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手术室护理常规

手术室护理常规范文

发布时间:2024-03-21 16:50:2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手术室护理常规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手术室护理常规

篇1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6-0073-02

临床护理路径是近几年普遍被认可的护理模式,其主要是由临床工作中的护理人员根据其所需承担的任务而制定的护理计划,其目的是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降低患者的医疗花费,在最大程度上可以保证患者每天都能得到标准的护理[1-2]。笔者所在医院普外科对60例腹股沟疝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治疗

将2012年9月-2013年9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普外科实施手术治疗的120例腹股沟疝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入选的患者中男66例,女54例,年龄10~70岁,平均(45±6.3)岁;病程1~12年,平均(4.3±0.2)年。120例患者均符合入选要求标准(单侧腹股沟疝患者,排除急诊嵌、较窄疝及合并有高血压、糖病患者)且无手术禁忌证。两组患者发病年龄、性别比例、患病时间、病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腹股沟疝常规手术护理。而观察组患者在实施腹股沟疝常规手术护理的基础上执行临床护理路径,具体为:(1)主管护师在第一时间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其主管医师和护士并详细介绍病房的主要情况及管理制度,为患者测量血压、心率,了解患者既往病史及药物过敏史。通过与患者的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素质,尽量减少患者术前的恐慌。向患者介绍各种辅助检查的价值及注意事项。(2)术前积极为患者做好术前准备,向患者讲明相关注意事项,安排好患者饮食,向患者介绍如何锻炼术后排尿、排便。向患者简单讲解如何手术及手术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减轻患者的恐惧,可根据患者的恐惧程度进行心理护理。(3)术后立即到床前慰问患者,给予基本生命体征监测,了解患者有无不适。嘱患者采取平卧屈膝位,保持髋部和膝关节呈屈曲状态,尽量减少切口部位的张力和腹腔的压力,防止手术切口裂开。(4)术后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及时提醒主管医师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为患者制定正确的饮食方案和活动方案。术后注意观察患者的排尿排便情况。(5)患者出院时帮助患者办理手续,为患者讲解日常应注意的问题。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为患者住院时间及费用,术后有无出现并发症(切口感染、尿潴留等)、患者对疾病知识了解程度和对护理总体工作满意程度。每位患者自行评分,得分≥90分为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住院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住院天数、住院总花费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对疾病知识熟知程度及对护士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对疾病知识熟知程度及对护士的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的主要执行人员是护士,是护士照顾患者的行动依据,目前已经发展到了多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能够贯穿患者的整个就医过程,满足患者绝大多数的治疗需求[3]。临床护理路径具有计划性、针对性和预见性的特点,更有利于为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护理,对提高医疗质量和护理质量具有重大意义[4]。笔者所在医院护士对腹股沟疝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使整个的护理过程都能有序的进行,各工作环境衔接顺畅。此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总花费显著优于对照组,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疾病知识熟知程度及对护士的满意度三方面也优于对照组患者。这充分证明临床护理路径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1)临床护理路径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病情知情权和满意度,更有利于医患的沟通,同时增加医护人员的工作责任心[5]。在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护理人员都为患者提供了最优质的服务,让患者没有任何心理压力,能够放松的协助整个治疗[6]。而且也增加了各科室医务人员的合作。(2)对患者进行临床护理路径,除了可以规范护理操作的各项流程外,还进一步严格了护理服务,制定护理要点及特点,并将其总结成了临床护理程序,预防护理人员因个人业务能力不同所造成的遗漏或疏忽,减少了不良事件的发生[7-8]。(3)临床护理路径可以预防医疗纠纷的出现。护士的细心护理,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患者病情变化,为患者提供有力保障,有利于医患关系的和谐[9]。总之在腹股沟疝患者的护理中实施临床路径,不仅可以提高护士自身的专业素养,而且有利于减少医患矛盾,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李鹰.临床路径在外科单病种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14):1675-1676.

[2]季海霞.临床护理路径在PICC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09,20(4):160-161.

[3]孙文琦,侯黎莉,高雯,等.临床护理路径在腹股沟疝手术中的作用[J].上海护理,2012,12(1):21-23.

[4]庞勇.98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治疗体会[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1,5(3):34-35.

[5]张新明,王世安,那生巴图,等.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60例体会[J].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10,7(7):423-424.

[6]徐永兴,汗智民,高兴贤,等.腹股沟疝传统修补术与无张力修补术临床对比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4(8):90-91.

[7]龚伯雄,肖锋.临床路径在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实施中的效果评价[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0):10-11.

篇2

手术室接诊患者多为病情危急者,风险较大,做好风险管理非常重要,不仅有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提升护理质量,规避风险,还可提升患者术后生存质量[1]。本研究就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意识管理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手术室患者75例,按照数字分层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管理组37例和风险管理组38例。其中常规管理组男26例,女11例,年龄20~75岁,平均(38.34±5.18)岁;体重42~82kg,平均(63.24±1.28)kg;护理人员15名,均为女性,年龄23~45岁,平均(30.34±2.32)岁;中专、大专和本科学历分别2例、8例和5例。风险管理组男26例,女12例,年龄19~75岁,平均(38.25±5.28)岁;体重42~82kg,平均(63.12±1.28)kg;护理人员15名,均为女性,年龄23~44岁,平均(30.17±2.09)岁;中专、大专和本科学历分别2例、9例和4例。两组患者、护士基线资料经χ2检验、t检验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方法:常规管理组行手术室常规护理管理。风险管理组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意识管理。①风险意识提高:组织护士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组织医疗纠纷个案分析和安全信息通报,注重护士风险意识的提高和慎独精神的培养,提高医德,加强对护理安全制度等的培训和考核,强化护士诚信度、责任感和法律意识,增强风险意识。②科学排班和人员专科化配置:根据手术量实施人性化合理排班,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减轻护士疲倦感。根据手术类型配置专科护士,确保护士具备丰富的专科护理经验,了解手术仪器操作和保养知识,积极开展专科新技术和新业务,提高专科护士手术配合熟练度,减少因业务不熟所致风险。③管理理念“零缺陷”和质量持续改进:要求护士一次性做好事情,减少或消除手术隐患,从根本上改进护理质量,并实施自我考核,以不断进步。全程监控护理质量,确保每个环节有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程序,制定工作差错预防措施,减少护理漏洞。在手术室护理中融入持续质量改进理念,以现有护理为基础,随时分析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提高护理质量。④加强培训:建立基础培训和专科培训体系,专科组长负责实施,护士长负责监督和考核,定期由专科组长、医生和业界优秀人士进行授课,确保授课内容的新颖性和临床实际性,注重护士理论和操作技能的全面提升。⑤奖惩制度:定期考核护士手术室风险管理水平,重点检查工作薄弱环节,以便更好地改进。对表现突出者给予奖励,对表现不达标者给予处罚,以提高护士的积极性。⑥急诊手术的合理安排:急诊手术应优先安排,急诊手术护士不受上下班时间限制,均应积极参与,避免人力因素延误手术时机。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①护理管理质量评分:护理质量评分包括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手术护理操作技能、手术室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文书书写质量等,总分100分,分数越高,护理质量越高[2]。②护理管理满意率:满意率调查表出院前发放给手术室患者填写,调查表满分10分,得分≥9分说明手术室患者非常满意;7~8分说明手术室患者比较满意;<7分说明手术室患者不满意。护理满意率=(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3]。③差错率、风险率、纠纷率。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处理,护理管理满意率、差错率、风险率、纠纷率以%表示,行χ2检验,护理管理质量评分以(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护理管理满意率比较:风险管理组护理管理满意率比常规管理组高,其中,常规管理组非常满意20例,比较满意10例,不满意7例,满意率81.08%。风险管理组非常满意23例,比较满意15例,满意率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管理质量评分比较:风险管理组护理管理质量评分(95.44±2.55)分比常规管理组(83.23±7.66)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差错率、风险率、纠纷率比较:风险管理组差错率2.63%、风险率2.63%、纠纷率0,比常规管理组的13.51%、10.81%、8.11%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手术室为高风险科室,存在不同护理风险,无论是手术配合还是术前术后护理操作,均强化护士风险管理意识,尽最大可能控制和减少护理风险。通过护理风险意识管理的实施,可有效做到防患于未然,降低护理风险和差错,减少医患纠纷,还可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促进其生存质量的提升[4,5]。手术室风险意识管理的实施,可从护士意识强化、排班优化、培训、考核、奖惩、急诊手术管理、“零缺陷”和质量持续改进等方面进行优化管理,将风险意识管理和质量管理紧密相连,不断识别潜在风险,并给予预见性处理,优化薄弱环节管理,将风险控制至最低,意义重大[6]。本研究中,常规管理组行手术室常规护理管理;风险管理组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意识管理。结果显示,风险管理组患者护理管理满意率、护理管理质量评分比常规管理组高,差错率、风险率、纠纷率比常规管理组低,和王红艳、雷涛的研究结果具有相似性[7,8],说明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意识管理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减少护理管理风险、差错,提升管理质量和患者满意率,减少纠纷发生,对维护医患关系有益,值得推广。

作者:孙丽娟 金花 单位:延边大学附属医院手术室

参考文献:

[1]王万叶.浅析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意识管理的临床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2014,24(7):139-140.

[2]付兴娟.风险意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4,21(15):3420-3421.

[3]苏临英.护理安全风险管理防御机制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19):2418-2420.

[4]周爱丽.风险意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16(8):524-525.

[5]杨亚琼.风险意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25(12):126-127.

篇3

doi:10.14033/ki.cfmr.2017.7.0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7-0083-03

手术室护理不同于临床常规住院或门诊护理,其具有更强的技术性,更大的工作量,更长的工作时间,同时其工作风险性也更高,因而在工作量、工作强度极大的手术室护理过程中存在诸多隐患[1]。而手术室护理缺陷不仅会影响护理服务质量,同时可对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手术安全性产生不良影响,重者可直接导致患者死亡、残疾等临床结局,因而提升手术室护理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近年来不断有研究提出多种护理干预模式应用于手术室护理管理中,旨在提升手术室护理安全性的同时,降低护理人员工作量、工作强度[2-3]。本研究通过对3000例手术室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探讨手术室整体化护理管理在提升手术室护理安全中的应用价值,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6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手术室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3000例作为研究对象。男1415例,女1585例,年龄18~52岁,平均(36.8±4.2)岁,普外723例,骨科821例,妇科512例,神经外科612例,泌尿外科332例,其中传统手术2049例,微创手术951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对本研究均完全知情同意,已通过笔者所在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审核;均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满足手术相关指征;精神状态正常。排除标准:恶性肿瘤患者预计生存期在6个月以内;精神疾病;严重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严重免疫系统疾病;严重焦虑、抑郁患者;严重营养不良。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护理组与对照组,每组150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由笔者所在医院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管理,其中女2人,男4人,年龄20~45岁,平均(30.5±4.2)岁,工作实践2~24年,平均(6.9±2.0)年,主管护师3人,护师6人,护士7人。

1.2 研究方法

为保证观察指标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由同一组医师、护理人员进行手术及手术室护理,两组手术类型、术前准备、手术方式、麻醉方式基本一致,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手术护理管理,包括术前准备、手术室卫生管理、摆放、术中配合、术后处理等;护理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整体化护理管理,具体措施如下:(1)制定手术室护理流程。明确各级护理人员工作职责与工作标准,将护理工作层层分解并要求责任到人,术前完善相关仪器、器械检查,明确仪器的正常运转与使用,术前1 d对患者进行集中访视,手术当日须在手术室门口迎接、交接护士,护理人员根据工作内容进行手术配合,术后进行常规管理,手术室护理服务全过程要求进行全程质量监控。(2)手术室心理护理。术前访视及入室后需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主要介绍手术室环境、手术内容、相关基础知识、医护人员等,讲解手术目的、流程及注意事项,患者入室后进行简短交流,增加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边配合麻醉边用温和的语言安慰、鼓励患者,分散其注意力,耐心回答患者的疑问和顾虑。(3)入室后保温护理。患者入室后应避免在通道内长时间停留,准备恒温水毯用于术中保暖工作,术中外露部位的保暖,可采用手术巾局部包裹方式进行保暖。(4)手术室操作及监护细节。要求o理人员护理操作尽可能准确、快速、轻柔,尽可能遮蔽患者暴露躯体,保持对患者隐私的尊重;密切观察监测仪器显示指标,高度重视患者生命体征、皮肤颜色、尿量等指标的观察,局麻患者应定时询问感受;术中应严格实施六查十二对四到位制度,严格执行设备、器械、药物清点制度,实施三人三数、三不交接制度。

1.3 观察指标

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估标准主要包括:手术室器械准备(100分)、护士配合技能(100分)、仪器设备管理(100分)、消毒隔离质量(100分)4个项目,分数越高表示手术室护理服务质量越高;同时基于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两组患者对护理人员形象与职业素养、术中护理综合评分情况,分值均为0~10分,分数越高表示职业素养、形象及综合评价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IBM SPSS 19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室护理质量比较

护理组手术室器械准备、护士配合技能、仪器设备管理、消毒隔离质量等护理质量安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护理情况评价比较

护理组护理人员形象与职业素养评分、护理综合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无论在任何护理类型中,护理质量均作为护理工作的重点及核心,护理质量直接关系患者生命健康安全,尤其是在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手术室中,手术室护理中的纰漏可导致手术的中断、手术治疗效果的不理想及临床预后结局恶化,不仅会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患者医疗经济负担,同时也给医院、科室及个人带来严重的损失及精神压力,因而规避手术室护理风险、提升手术室护理质量一直是手术室护理中的研究热点[4-5]。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组手术室器械准备、护士配合技能、仪器设备管理、消毒隔离质量等护理质量安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组护理人员形象与职业素养评分、患者护理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两组患者手术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通过回顾分析可知,整体化护理作为一种基于临床常规护理开展的具有前瞻性与整体性的护理方法,主要是以患者为中心,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现代护理干预模式,其在患者的手术室护理过程中更为关注整体的手术护理环节,采用整体护理管理基于正确、严谨的指导及护理,确保手术室护理安全及术后康复的顺利进行[6-7]。并且手术室整体化护理的实施,通过制定手术室护理流程、手术室心理护理、手术室综合保温等一系列全程整体化护理管理措施,明确各级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与标准,使手术室护理人员能够积极参与到患者的治疗与护理中,充分体现现代护理中的人性化护理宗旨[8]。

综上所述,手术室整体化护理能够有效提升手术室安全质量,并可改善患者护理效果,提升患者对护理人员形象与职业素养认知及护理综合评价,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海涛.细节护理和常规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效果对比[J].吉林医学,2014,35(21):4790-4791.

[2] Pratschke K M,Ryan J,McAlinden A,et al.Pancreatic surgical biopsy in 24 dogs and 19 cats: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clinical relevance of histological findings[J].J Small Anim Pract,2015,56(1):512-516.

[3]赵连云.手术室细节护理在确保手术室护理安全中的应用探讨[J].大家健康,2015,9(19):212-213.

[4]崔紫藤.手术室细节护理在确保手术室护理安全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8):238-239.

[5]w丽红.手术室细节护理在确保手术室护理安全中的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2015,15(93):178-179.

[6] Anna C,Rullander M,Lundstr?m M L,et al.Stress symptoms among adolescents before and after scoliosis surgery:correlations with postoperative pain[J].J Clin Nurs,2016,25(7-8):1123-1125.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4年3月~2015年9月,选取手术室优质护理小组成员共30例,将其归为优质组,另选取同一时间段我院进行手术室常规护理的人员30例,归纳为常规组。

优质组30例护理人员中,男性成员与女性成员的比例为2:28,年龄19岁~40岁,平均年龄(28.63±3.34)岁,工作年限1年~22年,平均工作(10.35±1.07)年,其中1名主任护师,2名副主任护师,4名主管护师,6名护师。17名护士;常规组30例护理人员中,男性成员与女性成员的比例为1:29,年龄20岁~39岁,平均年龄(28.94±3.17)岁,工作年限1年~20年,平均工作(10.19±1.20)年,其中1名主任护师,2名副主任护师,3名主管护师,7名护师,17名护士。优质组护理人员和对照组护理人员的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即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1.2.1常规组 常规组护理人员对进行手术的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包括手术前安排患者进行常规的检查,并向患者讲述注意事项,在手术过程中,配合医生的手术流程,协助医生改变患者等,在手术后,遵照医嘱对患者进行相关的给药治疗,并对患者的饮食进行建议等。

1.2.2优质组 优质组护理人员对手术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包括手术前护理,手术中护理及手术后护理。手术前护理主要是对即将接受手术的患者进行术前访视,对患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疏导患者的紧张心理,鼓励其安心接受手术;术中护理主要是做好细节工作,防止患者发生意外或者并发症,积极配合医生的手术进程,同时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术后护理主要是对手术室进行消毒等处理,保证手术室的合格。对患者讲解康复知识,并对患者进行相关的指导,促进患者的康复。

1.3评价指标 调查优质组护理人员及常规组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并定期对优质组护理人员及常规组护理人员对应的手术室进行检查,分别检查80次。满意度分为满意和不满意,满意例数越多说明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16.0分析处理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护理人员平均年龄、工作年限等计量资料,用t检验组间比较,用%表示患者满意度、合格率等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组间比较,P

2结果

优质组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医生及患者对常规组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即P

3讨论

篇5

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医疗服务质量随之提升, 使得绝大多数患者在追求疾病成功治愈的前提下, 对临床护理工作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手术室直接关系着患者的生命, 为抢救各种疾病的重要场所, 使得手术室的护理工作同样至关重要[1]。但近年来的研究报道显示, 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包括手术室护理工作不规范, 手术切口发生感染, 不仅对手术治疗过程中造成威胁, 同时影响预后, 导致护患纠纷的发生[2]。为此, 本院针对手术室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与总结, 并制定有效的管理对策, 将研究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接受手术治疗的80例患者, 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护理组与护理干预组, 每组40例。常规护理组中男27例, 女13例, 年龄23~48岁, 平均年龄(33.6±3.8)岁, 手术类型为肝胆手术23例, 胃肠手术17例。护理干预组中男25例, 女15例, 年龄25~49岁, 平均年龄(35.9±3.2)岁, 手术类型为肝胆手术23例, 胃肠手术17例。本院手术室共22名护理人员。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常规护理组未给予不安全因素管理与指导, 仅按照常规护理方法进行, 包括手术前1 d至病房对患者行术前访视, 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手术过程配合要点及注意事项。护理人员于手术当天对患者的个体信息进行准确核对, 协助医生摆放正确, 避免长时间手术治疗对患者神经及皮肤造成压伤[3]。术中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严格观察, 配合主治医师及麻醉医师做好相关护理工作, 包括核对器械及用品、正确书写护理记录单等[4]。

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组基础上给予不安全因素管理及指导, 可通过成立手术室不安全因素分析小组, 对组内护理人员进行不安全因素的宣传与指导, 定期进行手术室护理技能的培训, 并要求护理人员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 要求其独立认真完成护理工作书写记录单[5]。给予合理的人力资源分配, 要求其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沟通, 改善护患之间的关系, 提升信任度。建立手术室护理工作监督小组, 定期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进行评估与总结[6]。

1. 3 观察指标 采用由本院自制的手术室护理问卷调查量表对比两组护理人员对手术室护理中对管理的认知程度、不安全因素意识、工作责任心及自身行为意向进行评价, 每个项目的满分为25分, 问卷满分为100分。采用本院自制的满意度评价量表对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评价, 满分为100分, 其中得分在60分以下评为不满意, 得分在61~80分评为满意, 得分在81~100分评为非常满意, 满意度=(满意+非常满意)/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护理人员手术护理相关研究指标对比 护理干预组护理人员的管理认知程度、不安全因素意识、自身行为意向及工作责任心较常规护理组相比均明显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 常规护理组的满意度为72.50%, 护理干预组的满意度为92.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篇6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28-0129-02

循证护理是建立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护理新观念,使临床护理可参考新的护理理念与护理模式,借由遵循证据而设计相应的护理计划,给予患者合理的护理[1]。本研究以分析手术室综合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为目的,对手术室2012年1-6月进行的300台手术进行分组护理,以研究循证护理在手术室综合护理中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6月手术室开展的300台手术,通过随机分组对300台手术采取不同的护理模式,其中150台手术行常规护理,设为常规组,另外150台手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结合循证护理,设为观察组。

1.2 方法

根据临床实践,挖掘护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结构化,同时根据挖掘到的问题做相关的医学文献检索,寻找相关的病例,谨慎、系统评估文献中的病例,对最佳证据加以利用,以协助手术室临床护理,采取有效的临床护理,以提高手术护理水平。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在经过不同的手术室护理后,观察组的护理质量评分相比护理前有明显的上升,患者的满意度也有所提高,且差错发生率显著性降低,相比常规组的护理效果,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循证护理对手术室综合护理的重要意义及其发展情况

循证护理是在循证医学产生后出现的,属于循证医学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产物[2]。近几年,临床护理的影响日益重要,然而护患纠纷、护患矛盾等问题也逐渐增多,结合护理实践所发现的操作问题以及理论问题,以探索性思维找出最合适的护理模式,并以患者病情的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科学的最终护理方案,采取全面的护理质量优化程序,通过最低成本给予患者最优护理这一理念已成为现阶段优化护理质量、改善患者满意度的最好对策[3]。

3.2 循证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

3.2.1 成立循证护理专门小组 由巡回护理人员、器械护理人员以及护士长组成循证护理专门小组。一般情况下,手术室的循证护理专门小组包括有巡回护理人员3名、器械护理人员2名以及护士长1名,且循证护理专门小组的所有成员均需要进行相应的业务素质教育,此外还要进行循证护理知识的培训,通过培训掌握循证护理的有效方法,其主要体现在对给予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等方面的护理,将患者在手术中产生的心理或生理不适列为循证护理问题。

3.2.2 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查阅 结合循证护理中的问题,从文献数据库内寻找相关的文献资料,以选取最合适的资料,对其真实性、临床实用性进行评价。根据患者的病情,结合以往临床护理的经验与培训掌握的护理对策,为患者设计合理的循证护理计划。

3.2.3 循证护理的实施 加强规范性护理操作,主动关心患者并发现护理问题,同时不断巩固自身护理知识以及业务水平,尊重患者与其家属的选择。此外,还需对医院或手术科室的经济效益进行考虑。加强对手术科室护理人员的能力教育,借助不同的方式,向护理人员普及与循证护理相关的专业知识,常组织循证护理的培训工作,使护理人员通过掌握寻找与利用证据的科学方法,提高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护理知识、实际操作能力,在实际临床护理中更好的应用临床证据,给予患者优质的护理服务。

在手术室综合护理中应用循证护理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评分与患者满意度,降低差错发生率,对优化手术室综合护理素质有明显效果。要促进手术室整体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应首先建立循证护理的意识,将护理人员素质提高,此外,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教育,使护理人员学会科学思考、探索护理中的各类问题,进一步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欣.浅谈循证护理在护理诊断实践中的意义[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29):947.

篇7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30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044-01

手术室治疗患者疾病的一种主要临床手段,手术治疗是为了解除患者的病痛,但是手术进行的过程中会给患者身体和心理带来一定的伤害,这种伤害会影响到患者手术治疗的预后效果。舒适护理死近年来被引入到临床中的一种在手术室中进行开展的全新护理模式,它以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最大程度地降低手术给患者带来的身体和心理的不适,使患者感到舒适,使患者在身心舒适的状态下完成手术治疗,能够促进患者取得良好的预后效果[1]。我院就对舒适护理应用于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临床效果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来我院采取手术方式进行治疗的患者240例,将患者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观察组120例患者,男77例,女43例,患者年龄21-74岁,平均年龄为(54+7.3)岁。观察组120例患者中,行产妇科手术的患者34例,行心胸外科手术的患者30例,行泌尿外科手术的患者23例,行骨科手术的患者22例,行颅脑外科手术的患者11例。对照组组120例患者,男75例,女45例,患者年龄22-78岁,平均年龄为(53.6+8.2)岁。对照组120例患者中,行产妇科手术的患者35例,行心胸外科手术的患者28例,行骨科手术的患者23例,行泌尿外科手术的患者22例,行颅脑外科手术的患者12例。

1.2 临床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与手术室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额外给与舒适护理。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

1.3 舒适护理

1.3.1 术前访视 在患者进行手术的3-5天前,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访视。术前访视要与患者进行良好沟通,建立信任关系;为患者介绍手术的进行流程,手术中的注意事项和配合方式;帮助患者消除术前恐惧和担忧心理[2]。

1.3.2 术中舒适护理 患者一旦面临手术就会产生焦虑、恐惧和紧张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要在患者进入手术室时,就逐渐地缓减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根据患者的感受调节手术室内的温度,调整患者的体味使其处于较为舒适的状态。手术过程中要积极鼓励患者,注意保护患者隐私,降低患者的不良感受。

1.3.3 术后舒适护理 手术结束后帮患者清洗术中残留的血迹等,帮助患者穿好衣服,将患者送回病房休养。休息时根据患者的感受加减被子,移动患者时要注意动作轻柔,保护好患者的切口部位[3]。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和情绪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进入手术室后的心率、血压以及焦虑情绪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一般患者及其家属都会认为采取手术治疗的疾病是比较严重的疾病,因此,对于患者来说,采取手术方式进行治疗疾病时,不仅要承受手术创伤给身体造成的伤害,还要承受手术可能失败的风险等。因此,患者再进行手术治疗时,其身心都比较脆弱,这种情况下单纯的常规临床护理已经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了[4]。舒适护理概念的引入,使得手术室护理由单纯的生物模式开始向心理—生物模式进行转变,在关注患者身体创伤的同时,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也给予了积极的关注与护理。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引入舒适护理能够对患者进行身心的全方位护理,从而促进患者取得良好预后,提高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谢凤娣,张彩霞舒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2,33(11):2446-2447.

篇8

循证护理使用有价值并且可信度高的研究对问题进行验证,在研究过程中寻找实证,以实证为基础为患者制定最合适的护理方案。循证护理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方法,以患者的实际需要为基础,将患者的价值观与专业的护理方法结合起来,在整体护理理念下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1]。循证护理在手术室急诊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可以确保手术质量,并达到有效提高护理学科的独立性以及地位的目的。本次研究以我院于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244例手术室急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常规护理方法与循证手术室护理方法护理效果的比较来探析循证手术室护理在手术室急诊患者中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择我院于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244例手术室急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为女性患者,年龄在24岁到6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2岁。其中,宫外孕患者有78例,急诊剖宫产患者有59例,卵巢蒂扭转患者为82例,子宫破裂患者有25例。采用随机分配的方法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122例患者,对照组全部采用常规的术后护理方法,而观察组则给予循证手术室护理方法。两组患者在年龄以及疾病类型方面的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按照手术步骤开展常规护理工作,主要包括术前访视、手术器械的准备以及手术过程中的协作与配合等。

观察组采用循证手术室护理,首先全面并且快速地评估急诊患者的身体情况、心理与疾病状况,以此作为制定相应护理措施的依据,确保循证护理的科学与合理性。对于意识尚且清醒的患者,需要进行心理护理,进行亲切安抚,缓解他们的不安情绪,防止患者由于恐惧以及焦躁出现过激行为,影响到手术的顺利进行。然后迅速准备好手术器材,根据急诊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一次性卫材以及所需液体,并帮助患者调整到适合手术的。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保持安静,在与医生讨论患者病情的时候需要注意说话的音量并尽量隐晦,以免给患者造成心理负担。手术完成后的第二天需要先与病房护士取得联系,了解患者手术后的基本情况以后再进行随访,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并询问患者伤口的疼痛情况,对于情绪比较紧张和焦虑的患者,可以适当的给予心理安慰。

1.3 判定标准

护理质量评分:根据手术护理质量标准以及我院的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护理质量评分表,100分为满分,最低为0分,并由资深护理人员进行评分;

手术环境合格率:按照手术室的标准对患者的手术环境进行评价,然后统计环境合格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的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X?检验,P

2 结果

实施循证手术室护理的观察组,其护理质量评分为98.9±1.2,明显高于采用常规护理组的42.2±7.2以及85.4±1.3;此外,观察组的环境合格率以及患者满意度均为100%,医生满意度为99.18%,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3.44%、84.43%以及88.52%。两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3 结论

临床手术属于创伤性治疗,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影响,如果患者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情并对手术治疗有一定的了解,很容易产生焦虑、恐惧以及抑郁等情绪,致使自身身心健康受到影响。高度紧张的情况不仅无法让手术治疗顺利开展,还会降低患者自身的免疫力,增加手术感染的风险[2]。因此对于急诊手术室护理来说,只有确保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才能全面满意患者的需求。

常规的护理方式一般多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缺乏一定的科学理论基础。循证护理是比较先进的护理模式,护理人员可以运用先进的理论护理知识并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最适合病人的护理措施,有效提高护理效果[3]。

心理护理在循证护理模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因为虽然手术可以修复患者受到损伤的组织或是消除患者的病变组织,但是手术同样也会造成一定的损伤,因此手术治疗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创伤性[4],会对患者的心理以及生理造成影响,出现比较强烈的反应。对于意识清醒的患者来说,手术之前很容易出现恐惧、焦虑甚至绝望的情绪,严重时会影响患者的代谢情况,比如出现血压上升、心率速度增加以及心肌氧供失衡等问题[5]。循证护理可以通过对患者的观察与分析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通过查询资料的方式寻找开解患者的最佳方式,在紧张的手术准备过程中通过高效的沟通和安抚稳定患者情绪,避免患者出现过激行为,确保手术在最快时间内进行,争取更多的抢救时间。在护理人员的心理护理下,患者的身心都可以达到最佳状态下,这样的状态也有助于加强手术效果。

综上所述,循证手术室护理在手术室急诊患者护理中的应用非常好的效果,可以有效加强手术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少莲.循证手术室护理在手术室急诊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2012(03):616-616.

[2]宋启红.循证护理在手术室急诊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12):202-203.

篇9

手术室作为医院抢救和治疗病人的一个重要场所,其手术效果除了和操作人员操作熟练程度、医院手术室条件等有关外,还和手术室护理工作的实施情况密切相关[1]。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社会大众对于手术要求和护理要求的提高,在手术室开展人文关怀护理服务也逐渐成为了目前医疗护理服务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2]。本文探讨了手术室患者护理中全程人文关怀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5年9月到院行手术治疗的76例患者。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下愿意配合。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将76例患者平均分为病例数各38例的常规组和观察组。常规组38例患者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25~70岁,平均年龄(39.21±4.29)岁,病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3例,高中及以上25例;手术类型:胃肠道14例,四肢4例,泌尿系统11例,肝胆9例。观察组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27~68岁,平均年龄(39.17±4.31)岁,文化程度分布情况:初中及以下11例,高中及以上27例;手术类型:肝胆10例,胃肠道13例,四肢5例,泌尿系统1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组运用常规护理,监测病情,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常规宣教等。观察组应用全程人文关怀护理,操作如下:①术前:以一对一的模式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术前到病房访视,解答患者对手术关心的问题,比如护理、手术室环境以及麻醉等,加强和患者间的沟通交流,予以支持和安慰,使患者可保持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②术中:患者进入到手术室后,亲切问好,麻醉前和其交流,并稳定患者情绪,分散其注意力。在进行麻醉时,应协助麻醉医师完成相关工作,陪伴在患者左右,和其交谈,且指导其取最佳。术中对于清醒患者,在实施任何操作时均应获得其合作以及理解,保护好患者隐私,使其感受到被尊重。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对于暴露肢体应做好保暖工作。③术后:完成手术以后,做好病人皮肤清洁工作,将各管道贴好相应的标签,并固定好。帮助患者穿好衣物,告诉其手术已经顺利完成。患者清醒后平稳将其送至病区,且和病区护士做好交接工作。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心理状态、术后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同时进行对比分析。运用我院自拟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并用百分制进行评价,所获分数越高说明患者满意度也就越好。应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患者围手术期心理状态进行评估比较[3]。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专业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SPSS 20.0),其中计量资料表示方式为均数±标准差(x±s),计数资料表示方式为%;用t比较检验计量资料,用χ2比较检验计数资料,结果显示P

2 结果

常规组和观察组患者在满意度评分、焦虑评分以及抑郁评分上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护理服务中全程人文关怀作为重要构成内容之一,可使护理工作更为个性化和完整。在围手术期护理中应用全程人文关怀,给患者提供亲人般的关怀以及照顾,可提高其治疗信心和配合度,使其获得满足感、安全感以及被尊重感[4-5]。本次研究对观察组38例行手术的患者应用了全程人文关怀护理,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抑郁评分、满意度评分以及焦虑评分均优于常规组,组间各指标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均

综上所述,在手术室护理中应用全程人文关怀,提供人文关怀护理服务给患者,有利于患者围手术期不良心理状态的改善,提高其治疗信心,便于手术顺利实施和保证手术效果,除此之外,对于医院良好形象的塑造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多育,柯雅娟,马秀苗,等.人文关怀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1,26(4):43-44.

[2]阎辉,闫玲,王运平,等.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3,8(5):486-487.

篇10

心脏外科手术是临床手术治疗中常见的手术措施,对心脏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有着极大的作用,在随着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的当下,我国医疗技术也随之而不断的提高,使得我国心脏外科的医疗技术可以得到显著的发展。这样同时也给心脏外科手术室护理提出了全新的要求[1]。鉴于此,我院研究心脏外科手术应用手术室护理的临床效果,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具体实验报告先报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4月来我院采用心脏外科手术治疗的24例患者,分组方法采用动态分组原则,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其中常规组心脏外科手术患者为12例,男性患者为7例,女性患者为5例,年龄35~60周岁,平均年龄(46.38±1.12);研究组心脏外科手术患者为12例,男性患者为6例,女性患者为6例,年龄29~59周岁,平均年龄(43.17±0.83),将两组采用心脏外科手术治疗患者的一般资料对照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两组采用心脏外科手术治疗患者之间具有极佳对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常规组心脏外科手术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对研究组心脏外科手术患者在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给予该组患者手术室护理。(1)一些患者在手术室中会急速的产生一种恐惧、害怕的情绪,给麻醉实施带来一定的影响,护理工作人员要及时的安抚患者,用耐心、温柔的语气慢慢的帮助患者放松情绪,同时护理工作人员可以紧握患者的双手,给予患者鼓励和支持,使得患者更好的接受麻醉实施[2]。(2)护理工作人员要做好手术准备,依据实际要实施的心脏外科手术进行相关器械、设备的摆放,同时要做好常规手术设备以及循环设备的?时福?使得医生可以在手术中游刃有余[3]。另外护理工作人员要调整手术室温度以及湿度,一般温度控制在25°C左右,湿度控制在60%左右,注意手术中患者的保暖情况。(3)要密切观察患者在手术中的生命体征,当患者的皮肤颜色以及输液通路等发生异常时,要及时的对患者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同时要依据实际手术需要调整患者的,配合医生完成手术。另外护理工作人员同时也要做好医生开胸时的器械准备,要及时的给医生提供所需要的胸骨锯等设备,辅助医生开胸。在手术室中要记录手术所需要添加的临时器械以及设备,并在手术快结束时,清点手术器械。

1.3 观察指标

护理一段时间后,统计比较采用心脏外科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显效: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未发生严重不良事故;有效:患者手术完成效果较好,不良事故出现频率较低;无效:患者手术完成效果极差,且发生严重并发症。

1.4 数据分析

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采用心脏外科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卡方检验比较。P

2.结果

通过分析和研究统计数据,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1.67%),常规组总有效率为(6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篇11

作为医院的一个特殊医疗场所,手术室护理工作涉及较多细节。一旦出现手术室护理缺陷,会给护理质量带来影响,严重还会导致患者出现功能损害、伤残、死亡等。有研究认为,在手术室护理中应用细节护理,能对患者生理功能紊乱症状进行缓解,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本研究以110例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细节护理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按照手术室护理方法的不同,将2015年8月至2016年9月本院收治的110例手术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中,男31例,女24例;年龄19~65岁,平均(44.8±6.2)岁;平均手术时间(150.1±10.2)min;手术类型:18例普外科,11例骨科,11例骨科,10例妇科,5例神经外科。对照组中,男32例,女23例;年龄19~65岁,平均(44.6±6.5)岁;平均手术时间(152.2±11.0)min;手术类型:16例普外科,12例骨科,12例骨科,8例妇科,7例神经外科。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常规术前检查、常规健康教育、心理疏导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细节护理。

1.2.1术前护理

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对患者资料进行核对;彻底检查手术器械、设备、仪器等,确保其运行正常;术前1d加强病房巡视,介绍手术室环境、手术流程及相关注意事项,减轻其术前焦虑情绪;介绍成功治疗的案例,提升治疗信心。

1.2.2术中护理

送至手术室后,紧握患者双手,以亲切的目光、温和的态度消除其负性情绪;麻醉后,对手术部位进行固定,遮盖不必要暴露的部位,尊重患者隐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情况,术中配合需轻柔、准确、迅速,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1.2.3术后护理

术后认真清洁患者皮肤,并清点手术器械,避免将其遗留于患者体内;开启恒温水毯,直至离开手术室;做好外露部位保暖工作;患者清醒后,告知手术顺利进行,及时肯定其表现,改善心理状态;告知术后常见并发症,做好早期观察及预防。

1.3观察指标

(1)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估采用百分制,包括护士配合、器械准备、仪器管理、消毒隔离,各项分值分别为30分、20分、30分、20分;护理安全最高分为100分[2]。(2)以自制问卷调查患者护理满意度,采用百分制,评分包括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用χ2检验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均用x-±s表示,以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手术室护理质量评分比较两组手术室护理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手术室护理安全直接影响着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手术疗效,需引起高度关注。细节护理是临床上的一种护理模式,强调充分关注护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促使护理工作更为人性化、规范化。该模式要求护理人员将人性化理念贯彻在护理过程中,全面提升职业素养及服务质量,尽可能满足患者需求,帮助其解决问题。本研究对观察组实施手术室细节护理,内容包括术前护理、术中护理、术后护理。其中,术前要求做好三查七对,认真核查手术器械、设备等,以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能提升患者对手术治疗的正确认识,缓解负性情绪;术中协助麻醉医师、手术医师完成手术,提升配合技能,坚持无菌操作,避免出现医源性感染;术后做好保暖工作,加强并发症早期观察及预防,可提升患者生命质量,促使其尽快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室护理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与文献[3]结果相似。提示在手术室护理过程中,辅以细节护理的效果显著,能提升护理质量。此外,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应用细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有效性和优越性。综上所述,在手术室护理过程中,辅以细节护理的效果显著,能提升护理质量评分,改善护理满意度。

作者:廖春莲 李春玲 单位:江西省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篇12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20..01

随着科学技术的推动,我国医疗技术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升,尤其是手术治疗技术有了明显的提升,与此同时对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也有了新的标准和要求。手术室作为医疗的重要场所,由于患者的病情复杂,且所使用的器械较多,导致护理工作的节奏比较快,很容易在手术中出现不良事件,不仅影响了手术的进行,也会威胁患者的人身安全,所以积极加强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是十分重要的。PDCA循环法是一种科学系统的护理管理模式,具有诸多的优势和特征,能够有效的实现护理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分析PDCA循环法在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2],现具体报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6年4月~2017年5月接受手术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的临床对象,并实施常规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进行干预;将2017年11月~2018年9月期间收治的50例手术患者作为研究组的临床对象,在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中实施PDCA循环法,所有患者均符合手术治疗的标准,且患者及家属同意参与研究。对照组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患者的年龄范围是18~76岁,平均(43.5±3.7)岁;研究组中,男性31例,女性19例,患者的年龄范围是19~78岁,平均(43.9±4.4)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中应用常规护理方法,研究组患者实施PDCA循环法,具体内容如下:(1)计划阶段,护理长结合手术室护理需求以及相关的资源,成立质量控制管理小组,保证护理工作有序进行。由护士长组织成员,积极加强安全隐患的总结和记录工作,并分析其原因,研讨有效的解决措施,从而制定完善的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的内容和目标。(2)实施阶段,对质量控制小组进行分级,分为三级质量控制小组,一级质量控制小组主要负责手术室各区域的器械和物品的消毒以及维护工作,旨在营造良好的手术环境,同时也需要对医护人员的消毒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并制定完善的卫生管理制度,为患者介绍集体的手术流程;二级质量控制小组的工作主要就是针对护理计划和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若遇见问题,还需要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帮助解决问题,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三级质量控制小组主要就是针对整个手术的护理工作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并及时的发现不足予以改善和优化。

1.3观察指标

比较并分析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后的临床护理质量。

1.4统计学方法

所涉及到的与护理质量相关的数据和信息,统一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总结和对比,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P值作为判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即P<0.05。

2结果

实施PDCA循环法后,研究组患者的手术室护理质量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管理的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3讨论

篇13

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医疗技术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手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在手术期间,护理对于患者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内容[1]。手术室护理关系着患者的治疗效果,所以对手术室的护理管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院在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对手术室护理采用常规管理,自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对手术室护理采用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比较采用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前后的护理效果。现将具体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在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对手术室护理采用常规管理,选择期间进行手术的19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自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对手术室护理采用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选择期间进行手术的20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2方法在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对手术室护理采用常规管理。自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对手术室护理采用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方法为:(1)建立质量控制小组:科室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建立多个质量控制小组,如建立手术室各室管理组、器械管理组、护理文书组、消毒隔离组、急救管理组等。每个小组包括3-4名护理人员,选择1名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护理人员担任组长。(2)组织护理培训:科室组织全体护理人员参加护理培训,邀请资深护理人员讲解手术室护理管理的重要性,采用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的重要意义,切实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责任意识。各质量控制小组单独组织护理培训,组长为组员发发放护理质量控制管理表,讲解各自护理质量控制管理的相关内容,倾听组员关于质量控制管理内容的意见,对不合理的内容进行及时修改;各组长为组员分配工作,使各组员的职责明确,切实提高其责任心。(3)护理质量检查管理控制:质量检验管理小组不定期对手术室护理工作进行突击检查,观看手术室护理操作,评价手术室各护理工作的开展情况,记录不规范的地方进行及时整改。对于考核结果优秀的护理人员,将考核结果与奖金及晋升挂钩,对考核不良的护理人员进行约谈,切实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1.3观察指标观察质量控制小组管理前后的手术室护理差错率及患者的护理满意率情况。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并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质量控制小组管理前后的手术室护理差错率分析质量控制小组管理后手术室护理差错率为0.05%,较质量控制小组管理前的0.3%显著降低(P<0.05)。具体结果见表1。2.2质量控制小组管理前后的护理满意率分析质量控制小组管理后患者的护理满意率为94.9%,较质量控制小组管理前的81.3%显著提高(P<0.05)。具体结果见表2。

3讨论

手术室是外科手术进行的主要场所。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术已成为多种疾病治疗的常用手段,对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起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的护理事业正在迅速发展,护理部门已成为各大医院的重要部门之一,承担着患者的护理服务任务。手术室的患者多为病情复杂、病情较重的患者,所以患者更离不开优质的护理服务。然而,在一些医院,存在着手术室护理不规范的现象,这对患者的手术治疗极为不利,同时也增加了医患纠纷事件的发生风险。由此可见,加强手术室护理管理,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3]。质量控制对于手术室护理质量的控制尤为重要。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以建立多个质量控制小组为基础,在每个小组内选出组长主管本小组所涉及的护理管理任务,组长又给组员分配工作任务,明确各组员的工作职责。可以看出,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中组长及组员的工作职责均较为明确。明确的工作职责从某种程度上明确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这对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好坏最终由护理质量检验管理小组来评价,其所进行不定期突击检查更有利于发现手术室护理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奖惩机制的建立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对待护理工作更为认真负责。由此可见,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应用于手术室护理具有良好效果。为探讨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本院在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对手术室护理采用常规管理,自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对手术室护理采用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结果显示:质量控制小组管理后手术室护理差错率为0.05%,较质量控制小组管理前的0.3%显著降低(P<0.05)。质量控制小组管理后患者的护理满意率为94.9%,较质量控制小组管理前的81.3%显著提高(P<0.05)。本研究说明,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应用于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具有良好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别逢桂,李柳英,王文平,等.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7):596-59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