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22 14:49:4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生物防治的途径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1、实施小康家庭能源工程,推进沼气的集约化经营,促进生物良性循环,建立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的基本特点: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依靠生物之间的多种物资循环,在良性循环中保持相对平衡,系统内部的物质可以多次重复利用;从时间上和空间上不断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化率,求得投入少产出多,达到生产水平较高,土地利用率较高、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质量较好的目的。
生态农业本身就是一种多元能源的农业发展道路,开发农村能源是建设生态农业的战略措施。以多级循环为主的生态农业,有各种各样不同模式和类型,其中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模式堪称是一枝独秀。沼气生产过程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并在沼渣沼液中保持原有的N、P、K等元素和有机质成为生态系统第二循环过程中的优质有机肥料和饲料,大大提高生态系中能流和物流的质量,这就是沼气生产在生态农业中的起的突出作用。
现在全国已有60%以上的沼气户(约300万农户)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庭院经济,农民增加收入9亿元以上。湖北省开展沼气、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的农户已超过20万户,年增收4000多万元。“九五”期间,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农村沼气发展提供良好机遇,湖北省将新增20-25万户农村家用沼气池用户,开展“三沼”综合利用农户将达到35万户以上,种植业、养殖业与沼气三结合或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沼气四结合利用类型的模式将进一步推广普及。为使这种模式在湖北省农村大量发展实施,应该注重选择各种养殖、种植业专业户大力举办沼气,以期获取最好的能源、生态经济效益,同时提高农民用能质量和水平,充实小康内涵。
2、实施能源--环保工程,推进城乡有机废水的厌氧消化处理,获得环保能源双效益。
目前,我国工农业有机废物废水排放量相当大,据统计,1990年轻工系统仅制糖、食品发酵、皮革等行业排放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就达60亿吨,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22%,废水中含有机物排放量的50%,若利用其中的50%,即125万吨来制取沼气,年产沼气可达12.5亿M3,相当于原煤125万吨,标准煤90万吨,可发电17.86亿KW·h。同时,全国“菜篮子工程”的全面建设,集约化畜禽场的粪便排放量迅猛增加,给环境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优化方案是采用生物质能的厌氧消化技术。以有机废物废水和禽粪粪便为原料,兴建大中型的沼气工程,既可以有效地治理环境污染,又能为当地职工和居民提供优质气体燃料,还可以利用发酵后的沼渣,生产养鱼喂猪的颗粒饲料。
近十年来,湖北省的厌氧消化技术经多学科、多部门的科研攻关,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禽畜粪便的处理方面,先后兴建了容积分别为200-800立方米的沼气工程,采用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处理工艺,中温发酵,平均产气率0.5-0.8m3/m3·d。特别是1994年由武汉市能源所负责设计建造的荆门出口猪场能源环保工程,采用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加固液分离器,后期为射流曝气好氧处理,使得最后出水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在工业有机废水处理方面,共兴建了九处工程,首先在淀粉废水的中试研究上取得成功。为全国淀粉废水处理首开先河。紧接其后,酒厂的废水处理进入,先后在七个酒厂兴建了沼气工程,总容积3250立方米,采用中高温发酵,滞留期4-5天,产气率3-3.5m3/m3·d。湖北省这些大中型沼气工程实现了工厂化产气,商品化供气,使能源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它们有效地处理了酒厂的有机废水和集约化禽畜场厂的粪便,改善了环境卫生,对保护生态,促进生产,都具有明显的效益。“九五”期间,湖北省将按照国家制定的计划,重点在大中城市郊区、“菜篮子”工程基地,实施采用厌氧消化技术,以保护环境,兼取能源回收的能源--环保工程10-20处。近期首先在松滋、天门等地,兴建一批发酵工程总容量在1000m3以上的大型工程,实现集中供气,同时治理环境污染。
大中型沼气工程,作为一项新兴能源--环保工程,具有与其他能源工程(如城市煤气)不同的优越性的特点;
a、在工程目标上,煤气工程单纯制气,而沼气工程除制气外,又治理污染,并可获取有机肥料,而且不同的工程有不同的侧重点。
b、在制气原料上,煤气工程使用煤炭,这些煤炭还需经长途转运,而沼气工程使用就地可取的可再生生物质如禽畜粪便、食品、酿造、制药等企业排放的有机废水,全部是污染环境的废弃物。
c、从规模讲,煤气工程一般规模较大,沼气工程则可因地制宜,大中小并举,国家计委、农业部曾组织城市生物资源调查,不少中小城市的日排放高浓度有机废水上万吨。如按每吨COD5万毫克/升浓度的废水计算可产沼气20立方计算,每天排放1500吨有机废水所产的沼气即可供近2万户居民使用。如将这些工厂和郊区畜牧场统一规划,联片供气,将对城镇煤气化不足起到补充作用。
d、从建设周期来说,新建一个煤气气源厂,至少3-5年,而沼气工程,从动工到产气不到一年。
e、从投资上看,“六五”期间,平均每户1500元,政府还要对用户每人补贴煤气费4元,现在每增加一个煤气用户至少投资2000元。如河北唐山市煤焦制气厂每增加一个用户需增加投资1250元,而河北华北制药厂的沼气工程,每户仅需投资563元,还可节约排污罚款每吨1.27元。上海浦东煤气厂平均每户基建投资1500元,每千卡煤气成本3.8×10-5元,而上海前进农场的沼气站平均每个沼气用户投资709元(为浦东煤气厂的47.3%),制气成本为每千卡3×10-5元(比浦东煤气厂低21%)。
目前湖北省的大中型沼气工程无论其规模,其范围,其投资额均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大量的粪便,工业有机废水的排放污染了环境,另一方面,处处在呼吁能源短缺,广大城镇居民迫切要求使用优质气体炊事燃料。这两大矛盾的最优化解决的办法就是积极、慎重地兴建大中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实践已反复证明只有这种对生物质能集约化应用的方式可同时做到治理环境污染,回收优质能源的双重效益。
3、开展生物质固化和气化的研究与试验,为农村小康化提供商品性能源。
为适应农村小康发展对用有质量的需求,我们在开展对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研究中,应转变过去那种单纯以解决缺烧为目标的观点,而应以实现小康为目的,把农村的低级能源转化为高级能源。因此,我们应立即着手进行生物质能固化和气化的转化技术研究与试验,并开展气化配套设施及用途的研制。如在木材、秸秆较为富余的地区,以这些原料或其它农业废弃物生产出成型燃料,以供给严重缺柴区使用(比烧煤便宜);同时,湖北省也应对国内生物能利用中极有前途的炭、油、气综合转换技术尽早进行研究及应用试验,使常规生物质转化为高品位能源,供农村生产和生活用。湖北省可用作气化炉原料的生物质资源,除按通常方法所统计的2678万吨(薪柴799万吨,秸秆1879万吨)外,还有大量的农业废弃物,如木屑、木片、棉壳、稻壳等,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可收集的棉壳有26万吨,稻壳140万吨。若用这些废弃物作气化炉的原料,则所得产品的成本将大幅度下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得到提高。从炭、油、气这三种产品的社会需求来看,潜力是很大的。仅原沙市市,一年的生活用炭和工业用炭量就在5000吨以上,武汉市仅工业用炭量一年就需4700吨;此外,农民也迫切需要以秸秆变为木炭解决冬季取暖,至于木焦油、木质气、其用途更广,既可作优质燃料,也可作化工原料(木焦油)。使用炭、油、气综合转换设备主要以产炭为主,在调节炉内热解温度后,也能成为以油、气为主要产品的生产过程。而在以产气为主的气化炉中,利用稻壳经气化后即可得到优质燃气,据国内外研究试验表明,用稻壳气化、发电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整套设施(包括土建、设备和稻壳灰利用)的投资,在两年内即可收回。江苏昆山有我国最大的稻壳发电系统,7套机组共1560千瓦,其发电量已成为粮食工业的主要能源。综上所述可见湖北省尽早开展生物固化与气化研究有百利而无一害,有原料、有市场、更有技术,湖北省科技力量雄厚、门类齐全,科技攻关势在必行。按照全国21世纪议程的规划,对于生物质的高层次利用技术要在2000年取得突破性进展,湖北省若不立即着手进行必将落伍。因此,湖北省要充分利用自己技术、原料、市场三大优势对生物固体气化转换技术作高起点研究。
关于加快开展我省生物质能集约化应用的建议
综上所述,既然开发生物质能在湖北省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是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有效措施,而湖北省又具有开发利用生物质能的良好自然资源条件,对生物质能的集约化应用也具有一定的基础,那么制定规划,采取措施,加速湖北省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发展则是当然之举。建议如下:
1、将生物质能的应用纳入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
国家十分关心包括生物质能在内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1995年1月5日,国家计委、科委、经贸委办公厅联合印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提出的今后15年发展总目标是:“提高转换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大在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例。新技术、新工艺有大的突破,国内外已成熟的技术要实现大规模、现代化生产,形成比较完善的生产体系和服务体系;实际使用数量要达到39000万吨标准以上(包括生物质能传统利用方式的利用量),为保护环境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根据国家《纲要》精神,结合湖北省实际情况,相应地编制湖北省生物质能“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并做为湖北省生态农业和能源发展的相关内容,纳入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使这一关系广大农民切身利益和农村工作重要内容的生物质能发展列上党和国家重要议事日程,并纳入法制轨道。
2、制订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和支持措施。
生物质能转换技术是着眼于未来替代能源的、正在研究、探索、发展中的一项高新技术,许多技术的社会效益显著而经济效益却一时难以体现。许多项目是为贫困落实地区广大人民造福的扶贫事业,是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生态平衡的公益事业。为了促进这项战略措施的发展,建议我国政府也和世界各国一样,对于新能源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支持,实行免税、减税、补贴、无息或低息贷款等优惠政策。比如对于大中型沼气工程的投资除了政策的部分拨款外,可将所要使用的技术改造贷款等优惠政策。比如对于大中型沼气工程的投资除了政策的部分拨款外,可将所要使用的技术改造贷款纳入政策性银行,由于大中型沼气工程同时也是一项环保工程,应采取行政、法制和经济手段鼓励甚至强制推广应用,从环保罚款中还可提留一定的比例作为投资来源之一。还可考虑从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建立湖北省的生物质能研究开发基金,作为有关部门和科研人员从事专题项目的研究经费。
3、抓好示范项目,推选产业建设。
由于生物质能集约化应用,目前主要是面向广大农村和中小城镇,因此应以点带面,抓好示范项目,然后推而广之,使之形成气候,推进产业建设,示范项目的选取须注意:技术先进而又成熟,工艺不甚复杂,成本不是很高,能源利用率较高,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等,近期可以考虑围绕省柴节煤灶、生物质炭化有条件的地方可将固化气体裂解等技术综合使用和沼气工程等示范项目推进产业建设。
1981年起,国家提倡农村使用省柴节煤灶,注重节约、实用、方便的统一,经过十年努力,便迅速控制了过量燃用生物质资源的严峻局面,新型高效炉灶成为农民欢迎的厨具,现在全国有1.2亿农户使用热效率超过20%的炉灶,较旧式炉灶节些30-50%,1994年我省普及省柴灶已达1000万户,目前是,省柴节煤灶正向多功能、商品化方向发展,是农村能源一宗主要产业。
近年来湖北、河北、江苏、山东、安徽等省将秸秆开发为“生物煤块”,直接替代煤炭,供乡镇企业锅炉使用,或者进一步炭化,供乡镇企业锅炉使用,或者进一步炭化,制成生物炭,出售给冶金行业或提供出口,这样每亩秸秆可增值40-50元,压块机和生物煤已成为新产业。
另外,大型的沼气工程集中供气站在抓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中,也呆派生出饲料、肥料等加工企业,小型户用沼气工程也可带动发展预制模块,家庭沼气--养殖等产业。
4、加强技术科研工作并突出重点。
新能源技术是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支柱技术之一,高效率的利用生物质属于高科技领域,正在迅速发展,有许多技术难关须要攻克,有许多新产品有待开发研制,有许多成功的新技术要很好地消化吸收和推广应用,因此,科研工作至关重要,应大力加强,增加投资。
由于小柴炉灶和沼气工程已基本定型,只是巩固推广应用的问题,湖北省在“九五”期间可将生物质的气化、固化技术列为近期重点科研攻关项目,随着农村小康目标实现,农民用能水平、质量和设备现代化将成为评价小康内涵的重要内容,可以预见,炊事和采暖用能及其设备最具市场活力,可再生能源产品从研制经中试到商业利润回收,不同阶段应形成自身的梯度构架,即①成熟技术向市场投入一批,商业利润回收一批;②向市场过渡中试示范投入一批;③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起动一批。
“九五”期间逐步开展以下工作;
①进一步研究完善生物质气化装置,并扩大功能,开拓市场,进入食品、中药材、养殖、种植业的烘干供热领域。
②对生物质固化成型技术,建议两个面向,即一是制炭,一是制“生物煤”,制炭市场效益高,但对压制成型技术要求高:比重1.35-1.45,机械弯曲强度38kg/cm2,抗压强度320kg/cm2,关键技术是磨损件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低压成型产品“生物煤”压制强度低,比重0.5-0.6,做到易燃,可运储,取代煤和柴。
③生物质热解液化技术难度较高,但应安排少量科技人员跟踪国内外动向,做些技术储备,为下一世纪生物质高品位产品进入市场打下基础。
以下项目对湖北省农村的现实虽然是较长期的,投资是巨大的,但2010年可能是被接受的产品:
a、热值达到(9350-450)×4.1868J/m3的可管道输送的甲烷化煤气和热解水煤气;
b、生物质注氧/蒸汽气化甲烷化,生产液体燃料替代矿物燃料油;
c、生物质制氢技术。
在研究热带和亚热带的自然保护区原始生态系统和相邻的天然次生林和人工纯林(loohm2以上)的高等真菌多样性中,真菌组成之一的植物病原菌,它们对植物的侵袭,是在人类干扰或破坏了原来的生态系统,菌物之间的复杂性和能量、营养的可得性使一些能继续生存的种类演替成为新的生态系统的物种不断发展造成的。
环境变化的影响
环境变化(间伐、采伐、开垦农地)的头三年里,在寄主植物上(幼苗或幼林)多种病原真菌同时出现,造成综合侵染,外来植物种上的真菌种类比当地种多1倍以上。热带天然次生林8年后的真菌演替系列组合原生状态转化(亚热带10-12年),16年(亚热带20年)可恢复;人工纯林8年后的次生演替系列逐渐形成特征种组合,12年后相对稳定,病原菌的循环周期明显出现,成为引起寄主常发病的病原。对一种主要病原化学防治后2-3年,另外的病原菌又开始上升为主要病原,胶抱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变化是典型代表。为害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ume)的寄生内座壳菌(Endothia Parasitica(Murr.r.)P.J.etH..Anders)和栗溃疡病菌(Coryneummodonium(Sall.)Griffor&Maublanc),在原生林的麻栋(Quercus aeutissima Carruth.)枝干上〔(高海拔区是C.magaspemum H.&P.sydow,在矮高山栋(Q.monimotrcha Hand.一Mazz.)枝干上。〕为常见的以腐生为主的种。板栗纯林成林后,则转变成为寄生性强的病原种。
拟盘多毛抱菌(Pestalatiopsis sp.)是亚热带,温带原始林内多种林木上的以分解衰老叶和枯落叶为主的优势种,当开垦种植各种经济林木后,这些林木生势弱时或外来植物种适应性差时病原菌侵染这些植物,引起病害。
原生林内的腐生菌,以炭角菌科Xylariaeeae)、蕉抱壳科(Diatryaceae)、枝抱菌(Czadosporium spp.)、团黑抱菌(Periconia sp.)等最为常见,它们的作用除了加速物质分解,及早为生长的植物提供营养,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植物抗病力之外,还在于优先占领生存空间和营养基质,使兼性寄生菌难于定殖。人工林内优先定殖的菌类大多是具有侵染能力的黑腐皮壳菌(Valsa sP.)和它的无性世代壳囊抱菌(Cytospara sp.)。
半球腔菌目(HemisPhaeriaeles)的真菌,在原始林内的叶上很常见,在人工林内很少,这类菌在活叶表面以利用叶表各类微尘或胶溶性物质为主,其中拟小盾壳科(TrichoPeltinaceae)都是菌寄生菌,由于它们对生存空间和营养基质的优先占领,也许是有效抑制病原菌的主要类群,成为原始林内叶部病害发生轻的原因之一。
重寄生菌的表现
活物寄生菌(Obligatebiotrophieparasite)在原生林内主要受重寄生菌(Hyperparasite)抑制,但重寄生菌受环境影响很显著:
1.不受环境变化影响—在各种生态系统中都随病原菌存在的。如在竹叶上寄生柄锈菌(Puociniaspp.)的锈菌寄生抱(Sphaerllopsisfilum,S.spp.)和寄生白粉菌(Porwderymidew)的白粉寄生抱(Amperomyces quisqualisCes.cxsehlechl.)。云南竹类28属,210种,在全国占70%,种数占50%,从原始竹林到普遍栽培都有利于柄锈菌(Puccinia sp.)引起的叶病发生和蔓延,但从未见因该病流行,导致经济损失的病例。白粉病在原生林内的发生也如此,但栽培植物感病的原因是由于植物病原菌(在前)与重寄生菌(在后)生长期的时间差引起,并导致经济损失。
2.环境有一定影响—原生林内常查到,人工林内在某些环境或病原近产抱期方可查到,如寄生松疤锈菌(Cronartium ribioola)和某些柄锈菌(Puccinia sp.)的顶抱菌(Acre-monionspp.)。
3.人工林内一直尚未查到,原始林内常见:如寄生煤目Meliolale:)的三种狭抱菌(Isth-mosPoraflabra,I.sPinolsa,I.namsfordii)及五种绒落菌(SPeroPe::lavatus.SmelanoPlac,S.dorycarPus.S.offusus,S.sooPiformis),即使温度、湿度、光照条件都非常适宜煤臭菌发生的原生林内发生很轻,而且零星;而受煤臭菌侵染的人工林和园林植物成了“黑色植物”也未见到它们任何一个种存在。
人为影响
人为的生产活动除影响地表生物群落使数量减少外,土壤有机质严重不足(或长期不施有机肥),连续依赖化肥提高生产力,改变了土壤环境,使领抗菌失去生存场所,线虫病(Ne一matosis)和由镰刀菌(Fasaniumspp.)等病原引起的多种根腐病严重发生,蔓延速度快。小面积的刀耕火种,对控制病害的发生无济于事;大面积一次性刀耕火种(loohm艺以上),由橡胶树灵芝(Ganoder,naPseudoj去rreum)和有害木层孔菌(Phellinus,,二lu、)等引起的多种根腐病发生时间可推迟到10年以上。茎、叶感病轻。但当某种病害发生时,蔓延速度快,经济损失大。
防治途径
如上所述,植病防治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应采取生态工程治理的方法,进行持续管理,达到持续有效的目的。
1.查出栽培植物在原生生态系统中自然菌群结构及关键种,在创造持续生态系统生产力时,这个生态系统应是自控的保护性生态系统—适于与控制病原有关的菌类和关键种生存和发展。建立系统管理制度,引种植物,除检疫外,还应将该植物对新区内菌物群落的适应性作为评定指标。
职业道德是指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守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对从业人员的道德要求也日益提高。《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教育部在2006年颁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要求:“要高等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但目前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状况不太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已经成为高职学院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对高职民航机务类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任何职业都有特定的服务对象、活动内容、活动环境和活动方式,也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而职业道德可以指导和约束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保证职业活动的正常进行。如今企业之间的竞争,终归是人才的竞争,而职业道德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引擎”,成为各行各业录用人才的必要条件之一。社会上甚至有这样一种说法:“有德有才是精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无德无才是废品”。飞机机务维修工作是高技术、高责任、高风险的工作,工作的性质也决定了飞机机务人员必须具备非常严格的职业道德要求。如果机务人员没有高度的责任感,把维修标准当作儿戏,没有按照工单程序操作,抱着侥幸心理,对于一些“细小事情”不重视,马虎甚至偷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不仅损害民航自身的生产力和竞争力,还会造成人民财产的巨大损失。因此机务人员道德水平的高低是关系飞机能否持续安全的大问题。作为直接针对机务类岗位或岗位群来培养行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的民航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积极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为企业培养合格人才。
二、目前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存在的问题.
(一)对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教育力量各自为阵,没有形成合力。目前高职院校在学生培养上往往存在重技术,轻道德的现象。从学校的角度来说,专业教育才是硬指标,而职业道德教育是“软”任务。因为没有考核要求,所以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变成了学校的“自选动作”,内容可有可无,力度可大可小。同时高职院校虽然有多股学生教育的力量,比如学校党委、团委、学生处、各院系、辅导员、校外实习指导师傅等等,但目前的教育现状是各自为阵,互相脱节,没有形成教育合力。比如校内思想政治课、专业教育、学生管理、校园文化互相割裂;专业教育与学生日常管理分离,造成专业老师懂专业懂行业标准但不负责学生培养,专职辅导员负责管理但不懂专业不懂行业标准。这种割裂与分离,使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日常培养的科学性都大打折扣。
(二)教育的内容单一,缺乏“个性”,缺乏针对性。众所周知,各个行业不同,对从业人员的道德要求也不同的。但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全部“托付”给“两基”课程,对不同的专业却开展同一种教育,也就是共性教育。其教材更新周期长,内容过于概念化、理论化,缺乏行业实际的案例,使职业道德教育缺乏时代性、实用性和行业性,不能满足高职教育个性化的需求。教育效果与企业实际要求相差甚远。最后形成老师台上讲得热闹,学生台下趴倒一片的尴尬局面。
(三)教育方法落后,不能与时俱进,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目前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主要通过课堂教育完成,教师只是单方面进行理论灌输,学生课程参与性不高,导致教学效果有限。同时面对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崛起的时代,学校教育者不能与时俱进,仍然抱着老心态,用着老办法,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四)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职业性缺失”问题。目前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着与职业道德教育相脱节的现象,也叫做“职业性缺失”。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建大楼、扩充人数等,而忽视校园文化建设。有的高职院校将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娱乐活动,失去教育性,使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结果本应该直面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知识、技能、素质的要求,培养适应行业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应用型人才的高职学院,培养出的学生“有技无德”,不能不说是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窘境。
三、高职民航机务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方式与途径
针对当前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以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机务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方式与渠道为例,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从教育力量着手:校内教育力量与校外教育力量相结合。
首先整合校内各种教育队伍,形成教育合力。比如在主管学生工作副校长和主管教学副校长的主导下,建立专业教师、学生管理、“两课”教师定期联席会议制度,保证教学与管理互相衔接,互为补充,保证教育的一致性。成立各专业职业道德素质培养指导委员会,每学期邀请优秀的专业教师给学生开展2-3次职业道德和行业标准的讲座。
其次健全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企业不仅要在教材、授课等专业教育、实习实训方面积极参与,同时也应将企业新员工培训的关口前移,在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方面积极渗入。如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与深航广州分公司合作紧密,企业把车间搬到了校园内建立“校中厂”。 “校中厂”各种设备的布置,企业文化标语的宣传,一线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都让学生体验到真实的职场环境。同时学院还每学期定期开展“机务大讲堂”活动,邀请中国南方航空有限公司、广州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深圳航空广州分公司等一线优秀的专家和员工到学校作报告,使学生能倾听企业的声音,提高了学生按照企业标准自我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从教育内容着手: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
“两课”是职业道德培养的主阵地,不能丢。“两课”指的是目前高职学院开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程,是高职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和主要途径之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形成职业道德的基础。“两课”在学生了解,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不仅不能弱化,还要不断巩固其主阵地作用。但强化的同时,也要克服“两基”课程教材空洞,缺乏实际性和脱离实际的缺点。本人建议针对高职围绕行业和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围绕行业标准培养人才的特点,应根据专业涉及的行业,积极开发职业道德培养的校本教材,基于行业职业道德,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如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针对所有开设的民航机务类、民航运输服务类、航空安检服务类等专业的特点,编撰《民航职业道德》一书,并以必修课的形式,就民航职业道德规范、民航员工道德品质养成、民航员工个体高尚人格的塑造、民航员工道德行为选择与评价等方面内容开展培训,使有志于从事民航事业的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或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三)从教育方法着手:理论传授与道德体验相结合,现实方式与虚拟方式相结合。
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跳出单一的理论灌输窠臼,可以尝试开展体验式教学,增强学生的参与性。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育观和教学模式”。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好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案例选择、教学手段选择等环节,营造一个学生可以充分参与其中,有未来工作息息相关的教育情境,让学生乐于接受教育。 (四)从教育环境着手: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
大学校园是学生主要的学习、生活的场所。校园文化对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塑造有着极大的影响,同时对于毕业生能否适应未来行业企业的要求,也具有重要影响。学校德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着重引入职业元素。如在办学理念方面,融入企业文化精神。民航高职着重培育“安全第一、优质服务”的民航文化,大力培养学生;在校园环境布置方面上,建设行业历史的展馆和摆放相关雕塑,建设模拟车间,提供职业道德教育的体验性场所;在宣传方面,宣传窗口要广泛宣传行业先进人物及事迹,传播正能量,增强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在学生活动中,开展企业文化进校园、校友讲座、专业技能大比武等活动。通过各种措施,营造与企业文化“无缝对接”深度融合的校园文化,对学生开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求真务实、严谨规范的敬业、勤业精神教育。
参考文献:
[1]吴万敏编著.行业标准与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李宁.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及对策[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45-46.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8-043-03
创新对内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增强承接国内外资本技术和产业转移能力,打造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开放型平台,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一环。开放不够仍是武汉城市圈的薄弱环节,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当前,无论是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挑战、化危为机,还是抢抓国内发展格局调整、中部板块效应凸显的战略机遇,进一步发挥武汉城市圈外向型与内生型经济相结合的优势,都应当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先导战略,全面提升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
一、全面调整外商投资政策,着力完善对外开放的制度保障
1.外资政策:变全面激励为重点激励。长期而言,对“超国民待遇”和“非国民待遇”的放弃将是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政策的必然趋势。需要指出的是,在各东道国间为竞争国际资本的政策战尚未平息的现阶段,放松限制性政策的压力甚于取消激励政策的压力,国内各地区外资政策反映的现存格局也证明,目前武汉城市圈全然放弃激励政策并不明智。问题是如何运用激励政策,主动引导投资的产业流向,而不是被动接受投资布局,使这一政策的收益最大化。这要求外资政策变全面激励为重点激励。
重点激励政策的原则是对重点产业,而不是对一般产业给予激励。重点产业的标准之一是具有较大产业关联度,属于高效应、高附加值和低消耗的产业。鼓励这类投资将可以较大范围地吸收直接投资的技术扩散与外部辐射效应,较快积累产业升级的潜能。重点产业的另一标准是代表未来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趋势的产业。知识密集型高、新技术行业显示了未来经济发展和竞争实力的依托,这些行业又恰恰是最具有外部经济效应和学习效应的。这些行业的投资者通常是拥有专利技术和专利产品的垄断寡头,其产品大多数是由创新技术创造的,引进这类直接投资将可能缩短我国与世界强国的技术差距,由此而获得的利益会大大超过由国内企业直接从事研究与开发的效果。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引资政策导向,严格限制低水平、高消耗、高污染的外资项目。
2.开放方式:变政策引导为制度保障。武汉城市圈以往的对外开放是以政策引导为主的渐进式开放过程,在开放产业、开放业务、开放程度等方面制定差别性政策,采用逐步推进的方式。这是从封闭的计划经济转向开放的市场经济的必经阶段。随着国内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开放程度的扩大,统筹武汉城市圈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客观上具备了从政策引导的渐进式开放转向制度保障的稳定式开放的基本条件。变政策引导为制度保障的核心要义,是要使对外开放建立在全面和相对定型的制度之上,使对外经贸体制更具有稳定性和可预见性。从体制架构看,涉外经济的主要方面都有相对稳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基本规则;从运行方式看,市场机制在跨境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在全球范围优化资源组合;从行为主体看,各类企业在对外经贸活动中具有自和平等地位,企业、中介组织和政府各司其职,功能到位,运转协调。完善对外开放的制度保障,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1)加快完善涉外经济法律法规,形成稳定、透明的涉外经济管理体制,创造公平和可预见的政策环境。依法对行政许可、行政审批审核事项进行再清理、再精简。创新方式,增强外商联合办公中心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各部门和窗口的“直通车”效应,对重点项目和知名企业实行“绿色通道”服务。建立与各区行政服务中心、与武汉城市圈内其他城市行政服务中心的互动机制,将联合办公中心打造成为服务于武汉城市圈内外商投资的共享平台。(2)加快内外贸一体化进程,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3)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口岸服务功能,创新通关便利运行机制。抓好武汉保税物流中心的硬件建设,营造良好的通关环境;加强对保税物流中心运营管理,筹划和探索新的管理机制;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吸引世界大型的物流企业进驻中心;加大对外宣传,提升保税物流中心业务的覆盖面。要在做大做强保税物流中心的基础上,尽早做好筹划综合保税区的准备工作。加快电子口岸建设力度,不断改进和完善口岸查验管理模式和作业流程,推进落实区域通关合作协议,规范化、常态化“属地申报、口岸验放”模式,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4)加紧建立产业救济和安全保障体系,着力提高应对贸易摩擦与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大胆创新招商引资运作机制,全面提升引资项目的质量和水平
要全面提升中部地区引资项目的质量和水平,必须在创新招商引资运作机制上下功夫,努力实现三大转变:
1.引资渠道从注重“外引”向“外引”和“内扩”并举转变。内资和外资在扩大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两者的互动是加快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外资的进入,必然带来紧缺的技术、管理和人才,既可以增加生产要素的供给,又有助于提高区域内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国内大量资金的引进可以为外资流入提供更多的配套资金,实现资源的配置互补,进而促进更多的外资流入。尤其是跨国公司资本的进入,必然会吸引众多企业与其配套,提供上下游服务,这就可以拉长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的加速形成。要加强与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和民营企业500强的联系,着力引进一批大项目。鉴于国际资本和先进技术主要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且大部分掌握在知名跨国公司手中,武汉城市圈应在吸引我国港台资本的同时,加大吸引美、德、法、英、日等发达国家资本的力度;要加强对跨国公司全球投资战略特别是对华投资战略的研究,制定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具体政策,将引资战略重点转向技术先进、管理科学、资本雄厚的跨国公司特别是欧美日大跨国公司,减少中小资本比重,从而扩大外商投资规模,优化外商投资结构,进而带动城市圈产业升级。
2.引资目标从注重单一项目规模向追求产业集群和形成产业链转变。招商引资工作要转到更加重质量、重水平、重效益上来。要跳出注重单一项目引进的局限,向追求产业集群和形成支柱产业转变。联合国贸易发展大会2005年公布的《国际投资报告》指出,跨国公司的投资已经从低成本的区位转向产业链完善的区位,那些没有新的产业组织而仅有廉价生产要素的地区正面临新的危机,只有把全球化和本地化结合起来,发展新型产业链的地区才会取得成功。武汉城市圈要抓紧制定完善产业链发展规划,从形成产业集群和提高支柱产业竞争力出发,深入研究产业链的空间布局、方向目标及重点举措,抓紧调整、完善和补充招商项目库,坚决剔除科技含量低、不符合产业方向、不具备可持续发展潜能的项目,构建分工有序、相互协作、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武汉城市圈要以现有的开发区和工业园为依托,加速特定产业蛙跳组团向特定园区集中的进程,建设一批以区域优势产业为支撑、具有一定规模、配套协作与服务能力较强的产业集群。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龙头和主要辐射极,建设包括葛店、鄂州、黄冈、黄石的高技术产业带,壮大光电子信息产业链、生物医药产业链、现代装备制造产业链、节能与环保产业链、研发及信息服务产业链;以武钢为龙头,建设包括鄂州、黄石、大冶、阳新在内的冶金―建材产业带,壮大钢铁产业链、有色冶金产业链、建材产业链;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和辐射极,建设环城市圈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带,壮大汽车产业链;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武汉吴家山海峡两岸科技园为龙头,建设环城市圈IT设备及电器、电子元器件产业带,壮大电子信息产业链、家电产业链、光机电一体化产业链;以武汉为龙头,建设环城市圈纺织服装产业带,壮大纺织服装产业链;以武汉为龙头,在城市圈西侧建设包括云梦、应城、仙桃、潜江、天门在内的化工产业带,壮大石油化工产业链、盐化工产业链、精细化工产业链;建设环城市圈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带,壮大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链。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对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要帮助和支持他们做大做强;对产业链上的骨干企业要扶植他们壮大规模、提高效益;对产业链上的“空白环节”要着力策划和引进一批有实力的大企业。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力争在物流、金融、旅游、文化、创意及中介服务等领域有新的突破。
3.引资方式从各自单一化向联合多样化转变。探索建立城市圈承接产业转移的联动机制,以武汉城市圈的名义总体招商,而后将引资项目在城市圈内进行合理布局,防止企业在圈内二次转移,努力形成“政府推动、圈内联动、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招商引资新格局。要充分利用武汉中国国际机电产品博览会、武汉经贸洽谈会、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发展洽谈会、中国武汉国际光电子信息技术博览会和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等招商平台,扩展城市圈体系招商渠道。
联合策划城市圈内重大项目的招商活动,共同招商按产业政策互相推荐,单独招商按区域政策互相宣传,联手开展对外招商引资工作;以城市圈为整体形象,积极迎接世界发达国家和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在迎接产业转移的招商进程中,强化发展各市的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鼓励并且规范8+1之问的相互招商,特别是支持周边城市到武汉招商,通过区域内部互相招商逐步推动区域产业政策的落实。
在坚持和完善政府组织大型综合经贸洽谈活动等传统招商方式的基础上,要积极探索项目招商、以商招商以及小分队招商等多种招商途径,选择客商比较集中、产业转移倾向比较强烈的沿海城市开展驻点招商,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构建覆盖我国港台地区、欧美日等主要外资来源地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等主要内资来源地的招商网络。以光电子通讯、装备制造、生物工程、汽车、新能源、新材料、基础设施等行业为主进行专业组团招商,集中精力有针对性地引进大财团、大项目,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在继续运用兴办“三资企业”,抓好对外借款、国际租赁等传统利用外资方式的同时,大胆探索、勇于尝试招商引资的新方式。要积极做好国企改制招商项目的推介工作,采取收购、兼并、参股等方式,吸引有实力、有技术的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参与国企改制与重组。要抓紧组建中外合资风险投资基金,积极推动有实力的国有企业、民营高科技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境外上市融资。转让城市燃气、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公路等基础设施经营权,通过BOT、TOT、ABS、PPP等方式,吸引国内外优势资本投资,盘活存量,扩大增量。
三、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着力拓展经济发展的空间
在新的条件下扩大对外开放,必须更好地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同时并举、相互促进的开放战略,努力在“走出去”方面取得明显进展,这是全面提高武汉城市圈对外开放水平的标志,也是拓展其经济发展空间的重要举措。
1.发挥比较优势,增加科技含量,努力提高产品出口竞争力。“走出去”,首先是产品走出去,但产品要想走出去,就必须在国际市场上具备较强竞争力,这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基础。
(1)用“新技术”整合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提高传统产品出口的附加值。纺织、服装、造船、钢材、农产品等,是中部地区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传统出口产业。当前,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带来的新一轮国际贸易分工,继续发挥传统产业的优势,承担发达国家转移给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生产环节,发展经济效益虽比较低、但劳动力容量较大的加工贸易,仍是武汉城市圈在对外贸易中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但是,在新形势下要特别注意用“新技术”去整合这些传统产业,通过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深度开发,增加其科技含量,提高其附加值,并通过实施“整合战略”,把目前小型化、分散化和低效的传统出口产业,逐步改造成规模化、系列化和高效的优势出口产业。
(2)狠抓机电产品的质量升级,加快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的建设。要引导机电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企业依据国际规范进行生产,并积极做好国际质量体系、环保及产品的安全认证工作,使这些产品的生产、检验和销售充分与国际惯例接轨,进而提高其国际竞争力。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机遇,以及沿海地区高新产业向中部转移的机遇,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龙头,黄石、黄冈、鄂城、咸宁、孝感、仙桃、潜江、天门等高新技术开发区为支撑,加快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的建设,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创汇。
(3)实施出口名牌战略,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全面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近年来,武汉城市圈涌现出一批知名品牌,但总体上看,名牌产品太少、名气太小。要加快“中部制造”走出去的步伐,必须以名牌作坚强支撑。结合武汉城市圈自主品牌建设区域间、行业间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培育出口名牌应采取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运行机制。一方面,广泛发动,鼓励和支持广大出口企业积极开展境外商标注册,进行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行业认证,设立境外营销机构和售后服务体系等自主品牌建设基础性工作,全面提高自主品牌建设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借鉴发达国家与先进城市的成功经验,选准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自主品牌,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培育,鼓励名牌出口企业以名牌为纽带进行资产重组和资源整合,促进生产要素向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聚集,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一批自主出口名牌。要把科技创新作为实施出口名牌战略的重中之重来抓,支持名牌出口企业提高自主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不断提高出口名牌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要建立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名牌出口企业使用技术更新改造项目贷款贴息资金和出口产品研究开发资金;优先安排名牌出口企业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技术进步项目,积极支持其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要积极借助外力,为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注入动力、拓展空间。自主创新并不排斥国外技术,相反应在充分利用全球技术资源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方式实现自主技术创新,在当前总体科技实力有限的情况下,要特别重视引导企业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有效利用国际技术资源,包括吸引人才、技术和管理经验等,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在优势领域进行原始性创新,在追赶领域进行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的适应性创新,不断提高自主创新的实力和能力。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大企业“走出去”,通过购并与境外有创新实力的企业进行“高位嫁接”,获取先进的核心技术、品牌或市场组织。
2.创新贸易方式,开拓新兴市场,推进外贸市场的多元化。
(1)创新贸易方式,对接跨国采购,努力拓展产品出口渠道。近年来,国际贸易方式有新的变化,跨国采购成为带动出口的重要渠道。加强相互间的沟通和了解,为中部地区商品出口提供了新的重要途径。
跨国公司以全面提升竞争能力为核心,以供应链管理为基础,形成了完善的全球采购与供应链网络体系。据全球供应商网站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未来几年内,80%的供应商将寻找更多的机会从中国采购商品和原料,发展的空间极大。与跨国公司高效的全球采购与物流系统相比,中部地区企业的采购管理水平普遍较低,这种状况极大影响了企业乃至中部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对接跨国采购,拓展出口渠道,应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要利用联合国“采购信息中心”挂牌武汉的条件,在汉打造“中部跨国采购中心”;其次,提高整个社会对跨国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的认识,积极推广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理念,普及相关的专业知识,培养相关的专门人材;第三,要努力做好跨国采购商和城市圈供应商的撮合、配对、对接等基础工作,着力推动武汉城市圈中部地区更多企业进入跨国公司的生产链或营销网络;第四,推动城市圈企业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制度建设,规范企业采购行为,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采购与物流的政策环境。
(2)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推进外贸市场的多元化。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市场动荡愈益频繁。在此背景下,在对外开放中要想不被国际市场所左右,就必须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兴市场,积极推进市场多元化。特别是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国内机电产品生产企业在完成“进口替代”的历史性任务之后,已经面临国内生产过剩和国内需求不足的双重压力,迫切需要向国际市场释放生产能力,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为此,要积极发展多边贸易,推进外贸市场多元化。一方面,要积极推进贸易伙伴的多元化。要进一步巩固美、日、欧等主要传统市场,争取市场份额有所增长,继续开拓亚洲市场,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关系,大力开拓俄罗斯、中东、拉美、非洲等富有潜力、前景广阔的市场。另一方面,要逐步形成贸易品种的多元化。既要大力发展货物贸易,努力增加种类,改进质量,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系列贸易产品,又要加快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贸易,不断提高服务贸易在出口中的比重,同时还要进一步扩大技术贸易,鼓励成熟的产业技术走出国门,带动技术装备和成套设备出口。
3.拓展对外投资领域,主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加快培育有实力的跨国企业。由单纯贸易转变为向境外投资不仅是为了更好地占领国际市场,而且也有利于同进口国的利益平衡,是避免贸易摩擦、实现双赢的明智之举。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是当前主动“走出去”的关键所在。“走出去”的领域是广泛的,包括产品、技术、设备、资金、人员等等,但企业“走出去”是关键。根据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新的侧重点,加速海外资源转换,保证武汉城市圈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海外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不仅要在战略上予以高度重视,坚持贸易与开发并举,而且在选择资源品种上要有针对性,坚持补缺、补紧、补劣的原则。
要以资本为纽带,以技术为核心,加快培育和打造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首先,要以资本为纽带,积极推动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的企业重组,以克服目前企业小、散、弱的缺点,实现企业经营的规模化;其次,要以技术为核心,加强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努力培育企业自主的知识产权,借此以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第三,在鼓励和扶持优势企业扩大对外投资中,要特别注意建立海外的销售网络、生产体系和融资渠道,使它们在直接利用国外的市场和资源进行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的跨国经营中,主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借此由小到大、逐步成长为富有竞争力的我们自己的跨国公司。
4.完善政策措施,精心策划组织,切实解决好实施“走出去”战略进程中的相关问题。按照“形式多样、突出重点、注重实施、逐步推进”的方针,本着“促进有力、保障有效、监管有方”的原则,加快完善支持企业“走出去”的各项政策措施,精心策划组织,切实解决好实施“走出去”战略进程中的相关问题,全面提高“走出去”的效率与效益。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大力推进对外投资合作便利化。按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政府主要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促进境外投资合作发展,维护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保障投资者的利益。加强与有关部门合作,简化人员出入境手续,在贷款、保险、担保、外汇、退税以及境外施工设备、生活物资和带动的出口商品在通关、检验检疫等方面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邹宇.武汉市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及特征分析.武汉经济研究.2009(6)
2.郭献文,胡作华.中国模式的浙江版本.望.2009.39
生态体系下,为了有效开展农业病虫害生物防治和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出农业病虫害生物防治的有效措施是当前急需探索的课题。文章分析了目前影响病虫害防治的不利因素,提出农作物种植田间布局、引进新生物技术、复合生物综合防治的新途径,以创造优良的生态体系,促进农业健康发展。
一、采取生态微系统,把控多种农作物合理布局
农作物的害虫、昆虫、天敌等往往需要不同的生境类型,它们需要不同的食物、栖息地等,因此,在现代农业多样性种植品种上就要打破传统的不考虑品种间相互联系,盲目种植的弊端,采取把控多种农作物合理布局的有效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市场经济下,农作物品种多样,种植方式多种多样,如农作物接茬复种、套作复种现象很多,在提高复种指数、减少农耗期的同时,应考虑技术上防治病虫害,首先,选择适宜搭配种植的农作物组合,利于抑制病虫害的繁衍条件、天敌防治等方式,例如玉米和豆类组合,短期粮食作物和蔬菜组合等;其次,有效考虑不同作物种植的面积、廊道间距等,合理布局以把控害虫、病菌的迁移、传播,从布局上采取微系统的生态把控;最后,田间增加植被覆盖利于系统缓冲力的提高,增加整个田间生态系统防治病虫害的能力,采取多种微生态系统并存的措施,如因地制宜挖池塘增加蛙的数量,有效捕食农作害虫、增加益鸟的数量,减少农作物害虫数量等。以上是通过把控多种布局,维持生态微系统的方式。
二、多品种混种或间套种植,促进农业生态稳定
农作物多种品种混种、间作、套作的种植方式,不仅起到农作物增产增收,而且有利于农作物病虫害的有效防止,促进农业生态的稳定性。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生态体系下,有效防止病虫害的前提下,合理制定农作物混种、间作、套作的技术指标,首先,同一田地上分行或分带种植两种以上农作物,考虑农作物播种、收获期、虫害繁衍、相互传染等,皆不增计复种面积,如以水稻、玉米等农作物为主,蔬菜种植为辅;其次,为了增产增收,在前季农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中播种后季农作物,是有效利用生态空间的集约方式,同时考虑农作物松散、高低搭配及不同农作物存在的主要虫害、昆虫、寄生虫、天敌制约病虫害繁育的因素,科学的依据为指导,药剂防治病虫害时把握化学调控的技术,把控高层农作物生长,促进低层农作物发展,以上是多种农作物采取生态手段种植,促进农业生态稳定的有效措施。
三、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屏障,增设生态防治新途径
生态体系下,农作物病虫害的有效生物防治,除了上述品种间有益生物防治、田间生态环境的调节,这些生态自然保护措施外,还有利于现代农业的生物技术工程,增设生态防治的新途径。
农业生物工程技术,为农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生态措施,是将来农业发展的趋势。例如,生物技术的遗传工程,采用将杀虫基因移植到蔬菜、粮食等农作物的原生质体中,以获得具有抗虫基因的新型农作物,是一种天然的防治病虫害的生态屏障;杂草生物防治,是利用植物病原微生物调节害虫侵害农作物,通过植物病原菌防治农作物害虫、昆虫的生物方式,开辟了植物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新领域。以上这种生物工程防治主要是在技术上采用抗病基因、杀菌活性、提高生物农药的杀性、生物遗传工程、微生物等非化学农药措施,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增设生态体系屏障。
四、综合复合生物防治技术,优化多样性生态体系
农业病虫害生物防治,不仅仅单一受到环境、温度、病菌、害虫等的影响,还需控制农作物生存条件,如植株品种、植株健康状况、肥料、水等因素,因此综合复合生物防治,以优化多样性的生态体系。
全方位考虑病虫害产生原因,综合复合生物防治技术,以改善农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如赖以生存的土壤,采取消灭作物残渣、翻埋肥料改善土壤耕层结构等为农作物生长提供有利土壤环境,以防治病虫害发生;根据地形采用分层种植,如平坦土地混种并配合稻间养鱼,采取提升生物多样性的生物防治,坡地种植一些旱地作物,如玉米和豆类,空闲地带可以种植辣椒、西红柿等,边缘区域可以栽植高粱、芝麻等,形成了多样性的生态体系,不仅使农田得到有效利用,优化了种植体系,更是实现了生物群落的平衡,限制有害生物爆发,综合掌控了复合生物防治技术,有效进行了农业病虫害生物防治,保护生态体系平衡。
五、结束语
我国农业迅速发展,但是各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农作物化学药剂大量使用、长期残留等现象不可避免的时有发生,由此带来的资源浪费、生态系统失衡不容忽视,因此新形势生态体系下,有效利用生物资源进行农业病虫害生物防治尤为重要。文章从农作物布局种植、开展生物工程技术防治、综合复合生物技术等方面,提出科学生物防治相应优化措施,为实现高效、持续、增产增益的农业新发展提供有效建议。
参考文献
生物防治具有广义上的概念和狭义的概念,广义上生物防治是指利用生态关系链来控制有害生物的所有方法和技术手段,它把在植物、蔬菜养护种植中用来抑制有害生物的动植物统一理解生物防治的主体。例如,在植物防害性、昆虫的不育性、抗生素的利用性等等,都是一种生物防治的方法。狭义的生物防治,也是我们在生产防护中常用的生态防治手段,如,利用生态链关系利用天敌防治有害生物的方法、利用植物对病虫害的抵抗性进行防治的方法以及常见的菌类生物对虫害的防治等等。
二、生物防治的手段
1.通过生态关系利用有害生物的天敌进行防治
利用生态关系链通过有害生物的天敌对病虫害进行防治,这种防治方法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生态防治手段。根据生态关系,任何一种害虫都有其对应的天敌。在植物养护和蔬菜种植中,我们可以通过害虫的天敌,有效的控制害虫的大量繁殖。常见的利用天敌进行生物防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种:猎杀性天敌生物防治,例如:蜘蛛、步行虫、青蛙(蟾蜍)、食蚊鱼、益鸟等;第二种寄生性生物防治,例如,甲寄蝇(Ceromasia sphenophori)、马来亚寄蝇(Ptychomyia remota)等,第三种:微生物病原体生物防治,例如,木霉菌、白僵菌、昆虫病毒等。
总之,利用有益生物对害虫的生长和繁殖进行防治和控制就是天敌生物防治手段,这种方法可以简单理解为:益虫吃虫、以虫治虫。例如,在对种作物或者蔬菜的养殖过程中,为了有效的控制鼠害,我们可以采用散养猫头鹰、黄鼬的方法,通过利用鼠类的天敌,对鼠类进行有效的捕食。在稻谷种植过程中,为了防治蝗灾,我们可以采用螳螂、灰喜鹊、山雀等益鸟,这些益虫可以对蝗虫进行捕食,降低蝗虫的数量,这些通过生态关系利用有害生物的天敌进行防治的手段,可以完全脱离了化学农药的使用,使农作物、蔬菜实现绿色无公害的效果。
在利用害虫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时,要注意保护益虫(害虫的天敌)的生活环境,改善益虫生存的条件,为了提高益虫捕食的能力,有关种植部门要定期给益虫提供补充性的营养。此外,在生物防治与药物防治混合使用的过程中,切记在对作物进行药物的撒播过程中,要选择对益虫(害虫的天敌)无任何伤害或伤害性较小的农药,如,利用生物制剂、利用植物杀虫剂等,都不会对益虫(害虫的天敌)产生杀伤性,同时也很难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对人类身体和生态环境产生的危害性和污染性较小。
2.寄生性生物对作物或者植物进行生物防治
在植物养护及作物种植过程中,采用寄生性生物对其进行生物防治,是目前生物防治技术新型的手段之一。常见的方法有通过培育,在作物中使用寄生蝇。寄生蝇是一种从外观看酷似普通苍蝇的一种昆虫。一般寄生蝇体长在2至20公釐(0.1~0.8寸),这种昆虫喜欢以作物中的蚜虫、介壳虫作为食物进行捕食,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我国有近500种寄生蝇科昆虫。这些寄生蝇在农业作物、林业养护、果蔬种植中能够有效的将害虫杀死,起到了有效的生物防治作用。但在另一方面,寄生蝇由于本身具有寄生的特点,常常造成某些益虫的死亡,例如有些寄蝇寄生于家蚕中,造成大量家蚕死亡,严重的影响到我国蚕丝业的发展速度。寄生蜂也是一种寄生性的昆虫,分为外寄生和内寄生两种形式,外寄生是指将寄生蜂的卵缠在了寄生体的外部,而内寄生是将卵寄生在生物体的内部。寄生蜂的种类项目繁多,常见的有:赤眼蜂、黑青小蜂等等。一般寄生蜂的体长为1.0~3公分左右,最长的寄生蜂体长可以达到5~6公分左右,如:生长在北美洲的长针姬蜂。寄生蜂也是植物、作物养护种植过程中进行生物防治不杀害虫的天敌。例如,在棉花种植过程中,为了有效的防治棉红铃虫的繁殖和对棉花作物的危害,可以散养寄生蜂,他可以有效的对棉红铃虫进行捕杀,达到十分显著的防治效果。
3.微生物病原体对作物或者植物进行生物防治
在植物或作物的种植养护中,采用微生物原体对害虫进行抑制和控制,从而达到生物防治的作用,常见方法有菌类生物对虫害的防治,例如,医学上常见到的抗生菌类的药物,例如青霉素、洁霉素等多种真菌类物质。我们这里主要介绍一种微生物病原体—木霉菌,它一般存在于土壤之中,属于植物根基产生的一种腐生性菌类,具有生长速度快,形状呈现棉絮状,以绿色为主,生长环境一般在温度5摄氏度至30摄氏度左右为好,也是一种喜温性菌类。木霉菌可以有效的对多种植物病症的治疗起到拮抗的作用,产生抗菌物质阻止有害微生物的繁殖,并且木霉菌在代谢过程中能够对植物的病原体进行分解,起到很好的生物防治功能。
三、结语
总之,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活的环境以及食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生物防治技术对农作物、果蔬、林业进行种植与养护,与化学农药相比,具有无毒、无害、无污染等优点,能够有效的实现全天然的养护,可以有效的使植物、蔬菜培育成绿色无公害作物,最大程度的减少了对人类身体的危害和对周围环境的保护,为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高艳卫.蔬菜病虫害无害化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5):136. [2]胡久义,樊春艳,蒋兴华.日光温室蔬菜病虫害的无害化生物防治对策[J].种业导刊,2007(2):34-35.
0 引言
园艺植物不仅在生长期间易受害虫危害,而且其产品在贮藏、加工期间也会受到多种害虫的侵害。害虫不仅本身危害园艺植物,而且还会传播病害。所以,园艺植物害虫防治较一般农林害虫的防治更为困难。本研究在综述不同园艺植物害虫生物防治措施的基础上,根据园艺植物上害虫的特点,对今后如何开展园艺植物害虫生物防治研究提出展望,以期为以后的园艺植物害虫生物防治研究提供借鉴。
1 园艺植物害虫生物防治现状
1.1 果树植物害虫生物防治现状
果树种植区的种植面积较大、数量较多、种植品种相对单一,虫害极易发生。为了保证果实产量和果品质量,迫切需要对害虫进行防治,使其处于经济危害水平允许的范围之内。对于果树,取食的部位主要是果实,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害虫时,使用方法不当造成农药残留会对消费者造成危害。农药对消费者的危害主要来源于农产品上的农药残留超过允许限量,长期食用该类产品后会产生不良影响。目前已有采用生物防治措施防治果树植物害虫的报道。万秀丽等]报道采用七星瓢虫防治果树蚜虫,用赤眼蜂防治桃小食心虫,用姬蜂防治天幕毛虫,用东方钝绥螨可有效控制苹果红蜘蛛的大量发生,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1.2 花卉植物害虫生物防治现状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地追求精神生活,注重生活环境的改善,将花卉逐渐带入办公室、会议厅、居室。室内花卉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由于在一定空间内存放的花卉数量较少,在发现其有害虫危害时,应贯彻“治小、治少、治了”的原则,并选择合适的防治手段,但如果防治不当,则可能对环境、空气造成污染,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在城市绿化植物的害虫防治中一味地追求击倒害虫速度快的化学农药,如在市民生活集中以及人员流动最多的重要街道和主要干道、广场的树木、花卉和草坪上,使用敌敌畏、乐果和杀灭菊酯类等,就会导致周围环境的污染。
2 园艺植物害虫生物防治特征分析
在自然界中,生物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害虫与食料之间,害虫与寄主之间,害虫与害虫之间,害虫与天敌之间,害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都会影响到园艺植物害虫的生物防治效果。例如,棉铃虫可取食番茄、茄子等250多种植物,棉蚜和棉蓟马都共同取食棉花叶子,赤眼蜂能寄生11目、90多科、1200多种昆虫的卵或幼虫,缨小蜂能寄生1目、65科、1000多种。不同的地区,气候条件不同,园艺植物的生长发育速度不同,害虫和天敌的生长发育及繁殖力也不同。在园艺植物害虫生物防治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生物防治措施。如查玉平等报道的白僵菌防治森林害虫的研究中在25℃左右,相对湿度为97%~100%的情况下,白僵菌的染病力最高。
3 园艺植物害虫生物防治方法研究进展
3.1 天敌昆虫的利用
我国害虫的自然天敌种类很多,主要包括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两大类。捕食性天敌主要有蜻蜓、螳螂、猎蝽、姬猎蝽、花蝽、草蛉、瓢虫、步甲、虎甲、食蚜蝇、胡蜂、土蜂等;寄生性天敌主要包括寄生蜂类、寄生蝇和捻翅虫类等。在防治林果病虫害时,可以运用“以虫治虫”的方法,例如,七星瓢虫、蜻蜓、赤眼蜂等都可以用来对付很多果树的虫害问题。
3.2 病原微生物的利用
病原微生物农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线虫、原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农药具有应用范围广,毒力持久,使用方便和对人畜、植物无害等优点。病原细菌类农药应用最广的是苏云金杆菌(Bt)。Bt在产孢的过程中形成了晶体蛋白包含体,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杀虫晶体蛋白δ-内毒素是在细菌质粒上进行编码。晶体蛋白(一般指Cry蛋白)是以原毒素的形式产生的,在被摄取的过程中经酶水解最后转换成小分子毒素。这些蛋白结合到幼虫中肠的上皮细胞上致使大的阳离子选择性孔的形成,增加了细胞膜对水的渗透性。对水吸收能力的加大导致细胞的胀大,最后中肠破裂。
3.3 昆虫性信息素的利用
昆虫性信息素是一类性成熟的雌性或雄性分泌释放的,能引诱同种异性个体进行的化学物质。目前,人工合成多种昆虫性信息素的类似物即性引诱剂,如棉铃虫、松毛虫、舞毒蛾、桃小食心虫、玉米螟等,为这些害虫测报和防治开辟了新的途径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性信息素在监测引入的或外来的昆虫如果实蝇、钻柱虫和小蠹虫,以及扩展能力强的害虫如红铃虫和东方丽金龟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4 植物源杀虫剂的利用
植物源杀虫剂是利用某些植物体内的特殊生理活性物质来对园艺植物害虫产生忌避、拒食、引诱或毒杀作用的一类杀虫剂,具有对人畜安全、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在自然环境中易于降解等特点,包括生物碱、甙类、单宁、精油、树脂、毒性蛋白、脂类、酮类等化合物。生物碱是一种含氮有机物,一般为碱性,通常在植物体内与有机酸结合成盐的形式存在,一般具有胃毒、触杀作用,有的还具有熏蒸、忌避作用。
4 结论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园艺植物的栽培量逐年上升,栽培的面积不断增加,园艺植物的人均占有量已经成为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园艺植物又不同于其他农林植物,其主要的差异是园艺植物和人类生活密切接触。这就需要针对园艺植物的特点,研究与开发更加合理的栽培技术和害虫的防治技术。?通过使用合理的生物防治方法,有效控制园艺植物的害虫发生,对于实现我国园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范双喜,李光晨.园艺植物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近年来,许多国家加大了对我国出口农产品的检测、检疫力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难度。以漳州市为例,2008年,漳州水果种植面积超过16.67万hm2,受橘小实蝇危害比例高达30%以上。而采取的防治方法主要为高毒农药和套袋,对水果品质造成影响,不利于出口。另一方面,漳州市农业产业化已初具规模,大面积的生态农业示范区为生物防治技术的试验推广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平台。由此可见,漳州地区推广生物防治技术是应对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和增强我国农业经济效益的必要途径,也是满足国际市场对高品质、无污染环保产品需求的必然选择,其市场需求量大。
技术基础我国生防学科的发展把引进外来天敌昆虫防治外来有害生物、保护和利用本地天敌放在首位,大力开展机械化繁殖优势种天敌和工厂化生产微生物制剂的研究,形成了我国的特色,并逐渐形成多学科交叉,有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生物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数学生态学等学科渗透的生物防治学科。生物防治学科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提升了我国生物防治领域的科研能力,以此为基础,农科院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掌握生物防治技术的高端人才,生物防治产品的研发又上了一个台阶。随着生态农业发展的不断推进,相关的科研投入也日益增多。近年来,以高校为依托的科研机构已经成功掌握了几种昆虫天敌产业化关键技术,在天敌昆虫的资源保存利用、多种天敌昆虫的工厂化繁殖、专用器具的研制及田间组合应用技术等方面达到了较高水平,某些技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其中,用于控制蔬菜、果树、园林等作物主要害虫的天敌昆虫产品及组合应用技术已经在北京、上海、河北、吉林、广西等地进行示范推广,除此之外,福建省率先在全国培育不育遗传实蝇品系,成功研究出实蝇大量人工饲养技术,并采用现代生物措施防控橘小实蝇。随着生物防治技术研发的不断深入,将为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生产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2生物防治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
目前我国病虫害绿色防治产业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绿色防治产品尚未大规模进入生产资料领域。从国际来看,发达国家的生物技术产业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如美国波士顿基因城、旧金山生物技术湾、瑞士Bio-Alps、德国生技河、伦敦等5个典型的国际性生物技术产业集群[1],其发展特点如下。首先,依托大学和研究机构。通过专家学者、创新人才进行技术更新换代,借助其高端设备和先进实验室进行科研实验,确保为产业的发展迅速地输送最新的科学成果。其次,成立核心公司。核心公司具有较强的研发、生产、营销和融资等实力,综合竞争力强。成立核心公司不仅有助于先进的技术转变为现实的生产能力,同时也能够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并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第三,依靠金融支持。核心公司的成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此之前需要先成立专家型公司。所谓专家型公司是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专注于分子生物学研究和新技术研发前端的小型生物技术企业,其业务重点和运行模式类似于科研小组。而该公司的成立离不开金融支持,通常这类公司的创办都是由科研机构的科学家利用其研究成果借助风险投资进行的。最后,形成核心竞争力。随着技术的不断推广和产业化初具规模,一些良莠不齐的公司也会竞相模仿推出类似的产品,抢占市场。产业化公司为了能够在竞争中保持一定的优势占有部分市场份额,产品必须富有特色、具有核心竞争力。
3加快我国生物防治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加强科研机构研发力度,增强产品的稳定性产业化过程中要不断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校的合作,建立和完善科技推广体系。加强科技推广队伍建设,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高科技服务水平。作为供给方,科研机构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用现代化的技术全面提升农业的科技水平,同时注重引进先进人才,掌握核心技术,不断推进农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完善技术人才的培养机制。同时,在生物防治技术产业化的进程中,需要加强对天敌作为一个生防制剂所需要的包装、贮存、安全运输等商品化技术研究,研发新的生物技术开发改良型(特别是抗寒、抗热、抗旱、抗药、抗多种虫害)天敌和病原菌品系,加强产品的稳定性。
3.2依靠政府政策扶持,加速产业化进程近年来,在国家建设生态文明,坚持科学发展观总方针的指引下,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的序幕已经拉开,生物防治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契合了生态农业发展方向,符合农业产业化发展潮流。一方面,政府应针对生物防治技术公司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同时,应增加此类公司投融资渠道,并借助政府信用,使政府外的资金能够顺利注入。合理分配科研机构、政府、投资机构、企业的股份,使得企业能健康稳定地运营。另一方面,政府应针对农户制定有效的价格补贴政策,加强生物防治技术产品的示范效应。政府作为农户与企业的媒介,应建立多重渠道,增加双方的认知度。同时,应出台相关政策控制农药合理使用;对果蔬的农药残留量进行监控,为生物防治技术的使用,提供政策导向型扶持。
3.3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提高生物防治使用率绿色生物防治产业化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也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生物防治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都是以市场为导向的。通过各类媒介对生物防治技术和运用生物防治技术的成功经验进行宣传和介绍,有利于技术快速实现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21(2012)07-899-01
为了进一步加强区域间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相关工作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安徽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事业发展,安徽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协会组织有关会员计13人,于2012年4月11~17日,赴台湾进行考察学习。
1、考察情况
考察团于4月12日到台湾中兴大学农资学院,与有关专家教授进行了座谈交流。农资学院介绍了台湾中兴大学的历史沿革、学校发展、办学特色优势、办学理念、台湾防疫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安徽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协会介绍了安徽省防治检疫工作开展情况。大家就两岸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进行了热烈讨论与真诚交流。考察团还参观了台湾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等。通过参观座谈交流,探讨两岸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合作的途径,学习了对方防治工作的先进经验,沟通了关系,增进了感情。
2、主要体会
2.1 台湾林业以生态效益为主,在注重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保护前提下,实现森林多种经营的功能目标台湾地处亚热带,面积为3.6万km2,地形狭长,中央山脉纵贯南北。全岛最高峰为玉山,海拔3997m,其他超过3000m以上的山峰有100多座。全岛山地约占30%,丘陵占40%,平原占30%。台湾植物资源丰富,植物种类有1万多种,被称为“天然植物园”。台湾的森林面积为210多万hm2,台北的太平山、台中的八仙山与嘉义的阿里山,是台湾三大著名林区。台湾的森林中,“国有林”有154万hm2,其中46万hm2被划为保安林(相当于生态公益林),占“国有”林地的30%,占森林总面积的22%。从1981年开始建立自然生态保护区及森林游乐区,加强天然景观及珍贵动植物保护,以供科学研究、教育及国民康乐之用。设立垦丁、玉山、阳明山、太鲁阁、雪霸、金门6个“国家公园”,总面积32.28万hm2,约占台湾岛总面积的8.5%。在加强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大力开展森林生态旅游。在规划当中,主要体现生态优先的原则,体现了森林资源景观自然性和原著性。森林旅游、森林休闲业、农业观光,快速有序地发展,实现了森林多种经营的功能目标,取得较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2 在人才培养上,提倡全方位、多元化、国际化,提出“农业要以人为主体,而非以作物与技术为对象”,注重学生责任感与关怀心的教育与培养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事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现代科技人才。中兴大学农资学院是中兴大学规模最大、成立历史最久的学院,是台湾培养农林人才的享有盛名的高等学府。学院有森林学、植物病理学、昆虫学等12个学系,有3个独立研究所、2个学士学位学程、12个附属单位。其中附属机构“实验林管理处”辖有四大实验林场:东势林场、文山林场、新化林场、惠荪林场,总面积8273hm2。有专任教师(含研究人员)208人,兼任教师61人,目前学生4156人。
学院的教育目标:以生物产业与自然资源保育的教学、研究、推广以及培育生物产业与自然资源保育高级人才为宗旨,大学部以通才教育为主,涵盖生物产业、环境科学、经营管理等3个学群,实施学系及学位学程双轨制,推动跨领域学程,培育符合社会需求的全方位人才。强化与社会上各阶层“非农业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增进国际接触、交流、合作。近年来,兴大积极组织学生走出去,参加“生物科技研习营”、“欧盟农业研习营”、“国际学生高峰会”、“北美生物保育研习营”、“内蒙古大漠生态保育研习营”、“华夏农耕文化渊源体验营”等活动,鼓励本校学生出国游学,赴外国学校短期就读(一学期或一学年),或参加短期海外研习营;欢迎和邀请国外和大陆师生到台湾大学实习、参访。通过教育多元化、国际化,营造一个多元学习的环境。
在人才培养教育上,提出要把学生责任感与关怀心的教育与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农业要以人为主体,而非以作物与技术为对象”。农、林工作者不仅要具备现代专业技术知识,更要有责任感与爱心,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理想主义情怀,具有脚踏实地的务实作风,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
2.3 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上,积极开展整合性防疫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注重生物制剂、天敌、性引诱剂等无公害防治技术研发、应用黑角舞蛾是台湾的固有种,除了台湾以外,黑角舞蛾还分布在福建、广东以及日本、印度等地,寄主植物超过100种。每5~10年大发生1次,对经济、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影响林木生长及整体景观,干扰人类活动,威胁人类健康和安全等,为台湾中部地区重要监测的害虫之一。黑角舞蛾的防治,2003年之前,以化学防治为主,2004年以后,性费洛蒙防治法逐渐代替化学防治。2006年台湾防检局共发放了6000个上式诱虫器,给各乡镇,用于黑角舞蛾防治。通过性费洛蒙防治法,6000个诱虫器可捕获约120万只雄成虫,减少来年约6000万只黑角舞蛾的幼虫。苏铁白轮盾介壳虫2000年由泰国传人台湾地区,很快在岛内大流行,造成大量铁树枯黄秃顶、死亡。在对苏铁白轮盾介壳虫防治上,林务局台东林管处启动了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因为化学防治范围大,易造成环境污染,现在主要采用生物防治。生物防治部份,主要采取施放捕食性天敌双色出尾虫防治。通过天敌防治,效果较好,时效性长,避免了因农业药剂的使用造成环境及水资源污染。
2农业防治
综合运用农业科学技术措施:有目的地改变某些环境因素,创造有利于果树和有益生物生长发育、不利于病虫发生的条件,直接或间接地消灭或抑制病虫的发生和危害,以保证果树丰产。培育无病苗木:有些果树病害是随苗木、接穗、插条、根蘖、种子等繁殖材料而扩大传播的,对于这类病害的防治,必须把培育无病的苗木,作为一个重要的措施。选育抗病品种:果树本身具有对病害的多种免疫特性,而且不同的果树和品种间对病害的抗病性差异也十分显著。在引种、选种、育种时采取措施,充分利用种间抗病性差异,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加强田间管理:采取合理施肥、加强水分管理、适时合理修剪、清洁果园等措施提高果树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3生物防治
利用有益生物或生物的代谢产物来防治农、林病虫害。包括以天敌昆虫防治害虫、以微生物防治病虫害、利用其他有益动物防治害虫等。生物防治效果持久、经济、安全,可避免环境污染,便于推广应用等优点。颉颃作用及其利用:一种生物的存在和发展,限制另一种生物的存在和发展的现象,成为颉颃作用。这种现象在高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广泛地存在着。利用颉颃作用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是生物防治的重要途径之一。交叉保护现象及利用:在自然界的许多病原物中,都有强毒体和弱毒体的存在。在寄主上先接种病原物的弱毒体能限制强毒体的侵染,减轻强毒体的危害,这种现象称为交叉保护现象。利用此现象防治植物病害,是生物防治的另一重要途径。抗菌素利用:利用抗菌素防治植物病害,是生物防治重要措施之一。抗菌素的特点在于能很好地进入植物体内,能对全株产生治疗作用。在正常使用剂量范围内,对植物无害,而且对人、畜较为安全。
4物理防治
利用各种物理因素和机械设备防治病虫害。捕杀:利用人工或各种器械捕捉或直接消灭病虫害,如利用害虫的假死性和群集性进行捕杀金龟子类、苹果巢蛾幼虫等。诱杀:利用害虫的趋性,设计诱杀害虫。如利用灯光、性激素诱杀害虫。种子、土壤处理:利用温汤浸种、药剂拌种杀死种子携带的病菌。高温闷棚也能达到消毒土壤,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森林虫害防治过程中加强生物防治法应用的必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了更好地加强对其的防治,必须对森林中常见虫害的来源、发生的阶段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才能更好地采取有效的生物防治技术,切实加强对其的防治。
1.1来源途径森林虫害的来源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当地森林原有的虫种。一般情况下,森林内的某一种害虫不会导致虫害大发生,并与种群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和生存的环境存在较大的联系;二是从其它的寄主中转移而形成的虫害;三是通过外地传播。尤其是林业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种苗需要频繁的交换,而在交换过程中,一些害虫就会随着寄主传播到森林之中。
1.2发生阶段森林虫害大发生一般会经过准备、增殖、猖撅和衰退阶段,且在发生时往往具有较强的连续性、周期性和偶发性,并在实际中受到周边环境、地理气候以及保护工作到位与否等有着直接的关联。
2.森林虫害防治中如何加强生物防治法的应用探讨
在森林虫害防治过程中,不同的虫害所采用的防治方法也各不相同。常见的生物防治方法主要有利用微生物、利用寄生性天敌、利用捕食性天敌等防治方法。鉴于森林虫害防治中应用生物防治法的必要性,以下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主要就如何在森林防治中加强生物防治法的应用做出以下几点探讨性的分析。
2.1利用有益昆虫防治森林虫害在森林虫害防治过程中,利用有益昆虫对森林虫害进行防治,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森林虫害防治方式。但是由于不同的害虫,其天敌较多,所以必须利用这些天敌昆虫加强对其的防治。但是在防治之前,必须加强对害虫的天敌昆虫的调查。掌握森林中存在哪些害虫,哪些天敌昆虫又能为我们所用,并对害虫的发展规律进行掌握,掌握可以利用的途径,从而通过人工的方式进行训化和增殖,确保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从而达到更好的防治害虫的目的。以下就如何利用有益昆虫加强森林虫害的防治提出以下几点浅见。
2.1.1加强对自然天敌昆虫保护的同时善于利用其防治森林虫害在森林中,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天敌昆虫,其作为限制害虫的种群和数量的主要载体,作为森林资源保护人员,为了更好地利用其防治森林虫害,就必须为其提供必要的生存条件和良好的越冬场所,才能更好地将其越冬存活率提升,在保护天敌昆虫种类和数量的同时达到降低害虫的数量和种类的目的,从而更好地预防重大虫害的出现。
2.1.2加强天敌昆虫的人工繁殖力度很多天敌昆虫由于自然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很多天敌昆虫受到极大的限制,从而降低其防治害虫的作用,若不加以重视,则可能导致发生大的病虫害。所以,作为森林资源保护工作者,必须在日常工作中结合天敌昆虫的特点,针对性提供相应的寄主,并准备人工饲料,加强对其的繁殖。及时的将其放入森林之中,达到控制森林虫害的目的。例如松毛虫赤眼蜂,就是一种可以大量繁殖的天敌昆虫,利用有效防治森林中的枯叶蛾科、卷蛾科、毒蛾科等寄主昆虫给林木带来的危害。
2.1.3加强对天敌昆虫的引进在森林虫害防治过程中,由于一些害虫的天敌在森林中没有,所以利用天敌对害虫进行控制就难以实现。而这就需要及时的引进害虫的天敌,有时候甚至需要从国外引进,但是不得产生副作用,从而更好地建立生物链,才能更好地对虫害进行防治。
2.2利用微生物防治森林虫害利用微生物防治森林虫害的主要原理是就是在森立虫害防治过程中,利用害虫的致病微生物达到防治的目的。常见的害虫的致病微生物主要有以下几种。
2.2.1细菌在森林虫害防治中的应用利用细菌防治森林病虫害,主要是利用害虫的致病细菌达到感染害虫的目的,使得大量的害虫因病而亡,最终达到利用其防治森林虫害的目的,但是采取此种方法的缺点就是害虫死后全身变黑变软,最后腐烂变臭。在实际应用中,最为常见的致病细菌以苏云金杆菌为主,在森林虫害防治过程中,对鳞翅目的森林害虫防治具有十分明显的效果。
但是,由于受到草原退化、过度放牧、天敌减少等因素的影响,草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特别是虫害的发生,为草原生态保护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传统的虫害防治方法是使用化学药剂对害虫进行灭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和控制了害虫对草原的危害,但同样造成了害虫天敌的减少,形成了恶性循环。草原害虫生物防治是农业害虫生物防治在草原建设工作中的有益延伸,主要是指通过害虫天敌的引入来减少和控制害虫数量的一种防治方法。这种方法虽然不能从根本上灭杀害虫,却能从根本上控制害虫的数量,使草原植被——害虫——害虫天敌这一系统维持在一个平衡状态,形成良性循环。本文中,笔者通过对布尔津县草场基本状况的分析,探讨了草原虫害生物防治的应用。
一、布尔津县草场基本状况
布尔津县位于阿勒泰山中西部南鹿,境内南北高差悬殊,水系纵横,地形复杂,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为发展畜牧业生产提供了优越的环境条件条件和物质基础。全县天然草地面积1015.1万亩、可利用面积820.16万亩,草场划分12类、21亚类、99个草场型。近年来,草原虫害较为严重,我县在草原生态保护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紧紧围绕草原建设、保护工作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表1)。
草地螟也是布尔津县草原主要虫害之一,具有间歇性爆发与集中迁移特性,为害时密度非常大且来势凶猛。自2003年在和田地区首次发现草地螟为害后,布尔津县草场受草地螟为害日益加重。草地螟主要取食鲜嫩的叶片,导致叶片穿孔甚至只剩叶脉和叶柄;在草地上栖息时,成虫会产生大量的卵,使虫害进一步传播扩散。据相关数据统计,布尔津县2005年草地螟发生密度为43000/667m2,2006年发生密度已增加至50000/667m2,化学防治仍是主要防治方法。
二、草原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
以草原生态系统为中心,从生物防治入手,主要利用天敌对草原虫害进行防治,是实现草原生态建设和畜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危害比较严重的草场,引入害虫天敌鸡、鸭、鸟类等形成草原植被——害虫——天敌这一系统,才能在防治虫害的同时实现草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下是草原害虫生物防治常应用的几种方法:
1.牧鸡
鸡是害虫的天敌,在害虫危害程度在中度、低度且植株高度在40厘米以下时将鸡只引入草场,可以达到很好的防治效果。一般雏鸡在饲养60日~70日以上体重达到300克左右时,通过防疫和信号调驯后就可以投入整治,每只鸡在每个防治季节大约可以防治0.5公顷草地的害虫(主要是蝗虫)。牧鸡防治害虫既可以达到治理害虫的目的又能收到养鸡的效果,而且对草原环境没有污染和危害。但牧养的鸡需经过组织调驯和防疫等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过程比较繁琐,只适用于虫害程度不高的草场。
2.牧鸭
牧鸭是在牧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草原害虫生物防治方法,适宜在水源方便的草场使用,且应选择野生性强、耐旱的鸭种进行牧养。一般雏鸭在出壳5日后需运至草场进行适应,达到10日20日龄时可以开始牧养防治。与鸡相比,鸭适应性较强,在前3天进行人工赶放后就可以让其自由外出捕食,及时补水补饲即可。牧养鸭进行草原害虫防治比较易于管理、不用调驯,而且鸭的适量较大,每只鸭在一个防治季度可平均防治1公顷的草场,是鸡的2倍。
3.筑巢引鸟
在发生虫害的草场上安置鸟巢,可以吸引鸟类以减少害虫的数量。在我国新疆是粉红椋鸟的唯一繁殖区,在每年的5月份粉红椋鸟陆续迁徙而来,通过筑巢可以将其大量吸引至草场捕食害虫,从而达到虫害控制的效果。
4.生物杀虫剂
在草地螟的防治过程中,化学防治依然是最有效的应急措施,但为了长期发展,还应探索有效的生物防治方式。生物杀虫剂是用于控制害虫虫口密度的有机体及其代谢产物制剂,如阿维菌素、斑螯素等,具有杀虫效果好、不污染环境、持效期长等优点。使用生物杀虫剂对草原害虫进行预防和控制,可以在不破坏草原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在草原虫害防治过程中,我们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消灭”害虫,而是“控制”害虫数量。通过化学药剂进行防治能在一时大量减少害虫的数量,但并不是长远发展之计;想要维持草原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害虫天敌有效控制害虫的繁殖进行生物防治,才能使草原生态发展和建设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在地球逐渐变暖的条件下,不断扩大环境绿化面积迫在眉睫,但是在绿化环境,退耕还林的措施下,林业有害生物也开始增多繁衍,如何能够有效地防治林业有害生物,成为防治工作的首要目标。
1.秦岭地区林业有害生物产生的原因
经过调查秦岭地区林业环境,有害生物能够大量存在的原因大致有四个方面:首先,有害生物的繁殖能力强,林业有害生物有着强大的繁殖能力,因为它不仅靠自身的主动传播,还可以依靠自然环境来繁殖,壮大队伍。其次,有害生物的遗传性强,因为它的特性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并且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适应新的环境。再者,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运行,国际、省际间苗木调运频繁,国内外有害生物在不同的领域里的交流也随之增强,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途径也呈多样化,有害生物的危害也逐渐适应不同种类的花草树木,致使有害生物一旦在某地感染后极易突发、暴发成灾,而且近些年造林多以纯林为主,抗病性差,一旦有害生物侵袭,便无力阻挡。
2.秦岭地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2.1基础设备落后
随着有害生物的增多,秦岭地区的林业管理部门没有作出相应的对策,仍然依照传统的基础设备和落后的防治体系防治有害生物。在监测和预报方面不能及时地报告,导致有害生物的更多繁衍,造成对林木的更大破坏。
2.2技术水平落后
因为秦岭地区有害生物防治部门技术落后,依旧采用传统的防治办法,比如:大量喷洒农药。这样的办法虽然可以在短期时间内抑制有害生物的繁衍,但是从长远的目光来看,这样的办法不可取,它不仅会使有害生物增强抗药性,还可能导致有害生物天敌的丧生,致使对于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更加难以进行。
2.3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力差
林业管理部门之间缺少相对统一的预防方法,在早期开展造林项目时,幼苗不经过检疫部门的检测,不考虑幼苗是否自身已经携带有害生物,而且在育苗期间,做不到详细考虑有害生物的防治,使得有害生物的预防工作难以进行。
2.4检疫站设置数量不规范
秦岭地区在检疫部门的设置上存在缺陷,检疫检查站比较少,导致林木在幼苗时期就有着潜在的危险,使得幼苗里的有害生物更为广泛的传播。
2.5经费的短缺
秦岭地区因为经费短缺,在防治有害生物的基础设备上比较落后,而且检疫设备,交通设备和通讯设备等的缺少,导致在灾害发生时知晓情况就比较慢,影响防治工作对于新技术的研究。
3.提高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方法
3.1加强关于有害生物防治的宣传
在林业有害生物的宣传方面,秦岭地区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增多森林防护员的岗位,比如:秦岭地区可以开办一个关于有害生物防治的专报栏,宣传防治的重要性和防治方法,让员工在业余时间得到有效信息,使单位全体员工都具备有害生物防治的工作经验,在有害生物灾害发生时期,尽早发现、尽早预防和治理。
3.2提高森林防治职工的整体素质
秦岭地区可以多开展关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培训工作,鼓励员工创新,在每个月都开展关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知识竞赛,注重对于人才的培养工作。让这些具有先进防治技术的高素质人才,在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中各显本能,不断创新已有的防治方法。比如:秦岭地区可以根据林业不同有害生物的性质安排相关的责任人、相关管理办法和相关的防治灾害手段,依据最新技术的研发方法,减少能够防治有害生物灾害发生的几率。
3.3加强能够预报林业有害生物设备的更新
为了能够准确知晓有害生物是否侵袭林业的情况,秦岭地区可以采用最先进的设备,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做好防治工作的分配工作,做出最快的处理,减轻有害生物的损坏。比如:为了掌握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地点、还有有害生物的物种和需要采用的处理办法。可以在人为方面,采用对林业区域的固定划分,轮换的班次,让森林防护员在固定的时间里去对自己负责的地区进行查看,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汇报。并且对GP3定位技术,信息测量监测技术等的应用进行不断的强化,建立关于测量监测方面的数据库,然后将一线PDA掌上电脑和二线信息管理系统相结合,并将它们运用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实际预测预报工作中。
3.4建设有效的防治机构
对于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部门,秦岭地区可以采用定时的培训工作,增强员工对于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反应能力和业务能力。并且采用最新的监控预报设备,完善御灾防灾减灾的系统和最快处理灾害的系统。提高防治部门的防灾减灾能力,并建设完整的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的预防和控制系统,增强全体员工的综合预防控制有害生物的救灾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打好预防控制有害生物的基础。
3.5提升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科技能力
在关于林业防治的工作上,秦岭地区应该本着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保证原有森林不受侵害的前提下,采用工程造林和有规划的造林方式,将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和未来发展工作的全过程紧密结合。并且要严格遵守国家在林业防治工作上的要求,使用安全无公害的农药,不能再使用那些没有效果并且影响生态环境和能使有害生物产生抗体的药物,使用高效并没有污染的药物。还要加强对于无公害技术运用工作,不断创新防治工作的新方法。对于经常发生有害生物侵害的地区进行实验工作,提高防治工作的效果,增强防治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3.6改善林木的种类,做好检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