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村发展的重要性

农村发展的重要性范文

发布时间:2024-03-23 09:05:1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农村发展的重要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农村发展的重要性

篇1

一.农村教育对促进经济经济发展重要性

关于农村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数据表明:如果农民中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所占比例提高1%,那么就可以促使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提升2%左右;如果农民的普遍中文盲所占比下降1%,那么农民人均纯收入会增加1.2%。此外,世界银行也就基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并指出,劳动力接受教育的平均时间每增加一年,GDP就会增加9%。由此可见,教育对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贵州农村国土面积和人口总量约占全省的66%,农村经济更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所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对促进贵州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农村教育也有着重大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两点:

1.农村教育是推动农村经济提升的主要动力

农村教育是促进农村经济提升的主要动力。贵州农村经济在全省经济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而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产力以及生产水平的高低息息相关。农村教育一方面能够为农民及其子女在非农部门就业创造有利条件,让农民能够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其改善并提高对应的农业生产经营能力,将生产和经营有效结合起来,获得更多利润。简言之就是农村教育不仅能够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而且还能够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经营决策和变革能力。所以说,农村教育是推动农村经济提升的主要动力。

2.农村教育是衡量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标准

农民收入的多少是衡量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为基本、明显的标准,而农村教育水平的提升对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农村教育水平提升对农民收入增长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其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两个方面。在农业收入方面,农村教育能够让农民对与农业有关的基本科技知识有一个比较明确清晰地了解和掌握,可以利用比较先进的耕种、灌溉和施肥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技兴农,在提高农民劳动生产率的同时,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让农民平均家庭收入水平得到一个良好的提升;在非农业收入方面,农村教育可以让农民能够更为合理地对家庭资源进行配置,不仅让他们能够获得更多具有价值的最新信息,而且还可以提升其与人交际的能力,为农民向农村二、三产业和乡镇企业的转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对农民人均资源占有量的扩大,进而促进农民非农业收入的增长,在农村教育普及的越来越广的情况下,部分有初中文化的人在无力继续学业的情况下,有利于提高农民的基本素质水平,可以更多的利用现有知识水平增加自身的收入,如提高农机设备的使用率,增加自身副业来提高收入,农村的教育对当地的经济带来新的活力,经济的发展也同时作用着教育的规模化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同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所以说,农村教育是衡量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标准。

以下就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中对教育的重视性,结合贵州当地的农村教育现状进行分析。

二.发展经济学中教育的理论支持

当代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方式可以有两种,第一种是体力的投资,这种投资是一中对身体状况的投资,以自身的身体健康状况为目标,第二种是智力的投资方式,这种方式就是投资教育,对身体方面的投资远不如对智力方向的投资力度对经济发展的效果来得明显,现在,为了明显将劳动者的劳动素质提高和要促进人力资本的快速形成,我们国家将越来越重视教育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的优势。经济学家将花费在物质资本上的资源看作是能够产生未来收益的重要投资,而不是将它看做是消费。在本文的研究中,集中分析农村教育的各个方面的现状,及其对当地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意义。国家经常对农村教育的整体投资不足,在不同的层次的农村教育之间的资源配置情况也处理不当,或是在农村内部无效率的使用有限资源。农村教育培养的人力资本,是可以体现在现在的劳动者身上,以劳动者的数量及质量所表示的非物质资本。对农村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的投资,农村教育的活动是使隐藏在人体内部的能力可以得以增长一种生产性的活动。将此作为一种投资,教育必然会增加无形的积累,这种积累讲藏在人的体内,会在将来的某个时段做出应有的贡献。

基础教育能显著的提高农村农业的人均产出,世界银行的分析表明,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的程度越高,其人均产出的增长率也越高。虽然不一定都是教育产生的作用,而是由于个人的普遍能力越高,对其所接受的教育程度也越高,那样的产出就业会随之越高,可以教育无疑还是能使农村的生产力得到提高,从而提高农村经济的增长方式。教育的回报率也偏高,而且在回报率中,私人的回报率总是可以高于社会的回报率,低收入国家不论是社会回报率(中级水平教育18%,大学教育水平13%)还是私人回报率(大学教育水平23%)都高于高收入国家的社会回报率(中级教育水平11%,大学水平教育的9%)和私人回报率(大学教育水平10%)。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在这些国家当中教育是相对稀缺的商品。教育对人口增长和人口质量的重要影响,并以此对在农村地区扩散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对当地农村的人口观念有着重要改变,并以此对改变农村经济增长有着重要意义。

三.当前贵州农村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1.教育财政管理缺乏合理

贵州省农村教育中当前普遍采用的教育财政管理体制仍然是“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该教育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最大的特点就是把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责任放置在了县级政府,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紧张的情况,对农村学校布局的调整和办学效益的提升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该教育财政管理体制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特别是在一些主要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收入的县。一方面,这些县大多都在教育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之前,县级财政的实力并不是很强,即使改革之后,国家下拨了一定数额的教育经费,但是却仍然无法完全解决下辖的乡、镇、村在义务教育方面经费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以县为主”的教育财政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乡、镇学校办学的积极性。因为“以县为主”体制将大部分的农村教育管理权都交给了县级政府,既缺少经费,又没有什么实权的乡、镇、村在实际办学中逐渐形成“等、要、靠”的办事习惯,以至于影响到了农村教育的正常发展。此外,“以县为主”的教育财政管理体制并没有明确规定省级政府财政在农村教育中的职责,以至于县级财政面临农村教育经费短缺问题时,无法有效得到省级政府财政的及时支持和帮助。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贵州省现有的教育财政管理体制相对来说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并不能很好地保障农村教育的正常开展。

2.教学资源无法充分满足学习需求

教学资源缺乏是贵州农村教育水平低下的第二个问题所在。有相关调查显示,贵州省不少农村中小学都存在教学硬件设施滞后,无法充分满足适龄人口求学需求等问题。国家教育局规定,全国小学都应该统一开设计算机课和外语课,但是贵州省诸多的农村小学因为受到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等方面的限制,以至于这些课程大多都流于形式;至于所提出的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学目标,贵州省大部分地区的农村教育根本无法实现。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推进和进城务工农民人数的不断增加,接受农村教育的适龄人口越来越少,很多中小学校都因为没有生源而撤除。但是一部分学校的撤除并没有改善农村教学资源匮乏问题,众多的中小学仍然没有配备电脑、语音教室,也没有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的图书室和实验室。由此可见,教学资源的匮乏,不仅无法充分满足农村适龄人口的学习需求,而且对农村教学目标的实现、教育水平的提高具有直接的影响关系。

四.提升贵州农村教育发展的途径

1.加强对教育财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和完善

调整并完善农村教育财政管理体系,是提升贵州农村教育发展的最基本保障。首先,对农村教育责任和权力划分上可以采取集权和分权相互结合的管理模式,努力构建起由中央、省、地、县等各级政府共同分担的教育财政管理体系,在保证农村基础教育经费充足的基础上,进一步保证并提升农村教师薪资待遇。其次,在进行教育财政管理体制制定时,应该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考虑到各县之间的实际差异,然后制定与之相适合的教育财政管理制度。最后,在循序公平、效益原则的基础上,制定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上级政府在教育经费的实际分配中,可以稍微加大对一些经济收入不甚理想的下级政府的照顾,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教育经费匮乏的状况。

2.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

要想改善农村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则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首先应该对农村教师的薪资待遇和生活条件进行改善。如可以适当增加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称指标,为他们晋升高一级的职称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空间。其次,尝试建立农村教师和城市教师定期轮换教学制度。如规定乡村教师在任职一定年限,获得一定程度职称后就可以去城镇教学,又或者规定城镇教师在任职之前,必须在乡村任教一定年限等。再次,加强对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机制的制定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目标的实现,应该以提升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为主,在具体的农村教师再教育培训中,一方面,各地政府可以为其提供一定数额的培训经费,保证起接受继续教育培训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采取校本继续教育培训模式,将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场所设在其所在学校,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培训经费,而且还不耽搁教师日常授课。此外,针对农村骨干教师流失现象,可以从提升薪资待遇、给予较大的提升空间以及良好的生活条件等方面对其进行改善。

参考文献

[1]王春花.农民受教育程度对农民收入的影响[D].扬州大学,2008.

篇2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270-02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教师专业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我们当今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改革的成败在教师,只有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造就高质量的教育。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农村薄弱学校及其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了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也关系到我国教育改革的成败,所以,关注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尤其是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积极探求促进农村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提高农村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对于我国整个教育的健康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那么,究竟什么是教师的个人专业成长?我们现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如何,又有哪些途径可以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呢? 下面我将从以上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看法。

1.什么是教师的个人专业成长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基于个体经验,依据职业发展规律不断提升、改进自我,以顺应职业发展需要的过程。[1]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是当代教育的一个热点,其本质是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专业素质不断成长的持久历程。

2.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农村学校处于农村,有的甚至非常偏僻,落后,各种信息相对比较闭塞。我们不可否认城乡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距,国家现在虽然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努力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众所周知,要做到各种教育资源都非常均衡是很难实现的。现在,农村的办学条件相比往昔有了根本性的改善,各种远程教育信息进乡入镇,课程提高培训时时有之,教师的视野相对有了开阔,一部分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地域的限制,历史的因素,教师资源的相对滞后,农村教育还是不尽人意,令人堪忧,不能满足人民群众优质教育的需求。

2.1择校热,家境稍好的都往城镇上挤,造成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雪上加霜。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承受的教育费用低,家长没有什么经济负担,谁都渴望得到更优质的教育。农民守望薄田的人越来越少,进城务工的队伍不断壮大,农民工子女入学条件越来越宽松,家庭条件稍好的学生有望进城就学。农村学校资源条件本就不如城里学校,加上好的生源流失或被蚕食。面对的是中下等学生,教育的难度加大,工作强度大,心理压力大,教育成效低,造成了不少农村薄弱校。这几年农村学生在校数量剧减,学校人气不旺,教育教学氛围不浓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发展,从而影响了教师专业的发展。

2.2教研工作氛围不浓厚,流于形式。农村学校班生数少,教师数也少,往往一个年段二至四个班,一个学科才一二个教师,很难营造热烈浓厚的教学教研氛围,很难有效地开展好集体备课活动,形成多家争鸣的互动局面,达到教学相长,优势互补的成效。教研组组织公开课只是流于形式,蜻蜓点水,草草了事,应付检查。校本教研应有的作用没有发挥,教而不研,研效甚微,没有深层次的东西,难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3.教师如何有效实现专业成长

傅建明在他的专著《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与方法》中,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当前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七种模型,并提供了相关案例,对指导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这七种模型是:基于"教历"的教师发展、基于"研究"的教师发展、基于"自主"的教师发展、基于"教学反思"的教师发展、基于"教学合作"的教师发展、基于"同伴互助"的教师发展、基于"专业引领"的教师发展。[2]

3.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纯洁精神素养,为专业成长保驾护航。教师的职业良心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内驱力。只有热爱教师职业,忠诚教育事业,不仅把教师当做一种职业来做,更要把教师当成一项事业来经营,成为自己毕生的追求,以教书育人为己任,才有教师职业的责任感,才能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以人为本,真诚地对待学生,研究学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对神圣的职业有敬畏感,不满足现状,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刻苦钻研,认真教学,精益求精,不断充实自己,发展自己,消除职业倦怠感,摒弃怨天尤人的消极思想。

3.2营造良好的读书学习氛围,使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

3.2.1"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一桶水从那里来?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学习。教师作为世人眼中的"文化人",理应养成不断学习的良好习惯。(1)阅读书籍。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理论的提高,没有理论支撑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学一些教育理论经典书籍,通过读书加深自身底蕴,提高自身学养,让自己浸润在文化的滋养里。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不断地探索中,陶冶自己的情操,扩大自己的视野,才能在不断的社会进步中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有更多更新的知识来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3]

3.2.2教学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反思帮助教师把经验和理论联结起来,从而更加有效地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

任何一个教师,哪怕是一个高明的教师,在其执教的过程中也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审视和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决策和教学结果,可以有效地纠正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上的偏差,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提高自我觉察水平和教学监控能力。

(1)教后记。教师上完一个课题之后,及时分析总结这一课的成败,重新认识和作出评价,肯定成绩,找出存在问题,分析具体原因,及时提出改进教学的措施。

(2)群团反思。教师的个人反思与"个人理解"毕竟有一定的局限,如果有同事参与相互讲座、共同分析,提供不同意见,可以促使教师借助集体的智慧,不断矫正个人理解的偏颇,从而进行更深刻、更全面的反思,使教师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

"世界上没有所谓太迟了的事情,如果你今天不去做,那才是真正的太迟了"。今天我们做教师,不光要给孩子满分,还要让孩子满意,使孩子满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然要有自己的理想。乐于奉献,敏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所以我们教师要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篇3

1.城市化发展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达到同期世界城市化进程速度的两倍,但是200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为36.1%,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比发达国家低38.9个百分点),比世界平均低10.9个百分点,而且比发展中国家还低3.9个百分点。不仅低于发达国家在同一工业工业化水平时的城镇化率,也低于目前在同一发展水平上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之后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工业化发展水平这种局面,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综合实力提高和国家竞争力增强的“巨大瓶颈”。城市化滞后不利于农村工业化的进程;削弱了城镇吸纳和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使农村非农产业市场需求狭小,制约了国内需求的持续增长;延缓了农村社会现代化的进程。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的“民工潮”正是农村城市化滞后导致农村发展落后综合症状的集中表现。如果在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基础上,使我国农业生产率接近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那么13亿人口每年所需的4.8亿吨粮食,最多需要4000万农业劳动人口。在这种情况下,转移和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难题。

2.新农村建设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按发展经济学的观点,在预期收益高、城市劳动力需求充分的情况下,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导致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可以通过转移到城市得到解决的。但当前我国的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因此,新农村建设应该跳出农村农业找出路,而城市化也不能仅在城市找出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跳出“三农”来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建设新农村是城市化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没有农村的健康发展,城市化也无法持续健康的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断积累起城镇化、城市化所需要的经济社会动能,而城市化是新农村建设的高级形态和必然趋势。通过新农村建设,一方面可以增强城乡之间的互动,促使农村富余劳动力朝城市转移。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巨大,随着新农村建设成果的不断丰富,农村富余劳动力会不断增加,不仅大中小城市需要不断发展以提高其承载力,而且还需要建设一些新城镇。因而新农村建设推动了我国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速了城市化的步伐。另一方面,通过新农村建设,可以提高农民的素质和竞争力,使其能够在城市中占有一席之地,从而加快城市化的进程、农村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是城市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新农村建设还能够扩大内需,提高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对农村教育投入的重视有助于加快城市化的有序发展。新农村建设将带动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兴起,促进城镇化发展。

二、协调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建设的相关政策建议

1.改革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我国的现有的户籍制度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直接影响城市化的进程,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因此必须对现行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进行改革。要逐步取消现行户籍制度,建立和实行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从以身份管理为主向以职业管理为主转变,实行城乡就业的公平竞争、同工同酬、同等待遇制度,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逐步取消限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人为因素,增强城乡之间的互动,降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成本,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向城市转移。只要进城农民有固定职业、固定收入和固定住所,都可以以市民身份进行登记。

2.加强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素质对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农民受教育程度、接受职业技术培训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农民收入的增加,直接影响到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发展。高素质的农民一方面将极大地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另外也会加快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为城市提供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因此国家和社会应该继续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努力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缩小城乡教育质量的差距,加强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

篇4

如何加强信用社的企业文化建设,笔者认为要坚持以人为本,塑造农信精神,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全面提高竞争力。

一、不断提高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先进的企业文化建设,应该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始终贯穿在文化建设的全过程,真正认识到员工是信用社最活跃、最积极、对信用社发展起决定性的因素,是信用社发展活力的源泉。把维护员工的切身利益作为工作的着力点,使员工真正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归属感。一要建立一套“唯才是举”、“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只有坚持正确的用人观,坚持“以业绩论英雄”,才能使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二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尽快建立、健全完善的竞争激励机制,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良好内部竞争环境,通过竞争选拔优秀人才,委以重任,创造一个令员工敢抓、敢管、敢说、敢干的宽松工作环境,促进信用社实现双赢;三要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积极创造条件,为每个员工提供施展才华,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和场所。

二、不断提高信用社的社会知名度

企业的形象与企业的兴衰、优劣有着直接的联系,良好的企业形象和知名度是企业巨大的财富,是一笔无形资产。结合今年省联社提出的“创建良好银行”的倡议,农村信用社要树立科学的经营理念,坚持依法合规经营,诚信、公平、有序竞争,全力打造“形象好、功能全、辐射面广、服务水平高”的精品网点企业,提高在竟争中的社会形象和地位。

(一)加强服务环境的建设,提升信用社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按照全省统一的标准布设各类服务设施,设立服务监督电话、监督箱、意见簿等,公开接受客户和社会的监督,处处让人感觉到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推出企业形象系统工程,全面统一外观标识和网点内外环境,统一各营业网点的形象。

(二)开展文明服务窗口创建活动,加大创建“文明规范服务先进单位”工作力度,以点带面,坚持“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从岗位做起,从细节做起”的服务要求,严格执行服务礼仪规范的基本要求,用“快捷、准确、安全、方便”的标准,规范服务质量;用“主动、热情、耐心、周到”的标准,规范服务态度。

三、不断提高竞争力

要在企业理念的指导下加强员工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业务培训,全面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要建立一种制度,营造一种氛围,加大职工培训力度,让员工与事业同步成长,利用一种激励机制来激发和鼓励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培养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可以通过业务技术比赛、业务知识培训,由原来的“要我学”变成现在的“我要学”,竞争中激发学习的渴望,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浓厚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员工的综合业务素质,最终达到提高工作能力的目的。

首先是要培养员工的职业道德意识。通过谈理想、讲信念、学典型来引导员工认识本职岗位的社会价值,增强责任感、荣誉感和信用社职业道德感,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工作中去。深入开展“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团结务实、创新奉献”为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启发和鼓励员工树立社兴我荣、社衰我耻的观念,不断进行自我教育,加强自我修养,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篇5

所谓农村社区,是指以农耕生产和乡土生活为主要活动内容,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居民共同体区域。其内涵可以定义为:以农村社区为依托,利用各种有利资源,对农村社区的全体成员进行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性、全民性教育。在农村这个特殊的地域,以学校为中心的一般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群体的素质要求。而农村社区教育以农村社区的全体成员作为教育对象,不仅包括儿童、少年等一般意义上的学生,还包括农村主要男性劳动力,以及妇女、老人等较为弱势的人群。其教育内容也不同于传统概念上的学校教育,而是包括日常生活知识、生存生产技能、生活情感态度、道德价值取向等全程性、全方位、多元化内容。其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在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型新农民,建设新农村方面的作用不可估量。

二、发展农村社区教育的必要性

(一)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是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早在19世纪60年代末,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理念就在国际社会上流行起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这一理念,使得学习型社会热潮迅速蔓延,深入人心。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二十一世纪,构建学习型社会,建立终身学习体系已成为一个必然的话题并逐渐开始推行开来。然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需要广大群众共同参与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在农村社区中发展终身教育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开展学习型社会的一条重要途径。反过来讲,由于经济水平的制约,农村人群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文化素质较差,知识也相对比较贫乏。为了响应国家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号召,就必须发展教育。而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全新的终身学习机会,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水平,建设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正好适应了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的要求。

(二)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文化作为社会的基础是大众公认的。在我国农村,文明程度低,经济发展落后,狭隘的“农民观”根深蒂固。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文化素质不高所带来的阻碍非常明显。比如,长期的掠夺式经营,占用耕地建房子,固守传统耕作方式,赌博迷信之风盛行等等,这些都不利于新农村的建设。因此,进行农村文化建设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而发展农村社区教育不仅为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现实可行的平台,也成为了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必然要求。农民是农村的主体,开展农村社区教育能够在一个全民学习的良好氛围内,将新型农民培养出来,满足农民的精神追求,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改善农村不良风气,有利于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有利于农村社会坏境和谐。农民的素质和技能有所提高,新农村建设也就有了保障。

(三)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需要。经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农村的经济建设主要是围绕农业开展。然而,传统农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自“科技兴农”方针确定以来,现代农村科技革命也在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战略目标。“三农”是一体的,要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作为农村的主体,农民群体主要还是得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科学化,在新农村建设中,很多地方都会派遣村官将高新技术成果加以实践运用。如果农民的文化水平太低,或者建设新农村的觉悟不高,那么建设工作就很难开展下去。所以,要转变农民思想,提高技能,从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那么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就是一条重要的途径。通过农村社区教育,劳动者可以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具备相关的应用现代农业技术的能力,懂得一些的现代化法律知识和道德素质,从而无论农林牧副渔哪个方面都有相应知识和技术作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也将可以顺利展开。

篇6

Abstract: after decades of development, China's current rural tourism has become a whole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sector important component parts. With the increasing pressure for city life, close to nature, short outing has become a way of people leisure dominate choice, especially since the number of tourists has increased sharply suburban driving, but also the further stimula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market. And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rural tourism in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the rural cultur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rural playing a reckoned the important role.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Key words: the rural economy, leisure tourism, the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green ecology

中图分类号:G812.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社会,随着生活工作压力的攀升,人们的出游观念开始转变,集休闲、求知于一体的旅游度假方式已然成为新的时尚。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和城市生活者开始将目标定位到周边环境好的农村游玩,路途时间少,呼吸新鲜空气,品尝绿色食品,舒展心情等几大优势吸引着旅游者趋之若鹜。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最大的受惠者当之无愧为农村。客观的分析,它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了新农村的建设。

一、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是产业多样化的体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产是重中之重,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乡村旅游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以耕养农的单一产业模式,在保证农村生产的前提下,介于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乡村旅游,是二者相结合的切入点,在拉动第一、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第二产业的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出现,适应了农村产业结构多样化的要求,促进了现代农业体系的建设。因此,鼓励发展乡村旅游,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会小康目标的实现。

在利用自然优势满足了人们拥抱原生态、返璞归真等个体化需求的同时,一系列现代化相应旅游服务设施的设立,极大的延伸了旅游产业链条,拓展了乡村旅游经济内涵,增强了乡村旅游业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各地乡村在不断探索和交流中,找到切合自身实际的乡村旅游管理模式,其积累的管理经验也为乡村经济的发展储蓄了后备力量。

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据不完全统计,旅游业中1个直接就业岗位可以带来5个间接就业机会。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浙江乌镇、云南丽江等周边村镇中,直接和间接从事乡村旅游服务业的人员比例已经占到55%以上,旅游经营户的年收入均值超过40万元,旅游项目所带来的巨大商机和不可估量的人气激发了本地百姓投身旅游业的创业热情,从事旅游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发家致富的首选。

乡村旅游中, 最为直观的效益莫过于给旅游目的地带来的经济增长。目前,国内的广大农村地区,贫困人口比重较大,不少地区土壤贫瘠,并不适合耕地发展,所以自然风光的优美使得发展旅游业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必要有效手段之一。以观光体验为主的休闲旅游产业涉及面广,地方特色产品制作、线路引导、民间技艺演示、民风民俗食宿等内容吸引着旅游者的眼球,而旅游业的发展又与当地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密切相关。乡村旅游本身具有人员需求多层性、投资少、见效快等优势,也大幅吸引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目光,使其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种方式。在市场经济高速增长的影响下,一些毗邻城市的农村地区正大力发展中西结合新型休闲经济,甚至在西北等一些偏远的农业地区也依托我国城市休闲经济发展开始开发旅游休闲产业。

三、强化农民素质 改善文化环境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三足鼎立,缺一不可。

发展乡村旅游业,带动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人员、物质和资金的三大流动,也带动了先进与落后之间信息、观念的交互流动。在整合了各种资源、技术等乡村物质建设的基础上,乡村旅游业更是进一步带动了乡村文明建设的发展。语言沟通、竞争观念、时间观念、效率观念、集体荣誉观等企业管理中的相关观念,正驱动农民越来越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用自己展示的一言一行来作为本地旅游的“活招牌”,主动寻求各种外出培训交流学习的机会,从而提高了农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文明素养和审美情趣,有利于农村健康良好文明风尚的形成。乡村旅游业的崛起,依托其自然优势及文化优势,促使旅游业反哺文化,农民的素质和农村的面貌有了较大提高和改观,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与创新,进一步提高了乡村文明程度。

四、缩短城镇差距 促进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产业带动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促进了农民素质的提高,多方位的缩短了城镇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已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显而易见当地的农民有着城市边缘人的身份,他们既具备着农民最淳朴的民风,他们诚实厚道、勤劳俭朴、热情好客;他们又是精明能干、合作互利、团结发展的。这种双重的特殊身份使他们既知道作为农民最会做什么,又懂得生活压力渐增的城市人最需要什么,从而在乡村旅游经济中大显身手。与此同时,习惯了在钢筋混凝土丛林中穿梭的城市人有机会走近自然、了解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能够促进自身环境保护的意识。简而言之,互惠互利的合作方式缩短了城镇之间的经济和文化差距,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见在“三农”建设的过程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将会大幅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面貌、精神面貌、文明面貌,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文素质、服务意识及管理能力,把社会主义新农村推上一个新台阶!

小结:

在综合分析乡村旅游开发必要性的基础上,在产业的开发过程中,要合理布局、循序渐进、统筹兼顾。注意对原始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要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底蕴,扶持形成具地方风格的特色旅游,也要杜绝对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保护旅游资源,消除城市旅游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利影响的蔓延。另外,乡村旅游的发展是城市旅游的扩充,在发展乡村经济时切忌盲目跟风复制,应加强政策性导向,不求立竿见影的追求经济效益,但求适时发展、突出特色、具备长远发展的生命力的开发,逐步全方位的推进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篇7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急需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如果不把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题,既使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将是一个不全面、不完善的新农村。因此,培育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这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

农民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成果,进行规模经营、产业化生产,创建科技型农业,才能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农民整体收入的提高。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手段和措施,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而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

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目标和要求的差距

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已成为建设新农村的主要障碍。在我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6.7%,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与此同时,绝大多数农民没有受过职业技术和技能培训。在北方有的农村,“3个月种田,3个月过年,3个月耍钱,3个月游闲”。 农村有些地方道德失范,诚信缺失,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严重。相对偏低的农民素质已经成为解决“ 三农”问题的“瓶颈”。

新农村建设提倡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就这一标准来说,现阶段我国农民还存在较大差距,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比较匮乏。很多农民只能从事简单的传统农业耕作或只有传统农业的经验和技能,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普遍较低,对市场经济还停留在粗浅、模糊的认识水平上,对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缺乏必要的思想和物质准备。二是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较弱。由不懂法而造成的违法事件时有发生,更不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三是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一些地方宗族、地域观念根深蒂固,封建迷信大行其道,一些消极思想和陈规陋习沉渣泛起,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导致农民素质较低的原因

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低,究其原因,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国家对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建国以后,国家的教育经费有一部分被投入到高等教育当中,而用于义务教育经费的大部分被用来发展城镇的义务教育,真正需要这笔资金的农村学校的所得却较少,更不用提农村职业教育了。

农村的现状使农民无法支付子女的高额学费。从上世纪80年代年到目前为止,农产品的价格涨了7-8倍。而农民教育支出却涨了70-80倍。农业人员的收入不仅微薄而且社会福利和基本生活保障基本没有。同时,社会普遍对农村劳动者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见,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压力。即使是农村出来的高校毕业生,也不愿意回到农村。

居住地偏僻导致联系受限信息接受难。9亿农民居住在我国90%以上的广阔地面上,其中的绝大部分都不在乡镇、集市上。农村地广人稀,居住分散,交通不便,通讯不畅,信息传递媒介稀少。农民的活动范围有限,造成其商品交换、社会交往、信息互通等行为显现出封闭性、局限性、盲目性。

农民自身原因。主要是观念陈旧,主观上不求进取;小富即安、故土难离和满足现状等传统观念仍然束缚着农民的思想。有的家长还让没有完成初中学业的子女辍学;有的是邻里互相影响,没有看到各自的差别。缺乏创新精神和敢闯、敢干、敢试的勇气和信心。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思路

当前我国农村的职业教育基础薄弱。统计显示,我国2亿多35岁以下的农村青年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不足9.1%,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这样的职业教育状况,难以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推进农村职业教育,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提高认识水平,狠抓职业教育。各级政府要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把抓好新时期农民素质教育、提高农民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真正认识到抓好职业教育对于尽快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顺利实现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意义,并统一思想,真抓实干,干出成效。

建立和完善各级农村教育体系,调整优化县乡村教育结构。根据农村教育的区域性、 分散性和辐射性特点,协同各省(区、市)高等院校,依托现有的分布在各地、市的农业职业技术院校,建立省、地农村教育综合培训中心作为教育培训示范基地,省、地农村教育培训基地示范、辐射和带动县、乡、村的职业教育中心和城乡文化技术学校健康、持续发展,建立和完善高、中、初等农村教育体系。

拓宽筹资渠道,保证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是一项社会公共事业,要鼓励和依靠社会力量积极创办职业教育。应出台相关政策,动员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要在《职业教育法》和《社会力量办学促进法》的基础上,给民办职业学校以政策上的优惠;对企业资助职业教育的经费,或者是委托职业学校培养员工的费用,可允许企业计入生产成本,用以鼓励企业投资职业教育;以产业结构调整拉动职业教育,以职业教育的扩大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

围绕农民成才,创新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要根据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坚持以农民成才、就业为主导,力争做到教学与岗位之间“零距离”。二者既要“对口”,更要“接口”,提高农民参加职业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办学模式,方便学生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城乡分段和职前职后分段完成学业。要调整专业设置,满足社会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需求。根据本地经济特点或劳动力输入地的需求来进行专业设置。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为农村教育提供出路。积极发展农村高中和面向农村的高职教育,从城乡一体化、全面发展教育、高等教育面向农村实现区域化,为农村教育提供出路这一角度看,有其深远的战略意义。现有的高职学院、中等专业学校、县职教中心都有条件发展高职教育和社区教育。

确立“大职教”观念,实施“大职教”战略。新时期的农村职业教育,应担负起培养三支队伍的重任:即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者队伍,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及经营管理等实用人才队伍和从事一、二、三产业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对他们不只培养技能、传授知识,还要修养道德、提高觉悟。因此,搞好职业教育不只是教育部门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

提高农民素质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长期的过程。当务之急,是建立和完善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民培训体系,全面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使农民尽快掌握农业新技术、新知识,是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而提高农民素质的根本,则是要培养学习型农民,让农民自身树立市场观念、增强民主法制意识。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职业教育一定要先行。

篇8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服务,有着特殊的市场,因此,笔者认为:品牌制胜的理念在农村小学教育领域同样适用。由于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稳步落实,一家几个孩子的情形在我国已不多见,加之,许多农村家长“城市学校教育质量要优于农村”错误理念的逐步传扬,导致农村小学教育适龄人口生源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无疑未来农村小学教育市场的竞争更为激烈。农村小学教育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全力打造自己的特色品牌。

本研究基于已有研究,以文献分析结合实证研究的方法,试图从家长满意的角度来探讨农村小学教育品牌建设策略,构建农村小学家长满意度的基本模型,对农村小学教育品牌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 农村小学教育推进品牌建设的必要性

2.1 农村小学教育应对生源市场危机的必然选择

由于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稳步落实,一家几个孩子的情形在我国已不多见,加之,许多农村家长“城市学校教育质量要优于农村”错误理念的逐步传扬,导致农村小学教育适龄人口生源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无疑未来农村小学教育市场的竞争更为激烈。随着生源的不断减少,我国农村小学教育市场将在不远的将来可能会转变为买方市场。在这种情形下,学生将会有更大的选择学校的余地,农村小学争夺生源的竞争将会日趋激烈。因此,树立品牌意识,创建自己的品牌形象,必将成为农村小学教育展示自我、宣传自我、吸引生源的重要手段。

2.2 农村小学教育自身特色建设的必由之路

目前现状来看,不能否认,农村小学教育相比城市小学教育缺乏办学实力,更确切的讲是缺乏品牌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为此,农村小学教育应积极培育自身条件,树立品牌发展的基本理念,体现自身特色,强化品牌意识,推进品牌建设是农村小学教育获得竞争优势、打造自身特色建设的必由之路。

3 农村小学教育家长满意度测评-- IPA分析模型

3.1 IPA分析模型概述

IPA分析模型即重要性一满意度分析模型,是于20世纪 70年代由Martilla首先提出,是顾客满意度研究经常采用的模型之一。

IPA分析模型是一个二维矩阵,根据重要性的总平均值和满意度的总平均值作为分隔点,划分出四个象限[1]:第1象限为优势区,表现为高重要性高满意度,需要继续保持的要素;第2象限为维持区,表现为低重要性高满意度,供给过度的因素,暂时也无需优先发展;第3象限为机会区,表现为低重要性低满意度,无需优先发展的因素;第4象限为改进区,表现为高重要性低满意度,需要予以改进的要素。如图l所示。

依据IPA分析模型对农村小学教育家长满意度进行测评的基本步骤如下:

①首先构建一套合理的农村小学教育家长满意度测评的指标体系,结合实际情况设计相关的调查问卷;

②发放并回收调查问卷,要求学生家长依据实际对问卷的各个指标的表现性与重要性如实进行打分;

③以指标重要性为横轴,表现性为纵轴构建IPA坐标系;以各指标表现性以及重要性分值为坐标值(根据回收问卷整理分析得到的各个指标的数值在坐标系中进行标注);

3.2 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研究选用特尔菲法确定测评指标,具体实施为:首先遴选该领域10位专家对评价指标进行评判以及修改。依据专家的修改意见以及反馈的重要程度打分,确定了最终的农村小学教育家长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 3.3 实证研究-以菏泽市牡丹区为例

笔者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运算,根据研究需要和变量性质,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法、配对样本 t检验统计方法。本研究中,设显著性水平为0.05。

根据表1所构建的农村小学教育家长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对菏泽市牡丹区农村小学教育家长满意度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对统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菏泽市牡丹区农村小学教育家长满意度IPA方格图,如下图2所示。

落在Ⅰ区的指标有C11坚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宗旨、C41教育、教学工作、C51思想品德等3项,表明菏泽市牡丹区农村小学家长对这三项教育指标满意度认可程度较高,属于继续努力(Keep up the Good Work)类因素。

落在Ⅱ区的指标有C12落实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C31任用与管理、C22制度完善程度等3项指标,即上述3项指标对菏泽市牡丹区农村小学教育家长满意度重要性低、表现性好,属于不宜刻意追求(Possible Overkill)类因素。

落在Ⅲ区的指标有C21领导自身建设、C52知识能力、C43总务工作等3项指标,表明上述3项指标对菏泽市牡丹区农村小学教育家长满意度重要性低、表现性差,属于低优先事项 (Low Priority)类型因素。

落在Ⅳ区的指标有C32培养与提高、C53兴趣爱好、C42体卫艺工作等3项指标,表明上述3个方面对菏泽市牡丹区农村小学教育家长满意度重要性高、表现性差,属于重点改进 (Concentrate Here)类因素,是目前成都市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中应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4 结语

篇9

2对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的实况进行跟踪和调查

目前,农村不断的出现新的问题、新的状况,要想革新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的现状和工作,就要对农村、农民、农业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了解实情,针对最新的问题及时的解决问题和颁布一些新的法规和政策,进而对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因而,相关工作人员要对农业经济发展以及农村稳定等关系重大的问题进行最深入调查、系统的分析。同时还要大量的搜集有关农村经济管理发展所需要的信息,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统计和监督,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及时更新相关政府部门的信息库还可以为党、政府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提供重要的依据,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管理发展。

3改善农村经济管理发展体系

政府部门只有在合理的农村经济管理发展体系下,才能对农村经济进行有效的管理。因为我国正处于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要想适应这种体制,农村经济管理发展体制就要不断地得到完善。同时,政府要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和精简政府机构及人员来实现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的规范化。对于那些自己经营的乡镇所,要逐渐让他们实现自主发展、独立营销,进而脱离财政供养的模式。只有通过具体的措施来说改变农村经济管理发展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4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的必要性

科学文化知识在任何发展中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想农村经济管理得到有效发展,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不够高,农村经济管理发展会受到严重的阻碍。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不断改善和农村的教育体制和加大教育工作,进而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

篇10

当前,大力建设和发展农村群众文化极其重要和紧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实现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文化的大力发展,而农村群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又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极其重要和紧迫。

一、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对农村文化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以及对其他参考文献的查阅,当前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和发展中主要存在着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思想方面,一是基层领导干部对群众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农村居民尤其是中老年人的思想保守,文化活动形式单一。第二,农村群众文化设施极不完善。第三,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缺乏人才。第四,农村文化发展过程中缺乏正确的引导。针对当前农村文化发展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应该采取以下相应的对策予以解决。

二、解决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对策

第一,加强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领导干部的培训和教育,进一步提高其对群众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这是搞好农村群众文化的前提和基础。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会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而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积极发挥正确意识的反作用。据此,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意识,在正确意识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只有如此,各项工作包括文化建设工作才有可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开展。为此,一方面,上级党政机关要通过专家讲座、电视电话培训及其它学习形式等各种途径对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领导干部进行理论培训,加强其对文化建设重要性以及文化建设和经济、政治建设等之间关系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另一方面,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重视思想认识的重要性并据此不断加强自我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为做好各项工作包括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和发展工作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第二,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对农村居民尤其是思想保守的中老年人进行思想教育,使其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支持并参与农村群众文化各项活动。针对当前农村群众文化发展中部分中老年人思想保守的问题,我认为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其进行思想教育,促使其进行思想上的进一步解放。一方面,通过乡镇村有关文化组织及其它社会组织开展文化方面的讲座或宣传,使那些思想保守的村民进行思想解放,对现代文化形式有一个新的认识,积极支持他人并使自己参与到各项文化活动中去;另一方面,积极发动家庭成员,使他们对思想保守的长者进行说服教育,这种思想教育方式应该更加有效。此外,还可以通过电视、广播和网络等途径进行思想宣传,帮助思想保守者进一步解放思想。这样,就为丰富多彩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扫清了思想障碍,从而激发农村居民积极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第三,进一步加强农村群众文化设施建设,为农村居民积极参与各项文化活动创造便利的条件。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是促进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为农村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便利。因此,应打实核足文化事业经费,相应政府部门应该统筹安排,有计划、有重点的加强群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争将各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建设成为有场地、有设备、有经费、有队伍的农村文化基站。具体说,就是要组建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并定期组织文化教育活动,如文艺会演、体育活动、电视广播和图书教育等。建成后,还要有相关组织和人员定期对其进行维护、更新和补充。要使农村群众文化设施建设落到实处,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解决当地领导干部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问题,从而重视文化建设,加大对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人的实践活动是在人的意识的指导之下进行的,故而,如果领导干部对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不可能使其重视文化的建设和投入,尤其是在经济条件不够好的状况下。所以,改变基层领导干部的认识问题是解决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

(2)积极发展农村经济,为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基础条件。根据基本原理,经济是政治、文化的基础,经济的发展状况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决定着文化和政治的发展状况。所以,要使文化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使农村群众文化设施建设得到落实,必有有一个坚实的物质基础,这就是经济的发展,经济条件的改善和提高。

(3)在农村现有经济条件下,一是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二是运用市场经济思维寻找文化建设投入的市场主体以更好地解决文化建设的资金不足问题。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就受到了极大地限制。因此,各级政府应想方设法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加大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或进行政策上的扶持与优惠以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和进步。此外,在当今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趋势下,运用市场经济思维寻求多样化的市场投资主体对农村文化建设进行投资以促进农村文化建设设施的不断完善。不过,这里还需要强调的是,农村群众文化设施建设需要从实际出发而不可盲目跟风。也就是说,农村群众文化建设要根据当地目前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适合其自身需求和发展目标的文化发展计划。比如,群众文化设施建设要和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现状、财力状况、人才结构、年龄结构等各方面相适应。第四,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吸引、留住和培养文化人才。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带头人,因为他们是文化艺术活动的主要力量,起着组织、宣传、策划、执行等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使得人才大量流失,不愿意扎根农村。这就需要农村注重对人才的吸收和培养。为此,政府应加大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为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提供良好的生活保障。在此前提下,一是可以通过提高工作待遇和改善工作环境积极招徕人才到农村从事文化建设工作;二是农村相应文化部门,可以对人才进行培养,使得其能够注入大量的新鲜血液,为农村在群众文化方面的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三是,积极发现和挖掘农村文化人。组织各方面人员对当地有一定文艺特长或者感兴趣的人员进行选拔,并对其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使其成长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头羊。这样,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人才问题就基本得到了解决。第五,文化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要积极引导农村文化的健康发展。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具有其相对独立性的一面。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要积极引导文化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当前,由于一些农村地区经济条件的提高,农民对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他们对种种文化形式和活动缺乏辨别力,在许多农村引进了不健康的文化形式,影响了村民尤其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为此,相关文化部门和工作人员应及时发现问题并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引导村民选择健康的文化活动和形式。以上是针对当前农村群众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的解决途径和对策,如果是这些对策能得到有力坚决的执行,那么,农村群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必然会上一个大的台阶,农民的文化活动会更加丰富多彩,进而积极发挥文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作者:马丽莉 单位:松原市宁江区文化馆

参考文献:

[1]陈洪.群众文化建设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重要性[J].科苑观察,2008(10).

篇11

一、前言

在农村财务管理中,透明度是衡量农村财务管理有效性的重要因素。考虑到农村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提高农村财务管理透明度,既是满足农村财务管理需要的具体措施,同时也是提升农村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方法。为此,我们不但要认识到农村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还要认真分析农村财务管理提高透明度的必要性,积极做好农村财务管理透明度的提高,使农村财务管理的整体性和实效性有全面提高。由此可见,对于农村财务管理而言,提高管理透明度是十分必要的,应在实际管理中注重财务管理的透明度。

二、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是村级机构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财务管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不够,认识不清

少数领导干部对村级财务管理在农村工作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村级自治,不宜多管。有些领导干部缺乏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没有真正地把党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落实到群众中去,没有保护好农民当家做主人的合法权益,未能发挥民主理财的重要作用,致使出现村级财务管理混乱和出现乱收费现象。

(二)管理上缺乏规范性、制度化

村级财务管理没有一个完善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的管理办法,缺乏严格的制度,村级资金的收支不履行民主理财程序,不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理财形同虚设,诸如审批权限与额度、审计的监督、账务收支合理的界限等缺乏标准。

(三)财务人员不稳定且法律意识淡薄。

村级财会人员大多没有经过正规学习培训,普遍存在无证上岗的现象,队伍不稳定,素质偏低,业务不精通,接交不规范,审计不及时,出现问题久拖不决造成一些财务问题的积压。

除此之外,农村财务管理在监督方面不到位也是造成财务管理透明度不高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应对此有正确认识。

三、农村财务管理提高透明度的必要性

对于农村财务管理而言,透明度是衡量其管理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只有对财务管理的透明度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积极提高农村财务管理的透明度,才能保证农村财务管理取得积极效果。目前来看,提高透明度对农村财务管理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其必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透明度有利于农村财务管理的发展

在农村财务管理中,透明度是关系到财务管理质量的重要因素,如果不能满足透明度要求,不但容易滋生腐败,也不利于农村财务管理效果的提高。为此,透明度对农村财务管理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认识到财务管理透明度的重要作用。

(二)提高透明度对农村财务管理而言意义重大

农村财务管理既能实现村级资金的统一管理,又能为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鉴于农村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提高透明度既是满足农村财务管理发展需要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促进农村财务管理发展的重要措施。

(三)提高透明度能够满足农村财务管理的实际需要

农村财务管理在实际工作中,接触的资金量虽然不大,但是对于农村基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只有提高透明度,才能保证农村财务管理取得积极效果。由此可见,提高透明度对满足农村财务管理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四、农村财务管理提高透明度的具体措施

鉴于农村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提高透明度对于农村财务管理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应结合农村财务管理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观念上入手,对农村财务管理透明度有正确认识

要想提高农村财务管理的透明度,我们就要改变传统的农村财务管理理念,不但要充分认识到农村财务管理透明度的重要作用,还要认识到农村财务管理透明度的重要意义,从观念上入手,确保对农村财务管理的透明度有全面正确的认识,为农村财务管理透明度的提高提供有力支持。

(二)从制度上入手,积极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

在农村财务管理过程中,要想保证财务管理的透明度得到全面提高,就要认识到制度的重要性,积极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为农村财务管理透明度提高提供制度保证,使农村财务管理能够在实效性和透明度方面满足发展要求。为此,从制度上入手,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十分必要。

(三)从监督上入手,建立完善的财务监督机制

对于农村财务管理而言,财务管理透明度的提高,离不开监督机制的建立。为此,我们在农村财务管理过程中,应认识到监督的重要性,应结合农村财务管理实际,积极建立完善的财务监督机制,为农村财务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持,保证农村财务管理的透明度得到全面提高。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农村财务管理过程中,提高财务管理的透明度既是满足财务管理要求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衡量财务管理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不但要对财务管理透明度引起足够的重视,还要从观念上、制度上和监督上入手,确保农村财务管理的透明度得到持续提高,满足农村财务管理的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 王禹忠.关于农村村级财务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才智,2012

(06).

[2] 罗兴佐.村级民主管理制度及其实践的实证分析――基于全国10

省21村的调查[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02).

[3] 李影.村级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J].才智,2012(28).

[4] 路风华.农村会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师,

2010(09).

[5] 王士伟.注册会计师进入村级财务审计监督的构想[J].会计之

篇12

关键字:

农村;集体经济;三资管理

所谓的农村集体经济中的“三资”所指的是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这三项,三资管理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的物质保障和基础,三资管理问题切实关系到广大农民朋友的实际利益,从而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关注,加强三资管理对构建新型农业经济体系和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有一定深远的意义。但是在实际管理工作中,仍然有不少的问题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遏制了农村的现代化建设速度,所以,改善农村集体经济的三资管理是刻不容缓的。

1当前农村集体经济三资管理的状况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经济的转型,对农村经济的建设有了更加严苛的要求,从而三资管理的经济价值与政治价值也越来越高,虽然各地都立足于实际采取有效的方式管理着农村的三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逐渐有越来越多的管理问题出现,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1.1管理制度不完善众所周知,一个实际有效的管理制度能在一定程度降低管理的难度,增加管理效率,但是在我国一些偏远地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当地的管理人员并没有制定相应的三资管理制度,造成三资管理十分混乱,在一定程度上致使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得不到改善。而对于已经建立管理制度的地区,由于当时的环境因素导致管理制度多数都十分粗糙,对于资金,资产等的管理十分不完善,而随着国家经济体系逐渐健全,旧有的管理制度不足以满足当前飞速发展的社会,从而暴露出各种问题,再加上管理三资方面的工作人员并不具备专业的知识素养和职业道德素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如今农村的三资管理缺乏章法的主要原因。而由于管理制度不完善,在实际工作时,数据十分混乱,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村负责人对集体经济中的三资管理难度,对整体的发展十分不利。

1.2重视度不够由于思想的束缚,导致农村相关的三资管理人员对工作内容不了解,从而导致多数人不能正确对待三资管理,没有认识到三资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仍旧停留在就有的思想,认为三资管理仅仅是算算账,管理一下集体公有的资产,没有注意到三资管理的深层次含义,这就导致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敷衍了事,账目时常错乱,而且对于土地资源归属权问题没有一个明确的记载,这就会导致一些不必要的争端发生,从而影响农村的整体和谐性,对农村的发展十分不利。

2改善农村集体经济的三资管理现状

2.1完善管理制度为了能尽快的改善农村三资管理的现状,更快更好的发展农村经济,完善现有的三资管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俗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定一个切实有效的管理制度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所以各地应该尽快建立起适合当地地区的三资管理制度,扫除旧有制度的盲点,加强对集体资产的管理。并且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的三资清查工作,争取做到不漏,数据真实,并且建立相应的后续的监督管理制度,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这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具有预防某些人挪用公款私用,还要明确每一份集体资产的用途,规范每一笔三资交易,并且管理负责人应该定时的走访地区、抽查账簿等进行核对,最大程度做好“三资”民主化建设———是在农村集体经济各项事务中,按照民主管理的原则,严格执行民主议事规则、民主管理权限等民主管理各项规定,最大程度的做到三资管理透明化。完善农村三资管理制度更能加快建设农村的经济制度体系,保障农民的利益。

2.2提高重视度为了能更好的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标准,农村相关的领导干部必须加强对农村三资管理的认知度,并能提高对三资管理的重视度,改变旧有的思想观念,督促当地工作人员能认真的对待自己所属的工作,深度挖掘工作内容的含义,并且教育当地村民,使其明确三资管理对农村发展的重要性和对提高经济效益的帮助。只有当地村民及相应的管理阶层能了解三资管理的重要性,才能最大程度上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当前三资管理的现状,从而突破当前农村在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瓶颈。

3加强农村三资管理的重要性

为了更好地发展农村经济,更快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三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三资管理不仅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的物质保障和基础,更关系着农村集体经济制度建设的发展和完善,更极大程度的保障了农民的收益和权力,为市场经济增添活力,也对农村的民主和谐气氛有一定的帮助,更是密切党群关系和党风廉政建设的推动力量,所以说,加强农村的三资管理对农村的整体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结语: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加快,想要国家抓住机遇继续高速的发展经济,就必须打下一个坚实的经济基础,而这就需要农村的经济发展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因此,对与三资管理必需加大力度,虽然管理好三资是一件十分任重道远的任务,但是只要完善现有的管理制度,提高重视度,就一定能实现目标,从而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并促进农村集体的和谐,为构建和谐射虎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13

据教育部统计,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将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50万人。据中国社科院2008年社会蓝皮书披露:2007年,我国未就业毕业生仍有140万。即2008年我国至少要有700万的大学毕业生去争夺有限的就业岗位,大学毕业生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面对我国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如何拓宽视野、转变思路、调整自己的职业价值观,使之适应就业市场并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是每个大学生都应该认真考虑的重要问题。本文旨在通过探寻大学生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和职业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剖析自我,找准就业的社会定位,从而做出正确的职业决策。

一、研究综述

金兹伯格(Ginzberg)等人认为,职业价值观属于人格的范畴,在职业选择中起着决定作用。自萨伯(Super)提出职业价值观的测量工具以来,许多学者研究了职业价值观的构成因素。有的学者认为职业价值观应包括内在、外在、社会和威望等四个维度;有的则认为包括名望、利他、满意和个人发展等四个因素,而有的学者认为应包括声望地位因素、保健因素和发展因素。

成就动机是一个人在社会活动的特定领域,努力克服障碍、力求尽可能完成某事从而获得成功或取得成就的愿望或趋势。阿特金森(Atkinson)认为,每个人都同时具有两种相互冲突的动机趋向:一种是追求成功的倾向,一种是回避失败的倾向,成就动机的水平就是对成功的渴望减去对失败的恐惧。

自我效能感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于1977年提出J,是指“发动完成任务要求所需行动的过程、动机和认知资源能力的信念”。它不仅影响人的行为、思维和情感,而且决定着其将要付出的努力程度,以及在遇到困难障碍后还将坚持多久。施瓦尔泽(Schwarzer)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一般性的自我效能感”,它指的是个体应付各种不同环境的挑战或面对新事物时的一种总体性的自信心。

国内外研究学者对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及职业价值观展开了许多研究。研究发现:中学生、女大学生追求成功的倾向显著高于逃避失败的倾向;女生成就动机水平显著高于男生;自我效能感与追求成功的动机呈显著性正相关,与避免失败的动机呈显著性负相关;个体的自我效能信念在职业发展和追求上具有关键作用,找到职业方向的效能知觉对大学生的社会化和智力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国内学者对中学生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研究比较广泛、细致,对自我效能感与职业价值观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也比较多,但对大学生的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与职业价值观三者之间的深层关系研究比较少。而进行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不仅对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剖析自我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还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生,并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职业指导,从而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有鉴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不同性别、不同专业以及城乡大学生在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和职业价值观上的差异;

2.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与职业价值观的关系研究;

3.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考虑到样本的代表性,我们在研究中采用分层随机取样法选取了西安交通大学375名学生,其中男生229人,女生146人;理工科263人,文科112人;来自城市的178人,来自农村的197人。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三个测量工具,包括中文版“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13,14](该量表包括10个题目,选择项包括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四个等级,并分别被赋以1—4分,得分越高,表明自我效能感越好);中文版“成就动机量表(AMS)”(该量表共有30个题目,选择项包括从“完全正确”到“完全不正确”四个等级,并分别被赋以1—4分,得分越低,表明这类动机越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量表(该量表共有21个题目,每个题目的重要性程度分“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不太重要”、“非常不重要”四个等级,并分别赋以1—4分,得分越低,表明越重要)①。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和职业价值观的总体状况

表1列出了大学生在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和职业价值观方面的总体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处于中等状态,且略低于以往的一些研究结果。大学生成就动机水平(追求成功的动机与避免失败的动机的差值)的均值为一0.862。这表明就整体而言大学生比较自信,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项活动的任务的能力预测呈一个积极的方向,成就动机水平较高。职业价值观三个因素的得分由低到高排序依次为发展因素、保障因素、名望因素,这也说明了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更强调发展机会的重要性,其次是职业保障的重要性,最次才是名望因素的重要性。

(二)不同性别、专业、城乡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职业价值观的比较

表2至表4比较了不同性别、专业、城乡大学生在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和职业价值观方面的差异。从中可以看出:男女大学生在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和职业价值观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自我效能感显著低于女生;男生更倾向于追求成功的成就动机,而女生则更趋向于避免失败的成就动机;在职业价值观方面,男生比女生更强调发展和名望因素的重要性,而女生则比男生更强调保障因素的重要性。

理工科学生和文科学生在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和职业价值观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理工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要显著低于文科学生;理工科学生趋向于追求成功,而文科学生则趋向于避免失败;理工科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比文科学生更强调发展、名望因素的重要性,而文科学生较理工科学生更强调保障因素。

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在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城市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显著低于农村学生;城市学生趋向于追求成功,而农村学生则趋向于避免失败。在职业价值观方面,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更强调发展因素的重要性,但两者对保障和名望因素重要性的认识则不存在显著差异。

(三)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与职业价值观的相关分析

表5列出了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与职业价值观进行相关分析的结果。从中可见,自我效能感越高的学生,其追求成功的动机越弱,而避免失败的动机越强,他们在选择职业时会越强调保障因素的重要性而越不强调发展和名望因素的重要性;追求成功的动机越强的大学生,他们在选择职业时也越强调发展和名望因素的重要性而越不强调保障因素的重要性,避免失败动机越强的大学生则正好相反;在职业选择时越强调发展因素重要性的大学生,他们也越强调名望因素的重要性而越不强调保障因素的重要性。

(四)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为了更准确地分析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我们以发展因素、保障因素和名望因素为因变量,以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大学生的性别、专业和家庭所在地为自变量进行了回归分析,表6列出了回归分析结果。从中可见,成就动机越强的大学生,其选择职业时,越强调职业的发展因素和名望因素的重要性,而相对忽视保障因素的重要性;男生和女生相比,也更强调发展因素的重要性;理工科学生和文科学生相比,理工科学生更强调保障因素的重要性,而文科学生则更强调发展因素的重要性。在多元回归模型中,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来自城市还是农村,对其职业价值观则没有显著影响。

四、结论

首先,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相比,其自我效能感低,但成就动机强。他们在选择职业时也更强调发展因素的重要性,希望选择更有发展空间、更具挑战性的工作。

其次,理工科学生和文科学生相比,其自我效能感低,但成就动机强。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条件下,理工科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更强调保障因素的重要性,文科学生则更强调发展因素的重要性。

在目前情景下,社会对理工科大学生需要相对较大。因此,理工科大学生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多,而文科大学生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选择的余地较少,就业压力相对较大。或许正是这种现实情景,使得理工科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可以不必过多地考虑职业发展机会和声望等因素,而可以更多地考虑职业的保障因素,希望能够选择更有保障的工作;而文科大学生因为就业前景不明朗,因而会更多地考虑职业的发展因素。第三,来自城市的学生和来自农村的学生相比,其自我效能感低,但成就动机强。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条件下,他们在职业价值观方面则不存在显著差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