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0:37:5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中医学基础概要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目前中医药院校基础医学课程大多还是承袭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机械照搬西医临床专业基础医学的课程体系,即以学科为中心,按医学科目进行教学,各个知识点分散于不同的科目中。课程设置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在大一、大二阶段分别讲授。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科各自的独立性、系统性,而同一器官或系统的形态与功能、生理与病理等知识本是相互联系的,孤立地依据某一门课程难以阐述透彻,影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因此这种忽略医学知识整体联系的传统模式在教与学两方面都存在明显弊端。在教师方面,各课程通常各自为阵,基于本课程的特点进行教学,难以完成知识点的有机衔接,无法给学生勾画出系统的基础医学知识体系。各课程教师为便于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理解,都必须做承前启后的铺垫,这又导致了一方面是教学内容的无序重复,另一方面是课时不足的尴尬局面。在学生方面,由于缺乏对基础医学课程体系的整体了解,在单个课程中学习某个知识点时,态度消极、被动,对所学基础医学知识理解不透彻、掌握不牢固,对后续临床各学科的学习起不到应有的促进作用。而且这种学习模式使学生的思维易于局限在某个专业范围内,对医学整体知识掌握不足,导致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降。教学内容的无序重复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学习效果,学习耗时长、效率低。有鉴于此,必须对基础医学课程体系进行整合,探索出一套适合新型中医药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对基础医学整体知识的掌握,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为造就专业水平高、动手能力强、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服务。
2改革的对策
2.1变革教学模式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改变原有按医学科目进行的传统教学模式,结合临床实际需要,采用以系统为主线、形态和功能阐述相结合的新的横向教学模式。即将分属于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组织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等课程的相关知识按系统进行整合,构建新的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进行横向教学。新模式不再以课程为单位分别安排教学,而是以系统为轴线,各科目教师穿插授课,着力为学生勾勒出基础医学的整体知识体系,使基础知识真正服务于临床实践,让学生提前对临床知识有直观的了解。以泌尿系统为例,在以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里,我们首先让学生明了肾脏的位置、形态,这部分知识由解剖学教师讲授;继而由组织学教师和生理学教师阐述肾脏的生理功能,包括肾小球的过滤、尿液的产生过程;最后由病理学教师讲解肾脏的常见病变,如尿毒症形成的机理等。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当我们完成泌尿系统中肾脏的讲授时,学生对肾脏这一人体器官的位置、形态、生理以及常见的病理表现都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这种从解剖、组织、生理、病理等课程横向同时进行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易于理解与临床相关联的知识,而且便于各课程教师之间的互动与交流,防止了重要知识点的遗漏,同时也避免了授课内容的不必要重复,减少了课时数,为学生赢得了更多讨论与自主学习的机会。
2.2整合教学内容参考国外教育界倡导的融合性学习(blendedlearning)模式,从宏观的角度综合考察课程体系,站在整体的高度整合基础医学各学科知识,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组织学等各课程内容按照结构-功能-病变的主线进行横向融合,构建新的教学模块,即基础医学教程。新模块分为理论与实验课两大部分,其中理论课程包括基础医学教程导论、基础医学教程各论(上)及基础医学教程各论(下);实验课包括基础医学形态实验与基础医学机能实验。通过整合,使各学科知识相互渗透,“实现形态与机能、宏观与微观、正常与异常、生理与病理等多种知识的综合”。新的教学模块强调整体意识即完整知识结构的构建,淡化了学科界限,使教学内容体现学科群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重组与综合,对基础医学课程内容进行整体优化与改革,避免了传统基础医学教学模式中常见的内容重复及相关联知识点衔接不充分等弊端,实现各学科间的有机衔接。这种整合体现了基础医学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理解和掌握,也强化了知识的整体性和实用性,缩短了基础医学的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的距离,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有利于增强学生未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在讲授法为主的同时,融合多种教学方法。例如设计一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带领学生参观解剖形态陈列室,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人体结构;指导学生进行显微镜观察、完成各种实验等。这种采用多专题和重讨论,将演示、参观、实验等方法有机融合起来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以往教师一言堂式的沉闷讲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兴趣。学生能主动围绕专题积极讨论,活跃思维,深化思考,提高了学习效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网络化学习相结合,即将视听媒体、计算机辅助的学习方式与运用粉笔的传统学习方式相融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直观地观看结构图,并指导学生利用相关网站拓展获取知识的途径;同时在我们自己构建的网络教学平台上开展辅导与答疑,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这一系列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促进了教与学的融合,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又大大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优化了教学效果。
3教学效果评估
3.1授课对象及教学模式授课对象为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级五年制本科中医学专业精诚计划实验班、普通中医班,精诚计划班35人,普通班41人。精诚计划班依据整合后的教学模块“基础医学教程”,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进行横向教学;普通班采用传统的以课程为单位的一般教学模式。以泌尿系统为例,传统教学模式所用课时数为27,教学内容包括:泌尿系统的形态结构(组织学、标本实习、大体形态,9课时),由解剖组织学教研室承担;尿液的生成与排出(6课时)、尿液的生成与排出实验(3课时),由生理学教研室负责;泌尿系统病理(9课时),由病理学教研室完成。改革后的教学模式所用课时数为18,教学内容包括:泌尿系统的形态结构(3课时),由解剖组织学教研室承担;尿液的生成与排出(9课时),由生理学教研室负责;泌尿系统病理(6课时),由病理学教研室完成。需要说明的是,传统教学模式按学科安排教学,上述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负责的教学内容分别在各自的学科中横跨2-4个学期完成;而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强调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因此上述教学内容横向整合在同一个学期中完成。
3.2测试方法在完成一个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后,教师组织该系统的病案讨论,学生进行综合性实验。在该系统的教学过程全部结束两周后,对学生进行测试。选择该系统最重要的知识点作为测试内容,学生采用口头表述或者书面作答的形式完成测试。3.3测试结果以泌尿系统为例,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泌尿系统各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如下。
3.3.1肾的形态结构成绩测试结果精诚计划实验班:达标5人,基本达标23人,未达标7人,达标率80%;普通中医班:达标9人,基本达标22人,未达标10人,达标率76%。经χ2检验,χ2=1.228,P>0.05。两种模式下肾的形态结构成绩达标率无显著差异。
3.3.2肾小球的滤过过程成绩测试结果精诚计划实验班:达标7人,基本达标20人,未达标8人,达标率77%;普通中医班:总人数41人,达标5人,基本达标26人,未达标10人,达标率76%。经χ2检验,χ2=0.905,P>0.05。两种模式下肾小球的滤过过程达标率无显著差异。
3.3.3尿液的排出过程成绩测试结果精诚计划实验班:达标5人,基本达标22人,未达标8人,达标率77%;普通中医班:达标5人,基本达标25人,未达标11人,达标率73%。经χ2检验,χ2=0.193,P>0.05。两种模式下尿液的排出过程成绩达标率无显著差异。
3.3.4尿毒症的病因病机等成绩测试结果精诚计划实验班:达标4人,基本达标19人,未达标12人,达标率66%;普通中医班:达标4人,基本达标20人,未达标17人,达标率59%。经χ2检验,χ2=0.417,P>0.05。两种模式下尿毒症的病因病机等成绩达标率无显著差异。两个班级的达标率比较虽无统计学意义,但采用改革后新模式教学的精诚计划实验班总体成绩高于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普通中医班。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章节的测试结果亦如此。
4新模式取得的成效及尚待完善之处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指出:“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位置,包括了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重要概念是学科的主干知识,重要概念的学习对学生有重要的影响。首先,重要概念的学习会对学生以后知识学习起到一个支撑作用;其次,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多地需要用到对重要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的应用,而不是靠记住一两件孤立和零散的事实;再次,如果学生依靠头脑中重要概念构建起知识框架,那么这个知识框架可以较长时间留在学生的头脑中,学生能更好地把一些事实性知识有条理地存储在这个知识框架中,这样他的知识就不是零散和孤立的,而是逻辑有序编排的。
2 记忆模型的特点
教学中,无论是提供事实为概念形成支撑,还是分析、讨论让学生理解概念,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将以重要概念为核心的概念体系存储到头脑中,是要学生内化、记住概念,只有有了概念的记忆,才谈得上概念的应用以及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美国弗吉利亚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T.威林厄姆提出了一个人脑在思考记忆时的工作模型(图1)。
图1的左边是周边环境,有很多可看可听的事情、待解决的问题等,右边是科学家们称为工作记忆的大脑组成,现在可以暂时把它等价于意识,它保存在思考的事情。从环境指向工作记忆的箭头表示工作记忆是大脑中让你意识到周围有什么的场所。长期记忆是一个储存你关于世界的事实性知识的巨大仓库,长期记忆中的所有信息存在于意识之外,在使用之前它都静静地待在那里,进入工作记忆时它才浮现在意识中。
丹尼尔.T.威林厄姆记忆模型揭示的学习规律是:要想学到知识,它必须在工作记忆中稍作停留。你思考什么,你就会记住什么。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
3 记忆模型对重要概念教学的启示
概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概念进入长期记忆,也就是让学生记住概念。从模型中可以看出,对学生来说,教师讲授的知识和其他小鸟叫声、汽车的轰鸣声一样,都是一种环境信息,问题是教师如何让学生专注你的讲授、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思考(进入工作记忆)、如何才能让学生掌握概念、内化概念(进入长期记忆)?
3.1 从学生思考的角度精心设计教案
根据记忆模型,学生能记住他所思考的。可是教师和学生看待同一事物的角度是不同的,教师能获取知识在看教材内容时是俯视,学生受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的局限,学习知识是仰视,所以同一内容难易程度的感受是不同的。教师认为简单的内容,学生不一定觉得简单。教师必须知道在所学的内容上,“学生是如何思考的?”“他们在哪个层次上?”“他们会遇到了什么困难?”……
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问题,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问题,要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学习态度和兴趣特点,设计出更加适合孩子的方法和形式,寻找更加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们跨过障碍。
例如,在进行“土壤里的微生物”一节教学时,从笔者所做的学情调查情况看,学生对动物植物比较好理解接受,而对看不见摸不着的病毒、细菌等很难理解。而学生对蘑菇、香菇、鸡腿菇等个体较大的也是微生物更是费解:为什么称之为真菌?什么是孢子?孢子是如何繁殖的?……都很陌生。教学时,笔者从经典的巴斯德鹅颈瓶实验现象分析、用手印菌落培养视频,让学生感知细菌就生活在周围的环境中。通过显微镜观察、数据分析,让学生感知其大小;通过生活中的酸奶、泡菜、醋等食品的生产,让学生感知,有的细菌对人类有害,有的细菌对人类有益。通过细菌、酵母菌、蘑菇显微结构的比较,让学生体会酵母菌、蘑菇等真菌“真”在何处。通过蘑菇孢子散发、萌发的高清视频、学生动手制作孢子印等措施,让学生理解孢子为何物,如何繁殖。通过解剖蘑菇、香菇等大型真菌,知道大型真菌和霉菌、放线菌一样,也是由许许多多的菌丝集合而成的,是微生物中的“大块头”而已。
教师站在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来设计教案,教学就会有的放矢,就有利于学生接受、理解概念。
3.2 让学生参与建构概念的过程
生物学概念是从生物学现象、事实的研究中抽象概括而来,以共性、原则、原理和规律等状态呈现出来,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理解和形成科学概念的过程,需要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积极主动地参与搜集大量信息,进行关键性的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用多种方法进行验证。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参与即将建立的生物学概念所需生物学现象、生物学事实的搜集、整理、描述和交流;要重视让学生参与探究、实验等生物科学实践活动,只有实验探究等实践活动,才能学使生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例如,“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一节教学中,光合作用的主要的原料、产物、条件、场所,如果不让学生亲自探究验证,初中学生是很难理解光合作用的内涵的。
教学中,绿色植物在光下产生有机物(淀粉),是萨克斯的经典实验,经过“暗处理照光酒精脱色漂洗染色观察分析”后,实验现象清楚,学生不难得出结论。在本实验进行的同时,教师可以设立另两组对照:① 割断叶脉形成基部有水、割断部位至叶尖无水的对照组;② 选取两片大小相同的叶片,两个大小相同的透明塑料袋(不漏气),然后在一个塑料袋底部放7~8粒碱石灰颗粒(用小块纱布包上),套在一片叶片上,在叶柄部位扎紧袋口密封;在另一个塑料袋内不放碱石灰,套在另一叶片上,在叶柄部位扎紧袋口密封。这样形成了一叶片有二氧化碳、另一叶片没有二氧化碳的对照组。
选用银边天竺葵(也可以用银边吊兰)做实验材料,进行光合作用实验,就可以探究叶绿体是光合作用场所。选用金鱼藻做实验材料,用氧气助燃的性质,可以验证出光合作用放出氧气。
在目前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还是沿袭着“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教学模式,虽然这种教学模式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如鱼得水,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也根本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初中物理教育所提出的要求,除此以外,最为关键的是,这种教学模式降低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是造成学生思想负担重和学习压力大的罪魁祸首,也是学生学习兴趣低下,课堂学习效率不高以及成绩提高缓慢的根本原因所在。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加快和加深学生知识内化的过程,如何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率?这是摆在每一个初中物理教师面前的问题。笔者认为,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只有进行教研改革,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开发和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为前提,进行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教授学生优秀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内在品质,避免生硬刻板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和加快学生物理知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借助实验教学的特点来帮助学生加深知识印象,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如何深化教研改革,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做出以下总结。
一、课堂教学知识教授与方法传授并重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育的目标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层面上,因为学生的学习之路还很长,初中阶段只是学生学习之路和人生之路的一个很短的过程,这个阶段,成绩的高低只是一个方面的衡量标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正确学习方法的掌握、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才是教师真正应该给予重点关注的对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教授学生知识,同时也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物理能力
实验教学是一种直观的物理教学,它能够细化学生知识掌握的过程,提高知识内化的效率,有助于学生对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除此以外,最为重要的就是实验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发自内心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来,将自己所学到的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验操作当中来,逐渐提高动手实践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也会随之大幅度提高。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将物理课堂搬到生活中去,让学生积极地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用自身所掌握的物理知识去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优秀学习品质。此外,我们还要注重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学生有一个优秀的内在品质,这些优秀的品质不但对学生未来的学习之路和人生之路极为关键,对眼下学生成绩的提高也大有益处,是教师做好教学工作的途径之一。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重点突破学生的学习难点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是有很多的实验是不可能在实际生活当中完成的,因为有很多的实验都是在理想条件下,或者是极为不常见的条件之下才能完成。所以,有关知识对于学生来讲还是很抽象的,即使是掌握也是停留在一个很表面的层次。那么,如何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这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的内化过程?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就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教学难题。很多的理想条件借助计算机技术都能够加以实现,实验的过程也能够通过视频播放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另外,一些很难在实际情况下见到的条件,例如高压、微观、宇宙空间等条件,也能够通过计算机技术得以实现,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帮助学生理解和内化这部分知识。
总而言之,在初中的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深化教研改革,除了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之外,还要不断地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做到与时俱进,将教学眼光放得更为长远一些,不要仅仅停留在眼下学生成绩的提高这一层面之上,要为学生的未来学习之路和人生之路打下良好的基础,以全新的教学理念来完成初中物理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中国式抽象;非实体性
论文摘要:(1)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设计与绘画艺术基础教学成长的最佳土壤。(2)现代设计与绘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努力求发展.求现代。更要溯源。(3)由西画表现形式出发,重启中国文化传统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经千载,魅力依然,在世界艺术之林永放灿烂夺目的光辉。其中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是祖先留给我们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是我们艺术创作中最为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也为我们现代绘画艺术与设计教学及创作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尤其在“民族性”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表现内容与形式。现代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是现代设计与绘画的训练基础,是培养设计师美术家形象思维和表现能力的有效方法,是认识形态和创造新物象的重要基础学科。民族传统文化是这门设计与绘画艺术基础教学成长的最佳土壤。作为一门艺术,把民族传统文化融人其中,是其不断创新的动力源泉与实践基础,同时设计艺术与绘画艺术也可以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中不断得到滋养与有益的补充。在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中,文化的民族性是其内核与灵魂的最终展现,是以本民族文化为支撑的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的主流。随着当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再次面临严峻的挑战。国外教学体系在中国年轻一代人心目中及生活中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是不容回避的社会现实;然而纵观中国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的发展方向,20世纪60至80年代出现的当代绘画艺术及设计发展史上最辉煌的历史时期以后,至今一片沉寂,再也找不到明确的发展方向。
现今传统中国画已渐行渐远,不知怎的,这些画让人想起赵无极。我们天天对“现代”的努力已倾向于将传统连根拔起。可若是失去了根,那就是再“现代”也不是中国的“现代化”,而是“同化’。在现代设计与绘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努力求发展、求现代,更要溯源。否则,无根无源,便是毁灭,是用“现代”在消蚀我们的传统。中国画即“近”而“远”。很“近”的物体塑造却获得一种悠远沧桑的感受;“实”而没有放弃空灵、自由,同时又在超逸的味道中获得一种隽永的境界。我们不应为观念所迷惑,停留在形式层面,而是向纵深走去;这个“纵深’就是中国的“像”与“境界”。境:境界是中国文人曾在山水中遥望的“彼岸”,是中国文化的形而上之境。对于中国文化模式,她的手段是“象”,而“彼岸”是空灵的“境”。如果说确有“接近抽象式的表现”(或日“中国式抽象”)存在的话,那它的目的不是导向“绝对理念”,而是指向生气氰显的“境”。我们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因为宋元山水画不仅代表了“中国古典文艺繁荣”时代的“高峰体验”,更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形而上世界—-宇宙生命流变的空灵之境。象:为我们展现中国文化本真之源的只能是中国画的“象”,而不太可能是西式的“X X抽象主义”。作为传统的灵魂之所在,是中国艺术“现代化”的结点。“象”是一个世界,它代表宇宙与人的禅机,寓于境界之中的表征,不是实体的因素。因而不能太“写实”,也不能取消形象。以往“民族化”的经验让我们相信,只有实证化的探索才能确证,在现代绘画与设计中从内里真正建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与“当代”的沟通与跨越;这不仅指理论学术,也是指创作探索本身,更重要的是当代绘画与设计教学基础如何发展的走向。
我们传统的绘画根源实际上是从宋元山水人手打开古代文化的精神空间。借助西画表现的结构化的形式创新之所长,在个人绘画与设计的语言中找到了发展的空间维度。由此出发,或者我们可以重建某种主体意识重启中国文化传统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中国文化的境界: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方式、概念内涵不尽相同”,以心象静观字宙之气韵流变,以山水遥望体悟人格与自然一体的彼岸之境;这无疑在重视中国山水美学乃至古代文化精神的脉搏。而在深层意义上,它对我们当代艺术教学对民族文化的反思与觉醒,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如前所述,作为“象”与“境”的世界,其意义不仅仅是激活我们民族原有的流变、生生不息的宇宙意识,激活一种求新求变的精神动力;更是在这种“宇宙之境”上与现代思维的同步与超越。如果说我们现代绘画与设计在基础教学中再不把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宝藏更好的发展起来,我们的现在艺术教学将会成为历史的罪人。当今国际上站在最前沿的现代物理学家们已识到了这种宇宙本质的“非实体性”,他们的论证已证明中国传统“象”的范畴所具的深远的世界意义,中国的文化将会引领世界文化。最后无论是从画家和设计师,还是从民族文化考量:这是一条摆脱世俗浮躁氛围,秉持超越信念,又发扬中国精神文脉的“当代”之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要按照我们自己的国情出发,把我们传统文化切切实实的融入到当代绘画与设计教学中。
中医儿科学作为一门临床学学科,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在中医儿科学的教学中,难免一些内容与以前所学的方剂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等有所重复。为了避免相同知识的重复讲解,在讲授重复知识时可以采用提问式的方法,让同学参与互动,使其更好的巩固这部分内容。比如讲到四诊概要时,大部分内容是中医诊断学中所学的内容,但是要突出儿科的特色,像小儿望指纹、小儿切脉方法等,要详细讲解;比如感冒、咳嗽、哮喘、呕吐、泄泻等,这些疾病同样是中医内科的常见病,但重点讲解小儿与成人的不同点,通过比较加深印象。
2不避中西医之嫌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儿科疾病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我国古代四大证“疲、痘、惊、府”转化为现代儿科四大重点防治疾病“腹泻病、贫血、小儿肺炎、徇偻病”,儿科病的病种在发生着变化。同样,一些疾病如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多发性抽动症,川崎病等发病率逐年增高,而在我国古代医籍中很少记载,另外比如小儿肺炎和急性肾小球肾炎等疾病,现代西医治疗有明确的疗效。所以在讲解这些疾病时应该注重西医知识,特别是西医治疗疗效迅速、作用肯定的危重证候,要详细讲解诊断要点及西医的抢救措施。本着发展中医儿科学的观念,不避中西医之嫌,培养学生的综合临床能力,适应现代医学发展趋势。
3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多年来中医儿科教学多采用课堂教学为主的方法,即以教材和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但是单纯的课堂讲授被称为“填鸭式”教学,教师单凭口头和文字描述,教学形式单调,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欠佳。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角色和地位,由课堂上的“绝对权威”转变为提供高水准指导与支持的“教练”。课后提出一些超出课本范围的“难题”,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激发学生对于本门课程的兴趣,这种教学模式非常符合中医儿科学的教学特点,使理论与临床实践形成有机结合。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经过精细设计,教学目标所要求掌握的课程内容被严谨地安排在这些问题之中。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转化为“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的教学模式,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重视临床见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