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23 17:47:1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职业道德概述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背景资料
电子产品安装与调试是笔者所在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是模拟企业生产,基于产品为导向的系统化课程改革理念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同时,学校以往的常规教学流程是“理论-实验、实训教学”,这基本上是保留在单一的技能培养层面上,培养出的学生与企业所需的人才需要、技能要求、素质要求相距甚远。因此,有必要通过课程改革引入企业生产线的岗位生产作业指导书(以下简称作业指导书),为学生创造接触实际企业生产的学习情境,从而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及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广西机电工业学校在国家级改革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在重点专业“电子技术应用”建立了以职业能力形成为主线,基于工作过程,以企业作业指导书为载体的课程体系。在实施过程中,按企业要求改造相应实训室,同时加大教学过程的改革,由之前的“理论+实验、实训”改为“企业+产品+生产线”的以生产过程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二、实施企业化课改的准备工作
1.建立生产性实训车间
为了打造既能满足教学需求又能符合企业生产要求的生产实训一体的现代化生产型实训室,学校聘请了社会企业一起参与建设了首条带有生产性的电子技术综合应用实训车间,完全按照企业标准厂房设计和布局,配置了2条生产流水线,共有工位50个,其中生产工位48个,检验工位2个。2套生产检验设备,24套通用设备,焊接机以及点胶机、先进的焊接机、制板机、产品检验等专用设备,满足了生产小型电子产品和专业课程的需要。
2.配置了不同产品生产(工作)任务情境下的作业指导书
为把企业的标准、规范、科学、市场化的理念融入到作业指导书中去,在电子产品安装与调试的课程中,学校配置与之对应的作业指导书(《电烙铁使用作业指导书》《分立件插件标准作业指导书》《质检员操作标准作业指导书》)和《分立插件外观检验标准》等多个文件。
作业指导书分布在具体的各个教学工作任务中,也相当于企业生产各工序下的具体工作任务。这些生产任务、生产流程,在生产线的工位牌上明白、准确、清晰地标示出,让学生知道在生产或实训教学中要做什么、怎么做,操作步骤是什么,做到心里明白,同时体现了企业对生产过程的标准控制。作业指导书主要内容有以下方面:①作业名称、适用范围;②作业质检具的准备;③操作流程图;④技术标准、工艺要求、安全注意事项;⑤编制者、审核、批准、修订;⑥作业前后的要求及验收、交接等。
3.编制丰富多彩的理实一体化教材
除了给学生配置图文并茂的作业指导书外,学校配置了网络资源,网络上有自主编写的理实一体化教材、动画课件、学习任务书、相关电子产品安装工艺标准、课程学习标准、微课视频教学等。这样极大方便了学生课余时间的学习,提供了优良的学习环境。
学校除了安排专任教师教学外,还聘请企业方技术骨干、行业能手一起参与教学,以保证教学不脱离企业的实际需求,并且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实现校企对接,管理对接。
三、作业指导书编制原则
采取企业作业指导书的形式教学的目的是使教出的学生更能接近企业的实际生产用人需求。为此,在编制作业指导书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由企业的技术骨干与学校教师共同完成编制
作业指导书专业性非常强,不可能由任课教师独立完成,当然也不能完全由企业人员单方完成,要根据企业的技术目标要求和危害(隐患)辨识分析以及教学需要进行编制。要由企业方的班组长或技术骨干与校方的教师共同收集相关资料,并按作业指导书的项目内容及要求进行筛选整理,最后形成一个系统可执行又便于教学的作业指导书。
2.根据培养对象融合教学需求和企业生产来编制
在编制指导书时,不能一味只考虑企业的要求。在满足企业生产基本前提下,融入教学知识,同时注意生产对象是学生,不是员工,其最多算个准员工,另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编制。
3.编写形式上可灵活多样,通俗易懂
编写作业指导书最终目的是给学生生产和学习使用。为了给学生增加学习兴趣,提高效率,在编制指导书时,多采取图表、填图、图形等形式多样又通俗易懂的模式。例如对于电阻、电容的安装,要求采取实物图片的样式标明安装的技术要求、最佳的安装参数、容易出现的安装问题等等。同时均配制有相应的视频,以降低学习难度,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基于企业作业指导书教学过程实施及应用
1.实施前准备
教学实施前准备相当于企业的岗前培训。在作业指导书编制完成后,组织学生(准员工)学习培训,掌握其中的内容,为上线生产(实训)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同时,新上岗的学生(准员工)学习培训完成后,要经过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严格按企业制度要求执行,同时,每个生产现场的工位牌上均放置有作业指导书,以便于学生在每天的工作学习中予以实施。
组建小组合作学习,模拟企业工作机制。实训室采用小组化教学,学对应企业的线长,副组长对应线长助理,学习委员对应品管员。电子专业实训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要模拟企业的工作流程,模拟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以小组生产线合作的形式开展教学。这样能让学生在仿真的企业工作情境下学习,完成实训或真实的生产任务,培养学生在学习生产过程中学会与人沟通、交流的方法,培养其职业习惯与职责履行的自觉,提升职业素养。
2.过程实施
以电子产品安装与调试课程为例,该课程的教学生产实训在校内新建设的电子技术综合应用实训车间进行,以实训生产的方式组织实施。比如生产(组装)“音频功率放大器”这一电子产品,其教学流程为:开班前会下达任务领料检测安装测试、检验总装产品终检及评价成果展示、总结7S作业结束。课程的教学流程如下。
(1)开班前会:教师总结过去的学习工作以及安全等方面的检查;学生作自我着装、仪表的检查。
(2)下达任务:教师布置当天的学习和工作任务。
(3)领料:助教发放,线长签领生产物料和生产用具。
(4)检测:上线前,检验物料(元件)的好坏,品管员监督,确保产品质量。
(5)安装:上线组装生产产品。务必对照作业指导书,按标准工艺要求安装。
(6)测试、检验:按标准对半成品进行测试、初检,品管员监督,保证产品合格。
(7)总装:对合格的半成品进行总安装。
(8)产品终检及评价:对成品进行终检后入库,同时对完成的产品进行评价(与课程成绩挂钩)。
(9)成果展示、总结:展示产品,增强自信心,并对所做工作进行总结。
(10)7S作业: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按照企业的标准进行7S作业,学习企业管理方式,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达到提高企业形象、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改善员工精神面貌及提升员工职业素养的效果,最终形成良好职场素养。
3.应用注意
为充分发挥作业指导书的作用,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学生以准员工身份来要求自己,并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要求执行。
(2)带班教师要不厌其烦地教育提醒学生注意安全生产,以避免事故及伤害的发生。
(3)带班或实习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包括出勤、精神状态、学习状况、生产情况等,并及时评价。
(4)不同电子产品按难易程度安排教学学时。
(5)提醒学生在生产学习过程中做好详细的记录,并将指导书及记录用于生产结束后存档作为学生综合成绩的评定依据。
(6)在实施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或需要补充的地方,要及时补充完善,做到持续改进,使作业指导书保持真实有效性。
4.应用效果
通过以电子产品生产工作过程导向的“电子产品安装与调试”的课程学习,学生的一致反映如下。
(1)把理论课本改变成作业指导书的形式,学起来通俗易懂,很容易上手,并达到项目要求,按照指导书的步骤一步一步去做,可逐步学到教学知识。
(2)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作业指导书被视为“学习宝典”。
(3)比较容易形成较好的职业习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对学校2013级电子专业的学生依照作业指导书实施教学以来,得到了全校的教改评价中的较高评价。事实上,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和端正学习目的均有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五、小结
事实证明,在经过企业化的“电子产品安装与调试”课程学习和训练后,学生在生产、学习过程中与人沟通、交流方法以及职业习惯与职责、职业素养方面有了较大提升。在学校2012级、2013级电类学生使用后,企业优先录用。其中2012级不少学生工作几个月就走上了一线生产管理岗位,如2012级电子电路班有5位学生当上了生产线长、班组长等。还有的进入了工艺部门工作,这些都说明了课改的作用。下一步对课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作业指导书中的不足之处还要进一步解决完善,使其在课改中发挥更大的实效作用。
参考文献:
[1]郑惠群,陈桂兰,张莹.高职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
[2]王建民,杨靖,刘春奎等.《烟草工程专业生产实习作业指导书》的编写及应用[J].轻工科技,2013(4).
[3]姜大源.职业教育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完善毕业生对就业政策的认知,就业政策是指国家为了完成某个特定时期的就业任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就业指导部门要完善就业政策就要进行就业思想的指导,让毕业生了解就业机制,从而完善就业指导工作。国家在深入就业改革的同时也在完善就业政策,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完善和改变的。毕业生的就业基本政策就是由政府的宏观调控,与此同时明确求职市场的导向,再有就是通过学校的推荐,让学生与用人单位进行双向的选择就业。在就业政策指导中,就业指导部门的老师要让学生充分的了解如何与用人单位签订有效的《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劳动合同》,增强毕业生的法律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力求在求职过程中不受到欺蒙、哄骗。
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一直都是围绕在毕业生对于职业的选择上,特别是艺术类的毕业生,他们的就业范围是比较窄的,但是就业指导部门如果能让毕业生对就业政策有一个合理化的认知,那将对毕业生今后的就业提供更有效的帮助。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综合素质,在国外,就业、创业指导主要是由专业人士构成的,在每一所大学中设定单独的部门,有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就业、择业、创业的指导,同时要有一定的就业指导资格,上岗前需要先培训,要通过考核。定期不定期地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培训,严格的考核,有效的指导。只有通过了考核,培训才能对在校生和毕业生进行专业的就业指导工作。
在今后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就业指导部门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增强服务意识,较早的制定创业工作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重视培养自身的职业素质与道德素质,做到时刻热情服务,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同时要从自身做起,转变就业指导的工作观念,化被动指导为主动指导,多与学生沟通,时刻关注他们的就业需求,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制度。通过对近几年毕业生就业后的工作情况的追踪与调查,及时得到毕业生的就业反馈信息,了解毕业生的实际就业状况。从反馈的信息中了解从数十个单位中调查情况,从百余名毕业生就业概况中统计出近期的相关就业信息,及时掌握本院毕业生的就业优劣势,用于指导学院今后的就业指导教育培训与教学工作,为合理化就业指导教学目标的制定,及时开展就业指导与就业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学斌.毕业生就业指导使用手册[M].北京:北大方正电子出版社,2012.
[2]王园园,高婧.音乐专业就业形势分析与建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0):160.
[3]教育部.关于做好2005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重点工作的通知[G].教学厅〔2005〕4号.
[4]辽宁省2006年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方案的通知[G].辽劳社发〔2006〕46号.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7-0182-02
应用数学基础是高职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有效掌握专业课程中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并以此为工具将所学到的数学基础知识应用到专业课实践与研究中,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专业课程知识的学习。
目前,普遍存在高职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数学基础较差的情况。而面对枯燥的定理证明、抽象的逻辑推理、无味的计算演算,在脱离专业实践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起来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情绪,有些学生甚至产生对数学学习厌烦、恐惧的心理,一旦解题时遇到困难,且难以克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生不了解应用数学基础对专业学习的积极作用,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的动力,教学效果没有能够最优化,理论与实践背离。这种教学方法无法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利于学生将所学到的基础知识应用到专业实践中。
本文提出以服务专业为导向,进一步探索高职数学课程的改革,真正做到基础学科为专业学科提供有效支持,两者融为一体,使学生能够将数学工具应用到专业课学习研究中。将专业问题转化为一般类数学模型问题,借助数学知识为工具解决专业所遇到的问题,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以高职应用数学基础课程更好地为专业课程服务为目标,使高职应用数学基础课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实现其课程价值最大化。
一、 高职数学课程改革原因是缺失专业服务性
(一)对高职数学课程服务性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并且脱离专业课程
传统数学课程注重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比较注重体系的完整性、逻辑推理的严密性以及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很少考虑各专业能力培养过程中数学知识的实用性。高职数学课程为专业课服务简单地被理解为“专业用什么就讲什么”,就不可避免地把数学体系分解得支离破碎。以往为应对基础学科服务于专业教学,通常将数学课时数大幅度减少,首先请专业课教师在数学教材的目录上将专业用到的知识点勾出来,再由数学教师制定出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至于教学内容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内容,只是简单地增减教学内容,缺乏与学生所学的相应专业匹配的案例,最后教学往往是为解题而解题,至于跟专业课程到底有什么关系就不得而知了。
(二)教师自身缺乏对专业足够的了解造成难为专业课程服务
高职数学课程教学中的概念引入大部分采用经典的数学物理现象(自由落体运动等),较少采用专业上的例子应用于教学,不会使用专业的语言阐述数学概念。长期以来,数学教师力求讲授的内容与专业接轨,希望所举的案例和专业有关,但实际情况是数学教师大多数是数学专业毕业的,他们很少甚至没有机会和专业接触,自己都不了解专业需求、不了解专业的发展方向,如何做到讲授的数学课程能够和专业结合起来呢?没有专业的依托,数学课就只剩下讲数学公式、数学定理和数学计算了,久而久之,损伤了大多数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其结果是学生不知道“学以致何用”,造成学生心目中的假象“数学无用”。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学习数学留下的都是痛苦的回忆。
(三)教学过程注重严谨而没有正确处理好高职数学课程与专业应用相结合的关系
高职数学课程与专业课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而是有针对性地根据专业需求提供相匹配的服务。高职数学课程目前还缺乏这种按着专业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的能力。如机电类专业学生不了解常微分方程可以解决部分R-C电路问题,不了解拉普拉斯变换可以解决自动控制系统的运动过程及脉冲电路的工作过程中的广泛应用等,这样就背离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影响了人才能力的提高。
二、高职数学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由于没有起到“服务”的功能,对专业课而言高职数学似乎可有可无,削减课时就成为必然;对高职数学而言由于缺少专业依托,自身的发展如同搭建空中楼阁;对学生而言机械地学习,学了不知道有什么用,完全为应付考试而学,毫无兴趣。如此一来,高职数学课程的发展不知不觉地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倘若不尽快完善服务缺失的功能,高职数学终将因缺乏专业养分而枯萎。
(一)课堂教学融入数学史,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历史上有个著名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大数学家欧拉巧妙地运用了数学知识把小岛、河岸抽象成“点”,把桥抽象成“线”,成功构造数学史上解决实际问题的范例。在当今随着人类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日益数字化,数学已经无处不在,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数学建模已成为现代社会运用数学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方法,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数学知识同专业实践进行有效结合,体现其数学基础教学真正价值。
(二)数学基础与专业应用实践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其显著特征就是它的应用性及实用性。而高职数学的基础作用与应用作用都不能缺失,它既要为专业课提供必要的数学知识,又要使学生能运用数学工具解决本专业的问题,为学习后继课程打好基础,同时它还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为高职学生在专业创新上提供思想基础和发展动力,能够在未来的就业及社会实践中真正掌握一项技能、学到专业本领,更好地在工作岗位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
高职数学既然是基础作用与应用作用的有机组合。那么,在课程设置上应考虑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和应用拓展模块。
我们可以根据学生数学基本素质需要设置“公共基础模块”,此模块为各专业的必修模块。主要内容包括:函数、极限、导数与微分、不定积分、定积分等的基本概念、定理、公式的学习。通过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为后续“专业基础模块”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针对各专业的学科特征,为数学知识的需求设置不同的“专业基础模块”。深入调研各专业的实际学习研究情况,未来的就业情况等,以机电类专业为例,可以根据对数学知识的实际需求来确定“专业基础模块”的教学内容,具体包含:可分离变量的微分方程、一阶线性非齐次微分方程、各专业中常用的函数、逻辑代数基础(数制与码制)等。这些内容主要为电路分析、信号分析、单片机编程等提供必备的数学理论基础。
“应用拓展模块”包括数学模型和数学实验。主要是用数学建模案例来反映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强调数学的应用性,通过设置提示性任务的方式使学生逐步掌握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同时利用数学软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调整教学内容,把数学建模融入教学中
将专业案例提炼成数学问题来丰富教学,能使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产生浓厚的。
例如提出问题:对于一类级混联电路或“无穷多”个支路的这类电路,如何求其总电阻呢?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并从计算的结果上解释为当支路是“无穷多”时,级混联电路既不会像级串联电路那样,总电阻无限增大;也不会像级并联电路那样,总电阻无限缩小,其最终将趋向于一个固定的值。又如:可以利用极限的知识说明在电路中,当充电时间足够长时,电容器两端的电压趋近于电源电压;当电容器放电时间足够长时,电容器两端的电压趋近于零。再如:电子垃圾的处理问题等等都可以应用数学知识建立模型解决。
在数学建模研究中,一是将专业案例与数学中的方程、模型结合进行分析求解;二是对于比较简单的专业案例,直接建立数学方程、模型求解;三是对较复杂的专业案例,先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方程、模型,再进行求解。教学紧紧围绕实际问题展开,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发散其思维,当问题最终被解决,学生也能够从中领悟到数学知识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四)加强数学教学团队与专业教学团队的沟通,积极开展数学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合作
数学教师要真正地深入专业,参加专业课的教研活动,与专业课教师共同制定数学课程的标准,并不断地随着专业课的发展需要及时完善和改进,而不能独立于专业之外,关起门来研究数学的教学教法。目前大多数数学教师基本上还独立于各专业教研室之外,很少甚至没有机会参加各专业的教研活动,要做到深入专业还有困难,建议学校尝试将数学教师分流到各专业,让数学教师走进专业甚至走进企业,真正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让数学课在丰富的专业课土壤里扎根,真正融入专业、服务于专业,为专业量身定制一套富有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让数学教师不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漫长的系统工程,要从本课程的实际出发,立足稳妥,着眼于可行及有效。课程建设的内涵是无止境的,应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及时充实新的内容。我们坚信任何课程的教学质量都会实现螺旋式的上升,达到预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姬天富,王亚民,卢恒.基于专业需要的高职数学改革与实践[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68-70.
[2] 余荷香,赵益民.数学建模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出国与就业.2011(2):100.
0引言
《建筑施工技术》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对于高职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在现阶段《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n随着近几年高职类院校的不断发展,学院引进了大量的高学历的优秀毕业生担任授课任务。对于刚参加工作的教师来说,由于一直没有从事过建筑施工的任务,也缺少与建筑企业保持长期有效地沟通,始终保持在原有的课本知识。2)现在各高职院校采用的《建筑施工技术》教材种类繁多,但多沿用原本科院校教材或是在其基础上进行的适当更改。教材还是单纯的理论知识体系,缺乏必要的实践案例,已不能适应高职院校本专业的发展要求。3)以往《建筑施工技术》的理论教学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常采用板书加挂图的方式进行。4)对于实习实践教学环节,以往仅仅安排几次无针对性的现场参观,大多也只是走马观花。学生根本学不到实践技能和现场施工过程。
鉴于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其在培养目标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对该课程进行了积极的改革探索,并对它进行了比较深人的研究,联系实际,集思广益,结合目前高职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对《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几点构想。
1以就业导向促进高职建筑施工技术教学改革
1.1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革
1.1.1传统施工工艺
对于传统施工工艺的教学现已经很成熟,但是理论教学课时偏多。大部分时间,学生都是在教室里上课,很多学生最后学完这些内容后,都没能进行现场的操作,只是停留在理论表面。所以,通过增加实践实训课时,学生自己动手,老师从中指导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完成各类施工任务,并让学生根据各类验收标准彼此之间进行评判,加大学生的感性认识,能更好的对各个传统施工工艺进行学习。
1. 1.2新型施工工艺
对于国内一些已较为成熟并广为应用的新型施工工艺,在教学当中介绍的较为简单。通过对地基处理新工艺、脚手架新技术、新型模板技术、钢筋新技术、预应力新技术、高性能混凝土新技术、建筑防水新技术、建筑屋面新技术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使得学生能及时了解最新的一些施工方法,并能掌握其施工工艺,为将来进行施工设计做好准备。
1. 1.3精品工程施工案例
通过对一个已建工程的实例进行综合性的讲解,对工程的每个分部分项工程,从质量要求、精品策划、过程控制到质量验收检验标准这四个方面对工程的每个施工环节进行解读。让学生系统的了解并完成一个工程的各个细小环节的准备、检验及处理方法。
再通过对一个实际在建工程的参观及其现场施工负责人的介绍讲解,让学生深人了解幸全、材料、资料、质量、施工等几大负责人的工作任务及其在现场日常中的工作。
1.2教材建设
以往采用的教材中多为应用较广的成熟施工技术,采用较早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介绍一些传统施工工艺,十几二十年都没有什么变化。随着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提高,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不断涌现,一些已经成熟而且应用广泛的新型技术却未在教材中加以反映。同时实习实践指导书等资料也不完善,大多是沿用其配套资料。 在实际教学中,为了弥补教材的不足,我们通过长期的积累,依靠相关老师的努力,以及施工企业技术骨干的协助,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新教材在吸收最新的施工技术的同时,在每章后面都增加了新的施工工艺标准以及相关工程实践的典型案例,通过对这些标准和典型案例的分析,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巩固课堂教学的内容。同时,我们也对实习实践指导书进行了修改,并对每次的实习实践进行反复的讨论和修改,使得实习实践环节更为成熟有效,使其更具有专业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1.3师资建设
对于这一门实践性、专业性极强的课程来说,要求任课教师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现场施工实践经验。所以,老师除了要改进授课方法和提高教学水平外,加强实践方面的锻炼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我院的学科发展规划和教师中长期进修计划,以学院资源和社会各种资源为契机,有针对性地选派教师到施工现场进行为期一年半的锻炼,参与实际工程的施工技术管理,以此来提高教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另外,在施工现场聘请了一些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授,定期到学校举办大中型工程项目施工方面的专题讲座,以此来增加学生的认识,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巩固学习效果。
1.4实训条件建设
单纯的课堂讲授和短时间的现场参观实习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作用有限,大多数的施工单位都不愿意接受在校学生去现场短时间实习。经过学院和系里领导的研究,在学院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院现已在院内建成近1 500澎的校内仿真实训场所,提供了土石方工程、测量工程、砌筑工程、脚手架工程、模板工程、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屋面防水工程、楼面防水工程、装饰工程等主要工程工种的实际操作场地及常用设备陈列室。学生在完成每一个部分的理论学习之后到实训基地进行该部分的实际操作及操作设备的介绍,以此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操作完成后,还要严格按照现行的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指导学生对已完工的工作进行质量验收,让学生切实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并对部分学生推荐去校企合作单位进行现场实践实训,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施工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1.5教学方法手段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办学指导思想的提出,是根据目前中职教育实际而提出来的一种办学策略,在大的方向上引领着中职教育的改革。中职教育以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有知识、有能力、会学习、能应用,全面发展创新人才来衡量,但文化课程的实施现状仍没有摆脱普教模式,一定程度地存在着诸如课程目标决策不明,内容选择欠佳等问题,偏离了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不能有效地培养适应市场经济的毕业生。
在中职学校数学教学中,如何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怎样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定向?这些问题摆在我们每一个中职学校数学教师的面前,值得我们去深思、去探索。
一、明确课程定位,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文化课课程目标应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主,突出体现岗位就业目标的创新能力、道德品质、合作学习、人际关系等。课程设计要抓住“职业”特色,重新设计人才培养标准。
中职学校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是相辅相承的关系。文化课为专业课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而专业课则对文化基础课的建设提出具体要求。文化基础课教学内容选择合理就能保证专业课教学得以顺利进行;专业知识的发展又为文化基础课课程建设、知识更新指明了方向。在我们进行文化基础课课程建设和开发时,必须重视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保证课程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才能发挥好文化基础课教学为专业课服务的作用。
1.坚持大课程的观念,跳出学科进行总体考虑和定位。中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某一门课程不能站在自身的角度来定位,要服从“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从就业的角度来划分阶段,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转变。
2.数学课程是中职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它着眼于普通劳动者的素质培养需求,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和工具性。因此,应加强计算工具的使用,满足职业岗位需求。如CASIO公司已经推出的fx-991ES型计算器能够按照自然书写格式进行输入和显示,具备表格、解方程、进行函数运算、计算函数在某一点的导数、计算函数在某区间的定积分、进行概率与统计的相应运算、进行矩阵和向量的运算等多种功能。
二、改革课程体系,彰显以就业为导向
教学模块设计应以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要为核心,以岗位和职业对知识的规范要求为标准,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参照,综合考虑知识结构、常识水平、技能应用和个性化需求,形成与专业课相结合的文化课基础知识模块。这种模块突破了以校园为中心的模式,构建开放式的课程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内容需要从知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需要增加与学生生活、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使知识教育能够贴近实际、走向生活,打破学科界限,注重强调课程内容实际、实用,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内容组织服从于所要解决的职业领域问题。
中职学校数学课教学应始终坚持“实用”、“够用”原则。在内容的选择上,要跳出数学学科课程体系,从提高素质和加强应用能力的角度选择教材的内容,满足专业岗位需求。教学中要弱化形式化的推理论证,强化知识的运用。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建立高弹性数学课程体系,将教学内容分为:基础数学平台和专业数学平台。基础数学平台要满足各专业职业岗位对高素质劳动者共同的基本需求,教学内容包括预备知识、指数与对数、集合与函数、三角函数、解析几何初步、立体几何初步、数列、概率与统计初步等内容;专业数学平台要满足各专业的各大类职业岗位群对高素质劳动者的特殊需求。不同专业应根据专业课程和实习实训的具体需求,选择相应对课程内容进行组合,构成本专业的数学课程体系,实施弹性的、互动的、多层次的教学,以满足专业岗位的需求。
三、整合教学内容,体现以就业为导向
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是由传统的“囊括式”课程内容逐渐向“精选式”课程内容转变,其变化强调学习者自身进行建构式学习以及创造新知识框架的能力。以就业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同样要适应这种趋势。目前,中职学校文化课程内容依然以知识本位为主,还没有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化,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文化课课程内容从“知识点”的角度来看繁而难,但从“知识面”的角度来看窄而深;课程内容还没有打破学科界限,使内容组织服从于所要解决的职业领域问题;课程内容的规定性与选择性制约和阻碍着文化课程的改革;现行文化课程内容不利于教师发挥自主性和创新能力,具体反映在课本上的例题过于陈旧,开放题、情境题较少,没有为教师和学生学习留下质疑、探索的空间。
因此,应加大文化课课程开发多元化,提高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和力度,扩大与企业合作的规模和领域,与企业、行业共同开发文化课程。课程实施应以职业情境为导向,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进而创建一种新型的、多元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课堂的边缘走向教学的中心。
同时,改革和整合教学内容,比如拆分传统的三角内容,适应不同职业岗位群的需求。介绍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是各个专业人才素质共性基本需求,列在共用基础平台内。把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半角公式及正弦型曲线放到机械类专业,增加利用三角函数进行工件的有关计算,满足专业学习和职业岗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周维.谈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数学教学改革[J].考试(教研版)
[2]李丽哪.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数学教学设想.当代教育[J]
[3]陆金利.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数学教学探讨.时代教育[J]:教育教学刊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6970.2013.06.047
0 引言
近年来, 我国中职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 但是仍存在一些影响其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其中主要问题之一体现在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 毕业生上岗需要较长的适应期。而导致这一差距的直接原因是中职开设的相关课程没有真正实现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以就业为中心的宗旨。其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与就业岗位有较大差距, 传统课程多, 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课程少;教学内容陈旧,学用脱节严重,专业教学还没有完全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与职业资格证书联系不够紧密,课程教学没有真正按照就业岗位而进行项目化教学等。
广东省惠州农业学校紧贴 “以德育为先导,以技能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的教育理念和“满意加惊喜”的德育理念,并一直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具备鲜明的办学特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适合中职教育的项目化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方案,并在省内外同类中职学校进行广泛的推广与应用。经过学校十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目前形成了两个非常明显的教学特色,一是根据对不同层次的需求,实行了全日制、半工半读、工学结合制等多种教学模式,逐步形成“按岗教学、分段实习、双证结合、突出实训”的教学特色;二是在“以德育为先导,以技能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开拓创新,推行了以活动为导向的育人机制和以活动、技能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得到学校师生的充分认可并得以表现。本文结合我校动漫专业的实际,展开基于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以就业为中心的项目教学改革实践进行探讨。
1“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就业为中心的课程改革”的内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我国形成了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劳动力和人才市场用工制度,建立了职业技能鉴定的社会化管理体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社会认可程度逐渐扩大,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我校对此一直非常重视,并结合学生实际和社会需求不断加以完善。
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不是简单的参加一、两项考核,而是要通过这一系统工程,实现课程培养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职业学校要考虑毕业生的就业,但是更应着眼于学生的终生教育,坚持“育人为本”,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简单的教给学生一些专业知识和能力,单纯地适应一个职业岗位,不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因此,我们坚持走“综合化”的道路,既加强文化课教学,又尽最大的努力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扩大专业学习的内涵,以适应更多的职业岗位要求。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就业为中心的课程改革,就是一个专业综合化过程。
2 我校“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就业为中心的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
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中、初级专业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实践型、操作型、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学生毕业后就业,没有专业的实践能力,就失去了竞争实力,专业也将无法存在。因此,“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就业为中心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必须循序渐进地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
2.1 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根据市场需求,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牢固掌握必需的文化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有较强实践能力的计算机应用的高素质职业人才。业务范围以动画设计及影视后期设计为主,系统地掌握计算机动画原理和应用技术。学生毕业后从事企、事业单位的动画制作,为社会输送熟练的微机操作员、动画设计师、影视特效设计师等方面的技术人员。
2.2 确定本专业的职业范围和资格证书
根据培养目标,制定专业教学计划,确定本专业的职业范围和资格证书,我校动漫专业学生所需要的职业资格证书如下表1所示。
职业资格 职业资格证书 职业范围
Flash设计师 Flash设计师资格认证 从事或准备从事二维影视动画、游戏、广告动画及相关制作人员
动画设计师 动画设计师资格证 从事或准备从事二维/三维影视动画、游戏、广告动画及相关制作人员
漫画设计师 漫画设计初级 从事或准备从事少儿插图、新闻、时事漫画、二维、三维及卡通广告的相关制作人员
影视特效设计师 影视特效设计师 从事或准备从事影视动画、栏目包装、电视剧制作方向的人员
表1 职业范围和资格证书
2.3 具体实施过程
“考证”是手段,培养动手能力才是核心。动漫专业教育应本着“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高素质”的教学思路,面向社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复合型、实用型、创新型”的有较强动手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文中以动漫专业的《Flas制作与设计》课程为例进行教学改革,课程设计时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宗旨,密切结合动漫行业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进行岗位分析后确定岗位所需知识与技能,以多种形式强化教学效果。在中职Flas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Flas设计技能的掌握程度,合理运用项目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学会应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教师可以在学生具备一定Flas设计基础的情况下,将授课与上机实训结合起来,遵循重过程、重全员参与、重体验的原则,实施项目教学策略。本课程“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就业为中心“的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具体步骤如下(以某一个项目为例):
(1)明确项目主题和任务
课程中某一个项目为:设计制作以“学习雷锋”“乐于助人”为主题的Flas。项目作品要求以学习雷锋,好人好事等内容为背景题材。通过联想、情景再现、事实描述等方式,形成主题明确的故事短片,作品内容要构思独特、积极向上、具备创新性和原创性,能赋予浏览者以丰富的视觉享受:作品中要设置按钮,以完成页面之间的切换,拥有全屏显示和退出等功能。
(2)制订项目计划
在项目教学法实施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讲解项目内容要求,根据学生学习状况选择分组完成项目的方式,每组5-6人为宜,并在每组选派出一名同学作为组长。在组长的协调与监督下,给每个组员进行角色分配,组员配合组长的分工并完成相关的工作任务,同时,积极与同组的同学积极沟通、协调,共同完成整个项目的设计与实现。每组进行组内探讨,编写剧本,然后分工收集相关素材等,并在组长的协调下,对组内成员进行完成项目分工合作。
(3)实施项目计划
学生在执行项目计划时,要按照前期策划、主题构思、素材搜集、风格设计、制作动画、后期调试的流程完成项目作品,将创新思路融人到动画作品制作中。教师要引导生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学习,通过讨论交流、独立思考等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创作的兴趣。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提出的难点问题,指导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解决,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
(4)项目检查评估
教师可采取学生互评、自评以及教师评分相结合的方法,对项目作品进行评估,依据视觉美感、内容新颖、主题明确、音效、设计风格和技术难度等考核指标进行评定。项目检查评估要重过程、轻结果,对每位学生项目作品给予充分的肯定。
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就业为中心的课程改革,就是一个专业综合化过程,在笔者的教学改革中,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综合
学校教学应以使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为主线,将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综合在一起。首先,学生要了解动漫专业的基础理论,包括与动漫工作相关的基本知识和常识,清楚动漫工作的性质、要求等等。其次,要让学生在实际动手设计作品中成为合格的动漫设计人员。在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后,就要开展技能的强化训练。
(2)各项专业技能的综合
动漫设计工作中的几乎每一个问题,都不是仅凭某一项专业技能就能做到的,往往是综合多门课程多个技能来共同完成的。如:要用Flash来制作一个简单的动画,那么首先要策划好动画的内容,构思动画情节,然后用Flash等相关软件来实现,这其实就涉及到策划、人机工程、Photoshop等相关课程的技能操作。所以学生除了学好各项专业技能外,还要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各项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3)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上的改变
单纯的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以就业为中心的课程综合化改革”的要求。因此我们采用以学生小组探究学习,以学生小组搜集整理信息、讨论解决问题、完成协作完成项目的设计与实现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教学方法,即“生本”的教学方法。
与此同时,考核方法也要不断改进与完善,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学生的过程性考核,以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完成的多个项目为考核重点,突破了传统的以试卷为主的学科考试评价形式,能更全面的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
3“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就业为中心的课程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就业为中心的课程改革”涉及到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等的重大改变。首先要求教师与学生都要转变观念,特别是教师,要从根本上落实“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的思想。其次,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能像以前一样,按教材和自己设计好的思路去讲授,而是要随时准备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这需要教师有正确的学生观、良好的心理素质、广博的知识和较好的专业实践能力及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第三,要充分理解并积极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学生已经习惯于被动地听讲,自己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会出现由于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自主学习与思考的习惯缺乏而难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造成完成学习任务困难的情况。第四,要多方合作。案例的搜集、问题的设置以及实践机会的寻找任务很重。任务与问题既要涵盖全面、有代表性,又要循序渐进,有层次性,同时还要符合秘书工作的基本原则,这需要与有关单位和学生密切合作来完成。学生解决实践问题也需要在实习单位进行,这是课题研究中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促进了职业能力教育,推动了职业教育各项工作的改革。但在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中,我们又发现了诸多问题:如怎样处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关系,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颁证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之间的差距以及认可情况,国际证书与国内证书的关系,如何调整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使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能面对全体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扬长避短地得到发展,满足学生终身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专门人才,仍然是需要我们研究的课题。
4 结束语
教学实践证明,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就业为中心的中职动漫项目教学改革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对困难的承受能力等都得到锻炼和提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参考文献
[1]朱强,江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
[2]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22):47—49.
[3]程凌.高职高专项目课程的开发设计明.职业技术教育,2007,(20):24—26.
[4]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1)
引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并从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着手,鼓励创业、扶持创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群体承担着重要角色。
在当前的制度背景下,培育大学生创业导向,引导大学生创业及推进大学生打破常规创新创业的研究受到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学者关注微观层面的大学生创业兴趣、创业能力等;中观层面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质量、创业绩效、创业失败率等,宏观层面对转型经济制度背景这一情境特征研究较为缺乏。当前我国处于经济发展新常态及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研究这一转型经济制度背景下的大学生创业导向更具实践意义。
一、制度环境与创业行为
经济学领域中对创业行为的解释十分丰富,如决策的制定(Casson,1982),创新行为(Schumpeter,1934),对不确定性的承担(Knight,1921)等,但是创业行为往往都会受到心理和文化等因素的制约(Michail,2000)。在社会学领域,学者普遍认为创业活动会受到社会文化、心理因素、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等多方面环境因素的影响(Stinchcombe,1965;Staley&Morse,1971;E1-Namaki,1986)。
Scott(1995)在社会学领域提出的制度环境是用来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制度发展状况,他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制度环境是由当地各类规则和条件构成。不同的制度与规则会造成不同的创业结果,因此,创业研究应格外重视制度环境的作用(Baumol,i993)。研究者们普遍认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创业行为比另外一个地方更多的原因是当地的制度环境(Scott,2001),这就隐含了一个基本的假设国家或地区具体的制度安排导致了创业行为的差异。学者研究发现创业的制度环境是影响创业行为的重要因素(Staley&Morse,1971;Shapero,1984)。
学者普遍采用Kostova基于Scott(1995)制度环境的三要素提出的国家制度轮廓(Country Institutional Profiles,CIP)模型来衡量一个国家创业制度环境。Kostova(1995)认为对制度环境的传统认知由于宏观制度的因素而难以评估和测量,基于此,她开发出一套基于行动者个体对当地制度环境感知的模型一管制(1
二、创业导向的研究演进及其对创业行为的影响
现今较为广泛应用的创业导向的三维度则最早起源于Miller(i983)对创业型企业的研究,即创新性、先动性和风险承担性。Lumpkin和Dess(1996)最先提出创业导向(Entrepreneurship Orientation)的概念,并把业导向定义为能够促使新企业的创建和创业的进入行为过程,同时在Miller(1983)三维度基础上提出了自主性和竞争进取性两个维度。而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普遍采用三维度的创业导向框架研究其对组织财务绩效、成长性、运作满意度等方面影响~night,2000;wiklund,1999;DimitratosLioukas&Carter,2004)。创业导向在国内研究实践中大量学者也验证了三维度创业导向在企业管理研究中的信效度,分别研究了其对企业绩效、企业能力、创新氛围和个体创造力等影响(张骁,胡丽娜,2013;胡望斌,张玉利,2011;宋典等,2011)。
近年来很多学者基于不同层次对创业导向进行了研究。宏观层面上,动荡复杂的环境对创业导向存在正向影响(Camana.et al,2002;Coulthard,2007);民族文化和国家制度也会对创业导向产生影响(Fayonea et al,2010;Kreiser et a1,2010)。中观层面上的研究成果更为突出,研究发现组织战略、组织支持感、领导类型等因素都会对创业导向产生影响(Frese et.al,2007;Meynhardt,2012;Morris,2007);创业导向也会通过例如组织结构、组织承诺、战略导向等因素进而影响企业的绩效(Matsuno,2002;Clercq&Rius,2007;Gurbuz&Aykol,2009)。而在微观层面,主要以创业者人格特质与创业导向的关系研究为主(Cools&Broek,2008)。
三、科创背景下创业行为倾向研究一科技创业倾向
创业的核心是创新(Schumpeter,1934),是在整合资源的前提下将创新转化为产品并进行商业化的过程。张钢等(2008)认为科技型创业是科技成果商业化的重要方式,是连接技术发明、技术创新与新产品或新服务的桥梁,也可以将科技创业理解为以科技的商业化作为企业创立核心的创业过程(Wright,2007)。严志勇(2003)等将科技型创业界定为技术和资本共同投入的创业过程。
创业倾向概念的形成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对倾向的解释,即倾向对行为预测的作用(Ajzen,1991)。Ajzen(1991)提出个体对行为的感知、对相关外部环境的感知和对行为可控性的感知都能够对行为倾向进行准确的预测。Ajzen对倾向的研究为个体行为的发生提供了微观层面的研究视角,但是计划行为理论关注长期的目标,忽略创业行为的偶发性。Shapero和Sokol提出创业事件理论进一步对创业领域的倾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他们认为创业倾向的产生源于个体的创业可行性和主观希求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6-0202-02
0 引言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在于,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高教性和职业性双重属性[1]。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决定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因素,因而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在知识水平上应体现高教性,在能力层次上要充分体现职业性。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是决定其能否就业前提条件。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首要位置。
以往我校的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按照大学本科的学科体系设置,只是将其瘦身、简化,与职业能力相关的应用性知识很少,与岗位技能相关的实践性内容更是缺乏。突出问题是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与高职教育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为此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1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课程体系的改革
1.1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从事环境监测、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环境管理、环境保护技术咨询服务等一线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学生掌握从事专业领域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水、气、渣、噪等防治与治理、环境监测、环境管理与评价等专业知识,具备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职业能力和技能;具有较强的继续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1.2 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突出我校面向电力行业的办学特色,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入手,对学科知识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解构与重构,把以学科为起点的课程转换为以职业能力分析为起点的课程,构建工作过程完整,而不是学科完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就业导向型的系统化课程体系。
1.3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就业岗位与职业能力分析 本专业毕业生可以在电力、建材、冶金、化工、石油等企业的环保部门、环保运营公司从事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及环保设施的运行、管理与维护工作;可以在环保局、环境监测站从事环境保护和环境监测工作;可以在环境工程公司(环保设备厂)从事设备营销、生产、安装、施工、调试、维护等工作;可以在科研、设计、咨询服务等单位从事环境影响评价、环保设备竣工验收、环保设备性能考核试验、环境及污染源调查、室内环境检测等技术服务与咨询工作。
本专业学生就业的工作岗位如图一所示,学生就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如下:要求学生具备分析计算能力;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常用工具及加工设备使用能力;机械及工程制图、读图能力;力学应用能力;化学应用能力;电工电子技术应用能力;设备运行分析能力;设备运行操作及其检修能力;事故诊断能力;现场安全防护能力;环境危害因素及污染源监测能力;环境影响评价能力;污染治理专业技能;竣工调查基本能力。
1.4 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 以上述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职业领域专业岗位、典型任务进行分析的分析为依据,以提高职业能力为核心,将原有的学科知识体系进行解构,将其与职业能力要素相融合,广泛征求山东电力研究院专家、发电企业和供电系统专家意见,构建就业导向的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包含3个模块内容:基本素质和通用能力课程模块、职业能力学习领域课程模块和能力拓展课程模块。
基本素质和通用能力课程模块包括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体育与健康、电力应用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入学教育与军训、金工实习、就业指导。该模块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纪守法意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社会能力、英语读写能力和应用数学、金工加工等从事技能工作能力和学习能力。
职业能力学习领域课程模块包括工程制图与识图、有机化学、程序编写与调试、机械基础、电工电子技术、工程流体分析与计算、仪器分析测定、环境工程微生物应用、环境与污染源监测分析、烟气污染治理、污水治理、噪声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专业认知顶岗实习、监测顶岗实习、专业英语实训、污染治理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技能训练、顶岗实习共16门课程和课程设计、生产实训、职业教育等实训课程和顶岗实习等,通过这部分学习和实践,学生具备从事环境专业技术领域岗位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具备了一定的职业能力,可上岗操作。
首先,布置数学作业时关注差异,因人而异
从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际出发,设计有层次梯度明显的练习和作业,分基础与提高题,使各个层次学生都可根据自己学情、能力有弹性地加以选择和完成。大多学困生学习基础差,跟不上进度,学过知识欠账多,而作业布置若搞一刀切,易使学困生觉得压力大,而失去学习兴趣、丧失学习信心,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教师一方面在课堂积极鼓励这部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不断以目光、表情、手势及必要的停顿来警示他们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使其感到自己始终置身于老师的关注之中而不分心,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动口读书讨论交流,动脑思考分析,用耳听取同学的发言见解,用眼观察老师的板书演示,动手操作练习,提问多给予机会,善于发现他们学习上的微小进步并及时提出鼓励,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激发其自信心。学困生布置基础题,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与理解,作业要求低起点,小坡度,勤练习,多归纳,快反馈,不急于求成。而学优生学习基础扎实,思维活跃,大多具备较好学习习惯,布置作业时没有梯度,他们又觉得练习无难度,技能提高慢,而缺乏学习激情。可适当布置一些带有开放性探究性质的习题,激励他们多角度,多层次思考探究,培养他们分析思维能力及数学实践应用能力。中等学生则要求做基础题及稍有一定难度的,经过老师点拨,学生独立思考能轻松完成的习题,这样各个层次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水平上得到相应的发展提高,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心中有人",分层辅导
一个教学班几十个学生,学习基础不同,数学学习及理解分析能力必然有差异,进行作业辅导时,宜针对具体情况进行,普遍性存在问题集中辅导,个别问题单独辅导。辅导时还应因人而异,对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鼓励他们"跳起来摘桃子"。从不同方向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开拓思路,克服思维定势,运用知识迁移去正确、灵活的解题,培养分析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对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应辅导时要找准学习薄弱点,从理解概念、巩固基本技能上补漏查缺,勤检查,多鼓励,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耐心、细致讲解,加强训练,这样辅导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三、针对学生类型差异批改作业,写好评语。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007-01
党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要求,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应遵循以人为本和与时俱进改革创新要求。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企业的一切工作都离不开人而人的管理除了制度管理以外,更需要关爱职工,从思想上激发潜能。因此在新形势下,积极探索道路运输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举措,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及时化解各种问题和矛盾,为企业保驾护航成为业内关注的重要课题。
1 道路运输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改进创新的重要意义
随着高铁网络的建设,道路运输企业面临着转型发展和运营机制变革的抉择,企业转型不可避免的带来一些新问题。如:机构、岗位和福利待遇等调整与变动,这些都直接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在进行思想工作时,应充分把握工作对象的心理变化,通过交流、政策讲解及转型对企业自身发展的意义,使职工真正认识到企业转型与变革的最终目的是发展企业,提高职工收入。实践证明,思想政治工作要找准切入点,真心实意地为职工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才能达到春风化雨的效果。进入二十一世纪,职工队伍的年龄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80后、90后独生子女一代正逐渐成为企业的生力军,这些新生代的思想、价值取向等观念更加现实,在面临企业转型、岗位竞争等问题上都迫切需要企业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更需要充满爱心地从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方面去开展工作。尤其是企业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调节各方利益、化解各种矛盾,凝心聚力谋转型,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和效果方面,更显的紧迫与重要并具有深远的意义。
2 以人为本充满爱心地加强职工队伍思想政治工作
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重视精神文化建设,丰富职工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爱心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只有爱才能感动并触及人的思想心灵。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时,要切实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的理解人、尊重人、关怀人,同时更要充满爱心地教育引导人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来看待企业转型和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树立大局意识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对待企业在转型期凸显的矛盾,积极投身到企业改革和转型当中。
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应做到以人为本和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在执行国家政策和企业决策之前,应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活动。通过开展相关调研活动,充分了解掌握职工群众对该政策意见和建议,实事求是地有针对性的对政策及措施进行必要的修正与完善,从而保证政策及措施在执行过程中,更加科学和民主。另外,为了更加切实的体现以人为本的关怀理念,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大力提倡尊重、关心、爱护、帮助企业的职工群众。因此,无论进行什么思想工作,在工作语言的表达方式上,在表述的选择内容上,在沟通的方式上,从源头上都要做到充分尊重职工群众的诉求,要实事求是地从职工群众的实际出发,力争使思想政治工作在和谐的气氛中完成,促进职工群众思想得到进步的工作目的。
3 充分理解和关注职工群众多方面的需求感受
企业转型发展还可能带来一些新课题。比如企业在机构改革中可能会进行机构重新设置,岗位调整、部分中层干部提前离岗等问题,由此可能引发一系列直接关系中层干部和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因此,如何帮助干部职工正确对待这一问题,是党务工作者重点思考的问题。在进行思想工作时,应充分了解工作对象的思想动态、工作诉求及需求感受,通过心灵交流、政策讲解以及企业转型发展的目的,使干部职工切实认识到企业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发展企业,以提高全体干部职工的生活水平。
充分发挥宣传文化阵地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媒介、视频、刊物、简报等进行广泛宣传,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各方面、各个角落,通过各种活动载体,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应用渠道,使得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在活动中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思想观念。同时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应时刻关注干部职工群众的精神娱乐需求,经常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如书法、绘画、摄影等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的展开,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于其中培养和教育职工敬业爱岗的精神。
1 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从《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等一系列文件中可以看到,高等职业教育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各高职院校对课程改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改革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方法、新的模式和新的理论,杨海平提出了就业导向的教育理念,成如刚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初步构建了以工作过程知识为导向的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李桂红将行动导向教学应用在高职《土木工程制图》的教学中,童艳芝在《工程力学》课程改革中应用了项目教学法。
但目前的改革并没有完全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学生不能很快适应岗位工作的问题仍然突出,这将会影响到学生的就业、专业及整个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特别是针对铁道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改革很少,甚至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因此,铁道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改革需要尽快进行。另外,我学院于2010年9月被国家批准为国家百所骨干院校首批立项建设单位,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是重点建设专业之一,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2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教学中仍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教材建设滞后,知识更新慢,且偏重于理论,不适宜高职学生;教材整体性和连续性差,很多教材的工程案例都是简单罗列,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教学模式较单一,仍然以在课堂上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实际操作较少;工程案例不能贴近工程实际,且存在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的问题,不能实现教学与岗位职业要求相一致。
由于问题的存在造成了学生还在学习落后于现场实际工作的知识,甚至是被淘汰的知识,大量占用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同时,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学习的知识片面且不够扎实,致使学生不能很快的适应岗位工作。
3 改革的思路及方法
针对存在的问题,通过相关文献的研究、企业专家的指导、专业教师施工现场的学习,进行教材的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及模式,对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可行性进行检验和评价,并逐步完善。
3.1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教师不仅应该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派专业教师到大型的技术先进的施工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深入第一线学习先进的施工经验,充分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并逐步实现“双师”制度。
3.2 教材及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在学院“骨干院校”建设中,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专家对各项工作进行指导,通过专家提供的咨询,增加教材中没有的、实际工作中需要的新知识,去除工作中已经不用的知识点,形成与时俱进的讲义,并及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专业教师在施工现场挂职锻炼过程中,搜集施工中的文字资料和案例,将典型的工程实践案例融入到讲义当中。
3.3 实训室的建设
通过专业教师到施工现场的调查研究,明确校内应该具备哪些实训设施,结合专家的建议,建成新的实训室,将实际工作中已经不用的设备淘汰,引进施工现场常用的设备。理论授课可以直接在实训室进行,学生在授课过程中随时动手操作,解决了理论课后很长时间才进行实训的问题。
3.4 教学模式及方法的改革
参考相关的文献资料,研究其课程改革的方法,通过多方考察、学习和指导,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教学中,采用以专家咨询为基础、岗位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案例贯穿始终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引入文字和视频形式的案例,使内容更加生动;实践教学,采用实训室和施工现场相结合,并实行“双配制”,即在施工现场由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
3.5 改革的检验及评价
选取教育程度相同的不同班级进行对比,一部分班级按照原来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另外的一部分按照计划的模式和方法进行。
改革的检验主要通过校内考核。考核方式分为过程考核和最终考核,过程考核模拟施工现场的实际工作来进行,最终考核中理论的内容大幅减少,考察实际操作能力的主观题大大增加。通过考核发现,无论是实践考核还是理论考核,新模式的学生表现明显好于原模式的学生。
改革效果评价主要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和顶岗实习企业评价,学生表明,理论教学中,有了生动的视频案例,老师的讲课内容不再那么枯燥无味;实践时,可以到施工现场,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内容变得直观、立体,学生不再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动手操作,印象更加深刻;顶岗实习企业表明,学生来到单位以后,能够很快适应工作岗位,并且,对后续知识的学习的能力明显加强。
4 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高职院校铁道工程技术专业的整体课程改革进行了研究,通过多方努力和相互配合,对教材及人才培养方案、实训室的建设、教学模式及方法等进行了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能够很快适应工作岗位,并提高了学生对后续知识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海平.初探就业导向的高职建筑施工技术教学改革[J].山西建筑,2009,35(14):180-181.
[2] 成如刚.高职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1):65-6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238-02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阶段,主要的任务就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抓好实践教学,而实训是实践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相对薄弱的环节。项目课程是以任务为课程设置和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活动为学习的主要形式的课程模式。它按照工作过程中的知识组织方式去组织课程,也在组织工作中人与人的职业关系。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为这一目标服务,最终是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项目课程是目前比较适合我国高职教育特点的一种课程模式[1]。
一、改革的背景与意义
长期以来,实训教学并不被重视。在实际工作中,对其改革只是单纯的增加实训的课时,实训内容上与实验内容重复,并且没有针对性,加上仪器配备不够、实训场地紧张、师资不足及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等问题,实训的效果无法达到;此外,实训课程没有有效地考核手段,学生不重视,积极性不高,态度不认真。学生很难在实训课程中提高职业能力,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如何通过合理改革实训教学方式、科学设置教学内容及合理的教材建设,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和教材,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竞争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建立完善的实践训练体系,与药物质量检验专业调整后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与社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接轨,进一步推进药物质量检测技术实训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我们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将现有的药物质量检验专业课程《药物质量检测技术实训》与中级药物检验工考前技能培训结合,组成新的课程《药物质量检测技术综合实训》,改革原有的教学内容,实行项目化教学,改革考核方式。
二、实训内容实施
1.到企业调研,充分了解目前制药企业对于药品检测岗位的要求。高职教育的核心目标是要实现高职学生的高就业率,要想实现这一点,就必须了解企业的需求,并以此为导向,进行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我们去校企合作的制药企业调研,与这些企业负责人、药物检测岗位的主管、检验人员等座谈,发放调查问卷,与企业中本校毕业生谈话,充分了解目前制药企业对于药品检测岗位的要求,对于从事药品检测的人员的需求,以及毕业生在企业的工作表现等情况。充分了解药品生产企业对于药品检测岗位的需求。
2.编写项目化教材,实施项目化教学。我们对企业调研所得结果进行分析,据此设置实训教学的内容,编写课程标准,设计单元教学方案,并且邀请生产企业中经验丰富的专家参与编写具有本校特色的实训教材,以弥补专任教师在药品质量检测实践与管理方面的欠缺,加强教材的应用性;同时与药物检测技术、仪器分析、中药制剂分析和医药基础化学等课程内容相衔接,配合“药物质量检测技术”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和仪器分析项目化教学改革。我们根据药品检测岗位的要求,同时注重可行性与实用性,设计包括原料药、中间体、药用辅料、药用包装材料等的检测内容;同时增加中级药物检验工的相关技能鉴定实践内容;增强学生对不同检验对象间检验标准与方法不同的理解,掌握理化测试的基本操作技能,处理数据与计算,并书写检验报告;在仪器操作模块中以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红外分光光度计和高效液相色谱仪为重点设计不同的实验项目,使学生可熟练操作精密分析仪器,使用工作软件采集、处理、分析数据和打印检测报告。基于项目的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小组合作学习[2]。我们一改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做”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项目教学法,增加学生的自主性。即教师导入案例,引出任务,学生可以根据任务进行项目选择,而后自行分组,并配成组对;每个小组分析项目后,制定相应计划方案,查阅资料文献,准备相关玻璃仪器、试剂、试药,各组学生根据所查资料配制试剂、药品溶液,再与配对组进行交换,用对方所配试剂、药品溶液进行实验,完成任务,然后进行数据处理、整理检验记录、并出具检验报告。
3.引入技能鉴定考试,举办药品检测大赛。实训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它是高职教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实训课程不受重视,导致学生只是将其当作实验课的重复或延续。为了让学生能在实训阶段增加实践经验,提高自身职业素质,增加就业机率,我们在本课程中引入技能鉴定考试,让学生重视实训课程;在此基础上举办药品检测大赛,并进行评奖,激励学生努力提高操作技能水平,争取荣誉。
4.建立新的考核方式。以往实训只是为了加强训练学生操作技能的目的,往往不要求考核。因此,学生对实训并不积极,实验过程也不认真,甚至敷衍了事。我们建立新的考核方式,实训成绩由平时成绩与技能鉴定考试成绩组成,二者各占50%。其中,平时成绩由学生评分与教师评分共同组成。此前学生实验所用试剂、药品溶液均由他组学生配制,实验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配制的试剂、药品溶液是否正确,再由使用试剂、药品溶液的学生为配制组的学生打分,构成学生之间的互评。教师再根据其平时表现、实验结果等进行评分。技能鉴定考试成绩则由笔试与操作考试两部分组成,该成绩将决定学生是否能取得药品检验中级工证书。采用此考核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自觉性、责任心,树立团队意识,在实训阶段能真正强化药品检验操作技能,快速适应实习阶段的工作。
5.建立用人反馈机制。与已经毕业的药物质量检测技术专业学生保持联系,了解他们在企业的工作情况,如工作岗位、是否适应企业对岗位的要求、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是否有用等;定期与用人企业,尤其是参与校企合作的单位联系,调研企业对于每年毕业生的评价。反馈机制的建立有助于我们适时调整实训课程的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适应企业对药品检验岗位的要求。
三、实践效果
我校2008和2009级药品质量检测技术专业的《药物质量检测技术综合实训》课程项目化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了兴趣、增加了团队意识和责任心,能自主解读药品检验质量标准和仪器操作标准规程,同时加深了对药品质量检测理论知识的理解,理化测试与常用仪器操作技能明显提高。在药物质量检验中级工的技能鉴定考试中,2008和2009级药检专业学生平均通过率为96.75%。通过对药品质量检测技术专业的《药物质量检测技术综合实训》课程项目化改革,不仅使学生提高了药品检验的操作技能,还掌握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将不断深化本课程的项目化改革,继续研究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项目化教学对本课程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黄陈.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职《动物药物分析》课程项目化探索[J].网络财富·职教论坛,2009,(7):58-59.
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方面的施工、设计、监理、检测及工程管理等相关工作,工作特点决定学生必须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校内虽然开设了情景式教学和课程实训环节,但与实际工程实践仍有一定差距。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和改革实习实训教学环节,这对学生的就业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传统实习实训方式
大多数高校传统实习实训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学校组织集中参观实习,二是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完成实习任务。无论哪种实习方式,都存在缺点。
首先,实习实训的教学资源相对短缺。与建筑工程专业不同,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没有相对稳定的场所作为实习实训基地。而且大型道路和桥梁施工现场基本离城市很远,很难在学校附近寻找到一个有价值的工程项目。另外,现在高校中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特别多,道路和桥梁工程项目设计、施工等相关单位出于安全和管理等多方面的考虑,不愿意让这么多学生来实习参观。
其次,实习经费有限。因为道路和桥梁工程项目远离城市,对实习实训交通带来不便,而学校能提供的实习经费有限,所以,实习实训经常出现经费不足的问题。
再次,不能完成实习实训规定的内容。由于道路和桥梁工程的施工工期较长,学生参观实习的时间有限,并且人数众多且带队教师较少,因此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变成了走形式,严重影响实习实训质量。
最后,自联实习的指导和管理不到位。虽然自联实习有很多优点,但是因为实习单位分散,教师很难进行统一指导和管理,也就难以保证学生全部切实达到实习要求。
二、高职院校实习实训方式的改革
为了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而不是只停留在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知识层面,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实习实训方式进行了改革。
(一)准确定位实习实训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是为企业培养所需的能够从事道路与桥梁工程实务操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训实习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知识与技能的结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提高。以此,高职院校应该依据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及学生实际情况对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即促使学生职业知识与技能、素质不断提高,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创新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完善实习实训课程系统建设
实习实训课程的系统建设需要教师与企业共同完成。例如,教师与企业共同针对实习实训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材编写、教学设计、评价体系等进行共同研究与开发,确保实习实训课程与教材具有更突出的职业性、开放性与实践性。通过这些工作确保所有实习实训课程都能够有章可依、有纲可循,实现实习实训课程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的协调与统一,提高实习实训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教学效果的增强。
(三)建立与完善实习实训教学管理机制
实习实训教学管理机制对实习实训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必须有效建立和完善实习实训教学管理机制,提高实习实训教学管理机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实习实训教学组织机制的建立与完善,通过专门的实习实训管理部门与管理领导、教师实现实习实训工作权责明确;第二,实习实训教学监督检查机制的建立与完善,通过相应的跟踪检查制度实现对实习实训教学过程的监督,增强实习实训教学效果;第三;实习实训室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主要包括实习实训室的申请、登记,实习实训设备的领用、保管、耗损、使用等,通过这些方面制度的完善提高实习实训室的利用率;第四,实习实训教学监督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实现对非集中式实习实训教学的严格管理。
(四)组建与提高实习实训教学团队
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师既需要掌握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方面的理论知识,又需要对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充分掌握。实现既有实践经验又具备教学水平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立,能够有效促进高职院校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实习实训教学效率的提高。第一,教育部门与交通部门确立专业教师的任职标准与准入制度,从源头上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水平;第二,注重对现有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培训、自主学习、岗位实践、驻地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与实践能力;第三,实现高职院校人事分配与管理制度的改革,杜绝区域论、关系论的现象,引进更多专业水平和技术过硬的教学人才,提高学校实习实训的教学效率。此外,还可以到企业聘请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带来更多实践经验。
现如今,高职院校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实习实训环节已经凸显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实习实训教学的重视与改革势在必行。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实习实训教学目标的明确、课程系统建设、教学管理机制的完善及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都将影响学生今后的职业素养和就业水平。高职院校应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步完善实习实训方式,培养更符合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需求的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