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28 16:56:4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手术病人心理护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2方法
对照组按常规护理做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和术后护理。实验组则从病人入院、手术至出院各环节贯穿心理护理。
2·1入院帮助转换角色
帮助病人熟悉住院环境,通过热情、耐心、周到的护理,使其尽快实现由社会角色到病人角色的转换。建立起良好护患关系,获取病人的最大信任,为以后各阶段的心理护理打下良好基础。护理人员在此阶段应掌握病人的个性特点,使术中心理治疗能因人而异,恰当有效。
2·2术前端正手术认知
对于手术病人各种不切实际、过于理想化、绝对化和主观片面的观念和态度,通过医护人员的权威性解释,介绍介入手术仪器的安全可靠性,提供科学、必要的手术知识信息,并利用病人求治的愿望和潜力,指导建立起合理的认知态度,对手术有较为实际的看法和心理准备,确立适当预期。
2·3术中实施心理治疗
安排舒适的手术,于手术准备阶段带病人做深呼吸放松[2]治疗,使心情平静,心跳规则,呼吸平稳,肌肉、关节、韧带放松,利于股动脉穿刺。使用支持性心理治疗,在手术室做进一步的解释、安慰、鼓励,以增强病人自信心,提高耐受力,能积极配合手术实施。术中造影、化疗药物灌注及栓塞等主要环节,依病人个性特点,因人施以言语、态度、行为的不同积极性暗示治疗。
2·4术后加强心理护理
术毕病人往往因手术成功产生松懈心理,因此,重视常规护理同时需加强心理护理。向病人强调术后严格卧床24h、穿刺患肢制动6~8h并保持伸直的必要性,告知患者术后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疼痛、发热等反应,使其对此有恰当的心理准备[3]。经常巡视病房,及时疏导病人的不良情绪;争取家属的积极配合,尽量避免病人激动、烦躁,增强其康复信心。
2·5出院健康心理指导
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交待复查时间、体力活动情况、指导合理饮食,帮助病人将心理控制感倾向内控,以增加正性情感水平[4]。使病人充分认识到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影响,能主动接受并运用宣泄、放松、换位思考等心理调节方法,应对不良刺激,维护心理健康,巩固治疗效果。
3结果
3·1通过术中监测脉搏、呼吸、血压,结果显示:实验组各项指标波动小,对照组则波动较大,两组生理指标的稳定性有很大不同。
3·2实验组无因心理因素导致手术不顺利,术后康复快;对照组术前1例因过度紧张、焦虑,于术日晨死亡;术中11例股动脉穿刺不顺利;2例憋气配合不良,5例因紧张致耐受力降低,手术欠满意,经统计学方法处理,两组手术顺利程度差异有显着意义,χ2=20·54(P<0·01)。
3·3术后随访虽未做统计学分析,但显示实验组病人较对照组病人普遍存在生活态度乐观、自我评价比较恰当的良好心理状态。
4讨论
4·1心理护理应贯穿全程
病人从入院到手术至出院,其间会不断遇到新问题,情绪常有波动,每阶段的心理各有特点;介入手术又存在接触放射线的问题、造影剂过敏的可能性危险,病人在局麻状态中,医务人员的言谈举止、手术进程顺利与否,随时会影响病人的情绪。因此需要端正病人的认知和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心理治疗,避免一劳永逸或临时抱佛脚的想法及做法,使心理干预与心理治疗相辅相成。共性化心理护理做到有计划、按步骤进行,对特殊病人则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每个阶段都对病人的积极配合、正确努力予以肯定、表扬,以鼓励病人进一步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病人自身潜力。心理护理工作还要体现出双向性的特点,即护士在自觉为病人做心理护理时,通过启发、引导,调动病人有意识地将自己遇到的心理问题主动向护士提出咨询,在护患互动中,取得护患双受益。
4·2康复期心理应对训练有助于疗效巩固
心理社会因素是许多病人身体康复成败的决定性因素[5]。介入手术不仅消耗了病人的体能,也使病人的心理应激变得脆弱,依赖性增强。因此,该阶段心理应对训练的目的就是要强调病人在疾病治疗中的主动积极作用,将病人的心态由被动接受帮助引导为主动调适应对。帮助病人增强康复自信心,正视现实,消除各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正确进行自我评价,指导病人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形成良好的生活节奏,劳逸结合,改善全身状况,主动适应社会变化,增加积极的情绪体验,调动自身免疫系统,巩固治疗效果。康复期心理应对训练、对病人术后康复和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有帮助,究竟作用多大,还有待于做进一步的研究。
4·3对护理人员自身素质要求
1.1 在治疗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医(护)患关系:从疾病治疗的角度来讲,建立这种良好的、健康的医(护)患关系,往往能够使病人缓解或消除因疾病而产生的恐惧心理,使患者坚信有医护人员帮助,自已有信心,有希望战胜病魔,使身体康复。患者及家属需要这种自信心,那么对于医护人员来说应该充分尊重和理解病人,同情和关心病人,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同时通过自已的言行,对病人的态度以及正确的工作方法使病人感受到象家一样的温暖与呵护,可以激发起患者与家属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从而建立自信心。
1.2 根据病人年龄、性格、经历、病种的不同采取不同方法,向手术病人详细讲解手术治疗的必要性,术后注意点等,通过心理护理,解除患者恐惧心理,使睡眠、食欲增加,改善营养状况,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1.3 做好家属工作。家属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他们的情绪变化也会影响病人情绪,进一步做好解释工作;现代医疗条件很好,诊断方法日新月异,治疗手段又先进等,同时用治疗同类或成功经验向他们做借鉴,这样既能树立患者的自信心,又能取得其积极配合。
1.4 护士要配合医生以适当方式将术前准备的目的、手术目的、意义及注意事项告知病人。细致的心理护理可使术前、术后病人通过相互鼓励而进行积极心理状态。良好的术前心理护是做好术后康复的基础。
手术患者在术前普遍存在紧张、焦虑、恐惧的心理反应,而急诊手术患者受到突发疾病或创伤打击,对立即手术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其心理反应更大,手术室护理人员如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增加与患者的感情交流,建立良好的护理关系,做好急诊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提高患者对接受手术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其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手术,有利于手术后的恢复。
1. 外科急诊手术常见心理特征
1.1恐惧对抗心理 由于患者对医疗知识的匮乏,不了解手术的必要性、安全性,害怕手术引起剧痛、大出血、后遗症甚至死亡,担心术后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担心术后会造成生育、容貌、及肢体上的生理缺陷。因此对手术非常害怕,甚至拒绝手术治疗。
1.2疑虑担心心理 这类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情况缺乏了解,怀疑医生的诊断和手术能力,怀疑手术的治疗效果,不能正确对待手术的成败问题,总担心自己得不到有效的最佳治疗,因此在精神上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对于手术治疗心事重重犹豫不决。
1.3悲观自悲心理 患者由于大多发病较急,病情严重,或者察言观色受到某些旁人的不良暗示,从而悲观绝望,对现代医疗手段失去信心,甚至产生严重的厌世情绪,对医生的诊断极不配合,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
1.4惊慌急躁心理 患者对疾病引起的剧烈疼痛或大出血等症状惊惶失措,出于强烈的求生本能,急于解除痛苦,误认为刀到病除,因此情绪激动暴躁,匆忙要求尽快手术治疗,而对必要的术前检查诊断缺乏耐心,对不慎手术可能引起的后果不予考虑。
2. 做好术前心理护理
大多急诊手术患者病情重,手术时间紧急,没有充足的时间接受与手术有关的知识教育,多数患者对立即手术缺乏心理准备,易出现焦虑、烦躁、恐惧的心理。因此,医护人员的态度、周围环境,都会对患者的心理活动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手术室护士应向手术医生了解手术方式,了解患者的情况,向患者说明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关心、安慰和鼓励患者,若遇病情紧急,在没有时间对患者进行访视的情况下,应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和患者进行交谈,如利用接患者入手术室过程中进行心理护理。
3. 做好术中心理护理
硬膜外、臂从、局部麻醉等麻醉的患者,在手术全过程中神志清醒,护士应关心询问患者冷不冷,是否需要盖被,在进行每一项操作前应告诉患者,患者有疑问时要耐心解释,必要时握紧患者的手,安抚患者,使其消除顾虑,以得到患者的理解和配合,如给患者输液、行麻醉穿刺、摆、上束缚带都应向患者解释,以免操作的突然刺激加重患者的恐惧。如有些患者要求不用束缚带;有些患者要求垫高枕;有些患者感到口渴要喝水;一些胃穿孔、肠梗阻、腹痛患者以及剖腹产患者难于接受硬膜外麻醉穿刺等,在病情和操作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病情不允许的,我们以和蔼的态度,耐心给予解释。部分急诊手术患者病情危重,如出血性休克、肠梗阻等,应采用言语结合非语言交流形式实施心理护理,如友善的目光,主动挽扶患者,抚摸年幼患者等,缩短与患者的距离,增强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急诊患者入院时间短,对医生的了解不足,难以对医生产生信任感,故手术室护理人员对患者态度应热情、服务周到,说话和气,动作敏捷,各项操作要作到稳、准、轻,减少不良的心理反应。另外,应根据不同手术向患者讲解可能体会到的各种感觉,听到一些手术器械撞击声及注意事项,如腹部手术中牵拉脏器会有牵拉痛,食道异物取出术插入食道镜时会有不适感,告诉患者作深呼吸可减轻不适和疼痛;骨折上钢板,使用电钻,置入髓内钉等会有器械的撞击声等,听到这些声音不必紧张。因此,护士在清点器械及操作时,动作要轻,工作严肃认真,严禁大声喧哗及随意谈论与手术无关的话题。
4. 做好术后随访
手术室护士应关心手术患者的康复,术后不定时到病房随访,向患者和家属介绍手术情况并进行术后指导,查看患者有无手术并发症等,通过术后随访在与患者交谈中了解手术过程中的护理质量及满意程度,听取患者的意见,在反馈信息中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
5. 体会
心理护理是在心理过程中,护士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与患者交往,从而影响、改变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促使患者康复,发挥医疗护理的最佳作用。对急诊手术患者做好术中的心理护理尽可能让患者积极配合医生的手术治疗,安全度过手术期而且对促进其术后康复均有重要作用。施行心理护理时,医务人员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态度和各项操作,对患者如对亲人,增加患者的信任,使其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顺利结束手术。我们体会到重视患者的心理需求,做好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是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关键词]手术病人;心理护理;人性化
手术是医务人员为患者解除病痛的一种手段。对患者来说,手术既是一个治疗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创伤的过程。病人对手术既抱着治愈的希望,又经受着恐惧的折磨,强烈的生与死的体验,严重地影响着病人的心理状态。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81例,男43例,女38例,年龄22岁~60岁,均为择期手术,其中有手术史的1例,具备医学知识的1例。
2方法
2.1手术病人的心理分析
病人一旦得知自己的疾病需要通过手术进行治疗,往往因年龄、职业、性别、病种、病情等因素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综合分析其共同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几种。
2.1.1恐惧心理
病人住院后,既要面对陌生的环境,又要经受病痛的折磨,甚至是死亡的威胁,往往难以控制情绪,表现为紧张、恐惧、焦虑和寝食难安,害怕难以忍受手术的疼痛,总感觉自己像要飘落的树叶,生命安全没有了保障,对手术治愈的希望完全被对手术的恐怖感摧毁。
2.1.2依赖心理
求生的欲望使手术病人对医护人员产生了依赖心理,希望得到医务人员全身心的救治。
2.1.3求知心理
大多数病人缺乏医学知识,往往把手术、麻醉都想象得十分神秘,不知手术会发生什么情况,有什么后果,对预后的关心使患者十分重视手术时间的长短、安全程度、主治医师和麻醉师的医术水平及手术效果等,他们渴望了解有关医疗知识。
2.1.4消极悲观心理
一旦决定了手术,病人就开始担心术中、术后发生意外:既害怕难以忍受疼痛,又担心手术危及生命,还顾虑术后是否丧失劳动能力或影响正常生活,极易产生消极悲观情绪或变态心理。
2.2心理护理
通过与病人及其家属交谈,观察病人的情绪和生命体征变化,饮食及睡眠等情况,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除了与家属配合解除病人担心家务无人承担、害怕住院耽误农活等不同的心理负担外,对81例病人共有的心理状态,采取以下护理措施,均取得良好的效果。
2.2.1术前心理减压
给病人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住院环境,主动给病人铺床、倒水,介绍住院环境、主治医师、责任护士、规章制度等,绐病人提供生活用品,关心病人需要解决的问题,让病人尽快熟悉环境,安心接受治疗;医护人员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向病人讲解手术的目的、过程、术后可能发生的问题及配合要领、医护对策等,让病人感到医务人员对自己的重视、关心、理解、尊重,使病人对自己的治疗方案和一切准备工作都了如指掌、万分妥当,让病人树立信心,放心接受手术,积极配合手术;医护人员与病人交谈时,注意语气、语调、态度和表情,要文雅、和善,切忌为取得病人配合而进行威吓或反复对感知能力、记忆力、听力较差的病人大声讲解,以免让病人误解为医护人员对自己不耐烦而大声训斥;护理人员在为病人进行治疗或做备皮、留置胃管或尿管等术前准备和各项护理操作前,要做好解释工作,取得配合。操作时动作要轻,避免给病人造成不良刺激,让病人感到医务人员在尽心尽力帮助自己与病魔做斗争,让病人树立信心,心情愉快地接受手术。
2.2.2术后心理疏导
手术后病人的心理问题表现比较集中,护理人员要了解、尊重、关心、体贴、安慰病人。例如:乳癌根治术病人都要不同程度地切除胸部组织,术后的化疗都要落发,护士应强调患者在根治术后良好的预后,而避免在患者面前谈及所失,及时让家属准备假发套等物品,帮助病人度过失去和落发的痛苦,让其了解现代医学水平和乳癌根治术的方法和前景,在取得患者配合的同时,要教育家属树立信心,尤其是患者爱人,不要流露出悲观失望情绪,医、护、亲三方要一致下意识地让病人看到治愈的希望,让病人以积极的态度完成术后的各种治疗。
2.2.3出院前的心理指导
手术后的病人因对预后持怀疑态度,害怕伤口愈合不牢,出院时不能及时转化病人角色,责任护士向病人和家属介绍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及复诊、复治的时间和计划等,使其进行适度的体力活动以促进康复,并可通过事例让病人了解术后的恢复过程,让病人尽快从心理上恢复社会角色。
3结论
operationAnxietyPsychclogicalpreparation
外科手术对于病人来说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应激源,焦虑是最常见的应激反应之一.我院手术室为解除或减轻病人围术期焦虑情绪,于1997年8月开始对2200例病人实施了术前心理护理.随访结果显示:需要率100%,满意率100%.为进一步评价术前病人的焦虑程度,证实术前开展心理护理的必要性,我们在焦虑自评量表(SAS)的基础上,根据手术室工作的特点,增加了有关项目,对56位不同病种的病人进行测试其结果指导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56位病人,男性30例,女性26例,最大年龄82岁,最小年龄30岁.平均年龄57岁.其中行甲状腺切除术12例,腹部子宫切除术9例,疝修补术10例,下肢静脉曲张术5例,肠癌切除术9例,胃癌切除术11例.
2.方法
56位病人按不同病种、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龄及不同性别分组进行比较在焦虑自评量表(SAS)[1]的基础上增加了医务人员及手术的有关项目共28条,每个项目均按1-4级评分,其中设10条反方向评分,评定时间为进院,术前一天,出院前共3次,由病人自行填表评估.把28条项目分数相加,得到的粗分乘以1.25,四舍五入取整数得到标准分,焦虑评定的临界标准分为50分,分值越高,焦虑倾向越明显.每组以总平均分进行比较.
3.结果
被测病人总均数都超过临界标准分,术前一天尤为明显,不同病种组中子宫肌瘤,甲瘤组焦虑值较其它两组高.不同文化程度组中焦虑P值无明显差异。不同性别组中,女性焦虑值高于男性,不同年龄组中中年组焦虑值高于老年组。
4.讨论
4.1.焦虑是人们对环境中一些即将来临的,可能会造成危险和灾祸,在主观上出现的一种紧张和不愉快的期待情绪.焦虑是由紧张,焦虑,忧虑,担心和恐惧等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情绪反应[2].手术焦虑是指在手术前期产生的焦虑反应.从我们测得的结果证实:病人术前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这种情绪在手术前的不同阶段是不断变化的.术前一天测得的焦虑值最高,说明手术越接近,病人焦虑程度越高.国外有研究表明,术前针对病人的心理特点开展心理准备,可以有效地减轻病人的应激反应.经过心理准备病人,焦虑,恐惧,抑郁,疼痛及痛苦程度均有所减轻,心率,血压和血或尿中儿茶酚胺含量变动减少,术后并发症也减少[3].
4.2.影响手术的焦虑的因素很多,诸如手术种类及大小、对手术的了解程度、性别年龄、既往手术体会及情绪障碍、人格特征的差异、医务人员及医疗环境的影响等[4],前四组表的各类因素分析中,我们得出,在不同病种、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文化程度组其表现焦虑情绪的程度内容有所不同.病种组中,子宫肌瘤、甲瘤组的病种虽然较单纯,但该组反映焦虑程度的总均数(P值<0.05)较其它两组高,分析原因,一与年龄有关,该组病人年龄40岁左右,在家庭中承担较大的责任,在社会上面临激烈的竞争,担心身体不好影响工作,这在不同年龄焦虑程度比较组中,也同样证实中年组焦虑值高于老年组.二与性别有关,在不同性别焦虑程度比较中显示女性高于男性,该组21位病人中,女性占17位,可见除了年龄因素外,性别也是该组焦虑值高的原因之一.病种组中的胃癌、肠癌组和疝气、静脉曲张组焦虑值经t检验无显著差异,前者与保护性医疗措施有关,因其大部分病人对病情的真实情况并不十分了解.后者因手术较小,焦虑程度相对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