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财务管理和会计的就业前景

财务管理和会计的就业前景范文

发布时间:2024-03-26 17:18:5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财务管理和会计的就业前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财务管理和会计的就业前景

篇1

1.陈旧的管理理念,财务管理漏洞百出

企业财务管理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制约,没有完全走上新的企业财会管理发展轨道。陈旧的管理观念导致企业财会管理漏洞百出,漏账、死账情况在企业财会管理活动中时有发生。这将导致企业经济管理不力,财会犯罪案件时有发生,企业经济效益蒙受损失。

2.企业每年发展预算不切实际

企业每年的发展预算不切实际,过度夸大企业年收入的虚假预算数目,或者过于保守地对企业经济年收入的预算。从而导致企业年预算不合理,不切实际。这样的企业预算失真而导致企业在年内发展中无章可循,从而致使企业经济发展通常以投石问路式发展,无法达到企业所真正要求的发展目标。

3.资金融通与控制不合理

企业资金融通方面。影响企业融资主要表现在企业规模大小、实力强弱、声誉好坏等方面。企业在想银行借款的同时,企业诚信度和实力直接影响企业的融资能力。当前,我国不少企业在企业融资方面面临着极大地挑战,主要是因为企业没有充分利用企业本身能够融资的诚信度及发展潜力进行融资。

企业资金控制方面。企业资金的有效控制主要表现在企业理财能力方面,理财权限的大小直接关系到企业资金控制能力的大小。但目前很多企业对于大额的资金支付没有规定一定的批准权限,导致巨额资金轻率付出而造成失误。

4.企业财务机构在财务监督方面存在的漏洞

企业财务监管权力不明,全责分不清等因素直接影响企业财务监管力度。由于集团公司拥有明显高于其他部门的权利,直接参与企业的最高决策。经济活动日趋复杂,财务监督变得更有深度和广度。切实有效地发挥会计监督的职能,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体现市场经济要求的会计监督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很多企业缺乏健全的财务监督机制,让众多人在“利欲”的驱使下,利用会计信息进行非法经济活以提高自己的提高经济效益,从而导致和经济犯罪犯罪产生。

企业财务管理与核算的解决措施

1.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理念的更新发展

新时期,新阶段,财务管理应该摒弃原来历史发展中的陈旧管理观念,推陈出新,实现财务管理观念的创新发展机制。企业只有全方位更新财务管理观念,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当前环境下企业应树立财务管理战略国际化、资本多元化、人本化理财、风险理财等四个方面的观念。

2.实现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综合能力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

企业在整体发展中如能实现全方位的财务管理机制,就必须不遗余力地实现实现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综合能力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越是规模大的企业,就越需要层级高的管理人员,对此现象的认同感越强。因此,要实现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综合能力素质的提高。不断引进和不断培养具备高级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能力素质的人才队伍。

3.企业财务法制化管理方式的完善

改革企业会计人员管理制度,从根本上实现有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从而使企业在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制度上有法可依。财务与会计关系层面严格划清界限,财务与会计职能界限明晰化处理。企业在财务的日常管理方面,建立健全严格的财会管理制度,明确权责,奖惩分明,有财务管理和会计方面违法违规现象必须严格追究到底,从严治理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工作。实现企业财务法制化管理方式,以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为企业财会制度的管理蓝本。从我国相关法律出发,转变企业财会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的工作观念,转变企业财会管理人员和会计管理人员的人生价值观念,从而优化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4.建立健全会计监管机制

不少企业财务管理部门的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一些违法违规现象,主要原因是企业人力资源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不够。为维护会计法的权威以及强化执法,应建立建立会计人员统一管理机构和完善会计委派制。将执行会计监督的会计人员与被监督单位分离,使会计人员与单位之间不存在经济利益关系,真正发挥会计的监督作用。会计的监督机构应与行政行为主管部门在领导关系“人事关系”经济利益方面脱钩,让会计监督机构在国家统一的财务制度与财经法纪的规范和制约下独立、平等、跨行业地开展会计监督活动,形成自我生存、自我发展、自我承担风险的运行机制,客观、公正、独立、严明地开展监督活动。

5.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和核算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企业会计的核算能力培养制度,实现企业预算和决算的真实化和健康发展目标。优化企业预算、决算、的财务核算体系,是预算、决算出入甚少,企业支出与收入两方面账目明晰化和科学化管理,科学监管和科学监督,严格监督好每一次企业预算和决算,从而达到企业财务管理的高效优化管理。会计的主要功能是实现企业核算的优化目标。会计在企业财会管理中占据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要实现会计的优化管理,实现会计人员素质能力的不断培养,建立健全企业会计管理体系。建设一支高素质,强有力的企业会计队伍,为企业财务管理做好基础性保证。

 

企业的财务管理与核算相关文章:

1.公司财务管理制度范本

2.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区别与联系

篇2

即借助凭证如发货票(或挂图)等实物形态的展示,向学生讲授教学内容,以加深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强化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析“原始凭证的基本要素”时,老师可在课堂上利用挂图或投影仪,向学生展示一张某单位开具的销售发票,然后根据其上、下、左、右结构和栏目的内容,逐项推得原始凭证的基本要素。这种教学方法,与笼统地表述其基本要素的方法相比,既可强化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原始凭证的感性认识,又可在课堂上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工商管理专业财务管理与会计实务教学范操作法

即通过教学人员或学生对某一会计核算方法或方式的示范操作,向学生讲授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如在介绍“银行汇票结算业务办理”这一内容时,可以运用模拟银行的形式进行示范操作教学:将一部分学生分为“汇款人”、“签发行”、“兑付行”三组,其余学生旁听,由教师指导各小组学生办理“汇款人”、“签发行”、“兑付行”各自应办理的手续,最后由教师对整个核算手续进行系统的讲述。采用这种方法,既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加深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又可沟通师生感情,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工商管理专业财务管理与会计实务教学相关对比法

即对相关教学内容,采取对比或对照的形式进行讲授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财务管理与会计实务》中,针对教材的内容及企业核算特点可采用以下两种对比方式:

1购进、销售对比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在商品流转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购买行为和销售行为,购方和供方各自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会计制度,各自进行着商品购进或商品销售的核算。如果是作为供货方,则按销售方法进行核算;如果是购进方,则按购进方法进行核算。为了让学生掌握购销两个方面的核算方法,可根据这一相关内容,在讲授时,把这两方面的核算方法进行对比,使学生在对比的动态分析中,系统地掌握购进、销售核算方法。

2批发、零售对比

商业企业的商品流转分为批发商品流转和零售商品流转两个基本环节。由于这两个环节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特点是不同的,因而对商品管理的要求也就有较大的差异,所以对库存商品分别使用不同的核算法,即前者采取数量进价金额核算法,后者采取售价金额核算法。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可用相关对比法,在对比教学中使学生掌握这两种核算的前提条件、方法,账务处理的区别及要求。采取相关对比法,既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又可强化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工商管理专业财务管理与会计实务教学比喻、举例法

即通过比喻、列举实例,来达到教学目的或强化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列举经济业务实例,来讲授会计账务处理是会计实务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比喻,是用某些相似的、人们熟知的事物来比拟想要阐释的另一事物,使学生实现认知上的转移。如在讲授“资金占用和资金来源的关系”时,在进行基本原理讲述的基础上,可用“一只手的手心与手背的关系”来比喻,并借助手势、语言的表达,来形象、生动地说明“资金占用和资金来源是企业同一资金的两个侧面,二者的数额相等”的原理,以此来强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工商管理专业财务管理与会计实务教学绘制图表法

即利用绘制的图表或直接在课堂板书的图表,来讲授教学内容,强化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直观性强,比文字表达更为清晰。如在讲授“会计核算形式”时,可通过绘制会计核算程序图表,来讲解各种会计核算形式的记账程序,并把各种会计核算的记账程序图加以比较,可知道它们各自的特点即登记总账的依据。这样,既可使学生从清晰的图表中掌握各种会计核算形式的记账程序,同时又可使学生在图表的比较中掌握各种记账程序的特点。

工商管理专业财务管理与会计实务教学丁字账户法

即以“丁”字形结构,来代替账户结构讲授教学内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讲授账务处理时,采用这种方法既利于学生掌握会计分录所列对应账户的结构和账户对应关系,又利于教师对具体账户结构的板书。如讲授“材料发出的总分类核算“时,在作出相应的会计分录以外,还可以用丁字形账户图示(核算程序图)来强化学生对所述账务处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工商管理专业财务管理与会计实务教学作业讲评法

即在课堂上,针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的一种教学方法。《财务管理与会计实务》这门课程技术性、操作性强,作业练习量较大,而中专班学生入校前是初中毕业生,文化基础较差,对会计业务的感性认识肤浅,这样在作业中就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或问题。教师一要筛选学生作业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利用电教手段在班级进行展示,组织全体学生分析错误类型、原因及纠错方法;其次,可以把财务管理中和会计实务中的一些具体案例渗透到教学中,师生一道进行剖析、讲评,加深学生对其错误原因的认识,以达到使学生正确理解原理,掌握核算及账务处理方法的目的。

 

工商管理专业财务管理与会计实务教学法相关文章:

1.财务管理和会计的区别 财务管理就业前景

2.财务管理和会计的具体区别

3.大学院校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篇3

1 投资理财专业简介

投资与理财专业旨在培养掌握投资与理财基本知识和实务操作技能,有较高的投资、证券业务操作技能和一定的理财分析能力,能从事企事业单位会计、理财、财务管理和证券投资业务操作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大学专科专业。投资与理财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熟练运用主要投资分析软件,具有股票、期货、债券、房地产、外汇等投资实际操作能力,具有投资的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能力,具有企业财务状况分析和投、融资管理分析能力;投资理财专业学生应该持有的专业技术证书:证券从业资格证书、期货从业资格证书、证券分析师、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保险人资格证书、理财规划师从业资格证书。

2 投资理财专业的发展前景

国外投资与理财专业教育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初级阶段,银行、证券、保险等营销人员转变为理财规划师的阶段;二是发展阶段,专业的会计师、分析师、税务师等成为理财规划师的阶段;三是成熟阶段,正规学院教育培养理财规划师的阶段。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提高、投资理财意识的增长,特别是2006年到2007年股票市场的大牛市和2008年以后的大熊市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投资与理财的重要性,相关的考证培训漫天飞,各大高校也相继开设投资与理财专业,所以,在我国投资与理财专业教育比较复杂,是一种混合式和跨越式发展,国外的三个阶段特征在我国现阶段都能够看到,既有营销人员转变为理财规划师,也有专业的的会计师、分析师、税务师成为理财规划师,而各大高校也正在培养的理财人才。笔者认为,我国将会走混合发展到高校专业培养的道路。因此,如何抓住机遇,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创新,增强自己的专业特色和实用性,是投资与理财专业教育研究的重中之重。

3 投资与理财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3.1 课程设置宽泛,重点不突出

由于投资与理财专业是专科专业,除了半年的实习找工作,大学只有两年半上课,除了要上大量的通识课程,如:英语、计算机、思想政治和体育等等,还得上大量的专业基础课,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基础会计、证券市场等,真正上专业核心课程的时间最多就一年,这一年得开金融学、投资学、公司理财、证券投资分析、保险原理与实务、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投资与理财案例等,专业知识遍布经济学、金融学、投资学、保险学、会计学、财务管理,虽然全面但是重点不突出,容易让学生觉得什么都学了,但是什么都不会。

3.2 专业方向模糊,专业定位不清楚

投资与理财专业的方向有:会计核算、财务管理、银行、证券、保险等等,几乎涉及金融和会计的方方面面,容易让学生产生对未来就业前景的迷茫,很难定位自己未来工作的领域,也就很难清楚的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和学习的侧重点,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的大势下,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

3.3 对部分考证的重视不够

事宜投资与理财专业学生考的证书,大致有:证券从业资格证书、期货从业资格证书、证券分析师、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保险人资格证书、理财规划师从业资格证书。除了会计从业资格和证券从业资格证书报考的人较多外,其余报考的非常少,特别是对保险人资格证书和期货从业资格证书重视不够,就未来的发展趋势而言会计和证券的从业人员会趋于饱和,而对合格的持有期货从业资格和保险人资格的需求缺口还很大,就近两年的报考人数上看,这报考两个证书的几乎没有。

3.4 专业的实习基地缺乏

与投资与理财对口的实习岗位一般为银行和保险的营销岗位、证券公司的经纪岗位以及一般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岗位。较强的应用能力是大专培养人才的一大特色,但是投资与理财专业由于对口的企业层次比较高,岗位十分稀缺,所以在实训条件方面相对其他专业比较匮乏,然而投资与理财专业对学生的应用能力要求比较高,单单的机房模拟实验很难满足该专业对应用能力的要求。

4 完善投资与理财专业建设的建议

4.1 大二下学期起分方向开设专业课

针对投资与理财专业课程设置宽泛、重点不突出和专业方向模糊、专业定位不清楚等问题,笔者认为可以考虑大一开完通识课,大二开一个学期的专业基础课,剩下的一年分方向开课,可以分银行、证券、会计和保险等方向,每个方向开对应的专业课、考证课和实训课,这样可以解决课程宽泛、重点不突出的问题,又能让学生依想就业的领域去选择方向,有的放矢,也解决了专业定位不清的问题。

4.2 加大对其他考证的宣传

2008年4月30日中国期货业协会颁布了《期货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管理规则(试行)》等6项自律规则的公告。新规则取消了期货从业资格证书有效期仅3年的规定,有效期修改为永久有效,同时将原规定的执业资格证书和从业资格证书合二为一。保险人考试报考率低主要是由于学生对保险业的误解太多,其实我国的保险展业市场正在不断的完善和健全当中,持证上岗是必然的趋势,持有人资格将有利于学生在该行业立足。加强对考证的宣传,可以通过学术讲座、新老生交流等方式推广其他的考证,以确实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4.3 加强校内实习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由学校提供场地,建立的理财规划工作室,由学生担任理财规划师,教师担任顾问,为社区提供免费的咨询、理财服务,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参加理财规划或者证券模拟等大赛,还可以与企业建立实训关联系统,把企业的实际数据复制到实验室同时同步更新,把企业“搬到”实验室,让学生在实验室就能真真确确地感受到企业的氛围,熟悉相关业务实务,拉近学生从企业到学校的距离。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8-0197-03

0 引言

经济学大类专业是目前财经类乃至综合类大学中几乎均要开设的专业,而会计系列课程无疑是该专业必须设置的课程。会计系列课程一般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部分院校也称为《财务会计》课程,下文统称为《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三门课程。这些课程的整体教学目标是为了将学生从对财务知识懵懂无知的高中毕业生状态快速引入能熟练操作财务岗位、合理进行职业判断、正确进行会计实务处理的高度,从而帮助学生实现职业规划的愿景。但是目前很多院校不能做到会计系列课程由某位老师持续担任,从而容易在课程教学目标设置上缺乏系统性、逻辑性;在教学内容体系的安排上出现重复或遗漏。从学生现状和社会需求出发探讨会计系列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无疑具有现实意义。

1 教学目标的合理设置

教学目标是指师生通过教学互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评价师生教学效果的重要参考。它会直接影响教学内容的布局以及教学手段的运用,是检验高校教学质量和影响学生就业前景的关键因素。

1.1 《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

《基础会计》课程是经济学类专业都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往往是学生最早接触的一门专业课,但是部分非财务管理和非会计专业等的学生在后续不一定继续学习《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课程,从就业的角度而言,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不一定从事财务会计岗位,所以授课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时需要关注受众的学习目的。笔者认为《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围绕凭证、账簿和报表之间的关系,穿插介绍常见实务处理,最后在学生真正理解会计分录和三大书面载体真实涵义的基础上再提炼会计理论中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定义,同时能帮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中的《会计基础》科目。

1.2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往往是财务管理专业、会计专业等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它在会计系列课程中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它既是前期《基础会计》课程中基本原理的具体运用,也是后期《高级财务会计》实务操作的铺垫。《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为运用基础会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进行职业判断的能力,熟练进行常见业务的会计处理和编制基本财务报表,并能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读上市公司的年报及其附注,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搜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同时课堂教学难度和深度基本达到会计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的《中级会计实务》科目水平。

1.3 《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

《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往往是会计学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的必修专业课。在浙江树人大学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培养计划中,该课程则作为专业选修课。它是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在第五学期选择的“财务会计方向”模块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而对于选择另一模块――“公司理财”方向模块的学生则不作要求。所以该课程的开设其实是为了学生对将来的就业做指导性的规划,选择会计模块的学生较倾向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等岗位。鉴于这些前提,《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促使学生在掌握中级财务会计内容的基础上熟练灵活掌握一些特殊经济业务、特殊经营方式和特殊时期的会计事项的处理方法,使学生在会计专业知识层面上进一步升华,为学生从初中级会计师走向注册会计师做准备,同时通过课程学习能引导学生从核算型人才转向管理型人才,课堂教学难度和深度基本达到注册会计师考试的《会计》科目水平。

2 教学内容的有效编排

会计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编排应和上述教学目标相吻合。在面对不同层次和专业的学生以及在不同宏观环境前提下适时作出相应的微调。

2.1 《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

综观不同版本的《基础会计》教材,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绪论(包括会计前提、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会计基础、会计计量属性等);会计等式及会计记账方法;借贷记账法;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账务处理程序;财产清查;会计报表等。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应把握以下几点:

2.1.1 注重实践性

参加《基础会计》课程学习的学生不一定是将来要从事财务岗位的学生,他们的培养计划中开设这门课的目的是为了拓宽他们的视野,对会计岗位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为他们学习其他课程补充专业知识,为他们就业提供一个专业技能。所以教学过程应着重围绕会计书面载体的形成,指导学生熟悉报表的项目数据和最初的原始凭证之间的关系,讲授如何根据常见会计业务进行会计实务操作,而对于会计理论知识的讲解可以适当降低难度和减少课时。

2.1.2 贴近现实性

在就业环境日趋严峻的今天,拥有几张含金量较高的证书无疑是必要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的另一重要作用是帮助学生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所以基础会计课程讲授内容在所选教材的基础上,应同时关注当时会计政策的最新动态,及时更新会计知识,讲课中尽量穿插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大纲和考试习题,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可以充实教学内容,促使教师及时更新教学课件,另一方面也可以明确学生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

2.1.3 关注连贯性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和《中级财务会计》课程较易重复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借贷记账法的运用、财产清查、会计报表等章节,当然讲述方法显著不同。比如基础会计中借贷记账法运用的讲解旨在从资金的筹集、采购、生产、销售、利润计算及利润分配等环节分别举例从而加强学生对借贷记账法的理解,尽管这些内容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中还会再次涉及,但是基础会计课程中又是不可或缺,所以讲解的深度和难度把握就显得非常重要。笔者认为作为会计系列入门课程,基础会计讲解中对于上述内容不易讲得过深过细,只需注重常规,无需涉及特例。有些几乎没有难度的内容可以放在基础会计课程中,以便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中有更宽裕的课时,比如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有些基础会计课程暂时难以理解的内容则可以放在后续中级财务会计中讲解,比如固定资产增值税的问题,财产清查中涉及坏账准备的处理等。

2.2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

《中级财务会计》是会计系列课程中教学内容最庞大,安排课时量最多的一门专业课程。它本身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一般来说,不同版本的中级财务会计教材多在绪论的基础上,依次安排货币资金、存货、金融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和财务报告等章节。确定中级财务会计教学内容时,宜把握以下原则:

2.2.1 强调普适性

《中级财务会计》涉及的经济业务应是企业普遍存在的经常发生的业务,安排的教学内容旨在能解决企业的常见问题。无论从资金筹集还是到资金运用,无论是发行股票还是购买债券,无论是采购设备还是销售商品,涉及到的经济事项和业务无疑是很多公司包括上市公司日常的问题,所以这些教学内容的分析必须讲得透彻和实际,强调的是普遍适用性,而非高大上。

2.2.2 突出实用性

《中级财务会计》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基础会计》有很大的区别,它的顺序基本是从报表出发,依次讲授的是资产负债表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项目,再次讲授的是利润表的收入、费用和利润项目,显然这样编排的用意既能和会计具体准则相吻合,也突出了教学目标――最终为了指导学生完成基本报表的编制。所以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必须时时关注各个章节和报表之间的关系,能将会计分录与报表项目有机联系,通俗而言,把报表比作一个拼图的话,那么每个章节的知识点都应该是拼图中的缺一不可的组成部分。在如今急功近利的高校学习中,教师有义务时刻给学生灌输这个观念,以便扭转学生将财务会计的学习停滞在背诵分录的怪圈中。

2.2.3 重视连贯性

这一点和上述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安排方面的用意类似。《中级财务会计》在许多教学内容的讲解上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弹性,讲解与否、讲解的深度和难度和前期《基础会计》的教学效果以及后期《高级财务会计》的教学安排都有密切的联系。比如长期股权投资。这个章节往往是《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中难度最大、预备课时量最多的章节。这个内容在《基础会计》课程中几乎很少涉及,但是《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中必须作为重点,而且其中涉及企业合并和权益法的内容和后续的《高级财务会计》的企业合并及合并报表编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授课教师在设计这部分教学内容时必须提到这个深层关系,提醒学生企业合并对后期的影响以及成本法权益法之间的转换。

2.3 《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

《高级财务会计》的重要特征是会计假设的松动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延伸。它在讲解绪论的基础上主要涉及的是跨越单一会计主体的业务、仅在某类企业中存在的特殊业务、在某一特定时期发生的业务、一些特殊经营行业的业务等。综观各个版本的教材多有差异,但也有共有的教学内容,一般主要包括:企业合并和合并报表的编制、外币业务、租赁、所得税和物价变动会计等。而对于课时量,各个高校也有不同的设置,总体而言多为每周2-3个课时,针对这些特点,笔者认为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讲解上需注意以下几点:

2.3.1 实务和理论的并重

《高级财务会计》的讲解内容已经突破了《基础会计》和《中级财务会计》中多次提到的四大假设和信息质量要求,讲解中应有所提示。该课程涉及的经济业务尽管多有特殊性,但也不是罕见,在上市公司案例中多有出现,所以讲授中教师应结合授课内容导入实际案例,并在课后布置学生搜集案例进行分析,以便将看似深奥的讲授知识点予以落地。

2.3.2 温故知新,循序渐进

《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有部分章节是对《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的加深,比如《中级财务会计》中的利润和《高级财务会计》中的所得税;比如《中级财务会计》中的固定资产和《高级财务会计》中的租赁,等等。所以在涉及这部分知识点时,授课教师需耐心指导学生对旧知识予以温习,了解两门专业课程知识点之间的交叉和重叠,提升分析问题的高度,逐步加深对复杂事项的理解,消除学生的抵触心理。

2.3.3 精讲甚于泛讲

一般高校培养计划中分配给《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课时量和这门课程自身的内容和难度并不是很匹配,所以笔者认为选择教学内容和讲解方法时应注重 “精”,抛弃“泛”,即授课内容不在于章节的多少,而在于学生是否消化。尤其是企业合并和合并报表编制这些章节,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作为重点进行讲解,因为这些内容较突出的体现了前后课程的连贯也较典型的呈现了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运用,是对学生专业知识理解的重要提升,也是进行案例教学非常适合的内容。授课教师针对这些内容应不遗余力的分配更多课时和精力讲授,使学生充分理解和吸收,不可点到为止。

3 教学手段的与时俱进

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和落实教学内容的桥梁,它不应该是固化的而应该是灵活变通、与时俱进的。笔者在浙江树人大学一直担任会计系列课程的讲授,且已经完成了数轮从《基础会计》到《中级财务会计》再到《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完整讲解,体会如下:

3.1 《基础会计》课程的实操性重于理论性

《基础会计》课程作为敲门砖,实践操作能力的考察一定程度上比卷面考察更为重要。在综合能力评定时,应加重实操所占比重,期末考试中应尽可能改变考核方式,缩小卷面答题所占比重,增加实际操作的分值。比如,期末测试时,可以给学生准备一套较为基本的,却能体现某企业一个月完整业务的原始凭证,并脱离课本上的业务表述,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对原始凭证的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登记、科目汇总表以及会计报表的编制。这样的考核方式既可以体现课程的专业性,也能杜绝学生考前临阵磨枪的尴尬。

3.2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习题和实践并重性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知识点繁多,不能照搬《基础会计》课程的考核模式。它的教学过程需要习题操练和实践操练的并重。以浙江树人大学为例,目前该课程的教学手段依附于三个载体:习题库、案例库和手工模拟实训。习题库主要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和是非题等客观题题库,涵盖了《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所有章节和知识点,且对所有题目指明涉及的知识点和难度系数,学生平时可以进入相关校园内网进行操练,教师可以在期中和期末时设定参数和时间安排学生网上考试。案例库主要是考察学生搜集、分析案例的能力,题目预设并每轮修订,要求学生成立学习小组,上交案例汇报作业并在课堂上演讲,小组相互提问,教师打分作为学生最后综合评定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手工模拟实训作为一门实训课程,给予专门的学分和课时,实质上是《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手段的延伸,它是以一套完整而有一定难度的工业企业资料为模板,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一套手工资料,并以此作为后续会计电算化实训的素材。总体而言,《中级财务会计》的教学手段旨在培养学生成为做题、做账、做案例的多面手。

3.3 《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案例讨论式优于理论讲解式

篇5

一、企业经营沙盘技能竞赛的内容和意义

企业经营沙盘技能竞赛以提高大学生企业管理综合运营能力为理念,旨在考查学生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比如企业的经营、产品的研发、品牌的建设、市场定位、公司财务的管理和各成员间的团队协作与沟通等。该竞赛选手采取3名选手组成团队方式报名,每一团队即组成一家模拟企业,基础背景设定为所有企业处于同一初始状态,参赛团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经营年度模拟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经营开始,模拟企业将提前获得相关产品市场信息,对各区域市场的各产品的总体需求量、价格趋势等做成预测,在此基础上讨论整体运营战略、业务策略和经营策略,在此基础上进行6年模拟经营。可以看出,该比赛对于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构建创新创业平台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该比赛也是各高职院校学生实践成果展示与交流的重要载体,通过该比赛,可以全面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通过该比赛可以体验到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经营管理风险、财务风险等,能够提高学生统观全局的系统思考能力。

二、企业经营沙盘技能竞赛的影响

1.加强会计专业实训教学和硬件设施的投入

由于会计类专业的高职学生在校外很难找到财务类岗位的实习机会,即使是找到了,也只是去银行跑跑腿,很难真正接触到财务相关岗位的核心业务,因此学生在毕业前夕难以有真正的实践机会,难以得到综合全面的发展,即使学校可以固定跟某几个单位制定校企合作和实习计划,形成联合,也往往很难让学生充分得到锻炼和学习,因此,校内开展实训教学和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必不可少。企业经营沙盘技能竞赛是由用友网络有限公司提供的软件基础上进行比赛。该比赛充分展现学生团队协作意识、沟通能力、演讲技巧,同时,通过担任不同的职业角色,加深学生对职业发展要求的认识,更加明确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同时,针对《企业管理沙盘》在教学中遇到的沙盘规则不熟悉、职责分工不明确、战略意识不强、动手能力差等问题,可以通过购买相关软件,组织校内选拔赛,进行校内团队对抗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加强课程的开发与融合

在会计专业培养目标框架的基础下,组织校内教师进行对《企业管理沙盘》课程开发。根据企业经营沙盘技能竞赛的内容和意义,与会计专业课程和其他基础课程进行融合。在课程安排上,通过《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前导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从微观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知识,然后通过《企业管理沙盘》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从宏观方面了解企业财务对整个企业的运营的重要性。在课程规划设计上,通过课堂上对学生的职业定位、就业前景进行主要指导,组织学生组成团队模拟企业运营管理,并进行角色的互换,轮岗轮替,让学生能最大程度地体会到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遇到的资金管理、成本管理和运营效率等问题,从而让学生对会计专业和会计相关岗位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提高学生对财务的重要性的认识。

3.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实训教学是会计相关知识学习和深化中的重要环节。在面对会计技能职业竞赛的时候,我们需要进行更多的实训教学对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通过将竞赛思路和方法融入到《企业管理沙盘》的日常教学中,使所有学生都有可能创造新思路和新方法。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在团队合作的框架下独立完成自己的团队任务,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一方面,通过在校内组织企业沙盘技能竞赛选拔赛,让学生能够在竞争中培养学生的系统思考能力,在模拟企业运营过程中理解企业资金分配的原则,将所学的财务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高成本管理意识;另一方面,技能竞赛对所有参赛学生而言都是一次实战检验。学生对自己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动手能力以及综合素质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明确自己的方向,不断提高自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素养。

参考文献:

[1]陈祥禧.高职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实训教学探讨[J].教育时空,2015(21)

篇6

一、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人才培养的挑战

(一)会计职业岗位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体现层次性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代,随着企业管理与信息技术关系的日益密切,会计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和深入,会计工作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面向大型企业及企业集团与面向中小型企业的会计职业岗位对会计人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大型企业及企业集团业务规模大,组织机构庞杂,具有海量会计数据,数据处理体现跨区域、多元、快捷、个性化特征。为了满足报告使用者深度分析的需求,随着大型数据库技术及高级语言的发展,企业已从单纯使用财务系统转变为在整个企业范围内使用面向供需链管理的ERP系统,会计信息化与经营管理信息化日趋融合。同时,随着国家会计信息化法规体系和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立健全,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作为一种在互联网环境下披露企业信息的标准化语言将在大型企业全面采用,财务报告的内容将大为扩展,并实现资源共享与实时披露,会计岗位也将以面向财务业务一体化过程的复杂多变的复合型工作为主。反观相当一部分中小型企业,尤其是小型企业却由于管理观念陈旧、资源有限、管理基础薄弱、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决策过程随意,加上本身业务规模小、会计数据量少、实时性要求不高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会计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信息化步伐依然缓慢,会计信息化应用水平仅仅停留在手工模拟的EDP阶段。有些小型企业甚至刚刚实现由手工会计向电算化会计的转变,会计岗位仍以简单重复的技能型工作为主。正是由于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在会计信息化技术平台、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制度建设等方面存在的较大差距,对会计人才的知识和能力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要求。大型企业ERP系统功能结构的集成化需要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该类人员必须要熟悉各业务部门具体的运作流程,要能从传统的对数据进行输入、分类、报告提升到从海量会计信息中快速选择与向财务报告使用者动态性与多元化披露。因此,这种复合型会计人才需要充实更多的软件操作知识,除应具备传统会计人员和一般电算化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外,还应具备会计信息化的专项工作技能,还要增加必要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贸易往来等相关领域知识,从而完成使会计信息资源创造价值的重任。而中小型企业需要的则是中高级会计电算化应用型人才,该类人员需要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娴熟的会计业务操作技能、较为熟练的电子会计档案维护与管理能力、一定的职业判断力,以及熟练的office办公系统处理能力。

(二)层次性的信息化人才需求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标准 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力争通过5年至10年左右的努力,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化法规体系和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包括XBRL分类标准〕,全力打造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基地,要顺应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大力开展会计信息化教育。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几乎都开设了《会计电算化》课程,建立了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作为工学结合的教学场所。该课程既是会计从业资格准入的必备课程,也体现了社会对信息化会计人才的需求。但取得了会计从业资格证、财政部会计电算化证,甚至初级会计职称证的学生进入企业会计信息化岗位后,其胜任能力并不理想,根本原因在于会计专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仅定位于对初级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侧重于对财务软件操作技能的传授,教学做过程中主要讲授对会计数据进行电算处理的基本程序和方法,不能更好地服务于信息化下会计职业岗位的变化性需求。高职会计教育并非只是让学生成为具有相应专业能力的会计专门人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依据主要是社会的现实需求。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软硬件环境的变化要求高职会计专业减少教学与实务的差距,在人才培养中体现不同类型企业对信息化人才需求的层次性,除注重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还应加强对学生岗位复合和职业转换的方法能力培养,以及对学生职业素养、自主学习意识、往来应对的社会能力培养。信息化社会对会计岗位人才需求状况的这种变化带来了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而这种调整势必对高职院校原有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提出新的挑战。如何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要求的会计信息化人才,不仅是直接影响到学生将来职业发展,也是关系到高职会计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为例(以下简称“我院”),在分析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人才必备的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提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拓展性设计思路。

二、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我院会计专业提出了以职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关键能力为本位,结合对学生的身心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道德素质等方面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共有2个平台,即职业素质课程平台、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平台。前一个平台由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财经职业入门、管理学基础等在内的13门通识课程构成,后一个平台由包括会计基础操作、初级会计实务、财务软件应用、税收基础操作等在内的12门专业通识课程、包括财务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实务、审计实务、税务会计实务等在内的15门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以及包括毕业设计(校内)、毕业实习(校外)等在内的5项综合实践训练三大模块构成。该课程体系中涉及会计信息化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见(表1)所示。我院会计专业这种以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目标和方向是正确的。现行课程设置主要有三个创新点。一是,增设《财经职业入门》课程(第一学期,2节/周),向刚入校门的学生介绍财会专业性质、财务岗位设置、财务工作所面临的环境、技术发展及就业前景,帮助会计专业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使学生能尽早感受职业氛围,及时把握会计职业岗位发展动态。二是,将阶段性实训调整为同步式训练课程。例如:在《会计基础操作》课程(第一学期,4节/周)的同期增设了《会计基础操作实训》(第一学期,2节/周),在《成本会计实务》课程(第三学期,3节/周)的同期增设了《成本会计实训》(第三学期,2节/周),改变了传统的将实训单独安排在课程结束后、学期结束前最后2周进行的阶段性实践教学模式,实现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协同一致,有助于学生及时理解并消化理论知识,摆脱了因提早求职、扎堆考证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的窘境。三是,针对信息技术在会计实务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增强了会计与审计、税务等相关领域的衔接。在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基础上,在《税法实务》课程的同期增设了《纳税申报软件实训》(第四学期,2节/周),以网上纳税申报系统为背景,模拟企业包括流转税在内的各税种的税费计算和完成申报资料的全过程;在《审计实务》课程的同期增设了《审计软件实训》(第五学期,2节/周),运用相关知识对软件中的案例进行全面分析,并形成审计工作报告。这些调整反映出专业教育对信息化认识的提高,既体现了会计电算化基本业务流程的训练,也考虑到了相关复杂业务的岗位实训。

(二)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中没有充分体现会计信息化人才分层次职业能力的培养。围绕信息化会计职业岗位,我院会计专业只开设了《财务软件应用》、《财务软件技能实训》两门课程,以某一个特定版本的主流财务软件为蓝本让学生进行功能认识和操作流程学习,教具基本是单机式,教学内容基本上定位于对系统初始化以及账务、报表等常用财务模块的应用,缺乏对网络财务软件、ERP集成管理系统的深入阐述和实战演练;未能充分实现会计信息化课程与其他会计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信息化教学侧重于围绕出纳岗位、基本会计业务岗位,还没有有效地渗透到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其他执行或管理等岗位中去;也缺乏针对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能力拓展课程,无法体现实现财务与业务的事前预测、事中监督、事后评价的全面信息化特征。然而,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企业对专门的会计软件操作员岗位需求已经逐步减少甚至消失,对会计电算化初级人才的培养已经失去了专门化的必要性。此外,信息技术类基础课开设较少,只开设了一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生对于网络、数据库系统,以及Word、Excel等常用办公软件应用能力明显不足,也没有开设资料查询与信息检索等方面的课程以加强对学生会计资讯能力的培养。(2)缺乏与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领域课程体系的整合。我院会计专业虽然已经意识到需要加强对学生职业转换能力和岗位复合性的培养,但缺乏与电子商务、工商管理、金融管理、投资与理财等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有机结合。在现行课程体系中没有设置适当的课程或者实践训练项目,以实现对学生基本的管理操作实务能力,制定销售、成本计划和现金流量计划的能力,利用电子商务平成在线款项结算、商品销售及客户管理的能力,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业务操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上述问题的存在归根到底在于将会计信息化教学简单地等同于会计电算化教学,粗浅地将会计信息化理解为财务软件操作。

三、高职会计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基本框架

(一)主要就业岗位和服务面向对应的职业能力分析 我院会计专业应将会计信息化能力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之中,结合信息化社会对会计岗位人才的现实需求、会计信息化工作任务及学生的就业去向,将培养适应会计信息化要求的,系统掌握现代会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从事第一线工作所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的基础上,确定了会计信息化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具体包括三个方面:(1)专业能力。即主要就业岗位应有的信息化职业操作的专业能力,达到相应的参加会计从业资格和会计职称考试所要求的能力。(2)方法能力。即应有的计算机与网络的基本操作、管理和维护能力,在海量数据中收集、归纳、整理关键数据和有用数据的能力,经济统计与分析的能力,安排工作过程和评价工作结果的能力,系统化思考、独立学习和自主学习等方法能力。(2)社会能力。即具备责任、团队、法律、探索等社会能力,并明确了与能力要求相匹配的包含通用知识、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知识的知识要求。

(二)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设计理念与目标 我院会计专业应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设计理念,从会计信息化工作岗位入手,以就业岗位所必需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课程体系总体目标,遵循“工作过程系统化”和“典型工作任务项目化”设计方法,对现行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将达到会计信息化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整合形成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建立起与上述方面能力相匹配的课程体系。由通识课程、专业通识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发展课程构成,见(图1)所示。

(三)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的拓展性设计方案解析 (1)对部分现有课程进行调整。将《财务软件应用》和《财务软件技能实训》重新整合为《财务软件应用Ⅰ》和《财务软件应用Ⅱ》,分设在连续的两个学期,分别以不同软件公司的财务软件为蓝本,使学生发现并掌握不同财务软件相同的操作流程和设计原理,旨在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主动思考能力。将《计算机应用基础》改为《计算机与网络应用基础》,增加有关计算机及网络常见故障解决、网络互联、网络资源共享、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应用等基本知识和技术。在《计算机与网络应用基础》之后增设《职业格式文档处理》课程,以常用商务文档的电子化处理为主线,主要涉及office应用能力培训内容,培养学生熟练使用office套件制作、编辑会计、商务、贸易、工商行业中相关文档和表格;掌握数据操作和图表制作技巧,以及函数应用的综合能力,训练学生掌握更多快捷而实用的办公软件应用技能和方法。(2)增设适应层次性岗位需求的课程。针对大型企业及企业集团设置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建议增设ERP系统相关的课程。第一,增设《ERP系统应用》课程,重点填补学生面向Web的,在财务管理及分析、全面预算、资金运作、成本控制、审计及内控,购销存管理、项目管理以及ERP软件全方位应用等方面的能力缺口;第二,增设《企业ERP沙盘模拟实训与竞赛》课程,通过角色分派和职能定位、模拟企业基本情况描述、对抗规则约定、沙盘初始状态设定、企业经营竞争模拟、模拟企业剖析与总结等环节,让学生了解在企业资源有限条件下企业的经营运作,培养学生用战略眼光解决问题及做出有效的资源规划及决策的方法,分析不同决策方案对企业整体绩效的影响。同时将XBRL技术应用到信息化教学环节中,可以增设《网络财务报告XBRL化》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或者采用讲座的形式,通过XBRL的技术基础、规范、分类标准、财务报告解决方案等内容,培养学生对XBRL的基本认知,以及利用XBRL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能力。针对中小型企业对财务人员的技能要求,应当设置Excel应用能力系列课程。现有的诸如《成本会计实训》、《财务管理实训》等实训课程在从事手工训练的同时增加Excel建模与应用项目。但不是只设置一门Excel财务应用的课程,而是要将Excel与统计学、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甚至纳税实务与筹划等多门课程中的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成本会计实训》改为《Excel成本会计建模与应用》,增设《Excel财务管理建模与应用》、《Excel管理会计建模与应用》,使学生能够利用Excel建立财务比率分析、投资决策、流动资金管理、筹资分析与决策、财务计划等各种分析与决策模型,更好地满足中小企业用人单位灵活、实用的需求,弥补通用的财务软件难以满足不同企业具体或特殊要求的缺陷。(3)加强与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融合。在《计算机与网络应用基础》之后增设《电子商务实务》课程,主要使学生能够建立起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框架,掌握基本业务处理流程和操作技能,应用互联网完成基本的网络信息收集、、推广,网店开设、商品销售、安全支付结算及客户管理等工作。在《银行会计实务》同期增设《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课程,主要介绍银行柜台业务组织和管理、银行柜台业务规范,让学生模拟银行柜台储蓄、对公等业务操作,并传授点钞、小键盘等银行柜台基础业务技能。在《管理学基础》之后增设《企业运作仿真(中小企业管理方向)》课程,让学生模拟企业创建时风险计划制定、经营场所和设备选择、资金需求确定和筹集,企业运行时如何进行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存货管理和财务管理等。重构后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学习安排见(表2)所示。课程体系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重构后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打破了专业之间、课程之间的传统界限,把会计信息化教育融入到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去,并贯穿于整个教学周期,强调专业核心课程深度,职业拓展课程适度,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也为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和落实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四、结论

高职会计专业为了适应并满足市场对会计人才信息化能力的要求,应当在了解ERP环境下会计的工作模式以及会计人才必备的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及时更新会计人才培养目标,重塑工学结合新课程,积极主动顺应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当然,优化的教学项目体系还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标准、复合型师资队伍、实用配套的教学资源,规范化的教育管理,以及校内、校外两大实训基地的坚实保障相互配合,才能把人才培养规格落到实处。

*本文系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立项课题“信息化环境下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创新研究(项目编号:JSJM2010069)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篇7

可以说,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量,这使接受了普通高校教学的学生只有在正确的科研指导下才能获得相关能力技术。在会计教学活动中,必须逐步加快会计电算化的建设与发展,让会计电算化人才的能力满足市场实际需求。

一、普通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环境下,普通高校教育的目标以培养实用型高技术人才为主,强调人才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而会计学习的内容则以理论知识为主题,强调从理论到实务内容的全方位掌握。这种情况下,企业管理层的信息化普及和电子商务办公的兴起使得普通高校学校的会计教学必须向新的方面进行发展,而会计电算化教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一)课程定位存在偏差

众所周知,对课程的定位和认识将直接影响课程的研究方向及其对学生的影响。在会计电算化教学领域,部分学生及教师将这门课程视作专门培养会计人员或锻炼人员操作水平的课程,或课程定位放在计算机系统对人工会计工作的替代研究上。从课程内涵上看,这种看法是相对狭隘的,因为会计电算化课程不仅包括对相关人才的培养,还包括了统筹管理调度,新型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工作组织形式完善,档案管理,计算机综合审计等部分。用割裂的眼光看待这门课程,容易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较为狭小的地方,不利于他们将电算化知识应用到其他会计专业课的学习和实践当中。对课程的理解认识存在偏差,还可能导致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从课程的具体安排上看,会计电算化教学已经逐渐成为普通高校会计学科学习的主体课程,这从侧面反映了社会对专业能力的重视程度。然而,由于对这门课程的具体定位还存在争议,尚未形成统一的认知,所以每个学校在进行课程安排时都会采取不同的授课模式。这不利于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形成规范的标准,还可能给学生的就业求职造成困扰。授课过程中,一些学校将计算机操作问题及通用商品化会计软件的使用作为授课重点,强调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另一部分院校则侧重对理论知识的讲解,使学生在了解会计电算化先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软件的研究和设计工作,在自主编程的过程中感受会计电算化给会计工作带来的便利和改变;其他学校和教师将以上两种授课方式结合,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得接受教育的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同步增长。

(二)课程安排不合理

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一门专业性强,对学生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都有较高要求的课程,要保证课程的授课效果,就必须保证课程设置合理,教学内容满足学生学习和企业生产的双重要求,同时不断加强课程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在实际授课环节,受内外环境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上课时间较少、课程内容枯燥、上课间隔时间过长等方面的问题影响了课程之间的衔接与渗透,导致所学知识难以形成体系,并影响学生的整体理解。另一方面,很多普通高校院校使用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教材版本相对老旧,知识点一味沿袭传统教材体系,这限制了课程的实用性和时效性,导致学习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无法满足社会生产的新需要。

(三)硬件及软件环境不达标

从一方面来看,会计专业的开设成本低,应用范围广,就业前景好,因此为不少普通高校院校所开设。然而,在专业开设之后,针对会计电算化教学所需要的相关设施,则需要学校及学院投入大量的后期资金予以支持,在外部环境的制约条件下,部分普通高校院校电算化实验室的建设还不够完善,硬件设备及软件安装都存在一定不足,整体质量明显落后。在一些金融专业非重点化的学校,学校在这方面的投资额度尤为紧缺,而这种外部资源的限制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让教学质量出现折扣。从软件方面来看,部分学校并没有购买最新版的专业软件,而是使用版本偏低或教学演示版的软件。这种软件无法实时体现会计电算化领域的发展过程,不利于学生电路设计环节的实践和尝试,同时也限制了软件部分内容的使用与展示。另外,公共机房的计算机配置水平较为一般,专业软件数量稀少,这使教师必须结合电脑的实际情况去安排和调整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受到了限制。从硬件层面上看,学校经费投入不足,会计电子化实验室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立并完善起来。在缺乏专门实验室的基础上,相关专业课程必须在公共机房进行,而这将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课后练习环节产生影响。与此同时,由于机房电脑处于长期共用状态,内部资源较多,出现资源相互冲突干扰及电脑病毒的可能性较大。这造成了部分软件无法正常使用和安装,电脑内存储的专业信息也可能遭到破坏。

(四)教学实践偏少

受学校外部环境影响,会计专业会计电算化实习的机会相对较少,教学阶段的实践操作水平训练也相对不足,而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能力增长。教学基地的稀少与合作企业的对口工作不足使学生的实习工作很难得到保证,也让实习过程流于形式,无法起到深化学生基础知识学习,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作用。在校内实践课程的安排方面,由于会计电算化教学的课程安排不合理,整体课时较为不足,所以实践课的比例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在有限的实践操作课上,学生也只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财务分析、预测、报表基本处理系统、财务处理系统等简单内容进行实践。练习机会少、练习内容单调的现状严重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养成。简单的模块分析能力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要求,训练内容中缺少手工会计实训与会计电算化之间的对照练习,这使得学生无法分辨人工与计算机工作之间的差别,影响了他们今后工作的顺利进行。普通高校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还不够全面,在会计电算化教学领域,学校很难为学生提供一个专业性强、实践机会丰富的工作机会。对于一些在会计电算化领域发展较好的企业和会计事务所,学校很难与它们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这也不利于学生实习实践水平的提高。

(五)师资力量较差

普通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有着相对广阔的应用范围,对学生的就业求职都有着一定帮助。但在普通高校中,由于会计专业并不处于主要地位,所以学校在硬件条件建设与师资力量建设方面的投资还相对不足。就目前情况来看,普通高校院校中负责会计专业教学的教师数量较少,专业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更是相对短缺,其中会计电算化教师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从知识结构来看,如果没有熟悉会计电算化专业化教学的老师负责授课,或教师缺乏专业系统的计算机水平,教学过程就可能变成一个教师与学生共同摸索的过程。由于教师无法熟练掌握相关设备软件,对课程的理解尚未形成完整健全的体系,所以学生的学习效果就很容易受到影响,专业知识体系也很难建立起来。另外,在教师招募环节,学校缺乏对该方向专业教师的招聘和考核机制。由于教学资源的限制,普通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师也很难获得资源去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这不利于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和课程内容的实时更新,这从另一个方面限制了课程的创新和发展。

二、普通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创新的策略

构建一个创新性强,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这门课程的优势和特点所在,也能使相关专业培养出的人才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并有可能将他们的创新思维与素质应用到工作环节中,进而提高信息化财务管理工作的效果,保证企业电算化财务管理的智能化改变。

(一)明确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定位

在课程进行前,学校及相关教师就必须对会计电算化教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定位。在课程安排环节,教师应利用多种教学形式,如公开课、学术讨论会议等来吸引更多外来学者及本校学生参与到这门课程的学习当中来,从而逐步改变他们对课程的态度,以此保证会计电算化教学获得应有的教学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普通高校教育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所以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学校应与相关企业或相关行业的专业人员进行沟通,明确人才的培养方向与培养目标,并根据目标对现有的课程安排进行调整,保证学生所学的内容与社会保持一致。定位过程中,要将会计业务理论及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上,保证学生既能适应人工会计操作的相关内容,又能在管理单位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中使用计算机来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情况下,学院应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及方向,在保证授课时间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机会学习更多先关内容,以此强化会计电算化专业与其他会计专业化课程的联系。

(二)加大在硬件和师资力量上的投入

要促进普通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发展需要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同时入手,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从硬件上看,可以购置一些授课或练习过程中需要使用的设备,并逐渐建立和完善会计电算化实验室,让学生有专用的计算机和软件可以使用。同时,应由专业知识丰富的电算化教师来负责实验室的管理和建设工作,指导专业软件的安装与机器调试,在不断积累管理经验的同时也将这部分内容传授给学生。对电脑中的软件内容,应由专人负责管理和升级工作,保证软件内容的实用性与便捷性,以此减少学生在今后工作中重新适应各类软件所产生的诸多问题。在师资力量建设方面,学校应细化会计专业教师的不同分工,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招聘,选择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专业知识丰富,基本技能熟练,实践经验多的老师来负责教学工作。对于已经入职的老师,要给予他们不断深造,提升个人能力的机会。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深造,让他们到教学经验丰富的学校去学习先进经验。同时,还可以邀请业界一些知名的学者前来学院讲课,帮助教师了解教学领域的新发展和新变化,这使得他们在充实自我,提升个人能力的同时,还能将这些内容引入到授课环节当中,从而将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三)深化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现行的会计电算化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忽视了对学生操作水平与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为此,可以加大实践课的授课频率,让学生有更多模拟练习的机会。相较于手工会计实习,会计电算化的资料相对较少,在资料内容的全面性、系统性上也存在一定不足,而将长期应用在手工会计实习中的模拟实习资料应用于电算化教学,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课程在实践方面的不足,让学生有机会在实验室中实现个人能力的提升。另外,普通高校院校还应该与相关企业及单位达成长期稳定的实习合作。这不仅能保证人才培养方向的正确性,还能为单位提供长期稳定的人才供应,这能使学校和企业处于一种双赢的状态,有助于校外实践基地的快速建立和学生能力的提升。

三、小结

创新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不仅是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改变现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必经之路。从某种程度来看,创新现有的教学模式,就是要克服普通高校院校中阻碍该专业发展的问题,通过加强设施建设与充实教学资源来提升会计专业的整体教学水平,让更多专业能力强的会计电算化人才走进社会,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提升。(注:本文系2015年度广东工商职业学院一般课题《财务岗位下的跨专业综合模拟实训在财会系的应用》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lgc201523)

参考文献:

[1]王春明.关键是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论加强普通高校专业的建设与改革[J].新闻爱好者,2010,(14).

[2]高志英,张兆沛,崔琳霞.关于农业职业院校创业教育的思考[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1).

[3]习樱莉.会计实务渗透电算化教学的方法与策略[J].经营管理者,2013,(21).

篇8

1 对会计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的简要分析

现在我国的经济在不断地发展,各个企业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为了企业更好的发展,急需要财务处理技能熟练,可以进行财务管理和策划的会计人才。因此,对于会计专业大学生,正好符合了企业这方面的需求。正是由于这种缘故,各大高校相继出现了会计专业,这为想有一份稳定工作的人员提供了更好选择。现在除了注册会计师和会计专业的大学生,业余非会计专业自主通过考试拿到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人也有很多,从而加大了会计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目前,我国对会计专业的需求还是比较多的,但是对于高端会计人才需求方面才是各个单位的急需的,而对于简单的出纳会计基本是饱和的状态。因此,会计专业大学的就业压力还是比较大的。目前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会计专业的就业前景就是高就业兼具高失业并存的现象。但是就现在的情况看来,对大学生的各个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会计的就业还是比较看好的。因此,会计专业的大学生一定要明白现在的就业形式还是比较严峻,如果不提升自己,很可能就成了会计专业中高失业人群。

2 会计专业大学生就业的社会意识分析

2.1 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过于严格

现在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同样的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希望能给企业带来高效益。现在的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要求比较高,要求要有高的学历,并且最好毕业生来到单位马上就可以投入使用,给企业带来效益。现在的企业在招收人才时,会根据学历来判断一个人的工作能力,认为高学历就是高能力,这样虽然看起来公司的员工的学历都是比较高的,但是实际的工作能力就不一定能如所愿了。一些企业在选用人才时,可能招聘的不是会计专业的大学生去从事会计工作,原因仅仅是因为这个学生的高学历,而对于真正有会计能力的大学生不能获得这份会计工作。这样的做法只会让人力资源造成了浪费,无形中加大了人工成本。目前部分用人单位只根据获得的证书去判断一个学生是否被录用,因此在这种大形势的驱动下,学生会把精力放在考驾驶证、秘书证、公关员证、计算机等级证这些和自己专业没有关系的证上,就没有考虑是否和自己的专业相符合,这种方式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现在有的单位需要社会实践经历,但是应届生的工作经验是不容易获得的。基于用人单位的要求,就必须既要学习好课堂上的会计知识,又要在学校安排的实验课上,好好练习会计的实战演练。在假期或业余时间比较多时,也可以自主的进行会计方面的实习,这样才能保证让自己适应用人单位对会计大学生的要求。

2.2 对女性求职者的的歧视

在传统的观念中,一般都会认为男人的工作能力比女人强。这样就会导致女生在找工作时,用人单位产生了性别的歧视,从而导致工作非常难找的现象。在会计女生的就业上,用人单位一般会考虑到女性有生理上的劣势,比如工作承受力和体力支持没有男性好,同时女性会面临每个月的生理周期和关于产假等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在这种社会意识形态下,女生的就业就变得更加困难了。正是由于这种考虑,既要给女性员工安排很长的生育假期又要给她保留职位,同时在这段期间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的情况下,用人单位还要发放工资和福利给女性员工,给企业带来巨大的人工成本。这对于用人单位而言,是非常不被看好的一个选择。现在的大学中,学习会计的大学生中,男女比例失调,一个专业中绝大多数全是女生,只有极少的男生的存在。这种现象就导致了用人单位在性别歧视的趋势下去抢那些男生。这对于那些女性的会计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如果不加强自身的专业能力,那么就业就变得很困难。

2.3 大学生普遍没有创业的想法

现在会计专业大学生毕业后,想到的就是找工作,并没有多少人想要开立会计师事务所或者其他方面的创业的思考。根据传统的观点看来,学习一项技能,就去找相关对口的工作来从事。但是社会的形势在变,现在我国是非常鼓励创业的,尤其是在就业情形如此激烈的情况下。虽然社会是鼓励创业的,但是我国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还不是很成熟。如果想要创立一个有限责任公司,其注册的资金比较高,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是无力负担的,而一些金融机构也不会给予这笔巨大的贷款,从而让会计专业大学的创业变得更加困难。在近几年的社会的意识的不断变革之后,对公司的注册资金的降低和可以进行小额的贷款,这些优惠政策都给大学生毕业创业提高的机遇。在大学生的创业中,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冒险和探索的精神,更给自己一个展现实力的机会。对于大多数学生潜意识里,都是创业的风险性比较大,而找一份工作则相对安定许多,其承受的压力和风险也降低了不少。但是创业的好处还是很多的,所以高校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冒险精神,培养学生的自我发现和实践的能力。因此,大学生学会创业是给自己一个机会,同时是给社会减轻了就业压力。

3 对目前会计专业大学生就业社会意识的应对方法

3.1 利用在校实践锻炼自己的能力

现在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要越来越高,对于会计专业的大学生的要求也一样会提高。那么高校在对会计专业大学生进行教育时,就必须要加大对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会计不是一个只靠理论知识就可以很好的进行工作的,必须要通过实践的训练,加强操作性。但是我们知道,每个企业的有些财务信息和数据是需要保密的,不能对外泄露,因此会计专业的大学生想要进入企业接触到内部账务信息和进行实战就会比较难。为了弥补这个缺憾,高校可以在校建立可以给学生进行会计实训的电算化实验室和手工模拟实验室,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和学习到更多的会计知识和能力。因此,会计专业的大学生一定要利用好学校里的实践机会去提高自己的能力,对于会计实验课上老师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的经济业务提出的问题,要学会积极主动的运动学习的会计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的经济业务。通过学生自主的思考,就能让自己的会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升能力。有时,高校也会组织去会计事务所和企业进行参观实践,大学生们更要利用好机会,与会计专业人士交流心得体会和咨询问题,同样还还可以锻炼人的交往能力。

3.2 加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篇9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许多国家都把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作为提升综合国力的战略措施,为了迎合现阶段对具有交叉学科知识结构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高等学校把双学位人才培养列入重要的本科教学内容。

一、双学位教育定位及各国状况

双学位教育是指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在修读本专业的同时,修读了另一学科门类所属的专业规定的学位课程,取得相应的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获得另外一个学科专业的学士学位的教育形式。在本科教育中,双学位教育作为跨学科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突破本学科领域固有的思维模式,学习思路得以扩展和发散,从而实现思维方式的创新和突破。

美国高等教育最早兴起了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开设文理交叉、理工交叉的综合性质课程,如杜克大学的“交叉文化”、“科学、技术和社会”、“伦理研究”等方面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跨越时间或空间、国界之内或国界之外识别文化和文化差异的技能。英国发表的《高等教育的框架》和《2l世纪的教育和训练》等教育白皮书,提出高等教育要从注重人文教育转向重视现代科技教育,从重视专业人才培养转向综合教育和跨学科培养,如牛津大学课程三分之一都是由两种以上科目结合而成,如“哲学与数学”、“经济学与工程科学”、“生理学与哲学”课等。1985年我国《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实行学分制和双学位制”,为双学位本科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办学依据,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提出:“要积极为学生提供跨学科选修、双学位、主辅修等多种教育形式,培养大批复合型人才”,目前双学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高校普遍现象。

二、我国高校会计专业双学位的实践探索

会计作为工商管理学科中的重要专业,目的在于为社会输送理论基础扎实且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其适用性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就业前景,更是成为各个高校学生进行双学位专业的首选。各个学校就培养要求、学分要求以及课程设置等出台了相应培养方案,如表1所示。

三、关于双学位及会计专业双学位研究状况

从国外来看,哥伦比亚大学伍德沃思(R.S.Woodwoh)1926年提出了双学位(跨学科)概念,但直至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深入理论探讨和精细实验分析的文献,国内近十年才开始展开了双学位教育问题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一,关于双学位教育必要性的研究。Batson ela1(2002)指出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双学位教育能更好地提供满足企业和社会需要的毕业生;Batson et a1(2002),North(2005)指出大学应至少在两个学科间发展技能并在学习之间进行切换,双学位学生能够以更灵活的方式去适应他们的技能和知识。国内学者也指出双学位跨学科已成为我国高校培养人才趋势,双学位教育是教育的一次实质性改革(卢晓东,2003;徐体高,2004)。 第二,关于双学位的界定与属性研究。双学位是指在校本科学生在修读主修专业获取学士学位的同时,又修读其他学科门类专业而获取的学位(高艳芳,2005;谭家健,2007;叶双、曾志新,2008)。双学位教育应定位于独立于普通本科教育,并综合考虑人才培养、就业能力和学科渗透融合等多方面的教育模式(张彦丽,2008),会计双学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应用研究型、高素质、能力强的专业人才(赵宏杰、2010)。第三,关于双学位本科教育做法、存在问题与采取措施研究。Russell(2005)、Boucher et a1(2004)指出由于大学学科间明显的差异,跨学科教育可能会存在结构和文化障碍;针对我国高校的双学位,学者们提出目前高校还存在着缺乏灵活的学制、学分制、选课制、导师制等制度保障(龙艳,2009),同时国家也存在着缺乏专门机构进行审核及缺乏明确的国家政策(朱红,2007;丁峰,2012);针对管理方面的问题,吴亚男(2010)、杨宗仁(2011)等从明确政策、健全质量监控机制、指导教育学生、加强培养方案研究等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关于会计学双学位,余兴无(2008)、邵军(2010)、徐伟航(2012)分别就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特点进行了比较,指出了我国教育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赵洪杰(2010)从引进兼职教师、完善会计学专业实验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发展会计学双学位的建议。

四、高校会计学双学位发展和研究现状述评

现有研究和各个高校实践为会计学双学位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就目前实践和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尚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从高校实践发展角度来看,会计学双学位教育模式趋同化严重,尚未体现出差异化特征。从本文八所学校的培养现状来看,在培养要求上都定位于能在企事业单位、各级政府部门、学校及相关研究机构从事会计实务操作和会计管理工作以及从事会计专业教学、科研工作的经济管理专门人才,而且开设的课程也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只是在学分上有所差异。实际上,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科类型有较大的差异性,学科背景不同,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上应体现出差异性,如山东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层次教育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3大学科门类,而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作为一所电子信息特色突出的高等学校,学校战略定位的差异化导致了其学生学科背景和知识结构等不同,差异化定位的学校应体现出不同的会计双学位培养特征,但目前在各个高校还没有进行培养方案的差异化和细致化的设置。

(二)从理论研究角度来看,会计学双学位教育研究还缺乏多样化研究方法以及研究非系统性问题。一方面,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规范研究方面,缺乏必要的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关注的问题是客观事物“应当是什么”的规定和陈述,与价值有关,目前研究对会计双学位教育持肯定态度,在满足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尚缺乏关于会计双学位目前高校状况的系统化实证的研究,尤其是要证实或证伪会计学双学位对于学生就业、素质提高等变量之间关系的“假说”,目前尚无定量化的研究;另一方面,目前研究只局限在培养目标等单一方面的研究,尚缺乏从培养目标和培养理念、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模式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等各个环节的全方位的系统化研究,如会计学教学模式应体现出会计作为应用型的特征,教学过程中研讨式教学、移动课程、抛锚式等教学模式的设计等,另外关于会计双学位的保障机制教学管理研究,就应从课堂教学环节、实践性教学环节、考试环节、毕业论文环节等各个教学环节加强质量管理和监督,才能保证双学位培养的整体质量效果,上述这些问题的研究都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

(注:本文系2012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182)

参考文献:

1.(美) Patricia L.Roberts,Richard D. Kellough 等著.跨学科主题单元教学指南[D].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龙艳.大学辅修专业实践的个案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3.徐体高.试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框架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3) :144-145.

4.赵洪杰.会计学双学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管理观察,2010,(11):118-119.

5.朱红.双学位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教育(高教)教学建设与改革,2006,(2):40-41.

6.丁峰.双学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管理观察,2012,(11):79-79.

7.余兴无.中外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8,(4):170-173.

8.杨宗仁.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J].江苏高教,2011,(3):102-10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