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免疫学的认识

免疫学的认识范文

发布时间:2024-03-26 15:01:2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免疫学的认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中图分类号】R5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0-0146-01

实验教学是医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应一所学校综合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和重要教学环节[1]。

如何做好实验教学工作,使实验教学管理不断加强,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从而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得以改进,作以下探讨。

1教学内容的安排

建构能够开展具有创新性教学模式的实验。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即创新素质为基本价值取向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实施创新教育的目的在于建立以创新为核心目标的教育模式,激活并发展人所固有的创新潜质,为创新人才的成长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2]。教学作为达成教育目的的主渠道,突破旧的教学模式,建构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目标的教学模式,对创新教育的实施具有基础性意义。因此,对于实验教学内容应尽量安排能够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的实验。

实验课教学的目的一方面是对理论课的回顾和复习。若学生们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不能完全深刻的理解免疫理论课的内容,如何在这一基础上在更进一步有所创新。鉴于这一点对实验课的安排应尽量安排于理论课之后,间隔时间不要过长。在理论课内容讲过之后的一周之内尽量安排相应的实验课内容,并且要求同学们提前预习。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顺便回顾理论课内容,并且利于对实验原理的理解。

另一方面,经典常用的免疫实验技术是所有实验室技术的基础,而在免疫实验中通过学生自主的动手动脑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帮助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所以实验课内容安排在结合基础知识和锻炼基本技能为主的前提下,增加学生独立进行实验的机会,适当增加实验课时,而且对学生开放实验室。

在教师指导之下,让学生多做一些探索性实验。对于操作过程相对简单的实验,实验原理比较明晰的情况下,可安排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根据老师提出的教学目标,制定实验计划,如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过程的设计(包括实验操作的步骤和应注意的事项)、实验结果的处理、分析和完善等,他们在搜集信息、观察、思考、设计、准备材料和制作试验的过程中,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即使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和挫折,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责任感会使学生想方设法地去战胜困难,尽量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这无疑是在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意志和毅力、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开拓他们的思维,增加自信心、自觉性,提升创新能力。

2实验技能的培养

实验技能包括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在强化学生的实验技能训练中,教师既要加强学生动作技能的训练,即多做多练,提高实验准确率,提高技能技巧;又要加强学生智力技能的训练,促进学生智力技能的发展,使它达到灵活掌握的水平。

作为免疫实验,规范的实验操作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创新精神并非盲目的创新,是需要在扎实的实验技术基础之上的。开放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认知能力,是使学生们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得非常有效的方法,但学生们首先要能熟练规范的掌握基本的实验技术。比如在免疫实验中经常用到的显微镜的使用,细菌操作中培养皿的拿取,取菌环的使用,以及一系列仪器的规范使用。这些非常基础的实验技术,是保证实验顺利完成的基础。带教老师应同学生一起共同设计实验,准备实验,以此提高教师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从而把规范的实验操作技能传授给学生。

3教学方法的使用

创新教育的关键是发展个性,因此,基础教育应提倡和开展创新教育,鼓励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造活动,使学生在实验实践中培养成为感知敏锐、观察全面、注意力集中、思维深刻、想像丰富、善于概括、勇于创新的创新人才。基于此目的,教师要以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为基础,提出问题,科学系统地进行实验教学,通过各种活动或采取有效途径,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特别是发散式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批判性、灵活性、深刻性和敏捷性,形成良好的想像和思维品质,具有创造力的想像渗入到思维中会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免疫实验课是需要学生先理解再去动手操作的一门课程,在目前的实验教学中总有一部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不高,实验过程不够认真有依赖性,未能达到实验课的目的。而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实验课上,学生基本上是按照实验要求和方法步骤进行操作,较少进行思考与分析。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会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其创新意识。可联合应用问题教学法,发现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等各种教学方法[3~6],不可一味平铺直述。在实验课的进行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3.1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对实验进行适当的改进,提倡学生进行探索性实验,在搞清楚原理的前提下,允许学生对某些实验进行方法步骤的改动,或鼓励学生自己根据原理和现有材料自己设计实验步骤。

3.2巧设疑、明启发在实验中设置一些启发性问题,督促学生思考。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机,根据相应的实验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

3.3鼓励勤动手增加学生动手机会,尽可能取消示教性实验,所有实验都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尽量划小实验小组,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同时多媒体教学手段也是非常必须的。近几年来,多媒体不仅广泛应用于理论课教学,在实验课中也广为应用。我们要充分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结合录像、VCD等介绍新的实验技术,进行基本实验操作训练,同时进一步开发利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拓宽学生获取实验知识的渠道,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模拟实验教学软件查看实验操作过程,查找并解决疑难问题。使学生可以利用丰富的多媒体网络资源不断的充实自己,更新自己的知识,使创新思想和方法达到新的高度。总之,高校教学就是要把“学生学”变为教师教过程的主要活动,就应尽可能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尽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实验教学更应如此[7]。

参考文献

[1]王雪静.加强实验教学规范管理与提高实验技能教学水平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9(8):10-11

[2]苏曼玲.《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7,14(3)

[3]吴守一.提高课堂讲授效果的探讨[J].江苏大学学报,2004 (1) :70-75

[4]陈波,周艳丽.互动式网络协作教学模式的尝试[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 :82-83

[5]王贵成.专题讲座研讨式教学法及其应用[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1998 (2) :41-43

篇2

医学遗传学是一门医学与遗传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是现代医学中的一个新领域。它研究人类疾病与遗传的关系,主要任务是揭示各类遗传性疾病的遗传规律、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措施,以降低人群中遗传病的发生率,提高人类的健康素质。

随着医药卫生的进步,急性传染病和流行病逐渐得到控制,遗传病对人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遗传病的相对发病率正在增长[1]。早在1992年,美国已公认“医学遗传学”为一门医学专业[2]。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有较完善的针对人类遗传病的临床遗传学科和诊疗服务体系。仅北美地区,就有数百个实验室提供针对数千种遗传病的检测服务[3]。近年来,我国大城市的医院结合计划生育逐步建立起婚前检查门诊和遗传咨询门诊,临床各科的遗传医学服务也日益受到重视[4]。尽管在我国目前的高等医学教育中,医学遗传学仍作为一门基础课程,但它涉及到许多临床问题,在基础学科与临床各学科之间架起了一座纵横贯通的桥梁,通过它,医学生们才能在融汇贯通的基础上去领悟更新、更深的分子医学知识;随着现代生物学和现代遗传学研究技术的蓬勃发展以及基础研究与临床工作的密切互动,医学遗传学突飞猛进,它对于指导现代临床医学中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医学遗传学的教学必须本着服务于临床这一原则,密切结合临床,才能促进医学遗传学教学的发展和提高[5];另一方面,医学遗传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需要通过实验、实践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实验教学不仅是验证遗传学理论,巩固学生课堂上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让学生学会基本的医学遗传学临床诊断技术,并应用这些技术在医学实践中去解决临床上可能遇到的遗传疾病和遗传学问题,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然而,由于医学遗传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基础学科,长期以来经费的投入不足,开设实验课的空间及时间都受到限制,大部分开设医学遗传学的学校,仅限于纸上谈兵,而未给学生实验、实践的机会。我院的情况也是如此,历年来医学遗传学都是作为选修课开设,没有安排实验,使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佳。作为一所地处桂西南落后地区的高等民族医学院校,除教学科研外,我院还兼有社会服务的功能。对缺乏遗传病诊疗服务的桂西南落后地区而言,进行面向临床的医学遗传学实验课建设,在教学的同时为社会提供高水平的遗传诊疗服务,以提高当地人口遗传素质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因此,为提高医学遗传学教学质量,为适应现代医学发展和社会对遗传病诊疗服务的需求,开设医学遗传学实验课势在必行。

前几年,我们学校新办了临床检验本科专业,在检验本科专业中开设了医学遗传学实验课,去年开始在五年制本科的其他专业和检验专科中也增设实验课程,实验课内容在各专业之间略有增减,课时控制在18-27学时之间。在有限的时间内,实验课程如何安排是值得思考的的问题。本着面向临床的目标,我们在原有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对本课程的实验教学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1 优化教学内容,精选贴近临床实践的教学内容

由于众多因素的制约,不可能开设很多的实验内容,因此就存在有实验内容的选择问题。目前的医学遗传学主要包括群体和家系、细胞、分子水平的实验和社区优生实践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事实上,实验目的是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取对这类实验的总体认识,而不是对某个实验的认识,侧重于建立起一种实验、实践的能力,而不是具体的某一实验本身。因此,我们把医学遗传学的主要实验内容加以归类。

1.1 系谱分析、群体分析

系谱分析、群体分析是研究医学遗传学的传统方法。为帮助学生认识遗传规律,我们开设了群体遗传学实验的人类部分遗传性状的检查和系谱分析实验各一次;以苯硫脲尝味实验为例,让学生掌握计算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方法;通过绘制系谱图和进行系谱分析,加深学生对单基因病的各种遗传方式及其特点的理解,并初步掌握遗传病发病风险估计的基本要领。

1.2 细胞遗传学实验技术部分,即人类染色体的制作和分析

人类染色体的制作和分析是目前医学遗传学实验教学核心之一。染色体分析是医学遗传学领域中的基本技术,国内的教学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的遗传学实验室,都是以染色体的诊断为主体,通过采用以染色体分析为核心的细胞遗传学技术来进行遗传疾病诊断和产前诊断。本着面向临床这一原则,特别是针对临床检验专业,我们把实验课教学重点放在细胞遗传学部分。根据我院遗传实验室的现有条件,我们开设的具体内容为:(1)正常人类染色体常规核型和G显带核型观察及分析;(2)人类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培养及染色体标本制备技术;(3)人类染色体G显带、C显带标本的制备及观察;(4)人类异常染色体核型观察与分析;(5)人类外周血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试验。通过对以上这些实验内容的教学,让学生熟悉人类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特征;了解各号染色体G、C带带型特点;熟悉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的方法和步骤;掌握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标本制备的方法;训练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分析染色体的能力;掌握部分人类常见的异常核型的鉴别方法和了解某些罕见和重要染色体病的核型特点。

1.3 遗传咨询与社区优生实践

从临床角度来看,结合上述实验而进行的遗传咨询则是极其重要的实践形式,通过这一形式,可预防遗传病患儿的出生,最大限度地降低遗传病的发生率,改善遗传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提高人口素质。

2 实验教学目标的实施

要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提高学生对医学遗传学实验课的重视和兴趣,引导其临床思维的形成,实验教学的水平与实施是关键。为此,我们尝试了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利用视频互动网络实验室向学生展示遗传病录像,使学生深切感受到遗传病与遗传性状的存在;用案例教学法构筑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通过一些典型的实例,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融于实际遗传病病例中,灵活运用遗传学原理解答临床实际问题,增强临床意识,激发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学习。达到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强化基础理论的实验目的。

在实验中,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充分解实验的目的与意义,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技能训练。一般的遗传学实验,一次课仅有3~4学时,许多实验操作课外完成的步骤多,例如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培养及染色体标本制备,整个过程需要经历采血、培养、加秋水仙素、制片等过程,培养时间需72小时,课堂计划3学时内学生不可能完成,必须在课前进行细胞培养,计划内的3学时仅是学生的制片。如果实验教师事先做细胞培养准备,学生无法参与实验的全程,一旦离开老师的协作仍然无法独立开展类似实验。为此,我们要求学生树立总体观念,利用课外时间从实验器械和试剂的准备开始,独立操作,制备自己的染色体标本。在细胞培养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得到了与医学相关的无菌操作技能的训练,同时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这些都为学生以后从事医疗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完成实验后观察到了自己的染色体标本,都有成就感,逐渐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各种实验准备,并在此过程中初步掌握实室工作的基本原则与基本技能。

利用我校附属医院现有的妇科和儿科遗传咨询室,让学生见习各种遗传病症状和体征,现场了解与遗传相关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原则,使现代医学遗传学实验课实习化。此外,课余或假日时间组织学生深入到社区进行遗传咨询与社区优生实践,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切身体会到社会和病人需要完善的遗传诊疗服务,因而更加重视实验课的学习。

上述所实施的实验教学使学生熟悉了遗传病特别是染色体病的常规诊断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这些基本的医学遗传学操作技能的培养,对学生在医学实践中应用去解决临床上的问题是不可缺少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伦理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将遗传学知识服务于社会奠定了基础。不足的是,虽然我们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教学资源, 开设了贴近临床的医学遗传学实验课,但由于学校的办学条件所限,包括师资水平及仪器和物质条件等因素的限制,目前我们还无法开设分子水平的实验。要提高医学遗传学课程的教学质量,顺应现代医学的日益发展对医学遗传学实验教学的要求,还需要我们在各方面不断地努力。

参考文献

[1] 黄健.医学遗传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

[2] 罗会元.从历史的观点谈我国医学遗传学的出路[J].2008,28(5):417-418.

篇3

血脂异常是代谢综合征的组成成分之一,可导致冠心病、脑梗死等疾病,其最重要、最突出的危害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可造成相应器官或组织供血不足,导致冠心病、脑缺血性发作或脑梗死及周围血管病变,对已患冠心病者,高脂血症可促进冠心病事件(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猝死)的发生。我国人群血脂平均水平低于发达国家,但其升高幅度却很惊人。因此,积极预防、治疗和控制血脂异常已成为心血管病预防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有研究指出,尽管很多人都听说过血脂异常,但在血脂异常者中能早发现、坚持治疗、并治疗达标者仅占10%;特别是冠心病患者中达到治疗目标值的更低,只有5%[1]。由此可见,公众乃至一些医务人员在血脂异常的认识上的确还存在很大的片面性。

1 片面性地认为血脂异常就是高血脂

很多人认为血脂异常就是高血脂(即高胆固醇、高三酰甘油),实际上并不准确。脂质不溶或微溶于水,必须与蛋白质结合以脂蛋白形式存在,才能在血液循环中运转,因此,高脂血症常为高脂蛋白血症,由于后来逐渐认识到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也是一种血脂代谢紊乱,因而称为血脂异常更为全面准确。

2 片面性地认为没有症状就没病

很多患者只是一味地认为只要自己没有症状就没病,但是血脂异常素有“隐身杀手”之称,这是由于其临床表现隐匿,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症状,不易被人们觉察,故而才有如此“酷称”,这才是它最大的危险性。其主要临床表现有两方面,即脂质在真皮内沉积引起黄色瘤以及脂质在血管内沉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管和周围血管病,但除眼睑处的黄色瘤易被发现外,其他的临床表现均不易被察觉。其最重要、最突出的危害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可造成相应器官或组织供血不足,导致冠心病、脑缺血性发作或脑梗死及周围血管病变,对已患冠心病者,高脂血症可促进冠心病事件(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猝死)的发生。因此专家建议:凡是成年人在体检时都应注意有无黄色瘤、角膜环和高脂血症眼底改变,最好每年进行1次空腹血脂谱检查,至少应每5年进行1次,以便早发现,早防治[2]。

3 片面性地认为1次血脂化验结果升高就是血脂异常

实际上影响血脂化验检查结果的因素很多,到医院化验前务必注意下述的几种情况,才能保证化验结果的准确无误。如果第1次化验检查结果显示血脂异常,应当间隔一段时间后,再次复查血脂,最后请医生帮助确定高脂血症的诊断。

血脂化验前必须注意的以下几点[3]:

3.1 禁食 采血前1 d晚10∶00开始禁食,次日早上9∶00~10∶00采取静脉血,即空腹12 h以上晨间取血。

3.2 取血化验前的最后一餐应注意 忌用高脂食物;不饮酒, 因为饮酒能明显升高血浆富含三酰甘油(TG)的脂蛋白及高密度脂蛋白(HDL)浓度,导致化验结果有误差。

3.3 在生理和病理状态比较稳定的情况下进行化验 血脂水平可随一些生理及病理状态变化。如:创伤、急性感染、发热、心肌梗死、妇女月经、妊娠等。

3.4 不要服用某些药物时检查 如避孕药、β受体阻滞剂(如:心得安),噻嗪类利尿剂(如双氢克尿塞、氯噻酮)、激素类药物等可影响血脂水平,导致检验的误差。

4 片面性地认为调脂对人体有害,弊大于利

社会上曾经盛行过“胆固醇浓度过低可减少冠心病,但可增加出血性脑卒中,也可能诱发癌症”的说法。这种说法纯属空穴来风,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后来大量的临床试验彻底了这一谬论。调脂药(如: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也称为他汀类药)的作用机理为:减少细胞内游离胆固醇,加速循环中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残粒或中等密度脂蛋白(I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清除,此外还可抑制肝内VLDL的合成。试验证明:这类药降低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作用明显,同时也降低TG和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因而可以显著降低冠心病心肌梗死的风险, 但不会增加脑卒中,长期用药也不会增加癌症危险[4],使用者大可不必杞人忧天。

5 片面性地认为血脂化验结果正常就不需要治疗

很多人片面性地认为只要医院的血脂化验报告结果正常就不需要治疗,这是一个认识上的大错误。在这里必须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医院的血脂化验报告往往是“一刀切”――只把TC高于6.24 mmol/L(240 mg/dl)标为胆固醇升高。研究表明:不同人群胆固醇升高的诊断标准及所应降至水平不同,如:患过心肌梗死、糖尿病或做过冠脉搭桥的患者应把LDL-C降至2.60 mmol/L(100 mg/dl)以下,而危险性较低的人群则为3.12 mmol/L(120 mg/dl)或更高[5]。总之,患者人群不同,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和调脂的目标水平就不同,了解调脂治疗的理想目标和控制水平,争取血脂水平达标才是调脂的主要目的。因此患者是否需要调脂,要因人而异,应该按照专科医生的医嘱执行。

6 片面性地认为血脂化验正常后即可停药

临床调查显示,血脂化验正常后,如果患者减少调脂药的用量或停药,往往引起血脂再次上升,不利于稳定疗效。因此,只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不低于50 mg/dl,患者不出现严重或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就不应减少用药的剂量或停药,应坚持长期综合治疗。目前高血脂还不能根治,患者一般需要终生服药[1]。首次服药6~8周检查1次,其后每2~3个月检查1次;若血脂已降至并保持在理想水平,可每半年至1年检查1次。活动性肝病不能服用他汀类药物,若是有因饮食过量引起的肝功能异常,则应控制饮食、保肝治疗、小剂量他汀类药物控制血脂,同时注意监测肝、肾功能。

参考文献

1 血脂异常防治对策专题组. 血脂异常防治建议. 中华心血管病,2003,7(25):169-175.

2 庞文跃. 冠心病高危患者强化降脂治疗的临床意义―IDEAL试验的启示.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7:6.

3 赵水平. 临床血脂100问.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2-106.

篇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flow cytometry for the changes of multiple immune indexes in peripheral blood of malignant tumor patients and the clinic value of the indexes for the immunotherapy of malignant tumor.Methods Flow cytometry was employed for determining eight indexes,including CD3、4、8,et.of 50 malignant tumor patients and 31 healthy persons.Furthermore,the results before and after immunotherapy of 10 patients were compared.Results Immune function of malignant tumor patients is generally disordered.1.Both the cell immunity and the body fluid immunity are low.2.The level of active T lymphocytes are greatly high with the control(P

【Key words】 flow cytometry; malignant tumor; lymphocyte; 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CD); immunotherapy

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机体免疫系统密切相关。运用流式细胞术的方法,检测T淋巴细胞表面抗原(CD3、CD4、CD8),B淋巴细胞表面抗原(CD19、CD20),NK细胞表面抗原(CD16+56)在恶性肿瘤病人外周血中的表达,并检测活化T、B、NK淋巴细胞的免疫指标(CD3/HLA-DR、CD3/CD25)的变化,探讨淋巴细胞在肿瘤中的表达状况及其意义,并进一步分析恶性肿瘤病人免疫治疗前后的免疫功能改变,以致使我们更深一层认识肿瘤在细胞水平的免疫功能。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3年8月~2004年5月本院肿瘤科病房50例恶性肿瘤病人,均经病理确诊,其中肺癌23例,肝癌6例,乳癌4例,胃癌5例,胰腺癌2例,淋巴瘤4例,结肠癌3例,鼻咽癌1例,肾癌2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29~65岁,平均57岁。其中10例(肺癌6例,淋巴瘤4例)年龄29~53岁,平均41 岁,经免疫增强剂(高聚生4ml静滴,每日1次,共3个月;白介素Ⅱ30万U皮下注射,每周2次,共3个月)治疗一疗程(3个月)后,复查一次。

对照组31例为健康体检者,男18例,女13例,年龄36~50岁,平均43岁,其中年龄和性别构成比与病人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材料与仪器 小鼠抗人单克隆抗体CD4/CD8/CD3、CD19、CD20、CD3/CD16+56、CD3/HLA-DR、CD3/CD25及同型对照、红细胞裂解液(Optilyse C)均为法国Immunotech公司出品。流式细胞仪(Epics XL·MCL)是美国BECKMAN COULTER公司生产。

1.3 研究方法 使用直接免疫荧光标记全血溶血法,流式细胞仪测定肿瘤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抗原表达。

1.3.1 淋巴细胞表面标记 取荧光标记单克隆抗体CD4/CD8/CD3、CD3/CD16+56、CD3/HLA-DR、CD3/CD25、CD19、CD20各10μl放入试管中,分别加入外周全血100μl,室温避光孵育15min。并作同型对照。

1.3.2 溶血 加入Optilyse C 500μl,混匀,室温避光10min。

1.3.3 洗涤 离心(1500r/min)5min,弃去上清液,加入PBS液1ml,混匀。重复洗涤1次。

1.3.4 重悬 加入1ml PBS,混匀,制成单细胞悬液。

1.3.5 检测 上机,每个样品检测5000个以上细胞,用FCM软件分析,计算淋巴细胞中各标记细胞的百分率。最后所有数据应用SPSS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对50例恶性肿瘤病人与31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抗原FCM检测,做统计学分析,结果见表1。

对10例肿瘤病人在免疫治疗前后淋巴细胞表面抗原和活化T淋巴细胞抗原的表达进行了FCM测定,发现CD4+、CD3+、CD4/CD8比值、CD3+/CD16+56+、CD3+/HLA-DR+、CD3-/HLA-DR+治疗前均较治疗后有显著性升高((P

注:与对照组相比,* P

注:与治疗后相比,*P

3 讨论

肿瘤不是一个简单的疾病过程,肿瘤免疫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恶性肿瘤病人往往免疫功能状态紊乱和低下,而免疫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可预示着肿瘤的发展和预后[1]。由于肿瘤免疫过程复杂特异蛋白少,或是肿瘤细胞或蛋白样物质掩盖了肿瘤抗原,使目前检查手段和蛋白分离方法尚不能检出肿瘤抗原。而通过实验性动物和对人类恶性肿瘤病人大量研究表明:免疫系统的所有有效应成分均对消除肿瘤细胞、控制肿瘤生长有作用,发挥免疫功能的淋巴细胞约占白细胞总量的20%,可分为T、B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通常采用单克隆抗体来分析细胞表面抗原分子,并对其分化群(簇,clusters of differentiation)进行了定义,用CD来描述白细胞表面抗原的不同成分。这样通过对恶性肿瘤病人相应免疫指标(CD分子)的检测,可对恶性肿瘤病人的预后进行判断并指导治疗和观察转归[5~7]。

3.1 T淋巴细胞及表面抗原(CD4、CD8、CD3)与肿瘤的关系 大量研究工作已证实,宿主对机体内发生的肿瘤组织有自发性抵抗现象,而且以细胞免疫为主[8]。众所周知,机体的细胞免疫由T淋巴细胞介导,T淋巴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蛋白质抗原引起的所有免疫应答,并清除细胞表面抗原或细胞内微生物的效应作用。T淋巴细胞进一步分化为辅T淋巴细胞(Th,CD4+/CD3+)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Ts,CD8+/CD3+),对于抗原刺激的应答,辅T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可促进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的增殖和分化。McMichael认为[9]T淋巴细胞作为细胞免疫调节的中心枢纽,Th和Ts细胞之间的平衡是通过CD4+和CD8+细胞之间的百分比表达出来的,其值下降表示免疫状态受抑制。目前研究还发现,CD4+细胞在协同杀伤肿瘤细胞中起着重要作用[18],CD4+细胞数减少可使肿瘤细胞发生免疫逃逸[10,11]。亦有学者认为机体发生肿瘤时,在肿瘤局部的微环境发生免疫功能紊乱,表现为局部的CD8+亚群增高或降低,或识别肿瘤抗原上发生障碍,但恶性肿瘤病人的免疫功能直到很晚才发生[12]。对于大多数肿瘤细胞来说,肿瘤细胞表达CD8+而不是CD4+,CD4+不能辨认肿瘤细胞,而是依赖于抗原提呈细胞,如果相关的肿瘤抗原被巨噬细胞提呈(DC),则对CD4特异性激活后才分泌淋巴因子激活CTL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产生其他淋巴因子和淋巴毒素和肿瘤坏死因子,肿瘤坏死因子可溶解肿瘤细胞。本文通过对50例恶性肿瘤病人和31例健康人进行外周血FCM检测,肿瘤组CD3、CD4+/CD3+、CD4/CD8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肿瘤组CD8+/CD3+明显高于对照组,这表明恶性肿瘤病人的细胞免疫明显低下(P

3.2 B淋巴细胞及表面抗原(CD19、CD20)与肿瘤的关系 肿瘤的体液免疫是B细胞及抗体依赖的杀伤作用。B细胞表面免疫球蛋白与肿瘤抗原结合,处理和递呈肿瘤抗原,从而诱导T细胞对肿瘤的应答。B细胞所产生的抗体是多克隆异源性抗体。CD20是一非免疫球蛋白产物,参与细胞激活,是B细胞的特异性标志,前B细胞至活化B细胞时表达这一分子。而CD19作为全B细胞表面标志性抗原,是B细胞活化的共受体[13],在B细胞活化后消失,在外周血中正常分布为8%~15%。通过对CD19与CD20的检测,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机体体液免疫功能状态[14]。本文对50例肿瘤病人的CD19、CD20进行检测,其中恶性肿瘤病人组CD19与CD20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

3.3 NK细胞及表面抗原(CD16、CD56)与肿瘤的关系 NK细胞是正常机体中对肿瘤细胞具有高度细胞毒性作用的淋巴样细胞,是一种广谱的杀伤细胞,对阻止肿瘤生长起重要作用。NK细胞是不同于T 、B淋巴细胞的淋巴细胞群,它们在体内相对较少,它们来源于骨髓的大颗粒细胞。它们不需预先致敏即能分泌细胞毒因子,从而杀伤肿瘤细胞[16] 。虽然NK细胞无靶细胞特异性,但在缺乏抗体和ADCC效应时,它们表现几种水平的靶细胞选择性:首先,它们对肿瘤细胞比对大部分正常细胞更具毒性作用;其次,不同的NK细胞克隆对不同来源的肿瘤类群表现不同的细胞毒模式。NK细胞代表了宿主抵抗原发和转移部位肿瘤生长的第一道防线,并通过T细胞补充特异性抗肿瘤应答。在某种意义上说,NK能强烈杀伤肿瘤细胞。有研究表明,体外介导杀伤大多肿瘤细胞的细胞亚群,90%以上是激活的NK细胞[17,18]。NK细胞表面标志主要是CD16和CD56,其中CD16一般表达于未成熟NK细胞表面,CD56于成熟NK细胞表面,二者有交叉。其表达水平与NK细胞的整体活性具有相当的作用,其下降提示机体NK细胞作用受抑制,细胞免疫功能下降,不能有效发挥杀伤肿瘤细胞作用[2]。陆云等认为[19]CD16或CD56细胞数与NK细胞活性相关性随不同疾病及疾病不同阶段而变化。张峻梅等[20]认为,肺癌病人NK细胞数与正常对照无显著性差异。本文对50例肿瘤病人和31例健康人的NK细胞即CD3+/CD16+56+进行比较,恶性肿瘤病人NK细胞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

3.4 活化淋巴细胞及表面抗原(CD25、HLA-DR)与肿瘤的关系 静止T淋巴细胞在接受刺激后可发生增殖活化而形成效应细胞,表现为细胞因子的分泌及细胞因子受体和粘附分子在细胞表面表达。T淋巴细胞活化需T细胞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为第一信号,同时又必须辅以第二信号即共刺激分子的结合,而T淋巴细胞的分裂增殖是以细胞因子与IL-ɑ受体(IL-2R)的结合为启动信号的,故可以通过检测T淋巴细胞的CD3+/HLA-DR+、CD3+/CD25+等活化抗原来监测T淋巴细胞活化状态。本文通过对50例恶性肿瘤病人和31例健康人CD3/HLA-DR和CD3/CD25进行测定,发现恶性肿瘤病人CD3+/HLA-DR+显著降低(P

3.5 免疫治疗与肿瘤的关系 免疫既影响肿瘤生长,肿瘤的宿主也会发生免疫的改变,如果能使免疫低下的恶性肿瘤病人免疫功能得以调节,必然有利于肿瘤的控制。许多研究表明,患有肿瘤的个体可对肿瘤产生免疫抑制。随着人们对人类肿瘤抗原分子的认识,肿瘤细胞具有抗原性并能引起抗体免疫应答是肿瘤免疫治疗的基础。免疫治疗作为癌症治疗方法的一种,主要通过宿主天然防御机制或天然哺乳动物材料做药物而发挥抗肿瘤效应,生物疗法是继手术、放疗、化疗之后,已成为癌症治疗的第四种重要方法。本文结果提示恶性肿瘤病人的免疫功能存在缺陷,免疫治疗可改善病人T淋巴细胞的数量和比例;同时,亦可直接刺激T淋巴细胞的活化,增强机体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

体外试验中,IL-2的使用提高了淋巴细胞对肿瘤的反应性[22],IL-2用来刺激产生LAK细胞,LAK细胞可依一种非MHC限制方式识别新鲜肿瘤细胞,而不识别正常细胞[23~25],从而对肿瘤细胞产生免疫应答。本文对10例恶性肿瘤病人进行高聚生、IL-2免疫治疗,并观察治疗前后各分子的变化,其中CD4+/CD3+、CD3+、CD4/CD8比值、NK细胞(CD3+/CD16+56+)、活化T淋巴细胞(CD3+/HLA-DR+),活化B、NK细胞(CD3-/HLA-DR+)较对照组均显著性增高(P

1 毕爱华,龚非力.医学免疫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12-848.

2 Gabriel Introduction to medical immunology USA,1991,583-589.

3 Becton Dickinson Immunocytometry systems simultest IMK-lymphocyte regent source book,1995,3:9.

4 张盈华.流式细胞仪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7,20(4):203-204.

5 张鲁榕,孔宪涛,张浩,等.流式细胞仪分析100例正常人T细胞亚群.上海免疫学杂志,1998,8(5):367-368.

6 Vemen C,Maino A. Rapid of flow cytometric method for meaning lymophocyte subject activation. Cytometry,20(1):127-133.

7 朱里伟,李克敏 薛承锐,等.乳腺癌患者T细胞亚群变化的定量检测及临床意义.中国肿瘤临床,1994,21(3):209-213.

8 肖刚,赵则.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45、RA+和CD4+、CD43、RO+ T细胞的变化意义.中华肿瘤杂志,2003,25(4):362-364.

9 Mc Michael. Monoclonal antibody in clinical medicine.Academic Press,1982,24(1):366.

10 苏燎原,徐映东,耿勇志,等.淋巴细胞亚群与免疫的初探.免疫学杂志,1992,8(4):251.

11 付体辉.肿瘤的免疫逃避机制.国外医学·肿瘤分册,1999,17(6):366.

12 Morton BA,Ramey WG,Paderon H, et al.Monoclonal antibody defined phenotypes of regional lymph node and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be subpopulations in early breast cancer. Cancer Res,1986,46:2721-2726.

13 Vincent T.Devita,Jr MD.Cancer: Principles & Practice of Oncology, 5th edition 73.2004.

14 周亚华,张安成.流式细胞术分析肿瘤患者免疫功能变化,1999,14(5):273-275.

15 韩晓红,石远凯,冯奉仪,等.流式细胞术分析肿瘤患者免疫功能变化.实用肿瘤学杂志,1999,14(5):273-275.

16 YoKoyama WM.Natural Kill cell receptors specific for major histocompatibilty complex.Class I molecules.proc.Natl Acad Sci USA,1995,92,3081.

17 Philips JH,lanirrLL.Dessection of the lymphlcine-activated killed phenonmenon: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peripheral blood natural killer cell and T lymphocytes to cytolysis. J EXP Med,1986:164,814.

18 Ortalao JR,Mason A,Overton R. Lymphckine-actived kill cells:analysis of progernitors and effectors. J Exp Med,1986,164:1193.

19 陆云,孔宪涛,仲人前,等. CD16细胞表达与NK活性的关系.中国免疫学杂志,1997,13(3):177.

20 张峻梅,张正伟.肺癌患者细胞免疫的改变及临床意义.四川肿瘤防治,1999,12(3):18-20.

21 Hangiri T,Tashino I,Takenoyama M,et al. Effects of interleukin-12 on the induction of cytotoxic T lymphocytes from the regional lymph node lymphocytes of patients with lung adenocarcinoma. Jpn J Cancer Res,1998,89(2):192.

22 Morgan DA,Ruscetti FW,Gallo RG,et al.Selective in vitro growth of T-lymphocytes from normal bone marrow. Science,1996,193:1007.

23 Hellstrom KE,Hellstrom I.Principles of twmor immunity:tumor antigens.In:Devita VT,Heliman S,Rosenberg SA.eds. Biologic therapy of cancer.PhiladelphiaLippincon,1991,35.

篇5

2. 若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比为2∶7∶4,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

A. 直角三角形 B. 锐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等边三角形

3. 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不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A. 3,8,4 B. 4,9,6 C. 15,20,8 D. 9,15,8

4.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等于42°,则它的底角为( ).

A. 42° B. 69°

C. 69°或84° D. 42°或69°

5. 如图,已知:ab,b∥c,∠1=130°,则∠2的度数是( ).

A. 30° B. 40°

C. 50° D. 60°

6. 小华在电话中问小明:“已知一个三角形三边长分别是4,9,12,如何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小明提示说:“可通过作最长边上的高来求解.”小华根据小明的提示作出的图形正确的是( ).

二、 填空题

7. 如图,有一块含有45°角的直角三角板的两个顶点放在直尺的对边上. 如果∠1=20°,那么∠2的度数是______.

8. 如图,在ABC中,∠A=80°,点D是BC延长线上一点,∠ACD=150°,则∠B=______.

9. 等腰三角形一个外角为130°,则顶角为______.

10. 如图,周同学从A处出发沿北偏东60°方向行走至B处,又沿北偏西20°方向行走至C处,此时需把方向调整到与出发时一致,则方向的调整应是_______(填“左”或“右”)转______°.

11. 三角形一个外角平分线平行三角形一边,则这个三角形是______.

12. 如图,AB∥CD,直线MN分别交AB、CD于点E、F. EG平分∠AEF,EGFG于点G,若∠BEM=50°,则∠CFG=______°.

13. 在同一平面内有a1,a2,…,a100共100条直线,如果a1∥a2,a2a3,a3∥a4,a4a5,a5∥a6,…,那么a1与a10的位置关系是______,a1与a99的位置关系是______.

14. 如图,在下列三角形中,若AB=AC,则能被一条直线分成两个小等腰三角形的是______.(只填序号)

三、 解答题

15. 如图,ADBC于D,EGBC于G,∠E=∠1,那么AD平分∠BAC吗?试说明理由.

16. 如图,ABC中任意一点P(x0,y0)经平移后对应点为P1(x0+5,y0+3). 将ABC作同样的平移得到A1B1C1.

求:(1) A1、B1、C1的坐标;

(2) A1B1C1的面积.

17. 已知:如图,∠PBC和∠QCB的平分线交于点O,EF经过点O且平行于BC,分别与PB,QC交于点E,F.

(1) 如图(1),若∠PBC=50°,∠QCB=60°,求∠BOC的度数;

(2) 若∠PBC=α,∠QCB=β,用含α,β的代数式表示∠BOC的度数; (直接写出结果)

(3) 在第(2)问的条件下,若∠PBC的平分线和∠QCB的邻补角的平分线交于点O,其他条件不变,请在图(2)中画出相应图形,并用含α,β的代数式表示∠BOC的度数. (要有推理过程).

18. 如图,直线BD分别交AE,CF于B和D,∠1+∠2=180°,∠DAE=∠BCF,DA平分∠BDF.

(1) AE与FC会平行吗?说明理由.

(2) AD与BC的位置关系如何?为什么?

(3) BC平分∠DBE吗?为什么.

19. 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相交和平行两种位置关系.

(1) 如图a,若AB∥CD,点P在AB、CD外部,则有∠B=∠BOD,又因∠BOD是POD的外角,故∠BOD=∠BPD+∠D,得∠BPD=∠B-∠D. 将点P移到AB、CD内部,如图b,以上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说明理由;若不成立,则∠BPD、∠B、∠D之间有何数量关系?请证明你的结论.

(2) 在图b中,将直线AB绕点B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定角度交直线CD于点Q,如图c,则∠BPD∠B∠D∠BQD之间有何数量关系?(不需证明)

(3) 根据(2)的结论求图d中∠A+∠B+∠C+∠D+∠E+∠F的度数.

参考答案

1. B 2. B 3. A 4. D 5. B 6. C 7. 25° 8. 70°

9. 50°或80° 10. 右80 11. 等腰三角形 12. 65

13. 平行 垂直 14. 1,3,4

15. 平分 理由略

16. (1) A1(3,6),B1(1,2),C1(7,3) (2) 12

17. (1) 125° (2) 180°-(α+β) (3) 90°-(α+β)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