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

发布时间:2024-03-25 15:36:3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篇1

《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提出了坚持政府指导和社会共同参与相结合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在城市化进程中,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的变革势必对城市社区的生活带来影响:经济交往方式的改变使城市居民内在联系增强,城市居民间的交往机会也增多,交往需求增强,这就要求城市社区必须加强建设,以适应这一变化,社区办社会的方式使社区承担的社会职能越来越多,社区居民对社区的依赖性在增强。无论是城市社区优美环境的创造、完善服务的实现,还是和谐的人际关系都需要道德的维系,都需要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

1.2解决转型时期我国城市出现的伦理问题的需要

我国正从传统文明走向现代文明,经历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人们的道德观念出现了新的变化,并出现了一些伦理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个人本位问题,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个体的自主地位增强,为追求自身的利益,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现象较为普遍。②人际关系功科化,作为市场经济建设的阵地,经济领域内通行的等价交换原则被扩展到社会生活,导致城市居民间人际关系的功利化,人际关系功利化会引发诸多道德问题,如奉献精神,互帮互助的精神的弱化乃至消失,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淡漠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城市社区道德的建设。加强社区道德建设有助于人们处理好道德与经济的关系,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激起人们从事社区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社区居民群众的精神境界和文化修养,从而推动社区发展。

总之,城市社区道德建设是促进社区整合,社区团结的重要手段,是城市社区建设向前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增强城市社区建设凝聚力和吸引力的基础,是城市社区文明建设的关键。

2运用传统文化加强我国城市社区道德建设的可能性

我国城市社区的特征使运用传统文化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成为可能。

(1)城市社区的地域性为运用传统文化加强城市社区的道德建设提供了可能,“城市社区就是由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城市居民连同他们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组织制度、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等方面构成的社会共同体。”城市社区作为城市社区居民生活的场所,社区办社会的方式使居民对社区的依赖性增强,城市社区居民基于相近地域间的天然联系为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提供了可能性。

(2)我国城市社区发展的自发方式使运用传统文化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成为可能。城市社区发展的自发方式主要是指“基于自身商品经济的文化传统、地理区位和自然资源条件,在外部经济与社会发展方式的影响下,经过自身经济与社会结构的不断分化和整合,逐渐地依靠自身发展的惯性,推动和促进城市化和工业化社会过程的方式。”自发方式是我国大部分的城市社区的发展方式。以自发方式发展的社区基于自身的文化传统、地理区位和自然资源逐步形成的,我国城市社区在其形成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社区文化,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城市社区道德建设汲取营养的土壤。

3运用传统文化加强我国城市社区道德建设的建议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努力探索发掘和研究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为社区建设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运用传统文化加强社区道德建设就是要结合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及价值取向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

3.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于加强城市道德建设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对中国人的道德境界、理想人格的培养,对中国家庭、社会的稳定以及中华民族的延续、发展都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文化精神是被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在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贯穿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基本思想、基本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在《中国文化概论》一书中被归纳为“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人本主义精神”,“天人合一精神”以及“礼治精神”。

3.1.1“刚健有为”的精神对于城市社区道德建设的意义

《易经·乾卦象传》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蓬勃发展的动力。这种精神在全民族的历史创造活动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中华民族之所以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之所以有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与这一精神是分不开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对于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也有着积极的意义,社区是社会的基因,我们建设社区的目的之一,也就是创造良好的环境,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在城市社区道德建设中激发了这种精神,弘扬发挥这种精神,才能建设一个富于创造性的社区。

3.1.2“以人为本”的精神对于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以人为本”包括“以民为本”“重人伦远鬼神”“肯定个体的心性向善”这三个方面。以民为贵的的重民思想是中国传统人本主义的重要体现,“重人伦远鬼神”则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重现世、重生活、重人伦的基本生命态度,“肯定个体的心性向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体表现为注重人的修养,从个人与家庭、宗族、国家的关系上来肯定个体心性的完善。

城市社区道德建设中,这些基本精神是建设良好环境与和睦的人际关系的思想基础,缺少了我们传统中的这些基本精神,中国人就不能称其为中国人,民族文化的这些精髓已为我们打上了深刻的烙印。

3.2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对于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的意义

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结为“重伦理,倡导道德至上”、“重和谐与融合”、“重实际、追求稳定”、“重理性与人文教养”。

3.2.1重伦理、崇道德的特征有助于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也被称作崇德型文化,孟子曰:“天下之国在本,国之本在家。”(《孟子,离娄上》)这句话概括出我国传统社会的实质——家国同构。家族是中国人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封建统治者建立统治秩序的基础。在家国同构这种宗法观念的影响下,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人伦关系成为个体最重要的任务。“崇德”也就是中国传统要求人要以德行修养为安身立命之本,重视道德自觉和人格完美,强调道德在社会、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这种以道德为本位的文化重视个人对家庭的职责和对社会的义务,它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家庭的稳定,有利于社会的和谐。

3.2.2重人文教养的特征有助于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

在中国历史上,维系社会伦理道德,调节个人心里平衡的力量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个体的自我反省、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个体的自我反省、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又是来源于以礼乐精神为核心的人文教养,通过道德教育、礼乐熏陶,从而培养出人格理想和人生境界。

3.3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对于加强社区道德建设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表现为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中的价值系统,主要体现为价值判断,它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传统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可以概括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以伦理道德为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纽带”、“以物质与精神关系中的重义轻利”,“尚古倾向和平均主义”。

3.3.1“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有助于加强社区道德建设

直接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是《札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齐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目影响了中国一批又一批的知识分子。它表现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对人生的积极进取精神。这种价值取向强调个体的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和自我塑造,有利于塑造和谐完美的精神个性,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有利于维持人际间的和谐关系,有利于形成社会发展的整体合力。

3.3.2“以伦理道德为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纽带”对于加强社区道德建设的意义

中国传统道德是建立在血缘与宗法关系基础上的,这就使家庭伦理道德成为中国传统社会道德的重要内容。这主要表现在对“孝”的推崇,家族中心的价值取向的最大特点是对“孝”的张扬,对“孝”的及其家族中心的观念强调,它赞成中华民族尊老敬老、讲求孝道的社会风尚,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有利于家庭和社会的稳定。

4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历史中形成的,它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为此,在当前的城市社区道德建设中,就要在继承社区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弘扬和培育新的城市精神。创新和提升社区文化。“所谓城市精神是城市形象和市民价值观、思想道德水平、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核心。弘扬和培育城市精神就应加强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和人际道德建设,家庭伦理道德建设直接影响到家庭生活的质量和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就是要加强对社区居民的家庭美德教育,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维护家庭稳定。加强社区人际道德建设就是要结合社区居民实际开展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创新和提升社区文化可以以群众性社区文化活动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文化,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营造社区文化氛围。

篇2

高中文化生活第三课知识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民族节日 ,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2、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1)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坚持的原则。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3、为什么要正确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意义)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必要性)

(3)文化是民族,又是世界的。(关系)

4、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1)文化传播的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2)文化传播的媒介:

①传媒的形式(略)

②标志 :印刷媒体的推广

③大众传媒的特点和地位: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集中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3)文化交流为什么---------------文化交流的意义

①从“走出去”角度讲,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②从“引进来”角度讲,有利于学习与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中华文化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促进本民族文化发展,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③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4)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措施(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A、通过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多种文化传播活动,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文化传播)

B、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文化多样性)

C、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既要有海纳百川,,又要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

D、坚持正确的原则,正确处理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封闭主义”。

E、坚持正确的态度。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文化交流态度)

高中文化生活第四课知识传统文化的继承

1、传统文化是什么?

(1)含义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形式(继承性的表现)及 各种形式的影响:

传统习俗的继承: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影响。

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传统艺术的继承: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思想的继承: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2、传统文化为什么---

--传统文化对人们生活、社会发展的影响--------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对今天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今天仍能激起人们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3、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1) 正确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 具体要求: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3) 要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

(4)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 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5) 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与全盘肯定的守旧主义。

4、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1) 社会制度的更替影响文化发展(经济、政治决定文化)

(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4)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5、综合认识教育的作用

A、教育有利于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展示文化的力量。

B、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教育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

C、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能够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发展本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

D、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养上始终扮演重要的角色。

E、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高中文化生活第五课知识文化创新——文化发展的实质

1、为什么要创新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2、如何进行文化的创新

(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这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必须不断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这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既要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又要做到海纳百川。

(4)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文化创造要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坚持正确方向,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封闭主义”、“守旧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6)要推动文化内容、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这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四个关系

A、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B、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关系: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文化创新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C、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1)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2)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篇3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0. 050

[中图分类号] F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0- 0090- 03

最早提出企业文化概念是Z理论的创始人威廉・大内,他认为,一个公司的文化,主要由其传统和风气构成,还应包括一个公司的价值观[1]。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企业管理思想的日益完善,企业文化理论的内涵也在不断充实,概括来说,企业文化是以以人为本为原则,即以尊重人的人格和价值、促进人的发展为中心,摄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创造和接纳新的价值观念、新的眼光、新的精神,结合当代先进的管理策略,为职工构建的一套价值观念和环境氛围[2]。这就表明了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创新有着深刻的影响,只有当创新后的企业文化犹如原有传统文化自发的产物[3],才能规避改变带来的风险,才有可能形成真正适合自己企业的文化。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国有企业文化创新势必要考虑中国传统文化对其的影响。

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它是以儒家文化为思想主流,以道家和释家思想为基础,兼有法、兵、农、墨、纵横、阴阳等诸子百家的思想,其核心是道德教育,重点是心性修养,基本特征如下。

1.1 忠孝仁爱的中心思想

《论语》中,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4]这些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思想,即忠孝仁爱,包括忠、孝、仁、义、礼、智、信。“忠”是立国之本;“孝”是立家之本;“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是立身之本。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国家和家庭,注重对人的道德定位,通过君臣父子、三纲五常,将小我规范于大我之中。

1.2 中庸和谐的价值观念

《论语》中,子曰:“过犹不及。”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庸》中,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孟子》中,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4]这些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即中庸和谐。中庸的思想是凡事有度,一方面保证了发展的稳定性,防止了过度的破坏,另一方面,对于根本性的变革,又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和谐的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1.3 刚健自强的精神状态

孔子有云:“刚毅木讷近仁。”《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又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孟子有云:“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些表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刚健自强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在历史上起了一定的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的积极作用,也构成了现在一批又一批企业创新创业、昂扬向上的独特精神面貌。

1.4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论语》中,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汉书・河间献王传》中,“修学好古,实事求是。”颜师古为其注解:“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汉书》中,“百闻不如一见。”这些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主要表现为重现世、重实践、重事实、重功效。这种态度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历代仁人志士的行为方式,也融汇在了当代一些企业家的思想中。

2 国有企业文化创新的内涵

在中国,国有企业包括央企,也包括省级国资委管理的企业,还包括由地方政府投资参与控制的企业,政府的意志和利益决定了国有企业的行为。国有企业文化创新,是国有企业在企业文化理论探求与具体实践中,将“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与“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5]的有机结合作为基本方略,形成的特有的文化形象,促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学习型组织、创造型组织,在培育和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发挥着全方位的文化引领作用。

国有企业文化创新在国有企业创新中,引领着国有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国有企业经营理念的创新、国有企业技术理念的创新、国有企业服务理念的创新等[6],因而,文化创新在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步伐加快、国有企业市场经济主体地位进一步明确的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有企业文化创新不可避免,但又不可直接使用舶来的创新文化,这种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脱节的文化创新是行不通的。只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新型的、中国特色的创新文化,才能在稳住国有企业文化根基的同时,剔除传统文化中阻碍创新的成分,保留可以促进创新的精髓,融合其他先进创新文化的要素,实现国有企业文化创新。

3 华润集团企业文化创新案例分析

华润(集团)有限公司是有着70多年光荣历史的红色企业,是属于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中央企业,是世界500强企业。它的业务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主营业务包括:零售、电力、啤酒、地产、食品、医药、纺织、化工、水泥、微电子、燃气、压缩机、金融等。

华润一直将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作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即华润的生命之本、动力之源。华润的企业文化创新是华润在70多年的艰苦创业和辛勤耕耘中,继承中国文化传统精华、剔除其中糟粕,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使其符合华润发展战略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国有企业特色显著的忠诚仁爱思想

华润文化创新始终顺应时代潮流和历史趋势,不断探索、不断转型,始终为了党和国家的事业,为了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忠贞不渝、无私奉献的忠诚文化,是华润文化的特质之一,这种特质继承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忠孝思想。华润的经营理念也融入了中国文化传统的仁爱思想,表达为一切以人为本、人口驱动增长、尊重人文精神、改善人们生活。这是华润的经营方针和对改革发展、内控管理、业务开拓等方面的主张和观点,随着华润从“联和行”,到改名为“华润公司”,再到改组为华润(集团)有限公司的各阶段战略目标的不同,而不断丰富、充实的。这也是华润标志中四个“人”字的内涵,它表达了华润经营企业、服务社会、造福大众的根本宗旨和不懈追求,体现了华润仁者爱人,造福人们的观念。

3.2 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业绩导向观念

华润摒弃中国文化传统中与世无争的中庸观念,适应市场竞争,遵守市场规则,以市场为导向,树立起业绩导向、追求业绩第一的价值观。华润要求业绩不仅表现在经营规模、发展速度上,还要反映于效益和效率的改善、资产素质的提高、组织能力的提升、业务发展和管理模式的创新等各个方面,是均衡、全面、高质量的业绩,这是华润文化创新的又一体现。业绩是华润选人、用人、评人、励人的基本标准。

追求业绩的同时,华润更加信奉客户至上的理念。华润悉心维护客户和消费者的权益,努力为客户提供更为优质、更为环保、更为人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不断超越用户的期望,精诚和客户合作,为客户创造价值,与客户共同和谐成长,进而促进业绩,这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观念相符合的。

3.3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主创业势头

华润创业有限公司是华润集团下属企业的上市公司之一,为香港恒生指数成分股之一。它专注于消费品业务,遍及中国大陆及香港,主要从事零售、饮品、食品加工及经销、纺织及物业投资业务,支持着集团零售业务的持续增长。

华润将自己定位于“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多元化企业”,传承刚健自强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实现“与您携手,改变生活”的庄严使命,坚韧不拔、勇往直前,充分表现出了华润自主创业的势头。通过自主创业,提升客户生活品质,华润将企业的发展融入到社会发展和美化生活之中,表达了华润在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中求得企业自主、自强发展的价值取向。

3.4 秉承优良传统品质的诚实守信核心

诚实守信是优良的中国传统品质,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态度,也是华润的核心价值观。华润倡导全面的诚信观,诚信于股东、诚信于客户、诚信于员工、诚信于社会。

华润诚信观中的诚信于股东,就是要把股东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说假话,不做假账,不做有悖于股东利益的事,全心全意为股东创造最大化的价值;诚信于客户,就是要想客户所想,竭尽全力满足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优质安全的产品与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与客户共同成长;诚信于员工,就是要关爱员工,尊重员工,努力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重视员工的职业健康,促进员工的职业发展,保护员工的各项权益;诚信于社会,就是要认真履行社会化责任,致力于节能减排和环境友好,积极开展慈善公益事业。[7]

4 结 论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国有企业文化创新很好地解决了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不能将引进的创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坚守原有传统文化,固步自封;一个问题是直接使用舶来的创新文化,犹如空中楼阁,脱离基础,脱离中国实际。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国有企业文化创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传统文化中提取创新精神,同时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对国有企业的冲击,立足国有企业实际,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文化创新之路。

主要参考文献

[1] 威廉・大内. 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M]. 孙耀君,王祖融,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 王长根. 美丽管理――本来意义上的企业文化[M]. 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1.

[3] 张朗峰,李耀士. 基于传统文化的企业创新文化――以海尔创新文化为例[J].特区经济,2005(9):351-352.

[4] 王国轩. 四书:论语 大学 中庸 孟子[M]. 北京:中华书局,2007.

篇4

二、将传统文化渗透到高校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声乐鉴赏”是高校声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生通过传统文化能够增加对我国音乐艺术的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基本特征的了解。我国的艺术特征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字正腔圆的艺术特征,另一方面是声情并茂的艺术特征。字正腔圆的艺术特征不只说明了字的声乐性,同样也说明了腔对声乐的重要性,字和腔是一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矛盾统一体,传统声乐理论中就对字正腔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清代文学中《顾语录》中:“字为主,腔为宾,字直重,腔宜轻,字立刚,腔宜柔,反之则喧宾夺主矣。”就阐述了字与腔的关系。而声情并茂的艺术特征是在字正腔圆的基础上,注重声情并茂的表现,注重表达人的思想感情,要认识到“情”和“声”的辩证关系,它们是相互依存的,二者缺一不可。没有情感的演唱即使技巧在好也是不能够打动人的。将传统文化渗入到声乐教学当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提高声乐教学的教学质量。

(二)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渗入传统文化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有效手段之一,声乐文化是世界多元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声乐文化是一个国家本质和文化特征的文化现象,我们能够透过声乐文化感受到整个国家文化的特点,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渗入传统文化,例如通过学习《锦绣中华》、《爱我中华》和《中华之爱》等歌曲来了解我国的民族文化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情感,试着通过观看民族声乐文化的电影,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又能拓宽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的声乐知识,高校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化底蕴的重要时期,在高校教学中渗入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还可以促进文化的发展。

篇5

高中政治文化创新的知识1、我们为什么要积极开展庆祝民族节日的活动?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③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为什么要保护文化遗产?(地位+意义)

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②保护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③保护文化遗产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3、为什么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1)地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特点: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3)现状: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

(4)意义: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会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4、怎样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1)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本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2)原则: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5、为什么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文化是世界的,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2)文化又是民族的,各民族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3)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6、为什么要进行中外文化交流?

必要性:

地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特点: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

要求: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意义:

(1)对内:

①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维护民族文化。

②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

③有利于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我国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④有利于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2)对外:

①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②有利于加强两国人民的友谊,发展友好合作,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7、如何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①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②利用商贸活动、人口迁徙、教育等途径,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推动文化传播与交流。

③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④在中外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中,要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⑤正确处理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封闭主义等。

8、传统文化的特点

(1)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传统习俗、建筑、文艺、思想的继承。

(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内涵又因时而变。

(3)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9、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1)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2)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10、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的态度:

(1)继承角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落后腐朽的东西,要“移风易俗”,自觉地改造或剔除。

(2)发展角度: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3)创新角度: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积极吸收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

(4)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推动我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提高我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5)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反对“封闭主义”“守旧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1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1)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2)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能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1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社会制度的更替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是重大的。

(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3)思想运动促进文化发展。

(4)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13、全面认识教育的作用:

(1)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2)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育也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类文化传承中产生重大影响。

(4)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4、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2)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是一个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3)文化创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时代要求。

15、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1)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2)基本途径:

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学习、借鉴、融合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主体角度: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进行文化创新要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4)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反对“封闭主义”“守旧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5)必由之路: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

提高政治成绩的答题技巧1、高中政治选择题的技巧。

选择题题干在情境设计和设问上多种多样,题肢往往似是而非,迷惑性强,稍一疏忽,后悔莫及。要想解答好选择题,首先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准确把握概念和原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是选择题主要考察内容,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其次,养成好的习惯:做题习惯,如建立错题本,或在资料中对不同难度的题做不同的标记,对反复出错的题进行重点分析;总结选择题的干扰方法、做题的好的经验习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好的思维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

2、问答题解题技巧。

要注重切入语,观点要明确,能分段就分段能分点就分点,标清大小点,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引用材料关键论述。

3、启示类启示型的设问有“给我们什么启示”,它包括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启示等等。

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技巧上,一般先提出理论依据,然后再提出应该怎么办,针对材料中的问题,寻找措施。答案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

4、启示类启示型的设问有“给我们什么启示”,它包括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启示等等。

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答题技巧,一般先提出理论依据,然后再提出应该怎么办,针对材料中的问题,寻找措施。答案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

在政治答题时要避免哪些问题1、急于求成。

不审题,不构思,怕时间不够,想一句写一句,结果不是错解题意,用错原理,就是重重复复,颠三倒四,该回答的没回答好,不用回答的却写了很多。

2、照本宣科。

不理会题目的具体要求,不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紧扣题意进行回答,只是一味地按照复习资料或辅导老师给的相似题的答案答,结果由于答题的针对性不强,得分率不高。

3、表达不准确、不科学。

篇6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4.0065.02

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其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马克斯·韦伯在其经典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将西方资本主义兴起的原因归结于根植于新教文化的资本主义精神,从此开辟了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社会兴起和经济发展的一个崭新领域。因此,各个民族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千差万别,民族文化对本民族的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存在巨大差异,如果要分析某一特定民族特别是该民族聚集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必须对该民族的文化进行具体分析,否则有可能造成决策失误。因而,研究某一民族传统文化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是促进该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1传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1传统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不同的人对其有不同的定义。一般认为,“文化是人们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一切财富,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人们所具有的各种生产技能、社会经验、知识、风俗习惯等”。而各民族的文化则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由于历史的长期沉淀,从而使文化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而且,这种各具特色的文化,在各民族的发展过程中,还会以各种形式传递,世代都会受到该文化的影响,从而会形成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差异也成为区分各民族的一个重要标志。

1.2传统文化对经济发展影响途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社会道德规范等制度的形成基础,是一个国家上层建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各地实践表明,虽然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定与其文化水准相对应,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落后的生产水平往往对应于落后的传统文化,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往往可以用传统文化的地区差异来解释。

1.3传统文化对经济发展影响

关于传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学术界一直存在两种理论:一种是“文化决定论”,该学派认为,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其中,符合现代精神的文化价值观对现代经济发展具有正面的、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与现代精神不符、传统保守的文化价值观则对经济的发展起负面的、消极的阻碍作用。因此,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对其现代经济的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另一学派则认为,文化本身并不存在积极与消极之分,关键在于对文化的如何利用。因此,如果一个民族中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价值观占优势,该民族往往会有较快的发展速度,反之,如果一个民族中阻碍经济发展的价值观获得优势,则有可能使该民族陷入不发达的境地。

2土家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2.1宗族观念浓厚

宗族是各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所形成的一种组织形式,是一种融政治、经济、社会于一体的社会组织。“由于传统习俗的力量,某些物质、经济力量的联结,使它具有多重功能,并能在农村社区发挥广泛的作用”。从土家族发展历史来看,土家族人的生存条件一直比较恶劣,须依赖于群体力量才能生存,从而促成了土家族人聚族生活。随时间的流逝,这种聚族生活逐渐演变成土家宗族,并形成了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族观念,直到目前,这种观念依然根深蒂固,族规族训仍对土家族人具有很强的约束力。

2.2山地文化突出

土家族世代居住在湘、鄂、渝、黔交界处的大山区,岩石遍布、山高坡陡、森林密布、野生动植物繁多,最初的生存手段就是凭借自身的勇敢和团体协作在深山密林里进行狩猎,形成了特有的山地经济。同时,强调“物我所用、用物适度”、“以和为贵”以及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资源观等仍然是目前的很多土家族聚集区所秉承的基本理念。

2.3开放性明显

由于土家族位于中国东西南北的交汇点,历史上曾经是进入四川和大西南的主要通道,在军事上常为兵家必争之地,同时,地理位置的独特性也造成该地区成为历史上蜀文化、楚文化以及汉文化等大文化的结合部等,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原有的土家族传统文化不断地经受外来文化特别是汉文化的冲击,在兼容并蓄的过程中,土家族传统文化逐渐发展成一种具有多元化特性的开放性文化。虽然这种文化的开放性导致当今的土家族人在服饰、语言、上产生了一些的异化,但也说明了该民族本身旺盛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

3土家族传统文化对土家族聚集区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3.1浓厚的宗族观念所引发的群体意识有利于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关系客观来说,土家族的有些族规具有一些封建迷信因素,但是,土家族族规中的很多内容具有很强的积极意义,比如,很多族规都规定,族人必须奉行“尊老”、“敬老”、“以孝为上”的理念,在家庭矛盾的处理上,要求矛盾双方相互体谅、以大局为重,主张夫妻、兄弟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提倡邻里之间、宗族内部团结互助,甚至有些宗族还实行内部集资,将集资所得用于“资助成才”、“扶贫解难”等方面,有力地体现了宗族“一人有难、大家齐帮”的集体主义精神。所有这些都非常有利于营造一个和睦、健康的人际关系,这种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3.2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利于当地可持续发展

土家族是一个多神崇拜、笃信万物有灵的民族,有些人曾把某种动物、植物、无生物等当成自己的祖先。因此,土家族人认为,自然界万物都有神气,需敬重和善待。对自然资源不能索取过度和滥用,必须保持人与自然相互协调。比如,湘西永顺县瞿家寨的瞿氏宗族就在族规明确规定:“在使用自然资源时,不能独个占用”,暂时不用的树木,他们以宗族名义封山育林,没有全宗族的同意,不能砍伐,无论是用柴、用木还是用地均不能过度使用。这种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自然资源观非常有利于当地的可持续发展。

3.3文化的开放性有利于人力资本素质的提升

如前所述,土家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注重兼容并蓄、开放式的文化。因此,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成长的土家族人也具有兼容、开放的基本特征,“尊师重教”、“注重学习”等也是这个民族的基本特征之一。这种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学习能力恰好满足了学习型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同时,这种素质也有利于提升土家族聚集区的人力资本素质。

3.4土家族传统文化能直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土家族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蕴含了很多经济发展机会。比如,土家族的饮食文化,如湘西腊肉,就是一种享誉全国的特产,目前,有些生产者已经通过在这方面的投资获得了不菲的收益,如果能将其规模和技术进一步提升,必将能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其次,土家族长期对自然环境的注重,不但造就了诸如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猛洞河等著名的风景区,同时,土家族的特有文化也吸引了国内外的众多游客。此外,土家族所特有的酿酒、手工艺品制作、土家服饰等也是一种巨大的财富,只有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必将带来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4土家族传统文化对土家族聚集区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4.1部分地区小农思想仍然比较浓厚

虽然土家族文化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在偏远的山区,特别是在那种聚集地村寨户数比较少、交通很不便利的地方更是如此,从而形成了比较封闭的生活文化。一般来说,这部分人不愿意打破传统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理念,具有浓厚的农耕意识,满足于当前的这种自给自足、仅够温饱的生活状态。这种精神状态无疑极大地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4.2商品经济意识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当前,土家族聚集区货币化程度很低,成本观念淡漠。人们在修房、收割等活动中,免费互帮现象仍然普遍,主人只需提供食宿不需支付工钱。如果来了客人,往往也是免费提供食宿。这种相互帮助虽然体现了一种民族团结和社会美德,但是却不利于竞争机制的形成,使得很多该聚集区流行着“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等具有浓厚中庸思想的传统谚语。这种观念虽然使自然经济得以继续延续,使民风淳朴成为一种常态,但是却不利于更高效率的生产方式的出现,从而也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4.3宗族势力的过度干预可能会破坏当地社会稳定

虽然宗族具有稳定社会的功能,如果宗族势力中的不合理成分无限制发展则有可能成为破坏当地社会稳定。如族规中的“不许离婚”、“不许改嫁”,“不能改变祖宗的规矩”等规定就严重地制约人的行为,不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宗族之间的帮派之争、对村委会的干预、对小姓农户的打压甚至将族规凌驾于法律之上等现象在各地也是屡见不鲜,破坏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同时这种修祠堂、修族谱等行为也浪费了农村宝贵的资金,不利于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5对有效利用土家族传统文化来发展当地经济的主要建议

5.1大力保护和发展有利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土家族传统文化土家族传统文化里面“敬老”、“团结互助”、“以和为贵”以及讲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观念对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均具有很强的积极意义。为了促进该聚集区经济发展,必须对这些文化给以保护,可以利用发达的媒体工具,对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事例进行广泛宣传,并配以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反之,则给以批评和谴责甚至法律惩罚,来保护和发展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经济潜力。

5.2做好对土家族传统文化的开发和利用,提高土家族传统文化对当地经济发展的直接贡献虽然当前部分地区对土家族传统文化进行了大量开发与利用,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很大的不足,未能体现出其应有价值。相反,某些传统文化又存在过度开发的现象,特别是对某些文化的掠夺性开发造成了对这些传统文化的严重破坏。因此,当前应该对这些开发和利用行为进行进一步的规范,提升产品的广度和深度,努力提高其经济附加值,以此来促进当地经济收益的提高。

5.3引导当地居民提升自身素质,尽力抑制土家族传统文化的不利影响为了促进土家族聚集区的经济发展,必须在土家族聚集区营造一个稳定、健康的社会环境。当前,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抑制宗族势力对农村社会和经济的不当干预,提升国家法律在当地的地位,杜绝族规族训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现象。当然,在抑制土家族传统文化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方面不能操之过急,应重点做好引导和教育,特别是商品经济意识的建立和发展,更不宜进行过度的外在干预,否则有可能会适得其反。参考文献

[1]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12(1):384.

[2]曹立村.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文献综述[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6):64.66.

[3]杨春彩.简论土家族传统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2.14.

[4]王天意.宗族的功能及其历史变迁[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5,(4):50.53.

篇7

关键词:

现代包装设计;中国传统文化;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文化,它是通过5000年的实践所获得的结晶,正如大家所知,在传统的中国文化艺术形式当中,现代包装设计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从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可以看到不同的传统文化,最早的瓷器也是世界各地所公认的,它的建筑风格主要来自于最普通的百姓生活,尤其是对民间剪纸,图案等,都属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由于人们对这种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同,同样也会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变得更加多元化。

一、现代包装设计的发展

包装设计伴随着人类的不断创造而改变,因此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对于每一个阶段当中所出现的包装设计,有规定的一方面,也有变化之中的另一方面。所以无论是原始的动物毛皮、以及植物根茎等一些天然材料,还是现代的塑料、铝箔纤维、所有的复合材料,如人造材料,同样也具有不难显示的主要功能,由于它们之间的包装是基本相同的,即可以保护好产品不被损坏,而且还同时具有相当良好的运输,因此更加方便储存和美化该产品,也能更有利于进行销售。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根据传统文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地域差异的变化,现代包装要在内涵、形式和结构上不断创新和发展:现代包装设计的变革应该是一种新的购物方式。超市购物,自助购物,让人们摆脱了原有的那种需要从销售人员那里去直接了解产品的基本信息,只有去除推销员去进行包装的称重重量的主要时间。以一个独立的方式使产品面向消费者,如果生产商想要销售更多的商品,那么我们必须是有效的和更全面的产品包装设计,而且还具有个性化的包装结构。还需要设计出充满活力的颜色匹配,以及更多的特点等,以吸引消费者的关注,从而使产品更具竞争力的市场。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目前,我国大部分现代包装设计仍处于一味追随国际潮流的阶段。特别是受非情感性、功能性的审美观念,导致了外观、结构、色彩、图案、功能等方面的相似性,从而导致现代包装设计无法突出产品的主要个性。因此,我们需要找到真正的设计语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人们的意识中是潜移默化的,它可以形成一种精神力量,但也具有很强的形式。

1、中国哲学在现代设计中的元素

许多设计师普遍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根本就没有哲学,只有伦理,所以设计也就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因素,这是因为改革开放的改变,所造成的西方文化中的“侵略”,大多数人都站在西方哲学体系中根本就没有传统的中国哲学思想。中国哲学是中国古代的各种思想,在现代的设计当中是最常用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

2、在现代设计理念中,天地与人的融合

中国创造的特性主要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在古代的认识当中所关系到的五要素是自然的规律,而且它也是工作平衡的一种方法。这五个要素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是不可或缺的,而且所创造的物质都来自于自然,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被神所创造出来的。而且还具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这是对古人本质的一种认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对“天人合一”的体现,并不是违背自然规律,自然和谐发展的。

3、中国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文化遗产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在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下,而具有的制度和价值观。的设计语言并不难。尽管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由于受中国文化体系的限制,特色学说的说法主要意思是随着高度的封闭和一些保守的图像。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开放和世界经济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需求和不同文化的冲击,在交流中也不断获得新的生活。

4、在现代设计中,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

目前,一些产品包装设计,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同时,它的大部分是一个相对丰富的中国特色符号经过简单地印刷并进行一定的产品包装,这种方法不仅表面反映了传统的文化元素,而且还会将严重缺乏文化内涵的产品,从而进行更深入的挖掘,这对我们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设计语言没有任何的帮助,同时也很难去推动现代包装设计在中国得到进一步发展。我们只有通过内部机制,相对调整,从而去改变和完善内部的运动。同时还要加强运动的内在特征,将传统的自然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于“本土文化的个性设计”,对传统文化的转型与整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包装设计的巨大影响

不同民族在包装材料中都有不同的颜色,由于所生产的工艺巧妙,风格独特,装饰风格鲜明,而且还具有其浓厚的乡土传统风格,同时让外国人也感到比较陌生。然而通过我们所进行设计的定义就是,设计是有目的的活动策划,它的包装设计是策划活动的主要基本形式,在包装设计中同时需要通过视觉所要传达出来的想法和计划,并用文字和图形形象生动的直接向人民传达产品的基本信息,让人们通过这些视觉元素来了解你的想法和计划。从而达到设计的主要目的,而且也能让人感动,足够的细节就可以让人感动,其实,创意的图形本身也可以打动人,色彩档次和材料都可以打动人,所以设计各种因素的有机艺术作品就可以直接打动人。

四、结语

现代的包装设计可以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符号,同时它也是最优美的语言之一,它是一种通过所传达信息的视觉进行的传达设计,如商业文化交流。它就能够映射出一个国家的民族传统社会文化。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包装设计的初步认识,对基本特征进行了基本的分类和进一步的了解,并从而总结出其平衡点和影响因素,而且还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选择并按照所设计出来的要素变得更全面、更完美并与之相结合起来,还可以在古代和现代当中通过不断的增加内涵和本质的中国传统文化,也不失现代包装设计时尚的感知开拓者,从而成为当前包装设计的一大新课题。

作者:黄苹 单位: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

参考文献

篇8

1、概述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地域文化和全球化浪潮的冲突影响着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地域文化的生存与否和自身文化的生命力和民众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心有直接的关系。不可否认的是,在全球化浪潮下,我国在文化领域受到的冲击是非常明显的。在整体范围内,中国建筑师要么无甚创意地大批量生产着所谓的国际化建筑,要么固步自封的对传统建筑形式做粗浅的理解和简单的外形模仿,在许多重要建筑设计项目中,往往寄期望于外国建筑师,但国外建筑师对中国建筑文化的精髓理解程度令人怀疑。但这些外国建筑师的设计却又往往打着“创新”的旗号,迎合了国内某些领导追求“创新”的需要。实际上,在建筑设计中的“创新”应当是建立在对自身文化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从而设计出能够体现自身文化特色的建筑,而不是盲目的追求外在形式上的简单“变形”。但遗憾的是,对“创新”的理解却往往普遍存在于“形式不同”这一最为粗浅的层面上,因此形式怪异但难言美感的建筑设计屡见不鲜。然而正是中国传统建筑含蓄的表达方式让现代的建筑师感觉困惑,除了对古老建筑“飞檐雕花”的形式简单模仿外,对建筑内在精神的追求却被忽略了。在笔者看来,要探讨现代建筑设计对传统文化、传统美学的继承和发扬,设计出融合现代与传统的风格的建筑,应当是建立在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深入了解中国传统美学是必然途径。

2、当代中国审美的文化特征

2.1传统美学的基本特征

美学的本质是哲学。在中国的传统美学中,并没有明确的提出“何为最美”的问题,而是追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表达,即通过对美的追求而上升至哲学的高度。在理论界普遍认同的观点之一是:“东方美学的中心根本不是形态,重要的倒是以形态为线索,追求所暗示和所超越的东西”,“如果限定了明确的形态,就是西方美学的中心概念”。

对于中国传统美学的最高精神,许多学者都认为在于表达独特的世界观,因此“中国传统哲学从来不像西方哲学那样在世界之外去追寻某种超验的形上本体,而是把本体看作就在世界之中。中国哲学的主要基础是天人合一说和元气自然论”。如古老的道德经上对美的论述,以及近代季羡林等名宿对美的论述,都体现出了较大的模糊性,而西方美学的研究则侧重于对美学的逻辑分析。这种东西方审美角度的差异根本上在于东方直觉式思维为主和西方逻辑思维为主的差异。

2.2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脱节

从总体上看,中国现代的审美意识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而又和传统文化存在着比较割裂。二十世纪“五四”第一次动摇了传统文化中儒家理论和审美观点,而“”则是对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和摧毁,传统建筑被破坏殆尽。以至于改革开放后的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近乎于脱节。尽管在人们的思想中,仍然觉得传统建筑文化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但要仔细的研究传统建筑文化却又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改革开放后的大众化思潮又让没有深度的“浅平”审美成为了一种时尚,审美的人文内涵和理想主义色彩被对纯粹的形式美的追求所取代,传统历史文化内涵变成一种装点门面的东西。对此徐碧辉曾评论“在看起来更多地实现了审美化、艺术化的时代,其实审美和艺术最为贫乏”。

因为对审美的标准的变化和东西方审美标准的差异,才导致了东西方建筑设计理念上的根本差异。西方的古典建筑,如科隆大教堂、罗马斗兽场等,在建筑设计理念上都有着典型的西方建筑色彩,也有着比较明显的逻辑特征,因此国内的学者在研究西方建筑设计理念时往往更容易理解。而正是因为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对“美”的界定模糊,追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因此也导致了中国的传统建筑模式在传承和发扬上的困难。要在现在的文化氛围中研究现代建筑和传统文化的衔接和统一,也只能暂时从一些传统建筑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寻求和现代建筑的融合。本文正是尝试在这个方面做出一定的探索。

3、现代建筑中传统色彩的运用

对色彩的运用在各个民族的建筑设计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国传统建筑中对色彩的运用是由“青、黄、赤、白、黑”所构成的“五色体系”,各种颜色都具有明确的内涵,如红和黄就被认为是最高贵和最重要的色彩,被运用到皇宫、国旗颜色等非常严肃的场合。笔者大致总结了在当前现代建筑中对传统“五色体系”的运用,概括出如下几类基本的传统色彩运用的成功案例,并试图总结一些可以参考的原则:1红色的运用 红色无疑是传统建筑中最为注重的颜色,其运用原则一般是在建筑的墙面或主要构架上,甚至于可运用到建筑的屋檐等位置,往往可达到非常强烈但又不失庄重的视觉冲击,如南京奥体中心的墙面和重庆国泰艺术中心屋檐颜色的运用就是成功案例;2黄色的运用黄色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一般是皇族专用,因此黄色的运用在近代建筑的运用中都非常的谨慎。从笔者所掌握的实例来看,黄色的应用实例倾向于将黄系进行扩展,尤其是屋顶黄色的运用,可营造出一种“意向”特征;3青色的运用 青色在传统文化中所代表的是“生命力”和“静重”。但单纯的青色使用往往不容易形成明显的传统建筑特征,而当辅以绿色等柔色,可营造出静谧而又不失活力的建筑特征。4紫色的运用 紫色在中国传统色彩中,是一种与天神、祥和相联系的色彩。在表现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中,似乎应该运用到特定的建筑类型中,如居住、文化或娱乐建筑,但有点令人不解的是,运用紫色建筑作品在目前很少见。

4、“天人合一”的建筑设计思想

中国传统思想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非常重要而正统的哲学思想。在传统建筑设计中,除了非常庄重的建筑场合,建筑元素的使用会倾向于使用纯净自然的建筑材料,将建筑整体尽量融入到周围的自然环境中去,且会在建筑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元素,让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和谐共生。比如北京城在明清两代中的整体布局规划即以星相来作为参照,将紫禁城位置对应于紫微星就是这一设计思想的重要标志。而传统的建筑设计思想中“风水”的概念更是深入人心,大量的建筑实例表明在进行建筑的整体布局和局部的构造设计时,“风水”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实际上“风水”这一学说从美学上看,其本质是强调建筑的选址和形态设计与周围自然山水的统一和映衬,同“天人合一”的思想具有类似的内涵。在紫禁城的设计中,就大量使用了对自然景致的模拟(如星宿等)来体现“天人合一”的建筑设计思想。例如按照二十八宿所代表的不同含义,分别以太微恒南的三颗星来命名端门、左掖门和右掖门。在紫禁城的正面设立端门和午门。为了让自然界的“银河”引入,有在午门与太和门之间开掘金水河来象征银河。像这种自然景致的模拟和建筑布局的对应关系在紫禁城的建筑设计和整体布局中的例子非常多,不一一详述,但其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即通过建筑来表达“天”和“人”之间的依存和融合的关系。

“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好,“风水”设计理念也好,都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建筑的设计中,要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需对设计师对传统文化有必要的了解,才能把现代设计元素和传统文化思想相融合,方能在设计时体现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风格。

5、结语

现代建筑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当代建筑设计中的重要课题,这需要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理解和传承的基础上。在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果缺乏对自身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就无法设计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建筑,也不利于推动建筑设计思想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1.1传统的概念

就“传统”这一词汇而言,其主要是起历史相传而来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的共同认识基础上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观念。可见,就传统而言,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和规律性。建筑装饰作为社会中的一种文化而存在,其与传统之间存在同样存在着一定的内在的联系,其在成为传统建筑装饰之前,必然有一段被广大群众接受认可的过程,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沉积积累之后而成为一种传统建筑装饰。

1.2建筑装饰语言的内涵

建筑装饰语言在根本上说,其实表达建筑的一种手段,该手段是在建筑装饰实践活动中,经过长期的创造和总结而来的。建筑装饰本身是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产物,同时具备一定的技术性、艺术性、实用性、审美性等。建筑装饰语言作为建筑装饰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样兼具上述建筑装饰的几大特性。可见建筑装饰语言是双重的统一载体,是行和义的的结合体。在这里行主要是指建筑的形式、材料、空间等,义主要是指其所要向人类传达的思想和信息,即其所要表达的内容。

1.3属性的概念

事物是一个具体的存在,在存在的过程中其本身具有一定的性质,如形状、颜色等等,同时事物在存在的过程不是独立存在的一个个体,而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在一起,在联系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关系。事物的属性主要是指事物的性质及与其他事物的关系的总称。就传统建筑装饰语言的属性而言,其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其来源、特征、内在规律等都是其自身属性的一部分。

2传统建筑装饰语言的来源

一提及传统建筑装饰,人们普遍的思考方式是从审美的角度进行理解,可是翻开建筑装饰的相关记载查看其演变历程可知,其来源并非仅仅是单一的审美功能,而是在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追求的基础上,综合发展演变而来的。首先,传统的建筑装饰源于其使用价值,是对人们对物质生活的一种满足,使建筑更加的坚固耐用。例如,高邮龙虬庄遗址中的杆栏式建筑,为了解决防潮的问题,在地面所进行的蚌壳面的铺设。其次,传统的建筑装饰来源于中国传统“巫”文化的体现,以满足人们对于情感和精神力量的追求。例如,在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红烧土颗粒铺设的活动广场,该处的红烧土颗粒已不是就其使用功能方面的需求而铺设的,而是与原始的巫术礼仪行为有关。最后,传统的建筑装饰在一定程度来源于对于美的追求,从而满足其自身的心理愉悦。可以说对于美的追求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这种审美意识有着一定的传承和继承性。例如,在建筑构造中的对称原则即是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不断增强而产生并得到传承和发展。

3传统建筑装饰语言的基本特征

传统建筑装饰语言作为语言符号的的一种,其必然像其他语言一样,具备可解读、可传递、可归纳以及可演绎的基本特征。这有在具备这些特征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对建筑装饰语言进行积淀、传承、演绎,使我国的传统建筑装饰语言真正的传承和发展下去。同时,传统的建筑装饰语言作为建筑装饰的外在体现,建筑装饰在发展的过程中深深的嵌入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印记,因此传统的建筑装饰语言也同样深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无论从题材、样式、色彩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伦理性和等级性。另外,在传统建筑装饰发展过程中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都具有一定的自身特点,但是在整体而言,均呈现出一定的统一性和继承性,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社会大环境的印记,均是对传统的建筑装饰的积淀、传承和发展。

4传统建筑装饰语言的内在规律

传统装饰语言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深受我国传统文化及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在其内部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主要体现在装饰题材的选取及造型设计等两大方面。就装饰题材的选取而言,在对装饰题材选取的过程中均细致而慎重,这源于我国传统文化对相关题材的神圣理解。在对主题的表达上均正大而鲜明,并在表达的过程中体现出一定的平和、谨慎、严肃的氛围。在对装饰题材的寓意上均体现着祈福纳祥的寓意,以求平安吉祥,在这方面的表达上一般是通过谐音的利用、符号化的题材、隐喻的表达等来实现。就造型设计而言,首先是在利用线条的过程中曲直相结合使用,从而表现出刚柔相济的视觉美感。其次在造型设计中充分利用动态的设计,以求动静互生,从而实现我国建筑崇尚的稳固与和谐的审美标准。最后,在造型布局的过程中,充分讲究疏密相间、离合互应的装饰意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视觉享受。

篇10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优良。而传统文化对于凝聚和团结各族人民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基本出发点。以其他文化作为补充的多元文化结构,也是古往今来中国大地上,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相对于现代而言的一切文化成果,而继承和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对于构建中华民族的现代精神又具有重要意义。

指出,优秀的传统文化包含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以及道德理念等。既可以启迪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也可以启示治国理政。加强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更体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对策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文化全球化也不可避免的对传统文化造成冲击。甚至使其面临严峻挑战。不仅如此。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疏忽了精神领域的完善,使得传统文化失去了它在社会中的巨大整合功能。与现代生活之间产生了分离,使原来的伦理价值以及规范体系与现代社会生活显示出越来越多的不适应,造成当今社会不少人价值观的偏离以及道德的缺失:多少人还记得“舍我其谁”的历史使命感?多少人还记得“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执着精神?多少人记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节俭精神?多少人还记得“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的真心真情?又有多少人还记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明确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将祖国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基础性资源,构建中华民族的现代精神。

优秀传统文化有其固有的独特性。既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主体性、延续至今的连续性、海纳百川的包容性以及与时俱进的时代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扬弃地继承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既要汲取其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内涵,又要认真分析、综合思量,将其创造性地转化和发展。

首先,要充分重视对广大青少年以及高校学生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当下,很多年轻人信仰迷茫、道德缺失、价值观扭曲、诚信意识淡薄、传统文化知识素养差、道德精神默然,这就需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优秀历史和思想文化精髓。将其融入到时代价值中,坚定青年人的理想信念,有能力抵御多元文化中不良成分的冲击。要以青年人的“中国梦”为纽带。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与院校思想教育的深度融合,进一步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青年人的道德修养;加强例如图书馆、校史馆、档案馆等教育平台的建设工作,发挥好其文化育人的功能;还可以以名人讲堂、讲座、演讲等各种形式,邀请文化名家进入校园,进入课堂,更好的宣传传统文化,培养青年人的民族忧患意识以及爱国主义精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其次,就是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化发展。既要保留其合理内核。又要借鉴和吸取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使传统文化更好地与多元文化相融合。保持强大的活力,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当下倡导的时代精神,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利用好历史名人故居、博物馆及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名胜古迹等一切社会文化资源,作为古今中外文化传

篇11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医院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要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以大力培育和倡导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为核心,融合时代文化特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体现中医医院个性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学术研究、人才培育等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基本原则

坚持突出特色。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融合时代文化特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我院中医药文化特色。

坚持统筹规划。中医药文化建设与医院总体发展规划相衔接,与医院文化建设相结合,做到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的有机统一。

坚持因地制宜。按照总体要求,从我院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建设工作充分体现医院个性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

坚持促进发展。紧紧围绕医院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以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管理等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主要目标

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进一步增强我院中医药文化底蕴,彰显中医药文化氛围,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管理文明的有机统一,通过中医药文化建设,使人民群众从诊疗环境、就诊方式、服务态度等方面切实感受到独特的中医药服务。

二、医院文化建设的内容

(一)价值观念

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医药中的集中体现,主导着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要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中“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价值观念,认清自身价值需要、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关键,在思想理念、价值取向、培育方针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医生和护士是直接为病人服务的人,必须确立和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把维护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感动人,通过开展以“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次详细的入院介绍、一张舒适的病床、一壶热水、一个整洁的环境”的活动,为病人提供温馨、细心、爱心、耐心的服务。各科室要在医院价值观念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切实改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医德医风建设等各方面的工作。

(二)医院宗旨

医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我院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坚持“诚信为本,仁德为先,人性关怀,科技兴院”的宗旨,推动医院文化建设,行风建设,不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即待人处事真诚、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本义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弄虚作假。仁德即是要对患者做到想起所想,急其所急,心系患者。这反映时代特征,具有前瞻性;有利于激发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建院方针

年来,我院坚持“科技打造医疗,疗效树立品牌,服务善待患者,关爱铸造人生”方针,不断强化科技技术含量,引进现代化的诊疗设备,营造专科特点,打造专科优势,为每一位患者提供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人性化、现代化的医疗服务。同时,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保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灵魂,不断改进医院各方面工作、增强员工凝聚力。这是提高医院创造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是中医药事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证。

(四)行为规范

1、诊疗行为规范

医务人员要加强法律意识,要尊重病人的知情权、隐私权;在医疗活动中,要遵守卫生管理条例、行政法规和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以免造成患者人身损害事件;

要规范医疗文书的书写,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书写;要加强医务人员的责任心,避免在诊治过程中出现误诊、漏诊等现象发生。

2、言语仪表规范

我院医务人员在接待患者和家属时,必须遵循文明服务用语规范,使用“您好”、“请”、“对不起”、“谢谢配合”等文明词语,做到一要有称呼,二要有礼貌,三要用亲切的语言,大力提倡文明敬语,坚决禁止使用禁语。

医生上岗统一着装男性必须配长裤、皮鞋,夏天不得穿大短裤、露脚趾凉鞋。女性也可搭配裙装,裙边不能超过隔离衣下摆。冬天不得穿长统靴上岗,夏天不得穿鞋拖。冬夏装更换按医院统一时间要求,不得擅自更换。隔离衣保持整洁无皱褶,每周换洗一次,特殊情况下随脏随洗。

3、教学传承规范

规范教学传承行为,有利于我院中医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我院人才的培养和医院的长期发展。教学传承规范,是传道授业、学医习业等方面的行为准则,应弘扬中医尊师重教、教学相长的优良传统,老师应为人师表、修身正行,平易待人、乐育英才,乐教敬业、口传心授,因材施教、循循善诱,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示人规矩不示人以巧;学生应尊师重道、谦逊恭敬,持之以恒、精勤不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学贵专一、思贵沉潜,继承创新、与时俱进。

4、特定礼仪

我院建立健全保障中医药特色优势充分发挥的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将各种行为规范通过制度固定下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具体明确、切实可行的体现中医医院特点的《员工手册》。

同时,将《员工手册》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全员培训中,定期开展讲座,并注重培训形式的多样性、趣味性,提高培训效果。将行为规范的执行情况纳入目标管理,制订考核指标,建立奖惩办法,落实考核结果。

我院曾多次开展此类竞赛及考核,在全体员工中开展执行行为规范的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立标杆,树典型,发挥先进的模范带动作用。

(五)环境形象

医院环境形象是中医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展示与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方面。我院在进行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中充分彰显中医药文化,有利于体现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巩固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更好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有利于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管理文明的有机结合,达到医院内部的和谐统一;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竞争力。

建筑外观和庭院建设

我院占地面积40余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建筑上采用全新的环保材料,独特的建筑风格,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精神。建筑的色彩,结合中国古代建筑习惯,选用红、黄、米、灰、褐色等,要因地制宜,合理搭配,体现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庭院中草木茂盛鸟语花香,碧绿的草坪中还有一弯浅浅的小水塘,水中还有小鱼在游动嬉戏,一派和谐景象,尽情展现了一排和谐文化。

内部装饰

我院内部的大厅、走廊、候诊区、诊室,住院部的大厅、走廊、护理站,办公区域等都有许多的装饰品,包括一些国画、毛笔字画等含有中医药元素的陈设及装饰,营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尤其是一些医院发展史和成功病例的展示板,弘扬中医药历史和我院发展历程,同时也让患者更加了解我院的办院理念和中医药治疗的特色。

还有宣传*知识和介绍治疗*的特殊方法,主要是宣传和介绍中医药的基础知识、养生保健方法,以及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方法,常用中药的识别和功效、中药煎煮常识和我院特色治疗方法。

(六)医院标识

标准院名

我院的标准院名为“xx中医*医院”,这是医院标识中最直观的基础要素。医院名称按规定经有关部门核准的名称,并由中华医学会会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吴阶平题写,汉字使用规范,字体端庄易识别,外文字母应规范。

医院网站

我院也通过建立医院网站来扩大医院知名度,宣传中医药文化。网站版面简洁,样式风格非常具有中国风,让人感到中医药的特色,棕色的色彩渲染了古香古色。

三、工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是党和政府振兴中医、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之一,不仅对促进文化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促进人体的和谐、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医院在充分认识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医药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院的中医文化建设的领导,医务科、护理部和门诊部统筹协调,确保中医药文化建设规划的有效实施;各科室主任负责各科门诊室内、病房的文化建设,门诊楼走廊、大厅由门诊部具体负责,楼外庭院由总务科具体负责,办公楼由医院办公室具体负责,明确工作职责和内容,制定年度工作目标和可持续发展计划,形成职责分明、分工协作、有效落实、逐步推进的医院文化建设责任体系。

(二)形式多样,内容广泛。

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以中医人文关怀促进医患关系和谐,把中医药文化建设成为一项群众性的活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一方面充分利用院内会议、学术讲座等各种场合与途径对医院文化进行宣传,以医院网络和宣传栏等作为宣传阵地,采用书法、图版、标语等多种表现形式,切实把中医经典、医德警言警句等富含中医哲学思想内容渗透到医院文化建设中来,开设通俗易懂、形象直观、科学实用的中医药科普教育专栏,介绍中医药的基本知识、诊治原理,普及中医药防病治病知识,宣传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中医药知识、方法、观念,力争使人从中感受到中医药文化氛围,接受中医药文化的陶冶。

(三)加强培训,提高素养。

各职能科室要采取有效措施,对从事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不断提高其工作能力。加强对职工尤其是青年医护人员的中医药文化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培训,努力提高全员的中医药文化素养,使其言行、举止、思维、诊疗工作无不体现中医药文化的内涵,鼓励各科室建设富有自身特色的个性化科室文化。

(四)长远规划,持续发展。

篇12

一、走出企业文化认识上的误区是新形势下提升企业文化的前提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认识能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只能把实践引向歧途。企业文化建设只有在正确企业文化认识的指导下进行才可能取得成功。当前企业文化建设的缺失与不足均源于对企业文化认识的不当。因此走出企业文化认识上的误区是新形势下提升企业文化的基本前提。

企业文化是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企业组织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逐渐培育、提炼、积淀而成的反映时代要求和民族文化特征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文化环境等,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企业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主要由四个层面构成――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基础,精神文化中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从归属上讲,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的子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规范作用和辐射作用,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推动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和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渗透并熔铸于企业的各个方面,其塑造是一个长期的艰苦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决策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首要主体,中间执行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主体,广大职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参与主体。

当前企业文化建设的简单化,是没有充分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地位、基本特征,导致的对企业文化的肤浅、生硬的处理;企业文化建设的片面化、形式化,在于没有全面、深刻地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建设主体、各层面间的相互联系导致对企业文化的狭隘、孤立的处理;企业文化建设的趋同化,在于没有充分认识企业文化的根本特征和生命力在于其特色性;而企业文化建设的速成化、静止化则在于没有充分认识企业文化的时代性、民族性特征和企业文化塑造的长期性、复杂性。同时创建学习性组织或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和途径,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主体和参与主体――中间执行层和广大职工进行宣传教育和引导,提高他们对企业文化的认识水平。

二、将突出重点与系统化的协调运作紧密结合起来是新形势下提升企业文化的关键

突出重点即突出企业精神文化中价值观的塑造。企业的价值观作为企业员工所共同认可的价值体系,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优秀的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提炼、创新的结果,它深深地渗透并熔铸到企业文化的各个层面,是企业职工的精神支柱,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基本的方向和指南,是支撑企业文化体系的灵魂,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和约束力。纵观世界500强的一些大型跨国公司,他们都在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企业价值观,并几乎都使这种价值观成为企业最权威的“代言人”。可见,新形势下提升企业文化,关键在于突出企业价值观的塑造。

而企业价值观的塑造,根本的在于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以现代管理理论为指导,在不断捕捉时代特征及企业文化演变趋势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优秀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从本企业实际出发,在生产经营中进行不断的总结、提炼、积淀和创新。其中关键把握好以下几点:第一,体现时代性。时代性是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在当今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企业文化演变的人本化趋势、融合趋势、生态趋势日益明显。因而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必须融入人本思想,着眼于企业内部各方面的协调发展。第二,体现民族性。即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精华,这是由其民族性特征决定的。像北京同仁堂集团,作为中药行业的老字号创建三百多年来,历代同仁堂人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传统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确保了同仁堂金字招牌的昌盛不衰。第三,体现特色性,即企业价值观的特色和个性,它是企业文化的根本特征,是企业文化的竞争力和生命力所在。企业价值观的特色必须在研究本企业的历史、现状及面临的竞争与挑战的基础上,找准本企业自身的特点、优势和个性,才能概括并提炼出来。

篇13

高中文化创新的作用知识1、了解中华文化的特征和包容性(P64—70)

①中华文化的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汉字和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具有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的特点.

②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包容性即“”和“兼收并蓄”.所谓“”,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以外城文化的理解.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P72)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3、认识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P78—79)

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⑤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4.(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3)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5、了解大众文化的含义(P89)

“大众文化”指的是“为大众的”文化,即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6、观察和分析社会中的文化现象,自觉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P91—94)

(1)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

(2)我们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原因:当今,各种各样的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透过纷纭复杂的文化现象,我们应看到: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②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③随着时代不断前进,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特征更加明显,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我们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要求(P94):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3、了解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内涵(P97)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创新简单题汇总1.文化创新的途径有哪些?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所以,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这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要着眼于文化的继承,继承是发展的前提,文化创新必须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所以文化创新还必须“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2.怎样理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怎样进行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1)理解:就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①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

②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

③是在文化交流和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2)做到: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①需要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②要正确处理好文化差异和文化竞争与文化合作的关系

③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如何理解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1)文化创新具有继承性。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传统文化既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也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前提。

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而从头开始。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其基本内涵和根基。因此,文化创新不是对传统文化的根本否定。

(2)但是,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的变化,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文化创新不是抱残守缺,而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要警惕和防止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就是问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内涵。所以,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4.如何理解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1)文化的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是“取长补短”、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工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只有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享世界文化创新的成果。因此,我们对待外来文化不能一味拒绝和排斥,而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2)外来文化中有优秀的部分,也有落后的部分,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发展的需要,有选择地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文化创新不是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盲目排外的“封闭主义”,也不是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

5.在文化创新过程中,怎样做到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1)要正确把握当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的错误倾向。“守旧主义”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则 ─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

(2)要正确把握好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封闭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民族虚无主义”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民族文化,甚至民族的存在;“封闭主义”则拒绝接受任何新文化和外来文化。

(3)以上两种错误倾向都不利于文化的创新,必须予以克服,才能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

文化创新知识点1 文化发展的实质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 社会实践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重点)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3 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重点)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意义: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4 文化创新的途径(重点)

(1)根本途径(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古今):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3)基本途径之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中外):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今)与传统文化(古)、民族文化(中)与外来文化(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

5 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①文化创新的过程,既是一个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过程。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

②文化创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继承是创新的必要前提。对一个国家民族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

③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6、创新与借鉴、融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