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谈谈生命的意义

谈谈生命的意义范文

发布时间:2024-03-22 14:49:4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谈谈生命的意义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谈谈生命的意义

篇1

新课程在强调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同时,还突出地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学生发展最重要的目标列在首位,并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的课程改革目标。人教版教材的编排很好地贯彻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所选的大多篇目都充满了人文关怀。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了解人生的意义,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通过学习这些课文,学生不但积累了知识,增长了智慧,陶冶了情操,情感还得到了熏陶、升华,进而与自身生活、生命联系起来,使其呈现出一种鲜活的生命态。而具有内在生命态的知识,最能激活、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和提升他们的主动探求的欲望及能力,从而达到了育人的目的。

在教学中,让学生欣赏文章精彩的词句,空灵曼妙的意境,感悟生命传递的神圣,生命价值的可贵,使学生珍惜唯一一次的生命,并懂得要敬畏生命。台湾作家张晓风在《敬畏生命》(选自人教版教材试用本第一册)一文中描写到:湖边的那几棵树日夜不停地飘散着白色纤维,在这千千万万的投入中,也许只有一棵能够成活。读到这里,或许有人会像林黛玉那样感叹它“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但作者带给读者更多的是一种震撼、一份感动,“我感到那云状的种子在我心底强烈地碰撞上什么东西。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在生命的创造之初都投入了高昂的代价,而形成生命的数量则是少之又少,这就尤其显得生命的可贵了。

敬畏生命,就要善待生命,善待生命中的挫折、乃至苦难。冰心在《谈生命》中写道,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经过艰难跋涉,终于归依大海;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冲破重重的阻力,终于破土而出。文章又说,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既然不敢信有来生,那就珍惜今生吧。在快乐中我们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是美丽。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作者清丽的语言、如诗的情怀、豁达的人生态度,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熏陶,认识也越来越深刻。

联系已经学过的杰克·伦敦文章《热爱生命》(主人公历尽艰辛,在死亡的边缘扼住了狼的喉咙,让那充满腥味、令人难以下咽的狼血浇灌自己即将枯萎的生命之树,他活下来了),让这具体的事例来诠释冰心的“生命”内涵,主人公经历的磨难又何尝不是生命的美丽?善待生命,当然还包括善待他人生命,善待大自然中一切的生命。《珍珠鸟》、《斑羚飞渡》等课文都体现了这个主题。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对自己、对他人生命的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增强爱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健康发展。 转贴于

有生命当然就有死亡,该如何正确看待死亡呢?就文化传统而言,中华民族是一个忌讳谈死的民族,认为说这个话题是不吉利,更不要说在学校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了。而一些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则早有先例:英国教育部已经在学校开设了“死亡课”,英国教育部门认为,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体验同遭遇损失和生活方式突变有关联的复杂心情”,并学会“在各种非常情况下把握住对情绪的控制力度”,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而我国学者郑晓江认为落实死亡教育应注意“出发点与落脚点皆在‘生’而非‘死’”,并且还要注意引导的方法。

篇2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3.018

Talk about Life Educ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HE Yonghua, PANG Weiyi, WANG Chengqiang,

ZHOU Yanyuan, TAN Shengkui, YU Hongping

(College of Public Health, Guilin Medic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004)

Abstract Medicine undergraduates serve health and life of people. Cherishing life is basic quality of their medical career. Life education benefits the improvement of 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 as well. Content and methodology were discussed in the present study, and some points needing attention were suggested.

Key words life education; medicine undergraduates; content; methodology

目前的教育体系在追求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异化,注重功利,忽略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生命的呵护,可能导致大学生精神支柱危机。大学生自杀、暴力及各种消极颓废现象,产生了极大的负面效应,也提示部分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生命意义缺失。医学生也未能幸免,然而医疗卫生体制对医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应坚决拒绝“重医学专业知识轻人文知识”的教育行为,整合与改革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尊重生命、实现人生价值为目标的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势在必行。调查表明,医学生对于生命教育、生命观的态度比非医学生较乐观,但在行为方面并无明显差别,①而医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要以精湛的技术、高尚的医德,直接服务于社会大众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相对于其它学科,生命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尤为重要组成部分,应得到高度重视。

1 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既是教育的前提,又是教育的追求。生命教育通过理解生命的意义,而学会尊重生命,以此获得身和谐的心灵、成功的事业和幸福的生活,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生命教育包括生存意识教育、生存技能教育、生存价值升华教育三个层次,分别对应认知、实践、情感三个层面,是对传统反生命教育的反拨,而不仅为补措施。对医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一方面培育医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感,激发医学生热爱、奉献医学事业的敬业精神,在学有所用的职业生涯中实现人生价值;另一方面提高医学生的从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有利于未来医患矛盾的消解。②

2 生命教育在医学生中的实施

医学生的生命教育帮助医学生追寻生命意义,以胜任“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职责。要选取针对性的生命教育内容和切实可行的教育手段,从而使生命教育具有突出的个体效益和私生活的社会效益。

2.1 在教学内容方面

医学生除了要获得生命意义、生命价值教育,更要获得科学的死亡教育、生命神圣意识教育、科学的生命健康观教育、公平的医疗救助观教育。

第一,死亡教育。生命标志着生物机体所具有的活动能力,从人一出生开始,就意味着这种能力终将会消失,即走向死亡,这是任何人都要面对的宿命,是无法避免的。正因为有了死的苦恼,才更要达到生的乐趣,这样才会最终体会生命的意义,引导医学生主动规划有限却积极的人生,实现人生价值。

第二,公平的医疗救助观教育。公平是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要时时、处处、人人体现出社会的公平与和谐,不能因经济原因延误甚至摧残生命,③更不能因性别、年龄、种族、社会阶层或经济地位而区别对待。同时,结合各地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减轻困难群众医疗负担,绝不能为了自己私利而损害患者的经济利益和公平医疗权利,营建公平、健康的社会关系。

第三,生命神圣性的教育。生命是社会学生命,其根基在于人意志的独立性和社会属性,在于其人格的尊严。生命至高无上是人类的社会的基本原则。当发生潜在威胁生命的情况下,抢救人的生命是最为重要的事情。因此,以救死扶伤为己任的医学是一种神圣的事业,医学生要自觉维护生命的完整性和神圣性。

第四,科学健康观教育。健康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帮助患者有效地增强体质,促进心理健康,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顺利回归工作与社会。

第四,医学生除了要得到身心健康、社会生存之道的教育,还要学会娱乐,正确处理挫折,科学看待死亡。一般而言,医学生的学业非常紧张,学习和考试的压力极大;在医疗活动中,医疗无效也不可避免。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可能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和事业发展。因此,一方面让学生体悟到挫折的心理过程、不可避免性和积极意义,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有多样的生活方式和适当运动、休闲。

2.2 在教学方式方面

开展生命教育的活动方式数据显示,大学生普遍希望将生命教育融入教学中,或开展主题活动或讲座,或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或开展志愿者活动。这些活动是积极的,会让他们更加珍爱生命,更加注重生命的质量。④

第一,以课程为基础完善医学生的生命教育体系。可以思想政治课等公共课程为基础,增加生命教育类通识课程,与哲学、宗教学、伦理学等学科相渗透,完善独立的生命教育体系。在课堂上,以关怀生命为主线,通过对话与沟通,张扬生命的个性,提升生命质量。优化课程教学环境,营造积极、温情的课堂环境,帮助学生彼此接纳和相互欣赏,建设开放的课堂。

第二,开展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体验实践活动。通过模拟情境、角色扮演等,让医学生直接在实践中提高对生命的认知,如参观婴儿院、产房、手术室、太平间、火葬场、墓地等使医学生体悟体验生命的喜悦和理解生命的尊严;探访法院、戒毒所、等让医学生认识生命的挫折、权利与义务;走进敬老院、孤儿院、福利院或支教、支农、支医等,增强医学生的生命意义感。

第三,大学要发挥多元教育主体的作用。学校要有效地与家庭、社会进行沟通,形成生命教育互联互补的机制。同时,医学生要在集体自我教育和个体自我教育中不断提高,在社团开展相关生命教育事件的集体讨论、朋辈之间的心理辅导等活动,提高自我认识、自我宣泄、提升自我。⑤

第四,积极开展网络教学。医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但发展却是日新月异。医学生已经充分掌握网络学习技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扩充知识面,细化与深化课堂学习的内容;教师与学生的虚拟互动可以方便、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行为习惯,解决学生的现实困惑和问题。⑥

3 生命教育的评价与效果

生命教育的评价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考试与考核,难以分数为尺度来测评。生命教育的重点在于引导医学生对于生命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的改变。因此,其测评应当重视学习过程,注重学生对生命的体验,把参与性作为课程测评的核心。医学生的生命教育课程评价可包括学习态度、读书报告、参与讨论、交流心得、参加实践等项目。

目前尚无生命教育包括医学生的生命教育的效果评价的报道,但一些资料显示,医学生对生命教育课程兴趣较高,能自觉进行网站的浏览与学习,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心理健康活动日、走访敬老院等活动,认真提交课程论文。实践表明,生命教育活动可强化学生的生命意识,增强心理承受力,减除了心理困惑,端正价值观和生命观,学生在生存意识、生长理念与生活技能等方面明显提高。这必将有利于医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职业发展。

4 医学生的生命教育课程中的注意事项

第一,医学生的生命教育要与中、小学的生命教育有机衔接,避免重复,并循序递进,全面系统。如,上海市在2004年了中小学实施生命教育的指导纲要,以帮助中小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其它各地区也有类似设计。这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已经打下了一定基础。作为医学本科生的生命教学,既要了解其中、小学阶段的生命教育情况,又要结合医科生的职业生命体验,有的放矢,注意普适性与针对性的平衡。

第二,为医学生设置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不能将生命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生命教育的途径不仅是靠说教,更要将其融入日常教学、生活之中。管理部门应将生命教育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原则、方式及考核评价做出明确的规定,以保障其学习时间和学习动力。

第三,不能过分夸大学校教育在生命教育中的作用。现代生活的病理特征不只是教育价值取向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结构和社会风气问题。在当今医患关系极度紧张的情况下,应充分认识到社会问题对医学生的生命教育所产生的巨大冲击。如果不反思整个社会结构与社会风气,只在教育方面做出的努力是不够的。⑦因此,应努力改变生命教育所植根的社会问题,才能使生命教育转化成医学生自身内在的生命认知、情感与行为。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4JGA181)、桂林医学院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委托课题(JG2013005)

注释

① 姚洁莉,李长瑾.温州市大学生生命教育知识、态度、行为现状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3.26(6):79-81.

② 杜晓平.深化医科类大学生生命教育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9:72-73.

③ 麻俊宏.加强医学生的生命意识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4):21-23.

④ 徐会艳.大学生生命观及生命教育认知调查研究[J].科教文汇,2014(291):5-7.

篇3

对于外人来说,谭正岩承担了人们对谭派的太多期待与寄望――梨园世家、天之骄子,他的压力可想而知。如同京剧历史的跌宕起伏,这位世家子弟人生经历与学戏之路充满坎坷。逆境使人奋进,他的谦虚来自人生的起伏和对人生的领悟。

说起谭正岩对谭派的认识,作为谭家一员,他很谦逊地说,由他来谈谭派不合适。他的“不合适”是对自身学戏年纪的认知、对谭派博大的艺术的守望,一听便知他从小是在“规矩”教导下成长的。在爷爷、父亲的光环下,他还是小辈。而同时,他说:“如果问我,你是什么派,我不能说我是谭派,因为我姓谭。”而他对于派别的认识,充分体现了70年代生人的理性思考:“人们说某一派,那是观众给的高度评价。我的老祖谭鑫培当年绝不是为了创造一个京剧流派才改良当时的京剧、突出自己的风格。正是因为他创造了自己的风格,得到了大众的认可才被称为谭派。我曾祖谭富英被称为新谭派,他的改良也绝不是为了可以被称为新谭派,而是本着老谭派的风格,融入自己的特色,得到了观众的再次认可。”演员在台上的每一次演出,最大的成就就是为了能够得到观众的认可。谭正岩有着清醒的认识,所以他可以放弃很多,可以勤学苦练,可以历经风雨而不动摇,可以让谭派承传到第六代依然精彩、依然放射出璀璨的光芒。

讲谭派

对于不了解京剧派别唱法的人来说,如何能区别谭派与其他派别的不同呢?谭正岩说:“谭派第一大特点就是文武兼备,不是站在台上一动不动唱一晚上那种风格,文武戏都可以唱,谭派的很多代表作就是这种文武兼备的戏,比如像《定军山》《阳平关》《南阳关》等。其他流派的老生虽然也唱过这些戏,但不能算是看家戏。京剧界泰斗刘曾复刘先生曾经跟我说过一段话――‘不管谁怎么炫耀自己流派如何唱,你就问他你唱《失・空・斩》的时候第一句是不是念白――羽扇纶巾?如果是的话你就是谭派。’” 在京剧历史上,谭派始终被认定为老生行当中的主流派。

早期的京剧唱腔以高亢的气势为主,谭鑫培把直腔直调改得婉转多姿。谭正岩说,“谭派唱法比较写意,用书法来比喻最合适――谭派的唱腔如同脱离了描红的阶段,不是一横一撇必须得填满,而是这一横一撇甩到哪、甩多长,几厘米还是几毫米并不是一定的,有可能甩到半截就停了,不是非要横平竖直,跟描红模子似的。”早期的京剧唱腔以高亢的气势为主,谭鑫培把直腔直调改得婉转多姿,唱腔圆润柔美、巧俏多变,富表现力。“谭派的表演特别潇洒、特别随意、特别生活,唱念的感觉像说话一样,没有太多的装饰音,很生活,过度看似很随意,但念白非常挂味,这就是唱似念,念似唱(念白就像唱一样)。”还是用《失.空.斩》来说,这出戏在老戏里,诸葛亮是用唢呐伴奏以后上台,从谭鑫培开始,改成进场打引子――念出“羽扇纶巾――”后上台。

谭派的身段表演精益求精。谭正岩说,“我对身段表演的感受很真实,我经常看爷爷(谭元寿)的演出,比如《定军山》这出戏。我没见过真正的黄忠是什么样,通过听评书、看原著,我心目中黄忠的形象和我爷爷创造出来的形象是相符的――黄忠虽然是白胡子老头,但他是武将,在舞台上不能表演得太衰老,如果连路都走不稳,怎么打仗?同时也不能表现得太英武、太利落,他终究是白胡子的人了。但是黄忠是不服老的,他还想立功,在表演上要表现出他的这个状态。我爷爷刻画得非常好,通过身段、眼神、气场、语气,脚步的沉重感来突出老。爷爷给我讲过,《定军山》这出戏还有一个难点就是黄忠在马上和马下是有区别的。上了马开打,骑马的时候脚底下可以快一些,因为这个脚底下快不是黄忠脚底上利落,是这个马快,黄忠岁数大了,这个马不能岁数大了,不是老马,马上马下要有区别。”通过这一个典型人物的塑造,让我们见识了谭家人穷其一生追求京剧艺术的认真与严谨,这也是谭派艺术历经百余年的薪火相传依然鼎盛不衰的真正原因。

说传承

篇4

1 生命教育的内涵

对于生命教育的内涵,专家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看法。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指出:“教育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①郑晓江教授认为生命教育的本质在于让人们能够更好地处理好人生中生命与生活的关系,深刻地意识到自我生命内涵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从而正确地体会生命的宝贵,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追求人生的更大的价值与意义,最终提升生命的整体质量。②

借鉴各种对生命教育的探讨和阐述,我们可以将生命教育理解为: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本质要求,是一种全人教育。通过特定的教育活动,使学生不仅关注自然生命,更关注自身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是完善人格的至高教育。

生命教育的开展最初源自20世纪60 年代美国,随后在澳洲、台湾等地不断得到发展。③在我国现阶段生命教育的研究还是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直到2000年以后,随着在校学生自杀及伤人事件不断出现,才引起教育界的重视,开始有了生命意识和生命教育的探讨。但是研究和实践更多聚焦未成年人,在医学生群体中开展生命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

2 医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的意义

首先从对生命的理解来看,人的生命是神圣而宝贵的。追求生命的价值和尊严,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权利,只有对生命有了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才会珍惜生命。作为今后救死扶伤的医学生,也只有真实地感知自己生命的存在及存在的意义,才会激发他们更好地学习,今后更主动地救助生命。

其次从对医学本身的理解来看,医学关系全人类的健康,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心系人类健康,承担一定的社会道德责任。医学研究和医疗活动如果缺失对人的生命的关爱,那就丧失了医学本身的价值意义。因此在医学教育中,更应将生命意识纳入医学体系中,帮助医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培养其珍爱生命和敬畏生命的生命意识。

再次从医学生教育培养目标来看,我们培养的医学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一定的临床技能,更应积累丰厚的人文知识,对生命个体的生命意识和生命质量都有着深刻的思考,有良好的医德和愿意为提高医学事业不断努力的境界。生命教育就为此奠定坚实的基础,是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中不可缺少的基础环节。

最后从推进医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来看,生命教育本身就是人文教育中很重要的内容。在医学生专业知识教育中融合生命教育,可以扭转以往只看病不见人的机械化教学,帮助医学生更好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满足社会大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3 学校开展医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

(1)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是实施生命教育最基本和最有效的途径。学校要高度重视生命教育课程的开发和设置,将生命教育纳入医学生必修课程,引起师生重视。教学部门编排生命教育课时,配备专门的教师,编写专门的生命教育教材及生命教育教师手册,让生命教育的内容更系统更完整。例如生命教育课程内容可以包括生命历程、生活急救常识和操作、突发灾难危机处理、中国传统文化、医学发展历史和社会学、法律、心理方面的内容。

(2)打造立体化的生命教育体系。生命教育应该是系统而全面的,生命教育应该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的始终。生命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学校课程传授方面,还应该贯彻到医学教育的各个阶段。例如临床五年制的医学本科生不止在本校学习基础知识中有生命教育内容的渗透,在后期临床医院见习实习期间都有生命教育的延伸,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这需要学校和临床医院的全面配合。

(3)开设生命教育第二课堂。医学生生命教育要采取多种形式,努力打造好生命教育第二课堂,在医学实践中去贯彻生命教育精神。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提高学生认识生命价值,体验生命意义。例如可以开设一系列生命教育专题讲座,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关注生命。还可以通过组织医学生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关注身边弱势群体,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关爱他人,奉献社会,从而增强生命的责任感。

(4)加强教师生命意识素养建设。教师是生命教育有效实施的重要主体。学校应该把教师培养纳入生命课程体系中,通过系列化的整合和培训,提升教师生命意识素养建设。教师自身也要不断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科学健康的生命教育意识和生命教育辅导教学技能,全方位地进行教学渗透,激发学生对生命的尊重。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实施人性化教学,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典范,在师生双方共同的互动中获得生命质量的提升。

篇5

艺术创作是一种生命活动,在作品中总是渗透着艺术家的心血、情感和整个生命力,他们把自己的自由生命,通过一定的物化形式表现出来。黑格尔在《美学》中一再强调文学创作必须“生气灌注”。巴尔扎克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也这样说:“艺术家的使命就是把生命灌注到他所塑造的这个人体里去,把描写变成真实。”作品中所表现的生活与诗人的生命活动紧紧地融化在一起,使艺术作品真正成为生命之花。王国维在评李《浣溪沙》词中“菡萏香消翠叶残,风雨愁起绿波间”时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惑。”(《人间词话》)这一评语揭示了蕴涵在悲秋诗中的一个重要内涵――生命感。

秋,在一年四季中处于“寒来暑往”的流动过程中,它预示着生命的衰败凋零。多愁善感的诗人,面对自然界百草枯黄,万木叶落的萧瑟荒凉景象,必定会有所感触,“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情动词发,引起对自身生命的悲忧。“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古诗十九首》)秋之物象流动,与人的生命行程往往相吻合,使悲秋成为古代诗人的一种心理定势。在诗歌中反复吟唱。如王维《秋色独坐》,诗中写时迈人老,感慨人生,斥神仙虚妄,悟佛义根本。秋天雨夜,夜深人静,诗人独坐空堂上,潜思默想,时光流逝无法挽留,一个人就这样在岁月地无情流逝中走向老病去世,陷于人生的悲哀,充满生命悲叹。

孟效《秋怀(其二)》“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冷露滴破梦, 峭风疏骨寒。”诗人悲泣梦想的破灭,为一生壮志、人格被消损的种种往事而感到寒心,诗人感觉连秋月也是脸色冰冷,寒气森森,透露出人生的无限感慨。刘禹锡《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诗人借秋风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无限情怀,溢于言表。秋风时至,鸿雁南飞,风动庭树,木叶萧萧,岁月流逝,触动孤客愁思。曹植《赠白马王彪》:“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通过描写秋天日暮的萧条景象,抒写了诗人凄凉的孤独感。暮色将至,秋风中飘来寒蝉凄切的叫声。诗人想到自己遭受鸱枭豺狼的迫害,恰似寒蝉经受着秋风秋霜的摧残,感物伤怀,孤独悲伤,在秋天的各种物象中浸透着生命的悲凉和凄切,寄寓着诗人生离死别的悲哀。李白《秋思》“坐悲群芳歌,白露凋华滋”,吴商浩《秋塘晓望》“秋风一夜秋塘晓,零落几多红藕花”,邵雍《秋怀吟》“节物眼前来若此,岁花头上去如丝”。秋以它特有的时令特征,引发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和生命的悲叹。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写自己泛舟河中,在一片秋风萧瑟,草木黄落,北雁南飞的秋色中,不由兴起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无尽感叹。

诗人由悲秋不仅引发人生的悲叹,而伟大的诗人总能超越一己之情怀,在悲秋中包容强烈而深沉的历史之感和国事之忧。黄公度《悲秋》诗云“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借秋景表达忧国之心,格调高致。一改楚人宋玉伤时悲秋,惆怅自怜的儿女之情。欧阳修《秋怀》“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感时悲双鬓,包羞食万钱。”为什么诗人的秋怀秋思这样令人心神沮丧呢?诗人幼孤家贫,生性节俭,现在已有丰厚的官俸,因而他的“感事”显然不是个人生活的事,而是国家大事,因感叹国事,连双鬓都因悲忧而变得苍苍了!罗公升《秋怀》“旧日方山子,凄凉寄一箪。虫声来倦枕,秋思入凭栏。已是肱三折,那堪指一弹。”诗人由秋日的万物凋零想到时光流逝,岁月蹉跎,痛感孤掌难鸣,恢复无望,宋室东山再起的希望愈来愈渺茫。

杜甫的《秋兴八首》堪称这方面的代表作。萧条的秋色,清凄的秋声,暮年多病的苦况,关心国运的深情,悲壮苍凉,意境深宏。其第四首云: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时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生,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篇6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党的十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与教育,对促进生态文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意义

1.是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需要

自工业革命以来,在“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人类为了满足迅速膨胀的欲望,过度掠夺大自然,形成了以“资源—产品—废弃物”为特征的线性经济成为了人类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引起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影响了人类的生存质量。进入后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开始对过去这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做了深刻的反思,人类要发展必须建设生态文明。到了20世纪下半叶,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的高消耗和环境的高污染。据有关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 是德国的4.97倍,日本的4.43倍,印度的1.65倍;我国一些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较高,如石油达50%、钢铁达44%、铜达58%、铝达30%。如此下去,到2010 年我国大部分重要资源将全部依赖进口。而且,我国污染排放强度高,如每单位GDP产生的氮氧化物是日本的27.7倍,德国的16.6倍,美国的6.1倍,印度的2.8倍,等等。目前,我国面临着严重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这些问题制约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发展。因此,我们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公众和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树立生态文明意识,保护资源、保护环境,推进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

2.是新时期高校德育教育的要求

高校德育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价值观和道德行为。传统的德育教育把对象仅限于人与人之间,而生态文明教育则是新时期赋予高校德育的新的历史重任。法国人道主义思想家施韦泽提出:“敬畏生命”的伦理理念,并主张“敬畏生命”作为伦理学的根本原则,作为判断人的行为善恶的价值准绳,“善是保存和保持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这体现了将道德关怀的对象扩大到人之外的自然界,不仅要对人类讲道德还要对生命和自然界讲道德。若人类只顾眼前的利益,过度地向自然界索取造成的资源大量消耗和浪费、破坏生态环境,是危害他人及人类的不道德行为。相反当人类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意识时,懂得生态善恶的评价标准,就会为了维护大自然的真善美而付之行动,如爱护自然界的花草树木等。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是新时期高校德育教育的要求,是高校德育教育的创新,是大学生适应时展的需要。

3.有利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在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主宰下,人类肆无忌惮地对大自然进行开发,直至频频发生的生态危机才引起人类对传统的这种思想进行反思,对传统的工业文明做出批判,应当追求生态文明这种绿色的文明,和大自然树立一种和谐共生的意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代生态危机的出现和人类缺乏生态道德是不无关系的,缺少生态道德的人不是全面发展的人。而生态文明渗透着人类对大自然认识的重新定位,体现着人类生态文明意识的逐渐觉醒,体现了人们对传统价值观念的重新认识,这对高职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教育可以使他们树立起较高的生态道德意识,使他们学会能够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去处理好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增强保护环境的使命感,从而也促进了他们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加强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策略

1.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生态文明思想

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文明理论主要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核心,主张尊重自然界一切生命的价值,把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至上要义。其精髓主要是:尊崇自然“好生之德”,效法天地“厚德载物”。一是它生成养育了世界万物,人类才有了生产和生活的条件;二是自然界是最无私的;三是自然界具有博大宽容的胸怀,无所不涵容,无所不承载。从而使千千万万异质异相的事物和谐相处,实现了多样性的统一。以平等仁爱之心善待自然,把万物视为人类的朋友。我国历朝历代都有生态保护的相关律令,例如《逸周书》中的“禹之禁, 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这是因为春天树木刚刚复苏生长,什么时候可砍伐呢?除保护生态外,还要避免污染,例如,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若灰尘废物抛弃在街上就要斩手, 虽然残酷,但重视环境毫不含糊……。古代朴素的生态文明思想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的理论来源之一,也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宝贵资源。

2.把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到各专业之中

据调查,目前非生物、环境专业开设与生态相关的选修课的院校仅占全国高校总数的10%左右, 接受教育的学生人数所占比例很小。因此,加强高等院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势在必行。目前,高等院校中的一些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薄弱,环境行为较差,食堂内铺张、浪费粮食的现象十分严重;随手乱扔垃圾,寝室、教室卫生环境较差等现象经常可见。因此,高校应深化课程改革,把绿色教育渗透到各专业之中,例如人文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综合教学与实践环节之中。把生态文明教育有关课程列为大学生的基础公共课程,把生态道德考核作为衡量大学生综合测评的手段之一。同时开设有关环境教育方面的选修课,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了解环境的现状,让学生知道大自然是具有经济价值、审美价值、伦理价值等多重价值的,通过课程学习,强化保护环境的技能,激发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和谐氛围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基地。建设美好的校园环境和创造和谐的氛围,能使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因此说,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第一,通过开设环境保护专题讲座,举办以“人与环境”为题材的辩论竞赛、评选绿色班级与个人等,帮助学生树立生态文明意识;第二,利用各种纪念日(周、节),开展相应的环保活动,例可以通过组织大学生立足校内、走进社区,开展科普活动,在教室、食堂及宣传栏等公共场所张贴醒目尊重自然、绿色消费、节能减排等环保内容的标语,规范大学生的自律行为,保护生态环境;第三,鼓励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寒、暑假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或者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进行关于生态的社会调查,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有目的地参观考察一些诸如土壤、河流等受污染的情况,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去感受和反思,进而增强他们的生态忧患意识,唤起他们保护大自然的热情,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篇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381-03

一、问题提出

当前大学生漠视生命的现象屡现于各类媒体,如云南大学马加爵案、张超杀人分尸案;清华大学刘海洋的“伤熊事件”;复旦大学张亮“虐猫事件”;河南大学李征杀人案;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案”等。除此之外,据2007年《北京高校大学生自杀率问题研究报告》指出,从1997年到2005年,北京大学生自杀率平均为每年每10万人2.59人,虽低于全国自杀率,但社会影响极大。

再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8年的一项数据表明,我国15—34岁的人群中,自杀作为死亡原因的占18.9%。同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就发生63宗大学生自杀事件,2009年大学生自杀趋势有增无减,仅上半年,北京就有14名大学生自杀。一个个血淋淋的惨剧,一个个真实的数据,让人们不得不质疑,现在的大学生怎么了,为什么在他们眼中生命如草芥一般,生命如儿戏一般,又是什么让天之骄子们丧失了起码的道德水准和对法律的敬畏,在这些现象的背后究竟充斥着什么?究竟隐藏着什么?

二、工具理性的张扬与价值理性的衰微

笔者认为在此现象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工具理性的张扬与价值理性的衰微。”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区分上做出最重要的贡献的是德国最著名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和法兰克福学派早期的著名代表霍克海默。韦伯在其著名的《经济与社会》中界定了社会行为的概念与内涵,对社会行为中的目的合乎理性和价值合乎理性的情况进行了区分。后来霍克海默明确区分了两种类型的理性:技术理性(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批判理性)。工具理性(技术理性):旨在于对世界的征服、控制与改造,服务于力量的要求,允许无限的可能性。价值理性(批判理性):是人对于价值问题的理性思考,“是人类对价值和价值追求的自觉意识,是在理性认知的基础上对价值及其价值追求的自觉理解和把握”,是“人类所独有的用以调节和控制人的欲望和行为的一种精神力量”。

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功利性的工具理性日益彰显,理性与技术成为推动西方社会发展的两个根本力量。“西方文明受到了古希腊社会创造的理性思维之新力量与新技术的巨大恩惠”[1]47。推崇理性精神的“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227。可以说西方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正是工具理性展现和张扬的过程,正如马克斯·韦伯所说的,西方现代化的进程就是理性化的过程,是理性在各个领域的展开,如“理性化的经济生活、理性化的技术、理性化的科学研究、理性化的军事训练,理性化的法律和行政机关”[3]15。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理性化使资本主义生产力、科学技术、财富和人的智能等都得到了高速发展,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使资本主义成为了人类历史发展中最辉煌的时代,使西方成为了近代世界发展的中心。

虽然工具理性确实给人类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但它的张扬并不必然地带给人类祥和、幸福和快乐,恰恰相反,根据马克斯·韦伯的观点,近现代人类理性观念所经历的是一个工具理性(技术理性)不断扩张、价值理性不断萎缩的演变过程,人已经不再深思自己的存在或者找不到存在的根源和意义,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者。

工具理性无形地牵制着人类社会活动的走向——追求最大物化效益,最多物质占有和物欲享受。只关心以有效的方式计算投入和产出,以最佳的途径获取最好的收益,它的行动标准是效率,而不必探究也无需关心其行动的终极价值,使人类越来越沉迷于物的世界和物的消费,导致利益尺度的主宰、人情淡漠和社会诚信的缺失,迷失了社会的道德纬度和情感纬度;在人的生存维度上,缺乏价值追求,迷失生活意义,产生精神困惑和信仰危机。

正如汤林森在《文化帝国主义》中所写:“所有的现代社会,都根据一个特定的而狭隘的理性观(也就是韦伯所说的‘工具理性’)在运作,这样的理性盘踞了社会主要机构的核心。”在某些西方学者看来,“理性的历史任务就是解放人类……迄今为止的政治与历史记录显示,其结果是惨不忍睹的失败状况……现代社会距离理性的允诺园地相去甚远。”[4]274也正如康德所言:苏格拉底“知识就是美德”的口号早已埋下了理性独断的种子,苏格拉底把知识(理性)看作人生的最高目的和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而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的宣言则宣告人可以借助理性自立于自然,控制和改造自然,面对的却是价值追求的失落和精神世界的危机,带来的是价值理性的衰微。

三、价值理性危机在中国的呈现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也开始了政治、经济、文化的社会转型,这是中国崛起的一种必然选择。中国要实现小康社会,要实现共同富裕,要实现四个现代化,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然要走工业化的道路。但工业化也必然会招致工具理性的生成和流行。因此,当代中国的崛起与发展与全球性价值理性迷失的相遇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现状。具体而言,当代中国价值理性缺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下,出现了拜金主义、物本主义和消费享乐主义理念,传统的政治意识和道德意识开始瓦解。当下“富裕即享乐”成为许多中国人的首要考虑;社会对人的评价标准就是以堂而皇之的“成就”作为的物质标准,拜金主义、物本主义已经渗透到人们的心里。同时,按照马斯洛关于人的需求层次理论的分析,人的确有更深层次的真实需要即自我实现的需要。但是商品化的消费模式的盛行与媒体广告的推波助澜,使个体对个人自主性、自我界定、真实的生活和个人完善的需要,都变成了占有和消费市场所提品的需要。特别是媒体不断向公众呈现的“每一个人所渴望的”生活方式,使自我认同和自我实现成为对市场标准的效仿,这就会完全背离自我实现的初衷。英国当代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把其称为个人化相对于商品化的经验与困境。致使国人飘摇于物质和金钱的欲海中,从而加重了精神的危机、人性的迷失和人生意义的失落。众所周知,人类对发展的追求是为了更好满足人类真实的生命需要,而不是无限扩张各种虚幻的消费艺术。在当代中国,消费领域出现的所谓“炫耀性消费”、“挥霍性消费”、“陋俗性消费”、“庸俗性消费”等已经充分说明了价值理性在当代中国的缺失。

其次,随着物质利益最大化原则的深入,个人主义、见利忘义、“一切向钱看”的理念已经开始笼罩着整个社会,社会主义道德开始沦丧。当今社会,理想信念、崇高道德、美好情操、高雅文化已经很难得到认同,审美情趣发生了显著变化,快乐原则取代道德原则,感性享乐、低级趣味、浮光掠影和标新立异的现象比比皆是,令人无可逃避。传统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亲密关系已经让位于交易过程中的纯粹关系,交往的自由原则常常为利益原则所取代。我们常常可以体味到世态的炎凉——人们表现出来的对他人生命的漠视、冷漠,见危不救、见死不救的人有之,为金钱、私欲伤害生命的人有之。究其根源是价值理性在当代的失落,工具理性思维侵占了理性的全部,占据了人的价值和道德领域。一个社会若缺乏价值理性的规范性引导,必然会陷入居无定所的状态,人的精神家园与终极关怀等形而上的超越性意义无法满足,人们的信仰会普遍出现迷惘与困惑。

再次,由于工具理性的蔓延、“物”的唯一标准的渗透,“活着为什么?”成为当代人的最大困惑。物质功利和冷漠的工具理性消解了作为人情感的高尚和神圣性,使人堕入迷茫之中。于是,使得人的整体意义支离破碎,感性泛滥、精神空虚、信仰危机得以呈现,失去了作为人应当具有的崇高情操或精神信念。因此,“没钱没意思,有钱没意思;不恋爱没意思,恋爱也没意思;活着没意思,死了也没意思”,人类陷入精神空虚之中,出现了“耻言理想、嘲弄信仰、蔑视道德、躲避崇高、拒斥传统、不要规则、怎么都行”[5]55的信念危机。

由此可见,在当代中国由于社会转型的复杂,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弊端的双重影响,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健全,加之我们又很难找到一种成功的社会主义经验,于是只能从西方借鉴,这便为西方价值理性衰微的问题在中国的呈现提供了契机。在这种状况下,人们在价值观上发生了相当激烈的矛盾冲突,一部分人的主导价值观失范,社会主义道德滑坡,个人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抬头,精神文明建设受到了严峻挑战。因此,中国社会转型中确实出现了价值理性衰微。

社会上诸如此类的现象猛烈地冲击着大学生的心灵,而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他们在面对学业、就业、情感、家庭贫困和人际关系等诸多人生事务的处理时,也承担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极易受外界影响产生悲观情绪,变得脆弱而无助,感到迷茫、失落、痛苦、心理混乱,他们开始对生存的意义和生命价值产生怀疑,甚至在这种冲击中迷失了方向,拥有的只是生命感知的日渐麻木,生命情感的日益僵化和干涸,生命意志的日益消沉和生命价值的失落。2008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网络对708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89.3%的大学生有过极度失望、极度愤怒、极度孤独等极度心理体验,但仅有8%的大学生寻求过帮助。而根据另一项调查数据表明,当受到别人严重冒犯时,7.4%的大学生经常有杀死别人的念头,27.2%的大学生偶尔有这个念头。

四、实现价值理性的回归

造成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重要原因就是价值理性的衰落,那么实现价值理性的回归就是当今时代的呼唤。价值理性的回归内在蕴含着两个方面的要求:其一是要构建和谐社会;其二是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

(一)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价值理性回归的必经之路。同志2005年2月23日在中央党校省级领导干部研讨班开幕式上提出“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当前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念和价值体系,也是我们对当前价值目标的理想追求。”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充分体现了终极理性关怀的指向,对现实的关切,凝结着对历史反思的结晶,包含了个体主体价值理性的诉求,又充盈着社会主体价值理性的期盼。就是为了防止工具理性的话语垄断,使价值理性恢复其应有的地位,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呼唤;其次,是以价值理性的规约和引导工具理性,使其在适合的“度”中张扬,这是构建和谐社会应有之意,人将会在和谐社会构建的“座架”上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

“生命教育”是由美国人杰·唐纳·华特士提出的,几十年来,他提出的生命教育理念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并在较短时间内波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潮。中国国内有关生命教育的推进工作比较滞后,虽然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目前大学生生命教育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各种生命意义缺失、人生困惑的现象较为普遍,甚至自杀他杀也时见报端,这与大学生相对的高文化素质水平是极为不对称的,也造成了非常不良的影响。所以对大学生实施生命教育是必要且急需的。

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二者的本质内容与目标是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渗透生命教育内容很是必要,生命教育更注重情感教育与实际体验,使思想政治教育能更加体现出人文教育的光辉。通过进行生死观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学生懂得最高尚的道德是爱,而爱的根源来自对生命的爱护与尊重;灌输珍惜自己、他人生命及违反法律致人伤害与死亡应受惩罚等思想;针对热点问题如药家鑫案件,大学生自杀和虐待动物事件等展开有针对性的专题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只有建立生命神圣论才是唯一正确的、科学的生命观。

参考文献:

[1][美]巴伯.科学与社会秩序[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6:4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3][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于晓,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1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卷 [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417.

[4][英]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M].冯建三,译,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274.

[5]陈军.论工具理性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制约[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篇8

人们广泛把艺术等同于美术,实质上艺术由美术而始,借由美术为主的形式载体表达艺术家主观情绪、情感、思想等的方式途径。艺术不仅仅只有传统艺术创作中诞生的艺术作品,艺术还包括文学、戏剧、音乐、绘画、舞蹈、电影等可以表达美与情绪的事物载体。

艺术具有发展属性,随时间推移,艺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从而延伸出各种形式多样的现代艺术表现形式。比如由戏剧衍生的行为艺术;由音乐衍生的现代音像元素等。现今,艺术已发展到视、听、味、触、痛等人类的其它感觉。

关于审美

审美,简单地说,就是感受、领悟客观事物或现象本身所呈现的美。一般审美是对现实美的反映,现实中的客观事物或现象,原不是作为人们的实践对象和认识对象而存在的。以艺术作品作为审美的对象的审美形式成为艺术审美。

在审美活动中,人作为审美主体,人的主观态度对审美判断产生决定性的作用。什么是美的,什么又是丑的,表象上是人对客观存在事物的审美判断,实质上是人作为审美主题,通过审美判断的语言表达,阐述内心世界以及价值评判。

艺术的审美属性

艺术的审美属性是指艺术作品能够被感知、体验、理解、想象、再创造,人们能以艺术形象为对象,通过艺术作品获得精神满足和情感愉悦。

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其目的就是为了表达自身的情感同时满足人们的艺术审美需求。艺术给予人的只是一种审美愉悦、审美享受和审美评价,只在人的精神上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它不能像客观事物那样可以作为实用品出现,如画上的马不能骑,香蕉、蜜桃不能吃等。艺术必须具有美的品格,只有体现了真、善、美相统一的艺术作品,才具有审美价值。

艺术生命表达的审美属性

艺术是人的艺术,在艺术的整个完成过程中人是发挥着主体性作用的,艺术是在人有意识有目的创作下的产物,正因此艺术也成为人之为人的重要标志,艺术自其产生依赖就与人的生命是分不开的。

歌德强调艺术是一个“有生命的整体”。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所提到“长期以来,在传统理性至上观念的主导下,艺术往往被视为是现实世界的反映或客观世界再现,而对于艺术最根本的特性――生命表现却往往被忽略了。” 直到19世纪中期以来,伴随着工业进步,科学革命引发社会变革,传统信仰与理性缺失,带来了新思潮,人的生命也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生命哲学、生命美学开始慢慢崭露头角。

艺术的生命表达形式作为艺术家表现自我对生命价值观点的阐释,也是艺术审美属性重要部分。

中西艺术作品中的生命艺术表现

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家的实践产物,艺术家的生命观在其创作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它是艺术的灵魂,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精神生命的形象写照,印记着艺术家的生命历程。

西方:西方艺术一般重视对事物逼真生动的刻画,通过色彩、线条、笔触等外在形式,来蕴含自己深刻的生命意识;或者通过抽象艺术的形式表现艺术家的个人情感或对生命的认识。

高更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该作品是高更在自杀(未遂)前留下的作品,以诞生、―生存、―死亡的人生三部曲展开,按照生命的发展逻辑从右向左铺开了生命的全过程,凝聚着他一生的艺术追求与生命思索。

梵高的《星空》同样是生命最后时期的作品,他此时的生命已处于狂乱的状态,画中狂乱旋转的笔触表达了梵高此时的生命状态。《星空》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与天国想向往,也暗示着梵高的生命即将结束。

中国:中国艺术除了表达艺术家自身内在精神外,更是对宇宙中的生命精神的颂扬和表现,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生命追求。“生命之气在天地、人、艺术三者之间畅通无碍。”齐白石的《十里蛙声出山泉》讲究的是精神上的共鸣,内心的感触。

在中国画家看来,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而艺术家的首要目的就是要把这个生命――有时也叫神、生气、生机、生意、神气、气韵等传达出来。中国古人评画也多不直接言美,而是以重生意、生气、生机。中国艺术强调“气韵生动”,其实就是指以生动的气韵来表现人物内在的生命精神,表现物态的内涵和神韵,达到一种鲜活的生命之洋溢状态。

篇9

中图分类号:F2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6-0561-01

一、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概述

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Life Cycle Asset Management,简称“LCAM”)起源于全周期成本管理(Life Cycle Cost,简称“LCC”管理),是LCC管理理念的发展和丰富。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实质上是系统工程理论在资产管理上的应用,是以资产作为研究对象,从系统的整体目标出发,统筹考虑资产的规划、设计、采购、建设、运行、检修、技改、报废的全过程,在满足安全、效能的前提下追求资产全生命周期成本最优,实现系统优化的科学方法。

也可以说,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是优化资产成本效益的重要手段。通过在规划、立项、设计和设备招投标等决策环节将建设和运行阶段进行通盘考虑,以实现资产全生命周期成本最低为目标,寻找初期投入与后期运行维护费用二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从而改变“割裂二者关系、片面追求初期投资最低”的做法,有效地实现资产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衔接。达到资产质量的优良和运行维护费用的优化,从而非常显著地降低资产全生命周期的总体成本,提高公司资产的运营效率。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分析主要从技术、经济和管理三方面进行,具有“三全”(全系统、全费用、全过程)特点。

二、传统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资产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数据,是开展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研究、评价和应用等各项工作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支持和保证,脱离了这些数据,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工作也就失去了意义。管理对象应由资产整体向资产单元过渡,而由于传统成本管理较为粗放,各项成本费用分摊到资产单元的流程、标准不统一,造成资产单元的成本费用与实际存在较大差异,传统的资产管理仅关注资产形成以后的实物及财务管理,而资产形成之前的过程则未包含在内,因而传统的资产管理办法存在以下问题:基建工程建设阶段各环节各项费用的管理方面、资产运维阶段各环节各项费用的管理方面、物资出库管理方面等问题。

三、企业资产现状分析

企业在经营运作时离不开对资产的管理,但目前各企业包括神华宁煤信息技术中心对于资产的管理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脱节

多数企业采用的是对资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形式。按资产占有和使用单位来划分管理层次,并明确各自的职责。但这样的管理形式使得管理层次增加,管理人员增多,极易导致分工不明确,出现互相扯皮现象,影响信息的反馈速度,直接影响工作效率。有些职能部门的职能和职责界定不清,存在有人无职责、有职责无人的现象,导致了资产管理功能的弱化。

2、资产考核体系不完善

对于资产价值的正确考核评价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目前,很少有企业拥有比较完善的资产考核体系。例如,在资产购置方面,正确确定资产的经济生命是资产更新决策的重要依据,有些缺乏资产配置计划或计划不周,没有权威的部门对购置资产进行审计、规划,多数情况下只从一时工作之需出发,随意性较强,忽视了长期的经济效益,导致有的资产花巨资购入后数年不用或很少使用,造成资产的闲置,或者有些急需的资产不能及时更新、购置,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3、资产数据信息不完备

传统的资产管理方式是一种静态的管理方式,各部门掌握的仅仅是资产某个状态之下的数据信息,没有从全局上把握资产的动态过程。这样的管理方式使得资产在管理上缺乏连贯性,资产信息缺乏共享性,一旦出了问题很难找出出现问题的环节。

4、信息化程度低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的资产数量也大幅增长,尤其是对于资产密集型企业来说,资源的信息数据庞大,多数企业目前资产管理方式仍是传统的手工方式,这样的管理手段使得工作量大、效率低下、信息不全、可靠性差。

根据以上几点,从神华宁夏煤业集团信息技术中心自身情况出发,总结、梳理管理需求,提出以信息化管理为手段,导入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统筹考虑资产的规划、设计、采购、建设、运行、检修、技改报废的全过程,在满足安全、效益、效能的前提下追求资产全生命周期成本最低,提高投资效益,提升新能源业专业化管理水平就迫在眉睫。

四、资产管理系统的建设

通过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研究,对资产从规划、设计,采购,建设,运营,维护,更新到报废整个的生命周期的一系列业务规则的制定,使得资产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得到高效、充分、合理的利用。在不同行业和领域,资产有很多种分类方式,根据企业的不同需求分类,神宁信息技术中心将资产分为三个大类,分别是设备资产、非设备资产和低值易耗品。神华宁煤集团信息技术中心资产管理系统建设秉着统一规划、全面部署的原则,建设重点主要有以下6个几方面:

一是统一资产模型,建立集中的资产信息库;二是理顺资产新增流程,实现增量资产流程化、规范化;三是打通资产管理的各个业务环节,保持各个业务部门之间的资产帐卡物信息同步一致,实现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四是将企业战略和规划落实到业务执行过程中的预算控制;五是建立健全以工单为核心的精细化检修管理;六是建立综合资产绩效考核和智能分析体系,科学决策。通过建立全视角资产模型,在统一的模型下进行功能划分,从各个角度得到资产的信息,资产模型如(图1):

篇10

引言

近些年,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深化,各高校不断扩招,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使得生源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就目前来看,当代大学生整体综合素质呈现下滑趋势,社会上大学生不文明行为越来越多,存在文明礼仪意识缺失现象。现如今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再单纯看重学生专业技能,更加关注学生个人修养与文明礼仪。因此,各高校应提高对学生文明礼仪意识培养的重视,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一、大学生文明礼仪现状

当代大学生个性多元,思维活跃,思想政治教育难度大,挑战多。根据中国信息网调查研究数据显示,国内教育水平有明显提高,大学生整体基数大幅增长,但大学生文明礼仪意识明显跟不上时展潮流,个人素质没有显示出线性增长趋势,反而出现诸多不文行为。根据调查数据显示,45%的学生不在乎抄袭行为,52%的学生曾经在考试中作弊。此外,37%的学生有不文明口头禅,85%的学生表示会偶尔使用不文明词。21.9%的学生缺乏自制力,不会将自己的垃圾带出教室,在公共场合有大声喧哗、插队等行为。另外,还有部分学生时常性迟到早退、考试作弊,甚至不尊重老师、同学、父母,有不良行为习惯。

二、提高大学生文明礼仪意识的必要性

从前文对大学生文明礼仪现状的分析可知道,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文明礼仪意识,这非常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大学生文明礼仪意识丧失的原因,既有教育因素,也有家庭原因,更有学生自身问题。学生文明礼仪不过关,将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现如今企业不仅要求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更关注学生品德修养,德才兼备才能获得企业认可,赢得激烈的就业竞争。另外,教育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已明确指出,要把“育人”作为教育工作重点,有必要针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特征与行为特点采取思想政治教育措施,协调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文明礼仪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社会观。显然提高大学生文明礼仪意识不仅是教育发展要求,更是人才培养需求。因此,采取有效教育引导措施,提高学生文明礼仪意识势在必行。

三、提高大学生文明礼仪意识的教育策略

通过前文不难看出,提高大学生文明礼仪意识具有一定必要性,文明礼仪意识丧失不利于学生持续发展和未来就业。各高校应提高对学生文明礼仪意识培养,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视,加强教育改革创新,采取教育引导措施,切实提升学生文明礼仪意识。因此,下面本文通过几点探讨提高大学生文明礼仪意识的策略:

(1)改革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念,提高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教育手段,其教育质量关于学生文明礼仪意识的培养。但由于我国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国内外经济、文化交流日趋密切,在多元文化冲击下大学生思维观念已发生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难以获得预期教育成效。因此,各高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积极在教学实践中引入新型教育理论和方法,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实效性、针对性。具体来讲,教学实践中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当下社会中常见问题作为教育案例,以此增强学生对教育内容的认同感,通过具有真实性、生活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文明礼仪意识,使学生了解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2)培养学生文明礼仪自觉性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自身因素对教育质量影响最大,培养学生自身文明礼仪自觉性无疑是提高学生文明礼仪意识的关键。学生具备一定文明礼仪自觉性后,思想观念上便会发生转变,就会主动进行自我管理与控制,克制自身不文明行为。为培养学生文明礼仪自觉性,应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是非辨析能力,使学生逐步产生文明礼仪自觉性。具体教育工作开展中,教师应与学生建立有效沟通,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动态,从而采取有效教育引导措施。沟通方式可选择网络平台沟通,基于网络平台进行沟通能有效提高教育效率,弥补传统沟通模式弊端。教师可建设校方的微信公众号,通过微信与学生进行沟通。

(3)营造良好校园氛围

大学阶段学生大部分时间在校园内生活、学习,校园氛围对学生心态影响非常大。因此,各高校应积极营造良好校园氛围,加强校内正能量传播,通过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熏陶与教育,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提高培养学生文理礼仪意识。具体来讲,可在校园内设置文明标语、宣传板、黑板报,进行正能量宣传。另一方面,要加強校园网络平台建设。当前很多学生在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资源,易受到网络不良文化侵害。通过校园网络平台进行正能量宣传,能引导正确舆论导向,使学生在网络应用中保持文明礼仪,树立正确媒体观。

篇11

生态文明建设是现代名词,工业革命之后出现的一种文明体系。它主要涵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三方面的体系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道德建设在其中处于基础地位,它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入手,对整个生态文明体系的建设起到了理论支点的作用,同时又对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发挥了指导作用。本文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三方面进行生态道德建设的意义研究。

一、生B道德建设概述

生态文明建设当中所包涵的道德问题,并不是单一的道德问题,而是多种道德混合的问题。比如伦理关系、生存关系、利益关系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不同的道德问题。

最初的道德问题,来源于原始宗教生活。我们知道原始宗教讲究万物皆有灵,这对于古代的劳动人民而言,极具诱惑性。因此人们长期受这种观念影响,在许多劳动、生活当中,充满了隐晦的色彩,比如过鬼节、烧纸等等,这种敬神敬鬼的思想,仍然存在。这恰恰反映了宗教文化当中的实际一面。孔子提出,鬼神可以敬而远之,意思就是强调鬼神不要得罪它就可以了,现实生活才是最重要的。这种思想影响了人们的心灵,因此我们看到,人们对于道德认识,从宗教的基础上,逐渐转变为了世俗生活。从精神信仰,变成了实际生活原则。这种实际性原则体现在了生产、生活、娱乐等各个方面,可以满足了人们的现实需求。

我国古代生态道德主要体现在君臣伦理、家庭伦理、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上面。伦理作为一种手段或者方法,对于稳定各种关系,具有实在的好处和意义,成为了整个社会运转的良好纽带。但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人们的意识产生转变,这种平衡稳定性开始被打破,因此,现代的生态道德建设需要重新被构建,按照现实需求要去重新考量和评估。

二、生态道德建设意义之人与自然道德关系

生态环境当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由来已久。随着人们的认识转变,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最初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融合,不分彼此的。人就是自然,自然就是人,人对自身从来没有“非分之想”,人觉得自己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这从自然宗教就可以看出来。自然宗教里面,人和自然平起平坐,互相馈赠。自然给人类带来阳光、带来水、带来空气、植物,人类在享受这一切后,通过敬鬼神、敬天地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感谢。这个阶段,人与自然的道德,是和平共处、不分尊卑的道德原则。

随着工业文明的发生,自然科学的发展,人对自然有了重新的认识,人类发现,自然不过是一堆没有生命的客观物体,自然所蕴含的价值,可以让人类得到欲望的满足。在这种私欲的膨胀下,人类开始内心发生转变,将原来坚持的平衡道德原则打破,从自然中彻底脱离出来,将自然踩在了脚下,以我独尊,肆意践踏自然,有学者认为,这种心理其实是人类的一种长期受困与自然束缚的报复心理。本文觉得有一定的道理。总之,进入近现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许多巨大的变化,那么其中所维系的道德关系也悄然变化。这时候的道德关系,是单方面的关系,是利用并且不负代价的关系。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自然资源的逐渐枯竭,环境的不断破坏,自然似乎开始报复人类了。人类重新开始审视几百年来的发生的一切,重新评估这种不平衡、不公正的道德关系。这种必要性已经凸显。

从人与自然的这个层面上来看,加强生态道德建设的意义总结如下:

首先,重新评估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认为人与自然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人在自然属性上,属于自然,在社会属性上,脱离自然,因此,人与自然的道德原则应该是相互尊重、不分尊卑的关系。

其次,重新确立人与自然的道德原则。本文认为人与自然要本着适度相处的原则。在生态建设当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能过度开发资源,给自然一个喘息的阶段。

三、生态道德建设意义之人与人的道德关系

生态环境当中,人与人的道德关系始终是重要的关系。它不仅仅是一种生态道德建设的关系,更是一种生存的关系也是一种存在论的关系。

西方关于人与人的道德关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哲学是鲜明的个人哲学,他主张人要认识自己身边的事物,不要迷恋于寻找自然的奥秘。自然世界是神创造的,没有智慧的人是无法认清的。人的最终目的是认识神。如何认识?先认识你自己,认识身边的事物,靠美德认识。西塞罗说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了人间,就是这个意思。在之前的智者学派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后,苏格拉底又找到了人的本质,即人的精神主体和道德事物。他认为哲学家的事业就是让灵魂从身体里面解脱出来。对身体的认识导致了神学目的论,对心灵的认识导致了道德哲学。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发现,苏格拉底第一次旗帜鲜明的将人与人的道德提出了出来。这样道德关系问题就从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转移到了人与人的道德关系上了。

我国的孔子在构建道德关系上面影响巨大。它几乎影响了几千年的文化进程。孔子所构建的家庭伦理观,是我国道德关系的基石,甚至是社会关系的基石。他把家庭伦理关系构建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这种实验,孔子旨在将这种模式推行到社会关系层面,虽然最终没有实现,但是,这种家庭伦理关系向我们展现人与人的道德关系的最高标准。

总之,生态道德建设的人与人的道德意义总结如下:

首先,生态道德建设是一种基于文明体系下的道德体系,它的基础就是人与人相处的道德原则和标准。

其次,重新认识人与人的相互超越性生存,构建一种合作互助模式,在合作的基础上有序竞争,力保实现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四、生态道德建设意义之人与社会道德关系

从本质上说,生态文明当中,人与社会的关系就是人与他人的关系,生态道德中的人与社会道德问题,其实就是个人理性与共同理性的问题。在个人的眼中,社会就是一个由他人组成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某种程度上包涵所有人,但是某种程度上又独立于个体,其中所蕴含的矛盾性,才是构建人与社会道德关系的最大难题。

生态道德建设意义,必须要考虑到人与社会的道德关系问题,本文将这种意义总结如下:

首先,人与社会的道德问题是一个生态存在的问题,什么样的存在,就决定了什么样的道德关系,研究这种关系的难点在于生态的存在是不断变化的,因此,研究生态变化的规律,就是意义所在。

其次,人与社会道德关系的根本是人与人的道德问题,难点在于人的权利分配问题,如何有效的分配人的权利,决定了人与人的道德相处关系,同时也决定了人与社会的道德现状关系。解决好了人与社会的道德关系,也能有效的对生态道德进行合理的预测和控制。

五、结语

目前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道德建设讨论越来越多,我国由于处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此类问题的研究,对于现实的指导具有实践意义,因此本文对此展开了三方面的讨论,希望通过这种讨论,可以为这个话题的研究提供一些梳理作用,希望可以为生态道德建设起到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生存危机与资本主义[M].耿建新,宋兴无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费希特.自然法权基础[M].谢地坤,程志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篇12

近年来,我国医患矛盾日益突出,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甚至出现医学生漠视生命,残害自我和他人生命的恶性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肩负着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他们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诠释,直接影响到今后从事的医疗卫生事业,甚至影响到整个人类的健康和发展。因此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在医学生中开展积极有效的生命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

生命教育的内涵在于正确处理生命与生活的关系,深刻领悟生命内涵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教育人们认识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善待生命,从而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目标,最大限度的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从生命的两个属性来看,生命既具有自然属性,同时也具有社会属性。马克思曾经说:“人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也就是说从自然的角度来看,人首先是自然的存在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的。人作为自然物,要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要受到规律的制约。例如每个人都要经历从出生、成长到衰老、死亡的过程,这体现了生命的特性,即唯一性和不可逆性。生命是唯一的,是一切智慧、理性、情感和行动的载体,失去了这个载体,其他的一切无从谈起。所以生命的自然属性要求我们要敬畏生命、珍爱生命和善待生命。从生命的社会属性来看,马克思认为“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社会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的本质属性。人在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本质属性对象化为对外部世界的改造,同时又在对外部世界改造的过程中把规律内化为自己的本质属性。正是这种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的过程,构成了生命的社会属性。生命的社会属性要求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既要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同时也要实现人生的社会价值。生命的价值,只有在劳动中,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在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实现。

二、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设置生命教育课程

课程教育应该是生命教育的主渠道。要树立医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观,首要的任务应该是在医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的专门课程。在国外生命教育发展相对成熟。但是目前在中国生命教育仍然没有发展为一门相对比较独立的学科。虽然我国大学教育中的一些课程,部分的涉及到生命教育的内容,但并不系统也不完整。所以首先在高校,尤其是在医学院校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在课程的目标设置上,要将医学生生命教育立足于生命本身,引导学生在追求生命的意义的过程中最终实现自我和社会价值。在课程的内容选择上,应该紧紧围绕医学生的专业和职业发展的特点,构建生命观教育,生死观教育,生命和谐教育和生命伦理教育等内容,使医学生能够系统的认识生命知识,理解生命的意义,尊重生命的存在,欣赏生命的美好,体验生命中的挫折,正确认识死亡的现象,从而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在医学生中开展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可以让生命教育的内容更加系统全面的体现,引起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重视,从而将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得以落实,这也是大学校园实施生命教育的最基本途径。生命教育就在于使医学教育从单纯的生命认知向生命认知与生命体验统一的转变,提升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

(二)在医学专业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

医学院校实际上有着非常丰富的生命教育的资源,例如,医学专业课程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完全可以渗透生命意识和生命伦理教育。在动物实验课中,引导学生尊重动物生命,尽可能减轻实验动物的痛苦。实验动物是医学研究中必备的要素之一,被称为“活的精密仪器”,在医学领域作为“人类的替身”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要使医学生充分认识到为了医学事业的发展,这些实验动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我们应该学会尊重生命,善待实验动物,以感恩的心铭记为人类贡献出健康和生命的实验动物。这对于培养医学生的仁爱精神具有积极的意义。在解剖课上引导学生对教学尸体心怀感激与尊重。在每节解剖课之前,学生都要向遗体行鞠躬礼,感谢这些“无语良师”的无私奉献。“无语良师”虽然不直接讲授知识,却用自己的身体作教材,鼓励医学生们去探索人体的奥秘,启示生命的新思维。正是他们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医学生,让他们深刻体会到救死扶伤的深刻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学生自然而然会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怀着感恩的心去对待患者,拒绝冷漠和敷衍。再如在医学伦理课上可以通过探讨“紧张的医患关系”“安乐死”等话题,从生命伦理和哲学的深层次中寻找原因,从而启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三)将生命教育整合到思政教育的课程的中去

在传统的思政课程教育体系中,更多的是注重舍己为人,见义勇为的精神教育,往往忽视了生命本身重要意义和价值的教育。所以将生命教育融合到思政教育课堂体系中去,是构建生命和谐,构建对医学生直接开展生命知识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生命价值观教育是使学生认识生命作为价值的根源,一切客体价值都是生命价值的手段,生命价值才是最高目的。人的价值体系中至高无上的应该是生命价值,有了生命,才能去实现自我,实现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每个人在社会关系中都扮演着独一无二的社会角色,而且是任何其他人无法替代的角色,承担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因此作为医学生,更应该担负起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唯有学会珍爱自己的生命,才能进而珍惜他人的生命,关爱他人,从而认真履行救助生命的神圣社会责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一旦形成,对整个生命历程起着主导作用,赋予人生新的意义。尤其是对医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更是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此外挫折教育也是生命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共同目标之一。加强挫折教育就是使学生认识到挫折在人生经历中是不可避免的,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挫折也可以是人生宝贵的财富。在挫折中能够磨练坚强的意志和不断进取的决心,从而更加悦纳自己,提升生命的意义和质量。

(四)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生命教育

首先可以组织医学生积极参与临床见习活动。通过与孕妇的交谈,体会生命从孕育到出生的艰辛,深刻领悟生命的来之不易。通过与癌症患者和家属的交流,去换位思考病人对生命的领悟和即将离世时对生命的眷恋,感受患者家属的焦急和期盼的心情,从而感悟医务人员“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神圣使命。其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人体科学展览馆,殡仪馆,监狱,戒毒所等场所,使学生对生命产生敬畏之情,体验生命的可贵。尤其是死亡教育,对于医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医学生自身使命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不得不经常面对生死问题,通过死亡教育使医学生科学掌握生命现象的本质,了解死亡的原因和机制,理性地把握整个生命过程,树立正确的死亡观,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从而更全面地看待健康和生命,疾病和死亡,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此外在“世界艾滋病日”“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国际禁毒日”等特殊的日子里,可以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宣传板,播放宣传片等多种活动形式进行专题教育,使医学生体会生命带来的心灵震颤,引发对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理性思考,形成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的情感,并将这种情感内化为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促进医患关系的改善,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贯彻以人为本,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维度

尊重生命是一切教育的核心理念,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以人为本,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自由而全面的实现人的发展。医学人文精神是把人的生命放在首位,高度关注人的生命,以人类未来的健康和幸福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生命教育就是以追求人的生命本体为基础,以尊重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为前提,以人的生命的整体性和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教育,使人懂得生命的意义,认识并充分尊重生命。所以开展生命教育是贯彻以人为本,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维度。医学教育的重要职责不仅仅只是关注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医学人文精神,摒弃过去那种“见病不见人”的工具性思维,大力开展凸显生命本质意义的教育模式,引导医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二)构建生命和谐,塑造医学生健康人格的内在需要

生命和谐首先是人与自我的和谐。一个和谐的生命个体,是身心健康的统一体。作为未来医务工作者的医学生,首先要有强健的体魄,同时也要具备健康的心理。我国目前的医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专业学制长,课程多,学业任务繁重,加之社会对他们的角色期待较高等方面的原因,使得他们承受了更多的压力,因此他们更容易对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感到困惑,甚至生命意义感下降。而医学生的健康和谐的人格和生命意义感不仅影响他们自身的生活状态,更重要的是还会影响他们对患者,对今后要从事的医学事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甚至关系到整个人类的健康和未来。所以生命教育对于医学生来说显得更为重要。

(三)缓解医患矛盾,培养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外在需求

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纠纷频发,应该说与医务人员自身的职业道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生命的宝贵性决定了医学的崇高性。特别是以人类健康为己任的医学生,更应该懂得“医道天德”、“医者父母心”的特殊职业道德的要求,必须具备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生命教育引导医学生从人生的终极问题上思考生命、感悟生命从而珍惜和关爱生命,培养对患者、对患者家属和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建立生命神圣和平等的价值理念和对人生价值的崇高追求,使他们认识到医生的职责不仅是救死扶伤,在救护患者生命的同时,也要从患者的角度出发,为患者提供所需要的最好服务,从而唤醒人们对生命真谛的感悟。

参考文献

篇13

不说后浪推前浪,用80后青葱时的一首歌注解――那些昔日的花儿,他们都老了吧!

如果以下20个条目中,与你相符的有10条以上,那么你不幸成为了本次选题的对象之一――奔三的、心老了的80后。

01.不怎么爱发短信了,有什么事还是通个话比较好,并且喜欢长话短说。

02.不喜欢花太多时间沉浸在感情的思考中,觉得那种煽情的小情节已经不属于你了。

03.有时候挺喜欢独处的,但是你不在顾影自怜,你喜欢上上网,听听歌,并且自得其乐,偶尔玩玩游戏。

04.以前只爱看娱乐节目,并且准时等待,现在你爱看法制频道,科学探索你也经常关注。

05.会抽出空来去电影院看电影,你小时候觉得那是个很浪漫的谈情场所,你现在宠着你熟悉的导演你喜欢的演员去。

06.加了很多QQ群,从小学到工作的,有兴趣一致的或者星座一样的,但是你不怎么爱在群里发言。

07.有时候你会写博客,也有一些照片,你不经常到处走访别人的博客,因为你博客里的东西是写给自己看的。

08.偶尔哼着的歌,还是好几年前你熟悉的旋律,歌词也许都记得不太清楚了,但是依然接着哼。

09.床头至少会有一本书,也许是你并未读完的书,但是一定是一本好书,你偶尔会翻来看,知道你读完。

10.开始发现不吃早餐的严重性,不管怎么样你都会填个肚子。

11.永远给不出你年龄的确切答案,22还是23,22岁半吧。

12.有个账本,你不会像以前一样不知道钱花哪里去了。

13.开始花一个周末的时间在超市购物,并且买好你一周乃至半个月的生活用品。冰箱空了你就会记得塞满。

14.小时候喜欢把东西到处乱扔,你现在看见哪里不整洁了你会自然而然收拾一下,乱七八糟的你不舒服。

15.打电话给父母的时候开始叮嘱他们要注意身体健康,你觉得有时候你反倒像大人,他们像你的孩子。

16.不浪费水不浪费电。

17.衣服可能不会很多,但是一定都会体面。

18.偶尔喝朋友同事们聚会,你会喝点酒,但是你不会轻易让自己醉。

19.看到很小的小朋友的时候会觉得童年真美好。

20.有一个经常逛的论坛。

新版英语教材推出,李雷和韩梅梅没有结婚,韩梅梅成了家变成一个摩登主妇,李雷却音讯再无。80后的愤怒和失望如潮水般上涨,豆瓣小组“李雷都这么牛了,韩梅梅却不喜欢他”迅速增长为9000人的大组,大家伤心地看到青梅竹马变成了烂梅破马,从两小无猜到老死不相往来,经过了这10多年,80后与李雷一起,集体失恋。

在各种议论之外,李雷韩梅梅牌T恤、杯子、笔记本等飞速走红,网络上一首《李雷韩梅梅之歌》唱哭了整代人。眼泪一发不可收拾,80后的红白机、会眨眼睛的金发洋娃娃、大大泡泡糖、丑陋的校服、成堆的作业、深度近视的数学老师和单纯但愚蠢的早恋,齐齐被挖掘出来一遍遍地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擦去眼泪之后,80后才意识到,如此大规模的深度怀旧,只能证明一件事――老了。

但又奇怪,青春期的结束不清不楚,而立之年的门槛就已经清晰可见了。80后们仓促的成长中,实在经历了太多前辈后辈都不好理解的事件,他们既没有前辈60后和70后坎坷却理想坚定,也没有后辈90后一路平顺却茫然无求,夹在中间的他们正是尴尬的一代,并且,踏入了尴尬的年纪。

第一代从公费读书到自费读书,于是只能幼时就要卯足了劲去抢第一名,让家里少交点“赞助费”,这是无法抗拒的责任;第一代在世界观成形时接触到网络,昔日理想迅速变型,所向往的变成精神物质两手都要硬,这是难以实现的黄粱梦;第一代遭遇大学扩招,戴上了大学生的头衔,却失去了分配工作的机会,毕业等于失业,这是无可选择的命运;第一代赶上房价飞涨,单位分房者少之又少,被迫拼命工作不做房奴,这是清晰残忍的现实;第一代面临经济迅速发展,公司却苛刻又不稳定,养活自己尚存困难于是选择啃老,这是不用找理由的理由;第一代不以婚姻为目的谈恋爱,爱过的人如过江之鲫,该成家的时候身边却空空荡荡,这是无法完成的使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