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28 16:56:5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统计学的任务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atistics Teaching under Task-driven Method
GAO Linhai
(Hu'nan College of Information, Changsha, Hu'nan 410020)
Abstract The tast-driven method can make good result in statistics. Fistly, the essay introduce some questions in statistic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secondly, it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process in practice teaching importantly; lastly, it appraise the application result.
Key words task-driven mothod; statistics; task design; effect
1.1 学生学习与职业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
其矛盾体现在: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弱,对统计学科中众多公式的学习存在厌倦和畏惧心理;对统计学的目的和应用不明确,认为统计学只是一种专业的理论课,需要背诵很多公式和原理;没有意识到统计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在社会和将来的工作中应用非常广泛。职业教学目标需要学生强化对统计的分析能力,需要用统计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教师教学思路与职业目标存在的矛盾
统计学在高职院校中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统计调查与分析等多种能力,由于传统的教学思路的存在,以及学校经费和场所的限制,很多教学教师怕麻烦,教学仍停留在课堂理论学习的阶段。教学内容理论性过多过强、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考核方式不合理等,①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难度大、学习兴趣低,缺乏用统计思维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缺乏用统计方法和手段去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2 任务驱动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
2.1 任务驱动法的认识
现在很多统计学的教学中,都大量应用案例分析。案例分析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②但是相对于案例分析法,任务驱动法在统计学中的应用更有优势。案例分析法与任务驱动法的主要区别在于:案例分析法主要是通过学生案例的学习与分析,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统计的理论和公式原理,达不到实践教学目标。任务驱动法,是在理论够用的前提下,根据学科的特点,让学生来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任务。任务驱动法是让理论配置任务,侧重在于实践的能力,减少了理论讲解,需要学生主导、主动地完成任务。通过目标任务的驱动,来推动教学的完成,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实践分析能力。
任务驱动法教学的主要思路是:教师根据学科特点,设计每章节的教学任务,给学生先进行理论与方法的储备讲解,然后布置和监督学生来完成任务,并对学生完成的任务结果进行合理的评价。
2.2 统计学课程中的任务驱动应用
任务驱动法在我校统计学的教学实践中,其主要的应用模式为:
(1)教学方式的改变。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下,统计学的教学设计做了一些大改变。教学的改变主要体现在:①相应的学时延长,延长到110课时左右。延长教学和学习的时间,为学生的任务完成提供了保障。②理论课时比例减少,实践的课时占比上升,实践课时占到了60%。③任务完成的地点从单一的课堂理论教学,改变成课堂、机房与社会调查形式的并重。④上课的方式,增加了统计软件excel等的应用。⑤对学生的考核也发生改变。以小组的考核为主,个人的考核为补充;分值中过程考核占比70%,结果考核占比30%。
(2)每章节任务的设计。任务驱动法的驱动效果,关键是教学任务的设计要合理、可行。既要考虑学校条件的限制,又要结合统计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兴趣。统计调查的对象应该让学生能比较熟悉,统计数据的直接和间接取得就比较容易,任务的要求和目标就能够完成。每章节中任务的驱动,需要学生能够通过小组方式,取得统计调查的数据。学生要到社会、企业和图书馆、网络中去取得数据,才能应用统计的原理来分析问题,达到教学目标的完成。
(3)任务驱动的教学过程。任务驱动的教学过程,需要按照任务的设计原理,做到任务目标的明确,让任务和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当然,每章节的任务应该有多个,便于小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取和对比。以指数分析章节中“学校学生CPI指数调查分析”为例,我院统计教学中任务驱动的教学过程为(见表1):
表1 任务驱动的过程演示
通过对“学校学生CPI指数调查分析”的任务完成,学生达到:(1)掌握指数分析的原理和作用;(2)理解CPI的实际应用,对统计局每月公布的CPI结果有更全面的认识;(3)认识到CPI的结构和不足。(4)对统计软件的应用更进一步。
3 应用成效
任务驱动的教学在我校经济管理系进行了近两个教学年度的实行,效果还是比较明显。通过对任课老师和部分学生的座谈和调查,主要的收获是:(1)学生对统计学有新的认识:结合了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学生觉得忙但很有趣;活学活用,能用统计的知识具体分析身边的企业和社会的经济数据,提高了学生统计分析的能力;开始关注社会中统计数据的公布,提供资金的见解;有部分学生考取了统计资格证。(2)教师的职能得到了改变:理论课时减少,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让教师从单纯理论知识的讲解,转为对学生实践的讲解、监督和评价,有效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促进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3)达到了高职院校教学目标的实践要求,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当然,任务驱动的推行,对教师和学校的要求也有相应的提高。任务设计合理与否,是任务驱动教学的前提。在推行的过程中,有些任务的设计不成功,则驱动的效果就不明显。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强化任务驱动,来完善统计学的教学。任务驱动的定量效果,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评价。虽然教学中也存在不足,实践证明在统计这门操作技能要求高的课程中,任务驱动是一种非常好的实践和理论结合的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受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企业经营管理沙盘项目” 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0-0163-02
应用统计学是一门运用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各个领域有关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科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也是经济管理工作者和研究人员所必备的基础知识。这门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如何“应用”各种统计方法解决实际中的统计分析问题。但是由于这门课程的内容枯燥难懂,导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差。学生掌握了统计学理论知识,也很难灵活地将其运用于解决现实中复杂的统计调查项目。这次教学改革所提出的项目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每个统计调查项目的完成需要大量的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工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如何将任务式项目教学法应用于统计学的教学过程成为需要迫切研究的课题。
一、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应用统计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对于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的学生,传统的教学模式,如:讲授法、课堂练习法和实验法,并不太适合应用统计学这门课程。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会遇到几个主要问题:其一,因为独立学院经管类学生对于数学理论方面的知识不感兴趣,统计学理论知识多涉及数学内容,所以讲授过程比较枯燥乏味,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由于独立学院文科类学生数学功底较差,在学习众多统计学原理或者公式的推导过程时比较吃力。其二,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只能掌握在标准的例题或已知数据的前提下,如何用特定的统计方法来解决某类问题,而现实中的统计调查分析都是比较复杂的,所以当学生面对这样综合性的统计调查问题时,就难以找到合适而妥当的解决办法。
二、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应用统计学“任务式项目教学法”教学过程设计
任务式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主要区别在于,不再是教师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把教科书上的理论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教师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设计一些操作可行的项目,并将这些项目分解为多步骤的教学任务,将任务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相结合,培养学生通过完成教学任务而实现整个项目的运作,并在此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讲授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监督者,学生在独立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不但可以掌握所有的教学内容,而且又可以培养相互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能。
1.选取适合教学所用的统计调查项目,并将项目分解为多个教学任务。项目的选取要以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依据,以现实的社会经济现象为材料,既要包含统计学课程的理论知识点,又可以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所选取的项目应具有实用性、操作性、趣味性等特点。教师可以按照完成项目中各个任务时所要用到的理论知识的讲解来设计教学思路,即通过完成“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项目的选取是该教学方法的基础和关键,在选取项目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其一,项目的难易程度要适中,项目设计得过难或过易都无法有效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因此项目的选取要确保在学生学习能力范围内可以独立完成,同时也要控制与统计学知识相关性较小或学生现在所学的统计知识无法解决的任务在项目中所占的比例。其二,项目的设计应包含基本的教学知识点,保证学生在完成该课程所设计的全部项目后,可以掌握所有的统计方法及其在实际中的运用。
现实中的统计调查项目一般工作量都较大,数据处理较复杂,使用到的统计方法也非常灵活。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项目需要经过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等多个步骤,因此需要学生在熟练掌握众多的统计分析方法之后才能顺利完成。如果要把复杂的统计调查项目融入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先将项目分解为若干教学任务,以完成各个任务为目标来设计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构建整个统计学教学体系的目的。下图以一个统计调查项目“据某公司销售额预测广告费”为例,说明将项目分解为各个任务的过程。
2.以项目教学法为主导、任务教学法为基础进行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任务式项目教学法要求学生依据项目中具体任务的要求,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制订实施计划,收集相关信息,自行组织和安排学习行为,逐个解决各项任务所提出的问题,最终实现整个项目的完成。任务式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施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1)介绍项目,安排任务。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及其与统计学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在进行统计学教学之初,教师就简略地向学生介绍各个项目的基本内容,包括每个项目中所分解出的各个任务的要求、项目实施过程中所要使用到的统计方法、项目最终统计报告的撰写等。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使用价值,又可以通过布置完成任务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在教师指导下逐个完成项目中的每项任务。教师可以根据完成项目所需要用到的理论知识体系来制订教学计划。首先,教师要对基本的统计知识点进行讲解,尽量简化抽象又复杂的原理讲述及公式推导,重点讲解统计方法的适用条件、解题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其次,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所学内容完成项目中的某个任务,在该教学环节中,教师只提出任务要求,具体的实施过程一定要学生自行独立完成,对于需要大量的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工作的任务,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合作来完成。以图1中“据某公司销售额预测广告费”为例,可以看出该项目的完成需要多个步骤,因此将其完成过程分解为五个任务,每个任务对应一种统计方法,教师在讲到每一个统计方法时,可以把该项目所对应的环节作为教学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
(3)要求学生撰写统计调查项目的最终总结报告。学生只是在教学过程中单独完成项目中每个任务,并不能实现项目教学法的目标。需要把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所有的环节相互联系,得出最终的统计结果,并分析其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才是一个完整的统计项目调查。完整的统计调查报告,应包括此次统计调查的目的,项目的具体实施步骤,完成项目中各个任务所使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介绍,各项统计任务调查结果分析,该统计调查项目的最终结论及意义。如在图1的“据某公司销售额预测广告费”项目中,学生在完成项目中所有的任务后,需要把各个环节的结果相互联系起来,写出完整的项目总结报告,详细分析说明在该统计调查项目中使用到哪些统计分析方法,每个步骤完成后得到什么结论,项目最终利用销售额预测得到的广告费用为多少。学生通过完成该项目的各个任务及撰写项目总结报告可以掌握多个统计方法的理论知识及其在实际统计调查项目中的运用。
(4)对学生所撰写的项目总结报告进行评定、考核和总结。如果只是安排统计项目的任务,而不对学生最终做出的结果进行评价和考核,很容易挫伤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部分学生会以为只要有个统计调查结果可以应付完成任务即可,不会认真思考和掌握完成每个任务所使用统计方法的具体应用。因此,在任务式项目教学法的最后环节,一定要对每个项目的最终结果进行展示、评定和考核,并将评价和考核结果与学生该门课程的最终考试成绩相联系。在整个项目未完成之前,教师不要公布项目报告的标准答案,只是要求学生利用恰当的统计分析方法,按照既定的要求来完成每项任务。在学生顺利解决所有任务,并写出项目总结报告之后,教师再讲解和展示项目中各个任务的标准化完成结果,并详细说明项目具体的测评方法和打分标准。然后按照既定的标准对各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评定,给出最终分数。最后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项目报告进行讲解,对项目完成过程中所使用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总结,以巩固学生所掌握的统计学理论知识。
三、总结
在这次应用统计学教学改革中,将任务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有效结合。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创新性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不能忽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负责整个教学的设计和组织,给学生提供多种学习资源,包括分配具体的教学任务、讲授完成项目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难题时的指导等。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协作学习的能力,要多为学生创设小组交流讨论的情境,给他们在小组研讨中自由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成员之间通过相互协商来解决各种难题,以达到全体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肇杰.任务驱动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之比较[J].教育与职业,2008,(11).
自19世纪70年代第一块单片机问世至今,单片机以其优异的性能和低廉的价格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而芯片制作工艺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单片机需求量的不断加大,也为单片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随着单片机广泛运用于工业控制、汽车、生活用品、办公室自动化、通信系统等领域,学生是否具有单片应用甚至开发能力已成为相关产业的一个招聘衡量标准。教育当然也要与实际需求接轨,才有可能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目前就业市场的要求。
一、利用汇编语言结合电路理解单片机原理
在笔者学校历年来的教学检查中,大多数教师反映本课程难教,除了教学设备没跟上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高职中技目前的生源质量不高。很多学生特别是中技的学生对于英语的认识基于字母,所以一看到编程所用的操作码就头大,从而一开始就放弃了学习。111条汇编指令就令他们产生畏惧,更不要提什么C语言编程了。对于掌握C以及C++的人来讲,采用它们来编程序易修改,使用灵活方便、可移植性强,而且不需要考虑到寄存器存储空间,当然比汇编来得容易。而汇编语言也有它自己的优点:汇编语言比较贴近于硬件,而且时间比较精准,且学习汇编有利于更为细致地了解对程序。鉴于在校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汇编语言更适合于初学者,即便111条汇编没有C语言方便灵活,但对于学生学习单片机入门也是最好的选择。
对于单片机的原理理解,利用汇编语言结合电路的方法是很有效的。在指令的讲解中多结合实例,通过实验板演示,以提高学生对指令的理解和兴趣。如果没有实用器材,那么采用软件进行模拟仿真调试并观察程序的运行结果,对于学生理解程序也会有帮助。人喜欢感观认识,以眼见为实,见到了对于提高学习兴趣就有很好的帮助。最简单的单片机软件是Keil uVision系列。但对于教师教学而言,应该就是Proteus,它与Keil uVision结合给学生进行展示程序执行结果,可谓是“两个搭配,干活不累!”但是同时也要提醒学生,软件的应用和仿真不能代替实际电路。当然如果有条件,用硬件来调试软件是最好的,但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它们的组合将是不错的选择。
二、采用任务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了任务教学法。在讲解完各个指令后,会要求学生根据具体要求写出指令通过调试,并在单片机开发实验仪上进行简单的实验。按指令功能分类进行教学和实验:例如数据传送指令,可利用它来实现控制灯亮和灯灭。如下列程序:
LINE SOURCE
1 ORG 0000H;程序开始,ORG是一条伪指
令,表示程序从地址0000H开始
2 LJMP MAIN;跳转到主程序
3 ORG 030H;主程序从地址0030H开始
4 MAIN:MOV P0,#00H;对I/0清零,即无信
号输出,灯灭
5 MOV P1,#00H
6 MOV P2,#00H
7 MOV P3,#00H
8 ACALL DEL;调用延时子程序DEL
9 MOV P0,#0FFH;对I/0置1,即无信号输
出,灯亮
10 MOV P1,#0FFH
11 MOV P2,#0FFH
12 MOV P3,#0FFH
13 ACALL DEL
14 AJMP MAIN;跳转到主程序
15 ORG 0200H
16 DEL: MOV R5,#04H;以下为延时子程序
17 F3: MOV R6,#0FFH
18 F2: MOV R7,#0FFH
19 F1: DJNZ R7,F1
20 DJNZ R6,F2
21 DJNZ R5,F3
22 RET
23 END
该程序只是让灯全亮全灭,把程序烧录到单片机实验板上,先分析程序,再演示实验结果。让学生从知识的理论层面到感观层面进行认识。再给几段差不多但灯亮灯灭不一样的程序烧录到单片机中实验演示。当学生了解了指令的格式和作用后就可以让全班同学按8人一组进行分组,并提出想要实现的不同结果功能,让学生们通过自主讨论和分析写成程序,并通过现场调试再演示出结果。让组员上来讲解程序以及各条指令运行的结果。学生们有了自主学习的机会,可加深其对指令语句的理解。在此,不仅让学生巩固指令,同时还训练学生的表述能力。同时要鼓励学生在他们自己的电脑上安装Keil uVision3,可以在平时进行软件仿真程序的调试与运行。
虽然上面所演示的程序很简单,而且只能算是简单实操辅助理论课程,但它可以使刚入门的学生在成功的结果后面产生更多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热情。作为一个单片机的入门程序并不是越复杂越好,而是应该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进入该课程的学习和引发学习兴趣。人往往在知道了一点后才会有想深入学习的欲望,这种欲望是学生学习好该课程的动力。因而,无论教或学都应该由微入细,由易到难,逐步实现教学目的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在单片机的学习中,难的并不是硬件也不是接线,而在于指令学习与运用。硬件相当于人的身体,软件相当于人的思想,只有强壮的身体而没有思想是傻子。想要更好地发挥硬件的作用,就必须更好地掌握软件。加强对指令的熟悉程度是必要的,对于44个操作码,笔者首先用最笨的方法――背和抄,先记住它们,再与7种寻址方式相结合进行记忆;其次是多看程序,现在单片机的发展使它有着各色各样的程序,从程序中了解指令的功能和应用。对于小程序要懂得分析每一步运行结果,及其对其他寄存器内容和各种标志位的影响。对于较复杂的程序要学会分析出最终的结果和执行目标。在不断地看程序中掌握指令。最后就是利用指令对一题用不同指令进行编程,也可以加强对指令的灵活运用。
总之,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现状进行教学,通过多展示、多总结、多分析进行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要注重引导,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层面上让学生自主编程、调试和演示,并学会与同学进行知识的交流,把自己的程序讲解给同学们。而且师生之间要多交流和沟通,对学习过程中的难疑点要进行一一突破。
参考文献:
[1]陈亮,康娟,刘涛.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看法[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06(1).
[2]林格,程鸿勋,唐曾磊.自主学习[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
[3]袁道香.《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探讨[J].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论丛,2011(10)
对于绘画的社会功能,古人有着深刻的认识。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开篇便点明:“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宣物莫大于形,存形美善于画。”并得出结论:“图画者,有国之鸿宝,理乱之纪纲。”历代统治者无不看重并强调绘画的这一宣教功能。
要体现宣教功能,人物画无疑是最佳载体,而要完成这一宣教功能,人物画就必须是写实的。从必然性角度来看,人物画的发生、发展、成熟均先于其他画科,观其发展的轨迹,它在滥觞原时期便未脱宣教功能之影响,这是其他画科所不能替代的。从必要性来看,宣教功能多是借助于一定的故事情节来实现,或为堂皇的宫室图壁装饰,或劝善戒恶,或为英主功臣图影存形,或昭示反面形象以寓劝诫,或借佛教壁画的本生故事宣扬宗教教义,这一切无不同人的活动紧密相关。正是通过表现一个个鲜明丰满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及其组合在一起的情节场面,宣教的主旨才能表达出来。无法想象,离开写实的具体可感的人物形象,宣教的内容如何落实,宣教的目的如何实现。可见,宫廷人物绘画起到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枯燥甚至抽象的教化主旨经由这一媒介的阐发和形象化,变得晓畅明了,甚至如日常生活般的亲切感人,宜于被观看理解,而宣教的主旨也在潜移默化中被观者接受。而这一切必然要求人物画在技法方面的写实性。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写实性,使得画面人物形象骨肉匀称、形象真实,甚至气韵生动而传神,才能收到最佳的预期效果。应该看到,统治集团所示以宣化的对象,其主体乃是普通的人民大众,所谓的“衣冠贵胄,岩穴高士”只在少数,且其身往往便是宣教功能的执行者,因此,要想使宣教内容通俗易懂,必然要求写实的形似,以利于宣教宗旨在民间的普遍流行。
然而,以上所列毕竟是一种表象,若做更深层次的分析,当不难看出这种现象背后强大的精神支点,那便是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的美学思想作为其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文艺的发展产生过莫大的推动作用。孔子把他的美学思想建立在以氏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仁学之上,希图唤起以氏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亲子之爱,从而维护社会的人际秩序,缓和阶级矛盾,使社会得到和谐的发展。这样一来便极大地突出了人们相互依存的社会性,同时又把个体人格的发展和完成看作是真正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条件。因此他对于以能体现个人情感为重要特征的审美和艺术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概略地说,这正分别代表着善和美的不同。徐复观先生曾指出,就中国美学史来说,美与善的矛盾反复地表现为对“声色之美”的追求同社会伦理道德要求的矛盾,文与道、华与实及情与理的矛盾,等等。社会的和谐发展是实现封建大一统国家的必要条件,从倡导社会的和谐发展出发,孔子主张“尽善尽美”,美与善应完满地统一在一起。同时又认为善同美相比显得更为重要和根本。文艺,包括绘画首先是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而存在的,自然而然地便被注入了“尽善尽美”的特质,被要求不仅在形式上是美的,能激发人的美感,而且在内容上更应该是善的,应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在功能上便是要有政治教育意义,符合封建大一统思想的要求。
源于此,在绘画艺术极不发达之时便有“有虞氏彰施五彩,兴成教化”之说,而《左传》之《襄公三年》亦载:“昔夏之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表现出朴素的教化目的。在绘画昌明之时,这一要求已外化为明确的言论。如《孔子家语・观周》载:“孔子观乎明堂,睹四门墉,有尧舜之容,舛纣之相,而各有善恶之状,兴废之戒焉……孔子徘徊而望之,谓从者曰:此国之所以盛也……”谢赫更在其《古画品》序中评曰:“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隋唐时期随人物画高峰的到来,其担负的宣教功能亦被在理论上作以归纳。就是素以狂怪自诩的革新派米芾之辈亦遵循“古人图画,无非劝戒”之论,并不否认绘画的宣教功能。而宋明礼学大盛时期,对之更为重视,宋濂在《画源》中强调图画功能:“古之善画者,或图《孝经》,或貌《尔雅》……下逮汉、魏、晋、梁之间;《讲学》之有图,《问礼》之有图,《列女仁智》之有图,致使图史并传,助名教而翼群伦,亦有可观者焉。”纵观古代与绘画有关的典籍,此类论述可谓俯拾皆是,充分说明对绘画宣教功能的认识被各阶层的画家所普遍接受。
这便从理论上暗暗地规定了人物画的写实属性。但中国传统的人物画虽然在总体上呈现出写实的面貌,却又并不是完全照搬客观对象,没有和对象形成一一对等的关系,而是加入画家的意绪,进行主观处理,如散点透视的空间经营、以线立骨的造型方式和随类赋彩的设色等,从而形成自身独特的面貌。这固然同中国画的观察方式、材料技法等因素有关,究其深层的文化本质,当同道家思想所形成的美学观有联系,或者说道家思想从另一向度为其提供了精神支点。
如前所述,尽管儒家思想从仁学的基点出发,倡导社会的和谐发展,即肯定作为社会中一员的个体的充分发展,但同时又努力把个体的发展导向符合于社会伦理的道德规范,而后者更被看重。延伸至审美领域,对文艺“尽善尽美”的需求亦偏重于后者“尽善”之一面,结果使得文艺的天平或多或少倾向社会功能一方,具体到绘画方面便是过多承载了“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用。从艺术本体的角度来说,这无疑限制了艺术自身的发展,在这种束缚之下艺术很难走向自由状态。同时对于艺术功利性的重视很容易变成一种法度,强调人工的美和合规律性,使艺术创造陷入疆化和片面的状态。这时急需一种与之相对的美学思想对之冲突、碰撞,影响到艺术的发展,使之能够挣脱这种功利性过多的束缚,而这正是道家美学之所长。在道家思想的创始者老子看来,个体生命的合规律而又合目的地自由发展的实现,这本身就是最高的美,同时也是最高的善,但美并不从属于善,应摆脱对善的依附性,取得独立地位。庄子在此基础上把道家美学思想更加充分地加以发展,其根本出发点便是更注重对于个体人格自由的追求。据此,道家美学看到了审美和创造活动是一种消除了各种外在强制的自由活动,一种超越功利考虑的活动,因此反对用特定的社会伦理道德来规范人们的情感,同时在艺术创造上强烈主张“无法之法”,提倡天然美。道家美学的这些思想,经常成为冲破儒家美学所维护的那些已渐行僵化的法度的有力武器,成为革命的先声。可见,道家美学中蕴涵着丰富的批叛性的因素,它更接近艺术的本体,客观上冲决着儒家美学思想中对艺术本体发展的限制。这一点对于艺术创造的潜在影响,具体地说,对于人物画在进行形似的描绘时,便不会受到客观物象具体而细微的表面现象的束缚而滑向“谨毛而失貌”的状态,而是采用“仰观俯察”的寓东方哲学意味的观察方式和“乘物以游心”的追求自由的美学理念,加入艺术家创作主体的主观意绪。这样一来,其写实自然不会作出逼肖客观物象的努力,和绝对摹仿表面真实的写实拉开了距离。更重要的是,从追求自由的意义上来说,道家美学下启魏晋玄学,而传神论的重神轻形和六法论的以气韵生动为人物画写实的最高目标但又都是玄学思辨的结果,溯其源头皆可归并到道家美学思想对艺术自觉的启迪。
同时应该看到,由于拥有同样的文化土壤,在追求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儒道两家的思想并不矛盾,因此在深层本质上二者又是相通的,而在美学方面,彼之所长正是我之所短,反之亦然。此诚如孔新苗先生所指出的:“儒家美学的世功化倾向给了艺术创作以社会实践活动,道家美学的超然性品质又保证了艺术的功利性追求能维持在审美的心境之中。”于是,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规定了中国文艺的发展方向,具体来说,便使得传统人物画的写实走出了一条既合规律性又合目的性,同时又能脱去过多规律羁绊的轨迹,而呈现出自身的特殊性。
参考文献:
[1]李泽厚,刘纲纪主编.中国美学史(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第一版.
1.设计调查方案,撰写调查分析报告。统计课程讲授的统计调查、统计整理、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等知识点理论性强,较为抽象,学生学完后不清楚怎样灵活应用,采用统计调查可以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实施中充分考虑学生专业特点,学生自主组队,选择调查内容,设计调查问卷,实施问卷调查,处理调查数据,分析调查数据,撰写调查报告,汇报调查结果。学生在课内学习了基础的问卷调查知识后,课外进行这一系列的统计调查任务,课程任务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对问卷设计进行指导,与学生一起探讨可行的调查方法,对学生调查数据的整理与分析过程进行监控与指导,对学生调查报告进行验收。从实施到结束师生共同探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锻炼学生的数据获取能力、整理能力、分析能力,培养学生调查报告写作能力,为学生假期进行社会实践提供必要的知识技能储备。
2.预测企业采购资金季节波动。统计课程讲授时间序列的季节指数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理解有难度,对其应用更是难以掌握,事实上季节指数在企业管理应用较多,可以对企业生产、销售、采购等环节进行季节波动预测,指导企业进行合理的生产、销售、采购安排,使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达到最大化。在学习这一内容时,模拟企业经营环境,设置采购资金预测任务,将常规的课内案例教学改为课外的课程任务考核方式。需要学生分析模拟企业经营活动特点,尝试运用统计方法寻找经营周期,考查掌握季节指数理论的程度,预测资金季节波动,指导企业生产实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技能。
3.企业产品合格率效验。推断统计分析与应用是统计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重要应用,学生学习时容易死记公式,遇到题目照搬硬套,不理解抽样产生的背景、能解决什么问题、理论与实际问题如何结合、求解的结果怎么解释、得到的结论如何应用等问题。要想学生把这部分内容学好,可以考虑设置实用性、操作性、综合性的任务,如企业产品合格率效验,让学生思考如何取样,进行什么推断分析,采用何种方法控制误差,结论的科学性的检验,在管理活动中如何应用,可否提出改进措施,等等。从调查问卷设计、抽样调查方法选择,抽样调查效果评价,调查结论分析论证,形成完整的抽样调查体系,培养学生的整体观,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抽样推断部分有深刻的理解,并掌握涉及的软件应用。
4.简单的线性建模。统计课程中的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为后续课程提供基本的建模思想和统计技能。通常学生学习此部分时停留于基本参数的公式计算上,忽略了设定建模假设条件、模型参数的经济意义、模型的检验与修正等问题,导致实际运用不灵活。因此这部分建立一些可以利用简单的线性模型分析实际问题的课程任务,如企业成本与利润之间的关系、学习时间与学生成绩之间的关系等,结合前面统计调查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设计问卷、收集数据、分析经济意义,选取恰当的统计指标,尝试建模,并运用相关统计软件求解模型参数,对模型进行效验,结合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阅读、思考、分析、判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二、课程任务教学法的考核
目前大多数高校考试制度依然是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绝大部分,教师不能加大过程化成绩构成,导致学生停留在知识点的应试上,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考核,综合能力难以通过期末考试卷面成绩量化。课程任务教学法侧重于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学习知识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协调能力等综合能力。在统计教学中实施课程任务教学法时,需要对课程考试进行改革,改变成绩的构成比例,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选取多种方式进行全方位综合考核。统计考试应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列入考试评分标准,应从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成绩,课程总成绩可以增大平时成绩所占比重,平时成绩主要由课程任务完成分构成,其中任务完成分由三部分构成:第一,任务小组组长打分。根据其他成员在任务实施过程的表现及对小组完成任务的贡献程度,由小组组长给成员打分。第二,小组成员互评打分。根据成员之间的协作情况相互打分。第三,指导教师打分。根据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参与任务的态度和积极性、任务完成的质量、投入精力和学习进步等情况打分。这样可以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为平时成绩的构成提供真实的依据,全面反映出学生课程学习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