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独立思考的精神

独立思考的精神范文

发布时间:2024-03-26 17:18:5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独立思考的精神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独立思考的精神

篇1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194-01

语文新课程标准实行以来,语文教学向多样化转变。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具有更新型的特点。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方面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也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在课堂实施新型教学方式,既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1]。本文就课堂如何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精神展开讨论。

1 创造情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心理学家认为,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都必须以兴趣作为基础。兴趣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在语文学习中也不例外[2]。小学生一旦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进入积极的、最活跃的语文思维状态,其潜能便会得到开发,主体性也会得到弘扬。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创设语文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创设情景来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1激情导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课文的导入可以多样化,不同的语文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导入方式,但是所选方式一定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教师可以设置相应课文题目的悬念,将学生一步一步地引入到课文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就会得到激发。例如,教师要上《孟母教子》一课时,就可以首先给同学们设置一个好的情景。教师可以这样说“想必同学们都有自己崇拜的伟人吧,但是你们是否知道他们小的时候就很刻苦努力的读书了呢?要是他们小时候生长在不好的环境中,那么他们的母亲会怎么办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孟母教子。”通过这样的情景导入,使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同时也怀有一定的好奇心,能很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精神。

1.2创造轻松的教学氛围,设立良好的学习环境

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会提出一些比较苛刻的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思考的能力和兴趣。殊不知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反而会使得学生对课堂学习产生厌倦的心理,带来负面效应。其实,发展个性要以宽松民主的学习气氛为前提,要让每一位学生轻松的上课,在课堂上放松压力,完全融入课堂的活跃气氛中,完全融入课文主人公的境遇中。这才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例如在学习《开天辟地》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想象出开天辟地的姿势,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做出来。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和欲望,更能够提高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为学生以后的生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 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思考主动性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使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得不到发挥。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站在促进学生发展的位置上,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以学定教。而以学定教不仅体现在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法 ,还应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和指导上。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如下办法:

2.1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

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使得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独特的爱好来学习不同的课文或同一课文的不同部分,这样在满足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在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方面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如学《再见了,亲人》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来思考,可以根据自己的喜爱选择自己认为最感人的部分来学习,也可以选择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学,可以选择课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来学等等。这完全地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的特点,而且学生在课文中学习到的新知识或由此而发现的新问题,都是自主学习的收获。总之,通过学生自主与文本对话,他们的思维发展了,有了新的感受,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

2.2自主选择学习方法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不同的学生肯定有自己不同的学习方式,而不同的学习方式都有自己的优势,都可以获得很好的学习效果。所以,老师要基于这一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方法,并鼓励他们不断的进取。如在《海上日出》一课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最喜欢的课文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并做学习结果汇报。这样,在汇报时,有的学生就会满怀激情地描绘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景象,有的则选择当中的词句的细细品味,有的则结合自己看日出的经历进行对比。教师遵循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他们自主选择学习方法的空间,让学生个性得到最好的张扬,这也是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精神的很有效途径。

3 结语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精神的有效教学路径,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并且通过一定的途径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为学生将来的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2

高中历史学习是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学习的需要,以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以个人或小组活动为形式,通过其亲身实践获取科学结论,养成科学精神和态度的新的教学方式,它具有教学主题问题化、学习过程自主化、学习资源开放化、学习方法多样化和学习结论个性化的特点,目前一般采用“课内导学,提出问题——自主学习,课外研究——成果展示,交流总结”的基本模式。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高中历史新课标就明确指出,高中历史教学要“鼓励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励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的精神”,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目前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新内容。

高中静态、保守的历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历史知识的讲解和知识点的学习为主要内容,采用陈述式、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出的学生根本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需要。因此,贯彻素质教育必须首先实现教师的教学观念由静态向动态、由保守向创新的转变,用发展的观念指导自己的教学思想。历史教师的教学观绝不能停留在任何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应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敢于突破。

高中历史是从史料所提供的证据中,建构关于过去人事的论述,可以说是一门推理学问。因此,历史是一“不断地在发展的活动”,而不是一段段固定不变的事实知识;任何历史的陈述和观点都应具备合理的论证程序,而只要它们有合理的论证,其成立就可以被承认,所以历史常常容许有各种各样的观点共存。学习者必须先有这些基础观念,跳脱了单纯事实层累的历史观以后,才能谈到进一步去认识历史这一种知识类型。既然史料是我们了解过去、建立历史知识的媒介,因此历史知识的“程序性标准”之核心即在于“如何将史料化做历史证据的正当运用”——对史料证据的运用有所认识,在于以历史的教与学,强调学习历史“程序性知识”的重要性,所以自然认为应将“运用史料为证据”之概念与能力,引入于教学之中。他们强调,唯有理解了史料和历史之间的关系才能理解历史知识的本质;理解了历史知识的本质,才是真正认识了历史,从而能展现学习历史对人们的真正价值。

当前历史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费时较多,收效较低”,仍习惯于或热衷于把搬运课本知识当做根本或唯一的任务,教师教得死,学生学不活,把一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学科弄得死气沉沉,只看重知识点的讲授和记忆,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因而,历史教学应当充分强调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处理历史材料、阐释历史事件以及文字表达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实现由基础型向基础应用型的转变。基于此种观点,从历史知识的本质为出发点的新历史学科理念,乃以史料的运用为其历史教学法主张的起点,让学生学习如何运用史料作为历史证据,乃成为新历史学科教学设计理念的重点之一。所谓认识史料的运用,即是去认识“史料”与“历史”之间的关系,就是去认识各种历史材料如何被运用于过去的重建。然而,由于史料只是一种间接性的媒介,因此运用史料以重建过去所涉及的问题也较为复杂,也要掌握理解历史证据时牵涉到的各种概念。

(作者单位:河南省修武县第一中学分校)

篇3

1.敏锐的观察力。独立思考必须依据自身的观察体悟,所以喜欢独立思考的人首先必须具备极强的观察能力。他们喜欢从独特视角观察事物或对象,通过观察事物的外部特征细节,发现和捕捉有效信息,并从中归纳总结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

2.独特的分析力。喜欢独立思考的人往往对事物有着精致分析的兴趣,凡事喜欢一探究竟。他们分析事物的角度往往与众不同,能够最大限度地根据已有知识经验进行逻辑推理;他们善于运用批判思维分析文化和生活现象,批判继承传统的知识经验;他们善于捕捉和探寻规律,透过事物的表象去看到本质,不会因循守旧、人云亦云。

3.显著的判断力。喜欢独立思考的人一般具有指向鲜明的判断力,这种判断力多带有预见性和超前性。他们往往通过对事物的深入分析而得出独到的见解或实施果断的行为,这些判断行为并不受支持者人数多少或一般看法的影响,有时甚至带有一定的冒险精神。

二、培养高职文秘专业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意义

(一)提高文秘工作的实效

秘书工作具有事务性、综合性、辅等特点,对秘书的思维能力要求很高,而且由于秘书工作的独立性和保密性较强,很多事务都要求秘书迅速果断地判断和处理,所以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文秘专业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可以提高他们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和系统思维的能力,提高其信息处理和辅助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实际上是解放学生的双手和大脑,真正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选择所思所想所为,有效运用学习策略,使其从思想到行为上都发生改变,提高和增强学习能力,养成独立学习和终身学习习惯。独立思考能力决定着学生提出、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因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较强,就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效运用相关策略;另外,独立思考能力强的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一般也较强③,这是因为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大都有三个特点:博学善问、富于钻研精神、重视思想方法④,使他们能够在问题面前及时提出解决策略和实施办法,并认真操作解决问题,使任务完成达成实效并取得最佳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独立思考是创新之基。没有独立思考,人云亦云,创新驱动犹如无稽之谈。“钱学森之问”实际上就是指中国教育的独立思考能力缺乏。因为缺乏独立思考,很多领域只能亦步亦趋,发展受制于人。事实上,只有当独立思考的人多了,社会发展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⑤。首先,独立思考能力是发明创造的动力源泉。勤思、善思,才能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独立思考能力意味着有主见、有独立的判断、有与众不同的想法,这些是创意和创新的来源,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未知世界,去寻找新问题和答案。其次,一般认为,创新性人才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即智力因素、创新精神、个性特征,而独立思考能力是发展个人智力、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素质。再次,创新思维的特征主要是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和多向性,而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能够使人们克服思维定势,主动运用逆向思维和求异思维,多角度、批判性地看问题,容易形成思维创新和行为创新。独立思考能力强的学生,往往自我效能感较高,抗压力和抗挫折力也强,能够有效推动创新水平和持续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高职文秘专业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营造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教育环境

教育环境主要包括教育的政策环境、文化环境和舆论环境。要通过政策引导、制度规范、榜样示范等,让学生跳出被动接受的思维惯性,重新释放学生独立思考的话语权,支持和鼓励学生批判辩证地看待问题。正如牛津大学校长科林卢卡斯所说,“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必须培养独立的思考能力,如果只是机械地将教师教授的内容记忆下来,不是真正的好学生。”⑥要营造出全社会崇尚独立思考的舆论氛围和文化氛围,形成敢思、能思、勤思、善思的局面;把独立思考能力培养作为教育改革的中心工作,从教育理念的核心构建到具体教育改革逐步贯彻落实;改革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将有利于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做法和实效纳入考核范围;改革院校评价机制,将落实素质教育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纳入评价指标;建立完善激励性政策,通过组织举办各类创新大赛、设立发明成果奖项、创新创业扶持制度等,使学生乐于思考、勇于创新;完善学术评价机制,创造兼容并包的学术环境,鼓励学术上的独立研究和独创成果,鼓励在学术上推陈出新、自成一家。

(二)确立独立思考能力培养为教育的核心理念

要在教育观念上将独立思考能力培养作为核心理念,主要应坚持以下三点:

1.育人为本

鲁迅先生在《教育》杂文中提到:“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先生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教育的基本目标和本体价值是要满足人的个体需要和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实际上反映了教育的育人功能,也体现了这一本体价值,同时也是贯彻执行“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国家教育战略的重要体现。

2.授人以渔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师除了教给学生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作出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而不是知识本身,因为知识是无限的,仅仅依靠教师无法将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大量的知识需要依靠学生自主学习;当今时代知识更新速度惊人,教育必须面向未来,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很可能在毕业时就已经被淘汰了,学生必须学会基本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认知学习策略和元认知学习策略的教学。认知学习策略的教学主要包括任务引入、策略尝试、策略分析、策略执行、策略反思等,元认知策略教学指导主要包括认知计划、过程调节和监控、教学互动、教学反馈、资源管理、情绪管理等⑦。

3.关注个性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积极的个性品质有助于形成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习惯。科学家对现当代许多成功人才的性格特征分析,发现创造性个性应当包括自信心、好奇心、想象力、挑战性、意志力、进取心等内容,而这些正好是培养形成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因素。个人性格品质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独立思考能力的强弱,积极的个性品质通过引发、促进、调节和监控等方式为创造力的发挥提供心理状态和背景情境,可持续激发个人潜能和动力。如自信、勤奋、进取心强、浓厚的认知兴趣、富有幽默感、顽强的毅力、甘冒风险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将激发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

(三)实施以独立思考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改革

1.学生中心

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真正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学生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学互动,教师只是教学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典型的如“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设备完成工作任务,或用各种仪器做实验,学生通过边做边学,将理论知识与技能实践相结合,允许他们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或实验结果发表不同见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再如“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师发放教学资料,学生课前主动学习,鼓励学生深入思考课堂内容,通过提问、交流和小组互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任务或解决实际问题,课后巩固练习,也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要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中心,不是采取“放羊式”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善于营造独立思考的空间和环境氛围,不要视奇特思想为异端或不顾,要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和独特做法;社会和学校要给教师和学生充分的空间和自由(这里主要指工作方法上的自由),不要用各种条条框框去限制他们的思维发展。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目的并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所以要鼓励学生思考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2.问题导向

要以问题导向和任务驱动为核心实施教学方法改革。要改革传统的单一讲授法,变单向传播为双向或多向传播,实施启发式教学,采取讨论法、训练法、案例分析法、工作实务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不要片面进行理论灌输,而是要通过讨论法、案例分析法,使学生对理论主动认识、分析、理解;对于实践课程,不要片面强调技术传承和应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口头或书面汇报操作或工作过程,分析技术文化,尝试技术革新。“问题导向”教学法的关键是要设计好教学活动,通过学生互助和教学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动口、动手、动脑中,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学会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问题情景,做到引而不发,多设问、多提思路,少直接给出答案,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鼓励不同答案。对于见解独到、解题方法另辟蹊径的学生应重视和表扬,给其他同学树立独立思考的榜样。“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是指教师利用教学资源创设情境任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完成教学任务,其教学过程可以归纳为情景任务、知识引入、任务尝试、方法选择、知识归纳、任务解决、反思训练等环节。教师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任务的同时教给学生相关知识和技能,并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3.行动导向

陶行知先生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们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然后通过思考,运用经验来加以解决,所以行动的过程就是认知、理解、分析、思考的过程,很多事物的基本原理、新点子、新办法都是在行动中思考出来的。教师不能把教学看成是单纯的讲书,而应该是多样化的:需要实作的,要通过工具设备、实作任务和实作环境来教学,这时更多的不是通过“讲”,而是教师手把手地传授经验知识让学生熟悉和掌握技能,学生要通过自己练习过程中的思维加工来逐步掌握这个技能;需要观察、演示、练习的,学生需要观看示范、查找资料、分析思考、反复实验;需要学生深入社会和生产实际的,就要在真实的岗位上进行体验式实践等。总之,行动导向的实质就是“做中学”,而且这个“做”和“学”以及应运而生的“教”是一体的,是自然发生的。通过做和行动,一方面产生和发现问题、引发思考,另一方面容易引发持续思考,通过行动效果检验使思考不断强化和优化,从而最终形成创新。

4.跨界学习

篇4

目前较流行的一种观点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而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思维品质的综合体现,也是创新能力的起点和前提。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途径

1.教育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

(1)教学中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专家、学者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学有所成的事例,从历史的角度说明“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如在“数列与极限”一章的教学中穿插“高斯的求和方法”、“芝诺的悖论及其破译”等小故事,让学生在趣味情境中懂得独立思考的科学价值;在“复数”一章的教学中结合数学的发展史,如无理数被发现的坎坷历程,让学生感悟独立思考的人格魅力。

(2)知识经济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我国要赶超世界发达国家,仅靠模仿照搬是不够的,只有通过独立思考,不断创新,才能实现这一目标,从创业的角度说明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3)班会课上,让不断取得进步及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校友介绍自己学好数学的经验,并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具体做法作详细讲解,从学习者的角度说明独立思考的可行性。

2.留有余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推迟判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教师讲解不宜过细,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否则,看似讲透,实则难以内化为学生的观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无法形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最基本、最主干的东西要讲清,以利于知识迁移;对于一些扩展性问题,简单的推导和论证,前后知识对比及区别和联系,对知识和方法的归纳、总结,等等,可以给学生留出余地,激发学生自己钻研思考。

以“数学归纳法的应用举例”的教学为例,我把侧重点放在了问题结论的探求上,而在此过程中,出现了有限与无限的矛盾,从而加强了学生对数学归纳法应用功能的理解。

推迟判断是奥斯本智力激励法的一个原则,该原则的要点是限制在畅想和讨论问题阶段,不宜过早地作出判断和批评,而要营造宽松的氛围,使讨论者在心理上具有安全感和自由感,不断产生创造设想,最终使思维走向灵活、深刻和全面。

3.提倡开放式教学,提高独立思考的品位。

要学生独立思考,教学方式首先就要提倡开放,绝不能“一言堂”,否则这种独立性很快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其次,努力培养学生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因为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不经过独立思考是做不到的;而问题提得好,又恰恰表明了思考的深度。例如,抛物线的焦点弦是解析几何的一个常见几何模型,我们要求学生提出一些问题,结果学生表现极为踊跃,整理后共提出二十多个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此外,要尽可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以开阔思路。如高一新教材中设置的阅读材料、实习作业、研究性学习等内容,实验班老师都认真指导、精心组织,并提出一些“开放式”的问题,让学生探索思考。

三、引导学生学会反思

反思可以联系新旧知识,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反思可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并探究新的发现。历史上许多数学家的发现就是在反思过程中获得的。因此数学教学中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积极反思,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求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学习精神,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呢?

1.反思知识的形成过程,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

在目前的中学教育中,无论是教科书还是课堂上,数学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些已经完成了的固定了的理论。课堂中教给学生的各种定义、规则、算法都是现成的结论,至于数学知识的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已远离了学生。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真实体验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呢?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创设合适的情境,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反思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发现或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从而了解问题本质,揭示一般规律,体验数学发现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

2.反思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知识的同化和迁移的过程,而反思是同化和迁移的核心步骤。反思可以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体系。

3.反思解题的思维过程,训练发散思维,优化思维品质。

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思考问题,摆脱固定的思维模式,注意发现思维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完善思维过程,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应注意探索新的解题途径,寻求最佳解题方法,激发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三、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恰当选定内容进行研究性学习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首要问题是学习内容的选择。内容的选择将直接影响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影响数学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从教材中选择内容。

人教社最新出版的教材几乎在每一章后都安排了阅读材料、实习作业或研究性课题,其中阅读材料往往是对本章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作简要的介绍,并且给出了资料的来源,可以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专家访谈等方式,收集资料,做出一个详细的报告;实习作业往往给一种思路,要求同学根据这个思路,自己提出一个问题,设计解决方案,调查收集数据,分析解决问题;而研究性课题给出了研究内容,要求学生展开研究并得出结论。这些都是开展研究性学习很好的内容。

2.从拓宽知识面选择内容。

由于教学大纲、教材内容等方面的限制,教材中的很多内容不可能过分地展开和延伸,这些延伸的内容中很多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好素材。

3.从习题中选择内容。

篇5

有一种毛毛虫叫“列队毛毛虫”,每个毛毛虫都跟着它前面的虫子爬行。人区别于动物,用自己的眼光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所以不会像毛毛虫那样,不辨方向,不论是非,盲目跟进。特别是面对错综复杂、快速变化的形势,我们更要保持清醒头脑,独立思考,不能不管实际情况如何,人云亦云。比如,有的高档餐饮业生意冷清,老板说是“中央八项规定造成的”,甚至散布“反腐败影响了经济发展”的谬论。明眼人一听便知,这是胡说八道。人们都清楚,高档餐饮业靠公款消费来支撑。中央推出八项规定后,公款消费在一定程度上被遏制了,这实际也是遏制了公款消费的腐败。随之而来的是适于百姓消费的中低档餐饮业和服务业火爆起来,拉动了地方经济发展,这怎能说反腐败影响经济发展呢?相反,公款消费的腐败,老百姓深恶痛绝。遏制了公款消费的腐败,理顺和凝聚了人心,必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促进经济的发展。

独立思考,就是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对任何事情都要问一个为什么,想一想它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真有道理,绝对不应盲从,绝对不应提倡奴隶主义。”这里的“独立”,说的是自己独自完成而不是像毛毛虫那样盲目跟着爬。用自己的眼光观察事物,用自己的头脑想问题,判断是非曲直,辨别美丑善恶,提出符合实际的见解,这就是我们倡导的独立思考。

有的人故作高深,专唱“对台戏”,上面主张的我不赞成,下面反对的我拥护,越是被禁止的我越扩散,越是受批评的我越同情,这种“与众不同”的“独立思考”,与我们倡导的独立思考是不搭边的。

独立思考,需要有不计个人安危得失的献身精神和不屈从“权威”的高贵品格。在这方面,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堪称楷模。当马老敏锐地觉察到人口如此快速增长将拖住国民经济发展的后腿时,写出了《新人口论》,主张优生优育。他独立思考的真知灼见遭到严厉批判,但他“决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马老因此而被撤销了一切职务,可他依然坚持独立思考,坚持说真话。马老不惧权威,不随波逐流,坚持独立思考,坚持真理,这种精神多么可贵啊!

篇6

王栋生老师的“公民自由写作”教学,积累了不少经验,取得了不少成效。他为我们的写作教学提供了丰厚的参考借鉴资源。他是教授级语文特级教师,他又是知名杂文作家(笔名:吴非)。他本人在写作方面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就,对写作本身有着深刻的体会和独特的理解。笔者试从作为特级教师的王栋生老师和作为作家的吴非两个方面谈谈带给广大语文教师的启示。

一、作为特级教师王栋生的启示

对照王栋生老师的写作教学,我们写作教学中的不足是很明显的。首先,我们没有真正将写作教学视作立人的重要途径,没能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其次,我们的写作教学没能为学生提供宽阔的写作空间。王栋生老师写作教学的立人理念和原则、方法对青年教师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的写作教学很有启发意义。

1.教师要具备立人、成人的强烈的自觉意识

写作教学要重视培养健全的社会公民。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想,发展学生健全的情感;重视通过引领学生开展文学创作等方式,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才能;要重视引导学生建立最基本的价值追求。教师要时刻审视自己的写作教学是否具备强烈的立人、成人的自觉意识,审视自己的写作教学是否以培养健全的人为己任。

2.教师要开放广阔的写作空间

首先,写作教学要帮助学生无限拓展精神世界,帮助学生打开“发现”的视野,将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社会、心灵都囊括进自己的写作天地。

其次,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真实地外化自己的思维,尤其鼓励其质疑批判、自主选择、独立创新的价值取向。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写作与自己的研究性学习紧密联系,从而在专业领域里积淀起自己的开拓创新的研究素养。

此外,写作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可以自由选题、自由安排写作时间等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在自愿、自觉的状态下,尽情挥洒青春的激情、生命的才华。这样做,不仅能促进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对于学生能够终身正视写作也是很有利的。

二、作为作家吴非给我们的启示

作为“林放杂文奖”的获得者,作家吴非思想的深刻、批判锋芒的锐利、语言的清新亮丽,足以使操持语言的作家们为之刮目。王栋生的写作教学,用其成功的、丰富的写作实践,提醒我们审视写作教学的前提――语文教师的写作激情和使命感、独立思考的能力、高强的言语能力。

1.教师要保持写作激情和使命感

语文教师要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有意识地积蓄写作的冲动和欲望,要经常酝酿和保持写作的激情。语文教师要视不懈锻炼自己的言语能力为一己之使命。

对写作怀着真挚深沉的热爱之情的语文教师,对写作教学也同样有激情。激情是推动教师更积极地思考、组织和开展写作教学的一大动力。它能促进语文教师更主动地发现和认识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努力地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更主动地学习他人的经验。最终,促进语文教师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写作教学方法,以更好地获取写作教学的成效。

2.教师要炼就独立的思考能力

语文教师能够思考,有着独立思考的精神和能力,对身边的现象才能有独特的理解、独特的表达。如果教师不能独立思考问题,只能人云亦云,这种懒惰的精神状态很容易感染学生。写作练习中学生也很快能学会逃开独立思考,用空话、套话来搪塞。而语文教师能够独立思考,对身边的现象问题经常能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更能展现个人独特的魅力,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更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写作教学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和能力,教师首先得具备这种精神和能力。

3.教师要优化言语能力

以提升学生的言语能力和言语智慧为目标的写作教学,要确保其获得成效,语文教师首先要优化自身的言语能力。语文教师只有具备高超的言语能力,才能把自己的感受、体验、思考很好地表达出来,才能在写作教学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教师只有重视在写作实践中经常运用基本规范、多种多样的技巧,对规范和技巧的运用才能有深刻的体验。这种体验,有助于教师在写作教学中更合理、具体、细致地指导学生提高规范和技巧运用的能力,帮助学生更快地提高表达能力。

总之,语文教师要坚守自身的独立人格和独立思想,永葆自由精神和不断学习的自觉意识。这样才能优化我们的写作教学,才能增加我们的生活智慧,增强我们的人格魅力。

篇7

你好!

很高兴收到你的回信,你的话让我更加懂得了生活的意义,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才能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生活,才能更加热爱这个世界

昨天,我在一本书上看到,内心的自由就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只要充分锻炼想象力就可以,对这种说法,我无法在心里完全接受,但又找不到更恰当的方式,这让我很苦恼。我也听到有人说,内心的自由嘛,就是自己想什么就是什么啊,不必关心别人是怎么看的,相信自己就是了。我仔细地思考,觉得这种说法也不能让我完全信服,所以感到更加无所适从了。因为这些说法,与大哥曾经给我讲过的内心境界相去甚远,根本没法相比。虽然以前我没有完全领略,但可以模糊地感知,你所说的内心自由一定比这些更为深邃,更为崇高。所以,我对于这些说法,始终持着怀疑态度,不敢接受。可是,我又实在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做,希望大哥能再次不厌其烦地帮助我,万分感谢!

祝你愉快!

李建

2008年12月7日

李建:

你好!

来信已阅,只要能帮上你,我也会感到很喜悦,因此不必客气。你现在的改变让我感到很欣慰。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究竟怎样才能拥有自由的内心吧!在我看来,要想拥有自由的内心,只有一条路可以走,而且走得通,那就是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自由才有可能

有这样一个故事:1618年的一天,在荷兰的希雷达城,城门边围着叽叽喳喳的人群。原因是城墙上贴着一张纸,上面写着一道数学难题,向群众征询答案。一个讲法语的年轻军官认真地看着、听着,好像很感兴趣的样子,却又不完全了解。他请求旁边一位衣冠楚楚的人帮他把这道用荷兰文写的难题译成拉丁文或法文。那人非常不耐烦,根本不相信这个青年军官能解答出来。不过出于礼貌,他还是口译出来了,言语间不乏讥讽的意味。谁知两天之后,那个军官竟把正确答案送到了他面前,他大吃一惊,对青年军官不免刮目相看。于是两人攀谈起来,十分投机,才知道这个青年军官就是勒内・笛卡儿,而那位为他翻译的人就是著名学者贝克曼。

笛卡儿是法国人,1596年3月31日出生于贵族家庭,自幼体弱多病,但学习很刻苦,又很聪明,喜欢思考。1616年,20岁的笛卡儿便以最优秀的成绩获得法学博士学位。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他决心出外游历,去读世界这本大书。当兵是当时一种最简便、最经济的旅行方式,于是他选择了入伍。遇上了贝克曼后,二人成了莫逆之交。贝克曼对笛卡儿影响很大。他说:“他,把一个业已离开科学的心灵,带回到了最正当、最美好的路上。”贝克曼唤起了笛卡儿对科学的兴趣。

1625年,笛卡儿结束游历,开始作科学研究。他知道自己的思想与教会格格不入,在法国很容易被视为异端。于是他于1628年迁居到资产阶级已经掌权的荷兰,直到1649年。他创作了数学史上划时代的《几何学》和哲学史上著名的《方法记》。

“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儿的思想精髓。思想是人最重要的东西,一个没有思想的人,与行尸走肉无异,完全没有生存的意义,笛卡儿认为思想才是人类存在的依据。一个有思想的人才能获得人格意义上的独立,不依附于人,从而真真切切地实现自我。

有思想、会思考几乎成为成功人士的标志。思想是一个隐藏在人头脑中的宇宙,蕴涵着无穷的力量。一个有思想的人遇到问题或迷惑时,不会完全依赖别人的决策,或者在书本和陈规中寻找答案,而是在“听人说”和“看书”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辨别真假。

把一只蚂蚁放在平整的有限平面上,它要从A点爬到B点去,一般是没有问题的。如果在平面上放一块隔板,把A、B两点隔开,蚂蚁看到平面被分割了,A和B点不在一个平面即二维空间里,所以它不能到达目的地。但对于一只蚊子而言,由于它的视野是在三维空间中,跳出了二维空间的局限,所以就很容易看到其他到达目的地的通道。

同样,人的思想越开阔,视野越宽广,成功的几率就越高。既然二维空间有局限,就必须突破它,在更深远的空间和层次上思考问题。俗话说,井水挑不干,脑子越用越灵活。思考得越多,思维能力越强,分辨事物的能力也就越强,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任何价值都比不上独立思考的价值,一切创造都源于独立思考。

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那些古老的典籍就会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我们会毫无意识、自然而然地怯懦下去,渺小下去,裹足不前。没有独立的思考精神,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缺陷,既愧对自己,也愧对“人是地球上的花朵”这一称号。

思考存在于人的精神世界里,思考得越多,人的精神家园就越趋于完美,“学而不思则罔”,两千多年前的圣人便为我们作了警示,要想不迷惑,就必须思考;庄子更是凭借大胆的想象和超常的思考,在心中建构起一个理想王国:几千里长的鲲在北冥里遨游,翼若垂天之云的鹏怒而飞。如果不是深入思考,一个自由落下的苹果与万有引力定律,这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怎么会联系在一起?被誉为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用概念思维将创造性思维发挥到极致――从思考一个人追逐光速与光波的关系,到进行一种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创造性思维。如果他提出了相对论便浅尝辄止,不再思考推广,或是因别人的否定而放弃,今天的物理学界肯定会留下深深的遗憾。

我国当代作家巴金,则用他的笔和他的声音,贡献出了由血与泪凝聚、由心与思锤炼而成的真知灼见。他说:“有些人自己不习惯‘独立思考’,也不习惯别人‘独立思考’,他们把自己装在套子里。”作为思考者的巴金,就是冲破“套子”的人,不仅冲破别人设置的套子和禁忌,也冲破自己的思想樊篱。巴金说:“我在写作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逐渐认识自己。为了认识自己又不得不解剖自己。”思考的过程,是探索、认识和解剖的过程――对社会、对自己的解剖和认识。很多人对时代和历史有很多言之有理的看法,却没有勇气和途径解剖和认识自己。但是,积小流而成江河,积小隙而溃长堤。我们必须思考自己,解剖自己,认识自己,同时承担自己的那一部分,不可以时代和外部环境为借口,为自己的懒惰、人云亦云和随波逐流寻找借口。

独立的人在遇到问题或困难时,不依赖别人,往往自己独自思考或用行动解决问题。但并不是说具有独立性的人一点儿也不听取别人的意见,而是指他自己判断别人的意见,不再轻信与盲从。许多高中生一直盼望着独立的到来,希望自己能够自由自在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看自己喜欢看的书,不用老师或家长在旁边催促。然而,独立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因为独立不仅包含了行动的自主,更是指精神上、思想上的自由,当你想独立的时候,你必须作好承担因自己的判断失误而可能付出代价的准备。尽管困难重重,但只要我们努力坚持,世界上便没有不可攀越的高峰,那就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开始,学会独立思考,让自己的内心更加自由,好吗?

篇8

案例二: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我在听有些老师的公开课时,常发现合作探究的热闹表面掩盖不了学生自主思考的缺失,以及学生在回答老师发问时,答案拘泥于课本,拘泥于所谓的“标准答案”。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必要性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课堂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精神和能力的缺失。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看到老师满足于课堂上的滔滔不绝,常看到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异口同声,常看到学生做作业时的左顾右盼。所以我深刻感受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必要性。下面我便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必要性作了理论分析。

(一)从时展需要角度。网络时代,我们每个人获取的信息量均呈几何级增长。任意一个事件发生后,各个角度、各个渠道所产生的信息便如同潮水一般向人们涌来。如何在海量信息中迅速选取、甄别真正具有实际意义的信息呢?这就要求我们注意培养学生具备独立获得知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二)从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角度。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德国的第斯多惠说:“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祸传播人,谁要想发展和培养,必须靠自己的内部努力来获得。”教育家叶圣陶提出:“教是为了不教。”他们都一再告诫我们,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学能力。

(三)从新课程改革需要角度。新课程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当前,学生缺少学习主动性,不善于独立思考,原因是教师没有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淡薄。可以这么说:没有独立思考,也就没有合作学习的本质内容,合作讨论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合作必然流于形式。从高考题角度来谈,传统的主观性试题一般考查学生的理论功底和推理能力,不是在“归纳”上下功夫,就是在“演绎”上下功夫。而综合探究题显然突破了这一思维定势,要求考生必须“学会学习”,有一定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综合探究题设置的目的是贯彻课改精神,引领研究性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从哲学内外因关系的角度。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须以激活每个学生主体意识和独立自主能力这个内因为依据,否则新课程改革便有“名”无“实”。

三、培养对策

(一)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转变。第一,由权威服从向宽松民主和谐师生关系转变。建立宽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培养学生的求异精神、独立思考能力。第二,由传授知识向指导学法转变。力除传统注入式教学的弊端,变教师的“硬灌”为教师的“引导”,变学生的“被迫听”为学生的“主动学”,实施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成为政治课学习的主人 。

(二)应善于设问更应善于激疑。教师应善于设问,精心设计问题,掌握发问技巧,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精心设计问题的原则是提出一些分散性的、没有单一答案的问题来让学生思考。

篇9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233-02

爱因斯坦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批判的有创造能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数学教学很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非常重要,我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尝试了以下方式:

一、改变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

(1)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由重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过程教学。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转变,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要由重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过程的教学。(2)教师要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由重终结性的评价转向重过程性的评价。评价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采用过程性评价更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并能起到激励作用。以往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包括家长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也就是考试成绩,然而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把目光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只注重结果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不利于学生养成科学的探究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与精神。只有在关注过程的同时,才能深入了解学生思维发展的进程、思维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取得的进步,这样老师才会对学生的持续发展进行有效的指导、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3)教师要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由被动式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是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开始阶段,也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现在很多学生未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是被动式学习。学习基础不扎实,造成他们在学习上缺乏自信心,从而导致在学习过程中对外界存在强烈的依赖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预留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和自我探索的能力,并使其自我探索能力得到锻炼,只有充分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才能培养好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可持续发展能力奠定基础。

二、抓住课堂教学,提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途径

课堂教学是教学形式中的一个主要环节,在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方面起着主导作用。课堂教学除了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外,还必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讲授过程中重视思考的过程和方法(1)善于设问激疑,诱发学习主动性,克服思想惰性。求知欲望是从问题开始的,而现在的孩子问题越来越少。究其原因,不是对知识都明白了,而是懒于思考。数学学科是训练学生思维的主阵地,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设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勤思多想,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使全体学生能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我们特别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2)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学情境会影响学生的情绪,教师为学生乐学创造条件,通过创造情境寓教于趣,以趣促思,开发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在良好的认识、情绪和浓厚的兴趣下参与学习,通过教师教学的艺术性、趣味性,去诱发学生兴奋的情绪,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学生取得较好的成绩时,老师要给以恰当的肯定和鼓励,使其获得心理的满足,成功的快乐。(3)教师讲解不宜过细,要推迟判断,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教师在给学生讲解的过程中,不应讲解过细,因为教师讲解过细,看似面面俱到,容易形成思维定势,使学生完全跟着教师的步子走,会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中对于最基本最主干的知识要讲清,以利于知识的迁移;而对于一些扩展性的问题、前后知识对比以及区别和联系、对知识和方法的归纳总结等,完全可以留给学生,让学生去钻研思考。(4)以社会实践为源泉,积累学生的感受性知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学生掌握知识、认识事物过程中的感知活动,是以社会实践为源泉,以客观现实为基础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掌握思维工具,加强语言训练。在学生运用学具操作过程中,教师应加强指导,通过操作、观察、想象之后,及时引导抽象概括,还要靠内部语言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形成较清晰的观念,再进行判断、推理,用数学语言表述出来,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述力。

三、重视基础,加强常规训练,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从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反馈等基本教学环节抓起,把独立思考放在较为突出的位置。以预习为例,要求学生改浏览型为思考型,通过例题的形式层层深入,诱发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在课堂上进行相互交流与总结,使预习成为有针对性的自我学习过程。

篇10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0-0075-01

在当代文坛上,张承志是一位极具独特的精神世界和文学世界的理想主义作家。从步入文坛开始,张承志就在不断寻找自我,寻找自我心中的一方净土,寻找自我的精神家园,并为之不懈地追求着。

从1978年开始的文学创作,经历过无数艰辛痛苦孤独寂寞,是什么原因促使张承志对于理想的追求如此执著一念?超越世俗一直是张承志的人格追求,突出表现为强烈的独立思考意识。

对于草原的眷恋,对于“北方的河”的依靠,对于哲合忍耶的皈依,无不体现着张承志强烈的独立思考意识。

作为知青的张承志则致力于对草原的无限眷恋的描绘之中。

告别放牧生活的张承志,返城后对都市生态环境渐渐生出强烈的文化抗拒心理。这个城市长大的青年对城市反而不适应了。他无时不感到现代都市文明给他带来的强大的心理压力,他萌生了一种向别处去寻找精神支柱的强烈愿望。这寻找自然而然地与“草原”相遇。因此,张承志早期作品大多是唱给草原的赞歌。

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既然张承志对草原那么眷恋,为什么他没有就此重返草原,为什么对都市文明产生强烈的文化抗拒心理却没有逃离都市,而是要在都市环境中“沉沦”自我?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就能深切地体现张承志强烈的独立思考意识。

事实上,他对草原的眷恋只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形式。草原在他心目中的完美和谐只是一种感情直观,切切实实的草原生态一定是依旧贫瘠荒凉的,这对他的“心理草原”有着某种具有摧毁性的力量。张承志是以追忆者的身份进入他草原生活的历史的。这种追忆和缅怀,成了张承志被现实生态环境伤害之后的一种假想的精神憩息地,一种并非真实存在的情感与精神家园。这种纯粹精神上的追忆和缅怀,只能是一个逝去的梦,一切都已不同了。

张承志在经历了深切思考之后,明白自己再也回不去他心中的草原了,所以,他一步三回首地离开了自己深深眷恋的草原,去寻他理想中的精神家园。

离开了母亲,张承志又在征程中找到了父亲。《北方的河》最能凸显他对父亲的依附。那位年轻的大学生执著地行走在“北方的河”里,张承志是在借他寻找一个人格理想的支点,寻找一种可靠与稳定的依托。他是在广阔的大地上进行一次次心灵漫游。面对“北方的河”是不懈的思索的意识将它化为父亲的身影。

需要强调的是,张承志的所谓皈依伊斯兰教,并非教徒意义上的完全皈依。张承志在伊斯兰教的教义和实践中找到了一席喘息之地,找到了自己理想的精神家园。说到底,对哲合忍耶的皈依是源于一种信仰的吸引。

在都市中忙于求学和工作的张承志的内心深处依旧痛苦而执著地追逐着他的精神家园。他在贫瘠、荒芜的西北民间找到了重新构建人格理想和精神支柱的基点。他渐渐找到了自己的新的形式,这就是《心灵史》。

然而,张承志毕竟不是土生土长的哲合忍耶回民,他的精神血脉与他们肯定是有隔膜的。真正哲合忍耶贫苦回民的宗教体验是张承志难以真切感知的。张承志确实对哲合忍耶表现有皈依的精神意向,但他毕竟还是没有能够完全地将身心融入进去。哲合忍耶的宗教情感令张承志的精神和灵魂有所依托,但作为有理性的当代知识分子,他又时常感到困惑和孤独。在西海固,他甚至一再想过要放弃那仪礼,要放弃这苍凉千里的大自然。张承志仍一步又一步退着离开了那黄土高原。

我们不难看出,张承志的理想主义历程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强烈独立思考意识下,随着环境、心境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追求,从而显示了张承志超越世俗的个性化人格。

【参考文献】

[1]张承志.张承志文学作品选集四卷:小说卷,散文卷,新试卷,心灵史卷[M].海南出版社,1995.

[2]张承志.回民的黄土高原[M].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

[3]张承志.心灵史[M].花城出版社,1991.

[4]张承志.以笔为旗[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5]张承志.无援的思想[M].湖南文艺出版社,1999.

[6]张承志.冰山之父[M].湖南文艺出版社,1999.

[7]张承志.在中国信仰[M].湖南文艺出版社,1999.

[8]张承志.金牧场[M].作家出版社,1987.

[9]张承志.金草地[M].海南出版社,1994.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3-0208-01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新不断加快,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和国际竞争的局面,年轻一代应该不仅能够接受现成的真理,更需要树立不断探求真理的信念和勇气,掌握探求真理的方法。对21世纪人才而言,必须重视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但是我觉得从根本上讲,要从最基本的抓起,要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抓起,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见性,这是主体精神的体现,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性的工作。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1.创设情境,教会学生思考

独立思考不是异想天开、胡思乱想,必须遵循正确的规律和方法。因此,首先要教会学生思考。在物理教学时,对那些基本概念、定理、定律不能匆匆带过,忙于让学生记结论、背题型、背解法,硬向学生灌输的方法是要不得的。爱因斯坦曾说过:"子卜么叫能力宁当我们把从学校学到的东西全部忘掉后,所剩下的才一是能力"。如此,我们的学生忘掉了我们所教给他们的知识之后还剩下什么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设法创设情境和条件,让学生有机会学习,体会物理学的方法和规律,不只告诉学生结论,更要让学生了解得出结论的过程与方法,知道事物的来龙去脉及相互联系,逐渐学会思考。

2.创设条件,教会学生思考

独立思考不是异想天开地胡思乱想,必须遵循正确的规律和方法。因此,首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怎样思考。物理学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科学方法,即由实际中抽取问题,提出假说(或模型),经过实验或实践检验,证明或否定假说,修改假说(或模型),再到实际中检验……教材编写和教学中就应设法创设情景和条件让学生有机会学习、体会物理学的方法和规律。不只告诉学生结论,更要让学生了解得出结论的过程和方法,知道事物的来龙去脉及相互联系。通过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学会正确地思考。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是游离于获得和运用知识这个过程之外,而是贯穿、渗透在这个过程之中的。教材编写时,要反映出正确的、科学的方法;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要体现出正确的、科学的方法;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要逐步学习、体会正确的、科学的方法。就教的方面而言,脱离开具体知识的教学过程,单独教条式地讲述方法,学生也许会知道一些正确方法,但终究不能成为自己能掌握和运用的方法;就学的方面来说,就需要开动脑筋,独立思考,自己品味,才能做到"逐步体会"。没有独立思考,谈不上"体会"。硬向学生"灌输",和"教会学生思考",这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思想。我以为,应当大力提倡后者。

3.留有余地,"逼迫"学生思考

教材的编写和教师讲解都不宜过细,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讲解过细会造成这样的弊端:不分主次,不利于抓住最基本的东西,不利于形成知识框架(不知道甚么是基本规律,甚么是对某种情景的具体结论,而不具有普遍性);不利于从理解基本概念和规律出发来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而是机械地记住某些具体的结论,甚至乱用具体结论,乱套公式;不会独立地获取知识,老师不讲就不会,也就是说,没有自我开拓的能力,不会自己钻研新的问题,依赖性较大。因此,无论是教材编写还是教学过程,都要注意做到既要讲清,又不能全讲清。所谓讲清,是指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经过抽象、概括、分析、推理得来的过程,概念和规律的含义以及规律的适用条件,关键性的问题等。总之,最基本、最主干的东西要讲清。所谓不能全讲清,是指给学生留出余地,要学生自己去钻研,或曰"逼迫"学生思考的意思。这类问题可以是:某些对理解概念和规律有益的扩展性问题,简单的推导和论证,前后知识的对比以及知识的区别和联系,对知识的归纳,在更广阔的背景中进行概括和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时应注意的问题,运用知识的方法等等。总之,可以根据学生实际,让学生独立解决上述这类问题。

4.恰当要求,引导学生思考

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要从小处做起,点滴渗透。对每一个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以及它们的应用,例题和习题的分析、解决,实验的原理、操作及结果的得出等等,无论问题简单还是复杂,都应引导和要求学生养成这样的习惯:必须做到"心服口服",即必须经过思考,想通了,才接受;理解了,才应用。因此,基本道理要讲清,习题要做得精,即每做一题,都要独立地分析清楚所提供的物理过程和物理情景,独立地运用有关概念规律解决问题。从每一个简单的问题做起,逐渐引导,点滴积累,让学生从每一个小的"成就感"逐渐积累成独立思考的兴趣和习惯。这里,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提出不同的、适合学生情况的恰当要求是十分重要的。不但在学习概念规律时,既要讲清,又不全讲清;在做习题时,要独立分析,"心服口服";同样,在复习时,复习提纲也不宜全由教师提供,要学生自己列出提纲,不全面、不准确都没有关系,在教师指导下,形成一个好的提纲,这比照抄教师的提纲或照抄板书要好,因为这经过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印象更深刻。教材要为学生复习提供条件,要有启发性,要有系统性,要有利于学生自己进行概括。

总之,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要从小问题做起,点滴渗透。老师应创设情境,创造条件,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对每一个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总结、以及知识的应用,例题和习题的分析、解决等等,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的问题,都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形成独立思考的良好意识。即必须经过思考,想通了,才接受;理解了,才应用。这样才能逐步养成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相应地提高学生的其他方面的能力。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有助于学生的继续学习、终身学习,将对学生的最终成才产生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

篇12

高职数学课堂教学为适应市场需要,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自身发展,务必培养学生的独创新精神。步入21世纪,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作为人才,要根据其所具备的整体综合素质来评价。目前我国最紧缺的人才不是高级知识分子,而是具有独创精神的熟练技术工人,能通过小革新、小发明来优化生产程序、降低成本,以提高工艺及工作效率。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人才却非常欠缺。为此,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独创精神是非常关键的。而高职数学课堂教学在学生的独创精神的培养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独创精神的方法,以供同仁共享,携手为祖国培养出一批批具有独创精神的优秀高职学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作贡献。

一、在高职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敢于提出新颖性问题,培养学生的独创意识

学者“先要会疑”。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创新进取,启迪发明创造。要使学生在学习中要敢于质疑,敢于提出独特新颖的问题,不满足于现成的答案或结果,养成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习惯。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一个高质量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教学中要求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带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并从主动去发现、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新颖问题的引导下,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勤思多问,敢于标新立异,培养起学生的独创意识。

二、注重思维方式训练,提高学生独创精神

1、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

对常规思维模式“反其道而行之”,这种不同寻常的思维方式突破了习惯思维的框架,克服了思维定势的束缚,符合独创思维的独特性原则。如遇到实际问题在求导的同时,反过来,对所求得的导数结果进行反思,导数为正、为负时,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问题中两个变量间的大、小变化规律是什么等问题。这样不仅求得来导,而且理解了导数的一些应用。

2、进行类比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独创精神

类比是由几个或几类事物的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猜测另一些相关事物也可能具有相同或相似属性的思维方法。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可根据性质、公式、法则的相似性进行类比或推广,可根据“数”与“形”的结构相似性进行类比,可根据解决问题方法的相似性进行类比,还可以从有限到无限进行类比,可从一元、二元到多元进行类比等。

3、加强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独创精神

发散思维是由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分析研究的思维活动,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发散思维训练一般可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规律多应用等方式来实现。

4、进行归纳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独创精神

归纳是针对事物的若干个体或若干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它们具有的共同属性的一种思维方法,归纳思维是思维独创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引导学生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或解题步骤以及各章节的知识内在联系进行归纳总结。

5、加强求异思维训练,提升学生独创精神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另辟蹊径,大胆猜测,提出不同意见。

6、重视直觉思维,培养学生独创精神

多年来,人们一贯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忽视直觉思维的练习,从而导致学生数学能力片面发展及思维僵化与保守,不利于学生创造发明。事实上,许多数学家都很强调“直觉”,他们借助较强的洞察力,对某些问题提出著名的猜想,能一眼发现有意义的命题,然后再加以证明。证明否实现并不重要,但寻找证明的活动推动了数学的发展。因此,高职数学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多猜多想。

三、在实际应用中,激发高职学生兴趣和求知欲,进而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

激发兴趣就是要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以生活中及学生所学专业中的例子引发想象,使学生能够直接参与创造数学的活动,并感到数学有用,数学必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在自己的生活中及所学专业中,独立思考,培养他们创造性的学习能力。今天的数学在工程、管理、经济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数学在金融学中的应用;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边际收益、边际利润,需求弹性;数学在物理学中的应用,变力做功,液体内部不同深度物体所受总压力的求解方法;机械行业中,不同精度的计算方法等等。课堂教学中应多举一些相关实例,激发高职学生兴趣和求知欲,并用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数学手段去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

四、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独创精神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活动,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新颖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独创的精神,并在课堂上留足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并给学生一个独创精神培养空间。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处理问题并能独立学习的能力。教学中还要注重以培养学生“情商”来营造独创精神形成的氛围。高职数学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学生认知信息的交流,更是学生情感信息的交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师道尊严抛于一边,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利用学生“喜爱、爱好、美感、崇拜”等丰富真挚情感,建立师生良性互动交流、教学相长、平等民主的和谐友爱关系,给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独创意识氛围。

2、启发式教学,树立学生的独创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启发、诱导,加强学生思维训练,激发他们独立思考的独创意识,让学生去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独创思维习惯,教师要注重讲解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揭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突出“怎样想的”,以使学生“会独思”,通过教师的点拨,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千方百计地启迪学生积极思考,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此外,教师在课堂中还应对学生的学法进行进行启发式地指导,如数形结合、函数与规律寻求、化归、演绎、反思等学法,启发学生学会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对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3、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独创精神

充分利用现代媒体与计算机结合的多媒体教育手段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如计算机的模拟功能可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静态的内容动态化,以便于学生获取准确深刻的直观感知,从而上升为完整的理性认知;用多媒体展现空间图形的坐标规律,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空间曲线、曲面方程;利用介值性定理求高次方程方程近似根实验,均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呈现给学生,以弥补他们所缺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利用计算机解高数计算题时,更简洁地解决了问题,克服了学生畏难情绪,这样不仅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及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增强了学生今后能够创造性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高职院校教师肩负着培养具有独创精神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历史重任,我们只有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各方面不断探索、改革和创新,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具有独创意识和独创精神的优秀人才,才能有效培养与提升高职生的独创精神和综合素质,为社会输送创新型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武玉芳,常磊.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5(02).

[2]郑金洲.独创精神培养中的若干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5.

篇13

高中物理是一门立足于实验的自然学科,从学习物理时的概念、定律、公式等,可以明确看出这些都是以科学的实验数据为基础的。它与被动的经验、单纯的观察之间截然不同,如果物理实验仅仅停留在实验的观察上,那么它就不能被称为科学实验和方式,要想成为真正的物理科学实验,还应当将观察实验和理论性研究分析有效地结合起来。实验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助推器之一,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开展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团结合作探究能力、科学实验观察能力、实验数据分析能力、实验步骤设计能力等等,除此之外,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实验素养具有重大帮助。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开展实验教学意义重大,物理教师应当对此重视起来。

二、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直观展示实验现象,激发学生合作探究兴趣

在实验教学的前期,教师应当在课堂上积极为学生直观演示物理实验操作,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有三个:其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观察能力,在学生没有能力独自完成物理实验时,他们需要教师的直观演示,并且通过细致观察将教师操作的步骤记录下来,再模仿出来。其二,深化学生对物理理论知识的理解,物理虽然是一门立足于实验的科学,但是实验确实建立在理论上的,没有一定的物理理论性知识作为基础,是无法进行实验尝试的,并且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物理实验的教学也是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解读。其三,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通过组织物理实验教学,当高中生看到神奇的物理实验现象后,自然便想要自己动手实践一番,但是有些物理实验是难以依靠一个人的力量来完成的,如此看来物理实验教学便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兴趣的有效突破点。

(二)教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实验创新精神

学生应当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一点无论是学生在如今的学习中,还是在将来的工作中都极为重要。因为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体现出一个人的果断性和领导性,这也是培养高中生实验创新精神的重要基础之一。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当善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活跃学生思维,促进思维发散,创新能力提升。

例如,在教导学生学习“电磁感应现象”时,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实验操作通电铁钉吸引曲别针的实验验证了“电生磁”,这便是电磁感应现象的一种体现,但是教师的教学内容绝不能仅限于此,为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还可以继续启发“大家想一想,当我将一节干电池变为两节干电池或者将缠绕在铁钉上的线圈数增多后,会发生什么样的现象?”如此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操作,如此,学生的思维便会变得更加活跃,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实验创新精神。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