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财务智能化建设

财务智能化建设范文

发布时间:2024-03-28 16:56:5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财务智能化建设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财务智能化建设

篇1

紧紧围绕广西产业发展目标,加快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并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逐步形成与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比例结构基本合理的格局。

——高技能人才队伍规模持续扩大。高技能人才总量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基本相适应。到2015年,全区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420万人,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例达到30 %,其中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96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3%左右。到2020年,全区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500万人,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例达到35 %,其中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25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5%左右。

——高技能人才队伍结构更加合理。形成与广西产业、行业发展需求基本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队伍结构。到2020年,全区持职业资格证书的初、中、高级技能人才比例大致为45 ∶ 30 ∶ 25。拥有特殊操作法或技能革新、发明专利的高技能人才占所在单位高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高技能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提升。通过有针对性的培养和锻炼,使高技能人才的学习研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努力造就一批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技能大师等领军型高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日益完善。整合社会优质资源,到2020年,建成50个左右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一批公共实训基地。建立50个左右技能大师工作室。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和现代企业职工培训制度。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多元评价制度。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系统。

——高技能人才开发环境不断优化。政府、企(事)业单位、院校和培训机构及个人在职业培训和技能开发方面的权利、义务得到进一步明确和落实,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进一步加大,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进一步贯通,高技能人才的经济和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

二、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

为实现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目标,从现在起到2020年,广西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是:

(一)健全培养培训体系,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

健全和完善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和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引导行业主管部门加强行业规划和组织协调,做好需求预测工作,确定本行业重点职业(工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实施计划,提出高技能人才合理配置标准,推动行业组织和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高技能人才培训。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建立和完善企业职工培训制度,推行企业培训师制度、名师带徒制度,强化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和新知识、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培训,开展技术攻关、岗位练兵、技术交流等活动,培养一批技能带头人。加强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开展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办学,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整合现有培训资源,结合我区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需要,依托大中型企业和现有优质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加快建设一批门类合理、布局得当的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性、高水平、高技能实训和技能鉴定等服务。

(二)完善评价选拔机制,促使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

加快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基础、以工作业绩为导向,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完善符合高技能人才特点的考核内容和评价方式。逐步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技能人才评价、院校职业资格认证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的实施办法,建立标准题库配套齐全、组织实施规范有序、培养评价使用相互联动的评价工作机制,推动企业、行业和教育培训机构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的健康发展。推进鉴定机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规范鉴定程序,加强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化建设和职业资格证书查询系统建设,推动职业技能鉴定科学化、规范化。结合企业需求和院校实际,统筹组织和实施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引导和带动广大企业职工和院校学生积极参加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活动,不断提高技能水平,拓宽技能人才选拔渠道。

(三)落实以用为本方针,提升高技能人才能力素质

进一步推行技师、高级技师聘任制度,发挥高技能人才在技能岗位的关键作用。鼓励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建立首席技师、特聘技师等高技能人才带头人制度,发挥高技能领军人物在重大生产决策、解决重大技术难题、组织重大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项目以及带徒传技、职业院校兼职教师教学工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给予必要的经费和人员等支持。支持高技能人才参加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对参加急需紧缺行业(领域)高技能培训的人员,可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鼓励工程技术人员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鼓励企业行业建立高技能人才多层次发展通道,开展优秀高技能人才同业交流、联合攻关、培训深造、出访考察活动,引导高技能人才立足本职,钻研技能,提高技能水平,实现职业发展。

(四)完善流动配置机制,促进高技能人才合理流动

以市场配置人才为基础,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引导高技能人才规范有序流动。消除城乡、区域和所有制壁垒,建立统一规范、更加开放的人才资源市场,发展专业性、行业性人才市场。完善劳动合同、人事争议仲裁、人才竞业避止等制度,维护高技能人才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探索高技能人才柔性流动办法,鼓励高技能人才通过技术服务、技术攻关、项目引进等多种方式发挥作用。建立高技能人才供求信息和工资指导价位信息定期制度,依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联合有关产业、行业部门,按行业、职业类别和技能等级水平,定期系统评价技能人才不同阶段的供求关系和合理流动,引导高技能人才遵循市场规律合理流动。制定完善高技能人才在不同所有制单位、不同性质单位、不同行业和跨地区流动中的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办法。加强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五)完善激励保障机制,扶持高技能人才创新创业

以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为目标,引导和鼓励用人单位完善培训、考核、使用与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鼓励、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职工培训与招录、考核、使用及待遇相挂钩的机制,制定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使职工获得与其职业技能等级和业绩贡献相适应的工资和待遇。探索高技能人才协议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形式,进一步完善高级技术工人技能津贴制度。加大对技能创新成果的评价认定和推广应用力度。根据市场需求和生产经营状况,制定高技能人才鼓励办法,使其在聘任、工资、带薪学习、培训、出国进修、休假、体检等方面享受与工程技术人才同等待遇。进一步完善以政府奖励为导向,企业奖励为主体,辅以必要的社会奖励的高技能人才奖励体系,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将有特殊贡献的高技能人才进行奖励,纳入优秀专家管理服务范围。鼓励企业采取岗位津贴、专项奖励等激励措施,增加高技能人才的收入。重视提高高技能人才的政治待遇,在高技能人才中发展党员、评选劳模、推荐人大代表候选人和政协委员。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积极为包括生产、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在内的各类人才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和补充医疗保险。

(六)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夯实高技能人才工作基础

根据广西实际,制定《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条例》、《职业资格设置管理条例》的实施办法,优化和规范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技能人才评价、专项职业能力考核、院校职业资格认证和技能竞赛获奖直接晋升相结合的评价办法。结合市场需求和产业结构调整,制定一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专项职业能力的考核规范。研究制定贯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的办法,选择部分工程技术类专业,探索开展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按规定参加相应专业技术职称评审试点。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调查统计制度,通过统计报表和抽样调查相结合,及时准确获得高技能人才相关信息。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职业(岗位)需求预测和定期制度,引导高技能人才有效培养和合理流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动态调控机制。分层次开发高技能人才信息库和技能成果信息库,建立高技能人才信息交流平台。

(七)健全多元投入机制,加大高技能人才工作投入

建立健全政府、用人单位、社会和个人多渠道的高技能人才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高技能人才工作经费投入,确保高技能人才发展重大项目实施,并对高技能人才师资培训、评选、表彰、教材开发等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企业要按规定足额提取并合理使用企业职工教育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的60%以上应用于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企业职工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所需费用从职工教育经费列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要定期对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提取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自身没有能力开展职工培训的企业,以及未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的企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下属行业主管部门可依法对其职工教育经费实行统筹,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培训服务。鼓励社会各界、海外人士、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捐赠和培训等综合系列服务。企业和个人对高技能人才培养进行捐赠,按有关规定享受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的职业院校提供融资服务。

三、重点工程

(一)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

紧紧围绕我区千亿元工业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尽快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新老衔接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增加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存量,适应我区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产业集聚区发展需要。对参加急需紧缺职业(工种)高技能培训的人员,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采取地方政府购买高技能人才培训服务的办法,促进企业、院校及社会各类培训机构加快培养一批社会紧缺、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加大重点领域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到2020年,引进和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高技能领军人才、技师和具有中级以上职业资格的产业工人分别达到1万名、5万名和150万名以上。

(二)青年技能就业培训工程

根据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城镇化进程和促进青年就业及成才的需要,对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开展1—2个学期的劳动预备制培训,对退役士兵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每年对70万人次农村富余劳动力、被征地农民、库区移民、华侨林场职工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对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学员,在按规定给予培训费补贴的同时,对其中农村学员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学员,给予生活费补贴。对通过初次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能力证书的,按规定给予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依托现有职业培训机构及培训设施,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提升改造一批适应不同层次培训需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为城乡青年及各类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和鉴定提供公共服务平台。

(三)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工程

引导、支持各类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集团),建立现代企业职工培训制度,针对岗位需求和职工特点,开展多层次、多样化培训,通过脱产、半脱产培训、岗位练兵、岗位培训、班组长培训、技能比赛等形式,提升企业新录用农民工和在岗职工的岗位技能;结合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项目引进,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建立技师研修制度和名师带徒制度,促进高技能人才成长。职工经单位同意参加脱产半脱产培训,应享受在岗人员同等工资福利待遇。企业新录用符合职业培训补贴条件的劳动者,由企业依托所属培训机构或政府认定培训机构开展岗前培训的,按规定给予企业一定的培训费补贴。企业职工在岗技能提升培训所需经费从职工教育经费列支。高技能人才每两年参加技能研修和知识更新不少于30天。

(四)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工程

依托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部分在技能含量较高、高技能人才密集的行业和大型企业集团工作的全国技术能手,以及部分掌握传统技能、民间绝技的技能大师,通过政策、资金和人才扶持,为技能大师开展技能研修、技术攻关、技艺传承等活动创造条件。到2020年底前,建成50个左右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其中国家级15个左右,自治区级35个左右,基本形成覆盖我区重点行业企业和地区的技能传递与推广网络。

(五)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工程

篇2

智能化系统与医院管理之间的关系

1医院智能化建设给医院的管理注入新的能量和技术变革医院全面智能化的建设给医院的管理带来了以往无法想像的内容和管理手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智能化体系增强了医疗质量管理:医疗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医院管理的中心环节,加强医院质量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是医疗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目的。婴儿防盗系统、一卡通系统、无线寻呼系统、业务信息显示及触摸屏系统、病房呼叫系统、排队叫号显示系统、ICU探视系统等等方面的智能化建设使得医疗管理方便快捷,将纷杂的医疗信息汇总归类,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医疗资源的作用,大大降低各种人为的医疗差错事故,明显缓解和减少医疗纠纷。(2)智能化体系加强了医院的经济运营管理:医院的门诊住院系统、财务收入支出系统等采用智能化网络建设后,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人为因素的误差,防止漏收费及少收费的问题,而且智能系统可以第一时间进行费用信息整合,及时调整收入-支出比例,完善财务监督制度,规范医疗项目收费,将收费项目标准与医疗行为紧密配合,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降低和避免收入风险的发生。确保收费资金真实、完整,维护医院形象,增加的经费又可以一部分投入到智能化系统的升级、更新,从而建立一个良性循环,有助于医院健康、快速、持续地发展。(3)智能化体系增强医疗科研和基础研究的建设:医学科研能力的提高对医院医疗、教学均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方面的智能化建设可以给科研提供及时准确的科研信息,有利于科研管理部门将相关的科研方向进行资源整合,形成跨学科或学科间的资源互补,为学科的发展提供合理的资源配置;可以为医院的科研、教学、医疗提供优质网络信息服务,对科研信息可以进行及时有效的更新与维护;逐步强化科研人员对网络技术的了解和应用,有助于改进科研管理方法,实现科研管理水平的提高。

2医院智能化建设和医院管理互为因果智能化建设的目的既是医院的发展战略目标,又是医院的管理模式的发展前景,所以在制定规划前一定要对医院的发展定位进行充分论证,要全面分析外部环境特征与医院的资源状况,切实根据具体的服务人群结构和疾病情况,给医院的智能化建设发展定位。如果智能化建设不切实际,设计时没有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没有结合医院特色、专业优势、业务发展方向及发展道路,未进行全面比较、综合利弊、系统调研,会导致医院的发展战略及目标不明确,盲目追求智能化只能导致医院管理的无序和混乱,增加医院运营成本。医院智能化建设是因,医院管理为果,医院管理的系统化、智能化又可以促进医院智能化的建设和持续性发展。医院有一个良好的管理模式以及运营机制,可以增加财政收入,新的资金可以投入到智能化医院的研发、建设、维护以及相关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具有优秀的医院管理团队才能使得智能化医院名副其实,真正发挥智能的作用,加强智能化系统的保养和良好的使用对于延长其使用寿命、降低平均成本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智能化工程建设本身的管理问题每个设计、建设者都希望加强工程的质量管理,智能化系统建设中有许多是“隐蔽”工程,一旦完成或者装饰后就很难检查。医院智能化的全程质量管理中要注意加强工艺性审查。每一道工序既要顾及设计、技术方面的先进性和必要性,又要考虑到在实施加工过程中的科学性、经济性。这是当前智能化工程质量管理中最容易疏忽的问题和最薄弱的环节,也是子系统集成的核心。智能化建设本身管理质量的高低决定着是否将来可以实现快速、稳定、可靠的信息化设施以及为患者提供舒适、健康、安全的就医和工作环境和科学的医院管理。

篇3

从智能建筑说起

智能建筑(Intelligent Building)是指按照系统工程的观点对建筑物的结构(建筑及环境结构)、系统(智能化系统)、服务(住户、用户需求服务)和管理(物业运行管理)四个基本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即系统集成),所构建的能提供便捷、高效、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且投资合理的建筑物。

对管理者而言,智能建筑应该具有一套可控制、管理、运行和维护的通信设施;对用户而言,智能建筑应该能够提供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激发创造性的工作环境。

由此,智能建筑系统要实现这些目标:提供高度共享的数据资源;提供提高工作效率和舒适的工作环境;短期投资,长期受益(节约投资);系统具有可扩展性,能适应环境变化和工作性质的多样性。

智能建筑系统由基于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和图形图像技术的楼宇自动化系统、通信自动化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组成。

从整体来看,校园也是一个建筑物,因此,完全可以用智能建筑的方式来建设数字化校园,这样的智能校园是智能建筑的一种特殊类型。

从数字校园到智能校园

一般来说,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发展有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校园网络基础建设阶段。此阶段着重于校园局域网基础设施的建设,其特点是数据、信息资源匮乏,应用简单且缺乏集成。

第二阶段:数字化校园应用建设阶段。此阶段的网络基础设施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基本实现管理信息化、教学信息化、科研信息化和图书资源信息化。

第三阶段:集成的智能化校园建设阶段。此阶段把智能建筑和智能小区技术、集成管理的概念融入数字化校园,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化校园。这个阶段实现各种系统和应用的全面整合和集成,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数字化校园的高级发展阶段。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人们提出了“数字城市”、“数字校园”等概念。虽然对“数字校园”,目前仍没有一个公认的确切定义,但是资源数字化、信息流转网络化、应用集成化,最终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活动现代化已经成为数字化校园的主要目标。而数字化校园的进一步发展应该是智能化校园。

智能化校园的基本特征

首先,智能化校园是基于智能建筑的智能小区。智能建筑是包括楼宇自动化系统、通信自动化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一个综合性的管理、控制和通信系统。智能小区系统由智能建筑物和园区安全防范子系统、物业管理与监控子系统、信息网络子系统三部分构成。它们提供安全、舒适、便捷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所以,智能化校园首先应该是一个智能小区。

其次,智能化校园能实现资源数字化:员工、学生、资产、财务、教务教学、图书等各种管理和教学资源信息实现数字化。资源数字化属于内容建设,是智能化校园的基础。

再次,实现信息流转网络化:通信网络系统是信息流转的平台,智能化校园应以网络为依托,实现信息流转网络化。

第四,实现电子校务应用:建立人事、资产、财务、学生、教务教学、招生、就业、图书等管理信息系统和以公文流转为核心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电子校务,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活动现代化。

第五,应用集成化:建立数据编码标准和应用开发建设规范,通过各种应用的集成和统一身份认证,实现资源共享、科学管理和信息服务,建立虚拟大学,实现教育现代化。

第六,基于数据挖掘的决策支持:采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技术,建立基于数据挖掘的决策支持系统,支持决策智能化、科学化。

整体架构

智能化校园是综合智能建筑、智能小区和数字化校园系统的全部功能,高度集成化新型校园。从系统组成上看,它包括计算机网络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语音通信(电话)系统、闭路电视系统、广播和背景音乐系统、楼宇自动化系统、物业管理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等。其体系架构主要包括下列五个方面的内容。

・基础设施平台 基础设施包括硬件和系统软件两个大的方面。硬件部分包括综合布线系统、网络交换设备(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服务器计算机(Web、FTP、E-Mail、BLOG、DNS、AAA、Anti-virus)、终端设备(用户计算机、POS机等)、存储及备份系统(如SAN等)等;系统软件部分主要包括操作系统、计费系统、防病毒系统、认证系统等,这两部分有机地构成智能化校园的基础。

・应用支撑(软件)平台 包括基础服务平台和公共应用支撑平台两部分。基础服务平台提供Web、E-Mail、FTP、目录服务、流媒体服务、数据仓库等基本服务;公共应用支撑平台提供一些管理工具,实现统一身份认证、数据审计、异构数据集成、消息中心等服务,根据相关逻辑向用户提供资源,是智能化校园的信息传输和管理的中间平台。

・信息(应用)服务系统 提供电子校务应用操作平台,实现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电子校务管理及基于数据挖掘的决策支持。这部分是智能化校园的核心。

・信息安全体系包括物理安全、系统安全、网络安全、应用安全和安全管理设计与实现,提供对等实体认证、数据源认证、数据完整性、访问控制、机密性、不可抵赖、可用性、流星机密性等安全服务。

・标准规范体系 包括技设施术标准、安全标准、管理规范、实施规范、维护规范等,保证整个系统的标准化、可扩展性,支持互操作。

值得一提的是,应用软件系统是智能化校园的核心,提供全面的智能化校园服务,它包括电子校务应用和基于数据挖掘的决策支持系统两大部分。

电子校务应用包括人事、资产、财务、学生、教务教学、招生、就业、图书等管理信息系统和以公文流转为核心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等。通过电子校务,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活动现代化。

基于数据挖掘的决策支持则包括采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技术,建立基于数据挖掘的决策支持系统,支持决策智能化、科学化。

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智能化校园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按照系统工程的思想、方法和技术组织实施。所以,在建设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步实施原则

智能化校园系统由各种不同的子系统组成,涉及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图形图象技术和学校内部各种不同的业务部门,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管理问题。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必须贯彻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步实施的原则。也就是坚持统一领导,规划一步到位,按照规划分步实施;必须制订和遵守标准,保证系统的可扩展性。

其次,在数据资源上,遵循设备集群、数据集中、应用集成原则

在数据资源建设过程中,应该树立设备集群、数据集中的思想和原则,以有效支持应用集成,避免信息孤岛和重复建设,达到数据资源的充分共享,并节约投资,优化管理。也就是说,网络信息中心建立数据中心(IDC),实现数据存储、备份和管理,各部门应用服务器集中到网络信息中心托管,而不是各部门各自为政,分别拥有自己的设备、建立自己的机房和技术维护队伍。

篇4

2、起家于江浙,成功开拓全国市场,启动城市公共安全智能化改革;

3、行业专业性强,资质壁垒多,公司资质齐全方便业务开展。

汉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汉鼎股份,300300)已于3月7日开始申购,正式启动登陆A股市场。公司是以建筑、公共安全管理为核心领域的智能化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业务链涵盖智能化工程的前期咨询、方案设计、软件开发、工程施工、集成调试及升级维护等各个环节,目前,汉鼎信息已经发展成为了国内智能化应用领域的领先企业。

复合增长率高达92.17%

智能化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用范围很广。汉鼎信息紧握行业发展契机,期间取得了卓越的业绩。财务数据显示,公司2009年到2011年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1.01亿元、1.73亿元、3.33亿元,实现净利润分别为1418.08万元、3333.69万元、5236.63万元。营业收入2010年同比增长70%,2011年同比增长93%;净利润2010年同比增131%,2011年同比增56%。2009-2011年公司净利润复合增长率高达92.17%,成长性显著。根据预测,2012年汉鼎股份将实现营业收入超5亿,净利润不低于8000万,确保50%以上的增长速度。

深挖全国市场机遇

公司自成立以来依托浙江省的区域经济优势取得了较快发展,为加快发展速度并进一步提高建筑智能化市场覆盖率及占有率,近年来公司不断加大省外市场的开拓力度并在四川、福建、江西和江苏等地区取得了一定成绩,公司来自于浙江省的营业收入占营业收入总额的比例已从2009年的95.44%降至2011年的52.37%。

汉鼎信息拟通过建设北京、上海、深圳、成都、长沙等五个区域中心,使公司形成以公司总部和五个区域中心为主体架构的全国性业务拓展网络,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从各大区域中心的发展情况看,四川地区仍将受益于灾后重建及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福建智能建筑发展起步相对较早,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将推动整个福建建筑智能化行业的发展;其他地区如江苏则将在城郊发展的过程中将建筑智能化引进。可以看到,五大区域中心的覆盖,公司将致力于引领全国建筑智能化改革。

技术领先资质齐全

篇5

在建筑工程施工期间,工程的施工质量是建设的关键,只有将其提高了,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才会得到提高,人们生产生活的质量水平才会得到提升。同时,也只有用优异的施工质量来武装自己,工程建设企业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生存发展之地。但值得担忧的是,在当前阶段的工程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管理上的缺陷。针对这些问题,建筑工程施工企业要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认识,不断拓展管理方法创新渠道,要勇于打破传统管理模式,多加应用智能化技术,在不断的建设实践中推动工程建设发展。

1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方法的现状分析

1.1智能化水平低

在一些建筑企业中,从整体上来说其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水平是比较低的,虽然在工程项目的财务管理和施工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都运用了一些智能软件,但是各业务单元之间大多是分散的、孤立的,系数间的数据信息得不到有效的沟通与分享,而且系统的扩展性也比较差,这些造成智能化技术很难为建筑企业的管理决策工作提供必要的综合、全面的信息数据。

1.2管理信息缺乏条理

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由于项目多、资金分散、地域分布不集中等特征突出,这使得项目管理的条理性比较差,在收集与处理项目施工信息、财务信息等工作时缺少时效性。此外,相关项目管理工作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大多都是表面工作,这造成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和详细性不高,影响了项目决策工作的进行,比如:在预算管理过程中,由于重编制、轻执行,这造成在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过程中不能得到预算信息很好的指导。

1.3管理手段落后

管理手段的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项目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不高、智能化的工具软件没有得到很好的使用。这些管理手段的短板不利于项目信息工作的有效开展,特别是在信息的收集、记录、整理、保存以及传递等方面,满足不了项目管理对信息准确性和及时性的要求,这使得在管理过程中不能对各部门间的数据进行及时的整理和分享,阻碍了业务处理流程化的发展。

2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建筑质量管理达不到要求

在当前的发展阶段,工程建设质量达不到规范要求水准,同时也不能顺利与国际水平接轨,因为质量的问题,建筑物的使用年限普遍不高。在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方面,在工程建设施工期间,相关管理负责人没有将监督管理工作落实,质量监管不严格,相关质量监管制度还不够健全,工作职责也没有进行明确的分配。所以在实际监管工作中不能进行有效的合乎标准的质量管理,这就降低了建筑工程施工人员的质量安全意识,严重影响了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管理人员过于看重工程的施工进度,而将工程的质量问题忽略了。在施工中随意变更施工方案计划,严重忽视了建设中工程自身规律,只是单方面地控制建筑工程的施工成本造价,过分追求工程建设中的经济效益。在进行建筑施工材料选购时,选购工作的流程不符合要求,则会出现建筑材料不合格的情况,这就从整体上使建筑工程的质量降低了,减少了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2.2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安全管理不到位

安全问题是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它在施工中受到非常高的重视。但是,安全事故仍然频频出现,给施工人员的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同时也给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缺乏完备的管理机制进行施工管理指导,工程建设现场安全操作的行为标准得不到严格实施,这给工程施工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工程建设人员没有树立正确的安全防护意识,相关管理人员也没有做好安全防护宣传工作,从而降低了安全管理工作的效果。

2.3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成本管理跟不上实际需求发展

在工程建设中,获取巨大的经济效益是建筑企业的重要目标,但是在具体施工环节中,浪费情况常常出现,这直接就造成企业经济效益的损失。例如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施工人员没有很好的成本思想意识,材料浪费现象严重,施工计划变更频繁,也会增加建筑工程的施工成本。成本管理方式跟不上时展,普遍缺乏成本管理创新性思维,不能进行有效的科学优化资源配置。另外,一些建筑企业单方面为了减少建设费用的支出,在进行招投标时不依据现实情况,任意压低工程报价,在建设中偷工减料。这样做降低了建设成本,但是这会严重降低工程的建设质量,不利于建筑工程施工企业整体利益的提升。

3建筑工程管理方法的具体分析

3.1在建筑工程管理中要加强技术的培训与监督

在工程建设施工中,作业时会涉及到许多专业的建筑技术,保证建筑工程建设能够在规范化的施工技术和技术准则基础上进行是工程管理中的一大重要任务。第一,加强对工程建设相关人员进行施工技术的教育培训,积极借鉴吸收最新技术成果,并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更好地推动工程建设工作的发展;第二,在进行施工技术的操作中,要严格按照建筑工程的相关要求规范,一旦发现有不符合规范的操作,则要进行警告,并对其进行现场教育,使其树立起严格的施工思想意识;第三,加强对施工技术的监督管理,主要包括对建筑工程施工设计技术、建筑工程的成本预算制定、施工过程中的技术规范以及建筑工程验收阶段的验收测评技术等。

3.2在建筑工程管理中要增强对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

为了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施工企业要定期进行安全知识讲座的教育培训活动,并采取相关措施鼓励管理人员和技术操作人员积极参与,加大安全操作流程的学习,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技术操作水平。对于施工中安全系数要求比较高且难度相对较大的工作,需要有丰富经验且素质较高的技术人员进行。对于一般性质的工作,则要做好安全施工防范工作,熟悉工程现场的施工环境,保障人身的安全。在施工中还要严格要求施工人员的施工行为,使其符合施工标准要求,从而最大程度降低安全事故的出现。

3.3在建筑工程管理中要做好材料设备的控制管理

在建筑工程管理中,为了能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就要把好材料选购关。在进行材料选购时,一定要提前选派专职人员进行市场调研,尽可能选择那些口碑好、质量高的厂家。另外,还要对生产商的相关产品生产证明进行严格检查,对基础安全性设施,则要进行取样复试检测,保障质量的合格。在装配设备的时候,要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要求进行,对于因材料设备不合格而产生的建筑工程事故问题,要严肃处理,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4建筑工程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4.1建筑工程中全方位智能化监控系统的应用

为了保障工程建设能够顺利进行,那么就要在施工过程中对基础设备设施做好监管工作,大力推广使用建筑工程全方位智能化监控系统,从而提升监督管理工作的效率。该系统监控内容范围比较广,包括建筑工程照明系统、建筑给排水系统、空调系统以及热交换系统等,可以对公共照明、给排水、冷冻以及热交换等设备设施进行集中监管,这样就提高了监管的效率,推动了工程建设监管工作的开展。

4.2建筑工程中智能化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

在工程建设中,信息管理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智能化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提高信息处理的精准性和及时性,有利于对相关信息数据进行针对性、科学性、统一性分析管理。建筑工程信息系统管理的智能化,可以采集工程施工中各个环节的信息数据,并进行汇总整理,按照内容建成智能化独立信息档案,最终建立起系统性的建筑工程信息资料库,为今后的工作提供相关的资料参考。

4.3建筑工程中智能化消防安全自动报警系统的应用

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中,消防设施将直接关系到工程建设施工的安全。在建筑工程智能化消防安全自动报警系统在应用过程中,可以根据建筑工程的具体需求,把相关消防设备实施统一连接起来,并进行系统性控制管理。这个系统主要由智能化自动报警、安全疏导、智能化灭火以及建筑工程消防档案智能化采集等部分组成。这个系统可以对火灾以及可燃气体进行准确的探测,从而加大保证了工程施工场地的安全,促进了工程管理水平的提高。

5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水平,那么就要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加大智能化技术的运用。随着时代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建筑工程建设的要求会不断提高,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也要跟上新时期的发展步伐,要善于打破传统管理方法的束缚,从而开启崭新的管理方法应用时代,并借助智能化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结合现实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促进工程管理工作的智能化、规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坤.建筑工程管理方法及其智能化技术[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7).

[2]任学奇.建筑工程管理方法及其智能化技术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33).

[3]梁子建.建筑工程管理方法及其智能化技术[J].科技与企业,2015,(23).

篇6

智能化粮库建设的主要内容

篇7

随着当今时代的发展,现代建筑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着,其给人们提供了更为优质的服务。弱电智能化系统作为现代智能建筑中的核心与关键,其的有效施工与安装对现代智能建筑的正常服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由于弱电智能化对多种科学技术、多门建设工程的涉及,弱电系统的建设对于施工技术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所以,为了切实提高弱电智能化系统的施工质量与安全性,我们必须要在当前工程施工管理的基础上,综合弱电系统的施工要点,进一步加强弱电系统工程的施工管理。

1 弱电智能化系统施工管理现状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社会逐渐走向科技化、智能化,现代建筑也不例外。现今,许多建筑开始与智能化系统相互融合,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为高效的智能化服务,同时,与其配套安装的弱电智能化系统也越来越多。

1.1 施工责任不明确

对于弱电智能化系统的建设与施工,其涉及土木工程建筑、室内外装修工程以及弱电系统集成等多个施工方向。所以,其的建设施工大都由多方参与,共享施工空间与资源,从而造成了施工各方抢夺施工资源,影响了弱电系统工程的正常建设工期。

1.2 施工接口混乱

弱电智能化是一个涉及多门科学技术的综合系统工程,其是土建工程、机电设备以及强点安装等多个工程的基础,所以,在弱电智能化的施工过程中,其与其他工程的施工有着较强的关联性。但是,在当前我国的施工流程管理中,仍没有具体的操作规定与标准,从而使得各个系统建设施工的接口较为混乱,配合不协调,以延迟了系统工程的施工进度。

1.3 施工人员专业技能欠缺

弱电智能化是多门科学技术、多项建筑工程的综合,因此,对于弱电智能化系统的建设施工,其对于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技能有着较高的要求。但是,当前我国智能建筑施工队伍的专业素质较低,技术水平也达不到系统工程的要求,从而使得弱电智能化工程的施工质量存在问题。

2 弱电智能化施工管理的要点

2.1 模块线路连接

模块线路连接是智能建筑弱电系统施工管理中的重点内容,模块化结构也是现代智能建筑工程中较为常用的方式之一。其中,我国智能建筑弱电系统的施工管理,常用的模块类型主要有,高保安输入模块、数字输入\输出模块以及模拟输入\输出模块等。所以,为了保证不同模块中的有效信息能够快速反馈到控制中心,以便控制中心的执行与调节系统能够保持稳定的工作状态,我们必须对弱电智能化施工管理中不同模块的功能及其线路连接有着明确、清晰的认识。

2.2 管线预埋的隐蔽性

要进一步提升弱电智能化的有效施工管理,我们要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管线预埋的隐蔽性。对于弱电智能系统建设施工中的管线预埋,其与传统的电气工程有着较大的差别。比如说,智能建筑中的弱电系统设计图纸,其数量较多且独立性较强,单独地对某一系统的施工安装进行理解,通常是没有太大问题的。但是要综合比较各个系统的设计图纸,并有效分辨其各自的所属系统,还是具有一定困难的。

另一方面,在弱电智能化系统的建设施工过程中,我们还需注意对施工现场管线预埋线路进行合理调整与修改,以防止混凝土空洞的出现,提升管线预埋的隐蔽性。

2.3 防雷击技术的合理应用

要切实保障智能建筑中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的施工管理的安全性,防雷击技术的合理、有效应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般来说,直击雷、感应雷以及电磁波等,对于弱电智能化的施工管理都有着一定的负面影响。当前对防雷击技术应用的主要目的,就是保护弱电智能化系统中价格相对较为昂贵的电子器件等。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应该从全方位的角度出发来开展弱电系统的防雷保护,注重泄流、拦截工作,同时,还应加强对均衡电位、过电压过电流保护等各项保护措施的积极开展,以提高智能建筑的防雷效果,从而切实提高对弱电智能化系统的安全保护。

3 加强弱电智能化施工管理的具体措施

3.1 全面了解弱电智能化系统的设计工艺

弱电智能化系统的设计工艺、施工要点等信息,全面存在于其的设计图纸上。所以,我们在弱电智能化系统施工之前,要对其的设计思路、施工顺序等进行全了解,以利于我们把握好弱电系统工程的各个重点施工环节。同时,设计方与施工单位还应提前做好专业的有效沟通,对于容易出现施工难点的地方,施工人员应该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提高自己对问题的解决能力,提高弱电智能化系统的施工质量。

3.2 加强对弱电系统建筑材料的质量控制

对于弱电系统建筑材料的质量控制,是工程施工管理中的重点工作内容。材料是弱电系统工程正常建设施工的基础与前提,所以,建筑材料质量对弱电系统工程的施工质量与安全性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我们要对市场动态进行及时、有效地掌握,并注重在选择优质材料的基础上合理控制建筑材料的成本。同时,我们还需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对建筑材料质量的鉴定水平,以切实对建筑材料质量进行严格把关,从根本上保证工程施工的质量与安全。

3.3 对分项系统施工时间做好统筹规划

对于智能系统的建设施工,我们一般采用的是集成化的建设方法,即先建设工程中不同的子系统,然后再统一整个系统的建设。但是,对于工程中各个子系统的施工,其的建设工期也各不相同,所以,对于弱电智能化系统的施工管理,我们必须要提前规划一个具体的施工总方案,其中必须还要包括对各项子系统的建设工期、位置的规划与设计,从而将复杂的总工程逐一分项,各个击破,有条理性、计划性地完成整个工程的施工管理,提高施工管理的有效性。

3.4 建立弱电系统施工进度保障制度

在对智能建筑中弱电工程的施工计划进行规划时,我们还需进一步对其进行保障制度与措施,以充分保证工程计划的合理性,从而确保工程的正常施工进度与施工质量。

首先,弱电工程施工单位的各个部门,像是工程建设部门、资源供应部门、财务部门等都应该在工程总计划的领导下,协调合作,相互配合,以确保弱电工程的正常施工进度。同时,各部门还应树立以工程建设部门为主,各个部门配合施工的建设原则,保证对施工资源的有效供应,合理配置与利用资源以及建设资金,进一步保证工程的顺利竣工。

其次,为了避免工程施工中出现资源与协作冲突,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的建设矛盾,我们还需提前建立科学的应急预案,以保证工程各项施工工艺的稳定、持续进行,从而切实保障工程的正常施工与管理。

4 结束语

随着人类科技水平的提升,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趋向于科技化与智能化,同时,现代建筑物也向着智能建筑的方向发展着。其中,弱电智能化系统是构建现代智能建筑的核心与关键,而弱电智能化系统的建设,也是一项涉及工业、民用以及公用工程等诸多方面的复杂工程。为了进一步在时间、空间上对弱电系统工程的各种建设资源进行科学地统筹与规划,以保证系统工程的成功建设与施工。

参考文献:

[1] 于得林.浅谈弱电安装施工管理[J].科技视界,2014,(08).

篇8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1. 023

[中图分类号] F232;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21- 0049- 05

1 人工智能和商业智能

2016年AlphaGo战胜人类棋手的比赛,让世人再次关注人工智能。在会计领域关于智能的研究由来已久。在业界已有服务提供商宣布提供智能化会计信息系统(Intelligent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IAIS),学术界也有很多关于财务智能的研究。本文在总结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小企业业务简单、流程清晰、会计处理简便的特点,提出构建面向小企业的IAIS的结构体系,进而为会计智能化发展提供借鉴。

1.1 人工智能和商业智能

人工智能(Ari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计算机科学、控制论、信息论、神经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哲学等多种学科互相渗透的一门交叉学科。麻省理工的温斯顿教授认为:“人工智能就是研究如何使计算机去做过去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工作”。人工智能在专家咨询系统、自然语言理解、数据库智能检索、博奕游戏和决策、自动程序设计、人工神经网络取得了巨大的成果。Gartner Group(1989)提出“商业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BI)的概念,认为商业智能是将数据转换成信息的过程,然后通过发现将信息转化为知识,是人工智能在商业领域的应用。目前应用在产品销售管理、客户管理管理、新产品开发推广和异常信息管理等领域。财务会计领域商业智能主要应用于财务分析和预警。

1.2 商业智能在会计中的应用

在会计工作确认、计量和报告三个重要环节中,财务报告和数据分析是商业智能应用最广泛的领域。陈乃激(2007)将遗传算法(GA)引入到财务分析中,研究指出遗传算法在财务分析对带约束的优化问题具有优越性。曾月明等(2008)利用BP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两种智能方法对财务报表舞弊可能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分析精度略高于传统Logistic统计方法。叶焕倬等(2013)采用自适应的贝叶斯网络模型,结合遗传算法建立智能预警模型,对企业财务危机进行预测,取得较好的预测效果。以上研究将商业智能的相关方法引入到财务分析中,在分析基础上做出预测,丰富了财务分析的方法。通过和专家咨询系统相结合成为会计信息系统财务分析相关模块开发的重要理论和方法依据,成为会计信息系统智能分析的理论基础。

会计核算智能化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如何实现会计凭证的自动编制。王文莲、刘海颖(2008)指出根据经济业务自动编制会计记账凭证,实质是将会计职业判断变为计算机智能判断,可以探索通过设置会计业务判断码实现会计核算智能化。刘鹏、王文莲(2009)通过分析会计处理过程中需要职业判断的节点,对判断进行穷尽,给出判断对应的凭证类型,并设置相关的关键词,通过判断和关键词实现会计信息系统智能判断自动记账。周元元、贾晓柏提出重塑会计流程,按照生产式系统原理,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事实库、规则库和推理机搭建动态数据平台,通过“事件驱动”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以上研究分析企业经济及会计业务特征,设置关键字或判断码,让计算机智能判断代替会计职业判断,实现会计核算业务的智能化。这些研究为会计信息系统提供商提供了借鉴,目前会计信息系统部分业务核算已经实现了智能化处理。

商业智能对会计信息系统(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AIS)影响的研究也比较多,多数研究如何应用商业智能优化会计信息系统。彭江平(2005)提出财务智能的概念,探索建立财务智能分析模型。吴胜、张智光(2007)对比了应用不同人工智能技术的财务软件,指出在未来智能财务软件的开发中各种人工智能技术必将别融合使用。曾繁荣、张琦(2011)提出结合XBRL和商业智能进行会计监管、整合会计数据。韩向东(2015)指出商业智能的功能特点吻合管理会计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要求,认为应该构建基于商业智能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研究表明商业智能对AIS的优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各种探索为开展IAIS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借鉴。

篇9

Abstract :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edical and health development, medical building intelligentized system in importance by more and more people's attention, it relates to many fields of science, intelligent hospital hig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ntent, and the medicine development is rapid, with a variety of modern high-tech and combination, affect the hospital function layout design. The author combines oneself in the hospital construction according to the experiences, the intelligent hospital design and installation management scheme and its difficulties are elaborated.

Keywords: intelligent: system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引言:

所谓的医院智能化系统是通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来更高效、便捷、准确的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医疗服务质量及医护工作效率。通过智能化系统的安装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手段,为医院提供智能化信息化的管理平台,建立一个安全、舒适、便捷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高水平医院。

一、安装医院智能化系统的目标

现阶段医院智能化系统建设安装的目的是为应用和管理服务的。医院作为一个专业性很强使用对象相对稳定且变化性小的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具有非常显著的特点,它不同于学校、宾馆、办公楼。住宅楼等,它是以病人为中心的专为病人服务医疗场所,医院人员密集且流量大;设备密集且使用频率高;信息密集、流通复杂。这就要求医院建筑智能化系统具有很明显的专业特色,以实现对医院的安全、设备、信息的合理规范管理。医院智能化建设的安装要从以下五点出发落实目标。第一要以方便病人就医为立足点;第二要考虑缩短病人候诊时间为出发点;第三要以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为宗旨;第四要以是否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为准绳;第五要以为社会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体系为目的。把现代医院建成一个安全舒适节能高效的人民满意的医院。

二、医院安装智能化系统的益处

医院安装智能化系统要求建筑师在建筑施工前就站在满足人们心理的、生理的需求的角度,对医院建筑外型、色彩、内部功能布局及空间环境进行整体规划,精心设计。建立以院长为中心的网络管理系统,建立操作灵活、易于掌握,便于领导、患者及家属监督的财务收费管理系统,最终实现经济管理带动行政管理。使现代医院走上科学化,管理规范化。以便更好的服务于社会,造福人民。医院安装智能化系统尤其特有的优势。

1、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科学,规范。电子病历必将成为现代化医院追求的目标,安装智能化系统后就能实现电子病历,这样医护文书记录的速度比手工书写提高3-5倍,可以详实准确的记录病人的表现。方便专家学者对病案质量的分析。患者综合信息的传递与反馈速度加快,可以及时了解病情的变化。在收费管理方面,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病人费用,可以及时补救错漏欠费。医院利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可避免因对药品、器械管理不善而受到的经济损失。可以使医院领导及时了解药品、器械的数量、质量,了解售药情况、住院病人的费用及病历情况。同时还可以减轻业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和管理水平。

2、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安全实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采用一致的图形操作界面,具有易学易用的输入方法和详细的帮助信息,内含权威性很强的、正规的、齐全的疾病、手术、检查、检验、诊疗、设备、物资等与医疗有关的以及与人口信息、财务信息有关的各种实用数据字典,并提供一套安全可靠的包括用户管理、作业信息、数据信息等在内的系统维护和管理信息。使用信息系统的人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数据库帐号,可以通过设置授权访问数据库内容的方式,特定的应用只能由特定人来使用,保证信息系统中信息的安全。为医院工作人员和患者提供了安全、舒适、方便、快捷、高效、节能的工作和就诊环境。信息系统实现医院内各计算机网络互联,各系统实现联锁互动,信息共享。

三、火灾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

1、医院的火灾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应根据消防规范要求,按照需要设置智能烟感、温感检测探头,带电话插孔手动报警按钮及消火栓按钮,检测防火阀、干(湿)式报阀门、检修阀及水流指示器的状态。并通过二总线的计算机网络传输方式送到消防控制中心的火灾自动报警计算机控制主机上,对火灾发生区域进行定位显示和报警。在火灾确认后,通过消防联动系统控制消防泵、喷淋泵等启动,关闭相应的防火阀、启动排烟机和加压送风机,控制防火卷帘和防火门,上述动作均应返回信号。控制非消防电梯停K首层及消防电梯待命,切断非消防电源、启动应急照明系统和紧急广播系统系统,指挥人员疏散。在消防控制中心设消防报警电话总机和与当地消防部门联系的119火警专线电话。

对于重要的消防设备,如:排烟机、加压送风机、消火栓泵及喷淋泵等,还必须采用硬连线的方式直接通过操作盘上的按钮控制启停。

四、公共广播及紧急广播系统

1、在医院内设广播系统,由日常广播(医疗宣传、背景音乐及通知等)和紧急广播组成,共用一套广播线路和扬声器。日常广播前端可根据需要设置在行政办公区或在消防控制中心,紧急广播前端应设在消防控制中心内。平时用于日常广播,火灾时受消防信号控制,相关楼层辞去切换为紧急广播。

2、广播喇叭主要设置在医院的公共场所及走廊,在特殊场所(如:护理单元、手术室等)应根据需要设置开关及音量调谐旋钮。

五、建筑机电设备辞去化系统

1、在医院建筑中,空调及给排水系统较为复杂,需要操作和控制的点相对较多,位置也不规则,特别是手术室的洁净空调系统,其控制要求较高。设置楼宇辞去控制系统来保障医院内的机电设备高效、安全和可K的运行,并提供医务人员和病人良好、舒适的环境。

2、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是采用了计算机、网络及控制技术,实现对空调系统、冷热源系、给排水系统、配变电系统、5气输送系统、公共照明系统和电梯等进行实时监控,及时了解医院内的设备运行情况,并有效的加以管理。通过各种管理软件、优化控制软件和节能软件达到自动控制,既节省人力、降低能耗,又保障了机电系统的安全可K运行。其主要设备包括:

中央操作站:

主要设备有:高性能的计算机及显示终端、打印机、UPS电源,操作系统、控制软件包、管理软件包及工具软件包等。

主要功能为:集中监视整个医院内各机电设备运行情况,在操作站上显示被监控设备的位置、运行参数和趋势,打印报表和图形,被控参数的操作及设定、各种优化及节能程序的实施,对设备的故障情况进行及时报警和记录。

现场控制站:

DDC:即直接数字控制器(DDC—Direct Digital Controller)其主要功能为:采集现场设备的信息,完成各种控制程序的运行,接收中央操作站。

现场仪表:

篇10

二、相关理论回顾

(一)持续审计理论发展 目前国内理论界对持续审计尚未形成统一定义,根据AICPA和CICA的研究报告,持续审计是“独立审计师用以委托项目的相关事项以一系列实时或短时间内生产的审计报告,对其提供书面见证的一套审计方法”,这里只是把持续审计看成是一种基于时间管理的审计方法,特点是在事件发生的当时或者稍后极短的时间内进行审计,涉及到审计活动的各个程序,包括计划、风险评估、测试等,是内部审计师在一个更加连续的基础上执行审计相关活动的方法,其目的是持续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监测事项和活动的正确性。但是从现代企业风险管控理念来说,在强大的信息技术平台支持下,持续审计不仅仅是一种审计方法,还是一种对整个业务链条进行实时监控与智能化风险甄别的审计模式,更加强调在高度信息化条件下,通过对系统中数据实时的采集、挖掘、监测与分析,实现自动化风险分析和预警,并启动智能化应急机制。

笔者认为,新形势下提出的智能化持续审计,从涵义上可理解为在完备的信息化环境下,审计师通过信息系统工具对特定事项进行全流程的数据化监测与风险控制的过程,且包括对该事项的持续改进效果的最终评估。因此持续审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以后,持续审计已不再局限于审计方法的范畴,而是成为内部审计的创新模式,并在未来审计事业的发展中成为主流。智能化持续审计的持续性和即时性,贯穿于风险评估、审计实施、审计整改等各个阶段,在审计事项发生后立即进行审计,根据需要随着开展,增强了审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并注重例外事项调查,突出风险预警机制建立,对与定义规则存在差异数据即时触发审计警报,关注被审单位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和有效性,评价企业经营风险和机制体系建设;能够有效的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方法相结合,审计师考虑被审单位的经营风险和内部控制,管理层侧重于将设定的自动化程序应用到特定的交易,整合审计过程。持续审计基本过程如图1所示。

(二)持续审计的优势 (1)时间意义。传统审计通常一年仅实施一次,工作耗时,需要被审单位大量配合和基础性工作,而智能化持续审计可以降低审计人员时间成本,提高审计实效性,在短时间内生成或立即提供适时的保证报告形成对被审单位持续审计循环。(2)目标意义。智能化持续审计将审计工作中心由传统的“财务报表”向“系统和经营成果”转变;关注数据互通、系统安全性与正确性,相较于传统“事后”审计更关注整个过程,关注整体过程和风险。(3)交换意义。智能化持续审计可以获得更多更丰富的信息,使审计人员更有效的与被审单位、上级机关进行沟通;审计人员可以迅速从基础数据中获取与其职责相关的控制信息,明确权利与责任,了解自身活动如何与他人工作联系以及例外情况如何报告及处理的途径。(4)管控意义。智能化持续审计运用信息系统可用于测试全年的连续交易,同时保证样本量,甚至可以保证100%的数据被检查,检查数据归集、处理更加快速有效,相较于传统人工测试及抽样检查,可以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质量。持续审计的比较优势如图2。

与现有理论成果相比,本文立足于电网企业信息化实际,以电网企业实践作为研究的基础,从战略意义、现实需要、战略要素等多维度挖掘电网企业智能化持续审计的实施方式,试图建立一个拥有目标定位、相互作用、体系完善的电网企业智能化持续审计模式。

三、基于电网企业的智能化持续审计实践探索

(一)电网企业审计信息系统运营现状及差距 2011年以来,伴随着电网企业ERP系统全面上线,按照审计信息化要求,信息系统“一个系统、三个平台”(ERP业务审计系统中审计门户系统建成审计学习工作交流平台,审计综合管理系统建成风险识别分析平台,管控业务审计系统建成数据式审计技术平台,如图3)也全面步入实践阶段,但仍存在提升空间。

目前学习交流平台虽然已搭建了经济责任审计、工程审计、信息化审计等交流模块,但交流内容较少,人气不足;同时审计理念、风险审计等模块未能实现即时更新;互相学习、知识共享机制还未能快速到位,存在滞后性,部分缺乏实践效果。同时,风险识别分析平台的风险识别缺乏前瞻性,仅仅是对过去审计发现问题进行分类和甄别,未能从电网总体层面进行分析;同时缺乏行之有效的多维度统计分析体系,导向性不足。在数据式审计技术平台上,SG186工程与SGERP业务审计系统融合度不够,未能实时结合审计需求,完善系统功能;数据的前期管控力度有待提升,部分整合数据出入较大,审计信息化标准还不完善。

(二)智能化持续审计在电网企业应用定位分析 国家审计署2012年明确提出“不发展信息化,审计事业就没有出路”,把审计信息化提到如此高度,要求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探索创新审计模式,压缩审计管理链条,内部审计工作越来越注重自身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的实时研究和把控,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职责。外部环境要求现有审计人员,不仅要能够有效甄别财务风险,更要能分析企业战略定位和管控模式;而智能化持续审计依托信息化,能够有效的辅助审计人员开展企业风险管理,提高效率,提升效果。基于电网企业内部环境现状调研,可以发现,电网企业目前现存的三大信息化系统,已经基本实现对审计计划、内容、方法、整改及知识交流的全覆盖,然而在运用过程中,由于公司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ERP业务审计系统个别功能还不完善,审计业务系统与职能部门业务系统相关数据未能同步更新,影响审计系统的实际应用;多种信息化平台的并存也给基层电网企业运用带来一定困难,普遍缺乏推进审计信息化的思路,缺少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切实有力的措施。同时电网企业审计人员对信息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关注角度由历史数据向实时信息转变,关注范围由整体数据向重点数据转变,关注方式由存在性向相关性、一致性和及时性转变;而智能化持续审计能够电网企业部分信息实时性上的不足,与审计人员需求相适应,与电网企业内部审计关口前移、重心下沉的要求相符合。

(三)智能化持续审计在电网企业应用效果分析 分析电网企业现有技术可以看出,目前现行的审计系统,尤其是审计ERP管控系统,通过数据式审计技术平台,实时自动化采集企业内部的经营数据,实时反映企业内部的风险,有效实现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审计系统目前已能够高度自动化地截取和操作数据,实现穿透测试和控制查询,并在短时间内生成高度可靠的信息报告,基本可以提供一个符合智能化持续审计要求的信息化操作平台。分析建立智能化持续审计成本收益可以看出,一方面,智能化持续审计的数据穿透力和覆盖面,有助于获取更加及时和优质的审计成果,可以为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和经营管理管控提供更有效、更富有针对性的信息,降低电网企业传统审计方式下的资源、成本消耗;另一方面,智能化持续审计模式改变了传统审计方式方法,在建设“三型两化”企业过程中,不仅可以最大程度合理分配审计人员自身精力,也为信息化企业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途径,重要信息资源可以便捷、高效的在电网企业各层级之间传递,为降低风险提供一个可持续性的解决方案。从机制转变层面分析,一方面,电网企业投资、管理是连续进行的,是一个过程,一个循环的结束就是另一个循环的开始。以财务数据来说,相互之间存在关联,必要时需要进行定期更新和复核,尤其是现金支出这种高风险项目,智能化持续审计模式更能符合常态化控制测试的要求。另一方面,过去的审计方式方法已经不足以分析现行信息化数据,随着电网企业ERP系统与审计ERP系统之间已经打通了安全有效的数据通道,在标准化的基础上,财务系统、核心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接口已经打通,综合测试、平行模拟等方法只有通过嵌入式审计模块才能更好的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对企业发展现状进行实时把控。

(四)电网企业实施智能化持续审计模式战略要点

(1)智能化持续审计的安全环境。一是物理安全控制。随着电网企业ERP系统逐步规范,已基本完成对空白数据的收集,但同时在数据录入过程中,可能会存在数据失真的情形,电网企业可以利用条管企业优势,建立前期数据录入职责规范,实现人员职责分离,构建专人录入、专人核对、主管审核机制。二是逻辑安全控制。智能化持续审计模式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但如果系统进入途径和防护模式不当,可以导致企业内部数据泄露,所以系统的逻辑安全性是智能化持续审计的前提。

(2)多路互平台的建立和整合是实施智能化持续审计的基础。一是整合业务系统。审计ERP管控系统作为数据式审计的技术平台,处于电网企业现存三大审计信息化平台的核心地位;本文认为,电网企业可以进一步对现有系统进行平台、数据、组件、应用集成,使各个审计信息平台相互贯通,通过数据传输通道搜寻数据,互相比对数据,发现危险源点。从实践运用看,可以通过打开与审计门户、综合管理系统之间的信息通道,可以使得风险识别机制融入到审计技术平台之中,同时可以使得审计报告后续整改和审计经验交流更加贴近于实际操作,便于审计人员的掌握和使用。二是构建多路互平台。在整合现有审计系统的基础上,尝试建立接口,运用嵌入式审计模块技术,将现行审计程序嵌入进去,实现技术简单、经济适用的审计同步性能,从而使被审单位服务器与审计机构服务器共存于一个平台,构建审计人员实施智能化持续审计的基础。

(3)规范化的服务协议是实施智能化持续审计的关键。一是规范实施流程。鉴于电网企业无持续审计规程可循,加之审计人员队伍整体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在规范流程时,电网企业可以在现有机制下考虑充分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二是完善交互标准。智能化持续审计的实施,交互标准是关键,电网企业开展智能化持续审计必须从系统开发和应用两个方面进行完善。在开发环节,需要制定标准,开展可行性研究,将审计人员纳入到研究与设计过程中,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方案;在应用环节,必须确保应用过程的准确、安全、可靠,内控人员适时核查。

(4)有效的数据传送速率是实施智能化持续审计的手段。一是设立数据标杆。智能化持续审计对数据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要求更为严格,建立数据标杆尤为重要,如涉及财务数据时,可以通过将录入时间、科目一致性、资产折旧等与相关标准的比对,设立准入标杆;也可以通过对会计报表主要项目几年来的变动趋势进行比对后设立标杆数据,如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管理费用增长率、财务费用增长率等,防范不规范数据进入审计信息系统。二是建立数据仓库。数据是开展智能化持续审计最有利的抓手。电网企业应当建立审计数据仓库,作为一个单独的企业数据存储仓,作为一个带有数据获取和数据分析工具的大型数据集,只有被认为会产生企业风险和影响审计风险的经过选择的事项,才能被收集并存储在审计数据仓库中;确保在其他业务系统处理的同时收集证据,将生产经营数据和相关审计证据方便地应用于不同的审计工作中。

(5)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是实施智能化持续审计的重点。一是发挥信息监控功能。通过智能化持续审计系统,有效集成和分析专业数据,逐步建立指标自动分析体系,实时进行风险扫描和诊断,在各子系统中加以运用;设立单独的监控预警服务器,设立重要风险阀值,将主要指标和分析性程序引入服务器,从被审单位的业务系统中提取数据后,进行指标分析,在同预定标准库比较后,发送例外报告,提示风险。二是借力数据处理功能。智能化持续审计系统的分析工具,可以帮助审计人员适时查询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审计人员可以利用信息追溯功能,逆向追溯到信息源头,正向追溯到最终结果,跟踪具体业务流转轨迹。三是保证信息对称。加强沟通,打造信息传输、反馈桥梁,保证被审单位和审计机构信息对称是保障智能化持续审计效果的重点。审计人员通过数据挖掘、信息监控发现的问题、获悉的风险,需要及时传输给被审单位,及时与管理层沟通,提供防控风险的有效建议,保障审计质量;同时被审单位也需要适时了解自身企业管理的不足,及时整改和完善,从而保证审计成果第一时间得到运用,更能够防范被审单位未知风险扩大化。

(6)审计人员素质是实施智能化持续审计的核心。一是提升业务素质。电网企业审计人员大多是会计、审计专业背景出身,缺乏IT技术和电力专业背景。所以,审计人员应熟悉业务流程,了解电子数据与业务的相关性;理解管控措施,主动参与相关的控制活动,保证获取信息及时有效;同时要能够从实质性测试逐步转变到风险控制测试。二是转变审计观念。审计人员应加强对智能化持续审计的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审计观念,注重人力资源、共享与培训、绩效考评,为持续审计的实施打下良好的理念基础;同时电网企业要让审计人员了解到,智能化持续审计对信息实时性的把控和企业风险的防范的重要意义,逐步意识到持续审计代替传统审计的必然趋势。三是引入责任追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估方式,制定合理的信息化评估标准,建立智能化持续审计质量责任体系,引起基层电网企业的重视和支持;同时将审计信息化项目价值核算紧密挂钩审计人员个人绩效、职业晋级和薪酬分配,建立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为智能化持续审计推广提供保障。

以上所述六个关键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其中安全环境是前提,被审单位和审计机构之间的交互平台是基础,交互标准是关键,将双方的数据传递作为抓手,持续做好信息反馈这一重点,审计人员素质能力作为智能化持续审计实施的核心要素,六大要素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共同形成智能化持续审计模式,如图4。

四、结论

综上所述,智能化持续审计是电网企业信息化形势下的新型审计模式,它建构于现有审计系统整合的基础工作之上,又具有自身的运作规律,如何通过有效推动持续化审计模式,形成有效的全面风险管控体系,对促进审计事业发展、创建“两个一流”电网企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电网企业审计信息化现状分析及经验总结,解读智能化持续审计模式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着力于从理论体系、制度保障、数据管控、人员管理及考核机制等多层次阐述智能化持续审计的发展方向,并初步构建智能化持续审计模式。但如何有效落实,如何更好的把智能化持续审计模式与企业精益化管理系统的融合,在今后的研究中,仍需要不断完善;同时,本文仅仅从理论构建、经验和现状相结合的层面对智能化持续审计模式进行探讨,在整体研究内容上尚缺乏必要的实证研究,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进行深入的实践性验证。

参考文献:

篇11

一、绪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与建筑技术对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顺应时代的科技化发展,建筑的智能化特点成为建筑设计未来的发展重点与趋势。图书馆作为高校的重要的信息建筑,是高校的知识核心与科技密集的阵地,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对图书馆智能化建设更加重视,图书馆建筑正在发生着模式的转变,为了适应功能与信息的协调发展,高校图书馆建筑智能化建设成为图书馆建设的重中之重。

二、图书馆建筑智能化内容

智能化建筑指的是利用现达的科学信息与通讯技术对建筑进行自动化监控与资源管理,使建筑物性能与功能更加优化,更加安全、便利的服务于人。

高校图书馆智能化是基于建筑本身,包括图书馆专业化业务与建筑管理的综合网络系统,特点是自动化与网络化,很好的将科学建筑技术与建筑技术融合在一起。图书馆智能化发展不仅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节能、舒适、高效的图书馆办公环境,兼具现代化的通讯与信息功能,还有着健全的图书馆管理机制,为高校智能化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了有效途径。

图书馆建筑智能化包括楼宇自动化、信息自动化、办公自动化[1]。图书馆建筑楼宇自动化也就是将计算机技术融入实际设备与机制的管理中,比如:空调与照明系统、保安与消防系统等。办公自动化是指通过媒介设备进行内外计算机网络的连接来实现服务管理与信息财务管理。通讯与信息自动化是图书馆建筑智能化的重点,是利用数字交换机与传输设备将整个图书馆建筑系统密切联系起来的过程,有利于系统内部的信息通讯与信息交换,有利于完整的图书馆建筑智能化体系的形成。

三、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建筑智能化建设的建议

近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建筑智能化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与发展,原有的图书馆被动的模式已经不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要求,因此向科学化、信息化转变。现阶段,我们图书馆建筑的智能化在很多方面还需要进行探索与改进。

3.1实现建筑的科学化、增强信息的网络化

首先从图书馆建筑本身来考虑,应协调楼宇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利用相应科学、合理的国家要求与标准对楼宇进行管控与施工,保证每层楼的各项业务稳妥与可靠,在提供舒适生活环境的同时,保证工作人员与学习人员的安全;对于布线,应把握其可操作性与简便性,这样会有利于减少维护成本与工作量,有利于业务的不断发展与各项系统的顺利实施。

图书馆在高校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作为信息载体与传播媒介,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是整个高校信息资源丰富度的重要标志。旧的图书馆系统不利于资源的广泛利用与传播,导致大量图书资源的闲置与浪费,所以我们要摒弃这种固有的模式,对图书馆的整体资源进行总和、分类,利用有效的科学技术进行线上、线下的传播,使知识系统内部高效率的流动起来,让更多的老师与学生受益,而

高校图书馆的知识资源信息网络化是如今高校图书馆建筑智能化建设的方向与趋势,信息整合是信息交流的前提,也是图书馆建设的基础步骤,我们要高效、准确的对资料的整合并且归置,安排调控好图书的布局与摆设。定期对图书信息进行整理、更新,确保不同种类的图书完善,确保缺少图书能尽快补齐。只有大力加强高校图书馆资源信息的网络化发展,才能使资源达到最好的共享状态,为老师与学生提供更优质、快捷的无数服务,才能为高校图书馆智能化建设奠定好基础。

3.2实现图书馆管理的现代化

高校要实现智能图书馆真正的智能体系,必须改革与优化管理系统,实现管理系统的现代化与自动化。首先要建立完备的管理系统,比如办公与图书管理系统、电力与网络系统、多媒体与电视系统、给水供热系统、广播与娱乐系统等。各个系统的采购与实施需要进行缜密的考量与可行性分析,在保证系统的实用性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经过方案的合理制定再进行系统的建设与维护。系统刚刚建成之后,要经过试用与测试,检验其合理性与安全性,将不同功能的系统归置成统一的操作模式,并且做好相关的记录,为以后的系统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

随着社会科学与信息的发展,信息资源的质量、种类与数量都与日俱增,面对繁杂的信息库,以往的管理人员在材料信息收集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障碍,而现在计算机与多媒体的发展转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与载体,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电子书、多媒体等的形式进行图书信息的传播与推广,信息化手段与媒介的出现就对现代化的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要求,不仅要求图书管理员对图书信息的处理方式的熟练,还应对很好的掌握信息化操作技术,利用现代化的智能手段进行图书信息的管理。比如:利用电脑建立图书信息的互联网系统,对图书信息进行编排、统计与个性化筛选,将繁杂的图书信息简单明了地展现在网页上,通过网页清晰的界面进行图书资料的管理,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便捷的图书查询、借阅、归还的方式,加速了高校图书馆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3.3实现图书馆观念创新与技术智能化

实现图书馆的全面智能化,必须加强图书馆管理观念的转变与创新,加大管理人员对新兴科学技术的应用,提高对图书资源的技术处理技能与水准,提高对各项设备的使用技能,为图书馆技术智能化提供技术人才的基础保障,有利于图书馆智能化与网络化建设。在思想上,要倡导广大师生树立资源共享的观念,形成普遍良好的信息交流与传播环境。

高校图书馆的智能化建设的过程离不开技术的创新与改革,比如说RFID智能化图书馆技能,我们应加强对科学技术的应用,建立先进的图书馆资料管理系统,强化图书信息的准备分类与定位,建立通过作者、发行日期、出版社都可以找到相应图书的引擎搜索,使图书管理系统更加优化;建立安全性的图书的门禁管理系统,以保证图书资源的安全性,减少图书的丢失带来的经济损失,以完备的管理系统减少管理人员的工作失误;借阅系统的建立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很大的便捷,增加了图书馆借阅的人性化;通过身份证件的识别进行图书信息的自动录入,有利于图书的高效率与智能化管理。

四、结语

篇12

中图分类号: U665.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智能电网的发展作为世界电力系统发展的前沿,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与好处,各国都在加紧研究发展,而智能电网的一个核心技术就是智能变电站,它是变电站的最新发展方向,对实现电网智能化具有突出意义。本文根据实际电网的发展及智能变电站实际建设中面临的问题,阐述了智能变电站的功能架构及其在电网中的作用。

智能变电站的概念

智能化变电站是在数字化变电站的基础上的升级与发展,是在结合智能电网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对自动化控制技术进行改进后以实现其智能化的变电站。作为智能电网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的衔接关键环节,智能变电站对智能电网的安全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国家《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智能变电站是应用传感器、信息、通信、控制、智能等技术,以设备参量数字化、标准化、规范化的信息平台为基础,实现变电站全程监测、自动运行控制等功能,达到优化资源利用率、提高安全可靠性、减少人工干预等目标的变电站。

二、智能变电站的功能架构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市场需求的推动,变电站逐步由数字化走向智能化,在数字化变电站的基础上,智能变电站构架更加精简,运行控制变得更加智能化,拥有了更多智能化特征。

信息采集处理一体化

智能变电站作为智能电网的一部分,除可监测自身运行状态外,还可用过网络获取相关联的其他设备的运行信息,具有互动的能力,因此应采用先进的测量技术、传感技术及监测技术等对数据进行实时的采集,同时还要建立完善的标准化的动态与静态信息模型,统一对采集的各设备的运行状态及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并及时将处理后的信息反馈给与变电站相关联的相关设备,从而实现对电网的智能化控制与调节,使全网协同安全稳定工作。

设备部件标准化

为提高变电站的质量及可靠性,节约人力物力资源,同时方便日后的维护维修,应对智能变电站的一二次设备进行整合集成,使各个接口具有统一性与良好的适应性,这样在建设新智能变电站的时候,只需将调试好的各个一二次设备进行拼装即可,大大缩减了一个智能变电站的建设周期,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安全可靠性。并且在发生故障时,可直接对故障模块进行维修或更换,提高了维护维修的便利性。

安全化

智能变电站应建立配套的防灾减灾系统,并留有详尽的紧急应急预案,以便及时应对突发的各种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保障全网安全运行,将损失减到最小。同时做好与电网防灾减灾与应急指挥信息系统的联系,及时反馈信息,以便相关部门及时作出决策。另外,还要实先通信信息安全化,保障全网内信息传输畅通安全,保证信息不外泄,保证不收外界干扰破坏,实现网络通信的安全稳定。

管理运行最优化

智能变电站可以采集相关联设备的大量数据,实时监控全网的运行状态,并按照预先建立好的数学模型,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对全网的无功装置进行优化控制,改善电能质量,减低电网损耗,提高输电效率,实现全网运行经济最大化。另外,对设备做好登记,并及时对设备进行维护,使设备运行在最佳状态,同时还可以最大程度地延长设备寿命。建立全寿命周期优化管理体系,提出最优的资产投资、设备维护的方案,提高智能变电站的安全可靠性,同时实现对资产的最优化管理。

操作程序化、自动化

智能变电站具有程序化操作的功能,在收到监控中心、调度中心等发出的操作指令后,能按照所编程序,自动控制完成对相关设备的调整。利用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实现远程可视化控制闭环控制盒安全校验,以达到变电站真正意义上的无人值班,并提高变电站的安全运行水平,满足了无人值班地区的监控要求。

6、“即插即用”便利化

随着科技进步、能源利用的发展,可再生能源必将被广泛的推广与利用,智能化变电站为大量如利用太阳能、风能等的分布式电源的介入提供了便利。智能化变电站从技术上及运行上都进行了改进,从软件和硬件上都进行了调整,支持大量分布式电源的接入及与调度中心的互动,使电网由原先单一大型注入点单向供电向大量使用分布式发电设备的多源多向模块化模式转变,实现配电网与微网的协调运行,满足了利用清洁能源的间歇性分布式电源可以即插即用。

7、智能变电站的架构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电网也在不断发展与完善,变电站也经历了从普通变电站到数字化变电站再到智能化变电站的发展历程。从变电站的这个发展历程来看,集成化是变电站发展的总体方向与趋势。

数字化变电站用光纤通信技术优化了变电站与间隔层的联系,使得运行、控制、保护三个系统通过网络彼此相连,实现实时数据共享,使在每个系统都能保证各自相对独立的基础上,各系统之间协调一致运行。数字化变电站实现了过程层、间隔层、变电站层这三个层次的集成化,简化了系统部件数量,提升了系统质量,提高了系统运行性与可靠性。

而智能化变电站在数字化变电站的基础上,实现了更高程度的设备集成化,对一二次设备进行了智能化的集成与整合,形成智能化设备层与变电站层两大层次,使变电站构架进一步优化,使得变电站集成化,使变电站的运行与管理更加智能化。

智能化变电站在电网中的作用

建设智能电网,可以有效的提高电网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降低电网损耗,提高电网设备利用率,从而最大化利用资源,实现电网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不断彰显,智能电网必将进一步发展与建设。

作为智能电网中的纽扣环节,智能化变电站在智能电网中起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它是坚强智能电网建设中实现能源转换、控制的核心平台之一,是输送电能的重要枢纽。作为采用先进技术、集成化程度高、安全性高、成本低、低碳环保的智能化设备,智能化变电站可以自动控制完成对数据的采集、分析、处理、控制及监测等,实现对全网的实时自动控制、智能化调节及在线分析决策等高级功能,使得电网的运行更加智能化、安全化、可靠化。另外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投入,简化了变电站设备,推进了可持续发展,实现了资产最优化配置。同时,智能化变电站还是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式能源的间歇性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的接口,是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重要一环,是实现电网运行模式转变的关键,更是国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环节。

总之,智能化变电站在智能电网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是智能电网建设的需要,更是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四、08雪灾的反思

08年1月到3月,我国南方地区出现罕见的持续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造成了冰冻灾害。供电线路上覆盖的冰大大超过最大承受标准,因而对输电设备产生巨大破坏,共计15座500kv的变电站停电,86座220kv的变电站停电,2016座35kv以上变电站停运,对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造成了威胁。此次灾害敲响了中国的警钟,我国电网结构规划不尽合理,建设规划合理的电网结构成为电网发展的方向。在发展安全可靠合理的电网系统中,智能变电站凸显出其优势作用,实时采集各设备运行数据并及时分析处理反馈,可以实时不间断地对各个设备进行控制管理,从而优化了电网的结构,强化了电网之间的连接,使其抗风险能力加强,避免了08雪灾中大范围电网被破坏的情况的再次发生。智能变电站使电网结构合理化,提高了电网抗风险性,大大提高了电网运行的安全可靠性。

五、结束语

我国智能电网及相关技术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我国一直致力于建设一个坚强的智能电网,作为智能电网不可或缺的纽扣环节,智能变电站实现了对电网试试运行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与共享反馈,从而实现了对电网的智能化控制与调节。随着国家电网公司的两个转变(电网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战略的不断推进、尤其是“三集五大”体系(人力资源、财务、物资集约化管理;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体系)的建设,智能化必将是变电站的长期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高翔,张沛超 数字化变电站的主要特征和关键技术 2006,30(23)

篇13

中图分类号:F40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企业发展的现状及项目管理现状分析

与传统的建筑工程相比,建筑智能化工程涵盖了更多的科技手段,它以建筑作为科技施展平台,将通讯、电子、网络、传感、多媒体、自动控制、计算机等科学技术相结合,利用自身的集成技术来实现建筑设备、通讯的自动化,为人类提供高质量、高舒适、高稳定性的建筑居住环境。目前我国建筑智能化专业承包企业已经具备相对成熟的发展条件,而且按照企业的规模与建设能力将企业资质划分为三个等级,一级资质的企业最具优势,几乎可以承担各类建筑智能化工程的施工项目。因此,各大中型建筑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企业纷纷争取申请一级资质来提升自己企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资质实力的提升也相应地带动了建筑智能化企业在管理方面的改革,就以项目成本的管理而言,也经历了不同层次的发展与深化,虽然部分企业在智能建筑的成本管理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能够代表我国建筑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行业的全面发展。就整个行业而言,其项目管理仍普遍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与待完善的地方,这与工程行业的进步有着必然的关系,因为传统管理的方法已逐渐适应不了市场经济的需求,在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便无法良性地形成新型有效的管理方法,由此而影响了工程整体的经济效益。

二、企业项目成本管理中的问题具体分析

建筑智能化企业在成本管理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首先体现在思想观念上的落后,面对建筑智能化工程行业的独特性,部分企业却无法从根本上意识到应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的重要性,一味的生搬硬套建筑行业的常规管理方法对其进行管理,没有专门的成本管理方法对其进行管理,导致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不切合实际、滥用不科学的管理方法对成本进行控制管理,无法做到良性的变通;企业的决策层和管理层往往没有制定相应的成本管理规划,也没有阶段性的总结;方法上的落后从根本影响了成本的有效控制。其次体现在项目成本管理体系方面的缺失,目前我国的建筑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企业中很少有企业意识到成本管理体系的重要性,无法进行针对性、特殊性、有目的性地管理,有些企业甚至连像样的管理制度都没有,更说不上项目成本管理与项目进度管理及项目的质量控制相结合起来的整套管理体系,因此而造成成本预测与规划方面的不足,无法对项目成本进行有效地控制。

另外,整个行业的管理水平普遍不高,属于粗放式管理。在建筑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中,由于管理人员的成本意识淡漠、管理理念落后,造成了 “技术管理与成本管理相分离”的情况;许多管理人员根本不了解建筑智能化企业的行业特点,对整个预算、施工、竣工过程毫不知情,在成本管理方面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只是依靠自己以往的管理经验去对建筑智能项目的成本进行控制管理,造成了整个企业项目成本管理水平的严重滞后。

三、浅谈建筑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企业项目成本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成熟、科学的项目成本管理体系

以科学的成本管理理念为基础,结合当前市场的实际需求与自身企业的发展特点,建立一套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项目成本管理体系;此体系以项目成本管理为主线,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要求在成本管理中,整个项目开始前必须对建筑的施工环境进行实际考察,管理部门的工作要与设计部门的前期准备工作同步;管理人员对整个施工的环境要有了解,才能做好成本管理,对其各项支出作出预测与估算;要紧密地将施工设计、施工过程、竣工验收与成本管理联系到一起,根据每一个阶段的不同特性来加强对成本的控制,保证最低成本的可行性;要制定可行性较高的优化方案去取代原有的传统管理方案,对实际值偏离目标值的情况在预先就应该列入考虑范围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成本的目标进行相应调整。

(二)建立完善岗位责任制

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要完善相关的行政责任制度,首先项目经理作为项目成本管理的首要责任人,应当对各部门的工作做好全面的统筹安排,首先是在成本控制管理工作方面,首先应当对成本管理事项具体的分工安排到个人,使每一管理环节都能够做到问责有人,杜绝出现相关的成本问题时,管理人员相互推诿的现象。另外还要就盈亏情况做好充分的分析和掌握,以便及时对出现的负亏问题进行整改,将损失降到最低;其次做好工程部门的工作协调,因为工程部门作为工程项目整体技术和进度的主要负责部门,要在保证质量和工期的前提下,多在施工中应用先进的技术,用技术优化的手段来降低工程的施工成本;再次,在合同管理与实施过程中,要做好工程款的进度款催款工作,及工程项目方面出现的赔偿事宜处理等工作,财务部门要切实加强合同的预算管理工作,以保障实际成本支出不超出预算,在财务上要对项目的具体财务收支仔细掌握,并对资金的调度做好合理安排。其他的部门和工程小组间应做好配合,为工程的创收节支目的尽到自身的职责。

(三)加强技术措施的改进优化

首先要进行制定先进的、科学的、合理的项目施工方案及成本控制方案,以便对工程工期及施工做到系统的指导安排,实现科学性的缩短工期,优化质量节约成本的目的,在建设方案中要考虑四个方面的内容:施工工艺、施工进度、机具组织和资金安排,由此能看出建筑智能化施工方案的制定,对于项目的成本管理具有着关键的作用。其次在建筑智能化施工过程中,还应加强对新型工艺方法及新型材料等应用以优化成本结构和提升项目品质。最后要在质量上严格要求,最大化的杜绝出现项目工程的返工,并通过科学化的验收形式减少验收的时间,使工程的交工事宜提前完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约工程的成本费用开支。

(四)经济措施的优化

在经济措施方面可进行四个层次的优化,首先是在人工费用的控制管理,改善劳动力组织的组织形式,最大化的减少工程施工人员的窝工现象,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加强对建设人员的技术培训及素质教育,以增强其职业素养及劳动的纪律性,做到非生产用工及辅助用工等方面的人员比例安排达到合理性,实现人力资源方面的合理化压缩。其次,就工程的材料方面也应加强控制管理,通过对材料在采购及运输和收发保管等环节的科学安排,进行应用成本的控制,减少在各环节不必要出现的损耗,以节约材料的采购损耗费用。说到损耗,必须要就现场材料的堆置做到科学安排,避免出现反复搬运,既浪费人力也容易出现材料损坏的情况,就材料的使用方面,要实施进场验收前的检查试验及施工的限额取料管理制度,最大化的杜绝材料使用的浪费,真正做到物尽其用。第三,就机械的费用也应进行良性的管理控制。其表现通常体现在机械的正确选配及设备的合理利用方面,并要对机械的日常保养维护工作,做到定时定期的检查维护,以此来保障机械性能的完好率及利用率,增强施工使用的效能性,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机具窝工或机具维修等损失,提高机具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机械的使用费用。第四,对于管理费用和其他间接产生的费用也应做好控制。其方法通常是精简管理机构,以合理的管理梯度与层级等方式进行管理费用的有效控制。对于间接费用的控制要通过加强合同管理,严格审批报销流程等方法进行规范。

结语:

纵观现今建筑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企业的发展,如若能在项目成本的管理上采取适当措施,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与行业发展的趋势,结合建筑智能化工程本身的独有特征去改进企业内部项目的成本管理方法,利用控制成本来提升利润和发展企业,那么将极大程度地提高我国建筑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行业的利润空间,企业规模也可以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 左强.完善企业项目成本管理之我见[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8,28(7):44-47.

[2] 吉彩勤.谈制造型企业项目成本管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9):53-5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