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22 14:49:4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谈谈生命的意义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新课程在强调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同时,还突出地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学生发展最重要的目标列在首位,并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的课程改革目标。人教版教材的编排很好地贯彻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所选的大多篇目都充满了人文关怀。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了解人生的意义,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通过学习这些课文,学生不但积累了知识,增长了智慧,陶冶了情操,情感还得到了熏陶、升华,进而与自身生活、生命联系起来,使其呈现出一种鲜活的生命态。而具有内在生命态的知识,最能激活、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和提升他们的主动探求的欲望及能力,从而达到了育人的目的。
二
在教学中,让学生欣赏文章精彩的词句,空灵曼妙的意境,感悟生命传递的神圣,生命价值的可贵,使学生珍惜唯一一次的生命,并懂得要敬畏生命。台湾作家张晓风在《敬畏生命》(选自人教版教材试用本第一册)一文中描写到:湖边的那几棵树日夜不停地飘散着白色纤维,在这千千万万的投入中,也许只有一棵能够成活。读到这里,或许有人会像林黛玉那样感叹它“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但作者带给读者更多的是一种震撼、一份感动,“我感到那云状的种子在我心底强烈地碰撞上什么东西。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在生命的创造之初都投入了高昂的代价,而形成生命的数量则是少之又少,这就尤其显得生命的可贵了。
敬畏生命,就要善待生命,善待生命中的挫折、乃至苦难。冰心在《谈生命》中写道,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经过艰难跋涉,终于归依大海;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冲破重重的阻力,终于破土而出。文章又说,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既然不敢信有来生,那就珍惜今生吧。在快乐中我们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是美丽。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作者清丽的语言、如诗的情怀、豁达的人生态度,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熏陶,认识也越来越深刻。
联系已经学过的杰克·伦敦文章《热爱生命》(主人公历尽艰辛,在死亡的边缘扼住了狼的喉咙,让那充满腥味、令人难以下咽的狼血浇灌自己即将枯萎的生命之树,他活下来了),让这具体的事例来诠释冰心的“生命”内涵,主人公经历的磨难又何尝不是生命的美丽?善待生命,当然还包括善待他人生命,善待大自然中一切的生命。《珍珠鸟》、《斑羚飞渡》等课文都体现了这个主题。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对自己、对他人生命的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增强爱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健康发展。 转贴于
三
有生命当然就有死亡,该如何正确看待死亡呢?就文化传统而言,中华民族是一个忌讳谈死的民族,认为说这个话题是不吉利,更不要说在学校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了。而一些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则早有先例:英国教育部已经在学校开设了“死亡课”,英国教育部门认为,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体验同遭遇损失和生活方式突变有关联的复杂心情”,并学会“在各种非常情况下把握住对情绪的控制力度”,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而我国学者郑晓江认为落实死亡教育应注意“出发点与落脚点皆在‘生’而非‘死’”,并且还要注意引导的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3.018
Talk about Life Educ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HE Yonghua, PANG Weiyi, WANG Chengqiang,
ZHOU Yanyuan, TAN Shengkui, YU Hongping
(College of Public Health, Guilin Medic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004)
Abstract Medicine undergraduates serve health and life of people. Cherishing life is basic quality of their medical career. Life education benefits the improvement of 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 as well. Content and methodology were discussed in the present study, and some points needing attention were suggested.
Key words life education; medicine undergraduates; content; methodology
目前的教育体系在追求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异化,注重功利,忽略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生命的呵护,可能导致大学生精神支柱危机。大学生自杀、暴力及各种消极颓废现象,产生了极大的负面效应,也提示部分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生命意义缺失。医学生也未能幸免,然而医疗卫生体制对医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应坚决拒绝“重医学专业知识轻人文知识”的教育行为,整合与改革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尊重生命、实现人生价值为目标的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势在必行。调查表明,医学生对于生命教育、生命观的态度比非医学生较乐观,但在行为方面并无明显差别,①而医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要以精湛的技术、高尚的医德,直接服务于社会大众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相对于其它学科,生命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尤为重要组成部分,应得到高度重视。
1 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既是教育的前提,又是教育的追求。生命教育通过理解生命的意义,而学会尊重生命,以此获得身和谐的心灵、成功的事业和幸福的生活,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生命教育包括生存意识教育、生存技能教育、生存价值升华教育三个层次,分别对应认知、实践、情感三个层面,是对传统反生命教育的反拨,而不仅为补措施。对医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一方面培育医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感,激发医学生热爱、奉献医学事业的敬业精神,在学有所用的职业生涯中实现人生价值;另一方面提高医学生的从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有利于未来医患矛盾的消解。②
2 生命教育在医学生中的实施
医学生的生命教育帮助医学生追寻生命意义,以胜任“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职责。要选取针对性的生命教育内容和切实可行的教育手段,从而使生命教育具有突出的个体效益和私生活的社会效益。
2.1 在教学内容方面
医学生除了要获得生命意义、生命价值教育,更要获得科学的死亡教育、生命神圣意识教育、科学的生命健康观教育、公平的医疗救助观教育。
第一,死亡教育。生命标志着生物机体所具有的活动能力,从人一出生开始,就意味着这种能力终将会消失,即走向死亡,这是任何人都要面对的宿命,是无法避免的。正因为有了死的苦恼,才更要达到生的乐趣,这样才会最终体会生命的意义,引导医学生主动规划有限却积极的人生,实现人生价值。
第二,公平的医疗救助观教育。公平是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要时时、处处、人人体现出社会的公平与和谐,不能因经济原因延误甚至摧残生命,③更不能因性别、年龄、种族、社会阶层或经济地位而区别对待。同时,结合各地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减轻困难群众医疗负担,绝不能为了自己私利而损害患者的经济利益和公平医疗权利,营建公平、健康的社会关系。
第三,生命神圣性的教育。生命是社会学生命,其根基在于人意志的独立性和社会属性,在于其人格的尊严。生命至高无上是人类的社会的基本原则。当发生潜在威胁生命的情况下,抢救人的生命是最为重要的事情。因此,以救死扶伤为己任的医学是一种神圣的事业,医学生要自觉维护生命的完整性和神圣性。
第四,科学健康观教育。健康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帮助患者有效地增强体质,促进心理健康,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顺利回归工作与社会。
第四,医学生除了要得到身心健康、社会生存之道的教育,还要学会娱乐,正确处理挫折,科学看待死亡。一般而言,医学生的学业非常紧张,学习和考试的压力极大;在医疗活动中,医疗无效也不可避免。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可能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和事业发展。因此,一方面让学生体悟到挫折的心理过程、不可避免性和积极意义,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有多样的生活方式和适当运动、休闲。
2.2 在教学方式方面
开展生命教育的活动方式数据显示,大学生普遍希望将生命教育融入教学中,或开展主题活动或讲座,或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或开展志愿者活动。这些活动是积极的,会让他们更加珍爱生命,更加注重生命的质量。④
第一,以课程为基础完善医学生的生命教育体系。可以思想政治课等公共课程为基础,增加生命教育类通识课程,与哲学、宗教学、伦理学等学科相渗透,完善独立的生命教育体系。在课堂上,以关怀生命为主线,通过对话与沟通,张扬生命的个性,提升生命质量。优化课程教学环境,营造积极、温情的课堂环境,帮助学生彼此接纳和相互欣赏,建设开放的课堂。
第二,开展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体验实践活动。通过模拟情境、角色扮演等,让医学生直接在实践中提高对生命的认知,如参观婴儿院、产房、手术室、太平间、火葬场、墓地等使医学生体悟体验生命的喜悦和理解生命的尊严;探访法院、戒毒所、等让医学生认识生命的挫折、权利与义务;走进敬老院、孤儿院、福利院或支教、支农、支医等,增强医学生的生命意义感。
第三,大学要发挥多元教育主体的作用。学校要有效地与家庭、社会进行沟通,形成生命教育互联互补的机制。同时,医学生要在集体自我教育和个体自我教育中不断提高,在社团开展相关生命教育事件的集体讨论、朋辈之间的心理辅导等活动,提高自我认识、自我宣泄、提升自我。⑤
第四,积极开展网络教学。医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但发展却是日新月异。医学生已经充分掌握网络学习技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扩充知识面,细化与深化课堂学习的内容;教师与学生的虚拟互动可以方便、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行为习惯,解决学生的现实困惑和问题。⑥
3 生命教育的评价与效果
生命教育的评价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考试与考核,难以分数为尺度来测评。生命教育的重点在于引导医学生对于生命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的改变。因此,其测评应当重视学习过程,注重学生对生命的体验,把参与性作为课程测评的核心。医学生的生命教育课程评价可包括学习态度、读书报告、参与讨论、交流心得、参加实践等项目。
目前尚无生命教育包括医学生的生命教育的效果评价的报道,但一些资料显示,医学生对生命教育课程兴趣较高,能自觉进行网站的浏览与学习,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心理健康活动日、走访敬老院等活动,认真提交课程论文。实践表明,生命教育活动可强化学生的生命意识,增强心理承受力,减除了心理困惑,端正价值观和生命观,学生在生存意识、生长理念与生活技能等方面明显提高。这必将有利于医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职业发展。
4 医学生的生命教育课程中的注意事项
第一,医学生的生命教育要与中、小学的生命教育有机衔接,避免重复,并循序递进,全面系统。如,上海市在2004年了中小学实施生命教育的指导纲要,以帮助中小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其它各地区也有类似设计。这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已经打下了一定基础。作为医学本科生的生命教学,既要了解其中、小学阶段的生命教育情况,又要结合医科生的职业生命体验,有的放矢,注意普适性与针对性的平衡。
第二,为医学生设置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不能将生命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生命教育的途径不仅是靠说教,更要将其融入日常教学、生活之中。管理部门应将生命教育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原则、方式及考核评价做出明确的规定,以保障其学习时间和学习动力。
第三,不能过分夸大学校教育在生命教育中的作用。现代生活的病理特征不只是教育价值取向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结构和社会风气问题。在当今医患关系极度紧张的情况下,应充分认识到社会问题对医学生的生命教育所产生的巨大冲击。如果不反思整个社会结构与社会风气,只在教育方面做出的努力是不够的。⑦因此,应努力改变生命教育所植根的社会问题,才能使生命教育转化成医学生自身内在的生命认知、情感与行为。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4JGA181)、桂林医学院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委托课题(JG2013005)
注释
① 姚洁莉,李长瑾.温州市大学生生命教育知识、态度、行为现状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3.26(6):79-81.
② 杜晓平.深化医科类大学生生命教育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9:72-73.
③ 麻俊宏.加强医学生的生命意识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4):21-23.
④ 徐会艳.大学生生命观及生命教育认知调查研究[J].科教文汇,2014(291):5-7.
对于外人来说,谭正岩承担了人们对谭派的太多期待与寄望――梨园世家、天之骄子,他的压力可想而知。如同京剧历史的跌宕起伏,这位世家子弟人生经历与学戏之路充满坎坷。逆境使人奋进,他的谦虚来自人生的起伏和对人生的领悟。
说起谭正岩对谭派的认识,作为谭家一员,他很谦逊地说,由他来谈谭派不合适。他的“不合适”是对自身学戏年纪的认知、对谭派博大的艺术的守望,一听便知他从小是在“规矩”教导下成长的。在爷爷、父亲的光环下,他还是小辈。而同时,他说:“如果问我,你是什么派,我不能说我是谭派,因为我姓谭。”而他对于派别的认识,充分体现了70年代生人的理性思考:“人们说某一派,那是观众给的高度评价。我的老祖谭鑫培当年绝不是为了创造一个京剧流派才改良当时的京剧、突出自己的风格。正是因为他创造了自己的风格,得到了大众的认可才被称为谭派。我曾祖谭富英被称为新谭派,他的改良也绝不是为了可以被称为新谭派,而是本着老谭派的风格,融入自己的特色,得到了观众的再次认可。”演员在台上的每一次演出,最大的成就就是为了能够得到观众的认可。谭正岩有着清醒的认识,所以他可以放弃很多,可以勤学苦练,可以历经风雨而不动摇,可以让谭派承传到第六代依然精彩、依然放射出璀璨的光芒。
讲谭派
对于不了解京剧派别唱法的人来说,如何能区别谭派与其他派别的不同呢?谭正岩说:“谭派第一大特点就是文武兼备,不是站在台上一动不动唱一晚上那种风格,文武戏都可以唱,谭派的很多代表作就是这种文武兼备的戏,比如像《定军山》《阳平关》《南阳关》等。其他流派的老生虽然也唱过这些戏,但不能算是看家戏。京剧界泰斗刘曾复刘先生曾经跟我说过一段话――‘不管谁怎么炫耀自己流派如何唱,你就问他你唱《失・空・斩》的时候第一句是不是念白――羽扇纶巾?如果是的话你就是谭派。’” 在京剧历史上,谭派始终被认定为老生行当中的主流派。
早期的京剧唱腔以高亢的气势为主,谭鑫培把直腔直调改得婉转多姿。谭正岩说,“谭派唱法比较写意,用书法来比喻最合适――谭派的唱腔如同脱离了描红的阶段,不是一横一撇必须得填满,而是这一横一撇甩到哪、甩多长,几厘米还是几毫米并不是一定的,有可能甩到半截就停了,不是非要横平竖直,跟描红模子似的。”早期的京剧唱腔以高亢的气势为主,谭鑫培把直腔直调改得婉转多姿,唱腔圆润柔美、巧俏多变,富表现力。“谭派的表演特别潇洒、特别随意、特别生活,唱念的感觉像说话一样,没有太多的装饰音,很生活,过度看似很随意,但念白非常挂味,这就是唱似念,念似唱(念白就像唱一样)。”还是用《失.空.斩》来说,这出戏在老戏里,诸葛亮是用唢呐伴奏以后上台,从谭鑫培开始,改成进场打引子――念出“羽扇纶巾――”后上台。
谭派的身段表演精益求精。谭正岩说,“我对身段表演的感受很真实,我经常看爷爷(谭元寿)的演出,比如《定军山》这出戏。我没见过真正的黄忠是什么样,通过听评书、看原著,我心目中黄忠的形象和我爷爷创造出来的形象是相符的――黄忠虽然是白胡子老头,但他是武将,在舞台上不能表演得太衰老,如果连路都走不稳,怎么打仗?同时也不能表现得太英武、太利落,他终究是白胡子的人了。但是黄忠是不服老的,他还想立功,在表演上要表现出他的这个状态。我爷爷刻画得非常好,通过身段、眼神、气场、语气,脚步的沉重感来突出老。爷爷给我讲过,《定军山》这出戏还有一个难点就是黄忠在马上和马下是有区别的。上了马开打,骑马的时候脚底下可以快一些,因为这个脚底下快不是黄忠脚底上利落,是这个马快,黄忠岁数大了,这个马不能岁数大了,不是老马,马上马下要有区别。”通过这一个典型人物的塑造,让我们见识了谭家人穷其一生追求京剧艺术的认真与严谨,这也是谭派艺术历经百余年的薪火相传依然鼎盛不衰的真正原因。
说传承
1 生命教育的内涵
对于生命教育的内涵,专家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看法。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指出:“教育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①郑晓江教授认为生命教育的本质在于让人们能够更好地处理好人生中生命与生活的关系,深刻地意识到自我生命内涵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从而正确地体会生命的宝贵,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追求人生的更大的价值与意义,最终提升生命的整体质量。②
借鉴各种对生命教育的探讨和阐述,我们可以将生命教育理解为: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本质要求,是一种全人教育。通过特定的教育活动,使学生不仅关注自然生命,更关注自身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是完善人格的至高教育。
生命教育的开展最初源自20世纪60 年代美国,随后在澳洲、台湾等地不断得到发展。③在我国现阶段生命教育的研究还是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直到2000年以后,随着在校学生自杀及伤人事件不断出现,才引起教育界的重视,开始有了生命意识和生命教育的探讨。但是研究和实践更多聚焦未成年人,在医学生群体中开展生命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
2 医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的意义
首先从对生命的理解来看,人的生命是神圣而宝贵的。追求生命的价值和尊严,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权利,只有对生命有了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才会珍惜生命。作为今后救死扶伤的医学生,也只有真实地感知自己生命的存在及存在的意义,才会激发他们更好地学习,今后更主动地救助生命。
其次从对医学本身的理解来看,医学关系全人类的健康,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心系人类健康,承担一定的社会道德责任。医学研究和医疗活动如果缺失对人的生命的关爱,那就丧失了医学本身的价值意义。因此在医学教育中,更应将生命意识纳入医学体系中,帮助医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培养其珍爱生命和敬畏生命的生命意识。
再次从医学生教育培养目标来看,我们培养的医学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一定的临床技能,更应积累丰厚的人文知识,对生命个体的生命意识和生命质量都有着深刻的思考,有良好的医德和愿意为提高医学事业不断努力的境界。生命教育就为此奠定坚实的基础,是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中不可缺少的基础环节。
最后从推进医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来看,生命教育本身就是人文教育中很重要的内容。在医学生专业知识教育中融合生命教育,可以扭转以往只看病不见人的机械化教学,帮助医学生更好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满足社会大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3 学校开展医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
(1)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是实施生命教育最基本和最有效的途径。学校要高度重视生命教育课程的开发和设置,将生命教育纳入医学生必修课程,引起师生重视。教学部门编排生命教育课时,配备专门的教师,编写专门的生命教育教材及生命教育教师手册,让生命教育的内容更系统更完整。例如生命教育课程内容可以包括生命历程、生活急救常识和操作、突发灾难危机处理、中国传统文化、医学发展历史和社会学、法律、心理方面的内容。
(2)打造立体化的生命教育体系。生命教育应该是系统而全面的,生命教育应该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的始终。生命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学校课程传授方面,还应该贯彻到医学教育的各个阶段。例如临床五年制的医学本科生不止在本校学习基础知识中有生命教育内容的渗透,在后期临床医院见习实习期间都有生命教育的延伸,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这需要学校和临床医院的全面配合。
(3)开设生命教育第二课堂。医学生生命教育要采取多种形式,努力打造好生命教育第二课堂,在医学实践中去贯彻生命教育精神。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提高学生认识生命价值,体验生命意义。例如可以开设一系列生命教育专题讲座,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关注生命。还可以通过组织医学生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关注身边弱势群体,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关爱他人,奉献社会,从而增强生命的责任感。
(4)加强教师生命意识素养建设。教师是生命教育有效实施的重要主体。学校应该把教师培养纳入生命课程体系中,通过系列化的整合和培训,提升教师生命意识素养建设。教师自身也要不断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科学健康的生命教育意识和生命教育辅导教学技能,全方位地进行教学渗透,激发学生对生命的尊重。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实施人性化教学,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典范,在师生双方共同的互动中获得生命质量的提升。
1 生命探测仪的原理
生命探测仪是当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搜救及检测仪器,主要通过感应人体所发出的超低频电波产生的电场(由心脏产生)找出“活人”位置。人体发出的超低频电场可穿透钢筋混凝墙、钢板、木板、甚至水,因此,只要有生命迹象,不论其是否清醒、昏迷、身陷瓦砾堆或躲在集装箱中,均可用生命探测仪在最短时间内将其找到。生命探测仪空旷探测范围可达500米,可透过80厘米厚的普通钢板,探测到生命。
2 生命探测仪的分类
生命探测仪按原理结构可分为:雷达波探测器、视频探测器、音频探测器等,分别对比如下:
音频探测器:声波音频探测器—通过获取在空气中传播的微弱声波并放大信号来探测目标;震动波音频探测器—通过震动探头拾取并放大地面传来的震动波来探测目标;两者的共同特点就是:价格较低,比较简单易用。
局限性:现场需要有一定的孔洞和裂隙才能伸入探测设备,或只适用于浅表层、大空间的探测,在下雨或有消防用水的情况下会受到一定的环境干扰。
视频探测器—利用可见光或非可见光,通过CCD传感器摄像转送到显示屏成像。有视频形象化,直观简单、易用、价廉,一般在使用中需要线缆传输音频信号,或缝隙孔洞。
雷达波生命探测仪—由雷达天线定向集中地发射电磁波,该电磁波能穿透混凝土墙壁、碎石瓦砾等,与人体接触后反射并产生变化。由于这种变化受人的身体活动、呼吸甚至心跳活动的影响,反射后变化了的电磁波被接收器接收,经过过滤背景干扰,某些特有的波谱经计算机软件分析处理,在显示屏显示。具有易携带、移动快、无需与物体接触的特点,无需由孔洞、裂隙等进入,可在被各种物质隔离覆盖的情况下探测到被困者。
生命探测雷达主要由一台无线探测发射器和一个掌上电脑构成。无线探测发射器首先发射雷达波,雷达波可穿透普通的建筑墙体和碎石等材料,到达最远6米的被测目标。目标物的移动或呼吸心跳等使雷达波产生一定的改变,并把变化后的雷达波通过天线发送回掌上电脑上。经过电脑内专业软件的数据处理,得出相应的波形图及信号显示,从而判断被测范围内是否有幸存人员。在操作该探测雷达时,要确保掌上电脑与无线探测发射器之间的距离在1.5-15米范围内,并保证在距探测器天线6.1米的范围内没有其他可疑的移动。该设备通常能够在3分钟之内在有效空间范围内完成搜寻,并进一步定位被困人员。
3 生命探测仪间的对比
不同种类生命探测仪根据原理的不同,探测效果也有较大的差别。表1不同种类生命探测仪性能对比中列出了现有的各类生命探测仪都只能针对震后某一区域内环境采集生命体征信息,无法在各个区域将采集的信息综合处理,因此需要综合各类生命探测仪所采集的信息才能为进一步制定救援方案提供依据(如表1)。
总体来说,科学技术延伸了我们的视觉和听觉,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领域,各种生命探测仪各有优势、各有所长,但是,随着我市经济建设迅猛发展,灾害事故的频发与社会救灾能力相对落后的矛盾日显突出,现代化城市、现代化工业带来新的挑战,高层、地下和大空间、异型建筑及易燃易爆单位增多,抢险救援任务加重,处置难度加大,严峻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打造一支过硬的“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消防铁军队伍,来承担起急、难、险、重的社会灾害救助任务。
参考文献:
[1]姚攀峰著.地震灾害对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