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23 17:47:2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通货膨胀现象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近年来,由于贸易顺差等原因使我国经济取得快速增长,外汇储备量迅速增加,再加上人民银行大量投放货币,使我国出现了通货膨胀的现象。目前,稳定物价、防止通货膨胀成了我国政府经济工作中重点调控的问题。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
通货膨胀是价值符号流通条件下的特有现象,是由于货币供给过度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被大家普遍接受的定义是:通货膨胀是在一定的时间内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的现象。包括:1、商品和劳务价格的上涨2、一定时期的持续上涨3、上涨必须超过一定的幅度。
二、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
1、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也就是说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表现为大宗关键商品需求过多,供给不足。比如前些年房子少买房的人多,造成房子供不应求,房价持续上涨;某些农产品产量少购买的人多,造成短期的价格上涨等。
2、企业生产成本上涨。由于产品原料、劳动力工资等价格上涨引起的成本上涨,最终导致的商品价格的上涨。表现为由于黄豆价格上涨导致的豆油价格上涨,由于工人要求加薪引起劳动力成本上涨导致的产品价格上涨等。
3、国际市场商品价格上涨。由于国际市场上原料、能源和国外消费品等价格上涨,带动国内商品价格的上涨。表现为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国内原油企业立即跟进;依靠进口的先进设备和技术价格上涨,国内产品价格跟进等。
4、垄断行业的带动。国内垄断行业如:电力、自来水、电信、石油、铁路、烟草等价格上涨,带动国内其他行业价格上涨,结果导致物价水平的整体上涨。
5、4万亿投资计划的实施。2008年,我国启动4万亿刺激经济计划方案,导致流通中的货币量迅速增加,信贷量激增,资产价格特别是房地产价格迅速上涨,基础性消费品价格普遍上涨,地产、股票、大宗商品的通胀预期快速形成。
三、通货膨胀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通货膨胀对我国居民资产的影响。在通货膨胀的环境下,我们都发现我们手里的钱不值钱了,而我们的房子、和一些收藏品却越来越值钱了。这是因为我们的钱放银行里,虽然有利息,但我们的利率值实际是负数,许多家庭贷款买房、买车,因为借债者的实际债务负担可能减小。而房产、黄金等各类收藏品价格随通货膨胀变动而变动,往往能够保值和升值,所有人们更愿意把钱从银行取出来进行投资,这也是近几年房地产投资热、黄金投资热的主要原因。
2、通货膨胀对我国居民生活的影响。近些年,我国居民工资等收入都大幅提高,生活水平明显改善,而相对的物价水平也一路看涨。尤其是生活必需品价格的看涨,使一些低收入人群都不得不算计着花钱,这就是老百姓常说的“钱毛了”。通货膨胀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贫富差距,富人把大量剩余资金投入房地产等盈利较多的行业变得更富,而一些低收入者却日夜为生活奔波,微薄的收入很难满足全家人的生活支出。
3、通货膨胀不利于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由于我国出口企业长期从事的都是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加工贸易型产品和贴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只能以低价格出售。在通货膨胀条件下,由于各种能源、原材料、劳动力价格都上升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业必然会增加,出口商品价格也随之增加,提高价格会削弱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提高价格企业盈利会相对减少。
4、通货膨胀增加了社会经济的不稳定因素。许多有资金实力的人把大量资金投入房地产等行业获得大量利润,开豪车、住豪宅、用奢侈品,一些世界品牌奢侈品纷纷进入我国,我国还一度成为世界奢侈品消费最多的国家;普通工薪族等低收入人群对日益飞涨的房价和物价都望而却步,物价上涨的幅度如果超过工资上涨的幅度,会导致生活水平下降。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普遍提高,低收入人群必然有一种不平衡心理状态,社会不稳定因素就增加。
四、应对通货膨胀的对策
1、控制货币供应量实行紧缩货币政策。通过提高利率、提高贴现率、提高准备金率等宏观调控手段,减少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进而减少社会总需求,降低物价水平。通过收缩信贷规模和减少信贷总额,减少市场上资金的流动性,把流动资金收回到代表国家行使权利的中央银行手里,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是通货膨胀时期最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
2、人民币升值有利于避免恶性通货膨胀发生。人民币升值对进口有利,进口商品因为汇率下降而价格下降,我们可以用更少的钱买到和原来一样的东西,或者说用同样的钱买到更多的东西,我们可以利用这一契机,增加高科技产品和设备、能源等的进口,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降低我国企业的生产成本,然后带动整个国内商品市场价格下降,进而达到紧缩货币的目的。
3、稳定对通货膨胀的预期,维护物价稳定的预期。通货膨胀预期是通货膨胀最大的危害。前些年房地产市场上,买方对通货膨胀有预期,急于购买;卖方也对通货膨胀有预期,所以囤房不卖。政府应该引导人们形成物价稳定的预期,使人们对未来物价环境充满信心,另外应该努力保证生活必需品的供给,稳定生活必需品的价格,避免因某种商品供不应求导致的价格突然暴涨现象,进而影响人们对物价的预期。
4、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督和管理。最近几年的房地产过热问题也是导致我国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由于作为固定资产的住房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价格上涨明显,其增值速度远远大于人民币升值的速度,导致房地产投资过热,房价飞涨。政府应该动用各种金融与税收手段,抑制房价进一步上涨,努力增加普通性住房及保障性住房的供给,保证房地产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防止房地产泡沫的进一步发生。
5、加强对证券市场的监督和管理。通货膨胀条件下,由于货币资金流动性过剩,大量资金流入股票等证券市场,大部分居民手里都或多或少的持有股票,由于股票等证券有规避风险的作用,钱存银行可能是负利率,所以人们更愿意拿来投资,政府应该引导居民更理性投资,通过立法加强对证券市场监督和管理,防止各类违规现象的发生,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
五、通货膨胀现象下我们应如何理财
1、银行存款。银行存款的特点是风险小、流动性好、收益低。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今年8月份居民消费指数(CPI)同比涨幅至2.0%,而目前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只有1.75%,我们都发现把钱存银行,钱会越来越少,负利率的时代我们应该尽量减少资产中银行存款的比重。
2、购买债券。国债的特点是收益比银行存款高,风险较小,流动性一般,很多投资者把购买国债当做投资首选。事实上,2008年以来,债市呈现出弱势格局,有不断下行的可能,我们可以用部分资产购买债券,有一定的投资价值。
3、银行理财产品。银行理财产品相对收益较高,风险较小,是许多投资者的首选。而且现在银行理财产品品种多,投资额可大可小,收益高的风险也较大,收益低的风险也较小,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行选择投资品种和份额。是现在较受欢迎的投资方式。
4、购买基金、投资股市。随着央行的不断降息和物价不断上涨,许多人不甘心把钱放银行,开始把钱投入基金和股市。基金和股票收益较高,风险较大,如今年上半年股市走势很好,许多基金和股票的投资收益率都达到100%,让许多投资者眼红,可之后就走向低谷。切记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参考文献:
[1]《当前通胀形势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祝宝良
[2]《治理当前通货膨胀的思考》,周新普
1 引言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1月2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企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持续上涨,从年初的1.5%一直上涨至11月份5.1%的高位,12月份CPI同比上涨4.6%,环比上涨0.5%,全年涨幅为3.3%.去年的物价上涨,使中国社会出现了大量的“物价新鲜词”,例如“蒜你狠”、“豆你玩”、“油不得你”、“姜你军”、到“糖高宗”等,各种新物价名词层出不穷,戏说中透露着物价高涨。2011年这种趋势依然没有减轻,反而愈演愈烈。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4%,4月份5.3%。
2 通货膨胀原因分析
通货膨胀最直观表现就是物价上涨。这两年新闻里最经常听到房价上涨,油价上涨,菜价上涨。房价上涨自然是因为炒房热引起的。油价上涨基本是由政府控制的,油价上涨意味着政府要多收钱。菜价上涨或许因为供不应求。这两年国家自然在害比较多,导致农作物歉收,菜价自然要涨。石油涉及到工业,油价上涨了,许多生产成本也就上涨了,相应的产品价格就要上涨。菜价、房价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吃住问题。综合这三类,物价统统上涨,而人们的生产并没有相应的增加,造成通胀具体有以下几点成因:
1、频繁发生自然灾害,农产品歉收
2010年中国农产品总体歉收,造成物价过快上涨。首先,内蒙古干旱地区的沙尘蔓延至东部和南方地区;其次,贵州、云南、四川、广西等地发生大面积干旱;青海省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造成2698人遇难,失踪270人;同时,海南作为重要蔬菜供给地却在10月发生洪灾,导致食品价格上涨严重。这些自然灾害引发食品供应紧张,导致物价上涨而引起通货膨胀。同时,部分国家2010年遭遇干旱和洪灾造成粮食减产,因而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对中国国内价格产生了很大影响。
2、国家政策调整,促使物价攀高
首先,2010年中国进行了价格调整,水、电、天然气价格都上涨,从而更加加剧了通货膨胀。其次,由于中国的市场经济不太规范,中央政府调控房地产后,社会上的很多游资从楼市退出后对农产品进行严重炒作。在当前流动性过大的情况下,资本的保值增值投资性需求造成了通货膨胀。
另外,2010年11月初,美国宣布采取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后,释放的流动性使得中国国外农产品,大宗商品及原材料价格上涨,并传到中国国内,是CPI增速超预期。
3、货币量发行过大及热钱的进入
自2008年金融海啸发生后,全球采取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发行大量货币,美国华尔街金融海啸后中国实施的经济刺激政策,货币量发行太多,理论上超过GDP两倍,市场流动性的货币偏大,当货币供应偏多的时候物价自然要上涨。同时,汇率失衡,热钱大量进入中国进行投机,投资货币又很多,促成货币供应过多流动性过大,也会造成通货膨胀。
4、国内工业化加速和生产要素价格上升
中国的工业化速度与人均收入水平提升速度加快,对各类大宗产品消费规模扩张,形成中国的初级产品消费总量与世界资源可供应量之间存在明显缺口,国际初级产品价格就会明显上涨。另一方面,国内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的上涨,同时成本上涨向上下游企业传导,成为推动物价上涨的主要动力,最终由成本因素导致物价上涨推动通货膨胀。
除了上述原因外,国际市场对中国的物质需求增加,导致国内市场供小于求;美国对人民币的汇率施加压力,使中国形成资产泡沫也是国内通货膨胀加剧的诱因。
3.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
对策一:根据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以及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防治通货膨胀主要应采取六个方面的措施。
1.尽可能消除垄断,加强竞争,抑制非真实因素对物价的影响。应采取措施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促进生产要素市场、产权市场、期货市场的健康运行和发展,特别是要防范和打击农产品市场中的垄断和哄抬物价行为。建立完善的经济信息系统,增强相关信息的透明度、公开度和真实度,防止虚假信息误导民众。
2.优化信贷结构。应适当控制房地产市场的贷款规模,逐步增加对粮食、资源等产品生产的贷款,并引导社会资本均衡流向各生产领域,增强供给能力。
3.优化公共支出结构。增加对农产品的补贴以及对农业生产的投入。目前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都把农业作为重要保护对象,均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应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和新技术推广,加大对大中型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业发展软硬环境。
4.适时推动税制改革。应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促进企业加大投入,提高企业自有资金率。缓推资源税和物业税改革,从产业链角度看,资源类产品是上游产品,增加其税收成本,企业必然要提高其产品价格,导致下游产品提价,这样就会推动物价上涨。目前,我国房价已进入下跌通道,逐步回归理性,但如果在短期内出现暴跌,那就不是好事,其原因:一是使国民经济陷入衰退,因为房地产业是支柱产业之一;二是产生大量银行坏账;三是税收收入大幅度下降,因为房地产市场税源巨大。此时推行物业税改革,必然加速中国房价的下跌。因此,物业税改革应缓行,待房地产市场稳定后,再逐步推行。
5.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目前我国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依赖高投入,应当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限制高能耗、高投入产品的生产。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6.进一步优化进出口结构。我国应控制初级产品的出口,增加供给或生产不足的初级产品的进口。通过优化进出口结构,增加粮食、石油等基础产品的储备,尽量减少因成本推动引起的物价上涨。
对策二:结合当前我国实际情况,为进一步加强价格总水平调控,防止发生严重通货膨胀,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加强节能降耗、污染减排工作力度,防止原材料、能源出现过度需求和不合理需求,引发市场价格大幅度上涨。尤其是要适当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及增长速度,努力提高投资效率和效益。
2.密切关注上下游产品价格传导效应对居民消费价格的影响。
3.合理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在加强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的同时,既要适当控制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货币供应要与国民经济增长相适应,不搞超经济发行;又充分考虑货币乘数效应,通过适当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灵活运用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增加或减少市场上货币流通量,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环境。
4.进一步加强价格监测、预测、预警能力建设。由于CPI指数方差的50%左右是由CPI自身波动引起的,因而要进一步加强价格监测、预测、预警,尤其是要密切关注石油、煤炭、钢材等重要生产资料以及粮食、食用油、猪牛羊肉等农产品价格走势。
对策三:今后治理通货膨胀应该进一步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财政政策应该根据不同因素对症下药,多管齐下。实际上,自本轮物价开始上涨以来,财政部已采取多种方式又,城乡低保住户、困难学生以及学生食堂进行了专项补贴。基于通货膨胀的发展趋势,需要进一步扩大财政补 贴的规模和范围。
一、引言
物价稳定是宏观经济四大目标之一,维持温和通货膨胀率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通货膨胀水平主要以CPI来观测,中国人民银行设定的目标CPI为3%。继2007年经历了一场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之后,近期,中国又迎来了新一轮通胀高峰期。截止2012年底,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已有14个月高于目标物价水平,且社会已经有21个月处于负利率状态。
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现象。通货膨胀的理论形成机制存在不少途径,而现实中导致通货膨胀的机制更是错综复杂。对于政策制定者,如果错估了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从而导致错误对策,将会误伤实体经济,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所以,正确把脉通货膨胀的形成机理、传到机制,就能有的放矢,不仅能达到宏观政策的目标,而且使经济朝着更有利的方向运行。
二、理论推导
(一)货币超发的成因
1.外汇制度
由于93年94年,中国经历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使得当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举从1美元对应5.8人民币,贬值到了8.7人民币/美元。并在1994年1月—2005年7月,实行的是“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伴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到2001年末我股的外汇储备达到2122亿美元。随后中国加入WTO,中国依靠其以劳动红利、环境红利、资源红利、制度红利等比较优势得到了更加迅猛的发展,外汇储备也节节攀升。到2005年末,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了8189亿美元.四年翻了两翻。中央银行为了稳定汇率,不断地干预外汇市场,以相对应的基础货币购买外汇资产,注入中国市场。后来,中国又在2005年和2009年进行了两次汇改,由单一的“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转变成了“参考一篮子货币制度”,人民币对美元开始步入了缓慢的升值道路。但在此期间,中国外汇储备依旧得到快速增长,截至2012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已达到3.31万亿美元。
由于中国的外汇制度是央行冲销干预,这使得市场充满大量基础货币。数据显示,从1997年到2005年,中国外汇储备增加了5倍。与此同时,中美汇率却一直固定在8.27人民币/美元。从2005年到2012年,如果暂定2012年的汇率为6.3人民币/美元,那么在此期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约30%,于此同时的是此时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3万亿美元,是2005年外汇储备的约4倍。
2.货币创造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体制决定国有部门(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央企、国企、地方平台)拥有大量低成本高收益的要素,如土地、矿权、税收优惠、环
境标准和市场准入、高信誉。掌握着这样一些被银行视为最有价值的抵押物,就意味着拥有了货币创造权。加之当前的中国投资市场中,国有部门又是重要的参与者。周其仁(2011)通过计算指出:每增加1块钱在政府投资账户,可贷出3块钱,在大国企账户可贷出4-5块钱,在民企账户平均贷不出1 块钱,在居民账户顶多只有几毛钱。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国的货币创造由财政决定。而货币超发又会引起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
1.负利率推高城市房价
利率是货币的价格,利率低了货币就便宜。由于我国是实行官定利率,利率尚未对市场开放,因此导致中国长期处于负利率状态。负利率主要指两个利率。
第一、存款市场的负利率,即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与CPI之差。2003-2012年中国的实际利率只有-0.3%。在这8年的96个月中,52个月处于负利率状态。负利率加剧了投资者的避险情绪,人们为了自己手里的纸币不被通货膨胀所吞噬,纷纷“躲进”房市,追求保值增值,进而推高了房价。
第二、投资市场的负利率,即5年期按揭贷款利率与房地产回报率之差。据德意志银行首席总经理、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俊(2010)计算:“过去10~15年,按揭实际利率为-5.2%,而2012年2月,这一数据达到-17.2%。如此之高的负利率必将助长投资房地产的热情,推高房地产价格。” 另外,巴曙松(2012)提到:中国一线房价的高涨始于2005年,在此之前,北京、上海、深圳的平均地价上涨率分别为5%、1%、和5%;然后2005年之后,这三大城市的低价出现异常上涨,五年来平均地价涨幅分别为30%、45%和93%。相对于房地产的暴利,货币价格实在过于廉价。正因为此,加速投资者涌入房地产市场掘金。
2.城市高房价助推通货膨胀
城市高房价推高CPI的机制是:城市高房价推动城市租金上扬,从推高了城市服务业成本,加重了城市生活负担。城市生活成本的上升倒逼着企业务工成本的上升,也同时增加了农村务农的机会成本,农民则将机会成本计算到农产品价
格中来,推高了粮食价格。因此,粮食价格、城市服务业价格、住房价格的上涨助推了CPI上涨。
综上所述,负利率推高城市房地产价格进而助推了CPI,而CPI的上涨又进一步恶化了负利率水平,进而再一次推高房价,最终使得房价与CPI螺旋式上涨。
三、实证检验
(一)数据选取
由于实际利率中投资负利率的数据较难取得,所以实证部分只研究存款市场的负利率,即1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与CPI之差;通货膨胀用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数据表示;城市房地产价格用具有代表性的北京房价指数表示。为了计算的一致性,各项数据均为同期月度同比数据。时间跨度从2005年7月到2012年12月。
(二)实证检验
1.单位根检验
本文研究的数据都为时间序列数据,因而在对其进行分析前,要先对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本文采用的稳定性检验为ADF 检验。模型的三个变量分别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实际利率(R)、北京房价指数(BJ)。ADF 检验结果表明,3个原序列均不稳定。一阶差分序列呈现平稳性。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4-85 -03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理论内涵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内涵
企业财务风险是企业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从而造成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财务风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外部借债从而给企业的财务成果(企业利润或股东收益)带来的不确定性。广义的财务风险指企业在特定的客观情况下和特定期间内,由于各种难以或无法预料、控制的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条件等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使得企业资金运动的效益性降低和连续性中断,进而使得企业的实际经营绩效与预计目标发生背离,从而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盈利目标产生负面影响或不利结果的可能性[1]。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基本特征
由风险的特点和财务风险的独特性,归纳出企业财务风险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客观性,即无法实现预期目标财务风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
2、全面性,即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全过程并体现在多种财务关系上。如资金的筹集、运用、积累分配等均会产生财务风险。
3、不确定性,即影响财务活动的各种因素不断发生变化使财务风险事前不能准确确定大小。
4、共存性,即风险与收益并存,一般财务风险越大,收益就越高。如风险投资存在较大风险,同时也会因投资而取得风险报酬。
5、激励性,即财务风险的客观性会促使企业采取措施防范财务风险,加强财务管理。
二、目前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
通货膨胀指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整体物价水平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的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通常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衡量通货膨胀程度。CPI是反映一组代表性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变化趋势和变动幅度的统计指标,以零售量或居民消费量为权数,反映消费者所付价格水平。按国际惯例,当CPI增幅连续超过3%时,即意味着发生了通货膨胀;CPI低于1%时,则有通货紧缩的风险[2]。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快速上涨,我国的通货膨胀水平不断攀升,2010年和2011年我国CPI同比上涨3.3%和5.4%,个别月份甚至突破6%的高通胀水平。2012年以来,以国际石油价格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依然高位运行,意味着今年我国的通胀压力仍可能高企,将对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带来一定挑战[3]。如下图所示。
三、通货膨胀对企业财务风险的负面影响
通货膨胀具有传染性,使得财务管理中的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等受到影响,从而引发企业一系列的财务风险问题。
.
.
(一)通货膨胀对企业筹资的影响
在通货膨胀时期,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直接给企业筹资带来不利影响。2008年我国很多企业的财务结构都普遍存在着资产负债率较高的问题。企业对银行的依赖性很大,存在着企业到期不能偿还债务本息或高于企业经营成本的可能性。进入2009年,很多企业市场销售缩减较大,很难靠借新债还旧债的方式维持资金运转[4]。由于通货膨胀导致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致使企业的筹资风险加剧。
首先,通货膨胀使企业筹资的数额增加。通货膨胀条件下物价将持续上涨,企业的采购成本、人工成本及各项相关费用也随之快速上涨,使企业资金需要量迅速增加。同时,政府为应对通胀,往往采取紧缩货币政策,使企业的资金来源受到限制,资金短缺现象更加突出。尤其中小企业已经感受到现金流对运营的极大压力,通货膨胀面前“现金为王”成为企业的共识。
其次,通货膨胀使企业筹资的成本增加。通货膨胀使企业资金需用量相对增大,而金融机构资金供应量相对减少,从而使资金供求失衡。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企业筹集资金的成本要高于平时。此外资金持有者可能提高出借资金的利率,从而也抬高了企业资金的筹集成本。
最后,通货膨胀影响企业资金的筹集方式。通胀初期,企业若以发行债券筹集资金就会获取额外的收益。因为债券固定的利率不会随物价的上涨而相应增加,债券的实际利率远远小于债券的票面利率,从而变相地减少了企业应归还债务的数额。通胀水平高企时,企业若以发行债券筹集资金,通胀预期会使人们以债券的票面利率减去预期通货膨胀率来作为实际利率,进而做出投资决策,而通胀预期与实际通货膨胀不相一致。若实际通货膨胀率较高,债券利率就远大于企业应承担的筹资成本,从而变相地增加了企业应归还债务的数额,给企业带来额外的损失。因此通货膨胀的不同时期,选择恰当的筹资方式很重要。
经济发展推动了国内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手中的资金、资产也越来越多。一方面标志着国内社会正在积极步入小康社会。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居民财产的增加,相应的财产保险也成为了保险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式复杂多变,人民币汇率持续走低,国内经济正处于改革和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财产保险是公民财产安全的有效保障措施。在近几年,国内的财产保险业务不断攀升,创造了非常好的保险业绩。但同时,由于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国内财产保险公司的盈利状况并不乐观。重视通货膨胀下财产保险公司盈利问题的研究对保障财产保险事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通货膨胀概述
通货膨胀是非常常见的经济学现象。通货膨胀的存在是合理的,但同时需要严格控制。通货膨胀一旦超出控制范围则会对经济产生毁灭性的影响。目前国内已经建立起了完善的通货膨胀控制预警机制,保障国内经济安全运行。但从财产保险公司的盈利现状来看,通货膨胀将是财产保险公司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财产管理任务。正确理解通货膨胀对做好相关工作有重要意义。
1、通货膨胀的定义。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对通货膨胀的定义为: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出现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上涨的现象。从通货膨胀的定义可以看出流通纸币、铸币、信用货币的过度发现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2、通货膨胀的原因。通货膨胀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居民财产缩水,对社会经济发展是不利的。但为什么还有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流通货币的过量发行,其间接原因则是控制纸币发现的政府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或刺激经济增长或平衡汇率而发现的。例如:2008年,面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政府在国内实施了四万亿的财政刺激计划。通过财政刺激拉动内需对保障经济发展也是非常必要的。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有很多,经济学家认为“温和性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是有利的。因此,通货膨胀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将不可避免。
3、通货膨胀对经济影响。根据通货膨胀的定义,可以看成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首先,通货膨胀造成物价整体上涨,间接导致流通货币贬值。近几年,受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影响,国内通货膨胀指数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国内物价普遍上涨,人工工资也普遍上涨。其次,通货膨胀导致流通货币购买力下降。当前国内的经济现状已经让人们意识到通货膨胀对居民存款的影响。财富缩水已经迫使人们开始关注财产保值方面的投资。最后,通货膨胀一旦超出了政府的控制范围,极有可能发展为激烈性通货膨胀。如果一旦出现则会严重破坏整个经济体系。例如: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08年的美国次贷金融危机,都对国内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
二、通货膨胀环境下财产保险公司的盈利现状
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同时通货膨胀也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通货膨胀,最终都会呈现一个结果。即:流通货币购买力下降,货币贬值。因此,通货膨胀是居民财产安全的潜在风险因素。同时,通货膨胀也是财产保险公司面临的重要问题。通货膨胀对财产保险公司的盈利有很大影响。
1、财产保险公司的盈利来源分析。国内财险公司的盈利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即承保利润和投资收益。所谓承保利润是保费收入与费用之间的差值部分。投资收益则是财险公司利用保费对外投资所取得利润。国内所有保险公司的盈利都来自于这两个部分。其中任何一项收益发生变化都将影响到财产保险公司的整体收益。
2、通货膨胀对财产保险公司承保利润的影响分析。通胀对保费收入影响主要基于:价格效应、收入效应、替代效应等。首先,通货膨胀造成国内物价普遍上涨,其中财产保险公司的保费也会在非常上涨的范围内。受保费价格上涨因素的影响,必然会造成一部分放弃投保或改投其他保险或其他投资方式。价格上涨带来的需求下跌是必然的。因此,通货膨胀造成了保费收入的降低。其次,通货膨胀对人们的收入造成了巨大压力。就以国内近两年的经济情况来看,通货膨胀的物价水平不断上涨,但同比的工资水平上涨的比较慢。收入没有很大的增长,但居民用于生活的开支却在不断上涨。这样受生活成本压力的影响,一些居民会选择放弃财产保险的选择。最后,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国内的金融市场越来越繁荣。居民投资理财的金融产品越来越多,例如:股票、期货、黄金等等。在通货膨胀综合压力下,居民选择其他替资方式成为威胁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的重要因素。另外,通货膨胀也增加了财产保险理赔的概率和风险,提高了保险公司的财产保险理赔成本。
3、通货膨胀对财产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的影响分析。投资收益是财产保险公司盈利的重要来源,而且财产保险公司在投资方面有加大的灵活性。为了实现投资较高的收益回报,一些财产保险公司会将投资锁定在流动性较高的投资项目上。目前财产保险公司主要以投资银行存款和债券为主。一般情况下通胀会提高债券投资的收益率。另一方面,由于通胀率升高时,银行存款率也会随之上调,因此通货膨胀下投资银行的收益率也会提高。因此,一般情况下,财产保险的投资收益在通货膨胀情况下会有所增加。可见,财产保险的是应对通货膨胀比较有效的投资方式。
三、通货膨胀下财产保险公司提升盈利水平的措施
通货膨胀对财产保险公司的盈利还是有一定影响的。例如:据统计2006年,财产保险公司利润总额1.78亿,2008年则损伤83.47亿,到了2010年财产保险公司利润总额225.59亿元,实现了财产保险公司盈利水平的大幅度改善。而在2006年到2010年这段时间周期内,国内的通货膨胀指数变化明显,是影响财产保险收入的重要观测因素。在国内财产保险发展过程中,投入更多的精力积极研究通货膨胀下的企业的盈利保障措施是非常必要。
1、财产保险公司要正确认识通货膨胀对企业盈利的影响。从前面通货膨胀对财产保险企业盈利影响的分析来看,有坏的一方面也有好的一方面。因此,正确认识通货膨胀对财产保险企业盈利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正视通货膨胀下财产保险企业盈利面临的问题是关键。首先,在当前一些财产保险公司过于追求投资收益,以“现金流承保”的方式换取更多利润。该方式的操作在增加了财产保险投资收益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财产保险投资的风险。其次,国内现有财产保险体系和制度还不完善。通常财产保险是以承保人财产损失为赔付条件的。在通货膨胀条件下,承保人的财产损失发生概率增加,而现有财产保险制度对财产保险的赔付条件、赔付率等还没有明确的规定。在财产保险管理方面对财产赔付准备金的管理也不科学。这些漏洞都有可能增加财产保险的成本。最后,国内可用于投资的金融产品越来越多,投资的风险也越来越大。现代社会的经济现状越来越复杂,通货膨胀发生概率和指数也越来越高。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下,任何一项投资其风险都在增加。理性看待通货膨胀对财产保险盈利的影响,充分认识到财产保险公司存在的影响盈利的问题,是做好改善工作的前提。
2、财产保险公司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通货膨胀的财务应急预案。首先,在公司内部建立一套科学的体系用于检测通货膨胀指数。通货膨胀对企业造成严重影响一般是由于企业的反应滞后造成的。建立一套完善的通货膨胀监控系统,可以帮助财产保险企业掌握准确的市场信息,获得及时的通货膨胀指数,及时做出正确的财务处理,降低损伤。其次,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系统。该系统一方面用于评估承保人的财产风险,相抵理赔风险。另一方面,用于评估财产保险企业内部投资风险,有效降低和控制投资风险,增加投资收益。最后,重视财产保险产品的创新。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各种可替代的金融产品层出不穷。受通货膨胀价格因素的影响,难免会降低财产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做好财产保险产品的创新,定制更加合理和让消费者放心的财产保险产品,可以大大提高财产保险的市场销售情况,保障财产保险的保费收入,有效应对通货膨胀对财产保险的影响。
四、结束语
财产保险已经被现代社会所接纳和认可,但在新环境下财产保险事业的发展也面临了新的问题。通货膨胀的持续存在成为影响财产保险企业盈利的隐患之一。重视通货膨胀对国内财产保险公司盈利状况影响的研究是非常及时和有价值的。对保障财产保险事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雅琴.论CPI对我国产险保费增长的影响[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1(04).
关于通货膨胀概念,在经济学文献中大多定义为:
通货膨胀是指流通中货币量超过实际需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其理由是,通货膨胀概念的定义必须体现因与果关系的有机统一,通货膨胀的起因在货币供给过多,结果则表现在物价上涨,没有物价上涨的货币供给过多不属于通货膨胀,没有货币供给过多的物价上涨也不属于通货膨胀。
我们认为,这一定义欠科学。这是因为:
第一,货币贬值是一个具有多种意义解释的概念,用于概念定义之中明显失当。在经济学文献中,货币贬值含有三种意义解释。其一,货币贬值是指单位货币的购买力下降。众所周知,单位货币的购买力下降与物价上涨属于同义语。若上述关于通货膨胀定义的“货币贬值”系指这一种意义解释,则与其后边的“物价上涨”相重复,在定义中语词重复使用显失规范性。其二,货币贬值是指本国货币对外汇价的下降。例如,原来100美元合375元人民币,今天100美元合823元人民币,这说明,人民币贬值了。如果上述关于通货膨胀定义中的“货币贬值”系指本国货币对外汇价的下降,那么,货币供给过多会否引起本国货币对外汇价的下降呢?从历史上看,在金本位货币制度时期一个国家货币供给过多(即单位货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量降低),由该国货币对外汇价必将下降。但是,自1973年实行浮动汇率以来,货币汇价如同商品价格一样,受供求关系的制约,汇价的升降,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而影响货币供求关系的因素很多。显然,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本国货币供给过多对本国货币对外汇价下降的作用很微小。因此,通货膨胀定义中的“货币贬值”系指本国货币对外汇价的下降的意义解释,也是不适宜的。其三,货币贬值是指单位货币所代表的金币价值量下降。若属此解,则适宜。但是,从概念的定义法则来讲,“货币贬值”这样一个在经济学上具有多种意义解释的语词用于其他概念(如通货膨胀)的定义之中,则失去了科学合理性,犯了定义用语歧义的逻辑错误。
第二,定义所反映的概念本体意义不正确。即使将上述关于通货膨胀概念定义中的货币贬值一语删去,即定义变为“流通中货币量超过实际需要量所引起的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据此定义去推论,则有通货膨胀是属于物价上涨的一种类型,其概念本体所反映的意义是商品价格,而非流通中的货币。然而,通货膨胀作为一种货币经济现象,其概念本体所反映的意义是流通中的货币增大(这里并非数量增多),至于流通货币增大有否引起物价上涨,那是流通货币增大的后果,而不是流通货币增大本身。可见,误将“物价上涨”作为通货膨胀的概念,导致了定义难以反映通货膨胀概念的本体意义。
第三,忽视了货币供给过多在导致物价上涨表现上的时滞性和模糊性。首先,引起物价上涨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如果物价没有引起上涨,无论货币供给量超过实际需要量的程度如何严重,也不是通货膨胀,那么,就有以下推论,货币供给严重过多但在价格管制下物价没有引起上涨,也就不是通货膨胀。这与国内外公认的隐蔽性通货膨胀岂不矛盾?所谓隐蔽性通货膨胀,并不是说不存在通货膨胀,而是承认存在通货膨胀,将其作为通货膨胀的一种存在形式,它只不过是货币供给过多在即期没有引起物价上涨而已。其次,如果将通货膨胀定义为“货币供给量超过实际需要量所引起的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那么,度量通货膨胀严重程度,就应该度量因货币供给过多所引起的物价上涨的程度。但是,在多种因素对物价上涨共同发生作用的条件下,每一因素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份额是较难划分的。再次,货币供给过多对物价上涨的作用具有显著的“时滞性”。如前所述,货币供给过多对物价上涨的作用部分在当期表现出来,部分在以后时期表现出来。根据有关资料表明,货币供给过多对物价上涨的“时滞”作用一般为1-2年。[1]然而,人们所考察的是否出现通货膨胀现象却都是以年为单位的。这样,如果将通货膨胀定义为货币供给量超过实际需要量所引起的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就会陷入两难选择之困境。从而,在具体实践运作中,使人们感到无所适从。
那么,应该如何对通货膨胀概念加以定义呢?笔者认为,通货膨胀概念应该定义为:在信用货币(包括纸币和电子货币)流通条件下,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超过它象征地代表商品和劳务流通所需要的金币量而使单位货币所代表的金币价值量下降的货币经济现象。这一定义,包含以下5层意思:
其一,通货膨胀以流通中单位货币所代表的金币价值量为反映载体。这就是说,通货膨胀要通过流通中单位货币所代表的金币价值量程度来反映,只有流通中单位货币所代表的金币价值量下降,才有可能(但不必定)产生通货膨胀;如果流通中单位货币所代表的金币价值量没有下降,则必定没有产生通货膨胀。
其二,通货膨胀是信用货币流通条件下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超过它象征地代表商品和劳务流通所需要的金币量时所出现的一种货币经济现象。这就是说,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经济现象,并且是一种在信用货币流通中所特有的货币经济现象,在金币流通(即不存在信用货币流通)条件下不会发生通货膨胀。同时,这一种货币经济现象,是在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超过它象征地代表商品和劳务流通所需要的金币量时才产生的。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市场上流通所需要的金币量是由商品价格总额(这里的商品价格=商品价值/货币价值)和同名货币的流通速度决定的,而同名货币的流通速度又是商品形态的变换速度的表现形式。信用货币是国家利用权力强制流通的货币名称或符号,其本身没有价值。单位信用货币所代表的金币价值量在其进入流通前就由国家强制规定。在信用货币进入流通领域后,单位信用货币实际所代表的金币价值量则随流通中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和同名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而发生变化。只有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超过它象征地代表商品和劳务流通所需要的金币量,才有可能发生通货膨胀;若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没有超过它象征地代表商品和劳务流通所需要的金币量,则没有发生通货膨胀。
其三,通货膨胀是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过多而使单位货币所代表的金币价值量下降的一种货币经济现象。在现实货币经济生活中,一方面,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和同名货币流通速度都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的,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与它象征地代表商品和劳务流通所需要的金币量之间的量比关系也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流通中货币量既可能过多也可能偏少。另一方面,单位货币名义上所代表的金币价值量是由国家强制确定的,而单位货币实际上所代表的金币价值量既受国家强制调整比例(币制改革)影响,更受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与它所代表的商品和劳务流通所需要的金币量之间的量比关系影响。在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没有过多的情形下,因国家调整比例(币制改革)而使单位货币所代表的金币价值量下降,不是通货膨胀;只有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过多而使单位所代表的金币价值量下降,才是通货膨胀。
其四,通货膨胀是导致物价上涨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其本身并非物价上涨,也不必定引起物价上涨。在“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超过它象征地代表商品和劳务流通所需要的金币量”一语中,关键是“商品和劳务流通所需要的金币量”,正确把握其决定规律是深刻认识通货膨胀概念内涵的关键之关键。众所周知,商品和劳务流通所需要的金币量决定于待实现的商品和劳务价格总额、同名货币流通速度。在这里,“待实现”这三个字非常重要,它起到根本性的作用。以往人们将通货膨胀等同于物价上涨,其根本性原因则在于忽视了“待实现”。因此,“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超过它象征地代表商品和劳务流通所需要的金币量而使单位货币所代表的金币价值量下降”中的“单位货币所代表的金币价值量下降”,是相对于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与由“待实现的商品和劳务价格总额、同名货币流通速度”所决定的金币需要量的量比关系而言的,它并非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过多,从而使单位货币实际所代表的金币价值量下降(亦即货币价值下降)。因而,就会有力地推动着商品和劳务价格上涨(因为商品价格=商品价值/货币价值)。这一经济逻辑关系也可表述为:流通中货币量过多货币价值下降(单位货币所代表的金币价值量下降)=商品和劳务价格上涨。但是,引起商品和劳务价格变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单位货币实际所代表的金币价值量变化外,还有商品价值变化、经济周期变化、原材料供求关系变化、工资水平变化、商品和劳务供求关系变化、价格政策变化、资源稀缺程度变化,等等。物价上涨是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单位货币实际所代表的金币价值量下降必将会推动物价水平上涨,但并不必定引起物价上涨。
其五,通货膨胀是运动变化的。通货膨胀作为一种货币经济现象,具有产生、成长、衰退、消亡的运动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上,对物价上涨所起的作用力是不一样的。
笔者之所以将通货膨胀概念作出上述定义,是因为基于下面5条理由:
首先,它符合马克思的货币流通理论。马克思在提示纸币流通规律时指出:“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只能从纸币是金的代表这种关系中产生。这一规律简单说来就是: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数量。”这就是说,一个国家的纸币发行限度是能够流通的同名的金币量。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在这里所讲的纸币发行,并非现行经济学文献中所讲的“货币发行是发行银行向流通界投放的货币数量超过从流通界回笼到发行库的货币数量”,而是为象征地代表能够流通的同名的金币总价值量而进行的纸币发行,其发行量既包括流通中纸币的增量,也包括原有的流通纸币量。将通货膨胀定义为“在信用货币流通条件下,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超过它象征地代表商品和劳务流通所需要的金币量而使单位货币所代表的金币价值量下降的货币经济现象”,是与上述马克思关于纸币流通规律理论总体上相吻合的。
其次,可以正确反映通货膨胀概念的本体意义。从词义上解释,通货膨胀中的通货为市场上流通的货币,膨胀为物体增大。因此,通货膨胀可以直解为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增大。而同一个物体膨胀具有两大特征:一是同一物体的体积增大;二是同一物体的体积增大以后其内含物质的密度下降。只有同时具备这两大特征的物体增大才是物体膨胀。从这一意义上看,“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超过它象征地代表商品和劳务流通所需要的金币量”反映了通货(即市场上流通的货币)的“体积”相对增大,而“单位货币所代表的金币价值量下降”则反映了通货的“体积”相对增大后其内含“物质”的密度下降。显然,现在的定义,能够更正确地反映通货膨胀概念的本体意义。
近年来,连续上涨的CPI指数已经预示着我过通货膨胀的压力愈来愈大。而究竟为什么会产生如此严峻的通货膨胀现象,通货膨胀又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文将以宏观经济学的角度从中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影响以及政府应对策略三个方面来分析中国愈发严峻的“通货膨胀”现象。
一、通货膨胀的原因
首先,什么是通货膨胀?从经济周期理论的需求管理出发,通货膨胀为实际产出超出潜在产出的缺口。所谓经济周期,就是实际产出在潜在产出的标准上下波动的过程。而中国是一个半市场经济,半社会主义经济的复杂经济体,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再加上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造成了中国经济问题错综复杂的必然性。对于中国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也是众说纷纭。而我认为,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以下几点因素共同造成的。
1.货币的过量供给。弗里德曼说过,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只是一种货币现象。造成货币过量供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中国政府连年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而由AD-AS模型我们得知,在短期内货币扩张可以使利率下降、产出增加,但是在长期内,名义货币量的增加完全反映在价格水平的成比例增加上,而对产出没有影响。(图1)所以我们的经济飞速发展了几年后,不可避免的产生了通货膨胀。
2.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我国目前的需求过度情况明显可以从投资过多表现出来。在中央积极的财政政策指导下,中央和地方政府聚集了大量资金,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大量投资,包括交通、能源、灾区重建等;与此同时,这些资金带动了大量民间投资,包括房地产在内的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增加,而由AD=C+I+G+NX可知,投资的大量增加势必会导致总需求过度,整个方式呈现一个泡沫状,物价上涨压力巨大。
3.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原材料价格上升推动整个物价上
涨。传统上,拉动需求有三驾马车――消费、投资、进出口。在我国呈现投资和出口占GDP比例逐年上升。投资和出口驱动型的增长模式,一方面加剧了国内能源、燃料等资源的紧缺,资源的稀缺性促使产品物价上涨,另一方面加大了国外大宗产品价格上涨对国内经济的冲击力,并导致输入型通货膨胀。
4.人们对通货膨胀预期的形成。近几年,人民币不断升值,国际热钱不断涌入,消费者价格指数不断上涨,这些都加大了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而根据理性预期理论,通货膨胀预期最终会实现为通货膨胀,即人们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会等于实际通货膨胀率,这在一方面也促使了通货膨胀的恶化。
二、通货膨胀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通货膨胀会导致商品的原材料价格上升,从而增 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和投资风险,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另外,对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不利于其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加工贸易产品和劳动密集产品在我国出口产品中占据很大比重,其中绝大部分又是贴牌生产,导致这些产品在国际上只能低价销售。当原材料价格上涨时,这些产品的提价空间更加有限,国内企业只能更多地依赖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国家的优惠政策,而无法进行产业升级。(2)通货膨胀会造成居民生活水平下降。随着物价水平的不断提高,民众的实际购买力大大降低,从而导致了百姓生活水平的下降。另一方面,政府又会采取一些价格管制的办法来控制通货膨胀的进一步恶化,这些限制措施却降低了市场效率,削弱了经济的活力。(3)最后,通货膨胀不利于促进劳动者努力工作。工人会以物价上涨为由要求增加工资,若得不到满足,将影响生产情绪,从而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三、政府应对通货膨胀采取的措施
(1)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我国居民之所以对物价上涨反应敏感,根源在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居民价格承受能力相对而言比较微弱。因此建议政府应该继续改善民生,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积极处理好基本生活必需品涨价的负面影响,确保市场价格基本稳定。(2)除了采取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以外,还可以通过汇率政策进行调控。根据国际金融学理论,汇率上涨会降低进口品的价格,从而有利于降低通胀。
参 考 文 献
一、中国现今的通货膨胀现象
通货膨胀(Inflation)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从而导致货币贬值,引起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上涨的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2010年中国通货膨胀率2月达到16个月以来新高,消费物价的年通货膨胀率从1月的1.5%升至2.7%,超出了分析师2.3%的预期数字。而且从国家统计局的经济数据看,我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等都环比继续上涨,其中3月CPI公布值为102.4,同比增2.4%;PPI公布值为105.9,同比增5.9%;房价公布值为105.89,同比增5.89%;货币供应量为650000亿,同比增22.5%。针对公布的一季度经济数据,泰达宏利基金分析认为,未来经济仍将保持较高增速,同比增长率将有所回落,CPI和PPI仍会缓慢地逐步上扬,这证明中国通货膨胀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有关权威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煤炭、铁矿石、钢材、铜和锌等价格上涨明显,主要化工产品亦上涨明显,仅水泥、原油价格出现了小幅下跌;农用生产资料如化肥、农药、种子等价格上涨;房地产市场出现热潮,房价越炒越高,尽管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却没有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大米、乳业、啤酒、白酒、饮料等食品行业纷纷涨价,原材料成本的增长和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材料的上涨造成的支出增加和居民实际收入的差距,进一步推高了CPI指数,这对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造成了威胁。而官方公布的CPI指数并没有计入住房消费,实际影响居民的CPI指数远远不止于此,普通居民的生活十分直接地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在原有的住房、教育、医疗方面的沉重负担下,还要忍受什么都涨价的艰难,日常的衣食住行开销增加,略微上调的工资实在无法与物价上涨的步调相协调。
二、通货膨胀的原因
1、货币发行量过大
20世纪中叶,弗里德曼提出了现代货币数量论,认为通货膨胀在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是由于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实际需求量而造成的,控制通货膨胀的措施主要是减少货币的供应量,因此控制货币供给的中央银行最终控制通货膨胀率。如果中央银行保持货币供给稳定,物价水平也将稳定。如果中央银行迅速增加货币供给,物价水平将迅速上升。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到,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增长比例过大,这是为了满足快速复兴经济的需要,现在中国又面临国外要求汇率调整的压力,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货币贬值,最终影响了通货膨胀率的上升。
2、需求大于供给
凯恩斯主义把通货膨胀视为一种宏观经济现象,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实际经济中的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缘故,需求过度拉动了通货膨胀的产生,从而形成了需求拉动理论。中国是一个消耗很大的国家,200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给中国造成了很大冲击,很多企业倒闭,尽管到现在经济开始复苏,就业压力缓解,甚至还出现“用工荒”的现象,但并不能说明中国各方面材料的供给量增加到大于需求量,而且最近几年中国自然灾害比较频繁,地震、干旱等困扰着中国的供给和需求的平衡,是造成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的因素之一。
3、经济结构因素变动
在经济活动中,各个部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不一致,其中部门的兴衰更替频繁,各部门同世界市场的联系密度不一样,而社会经济结构并不能非常有效地使生产要素从生产率低的部门转移到生产率高的部门,从衰落的部门转移到正在迅速发展的部门,从非开放性部门转移到开放性部门。但是,生产效率提高慢的部门、和非开放性部门在工资和价格等问题上都要求和其他部门享受一致的待遇,这就导致了通货膨胀。我国经济发展明显呈现出如下特征:东部沿海城市对外开放程度高、经济发展速度快、经济效率高,而中西部企业尽管有国家政策扶持仍然相对封闭、经济效率低下,地区发展不平衡;服务业和加工业等蓬勃发展和重工业、制造业等发展缓慢,而去年的金融风暴和今年的经济复苏也造成了地区间和部门间发展不平衡的速度加快,这些都是造成今年通货膨胀的因素。
4、预期和通货膨胀惯性
在实际中,一旦形成通货膨胀,便会持续一段时期,这种现象被称之为通货膨胀惯性,对通货膨胀惯性的一种解释是人们会对通货膨胀作出的相应预期。预期是人们对未来经济变量作出一种估计,预期往往会根据过去通货膨胀的经验和对未来经济形势的判断,作出对未来通货膨胀走势的判断和估计,从而形成对通胀的预期,它对人们经济行为有重要的影响,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会导致通货膨胀具有惯性。
三、启示和建议
目前官方对外宣称,中国CPI上行中并无通货膨胀因素,统计的数据与真实情况相去甚远,政府不应只关注上报的数据而需要更关注具体的基层居民的生活现状,因为后者更能反映我国的CPI和通货膨胀率。现在居民普遍对持续增长的物价不满,他们的收入不能使他们维持原来的生活水平,这种现象与我国飞速增长的GDP是相矛盾的,从中可以看出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而政府出台解决通货膨胀的政策能很好地解决民生问题。
1、完善CPI体系
CPI体系对我国经济发展十分重要,因为CPI指数不仅影响每一个消费行为,影响着每个消费者的支出预算,也左右着市场经营成本,影响着企业与个人的投资决策,影响着社会财富的分配与转移,影响着政府决策及央行的货币政策,影响着我们社会每一个居民的生活。而我国官方统计出来的CPI指数与实际居民生活消费价格变动不一致,这说明我国的CPI体系存在缺陷,使政府不能准确地了解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和严重性,就不能采取有力的手段解决通货膨胀的问题。
解决通货膨胀问题首先得准确了解通货膨胀的具体情况,弥补现行CPI体系的缺陷。中国CPI指标体系的缺陷在于官方一直在强调作为国际惯例,CPI不包括商品房价格,而且居住类权重过低(13%左右,国际惯例是30%以上),其基数过低,而食品类占CPI权重为33.6%,食品类通常是通货膨胀最后波及的环节,然而食品类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也就标志着全面的通货膨胀开始形成。
因此,中国应该完善现有的CPI体系,使之真正切合实际和民生,将商品房价格纳入其中,同时合理地调整各方面的比重,使之能真正地反应居民的生活消费情况,否则只能使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还会造成居民对政府的不信任。
2、央行实行货币从紧的政策
中国式的通货膨胀实质上是货币问题,资金过多地流向地产部门以及与地产相关的行业,造成其他行业,主要是食品等由中小企业投资的行业资源不足,供给下降,故物价上涨,而现在中国的房地产出现泡沫,如果不遏制可能会出现崩盘的现象,到时候经济损失更加惨重,因此得通过央行的货币政策来解决,而不是采取政府管制价格的行政手段。
中央银行应该采取央行价格机制(即利息)来收紧货币供应,着重调节总供给、通过削减政府开支,增加财政收入以减少财政赤字、减少银行信贷、遏制大量的银行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及股市,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以货币主义理论为基础,以控制消费物价上涨、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稳定货币作为主要目标。在紧缩财政的同时控制货币发行量以遏制纸币贬值的势头,并注重汇率的作用,防止外来资金带来的副作用。
3、控制通货膨胀必须压低房价
很多学者声称房价上涨是通货膨胀的根源,虽然反对者很多,但也有其道理。去年以来,我国房价飞涨,一些热点区域的房价甚至一个月上涨超过10%,一年上涨超过100%。自今年年初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已经起到了一些作用,但是对房子的消费依然占到了居民一生收入的绝大部分。虽然国家统计出的CPI指数没有将房价列入其中,但实际上房价是直接影响到最广大的居民的,应该列入其中,而倘若将房价列入CPI指数,可以说也受到了中央的关注,对防范金融风险有重要作用。
4、改善民生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逐步提高“两个比重”,一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二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通货膨胀持续的情况下应逐步提高“两个比重”,增加劳动者的收入。通货膨胀对于工薪阶层影响很大,其实际收入因通货膨胀而减少,生活水平也必然会相应降低。现有的情况不能改变,就应涨薪以解决居民的生活困难,因为存在着通货膨胀的惯性,通货膨胀不是一时就能解决的,如果不采取这一措施改善民生,就会使惯性延续下去,而且会造成居民的不满。
5、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英国在治理其1979―1981年的通货膨胀中,多次调整工业结构,提高竞争力。在工业结构调整方面采取了“建设性干预政策”,即增加对高技术工业的财政帮助,刺激传统工业企业在改造中大量运用新技术工艺。最后,倡导竞争,实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鼓励职工持股。法国在治理经济危机时以科技进步为推动力,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为陷入衰退的传统部门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收缩传统工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由劳动和资本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化。我国在解决现有问题上也应借鉴其方法,采取宏观调控,以干预手段保持市场价格的基本稳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劳动生产率的速度提高到快于要素成本提升速度的水平,提高要素投入产出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这样,才能根本解决成本推动所导致的通货膨胀威胁,最终促进经济在长期内快速、平稳发展。
四、结语
我国的通货膨胀持续了几年,现在已经到了全面通货膨胀的地步,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有很多,如经济危机、货币政策不力、房价过高等,尽管政府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但其并没有意识到通货膨胀的根源,其手段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本文建议完善体系、货币从紧、改善民生等,希望中国的民生问题能得到很好地解决,通货膨胀现象得以消除。
【参考文献】
进入2007年以来,世界各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通货膨胀,我国也出现比较明显的物价上涨,给实体经济和百姓生活带来了诸多危机与困难,而其中受影响最严重的莫过于中小企业。
一、通货膨胀的基本问题
1.通货膨胀的概念
何谓通货膨胀?经济学界似乎还没有“被普遍接受或令人满意”的定义,比较权威的有萨缪尔森、弗里德曼等的观点。萨缪尔森对通货膨胀下的定义是“在价格和成本的一般水平上升的时候出现通货膨胀”。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永远是个货币现象,过多地增加通货量是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注:米尔顿·弗里德曼:《论通货膨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8、111页。)。综合他们的论述,我们不难看出,通货膨胀既是一个货币现象也是一个物价现象,即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度增加,而导致物价持续上涨。
2.通货膨胀的类型
根据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温和的通货膨胀、急剧的通货膨胀、恶性的通货膨胀。一般来说,年通货膨胀率在10%以下,称为温和的通货膨胀,年通货膨胀率在10%-100%之间称为急剧的通货膨胀,当年通货膨胀率在百分之几百,甚至上千上万时,就构成了恶性通货膨胀。
二、我国现阶段通货膨胀的特点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是反映“通货膨胀”最重要的指标。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为4.8%,按照通货膨胀的类型属于温和型通货膨胀。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还具有几个明显的特征:
1.复杂性
在通货膨胀率逐步攀升的同时,人民币升值的步伐也没停止。至2008年上半年,汇改三年来,人民币较汇改之前的累计升值幅度已经超过了15%。两种现象联系在一起,我们可以发现,通货膨胀使人民币在国内的购买力正在下降,而人民币升值又使得人民币在国外的购买力增强了。所以,我国的通货膨胀不仅仅意味着货币币值。
2.结构性
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结构性物价上涨的特征明显,物价上升的主要动力来自能源、原材料、食品及肉禽制品。近两年来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涨,较两年前最大涨幅超过200%,导致各类能源和资源类产品大幅涨价。而食品价格的上涨对CPI的拉动作用最大,2007年我国食品价格上涨12.3%,其中肉禽制品价格上涨31.7%。同期其他大多数商品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价格上涨,其中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和衣着等行业的价格甚至出现负增长。可见,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是一种结构性的物价上涨。
3.阶段性
我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2007年全年4.8%的基础上,到2008年上半年呈现加速上升势头,在2008年4月最高达到8.2%,之后出现回落。此阶段的通货膨胀除了是由于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原因外,阶段性特征也较明显。2008年初,我国南方大面积的冰雪灾害就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自然灾害导致的农产品和食品价格短期内出现迅猛上涨,拉动CPI指数快速爬升,待冰雪灾害影响因素消除以后就会出现快速回落。可见我国的通货膨胀有一定
的阶段性因素。
三、通货膨胀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1.经营成本上升
通货膨胀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使企业成本增加,从而给经营带来困难。用于衡量通货膨胀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生产价格指数(PPI)。我国这一指数近两年来也居高不下,尤其是进入2008年以来,PPI涨幅超过CPI涨幅,出现消费价格指数与生产价格指数的倒挂现象,在8月份PPI同比上涨最高达到10.1%。中小企业由于经营规模等因素,经营范围一般不在资源能源领域,大多数在消费品领域,那么也就是说,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原材料、能源和人力成本等生产资料的价格涨幅,高于其销售商品的价格涨幅,由此必然减少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增加了经营难度。
2.贷款难度加大
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流通中的货币过多,因而各国在治理通货膨胀的时候一般都会采取紧缩银根的政策。信贷政策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手段,通过紧缩信贷,可以减少整个社会中流通的货币量。对于我国目前的中小企业而言,最主要的融资渠道就是银行贷款,银行提高贷款利率,提高贷款门槛,都会直接给中小企业造成资金困难的局面。我国目前已经有较多的中小企业面临资金短缺、贷不到款的困境。
3.其他财务风险
在通货膨胀的环境下,企业的应收账款也会面临着贬值,而且收回的难度也会加大,造成坏账的可能性增加;此外,通货膨胀背景下,企业在进行重大投资时,其长期风险也会大大增加。
四、企业的应对措施
通货膨胀对于企业经营而言,并非全是负面影响,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在通货膨胀背景下,企业的实物资产价值会增加,而负债相对会贬值;在通货膨胀情况下,一些资金能力较差的企业将会面临倒闭的危险,这为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提供了收购的有利时机;在通货膨胀和人民币升值的双重背景下,国内中小企业可以有更好的机会参与国际并购,从而做强做大。只要充分认识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特点和对企业的影响,结合企业自身条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就可以转危为机。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状况的中小企业,可供选择的措施有:
1.适当提高产品价格
对于一些拥有核心技术,或者占有市场优势,竞争实力较强的中小企业而言,适当涨价是最直接的措施,直接可以增加企业的营业收入,增加利润。当然,对于一般中小企业而言,也不是不能涨价,可以通过改变产品部分或全部性能、包装、品质等,在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情况下变相提价。通过涨价可以把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转移到消费品价格中。
2.适当囤积原材料
适当囤积原材料,可以避免价格进一步上涨带来的损失。企业可以在现金流量许可的条件下,适当提前购买一定量生产必需的原材料。因为通货膨胀期间,库存带来的费用有可能要远低于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成本。当然,也不宜囤积过多的原材料,因为此次通货膨胀是有阶段性的,原材料不会持续长时间的上涨。
3.清理应收账款
在通货膨胀期间,应收账款早一天收回就会减少一定的损失,而不仅仅是增加企业的流动资金。所以,中小企业在通货膨胀期间特别应该注意加强对应收账款的收款工作,也要改进企业销售的付款方式,以减少通货膨胀带来的应收账款贬值的损失。
4.参与国际重组与并购
在跨国经营中,人民币升值可以一定程度抵消国内通货膨胀的负面影响,人民币在国外的购买力是增强的。在资金允许的前提下,中小企业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购买到国外的优质资产。在全球通货膨胀环境下,必然会有一些国外企业因资金短缺等原因而面临倒闭或破产,对一些优秀的中小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并购和重组的机遇,是企业做大做强的难得机会。因为在平常可能根本无法进行的并购,在这一时期就成为可能,或者有些并购在正常时期需付出较大成本,而在通货膨胀时期成本相对要低得多。
5.创新融资方式
资金短缺成为通货膨胀背景下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国传统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几乎仅限于银行贷款,而在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的资金,主要依靠的是民间资本的支持,来自银行的融资只占极小部分。目前我国也已经出现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的专门机构,如民营贷款担保公司;中小企业之间也可以成立互相担保的信用共同体;发行企业债券也是具备条件的公司的一种选择。
6.学会“冬眠”
对于资金状况较差,融资实在困难,而产品仍有前景的中小企业,要学会以“冬眠”来度过寒冬。就是尽量压缩生产规模,裁减人员,通过减少企业的经营活动来降低经营成本,减少资金需求量,以避免资金断流导致企业破产。
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企业不可能逃避,只能去适应。每一次通货膨胀都会有大量的中小企业倒闭破产,每一次通货膨胀也都会造就一大批优秀的企业。中小企业只要能够认清形势,趋利避害,采取适当的措施,就可以把通货膨胀的影响变到最小的程度。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0-0074-02
一、文献综述
通货膨胀作为一种货币现象,其成因于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量之间的缺口。现有研究国债规模与通货膨胀的文献集中讨论国债规模对货币供应量的扩张效应,具体而言有以下三种思路。
第一种思路是货币融资和国债融资之间的替代关系,即当政府难以通过国债融资的时候政府往往会选择货币融资,这种货币融资既可以是货币的财政发行,也可以是财政向央行的借款或透支,还可以是央行在一级市场对国债的购买,这方面代表性文献譬如萨金特(1982)、马拴友等(2006)。
第二种思路是从国债应债来源的角度来考察国债发行与资金运用对基础货币以及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而货币供应量的扩张将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这方面的文献比如高培勇、宋永明(2004),刘华(2004),类承曜(2002)。
第三种思路是把国债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讨论赤字规模与通货膨胀率水平之间的关系,这方面的论述比如斯蒂格利茨(1997)。
从国债发行对通货膨胀影响的观点的角度来看目前文献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Barro(1976)在讨论通货膨胀问题时指出,一旦政府债务存量的增长率超过了产出增长率,持续发行债券就会通过货币化的形式引起通货膨胀。Smith(1982)比较了使用债券和发行货币手段进行融资的后果,发现零通货膨胀率的稳定态势很难实现。阎坤(2002)认为,由于中国中央银行可以在公开市场业务中收购国债,加之过大的外汇储备,从而形成巨大的货币扩张压力。当国债达到一定规模后,政府信用就会有所动摇,一旦政府通过国债实现不了预期的效果就只有靠铸币税(货币发行)来筹集资金,最终无疑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国债发行不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Friedman(1982)认为,在货币供应量增速极低时,较小规模的国债可以把货币供应量增速提升到需要的水平,缓解了经济总量的衰退,而不会导致货币发行的过量导致通货膨胀。因此,国债发行与通货膨胀之间是一种松散的关系。Darby(1984)认为,只要国债发行能够与货币增长率在一定范围内保持协调,那么国债发行即使有货币化的倾向也不会引起通货膨胀。
从以上讨论不难看出,研究者以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经济体制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国债发行就会造成货币供应增加进而引发通货膨胀。要找出国债发行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有必要对二者进行量化分析,寻找出二者间数量的因果关系,才能对两者进行客观的评价。
二、基于国债资金运用效率视角分析国债发行对于通胀率的影响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下本文对通货膨胀成因的看法。在经济学理论当中,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有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螺旋,结构性通货膨胀以及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实际上无论是前面哪一种理论,其通货膨胀的最终表现也必定是价格的上涨,而价格的上涨显然是由于在某几种商品上相对过多的货币追逐了相对少量的商品所导致的,所以本人认为,通货膨胀实际上从表象上来讲,就是一种货币现象,并且本文的论述也同样基于此理论。
总体而言,政府发行国债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为了回收货币市场上过量的流动性,第二个方面就是为了通过发行国债筹集资金进行投资从而刺激经济增长。实际上无论是哪个目的,国债所回收的资金最终都是要进行投资。
我们假设一个极端的情况,假设政府在发行国债之前就已经确定好所筹集的资金的投资项目为A,在当前经济环境下,A项目所在行业的投资回报率为10%,而政府投资的这个A项目由于资质较好,投资回报率为100%,显然,如果政府筹集的资金投放到了A项目上,其资金的产出效率超出了该行业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那么表现在实务商品上就是,相对过多的产品和相对过少货币,因此,不但会使整体通货膨胀率提高,反而会使得通货膨胀率下降。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探讨国债的发行规模的时候资金所投放的项目的内部收益率和该项目所在行业的必要报酬率是必须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因为这一因素也同样关系到发行国债以后是否会对通货膨胀有推动作用。
依照本理论,如果想测度本次国债发行规模是否会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就必须要知道所募集的资金的投资项目的具体情况。这一评价方法从理论上讲实际上是一个辅助的判定标准,就是说,该方法并不能够计算本次发行国债的具体规模,而只是在国债发行规模和资金使用用途确定的情况下判定是否会导致通货膨胀。如果会导致通货膨胀,并且其增长的幅度超过了当局的容忍范围,那么就需要调整资金的使用流向,让资金尽可能投放到那些内部收益率更高的,或者是超过该行业必要报酬率更多的项目上去,这样就可以拉低通货膨胀率,甚至是不产生通货膨胀。
前面所举例子是以发行国债仅投放到一个项目上为例进行说明的,而发行国债所募集资金实际上不可能仅投放到一个项目上,那么这时如何测度其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呢?我们可以首先计算出投资的项目各所在行业的一个加权平均行业收益率,然后再根据各项目自身的内部收益率计算加权平均内部收益率,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就会导致通货膨胀,反之则不会。
当前中国货币超发现象严重,2011年1月份CPI已经达到了4.9%,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因为货币投放的产出效率要低于货币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因此导致实物产出相对较少,货币发行相对较多,引发通胀。因此未来解决通胀问题,一方面要收紧流动性,减少货币投放,另一方面就必须要加大投资项目的审查力度,让货币尽量投放到那些产出价值高的项目上去。
三、政策建议
国债的发行除了需要保证适当的规模之外,其募集资金的投资项目也同样需要得到重点的关注,只有当所投资项目的加权平均内部收益率超过了项目所在行业的加权平均必要报酬率的时候才不会导致通货膨胀,否则随着国债发行规模的日益扩大,必将导致通货膨胀现象的出现。
参考文献:
[1]Stanley Fisher.The economics of government budget constraint[J].The World Bank Observer,2005.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不断加深,国内通胀预期甚为强烈。探讨通胀与通胀预期的关系,对于避免我国在国际金融危机条件下通胀预期真正转变为通货膨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通胀与通胀预期的金融学概念
(一)通胀
通货膨胀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自从纸币在世界范围内发行流通以后,通货膨胀现象便愈加频繁地出现,关于通货膨胀的内涵,中外各国经济学家有着不同的定义,其中:萨缪尔森把通货膨胀定义为“价格和成本的一般水平上升――面包、汽油、汽车的价格上升,工资、土地价格、资本物品的租金上升。”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归根结底是一种货币现象,就是物价的普遍上涨”。琼罗宾逊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同样经济活动的经济回报率的收益增长而引起的物价变动”。目前我国学者对通货膨胀的定义为:“通货膨胀就是货币发行过多,货币发行量超过了货币需求量;通货膨胀就是货币购买力的下降,同量的货币现在的购买力小于过去通货膨胀就是物价总水平上涨或持续一段时间的上涨,物价的上升部分超过了物价的下降部分,或物价只有上升部分而没有下降部分”。通过比较不难发现,尽管至今还没有统一的通货膨胀定义,但中外学者已不约而同地把物价水平持续异常的变动作为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内涵来考察,即从现象的角度来定义通货膨胀。
(二)通胀预期
通胀预期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产生的概念,伴随着理性预期学派而出现,该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如果人们普遍预期一年后的价格将高于现在的价格,就会在出售和购买商品时将预期价格上涨的因素考虑进去,从而引起现行价格水平提高,直至其达到预期价格以上。这种在市场预期心理作用下发生的通货膨胀被称之为“预期的通货膨胀”。西方经济学家对通货膨胀预期如何形成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人们在形成预期时是“向后看”的,即主要根据以往的经验来形成对未来的预期,这种观点被称之为“适应性预期假说”;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人们在形成预期时是“向前看”的,即主要根据各方面的信息,分析有关变量发展变化的可能,从中形成对未来的预期,这种观点被称之为“合理预期假说”。
(三)通胀与通胀预期的关系
近年来对于通胀与通胀预期,宏观经济学家最新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观点:资产价格和物价之间可能并没有一个很强的因果关系,两者可能都是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外部经济环境和财政货币政策的“果”。笔者非常赞同上述观点。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不一定等于有明确因果关系,而以往的相关性规律在不同的外部环境下可能会分崩瓦解,这次的金融危机带来的所有资产价格的共同下跌已经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我们更倾向于对每个特定环境下经济变量的关系进行符合逻辑和市场共识的推导。通胀预期就是我们认为现在值得重视的一个变量。可能导致通胀预期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除了物价本身的上涨以外,宽松政策没有及时回收,或者是汇率、黄金价格,甚至是资产价格上涨的正反馈都是重要原因。但是由于缺乏衡量的工具,对通胀预期的判断更多是依赖于日常生活的直观体验(比如媒体开始鼓吹通胀到来)。必须指出的是通胀和通胀预期是两回事,有了预期不等于一定会真的有通胀。通胀未必和资产价格互相影响,但是至少在短期内,通胀预期对资产价格的影响会是正面的。
二 国际金融危机条件下国内通胀预期的诱因及表现
(一)国内通胀预期的诱因
近年来我国出现通货膨胀现象之后,特别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条件下,国内学者对其成因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其中,大多数学者认为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是综合性的,西方传统的通货膨胀成因理论无法很好地解释我国发生的通货膨胀现象。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有人认为,“我国出现的通货膨胀不能简单归为传统通货膨胀成因理论中的任意一种类型,我国发生的通货膨胀既有需求扩大导致供不应求的原因,也有成本价格上升引起的产品价格的上涨(如:能源价格上涨导致我国制造业产品价格上涨,饲料价格上涨导致肉类产品价格上涨等),还包括经济结构变动的因素(如房地产、公共建设形象工程、基础建设等行业投资过热导致价格水平上涨)。”也有观点在分析我国近年的通货膨胀成因时得出三点结论:①货币供给量过剩是造成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②资源稀缺导致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③受国际市场的影响,人民币升值、外汇储备增加、国际贸易顺差,这些都导致了中国式通货膨胀的发生。
(二)国内通胀预期的表现
总理在今年的多次讲话中提出信心比货币和白银更加重要,在经济学中信心所对应的便是“预期”。对于预期较早的研究是从凯恩斯开始的,他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曾专门论述了预期对就业和资本的影响,此后预期成为经济学中常用的重要术语。经济学中的预期是指对同当前决策有关的经济变量的未来值的预测。我们知道,在经济理论中,资产价格取决于对未来的预期。预期影响着商品的供给和需求,从而直接影响着产品和资本的价格,所以无论对产品市场还是资本市场,预期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价格本身就容易产生泡沫的投机品,预期的作用更不容忽视。控制通货膨胀,稳定币值是稳定个人预期的关键环节,随着全球金融体系不稳定性的显著增加,如何有效控制资产价格剧烈波动,是未来经济学家和各国中央银行所需要面临的更严峻的问题。
变幻莫测的预期转变和投资者的“牛群跟风行为”,是金融体系不稳定的根本原因之一。许多经济学家喜欢用“非理性”来解释预期转变和“牛群跟风行为”,有关的论文和著作不胜枚举。无论理性还是非理性,金融市场的“牛群跟风行为”,都是十分普遍的现象。个人预期的形成是难以判断的,理性预期学派的大师卢片斯把主观预期和现实的关联,描述为最复杂的哲学问题。1945~1970年,基于固定汇率体系的全球经济体系,热钱流动规模非常有限,个人预期相对稳定,保证了真实经济稳定增长,预期稳定让主要宏观经济变量之间保持稳定的联系。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紧接着两次石油危机触发全球流动性暴涨以及个人预期的剧烈变化使新古典综合模型失效,随后兴起的新凯恩斯经济学、行为宏观经济学、行为金融学、动态凯恩斯模型等,本质上都是要回答一个问题:个人预期的转变怎样导致宏观经济的剧烈波动,而他们的一个共同基本结论是:只有当个人预期稳定的时候,经济政策才有可能实现所希望的目标。
在我国,人们更加关注将来价格水平的走势。央行表示,从长期看,通货膨胀压力正在逐步积累。货币政策的目标也由保增长,逐步转变为保增长、控制通货膨胀预期上升的轨道上来。去年以来,
我国经济实现V型增长,经济增长的势头逐步增强。同时,居民消费价格和生产价格环比由降转升,同比降幅收窄。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作用的效果逐步显现,随着经济步入上升区问,通货膨胀预期也在上升。目前保增长的经济目标基本达到,防范通货膨胀预期转化为现实的通货膨胀,将是下一阶段又一任务。实际上,从2008年9月开始,央行开始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适当调减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增加基础货币供应,不断下调法定准备金率,货币和信贷持续上升。随着经济转好和货币流通速度加快,物价水平将会进一步上升,通货膨胀预期和通货膨胀潜在的风险也在上升。
三 通胀预期的预测分析――理性看待国内通胀预期
(一)通胀是否会发生
通胀预期如此强烈,是否就意味着真实通胀已经离我们不远了呢?答案是否定的。虽然当前美元汇率持续贬值,货币供应量激增,大宗商品价格迅速上涨,人们的通胀预期来自于对这些因素的正常担心,但这些因素所发生的变化只是全球金融体系和经济体系正常化过程的一部分。我们不否认这些因素会对通货膨胀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在现阶段,经济复苏尚不明朗的背景下,这些因素还不太可能形成全球范围内的严重通货膨胀局面。
(二)理性应对国内通胀预期
尽管一些学者和市场人士对明年的通货膨胀持乐观态度,认为明年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不会很高,但是笔者认为必须尽早对通货膨胀保持警惕,为将来经济稳定增长打好基础。从实证数据的研究来看,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都有一定的时滞,货币供应量对总产出的影响通常是一个月到两个月,而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却需要较长的时间,根据弗里德曼的测算,大约需要两年时问。尽管通货膨胀不会马上出现,但是笔者认为等到通货膨胀起来,再采取措施控制,可能更加困难。因此我们应该未雨绸缪,及早管理,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必须控制引发通货膨胀发生的源头。货币主义的大师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它是由于货币数量的增加速度高于产出的增加速度而产生”。目前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各国都采取刺激经济的政策,恢复经济增长和就业水平,总需求上升和货币扩张总是相辅相成的。笔者认为,从货币政策的调控角度来看,为了控制通货膨胀的预期,必须调控好货币和信贷的变动。
一是控制货币和信贷增加的节奏。在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消费和投资信心下降,信贷市场冻结,需要政府采取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大量注入流动性。一旦经济恢复,信贷市场活跃,货币流通速度加快,货币和信贷的扩张必将推动物价水平上扬,因此央行就要适时控制货币和信贷投放的节奏,防止物价水平的过快上升。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
在经济学上,通货膨胀意指整体物价水平持续性上升。一般性通货膨胀为货币贬值或购买力下降,而货币贬值为两经济体间之币值相对性降低。前者用于形容全国性的币值,而后者用于形容国际市场上的附加价值。通货膨胀的定义又可以包含以下两层意思:
第一,通货膨胀以流通中单位货币所代表的金币价值量为反映载体。这就是说,通货膨胀要通过流通中单位货币所代表的金币价值量程度来反映,只有流通中单位货币所代表的金币价值量下降,才有可能(但不必定)产生通货膨胀;
第二,通货膨胀是信用货币流通条件下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超过它象征地代表商品和劳务流通所需要的金币量时所出现的一种货币经济现象。同时,这一种货币经济现象,是在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超过它象征地代表商品和劳务流通所需要的金币量时才产生的。
二、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形势
目前,衡量通货膨胀水平的有生产者物价指数,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以及GDP平减指数等等。本文论述的是通货膨胀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所以采用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它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的变动的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参考依据。所以,在本文中,我们用CPI指数来衡量我国的通货膨胀水平。
目前,中国的CPI构成如下表所示:
虽然看起来中国CPI体系中食品和居住类所占比重一个偏高一个偏低,两者存在一定程度的抵消,但在现实生活中,中国居民的居住类支出要远远高于食品支出。所以,现行CPI指数是被低估的。
尽管目前CPI指数存在很多缺陷,但因其构成体系的相对固定性,所以通过纵向对比仍然能在较大程度上反映通货膨胀水平。因此本文中仍然选取CPI作为通货膨胀水平的衡量指标。
2004-2005年左右,原材料价格开始猛涨,中国的物价水平和CPI逐渐攀升。2007年全年我国CPI上涨4.8%,2008年全上涨5.9%,创1996年以来新高。不过,随后的全球金融危机打断了中国的通胀趋势,2009年我国全年CPI比上年下降0.7%。
但是,金融危机的震荡只是暂时降低了自然资源的价格,减轻了中国的通胀程度。2009年,全球局势刚一稳定,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价格就继续上涨,中国的通货膨胀再度加速。
三、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一)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收入分配效应,二是财富分配效应,三是产量和就业效应,其效应的大小取决于通货膨胀的类型如果属于平衡和预料到的通货膨胀,人们可以预知这种变化因此,这种通货膨胀对经济活动没有实质性的影响而其他类型的通货膨胀都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各种经济效应。
(二)通货膨胀对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的影响
对于通货膨胀的危害,凯恩斯曾指出,再没有什么比通过摧毁一国的货币来摧毁一个社会的基础更容易的事情了,通货膨胀破坏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所有隐藏法则,它不仅会导致市场价格的严重扭曲,而且也会引发一国货币的严重贬值,并由此破坏整个市场的运作法则。作为社会经济体系的末端,民众则处在直面通货膨胀的最前沿,受通货膨胀的影响最直接。通过微观经济学若干理论和分析工具的运用,可以清楚地发现通货膨胀的消极影响。
四、通货膨胀的治理措施
(一)控制货币供应量
由于通货膨胀作为纸币流通条件下的一种货币现象,其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所以各国在治理通货膨胀时所采取的一个重要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减轻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的压力。
(二)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
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个关键。这主要通过实施正确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在财政政策方面,就是通过紧缩财政支出,增加税收,谋求预算平衡、减少财政赤字来实现。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是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量。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想配合综合治理通货膨胀,其重要途径就是通过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基金过快增长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三)增加商品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
治理通货膨胀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增加有效商品供给,主要的手段有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入产出的比例,同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的结构,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
(四)其他政策
治理通货膨胀的其他政策还包括限价、减税、指数化等。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通货膨胀;财务管理;影响分析;对策研究
一、绪论
通货膨胀在现实生活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经济现象。通货膨胀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资金的影响上。首先它改变了企业资金占用量,在通货膨胀环境下企业资金占有量明显增加,同时随之增长的还有企业的资金需求,这样企业资金的供求矛盾就会变得愈来愈突出,从而造成企业应收账款相应增加。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企业的资金来源受到多方面限制,导致企业资金供给持续发生短缺,同时物价上涨也导致利息率升高,因而增加了企业的资金成本,并且企业的筹资、投资决策也受其影响,导致财务管理也深受通货膨胀的影响。
二、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是现代货币流通条件下出现的两种经济现象。而在现实生活中通货膨胀确实比通货紧缩更容易发生,并对现代市场经济造成影响。通货膨胀是指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和显著的上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的便是物价飞涨以及潜在的货币贬值。而通货膨胀率则是能够反映社会商品和服务的总体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我们常用通货膨胀率来衡量物价上涨状况。
通货膨胀的原因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需求拉动、成本推动、结构性因素。由需求拉动导致的通货膨胀被人称作是“过多货币追逐过少商品”。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供求关系的不平衡――需求扩大、有效供给不足导致的物价上涨,即社会发展带来的扩大的总需求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升。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主要是由成本上升带来的物价的上涨。随着社会劳动力价格的增长,原材料的价格的上升,物价飞涨也是不可避免的。结构性通货膨胀指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造成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主要表现是对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造成部分产品的价格上涨现象,如钢铁、猪肉、楼市、食用油等。结构型通货膨胀对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产成本上。通货膨胀不仅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影响,还能深远的影响到企业财务管理状况。
三、通货膨胀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通货膨胀对企业股票投资的影响
企业筹资行为是以一种合法的方式――发行企业股票,从而吸引民间资本进入生产领域。通货膨胀会带来企业资金需求量的增加。在通货膨胀期间,企业将会因资金供求不平衡而出现资金短缺的状况。总的来说,通货膨胀使企业筹资总数额下降,筹资成本和难度增加。通货膨胀带来的物价持续上涨使得企业资金需求量增加。企业要想实现生产的持续循环发展必须追加资金,这样企业筹资总额也会有所增加。这不仅会产生泡沫经济,使得虚假繁荣景象出现,更是增加了企业筹资难度;国家在发生通货膨胀时会采取货币紧缩政策,会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水平,这样会使银行的信贷规模大大减少,而银行在进行贷款时特别谨慎,贷款的条件也会更加苛刻;企业的资金成本也因利率的提高而不断升高。在通货膨胀环境下,企业资金结构也会受到影响。企业股票投资在通货膨胀环境下竞争力大打折扣。股票投资因通货膨胀率高于股票利率而使得投资实际利率减少,在投资收益减少的情况下,进驻企业的资本将会减少,这时便需要我们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加以调整和应付以抵挡通货膨胀的冲击。
(二)通货膨胀对企业房地产投资的影响
通货膨胀不仅会对企业筹资产生影响,而且会对企业投资带来影响。企业投资行为主要分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通货膨胀对企业投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企业长期投资活动,对短期投资行为的影响较小。而房地产投资作为企业长期投资行为对通货膨胀的弹性较大,也就是反应敏感程度较大。通货膨胀带来的物价持续上涨使得房地产投资成本增加,正常情况下,企业应当减少房地产投资,以节约生产成本,补充生产资金。但是房地产也可以作为一种企业长期资产影响企业筹资决策和资金周转。所以在经济学上称作是受到两种效应影响――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如果企业更加看重长远投资,企业则可以增加企业房地产投资,已获得价值增值;而企业若是减少目前资金投入则可以减少在通货膨胀环境下的房地产投资项目。房地产投资因企业决策的不同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受到不同程度上的影响。所以企业要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调整企业投资政策,做好抵御通货膨胀冲击的准备。通货膨胀环境下企业的筹资与投资的统一是企业改善财务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房地产投资问题上企业面临着投资与筹资的选择,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未来发展规划制定相关的政策调整,外部环境的波动性只能是对企业外部运营情况产生影响,所以企业投资在通货膨胀时期的变动是对外部环境做出的反应。在企业内部环境中,选择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方案是财务管理所必须考虑到的,这样才可以在通货膨胀环境下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在房地产投资上,可以适当增加投资项目,但必须是在不影响企业内部正常运转的前提之下。看这几年的经济发展情况,投资房地产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可以减少由通货膨胀带来的潜在性亏损。中国房地产这个暴利行业利润会随着通货膨胀的愈演愈烈而增加,但就中国目前发展形势而言,通货膨胀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所以增加房地产这个固定资产的投资,不仅可以减少潜在的预付成本,房地产增值后还可以缓解企业资金短缺状况,减少企业筹资难度,以解企业燃眉之急。但是过分增加房地产投资可能会增加企业短期集资难度,影响企业日常工作,甚至造成企业内部亏空。所以,在通货膨胀环境下,各个企业要走出自己的一条发展道路,决不可照搬他人模式,否则将得不偿失。
(三)通货膨胀对企业货币性资产的影响
货币性资产因以货币为主导受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影响很大。在通货膨胀时期企业货币性资产购买力会下降,企业持有货币性资产越多,损失就会越多。但是通货膨胀带来的货币供需不平衡现状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陷入困境,而企业资金周转也变得很困难。如果企业货币性资金减少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面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企业临时短缺现金就可能会减弱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和生存创新能力,所以企业必须拥有足够的货币性资产来应付燃眉之急。在通货膨胀环境下,企业货币性资产的管理要兼顾两
方面的内容:首先要考虑是否有足够的现金保证资金链的循环,维持正常生产经营活动;而后再考虑持有过多货币性资产带来的购买力的损失。这两者顺序不可颠倒,因为只有保证企业正常运营才能谈所谓的损失,而假若企业经营无法为继,购买力的损失就可能是无关紧要的问题了。所以企业货币性资产拥有量必须能维持企业内部正常运转,这是一种稳健型的做法,有助于帮助企业主动应付通货膨胀。而在对企业应收款项的影响主要是表现在应收款项的回收难度加大。
四、通货膨胀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对策及建议
(一)筹资管理的对策
在通货膨胀环境影响下,企业融资成为一大难题。所以企业要在筹资管理上加以注意。第一,要适时调整企业资金结构。在通货膨胀环境下,银行利率虽有提高,但还是比不上物价上涨率,所以实际的利率还是下降的。在这种形势下,借款筹资是相当有利的,企业在通货膨胀环境下,要调整原有资金结构,增加负债性资金的比重,减少企业的外借资金。第二,对不同的筹资方式还要采取不同的调整战略。主要是债券筹资采取浮动利率方式,而普通股采取高股利政策。
(二)投资管理的对策分析
通货膨胀往往伴随着经济的繁荣和复苏,所以企业要多选择投资消费资料,这样可以获得企业的盈利的增加。其次要采用负债融资方式进行投资。转移企业折旧费用的贬值,获得现值上的优势。还有就是要管理企业存货。适当提前购买、囤积生产经营活动中必要的原材料,避免结构型通货膨胀带来的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
(三)货币性资产管理的对策
加大应收款项的回收力度。应收款项是属于企业货币性资产的,在通货膨胀时期,会遭受购买力的损失,而每个企业融资都很困难,所以企业之间互相拖欠债款现象十分常见,这样企业应收款项发生坏账的可能性增大。因此加大回收力度,将应收款项变成现金,避免不必要的风险是很有必要的,并且还可以有效利用一部分贷款,缓解企业资金紧缺的状况。这需要企业制定更严格的信用标准和缩短信用期间,并且设立专人催收账款。加强其他货币性资产的利用率,根据企业内部发展情况适度调整企业货币性资产持有量。
五、结论
财务管理是一个企业进行日常经营活动和资金管理的最基本内容,是一个企业管理的核心,关系着其他项目的正常运行和企业的周转。财务状况的良好与否,将给企业的日常运作和生存竞争能力带来极大的影响。在市场通货膨胀的影响下企业的业务风险和财务风险都会增加。因而要重视通胀的影响,改善和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是推动企业管理优化和实现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在企业筹资、企业投资、企业货币性资产的管理以及生产盈利能力的提高都要加以调整,以适应外部市场通货膨胀的压力。在通货膨胀环境下各个企业选择稳健型政策进行调整是较为稳妥的做法。
参考文献:
[1]邓敏,翁开明.浅析房地产价格对通货膨胀的影响[J].中国商界,2010
[2]胡卫兵.中国房地产价格波动与通货膨胀――基于35个大中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东方企业文化,2010,(04):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