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建筑设计规范与标准

建筑设计规范与标准范文

发布时间:2024-03-28 16:56:5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建筑设计规范与标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建筑设计规范与标准

篇1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social economy is growing, China's construction market vigorous development. As the guid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standard increasingly underlines can not adapt to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market. Architecture design standard lag hindered the development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lso influence the construction market prosperity.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performance standard for development, our country's existing i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standard all kinds of problems, hinder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our country, and building design standard also faced a revolutionary change and reform.

Keywords: construction; Design code; Architecture design; questio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建筑的日益复杂化、综合化和多元化给建筑设计带来了难度和进一步的挑战。因此由政府或立法机关颁发了建设设计规范来规定对新建建筑物所作的最低限度技术的规范要求。建筑设计规范的内容和条例一般分行政实施和技术要求部分。行政实施部分规定建筑主管部门的职权,设计审查和施工、使用许可证的颁发,争议、上诉和仲裁等内容。技术要求部分主要包括:建筑物按用途和构造的分类分级;各类或各级建筑物的允许使用负荷、建筑面积、高度和层数的限制等;防火和疏散,有关建筑构造的要求;结构、供暖、材料、照明、通风、电梯、消防、给水排水、通信等的基本要求某些特殊和专门的规定等[1]。有些国家的大城市还制定与建筑设计规范平等的火警区域规范和分区规范。前者规定市区由于防火要求不同而对区内建筑物提出的技术要求,后者规定不同区域内的建筑功能类型以及对建筑物高度等的限制。

建筑设计规范作为指导性原则,它的目的不仅保护人类生命和相邻建筑或其他财产安全的需要,同时保障人们生活环境的质量和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适应市场的不断变化发展[2]。而我国现行的建筑规范在很大程度上已不能满足经济和技术水平的发展需要。虽然建筑设计规范提高工程建设科学管理水平,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功不可没,但现今的建筑设计规范中存在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发现了一部分建筑设计规范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面在以下各方面:

一、 建筑设计规范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设计规范作为控制、指导建筑设计的标准,其中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地方标准,在设计中起着坐标式的关键作用。现行的规范在许多方面明显的不适应当代建筑的变化发展,结合实际工作中的一些体会,本文通过剖析我国现行建筑设计规范存在的一些问题,表现如下:

1. 由于时间的原因,现行设计规范之间和原来规范条文之间常常出现互相矛盾,互不联系的现象,即设计方法之间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系统。不能得出一个清晰、统一的整体安全度水准。现行建筑设计规范适用于各类建筑物,而各种建筑类型、风格与使用功能的不同,就不能在现行建筑设计规范中给予清晰的定位。因此,现行建筑设计规范给出的设计结果无法告诉设计人员各种建筑所达到的安全水准是否一致。当然更不会回答一幢建筑物内各种安全措施它们之间可否做到协调工作,涉及综合作用的安全程度如何。

2. 在日趋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中,部分企业的经营者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往往忽略建筑质量,对整个工程设计与建筑解决方案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少对建筑方案的评审、推敲、把关,在工程设计中给其它专业造成不可弥补的缺陷。对于某些设计单位,尤其是中小型设计单位,因为专业人员配备不齐,技术力量薄弱,保证体系不完善,面临着企业生存危机。企业为了承揽到工程,全部按照业主的意志行事,为投其所好,将规范、规程的要求弃置一边,从建筑设计方案上一味地迁就业主。

3. 限制了设计人员主观创造力的发展,非常灵活的、太过具体的规范条文,常常限制设计人员的想象,无形中僵化了人们逻辑思维。同时现行建筑设计规范跟不上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发展。指导性规范严格的定量规定妨碍设计人员使用新的研究成果进行设计,尽管这样的设计可能导致系统安全程度的提高和投入的降低,但有可能与现行建筑设计规范不符。指导性规范的危险性还可能是大多数指导性规范的条款来源于对历次经验教育的总结,这种经验总结不会包括所有的事情发生的因素,特别是由于建筑型式的发展而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更不可能是建筑设计规范的编写者们在之前或者更早年前编写建筑设计规范时就可能考虑到的全部问题结果[3]。

4. 建筑师不重视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缺乏质量意识及责任心。缺少对规范及强制性条文的学习和理解,有的对国家现行规范不熟悉,甚至仍在采用作废版本的规范及图集。现行的建筑设计规范无法充分体现出人的因素对整体建筑设计安全度的影响。建筑的生产是为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所服务的,人的素质无疑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建筑防火安全水平。比如人的生产、生活习惯、物业管理水平,人在建筑防水、防火中的心理状态等都在现实生活中成为安全设计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可是现行的建筑设计规范中是没有体现这类因素的作用。

5. 现行建筑设计规范中缺乏太阳能热水器的有关指标[4]。目前,我国的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和应用可谓如火如荼。专家估计,未来几年中太阳能的发展将迅速扩大,这是规划和建筑等行业不可避免的现象。但现行的规范中没有明文规定,甚至连太阳能行业本身也没有统一的标准。若想发展它那么潜在的问题非常多,主要体现在:发展不均衡。太阳能的应用在需要太阳能的地方不够理想。产品不规范。标准性差,产品规格众多,与建筑结合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二、 改革建筑设计规范的几点建议

1. 规定设计单位提高设计人员的责任心和业务素质。企业领导不能只关心企业 效益而不关注企业的未来发展,要定期组织建筑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及设计法规的培训,技术人员要掌握国家现行有效版本的建设设计规范、法规、标准图集,注重自身技术水平的提高。

2. 普遍性建筑设计规范应服从专业性建筑设计规范。普遍性建筑设计规范指较多建筑都适用的规范,例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民用建筑设计通则》等。它们拥有大众化的倾向,面面俱到而专业性更强的建筑设计规范是单独为某一类建筑制定的规范,比如《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住宅设计规范》等。它们更适用于解决某类建筑在设计中的具体问题[5]。

3. 增加太阳能应用相关指标。建筑上的太阳能产品的应用在目前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除应用税收等经济杠杆,通过建筑设计规范的制定也能大大促进其以后发展。建议增加太阳能的两个指标:“太阳能集热面积与绿化面积换算关系”。通过换算,鼓励开发企业、居民应用太阳能的积极性。具体来讲,就是要保证居住区最低绿地率的前提下,规定每增加一平米太阳能集热面积,可以允许减少二氧化碳排量等量的绿地面积,从而节约用地。“太阳能应用率”,这一指标将规定新建居住区内“太阳能应用率”达到某标准。

结语

建筑设计规范是工程建设常用规范之一。标准规范是广大工程建设者必须遵守的准则和规定,在提高工程建设科学管理水平,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降低工程造价,缩短工期,节能、节材、节水、节地,促进技术进步,建设资源友好型社会等方面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编者).建筑设计规范[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2] 韩金晨. 浅谈建筑设计规范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建筑学报,2011(3)

[3]周立军.建筑设计基础[J].城市生活,2011(26)

篇2

一、建筑设计规范是灵感开花的土壤

在我一开始从事建筑设计这一行业时,我也曾经迷茫,为什么存在那么多建筑设计规范,限制了我的设计想法。很多大学里学习建筑设计的同学也是一样,老师教的建筑设计规范都被看成了无所谓的条条框框,交上去的作业都注重设计的独特、绚丽、多功能性,嫌弃建筑设计规范麻烦、无趣,却没有贯彻注重过建筑设计规范。很多年的今天,我的设计在一次次被建筑设计规范否定时,我才明白建筑设计规范才是建筑设计的灵魂和土壤,如今我再回头看这些所谓“镣铐”、“权威”的建筑设计规范,感觉就是如鱼得水。我国从《周礼?考工记》便有了最早的建筑设计规范,北宋的《营造法式》系统完整的说明了古代的建筑设计规范,最出名的是古罗马维特鲁威著的《建筑十书》。从古至今都离不开建筑设计规范对设计师的“强制性”要求,脱离了建筑设计规范的建筑设计只能是纸上谈兵,没有严格的合理性和规范性,尤其在消防等限定方面,更是脆弱不堪。

不遵守建筑设计规范设计出来建筑只能是理想,永远达不到现实。建筑设计规范之所以称之为规范,就是前人无数的经验总结,是建设一个合格的建筑的必要条件。包括整体性设计原则,要求综合考虑一个建筑物的协调统一,不能单方面考虑一部分的设计;联系性设计原则,要求建筑设计各方面要彼此联系;动态性设计原则,要求对建筑各方面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时展规律相结合;有序性设计原则,要求建筑分清楚高低次序;最优化设计原则要求各部分整合后达到最优等等。这些原则、规范都是经验教训,是在创作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时灵感开花的土壤。

二、建筑设计规范是设计师肩负的责任

建筑设计师肩负的是一栋建筑是否对其使用者安全的社会责任。在实际的建筑建设中,为了减少投入成本,加快建筑建设速度,往往出现钻法律的空子,只是擦边的满足建筑设计规范而没有真正达到建筑设计规范。导致建筑物出现各种安全隐患。我们应该从建筑教育入手,让建筑设计师们从心里认识到自己的设计肩负着的不仅仅是社会责任还有法律责任。

曾经一个酒店在建造下水管道时偷工减料,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考虑使用者的麻烦,设计的排水管道没有达到足够的标准管道宽度,减少了建筑设计规范中管道的宽度。刚开始使用上没有出现问题,新颖的建筑外表还得到了一致好评,使该酒店成为了标志性建筑,吸引了大量顾客。但是有一天,所有的房间都注满了客户,巧合的是几乎所有的住户都在同一个时间段洗澡。结果可想而知,下水道宽度不符合建筑设计规范,污水排除速度慢于污水产生速度,导致全都堵在住户的洗手间内,给该酒店带来了十分负面的影响。所以,一个建筑设计在很小的地方没有遵守建筑设计规范,就可能造成很大的问题,小到使用者使用不便,大到建筑物成为“楼脆脆”,“豆腐渣”。当我主设计的楼出现什么事故时,我都会很紧张的翻看建筑设计图,看看自己的设计是否存在着问题,是否符合建筑设计规范,这样才能做到安心。因此,遵守建筑设计规范的设计,才能承担起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师的责任

三、灵活运用建筑设计规范

篇3

(作者单位:胶南市消防大队)

【摘要】近些年中小学生在上下楼时造成的拥挤践踏事故频发,据统计从2005年至2009年我国中小学发生的践踏事故达20多起,死亡20多人,教训是深刻的。我们平时走的楼道、楼梯在遇到灾难时,就成了逃生通道的一部分。我们在设计教学楼时,确实存在着一些致命的缺陷,这是本文探讨的内容。

【关键词】探讨;逃生通道;缺陷;践踏

【Abstract】Primary and secondary students in recent years in the trampling down the congestion caused by accidents,according to statistics from 2005 to 2009 occurred in violation of school more than 20 accidents,killed 20 people,the lesson is profound.We usually go to the corridor,the staircase in the face of disaster,it becomes a part of means of escape.We are in the design of school buildings,the existence of some fatal flaw,which is the contents of this paper.

【Key words】Study; means of escape; defects; trampling

【中图分类号】TU998.1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1)06-0114-02

近半年来,世界连续发生四次大地震,海地、智利、新西兰的地震哀伤尚未散去,3月11日日本又发生了9、0级地震,并已造成了11232人遇难,这些自然灾害带给我们人类无穷的痛苦,也留给我们深深的思考,我们在建筑房屋时,能否建设的更坚固些,构造更合理些,避免人为造成的伤害呢?如中小学教学楼的设计问题,我们能否设计的合理些,避免学生疏散时造成的拥挤伤害呢?在四川汶川地震时,由于汶川中学的楼道设计过窄,使逃生的孩子死伤达70余人,教训是深刻的。

中小学教学楼疏散问题,即使在没有地震灾害时也时有发生,2010年11月29日新疆阿克苏市第五小学发生一起严重的践踏事故,造成41名学生受伤,其中重伤7人,轻伤34人。这次事故距湖南湘乡育才中学发生的导致8名学生死亡、26名学生受伤的践踏事故不到一年时间。据不完全统计,从2005年到2009年,我国中小学共发生校园践踏事故20多起,死亡20多人,受伤3000多人。尽管每一起事故都呈现出一定的偶然性,但每一次事故几乎都是以相同的情节又一次地重复发生。这告诉我们,看似偶然的现象背后存在着必然的原因。

践踏事故基本上都是发生在教学楼的走廊和楼梯间,追究事故原因,除了学校管理措施不当、教师责任心缺失等管理方面的责任外,校园和教学楼的规划和疏散设计是否存在问题呢?如湖南湘乡育才中学教学楼的建筑设计完全符合现行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施工质量也通过验收,如此合乎规范的教学楼仍然发生了事故,这就提示我们,有必要对现行中小学的建筑设计规范进行审视。

一、对现行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的审视

1987年10月1日施行的《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共分八章,内容包括:总则,选址和总平面布局,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行政和生活服务用房,各类用房面积指标、层数、净高和建筑构造,交通与疏散,室内环境,建筑设备。与教学楼疏散设计相关的内容主要是第六章“交通与疏散”。

1、校园规划分散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小学校园规划多采用分散模式,即校园一般由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图书馆、食堂、运动场等组成。这些单体建筑看似功能分区明确,布局合理,联系方便,互不干扰,但实际上存在着导致学生人流高度聚集的极大危险性。例如:当学生从一栋多个安全出口的单体建筑(如教学楼)集体向另一栋建筑(如食堂)进发的时候,急于到达目的的心情会导致学生选择距离目的地最近的楼梯间和安全出口,这势必导致学生人流的高度集中。如湖南湘乡育才中学教学楼平面呈回字形,四边均设有一个楼梯间和一个通向室外的安全出口。事发时,学生为避雨,几乎都选择了教学楼与宿舍之间最近的一个楼梯间。如此一来,四个疏散通道实际上只用了一个,导致事故的发生。

2、教学楼疏散通道、疏散楼梯净宽度的确定不完善。

《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第6.2.1条对教学楼走道的净宽度做出规定:教学用房的,内廊不应小于2100,外廊不应小于1800;行政及教师办公用房不应小于1500。显然,第6.2.1条只给出了教学楼内廊和外廊净宽度的最小值,对于具有复合的教学楼走廊而言,缺少在各种不利情况下的具体标准要求。

3、教学楼疏散走道、疏散楼梯的防滑设计要求有缺失。

在中小学校这个特殊的群体环境中,特别需要制定防滑设计标准,但《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对教学楼疏散走道、疏散楼梯的防滑设计要求有缺失。《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第6.7.8条规定楼梯踏步应采取防滑措施,第6.12.2条规定除有特殊使用要求外,楼地面应满足平整、耐磨、不起尘、防滑、防污染、隔声、易于清洁等要求。这仅仅是对疏散走道、疏散楼梯的防滑做了定性要求,而无定量要求。

4、教学楼走道疏散距离的确定有缺失。

《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对教学楼走道安全疏散距离的设计要求有缺失。《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第5.3.13条对直接通向疏散走道的房间疏散门至最近安全出口的最大距离做了规定,但却是以建筑类型进行分类的,并将学校作为一个类型进行了限定,并未考虑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在智能和体能以及人体尺度等各方面的差别,并以此确定不同的疏散距离。

5、教学楼层数和每层总面积的确定有缺失。

过高的人流聚集是践踏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楼层数决定着楼内总人数的多少,楼内总人数的多少决定着疏散时人流聚集的密集程度。《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第5.2.1条规定小学教学楼不应超过四层,中学、中师、幼师的教学楼不应超过五层。当前,世界各国都对中小学校的建筑层数做了严格规定,如日本的学校建筑不能超过三层。

另外,无论是《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还是《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都没有对中小学教学楼每层的面积作出限定,从理论上看,似乎只要满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第5.3.13条的要求,安全疏散就有保证,但实际上并非如此。限定教学楼每层的总面积,有利于减少学生人流的高度聚集。

二、对教学楼的设计进行技术性改进的建议

1、更新现行的《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

《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从颁布至今已经过去20多年的时间,我国也从改革开放初期进入到快速发展阶段,无论是从国家整体实力、科学技术发展进程、社会进步程度、人民生活水平来看,还是从国民教育、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等各方面来看,其变化都是巨大的。《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的滞后性显而易见。校园践踏事故的频繁发生除了与管理不当有关外,也与现行的《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GGBJ99―86》的不完善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2、校园规划宜采用教学综合体模式。

校园践踏悲剧基本上都发生在学生们从一个空间向另下个空间转移的过程中,这与我国中小学校园规划、设计所采用的分散模式相关。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均已采用教学综合体模式,所有教学功能都安排在一栋建筑内。这样,学生们就不用进行大规模的转移了,避免了人流的高度聚集。我们应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逐步改变分散模式,采用教学综合体模式

3、新规范应体现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的智力与体力差别。

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的年龄差别是非常明显的,这种差别又导致了其智力和体力的很大不同,而这种不同又转化为在人流高度聚集的教学楼内进行疏散时的不同的应对能力。我们在更新现行《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时,应该考虑这种差别,应以《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第5.3.17条规定的民用建筑中的疏散走道、安全出口、疏散楼梯以及房间门的各自总宽度要求为基础,结合教学楼走廊以及中小学生自身的智力、生理特点,进一步明确教学楼疏散走道、疏散楼梯的净宽度要求。

4、定量确定教学楼疏散走道、疏散楼梯的防滑设计标准。

在国际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都已制定了楼地面防滑设计标准。虽然各国的标准不同,但基本上都是采用高标准的安全摩擦系数,以保证楼地面能达到安全标准的要求。在当前建筑材料业发展迅猛、各种新材料大量涌现的情况下,我们可在借鉴国外长期研究的先进技术和标准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合我国中小学校特点的防滑设计标准。明确哪些材料可以使用,哪些材料不能使用,可以使用的材料的安全摩擦系数必须达到不同学生群体的安全标准。

篇4

一、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体系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体系分为基础标准、通用标准、专用标准三个层次[1]。

1. 1基础标准

基础标准是指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术语、计量单位、符号、图形、模数、基本分类、基本原则等的标准[2]。在某一专业范围内普遍使用的标准的基础标准例如《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

1. 2通用标准

通用标准一般是指为标准化对象制订的共性标准,具有广泛性,涵概率比较高,适用的方面比较广,也可以作为专门使用的标准与依据,比如具体的卫生与环保要求、施工要求管理技术等,通用标准主要有《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1. 3专用标准

专用标准指的是针对标准化对象的通用标准的补充与延伸的专项标准,覆盖面较小。比如适用于工程的规划、施工等步骤的质量验收要求与方法,关于卫生、环保的要求与规定也属于专用标准的范畴。

二、关于建筑给排水设计工作体系的应用分析

2.1要做好建筑给排水设计工作的协调

建立健全的建筑给排水体系是建筑设计工程的基础,在室内给排水环节,需要遵循我国建筑室内给水排水设计规范,完全落实好建筑给排水设计步骤与应用程序。近年来,我国经过一系列的建筑给排水项目的实践,吸取了丰富的经验,矫正了相关的错误,并紧跟国际的科学技术,借鉴国外的优秀的案例与经验,结合实际进行给排水的具体设计。

我国建筑业的发展一直结合实际的需求,进行科学化的体系构建。我国的建筑由于需求量巨大,对于排水资源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建筑给排水设计工程中,要充分利用实践人员的经验与专业知识建立完备而合理的排水设计体系,加快建筑给排水设计工作体系的完善。

2.2规范设计标准,保证居民生活

随着经济体系日益完善与进步,对于建筑设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系统的智能化发展使当前发展的趋势。对于高层建筑需要考虑防火设计,避免产生较大的经济损失以及人员伤亡,我们应规范设计标准,提高标准体系的执行力,对于建筑设计的各个环节都要进行协调与兼顾。这就要求相关建筑管理与设计人员遵守建筑给水排水设计的规范,健全高层建筑的管道体系,同时要将防火设计作为设计的重点来抓,保证室内良好的排水性,可以利用防火套管等措施进行防火,保证人们生活的安全性。

常见的民用住宅建筑的建设中要将生活给排水设计作为重点,我国建筑的排水设备地漏装置不合理是比较常见的现象,在设计中应把握用户需求,按照设计规范标准对地漏装置进行合理的设计,尤其是阳台、卫生间等地方的地漏设计。

在建筑空间设计地漏的过程中,设计人员与施工人员应对管线的沉积性进行检验,不能忽视这个重要的环节,以防有害气体的产生,对人体健康造成巨大的影响。

我国的很多建筑设计都忽视了地漏设计,尤其是装修过多次的建筑,容易造成地漏数量的减少[3],一旦缺少地漏装置的支持,就会水分渗入地板,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损失与影响。

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要按照设计的规范标准进行管线的布置,先根据实际情况排水管线位置的确定,利用设计标准体系进行规范,保证管线处于适当的间距。同时要注意普通塑料排水管道的使用,防止因其管壁太薄而发出共振噪音,影响到居民的日常生活。

三、建筑给排水应用方案的更新

在建筑物设计施工中,要遵循以用户的实际需求为基础,保护用户自身的利益,为用户提供便利与人性化的服务,实现建筑给排水施工中所有环节的协调。

对于高层建筑要合理的进行消防系统的设计,按照排水设计规范进行设计与施工,工作,使用合适型号的排水管,有效的对火灾情进行控制。对于塑料排水管要进行管径的控制,还要根据实际需求设立消防水泵,保证居民建筑物内部的消防水栓的安全设计与施工,有效的对火灾蔓延进行防治,提现建筑设计的合理性与经济性。

在建筑物设计过程中要对地漏设计进行优化,按照我国的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进行实施与设计,控制地漏水封的深度,与防涸功能的相适应,摒弃传统的

地漏设计的应用。在在建筑物设计过程中对于特殊地段应采用特殊的地漏设置

比如在淋浴间工作中,可以采用DN75型号地漏,将地漏与存水弯配合使用,不提升了美观性,还对水封深度进行了有效的控制。

给水管设计中需要采用正规化的土建支模,为了防止建筑在浇筑过程中出现渗漏,土建施工过程中就可以采取相关的措施比如预埋套管的方式防止漏水现象的发生。排水管道在材料选择上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一般选用特殊的隔音材料,管道在施工中也可以加入减压阀门,从而更好的防止了共振噪声的产生,为人们创造一个宁静舒适的生活环境。

在建筑物设计中还应结合节能性分析,近年来,太阳能环保系统的设置为建筑设计增加了可持续发展性,节水型器具的广泛普及与运用,有效的节约了水资源,并减少了人们生活的经济开支。建筑设计人员应把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作为根本,严格按照规范设计标准进行建筑给排水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四、结束语

在建筑给排水工程中,应严格遵循规范设计标准,同时要考虑节能设计原则。进行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的控制有利于保证建筑设计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健全建筑给水排水设计体系,落实好相关的建筑给水排水工作是建筑工程的重中之重。我们应协调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各个环节,以人们实际生活的需要为基础,在实践中逐渐发展与完善建筑给排水工程的设计体系。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 F287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住宅建筑是我国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国民生产以及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住宅建筑作为城乡建设的重点,和我国建筑行业未来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住宅建设关系到我国的环境、资源和发展,同时关系到消费者的安全、健康和居住质量。然而,当下新环境中的住宅建筑设计普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充分结合实际情况,认清问题,不断分析,总结经验,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1、住宅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1.1、部分设计规范、标准不协调,已不适应当前的发展需要

设计规范、标准是城镇居民的基本住房条件和功能质量以及权益的保障;是提高住宅建筑设计水平、住宅性能,促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前提;是住宅建筑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的基础。然而,当前部分设计规范、标准相互之间不够协调,且已经不再适应我国当前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需求,严重阻碍了住宅建筑设计质量的把控与提高。

1.2、过多注重了外观造型,而忽视了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已经把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作为重点内容,大力推广“绿色建筑”。但是在实际案例当中,部分建筑设计过多注重了外观造型,而忽视了在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中的设计与运用。导致住宅建筑出现了节能差、寿命周期短、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城市热岛效应等的现象。

1.3、单元平面、住宅套型不合理

我国城镇住宅形式多样,但基本功能及安全、卫生要求是一样的。住宅既要考虑满足居住的功能性要求,也要考虑满足居住的舒适性要求,以提高住宅的内在品质。可往往很多案例中都存在诸如体形太过复杂、平面凹凸过多导致体形系数过大不利于节能设计;交通核设计不合理,浪费面积造成公摊过大;户内交通线长、尺度不合理、空气对流不通畅;功能分区不合理、各功能空间面积比例不当等问题。

1.4、采光设计不到位

各种光源的视觉试验结果表明,在同样照度条件下,天然光的辨认能力优于人工光,从而有利于工作、生活、保护视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此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天然光充足,为利用天然光提供了有利条件,在白天的大部分时间内能满足视觉要求。这在我国电力紧张的情况下,对于节约能源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住宅建筑的采光设计中,应当充分利用天然光,为居住者创造良好的光环境,节约能源。但有些案例却通常忽视了这个问题,出现功能空间窗户面积过小、进深过大,进而窗地面积比不够;窗户周围凹凸造型过大、北向离室外连廊太近,从而遮挡窗户,影响采光效果;建筑玻璃的材料类型、颜色选用不当,使其遮阳系数和光学性能与建筑本身不相匹配等问题。

2、解决问题的对策

建筑活动消耗大量能源资源,并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都严重不足,同时我国的消费增长速度惊人,在资源再生利用率上也远低于发达国家。解决当下住宅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意义重大而又十分迫切,可先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完善、统一设计规范、标准

相互间不够协调、存在“错、漏、空、缺”问题及不再适应我国当前经济建设发展需求等的设计规范、标准要及时更新完善。例如:GB 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是在GB 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GB 50045-9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基础上,经整合修订而成。对于我国地方性的住宅建筑设计标准,在保留各地区需要根据自身气候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以及适当灵活等的前提下,应该由国家或地方相关部门对其进行指导、统一及监管,以此提高住宅建筑设计的科学性、规范性及统一性。

2.2、积极引导绿色住宅建筑

建立绿色住宅建筑项目施工管理体系和组织机构。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住宅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及文化等特点,在住宅建筑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

2.3、合理优化单元平面、住宅套型

住宅单元平面的设计应根据居住活动的基本要求和活动规律,来布局和确定住宅功能空间的总体关系,使空间布局合理,动静分区,空间面积配置合理,充分利用空间,套内交通组织顺畅,遵循住宅建筑模数的协调原则,减少套内交通面积和公摊面积。2015年即将实施的新规范GB 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5.5.28条中明确了住宅建筑的高、多层分类统一按照建筑高度划分,剪刀楼梯间的设置要求以及楼梯间的前室或共用前室与消防电梯的前室合用(即“三合一前室”)时等的设置要求为合理优化住宅建筑的交通核及单元平面,减少住宅套型公摊面积提供了有利条件。

2.4、重视、提倡采光设计

以GB 50033-2013《建筑采光设计标准》为依据,在住宅建筑方案设计时,按照所在地区的光气候区和对应的采光等级严控窗地面积比和采光有效进深,选用合理、适宜的建筑玻璃材料类型及颜色,采用成熟并行之有效的先进技术来改善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环境质量,调节生理节律,益于身心健康。

3、结束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