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林草生态安全

林草生态安全范文

发布时间:2024-03-26 15:01:2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林草生态安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林草生态安全

篇1

自2000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以来,彭阳县共完成退耕还林草面积9.5万hm2,惠及全县12个乡镇156个行政村的4.19万户17.9万人,户均退耕1.20 hm2,全县农民人均退耕0.22 hm2,全县森林资源累计保存面积达到13.03万hm2,森林覆盖率达到24%。工程实施10年来,产生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的发展滞后,有待于进一步开发[1]。

1发展现状

1.1生态效益初步显现

10年的退耕工程建设,使全县森林覆盖率由退耕前的13%增加到24%,退耕治理区林草覆盖度提高到90%,累计治理小流域92条,可控制水土流失面积1 712 km2,年减少泥沙流量约500万t,生态条件明显改善,生物种群趋于多样化,区域小气候逐渐形成。

1.2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一是农民从退耕还林草补助粮款中直接受益,使低产低效的农耕地退耕后,每年可稳定获取100 kg粮食,确保了粮食安全,10年累计兑付群众退耕补助粮食21.78万t,现金50 125万元,退耕户户均增收16 894元,全县农民人均增收3 051元。二是退耕还林间作种草带动了畜牧业发展,全县紫花苜蓿累计留床面积达到6.67万hm2,饲草总面积达到8.67万hm2,畜禽饲养总量由1999年45万个羊单位增加到现在的145万个羊单位。三是退耕地所用种苗生产也给群众带来了收益,全县每年平均育苗达133.33 hm2以上,年出圃商品苗木4 200多万株,育苗纯收入每年约1 500万元,人均增收85元。四是退耕工程建设带动了劳务业的发展,全县每年输出劳务5万多人,创劳务收入2亿元左右。

1.3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顺利实施,使低产低效的坡耕地退耕,农民吃粮有了保证的同时,能够专心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加工业、劳务业等其他产业,推进了农村多种生产经营,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特色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发展[2]。

2存在问题

虽然彭阳县在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和后续产业开发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2.1地方财力困难,后续产业开发资金不足

无论是特色种植业,还是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初始起步阶段都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然而群众资金不足,加之地方财力十分困难,金融部门贷款规模小,安全性要求高,致使产业开发投入不足,影响开发进程。

2.2群众认识不足,后续产业发展步伐缓慢

大多数群众认识不高,仅仅满足于国家给予退耕地的粮款补助,没有发展后续产业的长远打算。加上退耕林以生态林为主,由于干旱少雨,林草生长缓慢,在短期内难以取得经济效益,难以保证后续产业开发所需资源,导致全县后续产业开发滞后[3]。

2.3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后续产业培育乏力

彭阳县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带动,致使产业链条短缺,示范带动力不强,后续产业培育开发乏力,经济效益不明显,群众对后续产业开发积极性不高。

3发展对策

3.1积极配置资源

按照“山顶沙棘、山桃株间混交,隔坡地埂苜蓿柠条,山坡桃杏缠腰”的林草布局要求,根据不同的土地类型,实行封造结合、林草间作、因地制宜、乔灌草镶嵌配套,初步形成北部水保饲料林、中部桃杏生态经济林、东南部优质干果林、西南部水源涵养林和林带隔坡间作种草的林草格局,为后续产业的开发提供充足的杏、沙棘、花椒、核桃、苜蓿、柠条资源。

3.2加快综合治理步伐

每年确定一批重点小流域集中布点,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草统一规划,梁、峁、沟、坡、塬综合治理,工程、生物措施结合,一座山、一条沟、一个流域集中连片综合治理,提高治理成效。按照先上后下、先坡后沟、上退(耕)下推(地)、沟坡兼治的方式,先后配套机修梯田、集雨节灌、地膜覆盖、品种改良、截干栽植等实用新技术,提高流域治理和生态建设的科技含量,坚持退耕管理同补助粮款挂钩,巩固建设成果[4]。

3.3加快坡改梯建设进程

坚持走“以进促退、以退促调、以调促收、以收促稳”的资源配置道路。将退耕还林草和农田基本建设相结合,多方争取,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努力提高建设进度和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解决退耕户的后顾之忧,在退耕区域内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种经营,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产品的效益;采取多种途径,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群众稳定退耕,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3.4调整种养业结构

根据彭阳县的生产实际,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红、茹河流域以栽培辣椒、瓜菜为主,塬区以种植地膜玉米为主,山区则以栽植马铃薯为主;发展胡麻、葵花、麻子等油料,以及菌草、蚕桑、药材等特色产业,建立特色种植业示范点,不断扩大特色种植作物面积。积极推行封山禁牧,发展舍饲养殖,组织引导群众调整结构种草养畜。围绕特色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积极发展和扩大果品加工、饲料加工、畜产品加工等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的加工业,以促使农林产品转化增值。

3.5大力扶持后续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进一步扶持林果业、畜牧养殖、特色种植等基地建设,兴办农、林、牧产品加工企业,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群众的产业开发后劲。

4参考文献

[1] 王亚娟,王静.宁夏退耕还林(草)监测调查分析[J].统计与经济,2008(2):48-49.

篇2

1.2林草方式和淤地坝建设同时使用林草方式不管是对生态修复来说,还是对生态环境建设来说,都是很关键的措施,它和工程手段彼此依存相互作用,并不断促进。林草方式给工程手段带来了有效的运作条件,相反工程手段也给林草方式的运作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由实践我们可以看出,要是抛开工程只采取林草方式,那么林草生长就会缺乏水分,这样除了无法发挥其本来的功能外,而且还不利于其正常生长发育;同理,抛开林草开展工程,那么泥沙的大量淤积会减少工程的寿命,严重的话,会由于泥沙太多受工程容量的制约,使工程发生水毁,按照县水保站通过将流域坝系工程与流域实测资料进行比较以及推算,可以得出,实施林草保护方式的工程年限是没有实施林草保护方式的工程年限的2倍还多。

1.3要积极结合流域综合治理进行淤地坝的建设县委以及县政府的基本目标是有效恢复并优化生态环境,不断加大林草覆盖面积,降低沟道侵蚀基点,关键是美丽山河的建设,彻底转变以往观念、与时俱进,将小流域内的水土保持确定为富民强县的大型工程,针对小流域内的山水以及田林路等,开展水土保持全面治理工程。也就是将小流域看做小单元,视具体情况而定,共同规划,并进行集中的治理。以小流域内的实际地貌形态以及土壤侵蚀的具体情况为依据,通过立体的配置方式,针对坡面的治理,主要以水平梯田的修建为主;至于沟坡处,主要以水平沟的修建为主,而在鱼鳞坑等处进行乔灌木林的栽植,建设乔灌混合带;在主沟道处建设骨干工程,充分发挥防洪以及拦泥的作用,此外,还进行了中小型淤地坝的设置,在支沟溪线位置设置了谷坊,并在沟底处建设了防冲林。经过这些措施的实施,逐渐形成小流域内每处拦蓄,并从上到下步步设防,并建立了拥有“三道防线”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以及立体工程防护体系。

1.4对施工质量要进行严格控制该县为促进淤地坝的顺利开展,进行了完善质量监控体系的全面建设,对项目实施了严格的检查以及质量控制,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①在施工前要做好准备,在单项工程的设计扩展的前提下,针对所有单项工程制定了施工方案以及组织规划,还设计了开工报告;②有效组织施工相关人员,力求使施工技术人员达到每坝都到位,并进行严格的控制,主要包括干容重,施工建材,土料厚度(通过自制的并有标尺的细钢筋来对其厚度进行控制)等基本的技术参数,以使工程质量符合要求;③对工程施工要进行严格的管理,当所有的工程都结束了涵管安装,铺设反滤体,削坡,清基以及结合槽开挖后,先让水保机构实施自验,接着让监理工程师进行验收,若是合格的话,才能开始后面的工序,关于工程监理机构制定的监理指示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尽快处理,确保工程建设过程的有序性;④对工程项目要实施严格的施工管理,采取合同制,和工程承包部门订立建设合同,并严格按照建设合同履行职能,促进工程顺利完成。

1.5对流域坝系的控制监测设施的建立要高度重视实施坝系监测主要是为了对小流域在坝系布局方面、运行机制方面以及技术应用方面等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积累基本信息资料,以便于在坝系工程建设实施效益全面评估的时候,有可靠的技术支撑,并针对今后实施的坝系建设,提供合理的依据。作为水土保持的控制监测总站,针对小流域坝系,积极组织监测工作,使针对坝系监测进行的基础设施以及监测仪器的建设都顺利完成,监测工作走上了正轨,在这个前提下,实现坝系坡面治理以及坝系沟道工程的动态监测,并针对坝系拦泥以及蓄水用水并坝系运行过程进行严格的监测,此外,还要对输沙量以及雨量站处的雨量进行观测。对流域内的坝系监测具体包括:①对坝系工程实施的安全监测,主要有坝体泄水建筑物和坝系安全方面的监测;②对工程建设实施的动态监测,主要有坡面治理以及沟道工程建设方面的动态监测;③对增产效益和坝地利用进行的监测;④对拦沙蓄水进行的监测,主要有拦沙、输沙以及蓄水用水方面的监测。

2淤地坝建设效果分析

该县经过开展淤地坝的建设,不仅有效的治理了水土流失、优化了生态环境、并遏制了入黄的泥沙量,而且坝顶当路帮助群众解决了交通问题、使水土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并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推进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对典型农户以及地块进行的比较,可以得出,在小流域内这些治理措施实施前后,人民的经济水平,环境以及生产生活等都得到了改善。在开展项目治理前,选取的典型农户(7个自然村作为基本单元进行典型农户的布设,每个村子好、中、差等级的各有3户)实际占有的耕地面积为每人0.158hm2,而纯收入为每人876.41元,每人16.51kg的经济作物,每人340kg的粮食产量,而占有的人工林地面积为每人0.0319hm2。从项目开展开始,流域内不仅在荒坡位置建设了水保林,与此同时,还积极响应退耕还林,针对坡度大于25°的坡耕地建设了人工造林,到现在,流域内的典型农户在人工林地方面的面积为每人0.1603hm2。自从项目开展开始,流域内的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在实施生态旅游型的治理模式以后,流域内的植被面积占有率从以前的14.37%上升为现在的33.5%,而且流域内的水分蒸发量显著减少,水源涵养能力得到很大提高,空气温度也上升了,生态效益良好,针对水土保持采取的所有措施的实施不仅优化了居住环境,而且改善了气候并有效的涵养了水源。

篇3

1引言

美姑县是全省一级火险县,全县森林资源丰富,林业用地142741hm2,占全县总面积的5548%,其中有林地面积64656hm2,天然林395822hm2,活立木蓄积787万m3(其中:天然林蓄积630万m3)。森林覆盖率4825%有林地覆盖率2567%。境内有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举世闻名的国宝大熊猫的故乡,受国家保护的一、二级野生动物有大熊猫、牛羚、豹、毛冠鹿等,珍惜树种有珙桐、连香、银杏、红豆杉等。森林覆盖率5001%。再加两大工程和全县“三棵树”大力建设,近年来该县林业得到长足的发展。

2森林草原防火的重要意义

美姑县地处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结合部的横断山脉,位于长江下游的金沙江,大渡河流域。每年1~5月份雨水量极少,连续高温干旱时间持续较长,森林火灾突发性强、危害性大,扑救难度也大。因此做好该县森林草原防火工作保护宝贵的森林、草原及珍稀动植物资源有十分重要战略的意义。

美姑县位于横断山脉生态区的腹地,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多种生物动物资源库、基因库,其价值远大于木材材质利用的价值。森林、草原火灾是毁灭物种资源和基因的主要灾害因素,所以必须强化森林草原防火工作,确切地保护好横断山脉生态区这一国家级生物多样热点区域。美姑森林草原资源的消长关系到长江生态屏障的形成,直接影响到长江下游的生态安全。因此加强森林草原防火,降低森林资源损失,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3美姑县当前森林草原防火的状况

美姑县一直是凉山州森林草原防火的重点县。全县36个乡(镇),其中9个是重点林区,5个原始森林乡,占全县39%。随着森林草原防火形势的日趋严峻,森草防火工作逐年得到加强。当前加大责任制落实力度,以县到乡、村、组、农户,层层签订防火责任书,坚持奖惩兑现。林业主管部门与林业职工签订目标责任体系。在森林草原防火紧要期,采取常规的措施进行强化火源管理,县政府聘请巡山员进行巡山。流转公司也在当地聘请64名人员进行巡山护林防火工作。实行巡山责任制,积极推广“两项制度”,发放森林草原防火户主通知书8万份,中小学森林草原防火宣传手册2万本,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的开展森林草原防火宣传。目前该县已修建4座望台,16个重点防火检查站,21个临时检查点,给重点林区配置中转机、对讲机、高倍望远镜和岗哨人员。制定了应急处理预案,并明确响应机制、扑救原则、扑救方法、指挥体系及各相关部门的任务职责。组成了2支100名专业扑火队伍,9支225人的半专业扑火队。在各乡(镇)村组建了156支3432人义务扑火队,形成了县、林业场、站、所专业扑火队,乡(镇)半专业和村社义务森林草原扑火队伍。

4美姑县容易发生森林草原火灾的原因

4.1自然条件的不利因素

美姑县年均降水量760~800mm左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分布不均,每年的11月至翌年的5月下旬,降水量严重不足,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常刮5级以上的干热风,4~5级高火险天气在100d以上,特别是1~3月份,风大气温高,空气极度干燥,容易引发森林草原火灾。该县有的地方严重缺水不仅影响到森林草原防火工作,连当地人畜饮水都发生困难。

4.2地理环境不利因素

美姑县最高海拔4020m,最低海拔650m。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形复杂,不少树木生长在50°以上的陡坡上。有的地方人能上去,下来就困难,遇到火情很难躲避到安全地域。同时灭火的扑救机械很难运上场,运上去也派不上用场,加大了扑救火灾的难度。再一个是林区内可燃物载量过多,原始林区的很多树木生长了几十年至上百年,树干比较粗大、枝杈横生、林下竹子杂草杂物比较茂盛,人无法进入,林下枯枝落叶等可燃物年复一年地堆积,厚度高的可达50~60cm以上,树枝上,特别是高大树枝上,到处是雨季形成的赘生物雾挂,易形成难以控制的树冠火和飞火。1998年之后进行的封山育林和全县“三棵树”的多年大量建设,使得林下可燃物大量堆积,杂草茂盛,增加了森林草原防火的难度,大片高山草甸每到冬季全部枯死,遇火就燃,极易引发森林火灾,使潜在的防火威胁更大。再加上近几年来冰冻雪灾,高温少雨,高温干旱持续时间长的极端气候频繁出现林区的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

4.3野外的火源管理困难

美姑县大多数林区是农、林、牧交错,农业生产还是沿袭刀耕火种的方式。森林草原防火期正是春耕农忙繁忙期,在林草区内、边缘、烧杂草积肥、烧热粑粑、洋芋等现象严重,这种民族生活习俗屡禁不止。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态旅游、水电、矿产资源的开发及修路、农村新村等基础建设,使得进入林区的人员大幅增加,对林区、林内、林缘、草场的防火重视不够,森林草原防火期野外生产、生活用火随机性比较大。同时传统习俗是火葬,也易引发火灾。

4.4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美姑县70%以上都是高山峡谷,多数森林分布在偏僻边缘山区,大部分地方不通公路,已通的乡村路路况又很差。1998年之前采伐树木修建的林区运输公路,在天保工程的实施而停运,因多年失修而无法通行,有些地段连人走路都困难,一但林区发生火灾等到县上组织人员到火灾现场往往已是小火酿成大灾,火势就很难控制了。同时灭火人员在翻山越岭的路途中消耗大量的时间和体力,难以抓住扑火的最佳时间。望台覆盖不足,目前虽然有4座,但该县大部分林区都在山高坡陡的地方,山山之间相互遮蔽强,对火情的初发时期难以观察到。望台都建在俯瞰较好的山顶上,严重缺水不通路生存条件艰难,防火期过后损毁严重。隔离带的建设尚未形成,该县大面积林区较多,原始林区有的绵延几十里连成一片,地貌都基本上是高山峡谷,遇到火情临时开挖隔离带都较为困难,造成重特大火灾的隐患很大。

4.5森林草原火灾扑救力量比较薄弱

首先,以县武装部和林业内部职工为主体的专业扑火队,乡、村、组建立的半专业扑火队及义务扑火队队伍,仅仅配备了砍刀、灭火棒、水枪、挖锄等简陋的工具。对讲机、灭火机等通信和扑救工具配备较少。其次,以县到乡、村都没有建立森林防火培训基地,各级专业、半专业及义务扑火人员普遍缺乏训练,扑救森林草原的方法多是采用就地取树枝直接扑打或依托当地有利的地形地貌,水沟等进行隔离,很多有效扑火机具运不上去,运上去也起不到有效的作用。再次,交通运输缺乏设备,我县防火指挥部只配一辆指挥车,没有配运兵车,遇有大的火灾根本就没法满足运输扑火人员的需要。临时租用农用车前往火场紧急运输扑救人员和生活物质,事情万分紧急车况差、路况差又远,安全问题难以得到保障。

5对策与建议

森林草原火灾是一个突发性强,造成的危害性也极大的自然灾害。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其他诸多因素,决定了美姑县不仅仅是森林草原火灾的高发区域,而且更容易酿成重特大的森林草原火灾。我县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区域,森林草原资源广阔富集,防火任务艰巨。可森林防火工作的包袱严重,光依靠我县的自身力量,很难以较好的解决森林防火中诸多问题。切实为美姑县解决一些实际情况为此建议。

5.1认真准确地定位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和“打早、打小、打了”的方针。紧紧围绕“抓落实、抓到山头地块、不留死角盲区、保安全、促发展”的主题,努力减少重大和一般森林草原火灾的发生,千方百计确保不发生特大森林草原火灾,把火灾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虽然发生森林草原火灾不可避免,但可以通过防制水平的提升,减少森林草原火灾造成的损失。坚决杜绝迎风而扑,顶火硬打,强调抓住战机、对火势小、风力小、早晚温差大、湿度大、扑火地形占优势的避难路线好的战机灵活扑救。

5.2大力推行“两项制度”,构成牢固的防火墙

村民巡山护林制度和村民轮流挂牌值班制度,是美姑县基层群众在长期森林草原防火工作中,创造和总结的宝贵经验,是坚持群防群治,做好灾前防范的有效措施,是为森林草原防火打下坚定的群众基础。要建章立制,规范有序地推行“两项制度 ”,以推促进、动态管理、务求实效。只要“两项制度”在林区基层得到全面落实,森林草原防火工作流动而坚固的“防火墙”也就很好的形成了。

5.3完善林火监测预警系统

一是要大量增加林区望台的数量,来管控和消除盲区死角,加大对林草监测望预警的覆盖度。二是要完善各望台的设施、设备和人员的工资待遇,在不通电的地方扩充大功率太阳能,改善望工作人员的生存条件。通讯设备差的应及时维修或更换。三是要给林区林业职工和护林巡山村民配发一定比例数量的通信对讲机、卫星电话和喊话筒,对防火突发性的林草火早发现,及时反馈信息,及时处置。

5.4进一步加强地方专业扑火队伍建设

根据美姑县具体林情,扑火队伍建设以地方专业和半专业及村民扑救员为主。专业扑火队应配备运兵车、扑火专业工具、必要的通讯工具,重点林区应配置扑火必要的通讯工具和扑火工具,并派专人保养和管理。县和重点林区集中要点应建立物资储备库和扑火车库。对专业和半专业扑火人员进行定期的分级扑救森林草原防火技能培训,县级要建立培训防火知识和技能培训基地,每年对防火指挥系统人员和扑火人员进行全方位的扑火培训,不断提高科学处理火灾技能的能力。

5.5加大林区防火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国家在防火项目资金上应预倾斜支持,加大投入。建议在美姑县等民族重点林区县试行生态防火补偿金制度,增加美姑县等国家重点扶持县防火财政转移支付经费,以解决美姑县防火工作所必要资金。乡村通路工程项目应向重点林区,特别是原始林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倾斜。通过修建林区公路来开设大面积林区战略防火隔离带,提高扑救火灾的速度。

篇4

前言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开发,导致环境污染、森林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能源危机、生物多样性降低、淡水资源匮乏、自然灾害频发。各种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系统安全。因此,如何合理整治、恢复、保护生态环境,无疑成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生态修复的涵义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指在水土流失地区,通过政策、管理和一定的人工促进措施,消除不合理的人为干扰,促使自然界本身固有的再生能力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促进植被的生长发育和发展演替,保护和改善受损生态系统的结构、景观和功能,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建立和维系与自然条件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相对稳定并良性发展的生态系统。通过生态修复,可加快水土流失防治速度,防止沙尘暴、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河床淤积等水土流失危害,降低水土流失程度,遏制生态恶化的趋势,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国家生态安全提供保障。

它是应用生态系统自身组织和自身调节能力对环境或生态本身进行修复。为了加速已被破坏生态系统的恢复, 还可以辅以人工措施以加快生态系统恢复的步伐。生态修复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切实遵循自然生态经济规律, 充分利用当地的水、土、光、热、生物等自然资源, 依靠大自然的循环再生能力和人为干涉快速恢复植被, 控制水土流失,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1]。

2 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措施及方法

生态修复主要包括“封”、“退”、“造”、“建”、“综合治理”、“结构调整、生态移民”、“突出小流域治理, 以小促大”等技术方法。“封”是“封山禁牧、舍饲养畜”,“退”是“退耕还林还草、以粮代赈”,大量事实表明, 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产沙区, 坡度在25°以上的坡地必须退耕。“造”是“造林”。坡度大于15°的荒山荒坡、退耕地, 以营造水土保持林、薪炭林和用材林为主, 加强管护抚育, 形成乔、灌、草多层次防护体系, 有选择的发展经果林。并通过推广节柴灶, 沼气池等措施, 彻底解决群众的燃料问题,有效地保护植被。“建”是“建设0.07hm2高标准农田”,在退耕0.13hm2坡地后,在山坡下或沟谷地建设0.07hm2高标准基本农田。

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针对不同的区域进行专门的分区研究,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研究适合区域的具体措施。不同的类型区建立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如根据各种气候类型区、地貌类型区、土地利用类型区,建立生态修复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实际对不同类型区的水土保持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确保建立符合实际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在实际监测过程中尽量运用现代化技术,确保评价管理科学化[2]。

在黄河上中游地区,应以小流域为治理单位,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森林植被和草地,在砂岩地区沙棘水土保持林。在长江上中游地区,应以改造坡耕地为主,开展小流域和山系综合治理,恢复和扩大林草植被,停止天然林砍伐,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和人工草地。在三北防护林地区,应大力增加沙区林草植被,控制沙漠化扩大,修建各种水利设施,禁止毁林毁草开荒,建立农田保护网等,减轻风沙危害。在北方土石山区,应加快石质山地造林绿化步伐,开展缓坡修整梯田,建设基本农田,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多林种配置开发荒山荒坡,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在青藏高原冻融区,应以保护现有自然生态系统为主,加强天然草场、长江源头水源涵养林和原始森林的保护,防止不合理开发[3]。

以浙江省种植业为例,通过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直接结合,形成耕地的复合生态生产系统,使有限的耕地生产出更多的优质农产品,或采用粮食与经济作物结合,实施粮食与蔬菜、瓜果等轮作,提高粮田经济效益。在经果林地内,割除影响果树生长的高大杂草,保留矮草,在局部的地块人工种植本土的地被植物。这种方式不仅不会影响果林的生长和产量,还可以保持地面温度,减少蒸发,可以保持地表土不受降雨直接冲刷,避免水土流失。同时,杂草与经济果树共生更容易形成一个稳定的系统,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抵抗自然风险的能力。

3 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建设实践中的效果

以云南省姚安县为例,根据姚安县典型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监测结果表明,干扰荒草地、人工林、自然恢复和坡改梯措施的土壤流失量3年内分别减少46.9%~50.1%,49.6%~59.3%,29.5%~66.4%和65.1%~76.1%。小流域系统土壤流失明显减轻[4]。

实行封育治理生态修复措施后,江西省兴国县曾是一片“红色沙漠”,目前全县林草覆盖率达74%。过去河床以年均4~6cm的速度在淤积抬高, 如今以5~7cm的速度在降低, 减轻了洪水灾害;陕西省吴旗县林草覆盖率提高了31%;福建省永泰县植物种类增加了近30%,森林覆盖率由2.3%增加到43.3%;内蒙古鄂托克前旗、乌审旗毛乌素沙地的植被覆盖率由10%提高到40%~50%;广东省的植被覆盖率提高了30%~50%[5]。

生态修复解除了生态系统所承受的超负荷压力,系统自我组织和调控作用增强,区域林草植被种类和数量必然增多,水土流失程度自然减轻[6]。

4 结论

生态修复作为一项水土保持新举措, 需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创新, 总结新经验、新方法, 丰富和发展其理论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左长清 《实施生态修复几个问题的探讨》[J] 水土保持研究,2002,9(4):4

[2] 焦士兴 《关于生态修复几个相关问题的探讨》[J] 水土保持研究,2006,8(4):127-129

[3] 施大华等 《生态恢复的理论与方法研究》[J] 科学教育研究,2007,3:152

篇5

我国岩溶地区现有石漠化土地面积1 296万hm2,占岩溶土地面积的28.74%。石漠化涉及贵州、云南、广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广东等8个省(区、市),其中又以贵州、云南和广西3省(区)的石漠化分布最集中,危害最严重,这3省(区)的石漠化土地面积合计857.6万hm2,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66.2%。从石漠化程度看,石漠化土地以轻、中度为主,其中:轻度石漠化土地356.4万hm2,占石漠化总面积的27.5%;中度石漠化土地591.8万hm2,占45.7%;重度石漠化土地293.5万hm2,占22.6%;极重度石漠化土地54.5万hm2,占4.2%。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1 240万hm2,占岩溶土地面积的27.45%,潜在生态威胁大。石漠化土地林草植被盖度低,生态功能退化,导致水土流失,水资源调蓄能力减弱,泥沙淤积江河湖库,影响整个流域的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是我国西南地区当前的首要生态问题,也是西部地区面临的沙化、水土流失、石漠化三大生态问题之一,是制约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导致“三农”问题突出和地区贫困的根源。

一、石漠化治理思路分析

石漠化综合防治试点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和科学发展观,以科技为先导,以小流域治理为单元,以试点促全面推进的发展思路,整合项目区现有生态工程资金;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防治结合、讲求实效的方针,以石漠化土地的林草植被恢复为核心,辅以工程配套措施的综合治理;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生态产业发展,把石漠化综合治理同生态环境建设、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地方经济发展、群众脱贫致富有机结合;正确处理好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示范与试点的关系,突出以点带面的示范辐射作用,实现岩溶地区小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构建“生态文明、村容整洁、经济富裕”的新农村,为全面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技术,积累经验,树立典范。

立体空间治理

根据喀斯特岩溶地区,石漠化空间呈立体化分布的特点,对坡面的中上部石漠化土地采取封山育林育草、人工造林等措施,增强岩溶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坡脚及平缓地带石漠化区域实施基本农田建设或营造生态经济林、修建生物篱等措施,配套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稳定农业生产和发展区域经济,同时结合林下种草,发展高效农业或林业;农村产业发展以石漠生态建设为基础,结合岩溶地区实际,发展以林药、林果、用材林、原料林、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型产业,培育岩溶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岩溶地区可持续发展。

工程类别治理

1)对石漠化土地通过采取封山育林育草、人工造林、种草、严重陡坡耕地及石漠化严重的石旮旯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低质低效林改造等生物措施,加强林草植被的保护、恢复与建设,提高石漠化地区林草植被覆盖度,增强岩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强化生态修复与生态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在坡度平缓的石漠化地带发展经果林、中药材林、原料林、用材林等生态型经济林,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2)结合国家土地治理工程,把石漠化坡耕地或石旮旯地水土综合整治与建设基本农田作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重点,加大坡改梯、小型水利水保配套工程及生物篱等建设力度,蓄水保土,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水土资源,改善和扭转石漠化区域缺土少水、土地生产力低下、水土流失严重的局面,夯实农业生产基础,保障岩溶地区群众的民生问题。

3)开展人工种草与草地改良,充分利用草地资源以及农作物秸秆资源,促进牛、羊等草食畜牧业的发展,加大种畜品种改良力度,引进优良种畜,调整畜牧业结构,多元化地发展岩溶地区经济,增强岩溶地区群众的造血功能。

4)加强农村生活能源建设,结合现有国债沼气池建设项目,以户用沼气池建设为重点,适度发展小水电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解决农村生产生活能源,减少林草植被破坏。

5)针对石漠化严重、局部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极其恶劣的地区,在保障移民群众的土地与经济来源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开展生态移民,减轻石漠化土地的生态压力,促进岩溶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

6)强化项目整合,加快石漠化治理。目前石漠化综合治理还处在试点探索阶段,投入偏低,要充分利用好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国土、扶贫、新农村建设等项目,形成项目互补,加大了石漠化的综合治理力度,提高治理效果。

7)加强科技与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岩溶地区群众的文化素质与专业技术水平,引导劳务输出,拓宽岩溶地区群众的就业渠道和生存发展空间;同时扶持、引导石漠化地区发展高效林业与农业、生态旅游、畜牧业加工等生态经济型产业,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培育多元经济增长点,促进岩溶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树立石漠化治理的典范,为全国石漠化综合治理全面实施提供成熟的经验与模式。

二、治理技术分析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