄弱环节,以便更好地改进。对表现突出者给予奖励,对表现不达标者给予处罚,以提高护士的积极性。⑥急诊手术的合理安排:急诊手术应优先安排,急诊手术护士不受上下班时间限制,均应积极参与,避免人力因素延误手术时机。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①护理管理质量评分:护理质量评分包括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手术护理操作技能、手术室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文书书写质量等,总分100分,分数越高,护理质量越高[2]。②护理管理满意率:满意率调查表出院前发放给手术室患者填写,调查表满分10分,得分≥9分说明手术室患者非常满意;7~8分说明手术室患者比较满意;<7分说明手术室患者不满意。护理满意率=(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3]。③差错率、风险率、纠纷率。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处理,护理管理满意率、差错率、风险率、纠纷率以%表示,行χ2检验,护理管理质量评分以(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护理管理满意率比较:风险管理组护理管理满意率比常规管理组高,其中,常规管理组非常满意20例,比较满意10例,不满意7例,满意率81.08%。风险管理组非常满意23例,比较满意15例,满意率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管理质量评分比较:风险管理组护理管理质量评分(95.44±2.55)分比常规管理组(83.23±7.66)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差错率、风险率、纠纷率比较:风险管理组差错率2.63%、风险率2.63%、纠纷率0,比常规管理组的13.51%、10.81%、8.11%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手术室为高风险科室,存在不同护理风险,无论是手术配合还是术前术后护理操作,均强化护士风险管理意识,尽最大可能控制和减少护理风险。通过护理风险意识管理的实施,可有效做到防患于未然,降低护理风险和差错,减少医患纠纷,还可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促进其生存质量的提升[4,5]。手术室风险意识管理的实施,可从护士意识强化、排班优化、培训、考核、奖惩、急诊手术管理、“零缺陷”和质量持续改进等方面进行优化管理,将风险意识管理和质量管理紧密相连,不断识别潜在风险,并给予预见性处理,优化薄弱环节管理,将风险控制至最低,意义重大[6]。本研究中,常规管理组行手术室常规护理管理;风险管理组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意识管理。结果显示,风险管理组患者护理管理满意率、护理管理质量评分比常规管理组高,差错率、风险率、纠纷率比常规管理组低,和王红艳、雷涛的研究结果具有相似性[7,8],说明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意识管理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减少护理管理风险、差错,提升管理质量和患者满意率,减少纠纷发生,对维护医患关系有益,值得推广。
作者:孙丽娟 金花 单位:延边大学附属医院手术室
参考文献:
[1]王万叶.浅析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意识管理的临床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2014,24(7):139-140.
[2]付兴娟.风险意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4,21(15):3420-3421.
[3]苏临英.护理安全风险管理防御机制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19):2418-2420.
[4]周爱丽.风险意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16(8):524-525.
[5]杨亚琼.风险意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25(12):126-127.
doi:10.14033/ki.cfmr.2017.7.0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7-0083-03
手术室护理不同于临床常规住院或门诊护理,其具有更强的技术性,更大的工作量,更长的工作时间,同时其工作风险性也更高,因而在工作量、工作强度极大的手术室护理过程中存在诸多隐患[1]。而手术室护理缺陷不仅会影响护理服务质量,同时可对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手术安全性产生不良影响,重者可直接导致患者死亡、残疾等临床结局,因而提升手术室护理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近年来不断有研究提出多种护理干预模式应用于手术室护理管理中,旨在提升手术室护理安全性的同时,降低护理人员工作量、工作强度[2-3]。本研究通过对3000例手术室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探讨手术室整体化护理管理在提升手术室护理安全中的应用价值,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6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手术室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3000例作为研究对象。男1415例,女1585例,年龄18~52岁,平均(36.8±4.2)岁,普外723例,骨科821例,妇科512例,神经外科612例,泌尿外科332例,其中传统手术2049例,微创手术951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对本研究均完全知情同意,已通过笔者所在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审核;均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满足手术相关指征;精神状态正常。排除标准:恶性肿瘤患者预计生存期在6个月以内;精神疾病;严重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严重免疫系统疾病;严重焦虑、抑郁患者;严重营养不良。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护理组与对照组,每组150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由笔者所在医院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管理,其中女2人,男4人,年龄20~45岁,平均(30.5±4.2)岁,工作实践2~24年,平均(6.9±2.0)年,主管护师3人,护师6人,护士7人。
1.2 研究方法
为保证观察指标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由同一组医师、护理人员进行手术及手术室护理,两组手术类型、术前准备、手术方式、麻醉方式基本一致,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手术护理管理,包括术前准备、手术室卫生管理、摆放、术中配合、术后处理等;护理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整体化护理管理,具体措施如下:(1)制定手术室护理流程。明确各级护理人员工作职责与工作标准,将护理工作层层分解并要求责任到人,术前完善相关仪器、器械检查,明确仪器的正常运转与使用,术前1 d对患者进行集中访视,手术当日须在手术室门口迎接、交接护士,护理人员根据工作内容进行手术配合,术后进行常规管理,手术室护理服务全过程要求进行全程质量监控。(2)手术室心理护理。术前访视及入室后需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主要介绍手术室环境、手术内容、相关基础知识、医护人员等,讲解手术目的、流程及注意事项,患者入室后进行简短交流,增加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边配合麻醉边用温和的语言安慰、鼓励患者,分散其注意力,耐心回答患者的疑问和顾虑。(3)入室后保温护理。患者入室后应避免在通道内长时间停留,准备恒温水毯用于术中保暖工作,术中外露部位的保暖,可采用手术巾局部包裹方式进行保暖。(4)手术室操作及监护细节。要求o理人员护理操作尽可能准确、快速、轻柔,尽可能遮蔽患者暴露躯体,保持对患者隐私的尊重;密切观察监测仪器显示指标,高度重视患者生命体征、皮肤颜色、尿量等指标的观察,局麻患者应定时询问感受;术中应严格实施六查十二对四到位制度,严格执行设备、器械、药物清点制度,实施三人三数、三不交接制度。
1.3 观察指标
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估标准主要包括:手术室器械准备(100分)、护士配合技能(100分)、仪器设备管理(100分)、消毒隔离质量(100分)4个项目,分数越高表示手术室护理服务质量越高;同时基于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两组患者对护理人员形象与职业素养、术中护理综合评分情况,分值均为0~10分,分数越高表示职业素养、形象及综合评价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IBM SPSS 19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室护理质量比较
护理组手术室器械准备、护士配合技能、仪器设备管理、消毒隔离质量等护理质量安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护理情况评价比较
护理组护理人员形象与职业素养评分、护理综合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无论在任何护理类型中,护理质量均作为护理工作的重点及核心,护理质量直接关系患者生命健康安全,尤其是在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手术室中,手术室护理中的纰漏可导致手术的中断、手术治疗效果的不理想及临床预后结局恶化,不仅会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患者医疗经济负担,同时也给医院、科室及个人带来严重的损失及精神压力,因而规避手术室护理风险、提升手术室护理质量一直是手术室护理中的研究热点[4-5]。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组手术室器械准备、护士配合技能、仪器设备管理、消毒隔离质量等护理质量安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组护理人员形象与职业素养评分、患者护理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两组患者手术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通过回顾分析可知,整体化护理作为一种基于临床常规护理开展的具有前瞻性与整体性的护理方法,主要是以患者为中心,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现代护理干预模式,其在患者的手术室护理过程中更为关注整体的手术护理环节,采用整体护理管理基于正确、严谨的指导及护理,确保手术室护理安全及术后康复的顺利进行[6-7]。并且手术室整体化护理的实施,通过制定手术室护理流程、手术室心理护理、手术室综合保温等一系列全程整体化护理管理措施,明确各级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与标准,使手术室护理人员能够积极参与到患者的治疗与护理中,充分体现现代护理中的人性化护理宗旨[8]。
综上所述,手术室整体化护理能够有效提升手术室安全质量,并可改善患者护理效果,提升患者对护理人员形象与职业素养认知及护理综合评价,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海涛.细节护理和常规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效果对比[J].吉林医学,2014,35(21):4790-4791.
[2] Pratschke K M,Ryan J,McAlinden A,et al.Pancreatic surgical biopsy in 24 dogs and 19 cats: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clinical relevance of histological findings[J].J Small Anim Pract,2015,56(1):512-516.
[3]赵连云.手术室细节护理在确保手术室护理安全中的应用探讨[J].大家健康,2015,9(19):212-213.
[4]崔紫藤.手术室细节护理在确保手术室护理安全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8):238-239.
[5]w丽红.手术室细节护理在确保手术室护理安全中的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2015,15(93):178-179.
[6] Anna C,Rullander M,Lundstr?m M L,et al.Stress symptoms among adolescents before and after scoliosis surgery:correlations with postoperative pain[J].J Clin Nurs,2016,25(7-8):1123-112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4年3月~2015年9月,选取手术室优质护理小组成员共30例,将其归为优质组,另选取同一时间段我院进行手术室常规护理的人员30例,归纳为常规组。
优质组30例护理人员中,男性成员与女性成员的比例为2:28,年龄19岁~40岁,平均年龄(28.63±3.34)岁,工作年限1年~22年,平均工作(10.35±1.07)年,其中1名主任护师,2名副主任护师,4名主管护师,6名护师。17名护士;常规组30例护理人员中,男性成员与女性成员的比例为1:29,年龄20岁~39岁,平均年龄(28.94±3.17)岁,工作年限1年~20年,平均工作(10.19±1.20)年,其中1名主任护师,2名副主任护师,3名主管护师,7名护师,17名护士。优质组护理人员和对照组护理人员的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即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1.2.1常规组 常规组护理人员对进行手术的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包括手术前安排患者进行常规的检查,并向患者讲述注意事项,在手术过程中,配合医生的手术流程,协助医生改变患者等,在手术后,遵照医嘱对患者进行相关的给药治疗,并对患者的饮食进行建议等。
1.2.2优质组 优质组护理人员对手术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包括手术前护理,手术中护理及手术后护理。手术前护理主要是对即将接受手术的患者进行术前访视,对患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疏导患者的紧张心理,鼓励其安心接受手术;术中护理主要是做好细节工作,防止患者发生意外或者并发症,积极配合医生的手术进程,同时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术后护理主要是对手术室进行消毒等处理,保证手术室的合格。对患者讲解康复知识,并对患者进行相关的指导,促进患者的康复。
1.3评价指标 调查优质组护理人员及常规组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并定期对优质组护理人员及常规组护理人员对应的手术室进行检查,分别检查80次。满意度分为满意和不满意,满意例数越多说明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16.0分析处理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护理人员平均年龄、工作年限等计量资料,用t检验组间比较,用%表示患者满意度、合格率等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组间比较,P
2结果
优质组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医生及患者对常规组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即P
3讨论
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医疗服务质量随之提升, 使得绝大多数患者在追求疾病成功治愈的前提下, 对临床护理工作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手术室直接关系着患者的生命, 为抢救各种疾病的重要场所, 使得手术室的护理工作同样至关重要[1]。但近年来的研究报道显示, 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包括手术室护理工作不规范, 手术切口发生感染, 不仅对手术治疗过程中造成威胁, 同时影响预后, 导致护患纠纷的发生[2]。为此, 本院针对手术室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与总结, 并制定有效的管理对策, 将研究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接受手术治疗的80例患者, 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护理组与护理干预组, 每组40例。常规护理组中男27例, 女13例, 年龄23~48岁, 平均年龄(33.6±3.8)岁, 手术类型为肝胆手术23例, 胃肠手术17例。护理干预组中男25例, 女15例, 年龄25~49岁, 平均年龄(35.9±3.2)岁, 手术类型为肝胆手术23例, 胃肠手术17例。本院手术室共22名护理人员。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常规护理组未给予不安全因素管理与指导, 仅按照常规护理方法进行, 包括手术前1 d至病房对患者行术前访视, 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手术过程配合要点及注意事项。护理人员于手术当天对患者的个体信息进行准确核对, 协助医生摆放正确, 避免长时间手术治疗对患者神经及皮肤造成压伤[3]。术中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严格观察, 配合主治医师及麻醉医师做好相关护理工作, 包括核对器械及用品、正确书写护理记录单等[4]。
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组基础上给予不安全因素管理及指导, 可通过成立手术室不安全因素分析小组, 对组内护理人员进行不安全因素的宣传与指导, 定期进行手术室护理技能的培训, 并要求护理人员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 要求其独立认真完成护理工作书写记录单[5]。给予合理的人力资源分配, 要求其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沟通, 改善护患之间的关系, 提升信任度。建立手术室护理工作监督小组, 定期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进行评估与总结[6]。
1. 3 观察指标 采用由本院自制的手术室护理问卷调查量表对比两组护理人员对手术室护理中对管理的认知程度、不安全因素意识、工作责任心及自身行为意向进行评价, 每个项目的满分为25分, 问卷满分为100分。采用本院自制的满意度评价量表对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评价, 满分为100分, 其中得分在60分以下评为不满意, 得分在61~80分评为满意, 得分在81~100分评为非常满意, 满意度=(满意+非常满意)/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护理人员手术护理相关研究指标对比 护理干预组护理人员的管理认知程度、不安全因素意识、自身行为意向及工作责任心较常规护理组相比均明显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 常规护理组的满意度为72.50%, 护理干预组的满意度为92.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