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现代教学理论

现代教学理论范文

发布时间:2024-03-22 14:49:4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现代教学理论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现代教学理论

篇1

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优秀人才做出的巨大贡献,当代世界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对于促进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面对这样的环境,教学理论必须紧紧跟随形势的变化,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丰富自身的理论体系,加强教学理论的实用性,从而保证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现代教学理论的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注重综合性培养

现代社会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对于综合型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反映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就是由传统简单的知识教学转向重视对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全面培养。也就是说,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基础和手段,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养成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能够形成一定的判断力和认知力。并且能够灵活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反映在课程设置上,就是增加了很多新兴的学科,并且更加重视基础学科之外的教学内容,以使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二)强调学生主体性

现代教育理念的更新表现在更加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而教师更多的担当指导者的作用,给予学生必要的教育和帮助,但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鼓励学生积极表达独特的观点和见解。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理念之下,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和对教师的评价方式也就会因此而发生改变。教师应该改变以往单方面讲解的教学方法,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才能和特点因材施教,采取更加灵活有趣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对教师的评价也不仅仅只参考其讲课的水平,而要参考教师有没有发挥好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尽管现代教学理论的发展对小学数学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规范作用和指导作用,但是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制约,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并未完全实现现代教学理论的要求,在教学质量上也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总的来说,数学教学实践主要存在以下缺陷:1.认识不足。受限于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思维,很多小学数学教师的思想认识都还停留在比较落后的水平。一方面,对于现代教学理论提出的要求缺乏正确的认识。在教学目标上仍然以考试为中心,没有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从而导致错误的教学实践。在对教学方法的认知上,也局限于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上,认为死记硬背的方式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非常重视教师的“权威性”,没有认识到学生主体性地位的重要性。这些思想态度上的缺陷都会通过教学实践反映出来,进而对数学教学的整体成效造成消极的影响。2.实践不足。小学数学要想全面实现教学方法的改革,落实现代教学理论,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认识不足之外,还有很多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尽管一些数学教师认识到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积极意义,但是在实践中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没有相关的教学经验,因此创新的效果往往差强人意。在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的问题上,空有口号而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面对大规模使用同一教学方法的问题,在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上,也还有待改进。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5-0072-01

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也在快速更新。要让学生快速有效掌握好机械制图这门专业基础课,就必须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借助多媒体技术,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程度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充分应用现代教学技术,探索和建构新型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新课题和新任务。

一 教学对象与教育者

学生主要的不足为:学习主动性不高、理论知识基础差、综合思维能力弱。教学要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式,授之以渔,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因此,科学的机械制图教学法应是在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其从“要我学”转化成“我要学”。并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兴趣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性,采用分层、分组教学。

二 教学内容设计

机械制图课程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教会学生应用投影理论和投影规律来解决工程图样的绘制和识读;(2)要熟练掌握一门计算机绘图软件,教材是教学的指导,因此,要紧紧地围绕课本的教学内容进行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这样才能有效保证学生知识掌握的牢固性。

三 教学方法设计

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机械制图教学应牢牢把握当代教育理念,综合运用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由逻辑综合教学模式转化为意义建构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即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整合教学资源,创建丰富的教学情境,使学生通过师生间的协商讨论和生生间的互相协作,共同学习知识,并通过意义建构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从而掌握知识。行为导向教学法很适合我们,行为导向教学法包括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小组研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而合作学习法是以学生为主体,围绕教学内容,以合作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促成学生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应结合课堂内容和学生情况,灵活选择和创新运用这些教学方法。

学习主动性和目的性差是学生的特点。自由练习绘图易让学生在习题课上变得盲目和无所适从。这时我们应用任务教学法,即在每次制图课前拟定好课程训练任务,让学生带着目标练习,这样学生才能在练习中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并弥补不足,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有机结合合作学习法能促进学生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我们的教学法包括五个步骤:(1)根据合作学习法的基本理论和机械制图课程的特点进行分组。(2)明确学习和练习任务。(3)自主合作尝试完成学习目标和任务。(4)引导和帮助学生利用教学资源。(5)回归学习任务。

在讲解“机件的表达方法”时引入分组的教学方法,效果较好。教师首先在上课之前给出一个具体的机件,然后针对“机件准确表达”这个总任务,设计出所需要完成的分任务,如机件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内外结构特点、各组成部分及结合部的表达方法、选择机件的放置位置并确定主视图、确定机件整体的表达方案等,然后由学生按照上面五个步骤来完成分任务,直至把整个机件表达清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绘图思路和表达能力,教师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思考的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 提供教学资源

影响机械制图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学校和老师能否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如:齐全的教具、完善的多媒体教室。因为机械制图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如果没有多媒体来做演示示范,仅靠传统教学手段是很难使学生真正听懂课程的。

五 建立考核制度

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机械制图作业以绘制机件为主,课后应要求学生绘制并及时上交作业。教师对作业进行评分。公开展示完成质量较高的作业,而对不能按时完成的学生要予以督促,决不对其放任自流。有了合理的评价机制,才能保证良好的学习氛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授课中教师应该根据机械制图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模式、内容、方法和手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3

优秀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能够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通过对目前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的情况分析,教师重视基础教育教学理论、学生历史学习理论的设计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历史史学理论的有效应用。这是因为我国的高中历史教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处在教教材的层面,较少或者没有突破历史教材的限制。另一个层面上,因为很多高中历史教师经常使用唯物主义历史观来代替历史学的理论,导致教师对现代史学理论了解甚少,不能灵活使用现代史学理论进行教学设计。

一、历史解释学与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的契合

历史解释学隶属于历史哲学的范畴,它强调历史作为一种文化与社会形态的解释,提出了:解释是历史学家的一种职务的观点。著名的史学家伽达默尔总结得出,虽然历史研究的对象是过去一段时间客观存在的形态,但是因为受到历史思维自身固有的历史特性,决定了人们认识历史事实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完成的。历史解释学的恰当使用能够提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的创新,对于有效引导学生在观点交流中加深对历史事件、现象的认识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在高三历史复习课《》这节课上,师生在讨论对这一历史事件评价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人教版《中国历史》1956年版本、1978年版本、1981年版本中对的不同评价作为设计的依据,这一设计体现了明显的历史解释学的思想。

二、现代化理论对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的优化

人类历史从16世纪开始,从农业社会向着工业社会变迁,新的工业文明在不断缔造。工业文明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工业文明社会的政治是民主与法制化的,工业社会的经济是市场与专业化的经济形态。工业文明社会思想文化是科学、理性与经济主义,社会方面主要表现为城市化进程不断地加快、社会福利全面提升。个人方面体现了开放、参与与平等的特征。例如,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使用现代化的理论对近代史进行研究,能够得出西方近代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处于一种现代化的进程当中。西方国家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产生与演进,逐渐构成了国家的民主政治与法制化(人民教育出版社《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的确立和发展》)。西方国家开辟的新航路、殖民侵略、工业革命等,构筑了市场化的经济、工业化的社会。这些现代化史学理论的纵向与横向的剖析,对提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的时间轴线梳理有着重要的帮助意义。通过这种系统的史学理论分析,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历史学习的有效性。

三、心理史学研究提升历史教学设计的针对性

在历史教学中,心理史学,也称作心态史学,指的是通过心理学的方法进行历史研究。心理史学指出:历史事实不只是一种简单的堆积,因为历史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所创造的。所以,在进行历史研究的时候,做好对历史人物内心活动的考察与分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心理史学研究包括对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两个维度的分析,个人心理史学注重伟大历史人物在推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指出历史研究的第一要务是对历史伟人的动机与行为进行全面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心理史学的观点同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存在一定的冲突,但是,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恰当地使用心理史学的研究方法,能够将所研究的历史人物、事件等置于一个具体的社会背景下来展开,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历史学习。

四、整体史学研究方法有助于历史教学设计的精准把握

整体史是法国年鉴学派创立的一种历史研究方法,其代表人物是罗戴尔,在他的代表作里面指出:在进行历史事件写作的时候,可以通过历史人物、周围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入手,提出用三个时间段的方式来研究与撰写历史。运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就需要一方面做好宏观历史视野的关注,另一方面要善于把握历史史料所呈现出来的一些细节。如在进行《》这节课教学设计的时候,通过以“回到戊戌,反思戊戌”作为教学的主题,以中的康有为作为个体研究的对象,从康有为的变法手段着手,研究康有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候,可以设计回到戊戌:后中国局面再认识”“反思戊戌:维新派变法活动再检讨”等两个主要的环节。

综上所述,通过对上述借鉴现代史学理论课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运用现代史学理论进行历史教学设计,能够提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例如,现代史学理论与方法对于提升历史教学与学习的针对性和高效性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不管是借鉴哪一种现代史学理论,都需要教师认真把握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精髓,避免进入史学理论的误区。教师在运用史学理论的过程中,要注重史料的基础地位,只有通过使用各种丰富、生动的历史史料来进行教学设计,才能够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的高效性,才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徐金超.现代史学理论与历史教学设计的创新[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12).

[2]魏德才.试论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吸纳史学研究的新成果[J].基础教育研究,2007(9).

篇4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新课程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激发学生进行技术创新的动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应该贯穿能力本位的思想,目的不在于给学生灌输了多少知识,而在于侧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一是学习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二是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针对这门学科的特殊性和新的教学要求,我们如何运用现代教育学理论,不断更新教育方法与教学手段?我们应该做哪些具体的改变呢?

1.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学会学习

陶行知先生说过:“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的宝藏”,对于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更应该如此。计算机应用软件都有其特有和强大的功能,不同的组合有不同的结果,有时甚至是不经意的一个操作产生了一些特别的让人惊喜效果,老师上课时不可能一一填鸭式的告诉学生该软件有哪些功能,实现一些什么效果。所以我们在上课时应该让学生的更多的操作时间,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鼓励学生去做一些新的尝试。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与自己的判断、体验、创造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他自己真正掌握的东西。

比如在讲Frontpage网页制作时,我为了不让学生的思维受到示范效果的影响而能有自己的独创性,我没有给学生统一的素材和效果,而要求学生自己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题材(鼓励学生选择与其它学科有关的题材),然后从互联网上下载资料进行设计。在课堂上我只分散介绍一些效果的制作技术要点,然后要求学生完成任务,对于一些属性的设置基本上要求学生自己完成。并且要求学生将所有的效果按自已的审美观点合理排版,到最后课程结束时将串成一个完整的站点,在站点的网页中要体现出所应用的效果。这样学生有了很大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每个学生最后都做出了有自己独特性的站点。在网页制作时,还经常碰到有学生需要处理图片素材:裁减一些不想要的信息、图片组合、添加文字等等。我引导学生用教材上并没有介绍的软件Acdsee去处理:我告诉学生这个软件的方便实用性,简单演示一些功能,其它要求学生自己看着菜单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完成。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学到了实实在在的技能,领会到了学无止境的道理,并且使他们摆脱了依赖课本、依赖老师的学习习惯,真正从学习中获得了知识,获得了乐趣。

2.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与探究学习能力

计算机课作为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而学生的操作水平往往又参次不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同学碰到一些问题只要有人稍微指点、提示一下就可以了;但还有一部分操作水平比较低的学生,碰到问题如果没有人能够及时讲解,就根本无法进行具体的操作,那么一节课也许什么也没做到就下课了,几次下来学生就有极大的挫折感,对学习也就渐渐失去兴趣了。对于信息技术这样操作性强的课程来说,老师不可能及时解答所有学生的问题,很多学生得不到你的帮助而影响学习。开展小组学习小组竞赛,鼓励小组同学互助学习,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使得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小组学习是把全班按一定方式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设立一个组长,由操作能力或者组织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担任,并主动帮助成员学习解疑、向老师反馈小组学习情况。小组学习可在一般的课堂教学和小组阶段性的作品制作中体现。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每节课讲完后,设置一定与目标一致的检测题或相关的练习题,作为学生学习的目标。学生一般自己先独立完成,在学习过程中有困难的,小组同学间可协助解决,如果解决不了的就及时向教师求助;同时组长要检查本组学习情况,并向教师反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留言观察并主动加入各小组学习讨论和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小组;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指导学生正确展开学习。在小组阶段性作品制作过程中,由小组自定一个主题,自选一到两个负责人,然后进行人员分工,包括素材的选择、采集、排版等。规定在一定时间内作完,在作品展示课中各小组派代表上去展示讲解自己作品,由全班进行打分评选出较好的作品。通过小组学习,给学生创造的一种相互帮助、相互协作的愉快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积极表达与交流,用协作方式解决实际问题,既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

3.适当改进评价方式,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学习

3.1 让学生参与评价。

新课程中改革以前考核方式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传统的考核方式已经不在适应现在新课程了。在考核方式中,可改变过去由老师独自评定的方法,让学生参与评价,这种方法一般可用在阶段性的作业评价中:

首先是小组内评。比如在学网站设计时,每个学生个人作品做好后,全部链接到班级主页上。先按8人一组,小组内大家互相观看,参考老师给出的评价标准,通过讨论推荐两到三份小组优胜作品出来。

接着是扩大范围全班共评小组推荐优胜作品。让全班同学一起来观摩这些小组推荐作品,再从中推选出大约30%的优秀作品。

然后是作品展示。请全班评出的优秀作品作者上台展示并讲解他们的作品制作的一些特色之处、碰到了一些什么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以及有哪些亮点、哪些不足之处;其他同学也可提出自己的意见;老师同步进行点评,指出值得大家学习之处以及可以改进的地方,特别要鼓励学生制作有自己独特创意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既可通过互相观看作品对网页设计获得一些感性认识,也在同学的展示讲解中加深了对网站设计的认识。

第二是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评价要做到以人为本,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篇5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1)11-0168-04

在外语教学过去百年的发展中,相关教学理论经历了萌芽、发展和成熟的阶段。而近三十年来,学者们在专题研究的深度、学科建设的系统性上都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外语教学法也从“古典主义”进入到了“后现代主义”时代。外语教学理论的发展很大程度是由流派的发展推动的,外语教学理论史其实就是各教学流派的理论发展史。外语教学理论“可以包容不同的思想流派或各种‘(二级)理论’,每一种都有其假设、必要条件、原则、模式、概念。常常不严密地指语言教学‘方法’、‘路子’、‘哲学’、‘思想流派’。”此三十余年来,顺应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与外语教学相关的学科的理论发展,和受到当时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大气候、及物质经济环境的变化的影响,外语教学和教学法思想经历了一些重大的变迁,尽管各国情况不尽相同。

本文首先概述常见的几种外语教学法及其分类,其后以年代划分为基础,侧重从理论的角度对70年代以来,每十年全球外语教学理论中出现的主要流派进行梳理和分析,主要研究其产生的社会根源、理论依据,优缺点,和社会影响;以此为依据,进一步对21世纪外语教学法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旨在探求其发展规律、吸取各派之长、借鉴其合理因素,从而有助于研究中国本土的语言问题,丰富和完善我们自己的教学体系,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论流派。

一、常见外语教学方法及其分类

回顾外语教学史,国外涌现出无数的教学法流派,自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学者也开始提出自己的外语教学理念,如立体化教学法、张思中教学法、“三位一体”教学法、“词、句、文”教学法等,但都未能得到推动和发展。至今,全球外语教学法流派的具体数目无法统计,本节将简明扼要的介绍对目前教学仍然有影响的西方教学法,并将其进行分类。Brown按时间发展顺序将百年教学法归类为:语法--翻译法、序列法、直接法、听说法,70年代一系列设计者法(designer methods of the spirited seventies)(包括暗示教学法、自然法、社团语言教学法、沉默法、全身反应法),超越方法--意念功能大纲。Keith对教学法的研究、归类和Brown的分类大体一致。Riehards在以上教学法的基础上提出整体法、多元智能法、神经语言理论、词汇法、能力法、协作法、内容法、和任务型教学法。并指出外语教学法已经进入“后方法时代”(the post-method era),刘俊在本世纪初美国对多国英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他们使用了十几种教学法,因此他以交际法为分界,将在这之前的教学法统称为“方法时代的教学法”,之后的教学法统称为“后方法时代的教学法”。

近年来,国际上有人依据教学法流派的教学过程特点,将教学法粗略地分为三条主线:一条是以翻译法为代表的理性主义派,自觉对比法是对其的继承和发展,它的现代形式是认知法。此类教学法立足点是语言知识,尤其是语法知识,教学过程遵循“理解--记忆--运用”的模式。;另一条是以直接法为代表的实证主义派,包括情景法、阅读法、听说法、视听法,它的现代形式是交际法。其教学活动主要通过接触模仿,积累经验,教学过程采取“模仿--记忆--运用”的模式,但教学语法的方式有所改变,如直接法主张用归纳法教语法。第三条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把消除学习心理障碍放在首位,更多地考虑人文方面因素的人本主义教学法,其中包括团体语言学习法、默教法、全身反应法、暗示法等。同一个主线的教学法流派不但有较多的共同点,而且还有着密不可分的横向联系。如第三条主线。而不同主线之间,有些流派是完全对立的,如听说法与认知法。

从以上的教学法流派分类来看,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包含了对语言教学的基本观点和主张。然而从其立论基础看来,只浅显的考虑目的语和学生,而忽视了外语教学的外部环境,如母语环境、外语师资水平、教学设备、社区外语的价值观等。如果完全照搬这些教学法,不仅在实际教学中行不通,而且可能会事与愿违。例如,“自然法”主张在外语教学中力求创造与幼儿学习母语的自然环境相仿的环境,并采用与幼儿习得母语的自然方法相一致的方法,因此这种教学法一般仅适用于在英语环境中的英语教学;而“全身反应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初学者(小孩子)爱动、注意力难以持久等心理特征,让孩子通过跑、跳、做等游戏,充分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来达到学习英语的目的,该法只适应于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使用,所以教学对象基本上仅为初学英语的儿童。

另外,从英语教学法的更迭和发展来看,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么“最好的英语教学方法”,更没有哪种教学方法能治百病,而且新方法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方法的消亡。例如,70年代之后出现的交际法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外语教学理论的主流,交际思想几乎渗透到英语教学领域的各个角落,曾经占主导地位的传统语法翻译法受到巨大的冲击,从而引起教学界中的争议,部分学者甚至极端的认为翻译法已过时,交际法应该完全取代翻译法。然而事实上,从世界范围来看,语法翻译法仍在广泛的应用。新世纪初的一项有关教学方法的国际调查结果表明,在英语作为外语教学的环境中,在大班教学中,在初学者的教学中,语法翻译法还依然常见。③在今天的外语课堂上,语法翻译法仍然占有重要的位置。它的生命力将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必将长久地植根于外语教学之中。韩国25-34岁人口受教育率高达97%,但1-2年级英语课本仍采用“英语一朝语对照句子”编写课文。在日本,由于受到交际法的影响,近年来新编的英语教科书也重视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但从日本现用中学英语教科书的参编者冲原先生的课题研究《中日英语教学比较研究》看出,日本研究英语语法的专家还不少,中学英语教学(至少到高中二年级)的特点基本上是教授英语语法结构。

二、20世纪70年代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发展概况

70年代初,西欧各国为了加强政治、经济和科技文明等方面的合作,成立了西欧共同体,随着欧共体国家问的交往扩大,语言成了最大障碍。培养具有交际能力的外交人才是这个时期外语教学的趋势。因此,之前兴起的听说法、直接法、翻译法,和认知法等方法,无法完全适应这个时代的需要,外语教学处在一个迷惑和混乱的时期。60年代末70年代初,社会语言学这门新兴学科诞生,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在全球外语教学界引起强烈的反响,而同时期的美国语言学家Ste-phen Krashen在进行多年的美国对外国移民第二语言的

培训研究后,提出他的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然后在西班牙一些学校进行试验,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创建的克拉什语言习得理论(Krashen’s language acquisitiontheory)这无疑也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交际教学法就是在这些理论的影响下产生的。该法吸取了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和认知法等的长处,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很有生命力的教学法流派。其优点很多,重视语言的实际运用,培养学生使用外语交际的能力是其突出优点。交际法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也暴露出其缺点:难以兼顾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课堂过程交际化难以实现。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受到教师素质、语言环境、班级学生数、学生动机、学生语言基础和学生生理和心理因素及测试模式等因素的制约。李瑛和吴长镛用交际法和传统教学法作了对照实验,五年的实验结果证明:传统教学法教出来的学生语言基础扎实,读写能力强,但口头表达能力较差;后者口语表达能力强,但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写作能力和交际意识方面则表现出明显的弱点。实验还发现,后者培养的学生中,口语培养能力强的愈强,弱的愈弱,差距很大。

与此同时,60年代美国人文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外语教学法也受到了这些理论的影响,形成了“人文主义-情感教学”(Affective-Humanistic Ap-proach)家族,其代表有全身反应法、沉默法、提示法、社区语言学习法等新型的人文主义外语教学法。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改变了传统外语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无论在选取教材还是编写大纲的观点上,都从学生的需要出发,重视学生想学好外语的心理特点,分析学生的情感因素并以此为依据组织教学活动。在培养外语技能方面,强调听、说、读、写并举,特别是听力,这是它们与其他教学法明显的不同之处。这系列教学法也得益于克拉什语言习得理论的情感过滤假设(The AffectiveFilter Hypothesis)。其缺点是对教师要求较高,教师要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较抽象的单词和句子很难用TPR来表述,教师在向学生解释一些抽象的事物的时候会比较困难,另外它的教学特点决定了此法更适用于7-12岁儿童和部分初学者,不适合教授难度太大的语言项目。

综上所述,20世纪70年代交际法的出现,标志了传统教学方法时代的结束,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外语教学研究的重点转到了学习者主体一学生身上,这些方法在当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至今还有些方法在使用,但人文主义方法只局限于教学策略和教学技巧,缺少明确的语言理论原则,而无法长期成为教学的主流学派。

三、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发展概况

20世纪80年代后,外语教学法的改革思路进一步拓宽和加深,外语教学理论进入了一个独立发展阶段,无论从研究队伍、研究成果,在语言学界所产生的影响等方面来看,都胜于以前。

教学法流派种类较之50、60年代有所减少,理论研究从宏观走向微观,从一元走向多元,理论更趋于成熟。处在现代派和后现代的转折点上,多种方法和理论的融合和创新成为这个时代外语教学发展的趋势。可以看出,各种外语教学法虽自有主张、各具特点,但都逐渐显现出互取所长的折中化倾向。也就是说,由起步阶段的标新立异,不断分化逐渐向相互借鉴、相互融合过渡,使教学理论研究出现了不断趋同的发展趋向。新的教学法往往是旧的教学法的延续和发展,如任务型教学法和基于内容之教学法就是交际法的发展模式。教学体系以“结构为主,结构和功能相结合”,受此观点影响,语法教学一度被削弱。另外,还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把教学方法的研究上升到教学大纲的研究。在外语教学中,以教学大纲为纲领,结合教材,教法和考试,使外语教学更加完善。

中国这个时期的外语教学随着80年代改革开放的推行,众多的国外教学论流派被介绍到国内,我国英语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1992年国家教委颁发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以及之后产生的《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要求英语教学要从教知识逐渐朝着培养能力的方向转变,充分体现了交际法的思想。总体看来,尽管我国的教学论理论体系作了一些增补和其他一些超越尝试,但总体改观不大,也不尽如人意,教学法体系还不完善,未能形成自己的教学论流派。

四、20世纪90年代后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发展概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外语教学理论研究进入低温时期,令人激动的新观念或理论体系比以往大大减少。国内关于国外教学理论流派介绍、研究的文章也逐渐减少。但教学体系比以往更为完善,倡导“结构、功能、文化”三位一体的教学法体系。教育者和学者们通过多年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发现,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语言教学方法是万能的。于是西方学者在研究外语教学法的发展历程后进行了反思和批判提出“与方法概念决裂”,开始“后方法时代”的观点。由此看来,对教学方法的探索并没有到了尽头,而是进入了另一新阶段--后现代主义阶段。

“后方法”的理论基础是后现代主义哲学,它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流行的哲学思潮,是一种崇尚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思维方式,总体上是对现代主义的否定。后现代教学理念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主张“教无定法”,教学者应该按照教学对象、目的、环境和条件来自由选择教学方法,教学途径的多元化,并无先进落后之分;第二,后现代教学理念还认为世界是多元的,每个学习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学不能用绝对统一的尺度去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强调多重声音和多元化原则;第三,传统教学遵循的是一种“由上而下”(top-down)的方法课堂运用模式,“后方法时代”,倡导教师自主性创造性的回归,主张构建一个“由下至上”(down-top),适应具体教学情景的教学实践者自身的教学理论体系。

这个时期还有个突出特点是,教育者们更加理性地看待各种教学法,不会盲目地去追求所谓的“完美教学法”,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信息化的加速,教师自身的质量更受关注,90年代初涌现出一批像理查兹(J.c.Richards)和华莱士(M.J.Wallace)等“反思性外语教学”(reflective teaching)的先行者,使反思性教学逐渐成为“后方法时代”的学派之一。

这个阶段较有影响力的教学法是多元智能教学法,它的出现可以称之为外语教学理论的一座里程碑,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思维,崇尚多元性和差异性;抛弃了传统的概念、准则,认为规律可以更改;反对中心,消解主体性,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可以通过最适合的方法达到最好的效果。该法在美国、欧洲、日本和新加坡得到教育界和家长的广泛认同,也赢得了我国教育界的普遍欢迎,并被作为新课程的理论基础。从时代精神来看,多元智能理论契合了重视差异与多元的后现代精神。从人的心理发展来看,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了我

国当前教育中较为忽视的一些重要层面,如通过强调人的感官开发与直觉学习而使人的发展找到了正确的立足点,通过强调身体动觉智能而开启了人的自主性,同时强调了常被人们忽视的社会认知与智能的质量指标。”它的优点是发掘每个学生的语言天赋,正确、全面认识每个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发挥最佳智能优势,提高英语学习效率3~5倍以上,从而大大减轻英语学习负担。

方法时代的发展和新动向给这个时期的外语教学法研究带来许多挑战和启示,应该说,后现代知识观的诸多观点包含了一些积极合理的因素,针对过去及当前英语课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弊端,具有一定改革创新的意义,但同时也暴露出一定的局限性。后现代主义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哲学界曾轰动一时,但近几年来,由于后现代主义所暴露出的主观主义、相对主义、绝望主义、虚无主义、它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而有冷落之势。总体看来,90年代以来外语教学理论研究更为理性和多元化,更注重个体的差异性,教师在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支配上也更自主。

篇6

那么,怎样才能用课堂生成学理论提高高中语文现代文课堂教学效果呢?

一、要明确高中语文现代文教学课堂中可以产生哪些动态生成。

1.在要求学生阅读课文这一活动中,教师所提出的开放性问题中会出现动态生成。

如人教版《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教学中我问到"《箜篌引》到底要怎么样读才能让我们的作者二十年之后都忘不了呢?"学生当中,特别是一些诗歌朗诵爱好者立刻就在座位上开始练习诵读了,课堂上顿时热闹非凡。于是,我就放弃了事先准备好的录音,就让学生自己读,我就根据他们诵读的情况加以指导,可以增强他们的朗诵水平,还可以培养一种爱好,何乐而不为呢?这样得出的效果要比听录音磁带好的多。有学生多年以后提到这一次课堂还记得很清晰。

2.在处理文殊的修辞或是有深意的句子这一环节中,学生有突发的质疑也会产生出课堂生成的契机。

如笔者在上人教版必修时讲到曹操的《短歌行》,有一个学生在课堂的中间突然说道,老师,曹操真是一个"奸雄"吗?由于他声音很大,全班都听见了他的话,哄堂大笑后,班上其他同学马上就有回应,有的说就是就是,有的说不是。笔者本可以以教师身份制止他们,但是我让同学们回顾《三国演义》当中的关于曹操的人物形象,"爱才,赤脚迎许攸""仁爱对关羽""渴望结束战乱,统一天下"……学生们纷纷发表意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样就能让学生了解一个全面的曹操。这是笔者就借机鼓励学生课下去读一读《三国演义》的原著。这样笔者就做到了启发阅读的作用。

3. 在讨论中,学生之间在对课文的内容或主题思想进行讨论时,经常会提出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最终可能都会归入教师的面前,这也是教师课堂生成的一个契机。

如在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阅读当中,推敲典故,"推敲"了一千多年了,还有味道吗?作者发常人所未发,不走旧路,不恭维定论,分析了"推"的妙处。 作者教我们一种推敲(咬文嚼字)的方法:运用联想结合竟境。即文字与意境有关,必须"咬嚼"。有学生就提出,"老师我们能不能用这种方法来分析古代的诗歌当中的炼字呢?"这让我很高兴,立刻就出了一道诗歌题目:身轻一鸟(),枪急万人呼( 杜甫《送蔡希曾都尉害陇右尹继高三十五书记》)让学生讨论,发表看法到底"起、落、疾、下、浮、飞"哪一个字好。这样学生在课堂还学会了赏析诗歌当中的妙字,可真是一举两得。以后课下遇到诗歌当中的炼字,学生也会多思考,到底这个字用的好在哪里,能不能用其它字来替代。

4.学生的课堂上犯的一些错误,往往也是教师课堂生成的重要契机。

教师往往可以利用这些错误加以"找错""析错""纠错",通过这一过程来活跃课堂。如果教师觉得某个错误具有代表性,很多的学生都会有,也可以当堂予以讲解,以免学生对所读课文产生误解。

二、要注意课堂生成学理论运用在高中语文现代文教学中所要注意的问题。

1.课堂生成不要无理取闹,要始终紧紧围绕着阅读课预设的教学目的。

很多时候,课堂引发的一些问题是因为一些学生的故意起哄,此时教师不应一味迁就,否则会远离教学目标,而变成了毫无意义的争论了。

2.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堂生成应有选择性。

因为并不是所有的生成都适合在课堂上展开,可能有的只是极少数同学感兴趣,大多数人不感兴趣,所以教师不要盲目展开。

3. 要本着多备少讲的原则,充分备课。

上课生成决不是提倡少备课,而去等着上课生成,而是要做充分地对阅读材料及其背景进行深入挖掘,提前做好生成预测,这样上课才会左右逢缘,从容有序。

篇7

体育教学是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本文在对中国大学体能状况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着重分析高校体育课教学中如何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

一、中国大学生体能现状

教育部以及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规定:评判一个学生体质状况,主要是看学生的体能,包括发育状况、身高体重比、肺活量测试等。调查发现,部分学生不喜欢体育锻炼的重要原因是没有自己擅长的体育项目,缺乏正确的体育观。

二、现代教育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创新教育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创新教育,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造就创造性人才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

1.创新教育要求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高等教育追求“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创造力的培养,教师本身必须有创造力,体育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学理论、体育学理论、学科教育理论及相关学科理论的综合修养。

2.创新教育要求教学方式多样化

创新教育理念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将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二)现代教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是体育教学活动富有成效的必要条件。从主体构成看,包括教师教的环境和学生学的环境;从内容构成看,体育课堂教学环境包括体育教学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

1.体育课堂教学物理环境的创设

体育教学的物理环境包括体育教学的自然环境、器材设施环境、教学时空环境等。体育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要考虑到以上因素,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组班规模、编排方式等等。

2.体育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创设

体育教学心理环境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体育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活动、体育教学的人际关系、教学评价等方面。适时地运用提问、讨论、分组练习、比赛等教学形式,以创新思维为指导,变练习式、封闭式的体育教学为创新式、开放式的体育教学,力求为枯燥的教学内容注入新意。

(三)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研究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用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

多媒体网络作为现代教育技术之一也为远程教育提供了可能,教师和学生可以在上面找到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校际之间合作学习、比赛的机会和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开创了更广阔空间。

2.用于体育教师编制备课软件和多媒体演示课件

对于体育教师来说,利用计算机编制备课系统软件,建立资料库方便教师共享资料,有利于快速编写修改教案,减轻教师备课负担。节省了时间和精力,使之更快捷、方便,并进一步深化成绩的统计分析工作。

总之,在未来的教育发展之路上,我们会一直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指针,努力将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现代化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始终,培养更多身体强健,心理健康的学生。

参考文献:

篇8

实验教学是课程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不可缺失的核心环节,是学生能力培养的关键途径,是理论教学面向社会实际,促进学生知识内化的必要过程,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主要保障,与理论教学相互依存,互相融通。

高校应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坚持实验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并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现代教学理念,应高度重视实验教学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实验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具体要求,将实验教学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体系。如制定《实验室建设发展规划》等指导性文件,进一步明确现代教学理论下实验教学改革与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思路,积极与地方企业商谈校企共建实验教学场所等措施,这些都对实践教学将产生示范作用。

高校通过改革实验教学内容,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联;通过应用技能合成演练与模拟训练实验项目的设计,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通过实施“精讲多练,重在指导”的实验教学方针,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实验的自觉性;通过“团队合作”实验项目的开发,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通过网络在线指导与监测,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与行为等,这些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措施,进一步拓展了实验教学的内容和形态,在很多领域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改革实验教学体系与内容

高校通过近几年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立足于“基础性、提高实用性、创新性”实验教学内容改革,都初步形成自身有特色的实验教学模式。

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重庆某财经类院校就形成了“1234”实验教学模式。即:1个中心,建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进一步推进学校实验教学的发展,促进教育教学工作持续深入的改革;2个实验教学板块,将实验教学分为专业和非专业板块,根据不同板块的学生能力要求,制定不同的实验教学内容和质量目标,体现个性化和差异化培养;3个实验内容层次,根据学生水平以及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将实验内容细化为:基础知识能力训练、应用技能技巧训练、专业特色知识与综合能力提升训练三个层次,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决定实验内容的先后顺序;4个结合,实验教学要体现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与学生专业发展相结合、与地方人才需求相结合、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需要相结合,学生通过实验教学活动的参与,既达到专业学习的进步,也实现了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

这些措施都更好地实现了实验教学与现代教育理论的协调发展。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应十分注重学生能力训练和创新意识培养,通过调整实验课程、更新实验内容、科学设置实验项目、创新实验教学手段、丰富实验教学形态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运用科学理论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保障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学科不同,教育指导理论不同,实验教学内容也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基础性实验。重在链接学生已学的知识点,巩固基础知识,主要针对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情况开设相应的实验项目。在这一层面上,采用了多种实验教学形式,目的在于培养实验素养,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已学知识。教师根据学生不同情况,有的采用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方式,有的则通过自主实验系统,在教师引导下,选择难度不同的练习内容,通过更有针对性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二)提高实用性实验。重在整合基础性实验,侧重实用性,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这一层面,多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教师从提升实用能力的角度从发,将知识点进行整合,设计出一个或几个实验项目,供学生实验。比如在商务交流实验项目中,教师设计商务交流的环境和目标,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按规定要求完成实验项目。

(三)创新性实验。主要根据专业与课程内容,设计相应实验项目。该层次的实验允许学生以个人或团队方式完成。学生拟定实验方案,在教师指导下以自助式、探究式或合作式的学习方法,完成相应实验项目。在这类实验中,学生有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针对一些水平更高、有研究精神的学生,教师则可通过邀请参与相关科研项目的研究,或推荐参加社会相关活动承担服务任务,完成相关的实验项目。

在教学手段方面,一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利用自主实验平台的在线监测系统,实时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在线解决;二是利用教学反馈系统,针对实验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或典型问题,进行集中教学,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率。三是通过每一个实验室的FTP文件服务器,存储学生的作业和实验结果,让学生进行自我更正。四是充分利用实验教学中心网站,为学生提供视频课程、教师课件等教学资源,供学生随时访问学习。为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实验考核方法,逐步改变了以结果为评价依据的实验考核方式,在注重考核的人性化的同时,侧重对学生实验过程的考核,加大了过程考核的比重,强调了形成性评价。

四、梳理制度要点强化管理模式

高校实验室作为教学与科研的基层组织,采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各项管理制度应相对健全,实行主任负责制,统一对教学资源调配和管理,在人力资源、实验资源、课程资源等方面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并主要承担全校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以及能力拓展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

在相关仪器设备管理实行总管与分管相结合的制度上,资产管理员应总管仪器设备,各实验室管理员承担分管任务。仪器设备维修应由中心副主任总管,各实验室管理员具体分管。设备维修记录、设备使用记录、工作记录等日志类文档都要求齐全。

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实验室的发展与建设,每年都应针对实验仪器设备有专项投入经费预算,保证了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的招标购置实验仪器设备,改善实验教学的教学条件与环境。同时,高校应积极建立了中心网站,通过数据库将相关课程信息、教师讲义、优质课程视频资料等在中心网站,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已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信息化平台,各实验室设备基本实现网络化。通过FTP服务器等提供实验指导书、学习参考资料等各种素材,实现了学生实验作业、实验报告在线提交。学生就可通过网络实验教学系统在校园内任何有网络接口的地点实现自主学习,系统会自动记录学生学习情况,以供教师监测。实验室设备监控系统、网络教室系统、实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运用,必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信息平台的建设。

高校实验室为全校学生和教师开放,提供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应规范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实行专人负责。教学计划内实验教学任务由教学部门统一安排,实验室负责具体实施,任务分解到人,责任落实到岗,从而保证了实践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教师科学研究需进入实验室使用仪器设备,则采用预约登记制,由实验室负责准备实验环境。高校应成立了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对实验教学进行统筹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建立质量督查组织与相应制度,具体承担质量控制责任;同时高校还采取不定期聘请专家进行评估的方式,以指导实验教学管理,保障实验教学质量。

五、现代教育理论下实验教学探索取得良好效果

在现代教育理论下,高校通过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政策措施的执行,强化实验教学过程的管理,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等给予了较高评价,实验教学效果得到保障。

(一)尊重个性发展,达到了差异化实验教学

通过实验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计,采用分类分层教育,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增强了实验教学的针对性,激发了学生参与实验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并能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最终受益。

(二)倡导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实验教学围绕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形成和能力培养,采用多种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以目标为导向,重视形成性评价,强化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以实验促教改,促进了实验与教育理论的良性互动

实验教学的改革,必然导致理论课程教学的改革,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提高了实验教学中心的育人功能,

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为主要任务的高等院校,应领悟现代教育理论,以人才培养如何更好适应地区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需要是作为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等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只有通过不断探索,充分运用现代教育理论,逐年加大实验教学设备建设,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创新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谢克仁.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篇9

2、体育教学论面临的新问题与任务

2.1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所组成的共同活动,主要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忽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往往以填充式的教学方式进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只感觉到压力,没有动力,学生的学习动机没有了, 教师的教学要求也就无法实施在学生身上。教师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之间也存在着矛盾,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与学生水平、能力之间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矛盾,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重视学生主体性,提高教成效,是教学论今后研究的首要问题。

2.2如何解决教学与发展的问题

教学与发展,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也是当前教学论研究的核心问题。教学内容难、死板以及各种规则和办法规范了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这些规则严密、技术要求高的项目,使天性好动的学生望而生畏,主动锻炼的学生有减无增[2]。这是许多问题关键之所在,唯有对教学与发展关系探讨有所进展,才能为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提供改进或改革的科学依据,反之则不可能有根本性的突破。

2.3如何解决体育课被占用的问题

教书育人是中国的一句古话,但在现在有的学校并未做到,不少的学校将体育成为了一个被肆意占领的课程阵地,成为语数外的教学阵地,每天锻炼一小时成为了一纸空文,体育课程教学本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其目的不仅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更加是要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身体,增强其体质,培养其道德意志品质,成就学生终身体育的教育。

2.4如何做好教学模式适应教学内容和过程

传统的体育教学论割裂了各个教学模式之间的练习,使教学模式的单一化。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只用到一种教学模式就能够把整个体育教学完成,当代,无论是西方还是前苏联,教学论研究都一改以往的传统,从不同角度探讨不同的教学模式,出现教学模式多样化、系统化、综合化。研究体育教学论就要改变传统的观念,吸取和探讨多种教学模式,为体育教学服务。

2.5教学评价体系不够优化

一直以来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都将运动成绩看做是重点而忽视了体育能力培养,这样就造成了高运动成绩低健康水平和高运动技能低健身能力的状况。只用练习密度和平均心率作为评定体育教学质量指标,来评价体育课中学生身体锻炼的效果, 对有些同学是不公平的。体育教学论必须改革传统的做法,把全面评价教学质量和效率作为教学论的重要课题来研究。近几年来,我们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但这个问题仍是教学论要要研究的主要课题。

3、现代教学理论的发展趋势

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出现了一日千里之势,教学论仍停留在知识与技能授受的研究上显然是不够的。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每天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体育教学论学科领域也是如此,旧的理论有新的解读、教学实践同时又催生出新的理论、学科之间交叉联系使体育教学论也在产生变化等等情况。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课程论和教学论后的研究至今没有停止。现从不同方面分析体育教学论的发展趋势并归纳如下。

3.1把“以生为本”思想放在体育教学的首要位置

体育教学的主体已由教师转变为学生,相应的研究的主题也应该是将“以生为本”思想放在体育教学的首要位置。现代教学,以人的发展为旨归, 关注人的发展, 人的个体与群体的发展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使学校实现跨越式超常发展的生命力, 是激发教育工作者潜在创造力的原动力\+[3]。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从以教师的传授为主转变成以学生的学习为主。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来体验体育锻炼给自身带来的乐趣以及体育实践技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

3.2体育教学应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传统的体育教学主要是将某一项体育技能传授给学生为主,忽略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发现的过程,要把体育教学的过程成为学生探索知识和运动技能的课堂,让学生自己发现学习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运用不同的方法学习和掌握技术动作,并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3.3体育教学教学模式的转变

体育教学模式已经从简单的“理论说”、“程序说”、“结构说”等传统模式开始向多种教学模式转变。体育教学模式要从单一的或相互排斥的向多样化的或多种并存的方向发展,从归纳教学模式向演绎教学模式发展,教学模式要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学模式的运用要更加科学合理化。

3.4体育教学过程要贯穿“健康第一”与“终身体育”思想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达到和谐良好的一种状态。健康第一是学校体育的主流思想,健康第一的教育观是在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 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提出的教育观念, 它进一步指明了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是未来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 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 进而推动体育教学改革。

3.5体育教学应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情感的调节作用和动力作用,调动和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他们以最佳学习心理素质的进行学习。体育教学的任何途径都要作用于学生的情感,不仅使学生的学习态度染上情感色彩,还在教学中引起他们快乐的体育运动体验和成功体验。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和提高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体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指标,不仅是要学生学会一项运动技术,而是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抗压、抗挫折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身心素质和思想道德品质也很关键。

[参考文献]

[1]杜春华,徐华. 浅论体育教学论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0,(2).

篇10

现代控制理论是高等院校自动化、控制等相关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该门课比较抽象、理论性比较强,会用数学中的“代数”“常微分方程”“矩阵”等相关的数学知识,有些学生认为该课程有些乏味,不是很重视,从而影响了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绪论课对学生有先入为主的作用,对整个课程有引导的作用。作为现代控制理论教师,在第一堂课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调动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快速地明白这门课学什么,显得非常重要。本文从如何上好现代控制理论绪论课做些探讨。

一、介绍现代控制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经典控制理论考虑的对象比较简单,对象为单输入单输出、线性、时不变系统;使用图形化方法,从而依赖于设计人员的经验;不能具有处理多目标,不能揭示系统的内部特性。

面对日益复杂的对象和不断提高的控制性能要求,控制理论由经典控制理论向现代控制理论转变。20世纪50年代中期空间技术迅速兴起推动了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1956年,苏联庞特里亚金提出了极大值原理并发表了《最优过程的数学理论》,同年,美国的贝尔曼发表了《动态规划理论在控制过程中的应用》,给出了最优动态规划法,从而建立了最优控制的理论基础;1960年,美国的卡尔曼与美国布什几乎在同一时期内引入状态空间法分析系统,提出了能控性、能观性、卡尔曼滤波等概念及相关理论,奠定了现代控制理论的基础并标志着现代控制理论的形成。在工业生产、航空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下,现代控制理论也在不断地发展,并取得了很多成绩,比如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登陆月球等等。

二、现代控制理论的特点及本课程的内容

现代控制理论是建立在经典控制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的特点就是用状态空间模型描述对象,适用于多输入多输出、时变与非线性系统,能实现多目标控制。

本课程主要内容是:状态空间模型;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系统运动分析、能控性、能观性、稳定性;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极点配置、稳定化控制器设计、观测器设计、二次型最优控制器设计。

三、现代控制理论的学习意义

现代控制理论可应用到各个领域中,例如计算机、电机与机械、检测技术、通讯、交通运输、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经济。为增加趣味性,举几个实际例子。

例1.离心调速器

图中有两个飞球,球转起来后,因离心力的作用,飞球往外胀。飞球胀开后,套筒就往上升,由于套筒在移动,所以带动执行机构动作。这就是瓦特设计的离心调速器。

例2.要求:设计控制器,使得系统是稳定的,具有一定过渡过程特性,且扰动下,系统输出能跟踪参考输入。

现代控制理论是一门关于自动化、控制专业的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学好《现代控制理论》可以为今后学习专业课及工程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现代控制理论的绪论课是整门课教学的第一课,绪论教学使学生能快速对这门课的学习内容,整本教材的结构有一个大概了解,绪论课将影响到学生对这门功课的学习,所以绪论课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俞立.现代控制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篇11

培养成功素质人才的教学目标要求教育者们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传统的教学设计已经不适应外语教学的需要。为了追求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们一直都在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进行着教学设计,但由于指导思想和设计方法各异,教学设计的性质和教学效果也不同。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和行为理论的形成,逐渐形成了由多门学科和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它把教与学的科学原理应用于规划教学资源,组织教学活动;是一门把教学理论、设计思想、技术应用结合起来的综合性的知识系统。教学设计包含分析教学目标,了解教学对象,确定教学策略和设计教学评价等内容。具体来讲,可分为课程设计、教学单元设计、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媒体设计等不同层次的设计。

在专业英语教学的实践中,现代教学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的设计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考虑了以下因素:学生、学科的内容结构和学习的心理加工模式及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与专业英语四、八级考试大纲。教学目标设计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而不仅仅是主观认定的一般学生。在一二年级阶段,依据课程大纲给学生制定学期教学目标:本学期应该达到的英语程度,包括词汇量、写作水平、口语水平等,以听说能力培养为主,教给学生基本的认知学习策略和元认知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期目标下面给学生制定单元学习目标和课时目标。在三、四年级阶段,注重学生读和译的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扩大学生词汇量的同时加大文化背景知识和语法结构的学习,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会说会译的应用性人才。

2.教学策略的设计――重点在于分析学生的起点特征

传统英语教学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重点放在辨明学生的一般特点和特殊能力。对学生进入教学程序时的行为进行分析,以便将学生放在教学程序最适当的地方,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1)全面分析学生。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即起点英语水准、学习态度、学习风格等;记忆力等智力因素分析;学习兴趣、动机、心理、需要、观念、社会情感、控制力等人格或非智力因素分析。大学生的智力水平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此时需要大大提高非智力因素和人格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如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个人历史、学校生活状况等。

(2)分析实例。为了优化教学设计,我在2009级2个新生班和2007级3个本科班进行了个人情况综合调查、个人访谈,教学效果反馈和教学建议等问卷测试。结果表明:①尽管学生能普遍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但85%的学生对英语对自己未来的作用还“不大明确”或者“不明确”。对英语的学习热忱也集中表现为:“一般”、“不大喜欢”和“不喜欢。”②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说听说能力很差,很多学生对于开展交际活动的要求很高,认为英语沙龙并不能达到自己练习英语的目的。③94%的学生厌倦机械枯燥的学习方式,希望老师能够幽默风趣,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尽量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④99%的学生认为记单词是最困难的事情,迫切希望能短时间内提高说与译的能力。⑤学生的成绩差异较大,因而如何兼顾不同层面的学生任务摆在了教师的面前。

(3)教学策略实例。通过上面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仍然存在着错误的英语学习观念:将通过专业英语四、八级作为学习的唯一目标;英语学习只在课堂的45分钟内,学生很少或者几乎不去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只跟外教交流,不跟基础好的同学或者老师交流,不善于利用语言学习环境等。针对此现状,在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了以下策略:①介绍前人的经验。花了大量时间搜集各杂志、报纸和网络上英语界知名老前辈学习英语的经验体会,选取精华以各种形式介绍给学生,如博客、QQ群、电子邮件等。②多次请高年级的优秀同学介绍学习经验或者直接告诉学生高年级同学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成绩,如考研情况、过级情况等。③对综合英语和听力等专业核心课程给学生作全面介绍,包括教学大纲、课程具体要求、单元教学目标、教学评估等,使学生对英语学习有一个全面清楚的认知。④向学生介绍英语学习策略,指明英语的多用途。⑤针对学生头疼的单词问题,进行词汇记忆讲座,让学生明确记忆规律。

3.教学设计的阶段性步骤

专业英语的核心课程都是以单元为划分的。在安排了单元课题顺序的前提下(有些课程没有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讲解,如语法。教师把各单元打乱,重新编排。),力求使每一单元按以下步骤设计:(1)陈述课的目标,划分课的学习结果领域;(2)列出预使用的教学事件,学生需进行的课堂实践准备活动;(3)列出每一教学事件赖以完成的教具及活动;(4)说明教师的作用和各种教学活动(教学建议)。

4.教学评价的设计

传统教学和现在教学设计理论对教学评价的看法是完全不一样的。以前只是注重学生达到学习目标了吗?强调学生学习的结果。现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进行了评价。考虑了多方面的问题如维持了学习兴趣吗?使用了什么视听说辅助手段?等等。教学设计中对学生行为的测量注重以目标和标准为参照体系,评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每个阶段或环节对目标的掌握程度,而不是将学生的成绩进行排名,注重纵比而不是横比。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这方面的教学设计还有待提高。

篇12

目前,全国各高等院校都在进行教学改革。多媒体教学技术的采用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只是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而是涉及到教学理论的更新、课程的整合、知识的重构及其与媒体技术的有机结合等一系列问题。它强调为课程提供资源,为学习者创设学习情景,使媒体技术成为学习者的认知工具或者成为教师变革教学行为的工具,使媒体技术与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资源及课程实施等要素构成一个和谐互动的有机体”。这就是说,在教学改革中,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不是单一的、孤立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是全面的、系统地改革。它要求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理论,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建构起新型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或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支撑

任何一种教学改革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使教学改革呈现出全方位变革的特点,因此理论的建设尤其迫切。目前学术界比较关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先驱是瑞士哲学家、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他在1970年发表的《发生认识论原理》(ThePrinciplesGeneticEpistemology)一书中,提出了认识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观点。在皮亚杰上述理论的基础上,许多专家、学者从各种不同角度进行建构主义的发展工作。俄国杰出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社会建构主义”(So—cialConstructivism);维特洛克(M.S.Wittrock)提出了学习的“生成过程模式”(GenerativeProcess);乔纳生等(D.Jonassen,1996)提出了“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InformalBackground)。一些学者还提出了“极端建构主义(RadicalConstructivism)”、“个人建构主义”(Individua1.Constructivism)和“温和建构主义”(ModeratedConstructivism)等等。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奠定了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现代意义的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建构主义提出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概念,旨在明确这样一个问题:即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利用必要的信息等,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意义建构是学习活动的最终目标,而其他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目标进行的。学习者是意义建构的主体,而教师则是意义建构的倡导者和促进者,教师主要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和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为学习活动的展开,尽可能地创造有意义的情境。其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视学习者个性特征,培养求异思维,拓展学习者的知识范围。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与教师角色的转换和变化,教师是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教学环节,改变了过去课堂上以老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局面。学生由过去的简单被动的受体转变为有个性、有思想、有动态行为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参与了教与学两个基本环节。这种教学过程是一种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在课堂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也不应是把教材所及的全部内容由教师单方面的灌输给学生,而是向学生展示粗略的知识结构体系、介绍一些可以进行探索与研究的未知领域或有争议的问题、介绍有关理论和研究的方法、解答学生学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纠正错误,并对重要问题进行总结和评价,从而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课外阅读、思考、参与课堂讨论和完成作业上。因此,课堂大部分时间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学习体会、畅所欲言的共同场所。

第二,突出教师协调和指导性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和所发挥作用进行了重新界定。把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学习的辅导者、高级伙伴。即教师应该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课程的开发者、意义建构的合作者和促进者,是学生的学术顾问。教师要从“台前”退到“幕后”,要从“演员”转变成“导演”。它彻底摒弃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教学模式,而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

第三,重视教学的社会性,重视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交往与互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以及对于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种教学属于互动式的教学,互动的基础是学习者个人所生存的社会环境以及所累积的社会经验,在此基础上,又有不同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师之间以及学习者与他人之间的互动与沟通,而知识就是他们之间相互沟通的结果。互动或沟通的形式包括小组讨论、游戏、辩论、合作解决问题等多种形式,它使每个学生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和理解别人的看法,了解与自己相对立的观点,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批判,同时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不同的解决途径。建构主义的社会性,既表现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小范围的交流、学习,又表现为社会实践中的大范围的知识累积。这些活动可以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了解到各种不同的观点,得到多视角、多层面的具体知识,同时在相互辩论、帮助、合作中发展友谊和共享知识的快乐。

第四,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采用。

现代意义上的教学设计是以信息技术(主要是媒体技术)为手段的。多媒体技术由于能够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提供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还能按着超文本方式组织与管理各种教学信息和学科知识,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因此完美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多媒体技术与先进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思想的结合。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教学

模式和教学设计教学模式一般泛指若干种教学方法与策略的稳定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创新教育”的模式,它重在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任务驱动”、“问题解决”为主导,以课堂情境和社会环境为依托,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以“协作学习”或“小组活动”的方式合理运用现存资源,尽可能获取最广泛、最完整、最系统的学科知识。

目前教学改革中,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种:

第一,课堂“情境教学”(situatedinstruction),或被称为“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就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进行情境创设或进行“案例”筛选,选择那些有代表性的、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情境”和“案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和“案例”引出要解决的问题和所要完成的任务。最后,教师总结出指导性的知识或结论。

第二,学生“自主性”学习模式。这种模式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教师首先向学生提供一系列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有关线索,要求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它的教学环境不限于课堂,而是各种能够获得知识的场所,包括教室、阅览室、新闻媒体、互联网以及人际交流场所。“自主性”学习是一种“基于问题”的模式,是靠学生的努力来完成的。要求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研究教学目的和知识结构,确定每章每课的重要问题,如它可以是学术界争鸣讨论的问题,也可以是与现实社会关联密切的问题,但一定是与教材有关的重要问题或疑难问题。教师必须提前做好布置工作,指出学生必读书目和资料查询方式。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要进行提示和指导。学习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有单枪匹马式、小组互助式或研究式。最后,学生把学习的成果在课堂上集中展示出来,然后教师及时进行疏导和总结。

第三,认知学徒模式。这种模式主张“在真正的现场活动中获取、发展和使用认知工具,来进行特定领域的学习。认知学徒注重于专家的指导,也就是专家提供认识活动的指导和模型。在互动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轮流教和学,或者由专家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这种模式目前在研究生教育中被普遍运用。

上述三种模式各具特点,第一种“情境教学”侧重于课堂上的交流互动,实现知识和资源共享;第二种“自主性”学习侧重于实践和探索,重在培养和发挥个人能力;第三种则强调对问题的研究和专家的指导,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采用这种办法,如目前大学教育中,论文的写作常常采用。

教学模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它是通过教学设计来实现的。教学模式被看作是进行教学系统规划的一套具体工作步骤和程序。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的问题是:

第一,教学设计是以信息技术(主要是媒体技术)为手段的。教学设计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资源,合理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建构知识体系。

第二,教学设计的核心是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任务与问题、信息资源利用以及具体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并对课程知识体系和结构进行整合。教学任务与问题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点,要彻底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重新构建课程知识体系和结构,重新设计教学过程,把一个个的知识点变成一个个活生生的具体任务或问题,让学习者去寻找、研究、讨论和解答。此外,不能满足于一本或几本教材的知识,应把跨学科的内容呈现给学习者。跨学科内容的综合,即课程统整,就是把信息、概念、技能等放到一个变化的环境中,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以便促进学习者整体性知识和技能的发展,开拓学生多方面思维,发展学生多方面能力。

第三,综合资源的利用,要突破教材的局限,多方面获取知识。如利用各种媒体信息和文字信息,包括广播、电视、网络、CD—ROM、参考书目等等。第四,重视学习效果,及时进行教学评价和学习评价。教学过程的评价包括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的教学设计的评价是指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是否合理,技术的运用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等。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主要以学生个人自我评价为主,重在评价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互助协作学习的精神等。

三、问题与分析

多媒体技术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改革中的运用还处于探索时期,因此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在所难免的。下面是一些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教学理论与媒体技术的有机结合问题。在教学改革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处于探索时期。大多数教师熟悉并习惯了传统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对新理论和新技术的采用还不太适应,建构主义模式下的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新技术掌握上的困难等因素,在教学课件制作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所以提供一个满足学习者充分建构知识的环境,其难度是可以想象的。这就要求教师及时进行观念更新,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深刻理解并掌握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提高个人的教学设计水平。

第二,教学设计与媒体技术的衔接问题。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是,怎样使个人的教学设计思路与媒体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目前,多数课件在设计上存在着技术单一性问题,大多数教师采用了比较简便的Powerpoint软件技术,而其他软件技术如Authorware,Photoshop等利用率不是很高。因而这些软件的强大编辑功能未能很好的显示出来。教师可以通过进修等方式熟悉并能够运用这些工具软件。

第三,教师“边缘化”问题。对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建构主义理论特别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是可有可无的,恰恰相反,教师承担的任务和责任是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想象的。教师必须学习理论,充分发掘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制作教学媒体课件,设计教学环境,组织学生的教学活动,设想课堂上或者其他学习环境下可能出现的问题,最后是总结和指导,为学生提供可靠的、真实的知识体系。

篇13

随着心理科学的飞速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学的地位有了迅猛的提升。人们普遍意识到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与心理学信息相关,心理学不仅是我们生活的调味品,也逐渐成为了我们生活的必需品,心理学的科学领域已深入到每个人的生命之中。当然在现代教育中也被广泛利用。

一、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向前发展,现代教育与信息已经无法分开,这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各种技术(包括视音频、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对支持和提高教与学的效果是肯定无疑的。在一些有条件的学校中,投影仪、幻灯机,多媒体等电教设备实施已经进入了课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正确合理的使用这些电教器材,才能够真正发挥他们的作用,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此外,认真研究学生的认知结构,结合认知学习理论,潜心钻研教学教法,进行教学设计,同样能够优化教学。由此可见,将认知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曾经说过:“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作为内驱动程序系统中积极活跃的心理因素,对于学习起着催化剂的作用,所以说,激发和维持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指向学习活动的动机类型,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认知内驱力是指一种掌握知识,技能和阐明,解决学业问题的需要,即一种指向学习任务的动机,求知的欲望,认知内驱力既与学习的目的性有关,也与认知兴趣有关,因为当一个人清晰的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并以它来推动自己的学习时,这种学习的目的就会成为一种有力的动机。而具有认知兴趣或求知欲的人常常会废寝忘食、津津有味的学习,并从中获得很大的满足。所以认知心理学家指出,教育的主要职责之一是要让学生对获得有用的知识本身发生兴趣。在缺乏交互式学习的传统听说课堂上,学生以听为主,处在被动的信息接受的地位,可以使学生由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积极接受者和知识运用者。各种多媒体软件可以提供许多非语言素材,如时代的背景、形象及心理活动等,图文并茂,动静结合,视听并用,这种全信息表达为教学提供逼真的表现效果,同时提供了图形、声音和语音等交互界面和窗口,使学习者灵活方便的操作控制学习,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心理学表明,感知越具体,表象形成就越清晰、深刻,越有利于促进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从而建立概念,培养能力。认知心理学认为创设感知意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出一种“不协调”,将学生引入一种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中去。多媒体教学所创造的美妙的教学情境。适时适度地为学生提供直观刺激变抽象为具体,可集中显现出时空变换的流动美,视听兼备的立体美,景色物体的色彩美,师生的和谐美。这种情境能把学习的内容在大和小、动和静、远和近,快和慢,局部整体,外表和内显之间相互转化,打破了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给学生在视、听、思等方面带来的局限,学生的视野可在瞬间内完成时空的大跳跃。这就加大了教学的密度,极大的节省了教学时间,尤其是教学信息传递的增值率扩大,多次反复重现和化抽象为具体的特点。是教学内容鲜明生动,富于感染力,减轻了学生的负荷,优化了教学效果。

认知心理学家沃特海默依据自己对在校生的实验,宣称儿童普遍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传统的教育制度往往被传统逻辑和联想心理学理论所支配,应对阻碍儿童创造思维能力发展负责,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它具有的色彩、形象生动的画面以及富有情趣的解说会使学生处于惊奇探索的学习氛围中,既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又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激发,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的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思维是很活跃的,对同一个问题往往有不同的见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造一种民主的氛围,鼓励学生能够大胆地各抒己见,往往可以使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增强其思维能力。

认知学习理论可以促进教育技术的发展,而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又实现了教育的优化,因此如何将认知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相结合,成了教育技术领域广泛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以学习者为中心,这是基于认知心理学的教育技术的本质特征,也是形成学习者自己的认知结构的前提,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中,是由教师控制教学,这意味着教师把学习任务、目标和策略强加与学习者,使得学习者不会思考,变得懒惰。而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多媒体教学中,是由学习者自己控制自己的学习,学习者有着较高的学习动机,学习者会积极思考,积极与环境交互,可以对信息进行有意义和创造性的加工,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过程的同部组织起来的技能”,是处理内部世界的能力。在教育技术中计算机的运用不再像以前一样,只是作为教学传递的工具传递知识或训练及技能,现在更多的是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的能力和创造性,注重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为此,教学软件的类型也变得多样化,除了过去大量开发的练习型、辅导型、游戏型、模拟型软件外,问题解决型软件开发有了很大的进展。这类软件除了传递有关的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提出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简单的了解有关知识就可以完成,而是需要学习者参与到其中去,运用发现法进行学习。强调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它的特点是关心学习过程甚于关心学习结果,要求学习者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过程中。发现学习有利与策略性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合理知识结构的形成。

当前,认知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研究结果层出不穷,对教育技术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教材一方面要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而改变教学方式,还必须研究和应用不断发展的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的认知学习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与学,从而达到在教育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最优化。因此,探讨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和研究方向,研究教育技术的观念更新,把握课堂教学的未来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