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案例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案例范文

发布时间:2024-03-28 16:56:4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案例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案例

篇1

(一)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管理要求

创新基金主要包含科技部门的创新基金以及地方配套的创新基金,均为当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分期补助方式。在这些基金中,政府的资金占据一定成分,大部分则主要来源于企业的筹款。创新基金属于合同化的管理方式,在支付基金之前,首先需要与企业进行综合谈判,签订有关的协议,要求创新基金必须用到指定的研发项目或者固定资产购置过程中,关注研发过程中基金的投入。同时,详细记录每一笔基金的投入情况、所投入的具体金额,要求在中小企业开展完成技术创新活动后,对销售的收入、净利润以及创汇等相关数据进行综合汇报。

(二)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用途分析

我国相关财务管理办法中规定,创新基金开支的范围为仪器设备购置与安全费用、商业软件购置费用、材料费用以及燃料费用等等。《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合同》中指出,资金支出主要用到项目产品的开发与研制、各类仪器设备的购置等,结合这些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用途,可以看出创新基金的用途管理较为严谨。

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款专用管理情况不佳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专款应付款是核算企业接受国家支持具体专项资金的拨款,主要是科技三项拨款。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专项付款需要核算企业取得政府支持的专项拨款具体情况,并结合企业的相关科技研发需求,进行适当投入,明确各项专项拨款或者是特定用途的款项。财务管理办法中规定创新基金如同科技三项经费,不管是国家创新基金还是地方配套基金,都需要结算在专项应付款中,实施全面的核算。但是在实际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管理过程中,却普遍存在着专项专用费用仅为一种抽象性的理论要求,没有设置专门的创新基金管理账户,比较难以区别哪一项基金是政府补贴,哪一些基金是企业投入等,专款专用的管理情况不够理想。

(二)专项应付款核算中没有享受到企业所得税优惠

创新基金是国家相关管理部分所固定的专项用途资金,主要是为了鼓励中小企业科学技术的研究与中小企业的发展。在项目管理的相关办法中,明确指出了该项资金的管理办法与专项用途。但在实际的专项应付款核算中,却存在较多中小企业没有享受到企业所得税优惠的情况。财务税收相关管理办法中规定,不征税的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不能在计算应纳税收所得税务中同时扣除。而企业的不征税收入用在支出所形成的资产中时,需要计算折旧的费用、摊销的费用等,此类财务专项资金不能作为相关的应用费用,相关费用不能够在税前扣除,故而实际上中小企业并没有享受到所得税的优惠,使得企业专项应付款中核算享受的所得税优惠失去了其应用价值。

(三)难以真实反映补贴收入的金额财政部门以及国家税务总局有关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的相关管理方法中规定,企业从县级以上的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或者其他部门中所得到的技术创新基金补贴,需要一并纳入到收入总额中,符合相关管理办法的要求,则可以不作为征税的收入。但是在实际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管理过程中,同一个企业在每一年度中仅具有一个可以申请的项目。实施一种制度规划,企业需要通过科学的规划、合理的分析,设置分离或者子公司,进而才可以重新申请创新基金或者是下设子公司。在这种管理方式下,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则会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包含创新基金在内的各项财政专项资金在专项应付款核算时,则难以切实表现出补贴收入的全貌。

(四)专项应付款核算没有实现收支配比创新资金支出或者形成资产,抑或者转变为费用,集中在专项应付款核算中,不属于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在实际的专项应付款核算过程中,需要集中在专项应付款的核算方面,加强对企业创新基金资金的审计监督管理。而很多企业存在着固定资产、管理费用核算没有实现专款专用的问题,更没有实现收支的配比。

三、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会计核算与审计监督策略分析

(一)明确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会

计核算与审计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当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管理中,主要存在着创新基金管理问题、创新基金支出问题以及创新基金申请等会计核算与监督问题。在实际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管理中,需要在明确各项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分析相关解决对策,不断提升中小企业的发展潜力,促进中小企业的全面发展。

1. 针对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管理问题,普遍存在着重视事前审核、轻视事后监督的问题,通常前期投入较多,而在后期的审查与管理中却存在不足之处。项目验收活动大多流于形式,由于缺乏适当的监督与管理,项目验收普遍存在着不合格的情况,补助资金全部回收或者部分回收的案例相对较少,也没有结合返还的拨款结余进行综合分析。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投入力度逐渐减少,缺乏全面的监督与管理,难以真正发挥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价值,不利于中小企业的综合发展。针对这种问题,需要注重事前全面审查、事后细致审计监督的价值,重点关注每一项细节,注重对中小企业的全面管理,使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能够可持续开展,为中小企业全面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 针对创新基金支出内容难以真正展现出研发支出的问题,需要加以深入分析。例如,产品开发及试制包括购置仪器、设备是在研发支出核算,但最终可能形成固定资产,也可能进入管理费用,研发支出也不包括流动资金、销售费用。在这种情况下,研发支出难以切实反映创新基金资金支出的全部内容。针对这种问题,需要将研发支出中各项资金的投入进行合理划分,明确各项仪器购置费用的组成比例,真正展现研发支出的应用用途以及应用价值。

3. 在申请创新基金方面,需要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中的相关中小企业概念要求,合理划分中小企业,并且切实发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支持的价值,通过综合性的财务核算方式,为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开展创设良好的条件。

(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会计核算与审计监督的完善及发展对策

结合当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会计核算与监督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需要不断完善创新基金会计核算与监督的相关建议,通过完善会计准则、政府补助条例与审计准则,简化创新基金会计核算内容,明确各项资金支出的具体配比以及税法对财政专项补贴基金进行适当修改等方式,保证每一项政府补助核算的内容,保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投入价值。

1. 完善会计准则、政府补助条例与审计准则。创新驱动背景下,需要结合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实际发展需求,完善相关会计准则与政府补助条例,研发的费用开支需要适当增加,并明确罗列出相关的核算内容,账户兼具有成本与期间费用的性质,利润表中需要罗列出四项期间的费用。同时,完善相关审计准则,强化审查监督管理。

2. 简化创新基金会计核算内容。尽管创新基金是附带条件的政府补助,但是企业前期已投入资金,第一期70%拨款已经到位并使用。在这种情况下,首次拨款70%确认为递延收益;验收合格后,第二次拨款30%直接计入补贴收入,首次拨款也转为补贴收入。在这种情况下,购置安全仪器设备的资金则可以朝着固定资本化的方向发展,记录每一笔数据的应用情况,并尽可能将各项数据纳入到管理费用当中,消耗费用也可以采用指数收益法实施管理费用的全面核算。

3. 明确各项资金支出的具体配比、重视审计监督。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会计核算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各项资金支出的具体配比情况,并进行详细、全面的记录;完善审计监督的方式方法,以内部审计为主,辅以国家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保证各项创新基金的应用价值。

篇2

国外有不少学者从微观视角探讨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因素主要集中于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CriticalSuccessFactors)和障碍因素(ObstacleFactors)。Ghosh和Kwan(1996)在对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影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成功的关键因素包括客户关系、管理体制和市场营销体系[2]。DeHays和Haeberle(1990)的研究表明,企业技术创新成功的因素主要有持续的技术开发能力、市场集中能力、领导力、管理机制、管理团队、战略联盟、信息技术战略等[3]。国内学者在技术创新影响因素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主要侧重于障碍因素的实证分析。例如洪林伟等(2004)从资源限制、战略战术和成长因素的三维模型,对妨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问题、技术问题、人才问题等各种潜在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4]。安同良等(2005)在对江苏省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问题进行问卷调查时,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要素缺乏、相关的法律体系不完备等问题[5]。解学梅等(2008)对上海102中小型企业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现状进行调查,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障碍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人才缺乏、资金缺乏、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缺乏、企业技术和产品易被模仿等成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最大障碍[6]。除了从企业微观角度外,国内一些学者还从创新体系出发,试图从内外支持系统研究企业的技术创新问题。理真(2001)认为技术创新体系是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保障,技术创新的收益需要高水平的服务与信誉保障,以市场为主和政府干预是我国技术创新体系的特点[7]。赵林海(2006)依据创新系统的结构与特征,指出应由法律支持体系、联合创新的政策支持体系、服务支持体系、金融体系等方面构建完善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8]。不仅如此,一些学者进一步从影响技术创新的因素和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机理出发,构建出企业技术创新因素(或体系)的相关模型。刘军等(2005)运用期望理论,从企业技术创新效价和企业技术创新期望两个方面出发,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期望模型[9]。陈大龙等(2010)以制造业为例,将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因素分为内部动力因素和外部动力因素,为我国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10]。综上所述,当前关于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因素和创新体系的研究大致集中在二个方面:一是中小企业技术微观创新影响因素的分析,主要是研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问题;二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系统的分析,主要从创新管理系统的视角进行研究。但是,这些影响因素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它们在创新支持系统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尚需要进步探究。事实上,影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是众多,而且彼此相互作用,只有理清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机理,才能更科学地构建企业的创新支持系统,才能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制定提供理论和实践工具。

2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力学模型

2.1力学模型的设计思路

企业成长理论起源于对大规模生产规律的研究,广泛涉及企业行为、企业成长、组织结构及管理等基本内涵。企业成长理论的内核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企业是建立在管理框架内的各类资源的集合,企业的成长则主要取决于能否更为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样,中小企业的成长性取决于其不断挖掘未利用资源从而持续不断地实现潜在的价值生产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作为决定中小企业成长性的关健因素,受到了政府、学者的高度关注。尚增健(2002)基于中小企业的成长,认为“渐进式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的必由成长路径[11]。海尔的斜坡球体理论认为:企业在市场上所处的位置,就如同斜坡上的一个球体,它受到来自市场竞争和内部员工情性而形成的压力,如果没有止动力,就会下滑,为使企业在斜玻(市场)上的位置保持不下滑,就需要强化内部基础管理这一止动力。海尔“斜坡球体定律”揭示了企业发展的加速度与企业发展动力之和与阻力之和的差值成正比,与企业的规模成反比。其公式是:A=(F动—F阻)/M,其中:A代表企业发展的加速度;F动代表企业发展的动力之和;F阻代表影响企业发展的阻力之和;M代表企业的质量,即规模。在综合考虑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支持系统和成长路径的技术创新特点,借助海尔的斜坡球体理论,本文提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力学模型,如图1所示。图1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力学模型从模型可以看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就如斜坡一个球体,其技术创新不仅与自身有关,还受到外部许多作用力的影响。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必然是一个面对竞争压力、发挥成长动力、借助外部推动力和拉力、克服障碍力的过程。同时,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的结果有可能促使其技术水平的相对提高,也有可能导致技术水平的相对落后,甚至技术水平的绝对下降。

2.2力学模型相关变量的解释

2.2.1力学模型的维度在图1中,横坐标表示企业经营的粗放型或集约型相对程度,用B点表示;纵坐标表示企业所在行业的技术创新水平,用A点表示;由BA表示企业技术创新的轨道,B点A点之间的连线与横坐标形成夹角α(很容易理解,夹角α在零度和90度之间)。当行业的技术创新水平A点固定时,企业由粗放型集约型转变时形成的夹角α越大,斜坡越陡峭,企业技术创新的难度越大,但企业技术创新的路径较短;反之,企业由集约型粗放型转变时形成的夹角α越小,斜坡越平缓,企业技术创新的难度越小,但企业技术创新的路径较长。当企业经营的粗放型或集约型相对程度B点固定时,企业所在行业的技术创新水平越高时形成夹角α越大,斜坡越陡峭,企业技术创新的难度越大,且企业技术创新的路径较长;反之,企业所在行业的技术创新水平越低时形成夹角α越小,斜坡越平缓,企业技术创新的难度越小,且企业技术创新的路径较短。

2.2.2技术创新的竞争压力C

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必然受到来自外部环境的竞争压力。Goodstein(1991)在研究医院提品或服务的增减与外部竞争压力时,以医院行业中总体病床数量的变化作为竞争压力变化的指标,可见其对竞争压力的定义比较简单[12]。根据Porter(1985)的观点,企业面临来自行业内其他企业、顾客、供应商、行业外部的潜在进入者、替代产品这五种竞争的压力[13]。很容易理解,企业应对竞争压力变化需要以一定的资源的能力作为基础,企业只能承受一定范围内的竞争压力,如果竞争压力的变化超过企业承受范围,则企业可能被淘汰出市场。关于目前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的调查,有的反映是2.7年,有的显示不足3年,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小企业抗击市场的风险能力比较脆弱,企业的生命周期普遍较短。中小企业有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始终受到一个向下的C力的影响,即竞争压力(Competitivepressure)的影响。当然,竞争压力的结果有可能把中小企业淘汰出市场,但外部环境的压迫性也有可能促使中小企业的全面创新。

2.2.3技术创新的成长动力E

与竞争压力相对应的是企业的成长动力(Enter-priseGrowthForce),企业成长是企业存在的目标,也是企业使命的体现。企业的成长动力主要来自资本投入者的原动力、企业家能动力、员工能动力、市场竞争压力四个方面[14],在图1中,中小企业的成长动力形成一个与竞争压力相对应的E力,促使中小企业摆脱困境,在产品、价格、分销渠道、客户价值、成本控制、内部管理等各方面不断提高。一般而言,中小企业一般处于市场竞争的弱势,主要扮演市场补缺者的角色,他们的目标是小市场或大企业不感兴趣的市场[15]。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道路上,中小企业的成长动力形成了企业内部的创新动力,决定了企业创新水平和创新方式。

2.2.4技术创新的推动力D

模型1中的D力称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动力(DrivingForce),是由来自企业外界的非营利性支持因素构成,具体包括宏观的法律法规、政府政策(如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等)、政府行为(如科技创新支持计划、研究开发基金、政府主导孵化器等),这些外部的支持性因素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十分重要,特别在企业处于导入期或成长期过程中,常常是推动和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强大推动力。除此之外,中小企业当地的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同样是技术创新的推动力。当前,为了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各地政府都出台了相应的人才引进、资金资助、政策扶持等举措,这些非营利性支持因素,推动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2.2.5技术创新的拉力P

模型1中的P力称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拉力(PullForce)。关于P力的解释,主要是来自中小企业外部的以营利为目的各种促进技术创新的相关因素,如风险投资基金、赢利性企业孵化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社会服务机构等。随着产业集聚程度加剧或产业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企业越来越需要这些来自外部的服务系统,以此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技术创新水平。此外,科研院所、高校等提供技术研发外包服务的机构也日渐增多。这些外部拉力系统的提供者可以是企业和私人机构,也可以是风险投资机构和社会团体,他们为中小企业提供创新服务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同时也从外部拉动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2.2.6技术创新的障碍力O

如前面文献所述,中小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存在许多障碍因素,需要指出的是前面文献所述的“障碍因素”多是中小企业存在的外部的客观因素。Catignon和Robertson(1999)就明确指出企业技术创新采纳拒绝是与创新采纳伴生的创新决策行为,是企业认知到技术不相容性和市场不确定性后所做出拒绝技术创新采纳的决策行为[16]。本文认为,除了这些外部的障碍因素之外,中小企业主观上有时也会“技术创新采纳拒绝”,企业做出不采纳技术创新的决策行为有两层含义:一是企业自身创新意义不足、决策者惧怕风险或承担责任,企业采取拒绝或延迟创新的行为;二是企业在经过创新采纳评估后作出理性的放弃创新的行为,是企业认为当前无法或不经济采纳创新技术。模型1中,中小企业的这种外部和内部的多种影响技术创新的力被称为障碍力O(ObstacleForce)。

2.2.7技术创新的“五力协调”机制

正如前文所述,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面对竞争压力(Competitivepressure)、成长动力(EnterpriseGrowthForce)、推动力(DrivingForce)、拉力(PullForce)、障碍力(ObstacleForce)的“五力作用”。由此:当P+D+Esinα>O+Csinα时,企业表现出创新动力不足,甚至在技术创新的竞争中更加拉大与同类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当P+D+Esinα=O+Csinα时,企业受到向上的技术创新动力与向下的技术创新阻力相同,企业的技术创新维持在原来的水平。当P+D+Esinα>O+Csinα时,企业的创新动力大于创新阻力,表现出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其技术创新水平将逐步超过同类企业。为了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和效益.

2.3力学模型的核心机制和主客体系统

2.3.1技术创新的核心机制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Christensen(1997)提出颠覆性创新(Disruptiveinnovation)①概念,这是战略管理理论的前沿问题,其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新市场颠覆(创造一个新的顾客价值网络),另一种是低端颠覆(立足于现有顾客价值网络或主流的顾客价值网络,采取低成本的商业模式而发展壮大)[17]。本文认为,不管是哪种方式,颠覆性创新都着眼于顾客价值,中小企业的竞争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对于竞争对手更能显著地实现顾客的价值,中小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需要有相对持久的竞争优势,而核心产品形成的竞争优势较小且难以持久,如何更好更快地实现顾客的价值成为关键。因此,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是顾客价值(Cus-tomerValue),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始终不能偏离顾客价值这个核心。

2.3.2技术创新的主体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核心系统的是主体和客体系统。由于规模、资金、信息、人才等客观限制因素,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区别于大企业,企业家不仅是技术创新战略战术的制订者,同时又是领导者和组织者,毫无疑问,企业家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领军人物。JillKickul和LisaKGundry(2002)通过对107家小企业家的个性、战略目标选择和技术革新三者之间实证研究,认为积极的个性会直接影响到激进的战略目标,而后者又影响到技术革新的三种类型、目标程序、组织系统和技术革新的边界支持[18]。而Aragon-Sancbez(2005)通过对西班牙1351个中小企业样本的实证研究后认为,企业经营者的保守、激进、理性思想等个性能够直接影响到技术创新、组织变革、人力资源管理等企业的管理行为,并最终影响到企业的经营绩效和战略[19]。由此,本文认为,企业家及其精神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

2.3.3技术创新的客体

技术创新的客体即创新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是指进入创新主体实践活动领域并和创新主体发生一定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客观对象。根据熊彼特观点,创新即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其内涵是指新发明的应用,即新发明、新产品、新工艺、新方法或新制度第一次运用到经济中去的尝试。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涉及材料、产品、工艺、生产手段等不同方面,由于企业所需的原材料主要是从外部获取的,因此材料创新主要是在企业外部进行的,所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对象(客体)涉及产品、工艺以及生产手段等三个领域。产品的创新可以从产品的整体概念②入手,工艺和生产手段的创新包括对生产设备的更新和对生产过程的重组,以降低消耗、提高质量和生产效率。

2.3.4技术创新主客体系统的协调

由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客体的多样性,也就使得技术创新活动是一种系统性活动,是由若干个客体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总系统,这些子系统之间(例如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技术创新小组设计等),必定需要一种协调和沟通系统。许庆瑞(2003)提出基于大企业的全面创新管理理论框架,认为大企业的创新是全时、全员、全流程、全价值、全球化的创新[20];郑刚(2009)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小企业实施全面创新管理的总体概念框架,中小企业的全面创新仍然需要全员参与、全时空进行,并且认为全面创新正作为中小企业创新管理的新模式[21]。所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协调系统同样是全时空的,它通过企业全方面的沟通平台、技术创新组织的柔性、技术创新要素投入、技术创新与市场适应等环节实现。

3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力学模型的应用

3.1设计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轮”

中小企业的成长过程如同斜坡上的球体,技术创新是促使企业向前发展的动力,设计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轮”,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技术创新轮”的“轴心”是“顾客价值”,强调了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始终要顾客价值这个根本,更确切地说要实现“价值创造或价值增加”,这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其次,围绕“顾客价值”的“轴心”,要构建好的主客体及协调系统。尽管中小企业的全面创新理论强调“全104员性”,但企业家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更确切地说,是中小企业所有者对技术创新所持有的精神在技术创新中起着关键作用,为此,必须充分调动企业家对技术创新的热情,帮助他们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保持积极的态度。在技术创新的客体方面,要抓住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两个主要方面,寻求技术创新的突破点。最后,为了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效率、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在创新轴心———创新主体———创新客体三者之间需要建立协调系统。为此,需要建立全方位的沟通机制、建立信息平台、评估技术创新要素投入和产出,保证技术创新与市场对接,确保中小企业较快、较好地实现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

3.2实施颠覆性创新的竞争策略

中小企业的平均生命周期较短,在企业的成长过程中,中小企业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被市场淘汰的风险很高。根据黄海洋(2011)关于颠覆性创新的扩散与中小企业的竞争策略研究,创新问题或需求的产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推动;二是市场驱动,并且认为颠覆性创新的问题或需求主要来自于市场驱动,产生于主流市场产品的性能过剩,以至于现有消费者不愿为产品性能的进一步提高付出溢价,而其他消费者又不具备消费此类产品的能力[22]。由于颠覆性创新对于技术的要求并不高,其研究与开发过程相对简单,一般不需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这一特点使得中小企业只需要利用现有比较成熟的技术,进行重新组合或简单开发,就可能形成满足非消费市场或低端市场需要的新产品。所以,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应该主要是面对市场上更简单、更便利和更便宜的产品新需求,开展新市场颠覆或低端颠覆。事实上,一概笼统要求中小企业必须在核心技术上实施创新是不太现实的要求,基于非核心技术或非技术的颠覆性创新,才是绝大部分中小企业创新的理性选择。

3.3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的渐进式过程

篇3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类型

(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技术风险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技术风险主要是指在创新技术的产业化过程中,技术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及能达到的最终效果等领域存在的不确定性。主要涵盖技术创新项目本身能否成功的不确定性和创新项目产业化生产能否成功等不确定性。

(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风险

任何技术创新的最终成果都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由于许多中小企业主要是在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变化中寻求发展机会的,因此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也就是说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在产业化的市场实现环节,会遭遇更大的市场不确定性。这种风险主要是由创新技术的市场潜在性、市场成长性引起的。对于技术创新项目和产品而言,市场能否接受以及接受程度的多少,中小企业很难做出准确估计。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也很难把握市场成长的速度与容纳能力的大小,因此难以确定其未来的市场竞争力。

(三)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务风险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务风险主要是指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技术创新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使得企业蒙受损失。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时在获得资金支持的渠道、资金预期回报、资金的投入及其持续性和技术创新收益分配等领域均存在较大风险。

(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管理风险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管理风险主要是指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过程中因管理不善而导致创新失败所带来的风险。主要包括组织风险、意识风险、决策风险等。

(五)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风险

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跨越了企业的界限和控制范围。因此对企业来说,不仅存在着市场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而且还存在大量的企业不可控制因素所导致的风险。

研究对象技术创新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测评

浙江伟星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伟星公司”)是一家以中高档纽扣、拉链、金属制品、衣架和塑料制品为核心主营业务的股份公司,是服装辅料行业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是中国服装辅料行业的龙头企业,是世界最大的纽扣生产企业之一。

针对伟星公司进行的技术创新项目,本文从技术风险、财务风险和市场风险三个方面进行风险分析。技术风险主要指伟星公司初始设计的技术方案能否成功;财务风险主要是指伟星公司的财政状况能否支持创新资金的持续投入;市场风险主要是指市场能否接受伟星公司的创新项目。

以下将针对技术风险、财务风险和市场风险构建风险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技术创新的系统风险做更为深入的研究。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判断矩阵中的数字含义如下:1代表同等重要,3代表较重要,5代表重要,7代表很重要,9代表非常重要。数字2,4,6,8的意义介于上面数字的含义之间。

根据3位专家的意见分别以市场风险为主导、技术风险为主导、财务风险为主导设计了3套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依据这三套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可以得到三套风险处理的候选方案。根据不同的候选方案,伟星公司能够及时的调整企业的经营、生产、销售、技术创新、资金使用等,对伟星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规避风险,提供了有益的指导作用。

在此,采用市场风险为主导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作专家赋值表,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伟星公司目前的状况进行风险分析。该分析方法包括:B层对A层的风险、C层对B层的风险以及C层对A层的风险。

下面以A-B层为例,分析过程如下:

第一, 采用专家赋值法,对技术风险(B1)、财务风险(B2)、市场风险(B3)三个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得到判断矩阵Ar。

第二, 将向量标准化,得到:

其中WA-B1=0.1507,WA-B2=0.274和WA-B3

=0.5753分别表示B1,B2和B3对A的影响。

第三,进行一致性检验:

λmax=3.0655,,RI

=0.58,

通过一致性检验。

同理可以得到:

B1-C1,C2,C3层的

其中WB1-C1=0.279,WB1-C2=0.6491和WB1-C3=0.0719分别表示C1,C2和C3对B1的影响。

B2-C4,C5,C6层的

其中WB2-C4=0.1884,WB2-C5=0.7306和WB2-C6=0.081分别表示C4,C5和C6对B2的影响。

B3-C7,C8,C9层的

其中WB3-C7=0.1047,WB3-C8=0.2583和WB3-C9=0.6370分别表示C7,C8和C9对B3的影响。

根据上述不同层次间相互作用的W值,可以计算出C层各因素对A层的影响。如C1对A层的影响可以通过公式WB1-C1×WA-B1=0.0421计算得到,详细的结果见表2。

表2中B1、B2、B3下方的数字分别为技术风险、财务风险和市场风险在技术创新风险中的比重,依次为:15.07%,27.4%,57.53%。层次C的总排序一列中的系数即为各单因素的权重。从表2可以看出,新产品的市场需求(C9)对技术创新风险的影响程度最大为36.65%,其次是资金投入的连续性 (C5)为20.02%,再次是新产品的生命周期(C8)和技术的难度及企业技术力量(C2),其影响程度分别为14.86%和9.78%。

从上面的定量分析中可以看到,市场风险在技术创新风险中的比重是相当大的,主要是由于市场风险的累积性。技术创新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先进的技术必须与其他环节有效的衔接,转换为新产品在市场上实现其商业价值,这才是一个完整的技术创新过程。盲目的技术创新往往会导致失败,企业在技术创新前首先应对各种市场因素做深入的研究,以此为基础研发新技术、新产品,这会大大减少技术创新的风险性。

研究对象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策略

图1至图5是对上述定量分析的图形显示,根据图形中的显示结果,结合伟星公司的实际情况,本节设计了伟星公司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对策。

(一)走技术相关多元化道路,分散市场风险

由图1、图4和图5可知,市场风险B3对伟星公司技术创新风险的影响最大,因此公司应该针对当前市场的具体情况提出合理的技术创新路线,走技术相关的多元化道路,分散市场风险。

公司面临的主要竞争劣势是产品较为单一及应用领域相对集中。因此,为分散市场风险,公司应实行技术相关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在研发和经营销售上加大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同时利用公司完善的销售网络,避免单一和应用领域相对集中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加强研发投入与对外技术合作力度,分摊风险

由图1和图3可知,财务风险B2对技术创新风险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公司需要重视对技术研发经费的投入,这将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有利于新产品开发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项目优先投入,使公司掌握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和技术。公司需要在发达地区创建技术开发中心,利用该地区的地理环境和人才优势,吸引一批行业专家和技术研发人才到该中心工作,把伟星技术中心建成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服装辅料专业技术中心。同时公司应该主攻拉链生产的关键技术,使拉链的主要生产技术水平和质量在最短时间内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创出中国著名的拉链品牌。

为保持技术不断创新,公司应该采取多种多样的技术开发合作方式,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制造厂商合作,联合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比如公司将筹划与国内著名服装设计公司合作,进一步提高公司的设计水平和层次,使公司的产品质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并借助国外服装设计公司的知名度,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优势,使“伟星”、“翠珠”品牌能更快地成为国际著名品牌。

(三)建立技术创新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

由图2可知,评价指标中的技术的难度及企业技术力量对企业的技术创新风险影响是最大的。因此,公司除了与员工依法签订用工合同、提供合法的福利条件以外,还需要充分调动和鼓励员工对技术创新的主观能动性,让员工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推动公司技术进步,改善经营管理,保证公司继续在同类企业中保持领先优势。公司应充分调动各层次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人力资源的潜能,形成一种努力工作,锐意创新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蔡根女,鲁德银.中小企业发展与政府扶持.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张俊喜,黄荣华,梁立邦主编.中国中小企业成长案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篇4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1-0000-02

企业要发展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技术创新是为企业发展服务的,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可见,企业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及分析

(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

中国是一个中小企业占主体的国家,技术创新对中国中小企业的作用非常显著。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研究所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一项调查显示,被调查大企业229个,中小企业797个,通过技术创新,有93.2%的企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增加了产品品种,有96.7%的企业提高了经济效益,96%的企业扩大了市场,91.5%的企业提高了产品的质量,88%的企业提高了产量,77%的企业降低了材料消耗,69.4%的企业降低了能耗。据农业部、国家科委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共同进行的乡镇企业技术创新调研结果显示,被调查4530家企业,有70.7%的企业有技术创新活动,34.4%的企业从事了研究与开发活动,22%的企业有研究活动与开发机构。乡镇企业技术创新经费主要用于购买机器设备,占技术创新总支出的73.4%,用于购买技术的费用仅占9.3%。乡镇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是市场需求,创新的主要目标是开拓新市场;在影响创新活动的主要因素中,列前三位的是资金缺乏、技术人才短缺和市场信息不足。

(二)存在问题及分析

1.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仍较显薄弱,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创新是国家强盛和企业走出困境实现振兴之本,从应对经济危机的成功经验案例便可见一斑。所以要高度重视,真正认识到“创新是灵魂”。目前一些企业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认识还不到位,缺乏内在动力,影响了企业在技术创新中主体作用的发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仍较为薄弱,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主要原因:一是资金投入少,企业没有成为创新主体。多数企业由于技术开发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二是项目安排往往按照国内一些名企和国外的经验及做法,对企业发展所需要的重大问题关注不够。三是主攻方向习惯于跟踪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思路,选择人家做过的成功项目,穿新鞋走老路。

2.高新技术应用不够,成果转化效率较低。技术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成果转化,占有市场。联想总裁柳传志说:“技术创新的实质是技术变成钱,钱变成技术,技术再变成更多钱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市场运行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高新技术起着关键作用。但由于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够,有些企业重生产轻科研,重挖潜轻创新,重营销轻技改。有些企业仍固守在传统工艺、方法、技术和产品上,未能及时选择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从传统产业中突围,严重影响企业的持续发展。有的新产品存在这样的现象:由于各种原因,从设计、研制、试验、投产、推广要经历一个很长的过程,即使试验成功了,等到产品出炉的时候,恐怕为时过境迁了。所以,提高技术成果转化效率,使其在短时间发挥最大效益显得尤其重要。

3.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缺乏,基础管理运行不够完善。多数企业因科技创新缺乏激励机制,以致创新能力不高。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是技术问题,也是管理问题。如管理决策层素质低,管理水平落后,不思进取,可导致技术创新的障碍。有的企业在资源配置和政策导向上,存在诸多问题。如部门、地方之间相互分割,重复研究现象严重;科技政策与投资政策、产业政策、消费政策、贸易政策之间缺乏有机的衔接等。在技术创新方面,有些企业的管理还未完全实现网络化。

二、新形势下科学发展观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要求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谐社会主义建设和新的经济理念,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实践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现长期持续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的提高,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这是科学发展观对企业技术创新提出的明确要求。

三、践行科学发展观,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几点建议

(一)更新技术创新理念,强化科学发展意识

在新形势下,只有把技术创新与时代和经济发展相结合,才能做到科学发展,真正发挥其作用。不能单纯为了创新而创新,要搞清楚创新的目的,有的放矢,把握方向。作为可持续发展主体的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减少环境污染、节约原材料和能源使用的重要性,重视“绿色技术创新”, 把绿色技术创新提到日程上来,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绿色技术创新是指能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和节约原材料与能源使用的技术、工艺或者产品的总称,绿色技术创新是既要社会经济发展又要保护环境不受污染的产物。

(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信息平台建设

1.优化外部政策环境。建立促进技术创新的良好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科技开发贷款政策、技术开发经费成本化政策、科技人员奖励政策、减免税政策、产业政策以及融资等政策。建立和完善技术市场、中介服务体系。

2.健全内部创新体系。构建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使企业成为自主型的市场主体,增强创新动力。完善企业的管理基础工作,从创新观念、创新组织、创新规划和创新决策上,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微观环境。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建立起科学的人才创新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创造性。

3.加强信息平台建设。使企业技术创新在实践中快速反应,高效运行。充分发挥高速传网络、数据基础设施和信息管理系统等信息平台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共享,适应各种需求。

(三)注重高新技术应用,推动经济提速增效

要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整合各类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水平,提高决策能力和工作效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产业竞争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企业技术转型进程,才能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技术竞争力都是在竞争中取胜的法宝,所以企业要高度重视技术和技术创新。中铁正是靠这个法宝变危为机,逆势提升。

(四)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篇5

近年来,随着贵州不断发展,尤其是在国家“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以下简称:创新基金)在促进贵州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也要清醒看到,贵州科技型中小企业还存在短板,创新基金实施情况与发达城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1、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现状及申报创新基金项目概况

中小企业是贵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力量。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不仅促进贵州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活力的增强,而且为贵州解决就业问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1贵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现状

2012年12月26日,省科技厅启动各市(州)科技局“关于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专项调查统计工作”。从统计情况看,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共3289家,共有职工209727人,大专以上学历和科技人员68558人,年营业收入15749400万元,资产总额28062389万元。全省中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覆盖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与信息、新材料、生物与医药、资源与环境、高技术服务业、农业与农村、新能源及节能技术、制造业、航空与航天、食品、社会事业等领域。

1.2九个市(州)产业特色格局

围绕打造地方产业特色的总思路,贵阳、遵义、安顺、毕节等九个市(州)不断优化地方性特色产业的包装和资源整合,形成了一定的产业格局。如,根据2012年省科技厅“关于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专项调查统计工作”的数据显示,全省电子与信息领域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贵阳,光机电一体化领域主要集中在遵义,农业与农村主要集中在遵义和安顺,生物医药主要集中在贵阳和安顺,新能源与高效节能主要集中在贵阳和安顺,制造业主要集中在贵阳,资源与环境主要集中在贵阳和遵义,高技术服务主要集中在贵阳和安顺,新材料主要集中在遵义和安顺。当前,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成为贵阳的主打产业,而遵义主要为茶叶、白酒、航天装备产业。

1.3贵州省中小企业申报创新基金现状

2000年11月,为了扶持、促进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政府专项基金。

1.3.1贵州省中小企业获国家创新基金支持情况

自1999年以来,贵州中小企业受到国家创新基金项目的支持力度逐年攀升。1999年获得立项的项目仅有3项共180万元,到2013年上升到191项共12092万元。可见,国家战略层面对贵州发展的重视力度不断增强。

1.3.2我省中小企业获省级创新基金支持情况

自贵州省创新基金实施以来,围绕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科技厅共安排省级创新基金项目784项,投入专项基金21360万元,平均支持强度为29万元。而在项目技术领域方面,贵州大力发挥比较优势,推动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初步构建了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等产业集群,并在其中形成了一批创新性强、技术含量高、有较强竞争优势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十二五”以来,国家对贵州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每年上千万甚至上亿资金下拨到贵州,鼓励企业创新,支持企业发展。在这种充满机遇的情况下,也使得贵州在管理创新基金项目上面临很多新的挑战。因此,贵州科技型中小企业要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实现新的突破,创新基金要真正发挥“雪中送炭”的作用,需要关注目前创新基金面临的一些问题。

2、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通过对我省九个市(州)60家科技型中心企业,10家中介服务机构抽样跟踪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省创新基金面临以下一些问题:

2.1科技型中小企业资源不足,企业创新活力不强

由于贵州发展滞后于其他发达城市,因此企业在研发能力、创新活力、人才和技术引进等方面都面临一定困难,导致技术资源缺乏,高层次科研人才不足,创新发展力有所欠缺。根据《2013贵州科技统计年鉴》显示,贵州共64016人从事科技活动,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只有34372人。与发到地区相比,据天津市科委《2013年鉴》数据显示,天津市共151702人从事科研活动,是贵州的2.3倍。据科技统计显示,目前贵州共328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而天津市拥有49212家,是贵州的近15倍。

2.2中小企业对国家政策了解不足,政策的引导作用发挥不够

部分企业习惯于传统的经营运作模式,对国家的优惠政策缺乏足够的了解;其次,企业在取得相关成果或者遇到技术难题时,缺乏对外合作的意识,也不懂得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寻求支持,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创新资源的作用发挥不足。信息蔽塞与过于保守也导致企业分享成果,寻求进一步产品市场化的意识不强。

2.3生产规模小,经营风险大,风险投资机构不够成熟

通过调查发现,中小企业通常缺乏较为科学的管理体制和约束机制,大部分的中小企业中管理人员等业务水平不高,技术人员创新能力不足;其次,中小企业规模小,市场反应迟缓,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不足,集群创新模式尚未形成,导致企业抗风险能力不强。而在市场中,风险投资机构一般是有能力分析和做出对风险企业的投资决策,在投资之后监测风险企业并参与管理,对投资者负责,使不同类型投资者的利益得到保护。可是由于贵州风险投资机构发展滞后尚不成熟,参与投资企业在风险规避的引导作用不明显。据省风投管理中心统计,截止2012年底,贵州省共有风险投资公司21家,其中,创业风险投资公司15家,创业风险投资管理企业6家。

2.4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能力弱

中介机构是指依法通过专业知识和技术服务,向委托人提供公证性、性、信息技术服务性等中介服务的机构。2003年,省科技厅下发《关于印发的通知》(黔科通【2003】127号),自那以后,科技中介在贵州不断发展,在助力贵州中小企业科技技术创新上发挥重要的作用。贵州省获国家创新基金支持从1999年立项的项目仅有3项共180万元,到2013年上升到191项共12092万元,便是很好的证明,不可否认科技中介在其中的积极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市场激流的不断冲击下,贵州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显露出以下一些问题:一是数量少,从事的低端服务多,高端服务少,尚未形成社会化、专业化的服务体系;二是服务机构对企业提供系统的政策咨询、指导不够深入,且在指导企业申报项目的过程中,重立项、轻服务,对中小企业发展的系统服务能力不足。

3、改进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管理的一些建议

对于改进和发展好创新基金,需要正确处理好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使企业在自主创新与市场竞争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做好政策引导和加强宏观调控,弥补市场失灵。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建设新型贵州创新体系。

3.1采用分类支持方式,提高创新基金的支持效率

建议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采取分类支持的方式。对资产在1000万元以下,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的企业,适宜采取无偿资助的方式;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中小企业,可采取“有偿+无偿”的方式,有偿部分可采取由风险投资机构向创新基金管理中心申请,有偿资金收回后可作为风险投资机构的补助,以培育更多风险投资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途径。

3.2建立效率导向下领域间的投入调整机制

由于创新基金的总体规模有限,为了提高创新基金的资金使用效率,切实发挥创新基金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建议建立一套基于效率评价的投入调整机制。通过对上阶段扶持项目的效率评价结果进行分析,资金的投入向效率较高的领域倾斜,加大对资金使用效率高的领域资金扶持力度,对资金使用效率低而投入水平已经较高的行业以加强管理、提供延伸服务为工作重点。

3.3强化企业信息化管理,畅通宣传渠道,推动产学研合作

贵州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机制尚未形成,省内的创新活动主要集中在大学和科研机构,企业“小富即安”、“避免风险”的心理和意识在影响,导致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通过强化企业自身信息化管理意识和能力建设,可建立企业自己的对外交流网站,加强与省内外同领域企业的交流;积极利用政府搭建的创新基金窗口,研发技术、技术需求、典型案例等进行宣传,让政府有效了解企业发展需求,从而为企业推广或引进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大中企业的先进技术,推动产学研紧密联系,合作共赢。

3.4建立健全中介服务体系,提高创新服务能力

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提高创新服务能力,重点在于转变原始服务观念。服务创新的目的是提高服务质量,提供迅速有效、信赖度高的服务。有了思想上的正确认识,首先科技中介机构可以汇聚地方相近、同类别企业集中经营,形成产业集群,扩大企业影响力,采取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方式来解决个别企业的经营困难;其次,在建立产业集群的同时,中介机构还可以适当设立示范企业,采取动态调整的竞争模式,带动周边企业竞争意识,从而推动集群企业科技的进步,推动企业文化建设。集群企业发展好了,又将不断促进中介服务机构提高服务质量、服务水平,形成良性循环。

总体来说,在贵州,创新基金的实施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为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在新一轮经济大浪潮下,如何使创新基金充分体现“雪中送炭”的特点,提升使用效益,还需政府和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不断地去探索,根据实践中遇到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从而不断激发贵州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

参考文献

[1]贵州省科学技术厅,贵州省统计局.2013贵州科技统计年鉴[R].贵州科技出版社,2013(06-321)

[2]罗公利,边伟军.山东省科技中介服务能力建设影响因素研究[C].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8(01)

[3]和增宏;关于科技项目管理创新的探讨[J].科技传播,2013(02)

[4]胡红亮,周萍,龚春红.中国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现状与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6(08)

[5]廖淑琼.科技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C].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

篇6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高风险、高投入和高回报的特点,这与风险投资追求高回报的特性是一致的。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科技企业的成熟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其高效、成熟的风险投资体系。近三年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采用引导创业投资机构共同参股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方式支持企业创业,这与国外政府行为的风险投资做法是一致的。相对而言,国外风险投资资助中小企业研发与创新在方式、资金来源、外部环境上都优于我国,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一、我国财政阶段参股科技型中小企业现状

阶段参股是我国政府主导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中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项目的资助方式之一,是对少数具有创新内涵、后续创新潜力、预计投产后具有较大市场需求、有望形成新兴产业的项目,采取股权投资的方式予以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引导基金的参股比例最高不超过创业投资企业实收资本的25%,且不能成为第一大股东。引导基金投资形成的股权,其他股东或投资者可以随时购买,自引导基金投入后3年内购买的,转让价格为引导基金原始投资额;超过3年的,转让价格为引导基金原始投资额与按照转让时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计算的收益之和。

2009年4月,由科技部、财政部批准的第一批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股权投资项目承担机构,与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管理中心签约,使阶段参股方式得以正式实行。至此,阶段参股方式以引导基金为依托在我国运用开来,2009年融资规模为12.97亿元,引导基金出资额为1.5亿元。

但我国政府主导的股权投资方式仍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政府财政出资的引导基金部分占比较高,2009年引导基金出资额平均占募集金额的平均比例为11.6%,有的项目高达20%,引导示范作用不明显;其次,财政资金的投入基本属于无偿性质,并不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合理地获取经营收益,财政资金无法保值增值,不利于政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股权投资支持的长期开展,也不利于培养企业的回报意识;最后,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IPO、股份转让、并购、破产清算多元化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在我国尚不能有效运行。

二、国外政府行为的风险投资资助中小企业创新的做法

在西方发达国家,风险投资是一种向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建企业或中小企业提供股权资本的投资,是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最有效的支持方式之一,因此各国政府纷纷通过风险投资支持中小企业创新与研发。

1、加拿大国有发展银行(BDC)的风险投资计划。加拿大国有发展银行是联邦政府全资的银行(皇家法人),由联邦工业部主管。该风险投资计划主要支持早期中小企业,投资设计原型和概念(R),以促进经济发展,安排劳动就业。在资金管理与使用方式上,一般BDC投资比例占30~60%,5~7年后退出;投资额度在100万加元以上,视企业情况可以滚动;企业上市后BDC股份不低于25%,BDC参加董事会,但根据不同案例决定是否做投资牵头人。

2、英国RVCF基金。英国RVCF基金是由英国贸工部小企业服务局(SBS)在英格兰九个区各扶持一个地区性风险投资基金;基金总规模为2.8亿英镑:SBS出资8,000万英镑;欧洲投资基金出资6,000万英镑;将向私营机构投资者募集1.4亿英镑,占50%。RVCF基金主要面向小企业,为其及时有效地提供资金支持。基金管理公司在九个区内竞标产生的合作伙伴,以有限合伙制形式成立;SBS对RVCF要求6%的固定回报,但在退出时,政府资金拥有优先权;在对外募集资金落实后,政府资金才能到位。

3、新加坡技术开发基金。该基金由新加坡国家科技署设立的技术开发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该公司为处于萌芽期和种子期的技术型中小企业提供风险资本,主要面向私人企业者和具有可观发展前景的技术型企业。在资金使用和管理上,完全由技术开发基金管理公司进行决策。

4、德国高技术小企业风险投资计划(BTU)和德国联合投资计划(BJTU)。这两个投资计划均是德国政府由国家银行(KFW)所属技术投资公司(TBG)作为投资主体,并负责具体运作实施的。BTU计划主要向拥有创新产品或服务的企业提供资金,主要面向成立10年之内、雇员最多50名、年营业额低于1,000万马克的企业。政府最大投资额为300万马克,最长期限为10年;先决条件是其他投资者必须投资至少同样数额的股权资本;TBG的股权随时可以按30%的溢价卖出。BJTU计划也是由TBG直接作为风险投资进入小企业,以吸引其他投资,政府最大投资额为100万马克。3年内私人投资者有两种期权可以选择:将全部投资按40%折价卖给TBG;按25%的溢价收购TBG的股份。

5、法国种子基金。该基金资金来源如下:法国研技部投入20%基金资本,国内银行为25%,1/3以上必须是私人资本;国家投入的20%来自出售企业中国有成分回收的资金。法国种子基金主要面向国家科技成果推广署认定的企业,为创新企业提供启动资金。该基金是以招标方式对企业予以资助,投入的种子资金最长12年要退出,退出方式有:卖给其他基金、上市和大集团收购等。

6、澳大利亚创新投资基金计划。该计划由澳大利亚产业研究与开发委员会负责,立项后再由其他机构(包括一般商业机构)管理,管理费为项目投资的3%~4%;政府直接投资于风险投资基金,基金存续期一般为10年。该计划通过直接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向处于发展早期的小企业提供权益性的风险资本,以促进研发成果的商业化。资金投入方式为股权投资;资金从项目开始赢利起回收,最长不超过10年;基金60%的资金必须在5年内投出。风险投资成功,政府投资和民间私人投资均应予以偿还,政府优先获得本金加定息(即联邦政府长阶段债券的年利率6.15%)及10%的利润,民间投资人和基金管理公司按80∶20的比例分享其余利润。

7、新西兰风险投资基金计划。该计划的资金通过一系列独立投资基金进行投资;基金由政府的投资和私营部门的风险资本构成,并由私营部门的基金管理人管理。该计划主要面向高技术创业企业,对种子期和初创期的企业进行投资,目的是鼓励更多企业走上全球化发展道路,培养一批风险创业人才,促进创新成果的商业化。

8、瑞典ALMI基金。ALMI基金根据议会法案,由中央政府直接安排预算设立;一般存续周期为10~20年,期满后基金结束,评估其效果,再根据需要重新设立。ALMI基金面向早期发展阶段的企业,目的是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和鼓励新企业产生。资金使用主要是为企业提供贷款和贷款担保,最小贷款额度为5万瑞典克朗,最多可达现金投入的30%;ALMI国家投资公司与其他商业银行按1∶4比例捆绑投资。

综上所述,各国政府行为的风险投资以计划或者基金的形式对中小企业进行扶持。在运作方面各有特色:以北欧国家为主,较多地采用政府财政资金设立风险投资基金;新西兰等国则采用国家资金与银行金融机构和私人资本结合成立风险投资基金,政府不参加管理,主要委托于基金管理人;加拿大等国以国有金融机构为主特别是国家政策银行开办风险投资业务;另有德国等成立国有或国有资本控股的风险投资公司。运作形式虽然不同,但各国的支持方向和管理方式则大致相同,即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以新建企业、技术创新为主;政府资金的管理与使用既体现政策导向又要求一定的收益。

三、国外政府行为的风险投资资助中小企业创新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与我国财政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阶段参股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状况比较,不难发现,国外政府行为的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创新的资助给予我们如下启示:

1、资金来源广,方式多。国外的风险投资既有单一的政府财政资金,也有财政资金与银行和私人资本结合及国有政策银行等,方式多样,灵活多变。如欧盟建立的“政府导向型”风险投资基金,政府出资少量的种子基金,基金的主要来源可以是机构投资者、商业银行和个人投资者,政府只发挥资金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2、风险投资基金大多都按基金或风险投资的方式进行管理。资金的管理和使用,除体现政策的导向作用外,还按照市场经济规则经营并合理地获取经营收益。如英国RVCF基金要求资本有6%的固定回报,德国风险投资计划要求其股份按溢价25%~30%出售,澳大利亚创新投资基金计划要求投资成功后获得本金加定息及10%的利润,此类做法对企业有一定的鞭策作用,也有利于基金规模的壮大,能让更多本国的中小企业在创新研发中受益于财政资金的支持。

3、国外资本市场发达,风险投资能及时退出,而且方式多样。如,IPO、股份转让、收购、破产清算等,完善多元化的资本市场为政府行为的风险投资撤出提供了多种选择,是风险投资良性循环发展的保障。因此,我国财政参股科技型中小企业,应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广泛参与;同时,财政资金应要求一定的回报,以使其规模不断壮大;还应不断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并加强风险投资法律法规建设,使其有一个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

(作者单位:1.河北金融学院;2.河北省科技金融重点实验室)

主要参考文献:

篇7

1 规范研究方法的应用

1.1 在技术创新审计自身理论研究方面的应用

陈劲等(1997)对技术创新审计的思想概念、理论模型,以及审计工具的内容准则、使用方法和应用结果进行介绍并系统分析,归纳总结在实际应用中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对审计工具作相应修改等结果。得出结论:审计工具能够对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现状进行全面评估。

陈劲等(1999)通过比较归纳管理审计、高标准定位、技术创新测度以及技术创新审计理论,采用规范研究方法对其理论来源进行推理,作者认为技术创新审计包含与审计对象有关的模型、关联问题和应用过程。

卢宁文等(2009)结合审计理论,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汇总解析创新型企业的工作目的和具备条件。并从系统论观点出发把过程审计和绩效审计纳入创新审计的具体内容之中。研究表明,审计工作可以准确反映创新绩效信息,为企业提出管理措施。

由上可见,采用规范研究方法从思想启发、比较分析、差异性等多个角度对技术创新审计自身理论进行研究时,大多使用总结归纳的方法。由研究假设和目的出发,从中推导出为审计工具实际应用提供依据的合理原则和程序,对创新审计理论进行归纳分析。

1.2 在技术创新审计与其他理论结合方面的应用

张炜(2007)归纳技术创新理论、审计理论,对创新型企业评价基准进行研究。结合全面创新管理理论及模型,定义相关操作性概念,采用演绎推理方法构建全面创新评价标准的“创新输入―创新过程―创新输出”因果关系概念模型。

廖雅等(2010)解读技术创新管理的现状,假设了技术创新审计概念的完整体系。采用系统工程法构建技术创新审计概念模型。以划分各级创新利益关联方为前提,并结合技术创新管理概念相结合演绎推理,提出企业推行技术创新审计时的工作流程和方法。

黄益等(2015)针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审计有关问题进行调研。结合价值链分析理论演绎推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审计工作,形成以价值链为基础的技术创新审计理论框架。结论为结合价值链理论可以促进审计管理理论的完善与进步。

可见,在技术创新审计与其他理论研究相结合的规范研究方面大多采用演绎推理、逻辑推理的方法。从普遍性原则出发与其他研究相结合将理论进行延伸,演绎推理出个别的研究结论。研究人员以各自既定的价值判断为根基,力图推导出逻辑最优的审计模型,对于技术创新审计相关理论延伸的建立进行讨论。

2 实证研究

齐萨等人(1996)提出假设并构建技术创新过程审计模型。他们采用数据档案研究和实证统计分析方法,利用现有资料作了大量的数据收集和统计整理工作,设计审计的方式方法。结论表明该工具的有效性得到了验证,能够真正发挥审计积极作用。

马宁等(2000)提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审计内容及准则。并采用技术创新的学者理论测试(α检验)和技术主管人员工业测试(β检验)对以打分卡为形式的审计准则进行验证,对相关变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结论,这一框架基准合理且具有可行性。

陈劲等(2002)对企业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的关系等四个方面进行统计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对主要障碍因素采用因素分析。并将符合审计条件的企业的三类绿色技术创新绩效进行汇总均衡,求其相对比值。验证了它们之间的高度相关性。

由上可见,在技术创新审计实证研究方面,多采用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描述统计分析等方法。运用实证研究方法从变量、指标等角度对建立的技术创新审计模型进行检验,对其合理性进行评价,注重对相关理论的验证,以帮助我们正确的解释和预测审计现实。

3 案例研究

李飞宇等(1999)以杭州锅炉厂为样本进行个案研究。采用齐萨等人提出的创新审计绩效评价体系对锅炉厂的技术创新过程开展区域试验。研究表明检测指标体系评价能力突出,锅炉厂技术创新源等方面做的很好而消化吸收等能力不足。

陈劲等(2006)建立适应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审计的SPRE模型。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浙江某集团公司技术创新能力审计评估,积累模型应用经验。研究结果表明部分指标还有些不足,需要改进完善此模型以及创新体系结构。

张炜等(2009)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选取浙江区域范围内的三家创新型企业作为样本进行试验性应用,实证检验了全面创新审计模型和创新型企业评价标准。此项创新审计工具和操作流程能够全面反映企业创新能力和动态过程的效果。

篇8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社会经济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等特点。当前,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是国有大企业集团面临的历史使命,同样是广大中小企业的机遇和挑战。但是,广大中小企业发展历程不长、人才匮乏、资金短缺、技术及装备落后,要在如此薄弱的基础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依靠单一的技术创新战略不能维系其竞争优势,只有实施全面创新战略。

一、中小企业全面创新战略的管理框架

1.全面创新管理实施的理论框架

在熊彼得的理论中,创新是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它包括五个方面:(1)生产一种新的产品:(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4)掠取或控制原材料和半成品的一种新的来源;(5)实现一种新的工业组织[1]。后人把创新管理从最初的注重技术、质量和成本控制方面,发展到今天的更加关注企业的创造力和持续竞争优势的全面创新管理。根据许庆瑞,郑刚(2003)对全面创新的理解,全面创新要求人人创新、事事创新、时时创新、处处创新,其最终目标是培养核心能力、提高持续竞争力为导向,并为客户创造价值[2]。全面创新理论框架最初是基于大型企业研究提出的理论框架,郑刚等(2009)在大量中小企业案例研究基础上,又提出了中小企业全面创新实施框架,认为从创新要素特征分布看,战略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广义,包括组织、决策、人力资源、资金等方面)是处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最关键的四大创新,特别是技术与市场是最活跃的两大基本创新要素;而由于企业规模、发展阶段等原因,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组织创新相对较为薄弱,还处于未成熟的培育阶段[3]。此外,由于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中小企业往往是该企业领导者个人密切相关,因此,企业家及其精神在全面创新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

2.中小企业全面创新战略的管理框架

借鉴国内外创新管理理论和大量中小企业创新案例的调研,本文初步提出中小企业全面创新战略的管理框架(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中小企业仍以价值创造为最终目标,以培养核心能力、提高持续竞争力为导向,这反映了企业使命的共同本质。第一层次的创新要素有四大方面,分别是战略、市场、技术和管理,这是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主要方面;特别是对于经营时限不长、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战略、市场、技术和管理这四个方面的创新是首先需要面临的创新挑战。第二层次的创新要素是制度、文化、组织和商业模式等方面,随着中小企业规模的扩大、主营业务、经营地域范围、行业竞争结构等环境因素的变化,这些因素同样面临创新的挑战。第三层次的创新要素包括企业家及其精神、全员创新、全流程创新、全时创新、全球化创新五个方面,无论是国外实证研究还是国内实践,企业家及其精神始终影响着中小企业的创新,但企业家精神的蜕变本身难以实现;此外,要真正实施全面创新管理,中小企业同样需要瞄准全球化市场、倡导全员创新、全时创新和全流程创新,以全面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图1 中小企业全面创新战略的管理框架

需要指出,中小企业全面创新战略的管理框架中的三个创新要素层次,虽然从创新机理上存在由里向外的逻辑关系,但在实践中并没有严格上的时间先后关系,并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也就是说,中小企业可以依据综合环境,围绕客户价值创造和核心能力的持续提高,实施切合自身情况的全面创新战略。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的中小企业全面创新战略实施

1.“模仿创新”只能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权宜选择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2011年8月15日,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民营企业大部份属于中小企业,由于观念陈旧、技术创新战略定位不当、科技技入不够、创新机制欠缺等众多原因,造成创新能力不足。再加上创新的高风险和高投入性、新产品存在的沉默期等多种原因,国内许多学者认为模仿创新是广大中小企业的理性选择[4]。但是,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模仿创新只能使广大中小企业始终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模仿创新最多只能使企业跟上行业的发展步伐,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民营企业不能再掉入“模仿创新”的陷阱,实施全面创新战略必定是中小企业“凤凰涅盘、浴火重生”的必由之路。因此,模仿创新只能是处于生存期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权宜之计,而不是中小企业创新的理性选择。

2.借助全面创新战略进行非核心技术创新

战略性新兴产业许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而技术创新恰恰是中小企业的短腿,因此,仅依靠技术创新能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是中小企业的理性选择。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发达国家力争抢占市场领导者地位。但与此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分工由垂直转向水平方向的新特点,即出于效率和成本的考虑,一个国家或地区已不再一味追求完整地占领一个新兴产业,而是根据自身的综合实力和相对比较优势,尽力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附加值产业链部分,将生产加工环节留给或主动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从而形成新的国际分工,即战略性新兴产业水平型的国际分工[5]。

依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分工的特点,面对大企业集团雄厚的技术创新优势,中小企业不能单纯走“技术创新”道路,而只能借助全面创新战略进行非核心技术创新,以寻求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的竞争地位:一是引进核心技术,与核心技术持有者保持合作。二是寻求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文化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制度创新等创新要素的创新,相对于大企业集团而言,这些都是中小企业创新的优势要素,这些方面的创新,同样可能使中小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中赢得有利地位。

3.借助全面创新战略进行自主创新

如前所述,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分工,必然对我国相关产业或企业的产品开发、生产、管理、营销等技术产生提升效应,也就是所谓的技术外溢。根据韦铁等(2011)对技术外溢条件下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相关研究,在技术外溢条件下,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目的,企业往往更倾向于从其它企业的自主创新中获益,而不愿进行自主创新投入[6]。可以推断,对于技术相对落后的中小企业,普遍不愿意进行自主创新投入,而把研发经费更多地用于模仿、抄袭、简单改进等非自主创新活动中。在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的机遇和挑战时,中小企业如果不注重自主创新,必然形成对大企业技术的过度依赖性,也就丧失了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主动性。为此,中小企业只有立足于客户价值创造和核心能力提升,在内外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实施全面创新战略,就全面创新的三个层次创新要素进行自主创新。

4.借助全面创新战略进行颠覆性创新

美国哈佛大学Christensen教授(2003)最早提出颠覆性创新,他把创新划分为维持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其中维持性创新指利用已有技术能力和流程,在现有市场上对产品或服务性能进行持续的改进和提升;颠覆性创新则针对非主流的低端市场或新市场,通过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逐步削弱主流市场产品和技术的竞争力,最终侵蚀甚至取代现有产品或产业。颠覆性创新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类是低端颠覆,另一类是新市场颠覆[7]。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中小企业借助全面创新战略进行颠覆性创新,具体来说,进行新市场颠覆和低端颠覆,逐步削弱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流产品和技术的竞争力,赢得相应的市场地位。这里,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初步提出中小企业颠覆性创新三维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中小企业颠覆性创新三维模型

资料来源:根据Christensen C M,Raynor M.The Innovator’s Solution: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ccessful Growth相关图文整理改编。

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中小企业的低端颠覆创新,其含义是以低成本商业模式,对通过获取在位企业看来最不具有吸引力的客户而逐渐发展壮大[8]。通常而言,那些技术雄厚的大企业集团通常满足于高附加值的产业链部份,而对同质化、低附加值的红海市场不够重视,对来自产业链低端的中小企业的蚕食或进攻往往选择忽略和逃避策略,这给了中小企业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竞争地位的时机。如半导体照明(LED)产业,尽管中小企业在LED的外延生长和芯片制造技术的产业链中上游缺乏竞争优势,但如果在下游封装方面占据较大市场份额,那么在产业链上同样具有较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低成本通常是中小企业的优势所在,但低成本并不是牺牲客户价值的陷阱,中小企业运用全面创新战略,特别是探索低成本的商业模式,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非常必要。

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中小企业的新市场颠覆创新,是指创造一个新的价值网络,其最初并不是与市场在位者进行竞争,但是随着产品性能的不断改进,最终让消费者脱离原来的价值网络,而进入这个发展起来的新价值网络。三星公司的数码相机、佳能公司的台式复印机、苹果公司的智能手机,这些公司并不在原有行业行业中位于领导地位,这些产品最初的消费者也并非是传统主流产品的消费者,他们甚至没有使用或拥有前一代产品或服务,却一下子成为市场的主流消费者。新市场颠覆创新给予了中小企业开拓战略性新兴产业“蓝海市场”的思维,但这种思维需要全面创新战略的支撑,只有积极探索全面创新,才能可能实现新市场的颠覆创新。

参考文献:

[1]周三多.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

[2]许庆瑞.全面创新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4.

[3]郑刚,任宗强.中小企业全面创新管理实施框架与典型模式[J].管理工程学报,2009(增刊).

[4]宁凌,胡红星.模仿创新----中小企业发展的理性选择[J].商业研究,2002,9.

[5]刘隽,金丽.非核心技术创新战略[J].企业管理,2005,3.

[6]韦铁,鲁若愚.技术外溢条件下企业自主创新投入问题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1,1.

[7]Christensen C M,Raynor M.The Innovator’s Solution: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ccessful Growth [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3.

[8]黄海洋,陈继祥.颠覆性创新的扩散过程与中小企业的竞争策略[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1,2.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0SJB630003)。

篇9

案例1 重庆江北通用机械厂从1995年开始研制生产大型氟里昂机组新产品,其具有兼容功能,并可以用其他冷冻液进行替代。由于银行对新产品二,般不予贷款。重庆风险投资公司提供了100万元贷款。两年后,江北通用机械厂新产品销售额达7000万元。

天使投资(Angel Investment)是自由投资者或非正式风险投资机构,对处于构思状态的原创项目或小型初创企业进行的一次性的前期投资。天使投资虽是风险投资的一种,但两者有着较大差别:天使投资是一种非组织化的创业投资形式,其资金来源大多是民间资本,而非专业的风险投资商;天使投资的门槛较低,有时即便是一个创业构思,只要有发展潜力,就能获得资金,而风险投资一般对这些尚未诞生或嗷嗷待哺的“婴儿”兴趣不大。

在风险投资领域,“天使”这个词指的是企业家的第一批投资人,这些投资人在公司产品和业务成型之前就把资金投入进来。天使投资人通常是创业企业家的朋友、亲戚或商业伙伴,由于他们对该企业家的能力和创意深信不疑,因而愿意在业务远未开展之前就向该企业家投入大笔资金,一笔典型的天使投资往往只是区区几十万美元,是风险资本家随后可能投入资金的零头。

对刚刚起步的创业者来说,既吃不了银行贷款的“大米饭”,又沾不了风险投资“维生素”的光,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靠天使投资的“婴儿奶粉”来吸收营养并茁壮成长。

案例2 牛根生在伊利期间因为订制包装制品时与谢秋旭成为好友,当牛自立门户之时,谢作为一个印刷商人,慷慨地掏出现金注入到初创期的蒙牛,并将其中的大部分(近95%)的股权以“谢氏信托”的方式“无偿”赠与蒙牛的管理层、雇员及其他受益人,而不参与蒙牛的任何管理和发展安排。最终谢秋旭也收获不菲,380万元的投入如今已变成10亿元。

近年来,我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势头迅猛,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新的重要增长点。政府也越来越关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样,这些处于创业初期的企业在融资方面所面临的迫切要求和融资困难的矛盾,也成为政府致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有鉴于此,结合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特点和资本市场的现状,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建立并启动了政府支持为主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以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困境。创新基金已经越来越多地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可口的“营养餐”。

案例3 兰州大成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自运行一年来,主要进行产品开发,几乎没有收入,虽然技术的开发有了很大的进展。但资金的短缺越来越突出。当时正值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启动,企业得知后非常振奋,选择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铁路车站全电子智能化控制系列模块的研究开发与转化”项目申报创新基金。为此,他们进一步加快了研发的速度,于1999年12月通过了铁道部的技术审查,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正因为企业有良好的技术基础,于2000年得到了创新基金100万元的资助,它不仅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而且起到了引导资金的作用。同年,该项目又得到了甘肃省科技厅50万元的重大成果转化基金,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12万元的基础研究经费。2001年,针对青藏铁路建设的技术需求,该项目被列入甘肃省重点攻关计划,支持科技三项费用30万元,

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难,大量企业嗷嗷待哺;一方面银行资金缺乏出路,四处出击,却不愿意贷给中小企业。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银行认为为中小企业发放贷款,风险难以防范。然而,随着国家政策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植以及担保贷款数量的激增,中小企业担保贷款必将成为中小企业另一条有效的融资之路,为创业者“安神补脑”。

案例4 上海一家高科技公司属国内一流艺术灯光景观建设专业企业,开发了数十项产品。在强大的科技研发能力支持下,该公司业务发展迅速。与业务发展相伴而行的则是资金困境。工程类企业的行业特点是资金回笼速度慢,营运资金占用情况严重。但由于公司规模较小,又缺乏与银行合作的信用记录,获得银行融资困难重重。

2005年底,该企业得到中投保的提供保证担保的8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由此,该公司近两年取得了快速发展,2007年6~7月,该公司先后中标08北京奥运场馆照明工程合同。

近年来,政府充分意识到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各省市地方政府,为了增强自己的竞争力,不断采取各种方式扶持科技含量高的产业或者优势产业。为此,各级政府相继设立了一些政府基金予以支持。这对于拥有一技之长又有志于创业的诸多科技人员,特别是归国留学人员是一个很好的吃“免费皇粮”的机会。

篇10

1.做好投资风险防范工作

把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到最能给企业带来利润,同时又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投资风险的行业和区域是任何企业经营者都要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中小企业自身势力相对较弱,应对风险的能力不强,而国际市场相对国内市场来说风险更大、变化更突然,稍有不慎就可能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所以说中小企业在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时做好有关风险防范工作至为重要。笔者认为应该从决策前全面的市场调查、对经营伙伴的实力及信誉的分析、对欲投资国家风土人情、法律法规、政治环境等方面的考察,做到知己知彼以充分降低投资风险。

首先,企业地对外投资应该是企业自身条件与外部环境的完美结合,任何企业都应该在决策是否对外投资时都应该充分考虑企业经营者能力、企业资金技术实力、对国外市场的了解程度、人才等各方面的优劣。头脑发热型的对外投资往往会给企业带来毁灭性地打击。

其次,企业在做出的对投资决策必须是建立在严密的市场调查和对合作伙伴的考察的基础之上的。

再次,考察东道国经营环境要软硬结合。

最后,在开展海外投资时中小企业要依法办事。中小企业在对外投资时一定要尽量遵守投资东道国的法律法规,在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法律法规不健全,也经常不能有效实施,中小企业可以适当利用。

2.积极拓宽融资渠道

我国中小企业资金融通渠道狭窄的问题已经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政府在不断地制定一些政策措施来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方便。但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资金获取困难状况依然存在,笔者认为,在这种相对困难的情况下,我国中小企业决不能在消极中等待,而应该主动出击,寻找各种可能的金融资源。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融资环境,争取发展资金。

一是加强企业自身建设,以良好的信用来赢得银行等金融、非金融机构的信赖,充分利用国内资金。二是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基金。三是因地制宜地利用东道国的资本。四是采用国际金融租赁等较为先进的融资手段。

3.加强对海外投资的管理与控制

管理与控制是决定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这一点无论对于国内的企业经营还是海外投资都是成立的。笔者认为可以从加强中小企业海外投资决策管理和对海外子公司的控制两个方面入手来改善我国中小企业的海外投资管理。

一是加强我国中小企业对外投资时的决策管理,建立相对健全的决策体系。正如笔者在上文多次提到的那样,我国中小企业中普遍存在经营者个人素质不高,管理水平低的现象,企业中往往是董事长、总经理和企业创始人“三合一”,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可以尝试建立比较完善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例如可以尝试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并明确各个机构的职责,使几个机构在进行对外投资的重大决策时真正能够起到相互制衡的作用,使中小企业的决策达到灵活性与稳健性的完美结合,以尽量减少非理性决策,降低海外投资的风险。

二是加强对海外子公司的控制。境外子公司的日常经营决策相对独立于母公司,如果母公司对子公司管的过多过严会降低海外公司的灵活性和对市场反应的灵敏性,如果管得过松,则又不利于企业总体经营管理战略的贯彻实施。

4.加强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

当前,我国政府正制定各种各样的政策鼓励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逐渐有了一个比较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中小企业自身的努力对于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也是必不可少的,它们也应该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素质,以便借助于外部环境改善的东风,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首先,增强创新意识。技术创新能力比较弱的企业,可以暂时采用引进外部成果和模仿创新的模式,尽量缩小与国际技术水平的差距,并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但从长远来看,单纯的引进和模仿并不能给企业带来垄断性的竞争优势和高额的经济利润,不利于中小企业建立起自己的研发能力和自身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其次,加大研究开发投入。国际上一般认为,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l%的企业难以生存,占2%的企业可以维持,占5%以上的企业才有竞争力。然而,根据有关方面对我国制造业的抽样调查,我国中小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平均比重为0.71%,足见差距之大。为了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立足,我国中小企业必须认识到技术创新的战略意义,增加对研究开发的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再次,联合其他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新技术开发。科技人才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中小企业可以尝试与其他企业联合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可以走产学研联合之路,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搞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1]何帆.中国对外投资:理论与问题[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6).

[2]徐登峰.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模式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3).

[3]卢进勇,杜奇华,闫实强.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案例库[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5(5).

[4]厉以宁,曹凤歧.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6.

[5]上官学进,胡凤玲.论我国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可行性[J].国际贸易问题,2003(8).

篇11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9-0020-02

引言

许多年前,礼莱公司(Eli Lilly)通过其在线的Innocentive科学论坛发出了一个请求解决问题的邀请,问题是如何降低一种用于涤纶和地毯产品的化合物的制造成本。解决方案在一分钟内即从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一名专利律师处传送过来。加拿大黄金公司(Goldcorp Inc.)通过在线公布地质数据,利用全球业内最聪明的脑瓜获取了110个准确的黄金储藏位置,把一个价值一亿美元的低绩效公司改造成具有价值90亿美元的大企业。宝洁公司为如何在品客薯片(Pringles)上印上鲜明的图案通过全球网络寻找答案,意大利的一位大学教授贡献了他的发明成果。诸如此类的成功案例使得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发展所带给我们的变化,深刻认识到解决企业问题的智力资源可能在企业外部。有关调查显示,如果以从业人员中本科生及以上所占比例衡量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中小企业的该比例为12.83%。① 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相对不高,使得中小企业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获取外部智力资源促进企业发展成为一个现实问题。

一、中小企业信息化与互联网应用现状

从本文研究看,可以从技术创新管理和寻求管理支持两个角度对中小企业网络利用程度进行评价。企业类型与是否通过网络寻求管理咨询的列联表分析发现,两者不存在显著差异(Pearsonχ2=1.042,P=0.307 >0.05),59.8%的样本企业没有通过网络寻求外部管理咨询支持。企业类型与是否通过网络进行技术创新外包的列联表分析发现,两者不存在显著差异(Pearsonχ2=1.403, P=0.236>0.05),68.6%的样本企业没有通过网络进行技术创新外包。也就是说,样本企业主要是利用网络获取各类信息,而不是通过开放性的专业平台获取智力支持。调查显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信息来源居于前三位的是客户需求信息、行业其他企业、内部信息,响应百分比分别为27.3%、19.4%、17.0%。获取信息的途径位居前三位的是网络、报纸和专业刊物,个案百分比分别为65.4%、57.2%和51.0%。这与2010年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调查的有关结论是相近的。该调查报告显示,52.7%的企业首先关注市场与营销(销售)方面的问题。说明中小企业对于信息化的主要需求,集中在解决眼前急迫的生存问题,明显有别于更多关注长期效益和无形效益,更加关注战略、管理控制问题的大企业。此外,17%的企业强调管理方面的需求,13.3%的企业关注客户管理方面的需求,11.2%的企业强调生产与研发方面的需求[1]。

二、中小企业与高校或科研院所的关系程度

长期以来,中小企业与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联系一般很少。在英国403家雇员人数不超过200人的中小企业中,与大学无联系的占75%;而在96家500人以上的大企业中,无联系的仅占9% [2]。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企业与高校或科研院所合作关系密切的只有19.6%,18.8%的企业从未与高校或科研院所联系。对样本中小企业与高校的关系程度的测量使用了一个5级量表。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方差齐性的Levene法的F值达到显著差异(F=9.129,P=0.003

三、中小企业管理评价

调查显示,阻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因素中位于前三位的是缺乏人才、缺乏资金、创新成本过高,个案百分比分别为56.9%、49.5%和40.1%,人力资源或智力资本成为重要影响因素。

样本企业对各管理领域的评价中,只有中型企业的销售人员管理、财务会计管理、生产管理、整体管理水平达到较好等级,中小企业在营销管理、生产管理、战略管理等领域评价差异显著(p=0.008、0.006、0.041、0.030、0.013,均小于0.05),小微企业在所有管理领域的管理水平均低于中型企业。因此,数量众多的小微企业更需要外部智力支持。

四、CBM对中小企业开放式成长的启示

随着市场环境日趋网络化,专业化经营已经成为企业的必由之路,企业得以生存的关键在于重点经营好少数几个关键业务。如联邦快递和UPS的内部业务为亚马逊公司提供了一个近乎完美的运输部门,亚马逊得以避免巨大的可能低运营效率的货物运输投资;宝洁公司将内部整个IT功能的员工外包给了惠普公司,将整个人力资源系统外包给了IBM全球服务部门,而将资源放在创新方面。IBM认为,组件化业务模型(component business model,CBM)是企业实现专业化的有效工具[3]。

组件(component)原本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一个术语,相当于制造业可互换的零件。但业务组件(business component)却包含不同的程序、功能、服务和执行力,是一个可以独立运行的系统或者模块。IBM定义一个业务组件包含业务用途(business purpose)、活动(activities)、资源(resource)、治理模式(governance model)、业务服务(business services)等五个维度。组件可将企业各种业务活动汇总起来,形成多个独立的模块并在公司之间共享。CBM按照业务能力和责任级别两个维度对组件进行组织,前者便于人们从较高层面掌握组件为企业提供的价值,后者为每个活动指定一个责任级别(引导、控制、执行三者其一)并确定不同的优先考虑目标。通过CBM,可以绘制企业的组件视图,确定一家成为组件化的企业的差距和冗余。首先,可以将现有业务映射为各种组件,通过分析不同映射领域的业务价值,管理者可以确定及时关注哪些组件,即“热映射”,并确定其优先级。其次,确定出组件业务的未来远景与当前状况的差距,最后决定如何弥补这些差距。经过上述三个阶段,企业可以得出一个转型路线图,指导企业从一个业务领域尝试组件化。

本文不能从一个具体的企业角度进行分析,但依据调查数据进行一般分析却具有一定价值。中小企业由于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等不同的原因呈现出不同的缺陷或不足,这些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的弱势项目可以理解为组件的热映射。从调查结果看,小微企业的热映射可能体现为营销管理、生产管理、战略管理等业务领域。

作为企业管理的薄弱环节,中小企业理智的选择是通过外部专业化来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和长远发展。要使诸如营销管理、生产管理、战略管理等业务领域成为由外部机构提供的业务组件,需要从业务组件的五个维度和与中小企业的标准化交互界面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从外部看,组件就像一个黑匣子,业务组件的需求者根本不需要了解它是如何运行的,只需要明确需求什么样的服务就可以。以营销管理中的顾客研究为例,如果需要顾客研究的组件化服务,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外部提供者如高校研究机构或社会市场研究机构满足需求。高校应从服务社会的角度出发,构建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管理服务研究机构,顾客研究是高校管理服务平台的一个组件。该组件可以是专一的,可以是标准化的,只要能满足企业的组件化服务需求即可(但高校如何实现社会服务组件化不属本文的研究范围,不再赘述)。从企业角度,应确定顾客研究组件的业务边界,如要从销售管理等组件(同样要明确其业务边界)获取输入服务(即获取各区域市场的产品或服务占有率、市场规模、竞争对手等信息),要为“引导”层次的市场战略、服务战略、营销战略提供服务输出。

从外部获取组件服务,应通过标准化交互界面实现与组件服务需求者(即企业)的连接,标准化交互界面的典型例子是USB。清晰的、标准化的交互界面使得企业使用这些组件的服务非常简单,所需要做的就是打电话、登陆、连接或挑选,易于操作且具有一致性。

五、结语

香港利丰公司利用上千个供应商建立了企业的价值网络,每个供应商提供一种特定的组件,从而成为组件化企业。基于组件化的公司,能够将业界最好的功能、零碎的产品经过汇总和整合从而形成各种定制的解决方案,实现价值链到价值网络商业模式的转变。中国的企业,自然包括中小企业,应该深入研究、尝试实践业务组件化。

参考文献:

篇12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当代企业发展中,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创新就其新颖性和独立性可以分为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和资金方面的限制,进行自主创新的难度很大,因此模仿创新成为中小企业创新与发展的现实选择。

一、“智猪博弈”

博弈论中有个经典的模型即“智猪博弈”模型。“智猪博弈”是这样描述的: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头有一个猪食槽,另一头安装着一个按钮,控制着猪食的供应。按一下按钮会有10个单位的猪食进槽,但按动按钮需要花费2个单位的成本。若大猪等待小猪按钮,大猪吃9个单位,小猪只能吃1个单位;若大猪按动按钮小猪等待,大猪吃6个单位,小猪吃4个单位;若两头猪同时按钮,大小猪分别吃7个单位和3个单位。“智猪博弈”矩阵如图1所示。(图1)

显然,小猪的占优策略是等待,即等待是小猪的最好选择,而大猪不存在占优策略。

二、技术创新市场上的“智猪博弈”

当今世界,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被越来越来的企业奉为真理,然而,如何进行创新,选择何种模式的创新,是中小企业面临亟须解决的问题。技术创新从其新颖性与独立性来看,可以分为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前者通过完全自主的研究与开发形成,投入的成本高,风险因素大;后者是通过购买、引进等手段消化吸收率先创新者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的一种渐进式创新,其实质是在原来技术的基础上的学习、改进、完善、创造,成为率先创新者类似或更高层次的技术,甚至可能替代原来的技术。

在技术创新的市场上,大企业就是模型中的大猪,小企业就是模型中的小猪,是否按动按钮就类似于企业是否进行率先的技术创新。现做出如下假设:市场上只有两个企业,一个是大企业,另一个是中小企业;企业有两种可供选择的创新模式: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假设自主创新所要的成本是20,模仿创新的成本是5,市场总收益为100。当两个企业都进行自主创新时,大企业的收益为75,小企业的收益为25;当大企业进行自主创新,而小企业进行模仿创新时,大企业收益为70,小企业收益为30;当小企业进行自主创新,而大企业进行模仿创新时,大企业收益为85,小企业为15;当双方都不进行创新时,双方收益均为0。由此得出以下两个企业的利润支付矩阵。(图2)

从图2可以看出,小企业存在一个劣战略――自主创新,即无论大企业作何选择,小企业选择“模仿创新”是比选择“自主创新”更好一些的战略。为了追求企业的利润,大企业只有选择自主创新。最终的结果是大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小企业进行模仿创新。正如模型中的策略组合,等待是小猪的占优策略,结合中小企业的特点与创新模式的分析,中小企业完全依靠自主创新来实现技术进步是不现实的,模仿式创新是它们的最优选择。

三、我国技术创新市场现状和中小企业模仿创新的必要性

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生产具有以下特点:规模小、资金少、技术基础薄弱、所占市场份额小、人才拥有量少等。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资金困难,资本占有量少,筹资能力差;二是拥有的高素质人才少,创新能力不足;三是中小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较弱。正是由于中小企业具有以上特点,在创新模式的选择上,模仿创新模式是中小企业的最佳选择。

作为发展中的我国,模仿创新比原始创新具有更大的优势,具有现实性意义。有数据表明,在创新的成功率方面,模仿创新的成功率高达87.5%,而原始创新的失败率达47%。从国际发展趋势看,技术创新活动已经从绝对新颖性和原始创新模式,转向非突破式创新以及对现有技术的模仿创新模式。在诸如生物工程、计算机软件和光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领域的创新活动中,大多沿用后一种模式。

在汽车市场的竞争中,比亚迪汽车采用了模仿创新的全新进攻策略,在车型设计等方面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使模仿产生了新的巨大的意义。近年来,比亚迪汽车销量猛增,在海外市场的拓展不断有所斩获。作为互联网界的一个传奇,腾讯的成功也是在模仿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有效的创新,腾讯的核心产品腾讯QQ即是模仿创新的典型案例,是作为ICO的模仿者出现在中国用户面前,但是随着腾讯在此基础上的不断创新,腾讯QQ的功能不断强大,使得QQ在中国拥有庞大的用户群。

四、中小企业模仿创新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要正确认识模仿创新。模仿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模仿创新是指引进和学习自主创新者的新技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掌握技术要领,再加以改革和革新的一种渐进式改革。而照搬照抄则没有对原来的技术加以改进,是简单的抄袭过程。显然,模仿创新是创新的一种形式,也会产生知识产权;模仿创新并不是简单的抄袭,一味地抄袭率先创新者的技术成果,只能获得短期利益,对企业的技术水平提高没有帮助。如果是一味地抄袭,不加以改进和创新,企业就会过度依赖于其他企业,失去自主发展和创新的动力,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同时,企业模仿创新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进一步的发展,赶超大企业。因此,中小企业要正确理解模仿创新的涵义,在模仿中创新,在学习中进步。

(二)中小企业要处理好与大企业的关系,避免大企业诱使其先行动的策略。中小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就要避免与大型企业之间的冲突,要将自己定位在市场跟随者的地位上,要循序渐进,如果尝试做挑战者则会遭到大型企业的打压。在“智猪博弈”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出,小猪要将自己定位为跟随者,不能妄自行动。同时,追随者不要追的太紧,要与率先创新者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如果追的太紧,会遭到领导者的反击。妄图一次性大量占领大企业的市场份额的策略也是不可能的,与大企业的利益冲突不利于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在“智猪博弈”中,博弈双方都会理性地做出决定,小猪的最优策略是等待,大猪也会想尽办法,利用各种策略迷惑小猪,实现自身利益。如果小猪们没有看清形势,最终受损失的必定是小猪。例如,在液晶电视进入市场的初期,国内知名品牌TCL成功运用了“智猪博弈”的策略。在电视机市场中,TCL集团是大猪,其他二、三线品牌自然是小猪。2004年初,液晶电视市场销售额出现了上升的势头,但总的来说,市场风险较大,成本不稳定,技术不成熟。TCL集团看准了这个趋势,召开了关于液晶电视时代的会。其实TCL集团并未真正进入液晶电视市场,这只是博弈中的一种策略,旨在诱使其他品牌先行动,其他二三线品牌误以为进入液晶电视市场的时机已经到来,开始大量生产,并花了大量的成本进行广告宣传。到2005年,液晶电视市场真正被带动起来,TCL集团开始大量投入生产,而此时的其他二三线品牌由于前期投入的巨大成本消耗,已无力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在这个案例中,二三线品牌采取的不是跟随大企业的等待策略,而是贸然的先行动,必然会导致巨大的损失。因此,中小企业在模仿创新时要学会等待,看清形势,避免大企业的种种迷惑策略,等待最佳的时机再行动。

五、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建议

(一)改善模仿创新,实施有针对性的模仿创新战略。由于模仿创新具有开发研究投入少、成本低、风险小的特点,适合于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但正是由于这些特点,模仿创新幅度小,模仿者只能是市场的跟随者,发展速度很慢。中小企业要模仿创新,就要摆脱单纯而被动地模仿,应吸取其精华运用于实践中,追求的是神似而非形似,在根本思想上借鉴他人的创新,重点在于将模仿变成赶超先进企业的“后发优势”。在成本投入少、技术成型、市场明朗的情况下,针对市场需求,有的放矢,这些模仿创新的企业才有赶超先进企业、发展壮大的可能性。中小企业还应当根据自己的实力、产品特点、市场状况等因素,以模仿创新为中心构建不同模式下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策略。

(二)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共同发展。当今社会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零和博弈”越来越少,竞争的双方倡导共同发展。从企业角度看,无论是中小企业还是大企业,最终目的都是追求最大利润。从社会角度看,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需要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间进行合理的分工与合作,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作为中小企业,尤其要注意处理好与大企业之间的关系,因为率先创新者为追随者节省了大量的创新成本开支,追随者学习了率先创新者的经验与教训,少走了弯路。

(三)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中小企业间的合作。在遵循跟随策略的前提下,中小企业要想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靠单打独斗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形成以大学或科研机构为核心的战略技术联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加强与小企业间的密切合作,形成联盟,共担风险,降低创新成本。一头小猪斗不过一只大猪,但是一群小猪联合在一起,抱团作战,则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很有可能战胜那只大猪。通过这些必将提高中小企业创新的成功率和自主创新能力。

六、总结

不可否认,自主创新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源泉,是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最终动力,只有这样,中国企业才能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是,本文研究的创新策略是微观层面的,从企业这一微观主体来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最好采取模仿创新的模式,不排除中小企业中的某一企业具有的与大企业相抗衡的自主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第2版)[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篇13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6-0140-03

[作者简介] 叶志斌,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浙江 杭州 310004)

浙江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企业中,超过2/3的企业为汽车和摩托车制造企业,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台州、温州、宁波和萧山等地。其中,台州玉环和温州瑞安两地已分别形成产业规模、优势突出、专业分工配套完善的大型产业集群,并分别被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中国机械工业协会授予“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和“中国汽摩配之都”,涌现出了吉利集团、钱江摩托、瑞立集团等大型龙头企业,有力带动了当地上下游关联企业的发展。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浙江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具备了相当的基础,但整体上与国际水平甚至国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着不小的差距,特别是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依据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对此作初步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浙江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现状及问题

1. 新产品开发不足

从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这一反映企业新产品开况的指标看,浙江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这一比重只有17.10%,特别是其中的汽车制造、自行车制造这一比重分别仅为15.04和14.13%(见表1),这表明浙江汽车和自行车制造业的新产品开发力度相对不足。

2.企业盈利能力较弱

从表2明显可以看出,浙江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盈利能力较弱,全行业单位销售产值利润率仅有5.89%,铁路运输设备制造和汽车制造的单位销售产值利润率稍高,分别为7.61%和6.84%,而摩托车制造和自行车制造等的单位销售利润率还不到5%,航空航天器制造则为亏损。造成这种局面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产业内竞争过度。浙江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企业多数为民营企业,这些民营企业家通常“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竞争意识强而合作精神则较弱,行业内大多数企业规模有限,强强合并非常困难,竞争异常激烈。产业内的过度竞争致使市场秩序混乱,多数企业利润很低甚至亏损。

3.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首先,企业科技活动人员特别是其中的高中级科技人员极度匮乏。表3的数据表明,浙江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的科技活动人员特别是其中的高中级科技人员极其匮乏。从规模以上企业总体看,2075家企业总共拥有的科技活动人员数为9891人,平均每家企业只有4.77人,其中高中级科技人员仅有1.40人。从汽车制造业看,1323家规模以上企业总共拥有科技活动人员7214人,平均每家企业只有5.45人,其中高中级科技人员仅有1.63人。科技人员特别是其中的高中级科技人员的匮乏限制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已成为当前制约浙江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品换代和产业升级的一个重大瓶颈。

其次,技术改造和科技活动经费投入严重不足。R&D经费投入规模是反映企业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指标,其投入规模不仅对一国或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有直接影响,而且也反映了一国或地区技术创新的实力。从国际经验看,R&D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1%以下的企业是难以维持生存的,占销售收入2%的企业可以勉强维持,占销售收入5-10%的企业才能有竞争力(常建坤,2006)。2004年末,浙江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达5.11亿元,占当年销售产值的比重仅为0.57%(见表4),这是一个比较低的数值。R&D经费投入过低的状况严重制约了浙江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和健康发展,因此通过多渠道大幅增加交通运输设备运输业的研发投入刻不容缓。

表5则从另一角度反映了浙江交通运输制造业技术改造和科技活动经费投入不足问题。浙江规模以上交通运输制造业企业的技术改造经费支出、科技活动经费支出、R&D项目支出、新产品开发项目支出分别为19.04亿元、11.75亿元、5.11亿元和7.54亿元,每个企业平均只有91.77万元、56.63万元、24.63万元和36.32万元。对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这种需要高强度技术创新投入的行业来说,这样的投入水平是远远不够的。科技人员极其匮乏,再加上技术改造和科技活动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致使浙江交通运输制造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不足,同时也严重影响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提升浙江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1.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创新优势

要发挥中小企业的创新优势,主要不是帮助它们如何“长大”,而是帮其如何与其他企业建立联系,加大扶持力度,支持其融入整个创新分工体系。为此,要完善包括科技成果评估认定机构、技术交易经纪机构、风险投资管理顾问机构、监督和信息披露机构等在内的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中介服务体系,大力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程度;要制定和执行有利于中小企业持续创新的税收政策,可考虑制定根据中小企业技术含量决定其税收优惠的政策;可考虑制定对到中小企业工作的科技人员实行补贴的政策。

2.积极探索合作创新机制

要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强大中型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要有重点地建立面向企业的公共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开发中心或科技创新中心等技术研发和服务平台,引导企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道路,通过购买专利、委托开发、合作开发、合作兴建技术开发机构或联合创办科技型实体等多种途径形成稳定有效的技术支撑;要通过有计划地制定一些有一定规模的行业合作创新计划,组织行业内不同规模类型的企业进行联合攻关,引导企业间的合作创新;要通过加强对集群式创新典型案例的宣传,增强行业内企业的合作意识,培育区域集群式创新文化,通过塑造有利于创新的区域文化,促使行业内企业建立员工学习机制;要建立开放性的技术创新机制,企业要走出去、引进来,与国内外科研机构联手协作;要通畅科技成果转化渠道,着力增强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提高企业配置科技资源效率和科技转化动力强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在此过程中,政府必须为企业技术创新营造更好的制度环境和法律保障,通过对企业集体行为的规范和合作报酬机制的设定来平衡企业间的利益,以达到合作中的互惠互利。

3.建立科技创新多元化投入机制

要明确企业的科技创新主导地位,鼓励企业增加自主创新投入,形成持续稳定增长的科技投入机制;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缓解R&D活动资金压力,改善科研条件;要形成稳定的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以重点项目带动整体技术改造;要积极开展对外技术合作,利用外方技术注入带动企业的技术升级。

4.建立多渠道、多种办法培养、引进和利用人才的机制

要采取多种办法培养和引进专门人才,同时鼓励专门人才到生产和科研第一线工作;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产业发展所需人才,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加快培养适用的高级技术工人;要鼓励企业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挖掘现有人才的潜力,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积极开展定向和岗位培训及适用技术培训,使企业工人从单一技能型向技能和智能复合型转变。

参考文献:

[1]浙江省经贸委.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浙江装备制造业[J].经贸实践,2003,(2).

[2]胡际春.关于浙江汽车及零部件工业的考察与思考[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