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28 16:56:5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新古典金融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摘要:功能与结构金融认为,在制度内生给定下,交易成本和行为方式对无摩擦新古典均衡预测存在较大偏离时,新制度会朝着抵消这种无效率的方向发展,新古典模型在长期对资产价格和资源配置近似有效。
关键词:金融制度;功能;结构;均衡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6)09-0030-03
一、功能与结构金融的理论基石
功能与结构金融建立在三大理论基石之上,新古典金融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只有三种理论的结合,才能同时解决金融制度设计的两个重要问题――均衡价格确定和鉴别有效金融制度结构及其演进方向。
新古典金融理论是功能与结构金融的理论起点,其理论假设前提是:人完全理性、所有人拥有相同的决策信息(即信息对所有人都是对称的)、市场完全竞争并且不存在交易成本。新古典金融理论建立在有效市场假说基础上,以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和现代资产组合理论为基石,着重研究金融资产的均衡价格和金融市场效率问题。阿罗-德布鲁-麦肯锡(Arrow-Debreu-Mackenzie)证明:如果新古典金融理论基本假定成立,任何金融资产的配置方式都是均衡有效的,此时金融制度就没有必要存在。新古典均衡和金融制度结构无关,所以新古典均衡在金融制度结构演进中是非常稳定的。新古典金融理论很好地解决了金融制度设计的第一个问题,即均衡价格的确定,但是仅凭新古典金融理论无法完整地鉴别有效金融制度结构及其演进方向。此时,新制度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提供了恰当的理论导入。
新制度经济学基本假定是:制度内生、信息不对称、取得信息具有成本、交易成本为正。科斯证明:当交易成本(包括信息成本)为正时,不同的制度安排具有不同的配置效率。只要存在交易成本,制度就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制度可以减少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因此,制度结构及其演进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显得十分重要。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存在和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它们可以减少各种交易成本,以实现金融资产的有效配置。
另外,交易成本的存在使金融制度结构发生内生变化,即产生金融中介,使得较高个人交易成本对新古典均衡影响最小化。
行为金融学以心理学对人们决策行为的有关研究成果为基础,认为人是非理性的。由于外界环境的不确定性,人在交易过程中,存在着类似过度自信、后悔厌恶、过度反应、过度控制等行为偏差。行为金融学以行为资产定价理论和行为资产组合理论为基石,主要研究金融市场的无效率和人非理性对新古典均衡的偏离。从这个角度看,金融制度存在的意义是为了减轻或者消除人非理性对新古典均衡的偏离,以实现金融资产的有效配置。总之,交易成本和人非理性虽未改变新古典金融理论确定的均衡价格,却可以鉴别出有效的金融制度结构及其演进方向。
二、功能与结构金融的内涵与特征
金融制度结构是指金融制度具体结构,包括特定的金融中介、金融市场、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实践组织和支持性的基础结构(例如监管准则与会计制度)。金融制度功能就是在不确定环境下跨越时空地配置金融资源,它可以分解成四个基本功能:第一,动员储蓄。聚集分散的储户资本的过程,它包括信用工具的运用与创新、金融服务与营销、声誉机制的建立等;第二,配置资源。将聚集的资本在一定范围内分配给进行最优化“生产性”使用的投资者,即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第三,监督经营者并实施联合控制。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必然妨碍储蓄资源向最优化“生产性”企业的转化。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进行有效监督和实施联合控制。第四,便利交易和分散风险。金融中介的规模经济可以降低交易费用,而各种金融工具的存在使降低风险成为可能。
功能与结构金融是上述理论的有机结合,在功能与结构金融中,功能是“锚”,属于外生变量,结构则是内生变量。金融制度的功能主要是通过金融制度结构实现的。一个设计良好的金融制度结构可以较好地实现金融制度功能,也能更合理地配置资源。功能与结构金融在分析金融制度结构及其演进时,认为金融制度基本功能是促进金融资产的有效均衡配置,这里的“有效”是一个长期均衡动态过程。在上述框架中,有效的金融制度结构是内生决定的,其演进方向足以抵消交易成本和人非理性对新古典均衡造成的偏离。
功能与结构金融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第一,强化功能、淡化结构。在新古典金融理论框架内,任何金融资产的配置方式都是有效均衡的,也就是说金融制度结构是不重要的。但是,新制度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指出,交易成本和人非理性是客观存在的,这会使金融资产的配置偏离新古典均衡。此时,金融制度的基本功能就具体表现为减轻交易成本和人非理性对新古典均衡的偏离。由于各国的文化、法律、传统、社会结构、技术条件等不尽相同,只有特定的金融制度结构才可以达到金融资产的有效配置。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各国的文化、法律、传统、社会结构、技术条件等也会发生变化,此时,有效的金融制度结构又将采取不同的形式。换句话说,有效的金融制度结构不是恒定不变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衡量一个金融制度好坏的标准是它在多大程度上减轻交易成本和人非理性对新古典均衡的偏离,而不是金融制度结构的具体形式。
第二,强调金融制度结构演进的内生性。在功能与结构金融框架内,金融制度结构及其演进具有内生性。具体地说,当交易成本和人非理性产生对新古典均衡的偏离时,设计良好的金融制度会发生内生响应以最大限度地减轻这种偏离。现实中,这种内生响应会不会发生取决于制度的灵活性。功能与结构金融认为金融制度结构内生演进的根本力量是微观金融主体追求利润。由于人的交易成本和非理性程度各不相同,所以对新古典均衡的偏离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此时,交易成本小、非理性程度低的人就成为金融产品(或服务)的供给者,而交易成本大、非理性程度高的人就成为金融产品的需求者。前者追求利润的结果必然导致金融产品的最终价格一定等于交易成本最小、非理性程度最低的人的边际交易成本,此时整个经济对新古典均衡的偏离程度也是最低的。
第三,注重金融创新对金融制度设计的螺旋引领作用。金融创新泛指金融制度内部出现的一系列新事物,包括新的金融产品、新的融资方式、新的金融市场、新的支付清算手段以及新的金融组织形式与管理方法等,其中金融产品创新构成金融创新的核心内容。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中介及金融市场的发展密不可分,大量金融创新产品的历史表明,金融产品最初由金融中介创造,最终发展到整个市场(Finnerty,1988)。金融中介根据顾客的需要创造出新的产品,一旦产品为人们熟悉,并且有标准的术语之后,这个产品就可以服务大量的顾客同时也成为在市场上可交易的商品。这种新商品的交易市场的出现,顾客又有对冲新风险的需求,金融中介又创造出更新的金融产品,如此反复,形成螺旋式交互发展之势。因此,从动态意义上说,金融中介和市场在提供金融产品方面是互相补充的:金融中介适合低交易量的、定制化产品;而市场的优势在于提供高交易量的、标准化产品。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金融创新产品的最早出现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随着金融创新产品的标准化,产品从中介转向市场,成交量就扩大,而增加的成交量又减少边际交易成本,一方面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另一方面激励中介创造出更新的金融产品。从行为金融学的视角看,金融创新产品的出现直接和人非理性有关(Larry,Shiryaev,1993)。例如,投资者普遍存在一种被称为“后悔厌恶”(regret aversion)的非理,即投资者厌恶对先前投资决定的后悔,此时,市场就会有对“回顾”期权(look―back options)的需求。“回顾”看涨(看跌)期权赋予期权的买方在效期内以最低(最高)交易价格购买(卖出)标的证券的权利。在设计良好的金融制度下,金融中介就会创造出这种期权以满足投资者需求。因此,投资者通过支付固定的期权费就确保在期权有效期内不会对投资决定后悔。可见,“回顾”期权的创新直接消除了“后悔厌恶”这种非理,金融产品创新一方面消除了交易成本和人非理性对新古典均衡的偏离,一方面促进了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因此,金融产品创新在金融制度演进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对金融制度设计具有螺旋引领作用。
三、启示
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而言,金融制度设计不仅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功能与结构金融为金融制度设计理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它强调金融制度基本功能,对金融制度结构具体形式没有统一要求,金融制度结构可以由各国经济环境、人口情况、技术等综合因素决定。结合我国实际,目前紧锣密鼓的金融制度改革归根结底也是金融制度设计问题。
从功能与结构金融看,我国金融制度设计中重要的不是各种金融机构的设立,而是金融资产的合理定价问题。在组织结构上,我国金融制度各种机构设置已基本完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证券市场、保险公司、基金以及各类财务公司、投资公司、信托公司等机构种类基本齐全。但各类金融机构的大股东是国家或者其人,基本上都是国家的一个机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金融机构。另外,我国绝大多数金融产品的定价是国家直接定价,这一法定价格离均衡价格差距甚远,导致金融资源配置的无效率;金融资源配置的无效率又导致很高的交易成本和人行为的严重非理性,反过来又加剧了资源配置的无效率。鉴于此,我国金融制度设计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突破:
第一,完善金融机构功能。金融机构设立的目的是提供金融服务。人民银行要专司中央银行功能,主要负责货币政策;各商业银行要产权清晰,独立经营,彻底断绝和地方政府在人事、财政上的联系;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以及各类财务公司、投资公司、信托公司的定位也要准确,要规范操作。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只做“裁判员”,要“大义灭亲”,对违规操作者要严厉惩罚。
第二,建立金融资源合理定价机制。资源配置的关键是价格,不合理的价格容易导致资源配置体系扭曲。在金融制度较发达条件下,最好走市场化定价之路。鉴于我国实际,金融资源价格只能逐步放开。某些关键金融资源,即使国家定价,也要接近“均衡价格”。对一些涉及面比较广的金融价格,如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一定要保护中小储蓄者、中小贷款者的利益。
第三,注重发挥民间金融资本的作用。金融制度设计中,实施金融功能的机构可以是国家所有,也可以是民间所有。我国民营企业对GDP贡献占70%以上,但在融资上受到歧视,而效率比较低的国有企业融资相对顺利,这是金融资源浪费的例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就是融资难,政府可以考虑让民间资本组成民间银行,主要功能定位就是服务于中小民营企业,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更好促进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增长。
第四,建立金融创新的正向激励。金融创新是金融制度设计演进的引擎,而金融创新需要某种激励,激励的目的是造就能降低交易成本,获取超额利润的机构创新能力。我国政府应该为金融创新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特别是有效地保护专利、保护知识产权;积极培育微观金融主体的创新意识;建立竞争性市场机制,消除不必要的垄断。
参考文献:
[1]Merton,R.C.,Z.Bodie.The Design of Financial System:Toward a Synthesisof Function and Structure (P) .http://nber.org/papers/w10620
[2]Williamson,Oliver E.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How It Works:Where It is Headed\[J\].De Economist, 1998,Vol146,No.3:23-58
[3]Shiller,Robert.Human Behavior and the Efficiency of Financial Markets[M].in Handbook of Macroeconomic &1999;Vol.1:1305-40
经济学和心理学两个在发展过程中有着割不断关系的学科,在现在越来越表现出了相互融合的趋势。金融学作为经济的皇冠,在这场变革中当然也是产生出了行为金融学这一巨大的成果,集中体现就是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始终坚持自己是心理学家的kahneman。但是在现在的行为金融学中,主要的心理学理论还是认知学派的,而且多是以经济学的方式来利用心理学的理论。本文就是在于探讨用除认知心理学以外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在改善投资者投资能力可能性,尤其是利用深度心理学的方法。
一、行为金融学的发展来源
1776年,斯密《国富论》的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独立,此时经济学被定义为对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科学。到了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代表人物马歇尔那里,他说::“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提到的两个基本假设之一的:人们充分利用所有可以获得的信息做决策,这一假设就足见对人的重视。为以后经济学在在对人的讨论方面奠定了基础,虽然这里的人是完全理性的人。
1947年herbert simon考虑到人的心理因素在经济行为中的作用,提出“有限理性”理论。“有限理性”是对新古典经济学关于“绝对理性”的否定,经济学对人的认识开始考虑现实的人的实际情况。
到了20 世纪70 年代, 心理学家kahneman 和tversky基于认知心理学的理论, 在“有限理性”假设的基础上, 更进一步提出了既非完全理性, 又不是凡事皆自私的“现实人”假定。他们的《不确定状态下的判断:启发式法则和偏差》和《前景理论:风险状态下的决策分析》两篇文章中侧重于研究人们在风险下进行判断和决策的过程,提出了决策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前景理论”。kahneman也因为在此方面的突出贡献获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该理论对行为金融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的提出标志着行为金融学的真正兴起。
二、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体系
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 finance)是一门介于心理学和经济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就是以决策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探讨投资者的真实投资决策过程中的行为规律及心理机制,试图去解释在决策过程中,情绪和认知过程是如何对投资者的具体投资活动产生作用的。行为金融学将金融学、心理学、行为科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融合在一起,来研究投资者实际决策行为对金融市场的运行和金融产品的定价的影响。
hersh shefrin认为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主题分为三部分:直觉驱动偏差、框架依赖和无效市场。启直觉驱动偏差主要是指投资者在形成认知和做决策时存在着一些经验规则及与此相联系的系统性偏误, 从而导致个人在金融市场上表现出一系列的偏差。框架依赖是指个人因为情景和问题的陈述与表达不同会有不同的选择。无效市场是指在直觉驱动偏差和框架依赖的作用下导致价格偏离基本面价值。
在这三个主题中,要追究根本无疑前两个是主要讨论的对象,不只是因为无效市场是由他们产生,而且更重要的是前两个方面都是关于人的行为偏差的描述。在此试图用深度心理学的观点来解释这些行为的原因,已达到利用深度心理学的方法来帮助投资者提高投资能力的目的。
在直觉驱动偏差中,hersh shefrin主要指出了下面的一些影响人正确抉择的经验规则:典型性、过度自信、锚定、模糊性规避。在框架依赖中主要指出了:损失厌恶、协调决策、享乐式编辑、认知与情绪方面、自我控制、后悔、货币幻觉。
三、深度心理学在行为金融学中的应用方式
从以上对现在行为金融研究的陈述,发现在行为金融学还是主要在研究一些“金融怪象”,这些现象是用经典的金融理论所解释不了的,而且用的方法基本就是由心理学借鉴过来的实验法,在此基础上利用认知心理学的理论作基础来帮助解释。也就是说,在现有的行为金融学里还是在用基于统计学的研究来解释人的行为动机。那样对个人投资者来说,他们即便了解了这些现象但对自己的实际帮助在那呢?因为这些现象的根源很深,我们在实际的投资过程中尼要认识自己的这些错误都很难,你说要完全改过那就是更加的难上加难了。所以说需要用另外的眼光,用一种更加长远的方式来认识这些问题,从而寻找方法来逐渐帮助个人投资者来提高其投资能力
在kahneman的理论体系里,他提出了一种将人的认知过程区分为“直觉”和“推理”,并对二者做出了详细的区分。通过这个行为金融学里重要的理论——前景理论的前提,会发现直觉是很多很多错误的根源。这也就自然的想到了荣格关于人的意识功能的划分:感觉、思维、情感和直觉。在荣格这里,直觉是“直觉这种功能使你看见实际上看不见的东西,这是你自己在事实上做不到的。但直觉能为你做到,你也信任它”;“在你必须处理陌生情况而又无既定的价值标准或现成的观念可遵循的时候,你就会依赖直觉这种功能。”和“但你处于一种直觉的状态,你通常不再注意细节。”,可以看出这和kahneman给直觉的功能是一样的。
在荣格看来直觉更多的事无意识的表现,它可以无处不在的通过域下过程来影响你。这就是问题的所在那就是要改变直觉,就需要深入我人类的无意识当中来认识它和改变它。也就是说,最深刻的变化应该是从无意识的工作进行起。在这种情况下,荣格学派代表的深度心理学就是要针对人类的无意识来进行工作的。那深度心理学在行为金融学领域,也就是在帮助个人改善投资能力是最彻底和最好的。
参考文献
一、概论
在开始A股市场行为金融的分析研究之前,我们先系统的回顾一下现代金融理论体系架构,以明确行为金融学的地位和这方面的研究可能存在的学术贡献。新古典金融理论建立于两大金融理论基石,一是以Markowitz的资产组合理论[1]为先的资产定价理论,另一个是以Fama对市场有效性研究为先的有效市场理论[2],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新古典金融理论的体系架构。新古典金融最早的构建来自Markowitz的博士论文《投资组合选择》(Portfolio Selection)[1],该文于1952年发表在《金融学期刊》(Journal of Finance)上,开创性地利用数理统计的语言描述了金融市场上投资者的行为,奠定了金融学定价模型的基础,成为了现代金融理论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资产定价理论以外的金融学另一重要理论基石是有效市场理论。70年代 Fama等人提出了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EMH)[2],并给出了金融市场价格运动规律的实证检验思路。
继资产定价理论和有效市场理论以后,金融理论的框架基本构建清楚,然而随着金融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金融理论与金融证券市场的现实正不断发生着冲突,基于投资者理性和有效市场假说的传统金融理论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大量实证研究也表明,金融投资受到人的行为、心理感受等主观因素的影响,投资者总是用有限理性的态度作出决策,存在认知偏差和有限理性的现象。
Banz在1981年的发现[3]又打开了新古典金融理论的另一扇窗户,Banz发现金融市场存在系统性的异象,他首先提出了小公司效应异象,即小公司收益高于大公司收益,即使经过风险调整之后,溢价依然存在,该异象的发现无法从经典理论给予解释,随后发现的金融市场系统性的异象还包括时间异象等等,这些异象的存在需要更新的理论予以解释,在此之上发展出了行为金融学。行为金融学是金融理论领域的一个革命,在过去的十多年中这场革命引起了学术界的强烈反响,挑战了传统金融学的统治性地位,构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行为金融学假设投资者具有系统性的行为偏差和投资决策的非理性,恰恰能够就资产定价和市场效率中的很多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因此基于行为金融的证券市场分析,可以为证券市场中大量的异象提供强有力的解释。
作为一个刚刚起步10多年的新兴市场,A股市场是一个典型的散户市场,具有高投机性、高换手率及个股波动剧烈等特点,心理因素严重影响着A股市场的投资行为。而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可以用来分析A股的投资者的行为,从而对A股资本市场有进一步的认知。首先,A股投资者结构是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尽管证券市场是经济的晴雨表,但投资者结构组成在短期决定了市场行为。目前在沪深交易所开户的个人投资者近9000万人,其中50万元人民币以下投资者完成的交易约占股票交易总量的60%,这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一个显著特征。以中小投资者为交易主体的A股市场决定了短期投机氛围。基于此点,赵学军和王永宏研究了投资者的处置效应即投资者有太长时间的持有亏损股票而太短时间地卖掉赢利股票的倾向[4]。另一方面,也有观点认为A股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也有存在机构通过操纵上市公司基本面信息来影响股票交易价格获取超额收益的可能。这方面的研究包括:赵涛和郑祖玄研究了机构投资者交易行为对定价机制的影响[5];朱建民也讨论了券商的证券投资行为的演化趋势[6];另外从行为金融学角度,刘俊阐述了机构投资者的行为模型[7]。但是,A股市场有其特殊的发展规律,因此也出现了一些特有的现象。而对于这些A股市场的异象,目前很少有相关的研究涉及。因此,本文从股票账户及活跃度、一字板个股现象透视、概念股板块现象分析等三个角度来观察A股的投机行为。
二、股票账户及活跃度的分析
1、新增股票开户数
自2006年初以来,考虑到券商经纪业务每年开发客户带来的增长,从股票开户数每年增速的变动率来看,股票市场指数对增速的影响非常大,最初几年两者关性极高,随着市场开发程度的增高,相关性有所降低,总体相关系数达到0.72。
从周度数据来看,新增股票开户数与上证指数的相关性达到0.6,在上证指数在2007年10月达到历史高点6124之前,周新增股票开户数在2007年5月率先达到历史高点178万户。
2、活跃度分析
截至2013年10月份,A股股票账户数达到1.74亿户。从2008年以来周度交易数据上看,平均每周有36%的持仓账户,参与交易账户大概占持仓账户的5.6%。结合沪深两市的成交金额来看,每周参与交易的户均成交金额在6.4万人民币左右,这再次印证A股市场投资者结构以广大散户为主。
三、从市场表现看投资者行为
作为群体中的一员,个人投资者容易受到群体情感的感染,倾向于采取与群体行为相近的行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放弃自己的偏好与习惯,并忽略自身可获得的信息,而对于个体来说这些行为往往是不可思议的。一些典型的社会心理学现象包括认知的系统偏差(systematic biases) 、信息串流(information cascades)和羊群效应(herd behavior)。行为金融学认为,人们的此类社会心理特征可以很好地解释金融市场中热点频繁出现的现象,市场泡沫和金融危机的发生也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从从一字板股票打开后的表现,市场概念股联动效应两个方面来考查A股市场的羊群效应。
1、一字板现象透视
这里并不论述涨跌停板制度本身带来的暗示作用,仅从一字板个数及之后开板表现来管中窥豹。2000年以来截至2013年11月8日的数据统计显示,发生过涨停一字板股票次数为4299股次,持有30个交易日后绝对收益率为3.68%,相对上证综合指数的超额收益率平均为0.75%,表明整体上一字涨停板股票在打开涨停后动量特征明显。同期发生过跌停一字板股票次数为1985股次,持有30个交易日后绝对收益率为7.1%,相对上证综合指数的超额收益率平均为4.59%,表明整体上一字跌停板股票在打开跌停后反转特征明显。从收益率上看,跌停一字板反转特征强于涨停一字板动量特征。
2、概念股板块现象分析
概念股相对业绩股而言,主要依靠某一种题材比如资产重组概念,自由贸易区概念等支撑价格,不需要有良好的业绩支撑。概念股通常具有某种特别内涵的,而这一内涵会被当作一种选股和炒作题材,成为股市一时热点。从近两年的85个Wind概念板块交易数据上看,这类股票爆发时的特点有: 短时期大幅上涨、 超额收益明显、集群效应明显、高换手率等特点。具体来讲,统计分析的85个概念板块,在各自的爆发期间,持续周期平均在41个交易日,对应的日历周期在2个月左右; 板块振幅平均达到44.12%,最高达到147%;区间个股平均绝对收益率达到44%;相对上证综合指数,概念板块爆发期有非常明显的超额收益,区间个股平均超额收益率达到20.84%,最高达到77.65%;个股的平均换手达到1.47倍,最高达到3.65倍。
四、结论
从投资者结构上看,A股是典型的散户市场;在交易行为上,投资具有一定的羊群效应,从一字板股票交易数据上看,涨停一字板动量特征明显,跌停一字板反转特征明显。A股市场上持续的主题的是概念股的炒作,最近2年的Wind概念股统计数据显示概念股在爆发期间具有短时期大幅上涨、 超额收益明显、集群效应明显、高换手率等特点。从这些现象,人们应该从更高层次上思考;在股票市场牛市时期,监管机构需要加强对投资者风险和证券市场基本知识的教育,而在证券市场熊市时期,监管机构更应着注重立法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以保持二级市场活性。
参考文献:
[1]Harry Markowitz. Protfolio. 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52, 7(1), 77-91.
[2]Fama E F. The Behavior of Stock Market Price. Journal of Business, 1965, 38, 34-105.
[3]Rolf W. Banz.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turn and market value of common stock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81, 9(1), 3-18.
[4]赵学军、王永宏. 中国股市“处置效应”的实证分析[J]. 金融研究, 2001(7).
[5]赵涛、郑祖玄. 信息不对称与机构操纵[J]. 经济研究, 2002(7).
[6]朱建民. 证券公司证券投资行为研究[J].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5).
[7]刘俊. 机构投资者的行为模式与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J], 新金融, 2002(1).
[8]张雄等 投资者结构与期限结构对期货市场效率的影响研究 证券市场导报 2010年4月号
与相关的其它学科相比,金融学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如何解决不确定性带来的问题,也可以说,所有不确定的问题都能通过金融学的准则解决,这使得金融学的研究和运用范围逐渐加大,在与金融学没有联系的问题上,例如,在市场波动大的情况下,企业应当采取何种措施去应对市场价格、产品需求、客户的要求,在环境保护方面,国家应当采取何种措施解决环境污染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等等,都可以通过金融学的思维去合理的解决问题。
(二)时间价值
这是金融学不同于其它学科的重要之处,在不同时间里,不能够把相同的产品进行比较,一定要把资产带来的风险和补偿考虑其中,事实上,这是一个资源的时间配置过程,在资源配置上,金融学能够具体的解释其原则,并且能够强化个体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存在的不同能力,即在同等盈利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以及在同等风险水平的基础之上,如何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以使企业更好、更快的向前发展。
(三)能力
能力问题是金融学家非常关心的问题,但是,金融学家对于能力概念的理解与经济学家不一样,能力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开拓市场、研发技术、更新设备,金融学家认为能力主要从两方面确定:一方面是获取、创造信息的能力,在金融学的研究领域里,很多都是以信息拓展开的,所以,最具体体现的代表就是信息的创造;一方面是资产头寸的关系,充分合理的头寸关系使得个体能够克服以后的不确定性,这是导致企业兼并的基础,而且也在实践中得以验证。
二、均衡的分析
在经济学里,均衡是问题研究的重要方面,但是金融学里的均衡和经济学里的均衡有着很大的不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价格均衡问题,在经济学里,主要的标志是供求均衡,金融学里,主要是以风险和收益的均衡为主,这两者的意义完全不一样。在研究对象方面,经济学以商品,而金融学以资产,商品和资产的不同就是,商品主要是以满足消费者为目的,资产是以持有者具有的增长价值空间为目的,这使得价格均衡力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供求关系直接影响着商品的价格均衡,风险影响着资产的价格均衡,但是,在这方面,很多学者没有提高重视程度,局限的运用经济学中的价格均衡原理以此解答现实中的问题,典型的例子就是房地产的膨胀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1]。2002年过后,央行不断上调房贷利息,企业想通过此种方式控制极具上涨的房价,最后控制投资房地产的热潮,但是结果却与央行的最终目的相反,这一调整政策没能达到想要的结果,反而促使房价不断的上涨,使房地产业进一步发展,所以,在以往的经济学思维方式下的调整政策,但是却败给了现实。事实上,利用金融学的思维方式去解释此种现象,很容易找到原因,对于金融学的思维方式而言,资产的价值不完全取决于供求关系的均衡,而主要是预期和风险的均衡,提高房产的利率,对于买房的消费者,的确控制了需求,但是对于投资房产的人就不同了,主要原因是,商品的价格均衡主要以供求关系为主,但是商品的资产价格主要以投资的预期和风险为主,导致现在房地产市场不断上涨的原因不是消费者,而是房产的开发和投资商,控制供求关系不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要想使问题得到解决,应当控制房产开发商,所以对于中央银行的调整政策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也就有了充分合理的解释。
三、市场的分析
经济学领域里,市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样的,金融学也是如此,但是金融学和经济学所关注的方向完全不同,主要表现在角度、依赖程度方面。
(一)角度的不同
经济学主要倾向于市场的一些基本特征,依据此特征,把市场分为完全竞争化的市场、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这种分析模式没有从市场的不断波动划分,而是静止的分析。不确定性是金融学的主要因素之一,主要研究和探讨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合理的进行资源的配置,所以更加关注对于资源配置的信息来源和效率程度。因此金融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信息化市场对于资产价格的影响,以此为划分标准,金融机构将市场划分为弱式、半强式、强式有效市场,金融学的此种划分,能够使人们深入的了解市场的不断变化,也能表现出金融学对于市场波动的体系进行完整的研究。虽然人们对于有效市场理论仍存在很多的疑问,而且还没有支撑的依据,但是它的存在仍然是金融学里不可缺少的,并且为金融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此外,由于金融学具有不确定性的金融价值,也能够及时关注市场环境的外部变化,以此为基础,形成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两个重要的研究体系。
(二)依赖程度不同
在这里,依赖主要指的是市场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科研成果,虽然,经济学也依赖市场,但是同金融学相比,经济学的依赖程度要小很多,主要是微观金融学,原因是其关注的问题主要是资产的定价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是通过市场的信息确定的,虽然,有效市场理论仍然不能准确的反映当前的金融市场,但是投资者们更相信市场的真实性,这些足以表明金融学的研究与发展对于市场的依赖。虽然,大部分企业能够掌握主观的定价模式,并且能脱离市场,但是,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模型的建立主要依据市场环境的变化,所以,也在暗示市场对金融学发展的重要性。
四、理性的分析
在经济学里,理性是其研究的一项基本内容,经济学给予理性的定义是:当收益高于成本时,个体所表现的行为就是理性的。但是这个定义有一个前提,在确定个体的行为是不是理性之前,金融学领域是指导此种做法的,同时,也把现行的成本作为成本的将来价值。但是,利用金融学的角度去分析此前提,很容易发现此前提忽视了金融学所讲的不确定性,因此也同时忽视了收益和成本的时间价值,事实上,在收益度量上,金融学都是以预期效益为理论基础。在对于理性的解释上,金融学家和经济学家的观点大不相同,金融学家会将不确定性、时间价值、个体能力等因素纳入考虑的范围内,使得理性的定义更全面、科学的显现出来,这对于金融学和个体本身都很重要。
五、企业的经营目标
在企业经营目标上,金融学家打破了以往经济学家的理念,虽然分歧依旧存在,但是更加科学和具体化了。以往的金融学家认为,企业追求的经营目标应当是“最大程度的开发企业的市场价值”,但是它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在财务结构影响市场评估上缺乏理论性的指导。此外,管理者和所有者对于最大程度的开发企业的市场价值也存在着争议,管理者对于新的股票发行和市场价值不关心,关心的是公司的财富和融资,所有者关心的是股票所具有的价值,对于管理者感兴趣的持反对态度。总之,在不确定的条件下,最大程度的开发企业的市场价值是金融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
六、金融学思维的发展
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虽然金融学在科研领域里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金融学的发展会随着时代的不同而逐步突破新的技术,在此,金融学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打破以往新古典经济学的思维模式。新古典经济学的价值和牛顿力学在经济学里的位置同等重要,它把时间的逆转性作为基础,运用观察、假设和推理的思维模式,使得复杂化的经济领域转化为形象的数理化模型,而且,在经济领域出现的一些问题,通过认真分析与研究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这使得传统的经济学家十分认同。但是这个看起来完美的思维范式自身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使其严重影响着金融学的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看起来合理的数理化模型,它是以和现实遥远的假设为基础的,例如阿罗—德不鲁—麦其模型的基础就是资产定价理论,但是这个模型以脱离实际的假设为基础,与实际状况相差甚远,这样一个脱离实际的假设做基础,得出的结论不能真实的反映现实世界的状况,例如有效市场的理论,投资者是客观理性的、投资者的预期相同、投资者可以找到替代品等等这些假设都是与现实不同的,而且,在理论上,也同样没有支撑的条件,所以,怎样正确的运用数理化的模型手段,是金融学以后必须面对的问题。另一方面,时间的逆转性理论虽然很有说服力,但是却不实用,以典型的布莱克—斯科尔斯方程为例,为了能够更好的和现实相接近,准确的描述变化量的分布形式,他们引入一个非常重要的量——标价值波动率。从数学的角度分析,这个量的引入很好,其促使结果有一定的准确性,这一观点在实际上也得到了证实,但是这个堪称完美的量使得波动率无法正常运用,因为波动率所呈现的是标的价值将来的变化情况,但是标的信息却不能使我们提前预知未来的变动,提前确认标以后价值的波动,以此也就不能够依据此模型确认某一个标的所期待的未来价值了。虽然一些学者认为,标的未来价值波动率可以依据历史的数据进行推算,但是,此种做法恰好违背了他们方程的建立基础——有效市场理论与无套利原则,在有效市场理论中,对于弱势的有效市场的假设,企业的投资人不能通过以往的历史数据去分析当前的价格,未来的价格就更不可能了。布莱克—斯科尔斯方程遇到的困难又一次警醒人们“时间的可逆性”原则对金融学领域的损害,虽然还是有人执着的对模型进一步改进,以此打破前人遇到的困境,但是不管怎样的新模型,假使不能够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里的“时间可逆性”原则,对于所存在的困境,仍不会有太大的突破。在人们的争议下,牛顿主义范式将会被达尔文主义范式所取代,达尔文范式主要强调的是时间的不可逆转性,它和金融学所倡导的时间价值的观点是一样的,这种想法并不是不能够实现,它非常有可能在金融学领域里率先实现,因为其不确定性的原则和金融学倡导的原则一致。例如,在一些已经开始的行业里的改革,例如金融理论的改革已经开始注重研究对象和思想行为的多样性,其研究领域与达尔文的进化论所倡导的精神是一致的,在将来,金融学能否完成达尔文范式的思想,是不能够预知的,但是对于在金融领域里面工作的每一位员工来讲,都是有所期待的。
有为于金融,亦无为于金融
“商界的最高境界,相信是接近道的感觉。摸索中,你知道应该什么时候向左转,什么时候向右转,转的力度有多大。除了道之外,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把你固定住。你越没有自己,道的感觉就越强,你的灵性就越接近上天的力量,进入无为而无所不为的状态。”――这是何志雄先生对于“商”的言论。
“道”虚无缥缈,难以捉摸,但是“商”却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从中亦可以得窥何志雄先生过往的从业历程。顺着其事业的足迹,挖掘其时代脉络下的故事与人生感悟,以及思想的火花,不啻于听一场精彩的演讲,看一本言论新颖的书,让人有灵性之悟,有茅塞顿开之感。
何志雄先生何许人?为香港金融界中一位颇有知名度的专业人士。他在广州出生,在中国知名学府北京大学毕业,先后获得北京大学国际经济系学士学位,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硕士学位,并在中国人民大学中美经济学培训中心(福特班)毕业。1989年他前往加拿大,又在加拿大知名学府多伦多大学求学深造,获取金融学硕士学位,完成向金融专业人才的完美转变,攀登于金融之路上,以本我彰显人生之色彩。
何志雄先生的金融之路是从加拿大展开。当时他主持收购Pacific Gold Corporation,担任执行董事兼副总经理,此为一家在加拿大多伦多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众公司,工作重点为在美国密西西比州的监水井作业。加拿大的工作经历显然令他记忆深刻,为此他用了一年时间,与北京电视台合作,倡议、融资、安排、出镜、写稿,拍摄了一部长达9集的电视纪录片《加拿大纪行》,赞助商包括世界上最大的航空模拟器公司CAE等四家大公司,成片于1994年,并在北京电视台等十四家电视台播出。令他回味起以前因为在中央电视节目主持大赛业余组中获得第四名(现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张泽群当年获同组第三),而得以在电视台工作的经历和在加拿大两家电台从事电台主持的经历。
但何志雄先生的工作重心依然是金融,主业也是金融,1997年回到香港后,他依然是从事风险投资等金融业务,并先后任职于不同的金融公司。他曾为元成基业之首席投资官,此为一香港风险基金公司,主要专注于早期阶段的科技投资及可立即在香港转换成上市股票的投资;他亦曾为香港Laidlaw Pacific (Asia) Limited之执行董事,Laidlaw Global Corporation中国区的首席代表,此为一华尔街投资银行;他并参与了亚洲太平洋电线电缆有限公司对中国及东南亚的所有投资,此为一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十亿美元投资的公司。
这一段工作经历,带给何志雄先生的是更加丰富的行业经验,更加精彩的人生阅历,也为他的金融之路夯实了基础,使他坦然地去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因而在两年前,他加入到文华新城集团,担任执行委员会董事,亦为文华新城集团旗下的文华新城理财顾问有限公司之项目总监。文华新城集团总部位于香港,主要关注首次公开上市及采矿、石油及天然气以及新型能源项目,也是最早进入中国的有关海外上市的财务顾问和矿业方面的投资顾问,刚刚完成世界上最大的铬矿的巨大融资。
何志雄先生在文华新城集团负责投资管理,到此时,他已经拥有超过15年的金融从业经验,已经是一名行业内的资深专业人士。而在金融服务的领域里,没有什么比专业才能更为重要,对于他来说,以国际视野配合区域性的经验,为客户提供更有效的金融服务,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下,是为“有为”,而在他内心深处,却一直保持着“无为”的本心。
在金融之路上,何志雄先生一直努力地去使自己保持一颗童心,在过程之中不为贪欲所迷惑,并时时保持清醒,做一个清醒的好人,在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之间找到平衡,懂得时刻准备好向所有人学习,懂得在社会中如何不断提升自己,懂得如何在不公平的情况下保持公平性。为此他认为要学习的,正是那种共荣共存的智慧,在中西文明中找到生存和统一之道。
而这个“道”,就是一种境界,或许终会达至“无为而无所不为”,在这个“有为”的社会中,发挥最佳的作用。
新古典儒家,君子自强不息
“其实,商界上最重要的,不是你的赚钱能力,而是你的缘分和把握缘分的能力。有了缘分,能够把握,你可以请其它有赚钱能力的人去执行。万事万物,看似孤立,其实,它们都是安排好的。千万人争得你死我活,为什么偏偏是他胜出,都不是偶然的!都是命运安排好的!只有跳出五行六欲的人们,才会真正明白这里的道理!”――何志雄先生之言论。
在何志雄先生身上,最让人叹服的地方,就是他在事业进行的同时,能够融汇人生之哲理,常常思考,每有研究,均能够直指中国传统文化内核。他称自己对国学是业余的研究,但他每年都几乎翻阅百余本相关书籍,亦会在读书有感之时,写下自己的感悟,也会写下一些自己的文章心得,并试图去找到一种能为政府接受、为既有利益者接受、也能够为西方接受并认可的东西。
为此何志雄先生在自我积累的基础之上,提出“新古典儒家思想”。即用先秦思想,配合西方现代可以吸收的东西,核心是中国的传统思想,也必须是中国先秦的思想和基础。因为他认为中国很早就有很多优秀的东西,譬如民主、人权、自由、和在很早就有提出,并不是西方所独有。这是一个可以与西方文明相统一的基础。西方的东西可以学习,只要以中国传统为基础就行。何志雄先生主张,用天的概念统一中西方文明。因此他认为在这样一个状态下,有很多可以做到的地方。比如宗教,它需要重新寻找形式、方法、和传播方式, 应该在全球化的条件下, 各种宗教逐渐统一起来, 而新古典儒家、佛家、道家提供一个统一的基础。
概括来讲,新古典儒家思想是指――先秦儒家思想中的人文主义、人道主义的、人本主义、民本主义、民(人)权主义、与民主主义,但是又与佛家道家背后的人的灵魂部分相结合的、既入世又出世的儒家思想,它是与一切宗教都可以兼容的、人类在行动方法和政治方法上的一套处理哲学,它是全球伦理道德统一和结合东西方文明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是先秦的儒家,是的儒家、自由的儒家、人道的儒家,是“人格单一化”与“俗圣二元化”有机结合的儒家,是与佛道相通的儒家。
中国现在的思想, 应该是以新古典儒家、佛家、道家为核心, 吸收西方文明的精华, 并将其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在形式方面或“术”方面提升自己。在不远的将来,中西方文明两者看上去、感觉上却没有什么区别。就像钢化玻璃与有机玻璃看上去一样, 但两者的物质结构、物理指标是不同的, 只有在一定条件下, 它们的区别才会显现出来。即使在现在的条件下看上去差不多。人们不能拿“相”、“色”去判断“性”, 前者好不一定后者好,反之亦然。但是“性”代表长远的东西,代表“相”可能变动的方向,代表未来可能产生的结果。现在的“色”、“名”、“相”都是往昔种下的“因”所造成的, 包括改革开放、百年抗争的岁月、几千年的专制等等。而当改革开放到今天这一程度, 势力的崛起需要向世界展示新的“色”、“名”、“相”的时候, 中国潜在的“性”, 即中国的儒释道思想才会真正地显现出来。
当然,何志雄先生认为自己还有非常之多的不足,他说自己只是一滴水,“与先人相比,什么都不是”。因而他最喜欢的就是徜徉书海之间,以书为舟,以勤为径,除了每天晚上和周末学习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思考写作更多的东西。最直观的主题就是,做人、生意、文化与社会之间的平衡,即从做好人,做好生意,引领文化,创造价值,并身体力行地去回馈社会,做好事,做善事,做一个普通的人应该做的事。
何志雄先生相信――您的善行,正在影响着周边的人,影响着他们的从商之道和为人处事的方法。就像千万个发光点一样,逐渐的,光会越来越亮,善的力量越来越大,世界因您而改变。因此何志雄先生在投资中的理念就是,以快于别人几步的方法进到一个别人还没有意识到的领域,然后通过经营赚钱,达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这样一个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