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23 17:47:1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计算机职业教育培训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背景
计算机应用专业目前对应的技能大赛项目主要有搭建企业网、网络安全、综合布线等主要赛事,目前诸多学校采用把优秀学生选,进行单独的训练,专用的实验设备,单独的教师,单独的培训时间,这就无形中形成了两套教学班子,造成了人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为了保障技能大赛出成绩,往往要求常规教学要让路,给技能大赛的教学和实训提供保障,大多少数同学得不到应有的教学资源,学习成效就没法保证,其实这种做法也失去了组织技能大赛的初衷。怎样才能把技能大赛的意义发挥出来,怎样才能把常规教学与技能大赛有机结合起来,现把本人长期教学工作中的探究,作如下的阐述。
二、技能大赛在中职学校教学中的作用
中职学校在长期的教学中没有一个衡量教学水平的标准,导致了中职学校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质量不高,社会的认可度比较低的现实,因此,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学生参与职业技能大赛具有重要的意义。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这是教育部对新时期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提出的要求。国家为了提高中职学校教学水平,组织了各级各类不同专业的技能大赛,其目的不言而喻;通过实践证明技能大赛确实在中职学校形成了竞争,促使学校改变了办学条件,提高了老师专业水平,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加速了课程的设置和改革。
参加技能大赛的同学是少数优秀的学生,这些优秀的学生明显在技能训练上得到了较大的收益,怎样把少数学生获得的良好的技能培训扩大到大多数同学的身上,这是要做的重点工作,方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完成:在师资的培训上要加强,要让每位老师都有水平去培训参加全国技能大赛的学生;在实验设备上要以专业为单位,配齐专业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实训的教学实验设备;要有一个合理的专业建设方案、专业教学计划。
三、计算机应用专业与技能竞赛项目之间的有机结合
(一)计算机应用专业与技能竞赛项目之间的关联性
目前,计算机应用专业主要的技能大赛的项目有企业网搭建、网络安全、网络综合布线项目,这些项目在学习内容上不是独立的,他们互相关联,如企业网搭建项目,学生要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如网络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基础,交换机与路由器,企业网搭建;网络安全需要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操作系统,计算机W络基础,交换机与路由器,网络安全技术;网络综合布线项目需要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综合布线工程技术。
虽然竞赛项目不同,但他们学习的内容整体就构成了计算机应用专业要学习内容的80%以上,这样就有利于整体安排,整体教学,参加技能竞赛的同学除了集训时要单独训练外,其余时间可以与其他同学共同完成上课内容,不需要过多单独训练。对实现技能大赛与中职常规教学的有机结合创造了条件。
(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师资与技能竞赛项目培训的师资应用为一个整体
职业技术教育,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对象是中职学生,中职学生的文化底子薄,学习能力差,教师很难按教学计划进行,教学任务也难以完成,拿着一本教材是教到什么地方就算什么地方,学生在职业教学过程中,学的知识也不会系统完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知识的完成性也缺泛,时间一长,专业教师的自我知识体系也比较薄弱。自2007年,国家推进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以来,对学生学习知识的完整性提出了要求,同时也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技能水平起到了促进作用。专业教学内容与技能大赛的内容基本的一致性,不能把常规教学的老师与技能大赛的老师分离开来,应组成一个团队,分工不分家,组成一个团队完成常规教学与技能竞赛的双突破。
(三)实现技能大赛常规化教学
因此,如何以技能大赛为契机提高职业学校教学水平,实现职业技能大赛常规化教学,是摆在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在计算机相关课程的教学中,对此进行了一些探索。?首先,技能大赛基本是以学生完成一个项目的形式来进行的,其本身就是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的很好体现。其次,技能大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得到师生广泛参与和积极支持。最后,在课程改革中,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条件允许的学校已经开展得比较好了,技能大赛的辅导也是典型的理实一体教学方法。所以在教学方法上,技能大赛的教学与现在课堂改革后的教学方法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符合职中学生的特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技能大赛也检阅了教师的教学成果,展示了学生的技能和职业态度。将技能竞赛引入课程实践项目教学活动,促进考核方式的改变。克服单纯的以比赛为目标的错误观念,在教学实践中以教学模式改革为先导,以课程教学改革为载体,来实现技能大赛与常规教学的有效融合。
四、结束语
抓住技能大赛的契机,带动常规教学方法的改革,为广大提供一个条件优良的平台,全体师生广泛参与,共同提高实践能力,搭建平台实现大赛与教学的融合,这也是国家抓技能大赛的目的,以赛促教,带动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计算机应用专业相应的几个竞赛项目与专业的专业课程是融合,实现技能大赛与常规教学的有机结合是可行的。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223-01
步入21世纪后,伴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各级部门非常重视,尤其是教育部,其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即突出强调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工学结合”,再现真实环境,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国民经济建设培养输送各类应用型人才。
所谓职业能力不同于职业技能与职业资格,是指员工在职业环境的劳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胜任能力,其一般包括专业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等基本职业能力,还包括综合职业能力即关键能力——它不再是简单的职业技能或者知识范畴的能力,而是一种源于基本职业能力却超越该能力的一种具体的专业能力以外的一种能力,比如职业发生变化,或者组织形式发生变更,劳动者仍然能继续进行的一种应变能力。
我院作为浙江省示范建设院校之一,在示范建设期间不断深入企业调研、走访兄弟院校学习他们的宝贵经验,同时邀请行业专家、企业骨干、以及骨干教师共同探讨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我院系统安全类实训的教学模式——融“企业场景、工作任务、职业规范”于一体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即实训教学场地布置企业公司化、实训教学内容设置企业公司化(即以企业真实案例为平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工作任务为主体的教学)、实训管理制度企业公司化(培养学生准员工的职业规范与职业道德)。
一、实训教学场地企业化
要在实训教学中进行企业化管理与培养,首先必须再现一个近似真实企业的实训场地,创设一个逼真的工作环境是第一步。在安全实训室内我们采用施工与设计规划分区隔离,整个实训室分为工作区、施工区、讨论区。每一张桌子作为一个单独的项目组,各个项目组相互分离,每组都有自己的工作区(每桌的长方形区域)、讨论区(每桌的圆形区域,主要方便项目组在接到项目后,在项目组长的带领下讨论设计项目方案),以及每组有对应的施工场地。整个实训室使得学生有一种身临企业的感觉,使学生第一感觉是以准员工的身份进入,为培训学生的职业能力做好铺垫。
二、实训教学内容企业化
如果先进的实验设备,没有合理的教学内容与之相配,那么一切都是惶然。为了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我院骨干教师和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探讨,以市场需求为根本,以职业发展为导向,服务工作岗位为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规划组织教学内容,时时牢记实用性、新颖性、实施性、层次性等原则,并在真实案例的筛选过程中将职业道德的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
专业教师以企业真实案例为平台,工作过程为导向,工作任务为主体的实训教学。让学生在实训中以项目组的形式分小组进行实施项目,时时以准员工的职业规范标准要求自身。具体教学过程由教师与学生两条主线同步交互进行:第一步,由教师分发招标书,就任务需求,然后学生自由搭组,组成各个项目组,评选出自己的项目负责人,然后选择合适的项目进行分析、调研、规划设计,形成自己的设计方案,完成投标书的基本内容,然后把投标书发给教师,由评审委员会评审,公布结果;第二步,各个项目组分工合作,讨论实施方案,并进行实施阶段,最后测试项目;第三步,由评审委员验收各个项目,最后评选出最佳项目。具体过程如下所述:
1)第一阶段
实训指导教师首先根据按项目组需求进行分组,并由小组推选出项目组负责人,然后成立由指导老师为主席、各项目组负责人为评审的的临时评审委员会。与此同时,教师公布事先准备好的几个公司的项目需求,供学生选择。
各项目根据本组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适合本组的,接着收集信息,组内讨论,分析规划,撰写项目方案和汇报PPT,写投标书。在指定时间,项目组分别请代表阐述自己的方案,接受评审委员会的考核,并投票决定是否通过,若落选,重选题,否则继续。
2)第二阶段
各小组首先细化设计方案,然后制定项目计划,再由项目组负责人对项目进行划分(提交教师审核),最后下发。在实训室中完成项目设计方案的内容,测试人员同步跟进,及时记录测试清单,教师巡回指导,碰到共性问题集中讲解。与此同时,各负责人及时向教师汇报小组情况,以便教师掌握项目的实施进度。项目实施完成后,学生小组进行交叉测试。检查是否全部实现项目所要求的内容,并及时进行整改。最后,撰写竣工报告,项目汇报的PPT。
3)第三阶段
各组向演示项目,随时提问,分享项目开发经验。评审委员会按照学生提交的工作成果、参照项目进度计划,以及项目实际需要,确认总结学生的阶段工作成果。最后由学生和老师共同评选出最佳项目组。
三、实训管理制度企业化
身份决定了态度。学生的身份,在思想意识上会以学习和提升技能、知识为出发点;而员工身份决定了工作态度,表现为认同企业规章制度,自觉服从管理,协调团队合作和寻求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我们以企业要求员工的方式要求学生,让学生转变身份,培养学生准员工意识,学生转变身份成为准员工。学生和员工的身份有机的融合,同时我们在实训中加强学生考勤管理, 强化劳动纪律。每次实训要求签到, 未按时签到者以违反劳动纪律论处, 并计入平时成绩。其次,规范实训仪器工具、材料管理。
总之,将企业模式引入实训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同时参照企业管理制定有关制度并严格执行, 是培养学生职业意识、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立. 高职高专实训教学的企业化管理模式与实践. 技术与教育, 2006(1).
一、档案职业教育培训调查的基本情况
为了深入了解基层档案工作者职业教育培训情况,笔者于2017年6月至8月间,依托省、市档案局,对广东省参加档案职业教育培训班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一线档案馆(室)工作人员发放了调查问卷,问卷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调查对象个人信息,包括专业、学历、职称、年龄、性别;二是调查对象参加档案职业教育培训情况及需求。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筛选整理,最终数据基本完整齐全、回答属实的有118份问卷,视为有效问卷。从调查基本情况可以看到,目前基层档案管理队伍的专业化程度较低,72.9%的人所学专业与档案专业及计算机专业无关;一些单位不太重视档案工作,档案干部中兼职档案管理人员偏多,占调查者的59.3%;档案管理队伍流动性较大,队伍不太稳定,调查中有64.3%的档案管理队伍从事档案工作不足10年。
二、档案职业教育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没有规范的培训机制
基层单位的实际情况是档案管理人员以兼职为主,一人兼多岗的情况较为普遍。由于没有一定的培训机制作保障,有些单位领导以工作较忙为理由不支持档案管理人员离岗培训,导致有些档案管理人员参加培训教育的机会偏少,一般一年或几年才参加一次教育培训。
(二)档案培训方式比较单一
目前的培训方式以大培训班、大型会议培训为主。这种短时间内不分层次的上大课的培训形式,学习效果不明显。
(三)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
一般以公共“通识”理论教育为主,与档案工作的具体实际有一定的距离。缺乏针对不同行业特点、业务水平等情况进行的培训,特别是缺乏档案现代化管理方面的培训。
(四)没有专职的培训教师
培训教师一般是在培训前临时抽调的,主要是由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业务指导人员兼任,这些兼职老师的教育技术水平和授课艺术与专职老师相比有所欠缺,讲课吸引力不足[2]。此外,师资来源比较单一,缺少优秀的一线档案工作者参与教学。
三、加强档案职业教育培训的主要措施
“事业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撑”,“档案专业人员是推动档案事业发展的基本依靠”[3]。在目前档案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流动也比较频繁的情况下,档案职业教育培训尤显重要。因此,进一步强化教育培训机制、改革培训形式、增强培训效果是档案行政机关面临的任务。
(一)建立全员化的档案教育培训的机制[4]
首先是规范化岗前培训,岗前培训能为新聘档案管理人员在正式上岗后开展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同时也是档案管理人员从零开始并逐步适应本岗位要求而接受档案教育的一个过程。因此,新聘档案管理人员无论学历高低、专业背景如何都应该接受岗前培训。其次是强化业务提高培训,档案行政机关和档案协会、学会组织应根据档案管理人员的构成状况和岗位工作的实际需要举办各种短期培训班,通过不断的知识更新,使档案管理人员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要求。除了上述岗位培训外,有关单位还应重视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支持档案管理人员参加在职教育,如专业证书班、学历教育班、继续教育班的学习,为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提供助力。
(二)拓展多元化的培训形式
尽管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一定的发展后已经初具规模,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然而,我们不能否认中职教育做出的贡献,尤其是我国现在逐渐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中心,制造业对于应用型计算机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也非常大,因此也给现阶段的中职计算机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教师素质和计算机技术发展之间的矛盾,由于继续教育、在职教育等制度的不完善,导致现阶段中职计算机教师无法满足职业教育的需求。
一、我国当前中职计算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的问题
1.形式化
由于并没有形成成熟的机制,因此当前中职计算机教师的继续教育大多数是自发的,教师为了自身职业发展的需要自发地开展相关的学习。然而,在当前的中职教育发展背景下,教师的职业发展通常与很多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挂钩,例如,职称评定、课题申请、在职学历等,有的甚至直接和党员提干有关,种种功利性的联系也使很多教师职业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继续教育也流于形式化,实际效果不佳。
2.行政性
教育部规定在职的高校教师每年都必须完成一定的继续教育课时,而很多中职院校就是在这样的行政规定下安排的继续教育课程,因此当前中职计算机教师继续教育也有着一定的行政性。但是这些继续教育的培训方式大多数都是政府或者学校开展,对于教师来说有一定的门槛和限制,而且这种固定模式的体制也有很多的缺点,例如,有的教师对于重点项目的培训并不擅长,但是对于擅长的项目没有办法参加,导致部分课程培训实效较差。
3.学术化
当前中职计算机教师的继续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师培训开展的,但是我们知道中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因此,对于学生的职业性培养更加重视。但是现阶段表现出来的问题是很多青年教师都是从学校直接走进中职校园的,因此,缺乏一定的企业实践经验,导致很多教师在入职后并没有达到职业教育的要求和标准,无法满足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需要,但是计算机教师的继续教育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当前的继续教育很少关注教师这一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因此,导致教师培训效果无法转化成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中职计算机教师的继续教育模式变革
1.培训注重实效
当前中职计算机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没有注重培训的实际效果,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继续教育的实际效果。例如,可以在每次培训后对培训效果进行考核,然后将考核的结果作为费用报销的标准,同时将教师的专业和培训充分联系起来,尽量避免政府和学校的大一统培训模式,采用点对点的培训方式,让教师选择适合自身职业发展的培训。同时使企业培训、行业培训与教师继续教育相结合,使教师真正明确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现状,满足现代企业对人才信息化技术的要求,找到双方合作的契合点,提高教师的专业性和实践性。
2.更新继续教育观念,顺应时展
现在经济发展最大的特点就是知识和技术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调查显示,人类知识综合的半衰期为3~5年,而计算机知识和技术更短,约为2年,也就是说两年后一个人的知识和技术中有将近一半都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如此高的知识更新频率也让中职计算机教师继续教育更加的重要,因此,必须注重继续教育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而以终身学习为视角的职业教育已经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中职计算机教师要摒弃传统继续教育模式中的一次性教育,必须重视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融合,结合当下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热门的计算机技术展开培训,以此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一般来说,跨学科的很多知识都有一定的实验性质,而科研能力也是反映计算机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方式,因此,继续教育中同样需要重视科研能力的提高,并以此转化成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计算机技术课程的质量。
3.丰富继续教育的形式
我国中职院校教师的继续教育模式相对来说还比较单一,实践环节还有相当大的进步空间。结合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当前中职计算机教师继续教育还可以借鉴其他继续教育的形式:首先是校本课程培训模式,校本就是以学校为本的方式,是相对于校外形式来说的。校本培训的模式是以高等院校教学理论为基础的,是教师所在的学校为教学实践开展的相关培训工作,充分利用中职院校的教学资源和环境,是一种借助于日常教学活动产生的问题并解决问题获得教学经验的培训模式,因此这种培训模式也并不局限于教师的培训,而更加重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产生的问题,有着非常强的实践性和针对性,因此培训的效果也更加的明显。
1.1美国美国是最早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和农民培训的国家。随着美国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计算机网络已经广泛接入到美国的农民家庭中,农民在互联网上就可以得到各类农业信息。在信息技术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美国政府在农业信息服务和培训方面,一直给予了足够的支持和重视。比如,在农闲季节广泛地在农村地区对农民进行各种系统化的农业培训,向农民讲授新的农业技术知识。在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就出资建立了农村电话和视听教育电视台,通过这些基础设备大量的农业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起到了推动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和搞活农业市场的作用。美国对农民的教育经费财年度达600亿,在2005年美国农业部就成立了专门为农村居民提供教育、培训和医疗服务的远程教育计划。美国的远程职业教育主要是由传统的大学组织实施,远程职业教育主要分布在“职业学院、私营企业机构和以国防部为主”的政府机构中,并出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1.2英国英国是实施农村远程教育比较成熟的国家。在英国,通过政府、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农业培训机构相结合方式实施农村远程教育,运用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和其他形式的培训教育,大学、研究和咨询机构的辅助,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教育培训水平。目前,英国农业劳动者的30%每年都会参加各种不同类型的农业培训。
1.3韩国韩国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就开展了农村远程教育和农民培训,韩国特别注重信息技术与农民教育相结合。比如,利用远程信息咨询系统来对农民进行远程培训,采用先进的摄像机和无线通信设备进行现场演示教学,通过互联网会议系统实现农村远程教育等等。农民可以在家里接受各方面农业技术的培训和教育。每年12月,韩国的种田能手还能通过网上会议系统参加农业新技术的讨论。到2004年底,韩国农民网上会议系统已经发展了70个地点,在韩国农村地区的计算机普及率从1997年的18.7%,提高到的47%。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发达国家的农民远程教育培训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管理体制、完善的法律保障、有效的组织形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发展中国家开展农村远程教育培训虽然不及发达国家,但是也有自身的发展特点,结合自身优势,发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培训来促进本国的农业现代化。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信息技术相对落后,国家虽然为农民建设了提供农业信息、电子商务、广告宣传等服务的金农网,但借助网络对农民进行远程教育和培训在中国则是刚刚起步,借鉴发达国家农民远程教育培训的经验,加强农民远程教育网络基础建设,使农业技术有效通过网络传播,通过网络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2中国农村网民发展现状及农民远程教育回顾
2.1中国农村网民及上网现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实施了“村村通”,“金农工程”和“农村科技110”等一系列惠农信息工程,遥感数据获取,专家系统,信息网络系统,设施农业,气象灾害预防、监测和预警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根据2014年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2013年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3.7个百分点。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较2012年底增加800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81.0%。中国网民中农村人口占比28.6%,规模达1.77亿,相比2012年增长2101万人。2013年农村网民规模的增长速度为13.5%,城镇网民规模的增长速度为8.0%,城乡网民规模的差距继续缩小。2014年东北师范大学“梦想·行动”寒假社会实践之“农村地区计算机普及情况调查”,对安徽省、河南省和吉林省的4个县200户农家进行了入户访谈。调查显示,计算机普及率为32%。由此可以得出,目前中国农村手机的普及率为90%以上,计算机的普及率在32%以上。
2.2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现状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以农业广播电视大学、农业职业院校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主要依托,广泛吸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和民间组织参加,从中央到省、地、县、乡村,相互衔接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但是,农民教育培训仍存在规模小、投入不足、制度和法律保障滞后等困难和问题。据测算,中国农业劳动力2.46亿人,目前每年能够接受系统培训只有100万人左右。
2.3目前中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中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是,有知识的农村青壮年走向了城市,融入了城市。农村从事农业生产人员数量急剧减少,40岁以上为主体,农村劳动力的短缺,劳动者素质低[27]。
2.4农村远程教育研究现状中国农村远程教育培训研究,主要涉及到培训的特点、培训体系、农民培训、技能培训、绩效培训和网络远程培训等研究。其中大部分停留在理论上的论述和对培训的特点等进行总结,对培训系统的设计和开发研究则研究相对较少。农村远程教育培训又包括对农村中小学学生的远程培训和对农村农民群众的远程培训,并且在文献研究中发现更多的是偏向于对中小学的研究,对农民的远程培训研究相对薄弱。在中国发达地区的一些省市已经建立起了农村远程教育网站,比较典型的有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安徽省农村远程教育网、上海农村远程教育网和北京农村远程教育网等等,如表1所示。通过研究这些网站,他们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功能,有农民教育动态、政策法规、技能培训、网络教育、国际合作、技术推广服务、在线学习系统、视频点播、视频直播和课件下载等栏目。但是总体表现为利用率不高,缺乏交互性。
3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体系,搭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平台
目前,中国远程教育主要由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各级广播电视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来承担。这些教育机构在利用信息技术对农民开展远程教育方面,构建了行之有效的培训模式,例如,以网络为平台构建的“政府—学校——企业”三位一体培训模式、“音像教材”+“专家现场指导示范”模式、现代远程教育模式、“培训网站”+“示范户”推动模式等,这些模式尽管还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但在实践中己经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任务国家已经明确的交给了中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有必要借鉴国内外远程教育的经验,搭建中等职业学校与所在区域农村相互联系的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平台。中等职业学校搭建远程职业农民教育平台,是新型职业农民的学制特点和修业年限的需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招生对象是“年龄一般在50岁以下,初中毕业以上学历(或具有同等学力),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领域工作的务农农民以及农村新增劳动力。招生重点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农村经纪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和农村基层干部等”人员。学制是“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实行弹性学制,有效学习年限为2~6年,允许学生采用半农半读、农学交替等方式,分阶段完成学业”。年龄50岁以下的农民,学习目标明确,学习能力不高,能吃苦。
但农忙季节时间紧,家庭负担重也是不争的事实。如果这时有些课程采用网络平台远程学习,远程与教师交互,在网上与教师和学生之间探讨,在网上与学校教务系统沟通完成学业,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效果,具有实用价值。中职学校搭建远程职业农民教育平台,是落实《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的需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学习方式是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中职学校搭建远程职业农民教育平台,可以在集中学习的时候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将分组讨论、案例教学的内容放在平台上,利用网络进行在线讨论、在线案例教学,使学生掌握使用平台的方法。在分散学习的时候,可以将教学内容放置在网络平台,学生根据教学要求和自身学习实际,在网上远程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平台进行在线、离线指导、辅导和答疑。中职学校搭建远程职业农民教育平台,是解决当前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需要。农村信息化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大部分农民信息化意识淡薄,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信息结构不合理,基本是单向传递,局限于把信息传递级到农民手中,不能把农民的信息反馈回来。信息资源整合不足、平台承载能力有限,基层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已成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科技在农村的推广普及。提高了农民素质,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职学校搭建远程职业农民教育平台,是利用已有的网络资源,开展远程教学服务,完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的需要。职业教育本来就包括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在这两方面已经做的很好,取得了一定成绩。
如笔者所在的中等职业学校作为辽宁省十大培训基地之一,自2009年开始承担辽宁省农委的各类培训任务至今,已经成功举办阳光工程蔬菜类农民创业培训班、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县农技人员培训班、蔬菜类农民科技带头人培训班等43期,培训学员达5261人。自2010年开始承担辽宁省科技厅下达的农民技术员培训任务以来,培训了设施农业、养禽、养猪等培训班6期,培训学员1138人。辽宁朝阳工程技术学校农业服务站成立于2009年,服务站下设园艺、农艺和牧医3个分站,对学校的毕业生及各类培训学员实施免费服务,并根据服务对象情况,建立了服务站定点帮扶单位。建站以来电话咨询千余次,下乡指导700余次。目前,3个专业服务站定点帮扶单位18个,其中对一些重点服务单位还实施了跟踪服务。这些培训和指导工作解决了大量生产实际问题,受到了广大农户的欢迎,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在此基本上,如果搭建网络平台,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会使培训和服务更加方便、快捷,更上一层楼。中职学校利用已有的网络资源,开展远程教学服务,完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培养新型职业农民。(1)融合传统教育培训方式与现代教育技术传播方式。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开始。在职业培训方式上,一方面,要坚持做好面对面培训的“农民技术员教训班”、“基层农技人员重点班”、“农民科技带头人培训班”、“农业创业培训班”等面授培训工作。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这些培训班资源,让它们成为远程教育培训的引领者,让它们在农业技术上能够“可持续发展”。(2)建设农业远程培训网站,搭建远程教育平台。
利用涉农职业院校的网络中心设备,在校园网络平台的基础上,搭建职业农民远程培训网站,构建远程教育网络平台,最终实现资源共享。(3)开发中职学校所在区域的特色农业技术网络课程。这样的网络课程有别于传统的学科网络课程,要以解决区域农村实际问题、传播农民切实需要的技术和信息为切入点,针对中职学校所在区域,有地域针对性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真正做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4)利用中职学校的师资优势,开发名师视频讲座。在广大农村网络硬件设备已经基本具备的前提下,开发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视频资源,让职业农民在农村点播学习。中职学校的专家级教师具有多年农民教学培训经历,具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有能力开展视频讲座,也有义务普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5)利用中职学校的专家资源,开展针对职业农民的网上答疑。网上答疑可以使用网络即时通讯工具,例如,使用已经非常普及的腾讯QQ、YY语音、飞信、微信和易信等视频、音频在线工具,采用视频、音频、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进行在线答疑。也可以使用微博、E-mail进行离线答疑。解决职业农民在学习、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搭建这个平台后,农村科技带头人、种田能手,可以利用这个平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互帮互学。(6)利用中职学校的专家级教师资源,开展农业技术问题的远程诊断。解决农业种植、养殖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同时也为教学提供第一手资料,实现产教结合,为职业农民提供远程现场教学的环境。(7)建立有针对性的论坛。中职学校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在职业农民远程教育平台上搭建论坛,有针对性地开设农业技术专题版块,如果树栽培病虫防治、设施蔬菜栽培与病虫害防治、食用菌栽培技术、动物营养与饲料、动物繁育、农机具使用与维修、农村电气设备安装与维护等版块;也可开设其他相关版块,如农业法律咨询、农产品价格走势分析等版块。版主可以是职业中专的专家级教师,也可以是职业农民。(8)利用网络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提高民族素质是每一个教师的使命,作为教师,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尤其是中职学校的教师,在农业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更有责任和义务把农业学科的最新技术传播到每一位农民学生(学员)的身边。另外,农业技术具有很强的即时性,很多先进技术在传播过程中就已经被更先进的技术所取代,如何在第一时间把它们传递出去,为广大农民所用,也是中职学校要解决的问题。
[DOI]10.13939/ki.zgsc.2015.20.200
继续教育是对已获得一定学历和专业技术职称的在职人员不断进行的旨在更新知识和提高业务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教育。IT企业之间的竞争核心在于人才的竞争。因此,相当一部分IT企业都很重视信息技术人才的甄选与培训开发,另一方面,面对高度的行业竞争压力,IT行业从业人员也面临着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内外需求。因而,IT行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尤为重要。
1 IT行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近年来的学员的问卷、访谈以及以往的工作经验和体会。发现当期IT行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依然较多,影响了培训效果。问题主要凸显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教学内容滞后,教学质量不高
IT行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应当针对培训学员所处行业和岗位,从他们实际工作的需求中选取教学内容,根据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知识、技能以及职业素养)制定教学方案,突出教育培训的实用性。但是由于计算机相关理论和知识发展迅速,教材相对陈旧、知识结构滞后,教育培训的技术不适合现代IT这个最时兴产业的发展。另外培训机构的课程仍然是偏重理论教育和素质教育,即注重讲授知识产生的来龙去脉和体系背景,而忽视了新技术的日新月异的突破和发展。在教学上,继续教育培训机构普遍沿袭着学历教育的教学方法,技术训练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技术之间的相互配合性不强等。
1.2 教育形式单一,与学员工作、生活冲突
IT行业继续教育培训的形式很多时候还是依托教育教学机构,利用从业人员的业余时间(主要是晚上和假期)进行集中培训。这就不可避免的与从业人员的工作时间相冲突,从而增加其学习负担。很多学员都会因为“没有时间”而放弃继续教育的机会。
1.3 教育资源有限,不能满足学员需求
IT行业继续教育培训中的教师,大多是高校计算机专业骨干教师,这些教师认真负责、态度端正,他们理论水平高、基础知识扎实。但是,由于专业教师重点是高校的教学任务,其实践能力与企业高级工程师相比具有一定的差距。与此同时,高校教师和教育机构掌握相关行业和岗位的一手案例、资料较少,而很多从业多年的学员他们专业见识更广。这样,学员们在岗位上遇到的现实难题单靠任课教师和教育机构很难解决。
1.4 教学管理松散,学员积极性不高
由于继续教育培训课程的实用性不够、针对性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员学习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学员自身对继续教育重视不足,缺乏持久学习的动力。同时,各培训机构迫于生源压力,以及学员均为在职人员,管理人员对他们经常会“网开一面”,管理相对松懈。由于“工”与“学”现实矛盾,学员的培训时间常常只有一两周的时间,在短时间内要求学员掌握教材中的所有内容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考试前将考试内容“放水”是非常普遍的做法,学员的培训考核仅仅流于形式。因此,学员缺乏学习紧迫性,学习积极性逐渐消减。
2 印度IT继续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印度政府高度重视IT产业的发展,为IT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与广阔的空间。从1998年起,印度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国家信息化的政策,其中就有大力扶植IT行业职业教育政策,把培训也列为IT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IT职业教育的成功当然更要归功于职业教育模式本身及其成功的运作。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重视工作能力的培养
在印度对IT行业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非常注重提高学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他们重视解决实践问题,通过各种方法锻炼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工作能力。由于IT行业具体工作中许多非智力因素对员工能否顺利完成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学别强调工作态度、表达能力和小组一起工作的能力等技术外的素质的形成。印度的继续教育还很重视直觉的训练,因为计算机中许多问题是无法通过逻辑所能解决的。所有这些举措,都是为了提高学员在岗位中的实际工作能力,因此在印度IT行业从业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热情高涨,继续教育机构培养出来的学员深受国际大公司青睐。
2.2 教学模式先进
印度IT行业继续教育之所以受从业人员欢迎还得益于它独特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例如在印度APTECH公司的ACCP(Aptech Certified Computer Professional)软件工程师培训课程中,就采用多模式教学法。多模式教学方法顾名思义就是采用多种模式进行教学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包括:CCS(Concept Class Session)理论课,基于概念的理论课堂。PLS(Practice Lab Session)上机课,上机课紧接着理论课,在机房里学员们学习如何应用流行的应用软件来实践上一部分所学的概念。OLTL(On-Line Training Lab Session)在线培训课,学员通过浏览一些特定的网页来获得关于应用软件的额外的知识。此外,教师要讲解上机练习题目。DLC(Directed Learning Class)指导学习课,学员学习如何应付面试,还要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并且获得一些关于电脑应用的经验。这种形式多样又环环相扣的教学模式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深入、全面的掌握IT行业实际技能和知识。
2.3 重视课程开发和教材更新
在印度,IT行业继续教育工作部门以及整个教育系统都很重视IT行业培训课程开发,在大型的继续教育培训中心,有专门的课程开发部,有大量专家专门负责课程开发。他们直接利用发达国家最先进的教材和教学方法,使学员直接掌握最新的软件开发技术和方法。印度的教育机构会与微软等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软件公司结成联盟,以便获得公司的最新技术资料,集中优秀软件开发人员和教育研究人员编写最新教材并紧跟IT技术的发展变化不断更新教材和课程设计,保证了教育和技术发展同步。特别是印度APTECH在教材的编写设计方面,他们有一支专门编写教材的专家队伍(有600多人),另有多人负责分析市场、调查企业保持教材内容与IT技术同步发展。印度APTECH公司成立16年,教材已更新20版,现在是每半年更新一次。由此,保证了一线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有据可依,有案例可以用,使得教学工作有的放矢。
印度IT行业继续教育的成功,为我国IT行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工作树立了榜样了学习的楷模。以下是参考印度IT行业职业教育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提出的我国IT行业继续教育培训的有效路径。
3 完善我国IT行业继续教育培训的有效路径
3.1 拓宽人才培养渠道,重视职业教育职能
在印度IT行业继续教育培训不只是高等教育机构的任务,教育企业和公司为IT行业的继续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而我国的IT行业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很多还是由高等院校的继续教育学院承担,这些院校的继续教育模式沿用学历教育模式,重基础教育、理论教育。因此我们要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对IT行业从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机构,一定要与社会多部门联姻。高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培训机构和地方政府等多元主体的参与合作,形成创新合力,共同完成IT行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任务。另外,还要利用各种先进的教育手段,利用网络通信技术以及移动通信技术开展线上、线下的培训,为学员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
3.2 关注产业发展,更新教学内容和方式
借鉴印度IT行业继续教育培训会直接利用发达国家最先进的教材和教学方法,使学员直接掌握最新的IT技术术和方法。充分共享高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和培训机构的丰富且独具特色的培训资源,在IT行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中,高校和行业企业协同合作。在IT行业继续教育培训一定要和行业、企业紧密联系,从企业中收集丰富的一线案例和资料,同时,培训的讲师也不能单一的局限于高校的专职教师。培训机构要联合行业、企业、协会等部门,引进一线专业能手或高级工程师与专业教师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教学工作。
当今教育技术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迅猛发展,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层出不穷,以“移动教育”为代表的教育技术方向,可以很好地解决从业人员学习时间不能保证的问题。IT行业继续教育培训可以充分利用手机、PDA 等移动设备以及移动教育资源的便捷性、灵活性、零散性、个性化的特点对从业人员进行有效的培训。
3.3 以能力为本位,注重培养“复合型”实用人才
印度IT行业继续教育培训注重能力培养。教学从实践到理论让学员学到的是实际技能,并提高了实际工作能力。而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着强调学历教育中的基础、理论,忽视职业教育中实际能力训练和培养的倾向,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差,不能满足我国社会生产对人才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要以实际能力为本位,注意在专业外多学科交叉培养,使学生不仅懂得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丰富广博的基础知识和修养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能力。除此之外,还要通过举办各种活动提高学生与别人交流、沟通的能力以及注重培养他们与同伴合作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这些都是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教育部门在课程设置、专业设置方面应该有所调整。另一方面,作为个人,也应该注意培养自己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注意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奉越,花月.基于协同创新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研究[J].职教论坛,2013(21):56-59.
中图分类号:TP39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206-02
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逐渐提升带动了社会的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在这样的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网络实训课程改革对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掌握具有重要作用。计算机网络实践培课程的改革不仅能够促进中等职业教育院校学生的计算机网络技能得到显著增强,而且还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其积极性和能动性,使其专业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实践操作技能得到强化。在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中等职业教育院校计算机网络实训课程改革的意义
(一)扩宽学生视野,开阔学生思维
随着我国各级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化,计算机网络实践培训课程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不仅要求实训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更多更新的计算机网络技能,丰富其自身的理论知识。[1]同时,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的支持使得计算机网络实训教师具有更大的资料选择空间,使其能够借助各种信息化技术完成电子教学课件的制作,促进学生的视野得到开阔、思维得到扩展,使其着眼于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借助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为学生营造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生动、直观的视频和音频不仅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够促进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的重难点加以理解和把握,加强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的吸收和记忆。[2]同时,科学的教学方式和先进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掌握技能变为主动探索和创新,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为其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
(三)促进学生掌握更多实践技能,为其就业奠定基础
在计算机网络实践培训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先进的教学方法、科学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模拟仿真布线系统安装和测试场景,使学生耳目一新,更易安装和测试中的技巧理解。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实践技能的掌握,而且也巩固了其理论基础,使其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二、中等职业教育院校计算机网络实训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实现计算机网络实训课程教学的情景化
在计算机网络实践培训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和设备对教学工作加以创新和优化。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前借助多媒体技术、网络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制作课件,不仅能够节省教师板书的时间,还能够减少学生抄写笔记产生的疲劳感。同时,在新型教学模式的作用下,情景化的计算机网络实训课程教学得以实现,使得教学主体、教学流程以及教学场所得到有机融合,有利于学生吸收和消化更多的理论知识。
从事计算机网络相关工作的过程中,这类专业人才需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而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科学的教学手段能够促进实训课程教学的交互性得到显著提升,例如在课件中插入微视频,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细节和技巧。[3]
(二)优化计算机网络实训课程教学体系,协调基础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比重
计算机网络相关工作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相关专业技能,在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实训课程加以学习的过程中,计算机网络实训课程知识体系中较为重要的部分是各种设备的连接和系统的测试。在这方面,中等职业教育院校计算机网络实训教师应重点为学生讲解这方面知识,着重讲解OSI七层参考模型相关知识,可以对知识中的重点和难点加以划分,促使学生对这些知识点进行理解和掌握。
除此之外,中等职业教育院校还应当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应用本校教师自主编写的教学材料来满足本校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这种切实的教学不仅能够推进课程进度,而且还能够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讲解,减少教学资源的浪费,节省重复讲解理论基础知识的课时,使学生拥有更多时间来锻炼自身的操作技能。[4]
(三)加强中等职业教育院校计算机网络实训室建设,为学生创建相关仿真平台
为了提高学生计算机网络实训实际操作技能,学校需要为学生建设计算机网络实践培训室,配备专业、先进的设备。在实训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课程内容后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实际动手操作,在学生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实际问题对学生加以指导和辅助。[5]同时,实践培训室应尽可能地再现相关岗位的工作情景,使学生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计算机网络实训老师应当为学生提供规范、适当的指导,使学生在接受实训时仔细观察、敢于尝试,继而在各方面都能够得到充分锻炼,促进其计算机网络操作技能得到进一步的增强。应当注意的是,教师应当对计算机网络实训课程内容加以优化和整合,避免学生重复锻炼同一技能。
(四)强化中等职业教育院校计算机网络实训师资力量,提高其专业素养
中等职业教育院校应当根据计算机网络实训教师的实际情况阶段性地组织开展教育培训活动,促使其教学技巧和教学水平得到显著提升,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生动、形象地讲解难度较大的基础理论知识。[6]中等职业教育院校还应当为在职教师提供进修机会,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实训平台。鼓励在职教师和学生去考取计算机相关资格证书。在计算机网络实训教师聘用方面,学校应该适当地提升聘用标准,聘请那些既具有计算机相关资格证书又拥有丰富实操经验的计算机网络实训教师。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网络实践培训课程的改革不仅能够借助多种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材料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地模拟仿真教学情景,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能够凭借一定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为学生提供团结协作、实践探索的有利条件。仿真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攻克课程知识中的难点,而且还可以加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记忆,促进学生对知识加以吸收和消化。
参考文献:
[1]王伟.对中职计算机网络实训课程的改革与探索[J].河南教育(下旬),2011(2):36.
[2]何志锋.中职《计算机网络实训课程》教学策略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8):241+243.
[3]范春红.浅谈中职计算机网络项目的实训方式[J].才智,2013(7):167.
1.最初为农村基层干部、农业推广人员服务
1981年杭州农广校成立,最初农广校的培养目标是: 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立志农村改革、有中等文化和农业技术水平的干部和农村科技人才。也就是说,农广校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农村基层干部和基层农业推广人员。首期招生时农广校还没有能解决学历问题,只有一个农学专业。浙江省杭州市首期招生1564名。这个招生数无论在当年还是今天,都是令人震惊的(现在好的年份杭州市招生数量只有600~700人)。在那个对知识极度饥渴的年代,多年来没有机会学习,面对农广校如此好的农业知识学习资源,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技人员踊跃报名参加学习。
1999年,农广校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开始举办相当于大专学历水平的中专后继续教育,以继续教育的形式进一步提升农技人员、农村基层干部和农广校中专毕业生的学力水平。杭州农广校通过市农业局向市人事局提出申请,农广校中专后继续教育的学力在技术职称的评定上按大专同等学历对待,杭州市人事局予以批复同意,此举调动了广大基层农技人员的学习积极性,农广校在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素质方面再一次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适应新形势,办学思路转移到直接为“三农”服务上来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国家对农广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务院提出“农广校要以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己任,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信息技术手段,发挥体系网络优势,促进教育与经济的结合,更好地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服务。”农业部要求农广校要以“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为己任,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2005年底,浙江省农广校部署与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体系相配套的远程教育站点计算机管理员培养计划,在农民中招收乡村远教点的电脑管理员参加中专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习。临安市分校于2006年春,自筹资金,在於潜镇招收计算机应用专业学员55名,成为杭州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第一个教学班。这标志着杭州农广校开始较大规模地从农民中直接招生,是农广校办学思路转变的一次重要实践。
2008年,经过长期努力,农广校种养专业作为振兴职业教育六项行动内容之一,得到浙江省财政全额资助,农广校对农民进行大规模中等职业教育,从此杭州职业农民的培养有了固定经费渠道。
进入21世纪以来,农广校开始重视非学历教育,积极争取各种培训项目,利用各种培训资源,深入乡镇村,重点开展了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作出了贡献,成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一支主要力量。
二、转变办学思路带来的变化
回顾杭州农广校的办学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农广校的办学思路经历了从开始的为农村基层干部、农业推广人员服务,到现在的直接为培养职业农民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为农业现代化服务的重大转变过程。办学思路的转变,为杭州农广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招生数量上也得到证明,从2000年的112人,增加到2009年的736人,可以说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明确了发展方向,增添了发展动力
农广校以为农服务为宗旨,以职业农民的培养为职责,使农广校的工作与农业适用技术的传播、农民收入提高休戚相关;切入了各级政府“三农”工作的主题,成为涉农部门的得力助手和工具。因此,农广校的工作得到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受到基层部门的强力支持,更重要的是受到农民的真诚欢迎。
由于农广校的工作受到重视,主管部门给予大力支持,农业教育资源得以重组,充实了农广校的办学力量。杭州市农广校在市农业局的重视下,率先得到强化,一改原先挂靠在市农业局科教处的三无(无场地、无编制、无经费)状态,与杭州市农机化技术学校合并,成为拥有30名编制,6000平方米校舍,200万固定资产,200万左右的农民教育专项资金的综合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学校。下属各县(市、区)分校也不同程度得到改善和加强。
2.丰富了服务手段和服务层次
为了适应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需要,杭州市农广校不再只是举办中专学历教育,与浙江大学联合举办农业高等远程教育,培养高层次农业适用人才;重点开展了非学历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农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成为培养职业农民的主要力量。
学历教育直接办学到田头和农户家里(远程教育),深入乡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民学习系统科技知识和提高生产技能服务。
非学历教育、农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的开展,日益成为农民接受科技教育的主要形式和致富的好助手。
3.推动农广校体系建设和平衡发展
以前单纯的学历教育,没有直接为农民服务,办学的路子越走越窄,杭州市8所农广校发展不平衡,能够正常招生、维持正常教学的学校只有2~3所,更多的学校只能断断续续办学,有的甚至长期不招生,处于停止办学的状态。2008年开始,所有的分校均正常办学,在校学生人数和接受短期培训的农民人次屡创新高。
三、如何更好地为农服务
1.将农业科技培训和职业教育直接送到农户家门口
杭州农广校在近几年农民科技培训实践中,办过多种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班,感到对农民的培训效果最好的方式是:明确培训主题(单项技术),缩短培训周期(半天为宜),直接办到村里(或专业合作社)。这样的培训针对性强,结合农时又不误农时,农民学了就能用,用了就有效益,因而深受农民的欢迎。2009年临安市农广校直接深入到山村,举办田园管理机应用技术培训班,农民亲眼看到这么一个小小的机器,能在地里完成耕地、除草、植保等多种功能,又能享受国家农机补贴,使用保养方便,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活质量。培训班一结束,立即掀起购机热潮,一下子购机几十台,普及推广农机实用新技术的效果十分明显。为此,杭州农广校决定市县两级农广校,今后要强化进村入户的短期实用技术培训,由市农广校拨出专项资金,联合县(市、区)分校一起举办类似的培训班,提高培训效果,将实用科技直接送到农户,为农民增收致富服务。
在农业职业教育中,杭州农广校在实践中总结了办学的好形式,即在村级或专业合作组织中招生,在乡镇范围内甚至村里组织教学班,送教上门,结合生产实际组织教学。临安市分校2008年针对潜川畜牧大镇实际,在乡镇政府和村委的支持下,专门就地招收畜牧兽医专业中专班43人,就地上课,就地实践,既提高了农村畜牧养殖大户的学历水平,又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也为中专学历教育向全市农村普遍推广积累了宝贵的经验。2009年用同样的办法针对太阳镇养殖大户集中的特点,在太阳镇招收畜牧兽医学员38人,针对横路乡是个树木、山核桃产出大乡,在横路乡招林业专业中专班45人。
实践证明,发展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培养职业农民,把农民集中到城里进行教育是行不通的,最好的办法是把教学班办在村里,办在农民家门口,让农民半农半读。这种办学方式已经成为杭州市市县两级农广校的主要形式。
2.长短结合,系统学习,加大农业职业教育力度
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均十分重视农民的科技教育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的劳动素质,仅杭州市政府每年投资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上的资金就有上千万元,各类培训班层出不穷,使农民受到程度不同的教育培训,农民职业素质有所提高。但是,低水平重复培训的现象还是存在,既浪费了宝贵的培训资源,又降低了培训绩效。杭州农广校在开展农民培训中已经注意到这种情况,经过调查研究,提出将短期培训与农业中等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新思路。具体地说,利用农广校的教育资源,选择一些农村实用人才进行连续性的培训,有意识地与相关专业的中专课程相结合,与当前主推使用新技术相结合,使一批文化程度为初中的农民,在两三年的时间内,在培训的同时,接受较为完整的农业职业教育或涉农职业教育,使他们达到中专文化程度,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3.突出技能,跟踪培训,培训农业特有工种的职业农民
引言:信息时代的今天,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也不断加速,社会对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要求也越来越高。中职学生在专业学习,实习,就业中需要具备较高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为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教学质量,使中职学生在浩瀚的就业大军中占有一席之地,毕业就能就业,这是每一位职业教育工作者应当思考的重要问题。
1.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1.1学生基础薄弱,专业素养参差不齐
新入学的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缺少良好的思维习惯,所具备的计算机素养差异性较大。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入学前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往往多限于网络的初步应用,如:QQ聊天,电子游戏,收发邮件等。与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要求相距甚远,需要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应用技术的系统学习。
1.2教师任务繁重,教学效果不佳
目前,计算机类专业已成为中职学校的热门专业,如: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技术,软件工程,平面设计,动漫设计等,几乎每个学校都有开设。然而,我国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比较紧缺,一位教师常常教几个班或几门课程。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所以教学质量受到一定影响,教师很少有时间去从事教学研究和科研工作。
1.3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科学性
现在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注重基础性,忽视了实用性和前瞻性,又缺少相关行业规则了解,学生毕业后基础知识扎实,但动手能力差,不能立即进入职业岗位,即使就业也需要再次培训。显然,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脱节,学生毕业后就陷入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
1.4职业教育缺乏统筹管理,教学培养目标缺少定位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缺乏统筹管理,致使培养目标,专业设立,教学以及课程设置存在一系列问题。不同学校,甚至一间学校内部都没有统一的教学规范,出现职业教育因地,因师而不同,差异较大。课程是教学的核心,而中职学校专业课程没有统一的标准。常看到,许多学校的专业虽然课程名称一致,但是课程内容五花八门,课程对教材依赖度过大,往往根据教材选择课程内容,安排授课计划,而没有根据课程的培养目标确定课程内容。
在我们身边经常见到,同一门课程不同教师的教学进度,教学重难点不同的情况。考核方式千出百态,考核标准因人而异;普遍存在自己教,自己出试卷,试卷质量不高,不能很好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更谈不上培养社会需要的专门技术人才了。由于考试肤浅,学生容易过关,导致学生没有学习压力,因而放松学习。整个社会普遍存在轻视职业教育的现象。
2.在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引入技能考证
2.1教学培养目标明确,突现专业特色
当今社会计算机论证考试多种多样,主要有: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二,三,四级;该证主要衡量一个人的计算机素养,缺少专业特色与社会行业有脱节 。本文所谓的技能考证证书是指:国家人力资源部门颁布的各种职业资格认证书,有初级、中级、高级等,与计算机专业相关的技能证书有:办公软件,程序设计,图形图像,网页制作,电脑维修,网络维护,动画制作类。笔者曾多年参与计算机考证工作,对这类考试要求,考题情况比较熟悉。这类考试教学培养目标明确,试题质量高,考核实操性强,能比较真实体现考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专业特色突出,与社会行业联系紧密。
2.2技能证书的权威性,实用性
在发达国家,由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和各行业资深专家、企业家、共同组成的行业理事会的组织和领导下,设计完成了不同行业职业资格标准的制定,并逐步在全国施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这是一个比较灵活,连贯并广泛被行业所接受,具有完备的评估体系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近年来,该体系正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确定,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确定了明确目标,使得职业教育和鉴定考核不再以传统的学术性,知识性内容为目标,而是以完全结合产业界需要,完全结合生产和技术实际的职业资格标准为目标。为确保该体系的持久适用,与时俱进,反映技术的新发展和最新的市场需求,行业咨询委员会定期对能力标准说明进行更新,以配合行业企业的最新需求。并根据行业发展情况对课程标准进行更新,以保证开发的课程具有前瞻性,适合行业各种教育培训的需要。这个分布各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俗称技能证书。从它的发展由来,可见它的权威性和实用性
3.技能考证在专业教学中的实施和现实意义
3.1深化计算机专业教材改革,突出专业技能特色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和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考核教学成效的重要标准。教材改革必须突出它的职业性,实践性,适应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由技能证书的产生,可见与之相配套的教材正好满足上述要求。
3.2 规范教学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入学后,专业教师在专业教学中,要重点向学生介绍技能考证的重要性,帮助学生设计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根据个人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选择一到二个技能证书作为自己学习的奋斗目标,增强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考证科目的教学中,教师依据技能考证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大纲要求,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精心设计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采用“任务驱动”,以探索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思维习惯,终生受益。学习中,及时利用先进的评价手段,及时反馈诊断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案,并将期末考试改为技能考证等。教学实践表明:在专业教学中引入计算机考证,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3.3获得技能证书,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用人单位需要有真才实干的人才,如何证明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呢 ?权威部门的职业资格证书就是最好的证明。由证书的权威性,实用性可知该证书含金量高,社会认可度高,对学生的职业选择,专业学习,就业指导都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工学结合,六层推进的职业教育模式中,一边进行技能考证的学习,一边进行职业体验,最终获得证书,进入顶岗实习、就业阶段,开始个人职业生涯,实现毕业即就业,这样的证书必不可少。在以往的毕业生就业经历中,都有很好的证明。可见,获得技能证书,学生社会地位与就业竞争力都会大大增强。
3. 4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计算机专业老师不得不及时更新知识,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知识结构合理,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的计算机师资队伍,是使计算机教学水平跃上新台阶的关键。
考证既是考学生,更是考老师。一个学校要申请认证考试,一定要先培训教师;教师要带领学生考证,教师必定会自觉地了解各种考试信息,调整教学方案,通过教学、辅导、带领学生考试,积累丰富考证经验,定会使教师专业技能教学水平大大提高。同时,教师本人也应参与到技能证书的考试行列中,获得高级技能证书,成为双师型教师,促进个人职业素养的提高。提升学生对教师执教水平的信任。
笔者多年从事职业学校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教学工作,并参加了深圳市人力资源部门指定培训机构的“广告设计师”高级班的学习,通过了职业资格考核,获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这个工种级别的认证,主要用到Photoshop和AI这两种平面设计软件,设计的产品主要有:平面广告产品、包装,商标,书籍装帧,插图等。理论考核涉及面较广泛,主要有:广告学,广告法,美学,本行业相关规则等。主讲老师不仅是教授、高级技师、通过美国Adobe公司认证,更是本行业的资深专家,国家级职业资格考评员。丰富的理论知识,新颖的教学方式,娴熟地软件使用技能,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本人通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学习,刻苦训练,完成了培训任务,真有一种要到广告公司小试牛刀的冲动。
培训结束后,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自觉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体验到的过程与方法,灵活地渗透到计算机专业教学活动中,主动向学生介绍关于图形图象处理的计算机工种认证,带领学生们设计出各种标志图形、艺术像、班集宣传海报等,鼓励学生参加技能考证。学生们上交的作业,色彩斑斓,生动活泼,不仅掌握了基本操作技能,而且还有不同程度的创新。望着学生们一幅幅充满稚气,富有创意的作品,心中倍感欣慰,增强了专业教师上好数字艺术课程的信心。现代社会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新知识,新技能层出不穷,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充电。
总之,随着社会信息化的高度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将不断对计算机专业教学提出新的要求。面对挑战,每一位计算机专业教师应采取对策,积极尝试在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如何有效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全方位为学生服务,让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就业这条人生之路上,阔步前进。在多彩的人才大市场中,发出她们特有的光芒,彰显优势。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让我们为培养出身心特别健康,品德特别高尚,技能特别过硬的中职学生而继续努力吧!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15-0056-03
The 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courses-replacement of the software technology vocational training
Hongxiang Xu Zonghui Yue
(The Computer Department ofLiaoche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252000)
Abstract:The replacement of courses has become the effective way to enhance teaching standards and Expand students’ employment channels by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u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courses-replacement,for example: teacher resources、course interpose。Non-diploma education can be lead into the diploma programs better by discovering and solving their problem.
KeyWord: courses-replacement; software technology; problems; countermeasure
1就业市场对软件人才的需求
近十年,由于政府高度重视,产业政策积极扶持以及应用市场的不断扩大,我国软件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我国的软件产业整体规模不大,软件出口能力不强,软件产业亟待发展。影响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是软件专业人才的结构性短缺。我国软件人才结构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不仅缺乏高层次的人才,也缺少编码人员。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教育部、信息产业部等部委将采取措施加快软件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高级软件人才的质量,加速培养基础性软件人才。在未来几年内,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专业应用人才具有很大的需求,而这些人才的培养主要应由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来承担。由此可见,大力改革和发展计算机应用和软件专业的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对于推进我国信息化具有重要意义。
2课程置换的必要性
课程置换,就是将教育培训机构现有的课程体系引入到学校的学历教育中来。充分利用培训机构的优势,来提升自己的办学水平。我校于2005年与北大青鸟APTECH进行课程置换,把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及其他专业的计算机相关课程,全部或部分地替换为北大青鸟APTECH成熟的培训课程。运用北大青鸟APTECH先进的教学方式和科学、系统、实用的课程内容,对现行职业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利用北大青鸟APTECH培训课程体系来弥补原来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不足,从而紧扣就业市场需求,突出学生实际工作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率。课程置换可为学历教育带来四个方面提升:
(1) 教学内容:学校的教学内容陈旧并且与现实需求脱节,利用教育培训机构先进的教学内容,使学校的教学内容,教材达到国际水准。
(2) 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学科教育模式,把只重理论转为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教学与实践并重。
(3) 教学管理:借鉴教育培训机构标准化的管理模式,为教学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4) 教学支持与服务:充分利用教育培训机构所提供国际化网络资源、教学、技术、市场和国际交流等共享资源,开阔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视野,提升专业技术水平。
3问题与对策
虽然课程置换可以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及时得到解决,课程置换势必会对学历教育带来负面影响。
3.1学生学习积极性问题
学生在进入大学初,从以前紧张的高中生活转到以学生自学为主的大学生活,从思想上会有所放松;而培训机构的课程体系表现在内容新、教学内容多的特点。所以在入学初,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1.1进行入学教育
课程置换专业的学生,有时会对自己所学专业与社会上的培训机构相混淆。所以在入学时,要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我们软件技术专业从05级开始就开展这项工作。召开全体软件专业学生的入学教育大会,向学生介绍本专业的特点,本专业与社会培训的不同。班主任是由软件技术专业的专业课教师来担任,它们对ACCP了解的比较多,在开班会,上课时,会加强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指导和教育。
3.1.2召开专业技术和职业素养讲座
通过一系列讲座,鼓励学生们树立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目标,要把成为软件工程师作为自己的理想,并且为这个理想去努力。我们每学期都要邀请北大青鸟的专家来我校对学生进行技术和职业素养方面的演讲。如对学生进行“如何成为一个软件工程师”、“企业所需与学校所学”、“提高职业素养”,“职场制胜之道”等一系列的报告,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确了学习的目标。
3.1.3制定有关激励机制制度
学生们在校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开展软件程序设计比赛等竞技性的活动,并给予物质奖励,鼓励学生们积极参赛,学生们在比赛中将会学到知识,增强技能。我们设有“北大青鸟”奖学金,每年拿出学费的2%作为奖学金,奖励成绩突出,能力出众的学生。2006年我们还举行了计算机系“图书管理系统”软件设计大赛,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技能。鼓励学生参加行业部门组织的有关软件大赛,所需经费全部由系里垫付。2006年我系三名软件专业学生参加“山东省齐鲁大学生软件设计及外语大赛”,参赛软件“IP音像广播远程教育系统”,在众多高校中脱颖而出,取得了团体三等奖的好成绩。这个成绩对于大一新生,是个鼓励,也是个动力。
3.2上机课时不足问题
对高职院校来说,始终应把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放在第一位。目前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是知识覆盖面广,难度大,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必须要保证他们的充足的上机时间并且提高他们的上机效率。
根据北大青鸟置换课程,上机和理论时间基本上是1:1,但这些正常的上机课时间,根本不能够满足正常的学习需要,所学知识在上机时间内不能消化。所以迫切需要增加学生上机学时。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 提高上机效率
上机课要给学生制定明确的上机目标。让学生知道本节实验课要做什么, 怎么去做,带着目标去练习。另外,还要求学生要在上实验课前应该把本次上机应该实现的目标列一个草稿,把应该写的代码先在草稿上写下来。上实验课时应该是一个敲入代码验证和调试程序的过程,不能是一个考虑思路的过程。
(2) 增加上机时间
平时由于机房使用率较高,学生课程较紧,实验室加课只能在课外活动时间和晚自习进行。根据学生的课程表,我们制定出一个合理的实验室加课课程表,在加课的同时给学生留出课下复习及预习的时间,选派有责任心的教师,根据需要轮流值班,对学生进行辅导。
为了增加上机时间,我们还给学生免费提供了一个机房,如果学生有自己有机器,可以放到该机房,无偿提供电源和网线。只要学生没有课,就可以利用自己的电脑学习,从而也减轻了其它机房压力。
实践证明:增加上机时间和提高上机效率两手一起抓,齐头并进,对于提高学生技能有着很大作用。
3.3阶段性测试问题
传统的培训机构,在进行培训结束后,只有一个总的考试。培训机构与学校进行课程置换,部分学校也采用了这种考试方式。但这种考试方式,有它本身的缺点。一是,学生进行学习,好像只是为了最后一次考试,而在平时忽略了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二是,这种考试一般是对几门课程最后的一个总结,而且题量也不是很大,不可能对某一门知识考试的全面,有的课程可能只是简单的几个知识点。这样,学生只会根据以前的考试信息进行片面复习。
3.3.1加强阶段性考试
软件技术专业教学主要进行阶段式教学,每门课程结束后,再另开设另外一门课程。这样,在每门课程结束后,给学生一个星期的复习时间,然后对学生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调整今后的教学方式和过程。对开设过的课程,学生可以在机房开放时间自己练习,不会的内容,在教师辅导时,进行解决。我们05级第一学期,没有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测试,最后导致学生认证考试通过,但知识掌握不够牢固。从05级第二学期,包括06级一开始,我们就对学生进行了阶段性的测试。从效果来看,学生通过进行阶段性测试,所学知识掌握更加牢固。
3.3.2考试方式的全面化
我们采用“上机+理论+课程设计+平时表现”四方面综合成绩的评定方法,不再用原来笔试或笔试加上机的单一的考试方式。避免学生盲目追求高分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计算机,激励学生创新追求全面的知识。
3.4专业基础课开设问题
在课程置换中,培训机构基本上不重视专业基础课,所有课程都是最新的,社会上流行什么,培训机构就开设什么。学生在某一时期可能找到好工作,但这不利于学生的今后发展。
针对这一情况,在05级学生发现后,我们进行了补救,把与软件技术专业有关的数据结构,算法,计算机组成原理,网络等知识通过讲座的形式让学生掌握。从06级开始,我们就把这些课程作为一门单独课程来开设,这些课程学时短,内容实用,从而避免了学生理论知识不够用,为他们以后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5师资问题
高职院校的教师特点是大部分教师是由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的大学生,他们的授课技巧及教师基本功都具体,但项目经验缺少。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学校师资的培训工作,使他们即要会上课,又要有项目实战经验。
我们每学期派出部分教师去北大青鸟总部进行师资培训,一则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教学经验;再者,从他们的师资身上,学习项目经验。除此之外,我们还派出两位教师在齐鲁软件园进行了为期半年的项目培训。这样,使我们的教师不但能上课,也能带项目,为以后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结束语
在学历教育中引入课程置换,是高职院校提高自己办学水平的一个途径。研究课程置换中出现的问题,更好的把握了非学历培训机构课程设置地特点,可以加速高职软件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陈晴.课程置换 合作办学[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6).
[2] 应世根.对中职院校IT类专业领域实施课程置换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5, (11).
[3] 北大青鸟网站.cn/yuanxiao/index.asp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新的软件、硬件和新的数据通信界面逐渐从观念上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并有力地支持了电子信息服务和大众信息媒体的传播。同时,互联网汇集了各种各样的网络资源和交互式多媒体信息,它的多平台交互和多媒体功能为远程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目前,许多国家已相继建成了自己的远程教育网络,使人们在全球范围内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科技合作和远程学习,从而促进了国家的科研和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1]
从我国远程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随着CERNET等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卫星数字压缩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计算机远程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正在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识,它以其巨大的潜能,丰富着现行教育的内容,对改变传统教学,提高素质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现行的职业教育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根据新的网络教育环境特点,建立起相应的新的教学管理模式。本文拟从计算机远程教育的本质分析入手,结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来揭示计算机远程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加深对计算机远程教育的理解,增强使用网络进行教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培养优秀的教师与合格的技术人才。
发展计算机远程教育,有利于
促进高职院校明确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教育的发展模式正在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过渡,外延式发展注重规模和数量,内涵式发展注重质量和效率,因此,高职教育必须把培养重心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大部分不是从事理论研究工作,而是适应地方需要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所以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应当定位于学生在具有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技能。
计算机远程教育的应用给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带来明显变化,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相应的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这些变化对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改革产生一定的影响。利用计算机远程教育之后,课程设置更加灵活、更加多样化。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正在或即将从事的职业选择学习内容,自主能力大大加强,这使得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方面具有更多的实用性和多样性。比如高职院校可以采用更适合学生职业发展需要的多种教学计划、较多的选修课程,使得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和创新精神,处理好知识和技能的关系。计算机远程教育本身开放性的特点完全可以满足这种教学形式。因此,大力发展计算机远程教育,有利于这种教学目标的实现。
发展计算机远程教育,有利于
推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强调的也应当是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积极做准备。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应当摆脱学科系统性、完整性的束缚,建立以实践为基础的教育体系,即从职业能力入手,改革单一的学科型课程模式,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来开发课程,并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系统地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2]
学生掌握知识,是发展其能力的基础。我们强调能力培养并不是忽视掌握基础理论的必要性,而是要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使得培养的学生与社会接轨,成为实用的职业技术人才。当今社会,新的科学理论和实用技术不断地涌现,国内外一些新的政策法规、技术标准也不断出台。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几年甚至是十几年的统编教材上,很快就会过时。使用计算机远程教育可以改善这种状况,它能够尽快地反映专业领域里的最新成果,建立起活的教材体系,因而它特别适宜新知识的传授,适宜以各种方式来传播完整的系统的专业知识。
发展计算机远程教育,有利于
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素质
高职院校教师要想成为合格的计算机远程教育教师,必须完成自身的角色转变、学会合作、熟悉远程教学规律以及担当高强度的教学劳动等任务,这仅仅依靠一般的师范性职业训练是不够的。[3]远程教育的特点要求远程教育教师要具有更高的专业化水平,具体表现在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感等方面。要在以上三个方面体现远程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就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重视远程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在远程教育中,人们更多的是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更多地关注教与学这对主要矛盾,而教师的发展却往往被忽略了。因此,高职院校远程教育机构应当借鉴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教师的发展列为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各种方式鼓励、支持教师的在职培训与继续教育,最终使远程教育机构成为远程教师专业发展的基地。
重视远程教育教师的校内培训校内培训是指在教育专家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教育教学等教育科研活动来培训全体教师的一种整体性继续教育形式。与传统的教育培训相比,校内培训具有多项优势:首先,培训的目标非常明确,直接按照教师和学校的具体要求进行,解决的是具体的实际难题。其次,培训的形式灵活多样,且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参训教师的积极主动性。校内培训所具备的这些优势与远程教育教师专业化过程中的培训需求非常吻合。转贴于
重视远程教育教师的终身教育模式有关研究表明,教师从事本职工作超过五年如果不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就会出现一种职业水平脱节现象,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接受培训,努力掌握新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使其在教学理念、教学技能和知识结构等方面得到全方位发展。远程教学过程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得教师职业知识老化的周期大大缩短。因此,远程教育教师在任职前接受的职业训练已远远不适应当前教学的实际需求,对教师的培训应当纳入终身教育体系中来,定期的对教师进行教学理论、教育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实现教师培训的连贯性,使教师教育贯穿其整个远程教育生涯。
发展计算机远程教育,有利于
推动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改革
深化教学模式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是计算机远程教育的根本任务。改革过程中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导学为辅”的指导思想,[4]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地位的作用,重点从三个方面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积极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加强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自主性加强网上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积极开展网上实时与非实时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包括课件点播、在线答疑、网上考试等方式,积极开展教师与学生的网上交流,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在此基础上可以以课程为单位,组织必要的面授辅导。
深化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教师在辅导中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引导式教学,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思路、学习方法的指导,向学生介绍课程的知识体系和重点难点,着重进行答疑解惑,增强教学的主导性。
按照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切实加强实践教学高职院校应逐步完善实践环节的教学文件和管理制度,确定各专业下各门课程实践教学的目的内容、组织形式、实施办法、考核标准等;认真落实课程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积极开展专业实习活动,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多数学生可以在集中实践环节中结合工作实际选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完成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发展计算机远程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的提出者瑞士学者让·皮亚杰(Jean.Piaget)认为:智慧本质上是一种对环境的适应,智慧的适应是一种能动的适应。一定的刺激只有被主体同化于认知结构之中,主体才能作出反应。[5]因此我们认为,教育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获得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是指导者、辅助者、协作者,学生才是教育过程中真正的主体,所有教育活动都必须围绕学生这个中心进行。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在一定的环境下,通过教师的指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探索、思考和建构离不开教师事先所做的教学设计,更离不开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引导。
在计算机远程教育环境下,学生按照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教育资源进行学习,然后同化、加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经常提出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种学习过程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极大地调动学生渴求知识,探索究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一过程就是建构主义理论所说的知识的建构过程。
综上所述,发展计算机远程教育,探求新的职业教育模式,能够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益,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职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祝义,杨清海.基于Internet的计算机远程教学系统设计与实现[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5).
[2]林若红.论高等职业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的互动[J].职业技术教育,2002,(19).
1947年独立以后,印度政府非常重视职业教育,一直把向年轻人提供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作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印度政府根据国家实际情况,采取了灵活多样的职业教育体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印度政府就投入巨资,仿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模式,陆续建起了7个“印度理工学院”。经过长期实践,1986年,印度政府制定了《国家教育政策》,明确了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现在已经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
多元化的管理方式 印度联邦政府相关部门负责职业教育管理,劳动部负责制定职业教育相关政策,确定培训标准,组织并落实。各州政府具体负责各项职业教育培训的执行与实施。为统筹规划和实施相关政策,确保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衔接,印度成立了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学徒培训指导委员会,负责制定职业培训专业规划、培训标准,负责技术考核和颁发合格证,指导和推动整个职业教育培训事业的发展。
政府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 印度政府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发展,通过财政支持、配套政策、鼓励竞争等方式,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政府财政拨出专门经费,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在职业培训改革经费中,联邦财政拨款占75%,各州财政支出25%,其余少量超出预算的成本由职业培训机构自行承担。此外,印度政府还鼓励多道渠筹措资金。在2011年印度财政预算中,教育投入比上年增长约24%,增长约115亿美元,职业教育受到重点倾斜。
市场化的职业教育运作模式 以IT职业教育为例。IT职业教育是印度职业教育成功的典范。20世纪80年代中期,印度软件业刚刚起步,急需大量成熟的软件技术人才。为缓解这一矛盾,印度采用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印度职业教育学校及各类培训机构都强调,人才培养必须跟上技术发展步伐,希望学生能够学到最新的技术,满足行业发展要求。同时,要求所有职业教师必须拥有丰富的实践经历和较高的实践水平。
职业培训技术含量高 印度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强调在实践中学习,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掌握技术。同时,为了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职业适应能力,确保职业教育质量,2007年5月,印度政府提出了“职业训练提高计划”。计划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增强职业培训机构综合实力、创建激励基金与创新基金、加强课程和物质资源开发能力等方面。在增强培训机构综合实力方面,引入竞争机制,每年国家从近2000所职业学校中选出100所学校,作为重点扶持对象,给予财政支持,进行更新改造,从而鼓励各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充分竞争,努力提高职业教学质量。
行业参与程度较高 印度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与其行业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是分不开的。印度职业教育培训由行业引导,职业院校保持与行业的持续沟通,提供适合行业发展需要的职业技术培训体系。以IT行业为例,APTECH公司是印度一家计算机教育公司,也是世界最大的计算机教育公司,也是全球第一家在教育服务领域获得ISO9000质量标准体系认证的教育公司。以特许的经营方式推广IT 职业教育,已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500多所职业培训中心,累计培训学员超过350万人。其所开设的课程共计100 多门,教材2000多种,涵盖了信息领域的方方面面,并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每一年半更新一次教材。
值得一提的是,在印度职业教育体系中,信息技术产业教育影响最大。印度将信息技术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其信息技术产业的成功,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其发达而完善的IT职业教育体系。印度IT教育的投资主体是政府及国内外大企业,各级政府在多方面资助企业的办学行为,且明确规定高技术企业可以按每年营业额的6%提取教育培训费,用于所属信息技术学院或培训基地建设。印度的IT职业教育培训为印度的软件业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职业技能人才。在印度的100多万软件行业从业人员中,约有50%以上是通过职业教育培训进入软件行业的。
对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启示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大量的、技术娴熟的技能人才,已经成为当前印度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反观我国,高职教育虽然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整个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不够、重视程度不够,认为高职教育层次较低。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制约了我国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
坚持市场导向原则 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很快,技术发展也很快,职业教育要满足发展的人才需要,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印度职业教育体制中,政府并没有对职业院校如何运作作出明确规定。职业院校如何运作,完全由学校自行决定。这要求职业院校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注重职业教育质量,否则招生就可能出现困难。为了确保职业教育质量,印度职业院校每年都要进行大量调研,根据市场变化及时对课程作出调整和补充,课程每年都要更新,以保证课程质量。同时,为了使教学内容跟上技术发展的要求,还要和企业集团保持密切联系,了解新知识新技术,预测今后几年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技能等。在这方面,我国高职院校虽然也作了大量工作,但整体重视程度不够,对市场的调研不够深入,导致人才培养难以很好地满足市场的需要。
1 新生代农民工的定义
所谓新生代农民工,实际是指年龄在16~30岁,初中或高中毕业就外出打工的农村户籍人群。他们多数都只接受过初中、高中教育,来自农村但又不愿意呆在农村工作,更愿意在城里务工,存在着典型的“三高一低”特点。“三高一低”指高教育、高期望值、高享受要求和低能力。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是一毕业就直接上岗工作,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岗位培训,加之农民工现有的技能知、职业素质无法满足岗位需求,往往导致农民工无法胜任工作,造成农民工就业率低,就业困难。新生代农民工是现代城市的主要组成部分,若利用得好,将是城市建设、规划与发展的中坚力量,但由于目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素质偏低,专业能力不强,导致其无法满足市场人才需求,找不到工作,生活也失去了基本保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从根本上促进城市发展,必须从农民工教育入手,利用职业教育培训的方式,结合农民工特点,又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培训,以提升其职业能力,解决其就业问题。
但要提及的是,以往所采取的农民工职业教育模式过于死板,无法发挥真正的效用,如果新教育模式要克服死板问题,必须结合新生代农民工特点,探寻多元化的、科学且适用的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模式。
2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模式探讨
2.1 校企合作培训模式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就业问题,所以在探讨教育培训新模式时,培训内容务必要以满足市场人才需求为主,结合服务业、加工制造业等行业的用工要求,采取教育和培训方式,切实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校企合作教育模式能很好的解决以上问题,该模式的基本原理是学校和企业合作,学校按照企业用工要求,有计划、有目标的培训学生,将企业生产实际与学校教育内容联系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双赢互利。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在具体实施时可采取以下方法。
(1)联合开发教育培训教材。
以企业用人要求为培训目标,联系企业生产实际,合理选择或开发新教材。学校与企业在开展合作教育培训时,需在教育前期对市场、对企业岗位需求做深入调查,明确好企业工作岗位的用人需求,然后依据用人需求来制定教育培训知识点,并以此作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培训教材。除了职业技能教育教材以外,学校还要结合农民工心理、生理特点,联系农民工的生活实际,适当开发法律、卫生心理、社会交际等相关课程,选择合适教材开展农民工公共知识教育,使其职业教育培训课程变得更加丰富,为农民工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2)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
校企合作教育培训模式在具体实施时要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要利用制度、队伍、教育方法等方式切实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解决其就业难题。校企合作师资力量培养可采取以下三种措施:①建立一套实践锻炼制度,利用该制度来管理农民工,使其在实践锻炼中增强技能;②建设一支兼职教师队伍,并利用兼职教师来开展教育,壮大学校的师资队伍;③建立一套有关职业教育的理论制度,并利用该制度来管理教师,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从而提升农民工的技能学习能力。
2.2 “3+1”综合培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农民工工作形式已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就业环境,职业教育培训就成为实现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诉求的一种途径。然而,什么形式的职业培训更适合新生代农民工,更能解决新生代农民工所面临的就业问题,更值得思考和探索。因此提出“3+1”的培训方式,即“基础知识、技术技能、素质能力+职业技能鉴定资格证书”的综合培训方式。
基础知识:以各岗位通用的理论课程为主,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礼仪沟通知识等。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岗位群开设本岗位的专业基本知识。专业基础知识要有针对性、有目的性。
技术技能:根据不同岗位群的特点,以企业真实的生产流程制定不同的基本技能课程,采用现场指导和情景模拟的方式,突出岗位技能;也可采用实用技能培训、短期技能培训和岗前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同时应该重视在岗新生代农民工的技术技能的培训。
2.3 分段式教学培训
分段式教学培训,实际是指利用农民工空闲时间对其进行教育培训。这种教育培训方式更能满足农民工需求,既不影响农民工现有工作,又不会增加农民工压力,能获得很好的教育培训效果。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有采用分段式教学模式来对农民工进行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