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家庭教育常识

家庭教育常识范文

发布时间:2024-03-29 16:00:5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家庭教育常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家庭教育常识

篇1

第一, 平等尊重;

从宝贝咿呀学语开始,我们就言传身教影响她平等待人,尊重他人,这是做人的基本。豆之家和宝贝的关系也是如此,处理很多事情,我们会给出指导建议,但最终会尊重她的个人意愿。以10月19日宝贝八岁下午茶生日会为例,从确认时间、地点及邀请对象,活动流程,礼品选择,购买点心,都是小宝贝和豆爸豆妈一起讨论,最终确认。在这个过程中,宝贝不仅充分体现小主人翁意识,更重要的是启发思维,比如理解自己的生日是妈妈的受难日。

第二, 努力向上;

这是指求知的能力。我们在学习上没有过多的要求,但是经常会告诉宝贝,这个世界大部分的人都很聪明,能够区分的就是谁更努力。豆之家是由外公负责教育,经常及时调整学习的方向和策略。从幼儿园中班开始,豆外公有意识地教宝贝认字和珠心算。所以在学前教育,宝贝有一定的基础,尤其是数学和外语。进入小学后,每天我们都会根据老师的评语和印章与宝贝对话,了解她在学校的状况。每一个阶段都会对课程和兴趣点有不同的侧重,希望宝贝能全面均衡发展。

第三, 快乐自信。

宝贝是个内敛低调的孩子,平时遇到不能确定的回答,或者担心错误,就会缺乏自信。这个时候,我们会和她强调EQ的重要性,鼓励她调整心态,只要努力做好自己,每一天比昨天进步一点点,她就是最棒的。作为家长,我们会经常带她去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看看外面的世界,增长她的见识。与此同时经常要求她,多向陌生人问候,多感谢周围的人,多帮助别人,多一些笑容,不要害怕失败,不试试怎么知道,机会一直都在。

家庭素质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当中重要的一环,因为家长是孩子们的榜样。如上只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非常坦诚的说,真得很幸运,小宝贝能够顺利升入江五这所有着悠久历史的名校,虽是短短的两个月,但是在她身上进步非常大。豆之家很高兴看到窗边的小宝贝每天开开心心上学和放学。

特别感谢班主任李老师,数学老师周老师和英语老师尹老师的关心爱护,让小宝贝健康快乐地成长。(宝贝特别补充,我还有体育老师和美术老师,也要谢谢!那是当然!)

家长会上收到的学习成绩单,宝贝的数学和英文是全优。宝贝,你真棒!

宝贝在外公外婆家的院子里锻炼。

WOW,我飞起来了。

妈妈,我的腿不够长,但是我可以试试。

篇2

父母的亲切关怀和教育引导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离开这一条件,孩子就会程度不同地呈现出心理、情感、性格等问题。家庭教育的特点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上,家庭生活教育是父母的言传身教,融入了父母的温情和关爱,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的心智健全、品德培养、劳动习惯养成等起到重要作用。家庭教育是孩子最重要的初级教育,是孩子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摇篮。良好的家庭教育能规范孩子的行为,是孩子成长的基石,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其他任何力量代替不了的。

2.家庭教育缺失及其影响

曾说:“抚育作用不能由一女或一男单独负担,有了母亲还得有父亲”[2],即儿童的成长过程离不开父母的共同抚育。因为处于6~16岁年龄段的孩子,心理发展正处于塑造期,认知能力处于初始化阶段,易产生焦虑、孤独、自责、冲动等情绪,若缺乏父母的亲情和心理疏导,就会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且对其身心健康的影响是严重且持久的。有心理学家分析,残缺教育的表现之一就是没有亲情[3]。因情感缺失,易产生敏感多疑、自闭冷漠等行为;也易滋生怨念,进而衍生为冲动暴躁、言行过激、暴力叛逆;还会在外界寻求慰藉,被引诱到偷盗、斗殴、抢劫、吸毒等犯罪道路上。也有学者反对夸大留守的消极作用和留守学生身上的问题,认为这样容易导致留守学生被“污名化”,从而给留守学生及其家庭带来沉重压力[4]。现实中确实不乏自强自立的留守学生,但不可否认,青少年时期是人的社会初始化阶段,对事物的是非曲直没有正确的认识和判断,很容易导致认知上的偏差。

3.学校代偿教育的提出

前ILF全美教育委员会主席马振翼先生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文章《教育改革要从家长教育开始》认为,家庭教育缺失已成为中国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5]。其实,这一问题早已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并出台了针对家庭教育的一系列政策,如《家庭教育指导大纲》(201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2015年)、《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构建与推进策略研究》(2016年)等,对家庭教育作了明确部署和要求[6]。对此,有学者提出家庭教育的“缺位”,可采取学校“补位”的办法,即家庭把固有的教育和监护未成年子女的职责移交给学校[7],学界称这种现象为“学校教育代偿制度”。

二、学校代偿教育对家庭教育缺失的弥补

1.学校具备代偿教育的条件和优势

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所起的作用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体,社会教育是重要补充。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因其教育的目的性、组织性、系统性,既注重文化传承和安全教育,还注重性格养成和品格培育,学生健康成长的必备元素都能在学校打造,所以学校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另外,学校教育的性质和宗旨也决定了学校能够履行代偿教育。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教育是要在人的身上塑造新的人格”[8],这涉及两个命题:教育培养怎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这其实是学校教育最为关心的命题,也是我党教育方针的根本内容:“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主阵地,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缺失在学校能够得到较大补偿。

2.学校代偿教育的功能发挥

学校教育的目的性、组织性、系统性特征和优势,可以针对家庭教育的缺失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如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目前盛行的“第二课堂”,通过开设美术、书法、音乐、舞蹈等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健康情感,让农村留守学生在生机勃勃的校园里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和成长的快乐[9],尽可能弥补留守学生亲情关怀的缺失。还可通过提升教师心理学素养,或配备心理咨询师,便于发现、及时矫正留守学生的情绪波动和心理问题,等等。正因如此,《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13号)强调,“支持和指导中小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及早发现并纠正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

三、代偿教育赋予学校教育新内容和新要求

1.代偿教育带来学校教育的新挑战

学校代偿教育是教师代替父母给予留守学生的教育补偿,补偿的是本应由家庭提供的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功能,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学校教育要补上家庭教育这一课,给学校教育自身带来了巨大挑战:一是教育者角色的变化,如何由教师转变为教师和家长(履行家长之职);二是教育内容的变化,如何由学校的正常教育转化为“学校的正常教育+家庭教育”。即学校除了在既定的学制内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外,还要尽可能地补偿家庭教育缺失的部分。由于教育功能差异、教学时间限定、教育关系转换、受教育者家庭情况和身心发展各异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学校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

2.代偿教育赋予学校教育的新内容

对农村留守学生来说,情感安抚和心理慰藉的需求最强烈,学校在这方面的供给又是最为困难的。我国中小学普遍没有开设心理系列课程,面对情感缺失的留守学生,必须增开心理咨询课程,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学会分析自身存在的心理不适或心理障碍的原因,指导学生善于寻求帮助,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有条件的学校,可设立“心理咨询室”或“倾诉信箱”,由具有心理咨询师资质且有耐心的教师负责此项工作,创造留守学生倾诉、宣泄的机会和平台,将积压已久的心结打开,以便恢复心理平衡,预防极端性格的形成,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帮助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期。

3.代偿教育提出学校教育的新要求

学校代偿教育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校教育管理都提出了新要求。代偿教育将教师的单一身份变为双重身份,双重身份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逐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成为学生的好朋友[10],教师必须不断提升教育能力。代偿教育对学校的教育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学校对留守学生定制培养。如留守学生的建档登记制度,准确掌握其个人信息(包括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管理工作。针对“寄宿制”留守学生,能及时解决其心理、生活、学习、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等各种现实问题[11]。建立学校与家庭、社会联络机制,创造条件让外出务工父母经常和子女、学校保持联系,积极配合社会群团组织的关心关爱留守学生工作,共同促进留守学生健康成长。

四、学校代偿教育的局限性及可持续发展路径

1.学校代偿教育的局限性

篇3

中图分类号: G6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2-0103-01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接受教育的过程。人的成长是一项复杂的教育系统工程,它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三者之间既相互关联是一个整体,又相互影响和制约。教育的过程既有时间跨度,又有空间跨度,所以环境、条件、机会都在影响着教育的成败。而家庭教育对个人习惯养成来讲更具时效性,因为习惯可以成就人生。在一个事物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中,又始终贯穿着一种细致入微而不离其宗的品质,品质决定人生。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又是终身教育。那么,如何更好地发挥家庭教育对个人成长的作用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做起:

一、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关注家庭教育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被作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年来的事情。这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必然需求,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所必须涉及的问题。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打过这样一个比方,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而这块大理石最终能否成为一座雕像则需要六位雕塑家的通力合作: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然出现的因素。从这段话来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家庭教育具有开启鸿蒙的功能。家庭既是个人最早接触的社会化单位,也是社会安定团结的根本基石。因此,一个现代的健康的家庭教育功能,便成为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根本和基础。

古往今来,许多事例都可以证明,那些卓有成效的名人成才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在幼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德国诗人歌德2至3岁时,父亲就抱他到郊外野游,观察自然,培养他的观察能力,3至4岁时,父亲教他唱歌,背歌谣,讲童话故事,并有意让他在众人面前讲演,培养他的口语能力。这些有意识的家庭教育,使歌德从小善于思索,乐于学习。歌德14岁写剧本,25岁写成了闻名于欧洲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可见,没有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没有成功的学校教育。

二、针对教育困惑,及早通过家庭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

近年来,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和谐,出现了许多教育困惑: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多才多艺,但心理素质很差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在学校是个“乖乖娃”,在家里却成了“小霸王”?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在学习上成绩突出,思想上却狭隘自私。究其原因主要是早期教育中家庭及社会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而忽略了孩子的品德教育。

面对社会现实,大多数父母认为早期教育就是提高孩子的智商,只要孩子智商高,将来就能上大学,就能有一份好工作,因而父母们不惜重金,在孩子智力开发上倾注大量心血,而在孩子思想品德的教育上却显得非常吝啬。有的父母认为“树大自然直”不需要教育,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可以“一俊遮百丑”,甚至对孩子的一些不良意识和不良行为习惯认为是一些小毛病,长大了就好了。一位孤寡母亲含辛茹苦地将两个儿子培养成人,考上了大学,当上了县长、科长,而母亲却无人赡养饿死街头。智力培养是关键,但品德教育不能忽视,品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主旋律。

居里夫人认为:“人的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品格之高尚。”家长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子女形成良好的品德。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的行为模范。当孩子进入学校的时候,他的身上已经留下了父母的烙印。家长要将孩子的品德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时刻净化孩子的心灵,否则必然导致质的变化。家长也要积极支持孩子参加公益事业和社会实践活动,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消除“自我”意识,增强公民意识,健全孩子的人格,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了解家庭教育现状,强化家庭教育的针对性

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一是表现为“望子成龙”型。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家长们因为历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较高。二是表现为“顺其自然”型。有的家长是因为懂得遵循教育规律而理智地采取的这种教育方式。但更多的则是因为忙事业而无暇顾及,或因为自身的局限而无奈放弃。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对孩子的个别教育行为,比学校要及时、到位。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事情,应该在方向和目标上有一个基本的定位,做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孩子小的时候,家长一定要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示范、引导孩子成长。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由家庭的小环境步入社会,接触家庭外的人群和事物。社会中的真善美假丑恶不时进入孩子的视野,孩子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家长要抓住日常琐事,帮助孩子辨别是非。针对孩子的问题及时指导,提高其鉴别能力。家庭教育要重视孩子个性特征的发展和培养,有很多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是家长根据孩子的爱好、兴趣,培养出健全、有成就的真正人才。家长应该时刻关注学校的教育教学动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强化家庭教育的针对性。

四、提升家庭教育,拓展孩子成长的空间

我们生儿育女不是为了自己,也并非为了填补感情空虚或要儿女为我们实现未酬的梦想生活;父母的职责是帮助他们明白必须对自己、对社会负起责任。现代社会要求高素质的人材,所谓高素质,就是不仅要有多元精深的知识结构;也要有合理完善的综合能力。家长要为孩子的一生负责,必须把孩子的健康成长提升到社会公民的整体素质上来。

孩子最终要走向社会。如何拓展孩子成长空间,为孩子撑起另一片蓝天?家长首先要有明确教育方向,端正教育目的。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材而做好准备。二是掌握教育的策略和技巧,协调好理智与情感的关系。家庭教育必须以深厚的情感为基础,同时,又要用清醒的头脑来调控,在家庭教育实践中,只有把情感与理智有机结合,才能起到相得益彰的教育效果。三是借助社会教育资源,拓展教育空间。孩子良好的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家长长期培养出来的。许多父母在孩子进入学校、进入社会后就放松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以为孩子的教育只是学校和社会的事,忽视了家庭教育的延续性。家长要与学校、社会紧密结合、互相促进,给孩子提供更多机会参与家庭、学校、社区以及更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拓展孩子的成长空间。

总之,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要能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基础性和重要性,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好家长的责任与义务,为孩子的一生负责,为社会负责,培养出合格的好公民。

参考文献:

篇4

刚刚9岁的儿子竟然学会说谎了,骗了自己!想想这些年花了那么多心血,一心想把孩子教育好,却出现了这样的结果。看着不懂事的儿子,李颖抑制不住地掉下眼泪来。

河北保定市的李颖结婚生子后,就一直赋闲在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她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宝贝儿子身上。自从孩子出生,李颖就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孩子的多种能力,希望他将来在学业水平上能高人一筹。在孩子三四岁时,听说画画能开发智力,就给孩子报了美术班。孩子上了小学后,奥数班、英语班、作文班个个不落,课余时间填得满满的。别说孩子了,就连李颖都感觉有些疲惫。但是有什么办法呢,哪个家长不“望子成龙”呢?转眼孩子上了小学三年级,最让李颖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儿子不仅不爱上课外班,就连班主任也三番五次给她打电话反映,儿子在课堂上调皮捣蛋,不爱听讲,学习成绩大幅下滑。更让李颖气愤地是,儿子在一次考试中英语只得了30分,竟然偷偷把分数改成了80分,企图在她面前蒙混过关!

不仅成绩没有提高,孩子还学会了说谎。七八年投入到孩子身上的心血,竟然会是这样的结果。真是恨铁不成钢,李颖在教育孩子方面一下就茫然了,孩子爸爸也一筹莫展,家庭气氛一下陷入了阴霾。

一个偶然机会,李颖听朋友介绍,北京中青同心教育咨询公司的家庭教育专家团队与北京师范大学联手,成立了中国家长俱乐部,并受北师大委托专门开展家庭教育顾问指导班授课督导。课程针对学前儿童和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培养健康心理、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技巧、家长对孩子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习效率、调整孩子的注意力以及粗心、如何科学的发现并发挥孩子的特长,培养健康人格与良好的社群关系等。

并配合研究出一套学习因素分析的工具,并以此为工具对学生进行测评和分析,全面了解学生学习能力、性格特征、个体优势、社群关系等各方面的情况,然后“对症下药”,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改变孩子的缺点和不足,挖掘孩子的潜力,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

对教育孩子感到无助的李颖,马上对孩子进行了专家分析,通过分析报告李颖对儿子的学习与成长情况一目了然,后根据报告给予的调整方法对孩子一步步实施。儿子的改变让她非常满意,学习态度良好,学幅提升,连老师都感到惊讶。孩子学习轻松了,做父母的也不紧张了,通过这件事情,让她了解到: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孩子的家长。

从事家庭教育指导

深受家长欢迎

这么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为什么不在保定市推广呢?李颖突然就产生要加盟同心园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想法。2008年5月,李颖来到总部洽谈加盟事宜。

这个项目运作起来并不复杂。学生《学习因素分析测评量表》由总部提供,加盟公司只需在当地给学生进行测评,然后将完成的量表交给总部;总部的专家进行分析并完成测评报告再发还给加盟公司;加盟公司的家庭教育顾问负责给学生和家长解读报告,并制定教育计划,同时进行跟踪指导。

为了帮助加盟公司迅速进入市场,总部会给加盟公司培训家庭教育顾问和家庭教育课程讲师,培训结束考试合格者将获得权威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颁发家庭教育证书,更主要的是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引导孩子轻松成长,知道学业成功。

作为加盟商,有多种赢利渠道:一是测评报告收入,中青同心公司对测评量表全国统一价格,给加盟商一定利润;二是培训收入,北师大家庭教育顾问班开展,有一定利润;三是学生能力训练班有一定收入;四是对于那些没有时间参与培训的家长,可以把孩子送来,让家庭指导师教育进行直接指导。

在了解清楚一切加盟事宜后,李颖租了20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成立了春雨育人潜能科技有限公司。她在报纸上打出广告: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提高孩子成绩、如何了解自己和孩子、如何培养练好习惯改掉坏习惯……并在学校门口给家长或学生派发传单。第二天,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听她的公开课,大部分家长都当场给孩子填表测试,同时,还报名参加家庭教育培训班,参加家庭教育培训的家长,还可以成为中国家长俱乐部的会员,可在网上直接和教育专家交流,咨询家庭教育的相关问题,并与全国各地的家长交流心得。

现在李颖的工作,开展的如火如荼,每周都有人来学习北师大的家庭教育课,并吸引了不少搞教育的同行,当记者问李颖担不担心同行学习给自己的市场造成竞争,她很自信并很大度的说:“首先。大家来学习,就是捧我的场,而且他们不学,我怎么挣他们的钱呢?再有,每个城市孩子都有几十万,我自己也做不过来呀,你看,我这预约排队一到周六周日都排到晚上,同行在我这通过北师大的课程学习,拿到北师大的证书,能够更好的开展工作。又能挣钱又能服务我何乐而不为呢?”

李颖加盟了一个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凭借上佳的服务和有针对性培训,赢得了家长的信赖,也赢得了财富。

教育问题困扰家长

家庭教育指导前景广阔

李颖成功了。李颖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她看到并深深感悟到:任何一个孩子的发展都深深地打上了家庭教育的烙印,孩子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的成败。

篇5

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把家庭教育纳入议事日程,发挥好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作用。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毋庸置疑,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无可厚非的。学校应制定指导家庭教育的方案,把指导家庭教育工作与教师的考核、奖惩挂钩,以调动教师对指导家庭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为了指导好家庭教育工作,学校应建立“两 个制度”。

1.建立家访工作制度

家访是联系学校和家庭的桥梁和纽带,因此,教师每学期对每个学生至少要家访一次,并做好家访记录。在家访工作中,应做到“一忌”,坚持“二原则”“三家访”:“一忌”是忌向学生家长告状,以致使学生受家长训斥打骂,产生逆反心理和错误行为。坚持“二原则”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用事实说话的原则,坚持一视同仁、人人平等的原则。“三家访”包括了解性家访――在接新班时,为了解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而进行的家访;探望性家访――当学生家庭发生变故或因病在家休养时及时登门看望,以沟通和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预防性家访――当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偏异的苗头或有越轨的动机时,及时家访,和家长恳切谈心、交流看法,委婉说明,晓以利害,取得教育上的一致,防微杜渐,把不良倾向消灭在萌芽状态。

2.建立学生家长座谈会制度

学生家长座谈会,能增进家长和学校的感情,能使家长加深对孩子在校的了解,能使家长与家长之间相互学习,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因此,每一个班每一学期至少开一次家长座谈会。召开家长会应做到“三忌”“四结合”。“三忌”:一忌指名道姓批评某学生,伤害家长自尊心;二忌批评学生家长,把家长座谈会变成“家长批判会”;三忌教师“一言堂”,不给学生家长发言的机会。“四结合”:汇报工作与表扬学生成绩和发现学生闪光点相结合,教师发言与家长发言相结合,典型学生专题发言与典型家长专题发言相结合,提建议与提要求相结合。

二、建立家长学校,举办家长培训班

学校要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教原则、科学育人方法传授给家长,使他们更好地和学校配合,共同教育孩子,确保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通过家长学校对家长的培训,使学生家长掌握家庭教育的原则,懂得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科学育人的方法。

1.使家长了解家庭教育应遵循的四条原则

一是目标性原则。克服盲目性、随意性和片面性,应与学校、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实现教育的同向、同步与整体优化。二是表率性原则。家长在孩子面前应谨言慎行,正直诚实,既庄重稳健又和蔼可亲,做到以德育人,以情动人,家长必须做到言行一致,处处为孩子做表率。三是诱导性原则――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多进行耐心、细致、循循善诱的启发疏导工作。四是养成性原则――从孩子的童年时期开始,对孩子的行为提出适当的要求,通过长期训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2.使家长懂得家风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家长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教师,其言行举止、情感变化都对孩子产生相当大的感染力,其家庭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质等直接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求家长要有高尚的品德、良好的作风修养,在家庭中应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样,才能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3.使家长处理好“爱”和“溺爱”的关系

要求家长对孩子不能盲目地爱,当孩子犯错时,不能纵容、迁就、偏袒孩子,否则会给孩子带来危害,给社会带来不安,甚至会使其走上犯罪的道路。对孩子要理智地爱,做到感情与科学育人的统一。

4.使家长懂得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家长在家庭教育时,要遵循孩子的不同年龄阶段各自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教育要宽严适度,合情合理;抓住最佳教育时机,因势利导,使孩子在愉快的情绪中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要为孩子树立正面的榜样,同时要指导好孩子择朋交友,千万不能让孩子“跟着巫婆跳假神”;批评孩子时要注意场合,讲究分寸;注意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将其作为家庭教育的出发点和孩子前进的起点。

篇6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108-0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离婚率逐年上升,据民政部门统计,1980年离婚和结婚的比例为4.74:100。1997年,中国内地离婚和结婚的比率为13:100左右,17年之间,离婚率上升了近3倍。随着婚姻的解体,生活在离异家庭的儿童数目在不断的增加。

作为幼教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当前离异家庭的不良教养方式大致有以下三种:溺爱型:为了弥补离异给子女造成的心理创伤,家长往往对孩子溺爱娇惯,使孩子变得任性、自私、不听劝导、乱发脾气,行为放肆。以至难以教养。粗暴专制型:家长的情绪受到离婚的影响,不能理智地教育孩子,长期下去则容易造成孩子蛮横、逆反的心理,对一切充满敌意,形成顽同而冷漠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习惯。放任型:家长对孩子放任自流,甚至不管不问,任由孩子自由发展。

要做好离异家庭儿童的补偿教育,教师首先应对幼儿目前的状况做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包括身体发展水平、认知发展水平、社会性发展状况、监护人的教育观念。如监护人的抚养方式;如是否允许另一方家长定期探望,是否由爷爷奶奶代为抚养,弄清楚幼儿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如是否存在情绪问题、是否有问题行为、是否存在社会交往不良、是否存在亲子关系紧张等),这是做好幼儿补偿教育的前提条件,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才能使教育工作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

一、教师是幼儿园实施补偿教育的具体实践者

(1)教师必须具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能发现班级里特殊的孩子并根据孩子具体发展情况设计灵活有效的教育活动。

(2)教师必须具有宽容、和蔼、细心、耐心等个性特征,善于观察和理解孩子在集体和一切活动中显现的特殊行为。

(3)教师要注重培养孩子融洽的社会交往,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对其心理、生理的健康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教师要能做到时时处处以情感人、情暖童心,要特别关注孩子积极情感的良性发展,把孩子培养成个性活泼开朗、心理健康的可爱天使。

二、家长是幼儿园实施补偿教育的有效合作者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的能力”。在对离异家庭儿童进行补偿教育的过程中,与家长合作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每对夫妻不管因为何种原因离婚,他们爱孩子的心是热切和真实的,都盼望着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然而,由于婚姻失败的压力,或者其他种种原因,他们还不能原谅那些所谓对方的过错,还不能从婚姻的阴影中完全走出来,有些取得监护权的家长不允许前配偶到家中看望孩子,有的把对另一方的怨气升级为剥夺对方与孩子交往的权利。研究表明,在学前期从父母双方得到关怀的幼儿,比失去其中一方关怀的幼儿更能体验到较高水平的自我与性别角色认同及社会交往发展较好,有较好的成就动机。因而教师应与监护家长和没有得到监护权的家长沟通,帮助他们理性地认识离异只是婚姻的解除,子女与双亲的血缘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应抛开两人之间的恩怨,尽可能地给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采用《家园联系手册》和留言条的形式与家长取得书面的沟通,这对于工作忙碌的家长和教师,是实现进一步交流的有效方法。教师在手册和纸条上真实地反映出孩子的进步、问题以及需要家长怎样的配合。当家长支持教师的工作时,幼儿园应给予肯定,以强化家长的合作行为。

三、幼儿园应成为实施补偿教育的决策者

(一)学期初,认真制定补偿教育工作计划。幼儿园应在新生登记入园之初,本着尊重家长隐私的原则,对特殊家庭的幼儿作详细的了解,并作出具体安排。班主任在考虑班级工作计划时,应把特殊孩子的补偿教育加以综合考虑,做到有的放矢、不露痕迹。在具体的活动安排中,教师要做有心人,为特殊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小环境,形成利于孩子发展的小团体,让孩子影响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孩子行为的不良反应与个性的缺陷与不足。保教人员要对特殊孩子付出更多的爱心与耐心、关心与贴心,才能较好地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篇7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4-0013-05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金融抑制在农村普遍存在,一个稳定有效的农村金融体系的缺失使金融抑制更为明显。利率管制、金融市场分割和行政干预等金融抑制问题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福利的改进(麦金农,1973;肖,1973)。发展中国家农村信贷市场的效率非常低下,农户金融抑制的程度相当地严重(stiglitzand Weiss,1981,Carter,1988;Aniini Koehar,1997;Jeremy D.Fohz,2004)。金融机构支农动力不足、金融机构投资的两极分化、农村资金外流与金融市场的准入限制等方面的金融抑制特征(吴敬琏,1997;谈儒勇,1998;何广文,2001)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收入的提高,导致农村家庭大量的福利损失(李锐和朱喜,2007)。金融深化是解决金融抑制的有效途径,农村金融是中国金融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发挥金融的基础性支持作用,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农村金融市场,提高和改善农村家庭参与金融市场的机会,降低参与成本,让金融为广大农村家庭服务,2006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孟加拉国经济学家尤努斯和他创办的乡村银行就是成功的例子。好的投资使人们受益,高生产率可以带来富裕,只有有效的金融体系才能将资金配置在好的投资机会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贫困国家必须终止金融抑制,促进金融深化(米什金,2007)。

在解决金融抑制、促进金融深化的背景下,我国农村家庭的资产配置和参与金融市场的程度体现了金融深化给农村家庭带来的经济福利的提高。农村家庭参与金融市场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对于农村家庭,什么因素对其从事高风险投资的影响较为显著?

影响农村家庭参与金融市场的因素不一而足。在经济人假设前提下,根据现资组合理论,人们会根据风险差异对资产进行配置,并且安全资产和风险资产配置的区别只在于投资者风险偏好上的差异。但是,实际上,有限参与问题始终是一个现实的悖论,无法得到满意的解释。针对美国居民的投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上世纪80年代末美国只有四分之一强的人参与股票市场和持有股票,到上世纪90年代末的时候,在美国最富有的10%的家庭中持有股票的比例也只有85%(Guo,20011121)。根据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对50个大中城市家庭的金融资产结构的调查,中国家庭84.5%的流动资产投在银行储蓄账户上,7.7%投在股票,5.8%投在债券,1.7%投在各类保险上。已有的家庭金融文献研究集中在城市家庭主体,对农村家庭金融市场参与状况的研究相对缺乏。

二、数据来源与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问卷调查

本研究是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课题组开展与进行,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问卷调查的初稿。正式问卷调查于2007年7月份(浙江金华)和2007年9月份(四川南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分阶段和随即抽样的方法,第一步,对浙江金华和四川南充下辖的所有县(市、区)都进行调查;第二步,对每个县下辖的所有乡镇进行问卷调查;第三步对每个乡镇下辖的所有行政村进行调查;第四步对每个行政村根据人口数量和总问卷数量进行按比例分配问卷,问卷对象在农村家庭间随机发放。问卷填写的对象是农村家庭的户主(可以是男性也可以是女性),根据农村家庭实际,规定户主年龄在22岁到60岁之间。

在浙江省金华市所辖的10个县(市、区)共发放问卷1592份,由清华大学课题组、金华市卫生局联合开展,回收有效问卷1350份,有效回收率为85%,接受调查的男性户主为占57%,女性户主占41%。在四川南充市的9个县(市、区)共发放2000份,由清华大学课题组、南充市卫生局、南充市统计局联合开展,回收有效问卷1825份,其中男性户主比例为89%,女性户主比例为11%。

(二)描述统计与分析

第一,农村家庭特征。表一是对东西部农村家庭年龄、性别与家庭人口等特征的描述。

对于年龄,因为农村家庭的收入主要是根据家庭劳动力的状况来决定的,本次调查根据农村家庭的实际状况设计了户主年龄涵盖的范围从22岁到60岁,从问卷的统计情况看,金华市农村家庭户主年龄的均值为42岁,年龄的偏度和峰度都在合理范围内,说明样本具有代表意义。南充市农村家庭户主的年龄均值为48.11岁,比金华市要多出近6岁,但都在40-50岁之间。中年户主家庭在农村是创造财富和进行投资的主要家庭,不仅在收入上是创造财富的主体,而且在投资决策上也是主体。对于户主的性别特征,从两个地区的峰度值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农村家庭的户主男性略多于女性,而在西部地区农村家庭的户主绝大部分则是男性。家庭人口数量多少,一方面反映了家庭的支出负担大小,家庭人口多的家庭用于生活、教育方面的支出要比其他家庭要多,在收入差距不是很大的情况下,家庭负担就成为影响家庭进行资产配置和参与金融市场的因素之一,从两个地区的比较看,在家庭人口方面非常接近。

第二,财富效应假设对农村家庭资产配置的影响。由于金融市场的深化、资产价格的上涨和国家诸多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村家庭的财富与家庭收入增长幅度加大。财富与收入的增长直接带动资产需求的上升,家庭资产分为实物资产与金融资产,财富效应就会直接体现在实物资产组合与配置的变化上。家庭金融研究将房产投资作为重要财富,通过房产投资来实现财富增长,但是对农村家庭房产只是生活物品,极少作为投资对象,因此本文不是用财富存量而是用家庭年收入财富流量来测试财富效应。

第三,人力资本假设与农村家庭健康状况对资产配置、金融市场参与的影响。依据已有的人力资本理论,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存量主要由健康、知识、技能和工作经验等要素构成,但唯有其中的健康存量,决定着个人能够花费在所有市场活动和非市场活动上的全部时间。因此医疗服务投入一直被视为最重要的健康投资指标。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与收入提高,农村的收入差距和投资差异更加明显,在考虑农村家庭金融市场参与时,将农村家庭的医疗支出纳入到研究中来,更符合农村的实际。

由问卷统计结果在安全性很高、收益很低的银

行存款上,不同医疗支出的农村家庭持有比例相近,差别不明显,但是在股票这种高风险的资产上差别很大,随着医疗开支的增大,持有比例从9%降到1%。对于西部农村家庭的健康状况(用家庭医疗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例来替代)在不同的医疗支出水平上,农村家庭的资产配置差异不大,在不同的医疗支出水平上,农村家庭安全型金融资产的配置比例都很高,均接近95%,但是对于风险型金融资产,西部农村家庭的配置比例都非常低,在1%-4%之间。

第四,金融深化与金融资产回报率。金融抑制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政府对存贷款利率的上限实行强制规定(麦金农,1973),因为利率的压制会限制金融业的发展,对资产的有效配置产生较高的成本。通过金融资产投资回报率从原来的单一化到多层次的转变可以反映出金融深化的过程与效果。金融深化的程度也决定了农村家庭在资产配置与金融市场参与上有了更多的机会与选择。

三、Logit回归模型与农村家庭参与金融市场的决定因素分析

(一)变量选择及确定

因变量的选择与界定。农村家庭的资产分为两大类,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农村家庭金融市场参与情况通过其风险程度不同的金融资产配置来体现。对于金融资产来说,根据风险程度的差别,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银行存款,这类金融资产的收益性低但安全性高,另一类是风险高的金融资产,包括股票、基金和债券等,其中尤以股票投资为代表,这类投资风险程度高,但收益率高,因此这两类金融资产在风险性和收益性上有很大区别。对于金融市场参与的情况根据农村家庭购买金融资产来考察,只拥有安全性高、收益率低的银行存款取值为0,拥有风险大、收益率高的股票等金融资产取值为1,这样也把农村家庭参与金融市场的情况设计为二分类变量。

自变量的选择与界定。在参考和借鉴Campbell(2006)、李涛(2006)和吴卫星、齐天翔(2007)的研究基础上进行自变量选择。第一,在家庭金融投资理论中普遍认为家庭投资存在财富效应假设,即财富的多寡对家庭投资活动产生重要影响。本文用家庭收入来代替家庭财富,一个家庭的年收入更能代表家庭的经济状况与未来的预期收入。本文对农村家庭年收入进行了分组,根据东西部家庭收入的实际差别,将东部的农村家庭分为六个组(0-2万元,2-3万元,3-5万元,5-7万元,7-9万元,10万元以上),并进行了虚拟变量处理,为了验证财富假设将最低收入(即2万元以下)的家庭作为参照;将西部的农村家庭年收入分为四个组(0-1万元。1-2万元,2-3万元,4万元以上),做虚拟变量处理后将0-1万元收入家庭作为参照。第二,家庭金融研究中存在人力资本假设,即家庭的经济状况与发展是由家庭人力资本的状况决定的,对农村家庭来说就是劳动力的健康状况,考虑到当前重大疾病对农村家庭带来的重负甚至因病致贫或返贫,用医疗支出占家庭收入比例表示人力资本状况,本文将医疗支出比例分为三个组,5%以下、6%-15%和16%以上,做了虚拟变量处理后将16%以上作为参照。第三,解决农村金融抑制,促进金融深化,推动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是提高农村家庭参与金融市场分享金融深化带来的社会福利普遍提高的重要途径。农村家庭参与金融市场的数量与渠道可以反映金融深化的程度,同时金融深化最直接的体现就是金融产品定价的合理,金融资产回报率就可以反映金融产品的多样性和定价的合理性,因此本文用金融资产回报率来反映金融深化的水平。将金融回报率分组,收益率4%以下、5%-8%和9%以上,并做了虚拟化处理,忽略了收益率在4%以下的组别作为参照。

控制变量的处理与界定。除了主要考察财富效应假设、人力资本假设和金融深化的程度三个影响农村家庭资产配置与金融市场参与的主要因素,家庭的其他特征也会影响其投资选择。本文还将家庭户主的性别、家庭人口数量、家庭户主的受教育程度等因素作为控制变量进行研究。由于家庭金融研究中针对不同年龄投资者普遍存在的年龄效应,本文将户主年龄分成四个组(22-30岁,31-40岁,41-50岁,51-60岁)做了虚拟变量处理,将51-60岁的户主家庭作为参照。此外,性别做了0、1变量处理,男性为1,受教育程度和家庭人口是定序变量。

(二)模型结果

根据上面的变量选择和模型设计,可以建立农村家庭金融市场参与的LOGIT模型。模型一和模型二是东部农村家庭金融市场参与决定因素的模型结果,模型三和模型四是西部农村家庭金融市场参与的模型计算结果。统计软件使用SPSS13.0进行运算。

实证结果显示,对于东部地区农村家庭金融市场参与的决定因素方面,首先家庭收入方面除了在2-3万元的家庭的影响不显着之外,其他不同收入水平对农村家庭参与金融市场均有显著影响(且显著水平均为0.01),收入对参与金融市场的影响逐级提高,从发生比(odds)看,对于不同收入家庭(3-5万元,5-7万元,7-9万元,10万元以上),进行风险性金融资产投资的概率分别是只投资安全性金融资产的2.0、3.4、4.9和5.2倍。其次医疗支出方面,医疗费用占家庭支出比例在5%-15%区间时,家庭成员是否患病对家庭参与金融市场的影响显著(显著水平为0.05)。再次,金融回报率的高低对于农村家庭参与金融市场的影响非常显著。最后,将控制变量纳入到分析中,主要自变量对于参与金融市场的影响的显著性同模型五一致,不同的是,针对年龄效应,在参与金融市场方面,不同年龄对投资影响都不显著,性别和家庭人口也不显著,但是户主的受教育程度对于家庭的金融投资决定影响显著。

对于西部地区农村家庭参与金融市场的决定因素,首先在没有引入控制变量时,年收入在1-2万元和2-3万元的农村家庭积极参与风险性较高的金融市场,但是对于年收入在4万元以上的家庭对参与金融市场的影响却不显著。而在考虑到控制变量后只有年收入在2-3万元的家庭会积极参与风险性较高的金融市场投资活动。其次,无论考不考虑控制变量,家庭的健康状况即医疗支出比例对西部农村家庭参与高风险金融市场投资的影响均不显著。再次,从模型三、四的结果可知,金融深化程度越高,对农村家庭参与金融市场风险性较高的投资活动影响越为显著。最后,性别、年龄和家庭人口情况对其金融市场参与的影响均不显著,但受教育程度越高,则参与风险性较高的金融市场活动的程度越高。

四、结论与未来研究方向

农村家庭的投资行为研究尚待深入。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动农村金融改革来改善农村的金融环境,促进金融深化,提高金融发展给农村家庭带来的福利,因此对于农村家庭参与金融市场的决定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极具现实意义。通过上面的描述与实证分析,对于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农村家庭金融市场参与的不同结果,结论如下:

第一,用家庭年收入来替代财富效应对农村家

庭投资决策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验证了收入因素是导致金融抑制的一个重要方面,模型结果基本验证了金融市场参与的财富效应假设,但是在东西部的体现却存在差异。东部地区家庭年收入存在多层次现象,家庭投资活跃,而西部地区由于年收入普遍处于较低水平限制了其从事金融市场风险投资的能力,因此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家庭的收入,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家庭收入上的差距是解决金融抑制的一个重要途径。从模型结果看,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农村家庭金融市场参与方面,东部地区存在明显的财富效应(随着收入的提高,参与金融市场的能力越强,这一点可以从回归系数的值越来越大得到验证,同收入在2万元以下的家庭相比,只有2-3万元的家庭影响不显著,其余组别的家庭都非常显著),但是同最低收入家庭(1万元以下)相比西部地区农村只有中间收入的家庭(1-2万元和2-3万元)对金融市场参与影响显著,而最高收入的家庭却影响不显著。因此虽然财富效应得到了结果支持,但是在东西部地区的差异性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提供解释。

篇8

一、家庭对高等教育的投资状况

从1994年实行高校收费双轨制,至1997年并轨以来,高等学校的收费标准不断增长,意味着家庭对高等教育投资不断增加。从动态来看,高校学费由90年代中期的500元增加到目前的5000元左右,长了10倍。近两年的学费增幅虽然减小,但始终处于递增趋势,并且我国高等教育学费投资增长是在远超过居民收入增幅的情况下的急剧攀升。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1995一2002年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居民的人均收人增长不到1倍川。从静态来看,家庭对高等教育学费投资占居民家庭或人均收入相当大的比重。比如,据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对全国4万户居民家庭收入情况调查显示l=l1999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为5854元,而占人口更大部分的农民收入人均为2210元(其中现金收入为1538元),2000年高等学校的学费投资(按4600元计算),占城镇居民家庭(按三口人计算)收入的26%左右,占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69. 38%,基本上是农村居民家庭现金收人的全部。以2001年的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为标准,现在大学生的高等教育学费投资已经占到了比较富裕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7. 46%,更是农村人均收入的2. 5倍以上。而国际普遍认可的高校学费投资占居民人均收入的比例约为60 % 因此,我国居民高等教育学费投资远远超出了居民的支付能力。

从学费占生均经费的比例来看,我国大学生平均学费以4500元计,占生均全口径经费支出1万元的比例达到45 %。据世界银行对33个国家的统计,学费在公立教育机构经常费中的比例最高的是韩国,占40%,10个国家在20%左右,20个国家在10%左右。一般认为,在高等教育经费构成中,学费占20%是比较合适的比例。显然我国高等教育个人学费投资大大超出了合适的比例。

最近几年,大部分学校学费都定在5000元左右,再加上住宿费、餐饮费、交通通讯费、文化娱乐费等其它费用,一个大学生的开销,每年要在万元左右,培养一个大学生家庭总投资约4万元。这一数目是城镇中等收入家庭4 -- 6年的积蓄,是农村中等收人家庭15一20年的积蓄,是贫困地区居民和下岗职工一辈子的积蓄,许多贫困家庭不惜举债为子女进行高等教育投资。

高等教育投资也像其它投资方式一样,是为了获得未来的经济上和非经济上的回报,是受未来导向的投资行为。人力资本理论强调教育投入提高人的能力,从而提高劳动生产力和总产出的规模,也使个人获得更高的收入,即受教育水平高的人总比受教育水平低的人获得更高的收人。因此,教育投资,尤其是高等教育投资,是被人们普遍接受的,认为是能在未来获得较大收益的有效投资形式。

二、家庭高等教育投资风险

所谓高等教育投资风险,是指在个体的高等教育阶段投人一定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开发人力资本,但在未来若干年,投资者的收益不一定能补偿投资成本的现象。家庭把资金投入到孩子的高等教育中,会想到这笔投资什么时候能得到收益,能否获得比较高的收益,会不会出现投资不能及时收回或投资损失的现象。对这些问题的考虑和担心就是对高等教育投资风险的估量。人们在追求高学历、高回报的同时,必须要面对高等教育投资的风险。

高等教育投资风险的根源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个体能力差异较大;二是大学之间的质量差异个体教育的影响不同,形成个体之间的知识差异;三是劳动力市场状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难以预期的变化,毕业生可能遭受失业或从事与学历不匹配的职业,往往使他们承担零收人或低于预期目标的收人结果。我们把前两个方面因素造成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称为永久性冲击或永久性风险,由于该风险是个体所特有的,又可称为非系统性风险。永久性风险对个人的影响是潜在的、长期的,甚至伴随着一个人全部职业生涯,这也是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追求高学历、名学府的原因。而把第三个方面因素引起的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称为暂时性冲击或暂时性风险,由于该风险是市场风险,又可称为系统性风险。大学生失业现象是大学生就业市场暂时性风险的集中体现,这对个体受教育者的专业和职业选择的影响是明显的。

家庭对高等教育投资存在选择性限制,主要集中在以人才市场为导向的专业和职业选择上。我们知道,孩子的智商是不能选择的,受教育院校的层次也只能由高考的分数来确定,而对专业和职业的选择余地相对大一些。在专业和职业选择中,人们最关心的是人力资本供求的变化与市场风险。比如,投资学习不能适应市场需要而很快过时的知识和技术,投资回收期短,往往无法收回全部投资;或者是投资于市场适应面窄、收益率低的人力资本开发,投资回收期长,不确定因素多;或者市场上某一方面人才的供给已经处于饱和状态,毕业生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岗位,可能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因此,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是家庭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晴雨表”。

三、当前毕业生就业的市场风险与理性选择

当前劳动力市场供求的大环境不利于大学毕业生就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实行低工资,高就业的政策,给企事业单位埋下了失业的隐患。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隐性失业逐步显性化,失业压力明显加大。1992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 3 % , 2002年为4 % , 2003年上升到4. 3 %,登记失业人数800万,2004年预期失业率为4.7%而我国登记失业制度尚不健全,未登记的失业人员占相当大的比重川。另外,我国把下岗与失业区分开来,下岗不算失业,2003年我国下岗人数达到600多万人,1998年至2003年中国国有企业累计下岗人数达到2818万。如果把未登记的失业和下岗列人统计指标中,我国的失业率远超出失业警戒线,这还不包括1. 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经济增长与就业岗位增长的相关性来看,在上个世纪80年代,GDP增长1 %,约增加240万个就业岗位,90年代则下降为80多万个,在经济增长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变的过程中,经济增长拉动就业的弹性系数还会继续降低。

大学毕业生失业现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在我国经济转型期,凸显为社会就业的主要矛盾。从1999年起,我国连续扩大招生规模,毕业生数量跳跃式增长,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增长比较缓慢,这几年基本维持在70%左右。2003年扩招后第一个就业高峰期的到来,这一比例更低,因此,毕业生失业人数剧增。教育部提供的统计数字显示,2003年我国大学毕业生超过212万人,2004年将达到280万人。据预测,2005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很可能达到340万人。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毕业生就业难也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据统计,我国各类高校毕业生中“待业”人数,2001年超过34. 5万人,2003年达到64万人,2005年预计为75万人。

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外部环境和市场状况来看,就业压力愈来愈大。其结果,一方面促使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降低就业要求,避免“高不成,低不就”,陷入选择性失业的怪圈。不久前,连云港市一家企业招聘工人,出现了下岗职工与高校毕业生同场竞聘的局面,这表明高校毕业生就业已进人“平民化”的时代,也表明毕业生就业已面对现实。实际上,大学毕业生是选择就业还是“考研”,选择大中城市、沿海城市还是农村,选择东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完全是市场行为,只要就业体制顺畅,在就业岗位充足的情况下,不会出现大量的毕业生失业问题。另一方面,家庭对高等教育投资进入尴尬的境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位父母的迫切希望,家庭省吃俭用,用尽一辈子的积蓄,乃至举债都要供子女求学,希望子女学有所成,将来有一定的地位,有满意的工作,较高的收人,也不枉费这些年的教育投资。但是,在孩子和家长经年累月的辛劳之后,他们必须面对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甚至不得不接受失业的结果。对毕业生而言,失业意味着从学校迈向社会的起始阶段遭受挫折,对个人心理和人生旅程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几十年苦读“壮志未酬”,较高的人力资本投资尚无回报。毕业生后推前浪,一浪高一浪,就业的压力有增无减,何时能在职场有一席之地?何时能收回投资成本?很难预期。对家庭而言,几年、几十年的积蓄未能得到应有的回报。这就是无情的劳动力市场变化引起的人力资本投资的暂时性风险。

为了规避高等教育投资的暂时性风险,学生在专业和职业选择上总是慎之又慎,精心挑选。由于劳动力市场是分层的,有主、次之分,且主、次劳动力市场之间是分割的,很难流动。一般情况下,失业后多数只能在次劳动力市场寻找就业岗位,如果不经过学历提升和技能培训等途径很难再进人主劳动力市场。因此,为了规避教育投资风险,人学前总是选择将来就业前景好的专业,比如近些年来,普遍热衷于生命科学、电子信息、经济与管理等热门专业;择业时,总是把就业地区和收人高低作为重要因素进行权衡。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在市场化的就业模式下,毕业生就业选择是“经济人”的理性选择,对毕业生这种顺应市场的择业观念是无可厚非的。尽管教育投资对人的提升不仅仅是经济利益方面,但实际上在毕业生进人劳动力市场期间,会把教育投资的未来收益和风险作为择业的重要指导因素,希望有一个比较理想的社会环境、比较高的收人、稳定的职业。在就业市场出现低潮时,一些毕业生宁可不就业也不愿去次劳动力市场就业,因为滞留在次劳动力市场后很难再进人主劳动力市场,从而出现了毕业生选择性失业的状况。选择性失业给毕业生一个再选择、再深造、再就业的机会。就业中的“高不成、低不就”不是毕业生挑剔的结果,而是在对成本收益比较的基础上做出的理性选择。如果盲目就业,被限制在一个不能流动或流动成本很高的低收人环境中,不仅约束了自身的发展,而且教育投资很难在预期的时间内收回,形成家庭教育投资的低效用和收益损失。

四、国家要加强对个体高等教育投资与就业的宏观调控

篇9

诺贝尔奖得主阿玛蒂亚·森在《作为能力剥夺的贫困》中指出,教育作为一种基本能力,其被剥夺与否是衡量社会是否提供给底层一条改变命运的通道以及政府的公共政策是否得当的核心因素所在。城市是社会发展的桥头堡,城市中大量低保家庭的子女义务教育状况是改变其家庭命运的重要因素。笔者针对低保家庭的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对长沙市芙蓉、天心等五个区的442户低保家庭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除岳麓外,各个区中低保家庭的子女义务教育状况均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问题。在对岳麓区保障低保家庭子女义务教育的成功经验进行了充分调研和分析后,我们撰写出本文,拟对低保家庭的子女义务教育提出参考和建议,避免形成贫困的“代际转移”。

一、长沙市区低保家庭子女义务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本次调查选取长沙市芙蓉区、雨花区、天心区、岳麓区、开福区的442户低保家庭作为调查对象,针对其子女的教育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其教育现状总结如下。

(一)子女义务教育的物质基础薄弱化

具体表现为三方面:教育经费支出方式中借贷现象突出、家庭对教育的再投资能力差和教育的相关消费缺失。

首先,从教育经费的来源来看,在调查的442户低保家庭中,高达36.2%的低保家庭需向亲友筹借教育经费;3.6%和2.3%的低保家庭则依靠国家助学金和贷款维持教育项目支出。而抽调普通家庭的结果显示,近100%的家庭由其家庭收入及储蓄作为支出源。

其次,从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来看,由于收入的巨大差距,低保家庭与普通家庭子女义务教育方面的支出比例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存在巨大差距。具体对比如下表:

表一 低保家庭与普通家庭教育支出占家庭总开支比例的对比

教育支出占家庭总开支的比例

低保家庭(%)

普通家庭(%)

5%

15.6

10%

10.5

15.6

20%

7.9

24.4

30%

23.7

26.7

40%

13.2

篇10

大部分家长都希望自己孩子的成绩,至少保持中等以上。而现实是,总有一半学生处于中等以下。也就是说,至少有百分之五十的家长,已经提出了一个不符合现实的期待。至于这份期待,是否与孩子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似乎被忽视了。

要让一半的家长承认,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也许就在那中位数以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坦白地说,如果我孩子成绩掉到中等以下,我的小心脏也受不了。所以,为了争取那一半的机会,“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了父母焦虑的根源。

因此,许多家长从小就把孩子送进各种辅导班,以确保学习水平处于中等以上,能考上一本大学,其实说到底,是教育资源与学生发展尚不匹配。

也有的家长选择将孩子送出国,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小别离》就反映了这类家长的心态,他们相信国外的教育不会只拿一把尺子,衡量如此多样化的人类。那么,对于正在国内接受教育的孩子来说,成绩分为三六九等是正常的,父母一定要接受这个现实。就比如对于必须要经筛选机过一遭的苹果,果农们怎么办?一定是顺其自然。

对于这个回答,可能至少有一半的家长不喜欢。因为他们正努力将孩子从中位数以下,拉扯到中等以上水平。可是,理性来说,孩子身上至少有百分之五十的先天发展因素,家长是无法改变的。这些先天因素,不仅包括智商,还包括孩子所继承的个性等非智力因素。家长必须认识到后天教育的局限性,回归教育常识,回归平常心。既不阻碍孩子发展,也不拔苗助长。

因为关于儿童发展的另一个常识是,大多数孩子的智力水平没有很大的差别,大家都在某一水平上下浮动。如果家长能回归常识,尊重常识,很多家庭教育中的焦虑,其实可以迎刃而解。

有家长向我诉说,自己孩子如何难养,从来不好好吃饭……孩子果然体型瘦小。仔细观察父母,也是同样的体型。我反问道:你的胃口如何,小时候是不是也这样。家长点头称是,还不忘加一句:所以,要让他多吃呀,不要像我这样。生活中,像这样一定要与常识对抗,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家长,又何止在吃饭这一点上。

有的家长宁愿将孩子交给父母和保姆带,也不愿亲力亲为,不是也在违背常识吗?孩子连话还不会说,就被送去教育培训机构,要培养所谓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领导能力。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家长相信,培训机构更了解你的孩子,更呵护你的孩子。这符合常理吗?

当下,很多家长的教育选择,已经被外在的社会压力裹挟,离教育常识愈行愈远了。

敬畏教育常识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家庭教育中最基本的四个常识。

第一,家长对孩子既不要无所作为,也不要相信教育可以改变一切。

第二,父母在孩子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对孩子而言,重要的不是他学了多少知识,而是谁在陪他成长。

第三,家庭教育的重点在于,以家长的自我完善,带动孩子的发展。

第四,不要迷信别人的家庭教育方法,所谓成功的家庭教育都是结合孩子的个体来实施的,并不具备可复制性。

这四点做到了,你的孩子不一定成龙成凤,却一定可以成为最好的自己。就像今年在里约奥运会火了一把的傅园慧,即使没有金牌,也能招致千百万人的喜爱和尊重。因为她尽力了,并且不断超越自己。对这样的孩子,谁会焦虑呢?

当下,在教育中无所作为的家长大大减少,注重家庭教育的家长大大增加,这是家庭教育的进步。以我的观察,在这一进步的趋势下,越来越多的家长转而相信,教育的力量似乎是无穷的。而常识是什么呢?

为了帮助家长理清焦虑的源头,我经常会让咨询的家长先写下他们对孩子的期待。然后夫妻一起回忆过去,写下孩子未出生时心中的期待。再分别写下对孩子上幼儿园、上小学、上中学、上大学,以及工作时的期待……最后让家长写下的是,当你行将入木时对孩子的期待。很容易看到,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的期待在不断增多。从出生时的身体健康,到幼儿园时的聪明伶俐,再到上学时的名列前茅,工作时的高收入。一直写到最后,家长才意识到,其实只要孩子健康快乐,家长就可以放心而去。

是的,家长最终的期待,不过就是孩子出生时那小小的愿望。

是什么使家长的期望值日益膨胀?很多家长谈到了社会环境、竞争压力等。我以为外部因素之所以能起如此巨大的作用,根本原因在于家长对教育常识没有敬畏之心,以为教育无所不能,以为家长在教育中无所不能,以为自己无所不能。所以,许多家长为了能陪孩子写作业,一直在培训班跟读。

亲爱的家长,虽然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可是,你也该知道,种下去豆子,是不会变成瓜的。这就是常识。有些家长又要困惑了――这样说,是嫌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干预过多吗?又错了,我只是提醒家长,克服焦虑的第一要务,是敬畏常识,怀有一颗平常心。

回归平常生活

那么,在教育中,家长干预的力度如何把握?我以为有些孩子发展得很好,特别自律,根本不需要干预;有些孩子,自控能力差一点,需要干预的力度就大一点。

自从我女儿求学离家,家里变成空巢,就有几个朋友提出要把孩子托在我家来养,但被我拒绝了。朋友们认为,我既懂理论,又有实践,教育孩子成果斐然,不接受他们的孩子,明显是资源闲置。

我只是告诉他们,不是不愿意帮忙,而是这样做有违我的教育理念。那就是,我坚信父母在孩子发展中的作用是没人可以替代的。尤其是,父亲角色的缺失将会带来诸多问题。

暑假正是放榜季。碰到我的很多高中同学,都在谈论孩子们的高考。成绩好的几个孩子,父亲的工作相对比较安稳清闲,陪伴孩子的时间比较多。相反,一些特别能干身居要职的同学,孩子的成绩却不是很好。大家总结下来,能干的同学因为工作忙,很少有时间和孩子在一起,沟通也不畅,所以孩子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我深以为然。平常咨询中也经常碰到这样的家长,个个人中龙凤,忙于事业,却把陪伴孩子的机会拱手让给祖辈、保姆、培训机构。等意识到与孩子的沟通出现问题时,一般已到了孩子青春期,再来弥补困难重重,悔之已晚。是的,未成年的孩子每一步发展都是关键期,父母岂能错过。

若是我们能敬畏父母陪伴这一重要常识,那么,无论你多忙,你的职位有多高,你的事业有多伟大,你也会重视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时光。

国内的研究发现,在家吃早饭的小学生比不在家吃的,学科平均成绩高出5―8分。看到这里,有些家长已经在心中窃喜了。是的,我们很重视家长陪伴,妈妈还专门辞职照顾孩子。先别忙着高兴,请对照我所列的第三个常识,“身教胜于言教”,就会对全职妈妈这个工作有所警惕。因为全职妈妈基本上把孩子当成生活的重心,而过度关注也会对孩子发展造成巨大压力。

记得我曾有两年的自由时间,主要在家写论文。我的这种生活状态,让女儿很不习惯。她先是不解:你为什么不去上班?再是担心:你是不是找不到工作?然后是不满:你整天在家盯着我,烦不烦?

是的,当我从职场回归家庭后,由于社会生活面狭窄,所有的聪明才智都不由自主用到了孩子身上。我会关注她书桌很乱,刘海太长,也开始有时间仔细看她的考卷……少不了各种建议、评判以及批评接踵而至。

我开始把家庭当作新职场,以过来人的经验,以为女儿好的名义,指点她这样、那样……一步步地入侵她的私人空间。从小自由自在长大的女儿,哪受得了这等束缚。她的话一针见血:妈妈,你看看自己现在的样子,标准的家庭主妇,我将来可不要像你这样。

全职家长可能在陪伴上具有优势,但如果把孩子当成生活的重心,那就让孩子失去了一个好的榜样。

国内外的各种研究都说明,父母的榜样力量对孩子发展的影响十分强大。英国学者欧文通过问卷的方式,询问年龄在11-16岁之间的中小学生,“在社会中,学生的领导榜样是谁?”79%学生的答案都是“父母”。

可见,父母的榜样作用,在家庭教育中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的原理,家长的焦虑会让孩子焦虑,甚至在孩子身上起到放大作用,也是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在决定做全职父母之前,需要好好权衡一下得失,家长是否已经做好应对各项教育常识的准备。

接受孩子的独特性

在我接触的家庭教育案例中,比较有挑战的是如何认识“每个孩子是独特的”。不得不说,这是常识更是个技术活,需要家长不断精进,才能逐步成长为优秀家长。

好友住在美国,要了二宝,怀胎10月,正在给老大过生日时,忽然腹部有了动静,赶往医院后,医生和护士都很希望她能再挺一会儿,要给老二一个和老大不一样的日子。但生孩子哪能凭个人意志决定,最后她在23点43分时生下老二,令医生极为遗憾。

而在中国,若两个孩子是同一天生日,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这折射出了家长一个基本普遍的心理预期:孩子们应该是一样的。反映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就是家长们坚信孩子是可以比较的:我的孩子为什么不能和邻居家的一样好呢?研究也发现,将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相比,高居“令孩子们最反感的家长行为调查”榜首。

可见,“每个孩子具有独特性”,可以说是当下家长们最不愿意接受的教育常识。

怎样认识孩子的独特性?很多家长对独特性的理解,一般局限在孩子的个性特征上。事实上,就智力发展方面而言,虽然人的智商是按照正态曲线分布,但即使孩子的智力水平差不多,发展方向也可能截然不同。

从对智力研究的历史看,智力最初被解释为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一种整合的能力。随着人们对智力认识的不断深入,心理学家提出了智力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是多元的。

后来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具有七种智力:1.语言智力,即有效地运用词语的能力;2.逻辑数学智力,即有效地运用数字和合理推理的能力;3.人际智力,即快速地领会并评价他人的心境、意图、动机和情感的能力;4.自知智力,即了解自己从而做出适应性行动的能力;5.音乐智力,即音乐知觉、辨别和判断音乐、转换音乐形式以及音乐表达的能力;6.身体运动智力,即运用全身表达思想和感情的能力,其中包括运用手敏捷地创造或者转换事物的能力;7.空间智力,即准确地知觉视觉空间世界的能力。

后来,加德纳添加了自然主义智力,即能够对自然世界的事物进行理解、联系、分类和解释的能力;存在主义智力,它涉及对自我、人类的本质等一些终极问题的探讨和思考。所以在他的理论中目前共有9种智力形式。

可惜的是,这些在学界比较普及的问题,似乎并不为家长所知。暑假时碰到一位商界大佬,不断地向我诉说着她以前学生时代的不幸,因为那时她成绩不好,是老师眼里的问题儿童,现在却在商界做得十分成功。

我说,只是因为你的智力发展方向与其他人不同而已,所以不能说学习不好是因为那时你笨,每个人各有特长而已。大佬听完我介绍的多元智能理论,恍然大悟。

如果家长们能掌握这方面的知识,相信对孩子独特性的认识也会有所增强,也就不会简单地将两个孩子进行单项比较。要知道,比较给孩子带来的压力与焦虑,有时可能是致命的。而以我的观察,很多即使各方面都优秀的家长,也难逃拿孩子进行比较的误区。

有个真实的案例。一位计算机博士妈妈有两个孩子,老大从小到大一贯优秀,上的是美国常青藤学校;老二一开始上学,就跟不上班级的课程。这让博士妈妈几近崩溃。

一位管理学教授,女儿聪颖万分,三年级已经精读了古今中外名著,学校课程对她而言味同嚼蜡,因此去学校上课成为孩子的一大负担。妈妈也是焦虑万分,因为她对孩子要求不高,只希望孩子能像同龄人那样简单快乐。

我看到了他们焦虑的根本,是排斥独特性心理在作祟。

所以,当孩子怯怯地又拿着一张不及格的卷子来请你签字时,请你先不要怒发冲冠。

篇11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二者都不可或缺。幼儿园的孩子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家庭教育也不能忽视,要想使幼儿获得最好的教育,就需要把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结合起来,实现互补。

一、家庭教育为幼儿园教育打好基础

对于幼儿的教育,一定要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幼儿在入学之前,家庭可以先对幼儿进行一些引导,比如在进入幼儿园时,首先幼儿要学会面对陌生的环境以及陌生的人,很多幼儿都无法克服这一点,这时家庭教育就可以帮助幼儿去接触陌生人,带领幼儿去陌生的环境进行体验,从实践中进行教育。家庭教育也要教会幼儿一些基本的常识,帮助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中能够更加顺畅,为其接受幼儿园的教育打好基础。

二、幼儿园教育对家庭教育的补充

很多家长平时对孩子的关心太少,对幼儿的要求只是一味满足,同时害怕幼儿受到伤害,对幼儿的活动范围和活动方式进行了极大限制。但幼儿园的教育,就是引导幼儿进行自主、独立的活动,对家庭教育中的不足进行弥补。这样就容易导致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上的差别,对于幼儿来说,这种差异性是不容易接受的。因此,要把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进行综合,使幼儿接受最好的教育,促进幼儿的发展。对于家庭教育中没有碰触到的地方,幼儿园会在幼儿日常生活中进行指导,从而实现双方优势上的互补。

三、家庭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延伸

对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幼儿接受教育的两个主要场所,就是家庭和幼儿园。幼儿园教育虽然已经很接近幼儿的日常生活,但是由于每个幼儿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自身情况,对幼儿园的课程理解也不一样,这就需要幼儿园教师及时把幼儿情况传递给家长,在幼儿园和家长的共同教育下,使幼儿能够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入。比如,幼儿园教育中,经常会教幼儿文明用语和礼貌规范,在家庭教育中就可以让幼儿进行实际应用,加深幼儿的印象。

篇12

“龙生龙,凤生凤,耗子生的儿会打洞!”细细品味这句口头禅,不难发现它其实包含着多么朴素的家庭教育思想。“生”有“繁殖,生育”之意,还蕴含着“启蒙,教育”之意。因此,其言自然不言而自明了。

案例(1):某老师忙于训练,一生捣乱,老师气愤说:“不练就出去。”学生提包就走,老师赶忙让同学追,该生不顾劝阻扬长而去。一会儿,家长气势汹汹的到访,要老师说个道理,教学次序就此中断,师生哗然。班主任按班规让该生全班检讨,家长对孩子说:“不写!看他(老师)敢把你怎样?”结果,那孩子理直气壮地对班主任说:“老汉儿(父亲)说了‘不写!’”班主任哑口无言!

案例(2):某班常丢扫帚,班主任暗查。一学生被人赃俱获,班主任教育其过错,该生居然说:“妈妈说的‘娃儿还行,我们可以不买了(扫帚)。’”班主任欲哭无泪,目瞪口呆。

“现在的农村娃娃也越来越不好教,一级不如一级。”教师们发出这样的感慨,自己也深有感触。作为一名农村教育工作者,我产生了许多的困惑: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家庭贫困,但他们却处处养尊处优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很聪明,成绩不错,但却缺乏基本的农村常识和自理能力呢?为此我经过了长期的观察,分析和研究,发现,现在农村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光怪陆离,差强人意,和曾经纯朴善良的农村孩子形象已经相去甚远,已经不再是少数孩子的病态表现了:

1.崇拜金钱,肆意浪费。在家庭逐渐富裕,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他们对金钱已越来越渴望。他们口袋里,少则几元,多则几十。主要来源渠道有:(1)逢年过节的“礼钱”、“压岁钱”;(2)替家长买东西时克扣的“零钱”;(3)家长给的“餐费”;(4)个别孩子帮忙还有“帮工钱”;(5)巧立名目骗来的“文具费”;(6)“顺手牵羊”从父母包里弄的“零钞碎票”。由于得来全不费功夫,请吃请喝请玩花样百出,因而浪费钱物的现象严重。部分学生看着别人有钱,心里或嫉妒,于是就想方设法骗钱,偷钱,甚至抢同学的钱。这些不良现象的产生与“崇拜金钱”的社会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

2.崇尚武力,唯我独尊。不健康影视的盛行,家长的片面诱导,孩子的自大欲望和盲目崇拜,是这现象的成因。一言不和就大打出手;“单挑”、“群殴”层出不穷;他们缺少互爱精神;对别人、集体漠不关心;缺乏平等、公正的意识;他们心中只有“我”的利益。

3.互相攀比,流行享乐。看到别人有,就想尽办法自己有,甚至比别人的要好,才有面子;过着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在校“样样都有”的奢侈生活。

4.知错不改,巧言善辩。谎言和欺骗,被他们说得脸不红心不跳;有些错误行为,明知故犯,还要和老师狡辩,为己开脱。

学校教育贯彻国家的教育宗旨,教书育人。自然不会灌输这些思想,滋生这些习惯,纵容这些现象。那么,是什么熏陶了孩子,感染了孩子呢?透过现象,探寻本源。是家庭,是家庭教育。对!错位的家庭教育是症结所在,这一点毫无疑问。我通过调查,家访等形式,研究家长的心态和行为后发现,教子方法有失偏颇,呈现出以下几种类型:

1.“跳农门”型。这是典型的中国农村特色的家庭教育,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为对农民出生的自卑和歧视,对农村生活艰辛的埋怨,常常把自身的种种缺失,用“跳出农门”寄托在孩子身上,因而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太高。表现在:重视分数;舍得投资;一切包干。“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成了孩子和家长的唯一目标。买《参考》、参加培训班,或亲自辅导。孩子提出的要求,无条件答应。

2.“任其发展,放纵”型。这是与“跳农门”型切然相反的类型,家长的“考大学无用”的思想,是这种类型思想本源。

3.“学校万能,保姆”型。学生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奉为圣旨。部分家长就将教育的全部希望寄托在老师和学校的身上。表现为:其一,诉苦。部分家长三天两头往学校跑,向老师汇报孩子在家的不良表现和教育的无奈。其二,全责。“我家娃娃只有老师才教得好。”有此念头的家长不在少数。他们都基本放弃了家庭教育,这是何等的悲哀?

4.“全职”型。表现在:“留守儿童”、“家长”的现象较为普遍。一种是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让位于外公、外婆等“隔代人”。长辈们的溺爱,使得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经验,自我服务能力差,缺乏责任感。另一种是寄托给亲戚朋友等“隔房人”。寄人篱下之感,孤独流离之情,形成了孩子性情孤僻怪异,冷漠绝情,做事独断专行的德行。

另外,病态的教育思想风潮,侵袭家庭,毒害孩子。“我的孩子送到了学校,学校和老师就必须对他全权负责。”大到孩子离家出走,小到孩子摔了一跤,伤了一块皮,有理无理都拿学校和老师“兴师问罪”。轻则恐吓、谩骂,重则讹诈。这种思潮,正在吞噬着教师爱岗敬业的激情和责任心,淡化学校教育的力度和效果,同时,也在让家庭教育腐败变质。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教育孩子不仅要有才,还更注重孩子有德。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文明习惯,家庭教育具有着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什么叫家庭教育呢?它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社会培养人才的要求,通过自身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从根本上说家庭教育就是“教子做人”。因此,家庭中家长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他们是孩子第一任乃至终身的老师。家长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家长对子女教育和对学校工作的支持程度。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少年儿童成长的摇篮,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和补充。做人是立身之本,良好的品质是成才的基础。

“欲齐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自身。”其中,“齐家”就包含着家庭教育的内容,作者把家庭教育作为“治国之本”,可想而知,我国古代对家庭教育已经相当重视了。国外许多发达国家也很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孩子做文明公民。“发展伦理和公民价值观”的意义提到:“教育系统在伦理、公民和道德教育中应发挥一种基本的作用并与家庭所起作用相互补充。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培养孩子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孩子树立平等、契约、宽容、创新、共生的现代意识,让孩子懂得:要想成才,先要成人。”农村家庭教育只有与学校教育同步,家长只有与教师站在同样的教育认识高度,才能实现教育的合力,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篇13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学校要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教结合,和谐育人的德育工作体系。使家长经常交流和进一步掌握教育子女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家长及时了解当代教育的动态,并且参与到对子女的教育中来,提高教育的效果,为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未来社会培养新型人才。

二、工作目标要求:

1、通过家长学校的教学形式,使广大家长明确党的教育方针,了解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了解学校教育规律、办学思想和校规校纪;认识家庭教育的意义、作用,增强家庭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学习与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有效的教育方法,为子女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2、开展主动与家长沟通的活动。本学期,每位主要学科教师需进行家访,提倡科任教师联合家访,要求家访前做好准备,让家访真正起到实效。各班本学期必须与80%左右的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交流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填写好家访记录。

4.采用多种形式,丰富家长学校的活动内容,开展行之有效的家长学校授课活动。如以《当代家庭教育》为教材开展授课活动,开展聆听窗外声音等活动,努力使家长学校起到统一家校教育思想和行为的目的。

5.夯实家长学校的管理基础,做到参与全员化、评选优选化,使家庭、学校、社会协调配合,以科学发展观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又是终身教育,它对一个人的启蒙、成长、成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一个人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意志性格的形成都离不开家庭。家长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孩子,家长的人生观、日常道德规范、待人处事都会对孩子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社区家长学校,以提高了全体家长科学教子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传播科学育儿的理念和方法为目的,开展家庭教育。现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社区家长学校工作以XXX理论、XXX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优化家教为主题,以落实家庭教育目标为主线,以提高家长素质为重点,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配合,形成合力,努力提高家长科学教子的能力和水平,培养四有新人。

二、主要任务

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观,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知识的掌握程度;加强家庭与社区的联系;向广大家长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思想和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技能;向家长介绍不同年龄儿童及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及营养常识、教育方法;指导家长为儿童及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三、教学目的

通过向家长讲授儿童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营养学等有关家庭教育知识,介绍现代教育理含,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和家庭教育水平,提高家长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自觉性、计划性和科学性,把孩子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教学内容

1.以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为阵地,深入开展社区家庭教育。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