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途径

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途径范文

发布时间:2024-03-23 09:05:1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途径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途径

篇1

近几年来,我国黄金工业快速发展,2007年,全国黄金产量超过270吨,居世界第二位,但后续可采资源不足,资源综合回收利用水平不高,环境污染问题改善力度有限,可持续发展能力急需提高的问提日益突出。循环经济做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经济形态,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黄金工业做为资源依赖型产业,要有效化解资源瓶颈制约,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发展循环经济,要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建设生态黄金工业,把黄金工业打造成绿色产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推动黄金工业科学发展,又好又好发展。

一、黄金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模式

循环经济是指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型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利用来发展的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基本特征,以经济有效、环境友好、技术跨越、人与自然和谐为宏观调控原则,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制造、无害化排放或零排放为操作原则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运动。[1]

黄金工业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根据黄金伴生的银、铅、锌、铜、硫等矿产资源丰富的特点,运用循环经济的理念,科学制定发展规划,走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使黄金生产的组织成为“资源-产品-终端产品-再生资源”的封闭式流程,综合回收利用资源,拉长产品链条,在各梯级产品制造过程中有效回收废水、废渣中的有用物质,实现清洁生产和物质循环利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在企业之间或企业集团内部形成类似于自然生态链的黄金生产生态链。

二、黄金工业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由于大多数黄金矿山企业的资源贮量不足,缺乏发展循环经济的动能

目前,全国黄金矿山企业资源保有储量为2486吨,资源保有储量不足的已占全部金矿的三分之二,保有储量在1吨以下的岩金矿山占总数的83%。资源危机矿山数量的增加,致使大多数企业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以维持生存和短期效益为目的,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视不够,没有形成绿色经营理念。

2.大多数企业的规模较小,缺乏发展循环经济的经济基础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以更新工艺、改造流程、科研开发和试验等等。我国黄金矿山企业年产金超过一吨的只占企业总数的20%左右,虽然近几年中金股份、招金集团、山东黄金、灵宝黄金、紫金矿业等集团企业发展很快,但总体上规模小而分散的黄金工业格局依然没有根本改变,大多中小企业缺乏发展循环经济的经济基础和综合实力。

3.科技创新的力度不够,发展循环经济的某些环节受技术因素制约

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科学研究做基础,包括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目前,黄金工业对循环经济理论和发展模式的研究还有待加强,尤其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和重要技术节点以及工艺等还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科研力量,加快科技创新。

4.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滞后

虽然政府对推进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和政策,但是,对节能减排落实不力、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等行为的处罚力度远远不够,对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支持力度有限,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激励和约束机制还很不完善。

三、黄金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途径和对策

1.科学制定黄金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建立黄金工业循环经济发展体系

循环经济是一个复杂、长期、动态的系统工程,黄金工业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科学发展,首先要制定好行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开发利用资源的道路,坚持保护优先,有序开发,合理利用的方针,推动黄金工业集约化发展、内涵发展、综合高效发展,实现清洁生产和闭路循环,提高黄金企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资源综合回收水平。统筹规划黄金资源勘探、开采、选冶、产品深加工、资源综合利用、环保工程等生产流程,建立循环经济发展体系。

2.加快推进黄金资源整合,规范开采秩序,建立资源优化配置体系

我国黄金资源采矿权、勘查权分散,企业矿权控制规模小,企业以资源浪费为代价片面追求高利润的现象突出,受利益驱使,以探代采,以包代管,非法滥采乱挖问题不能有效解决。黄金工业发展循环经济,就必须在协调好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的前提下,加快推进黄金资源整合,改变黄金矿山小而散的状况,真正实现矿产资源的优化配置。

我国一些金矿大矿小开,矿产资源回收率仅为55%,浪费资源严重,破坏资源完整性的问题突出,要依法管理矿权,规范矿产资源勘探和开采秩序,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勘探、开采活动,保护好矿权单位的合法权益,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资源保障。

3.优化黄金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的综合实力

优化黄金生产的区域布局,加大对现有矿山企业格局和调整力度,支持对现有矿山企业联合、兼并、重组,或者托管中小企业,把生产要素向存量资产大、发展潜力大、产品链条长、经济效益好的企业集中,促进企业做强做大,为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和行业发展水平创造条件。

4.完善黄金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运作机制和配套政策体系

要把循环经济发做为发展黄金工业的重要原则,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和引导作用,建立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协调机制。建立资源浪费处罚和资源补偿机制,严禁采富弃贫,坚决改掉只算经济账不算资源账的不良行为,严格执行资源开采利用方案,把循环经济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

发展循环经济不但要有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更需要国家相关的政策、措施支持,扶持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循环经济项目,设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基金,对符合循环经济模式的企业和建设项目,给予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等政策,对关键项目进行直接投资,对高消耗、高污染企业实和差别价格的能源、资源供给和产品价格管制,建立节能减排的鼓励措施和补偿机制。完善黄金资源开发项目的市场准入制度,鼓励和支持建设循环经济项目,对有条件而拒不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实施严格处罚。

5.加快建设黄金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和示范基地

黄金工业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有关部门组织优秀企业和业内专家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扶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工程,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管理模式,真正实现资源、能源的梯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使用,并以示范工程加以推广,通过上、下游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建立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或基地,[2]延伸黄金产业链,增强关联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产生,使企业间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形成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生态黄金工业网络,为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微观基础,以点带面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6.加快科技创新,构建黄金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科技创新是关键,要加大力度开展相关的生产工艺和工程技术研究工作,我们要通过技术创新,突破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瓶颈,建立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和科技管理体系。

大力推进黄金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是科技创新的主要方面。我国黄金行业的平均单位能耗远高于世界先进水平,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有效降低能源消耗水平,注重资源循环过程中的环境治理技术,资源循环自动控制及检测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引进推广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推进黄金生产技术升级换代 ,大力开发能减少废水、废弃物和有毒有害物质的替代品,加快研究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回收废水、废弃物中的物质再利用、再生产,力争通过清洁生产技术的突破使黄金生产实现废弃物零排放。

难处理金矿选冶技术的研发和引进是科技创新的关键。我国难处理金矿资源在已探明的黄金保储量中约占三分之一,低品位、难处理矿石中均含有铅、铜、锌、硫、砷等伴生元素,要综合回收有价金属需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要通过技术创新使传统的氰化提金工艺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加快推广全循环工艺,我们还要在生物氧化、热压氧化焙烧预处理等难处理金精矿全循环生产工艺和技术方面开展更大规模,更高层次的试验研究工作,突破难处理金矿选冶技术的制约。

贫矿、尾矿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的开发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尾矿是黄金生产的主要固体废弃物,综合开发贫矿资源,利用尾矿资源,通过技术开发使大量贫矿、尾矿变为资源并得到综合利用,实现闭路循环,既能缓解黄金资源紧张的矛盾,还可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筹兼顾。例如,蓬莱黄金总公司投资1.02亿元实施的黄金冶炼氰化尾渣去氰提金及综合利用项目,长春黄金研究院研发的跳汰--水套选金集成技术等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的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开辟了一条可行之路,诸如此类先进技术和设备要在全行业推广,没有实现产业化的贫矿、尾矿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要加大力量开展科研工作,力争早日实现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篇2

一是制度创新的供求理论,供求理论分为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制度创新也要受到这两个方面的影响,并由不同的主导方面来对制度创新产生不同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供给主导型创新和需求诱致型创新,供给主导型制度创新是通过政府相关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的引入,对现有制度进行创新,主要体现为权力中心具有创新的主观意愿或具备提供制度创新的能力;需求诱致型制度创新是在市场活动潜在利益的诱发下,对现有制度进行创新,主要具有创新目标明确、决策自主、过程更为经济的特点,需求的变动是制度创新的必要条件,为了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二是制度创新的产权和国家理论,产权理论包括演进和人力资本两部分内容,产权实际上就是一种制度,演进理论反映的本质就是制度的创新,人力资本则是在特定制度下对不同市场主体之间关系的一种约束,产权理论与国家理论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产权的保护必须依靠国家的力量来得以实现,国家可以强制性实现产权,同样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力量来组织产权制度的建立。由此可见,国家力量发挥积极或是消极的作用会直接关系到产权制度的效率,国家积极发挥其在制度创新方面的作用。

2.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内容

循环经济制度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道德规范,以及各制度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补充,通过发挥激励、约束、统筹、内化等功能来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内容包括诱因、主体选择、原则和框架等四部分内容:首先是制度创新的诱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最关心的是自身利润的实现,很少关心社会成本,政府部门有必要对其行为进行约束,将经济行为的外部负效应内部化;其次是制度创新的主体选择,制度创新的直接承担者应是个人、企业和政府,制度创新也必然要从这三个层次进行,但是在制度创新过程中也要认识到不同层次所处的不同地位,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应是政府,实施制度创新也必须是政府行为;再次是制度创新的原则,区域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制度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动态性、整体性、实效性以及3R原则(资源化、减量化、再利用),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最后是制度创新的框架,制度创新是对社会利益分配关系进行重新调整,实现新的规制管理,这就需要对有关循环经济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进行重新梳理,明确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价值观,以便达成社会共识。

二、当前我国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以及制约因素

1.我国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

我国的循环经济起步较晚,但是在政策扶持下发展较快,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编制指南》的指导下,全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出台了一些旨在规范循环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推进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时机已经成熟,结合我国的额实际国情,初步构建了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并根据国家的区域开发战略,实施了梯级开发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转型模式,并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当前我国区域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体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产业化水平不高,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就是在于实现经济的生态化,其基础则是产业的生态化,但是产业化进程的推进势必会受到当前经济体制环境的制约,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化水平普遍不高;另一方面是非均衡性发展,由于我国各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区域开发战略也各不相同,东部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要明显高于西部,东、中、西部的循环经济发展程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2.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我国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现阶段还很难实现对经济、社会、生态三者的整合,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一方面是市场主体的动力缺失,主要体现在企业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责任意识不强,缺乏责任感致使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一直以来,我国的自然资源在统一管制价格背景下,生产成本并不受到重视,企业对新技术的应用也不积极,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并没有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另一方面是环境税收政策的缺陷,现行的环境税收政策主要针对自然资源的收益,重点在于调节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并不是为了促进市场主体合理使用自然资源,难以对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还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环境保护税。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从目前的约束手段来看,效用并不高,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法律管制效率有待提升,我国现行的旨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比较多,如循环经济促进法、水土保持法等,但是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相关的配套措施难以发挥实效;另一方面是产权交易市场有待完善,产权问题通常涉及的层面比较多,在循环经济中体现得比较复杂,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自然资源交易权等相关制度缺少发挥作用的空间,常态制度在推进过程中面临的阻力比较大。此外,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无论是政府方面的推动机制还是社会公众方面的参与机制,都还没有形成,制度的落后和创新性不足,严重限制了我国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我国区域发展循环经济在制度创新方面的实现途径

1.强化循环经济的产权制度创新

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区域发展循环经济首先要解决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其重点在于改革和创新现行的资源产权制度,资源环境问题的产生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而外部因素是可以通过相适宜的制度设立来克服。现阶段,产权制度混乱、配置不当难以对滥用资源的行为起到有效的约束,致使环境资源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在于产权制度的创新,产权制度创新的重点则是要突出对所有权的集中管理,加强产权市场制度建设,具体实现途径如下: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循环经济公共产权规制模式,公共产权规制模式要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首先要保证环境资源产权的市场化,此外还要使其使用权和经营权获得市场化,打破“公营”、“公用”的运行范式,并启动相关与之相关的配套制度。

2.建立循环经济的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循环经济的生态补偿机制的目的在于能够使资源的使用者在对资源合理、合法利用中获得相应的补偿,从中受益。生态补偿是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具体的补偿形式有三种:其一,国家财政补偿,如国家对西部地区生态建设的财政补偿;其二,项目支持,国家对循环经济产业化的实现予以政策上的扶持;其三,征收补偿税费,打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资金渠道,确保资金运作的市场化和规范化。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应坚持“谁开发、谁受益、谁补偿”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平衡各方利益以及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多个层面上推行循环经济,加强宣传教育,建立长效机制,使之成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

3.加强循环经济立法并完善相关税收政策

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必然要借助国家层面的强制性措施,主要体现为法律手段和政策手段,在倡导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应继续推进循环经济立法,在可持续发展原则和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加强对当前区域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有针对性的实施细则,对环境保护、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问题进行统筹规划,明确循环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完善相关的税收政策,设置专门的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税种,充分发挥税收的协调作用。区域发展循环经济,必然要有国家财政税收政策的扶持,引导企业开发循环再生资源,鼓励消费者使用循环产品,对资源开采、资源消耗、废弃物产生、再生资源产生、社会消费等环节进行统筹管理,充分发挥税收政策激励和约束作用。

4.积极培育循环经济主体意识

从宏观层面来审视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区域发展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循环经济的发展必然要重视对环境效益的评价,经济的发展必然要考虑到环境因素,因此,有必要育循环经济主体意识,重视循环经济的非正式制度创新,建立社会公众参与机制,调动社会公众参与环保事业建设的积极性,为发展循环经济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篇3

中图分类号:U4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钢铁工业的迅猛发展,钢铁企业发展所造成的高资源消耗-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2010年以来,矿石、焦炭等稀奇资源价格呈直线上涨,生产成本的急剧增加给钢铁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而且随着人们对环保问题的关注,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强调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环保问题。循环经济就是在这样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下产生的,它能有效的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对钢铁企业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意义。

1 中小钢厂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首先,随着全球资源日益紧张,石油价格上调、电力短缺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钢铁企业的发展。铁矿石进口谈判失败更是让钢铁企业雪上加霜,生产成本直线上升。钢铁企业要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尽可能降低消耗、挖掘投入产出潜能。对此,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有效的减少生产过程中资源的消耗,是建立资源节约型企业的必然趋势。其次,随着政府对环保问题的重视,从2009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和《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导则》中我们可以看到,政府鼓励钢铁企业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的发展道路。这就决定了那些消耗大、产能低、污染严重的企业的企业必然会逐渐被淘汰而退出市场。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从上可以看到,无论是微观方面还是宏观方面,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迫在眉睫。

2 钢厂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途径和技术措施

发展循环经济要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根据钢铁行业发展的特点,可以从节能、提高效率、技术革新三个层次来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目前,钢铁行业常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钢铁产品的使用效率。提高钢铁产品使用效率主要是从循环途径利用方面来着手,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的发展可回收废钢的建筑钢结构钢材,例如使用高强度400MPa以上带肋钢、开发各种耐腐蚀钢材或节约合金的钢材等等。

(2)大力发展节能新技术。节能的主要途径是回收钢铁企业的余气、余热、余压。目前钢铁企业常用的节能新技术有:采用高炉煤气的余压发电(TRT),一吨铁产生的余压大约可以发电45kwh-50kWh,同时还可以回收高炉鼓风机约30%的动能;利用低热值煤气发电,可以实现低附加值的高炉煤气向高附加值的电能转换的过程。此外,还有部分钢铁企业实行了回收炼钢蒸汽和转炉煤气、蓄热式轧钢加热炉技术的措施实现生产过程的节能。

(3)提高钢渣及高炉渣的综合利用。全球钢渣及高炉渣的利用率普遍较低,在我国仅有20%左右。在我国钢渣及高炉渣的利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首先,很多大型钢企(如宝钢)把钢渣磨成微粉或超微粉后用来作为生产水泥的原料;其次,把钢铁渣用作铁路建设、修大坝和填海造地等工程中路基填充物;第三,利用高炉渣生产空心砌块。此外,由于钢渣中含有大量的钙硅等元素,可以考虑把其作为一种复合矿物质肥料在农业中使用。

(4)探索和推广新技术。在生产过程中,采用干熄焦技术可以大大降低对水资源的需求,高炉煤气、转炉煤气的干式除尘技术及高炉渣粒化工艺的使用可以提高水利用率,实现循环使用。在炼钢到轧钢工序间提高热装热送率或直接轧制技术、中包保温长寿技术。烧结低温尾汽发电,转炉煤气用于气烧石灰,烧结烟气合理脱硫、炼钢干法除尘等各项新技术。新技术的使用是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最有效的途径。

3 中小钢厂发展循环经济的整体效果分析——以玉钢为个案

玉溪新兴钢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玉钢)是昆钢集团2004年在红塔区易地扩建的钢铁联合企业。公司在2008年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的节能减排领导小组,以机动部及安全环保部联合设立节能减排办公室,全面负责加快推进全公司的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工作。

3.1 玉钢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及实施效果

节能减排领导小组按照“节能、降耗、建污、增效”的目标和“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资源化)”的原则,借鉴了国内宝钢、武钢的循环经济建设经验,按照从我国钢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途径及模式,2008年开始,公司重点推广了循环经济各项技术措施及方法,分别从提高钢铁产品的使用效率、大力发展节能新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铁素资源与固体废弃物综合循环利用、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五个方面全面开展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工作。通过2008年至到2012年5年的努力,在玉钢公司内部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循环经济的发展,同时还改善了企业的形象,玉钢公司实现了水和固体废弃物的零排放,同时完善了高炉的除尘系统,建成了烧结烟气脱硫系统,达到了政府对环保的要求,促进玉溪市完成了“十一五”SO2减排任务。对玉钢公司来言,循环经济实施的效果与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息息相关。

3.2 玉钢发展循环经济总体分析

对表1的对比分析中看出:2008年公司整体效益为亏损,虽然最大根源是2008年后的钢材整体降价,但循环经济的发电、煤气回收水平均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钢渣、高炉水渣没有完全回收,还存在外运运输费的情况、循环经济没有为企业降低成本,企业2008年整体为亏损。2009年、10年公司成功盈利,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主要原因是经营效果较好,但从循环经济的效益中看出,2010年循环经济降成本得到的效益接近企业年总利润。2011产钢量虽然大,但企业效益不好,循环经济年降成本得到的效益超过了企业年总利润。2012年,由于设备故障率高及循环经济工作管理力度不够,自发电量,蒸汽回收量、钢渣、高炉渣利用量均比2011年低,导致循环经济降成本出现下滑,对整个公司企业年总利润造成影响。

3.3 玉钢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及未来改进措施

虽然玉钢循环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进一步改进,例如公司的高炉入炉矿品位低,造成了炼铁系统吨铁矿耗和煤炭等燃料消耗居高不下;炼钢转炉煤气尚未完全回收,高炉煤气放散率比较高,煤气资源没有得到最大的回收利用,环境污染严重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公司决策层要的重视,尤其是2012年循环经济降成本效果的下滑要认真分析。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建议做好以下两项基本工作:新立项目、技术改造时要将循环经济理念引入企业设计、管理、生产的全过程,新建、配套建设项目均以钒资源综合利用为主线,延伸产业链,充分考虑余能回收、废弃物循环利用等节能环保措施;在循环经济发展上寻求技术创新,完善烧结烟气脱硫工程中的存在问题,优化生产操作方式,力争降低电耗、液氨消耗的同时多产出合格的副产品等。

结语

发展循环经济是中小钢铁企业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道,循环经济管理及落实的力度与企业最终的效益息息相关。在此过程中,充分了解企业自身的情况,在此基础上,结合循环经济发展的原则,制定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环境保护部.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导则[S].2009.

篇4

资源依赖型经济区域是指主要以特定或相关自然资源为开发对象,相应生产部门或产业成为该区域主导或支柱产业的经济区域。山西省是闻名全国的能源大省,属于典型的资源依赖型经济区域。长期以来,山西省在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及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与此同时,由于对资源的过分依赖,对煤炭等资源的高强度开采,导致产业结构单一,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日益恶化,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如何摆脱困境,改变山西省相对落后的面貌,成为摆在山西省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正是在此背景下,发展循环经济就成为山西省经济崛起的必由之路。

一、山西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把物质、能量进行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在环境方面追求低污染甚至零污染排放的一种经济运行模式。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山西省能源匮乏压力的需要

有数据显示,2000年~2004年,仅山西省重点煤矿已经有“一局(原轩岗矿务局)十七矿”因资源枯竭而关闭停产,减少生产能力1,600万吨/年。预计2005年~2020年,五大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将有39处矿井面临资源枯竭,衰减生产能力6,640万吨/年,需安置转产职工124,689人;地方国有煤矿将有近1/3的矿井因资源枯竭而闭坑,将会减少生产能力2,000多万吨/年;乡镇煤矿近1/2的矿井将因资源枯竭而闭坑。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减少浪费,提高经济效益,并且可以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缓解山西省能源匮乏压力。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减轻山西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压力的需要

据2005年7月山西省发展改革委员会与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能源所研究报告显示:山西省16个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城市主要污染物浓度均高于国家二级标准。山西省煤矿采空区面积已达5,000km2,由此引发的严重地质灾害已涉及1,900个自然村。因此,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输入端、生产过程、输出端全方位地对资源进行合理开采和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才有可能缓解山西省生态环境压力。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推动山西省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有效途径

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弊端突出表现为:一是高消耗、高排放特征明显;二是低产出、低效益;三是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较大。而相对于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而言,循环经济代表了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是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尽可能地少产生废弃物。可见,循环经济正是对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一种扬弃,是推动山西省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有效途径。

(四)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山西省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战略目标的迫切需要

2004年8月,省委、省政府提出把山西省建设成为国家的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战略目标,即立足于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和新兴产业的规模化,重点发展能源、不锈钢、新型材料、旅游等优势产业。较之于老的能源基地和工业基地,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更加注重社会的和谐发展。“新型”的重要特征就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有效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山西省应按照“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的原则,以能源、原材料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用。

二、山西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行性

(一)山西省已初具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政策环境

近年来,山西省先后出台了《山西省节约能源条例》和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方案》,对全省如何开展资源节约利用提出了具体的目标、措施和要求。为了使国家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免税政策落到实处,还制定了《山西省资源综合利用产品认定管理办法》和《建材产品中废渣掺加量的测定办法》作为地方性标准实施,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当前省委、省政府已将循环经济理念贯穿到山西经济结构调整全局,嵌入各种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并作为制定本省“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原则。

(二)山西省已具备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条件

发展循环经济的三个重要环节: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没有技术的可行性或循环利用资源的成本过高,循环经济就难以推行。近年来,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煤炭价格上涨,山西省经济增长速度大幅提升,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技术创新方面,山西省加大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力度,通过投资入股和贷款贴息的办法,运用1.2亿元的省筹调产资金,调动了84亿元的社会闲散资金和银行贷款,实施了一批国家、省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如2001年,山西煤化所承担的国家863计划“煤变油”重大科技项目,科技部投入资金6,000万元,省政府投入1,000万元,到2003年年底其核心技术费托合成的催化剂、反应器和工艺工程已取得重大突破。到2005年,四次运转共计3,500多个小时,积累的经验已为今后建立示范工厂奠定了基础。有合理的政策、法规的支撑,技术创新的倾斜政策,加上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山西省发展循环经济的条件日臻成熟。

(三)山西省发展循环经济已取得了明显成效

近年来,山西省循环经济得到较大发展,成效突出的有交城县工业园区、孝义市工业园区、大同塔山工业园区等。从目前状况看,这些试点和先进单位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积累了初步的经验,为全省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实践证明,循环经济为山西省资源依赖型经济区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山西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

(一)继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努力改变过分依赖资源的现状,使循环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处于良性互动之中

山西省经济被动适应煤炭市场行情的局面还没有完全改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还很弱,经济发展的自主性有限,整体经济缺乏应对市场变化的弹性和空间,一旦外部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或者全国经济运行步入周期性速度回落期,山西省的经济就有可能受到严重冲击。为此,必须深入挖掘现有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巨大潜力,用完善的政策、机制把循环经济发展与山西省的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真正使产业由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走一条具有鲜明自身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加快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篇5

一、引言

贵州省是资源大省,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经济发展对资源开采、资源加工的依赖性大。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情形不会改变。贵州省煤炭资源、磷矿资源丰富,煤化工及磷化工企业众多。煤化工及磷化工为贵州省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重、资源浪费多等问题。循环经济是解决煤化工及磷化工产业带来的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能够兼顾各利益主体良好发展。

二、循环经济工业园内博弈主体及其立场

在贵州省煤炭资源富集区建设基于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工业园影响多方利益,主要包括企业、政府和社会公众。三个利益主体的出发点不同决定了其做出决策及决策变化的不同。

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企业是主要的污染源,也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利益活得者和发展投资者。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其在任何时候都追求利润最大化。政府曾被西方经济学家称为经济发展的“守夜人”,但是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不能仅仅担任“守夜人”的职责。政府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会考虑生态环境效益、社会影响、公众态度、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动力等问题。总之,政府追求的是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而不仅仅是经济效益的问题。在三方利益主体中,公众的社会影响力最大。而且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公众是坚决拥护发展循环经济的利益主体。但是由于公众既不拥有行政权力,也不具备经济权力,因此在决策过程中的决策集范围很小。

三、循环经济工业园内利益主体博弈分析

3.1完全竞争市场下企业之间发展循环经济的博弈

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企业之间的信息完全透明和公平,政府不会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促进和调节,发展循环经济完全是企业的“舞台”。而且由于是完全竞争,所有参与博弈的企业规模基本相同。在没有政府参与的情况下,由于煤炭资源的无偿使用性和环境污染的无代价性,企业在利益最大化思想的驱使下,几乎不可能进行一次性的投入发展循环经济。此时,企业之间的博弈矩阵如下图所示:PA、PB分别是企业A、B不发展循环经济而是选择发展传统经济情况下的利润;C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时需要投入的一次性成本;P0是企业A、B发展循环经济增加的利润。由于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循环经济工业园内一方选择发展循环经济,另一方便可以借助共用基础设施、共享信息等而“搭便车”。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在贵州省煤炭资源富集区建立,同时使循环经济工业园自行健康运转几乎是不可能的,经济的外部性和交易成本的存在决定了贵州省煤炭资源富集区建设循环经济工业园不可能在企业之间解决,只有通过政府来干预、调控企业行为,才能真正的促进循环经济工业园的发展。

3.2政府干预下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博弈

循环经济的博弈引入政府干预调控后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完全依靠政府财政力量和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另一种情况是政府考虑市场因素,权衡“值得与不值得”后,对企业的发展循环经济的行为进行宏观调控,如果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就会得到一定的奖励,反之会受到一定的惩罚。此时政府与企业间的博弈矩阵如下表所示。其中P表示企业不发展循环经济的收益;P0表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增加的利润;C表示发展循环经济的一次性投入;F表示政府对不发展循环经济、对环境和生态造成污染破坏的企业给与的惩罚额度,R表示政府为鼓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而给与的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及其他奖励。M表示政府因为企业未发展循环经济而付出的环境污染治理代价。

(1)完全依靠政府财政力量与行政手段

此时,若要使政府的奖惩措施受到切实效果,那么政府的环境破坏惩罚力度(F)必须超过发展循环经济的成本(C),园内企业才会做出成本较低的决策,发展循环经济。而且,发展循环经济政府还会给与一定的补贴,补贴力度会超过发展循环经济的一次性投入成本C,园内企业会更加趋向于发展循环经济。但是,这种完全依靠政府行政权力和财政补贴的方式需要巨额财政作为支撑,发展循环经济的成本其实完全由政府财政承担,财政负担巨大。单纯依靠这种手段只能使园内企业为获得投资成本的补贴而参与循环经济的发展,不能促使贵州省煤炭资源富集区循环经济工业园获得长足发展动力。而且,这时没有计算政府宏观调控的调控成本,如人力、物力等。政府的宏观调控只有在依靠行政手段和财政力量的同时,借助市场的力量,才会更好的提高贵州煤炭资源富集区循环经济工业园内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主动性、积极性乃至热情。

政府介入循环经济发展方式的鼓励和促进后,循环经济工业园内企业间的博弈可用以下表格演示:

(2)政府依靠行政财政、行政手段的同时借助市场力量

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有效方式,借助市场的力量将市场对于循环经济的产品——清洁产品的需求及态度等的发展纳入政府政策范围,更好的鼓励园内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发展。将社会公众的需求等纳入及政策决策范围,间接为社会公众参与博弈过程并做出决策提供了机会。

这种情况下,政府与企业的博弈模型建立如下:p为政府为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对企业污染行为进行规制的概率,q为园内企业趋于发展循环经济的概率。W1表示企业不进入循环经济工业园发展循环经济的时的收益,此时政府的收益为W2;政府为鼓励园内企业发展煤炭资源循环经济而给与的补贴为ξ1C。其中ξ1为补贴系数,0

园区内循环经济水平最终取得的效益是总社会效益,即政府效益和企业效益总和。在瑞典85%的消费者愿意为环境的清洁支付较高的价格,80%的建安大消费者宁愿多付10%钱购买对环境有益的产品;37%的日本消费者指挑选和购买带有环境标志的产品。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贵州省煤炭资源富集区循环经济工业园建设发展的政府与企业的博弈过程中,随着贵州省循环经济工业园循环经济效果的逐步显现以及社会公众的逐步觉醒,社会公众对于循环经济清洁产品的需求量会逐步的增加,即k的存在会使园内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收益逐渐增大。随着企业收益的增大,即使政府不再为企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给与惩罚性罚款,也不再使用财政补贴措施鼓励园区内企业进行煤炭资源循环经济,企业仅仅依靠市场对于煤炭产业清洁产品如矸石砖、等的需求量的提高和自身利用产业链上游廉价原材料、提高资源利用率等措施就能取得比传统经济方式更可观的收益,这时园内企业和政府的博弈达到了平衡点。在这个最理想的平衡点上,园内政府放松对园内企业的管制,园内企业自身仍旧有着发展循环经济的强大动力和热情。

3.3园区内规模不同企业之间博弈

如果园区内某企业选择发展循环经济,而另一方未选择发展循环经济,而是选择了“搭便车”的行为。那么当搭便车的企业与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规模基本一致时,也可以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该处的“企业规模”是指在循环经济产业链上,物质层级利用的生产消化规模。但是,当搭便车企业与发展循环经济企业的规模不一致时,如果发展循环经济的较大规模的A企业取得的循环经济收益高于其不发展循环经济时的收益,而搭便车的小规模企业取得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收益低于不发展循环经济时的收益,那么较大规模的A企业趋于发展循环经济,而规模较小的企业则不趋于发展循环经济。双方不能就发展循环经济达成共识。从产业共生角度来讲,如果两个共生单元生产能力的不一致,也不能做到整个共生体系的进化,促进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发展。这也是贵州省煤炭资源富集区循环经济工业园构建设时要充分考虑的因素。

四、结论

经过以上分析,本文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循环经济是解决煤化工产业、磷化工产业等化工产业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现象。因此,贵州省发展循环经济非常有必要。

2、循环经济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分步实施的过程。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初期阶段,要有政府必要的政策引导,如税收优惠和信贷优惠等政策,才能促使贵州省循环经济发展主体以更多的积极性投入到循环经济发展的促进中去。

3、循环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就是各个发展主体获得了发展循环经济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能够主动、资源的发展循环经济。

4、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就是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配套发展问题,即各个企业的生产能力匹配问题。最重要的就是根据循环经济的发展流程,合理的在循环经济的每个环节上安排和布置生产力,这样才能避免小企业的“搭便车”现象。(作者单位:贵州大学)

参考文献

[1]黄解宇.金融集聚的内在动因分析.区域金融研究[J].2011(3)

篇6

一、循环经济的提出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增长型的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无止境性,与稳定的生态系统对资源供给的局限性就必然构成一个贯穿始终的矛盾。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发达国家为了缓解资源短缺、避免环境污染、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以生态理念为基础,重新规划产业发展,提出循环经济发展思路。在我国,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作为“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期国家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发展循环经济因此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1.发展循环经济对内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全社会都采用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关系。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以最佳的、可持续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经济。我国经济的发展至今尚未完全摆脱粗放的增长方式。一方面、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都严重不足,而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能源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短缺的形式日趋严峻;另一方面,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低。这造成我国的国内资源已经难以支撑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运转。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2.发展循环经济对外可以提高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保护国家经济安全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企业走向世界的一个主要阻力是贸易壁垒。近年来,“绿色壁垒”成为我国扩大出口面临最多最难突破的问题。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在资源与能耗相对少的基础上增强企业竞争力,在突破“绿色壁垒”和实施“走出去”的战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能源问题关乎国家安全。我国资源、能源的对外依赖度问题涉及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的产业结构中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仍然具有高需求。由于国内资源不足,节能无疑是确保我国能源安全经济安全的必然选择,而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资源战略,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战略措施。

三、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1.推进循环经济必须重视环境资源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同

循环经济首先是一种市场经济,既要求宏观尺度上资源利用的效率,又要求微观尺度上经济发展的效用。循环经济不是简单的周而复始或闭路循环,而是在自然生态承载力允许范围内实现线性与循环叠加的螺旋型增长。循环经济既需要节流,又需要开源;既需要循环再生和自力更生,又需要开拓竞争和外向共生。如果只强调物质的闭路循环而忽视产业发展的力度,全面建设小康的步骤会十分缓慢,两条腿走路,才是完整的循环经济。同时应该注意到,循环经济仍然是以发展经济为主导的,经济效益的大小是循环经济的目标函数,而物质、能量等的有效合理循环是手段、途径。推进循环经济必须通过科技、教育、法制和政策手段促进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同。

2.借鉴国内外经验,从各个层面发展我国循环经济

第一,政府层面: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十一五规划的重大战略任务。各级政府应该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的紧迫性,正确把握循环经济的科学内涵,加深对推进循环经济建设的认识。用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指导各项规划编制工作,加快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统计制度。在经济增长与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政府应该把握好“度”的分寸:既要发展循环经济,又必须注意到:政府对循环经济的促进作用是有限而且是有边界的。国内外政府的经验教训从正反两方面证明,政府在采取多种方式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时,只有是以适当的方式并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才能有效地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一旦超出边界,反而可能产生消极影响。

第二,企业层面:循环型企业是通过在企业内部交换物流和能流,建立生态链,使得企业内部资源利用最大化、环境污染最小化,要求生产中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削减所有废物的数量和毒性,使生产过程的技术模式从“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的线性物质流动模式转向“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物质流动模式。清洁生产同时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要求企业在现有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尽可能达到经济效率最大化与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同时又要求企业不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使得产品从生产设计到售后服务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第三,生态产业园层面:根据各个区域的特点建立具有行业特色的生态产业园,我国主要在制糖、造纸、化工、钢铁、冶金等行业展开试点建设。园区内采用废物交换、清洁生产等手段把一个企业的副产品或废物作为另一个企业的投入或原材料,实现物质的闭路循环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形成相互依存、类似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工业生态系统,使其对经济的发展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我国生态产业园建设的实践和国外生态产业园发展的经验教训表明:一个成功的生态产业园不是由政府或规划师自上而下规划出来的,而是市场竞争中由相关企业自组织磨合而成,生态产业园建设无法通过简单的规划形成,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通过不断的系统更新和逐步完善形成。

第四,社会区域层面:科学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第一要素和最重要源泉。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并消化、吸收、创新,组织开发和示范有重大带动和推广意义的能源节约、绿色再制造技术,加快发展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发挥产业积聚和工业生态效应,促进企业间工业废弃物的交换和再利用,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城乡循环经济则注重传统技术的系统整合,如具有完整的生命周期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态技术。通过产业调整和升级,构建以产业共生和物质循环为特征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在城市与社会区域,建设包括水循环利用体系、清洁能源体系、清洁公交运营体系等在内的基础设施。加强对循环经济的教育与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的认识,形成公众积极参与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的社会氛围。

3.建立与发展循环经济配套的各保障措施

首先,加快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法律体系。我国现行的环保法律基本框架是在工业化初期形成的,对环境违法行为比较宽容,形成了守法、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局面。应尽快修订国家环境法,提高处罚标准,加大治理污染的力度。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等综合法规,从总体上调整和规范企业、政府和社会各主体的责任与义务,明确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职能和措施,并制定向生产技术和经济社会领域延伸的各项专项法律。其次,建立职责明确的执法机制。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各项责任,把促进和保障循环经济发展的任务落实到实处。通过立法明确地方政府的负责,把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循环经济发展列入各级政府的考核内容,研究提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实现行政执法责任制;赋予环保执法部门以现场执法的刚性手段,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再次,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调控机制。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政府职能机构;改革财政体制,加大对生态资源保护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信贷、国债资金对循环经济重大项目的支持;运用价格补贴、财政贴息、税收减免、政府采购、引导消费,和产业补偿等政策工具鼓励扶持循环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冯之俊: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篇7

一、循环经济对企业的新要求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发展循环经济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协调统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非常重要的途径和实现方式。循环经济对发达国家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企业在本国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扶植下,将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其长期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绿色生产与管理,不仅为国家宏观循环经济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一直在进行着发展循环经济的艰难探索,经过一定时期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在政策管理、企业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较低,发展循环经济也凸现出很多问题。应当指出的是,我国国内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的实践,依然集中在大循环和中循环(国家级、省级生态工业园的建设)这两个层面上,对消循环(企业)层面循环经济的独立研究很少。另外,很多企业经营者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如何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上知之甚少。认识的不足导致坚持经济利益导向的企业环保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这对更广泛的在企业内部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制约。还有,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大量的科学研究作基础,包括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国外发展情况的研究;经济政策法规的研究;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生态工业链接技术的研发。目前,中国企业对这些理论和技术的研发还处在初级阶段,应当着力进行研究。

众所周知,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企业行为的转变将有力的促进经济循环的实现。企业是实行循环经济的主体,无论是经济的大循环,还是经济的中循环,都是建立在经济的小循环基础之上的。因此,企业层次循环及理论与实践是我国进行循环经济建设的基础,企业层次循环经济的建设特别是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仅从循环经济微观的角度——“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战略”进行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二、什么是循环经济?

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把经济活动和物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利用模式。使得经济系统顺畅地并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自然与经济协调发展,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这就是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在循环经济中,企业将其经济效益目标同生态效益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另一方面在生产全过程中加强对污染的控制,降低废弃物的产生,加强废弃物的回收与利用,以实现废弃物更为有效为目标。企业对其产品也不仅从经济效益而且从环保角度出发,进行生产改造,实施清洁生产,将其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因此,通过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制定与实施,解决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企业追求经济效益而又无法提高环境效益这一难题,是一种具有可持续性的企业行为,是企业适应日益增长的环境压力,提高自身竞争力与生存能力的必然选择。

三、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战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清洁生产和全过程污染控制战略。

清洁生产和全过程污染控制战略是指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实行清洁生产,充分考虑产品的生命周期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形成从生态设计——绿色制造——生态包装——绿色运输的全过程考虑,尽可能减少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并在企业本身实现资源和能源的循环利用,实现污染零排放,同时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进行环境监管。

在产品设计阶段实施生态设计,要求企业尽可能根据产品生命周期分析、生态设计和环境标志产品要求,开发出低能耗、低(或无)污染、经久耐用、可维修、可再循环和能够进行安全处置的产品。

选用产品原材料时禁止使用某些危害或风险极大的污染物质,寻找相应的无害替代物,选用清洁能源和环保型原料,或是改变产品的生产原料,从源头直接降低污染的潜在机会。另外还要减少原材料的消耗,尽量使用能够回收再利用的材料,减少进入循环的物质量。

在生产过程中选用先进的技术工艺,配合生态设计,生产低能耗、低消耗、低(或无)污染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实现水、余能和原料的再循环利用、开发、回收本公司产品的新工艺,在企业内部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

在产品包装阶段,实行生态包装,包装材料减量化,并充分回收利用,减少包装废物填埋与焚烧的数量。

在产品运输阶段,利用现代第三方物流业进行运输,倡导绿色物流。

第二,企业生产者责任延伸的战略。

企业生产者责任延伸的战略包括三个阶段,产品销售、产品售后服务以及废物产品回收阶段。

将循环经济理念延伸到生产过程之外,在产品销售阶段,提倡绿色销售,宣传绿色消费,开拓网络经营模式,减少销售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在产品服务阶段及回收阶段,通过提品保养维护、产品主要部件升级、产品零部件功能梯级使用等服务,一方面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降低资源的流动速度,从而达到物质的减量化要求;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废旧产品的回收,实现产品的功能梯级利用。同时,这一战略的实施还提高了服务质量,赢得了更多的客户。

实践证明,实施企业生产者责任延伸战略,加强企业服务终端的功能,将成为企业循环经济的增长点。

第三,产业链拓展战略。

产业链拓展战略是为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中间物而提出的,这些中间物虽然不能利用于原有的生产系统,但却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拓展产业链主要是在于考虑企业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开发多产品联系系统,改变原有的单一生产路线的做法,充分利用生产路线中的中间产物,利用其为原料开发新型生产工艺,生产新的产品,构建共生系统,在为企业解决废弃物的同时,获得新的经济效益。

第四,废弃物综合利用战略。

在充分考虑了减量化和再循环原则之后,再利用原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最后一项重要原则。因此提出了废弃物综合利用战略。这里所说的废弃物综合利用战略,主要强调生产的最终废弃物在企业生产系统以外的综合利用。

废弃物综合利用方式在有很多种,在微观(企业)层次上主要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将废弃物用于企业的绿化建设,例如说可以将废水用于浇灌企业的绿地,部分废弃物可用作肥料,再减少废弃物排放的同时,改变了企业的环境面貌。

二是将废弃物用于农业畜牧业建设,尤其在一些食品行业,其废弃物有些是很好的饲料,有些具有很好的肥力,可以用于养殖业或是种植业。

三是通过废弃物交换或买卖,将废弃物转手给有需要的企业,既解决废弃物的治理排放问题,又为企业创造了效益。

第五,企业加强循环经济实践战略。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企业来说,不仅意味着设施、设备等“硬件”的建设,还包括在企业文化等方面“软件”的实践。企业要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中,通过员工集中培训和其他方式的宣传教育,增强全体员工的环保意识,树立其环保理念,规范其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中的行为,促进其在节约能源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企业还需要加强与周边和相关企业的信息交流以及发展生态经济方面的合作。企业的循环经济实践可以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展开,企业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问题,有重点、分阶段的进行。

第六,企业加大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生态建设和环保建设等方面的奖励和惩罚力度。

在政策层面上,用更具实效的经济奖励以及其他刺激手段促进企业进行循环经济的实践,采用价格、税收、信贷、征费等手段,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引导企业自觉自愿的发展循环经济。与此同时,利用逐步提高各项排污费用及其他惩罚性措施,使企业不论在成本上还是在社会影响上,都会自觉自愿的选择在环保方面进行投入。

第七,推广发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生事物,采用试点的方式进行推广是上佳的选择,我国应深入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使更多地区、更多行业的企业走上发展循环经济的康庄大道。另外,我国企业的循环经济的试点工作主要是进行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具体表现为很多地方建设了或者将原来的工业区改造成生态工业区,很多生态园区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这项实践应当在全国范围内继续推广。

第八,加强国际合作,追踪先进的前沿学科理论和工程技术的战略。

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中,应当加大与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国际知名企业、科研机构等在循环经济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大力发展绿色贸易。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汲取其失败的经验教训,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并展示我们的成果,彼此联合、实现共赢。

四、结论

总的来说,以上的战略都是以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将废弃物“变废为宝”为主旨的。企业创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首先是要从生产源头开始,尽可能利用绿色原料,开发绿色生产工艺,在生产的全过程实施清洁生产,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其次是要对本企业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代谢分析,了解每段工序中各种废弃物的产生情况和能量剩余情况,寻找这些废弃物再循环、再利用的途径;使其首先回用于生产过程,其次回用于企业内部,最后尽可能在区域范围内得到再利用,争取实现污染“零排放”。

要想真正实现循环经济,还需要加强中循环和大循环这两个层次的循环经济建设,只有各个行业、各个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努力,在全社会的大力配合下,循环经济才能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左红英.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企业竞争优势研究.管理现代化,2005,(1).

篇8

中图分类号:TM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文章对循环经济做了详细的介绍,同时对化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并对化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二、当前化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分析

企业、市场机制和政府的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三大基本要素。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化工企业要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这三大要素作用的发挥。在我国现阶段国情下,化工企业自身条件和市场机制以及政府宏观调控发挥作用的条件都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1.化工企业自身条件的制约

化工企业对循环经济认识不足,许多企业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发展思路仍然停留在“重增长数量,轻增长质量”的阶段,没有把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上升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其次是很多化工企业没有正确认识到循环经济的内涵和外延,甚至把单个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行为等同于循环经济,有碍循环经济的长远发展和深入推广。

2.现行市场机制不完善的制约

我国现行的市场机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也直接影响着循环经济在企业层面的发展。

首先,资源定价体系不合理。自然资源价格较低,仅考虑了获取时支付的成本,既不能正确地反映供求关系,也不能反映其环境成本和机会成本。需要化工企业再生利用的原料不仅在性能上不占优势,在价格上也不占优势,企业很难自主发展循环经济。

其次,公共资源和环境的产权不明晰。产权不明晰造成的外部性使得化工企业在进行生产活动时无须考虑其带来的社会效益的高低,但却可以无偿占有社会成本,于有些资源和环境的产权难以明确界定或者需要支付很高的交易成本才可以界定,使得通过界定产权来消除企业生产的负外部性的过程非常艰难。

最后,政企不分。政企不分导致地方保护主义的盛行,有些地方政府为了纯追求GDP的增长,对部分化工企业违规排放污染物的行为视而不见甚至提供“方便”,企业自身更是缺乏控污减排的意识,给我国的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3.政府宏观调控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不同地区的政府对化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有着不同的态度,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给予补贴、提供贷款、减免税费或是政府优先购买其产品等激励政策在大多数地区都不能完全兑现,企业短期投入较高的问题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三、化工企业节能减排的研究

1.化工企业节能减排的迫切性。

当前我国化工企业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石油的对外依存度打到40%,天然橡胶的对外依存度超过70%,主要化学矿种资源不足,尤其是钾、磷、硫和硼等严重不足,已威胁到化工企业的持续发展。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成为全行业保持可持续发展、寻求新的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

2.化工企业节能减排的途径

大型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煤炭和化工原材料,排放大量的废水、废渣、废气,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才能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化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节能减排目的的途径有:加大污染治理的科技、资金投入,全过程控制污染;建立项目选用先进、清洁的工艺,从源头消除污染;实施技术集成创新,创建绿色生态产业链;广泛提高职工循环经济意识并从自身做起;加大技改力度,实现规模经营;在企业内部构建“三废”小循环,减少资源浪费;开发“三废”再生资源项目,构建废物多级小循环或大循环;提高废旧物资再利用率;实施ISO14000标准,开展持续清洁生产等途径。

循环经济要求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而节能降耗是资源利用最大化的最直接和最根本的途径。除了搞好安全、环保、质量管理,不出现资源的无效利用外,化工企业还应该在多方面,如生产的负荷、周期、工艺指标等多方面着手,尽可能使其生产经济合理运行;又如既要抓好节油、节煤、节电等能耗,也要抓好节水、节汽、节氨、节盐等物耗,真正做到能耗和物耗都最低,以实现循环经济的根本要求。

四、化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1. 增强实施循环经济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摒弃传统的模式,把发展观统一到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上来。因此,化工企业必须更新发展观念,理清发展思路,既充分认识资源对化工行业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支撑作用,又要看到资源对经济增长的重要约束作用。把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变为一种自觉的行动。

2. 优化产品结构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活动的最大不同是,传统的资源循环模式是一种开放型物质流动模式,而循环经济模式则是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化工企业的主要产品是基础型的,高附加价值的产品不多。循环经济模式要求化工企业延长和拓宽生产技术链,通过对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品、副产品及废旧产品进行技术处理,提高产品附加值,最大限度地利用不可再生资源。

3. 实施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用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化工企业要实施清洁生产就要避免使用有毒、有害的原料,从源头上控制污染问题;开发耗能少、效率高、污染小的工艺和设备;搞好过程的余热回收和副产品的回收利用,减少化工过程的能耗和物耗;开发用水量小的工艺;进行包装革命,推行绿色包装,减轻由此带来的白色污染;在全过程控制的同时,加强末端治理,减少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

4. 建立与国内院校的合作机制

为了突破资金与人才的限制,化工企业能够以自身的研发中心为载体,通过多种形式地与国内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联合技术创新活动,形成企业自身研究开发的整体实力。在合作开发项目中形成自己的专利技术,为企业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废弃物回收利用率提供技术支持。并且可以通过与国内院校联合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对企业员工进行系统的循环经济理论、循环经济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培训,促进他们加快提高研究开发能力,为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5. 营造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文化氛围

化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不只意味着体制和机制的转变,也不只是工艺、技术、设备等硬件的建设问题,同时需要企业文化的有力支撑和配合。化工企业要把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当中,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促进作用。企业领导要带头学习实践,并通过广播、电视、新闻媒体、信息网络等各种途径,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开展国情、厂情教育,营造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氛围,吸引职工群众努力学习循环经济的知识,广泛参与建设生态企业的实践。

五、结束语

化工企业中引入循环经济策略对于企业节能减排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我国可持续发展也有重要意义,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多做探索,提高循环经济在各方面的应用。

参考文献:

篇9

目前,能源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各国竞争和斗争的焦点,也是我国经济能否正常发展的关键。必须科学、合理和高效地解决煤炭资源存在的问题。而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又刚好符合这种情况,对于缓解我国能源紧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2构建和谐、节约型社会

在节约型社会下,传统的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和低产出的发展模式已不相符,所以循环经济就显得尤其重要,既能够挖掘出煤炭资源利用的潜能,同时还对煤炭资源合理地应用。

1.3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煤炭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因此对于煤炭资源型城市都要面临着煤衰竭的危险。循环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能够更好地解决人与资源和谐相处的问题、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和国内科学发展观的贯彻。

2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在时间中的实际效果并未达到预期的高度,其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原因:

2.1思想认识不到位、循环经济理念不够深入。

2.2技术、人才、投入、知识等符合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要素缺乏。

2.3缺乏推进循环经济建设的法规、机制和政策。

3煤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

煤炭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对于煤炭企业而言,运用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企业遵纪守法的必然选择

开采煤炭和洗选加工是煤炭企业工作的主要任务,所以在生产的过程之中,存在部分煤矿设备成旧、管理不善和工艺落后,导致不能够高效利用资源,必然就会产生很多废水、固体废弃物和废弃等各种污染物,其结果就会导致地面坍塌、环境污染、资源和能源浪费,甚至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给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这种局面和环保与节能法律法规是不相符的,也不满足国家关于环保战略的方针。现在我国的节能、环保工作力度逐渐加大,因此对煤炭企业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的颁发,更加促使煤炭企业要走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不然将会受到国家法律法规的制裁。

3.2增强煤炭企业实力,提高竞争力的途径

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其中生态学规律是主要经济活动的指导,所以企业要想发展空间大,主要决定在谁的产品投入低、污染少和产出高。而煤炭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所以必须走出传统高投入、高消费、重污染以及低产出的发展模式,要寻找经济效益高、科技含量高、投资小、污染低的发展道路才行。企业要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要以低消耗和低投入生产出大量优质的产品。

3.3保护环境、防止污染及节约资源与能源的重要途径

煤炭企业具有污染大、消耗资源大和能源大的特点,因此煤炭企业必须承担一些社会责任,主要包括社会资源、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这三个方面,所以煤炭企业就必须要对各种废弃物回收利用、降低资源浪费和影响环境方面加强。煤炭企业一定要在生产、加工中注意环境污染的防治、资源和能源的节约,促进我国环境友好型、节约型的社会。煤炭企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要注意合理使用循环经济,最大化地利用回收废弃物,降低能源、资源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4加快煤炭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议

4.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树立循环经济理念

身处于信息时代的我们,要善于利用各种宣传模式和手段,在社会上对循环经济知识进一步宣传普及,潜移默化地在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中引入循环经济的理念,将人们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提高,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确保国内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进程得以推进。

4.2调整产业结构,解决污染和高消耗

发展循环经济的前提和首要条件就是要对产业传统的结构进行调整、在设计上要科学合理,解决产业高污染和高消耗的矛盾,以3R原则为基本出发点。不仅要解决环境问题,而且还要想办法节约能源和资源的使用,改进生产工艺和环保节能设备,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购买高效设备参与生产,以循环经济理论引导企业内的生产和加工。

4.3进一步强化管理,构建循环经济指标体系

加强企业资源环境管理、树立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意识、完善资源节约管理制度是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企业要想实现资源综合的利用,就必须要实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和对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企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实现科学生产。

4.4发展生态工业园区

工业园区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平台,也是煤炭企业实现循环经济模式的最后方式。其不仅能够通过能量平衡的方式发展工业,而且还能够实现推动经济、环境和社会共赢的目的。在对煤炭企业工业园设计的过程中,要对煤炭生产和加工利用进行充分考虑,以零废物排放为目的,而且还要尽量实现园区内上游企业产生的废物能够成为下游企业生产的原材料。要实现各个企业之间生产循环的目的,就需要构建完善的生产链,发挥综合效益。

5结言

如今,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是必然趋势,也是煤炭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时逐渐地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当然,在这个发展过程之中,煤炭企业仍然需要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发展模式,确保企业拥有较强的竞争力。

篇10

自从1992年9月廊坊市第一个开发区成立以来,经过十几年的成长,园区经济已经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廊坊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廊坊市有4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3个经济园区、14个市级以上工贸小区、6个农业科技园区,其中有10个重点工业园区。目前入区企业达到了4100多家,完成投资873.28亿元,是全省园区最多、面积最大的地市。2006年,省级园区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总量的52%,财政收入占37%,实际利用外资占99.7%,工业园区已经成为廊坊市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和未来发展的支撑点。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发挥我市园区优势,引导园区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大力发展园区循环经济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至关重要的课题。

一、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循环经济是一种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生态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循环流程,其特征是低消耗、高利用、低污染。“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原则。所有的物质和能源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

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是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是生态工业的聚集场所。生态工业园区作为循环经济一个重要的发展形态,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建立工业系统“生产者一消费者一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和食物链网,采用废物交换、清洁生产等手段,使一个企业产生的副产品或废物可以用作另一个工厂的投入或原材料,实现物质闭环循环和能量多级开发利用,从而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类似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过程的工业生态系统。

生态工业园的主要特征是:①生态园区中各组成单元间相互利用废物作为生产原料,最终实现园区内资源利用最大化和环境污染最小化。②生态工业园具有横向耦合性、纵向闭合性、区域整合性、柔性结构等特点,与传统工业园区的主要差别是园区内各企业之间进行副产物和废物的交换,能量和废水得到梯级利用,共享基础设施,并且有完善的信息交换系统。

实践证明,建立生态工业园区是实现循环经济的一种有效方式,是保障廊坊市园区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有效方式。园区内企业上家的废料成为下家的原料和动力,尽可能把各种资源都充分利用起来,做到资源共享,各得其利,共同发展。园区内企业间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与储存,并通过工业代谢研究,利用生态系统整体性原理,将各种原料、产品、副产物乃至所排放的废物,利用其物理、化学成分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组成一个结构与功能协调的共生网络经济系统。

二、廊坊市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

目前廊坊市进入园区的工业企业达四千多家,园区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园区循环经济,进而园区内的工业企业就要大力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故工业企业是循环经济实施的主体之一,是廊坊市工业园区的主体之一。其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工业生产作为将资源转化为产品的主要途径,是“减排”的关键环节;工业是再制造和再生资源加工利用的主要承担者;工业是循环经济所需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供应者。

廊坊市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可以归纳为:微观层次上的企业内部循环链+宏观层面上的企业间工业生态链。

1、在微观层次上,要求企业纵向延长生产链条。从生产产品延伸到废旧产品回收处理和再生;横向技术体系拓宽,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和无害处理。工业企业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因此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打造企业内部循环链条,实施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在宏观层次上,大力构建企业问工业生态链。努力使园区各种物流、能流、技术集成和信息流渠道以及基础设施为园区企业共享,企业间废物交换主要以贸易的形式实现,各项资源在企业间的循环形式呈多样化,既有双方互利循环、分解循环,也有上、下游产业的反馈循环,众多的循环关系构成各产业或企业之间的工业生态链或生态网络。

三、廊坊市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路径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结合工业产业结构特点、发展规模和水平,将清洁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生态工业等确定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在建设生态工业体系时,优先选择钢铁、石化、建材、食品等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重点研究开发循环经济发展的适用技术,探索行业发展模式。

2、从推行清洁生产入手,打造循环经济型企业。企业是实施清洁生产的主体,依据“增效、降耗、节能、减污”的清洁生产目标,把开展清洁生产作为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和完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重要手段。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利用信息产业参与制造业信息化、数字化设计、自动控制、电子数据管理、电子商务,发展集成制造、网络制造,进而带动与信息产业关联的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工艺,在生产过程中构织一个废物连续利用的“循环圈”,推动实施清洁生产。

3、推动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先进的生态循环技术和设备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因此,应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突出抓好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制造技术及产业化。加强对具有共性特点的技术攻关,解决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4、将循环经济理念引入企业设计、管理、生产的全过程,以资源循环利用为主线,延伸产业链。工业企业应积极探索“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一再生产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发挥煤炭资源深加工,延伸煤化工产业链;深度开发油、气资源,延伸石油化工产业链;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建立城乡废旧物资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形成资源开发、加工和废弃物回收利用的良性循环。

5、构建多元产业生态工业园区。多元产业园区内由于产业类型多,有利于形成水循环利用链条、能

源梯级利用链条和各种物料的循环利用链条,将有力地推动各生产过程实现清洁化,促使整个园区不向体外排出废物。园区各种物流、能流、技术集成和信息流渠道以及基础设施为园区企业共享,企业间废物交换主要以贸易的形式实现。多元产业循环园区各项资源在企业间的循环形式呈多样化,既有双方互利循环、分解循环,也有上、下游产业的反馈循环,众多的循环关系构成各产业或企业之间的工业生态链或生态网络。

四、廊坊市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和技术条件

1、以政策为基础,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一个良好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可以引导循环经济及生态工业规范化实施,使循环经济的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借鉴国外的经验,制定适合我市市情的循环经济方面的政策,将有助于各级政府、企业和全社会了解推行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明确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推行循环经济方面的义务和职责,明确全社会推行循环经济的途径和方向。借鉴国内外发展循环成功的经验,制定或完善鼓励支持循环经济的经济政策、税收政策等,充分体现市场手段和自愿性原则,并建立监督其实施的管理机制和促进其发展的激励处罚机制。

2、运用工业生态学原理,采用生态化布局和规划。生态工业是循环经济理论在工业体系中的应用形态之一。工业生态学把工业生产视为一种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封闭体系,其中一个产业链环的“废物”或副产品,变成了另一个产业链环中的“营养物”和投入原料。这样,区域内彼此靠近的工业企业就可以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类似于生态食物链过程的“工业生态共生系统”。生态工业园的设计和规划就要依据这种原理,增强园区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产业链与共生性。同时要对产业结构体系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调整产业结构和企业空间布局,明确企业循环经济的目标、任务以及要采取的政策措施,保证循环经济战略的顺利实施。

篇11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分析

在迄今已经发表的关于循环经济的文章中,均或多或少地讨论了循环经济的定义。然而,现有关于循环经济的内涵,主要是从人与自然关系、技术范式、经济形态等方面表述的,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循环经济的文章并不多。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减少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是以资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自然循环过程中,所有的资源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

循环经济的本质是以生态学规律为指导,通过生态经济的综合规划和设计规范社会经济活动,使不同企业间形成资源共享和副产品互换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上游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成为下游生产过程的原材料,实现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达到产业之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使区域的物质和能源在经济的循环中得到永续利用,从而实现产品清洁生产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环境和谐型经济发展模式。它不同于传统经济的“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的资源消耗的线型增长,而是通过系统内部相互关联、彼此叠加的物质流转换和能量流循环,最大限度的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循环经济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相比,传统经济是“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性生产流程的线性经济,循环经济则实行“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生产流程,通过开采资源,生产产品,回收废旧物品,重新利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可见,循环经济不仅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

二、循环经济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最佳途径

循环经济强调节约资源、有效利用资源,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以最小成本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这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革命,是解决目前可持续发展中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最佳途径。主要表现在:一是可以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经济认为“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强调资源的再使用和再循环,延长产品的使用期,提高重复使用率,使产品完成其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内在价值,提高各类紧缺资源的利用效率。二是有利于减少污染排放。减量化是循环经济的第一准则,它从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核降低污染,并在产品制造、消费、回收等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有助于恢复环境的自净能力和生态平衡,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冲突,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共赢。三是有利于缩小三大差别。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的加剧,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不稳定因素。而资源型贫困、污染型贫困是三大差别拉大的重要因素之一。越是发达的地区,产生的污染和废弃物越多。越是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遭受的污染越为强烈。西部地区资源的粗放利用不仅没能摆脱贫困,反而带来资源的浪费和更加严重的环境问题。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区域功能互补,提高资源、环境的运行效率,降低发展成本。

(二)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

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自然基础,某种自然资源的数量越多,利用该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生产部门的规模就有可能越大。有某种资源优势就可能发展起以开发利用这种资源为主的产业部门,不同种类自然资源的组合就有可能导致以这些资源为利用对象的不同产业部门的发展。资源结构对产业结构产生了影响,区域资源分布图与产业分布图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同样的投入和工艺管理条件下,产出的数量和质量不同主要是由于自然资源的制约,区域自然资源的状况是决定区域经济部门分布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反,某些自然资源数量越少,对区域生产的制约作用就越大。发展循环经济可将有限的资源用在最合适的位置,使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作用,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循环经济能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有利于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增强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环流动型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表现为“两低两高”,即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和高循环率,实现污染排放最小化,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追求的是速度与效益并重,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兼顾,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使物质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降低到尽可能小的一种生态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创新性经济发展模式,是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四)发展循环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循环经济不仅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也体现了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循环经济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最佳方式,是促进经济、生态、社会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基本手段。循环经济是运用知识流、技术流和信息流来整合和提高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利用效率。

由此可见,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三、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一)在区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大力推进循环经济

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中,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降低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强度,优化产业结构,继续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以及开发区的盲目发展。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改造,促进区域产业布局合理调整。开发区要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和改造,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建立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大幅度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绿色消费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以绿色消费推动循环经济发展。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要积极引导绿色消费,优先采购经过生态设计或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以及经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ISO14000认证的企业的产品,鼓励节约使用和重复利用办公用品,要逐步制订鼓励绿色消费的经济政策。

(二)推进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

生态工业园区是循环经济在区域层面上的典型实现形式。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的原理,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设计建立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的新型工业组织形态,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代谢共生关系。在产品、原辅材料和废弃物的交换中构建生态产业链,以达到工业集中布局,基础设施共同使用,资源节约利用,财富高效产出,废弃物循环回收,污染物低排放的目的。推进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特别是新建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或工业园区,从规划、设计到整个实施过程中,都要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以推动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实现区域间功能互补

用循环经济规律指导经济发展活动,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实现区域间功能互补,统筹发展。考虑资源的稀缺性与生态环境的退化,建立以市场调节为手段、法律保障为前提、国家宏观调控为主导的,经济发达地区从收益中按适当比例支付经济欠发达地区因保护生态环境所付出的,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的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是承认生态环境具有公共物品的价值性质,是在经济建设和市场交换中体现生态价值、连接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纽带,也是突出功能互补,降低发展成本,解决相邻区域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关键。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推进,长期要求这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无偿奉献、安于贫困、抑制经济发展,既不公平,也难以奏效,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吴殿廷,区域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张坤,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篇12

我国一直在进行着发展循环经济的艰难探索,经过一定时期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在政策管理、企业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较低,发展循环经济也凸现出很多问题。应当指出的是,我国国内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的实践,依然集中在大循环和中循环(国家级、省级生态工业园的建设)这两个层面上,对消循环(企业)层面循环经济的独立研究很少。另外,很多企业经营者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如何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上知之甚少。认识的不足导致坚持经济利益导向的企业环保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这对更广泛的在企业内部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制约。还有,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大量的科学研究作基础,包括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国外发展情况的研究;经济政策法规的研究;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生态工业链接技术的研发。目前,中国企业对这些理论和技术的研发还处在初级阶段,应当着力进行研究。

众所周知,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企业行为的转变将有力的促进经济循环的实现。企业是实行循环经济的主体,无论是经济的大循环,还是经济的中循环,都是建立在经济的小循环基础之上的。因此,企业层次循环及理论与实践是我国进行循环经济建设的基础,企业层次循环经济的建设特别是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仅从循环经济微观的角度——“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战略”进行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二、什么是循环经济?

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把经济活动和物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利用模式。使得经济系统顺畅地并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自然与经济协调发展,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这就是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在循环经济中,企业将其经济效益目标同生态效益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另一方面在生产全过程中加强对污染的控制,降低废弃物的产生,加强废弃物的回收与利用,以实现废弃物更为有效为目标。企业对其产品也不仅从经济效益而且从环保角度出发,进行生产改造,实施清洁生产,将其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因此,通过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制定与实施,解决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企业追求经济效益而又无法提高环境效益这一难题,是一种具有可持续性的企业行为,是企业适应日益增长的环境压力,提高自身竞争力与生存能力的必然选择。

三、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战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清洁生产和全过程污染控制战略。

清洁生产和全过程污染控制战略是指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实行清洁生产,充分考虑产品的生命周期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形成从生态设计——绿色制造——生态包装——绿色运输的全过程考虑,尽可能减少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并在企业本身实现资源和能源的循环利用,实现污染零排放,同时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进行环境监管。

在产品设计阶段实施生态设计,要求企业尽可能根据产品生命周期分析、生态设计和环境标志产品要求,开发出低能耗、低(或无)污染、经久耐用、可维修、可再循环和能够进行安全处置的产品。

选用产品原材料时禁止使用某些危害或风险极大的污染物质,寻找相应的无害替代物,选用清洁能源和环保型原料,或是改变产品的生产原料,从源头直接降低污染的潜在机会。另外还要减少原材料的消耗,尽量使用能够回收再利用的材料,减少进入循环的物质量。

在生产过程中选用先进的技术工艺,配合生态设计,生产低能耗、低消耗、低(或无)污染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实现水、余能和原料的再循环利用、开发、回收本公司产品的新工艺,在企业内部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

在产品包装阶段,实行生态包装,包装材料减量化,并充分回收利用,减少包装废物填埋与焚烧的数量。

在产品运输阶段,利用现代第三方物流业进行运输,倡导绿色物流。

第二,企业生产者责任延伸的战略。

企业生产者责任延伸的战略包括三个阶段,产品销售、产品售后服务以及废物产品回收阶段。

将循环经济理念延伸到生产过程之外,在产品销售阶段,提倡绿色销售,宣传绿色消费,开拓网络经营模式,减少销售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在产品服务阶段及回收阶段,通过提品保养维护、产品主要部件升级、产品零部件功能梯级使用等服务,一方面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降低资源的流动速度,从而达到物质的减量化要求;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废旧产品的回收,实现产品的功能梯级利用。同时,这一战略的实施还提高了服务质量,赢得了更多的客户。

实践证明,实施企业生产者责任延伸战略,加强企业服务终端的功能,将成为企业循环经济的增长点。

第三,产业链拓展战略。

产业链拓展战略是为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中间物而提出的,这些中间物虽然不能利用于原有的生产系统,但却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拓展产业链主要是在于考虑企业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开发多产品联系系统,改变原有的单一生产路线的做法,充分利用生产路线中的中间产物,利用其为原料开发新型生产工艺,生产新的产品,构建共生系统,在为企业解决废弃物的同时,获得新的经济效益。

第四,废弃物综合利用战略。

在充分考虑了减量化和再循环原则之后,再利用原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最后一项重要原则。因此提出了废弃物综合利用战略。这里所说的废弃物综合利用战略,主要强调生产的最终废弃物在企业生产系统以外的综合利用。

废弃物综合利用方式在有很多种,在微观(企业)层次上主要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将废弃物用于企业的绿化建设,例如说可以将废水用于浇灌企业的绿地,部分废弃物可用作肥料,再减少废弃物排放的同时,改变了企业的环境面貌。

二是将废弃物用于农业畜牧业建设,尤其在一些食品行业,其废弃物有些是很好的饲料,有些具有很好的肥力,可以用于养殖业或是种植业。

三是通过废弃物交换或买卖,将废弃物转手给有需要的企业,既解决废弃物的治理排放问题,又为企业创造了效益。

第五,企业加强循环经济实践战略。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企业来说,不仅意味着设施、设备等“硬件”的建设,还包括在企业文化等方面“软件”的实践。企业要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中,通过员工集中培训和其他方式的宣传教育,增强全体员工的环保意识,树立其环保理念,规范其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中的行为,促进其在节约能源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企业还需要加强与周边和相关企业的信息交流以及发展生态经济方面的合作。企业的循环经济实践可以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展开,企业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问题,有重点、分阶段的进行。

第六,企业加大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生态建设和环保建设等方面的奖励和惩罚力度。

在政策层面上,用更具实效的经济奖励以及其他刺激手段促进企业进行循环经济的实践,采用价格、税收、信贷、征费等手段,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引导企业自觉自愿的发展循环经济。与此同时,利用逐步提高各项排污费用及其他惩罚性措施,使企业不论在成本上还是在社会影响上,都会自觉自愿的选择在环保方面进行投入。

第七,推广发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生事物,采用试点的方式进行推广是上佳的选择,我国应深入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使更多地区、更多行业的企业走上发展循环经济的康庄大道。另外,我国企业的循环经济的试点工作主要是进行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具体表现为很多地方建设了或者将原来的工业区改造成生态工业区,很多生态园区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这项实践应当在全国范围内继续推广。

第八,加强国际合作,追踪先进的前沿学科理论和工程技术的战略。

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中,应当加大与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国际知名企业、科研机构等在循环经济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大力发展绿色贸易。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汲取其失败的经验教训,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并展示我们的成果,彼此联合、实现共赢。

篇13

循环经济是以生态学规律为指导基础的经济活动,从其本质来说是生态经济。与传统经济的相比,更注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传统经济是通过将自然资源持续地变成为废物的方式来实现数量上的增加。循环经济则要求自然资源在不断进行的循环中持久的利用。经济的发展不能以损害人类自身所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为代价,因此循环经济这一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理念需要我国在经济发展实践中进一步推广。

一、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

(一)日本

日本通过法律制度作为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保障,其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是通过社会、企业及家庭这三个主体来完成的。日本的循环经济以废旧物资的回收及利用为主。大力倡导静脉产业的发展,具体包括垃圾的处理及再资源化与发展新产品制作技术等。

(二)德国

德国与日本在以法律制度作为循环经济的制度保障上是一致的,但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确是不同的,德国是以物质流的管理作为循环经济管理的关键,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是探索区域性的发展模式。具体的方式是把德国的企业组织起来,在回收的包装物印上绿点标记,绿点公司委托企业来进行处理。

发达国家的消费型社会结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因而成为环境保护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由此循环经济在各国都以自己的特色逐渐发展起来。

二、我国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宏观

第一,自然资源破坏严重。自然资源中较重要的煤、石油等因过度开采及不当使用,面临着能源枯竭的问题,同时空气环境也因为污染物的排放而受到严重影响。我国各行业的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长期不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工作,进一步使自然资源的破坏程度加重。

第二,环境治理体系不完善。我国完备的的自然环境治理体系并没有形成,表现为还没有形成污水完全处理、空气净化及垃圾分类后无害化处理等环境综合整治的有效管理模式。

第三,自然资源保护事业发展水平低。自然资源保护政府进行行政管理时缺乏科研技术的有效支持。自然资源保护科研体制不完善,基础科研投入低,成果应用效果差,专业科研人员明显不足。

(二)微观

第一,从区域性循环经济发展角度看,没有形成适合区域性发展需要的机制及政策体系。区域经济在发展中对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不到位,表现是在一些城市虽然设有垃圾再生处理的设施,却因缺乏运转费用而搁浅。中央政府虽然重视循环经济的发展,但在各级政府的相关政策中,并没有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环节进行落实。

第二,从企业的角度看循环经济。中国的企业规模较小,发展循环经济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尤其是在中国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企业污染密集型大多都是中小型企业。而规模经济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同时我国的企业自然保护观念淡泊,企业在经济发展中没有确立环保为先理念,经济利益高于一切仍旧占主要地位。

第三,从个人的角度看循环经济发展。我国人口分布不均衡,多数的人口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带,西部人烟稀少,农村和城市生活水平差异较大,导致具有较高环境保护意识的人多集中在东部发达的城市,给环境保护的推行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除以上提到的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的问题外,我国没有形成适合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也是造成循环经济发展缓慢的因素之一。

三、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一)宏观

第一,完善法律体系及制度建设。我国的《循环经济促进法》于2009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是一部“框架”性的法律,其中规定的大多是理念和原则,具体运作和实施还需其他法律法规加以配合。还应具体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从而确立完善的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及制度。

第二,加强政府对循环经济的推动。我国政府应将资源节约及环境友好作为进出口贸易中废旧物资的标准。促进的国际大循环及原料替代的良性发展。我国政府应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长效政府机制。在具体管理中政府应采用企业有效的灵活措施进行循环经济管理。如在节能中通过对节能产品的标识来进行市场管理,从而正确的引导社会上与环保相关的消费行为,通过这种方式在社会上建立节约光荣的社会氛围。

第三,加大与循环经济相关的科研投入。对于与循环经济相关的科研应加大支持力度。政府和高等教育机构加大对科研人员的培养及教育工作。同时对循环经济的联系密切的科技成果的研究开发要放到重要位置上,如开发新型燃料机动车、研发可取代化石类能源的燃料电池等。同时还要加快新技术的研发,废旧物的循环使用技术,无公害产品的生产技术。

(二)微观

第一,区域政府加强管理。政府之间应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区域性政府有着不同的行政管理范围,因而容易造成同一样分散去做,降低了政府的工作效率。因而应加强区域性政府机构之间的沟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循环经济管理的有效性。同时,政府部门也应身体力行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加强企业及个人的有效利用能源的管理。加快能耗高、污染重的企业的淘汰。同时各企业应按照国家或者行业规定的标准淘汰现有落后的、高能耗的生产设备,做到节能。提高全民环保观点,加强环境教育,各种用电器在不使用时应切断其电源,提倡使用清洁能源等。

在自然资源紧张及污染日益加重的国情下,建设闭合型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已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及重要任务。通过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有效地利用现有能源,可以实现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达到自然资源和人类的和谐共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