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0:37:5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农业部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各县(市、区)农业部门要把当前冬作物田间管理、高标准农田建设及相关项目管理工作作为当前农业生产的中心工作来抓,切实加强对冬管、冬建等工作的领导。要建立工作责任制,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要尽快组织农技人员对当地不同作物的苗情长势认真调查研究,制订相应措施,拿出切实可行的管理意见,充分发动群众,早管细管,促进越冬作物壮苗越冬。要高度重视整合资金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及项目管理工作。
二、切实搞好越冬作物防寒防冻工作
(一)油菜
油菜要及时中耕锄草,培土护蔸,这样可提高土壤及作物根部温度;要增施有机肥,在打冻前,每亩施用猪牛栏粪10—20担,既可增加土温,又能增加油菜的抗寒性。
(二)越冬作物
越冬作物(油菜、红花草、冬种蔬菜等)都要及时清理“三沟”,做到沟沟相通,及时排出渍水。
(三)大棚蔬菜
加强大棚蔬菜管理,指导菜农做好增光、保温、除湿害、防病虫为主的大棚管理工作,特别要做好大风降温前后要加固薄膜,做好防风保温工作,冷冻天要用草帘覆盖,下雪后,要及时清理膜上积雪,确保越冬蔬菜安全生产。
(四)柑橘
1、树蔸培土。成年树要培土20cm,幼树培土30cm。
2、主干刷白。刷白剂配置用生石灰30公斤,硫磺粉2—3公斤,食盐与面粉0.5公斤,少许植物油,加水100公斤调制而成。
3、熏烟防重霜冻。结合气象预报,当得知气温至-3—-5℃以上,就要在桔园内放烟,以防重霜冻。每亩4—5堆,用可燃的枯枝叶、谷壳、锯末点火放烟。
4、对幼龄桔树覆盖稻草或农膜保温。
三、加强整合资金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
目前,全市整合资金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市里已成立机构,下发了《市整合资金建设高标准农田指导意见》,举行了隆重的开工仪式和工作检查,今年要在及时报告工作,统一检查验收上下功夫,明年要在“五个统一”(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资金、统一验收)上取得实质性突破。
四、强化有关项目的管理工作
全市农业部门现代农业标准粮田工作,县2010年项目要抓紧验收,2011年项目要抓紧招标,及时开展工程建设。种粮大户田间工程2010年项目要抓紧扫尾、验收工作,2011年项目(乐平市)要抓紧招标及工程施工。各项目要加强工程监理,确保工程进度及工程质量。涉农其它部门的农田建设项目,要以市整合资金建设高标准农田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身份,参与项目管理。
五、加强技术培训指导与工作督查
据《法制晚报》1月29日消息,2012年农业部将加大农业监测预警等信息进农家的力度,提升信息化服务“三农”的水平,将在全国开展“12316信息进农家”活动。
农业部将在今年的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中,组织各级农业部门的市场信息系统,依托“金农工程”、“三电合一”项目的建设成果,利用12316三农热线、农业信息网站、广播电视节目、手机短彩信服务平台等方式,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结合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应用,在全国开展“12316,信息进农家”活动,促进农业监测预警、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管、农村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等信息进村入户,指导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满足农民群众的个性化信息需求。
据悉,今年3月,农业部还将举办“12316,信息进农家”主题活动,全国统一的12316标识,动员号召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大信息进农家的力度,提升信息化服务“三农”的水平。
卫生部称将
清理1900项食品国标中强制执行的内容
据《北京晨报》1月31日消息,卫生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规划拟定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污染物、生物毒素、致病性微生物等危害人体健康物质限量、农药和兽药残留限量等食品安全基础标准制定、修订。
规划指出,到2015年基本完成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以及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内容的清理整合,解决现行标准交叉、重复、矛盾的问题。到2013年底,基本完成对现行1900项食品国家标准和3000余项食品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内容的清理。
国土部称我国今年将建亿亩
高标基本农田
据《法制日报》1月31日消息,今年我国将建设1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根据国土资源部印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规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成后,应根据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开展耕地质量评定。
所谓高标准基本农田即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主要是为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按照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5年我国将建成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2020年力争建成8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
树立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理念。一是树立大开发的理念。进一步强化农业综合开发的综合功能,坚持田水路林综合施治,农业、水利、林业、科技、交通等多措并举,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平台聚集生产要素,引领各有关单位共同参与,齐抓共管。二是树立项目农业的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改变传统思维定式,用工业经济理念,产业化的思路来经营农业、管理农业,把现代化农业示范区作为一个产业、一个项目来规划,立项、实施、验收等各个环节都坚持高标准、高质量,真正把示范区建成优质、安全、绿色、环保的标准化生产、加工、营销基地。三是树立集约发展的理念。通过政府的规划引领和政策导向,将各有关部门、各类涉农资金整合、集聚,统筹规划、区域推进,走规模经营、集约发展之路,最大限度发挥资金效益,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农民收入。
耕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所在。近年来,为了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我国对耕地质量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
东北黑土地被称为中国大粮仓,然而近年来,这片中国最肥沃的耕地也变得越来越“瘦”了。
据全国耕地质量监测结果显示,在东北黑土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幅下降,每公斤平均含量26.7克,与30年前相比降幅达31%,黑土层已由开垦初期的80~100厘米下降到20~30厘米,很多地方已露出黄土。
黑龙江省泰来县的农民看着田地就心痛:由于传统农业的过度耕作,加剧了当地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且这种趋势仍在不断恶化。耕地破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生产,农民春季种植玉米不得不“坐水”保墒,基本上块块农田都有“抗旱井”,家家户户都有“抗旱桶”。尽管如此费心费力,粮食产量依旧“干着急,上不来”。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所在。近年来,为了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我国对耕地质量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资金8亿元,推广应用秸秆还田腐熟、绿肥种植、土壤改良地力培肥、豆科作物接种根瘤菌等技术,推广面积3700万亩。此外,发改、国土、水利等部门还组织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土地开发整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
在黑龙江泰来县,一种新型耕作技术逐步推广:深松整地,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有助于提高耕地质量。经过努力修复,保护性耕作的耕地含水率普遍提高2~8个百分点。在一次有效降雨过后,抗旱能力延长5~15天。与传统耕作相比增产10%~18%,且平均每亩节本50~80元,省工25%左右。
在江西省南昌县,测土配方施肥普及行动也取得了积极成效,2013年主要作物水稻完成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67.25万亩,亩均增幅3.25%,实现亩节本增效32.6元的效益。
今年,农业部将抓耕地质量建设作为提高粮食单产的重点。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曾衍德说,粮食生产现在是在高位爬坡,能不能继续增产,地力就是潜力。下一步要通过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计划到2020年新建8亿亩高标准农田,更新提质2亿亩高产田。专家测算,高产田更新提质后单产可提高5%,中低产田改造后单产可提高20%,将新增生产能力1000多亿斤。
三大问题制约耕地质量
我国耕地面临土地污染加重、优质耕地减少、土壤退化日益突出等问题,严重制约着耕地质量
据中国农科院资源区划所研究员徐明岗介绍,粮食产量70%~80%应靠基础地力,20%~30%靠水肥投入,而我国耕地基础地力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仅为50%。贡献率低的主要影响因素就是我国耕地基础地力后劲不足、污染加重等问题越来越严重。
由于种植业比较效益低,农民既缺乏能力也不愿在养地方面加大投入,为追求产量,大多数农户依然在增加化肥使用量。许多地方耕地因此被破坏,土壤板结,地里甚至常年不见蚯蚓。过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的农业污染已经成为破坏耕地质量的“罪魁祸首”。
除了农业污染,在工业发达的东中部地区,长三角、珠三角,还有东北老工业基地,耕地还面临着来自工厂企业排放的化学废弃物污染,有相当数量耕地受到中、重度污染而不宜耕种。耕地被破坏不仅仅危及粮食安全,甚至还会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环境保护部土壤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中重度污染耕地大体在五千万亩左右。国家每年将拿出几百亿元资金,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地下水严重超采综合治理的试点。地方政府也将拿出大量资金对耕地进行修复。在完成修复之前,被污染的耕地都不能再继续耕种。
优质耕地减少也是侵蚀“中国地力”的突出问题。据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王世元介绍,13年来全国城镇用地增加较快,优质耕地减少较多。13年间,城镇用地增加4178万亩,占用大多是优质耕地。仅东南沿海5省就减少了水田1798万亩,相当于减掉了福建省全省的水田面积。同时,虽然十几年来基本实现了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但占近补远、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的问题客观存在,比较普遍。
我国耕地质量整体偏低,中低产田占三分之二,不适于农业生产的耕地约占四分之一,尽管如此,我国耕地利用强度高,导致某些地区耕地质量还在连年退化。农业部数据显示,土壤贫瘠化、酸化、盐化等问题使耕地质量退化面积在40%以上。东北黑土层变薄、华北耕层变浅、西北耕地盐渍化等土壤退化问题日益突出。这是制约中国耕地质量的第三大突出问题。
综合治理改善土壤质量
要从根本上改善耕地质量,控制化肥过量施用,就要多管齐下,采取综合措施,建立改善土壤质量的长效机制
农业部表示,下一步将在摸清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保护区、湿地、生态脆弱和水土流失区等基数的基础上,制定科学规划,同时还要制定对环境污染突出地区的综合治理规划。
农业部在100个县试点“粮改饲”
从2015年开始,农业部在全国30个县试点“粮改饲”,以全株青贮玉米为重点,推进草畜配套。2016年又进一步扩大试点,增加到100个县。
农业部等14部门联合印发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
近日,农业部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14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到2020年,布局优化、类型丰富、功能完善、特色明显的休闲农业产业格局基本形成。《意见》明确了七项工作任务:加强规划引导、丰富产品业态、改善基础设施、推动产业扶贫、弘扬优秀农耕文化、保护传统村落和培育知名品牌。
安徽开展农民变股东等“三变”改革试点
近期,安徽省选择在宿州市桥区、阜阳市颍东区、来安县等10个县区的12个村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试点,其中资源变资产就是在清查核实、确权登记、评估认定的基础上,将集体土地、林地、水域等资源要素和闲置的房屋、设备等,通过一定形式入股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取得股份权利,或作为抵质押物进行融资贷款。
农业部公布2016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近日,农业部印发通知,向社会公布了2016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名单,北京市延庆区下湾村等150个村“榜上有名”。2016年,农业部按照“政府指导、农民主体、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思路,组织开展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活动。经过地方推荐、专家审核和网上公示等程序,形成了2016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名单,分为历史古村、特色民居村、现代新村、特色民俗村等类型。
县级公立医院逐步取消行政级别
据国家卫计委网站消息,国家卫计委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做好2016年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2016年,全国所有县(市)要重点探索建立现代公立医院管理制度,推进县级公立医院去行政化,逐步取消医院的行政级别。
第16届中国・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开幕
9月26日上午,由国家林业局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16届中国・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在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国家花木博览园隆重开幕。本届花博会以“魅力花都・绿色家园”为主题,共包含4个版块20项活动,参会企业1090家,参会客商5000余人,包括来自荷兰、比利时、美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
今年我国招收农村贫困地区学生9万余人
我国绿色食品准入门槛将提高
为更好地保障和促进绿色食品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农业部新修订的《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对绿色食品标志审核和发证作出了更加严格的规定,并全面强化了证后监管。
重庆举办第四届国际茶业博览会
第四届中国(重庆)国际茶业博览会暨首届重庆购茶节于10月18日至21日在重庆展览中心举行。据悉,本届茶业博览会规模宏大,亮点纷呈。近年重庆茶业交易活跃,全国名茶纷纷登陆重庆市场。这次茶博会的茶具、茶文化相关家佩,令人大开眼界,茶业经济发展还有着广阔的空间。
中央财政追加50亿元农村危房改造补助金
记者获悉,财政部于日前再次追加下达2012年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50亿元,支持部分地区完成60万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财政部指出,今年农村危房改造由试点阶段转向全面实施,补助范围扩大到全国农村地区。中央补助标准为每户平均7500元,在此基础上对建筑节能示范户每户再增加2500元补助。
至9月末我国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858家
截至今年9月末,全国已组建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858家,其,中村镇银行799家。
40多万农村居民用上了低价代燃料电
在安徽休宁县召开的全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现场会上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国已有52个小水电代燃料工程项目建成发电,新增代燃料装机容量12.3万千瓦,解决了40多万农村居民的生活燃料问题,保护森林面积150多万亩。
我国5年新造改造油茶林2000万亩
从近日在安徽省六安市举行的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上获悉,我国油茶产业近年取得了快速发展,5年来,全国新造和改造油茶林2000万亩,参与油茶产业发展的企业已达1300多家,带动200多万农户种植油茶,2011年全年我国油茶产业产值达到245亿元。
国内大超市“农超对接”全覆盖
从全国“农超对接”现场会上获悉,限额以上(年销售超过500万元)的超市连锁全部实行“农超对接”。全国开展“农超对接”的超市连锁已超过800家。“农超对接”作为现代流通方式,实现了农民增加收。
500个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建设提速
(二)在建项目一个:“年产6万吨豆粨项目”。 投资方为江苏民康油脂有限公司,项目总投资62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3580万元。该项目属于农业深加工项目,于四月份履行了合同签约。目前,已完成方案设计、厂房拆除、建设场地清理,设备购置等。项目于9月
(三)在谈农业加工项目一个:由大地集团投资的“肉鸡屠宰及熟食加工”项目。拟总投资1.2亿元,项目计划落户我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目前已达成初步意向,项目正在编制可研方案、洽谈土地出让等事宜。近期,将尽快履行协议签订、完成土地出让,力争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道路等骨干工程竣工后,即启动建设。
__年度我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7002.79万元,其中财政投资5820万元,治理土地4.42万亩。财政投入位于全市前列。其中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治理土地3.22万亩,财政投入3520万元,新建、改建泵站9座,衬砌防渗渠道75.34公里,配套渠系建筑物1752座,新建田间生产路71.5公里,营造防护林0.12万亩。引进和示范推广新品种2个、新技术4项。黄河故道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治理土地1.2万亩,财政投入154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拆建电站3座;新建防渗渠道10.02公里;新建配套建筑物685座;完成土方30.8万方;新铺田间生产路31.46公里;林网建设0.06万亩(折成片林),引进和示范推广新技术5项。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6个,财政扶持760万元。
今年,我区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项目质量与项目区形象均好于往年,项目已于四月份全部竣工,项目进展全市最快。7月份,各类项目已顺利通过市级验收,各项工作全市领先。通过项目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强了项目区节水灌溉和抗灾的能力,提高了项目区农民学用科技能力和水平,为当地农民实现增收和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工作亮点:__年,我区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得到了省市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我区成功承办了全省黄河故道农业综合开发现场会,向市内外展示了项目建设的良好成效,大力提升了__农开美誉度。先后被评为“省级开发先进县”、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一等奖、市目标考核特等奖等殊荣。
__年度,我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共五类,分别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存量项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增量项目、省级黄河故道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农业综合开发“六大片区”帮扶项目。项目计划财政投资7212万元。
(一)组织__年度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目招标暨建设启动工作。我区__年度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存量项目计划治理土地面积2.4万亩,总投资3432.00万元,其中财政投资3120万元,分别为五里镇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1万亩、南陈集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0.8万亩、丁集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0.5万亩、刘老庄试点项目0.1万亩。
项目已于8月初完成招标工作,并举行了集中签约暨建设启动会议,现各个中标单位已启动项目建设。
(二)开展__年度省级黄河故道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招投标工作。__年度省级黄河故道农业综合开发年度计划已批复,计划治理土地1.4万亩,财政投资1760万元,涉及吴城镇利民片0.6万亩、南陈集镇合心果林片0.6万亩、码头镇玉坝高效林果示范园区0.2万亩。近期,我局已启动项目招投标工作,正在编制清单,尽早公开招标。
(三)做好产业化经营项目实施工作。__年度,我区计划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6个,其中补助项目5个,贴息项目1个,财政投入702万元。目前,6个产业化经营项目实施工作正稳步推进,近期,年度计划将下达我区。我局确保年底前完成建设任务。
(四)组织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增量项目编报工作。
我区__年度第二批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增量项目共有两个:分别为王兴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吴城镇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共计划治理土地面积1万亩,总投资1430万元,其中财政投资1300万元,自筹资金130万元。其中王兴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涉及王兴镇的高荡、开庄两个行政村。计划治理中低产田0.5万亩,总投资715万元,其中财政投资650万元,农民投劳折资65万元。吴城镇生态综合治理项目涉及吴城镇的头庄村。计划治理中低产田0.5万亩,总投资715万元,其中财政投资650万元,农民投劳折资65万元。
(五)组织农业综合开发“六大片区”帮扶项目编报工作。我区__年度农业综合开发“六大片区”帮扶项目共两个,项目分别为徐溜镇长庄民主片果蔬基地帮扶项目、古寨乡友谊片花卉苗木基地帮扶项目。项目计划财政投资330万元。目前,省级年度计划已下达,我区正按上级要求,组织项目初步设计及年度计划编制、上报等工作。
(二)、土地开发方面。我局持续加大土地开发力度,力争完成占补平衡任务5000亩。在2019年拟开发造地项目中,现已开工项目8个,预计新增耕地1939.624亩,其余项目正在进行前期踏勘编制可行性报告,如果可行上报县政府并抓紧进度实施。在土地复垦项目方面,其中五台山风景区关闭铁矿土地复垦项目力争6月底前申请上级部门验收。下一步我局将采取如下措施,一是组织相关人员对全县能实施造地的荒地、荒沟、滩涂进行实地踏堪,通过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确保耕地占补平衡质量和数量。二是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土地开发造地,政府回购土地指标的方式来加快土地开发进度,努力促进全县土地开发工作保质保量完成。
从2003年起,河南省夏粮总产量已经实现“十一连增”,是10年前夏粮产量467.2亿斤的1.38倍。
麦收季节,当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来到驻马店市西平县二郎乡张尧村的万亩高标准粮田,宣布2013年全国小麦机收会战拉开帷幕时,面对着滚滚麦浪,他感慨地说:“河南小麦丰收对全国夏粮生产举足轻重。在面临产量基数高、生产成本高、自然灾害频发等不利因素下,挖掘增产潜力,弥补了西南、西北干旱对整体粮食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为今年全国粮食实现‘十连增’奠定了基础。”
“粮仓中的粮仓”是如何打造的
作为国家的粮仓,河南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1/10,夏粮占全国的1/4。到2020年,河南省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从1000亿斤增加到1300亿斤,《国家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中,河南省承担了155亿斤,即占全国1/7的增产任务。
抓好粮食生产,不仅是河南的政治责任和使命,也是河南立足自身条件和优势,实施中原经济区大战略的核心支撑。
现任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曾经在2012年5月指出,河南粮食生产,对国家而言,我们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对全省而言,我们承担着保民生、保发展的职责,是全省发展之基,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面对仍有6200多万亩中低产田、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农业灾害类型多的现状,郭庚茂提出,作为“中国粮仓”的河南,应建设高标准粮田,打造“粮仓中的粮仓”。
此后,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高标准粮田战略规划,要求集中打造6000万亩平均亩产超吨粮的高标准粮田。通过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将百亩方、千亩方和万亩方划定为永久性基本粮田,统一编号,建档立卡,遥感监测,确保粮食播种面积。
今年麦收前,省长谢伏瞻到各地调研,他多次强调,河南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粮食生产,要靠良种培育等科技手段稳产高产,靠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单产,靠创新机制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从根本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资金投入是保障。河南省确定“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省农业厅与国土整治、农水、农业综合开发、千亿斤粮食工程规划相衔接编制方案,积极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合力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
一年来,河南省完善和新建高标准粮田1743万亩,占规划总面积的近三成、当年规划任务的157%。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井剑国提供的数据,说明了高标准粮田建设在粮食增产中的巨大作用:小麦主产大县高标准粮田小麦万亩示范方平均亩产在1000~1100斤,比全省小麦平均单产高20%以上。
“1+1>2”是怎样取得的
“硬件”建好了,还要配好“软件”。建设高标准粮田,除了水土田林路等工程高标准外,先进适用的优良品种、技术、设施、装备也成为项目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南省2010年在全国率先启动农业综合开发“粮食增产科技支撑行动计划”,实施“三农大协作”的科技支撑粮食增产模式,即按照“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增加总产”的思路,采取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统一组织协调,省级科研、教学、推广“三农”部门通力协作,项目区群众参与实施,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工作机制,示范带动了项目示范区周边粮食的普遍增产,科技贡献率达55%以上。
今年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粮食增产科技支撑行动计划”,在30个项目县计划建设30个万亩示范方,带动1000万亩辐射区,累计增产粮食10.2亿斤,为项目区农民增收10亿多元。
麦收前一周,全省农业综合开发“粮食增产科技支撑行动计划”唐河县小麦现场观摩会上传出喜讯,经专家组测算,三个抽验测产项目县今年小麦亩产均高于预定目标。
“综合开发改造了中低产田,科技支撑行动提高了粮食产量,产生了‘1+1>2’的效果。”唐河县万亩示范区技术负责人樊骅感慨地说。“以往,农民种田往往是‘单打独斗’,谁勤快谁家的庄稼就长得好。现在老百姓一看示范区粮食产量高,真切地体会到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增产作用,这样的示范带动,使项目区群众科技文化素质和科学种田水平不断提高。”
该县项目区原来属于中低产田,小麦平均亩产不到800斤。实施“粮食增产科技支撑行动计划”后,今年项目区测产结果万亩方达到每亩1143斤、30万亩辐射区每亩878斤。
“粮食增产科技支撑行动计划”项目首席专家、国家小麦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郭天财在观摩现场说,农业综合开发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科技行动支撑计划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粮食产量的提高。
“吨粮吨半粮”是怎么实现的
张尧村万亩高标准粮田,也是农业部整乡整建制推进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
谈到今年夏粮产量,村民张兴利来了劲头:今年我种了9亩小麦,实收1万多斤,一亩地能打1100斤,比往年每亩多打200斤。
百亩方、千亩方、万亩方是专家的实验产量,毕竟只占全省耕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如何将专家的产量变成农民的产量?
河南省夏粮丰收,是全省下大力气抓高产创建的直接体现。说到高产创建,就不能不提到“吨半粮乡”和“吨粮县”建设。
中图分类号 S158;S15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3-0256-03
1 淮阴区耕地地力现状
土壤是自然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历史自然客体,既是自然历史客体,也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因此,耕地地力主要由3个方面的因素决定:一是理化性状等土壤自然特征,二是成土母质、地形地貌等立地条件,三是施肥水平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建立淮阴区耕地地力评价的指标体系(表1)。
1.1 高产稳产农田数量与现状分析
淮阴区一级地占耕地总面积的11.83%,面积为7 654 hm2,该土壤土壤质量高,土层深厚,属高肥型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强,土体结构良好,适种范围广,基本无限制因素,在1 m深土体内无障碍层次,主要分布在丁集、三树、渔沟、王兴、凌桥等乡镇。全区二级地占耕地总面积的59.4%,面积为38 411.67 hm2,该类耕地土壤一般较平整,属于中肥型土壤,对作物也有一定选择性,存在部分限制因素,保水保肥能力一般,土体内一般无障碍层次,基本配套齐全,主要分布在陈集、码头、五里等乡镇。
1.2 中低产田土壤的基本情况
三级地占耕地总面积的22.1%,面积为14 302.8 hm2,全区大部分地区有分布。该地土地基本平整,障碍层次一般出现在50 cm以下,能灌能排,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以稻麦二熟为主,地下水位常年在80 cm以下,保水保肥性尚可,耕性稍差。四级地占耕地总面积的6.7%,面积为4 304.68 hm2。该类土地不够平整,农田基础设施一般,障碍层次一般出现在30 cm以下,易板结,耕性差,保水保肥性差,农业利用方式为稻麦二熟,地下水位约为60 cm,赵集、韩桥、刘老庄、西宋集古寨等乡镇。
2 标准粮田建设目的与任务
2.1 建设目的
近年来,我国耕地特别是粮食播种面积逐步减少,土壤地力日趋下降,科技投入明显不足,加之受自然灾害影响,粮食单产水平降低,总量下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此,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国计民生的战略问题[1-2]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增地减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趋势不可改变,这就要求粮食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切实保护耕地,实行量质并举,在有限的耕地资源上,通过政策引导、科技进步和增加投入,不断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才能发展粮食生产。2007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对农业和粮食工作提出“以市场为导向,以保障全省粮食安全为目标,以恢复水稻生产确保口粮自给为重点,严格保护和建设基本农田,优化生产布局,加大科技创新,加快推进产业化经营,提高粮食单产,提高粮食品质,提高粮食综合竞争力,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总体要求,并提出从由过去的“藏粮于库”向“藏粮于地”、“藏粮于市”与“藏粮于库”有机结合转变,把保护耕地、培肥地力、依靠科技、提高单产作为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点。根据这一粮食生产发展思路,建设标准粮田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十分迫切。
水稻、小麦都是淮阴区大宗产品和优势产品。通过标准粮田建设,可以提高耕地质量,增强防灾抗灾能力,通过与测土配方项目相结合,可不断提高稻麦生产能力,促进全区水稻、小麦生产区域布局的形成,使水稻、小麦生产优势更优,促进优质水稻、专用小麦产业化经营,增强优质稻米和面粉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能促进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和收入的增加。
2.2 建设任务
淮阴区系徐淮平原稻麦两熟地区,在农业部所列的优质强筋、中强筋小麦产业带内,又属粮食主产省的粮食生产大区,符合标准粮田建设是“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的要求。标准粮田建设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恢复发展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关系紧密,项目实施的意义重大,非常必要。标准粮田建设的核心是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基础地力,增强抗灾能力等。淮阴区标准粮田建设主要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地力建设、地力与墒情监测体系建设。
3 标准粮田建设规划与措施
3.1 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提高农田基础设施水平,提高土水肥资源利用率,提高良种和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增产潜力,提高农作物抗灾减灾能力,确保耕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
3.2 总体规划布局
总体规划布局是首批在老张集、古寨、刘老庄等乡镇,建设3 333.33 hm2标准粮田,做好田间工程配套,做到路、桥、涵、闸、站、渠建设配套。全面应用各种建设措施。加强配肥站建设和地力墒情监测,在淮阴区土肥站化验室的基础上建立地力和墒情监测站,做到综合建站,承担项目区土壤和墒情的监测。按 133.33 hm2为1个单位,建立25个监测点,每年取样测试土壤常规农化性状,指导平衡施肥。以后根据项目要求,逐步在全区建立标准粮田。
3.3 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3.3.1 地力建设。其主要措施:一是增施腐熟有机肥。推广高温堆制快速腐熟技术,每年施用腐熟有机肥37.5 t/hm2以上。二是实行机械化秸秆还田。采用机械深耕翻埋,综合利用秸秆[5-6],每年还田量达到6.75 t/hm2以上。三是深耕深松土壤。打破犁底层,结合有机肥施用等措施,加厚耕层至20 cm。四是普及配方施肥技术。做到平衡施肥,合理施用商品有机肥、中微量元素肥料、生物肥料等新型肥料。
3.3.2 监测体系建设。地力与墒情监测点,长期定位综合试验区,土肥实验室配备完善。
3.4 产业带规划与标准粮田建设
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立足资源特点,瞄准市场热点,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一是切实加大规划力度。认真抓好《淮阴区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规划》,提高各级的规划落实水平,尽快形成有利于优质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的政策体系,充分发挥规划的导向作用。二是明确各大产业的主攻方向。优质粮油重点突破加工增值,设施农业重点突破集约化,生态观光农业重点突破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强基地建设。以项目为载体,集聚资金、技术、人才优势,选择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办好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好一批核心示范基地。
3.5 节水灌溉与标准粮田建设
节水灌溉,准确地说应该是农业高效用水。农业用水中能被作物真正利用形成产量的水量是很少的,它的绝大部分都损失在从水源到田间入口输送过程的渗漏和蒸发中、进入田间后的深层渗漏和田间蒸发中以及从作物根系到形成产量的过程中。前2项损失直接影响水的利用率,后1项损失影响到水的利用效率。农业高效用水,就是要尽可能地提高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把有限的水用到点子上,从而获得最大增产效益和经济效益。即做到节水、增产、高效。
由于粗放灌溉传统习惯的影响,再加上宣传力度、投资力度不够,节水措施、设备、工程的科技含量不高,生产、建设的标准偏低,管理滞后,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等种种原因,淮阴区现阶段节水灌溉总体上技术水平不高,单项措施多,重硬件,轻软件。因此,应该有的放矢地与标准粮田建设相结合,建设不同类型的高标准示范区,通过示范区建设来总结经验,发挥样板作用和引导作用,从而带动标准粮田建设与节水灌溉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轨道。
建设标准粮田,切实发挥示范区的示范作用,为当地大面积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树立样板工程,使大家学有榜样、追有目标;为合理选择当地最适宜的节水技术模式提供科学依据;为能获得农业节水、增产,农民增收的显著效益,提出农民群众易掌握、可操作的具体办法。因此,在规划确定高标准节水灌溉示范区的具体内容时,一定要充分考虑示范区本身的示范性、导向性和实用性。高标准节水灌溉示范区的主要任务就是给广大农民群众的节水行为作示范。而农民最认可的东西是能看得见的诸如增产、增收、省地、省工等直观效益,只有让农民群众看到实效,才能把节水灌溉事业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办。很显然,示范区的效益越显著,农民投入节水灌溉的热情就越高,示范区的示范作用就会发挥得越充分,就越能够有效地指导和带动周围地区节水灌溉的发展。
3.6 测土配方施肥与标准粮田建设
2005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淮阴区是2006年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区之一。这项工作的社会影响广,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显著,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农民的广泛称赞。一是促进了粮食增产和农业节本增效。据统计,小麦平均增产300 kg/hm2,增幅为8%;水稻平均增产630 kg/hm2,增幅为10%以上;平均节约用肥30 kg/hm2;累计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3.33万hm2,为农民节本增效6 000万元以上。二是促进了施肥结构的优化,化肥利用率得到提高。2006―2009年统计数据表明,淮阴区化学氮肥应用量逐年减少,养分比例进一步调优,肥料利用率提高3~5个百分点。三是促进了技术成果积累,科学施肥指标体系基本建立。通过测试土壤样品逾 6 000个,开展肥效试验逾400个,调查农户近1万户,基本确立了主要农作物施肥指标体系,为全面实施科学施肥打下了坚实基础。四是促进了技术推广模式创新,一体化服务进一步完善。“五个一”模式得到推广应用,实现了“测、配、产、供、施”一体化服务。
3.6.1 地力建设纵深发展。随着农产品供求矛盾逐步加剧,国家高度重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耕地生产能力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地力建设提到了议事日程,地力建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是开展耕地地力评价。根据农业部的部署,进行了耕地质量综合评价,建立了区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农业结构调整、无害化生产和地力建设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二是土壤有机质不断提升。应用秸秆腐熟还田技术,提高秸秆还田的质量和效益,累计示范面积达1万hm2,平均节约人工和机耕费825元/hm2左右,水稻增产5%~10%,土壤有机质平均提升约0.03个百分点。三是标准粮田建设积极推进。通过修建田间沟渠,平整土地,增施有机肥等措施,积极改良土壤,耕地地力提高了1个等级,平均增产粮食750 kg/hm2以上。
3.6.2 肥料管理不断规范。根据《农业法》、农业部《肥料登记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严格实行了肥料市场准入制度,把肥料登记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区农业执法大队坚持以打假保春耕、打假保秋播为重点,开展了肥料质量大检查和执法打假活动,打击坑农害农行为,保护农民利益。坚持开展肥料主推产品公告活动,引导农民选购放心肥和安全肥。加强肥料市场监管,肥料质量明显提高。测土配方专用肥得到大面积应用。
3.6.3 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近几十年来,尽管化肥用量不断增加,但投入产出率逐年下降。据专家测算,20世纪50年代,农民每投入1 kg化肥,可增产粮食15 kg,70年代下降到9 kg,而90年代只有7 kg。出现这种状况,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有机肥投入数量减少。据调查,全区平均施用有机肥15.98 t/hm2,只有施用标准的1/2,土壤有机质明显下降。二是有些地方的化肥施用量已达到或超过边际效应,造成成本增大,效益减少。三是施肥结构不合理,长期大量偏施氮肥,土壤养分失衡的现象更加严重。这种状况,如果继续下去,必然导致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和水体污染,土壤生态破坏,最终危及社会和经济发展,危害人们身心健康,与农业科学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
3.6.4 促进了农业“三增”。农业增产、农民增效、农产品增值,是“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实现“三增”,肥料的贡献率达40%以上。据测算,地力提高1个等级,平均增加粮食产量750 kg/hm2。化肥利用率的提高,也是大有潜力。实践证明,科学合理施肥不仅能够增加产量、节约成本,还能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附加值,是生产无公害农产品、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措施,尤其对瓜果菜等经济作物更为明显。
3.6.5 工作目标。到2020年,全区测土配方施肥与标准粮田建设工作实现“四优化、四提高”:一是优化农田土壤生态系统,提高耕地质量。耕地地力提高1个等级,全区高产田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二是优化施肥结构,提高化肥利用率。调优有机肥与化肥、氮肥与磷钾肥施用比例,使化肥利用率提高5~10个百分点。三是优化农田节水模式,提高农田水利用率。以推广农田节水技术为重点,使田间水分利用率提高9个百分点,达到45%。四是优化土肥公益职能,提高体系服务和管理能力。加强肥料管理,使市场肥料合格率达到90%;加强体系建设,使土肥队伍得到稳定,工作条件得到保障。
3.6.6 工作任务。
(1)推进测土配方施肥。从构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体系、农化服务体系和生态体系着眼,整体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工作。进一步扩大规模,2009年在配方肥应用占测土配方施肥面积的份额达到60%。强化推广技术创新,由目前粗放式服务向精细化服务转变,满足农户个性化需求,发展专家、厂家、商家、农家“四结合”的技术推广和服务模式,提升技术服务水平。抓好项目建设,组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争取其他项目,积极争取中央和省政府的支持,增加投资规模,要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加大投入力度。
(2)努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大力实施标准粮田建设。这是淮阴区继测土配方施肥之后的又一个大项目,要精心组织,科学规划,扎实实施。实施耕地质量监测项目,共同构成耕地质量监测网络体系。坚持做好耕地地理监测网点建设,加强预测预报和质量监管工作。继续实施好商品有机肥项目,不断提高耕地质量。
(3)不断扩大土壤有机质提升行动。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和推广有机肥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模式。要大力推广秸秆腐熟还田技术,扎实办好示范样板,扩大秸秆直接还田,减少秸秆焚烧,积极推广粮肥、菜肥、饲肥兼用的经济绿肥种植技术,争取始实施绿肥种植补贴试点项目,积极引导农民广辟肥源,增施有机肥,达到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化肥投入的目的。
(4)切实加强肥料管理。强化区内肥料生产企业的登记工作,重点把好实地考察关、资料审查关和评审核定关,严格肥料市场准入。加强市场监管,坚持开展以打假保春耕、打假保秋播为重点的肥料执法检查活动,加强证后质量跟踪监管,打击制售假劣肥料、坑农害农的违法违规行为。继续做好春秋两季专用肥料配方的研制,推介一批质量优、信誉好的生产企业和肥料产品,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地选购施用优质肥。
(5)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科学发展。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发展现代农业科技。要不断创新测土配方施肥的推广模式,加强科技培训,加强试验示范和调查研究。搞好现有技术的集成组装配套,增强实用性。积极引进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紧跟科技发展前沿,提高技术水平。扩大科技服务领域,由常规作物扩大到各种名、特、优作物,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
4 参考文献
[1] 孙承军,王礼焦.连云港市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2):289-291.
[2] 刘云,周就猫,宋晓.上饶市城镇化建设中的耕地资源保护[J].江西农业学报,2012(1):149-153.
[3] 孟俊杰,蔡世忠.基于AHP的中原地区耕地预警实证研究――以新郑市为例[J].河南农业科学,2011(3):1-5.
一、加强小春田间管理,努力夺取小春丰收
目前,小春作物已全面进入冬季田间管理的关键阶段。各级农业部门要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开展查苗情、查墒情、查病虫情活动,开展技术指导,及时解决生产中的各类技术问题;实行分类指导,加强肥水管理,做好小春作物抗旱防寒,实现健苗、壮苗越冬的阶段性生产目标;落实专人搞好小春病虫害的调查和监测,狠抓病虫害综合防治。
二、加强大春农资储备,保障大春生产所需
各级农业部门要及早规划大春生产,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各项措施,早计划、早行动、早准备;深入生产第一线,搞好调查研究、种植趋势预测,及时组织调运各种良种、化肥、农药、地膜、农机和油料等农用物资;组织开展农资打假、农产品质量和农机安全监管,保证农业生产安全。
三、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各级农业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要全州掀起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热潮,通过开展农田水利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自然灾害农田维修等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四、抓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各级农业部门要变冬闲为冬忙,广泛开展“科技之冬”活动,深入生产第一线,大力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加强实用技术、致富技能、劳动力素质方面的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努力塑造新型农民。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地膜覆盖栽培、绿色植保防控、测土配方施肥、机耕、机播和机收等农耕农艺技术,开展“四新”示范、“五良”配套,开展农机现场展示、演示,切实做到“技术人员到户、技术要领到人、技术措施到田”。
五、做好农机服务保障,提高机械化水平
各级农业部门要利用农机装备优势,充公发挥农机在农业生产中作用,提高机械化水平。指导机手保养、调试、检修好各类作业机械,组织、协调好农机具、零配件和农机作业用油的储备、供应,确保春耕生产所需;及时修复各类提喷灌设备,确保提喷灌设备完好率90%以上,以备抗旱工作需要;加强农机产品和维修市场的监督管理,净化农机市场,保护农民的合法利益;做好农机安全生产的宣传、拖拉机、驾驶员年度检审等源头管理工作,确保农机安全生产,为春耕生产保驾护航。
六、抓好“菜篮子”工程建设,确保市场有效供给
中图分类号 S159;F323.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344-02
根据《浙江省耕地质量管理办法》和《浙江省农业厅 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做好标准农田管理权限下放工作的通知》(浙农专发〔2014〕8号)精神,自标准农田管理工作下放以来,衢州市按照相关要求,在补建标准农田项目质量评价与认定、补划标准农田质量提升方案评审与项目验收、标准农田占补(置换)审批方面,市农业、国土资源2个部门进一步加强了沟通合作,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工作机制。
1 工作方法与措施
1.1 补建标准农田认定
1.1.1 成立专家库。通过个人申报、单位推荐、择优选择的方法从市农业、国土资源、水利、环境保护、县级农业部门中选出相关专家设立衢州市耕地质量评定专家库,专家库共设专家33名。
1.1.2 严格质量评定制度。补建标准农田质量评定由项目县国土资源局、农业局向市农业局提出申请。申请材料受理后由各项目县土肥站站长担任评定组组长,市、县2级土肥专业人员为评定组员开展项目区的质量评定工作。评定工作按照《浙江省地力调查与分等定级技术规范》要求,开展现场勘查、取样检测、数据分析。为防止样品采集过程中的主观性,所有样点事先在竣工图上布设完成,工作人员到达现场后根据样点分布图进行采样。样品检测委托具有相应检测资质的机构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衢州市土肥站根据现场勘查与样品检测报告,将数据录入“浙江省地力调查与分等定级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并导出相应等级。质量评定报告编制完成后由衢州市农业局牵头从耕地质量评定专家库中抽取专家对质量评定结果进行专家会审,市农业局根据专家意见最终对评定报告修改完善[1]。
1.1.3 标准农田项目认定。由市国土、农业部门联合对耕地地力等级达到二等以上的标准农田进行综合验收。验收合格后将新建的标准农田纳入标准农田储备库[2]。
1.2 标准农田占补、置换审批
在标准农田占补(置换)方面,严格规范审批流程。先由县级农业、国土部门向市级农业、国土部门提出申请,再由县级相关人员进行实地踏勘,县级农业部门签署“两区一工程”审查表,对于涉及已(在)实施的粮食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的上报农业厅批准,进行相关的核减与补建,在置换方案审批上如涉及已(在)建的千万亩标准农田提升区的,补入地块一律要求一等田占补。申请材料受理后,先由市级农业部门业务人员进行初审后报科室领导审查,最后报分管领导签署审批意见[3]。
1.3 标准农田质量提升方案评审
提升方案由项目县人民政府向市农业局提出,主要包括地力提升方案、基础设施提升方案两大内容。衢州市农业局根据方案事先对提升区开展实地勘察,对于立地条件较差不具备提升条件或实地已经种植苗木、水塘或有临时建筑的相关面积予以剔除,并要求方案编制单位提供项目区域最终的矢量数据,以便后期的管理。衢州市农业局组织农业、财政、水利等专家对方案进行评审,项目县根据专家意见对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后由衢州市农业局下达同意提升的批复。
1.4 补划标准农田质量提升项目验收
1.4.1 出台验收办法。为了进一步加强补划标准农田提升项目的管理,规范补划标准农田质量提升项目验收认定,全面检查、评价质量提升成效,由市保护耕地和造地改田领导小组出台《衢州市补划标准农田质量提升项目验收办法(试行)》。验收办法引合验收制度,由市级农业部门牵头组织同级财政、国土、水利部门专家成立验收组,对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建设任务完成情况、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情况、物资采购与发放、管理制度、项目建后管护等进行全方位的验收。
1.4.2 引入审计制度。在补划标准农田质量提升项目资金管理方面引入审计制度。根据项目的提升方案开展审计工作,主要检查各级财政资金到位情况、项目资金拨付与使用情况、财务制度执行情况,审计报告作为项目验收的依据[4]。
1.5 档案管理与备案
标准农田质量建设与管理方面的所有申请材料、验收资料由专门人员负责管理,项目所涉及的地块备份电子档案、照片等数据。补建标准农田认定与标准农田占补(置换)审批每月由市农业局向农业厅报备1次,补划标准农田质量提升方案评审与验收5个工作日内向农业厅报备。
2 主要工作成效
自标准农田管理工作权限下放以来,衢州市共认定新建标准农田项目9个,面积共计93.656 8 hm2,其中一等田面积4.405 3 hm2,二等田面积89.251 5 hm2。评审通过7批次17个标准农田质量提升方案,累计提升面积1 132.59 hm2,总投资9 195.14万元。验收通过2个补划标准农田质量提升项目,验收面积23.790 3 hm2。审批标准农田占补(置换)项目41个批次,共涉及标准农田237.099 6 hm2。其中,占补项目9个批次,置换项目32个,占补项目均为省重大水利、交通项目,主要为九景衢铁路与46省道建设项目。所有项目涉及已(在)建的粮食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千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区都按照规定进行补划,确保了耕地数量、质量双平衡。
3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是在补划标准农田质量提升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个别地方政府财政资金未能及时到位,导致项目实施未能按方案预期进行,部分补划项目未能按期提交验收申请。下一步,市农业、国土2个部门将对全市所有在实施的补划项目开展一次全方位的督察,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给相关部门,确保项目顺利推进。二是在标准农田占补(置换)审批工作方面,因农业、国土2个部门的数据库未能同步,在标准农田管理的内网平台上新纳入的储备标准农田与新实施或新验收通过的千万亩提升区块等数据不能及时更新,有可能会对市一级的占补(置换)审核带来不便。
4 参考文献
[1] 程街亮,单英杰,倪治华,等.浙江省标准农田质量建设和管理现状及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11(6):1209-1211.
中图分类号: TV文献标识码: A
前言:农田的灌溉和农田的水利工程的建设是促进农业发展最基本的条件,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涉及到了很多的实际的问题,具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只要具有实际作用的农田水利工程,才能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广大农村的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的关键。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工作的开展,对于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推进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健康稳步发展的建议。
1、存在的问题
1.1农田水利工程缺乏清晰的内涵
目前,从国家和行业层面来看,没有对什么是农田水利工程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对农田水利工程的评价指标作统一规定。各地区社会、经济和气候条件及灌溉排水现状不同,对农田水利工程的诠释也不同。灌重于排和排重于灌的地区、经济发达和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对农田水利工程的预期和内涵理解就存在明显差异。比如,有的地方提出应是“高产稳产、旱涝保收”;有的认为是“灌溉有保障、排水有出路、旱涝保收、节水高效”;也有的把农田水利归纳为三部分组成,即“水源工程、完整的灌排体系、管理体制与机制”等等。正是由于这些认识上的差异和地区实际条件的差别,使各地区农田水利工程评价指标的建设标准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执行部门和监管部门在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口进行验收评定时,没有统一的评价指标可依。
1.2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缺乏统一标准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农田建设的核心内容,财政、水利、农发、农业、国土、扶贫和烟草等涉农部门的项口建设内容中,均将其作为重要内容之一,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各部门、各行业项目实施标准不统一的问题。2009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颁发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建设标准(试行)》(国农办[2009]163号);国土资源部2011年颁布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国土资发[2011]144号);2012年,农业部颁布《农田建设标准》(NY/T2148-2012)农业行业标准。以上标准均对农田建设中的农、林、路、渠等建设内容规定了较为详细的技术要求,但受部门业务范围的限制,对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标准和投资标准方面的相关技术要求相对较粗。
调研发现,各地对农田建设积极性很高,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各地在规划设计、投资强度上,标准不一,参差不齐;上级组织和监管部门在验收和评定工程建设是否达到时,评价指标选什么,各地区的指标值该如何取,没有统一的依据可参考;地方建设管理部门在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设计时,不知道哪些指标该高,该高多少。因此,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不规范,影响后续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
1.3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多数地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建设资金缺乏统筹协调,二是建设区域缺乏整体布局。当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资金渠道较多,各部门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专项资金大多是分别规划、分别招标,部门间缺乏有效协调,不少项目盲目规划、盲目实施,造成资金实际使用效果较差,难以形成合力。项目区规划方而,多数项目区土地属于各家各户,水利工程建设用地由于涉及个人利益问题,协调难度较大,故许多项口区不管现状布局是否合理,都不再统一规划布局,项目建设主要在现有沟渠布置的基础上,对渠道进行衬砌、对排水沟进行清理整治、对调控和配水闸门进行修缮和重新配备等。从考察的部分重点县项目区来看,与非项目区的主要区别是渠道全部衬砌,渠道调控建筑物配套相对完整,但田间布局方面基本没有统一规划和设计,田间灌溉进水口的控制设施不配套,许多应该配套的机耕路、桥等布局不合理,使得农民因耕作进出田块不方便而将修好的渠道压坏。农田水利工程是一个多功能的系统工程,要实现农田水利工程内涵中所涵盖的各项功能,合理的规划布局是基础。
1.4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缺乏保障
农田水利工程具有小而全、项目多、单项的工程量小且分散在田间地头,工程建设、管理维护困难等特点,致使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一直不尽如人意。实际调研结果表明,目前造成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监管难的原因有多方面:一是管理部门质量观念不强,认为农田水利项目技术含量低,对规划、设计、建设等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不严;二是工程管理人员人手不够,技术力量薄弱;三是施工队伍素质较低,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落后;四是因为工程建设投资标准相对较低,且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等相关费用并没有参照国家有关的政策规定支付,故工程的施工设计深度、施工技术力量的配备、施工过程的监理等难以得到充分保障,使得工程建设质量大受影响,经常出现今年修明年补的情况,不利于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
1.5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护缺乏长效机制
由于基层服务体系不健全,许多乡镇水利站并入了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水利员编制被大幅度精简,多数过去由乡镇水利站管理的小型水库灌区,现在只有一两人负责水利工作,且业务不固定,很难管理而广量大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造成农田水利设施失管失修,甚至长期不能修复。
2、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问题的措施
2.1为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提供新增用水
通过建立完善的农业用水灌排工程体系,大力实施节水灌溉,农业灌溉用水量不断下降,为农业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水资源保障。
2.2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生态环境
将农田水利建设与水土保持和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统筹规划,改造后的灌区骨干渠是“输水高速路”,为区域内河、库、沟、渠补充了水源。农田水利建设注重与周边环境和谐,成为田间风光的一部分,成为区域景点和生态样板。通过实施村域水环境治理和骨干河道整治工程,提高了防洪排涝能力,也为人们休闲活动提供了好去处,有效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2.3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农田水利建设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能够拉动建筑业、机电设备、制造业、安装工程等相关产业的生产规模,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3、创新之处与不足
3.1创新之处
分析基层农田水利建设现状并在研究的基础上力争在以下几个方面创新:
(1)结合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明确阐明农田水利建设的科学规划及合理统筹对当前农业及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及潜在的推动作用;
(2)认真分析农田水利建设所面临的自然、人为等因素的限制,结合国内外及周围县市区的先进经验,对未来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提出科学性评估及合理化建议。
3.2不足之处
切实有效地解决农田水利建设问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并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农田水利建设提出的发展建议只是针对当前的现状,仍有诸多不足之处需要继续完善。
结束语:因此,为了保证这项利国富民的民生工程健康稳步发展,建议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在了解工程建设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内涵不清楚、建设标准不统一、建设资金和项目缺乏统一规划、建设质量缺乏保障、运行管护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同时加强地区和行业间的交流与沟通,实现经验共享,带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充分发挥工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