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固体废物污染治理

固体废物污染治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4-03-22 14:49:4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固体废物污染治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固体废物污染治理

篇1

1 固体废物污染现状

1.1 工业废物污染现状

所谓固体废物,一般来说,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1]。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88条也对固体废物作了比较详细的定义:“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纳入固废管理的物品、物质。”近年来,工业生产产生的固体废物急剧增加,组成成份日趋复杂。工业固体废物是在工业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排入环境的各种废渣、污泥、粉尘等。工业固体废物如果没有严格按环保标准要求安全处理处置,对土地资源、水资源会造成严重的污染。其中,危险固体废物特指有害废物,具有易燃性、腐蚀性、反应性、传染性、毒性、放射性等特性,产生于各种有危险废物产物的生产企业。从危险废物的特性看,它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保护潜伏着巨大危害,如,引起或助长死亡率增高;或使严重疾病的发病率增高;或在管理不当时会给人类健康或环境造成重大急性(即时)或潜在危害等。

1.2 城市生活垃圾污染现状

根据调查结果,城市生活水平愈高,垃圾产生量愈大。在收入比较低国家的大城市,如加尔各答、卡拉奇和雅加达,每人每天产生0.5-0.6千克垃圾,在中等收入国家的大城市,这个数字是0.5-0.8千克,在工业化国家的大城市,每人每天产生的垃圾通常在1千克左右。对于不同的固体废弃物我们需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物化及生化方法把固体废物转化为适于运输、贮存、利用或处置的物品,主要方法有:压实、破碎、分选、固化、焚烧、热解、生物处理等等。对于终态固体废弃物主要有海洋处置和陆地处置两类方法。固体废弃物历来有放错地方的原料之称,对于这些原料我们应该积极研究加以利用。例如粉煤灰就可以加在水泥混凝土中,改善混凝土的材料和力学性能,在长常高速公路的应用中可以看见粉煤灰在未来美好的应用前景。

1.3 建筑固体废物污染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种工程建设不断,在建设的过程中由于规划设计中对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建筑垃圾并没有一个科学的、彻底的解决计划,而是露天堆积,施工之后集中处理的方法,但是施工之后施工方往往会忘记处理产生的建筑垃圾,及时有处理计划也只是简单的将其丢弃在城郊,造成了严重的固体废物污染。并且在经济发展中,很多人只注重经济的增长,而忽视了环境的保护,导致在一些地方走上了资本主义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导致固体废物污染越来越严重,到现在已经成为阻碍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2 固体废物污染治理对策

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对环境的破坏十分广泛,如:污染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土壤,因此,我们对待垃圾,必须变得小心起来,必须找出控制和治理固体污染的对策。首先是要控制其产生量。例如,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提高废品的回收率等。其次,就是开展综合利用,把固体废物作为资源和能源对待。实在不能利用的则经压缩和无毒处理后成为终态固体废弃物,然后再填埋或投海。目前主要采用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2.1 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的治理对策

首先进一步重视固体废物管理。固体废物管理的技术和工程方面不可能在真空中实现,决策者必须了解他们的行动所造成的政治和社会影响,在大力倡导COD、SO2减排的同时,要加强对固体废物的管理;加强环保、经济、财税、贸易、工商等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形成综合管理力量,改变目前环境监管不到位、相关制度法规不健全的状况,防范表面上“发展循环经济”、实际上以再次污染环境换取经济利益的问题发生。

其次,建设固体废物回收处理利用体系。对固体废物回收处理利用产业进行科学规划,整顿规范固体废物回收市场,尽快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逐步提高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率和资源化水平。扶持发展固体废物资源化企业和产业,加快固体废物特别是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和产业中心建设,提高固体废物资源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2.2 生活垃圾污染的治理对策

①填埋法。垃圾填埋场的选址。选址时遵循的原则是:远离生活区和水源地;避开上风口和水源地上游;自然 地理条件不适宜飘浮扩散和渗漏。

②构建固体废物回收、处理、利用的长效机制。借鉴发达国家固体废物资源化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完善促进固体废物资源化的扶持和鼓励政策。不仅要重视资源的减量化,也要重视固体废物的回收和资源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③固体废物优化方法。许多工业废渣的成分,性质类似于天然建筑材料或人工制成的建筑材料,建筑固体废物污染的资源化防治也就是要转变对固体废物的认识,将建筑固体废物看成一种资源,对固体废物进行二次利用,既解决固体废物污染的问题,又能创造出一定经济效益的处理方法。建筑固体废物污染的资源化防治主要分为两步,也就是将固体废物分类和选择合适的处理技术。如:再生骨料混凝土主要是指利用建筑固体废物中的一些水泥块、石块等代替骨料混凝土中的石子,以增强混凝土硬度和强度一种技术;建筑过程中的废砖,如果形状比较完整,而且强度、硬度上没有太大的变化,则可以作为砖块重新利用起来。如果已经破碎,就可以采取将其粉碎,作为再生骨料混凝土的骨料使用。对建筑固体废物中的废陶瓷,可以采用破碎成砂的方式,将其破碎到5-10mm,可以广泛的应用于建筑物的外墙装饰。在解决固体废物污染的同时,也创造一种较高的经济效益。

3 结束语

固体废物是相对于原物而言,其经过一定的技术环节,可以转变为有关部门行业中的生产原料,甚至可以直接使用。可见,固体废物的概念随时、空的变迁而具有相对性。目前提倡资源的社会再循环,目的是充分利用资源,增加社会与经济效益,减少废物处置的数量,以利社会发展。中国的固体废物产业起步较晚,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国内许多环保公司开始向市场化的运营方式转变,各种类型的资金也进入到固体废物处理处置项目的建设中。

参考文献:

[1]陈坚,任洪强,堵国成等.环境生物技术应用与发展[J].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2]赫英臣,孟伟,郑丙辉.固体废物安全填埋场选址与勘察技术[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8.

[3]刘均科.塑料废弃物的回收与利用技术[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0.

[4]卜淑君.石油化学工业固体废物治理[M].国家环境保护局,1992.

[5]罗玉祥.广东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一五”规划[M].海口:南海出版社,2006.

[6]何坚,季学李.生物滤滴池法处理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进展[J].上海环境科学,1999,18(6):261-263.

[7]王家德,陈建孟.有机废气的生物处理概述[J].上海环境科学,1998,17(4):21-24.

[8]贺启环,罗欣.。废气生物净化技术研究进展[J].污染防治技术,2003,16(2):23-26.

[9]王建龙,文湘华.现代环境生物技术[J].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篇2

中图分类号:{X8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3-0273-01

一、前言

矿产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矿产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矿山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对实现矿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矿业开发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德兴市认真贯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坚持“实事求是,区别情况,分类指导,注重实效”的污染防治原则,不断加大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力度,大力倡导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努力促进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固体废物处置率和综合利用率不断提高,有力促进了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德兴市固体废物产生的现状和特点

德兴市工业固体废物主要集中在采矿、冶炼等行业,2012年,全市产生工业固体废物4008.45万吨;分别比2010年、2011年增长3.82%和9.95%;从产生区域来看,德兴铜矿居全市之首,2012年产生3666.04万吨,占全市产生量的91.46%;从固体废物的构成来看,工业固体废物主要以废石和尾矿为主,分别占总量的38.5%和65.5%。但随着处置率和综合利用率的不断提高,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量较大幅度地低于产生量,排放总量低于国家控制指标;按行业统计,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居全市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之首,占总量的91%,其次为有色金属冶炼业,占总量的3.5%。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固体废物潜在经济价值的不断重视,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逐年提高,2012年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达到了24%,比2011年提高了4.6个百分点,金山矿业居全市之首,综合利用45万吨,占全市综合利用量的54.97%。

三、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受全市以矿产资源开采的产业结构影响,加之一些技术设备落后、科技含量低、资源、能源、物料消耗高等原因,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逐年增多的趋势在短期内不会得到改观,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压力在不断增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贮存处置还不到位,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与国家的标准还存在一定距离。医疗废物、危险废物的临时贮存场所还存在不规范的现象,易发生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的流失、散落,造成的环境隐患不容忽视。

2、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途径和方式还不够多,技术含量较低,综合利用率还不够高。目前主要是对废石、尾矿、炉渣等进行综合利用,多用于制造水泥、部分新型墙体材料及基建铺路,但受观念、资金、产业链等制约,废物综合利用的规模还比较小,固体废物堆存量在逐年增加。另外,目前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废物综合利用政策,未能促进废物综合利用快速发展。

3、对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环境监管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固体废物管理涉及面比较宽,需要环保、城管、卫生、医院、厂矿企事业单位共同努力。但目前各部门之间的协作还不够,没有形成合力。

四、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对策

1、强化环境执法监督,加大了固体废物污染的防治力度。要求所有建设项目都要做到环境保护设施与土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各固废产生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如未实现达标排放,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一律不予办理环评审批手续。目前,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已被列为全市环保工作的重点内容,每年开展专题执法检查。在今年开展的“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中,对于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坚决予以取缔;对于污染隐患严重和有重、特大环境风险的企业,坚决予以关停;对于不能稳定达标的企业,责令限期整改。

2、加快了固体废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的步伐。德兴铜矿是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典范企业。经统计,建矿以来该矿坚持贫富兼采的原则,已利用了10637万t表外矿矿石(含铜金属量约22万t),充分回收利用了国家宝贵的矿产资源。该矿采用当量品位及合理配矿,入选矿石品位从设计的0.3%下降到0.2%,每年利用低品位矿石800万t,回收铜金属量2万t。对于低品位含铜废石,通过集中堆放,采用浸出―萃取―电积技术每年从废石中回收电解铜1300t。该矿把杨桃坞酸性水作为一种资源加以利用,将其输送到祝家矿山废石场用于堆浸喷淋,扩大喷淋面,不仅处理酸性废水,而且提高了电积铜产量,年产电积铜约1002吨,取得了明显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银山铅锌矿钙化砖厂利用尾矿综合利用开发生产钙化砖,年产量15万块,年均消耗选矿尾矿34000吨,目前该产品已广泛被周边市场接受。该产品符合《掺工业废渣建筑材料产品放射性物质控制标准》的要求,并获得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合格证书。银山建设总公司绢云母厂生产的MCA系列绢云母粉是利用本矿选厂浮选回收金属产品后的选矿尾矿,主要矿物成分是石英砂和绢云母,其中绢云母矿物的含量约为30-35%,银山矿每年产生几十万吨尾矿,堆积在尾矿库中,是矿山安全、环保的重大隐患,该矿与湖南有色金属研究所合作,从选矿尾矿中回收绢云母,目前年产量已达5000吨,该项目属三废回收利用项目,同时缓解矿山每年对尾矿库扩容的压力。

五、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的措施

当前,固体废物的污染和资源浪费已引起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加大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高废物综合利用率,变废为宝,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今后将进一步加大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贯彻力度,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

1.进一步加大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宣传力度。加强对各级政府、企业领导的教育力度,使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增强宏观经济决策能力和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紧迫感、责任感,大力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减少经济增长中的资源浪费现象,按照绿色CDP的核算体系,发展绿色产业,环保产业。

2.强化对固体废物污染的环境监管。政府各职能部门将进一步加大对固废污染的日常监督查处力度,对固体废物产生、储存、综合利用实施全过程控制,对暂不能利用的固废,要求产废单位分类贮存,严厉查处乱摊、滥倒行为。加大对危险废物应用单位和医疗单位的环境监管力度,强制要求医疗单位到规定地点对医疗废物进行规范处置。

3.大力倡导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清洁生活。加快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立法步伐,建立并完善固废污染治理、综合利用的投入激励机制,出台投资、信贷、税收等方面的环境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节能减污和规范贮存,激发企业治理固废污染、综合利用的积,极性;支持企业走循环经济、清洁生产之路,建立企业良性生产的产业链,发展后续产业,从源头上减少固体废物。

参考文献:

[1] 鲍负[1];常前发[2].尾矿利用是实现矿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矿业快报.2000.3-5.

[2] 王运敏;常前发.当前我国铁矿尾矿的资源状况利用现状及工作方向.金属矿山.1999.1-6.

篇3

公司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公司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有效防止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保障人体健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及国家其他有关法规、政策,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公司各单位必须坚持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通过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最大程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物、特别是危险废物的产生数量。第三条在原料、器材、设备的采购过程中,应将相应废物的回收、处置列为卖方的责任。在为其他单位提供技术服务、生产服务和其他服务时,也应明确固体废物处置责任。第四条固体废物的产生、收集和处置单位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环境应急计划,最大程度地消除或减少各类事故对环境的污染。第五条废物贮存、处置的设施、场所的建设、管理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的有关规定。第六条为便于废物的处置和综合利用,对固体废物应分类收集和储存。第七条从事固体废物收集、贮存、处置等经营活动的单位,必须获得法规规定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许可。由公司管理的独立法人企业和公司外单位,必须执行公司市场管理和环境保护专业市场管理的审批程序。第八条在固体废物的处置和资源化利用过程中,要避免和控制二次污染。第九条公司各单位负责对本单位固体废物收集、贮存、运输、处置等工作;公司机关各部室按职责分工负责本系统业务范围内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公司质量安全环保部负责对公司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监督监察工作。第十条本办法适用于公司所属单位和在公司从事固体废物收集、处置、运输等经营活动的公司外单位。第二章危险废物第十一条凡列入现行《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的废物管理均应执行本办法的有关规定。公司所属单位涉及的主要危险废物有:hw01医院临床废物、hw02医药废物、hw03废药物、药品、hw08废矿物油(包括含油污泥)、hw09废乳化液、hw18焚烧处置残渣、hw34废酸、hw35废碱、hw36石棉废物、hw42废有机溶剂。第十二条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必须向公司质量安全环保部申报危险废物的种类、产生量、流向、贮存、处置等有关资料,制定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并报公司质量安全环保部审批。管理计划应当包括减少危险废物产生量和危害性的措施,以及危险废物贮存、利用、处置措施。公司质量安全环保部负责编制公司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并报送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危险废物管理计划每年编制一次。第十三条危险废物的容器和包装物以及收集、贮存、运输、处置危险废物的设施、场所,必须设置危险废物识别标志。第十四条收集、贮存危险废物,必须按照危险废物特性分类进行。禁止混合收集、贮存、运输、处置性质不相容而未经安全性处置的危险废物。第十五条禁止将危险废物混入非危险废物中贮存。第十六条贮存危险废物必须采取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防护措施,并不得超过一年;确需延长期限的,必须提前一个月报公司质量安全环保部批准。第十七条运输危险废物时,必须采取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并遵守国家有关危险货物运输管理的规定。第十八条禁止将危险废物与旅客在同一运输工具上载运。第十九条收集、贮存、运输、处置危险废物的场所、设施、设备和容器、包装物及其他物品转作他用时,必须经过消除污染的处理,方可使用。第二十条在发生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发生危险废物严重污染环境、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时,公司质量安全环保部根据需要可责令停止导致或者可能导致环境污染事故的作业,采取防止或者减轻危害的有效措施。第二十一条转移危险废物的,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填写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第二十二条公司质量安全环保部负责办理危险废物移出地和接受地的环境保护行政审批手续。第二十三条使用各种化学药剂、试剂的科研单位和化验室必须采用符合规定的包装和场所,临时贮存产生的危险废物。第二十四条废油、废机油、废油漆、废乳化液及其包装物应按采购合同约定由供货单位定期回收。第二十五条未列入第一条、第一条的危险废物管理应符合本办法的有关规定。第二十六条除了由供货单位回收和业主处置的危险废物外,所有危险废物的处置由公司质量安全环保部监管,未经批准,单位不得自行处置。第二十七条公司所属单位接收和处置其他单位危险废物时,必须经过公司主管部门组织的技术、经济和法规方面的全面论证,并得到公司质量安全环保部的

 

批准。第三章一般工业废物第二十八条非危险工业废物不得与危险废物和生活垃圾混合收集、存放和处置。第二十九条机械加工和维修等过程产生的金属废物应全部回收利用。第三十条燃煤锅炉的灰渣、粉煤灰的临时存放场所应有防泄露、防渗漏、防扬尘的“三防”设施。灰渣、粉煤灰的综合利用率要达到100%,不得新建灰渣、粉煤灰的永久填埋场所。第三十一条建筑垃圾应运输到经过批准的指定地点填埋,或用于其他用途。第三十二条本办法未列入的其他工业废物的管理也应符合本办法的有关规定。第四章生活垃圾第三十三条本章所指生活垃圾包括居住区、公共建筑、固定生产场所和野外施工作业等非固定生产场所产生的生活垃圾。第三十四条生活区垃圾必须日产日清。第三十五条垃圾箱(间)布置、垃圾清运时间的安排应尽量避免臭味、噪声对居民生活的影响。第三十六条垃圾收集和运输应密闭化,防止暴露、散落和滴漏等造成的二次污染。应采用压缩式收集和运输方式,淘汰敞开式收集和运输方式。第三十七条生活垃圾要集中送到市政或由公司所属单位管理的生活垃圾处置场(点)。第三十八条生活垃圾处置场所应设置隔离、封闭、警示等装置,避免污染物的扩散和迁移,防止无关人员和动物的进入。第三十九条野外施工作业的应设置生活垃圾箱要妥善收集生活垃圾,并运送到指定地点处置。第四十条应根据最终处置的方式,对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回收利用废纸、废金属、废玻璃、废塑料等材料。第四十一条在选择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艺时间,应优先考虑余热和沼气利用。第五章监督与处罚第四十二条公司质量安全环保部和各单位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监督、监察。第四十三条凡违反本办法的规定,未造成污染事故的视情节轻重给予5000元以下处罚,造成污染事故的视情节轻重给予5000~10000元处罚。第六章附则第四十四条海洋运输的废物管理、放射性废物管理按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和公司的有关规定执行。第四十五条本办法由公司质量安全环保部负责解释。第四十六条本办法自之日起执行。附《刑法》有关条款第一百一十五条违反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管理规定,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中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其徒刑。第一百八十七条国家工作人员由于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篇4

中图分类号:X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a)-0043-02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nergy-intensive industries in ningxia rapidly, Coal power metallurgy chemical industry and accelerate the key projects, General industrial solid waste pollution of the environment is increasingly highlighted。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 Have done a lot of work on solid waste management,Have also made some achievements。Based on general industrial solid waste management and disposal facilities status in ningxia were analyzed,Some worth thinking about and draw lessons from the management and disposal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Industrial solid wastes of ningxia; Pres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是相对危险废物而言的,该文所说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是指在工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已经丧失原有利用价值,并对环境有一定影响的废弃物质。主要包括粉煤灰、煤矸石、脱硫石膏、冶炼废渣、化工废渣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是我国现行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管理的依据,《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是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的建设、运行、监督管理的规范标准。

1 现状

1.1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管理情况

近年来,宁夏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编制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十二五”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出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意见》《宁夏回族自治区实施细则》;部分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或建成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开发建设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管理信息平台,落实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企业的主体责任、申报登记、全程监管等制度。

1.2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宁夏2014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3 693.89万t,利用量2 927.58万t,综合利用率79.25%(见表1)。

2014年底,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已经超过《宁夏回族自治区“十二五”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目标“‘十二五’末,全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3.5% ”,但仍存在较多问题。

2 存在问题

(1)各地区产出量、利用率不均衡。受资源条件的限制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宁夏各地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综合利用情况明显不均衡。例如,石嘴山市的粉煤灰产生量大,综合利用率低;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粉煤灰产生量大,但利用率高;中卫市冶炼废渣特别是金属镁还原渣产生量大,利用率低。

(2)综合利用形势严峻,缺乏全面系统规划。宁夏的支柱产业是高耗能、高污染的煤电、煤焦化、煤化工、冶金等,均产生大量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国内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途径仅有水泥、商品混泥土、新型墙材,其他行业的利用量小并且技术有限。综合利用产品又容易受到市场、季节、社会接受程度等的影响,造成宁夏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压力大,综合利用形式十分严峻。现有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企业原料关联度弱,缺乏统一规划协调,不利于资源循环利用。

(3)资源综合利用激励机制尚未建立健全。国家虽然出台了部分资源化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和鼓励政策,但资源化利用技术复杂,社会效益明显而经济效益不大。现有的税收优惠政策不足以调动处置利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积极性。另外,处置利用优惠政策是针对部分产品进行税收优惠,产品数量少,条件严格,真正获得的优惠支持有限,而且缺乏持续性。

(4)贮存处置设施设计有待完善。宁夏部分工业园区建成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大多贮存处置场项目科研或环评设计是综合性的,分区建设,分区贮存不同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但这种设计给后续的管理和综合利用造成一定隐患。有的建设运营者由于各种原因先建成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的某一区(例如粉煤灰贮存区),其他各区没有建成的情况下,会把各种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混合堆存,环保部门发现后给予一定的处罚,但混合堆存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无法分开,不利于以后的资源化综合利用,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隐患;另外,贮存处置场周边未设计建设绿化带,以至于运输车辆无论从哪个方向都可以通行。

(5)历史遗留问题有待解决。宁夏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环境管理起步晚,80年代末90年代初投入运行的个别企业,产生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尚有堆存,有待进一步消化。

3 对策建议

(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修订《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建立健全地方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把宁夏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管理、贮存、处置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法制化,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确立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要求,明确政府各部门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职能。建立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机制,为实现从污染的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的根本性转变提供法律保障。修订《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要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设计成单一性的,各种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均规划建设各自的贮存处置场,由不同的企业建设运营。运行前在每个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周围(留一面用于运输车辆通行)建设一定宽度的防护林带,以防运输车辆随意通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混合堆存。

(2)建立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及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信息共享平台。在现有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管理信息平台基础上,增加资源化综合利用信息共享模块。建立政府、职能部门、企业之间的交流沟通、信息共享平台,解决资源化利用不均衡、企业原料关联度不强的问题。对于历史遗留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由政府出资,规范化贮存或资源化综合利用。

(3)建立健全资源化综合利用激励机制。运用经济政策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减轻企业在资源化综合利用中的成本,为发展循环经济创造条件。从减免税、增加财政资金扶持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工作,扶持资源节约型、环境改善型企业的健康发展,严格执行国家对资源化综合利用做出的各项减免税的优惠政策,形成循环经济激励机制。对利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给予补贴、财政贴息等政策,以调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

(4)建立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利用处置基金。为有效利用处置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营造循环经济氛围,建立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利用处置基金。由地方财政、产生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企业共同出资,存入专户,专款专用,用于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的建设、管理及维护,以及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补偿、奖励等费用。

4 结语

综上所述,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管理还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从顶层设计上对管理措施进行细化;完善贮存、处置及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信息共享平台;并由政府牵头,健全资源化综合利用激励机制,运用经济政策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减轻企业在资源化综合利用中的成本。

参考文献

篇5

1.核心课程

水体监测、大气监测、生物监测、土壤及固体废物监测、水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大气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技术、环保设备调试与维护、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管理等。

2.实习实训

在校内进行水、气、土壤等环境介质中常规、典型指标项目的监测技术,水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大气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等实训。

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水、气、土壤、固废等环境介质的监测和环境污染治理、环保设施运营管理基本知识,具备各环境介质的样品采集、样品前处理和分析测试、监测报告撰写、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物理污染治理设计及维护能力,从事环境监测、环境污染控制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篇6

作者:梁右东 单位:吉田拉链( 深圳) 有限公司

员工素质提高以后,才能在实际行动上支持公司的环保工作,如节约资源能源、垃圾分类等,为公司节省成本,提升经济效益,企业环境保护培训可分为公司级、车间级、岗位级三级,培训内容包括环保法律法规、污染防治知识、环境问题与企业的关系、环境管理体系知识、企业环保理念、节约资源能源的常识、固体废物产生、收集、处理程序等。明确环境管理组织架构和职责企业环境管理机构一般应由环境保护综合管理和环境保护设施管理两个方面的专职机构组成,由厂级领导直接管辖,环境保护综合管理主要行使监督职能,环境保护设施管理主要负责污染防治设施的维护。综合管理机构主要负责企业内环境统计数据的分析与汇总,环境目标的完成情况跟进,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管理,环保培训的实施等;环境保护设施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废水、废气等污染治理设备的运行维护,废水、废气、噪声、土壤等的例行监测、污染防治技术的改进等。两个专职机构应资源共享、相互配合。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也可只设立环境管理机构,不分具体职能机构。环保设施管理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投入巨大,只有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行,才能保证污染治理率和污染物的达标率,污染源才能得到有效控制,环保资金的投入才能获得较高的回报。所以,企业必须加强对污染防治设施的运行管理,提高环保人员对环保设施运行管理的水平,以充分发挥企业污染治理设施的作用。企业应选择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防治环境污染的设备,建立环保设备台账,制定主要环保设施的操作规程及安排专门操作人员,建立重点环保设施的“设备运行记录”等。同时,在现场管理制度方面,落实分区、分工的承包管理。管理人员经常对自己所承包的环保设施进行检查和考核,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或签发整改通知单,限期整改,有效保证环保设施的正常运转。在值班室内或在污染防治设施醒目的地方,按统一格式悬挂污染治理设施组织机构图、操作规程、岗位职责、工艺流程图、污染治理设施安全操作规程等。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的监控工业固体废物的合理、合法处置影响到企业的社会形象,而且废物的回收利用可有效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是企业环境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工业固体废物,首先按照危险废物名录及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判断其是否危险废物。若属于危险废物,则要按照国家和地方危险废物法律法规,做好危险废物储存、申报转移及联单填写工作,与有相应危险废物处理资质的单位签订处理协议,进行合法处理处置。

实施环境监测企业应配备专人按照环境监测计划实施环境监测,定时定点监测厂区废水、废气、噪声等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对一些主要的环保设备安装测试平台,对监测数据认真做好记录和分析,及时掌握厂区环境状况的第一手资料,促进管理的深入和污染治理的落实,消除发生污染事故的隐患。对于监测频率较高的废水常规指标,宜配备相应的监测设备,其它监测仪器视情况配备。建立健全企业环保档案企业环保档案可分静态档案和动态档案。静态档案主要包括:企业简介,环保工作以及污染治理发展过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及环评批复,环保设施设计、施工资料,环保“三同时”验收资料,排污许可证,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企业环境管理机构、管理制度和企业环保技术人员设置情况,适用于企业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标准及相关政策性文件等。动态档案主要包括:企业年度环境管理计划,监测报告,排污申报表,水费通知单,排污收费通知书,污染治理设施运行台账,工业固体废物委托处理协议,危险废物管理台账,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环境事故记录,环保处罚及限期治理情况,环保培训记录、政府通知文件等。召开环境委员会环境委员会可分公司级和部门(车间)级,均宜每月召开一次,也可与公司安全委员会或其它委员会合并进行。环境委员会旨在加强环境信息交流,全员参与,对环境目标的达成进行监督和跟进,有利于环境管理体系的健康运作。公司级环境委员会的主要内容包括:(1)说明公司及各生产车间环境目标的达成情况,就不达标的原因及改善对策进行说明;(2)跟进环境改善事项的完成情况及实施效果;(3)环境内审、外审事项说明;(4)环境法律法规说明;(5)环境管理体系文件说明;(6)环境监测结果报告;(7)环境保护知识宣传;(8)其它环境保护相关内容。部门(车间)级环境委员会可以部门(车间)为主体进行简化。重视环保标识做好企业的环保标识不仅是法律法规的要求,还有利于提高员工环保意识,节约资源能源,降低企业成本,更有助于提升企业环保形象。企业内部环保标识一般包括:废气排放源、废水排放源、噪声排放源等污染源标识;节约用水、节约用电、人走关灯、节约资源,爱护花草等提示性标识;废气洗涤塔、危险废物储存点、再生纸收集箱等设施性标识。及时收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随着中国环保法律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企业的违法行为和环境事故将面临严厉的处罚和巨大的代价。因此,企业须按照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对其适用的环境法律法规的遵守情况进行定期评价,彻底消除不符合项目。同时,应定期从各个渠道获取法律法规、环保政策的最新信息和动向,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使企业的发展符合国家环保发展政策,避免由于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如企业的产品、原料等涉及进出口业务,则还需关注进出口涉及的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避免违法产生严重后果。实施环境管理自主基准企业在保证达标的条件下,可以自行制定比法定标准更为严格的自主管理基准,并通过自身工艺技术水平的提升实现该基准。这样做的意义在于:(1)由于平时以更为严格的标准要求进行,因此可进一步降低企业超标排放的可能性;(2)可提前满足不断更新、更为严格的排放标准,始终在行业内占有技术优势;(3)从环境友好的角度考虑,企业应不断改善自身的生产技术及资源能源利用水平,不断降低污染物的排放,追求更高的企业价值。

现代工业企业的环境管理不应只是做好对环境影响的监督管理,还要追求绿色管理模式,将环境保护观念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之中,将环境管理延伸到消费领域,从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着手来控制污染与资源节约,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增长,达到企业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为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寻找出路。环境管理本身是动态的过程,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不存在标准的或一成不变的管理模式、管理方式和手段,因此,企业还应当及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使环境管理的成效最优。

篇7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志码:A

0引言

中国是一个疆域广阔的国家, 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等在不同区域存在着很大差异。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得工业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日趋严重,治理工业污染物日趋紧迫。工业是中国污染物排放的主体,因此降低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加大治理工业污染物力度是中国环境保护的重点,也是工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工业污染是指工业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废气、废水和固体排放物等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工业废气是工业污染的主要组成之一,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资源被开发利用,资源消耗速率开始超过资源的再生速率,产生的废弃物数量大幅增加,导致工业废气排放量及其增长率持续上升[1]。工业废气中含有多种污染物,工业废气排放量的增加成为破坏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是要在2020 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因此降低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有效治理工业污染物是中国实现工业化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环节。

笔者以工业废气污染物排放与治理投资关系为重点,提出污染治理投入度指数(PCII);并根据《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以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针对工业废气中的SO2和烟(粉)尘,统计其排放量,并计算对应的PCII值;最后,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1工业污染物排放分析

1.1工业污染物组成

工业污染物是中国污染物排放的主体。工业污染物排放主要是由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三废”及各种噪音产生的,可分为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工业固体废物和工业噪声等。

工业废水是指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污水和废液,其中含有随水流失的工业生产用料、中间产物和产品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工业废水排放量约占总废水量的2/3,主要指用于洗涤产品、冷却设备、产生蒸汽输送废物和作为生产原料以及稀释等方面的废水[3]。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国水污染加重,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发展超标排放的工业废水和大量未经处理直接进入水体的生活污水[4]。工业废水处理经过100多年的大量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许多工业废水成分复杂,性质多变,仍有一些技术问题没有完全解决。

工业废气是指企业厂区内燃料燃烧和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排入空气的含有污染物气体的总称。这些废气有SO2、CO、硫酸(雾)、烟尘及生产性粉尘等。工业废气排入大气会污染空气,这些物质通过不同途径进入人体内,有的直接产生危害,有的还有蓄积作用,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在《全国环境统计公报》和《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统计的工业废气主要污染物有SO2、烟尘及粉尘等。

工业固体废物是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入环境的各种废渣、粉尘及其他废物,分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有害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固体废物数量庞大,种类繁多,成分复杂,处理困难。工业固体废物的堆存占用大量土地,并对空气、地表水和地下水产生二次污染。削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是中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重要任务之一。一些工业固体废物经过适当的工艺处理,可成为工业原料或能源,较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容易实现资源化。

工业噪声是指工厂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机械震动、摩擦撞击及气流扰动产生的噪声。工业噪声声源多而分散,类型比较复杂,因生产的连续性导致声源也较难识别,治理起来相当困难。

1.2工业废气排放分析

工业废气排放量是指企业厂区内燃料燃烧和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排入大气的含有污染物气体的总量[5]。工业废气排放量测算方法为燃料燃烧过程中的废气排放量与生产工艺过程中的废气排放量的加和。

中国属于煤炭型污染比较严重的国家,燃煤型能源结构导致SO2、烟尘、粉尘和氮氧化物进入大气,成为大气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6]。根据《中国环境统计年鉴》, 2008~2011年中国工业SO2、工业烟尘、工业粉尘的排放量以及工业烟(粉)尘排放总量(工业烟尘排放量与工业粉尘排放量的加和)见表1。

根据表1可知:中国工业SO2排放量远大于工业烟尘、工业粉尘的排放量,也大于工业烟(粉)尘排放总量;中国工业烟尘排放总量略大于工业粉尘;中国工业SO2、工业烟尘、工业粉尘的排放量及工业烟(粉)尘排放总量在2008~2010年逐年小幅下降,但到2011年工业SO2与工业烟(粉)尘排放总量有所上升。

4结语

(1)中国工业废气排放量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而上升,没有出现显著的下降趋势,说明环境污染的治理滞后于工业化的进程。

(2)提出污染治理投入度指数(PCII),用于反映经济增长与环境发展状况,表征环境污染治理力度。PCII值愈大,说明污染治理投入力度愈大;反之,说明污染治理投入力度愈小。

(3)工业SO2排放量普遍大于工业烟(粉)尘排放总量,治理工业烟(粉)尘的投入度大于治理工业SO2的投入度;31个省市自治区的污染治理投入度指数曲线总体随治理工业废气投资的增加而波动上升;治理工业废气投资与对应的IPCIISO2[KG-30x]、IPCIISD总体呈正相关关系,但污染治理投入度指数曲线的波动很明显,说明一些地区治理工业废气投资不够或分配不均衡。

(4)中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中的工业污染治理项目投资额所占比例较少,而且逐年下降,远低于“三同时”项目环保工程投资额和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这也是导致工业污染状况不容乐观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应提高工业污染治理项目投资,引进先进技术,提高投资利用率,降低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

参考文献:

[1]任重,周云波.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增长与工业废气污染问题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2):6368.

[2]苏捷,王丽涛,魏巍,等.2001~2011年我国城市空气污染变化特征及分析[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9(4):4852.

[3]何广武,于忠胜.我国水资源利用及水环境污染控制对策[J].价值工程,2010(1):70.

[4]裴军.城市环境污染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建议[J].中国科技论坛,2009(2):98102.

[5]马京奎,刘炳江.2011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6]王娜,赵景波.陕西省主要城市工业废气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4):111114.

[7]刘铁鹰,李京梅.中国工业废气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区域分异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1(8):4248.

[8]董小林.环境经济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9]董小林,杨梦瑶.基于GPI的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关系[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3(1):106110.

[10]董小林,白云峰,潘望,等.工程项目施工组织环境保护方案设计研究[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13,30(2):121126.

[11]杨梦瑶,董小林.环境文化建设的体系建构与重要作用分析[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3841.

篇8

关键词:环境污染;问题;治理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环境问题已引起世界性的关注。人类对环境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也不对拓展,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断遭到破坏,环境问题已超越国界,发展成为区域性、全球性共同关注的国际性问题。

1环境污染概述

1.1环境的含义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1.2环境污染的含义

环境污染指的是由于自然或人为的(生产、生活)原因,往原先处于正常状态的环境中附加了物质,能量或生物体,其数量或强调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自动调节能量),使环境质量变差,并对人或其他生物的健康或环境中某些有价值物质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1.3环境污染的分类

环境污染按照环境要素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电磁污染、热污染、光化学污染等;按照人类活动分为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按照污染性质分为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生物污染、能源污染。

1.4环境污染的原因

总的来说,环境污染可以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也可以是自然活动的结果,或是这两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但通常情况下,环境污染更多地是由人类活动,特别是社会经济活动引起的。我们平常所指的就是这类源于人类活动的环境污染。人类活动之所以会造成环境污染,是因为人类跟其他生物有一个根本差别:人类除了进行自身的生产外,还进行更大规模的物质生产,而后者是其他所有生物都没有的。由于这一点,人类活动的强度远远大于其他生物。

1.5环境污染现状

1.5.1水环境污染。

目前中国正面临的不得不解决的最可怕的环境危机之一是缺水和水污染。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银行连续统计的153个国家中居第88位。我国江河湖泊普遍遭受污染,全国75%的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是由于水污染造成的;对我国118个大中城市的地下水调查显示,有115个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水污染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未来我国水资源紧缺的形势依然严峻。

1.5.2大气环境污染

中国大气污染的程度和危害度丝毫不亚于我国的水体污染。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污染:

(1)二氧化硫。中国的资源消耗主要以煤炭为主,随着煤炭消耗量的增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急剧上升,由二氧化硫排放引起得酸雨污染范围也不断扩大,直接造成我国粮食、素菜和水果减产,林木死亡,土壤和水体酸化。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甚至引起人体呼吸系统疾病,造成人群死亡率增加。(2)烟尘、粉尘。烟尘的主要排放源也是火电厂和工业锅炉,由于我国目前许多电厂使用的大多为低效除尘器,因此烟尘排放量居高不下,严重危害大气环境。(3)机动车排气污染。受经济增长的推动,我国机动车近年来数量增长迅速,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排放总量逐年上升。此外汽车排放的铅也是城市空气中重要的污染物。铅的排放对居住在城市的居民身体健康将造成严重威胁。

1.5.3固体废弃物污染

目前我国固体废物产生量持续增长,工业固体废物每年增长7%,城市生活垃圾每年增长4%;而对于固体废物处置能力又明显不足,大部分危险废物处于低水平综合利用或简单储存状态,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仅达到20%左右。并且老的固体废物造成的环境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新问题接踵而来:废弃电器产品等新型固体废物不断增长,农村固体废物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1.5.4室内环境污染

自然环境污染固然不可小视,但室内环境污染同样威胁着人类健康。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由于建筑、装饰装修、家具和现代家电与办公器材造成室内环境污染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一大杀手,由此产生的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电磁波及静电干扰、紫外线辐射等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现状统计显示,中国每年有11万人死于室内污染,几乎所有新装修办公室、居室、新购买的车辆都存在室内污染问题,某些污染物甚至超过了国家标准几倍几十倍。

1.5.5其他污染

(1)光污染: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各种建筑外墙使用镜面、瓷砖等高反射系数材料日益增多,使城市在日光照射下熠熠生辉、炫目夺彩;而夜晚的城市灯火通明、霓虹闪烁,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再加上近距离读写使用的书本纸张越来越光滑,使人们几乎随时随地把自己置身于“强光弱色”的人造环境中。

(2)电磁波辐射:电台、电视台的各种发射塔、雷达、卫生通讯系统、变电站,还有各种电子设备,以及随身携带的手提电话等使我们随时可能处于电磁辐射的不良环境。

1.6环境污染的影响

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环境污染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具有十分不利的影响,污染严重时,生物在形态特征、生存数量等方面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2 环境污染的治理

目前,将环境污染完全消灭是不现实的,我们能做得只能是减少污染,并且对已经既存的事实作出更好的补救措施。

2.1环境污染治理的思路

(1)环境污染治理体系的建立。良好的环境污染治理体系必须具备的要素:完善的法律结构、先进的技术手段、充分竞争的市场和高效的政府,这些要素需要按照效力、公平、效率和弹性原则进行配置。通过在政府、媒体、企业和社会公众之间建立起有效的制度安排,包括合作机制、参与机制、奖惩机制、监督机制,实现要素在不同的治理主体间的合理配置和运行,并渗入市场调节和政府监管两种治理模式的共同作用,从而达到环境污染治理的成效。

(2)环境污染治理决策的制定。环境污染治理决策由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决策要考虑不同区域的利益代表,兼顾不同社会阶层的需求,尤其是弱势群体,真正体现多样性和代表性的原则。

(3)环境污染治理手段的确定。在治理手段上,要综合采用政府管制与市场交易两种制度;技术、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形成以政府为引导、市场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机制。此外,政府要建设环境保护信息平台,建立公开有效的信息接收和传递、渠道,广泛接纳社会各界的有益建议,接受来自群众和企业的监督。

2.1环境污染治理的对策

(1)合理规划, 完善城市功能。遵循生态规律, 从城市环境容量和资源保证能力出发, 制定和实施城市总体规划, 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发展方向, 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 逐步解决城市功能区混杂问题,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2)治理城市水污染。所有城市都要制定改善水质的计划, 重点保护城市饮用水源。20 万人口以上城市要建立水源地水质旬报制度, 环保重点城市要实施生活饮用水源水环境质量报告制度。采用截污、治污、清淤、保证城市河湖用水、加快水体交换、维护城市湿地等措施, 使城市地表水按功能达标。综合运用价格、行政、科技和工程措施, 推行城市节水、污水处理及其资源化, 创建节水型城市。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量, 严禁超采地下水。

(3)治理城市大气污染。提高城市清洁能源比例, 改善能源结构, 大中城市要建设高污染燃料禁燃区, 在人口稠密的市区逐步取消直接燃用原煤。促进西气东输沿线城市积极利用天然气。加快城市供热、供气能力建设。禁止在城市的近郊区内新建燃煤电厂和其它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企业。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鼓励开发和使用清洁燃料车辆, 逐步提高并严格执行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大中城市以及城市群地区要综合控制城市大气污染物的相互影响。按照生态要求进行绿化、美化、硬化, 加强建筑施工及道路运输环境管理, 有效控制城市扬尘。建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和重点城市空气质量预报制度。

(4)治理城市垃圾污染。加快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综合利用、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等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储运和处理系统, 在优先进行垃圾、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的基础上, 推行垃圾无害化与危险废弃物集中安全处置。建立废旧电池回收处理体系。20 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医疗废物必须全部实现安全处置,鼓励医疗废物集中处置.

(5)治理城市噪声污染。加强对建筑施工、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噪声的监督管理。限制机动车、火车市区鸣笛, 对造成敏感建筑物声环境超标的交通重负荷路段, 采取降噪措施, 控制交通噪声污染。

(6)做好重点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综合考虑城市规模、性质、区域分布和环境状况等因素, 把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城市扩大到113 个, 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继续开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 提升模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完善公众、社区和媒体参与城市环境管理的机制, 建立城市环境污染应急响应系统。

4 结束语

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强化和履行好环境管理职能,通过自身的努力,为社会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8)05-0028-03

一、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财政政策的研究现状

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正式提出并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如何利用财政等经济工具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引起了国际财政学界、环境经济学界的普遍关注。因此,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形成了发展循环经济财政政策的一个研究热潮,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国外财政学界围绕控制全球气候变暖等重大环境问题,在发展循环经济财政政策的一般均衡理论和实证分析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具体包括财政政策的设计与实施、财政政策的意义、财政政策的分配效应、替代效应和收入的使用等问题。这些研究成果为发展循环经济财政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指导。

近几年,我国财政学界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财政政策一直比较关注,研究思路基本上分为:一是分析我国现行有关循环经济财政政策的不足,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如李里、程瑜、张扬和朱锡平、梁劲、陶勇等。二是介绍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财政政策,借鉴其先进经验,提出完善我国财政政策的措施。如钱易、叶太平、何炳光、韩宝平等。三是从发展循环经济财政政策的某一个角度切入,做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其中较为集中的是对环境税收的研究。界定环境税收的概念,考察国外环境税政策,特别是OECD国家的成功做法,探讨在我国建设环境税制的思路。如安福仁和周生军、武亚军、付伯颖和齐海鹏、杨金田和葛察忠。总的看来,国内的研究多从政策层面展开,以定性分析为主,规范研究突出,而关于发展循环经济财政政策的实证研究较为薄弱。基于此,本文将采用实证的方法分析我国财政政策对循环经济的影响,评价财政政策对循环经济的激励效应,为政府制订更为合理的财政政策提供依据。

二、发展循环经济财政政策的实证分析

当前我国处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市场作用在加强,政府职能在调整,财政职能在转换,环境状况也在不断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对已经采取的有关循环经济的财政政策进行反思,以利于进一步完善。

(一)分析思路。循环经济是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的经济增长模式,它要求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它所要求的物质循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在经济体系内多次重复利用;二是经济体系排放到环境中的废物可以为环境所同化,并且排放总量不超过自净能力。分析财政政策对循环经济的激励效应,可以介入的角度有很多,但由于我国循环经济起步较晚,相关的统计数据不够完备,这为构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根据现有的统计数据,本文确定了“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工业治理固体废物完成投资和财政环境保护和城市水资源建设支出四个指标。

“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即企业利用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所取得的产值,揭示了企业废弃物利用的程度。从循环经济的理论来看,以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是循环经济实践中重要的数量指标,以其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将会从废弃物重复利用的角度反映出企业开展循环经济的实际情况。企业开展循环经济既有民间投资的推动,又有财政资金的激励,因此,选择3个自变量,即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工业治理固体废物完成投资和财政环境保护和城市水资源建设支出。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指标代表了民间资本和财政资金对循环经济的双向推动,反映了在两方合力的作用下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效应。工业治理固体废物完成投资即企业自身治理固体废物的投入,强调了民间资本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效应。财政环境保护和城市水资源建设支出作为财政统计指标,突出了财政政策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效应。

(二)模型的建立。以“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GP)为被解释变量,财政环境保护和城市水资源建设支出(FT)、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PT)、工业治理固体废物完成投资(IT)作为解释变量,构建循环经济财政政策模型。

基本模型是:GP=βFIFT+βPIPT+βITIT

β是回归系数向量,表示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工业治理固体废物完成投资和财政环境保护和城市水资源建设支出对“三废”综合利用的“净影响”。当回归系数为正且显著时,两者是互补关系,意味着民间投资或财政政策对“三废”综合利用有正效应,即有助于激励“三废”综合利用,也就是有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当回归系数为负且显著时,两者是替代关系,意味着在民间投资或财政政策的作用下,“三废”综合利用会减少,即不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当回归系数不显著时,无法判定民间投资和财政政策对“三废”综合利用的影响效果。

(三)数据说明。表1是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财政年鉴公布的数据整理而得。检验的样本空间是2000~2006年的观测数据。

(四)回归的结果及分析

GP=5.43FF+0.12PT-9.57IT

T=5.44 2.12 -2.29

R2=0.97 adR2=0.95 dw=1.88

回归分析揭示了财政环境保护和城市水资源建设支出(FT)、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PT)、工业治理固体废物完成投资(IT)对“三废”综合利用的效应。括号内的数字为t统计量,S.E.是回归函数的标准差,R2是可决系数。R2=0.9697说明拟合情况很好,“三废”综合利用的相对变化可以由自变量给予96.97%的解释。回归结果显示,财政环境保护和城市水资源建设支出(FT)与“三废”综合利用具有正的相关性,且相关性显著。财政环境保护支出的弹性系数为5.43,表明财政政策对“三废”综合利用激励作用明显。财政每投入1%的环境保护资金,“三废”综合利用增加5.43%。环境污染治理投资(PT)对“三废”综合利用也具有促进作用,其弹性系数为0.12,表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每增加1%,“三废”综合利用增加0.12%。财政环境保护支出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均通过10%的显著水平检验,而且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对“三废”综合利用的激励作用明显弱于财政环境保护支出。工业治理固体废物完成投资与

“三废”综合利用具有负的相关性,弹性系数为9.57。

篇10

污染物排放时空特征

山东省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变化特点,利用变异系数和集中率来进一步分析山东省工业主要污染物占较大比重的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工业固体产生量时空和行业分布特征。变异系数变异系数又称“标准差率”和“离散系数”,是衡量资料中各观测值变异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其计算公式为:CV=σ/μ(1)式(1)中:CV为变异系数;σ为标准差;μ为平均值。变异系数可以度量不同单位数据的变异程度,反映不同系列数据总体均值在单位均值上的离散程度。可以分析不同污染物的空间离散程度,初步判断不同污染物在空间的不均衡水平[3]。地区和行业集中率集中率表示污染物排放量或产生量较大的前几位地区或行业占总量的份额。集中率可以看出污染物的地理或行业的集中程度[4]。其计算公式为:CRn=ni=1ΣSi(2)式(2)中:CRn为污染物排放量或产生量较大的前n位地区或行业占总量的比重之和,其取值在0~100%,取值越大,表示污染物越集中;n为地区或行业个数,本文取n=5。空间变异分析由2001-2010年工业SO2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变异系数计算结果(图6)可以看出,3项主要污染物空间排放差异不尽相同。工业SO2排放量变异系数由2001年的32%连续下降至2005年20%后,2006年骤然上升1倍多至42%的最高值,2007-2010年又缓慢回落至40%,表明山东省工业SO2排放量各地区变异程度逐渐减少。工业废水排放量变异系数较为稳定,由2001年的48%逐年缓慢上升2009年的56%的最高点,2010年回落至52%;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处于平稳下降趋势,由2001年的最高点76%连续10年下降至2010年的60%。表明工业废水排放量各地区变异程度较稳定,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各地区变异程度逐渐扩大。区域集中率分析由图7工业SO2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前5位地区集中率计算结果可以看出,3项主要污染物集中率10年来变化不大,基本在40%~60%。从统计数据看[5],2010年山东省SO2排放量最大的城市是淄博市,占全省SO2排放总量的12.0%,潍坊、济宁、德州、临沂和烟台位列其后。这6个城市SO2排放量之和占全省排放总量的接近一半,达49.0%;2010年山东省工业废水排放量最大的是潍坊市,为19754万t,其它排放量较大的城市依次为淄博、聊城、德州、枣庄和济宁,这7个城市的废水排放量占当年全省废水排放总量的55.7%;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从各地区的排放情况来看,由于当地电力和矿采业较为发达,烟台市和济宁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一直居全省前列。2009年,这2个地区固体废物产生量分别为1982和1971万t,两市之和占山东全省产生总量的26.1%。行业集中率分析由图8工业SO2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前五位行业集中率计算结果可以看出,3项主要污染物集中率10年来一直维持在60%以上,集中度较高。其中工业SO2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行业前5位集中率变化规律基本一致,除2003年和2006年集中率略有下降外,其它年份均明显大于80%;工业废水排放量前5位行业集中率2003年、2005年、2007年和2010年在70%以上,其它6年均在60%以上。从统计数据看[5],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SO2排放量一直居山东省各行业SO2排放的首位。尽管山东电厂脱硫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省内电厂普遍投资安装了较为先进的脱硫设备,但2010年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SO2排放量仍为759078t,占当年全省SO2排放总量的比重高达57.8%。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SO2排放量分别位居第二、第三位,占排放总量的比重分别为8.34%和7.10%。排放量排在前3位的行业占全省SO2排放总量的比重超过70%;造纸、化工、纺织等传统产业为工业废水高排放行业。从主要行业的排放情况来看,居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前3位的行业均为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以及煤炭开采和洗选业。2010年,这3个行业的工业固废产生量分别为5068、3161和1657万t,分别占工业固废产生量的33.5%、20.9%和11.0%。

篇11

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2)06-0056-07

一、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在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我国资源消耗激增,环境质量下降,经济增长的资源和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国家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首次设定了主要污染物减排的约束性和预期性指标。总体来看,各地区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时期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污染总量控制取得积极成效。根据环保部公布的2010年度以及“十一五”时期全国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的结果,2010年与“十五”末期的2005年相比,化学需氧量(COD)和SO2排放量两项约束性指标分别下降12.45%和14.29%,均超额完成10%的减排任务。

目前,工业排放仍是我国污染的主要源头。其中,SO2排放量中有约85%来自工业排放。电力、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钢铁和化工这四大行业是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的大户。尤其是电力行业,从地域上看,我国火电发电企业集中分布在华北、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这三个区域的火电装机容量占全国火电装机容量的一半以上。其中,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工业生产和居民消费电力消费量大,且水电、风电、核电等其他电源难以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火电一直是当地能源供应的主要来源,因而江苏、广东等省市废气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处于较高水平;而华北地区靠近我国重要的煤炭产地山西、内蒙古,火力发电具有先天的优势,火力发电成本优势明显,火电行业在这些地区的集中布局导致山西、内蒙古等地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西部地区水能、风能等资源丰富,对火电的依赖相对较小,工业化进程滞后,云南、宁夏、青海、等地区废气污染物排放量较少。另外,北京、上海等省市随着现代服务业发展,以高耗能、高排放为特征的产业明显减少,因而工业污染物排放相对也较少,但城市化进程加快却使这些地区机动车等新污染源的排放不断增长。由于各地区地理和资源条件差别较大,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不同,使得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也直接影响不同地区的减排效果。鉴于污染排放具有的区域性特征,本文以四大经济圈(长三角地区、泛珠三角地区、东北地区、环渤海地区)和三大经济地带(东、中、西部)为研究对象,比较“十一五”时期典型区域污染减排的效果,为提高区域减排措施的针对性提供依据。

二、“十一五”时期典型地区的减排效果

1. 长三角地区①

产业趋同性高是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突出特点之一。同时,开发区产业同质化明显,这一地区很多城市都在发展的高新技术园区、创意产业园、物流园区、中央商务区以及食品饮料、纺织、印刷、塑料、办公机械设备、电子信息等产业,长三角的江、浙、沪三地的同构性相似系数高达80%以上。同时,过去30余年中,这一地区工业化进程快,经济总量不断扩张,积累的环境污染问题比较多。“十一五”时期,随着长三角地区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加之新建污水处理设施和新建废气处理设施等工程减排措施,除生活烟尘排放几乎无变化之外,该地区其他主要污染物的减排效果较明显。

(1)废水排放总量增加,但COD工程减排效果显著。“十一五”时期,长三角地区废水排放总量增加约16.1%。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呈下降态势,2010年比2005年下降约4.1%;生活污水排放量迅速增加,长三角地区生活污水排放量5年间增加38.2%。同期,长三角地区的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得以有效控制,下降幅度达19.9%。

(2)工业废气排放量上升,污染减排效果较为明显。“十一五”时期,长三角地区的工业废气排放量上升54.5%,但废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却有较大幅度下降。SO2排放量下降24.0%,其中工业和生活SO2排放量分别下降25.4%和8.3%。烟尘排放量下降21.7%,工业烟尘排放下降25.1%,生活烟尘排放量在这5年间几乎没有变化,波动幅度很小。工业粉尘排放量减排效果则十分明显,大幅下降49.8%。

(3)工业固体废物减排效果十分显著。“十一五”时期,长三角地区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由2005年的5.77万吨降至2010年的0.62万吨,降低89.3%,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该地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增加。“十一五”时期,随着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发展,长三角地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工业固体废物贮存量和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分别增加约48.4%、23.9%和15.6%,工业固体废物处理量(包括综合利用量、贮存量和处置量)增加46.8%。2010年,上海和江苏已实现固体废物零排放,浙江省固体废物排放量也仅为0.62万吨,已经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

2. 泛珠三角地区②

尽管泛珠三角地区中各省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其三次产业构成状况相差很大,但总体来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地区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20世纪90年代以来下降加速,至约14%;第二产业比重90年代后才大幅上升至约45%;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但呈先快后慢趋势,至约41%。这种产业结构决定了泛珠三角地区污染减排面临较大的压力。③

(1)生活污水排放量迅速增加,减排效果一般。“十一五”时期,泛珠三角地区废水排放总量有所下降,减少约4.6%。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下降8.5%,而由于外来人口激增,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该地区生活污水排放量迅速增加,泛珠三角地区生活污水排放量5年间增加27.5%。“十一五”时期,泛珠三角地区的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呈下降态势,10.6%的降幅略超过下降10%的约束性任务。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数据应用支持系统。

(2)工业废气排放量翻番,排放得以有效控制。“十一五”时期,泛珠三角地区的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上升势头十分强劲,大幅增加110.0%。但由于泛珠三角地区脱硫设备、除尘器等废气治理设施投入力度较大,因此“十一五”时期该地区废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得到较好控制,SO2排放量下降13.1%,其中工业和生活SO2排放分别下降14.1%和 8.2%。烟尘排放量下降38.6%,工业和生活烟尘排放分别减少45.0%和5.1%。同时,工业粉尘排放量减排进展十分顺利,由2005年的293万吨降至2010年的150.6万吨,降幅达48.6%。

(3)工业固体废物减排效果显著。“十一五”时期,随着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处置技术不断提高,泛珠三角地区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由2005年的514.76万吨降至2010年的155.71万吨,降低69.8%,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增加111.5%,工业固体废物贮存量略为减少2%,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增加了51.7%,工业固体废物处理量(包括综合利用量、贮存量和处置量)增加72.2%。其中,2010年海南省实现了固体废物零排放。

3. 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沉重,旧体制影响较大。近年来,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活力逐步恢复,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经济恢复提速使得东北地区污染排放和治理出现了一些新特点。目前,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仍然偏重,第二产业比重超过50%,导致“十一五”时期该地区污水和废气排放量均有所增加,加之废水处理设施等投入不足,致使其主要污染物减排效果一般,化学需氧量与二氧化硫减排幅度均在10%左右。

(1)废污水排放量有所增加,COD减排效果尚可。“十一五”时期,东北地区废水排放总量略微增加4.75%。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下降22.1%,而生活污水排放量5年间增加26.2%。东北地区废水中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也有所减少,下降14.0%,小幅超过“十一五”约束性指标的要求。

(2)工业废气排放量上升较快,减排效果一般。“十一五”时期,东北地区工业废气排放量上升较快,由2005年的31,103亿标立方米增加至2010年的45,306亿标立方米,增幅为45.7%。除生活烟尘排放量增加了10.5%外,废气中其他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呈下降态势。其中,SO2排放量由2005年的208.8万吨下降至2010年的186.9万吨,下降10.5%,勉强达到“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工业和生活SO2排放量分别下降7.2%和 24.7%,是四大经济圈中工业SO2减排效果最差的地区。烟尘排放总量由2005年的170.6万吨下降至2010年的135.6万吨,下降20.5%,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下降35.08%。在东北地区各项大气污染指标中,工业粉尘排放量减排成效相对较好,降幅为61.2%。

(3)工业固体废物减排效果显著。“十一五”时期,东北地区的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增加94.7%、工业固体废物贮存量增加11.6%,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增加89.4%,工业固体废物处理量(包括综合利用量、贮存量和处置量)增加73.1%。在综合利用提高和合理处置的作用下,“十一五”时期东北地区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由2005年的11.28万吨降至2010年的4.65万吨,降低58.8%。其中,2010年吉林省实现了固体废物零排放。

4. 环渤海地区④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之一。近年来,该地区钢铁、机械、石油、石化、造船等重化工业扩张较快,工业在地区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即使在“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时期,环渤海地区以重化工业为特征的临港产业也没有降温迹象,钢铁、石化、制浆等“大进大出”的产业集中在该地区布局。在快速重化工业化下,“十一五”时期环渤海地区废水和废气排放均有所增加,但由于该地区在新增废水处理设施、脱硫设备和除尘器方面投入较多,主要污染物减排成绩突出,化学需氧量和S02减排均接近20%。

(1)生活污水排放量有所增加,化学需氧量减排效果突出。“十一五”时期,环渤海地区废水排放总量有所增加,由2005年的86.9亿吨增加到2010年的112.2亿吨,增加29.1%(见图6)。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呈缓慢增长态势,增加2.5%;生活污水排放量增长速度较快,环渤海地区生活污水排放量5年间增加了53%。“十一五”时期,环渤海地区废水中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有所减少,下降幅度为17.3%。

(2)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上升较快,主要污染物减排效果显著。“十一五”时期,环渤海地区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上升很快,增加75.1%。废气中的SO2排放下降19.5%,其中工业和生活SO2排放量分别下降18.4%和 25.1%,减排效果明显。烟尘排放量下降27.1%。工业粉尘排放量则由2005年的159.1万吨降至2010年的70.2万吨,下降55.9%。

(3)工业固体废物减排取得重要进展。“十一五”时期,环渤海地区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由2005年的61.08万吨降至2010年的7.31万吨,减少88.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增加88.3%、工业固体废物贮存量减少23.6%,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增加114.9%,工业固体废物处理量(包括综合利用量、贮存量和处置量)增加76.7%。其中,2010年,天津市实现了固体废物零排放,山东省和北京市固体废物零排放接近零排放。

4.“十一五”时期四大经济圈污染减排效果比较

从化学需氧量和SO2这两项污染减排约束性指标的完成情况来看,“十一五”时期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的减排效果相对较好。再从SO2的排放构成变化来看,四大经济圈工业和生活排放下降的幅度存在较大差别。长三角和泛珠三角地区工业SO2下降幅度明显超过生活部门,这主要是由于这两个地区高污染产业转移加快、工业清洁生产技术应用使其工业废气污染防控效果改善,而在应对外来人口增加、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的生活废气排放激增方面,这两个地区的经验、制度建设和设施投入却相对滞后。对于东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由于产业结构相对较重,其污染减排的压力仍集中在工业领域。四大经济圈废水排放的情况基本一致,COD排放量均有所下降的同时,各地区生活废水排放量大幅度上升,成为未来废水治理的重点(见表1)。对于烟尘、粉尘以及固体废弃物等非约束性或预期性污染减排指标,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四大经济圈均取得了突出的减排效果。

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两个地区的减排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工程减排实现的。“十一五”时期,长三角地区废水处理设施增加4,708套,同期新增脱硫设施等废气治理设施数14,537套,使其废水和废气治理能力明显提高;环渤海地区新增脱硫设备、除尘器等废气治理设施数5,895套,5年间该地区新增废水处理设施1,256套。但该地区各省市之间废水处理设施投资的差距很大。其中,山东省新增废水处理设施927套,占该地区新增废水处理设施总数的约73.8%,而北京市和河北省废水处理设施数则出现了减少的现象。相比之下,泛珠三角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工程减排力度明显不足。“十一五”时期,泛珠三角地区废气治理设施的数量不足长三角地区的一半,废水处理设施数仅增加2,190套。东北地区新增废水处理设施仅为684套,其中仅辽宁省新增废水处理设施656套,占东北地区新增废水处理设施总数的约96%,而吉林和黑龙江废水处理设施投入严重滞后,这直接制约了东北地区COD的整体减排效果,而该地区新增脱硫设备、除尘器等废气治理设施数2,273套,仅为长三角地区的15.6%。工程减排的力度和效果一方面取决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污染治理投入能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各地环境保护意识和对“十一五”污染减排任务重视程度的差别。

表1 “十一五”时期四大经济圈主要污染减排约指标

完成情况的比较(%)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三、东、中、西部地区主要污染物减排效果分析

1.“十一五”时期东、中、西部主要污染减排指标的变化

(1)SO2排放地区差异不大,西部地区减排效果较差。从SO2排放总量来看,2010年东中西部差距不大。其中,西部地区SO2排放量最多,为817.4万吨,占全国SO2排放总量的38%;东部地区次之,排放量为771.93万吨,占比为35%;中部地区排放量相对最少,为595.79万吨,占27%。而从减排效果来看, 2010年,东中西部地区SO2排放量较“十五”末的2005年分别下降为15.5%、13.1%和8.9%。

(2)化学需氧量减排效果一般,东部相对较好。2010年,东、中、西部地区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差别也不大。其中,东部地区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最多,占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的38%;中部地区次之,占32%;西部地区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相对最少,占30%。根据2010年和2005年的环境统计数据,东部地区的减排情况较好,而中西部地区的减排效果并不理想。2010年,东、中、西部地区化学需氧量较“十五”末的2005年分别减排17.4%、10.5%和7.4%。中西部地区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较少,但是环境污染治理设施投入力度不足,污染减排效果相对较差,其中西部地区未完成“十一五”时期COD的减排目标。

(3)中西部地区烟尘减排效果较好,东部略差。2010年,中部地区烟尘排放量为306.28万吨,占全国烟尘排放总量的34%;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烟尘排放量分别占全国的比重均为33%。三大经济带烟尘减排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10年,东、中、西部地区烟尘排放较“十五”末的2005年分别下降19.6%、30.8%和30.0%。中部地区烟尘排放量最多,但烟尘整治力度较大,因而烟尘减排效果较好;西部地区煤炭、天然气等资源相对密集,燃煤产生的空气污染物如烟尘等排放量较大,SO2和烟尘过度排放容易造成酸雨,国家以及西部各省市区政府对烟尘和SO2的治理较为重视,带动了西部地区烟尘治理。

(4)工业粉尘减排取得积极进展,地区差异不大。2010年,东中西部地区工业粉尘排放量存在一定差距。其中,中部地区工业粉尘排放量最多,占全国工业粉尘排放总量的38%;西部地区的工业粉尘排放量较中部略少,占全国工业粉尘排放总量的34%;东部地区工业粉尘排放量最少,占全国烟尘排放总量的比重为28%。另根据环保部公布的《2010年环境状况公报》,“十一五”时期三大经济带工业粉尘减排效果显著,分别较“十五”末的2005年减排53.8%、51.7%和46.7%,减排幅度居主要污染物首位。东部地区不但工业粉尘排放量最少,而且减排效果也居首位。

2. 影响三大经济带减排效果的主要因素

目前,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处于不同阶段,从收入水平来看,2010年东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为45,510元,中部地区为24,871元,西部地区为22,570元。若按当年汇率计算,则分别为6,873美元、3,756美元和3,408美元。根据世界银行2010年调整后的划分标准,虽然东、中、西部地区都已经跨入了中等收入阶段,但东部地区处于“偏上中等收入”阶段(标准为3,946美元~12,195美元),中西部地区还“偏下中等收入”阶段(标准为996美元~3,945美元)。从城市化水平来看,2009年,东部地区城镇化率达57%,中部地区为高出44.3%,西部地区高出38.4%。再从就业结构来看,根据2010年统计数据,我国工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28.7%,其中,东部地区为36.3%,中部地区为26.6%,西部地区为19.7%。如果再考虑产业结构等因素指标,可以初步判定,我国工业化进程已进入钱纳里所划分的工业化中期的后半段。其中,沿海地区已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前半段,中部地区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段,而西部地区至今仍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前半段。

发展阶段不同决定了各地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程度的差别,直接影响其环境治理投入力度和技术水平。目前,国内外有关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基本都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检验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研究结果显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主要形态为倒U型,即当人均GDP达到一定临界水平后,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效应将由负转正。在大多数研究结果中,倒U型曲线的转折点一般发生在人均GDP5,000美元~20,000美元之间(Stern,2004)。基于发展中国家样本的EKC曲线临界值一般要低于发达国家样本环境的临界值,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对发展中国家具有警示作用(Dasgupta等,2002)。根据上述研究结论,以“十一五”时期人均GDP水平,东部地区已经或正处在倒U型曲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处,这使其污染排放随着经济进一步增长将呈下降趋势,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这些地区处于污染排放快速上升的时期,但在国家强制减排的推动下,中西部地区也有可能加快达到拐点。

值得注意的是,“十一五”时期“政策和管理减排”对整体减排的贡献度较大,而在政策执行力方面,三大经济带指尖也有差距。东部地区更注重环境保护,执行中央关于污染减排各项政策较为彻底,强调落实污染减排目标责任制,认真实施主要污染物减排统计监测考核及减排核查核算办法,对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和年度减排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考核,严格落实奖惩措施。与之形成对照的是,污染治理效果相对较差、能源富集的一些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更注重GDP增长以及财政收入和就业增加,环境保护意识相对淡薄,污染治理投入力度较小,其减排效果与东部地区有差距。

另外,随着经济发展,企业环保设施投入以及较高的排污费成为东部“双高”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主要压力,而该死去土地成本、人力成本、交易成本等要素成本不断上升,投资报酬递减。与此同时,由于东部地区已初步实现产业升级,当地政府通过各种政策措施迫使那些不符合本地发展目标的企业外迁。而在西部地区,现阶段仍更多的是考虑生存问题而不是生活质量。因此,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一些高能耗、高污染项目不断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中西部地区部分地方政府表现出“招商引资饥渴”,为了引进工业项目,往往降低环境门槛,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姑息纵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虽然对加快中西部经济增长和工业化具有促进作用,但由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污染物减排监测能力和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加之国家能源战略布局调整,这些因素进一步加剧了西部地区的工业污染,导致西部地区未能完成“十一五”时期SO2减排10%的约束性任务,不仅使其后续减排压力增大,而且原本脆弱的西部生态系统也将面临更加严峻的环境影响。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篇12

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KEBoulding)1962年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被看作是循环经济思想的萌芽。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著名报告《增长的极限》,系统地考察经济增长与人口、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科学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向全世界发出了100年后经济增长将会因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而停滞的警告。1990年,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珀斯和特纳在其《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一书中首次正式使用了“循环经济”一词。1996年,德国颁布《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首次在国家法律文本中使用循环经济概念。德国、日本、美国、英国和法国等相继将循环经济作为其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在循环经济的探索和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发展循环经济也是实现我国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创造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和有效途径,对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循环经济的内涵

所谓循环经济是指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其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物质能量循环利用过程,是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高效回收为特征的生态经济发展形态。

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是资源的循环利用。它是与传统的“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开放的单型的物质流动模式相对应的“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性物质流动模式。从科学范式角度看,循环经济是基于技术范式革命的基础上的一种新经济发展模式,其技术特征表现为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再生化。循环经济模式可以概括为:自然资源、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再生资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是将环境与经济行为科学地构建为一个严密的、封闭的循环体系[1-4]。

2与环境相关的经济发展模式

就与环境而言,人类社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3种模式:传统经济模式、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和循环经济模式[2-5]。

2.1传统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崇尚的是“人类中心”观念,人类为所欲为地使用、掠夺自然资源,又在生产、消费过程中任意排放废弃物。这是一种由“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线型经济,其首尾缺乏有机呼应与衔接,有生命周期的概念,无物质循环的意义。

在早期阶段,由于人类对自然的开发能力有限,而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还较强,因此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不是很明显。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长,环境的自净能力削弱乃至丧失,这种发展模式导致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资源短缺的危机愈发突出。不考虑环境的发展模式让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2.2末端治理模式

这是一种准现代经济模式,它以“先污染,后治理”为基本特征,因为把治理置于生产之后,所以是“过程末端治理”模式。其进步性表现在经济主体有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主观努力和作用,但忽视生产过程的无害化,而仅着眼于事后补救,这势必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和代价。

这一模式曾经对于遏止环境污染的迅速扩展发挥了历史性作用。但是,从资源短缺到资源枯竭的现状,不难看出末端治理范式的理论基础已经无法再支撑起现实分析的框架。末端治理需要很大的投资,运行费用高,建设周期长,经济效益小,企业缺乏积极性。

2.3循环经济模式

这种模式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把人类看作自然的一部分,既要开发利用自然,又要尊重和关爱自然,因而倡导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污染,重复和循环使用多种物质资源,把人类的经济活动概括为“资源―生产―流通―消费―废弃物回收与资源再生”的循环流动过程。这一过程可简要地阐释为:原材料经过与生产设备、劳动力的有机配置,转化为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产生价值升级;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实现货币价值和使用价值;剩余废弃物经回收、处理、改造,转化为新的再生资源,对下一生产周期给予物质支持。徐匡迪院士把循环经济概括为:“尽可能少的资源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通过节约、回收和利用废旧资源,使尚未被充分利用的价值得以开发和使用,产生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循环经济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应用与研究现状

就我国的循环经济而言,发展相对来说比较迟缓。废品回收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生产和消费规模大幅度提高,但废弃物的再资源化并未得到相应的发展,在某些方面甚至出现了萎缩。以城市生活垃圾为例,除金属得到了利用外,大量的废塑料、废纸、废玻璃、电池等基本无人问津。废品回收业不断萎缩。据北京市调查,1965年二环路内的国有收购点逾2000个,到1997年,国有、集体和个体收购点总共只有16个。从环保产业的规模业可以看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001年12月26日,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第三次全国环保产业普查结果。2000年我国环保相关产业从业单位为18144个,从业人员为317.6万人,年收入总额17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9%),分别比1997年增长了100%、218%和268%。但是,与国际水平相比,我国的环保产业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在世界6000亿美元的环保产业市场中,日本占了3862亿美元,美国占了近1000亿美元,我国只有200亿美元。因此,循环经济在环境污染治理领域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应是我国21世纪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6-7]。

3.1在污染物处理处置中的应用

3.1.1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我国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巨大,2005年,我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3.4亿t,清运生活垃圾、粪便1.95亿t[8];2000年,我国畜禽粪便产生量达到19亿t,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45亿t[9];我国每年产生各类农作物秸秆约6.5亿t,其中40%未被有效利用,秸秆随处堆放或就地焚烧,严重污染了环境[10];2004年全国700多座城市污水处理厂产生污泥逾800万t。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投入使用的电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绝大多数已经到了报废期限,特别是电子信息产品,由于升级换代快,更新报废的周期更短。我国每年有400多万台电视机、500多万台洗衣机、500多万台冰箱、600多万台计算机及3000万部手机进入淘汰期。2004年我国废旧轮胎产生量达到1.12亿条(约320万t橡胶),预计到2010年,我国废旧轮胎的产生量将达到2亿多条(约520万t橡胶)[11]。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的任务非常艰巨。近年来,对固体废物的资源化、能源化、农用化和材料化等途径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进展。①固体废物资源化强调废弃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它与循环经济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是循环经济理念在实践中较早的应用,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我国固体废物资源化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004年我国轮胎翻新量为850万条,轮胎翻新比(翻新量占新胎产量的比例)仅为汽车行业4%;全世界钢的生产平均消耗废钢铁约占45%,美国约48%,我国不足20%。②在能源化方面,采用卫生填埋—填埋气发电、焚烧发电等途径进行生活垃圾的能源化利用方面,基本上奠定了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的技术基础。据建设部综合财务司统计,截至2003年底,全国660个建制市中现有各类生活垃圾处理厂(场)574座,年处理能力为7545万t。其中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457座,处理能力6404万t;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厂47个,处理能力370万t[12]。日本第1座工厂化垃圾焚烧厂始建于1893年,目前遍布全国正在运行的工厂化垃圾焚烧厂280~300座,承担着处理全日本75%以上城市垃圾的任务[13]。按照我国产生的生活垃圾推算,若用其全部用来焚烧发电,其能源潜力约为2×1012kW·h,大约相当于1990年我国发电总量的2倍;按照其所含能量估算,其能源潜力约为3×1015kJ,相当于9500万t标准煤,相当于我国1981年能源消费总量的1/6[14]。农作物秸秆气化燃烧发电,以及通过生物质工程进行作物秸秆开发生物柴油、乙醇等燃料和能源方面也积极开展了研究和探索。初步形成百万吨车用燃料推广示范,世界第1座以生物质为原料生产乙烯的工厂由安徽丰原集团建设并成功运营。我国每年陈化粮、饲料用粮约1亿t,加工转化可获得相当5000万t原油。如我国科学家研究的甜玉米,产量可达70t/hm2,可生产6t以上燃料酒精。另外,我国现在每年仅废弃的作物秸杆、林业弃置物达10亿t,相当于1亿t以上的燃料汽油[15]。③在有机固体废物的农用化、堆肥化利用方面,尽管现在在有机生活垃圾、城市污泥、畜禽粪便等有机固体废物的堆肥技术上已经比较成熟,但是由于堆肥产品的出路问题,有机固体废物的农用化、堆肥化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相比之下,一些发达国家,如韩国,在政策上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导向、激励和补贴机制,有效地促进了堆肥产业的发展。

3.1.2污水处理。在污水处理领域,中水回用和资源化技术很好地体现了循环经济理念。据统计,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平均为103m3,是发达国家的10~20倍;而水的重复利用率平均仅为40%左右,发达国家平均已达到75%~85%[16]。法国的塞纳河在入海之前,已被利用过9次,非洲的尼罗河则被利用多达50次。1995年日本污水回用率已高达77.2%,2000年美国污水回用率也达72%[17]。最近,在污水处理中的生物电能研究和利用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学者将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应用到污水处理中,达到处理污水—利用有机物分解过程中产生的电能的双重效果。这种新的思想可能会大大缓解污水处理行业的资金困难[18]。

3.1.3废气治理。我国的钢铁企业与日本三菱重工合作,将钢铁厂的废气加压后通过汽轮发电机推动发电厂的发电机,1个200万t钢铁厂的废气可以推动30万kW电厂的发电机,原来耗能大户变成能源生产企业,二氧化硫在发电过程中也被循环利用。通过推行循环经济,把废气变成能源,把有害气体也消化掉了[19]。山西焦化集团作为全国首批42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之一,在废气治理方面,开展焦油尾气回收、锅炉除尘、合成氨回收、氢回收等废气回收工程,年回收煤气800万m3、合成氨1400t、氢气1450万m3,经济效益达数千万元[20]。

3.2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循环经济体系

近年来,我国在3个层次上逐渐展开循环经济的实践和探索,即:在企业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在工业集中区创建生态工业园;在城市和省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已取得初步成效。例如,贵港、南海、石河子等不同类型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建设进展顺利,成效可观;黑龙江、吉林、海南、福建已制定了生态经济省规划;贵阳、南京、天津等城市提出建设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试点。贵阳是中国建设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的首家试点城市,2002年3月建立了以政府为中心、市循环经济办公室牵头、各部门分工负责的组织体系,聘请十几位国内外专家组成顾问组,编制了一批重点规划项目,正式启动了28个支撑项目;第2批200个支撑项目也在梳理规划之中。贵阳搞了城市基础设施中的水、能源和固定废弃物循环利用系统和生态保障体系中的绿色建筑、人居环境建设系统;还推进了部分产业循环体系建设,如磷产业、铝产业、中草药、煤产业、生态农业、建筑与城市基础设施、旅游和服务等。浙江省2003年319家资源综合利用生产企业共利用废弃资源2272万t,实现产值113.9亿元,比2002年增长30.6%。天津开发区2002年万元GDP标准煤的能耗达到了2.63t,2003年万元GDP消耗标准煤0.135t;目前,天津开发区已有26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企业纷纷进行清洁生产、生态设计实践。鞍钢通过建设工业污水处理设施,工业用水实现了100%循环利用,基本实现零排放;建成转炉煤气回收系统,回收转炉煤气与焦炉煤气混合,用于轧钢加热炉,每年产生20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园区是由蔗田、制糖、酒精、造纸和热电等企业与环境综合处置配套系统组成的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区,通过副产品、能源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形成比较完整的闭合工业生产系统,达到园区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利用,将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限度,同时大大提高制糖行业的经济效益,为该行业的结构调整和污染治理开辟了一条新路[21-22]。

3.3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国家层面的循环经济法律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2005年)。发达国家对资源再生产业十分重视,并有专门的法规。如美国的《资源保护和回收法》和《预防污染法》、欧盟的《报废车辆指令》、德国的《废弃物限制处理法》、日本的《废弃物处理法》和《资源有效利用法》等,基本宗旨都是促进对有关资源的回收利用和循环使用。

我国已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并在积极筹备构建较为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例如,国家相关部委已经了《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技术政策》《国家环保总局关于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循环经济促进法》正在紧张地酝酿之中[23-27]。

4运用循环经济思想指导我国环境污染治理应该注意的问题

4.1从设计上遵循循环经济原则

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统一起来,做到物尽其用,即在产品使用生命周期结束之后,也易于拆卸和综合利用。在产品设计中,尽量采用标准设计,尽量不产生或少产生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不利影响;不使用或尽可能少使用有毒有害的原料。

4.2在处理工艺技术中,采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

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一系列成熟的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生态工业链接技术作为支撑。这些技术的研发亟需加强。要加快制定循环经济的衡量标准,衡量企业是否构建了循环经济生产体系必须有明确的标准,这关系到如何制定循环经济优惠政策。只有明确了标准,才能使国家对循环型工业的扶持政策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

4.3资源综合利用,使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

把有害环境的废弃物减少到最低限度,这是循环经济的一条重要原则和重要标志。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如下有2种方式。

4.3.1原级资源化。把废弃物生成与原来相同的产品,如将工业污水深度处理后,回用作工业水;将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冷凝液回收用作脱盐水等,这种方式的利用可以减少原生材料量的20%~90%。

4.3.2次级资源化。把废弃物变成与原来不同的新产品,这种利用方式,可减少原生材料量的25%。工业生态园是推行循环经济的一种好方式,这种方式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使资源和能源在这个工业系统中循环使用,上家的废料成为下家的原料和动力,尽可能把各种资源都充分利用起来,做到资源共享,各得其利,共同发展。

4.4在管理上形成循环型运行机制

篇13

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07年12月31日,时期为2007年度。普查对象是我国境内排放污染物的工业污染源(以下简称“工业源”)、农业污染源(以下简称“农业源”)、生活污染源(以下简称“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普查内容包括各类污染源的基本情况、主要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数量、污染治理情况等。

经过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及全体普查人员两年多的共同努力,现已完成了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任务。现将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总体情况

(一)各类普查对象数量

1.全国总数量

普查对象总数592.6万个,包括:工业源157.6万个,农业源289.9万个,生活源144.6万个,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4790个。

2.各地区普查对象数量(见表1)

(二)主要污染物全国排放总量

各类源废水排放总量2092.81亿吨,废气排放总量637203.69亿立方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化学需氧量3028.96万吨,氨氮172.91万吨,石油类78.21万吨,重金属(镉、铬、砷、汞、铅,下同)0.09万吨,总磷42.32万吨,总氮472.89万吨;二氧化硫2320.00万吨,烟尘1166.64万吨,氮氧化物1797.70万吨。

二、工业污染源

(一)基本情况

1.普查对象数量

工业源普查对象为1575504家。

浙江、广东、江苏、山东和河北省普查对象数量居前5位,分别占全国工业源总数的19.9%、17.1% 、11.8%、6.1%和5.1%。

工业源普查对象数量居前几位的行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83845个、通用设备制造业140222个、金属制品业123274个、纺织业107673个、塑料制品业88087个、农副食品加工业82654个、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81909个。上述7个行业合计占全国工业源普查对象总数的51.3%。

2.工业废水全国产生和排放情况

产生量738.33亿吨,排放量236.73亿吨。工业企业废水处理设施140652套,设计处理能力2.35亿吨/日,废水年处理量458.52亿吨。

3.工业废气全国产生和排放情况

产生和排放量均为612275.17亿立方米。工业企业废气处理设施244641套,设计处理能力172.43亿立方米/时,废气年处理量401513.33亿立方米。

(二)主要水污染物

1.产生和排放情况

工业废水中主要污染物产生量:化学需氧量3145.35万吨,氨氮201.67万吨,石油类54.15万吨,挥发酚12.38万吨,重金属2.43万吨。

工业废水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1)厂区排放口排放量:化学需氧量715.1万吨,氨氮30.4万吨,石油类6.64万吨,挥发酚0.75万吨,重金属0.21万吨;(2)厂区排放后,再经城镇污水处理厂及工业废水集中处理设施削减,实际排入环境水体的污染物排放量:化学需氧量564.36万吨,氨氮20.76万吨,石油类5.54万吨,挥发酚0.70万吨,重金属0.09万吨。

2.主要行业排放情况(以厂区排放口排放量计)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居前几位的行业:造纸及纸制品业176.91万吨、纺织业129.60万吨、农副食品加工业117.42万吨、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60.21万吨、饮料制造业51.65万吨、食品制造业22.54万吨、医药制造业21.93万吨。上述7个行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合计占工业废水厂区排放口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的81.1%。

氨氮排放量居前几位的行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3.16万吨、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3.13万吨、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2.57万吨、农副食品加工业1.79万吨、纺织业1.60万吨、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1.49万吨、饮料制造业1.24万吨、食品制造业1.12万吨。上述8个行业氨氮排放量合计占工业废水厂区排放口氨氮排放量的85.9%。

石油类排放量居前几位的行业:通用设备制造业1.25万吨、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90万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0.75万吨、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0.66万吨、金属制品业0.64万吨、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0.57万吨、煤炭开采和洗选业0.46万吨。上述7个行业石油类排放量合计占工业废水厂区排放口石油类排放量的78.8%。

挥发酚排放量居前几位的行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5110.68吨、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861.82吨、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717.72吨、造纸及纸制品业346.04吨、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94.41吨。上述5个行业挥发酚排放量合计占工业废水厂区排放口挥发酚排放量的96.5%。

3.重点流域排放情况

重点流域(海河、淮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下同)工业源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化学需氧量145.28万吨,氨氮2.96万吨,石油类1.85万吨,挥发酚1938.63吨,重金属0.01万吨。

(三)主要气污染物

1.产生和排放情况

工业废气中主要污染物产生量:二氧化硫4345.42万吨,烟尘48927.22万吨,氮氧化物1223.97万吨,粉尘14731.49万吨。

工业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二氧化硫2119.75万吨,烟尘982.01万吨,氮氧化物1188.44万吨,粉尘764.68万吨。

2.主要行业排放情况

二氧化硫排放量居前几位的行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1068.70万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69.44万吨、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20.67万吨、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30.15万吨、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22.04万吨、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65.30万吨。上述6个行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合计占工业源二氧化硫排放量的88.5%。

烟尘排放量居前几位的行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314.62万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71.68万吨、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97.73万吨、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78.81万吨、造纸及纸制品业29.83万吨、农副食品加工业26.29万吨。上述6个行业烟尘排放量合计占工业源烟尘排放量的83.4%。

氮氧化物排放量居前几位的行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733.38万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01.24万吨、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81.74万吨、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41.98万吨、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29.80万吨。上述5个行业氮氧化物排放量合计占工业源氮氧化物排放量的91.5%。

粉尘排放量居前几位的行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22.18万吨、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93.92万吨、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59.51万吨、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55.72万吨。上述4个行业粉尘排放量合计占工业粉尘排放量的69.6%。

(四)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

1.工业固体废物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38.52亿吨,综合利用量18.04亿吨(其中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2124.44万吨),处置量4.41亿吨(其中处置往年贮存量1964.05万吨),本年贮存量15.99亿吨(其中符合环保要求贮存量12.11亿吨),倾倒丢弃量4914.87万吨。

2.工业源中危险废物

工业源中危险废物产生量4573.69万吨;综合利用量1644.81万吨(其中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68.82万吨),处置量2192.76万吨(其中处置往年贮存量11.44万吨),本年贮存量812.44万吨(其中符合环保要求贮存量275.64万吨),倾倒丢弃量3.94万吨。

三、农业污染源

(一)基本情况

农业源普查对象为2899638个。其中:种植业38239个,畜禽养殖业1963624个,水产养殖业883891个,典型地区(指巢湖、太湖、滇池和三峡库区4个流域)农村生活源13884个。

农业源(不包括典型地区农村生活源,下同)中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流失)量:化学需氧量1324.09万吨,总氮270.46万吨,总磷28.47万吨,铜2452.09吨,锌4862.58吨。

(二)种植业

1.主要污染物流失(排放)情况

种植业总氮流失量159.78万吨(其中:地表径流流失量32.01万吨,地下淋溶流失量20.74万吨,基础流失量107.03万吨),总磷流失量10.87万吨。

种植业地膜残留量12.10万吨,地膜回收率80.3%。

2.重点流域排放情况

重点流域种植业主要水污染物流失量:总氮71.04万吨,总磷3.69万吨。

(三)畜禽养殖业

1.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畜禽养殖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化学需氧量1268.26万吨,总氮102.48万吨,总磷16.04万吨,铜2397.23吨,锌4756.94吨。

畜禽养殖业粪便产生量2.43亿吨,尿液产生量1.63亿吨。

2.重点流域排放情况

重点流域畜禽养殖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化学需氧量705.98万吨,总氮45.75万吨,总磷9.16万吨,铜980.03吨,锌2323.95吨。

(四)水产养殖业

1.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水产养殖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化学需氧量55.83万吨,总氮8.21万吨,总磷1.56万吨,铜54.85吨,锌105.63吨。

2.重点流域排放情况

重点流域水产养殖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化学需氧量12.67万吨,总氮2.15万吨,总磷0.41万吨,铜24.62吨,锌50.15吨。

四、生活污染源

(一)基本情况

生活源普查对象为1445644个。其中:住宿业100084个,餐饮业749023个,洗染服务业10363个,理发及美容保健服务业339911个,洗浴服务业65198个,摄影扩印服务业9848个,汽车摩托车维护与保养业61232个;医院32000个;独立燃烧设施56654家(普查锅炉数161457台);城镇居民生活源(以区、县城、建制镇为单位)21331个,覆盖城镇人口5.69亿人。

生活污水排放量343.30亿吨。生活源废气排放量为23838.72亿立方米。

(二)主要水污染物

1.全国排放情况

化学需氧量1108.05万吨,总氮202.43万吨,总磷13.80万吨,氨氮148.93万吨,石油类(含动植物油)72.62万吨。

2.重点流域排放情况

重点流域生活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化学需氧量328.07万吨,氨氮47.00万吨,石油类和动植物油22.35万吨,总氮65.92万吨,总磷3.77万吨。

(三)主要气污染物

1.生活源废气排放情况

二氧化硫199.40万吨,烟尘183.51万吨,氮氧化物58.20万吨。

2.机动车尾气排放情况

总颗粒物59.06万吨,氮氧化物549.65万吨,一氧化碳3947.46万吨,碳氢化合物478.62万吨。

(四)医疗废物

医疗废物产生量45.02万吨;无害化处置量39.42万吨,无害化处置率87.6%。

(五)医用电磁辐射设备、放射源、射线装置数量

1434家医院拥有医用电磁辐射设备2073台;867家医院拥有4213枚放射源(密封放射源);26599家医院拥有56036台医用射线装置。

五、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一)基本情况

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普查对象为污水处理厂2094座,垃圾处理厂2353座,危险废物处理厂159座,医疗废物处置厂184座。

各地区情况:(见表2)

垃圾、医疗和危险废物焚烧设施主要气污染物排放量:二氧化硫0.85万吨,烟尘1.12万吨,氮氧化物1.41万吨。

(二)污水处理厂

污水处理厂污水年实际处理量210.31亿吨。其中: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194.41亿吨,占92.5%;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厂(设施)处理(不包括工业企业内仅处理本企业工业废水的处理设施处理量)12.90亿吨,占6.1%;其他污水处理厂(设施)处理3.00亿吨,占1.4%。

主要污染物削减量:化学需氧量590.58万吨,总氮28.82万吨,总磷4.53万吨,氨氮37.62万吨,石油类4.29万吨,挥发酚463.81吨。工业废水集中处理设施重金属削减量0.12万吨。

(三)垃圾处理厂(场)

渗滤液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化学需氧量32.46万吨,氨氮3.22万吨,总磷456.85吨,石油类409.32吨。

垃圾填埋量1.53亿吨(占全国垃圾处理量的90.5%)。其中:无害化填埋量8592.92万吨,简易填埋量6726.82万吨。无害化填埋场已填埋量3.75亿立方米,占设计容量的20.9%;简易填埋场已填埋量4.29亿立方米,占设计容量的30.5%。

垃圾焚烧处理量1370.80万吨,占全国垃圾处理量的8.1%。

(四)危险废物处置厂

危险废物处置厂设计处置能力1.13万吨/日,危险废物实际年处置量117.42万吨;其中焚烧处置量50.37万吨,占全国危险废物处置量的42.9%;填埋处置量31.50万吨,占26.8%。

注释

本公报资料未包括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福建省金门和马祖等岛屿。

工业废水排放量―指工业企业厂区所有排放口排到企业外部的工业废水量。包括生产废水、外排的直接冷却水和清污不分流的间接冷却水、超标准排放的矿井地下水和与工业废水混排的厂区生活污水,不包括独立外排的厂区生活污水及清污分流的间接冷却水和雨水。

工业废水处理量―指经各种水治理设施实际处理的工业废水量,包括处理后外排和回用的工业废水量。

工业废水中污染物排放量―指排放的工业废水中所含化学需氧量、氨氮、挥发酚、石油类等物质的量。

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削减量―指城镇污水处理厂、集中式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和其他污水处理设施削减的污水中污染物的量,不包括企业内部废水处理设施削减的污染物量。

废水治理设施数―指用于防治水污染和经处理后综合利用水资源的实有设施(包括构筑物),以一个废水治理系统为单位统计,附属于设施内的水治理设备和配套设备不单独计算。

工业废气排放量―指企业燃料燃烧和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排入空气的含有污染物的气体的总量,以标准状态(273K,101325 Pa)计。

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指企业燃料燃烧和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排入空气的二氧化硫量。

工业烟尘排放量―指企业厂区内的燃料燃烧产生的烟气中夹带的颗粒物的量。

工业粉尘排放量―指企业在生产工艺过程中排放的颗粒物重量。不包括燃烧过程中的烟尘。

废气治理设施数―指企业用于减少在燃料燃烧和生产工艺过程中排向大气的污染物或对污染物加以回收利用的实有设施(包括构筑物)。附属于设施内的水治理设备和配套设备不单独计算。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状、半固体状和高浓度液体状废弃物的总称,包括危险废物、冶炼炉渣、粉煤灰、炉渣、煤矸石、尾矿、放射性废物和其他废物等,不包括矿山开采的剥离废石和掘进废石(呈酸性或碱性的废石除外)。酸性或碱性的废石是指采掘的废石流经水、雨淋水的pH值小于4或大于10.5者。

危险废物―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方法认定的,具有爆炸性、易燃性、易氧化性、毒性、腐蚀性、易传染疾病等危险特性之一的废物。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指通过回收、加工、循环、交换等方式,从固体废物中提取或者使其转化为可以利用的资源、能源和其他原材料的固体废物量。

工业固体废物贮存量―指以综合利用或处置为目的,将固体废物暂时贮存或堆存在专设的贮存设施和专设集中堆存场所内的量。专设的固体废物贮存场所和贮存设施必须有防扩散、防流失、防渗漏、防止污染大气、防止污染水体的措施。

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指将固体废物焚烧或者最终置于符合环境保护规定的场所并不再回取的工业固体废物量。

工业固体废物倾倒丢弃量―指将工业固体废物排到固体废物防治设施、场所以外的量。不包括矿山剥离的废石和掘进废石(煤矸石、酸性或碱性的废石除外)。

电磁辐射设备―指能产生电磁辐射用于医疗和科学研究的设备。

放射源―指除研究堆和动力堆核燃料循环范畴的材料以外,永久密封在容器中或者有严密包层并呈固态的放射性材料。

射线装置―指X线机、加速器、中子发生器。

种植业总磷、总氮流失量―指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蔬菜作物种植生产过程中因淋溶、地表径流流失的总磷、总氮的量。

地表径流和地下淋溶流失量―农田氮、磷和农药等是随着水流而迁移流失的,农田水流方向可分为沿地表横向流和向地下纵向流两种情况。本次普查中,统一将沿地表横向水流途径而流失的氮、磷和农药量,定义为地表径流流失量,将沿地下纵向水流途径而流失的氮、磷和农药量定义为地下淋溶流失量。

基础流失量―即农田土壤本底氮、磷和农药流失量,是相对于当年施入量的流失量而言的。本次普查中,统一将农田土壤往年累积(非当年施入)的氮、磷和农药的流失量定义为基础流失量。

地膜残留量―指种植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地膜后,残留在土壤中或土地表面没有回收或无法回收的地膜量。

水产养殖业污染物排放量―指在水产养殖生产过程中排入养殖区域外部水体的污染物量。

城镇居民生活源单位―指设区城市的区、县城(县级市)、建制镇(不包括农庄和集镇)。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