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特色农业分析

特色农业分析范文

发布时间:2024-03-30 10:09:5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特色农业分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特色农业分析

篇1

随着国家对农业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国农业进入观念变革、机制创新、结构转型、产业重塑的关键时期[1]。发展特色农业一直是国家乃至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现在特色农业模式大致可以分为3类:一是以提高土地生产效率,种植高附加值农产品为主要特色的耕地资源短缺型特色农业发展模式。以日本精品果蔬种植和荷兰花卉园艺为代表。二是以大范围使用农业机械代替劳动力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总产量为主要特色的劳动短缺型特色农业发展模式。三是以中小农场经营为主,注重农业生产综合效益为主要特色的土地劳动力适中型特色农业发展模式[2]。云南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气候及人文资源优势,但云南特色农业还处在一个缓慢发展的阶段,与日本等特色农业大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可能是因为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特色农业体系。特色农业的性质及消费定位不同使其在发展中有别于普通农业,它要求有更高程度的区域特色性、更为全面的产业融合性、更迅速的农业信息传输性以及更为精确的市场导向性,从而被人们所接受,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并最终创建一个可持续的高质量农业生态系统。特色农业在现在诸多的学者定义中可概括为:特色、高效、规模、区域[2]。本文从这4个方面进行展开,来分析云南高原特色农业。

1特色

特色本质上是相对而言的,在比较中形成差异与特色。当然这种特色的定义不只局限于种植品种及品质的特色,而是特色农业的生产、销售、管理、运输、服务等有别于其他农产品的地方。基于科勒的《市场管理:分析、计划、执行与控制》,可以将任何一种产品分为3个层次:核心利益、有型产品、附加产品[3],普通农产品的价值结构是成正三角形分布的,它大多满足的是人们最基础的生理需要,而特色农产品的定位应为更高阶层的产品,所以它不单是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还应该潜在地满足人们的文化心理需要。因此,特色农业只有抓好以高品质为基础,以特色的区域品牌发展,才能真正做出农产品的特色。将当地的民族文化与人文精神融入到特色农业中形成“品牌特色”是特色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当然,产品的品牌建设必须以产品极高的质量为基础。

1.1品质特色

现在云南许多特色农产品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便是生产加工小而散,难以把控在优质农业生产区生产农产品的品质问题。在云南许多优质农作物产区很多都还是个人或者小作坊在进行农产品的生产,由于没有统一的加工规定、科学的养殖及加工技术,导致一个产区内的产品品质参差不齐,难以形成一个稳定的地域品质标识。因此,只有强化优质农业生产区域内的集体组织管理,以质量控制为核心,才能突显出特色农产品的品质优势。如统一产品销售渠道、标定产品生产流程及标准、严格监管、构建淘汰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才能保障优质农业生产区的产品质量,形成一个优质农产品的地域标识,为该地区特色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目前,我国食品安全与生态环境的认证标准主要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3类,食品质量管理体系正在逐步完善,但是我国农产品大多数仍处于无公害食品甚至更低的水平,要想较为全面地提高我国农产品品质,不仅需提高国家对于食品安全及生态环境认定的标准及处罚力度,还要解决我国农民生产力分散及种植水平低等问题。小农种植在当今农业发展中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不科学性,一个有效的农业合作组织对于特色农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大力推行农业组织化进程,使用统一的科学种植方法来管理特色农业,特色农产品品质才会提高。

1.2品牌特色

一个特色农业拥有自己的品牌特色是打入市场、吸引消费者、提高效益的关键所在。针对农业品牌的建立,笔者认为一个地区的民族文化从农业乡土中来,也应回到农业乡土中去,只有实现这样一个循环才能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双赢。法国以农业标准化建设为基础,结合传统文化及地方资源优势制定了“原产地命名控制”认证体系,即AOC认证标志。它体现了农产品与其产地之间的密切关系,有着AOC认证标志的农产品在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种养技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都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品质优良可被消费者长期认同。云南在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方面也可以建立自己的“民族文化命名控制”认证体系,将区域民族文化做出自己的区域品牌,提高产品的文化底蕴及其附加值。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众多的少数民族和风格迥异的民族风情构成了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将这些少数民族文化与特色农产品联系结合起来,汲取当地民族文化内涵以优质的农产品为基础,树立自己的农业区域品牌,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产品的文化竞争力,在消费者的脑海中形成潜移默化的产品形象,还间接地保护与宣扬了当地民族文化,使文化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2高效

特色农业必定是一个高效农业。它不仅要求农业投入与回报的高效,还在于特色农业与其他产业及相关市场需求联系的紧密性,品牌塑造与宣传的有效性等最终形成一整套高效的整合系统。现在大多数的特色农业示范区都呈现过度设施化及分散化的特点[4],这代表的只是一种科学先进的种植方法,并不是一种实用高效的种植方法,对于农民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借鉴意义。对于特色农业“高效”,首先抓住现在消费者对特色农产品的消费心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合理利用当地现有的自然资源,适当使用科学农业技术。一方面,“高效”的定义在于农产品与消费需求的紧密契合。由于我国人均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饮食消费需求结构有了由量到质的转变,现在消费者追求有机、绿色的精品农作物,但是许多农产企业所追求的高效,往往是指农作物的高产量,而没有以一个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农业的高效,高效农业一定是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的,积极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在保证安全绿色有机的基础上提高产量[5]。另一方面,“高效”的定义还在于一份优质农产品从产出到被消费者积极接受的整个过程的高效利用。以日本农业为例,日本是公认发展精品农业与高效农业最好的国家之一,日本农业致力于提高土地生产效率与农产品附加值,属于耕地资源短缺型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它的高效不仅体现于单位耕地的高产量,更体现于质量、管理、物流、文化底蕴等各方面的高效利用,日本农业拥有高效严格的农业管理体系、高速发达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带有区域特色的“区域品牌”战略体系等。云南高原特色发展可以借鉴日本特色农业发展经验,云南地处低纬度、高海拔的高原地区,垂直气候明显,生态环境优良,为农作物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多样的民族文化为农产品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但是因为地形复杂、优质的农作物产区面积较小,所以云南在提高土地效率的同时,还应兼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高效利用生态及文化资源,建立与市场紧密联系的农产品物流体系。

3规模

特色农业因产品经济价值较高、市场需求较普通农业小、供需弹性较大,所以种植规模更容易受到市场供需波动的影响。特色农业必定是规模化、集约化统一管理的,因而规模较小、管理分散的农业难以发挥特色农业的优势,但特色农产品经济价值较高,故会出现盲目扩张规模的现象,需要严格根据市场消费规模动态控制特色农业生产规模。特色农业有别于普通农业,主要在于一部分对农产品有更高需求的人群,所以特色农产品规模是“宁取仙桃一个不要烂杏一筐”。如果供过于求,再特色优质的产品也成为烂杏一筐。近几年的玛卡跟风种植导致玛卡白菜价等案例表明,许多特色农产业没有一个统一有效的规模调控机制,造成了农民没有因此致富反而因此“致负”。特色农产品不同于普通农产品拥有广大的消费需求,特色农产品满足的是小众人群特色或高质量的需求,所以特色农产品更需要一个有效的调控机制,保证特色农产品的供需平衡及产业的稳定发展。以日本农协为例,日本农协会对辖区内的农业生产和农村区域发展做出科学合理规划,并且农协长期规划为10年,每3年修改1次,形成中期规划,以指导未来农业发展[6]。在农业规模控制预测方面,虽然有国家宏观调控,但在基层还未建立健全统一专业的农业规模调控机制,普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机构无此类调控功能。建立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动态的规模调控机制,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在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基础上,政府对于市场实际供需情况预测种植规模,在供需不平衡时预警进行适当动态调控。

4区域

云南省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多样的气候,多元的农业区域有利于农业层次化、多元化发展。特色农业区域布局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布局过程。在高原特色农业区域选定上,首先,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基于云南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多样发展多样化农业,但不一定利于特色农业发展,因为云南地理气候多样且零碎,甚至有“百步不同天”的说法,其实适宜规模化发展特色农业种植的区域较少,在区域选择上可由第三方评估机构对选址及种植的合理性及发展潜力进行专业评估,然后再进行规模开发。其次,特色农业区域选择应考虑到消费市场和产业链集群情况,发展特色生鲜农产品,必须考虑选定区域的物流辐射范围内的市场接受需求情况[7-8]。

篇2

特色农业是指人们充分利用特定区域内的农业资源,开发出经济价值高,相对收益高,品质上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特色农业主要突出“特”字,是和传统农业相对而言的,它不以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为目的,而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农产品多样化的需求为目的。

(二)特色农业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1•生产的区域性

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决定了特色农业生产的区域性。较之于传统农产品而言,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其原因一是因为特色农产品对自然条件有着比传统农产品更高的要求;二是由于市场需要的特色农产品是多种多样的,而任何一个区域(尤其是在县乡区域范围内)很难同时提供多种特色农产品。

2•产品品质的优质性

与传统农产品相比较而言,特色农产品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其品质的优质性上。这是特色农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如精河县的枸杞不仅粒大、肉厚、色鲜,而且产量高、品质好、药性强、品质居全国各产区之首。不仅大陆市场行情好,而且成为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各国倍受推崇的营养珍品。额敏县红花籽亚油酸含量高于世界各地(如:美国加州红花籽亚油酸含量为76%,北京的为78%,而额敏县的含量高达87%)。哈密瓜含糖多,但吃而不腻;巴旦木是世界四大著名干果之一,其营养价值比同重量的牛肉高六倍,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居经济林果之首;红枣个大、皮薄、核小肉多、脆而甜等等。

3•产品产量的经济优势性

特色农产品品质好,市场需求量较大,当产品产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其相对收益也就比较大。如:吐鲁番地区1999年产葡萄37•6万吨,产值近6亿元,占当地农业总产值的60%,农民收入的60%来源于葡萄。精河县枸杞年产量近6000万元,全县3•3万农户中有1•8万户靠种枸札走上富裕之路,人均收入由70年代末的300元提高到现在的2450元,其中托里乡富甲一方,县财政每年可以从中得到400万元的财政收入。

特色农业的以上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关联的,缺一均不能形成特色农业。区域性是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条件,它是特色农业能否存在的先决条件。产品品质的优劣与否是特色农业能否持久发展的关键因素。特色农产品吕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产品能否实现其市场价值。产量是形成特色农业的充分条件。产品质量好,但产量低,则无法产生规棋效益,在市场竞争中将难以保持持久的竞争力,特色农业也就难以持续发展。因此,发展特色农业一是要因地制宜,二是要优选品种,提高产品品质,三是要科学种植(或养殖),在不降低产品品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提高产量,包括单产和总产。

二、新疆发展特色农业的有利条件

(一)自然条件新疆太阳辐射量普遍较大,日照长,光质优越利于植物光合作用,使瓜果等农产品着色浓,颜色艳,品质好,农作物生长期积温大,气温日较差大,利于果木和作物养分积累。这为新疆发展特色农业,特别是种植业和林果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新疆具有丰富的农作物品质资源。例如:新疆红花种质资源鉴定与繁殖入库1550份,占国家入库总数的63•4%,成为我国红花入库之最。

(二)市场条件改革开放20多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全国95%以上的人口已解决了温饱问题,新疆也同样如此。从全国来看(新疆亦如此),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变为总量自给有余。据国家统计局新疆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统计资料显示,我区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70•01万吨增加到1998年的830万吨;肉类由1980年的12•70万吨增加到1998年的59•96万吨;禽蛋由1983年的3•11万吨增加到1998年的13•34万吨;棉花由1980年的7•92万吨增加到1998年的125万吨。与此同时,1998年城市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由1980年的138•14kg下降为84•9kg;从1980年至1998年,城市人均肉禽类消费量由7•32kg增长到29•27kg;蛋类从0•85kg增长到6•98kg;水产品由3•12kg增长到3•90kg;鲜乳品由9•12kg增长到19•04kg。反映城市居民消费水平的“恩格尔系数”由1980年的57•26%降为44•65%。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温饱问题解决的基础上对农产品多样化的需求日益增强,特色农产品市场需求很大,这就为新疆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市场条件。它是新疆特色农业发展的基本动力。

(三)政策条件

为了充分利用优势农业资源,抓住市场机遇,不断优化农业结构,新疆各级政府纷纷采取鼓励措施和建立政策保障机制,大力扶持特色农业的发展。这为新疆特色农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条件。

(四)科学技术条件

在长期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新疆各族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地被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特色农业生物品种不断得到优化和更新,同时也积极培育和引进了大批优良品种,使特色农产品品质更好,产量更高。交通运输条件大大改善,保鲜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农产品的贮存。前者大大加快了特色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速度,后者则使某些特色农产品(尤其是瓜果等)所固有的季节性强,保鲜时间短的缺点得以克服。上述条件的改善为特色农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新疆特色农业的分类及其发展现状新疆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大体上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认识,一是从农产品类型上看,二是从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类型上看。

(一)从农产品类型上来看,新疆特色农业可以划分为三大类

1•特色种植业

它是与传统种植业相对而言的。目前新疆特色种植业主要包括红花、彩色棉花、哈密瓜、番茄、香米等。其中红花主要分布于塔额盆地,尤其是额敏县。新疆红花种植面积、干花产量和种子产量均占全国80%左右。棉花生产是新疆的一个优势产业,其收益几乎占了新疆农业的半壁江山。但近些年来国内棉花市场已呈供过于求的状态,加上国家已放开棉花价格,新疆棉花开始重现增产不增收的局面。与此同时,彩色棉花在市场上则处于供不应求状态。目前天然彩色棉花已开发成功,这使新疆的棉花发展呈现新的广阔前景,其每亩收益可比普通棉花高300元。彩色棉花的种植范围较小,但前景看好。1999年全国彩色棉花种植面积仅一万亩,而阿瓦提县丰收一场就种了5000亩彩色棉。哈密瓜主要分布吐哈盆地,其种植面积近3万公顷,居全国首位。近几年,兵团农六师103团场哈密瓜种植异军突起,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番茄主要集中于昌吉州和巴州博湖县最为有名。

2•特色林果业

主要包括库尔勒香梨、枸杞、葡萄、大枣、核桃、石榴等。库尔勒香利主要分布在新疆巴州,1998年全疆种植25万亩,产量近10万吨。枸杞主要分布于精河县,全疆年产量在一万吨以上,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左右。自1990年起,精河枸杞就在种植面积、总产量、出口量和枸杞品质四个方面雄踞全国五大枸杞主产区之首。葡萄主要在吐鲁番地区,其年产量近40万吨,居全国首位。大枣以哈密大枣(又称五堡大枣)最为有名,产品远销区内外。巴旦木主要分布于南疆喀什地区,目前其区域内共有100万株巴旦木,共中40万株已进入盛果期,年产量在60吨,石榴主要集中分布于和田地区,且以皮山县的皮亚勒玛石榴最为有名,该县石榴种植面积已超过2万亩,1999年其石榴总产达540吨。近年来,阿克苏地区的苹果及大枣开始走俏乌鲁木齐市场。

3•特色养殖业

主要有农十师依靠乌伦古湖渔业而办的银狐养殖业,乌鲁木齐市水产养鱼业和塔里木农二师养鹿业。特色养殖业已经成为这些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如农二师目前已形成集养殖、加工、研究开发、销售为一体的集团化生产模式,产品不但在国内市场畅销,而且打入了香港、台湾及韩国等地的市场。

(二)从产业化类型上来看,新疆特色农业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种

1•龙头企业带动型

如精河县利用中国最大的枸杞种植基地的资源优势,以年产6000吨的枸杞为主导产业,以专业化生产基地为依托,以新疆万利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开发枸杞干果出口新、马、泰及港台地区,建立枸杞保健食品厂,开发出杞芸口服液、枸杞酒、枸杞茶和乐乐血等一批保健食品、饮料,医药保健品年销售额10亿元,创利税2亿元。另外,额敏县现在也正在形成以万吨红花籽油加工厂为龙头企业的红花产业。

2•专业协会带动型

如盛产哈密瓜的鄯善县,成立了哈密瓜协会,为4个乡近1万户瓜农提供技术、物质和信息服务,开展技术咨询,培训和技术推广,并组织农民直接进入市场销售。在瓜协的带动下,鄯善县商品瓜生产、储运、加工、包装业迅速发展,瓜农年收入高达数万元,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3•主导产品带动型

如库尔勒沙依东园艺场,利用独具资源优势的香梨生产,实现资源优势转换,生产的香梨运销国内外市场,以特色资源形成的特色主导产品,带动香梨产业化经营。

4•科技示范带动型

如昌吉市园艺场,引进开发瓜果菜新品种,采用高新技术示范,带动瓜菜种子生产专业户,提高了种子质量和效益,也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5•市场带动型(消费中心带动型)

如米泉市利用近郊优势,大力发展蔬菜批发市场,带动了周围五个县65万户农户,种植蔬菜50万亩,日上市量40吨以上,年成交额可达1•64亿元。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发展与其相配套的加工业和运销业等,不仅周围县市的蔬菜在这里集散,南北疆许多地方的蔬菜,水果也在这里销售,对外还辐射到甘、陕、川和鲁等省区。

四、新疆发展特色农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新疆特色农业在发展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了促使新疆特色农业实现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我们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特色农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

近年来特色农业发展形势看好,容易人为造成特色农业盲目发展。发展特色农业要上规模,讲求规模经营,创规模效益,这是应该做,也是必须要做的。但是扩大特色农业生产,要在详细调查,摸清所有情况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做出科学的规划,不能不顾实际条件限制一哄而上。例如,新疆林果业应在现有的基础上,以建设名、优、特经济林生产基地为突破口,积极发展混农林业,在农田林网和防沙基干林带的建设中,适当安排一些经济林树种,把具有市场优势的核桃、巴旦木、红枣、杏仁、葡萄干等五大干果和香梨、石榴、优质杏、优质苹果等4大鲜果作为经济林的目标产业,走基地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路子。

(二)要加大特色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

目前新疆特色农业生产过程中还存在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低等限制因素。这导致一些已建瓜果商品基地品质退化严重,良种繁育工作没有跟上,大量的优质乡土品种没有得到好地开发和挖掘,且良种苗木供求矛盾突出,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再加上经营者本身素质差,小农经济意识浓厚,制约了许多技术的普及应用。要改变新疆特色农业的这种现状,就要加大特色农业中的科技含量,特别是要重视优选品种和科学栽培与养殖及科学管理。

(三)正确处理好特色农产品质与量的关系,实现质与量的统一

农产品生产大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即农产品产量的增加与产品品质的提高往往难以同时实现。因此在发展特色农业生产中。首先要坚持质量第一。如目前新疆,特色林果业除了少数几个品种外,大多存在档次不高,外观不美,从而影响了销售。其次要依靠科技,尽量做到产品质与量同时提高。优质低量形不成规模效益,也不利于特色农业的发展。

(四)要认真研究新疆特色农产品的营销战略

近几年,洋水果成了中国各大城市消费市场的新热点。洋水果进入中国,其关税,运费都不会低,它之所以能实现在中国的销售,不外乎在规模、质量、品牌、营销网络等方面具有优势。不仅如此,连内地省份的水果也在新疆水果市场上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因此,新疆要提高本地水果的竞争能力,就必须对产品营销战略进行研究。我们高兴地看到,最近(1999年底)新疆库尔勒香梨股份有限公司在梨城库尔勒挂牌。该公司成立后,将通过万亩专业化果园基地的建设,以及股份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对果品供应市场的控制。同时通过与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解决栽培、新品种开发、保鲜、绿色卫生、病虫害防治等问题,以确保香梨的优良品质。另外,还要加强对鲜果的保鲜贮藏,做到反季节销售;同时也要重视农产品的包装,要分级包装,提高农产品的档次,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要。又如新疆军旅集团采用国际上最通行的“OEM”经营方式经营彩色棉花的科研、种植、纺纱、织布、制衣全过程,不仅人人降低成本,而且使产品迅速占领市场,最近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新疆天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五)要始终重视产品的深加工

目前新疆的农产品除少数实现初级加工外,许多仍然靠卖初级产品为主。为了使特色农产品能在新疆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用,我们要始终强调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变原料为初级、中级甚至高级加工产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多次增值增利。与此同时形成以从事特色农业开发为主的高科技企业为龙头的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

篇3

云南省土地面积39.4万平方公里,耕地资源总量607.24万公顷,常用耕地面积416.69万公顷,占土地面积的69.11%,其中水田占31.87%,旱地占68.13%。森林和水域面积分别占土地面积的38.11%和0.7%,荒山荒地面积1290.4万公顷,另外还有草山、灌木、滩涂等。农业生产种类多,形成以烟、糖、茶、橡胶、蔬菜、水果和花卉等为骨干的生产格局,成为云南农业发展的基础。然而,农业基础薄弱和农业发展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的存在制约着全省的农业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农民收益高、见效快、最具有发展优势和潜力的可持续发展产业。所以,就目前云南省的现状和其他省市的经验来分析,发展特色农业是帮助农民持续提高收入的可行性途径。

一、云南省农业特色产业灰色关联度分析

按照灰色关联分析模型选取农业总产值作为主行为因子,分析农业产值与橡胶、蔬菜、茶叶、烟叶、肉类、甘蔗、鲜切花、水果、牛奶的相互关联程度,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各农业特色产业对农业总产值变化趋势的关联度大小顺序为:橡胶>蔬菜>茶叶>烟叶>猪牛羊肉类>甘蔗>鲜切花>水果>牛奶。其中,橡胶对农业总产值影响最大,关联度为0.864,说明在近几年橡胶是云南省农业特色产业的第一因素,这主要是由于云南胶区的气候独特,适宜橡胶生长。云南天然橡胶种植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临沧、德宏、普洱、红河、文山等6个州市28个县市。这一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地处内地,无台风影响,土壤深厚肥沃,同时雨季高温高湿,光热水条件季节性配合适宜,有效性高,胶树生长旺盛,冬季低温与干旱结合,光照充足,有利于胶树抗寒越冬,加之云南山地年温差较小,而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胶树干物质的合成和积累,晨间气候凉爽,也有利于排胶,干湿季节明显,使主要植胶带的自然环境条件优于海南、广东、广西和闽南植胶区。这些自然条件确定了橡胶在云南省特色农产业中的关键地位。水果和牛奶的关联度较低,说明在近期内对农业经济的影响不明显。

1998年以来,根据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及国家对烤烟、卷烟实行“双控”的实际,云南按照“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发展思路,采取了有力措施加大对特色优势农业的培育。2007年,全省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106.09千公顷,是1995年的1.6倍,全省烤烟总量76.7万吨,是1995年的1.01倍;甘蔗、蔬菜产量分别是1995年的1.87倍和2.74倍;茶叶、天然橡胶产量分别是1995年的2.67倍、2.16倍。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特色农产业的发展。

二、云南省农业特色产业的灰色预测

建立GM(1,1)模型对云南特色农产业进行动态预测。

1、特色农业发展趋势预测

根据云南省农业产值和特色产业产量的2001―2009年有关统计数据,应用灰色GM(1,1)预测模型的建模方法,分别对各项序列指标建立GM(1,1)模型,对各类序列指标进行未来的趋势预测,在回代检验中发现9种特色农产业的平均相对误差小于10%以及平均相对精度皆在90%以上,可以进行预测,各序列的GM(1,1)模型如下,预测结果见表3。

2、发展趋势关联分析

根据表3的数据,对2010―2014年的预测值进行发展趋势关联分析,分析所得关联度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看出,在未来几年,影响农业产值最大的是鲜切花,在区域分布上,初步形成了以昆明、玉溪、楚雄、曲靖为主的滇中温带鲜切花片区;以西双版纳、普洱、红河为主的滇南热带花卉及配叶植物片区;以迪庆、丽江、昭通为主的滇西北、滇东北球根类种球繁育片区;以大理、保山为主的滇西特色花卉片区发展的格局。“云花”在国内70余个大中城市的市场占有率超过80%,出口通达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42个国家和地区,国际份额逐年增加,在香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的占有率得到巩固和提高,进一步拓宽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的出口市场。云南正逐渐成为全国乃至亚洲种苗、种球生产中心和亚洲最大的鲜切花出口基地。

茶叶在特色农业中的影响进一步加强,由于云南茶叶文化积淀深厚,产业基础较好和生态条件优越,茶叶品质优良,所以云南茶叶发展潜力很大,经过GM(1,1)预测和灰色关联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点。

牛奶在这一阶段的关联度排序得到了大幅提升,主要有以下原因:畜牧业的制度改革;省政府培育农村支柱产业的号召;技术进步的应用,使得深加工全面实行。

烟叶的影响大幅下降,与国家对烤烟、卷烟实行“双控”的实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蔬菜、橡胶、水果、肉类、甘蔗等在这一时期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不大。这些产业在云南发展已久,发展空间已经非常小。

三、结论和建议

1、云南省农业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2007年,甘蔗、茶叶、橡胶、蔬菜、水果、花卉等10种优势特色农产品面积达到3650万亩,产量大幅增加。

2、橡胶、蔬菜、茶叶、烟叶是目前影响特色农产业的主要因素

由于这些产品深加工不足,所以未来要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深加工基地,对这些特色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包装和宣传,以稳固其地位。

3、鲜切花是未来推动特色农业发展的第一动力

云南依然要把花卉产业作为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重要内容,加强从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环境条件等方面采取措施,促使花卉产业长足、迅速的发展。

4、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首先,增加技术投入,实现农户有能力接受科技进步的手段;其次,完善农村技术推广体系。这两方面的结合使得农户接触到并且能够使用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在此基础上有力促进了特色农产品规模效益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邓聚龙:灰色系统基本方法[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篇4

中图分类号: F323.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3-0006-01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千家万户的农产品商品基地为基础,以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组成农工商有机结合的产业链和利益共同体,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一条龙”的发展格局。[1]目前我省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处于优势和困境并存的局面。

一、我省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自然禀赋

自然禀赋指一个地区的资源环境,包括所处地理位置、水资源、气候条件等。一方面,农产品的生产需要这些先决条件,离开这些,农业将无法生产,更不可能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另一方面,当地的自然禀赋也间接地成为企业竞争的优势所在,以农产品为经营对象的加工企业必定依赖于当地的农产品原料。[2]

陕西南北纵贯三个气候带,因此陕北、关中、陕南的种植结构和养殖结构各有特色。目前已基本形成以奶畜、秦川牛、强筋小麦、特色蔬菜、猕猴桃为主的关中农业产业带;以苹果、奶山羊、设施蔬菜为主的渭北农业产业带;以名优杂粮、白绒山羊、大红枣为主的陕北农业产业带;以中药材、瘦肉型猪、农蚕、茶叶、食用菌、油菜为主的陕南特色农业产业带,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特色农业产业经济发展。

(二)弱势(weakness)——内在局限

1.地处内陆,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销售渠道单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在于货物畅通,在瓜果蔬菜的时令季节,除了企业的收购外,农户要解决部分农产品的销路问题,极易出现农户或摊贩占道经营零售直销农产品的现象。

2.农业科教培训和法律支持机会缺乏。专家指导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位农户,只能靠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广播站”,部分农户就无缘接受现代农业知识。当失地农民转变为剩余劳动力时,受市场壁垒和文化水平的限制,年轻型农民往往就职于脏乱差累的行业;老龄型农民则因为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因素倍受用人单位歧视,心理无助感与社会的疏离感增加,甚至怀念农村生活,与城市化进程截然相反。

3.农村老龄化严重。农业在现阶段依然需要手工劳动,青壮年向城市的流动加剧了农村的凋敝,部分中老年农户在农忙时节,明显感觉体力不济,农业、民间文化及手工艺面临着后继乏人局面。

(三)机会(opportunity)——制度供给

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10号: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成利用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带动农户发展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主体,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民就业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种组织模式的构建及其发展变迁过程受到制度供给程度的影响,如果没有政府在制度上提供的保障,这些组织模式就很难得到发展和复制。[3]在我省部分县区经济水平发展较低、人口素质水平相对偏低的地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低水平对各种相关政策的需求也较低,政府既是制度的供给者,也是制度的需求者,企业与农户则是单纯的制度需求者,这些地方有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相关制度供给往往相对滞后。《意见》对于我省农业产业化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四)威胁(threat)——发展“瓶颈”

1.“品牌农业”生产意识不强。市场经济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品牌经济”,一个成功的品牌,可以用集约的方式把产品的质量、服务等综合信息传递到消费者中,不但可以降低顾客搜寻成本,同样也降低交易成本,从而带来交换中的经济效益。由于目前我省农业生产者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而且受长期以来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方法的影响,他们的市场经济意识缺乏,对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的作用等概念模糊,认识和理解不透,主动积极参与意识和观念不强,因此,生产过程规范化程度低,导致特色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包装简陋,严重影响了特色农产品品牌的树立。

2.科技支持力度不够。提高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需要一个强大的科技开发体系和推广体系,把研究出的新技术新方法通过推广的环节有效地转移到农户手中。目前,陕西农业实用技术推广比较普遍,高新技术在特色农业发展中的应用还较少,农作物栽培技术比较短缺,许多现代化的生物科技、设施农业、信息技术等还未得到很好地应用。最后,农业科技转化率和贡献率低,科技资源与经济发展结合不紧密。

3.产业经营程度较低。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和专业化水平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力抓手,也是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目前,陕西的合作经济组织产业化程度不高,规模偏小,影响力有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还未完全形成。

二、发展陕西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合理化建议

(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开展特色农业产业化

要正确了解我省各县域的农业特色,吃透县情,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挥自身特色,从简单的集约化逐步过渡到产业化经营,政府并给予政策倾斜与帮助,建立和树立典型,抓点示范,以点带面。

(二)发展我省特色农业品牌带动战略,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化体系建设

努力实现增强陕西特色农产品知名度。首先,积极鼓励具有地域特色的特色农产品申报地理标志产品和原产地域保护;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特新农产品和手工艺品品牌,并进行商标注册和国际质量认证。其次,做好名牌延伸工作,在提高地域形象的过程中创立区域产品的整体形象,发挥名牌的综合经济效益。最后,要充分利用展会平台和电视台、电台、网络、简报等媒介,广泛宣传推介名牌产品,提高陕西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市场信誉度和知名度。同时加强特色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研究,提高我省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

(三)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

根据各地实际,多途径地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加快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创新。第一,以现有的龙头企业(或专业大户)为依托,吸收农民入股、入社。组成企业与农户连心连得的合作经济组织。第二,以供销社为依托,加强专业合作社建设。建立与农户的新型合作关系。第三.以专业协会为依托组建合作组织。第四,将现有的松散的、初级的联合体上加以引导规划,使其成为新型的合作经济组织。第五,在坚持自愿的基础上,引导农户在一家一户办好。要鼓励引导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户按照“自主经营,自愿结合、市场调节、相互扶持、利益均沾”的原则,建立风险基金制度、保护价制度、合同制度等基本制度,并引导企业与农户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利益分配机制。

篇5

一、引言

临安市位于浙江西北部,东邻杭州,西接黄山,南连富阳、桐庐和淳安,北靠安吉,地域面积3126.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2689平方公里,占86.2%,森林覆盖率76.6%,是浙南典型的山区市。临安市有“中国竹子之乡、中国山核桃之乡“之称,并被评为全国生态示范市,全国优秀旅游市。临安市政府一直以建设现代化生态名市、经济强市为目标,一方面借助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发展区域特色农业,通过实施“东竹西果“的区域布局,培育了竹笋、山核桃等农业特色主导产业,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该市环境质量,政府借机引导群众进一步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凭借与杭州毗邻的地域优势,临安市成功地发展了生态农业、休闲度假旅游业,成为了杭州的后花园。临安市走上了特色农业促环保、生态优势促经济的良性发展之路,该市作为典型的山区市,其成功经验具借鉴和推广意义。

二、临安农业特色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一)立足本地区资源优势,逐步做大做强传统农业产业

农业特色经济的特色来源于自然环境、资源、技术、文化等因素。临安市是典型的山区市, 九山一分田,山多田少,临安市正是立足于其丰富的山区资源特色,规避农地较少的发展瓶颈,深入挖掘传统产业,重点发展了竹笋、茶叶、蔬菜、瓜果、山核桃、畜牧、花卉、苗木产业,形成了“东竹西果、南桑北菜“发展格局,2004年实现农业产值18.3亿元,目前产值超过全市总产值77%,占农民收入构成的80%。

在发展重点农业产业过程中,临安市特别重视对其山区自然资源的利用。

1.重视高效益特色经济林木发展

山核桃、香榧是我国特有经济树种,也是临安市最具特色的经济林木。临安市政府看到了这两种高档经济林木的开展潜力,因此将发展山核桃、香榧等特色经济林作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来抓。在开发原有山核桃、香榧等野生经济林木的同时,政府鼓励和扶持农民加大经济林木的种植。2005年临安市山核桃面积40余万亩,占全国总面积的40%,产量占总产量的49.8%,山核桃生产经营水平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山核桃主产区13012户收入超万元,2159户收入超5万元,农户收入的70%以上来源于山核桃,山核桃已成为浙西北山区脱贫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支柱。

2.促进竹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临安作为典型的山区市,其境内拥有丰富的竹林资源,现有竹林面积99万亩。但是由于不合理的高强度经营,导致大量竹林退化、污染严重、病虫危害大、单位面积经济效益急剧下降,严重影响了竹农生产积极性和经济收入。因此政府加大了在竹产业上的投入,通过对重要竹品种---雷竹的退化机制研究,促进退化林地的改造,同时深入研究和选育新竹种,开发了观赏竹的种植和繁育,并加大了竹产品加工工艺的研究投入。通过努力,临安市成功地开拓了竹笋产业发展空间,既保持了原有的竹产业规模,使临安成为全国最大的菜竹篮子,全国水煮笋加工出口最多的县(市),也保障了临安竹产业的可持续和新型化发展。

3.促进其他农产品的山区特色化发展

在将山核桃、竹笋等产业培育成特色主导产业的同时,临安市因势利导,利用山区的特有优势,推出了高山蔬菜、高山花卉苗木等项目的开发。

临安市内海拔在500~700m的农田面积有682.6hm2,海拔700m以上的农田面积有153hm2,累计835.6hm2。而海拔500m以上山区为夏季冷凉区,是发展高山蔬菜和花卉的理想区域。由于紧靠沪、杭、甬、宁等大中城市,临安具独特区位优势,为高山林特产品的营销提供了方便。目前临安发展的高山蔬菜有番茄、四季豆、四季香菜、菠菜、辣椒、莴苣、日本生菜、西芹、马兰头等大众菜、优细菜以及蕨菜、香椿等特色菜。高山蔬菜质优、天然的优势既补充了大中城市“夏淡“、“秋淡“市场,又迎合了目前饮食上的环保要求。而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农地,凉爽的气候非常适宜生产反季节盆花、鲜切花和优质种球。目前临安此类农地有近万亩,发展了以石斛兰、一品红、仙客来、大花蕙兰、蝴蝶兰等为主的高山反季节盆花,以球根花卉百合、唐菖蒲为主的高山种球繁育及其鲜切花栽培,以及以三色堇、一串红等为主的高山播种育苗培育的反季节花坛花等。临安高山花卉业的发展是农业特色经济的一条新路子,已成为农民就业和创收的新渠道。

此外,临安在畜牧业发展上同样利用了山区特色优势,走“林牧复合“之路,在森林中生产绿色动物产品。如“森林牧业“基地潜川镇,发展了森林散养蛋鸡和竹鸡、黄麂,并将猪、鱼、鸡的养殖结合起来,走生态养殖之路。新的养殖模式改变了以往单一结构的集约化饲养模式,并能合理利用山区的闲置山地、林地、荒田、山塘、水库等自然资源,有利于生产出绿色、质优、价高的动物产品,对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以科技为依托,走农业生态经济产业化之路

通过政府的引导,临安市确立了立足山区特色,发展山区农业特色经济的方向。但是对于传统产业如何提升与优化、如何发展环境友好型新型产业是临安发展山区特色经济过程中两大问题,这也是国内山区县市的共性问题。在实践中,临安市非常重视技术创新,依托科技创新,不断完善区域科技服务体系,有效地解决了山区农产业在发展中遇到的众多问题,使农村和农民真正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巨大利益。

1.注重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实现重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林木和竹笋是临安传统特色产业,在迅速发展和壮大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技术瓶颈。如山核桃生产存在缺乏新品种,树木躯干高、难以采摘,童期长导致培育期间加长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山核桃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改善,以及山核桃林地水土流失等,影响了山核桃产业的提升;香榧栽培品种单一、繁殖技术落后、造林成活率低,以及生长周期长等问题也限制了其规模化栽培。而竹笋产业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是竹林的退化问题。

为了对这些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临安市围绕对传统产业的提升开展了多项技术集成与综合示范项目。

首先,重点研发与推广山核桃新选品种、拉枝整形矮化、生态培育等技术,同时,推广应用榧树高接香榧技术,大力发展香榧。推动了临安山区特色经济林栽培良种化进程,实现生态、高效、安全栽培。此外,还对经济树木产品的深加工以及附属产品的利用技术进行了研究和开发,以加工业带动栽培,为经济林木的规模化种植和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其次,针对雷竹的退化,提出包括品种更新、土壤改良等相应的改造措施,建立了雷竹改造示范基地。同时还开展了夏、秋季优良笋用竹繁育和推广,观赏竹的繁育和推广,开发了笋加工产品产业化的相关技术,对笋产品的杀菌工艺作了深入研究。这些研究的开展和技术的推广,提高了竹产品质量,并为竹产业扩展了发展空间,有利于竹产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此外,集成农林复合经营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高效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和示范对提升与优化传统产业也起到了明显作用。

2.构建多元化科技服务体系

我国山区经济发展往往受制于农村科技信息化程度低,农民文化水平低,缺乏科技意识等因素。因此构建有效的科技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在农村的有效转化对山区特色经济的开发和壮大尤为重要。

临安市根据本地区的产业特点,紧密结合了主导特色产品的发展需要,形成了多元化、全方位的科技服务体系。

(1)建立了一系列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如山核桃产业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市级牧业、竹笋、竹制品等5个科创中心。同时还形成了大量民间科技服务组织和名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发挥这些组织的人力和技术优势,有力地促进了相关产业的科技创新,并提高了农民对科技成果的应用能力。

(2)初步形成了由政府有关部门及其下属农技服务机构、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农业主导产业协会与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等五部分组成的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目前临安拥有各类龙头企业近50家,农业、林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基地20余个。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农村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建立,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了平台,促进了特色经济的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发展。

(3)科技服务体系构建中融入了各方力量。在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农村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立的基础上,临安市还通过农村科技信息网络的媒介作用,构建了以高等院校为技术依托,政府、农民、科技人员全方面参与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和长效机制。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特派员制度以及培养农民技术员等途径,开创了多层次、多渠道的农民培训、教育机制和方式,较为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科学素质、实用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培养出一大批科技意识强、懂技术、善创新、会经营的现代科技型农民。

(三)延长山区特色经济产业链,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1.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地方特色产品的名牌建设

在山区特色经济发展的同时,与之配套的加工业在临安也逐渐发展和壮大起来,形成了生产和加工一条龙的产业化发展模式。2002年全市已有700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年加工值达到30亿元,在农村经济总收入中二产比重上升到80.2%,其中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就有34家。

随着临安农特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品牌意识日渐加强。政府和企业均加大了对特色产品的宣传力度,成功打造了临安市山区特色产品的地方品牌,使临安山核桃、笋制品在浙江乃至全国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2.发展农业休闲产业,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由于经济林木、竹笋等主导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减少了对林产品的依赖,临安市的整体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优越的农业生态环境以及独特的地理优势又促使临安人将目光投向新兴的农业休闲产业。临安山区特色经济从农业延伸至加工业,现在又进一步向第三产业拓展。

临安市具有全国生态示范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竹子之乡、中国山核桃之乡等多项殊荣,并拥有天目山、清凉峰二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山湖国家级森林公园等,同时又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上海、南京、宁波等大都市距离最近的生态市,旅游业资源和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真山真水真空气“的旅游品牌已经形成,临安正逐渐成为杭州西郊现代化生态市。

2005年,临安全市已经初步形成了18个休闲观光农业专业村和一个乡镇级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度假区,全年共接待游客33万人次,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临安市山区特色明显,在森林动物养殖业、高山蔬菜花卉种植业等领域均具有进一步发展山区休闲产业的潜力。随着人们回归自然、享受清新环境以及体验农家生活的追求日益流行,临安市山区休闲产业将成为最具有潜力的开发项目。目前临安的农业休闲产业以“农家乐“为主,共有“农家乐“经营户336户。今后除“农家乐“发展形式外,休闲农庄型、农副产品基地型等农业观光产业形式也将在临安市逐渐发展壮大,为农民创收提供了新的途径。临安市的山区特色经济与旅游业走上了互相促进,互为依托的良性循环之路。

三、结束语

临安市立足本地的山区特色,并配套了技术服务平台的构建,利用了多方面的人力和资源优势,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新型的农业特色经济之路。虽然临安市目前依然存在着生态农业产业化不高,畜牧面源污染较严重等问题,但不能不说临安市的农业特色经济发展模式有许多可取之处。对于与临安市情况相似的其他山区县市,可以借鉴临安市发展山区特色农业的经验和做法,通过政府引导,财政扶持等方式,挖掘本地的地方特色产品,使其真正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途径和依托。

参考文献

[1]周玉祥,临安生态农业发展的实践和体会 杭州农业科技2006年第1期

[2]陈初尉 黄海明 陈英霞 临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杭州农业科技 2006年第5期

篇6

一、研究区域现状

双峰县甘棠镇地处湘中盆地衡绍干旱走廊上,该镇交通发达,潭邵高速公路、洛湛铁路自东向西穿过甘棠镇,在建的沪昆高铁也纵贯该镇。全镇总人口8.3万人,农业人口7.56万人,占总人口的 91.1%,为双峰县第二人口大镇。面积共132.87平方公里,地形以丘陵为主。

2000年以来,甘棠镇就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农业生产发展放在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位置。全镇各村依托资源优势,形成了以山斗村为主的牡丹、芍药种植,五四村为主的礼品西瓜种植、赛田责任区的蚕桑种植、安格斯黑牛养殖以及金家责任区的瘦肉型猪养殖等特色农业。

二、特色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

1、优势(Strengths)

(1)基础建设。自2006年以来,镇里安排专项资金进行丘陵塘堰、水窖改造,新修小型水利设施建设项目,治理水土流失;设立农村信息服务站,年信息达286条,创建了百亩示范片,发展节能灌溉农业,增加农业补贴规模和范围。在养殖业方面,甘棠镇积极争取国家农业立项支持,引导资源要素合理配置,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2012年,全镇新增建设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35个。

(2)政府扶持。为了推进甘棠镇特色种养业发展,镇财政利用专项拨款扶持资金,作为特色农业发展启动资金,已投资建设标准化养殖场12个,同时还加大对特色农业和种养作物知识培训的力度,增强政府职能部门对特色农业和经济作物的服务能力,积极拓展招商引资。

(3)发展龙头企业。按照“规模+效益”的原则,对甘棠镇从事特色农业和经济作物生产的龙头企业,进行科学化管理与动态监测,为其提供创建名牌、提高产品质量和拓宽市场渠道等方面的扶持与帮助。

2、劣势(Weaknesses)

(1)农业生产条件差,农业综合效益较低。从自然资源来看,甘棠镇的气候、水土、生物等资源优势不明显。此外,大部分土地生产条件较差,限制了特色农业发展的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程度。农产品初级生产为主,加工转化能力弱,像生猪、黑牛等农产品大部分以直接产品和初级加工半成品走入市场,价格低廉,农民增收较难。

(2)产品的品牌化率较低,经营管理不完善。该镇现有特色农产品品牌没发挥其提升产品价值、应用差异化的目的,大多数品牌在双峰本县的知名度、美誉度都不高,市场占有率较低。各特色产业主体虽多但未形成有足够影响力的市场领导品牌,同种特色农产品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因而导致低价竞销,给特色农业发展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3)劳动力素质低,特色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全镇从事农业耕作人口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67.5%,特色农业停留在粗放式生产的阶段,科技含量低,许多农业生产操作过程中以纯手工劳作为主,农业产出效益较差,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弱。

3、机遇(Opportunities)

(1)在政策支持方面,随着国家武陵山片区扶贫大开发、国办29号文件和中央1 号文件连续9年支农政策的颁布与实施,为该镇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

(2)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该地距娄底城区路程不到30分钟,从区位优势上带动了甘棠镇的特色农业发展,为农副产品的销售带来了便利的交通环境。

(3)在市场方面,伴随着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等健康型消费逐步向城郊的延伸与扩张,对特色农产品的市场需求潜力也越来越大,为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挑战(Threats)

一是邻近乡镇的竞争。甘棠镇特色农业的起步较晚,周边的三塘铺、印塘等地已有相当规模,甘棠要取得后发优势困难较大。二是农产品卖难。近年来,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菜篮子”工程的建设,农产品的供给由短缺变为充裕,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三是在市场信息把握不准,盲目生产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肥猪屯栏头”、“蔬菜烂田头”的现象,极易削弱自身的产业优势。

三、特色农业的发展思路及建议

1、突出特色,科学规划

突出一个特色农业的“特”字,按照“ 产区――基地――片带”的总体框架,优化全镇特色产业布局,突出中药材、黑牛、西瓜、生猪四大优势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同时把蚕桑、蔬菜作为区域特色产业,不断扩大其产业化规模,将本土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格局。

2、依靠科技,加强产学研合作

首先,按照“引进、试验、示范、培训、推广”一体化的农业科技推广要求,提高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科技含量;其次,要深入农机推广机构与人员的改革。完善镇、村、组三级农技推广的网络体系,保证农技专业人员队伍专职专用,每村配备一名农技推广员,按时上门为农户进行农技推广,为农户提供咨询服务;再次,探索建立产学研共同体。农技站应与科研机构、地方高校建立合作模式,加快开发特色农业新品种,增强其市场竞争活力和发展后劲。地方科研机构与乡镇建立“产学研基地”,开展“农业特派员” 和“农业科技下乡”等活动,不断提高农户的科学种养水平与生产素质。

3、建立品牌,延伸产业链条

积极落实国家对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的各项扶持优惠政策,积极培育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首先,强化品牌意识,以“质量产生品牌、品牌塑造形象”的原则做大、做强品牌,对全镇同一产业制定统一的生产和质量标准,在主产区推行标准化生产。品牌企业应形成“产+销”一条龙服务体系,改变传统的农业企业停留在初加工层面上,企业经济效益滞后的局面。通过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动整体特色农产品商品化程度。

4、办好农校,培育新型经营群体

甘棠镇农民技术培训学校要贴近农民的需要和农村实际,创新思路,开设芍药、尾参栽培、礼品西瓜种植,生猪、黑牛养殖等农村实用技术课程,对全镇的农业耕作、养殖人员进行培训。特别要结合农业生产的时令季节特征,有时效的开办各种形式的短训班,如中药材种植培训课程中应包括中药材田间管理、采挖与加工、经济效益与预测、病虫害防治、中药材集优化生产等。

【参考文献】

[1] 印小川,张天维.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特色农业融合发展的分析[J].农业经济,2012(1)P18-19.

[2] 潘时常,朱菊萍,焦金芝.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若干思考[J].现代经济探讨,2011(12)P72-75.

[3] 杨少垒,蒋永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3(1)P69-79.

[4] 陈栋,卓敏.发掘山区优势资源 打造特色精品农业 加快韶关市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的思考[J].南方农村,2008(2)P37-39.

篇7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24-6435-06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5.24.087

Abstract: Based on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istinctive agriculture in mountain counties of Hubei province,by using the investigation data and adopting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comprehensive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an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10 kinds of main distinctive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43 mountain counties of Hubei province to draw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difference of main distinctive agricultural products among different counties. And then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some relative proposals to promote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distinctive agriculture in mountain counties of Hubei province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mountain counties;distinctive agriculture;agricultural products;comparative advantage;Hubei province

湖北省山区面积约1 260万hm2,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7.9%,区内独特的地形地貌特征,为山区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近年来,湖北省山区坚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具有了一定的发展规模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日显突出,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就农业转型升级与脱贫致富的要求而言,湖北山区特色农业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科学分析湖北省山区特色农业产业的比较优势,全力探索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方向,不断壮大湖北省山区特色农业,对于提升山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推动山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4年,湖北省发改委农经处委托湖北省农科院就湖北省恩施州、宜昌市、十堰市、黄冈市、咸宁市等43个山区县(市、区)特色农业发展开展调查研究。为了更好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推进特色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聚,本研究以43个山区县(市、区)的调研数据为基础,对10种主要特色农产品的比较优势进行全面分析,确定特色农产品的优势生产区域,并在政策上进行推动,形成规模生产和优势效益,进一步推动湖北省山区特色农业产业的大发展。

1 湖北省山区及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1.1 湖北省山区划分

湖北省山区主要分布于鄂东北大别山区、鄂西北秦巴山区、鄂西南武陵山区和鄂东南幕阜山区,地处豫、陕、渝、皖交界处,横跨恩施、宜昌、十堰、黄冈、咸宁以及神农架林区6个市州,涵盖恩施、利川、巴东、建始、咸丰、宣恩、鹤峰、来凤、长阳、兴山、秭归、夷陵、五峰、远安、宜都、郧西、郧县、竹山、竹溪、丹江口、房县、南漳、谷城、保康、枣阳、宜城、红安、麻城、罗田、英山、团风、蕲春、浠水、广水、曾都、随县、通城、崇阳、通山、大悟、孝昌、阳新以及神农架林区等43个县市区,辖464个乡镇。2013年,43个山区县市区总面积1 177.93万hm2,其中,山地面积915.24万 hm2,占77.70%,山区总人口1 798.92 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0.63万元。

1.2 湖北省山区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两圈两带”、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山区县市脱贫奔小康、汉江流域综合开发等建设的推动下,湖北省山区特色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13年,43个山区县市特色农业产值648.07亿元,全省农民人均从特色产业开发中实现的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近50%。特色产业的标准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据统计,43个山区市县通过“三品”认证的特色农产品基地有1 267个,基地面积32.27万hm2。在大力扩展特色种养规模的同时,种养殖业品种结构不断优化,特色种植业呈现出茶叶、蔬菜、食用菌、花生、烟叶等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格局,特色畜牧品种结构呈现出“猪、牛、羊”等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在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创建工作中,形成了如大洪山香菇、秭归脐橙、武当道茶、房县黑木耳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农副产品品牌及商标,成为促进山区农业持续增效、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引擎。

2 湖北省山区主要特色农产品比较优势分析

本研究利用43个山区县市的调研数据,采用简化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来测算湖北省山区主要特色农产品比较优势。该方法主要包括效益优势指数、规模优势指数和效率优势指数3项具体指标,其中效率优势指数采用某地区某一农产品的单产水平占全省同一农产品单产水平平均值的比重来反映,规模优势指数采用某地区某一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占全省同一产品生产规模平均值的比重计算,效益优势指数采用某地区某一农产品的单位面积产值占全省同一产品单位面积产值平均值的比重计算,综合优势指数是效益优势指数、规模优势指数与效率优势指数的几何平均值,反映三者间显著的制约关系。

2.1 茶叶

茶叶是湖北山区主要特色产业之一,43个山区市县中有36个县市区种植茶叶,种植面积达到26.02万hm2,茶叶总产量21.86万t,实现产值114.62亿元。从表1来看,英山县种植茶叶的综合优势最为显著,五峰县次之,其余依次为夷陵、宜都;通城县茶叶的种植规模不大,但其效益优势和效率优势非常明显;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宣恩、竹山和谷城县的茶叶种植规模优势和效益优势比较突出,但效率优势相对较弱;恩施、大悟、竹溪、咸丰、保康和孝昌的茶叶种植规模优势比较明显,但其种植效益和种植效率方面不具有优势。

2.2 特色蔬菜

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湖北省一直将种植特色蔬菜作为发展山区经济的一个重要抓手,目前,全省有恩施、建始、鹤峰、长阳、巴东、五峰、神农架、竹溪、房县、郧西、竹山、保康等20个山区县市40多个乡镇生产高山反季节菜、山野菜等特色蔬菜。2013年,全省共发展各类特色蔬菜16.35万hm2,产值超过80亿元。从表2可以看出,随县的蔬菜无论在种植规模上,还是种植效率和种植效益上,比较优势都非常明显;谷城县、五峰县和曾都区蔬菜的效率比较优势和效益比较优势都非常明显,尽管种植规模不具有优势,但其综合比较优势相对比较明显;蕲春县、郧县、郧西县、竹山县和利川市蔬菜种植的规模比较优势都相当明显,但其种植效率和种植效益就差很多,优势度很低;秭归县和孝昌县蔬菜种植的规模优势和效率优势比较明显,但其效益比较优势指数偏低。

2.3 食用菌

鉴于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和良好的加工技术基础,食用菌一直是湖北山区的重要特色农产品,主要分布于随州、南漳、房县、保康、宜城、谷城、英山等鄂西北山区以及以宜昌远安为主的鄂西南山区。其主打品种是香菇、木耳、平菇、茶树菇等。截至2013年底,11个山区市县食用菌栽培超过9.39亿袋,总产值超过60亿元。总体来看,曾都、随县和南漳3县区的食用菌在生产上都具有比较优势,且比较优势较为明显;保康县食用菌种植的比较效益优势明显,但其规模优势和效率优势均有待进一步提高;远安县食用菌种植的规模优势和效率优势比较明显,但效益指数相对较低;房县的食用菌种植规模较大,但其效益指数和效率指数都比较低。

2.4 中药材

独特的气候特点使得湖北省具有发展中药材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湖北省现有中药资源约3 939种,居全国第6位,主要分布在蕲春、巴东、郧县等24个县市区。2013年,盛产药材的24个山区市县药材种植面积13.69万hm2,总产量49.18万t,产值51.32亿元。从表4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尽管保康县、罗田县的中药材种植规模不具有优势,但由于其单产能力和单位面积收益在全省山区县市中具有比较优势,所以其综合比较优势较为显著;蕲春、巴东、郧县、竹溪、英山、建始、恩施和鹤峰等县市的中药材种植面积虽然很大,但因其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均不高,所以其综合优势指数偏低;曾都区和夷陵区中药材的种植面积不高,但其种植效率和种植效益都非常显著;郧西县和房县的中药材种植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

2.5 优质粮

自2004年开始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以来,湖北省优质粮产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目前全省山区主要有随县、通城、崇阳、浠水和利川等5个县市种植优质粮,2013年,5个县市的优质稻种植面积20.30万hm2,产量达133.38万t,产值36.43亿元。从表5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随县优质粮种植的综合比较优势明显,但还应提升其效益比较优势;浠水县优质粮无论是在种植效率上还是效益上,都具有比较优势,但其种植规模不具有优势;通城县和崇阳县的优质粮种植不具有优势;利川市优质粮种植的效益比较优势明显,但其种植规模和种植效率均不具有优势。

2.6 花生

凭借其易种植、易加工、用途广的优势,花生逐渐成为湖北省山区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目前,全省有红安、大悟、浠水、随县、团风、枣阳6个山区县市种植花生,2013年,6个山区县市花生种植面积达4.88万hm2,产量15.88万t,实现产值7.51亿元。表6反映出红安县花生种植的综合比较优势明显,但其效益优势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大悟县花生种植的规模优势非常明显,但在生产效率和效益上,都不具有比较优势。

2.7 烟叶

烟叶以其较高的经济价值成为湖北省山区县市的重要产业,主要分布于咸丰、保康、郧西、秭归等4县。在国家烟草专卖局提出严格控制烟叶种植面积和收购量的政策指导下,近年来,湖北省烟叶种植规模不断缩小,调研数据显示,仅郧西、秭归、保康、咸丰4个县的种植面积由2011年的1.13万hm2降为2013年的1.01万hm2,但烟叶产值却由2011年的2.89亿元提高至2013年的3.53亿元。从表7可以看出,郧西县种植烟叶的单位面积产量最高,尽管种植规模和种植效益均不高,但其综合比较优势最为显著;保康县、咸丰县的烟叶种植规模很有优势,但其种植效率却不高;秭归县烟叶无论种植面积,还是种植效益和种植效率,都不具有优势。

2.8 山羊

山羊产业是湖北山区的传统特色产业,主要分布于长阳、房县、郧西、宜都、随县等14个县市,主要品种有马头山羊、宜昌白山羊和麻城黑山羊。从表8反映出,房县、宜都和郧西县山羊养殖的综合比较优势明显,其中,宜都市无论在养殖规模上,还是养殖效益和效率上,都具有绝对的优势;郧西县山羊养殖的效率优势相对较弱;房县、长阳和随县山羊的养殖规模优势非常明显,但其养殖效益和养殖效率处于相对劣势;麻城、通山和竹溪县山羊养殖的效益和效率明显,但其规模比较优势有待进一步增强。

2.9 肉牛

肉牛产业是湖北山区经济中的优势特色产业,也是南部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目前,全省山区肉牛主要分布在枣阳、随县、竹溪、恩施、大悟等11个县市。2013年,11个山区县市肉牛出栏35.66万头,牛肉总产量达7.65万t。从表9可以看出,枣阳市肉牛养殖的综合比较优势最为明显,但其养殖效率优势有待进一步提升;恩施市、竹溪县肉牛养殖的规模比较优势和效率比较优势明显,但其养殖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随县和大悟县肉牛养殖的规模比较优势明显,但在养殖效率和养殖效益方面均不具有优势。

2.10 肉鸭

肉鸭产业是湖北山区的传统特色产业,主要分布在孝昌、崇阳、利川等县市,近年来,在政策的推动下,肉鸭产业不断做大做强。2013年,全省山区肉鸭出栏1 900万只,鸭肉3.35万t,实现产值5.11亿元。从表10的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孝昌县肉鸭养殖的综合比较优势较为明显,但其效益比较优势有待进一步提升;崇阳县肉鸭养殖的规模优势明显,但在养殖效益和效率上,都不具有优势。

3 结论与政策建议

3.1 结论

通过对湖北省43个山区县市的茶叶、食用菌、蔬菜、优质粮、中药材、花生、烟叶、山羊、肉牛以及肉鸭10大特色农产品进行比较优势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英山、五峰、夷陵、宜都4个县市区是茶叶种植的优势区域,随县是特色蔬菜种植的优势区域,曾都、随县和南漳3个县区是食用菌生产的优势区域,宜都的山羊养殖优势突出,对于这些地区的特色产业发展应给予大力扶持。

2)对于规模优势明显,而不具有效率优势的农产品,如宣恩、竹山和谷城的茶叶,保康和咸丰的烟叶,枣阳的肉牛,应通过引进新品种、改进种养殖管理技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来提高其生产能力。

3)对于规模优势明显,而不具有效益优势的农产品,如秭归的特色蔬菜,随县的优质粮,恩施和竹溪的肉牛,孝昌的特色蔬菜和肉鸭,应通过走专业化、合作化、机械化生产道路,控制生产成本,提高产量;通过改善农产品品质、打造优势品牌等措施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需求,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益。

4)对于效率、效益优势突出,而不具有规模优势的农产品,如通城的茶叶,谷城和五峰的特色蔬菜,保康、罗田和夷陵的中药材,曾都的特色蔬菜和中药材,红安的花生,郧西的烟叶,麻城、通山和竹溪的山羊,应加大种养基地建设,扩大种养规模,提高种养的专业化程度。

5)对于规模优势明显,而效益优势和效率优势兼不具备的农产品,如大悟的茶叶、花生和肉牛,恩施、竹溪的茶叶和中药材,咸丰、保康和孝昌的茶叶,蕲春、郧县的特色蔬菜和中药材,郧西的特色蔬菜和山羊,远安和房县的食用菌,英山、巴东、建始和鹤峰的中药材,随县的肉牛和山羊,房县、长阳的山羊,崇阳的肉鸭等,应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选育和推广,提升种养水平,创新经营模式,完善配套设施,打造优势品牌等措施提升种养的效率和效益。

3.2 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为了进一步加快湖北省山区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

积极开展无公害中药材品种选育,加强畜禽良种繁育,重点培育“三黄鸡”、“黑山羊”等独特的地方品种,大力推广茶树无性系良种繁育栽培技术和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茶叶生产技术、秸秆生产食用菌技术,积极推广生态种养模式及实用技术,着力提升山区特色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2)加强种养基地规模化建设

特色农业要做大做强,必须走规模化经营之路。要按照标准化生产要求,大力推进主产区特色农产品种养基地建设、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不断提升特色农产品的供给水平和质量。要突出不同区域品种特色,加快集中连片基地建设,逐步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生产格局。

3)加快改善特色农业发展条件

鼓励财政资金加大对山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重点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重点扶持特色农产品的良种繁育、技术创新和原产地维护等关键环节,同时,在优质农产品板块基地建设、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等项目安排方面向山区特色农业及其关联产业倾斜。

4)加快特色品牌打造力度

围绕山区特色农产品和已形成的特色产业集群,大力实施品牌建设示范工程,开发一批具有湖北省山区自身特点的新品牌。着力打造精品名牌,做大做强获得地理保护标志以及具有知名商标的特色农产品品牌。

参考文献:

[1] 张 晴,刘 洋,高明杰,等.我国蚕桑业生产格局及比较优势演变特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3(9):46-50.

[2] 马丽荣,王恒炜.甘肃省主要油料作物比较优势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5(5):8-12.

篇8

本文以资源县为例,以其在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和不足为对象进行研究,指出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资源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所具有的优势

(一)地理条件优越与区位优势明显

资源县位于广西东北部,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适宜发展特色农业。该县处在珠三角的边缘区,华南四省(区)的中心位置,因此有利于开辟东南亚各国市场,为特色农产品的出口创汇创造有利条件。

(二)种植的品种新、效益高

经过几年的引种、试验示范,已筛选出适宜该流域发展的红地球、维多利亚、美人指、红玫瑰等欧亚种红提品种。红提种植从建园到收益,每667㎡投入0.7万元左右,第一年建园,第二年有收益,并能收回或基本收回建园成本,第三年进入丰产期,受益时间长达20年以上。而百合、西红柿的发展也走上正轨。

(三)市场竞争优势明显

该县属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农业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人工费用较大,劳动力便宜,相对减少了生产成本,产品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二、资源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规模较小,产业组织化程度低

该县红提、西红柿、百合等特色产业在生产上基本上是以家庭分散经营为主,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缺乏统一管理。

(二)品牌培育不够,缺乏品牌战略意识

随着特色农业产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没有品牌、没有特色就难以立足市场。

(三)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技术力量薄弱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持,该县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就是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人才缺乏,技术力量薄弱。

(四)营销网络系统不健全

由于缺乏健全的营销网络系统,农户了解市场信息的渠道闭塞、销售渠道狭窄。因此该地区农业产品的销售都是以自主销售为主,导致销售价格不统一,农户之间的无序竞争,自主定价能力下降,销售效益得不到很好保障。

三、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

(一)县级政府发展经济的功能定位不足

该县政府在发展特色产业过程中缺乏对特色产业的规划,招商引资渠道狭窄,这就导致了该县特色产业发展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同时在树立品牌战略的过程中,政府也没有很好的履行发展经济的功能。

(二)市场监管不力,农户权益得不到很好保障

该县市场监管力度不够,未建立良好的市场准入制度。因为未做好市场监管工作,导致劣质苗木充斥市场,给农户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三)科技投入不足

该县之所以出现技术人才短缺现象主要是资金受限,政府在科技方面投入不足造成的。由于资金有限,该县农业部门的农技骨干无法获得先进的农产品种植技术,知识老化严重,无法适应新产品的种植与培育要求;同时该农业部门也没法吸纳和引进新生力量。

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县政府行为的建议

(一)制定完善的产业发展规划政策及有关招商引资等政府政策

资源县政府应根据当地所具有的优势条件,特色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的发展规划政策,农业产业的整体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规模标准化,招商引资政策。

(二)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体系

县级政府应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为本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创造有利条件。

(三)加强市场监管力度

要加强对于苗木市场的监管力度,严格苗木的市场准入制度,对苗木要进行检测,严禁劣质苗木进入苗木交易市场,保证农户得到优质合格的苗木,使农户的权益得到良好保障。

(四)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要加大科技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建立和健全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加强对农业部门技术人员和农户们种植特色农产品的技术培训以及农产品营销和农业经济管理的培训,在做好引进高产、优质特色农产品新品种的基础上,对不同时节的品种进行合理搭配。

(五)树立品牌培育意识,做好特色产品宣传工作

对特色农产品进行宣传是政府一项重要职能,政府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对该县的特色农业产品进行宣传,提升其品牌知名度,为该县的农产品获得更多销售渠道、更大的销售市场,促进该县的特色农业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篇9

1案例背景简介

1.1集群品牌与企业品牌介绍

符离集烧鸡是皖北著名的加工型特色农产品,其命名方式采取了典型“地名+品类名”的组合方式,经过多年的发展,整个烧鸡行业目前从业人员达3000多人,年生产销售烧鸡约1500万只,鲜烧鸡、软包装烧鸡和系列衍生产品年产值超过3亿元(喻文武宜启,2012)。作为典型的特色农产品集群品牌,符离集烧鸡旗下企业品牌众多,但市场认知度较高的企业品牌主要有“徽香源”和“刘老二”。“徽香源”作为符离集烧鸡旗下的企业品牌之一,是一家典型的地方土特产品生产企业,在公司成立初期,面对着激烈的行业竞争和已经存续了十几年的老字号强大对手,通过调研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缺口,在深入分析行业竞争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精准定位,并围绕着其定位制定产品、价格、渠道及传播策略,用不到六年的时间就获得了“符离集烧鸡”市场的近半壁江山,发展形势喜人。

1.2“双品牌”传播策略的市场背景

市场环境瞬息万变,新近品牌的创新行为往往是进一步市场博弈的开始。在2013年上半年销售会议上,看到前6个月的销售目标达成情况,公司决策层顿感压力巨大,销售额不仅没有达成总体销售目标,而且出现了同比下滑,考虑到与去年同期相比门店数的增加以及产品提价的因素,产品实际销量的下降幅度不容小觑。与此同时,公司四个主导销售区域中只有一个实现了正增长,尤其是公司一直引以为傲的直营门店系统出现了不小的销售下滑。

销售下滑的结果在公司决策层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在2013年3月,一场突如其来的禽流感开始在上海、安徽等地蔓延,死亡病例也陆续上升。有关资料显示,此次H7N9型禽流感病毒极可能来自于东亚地区野鸟和中国上海、浙江、江苏家禽的基因重配。疫情发生后,多地启动了应急措施,上海暂停了全市活禽交易市场,南京市区范围内禁止饲养鸡、鸭等家禽,伴随着媒体的深入报道和关注,一时间谈禽色变。在疫情初始的月份里,直营门店的销售出现了断崖式的下跌。甚至有的消费者会跑到店里面问,你们为什么还能开门销售。

从微观环境来看,企业品牌的主要竞争对手比以往表现更加积极。具体而言,从市场运作来看,伴随着竞争的升级,竞争对手逐渐形成了较为清晰的战略思维,系统发展了品牌核心理念,实现了产品多元化发展与包装升级,并与加盟店门头保持一致,VI呈现可圈可点。在企业品牌传播方面,整合使用关键点的户外平面广告、公交车体、公交站牌、小区内广告、户外LED显示屏、广播等营销资源。销售方面,流通与卖场渠道发展稳定,节日活动内容有所创新,整体市场思路清晰,稳步推进,知名度较高,在中低端市场与渠道占据优势。与此同时,包括其他特色农产品集群品牌“栏杆牛肉”“夹沟香稻米”在内的符离集烧鸡品类替代品也开始积极进行市场宣传,努力扩大市场份额。

在此背景下,面对更多的品类和品牌选择,消费者更加理性,追求产品品质,注重品牌和产品的性价比。“徽香源”企业品牌在2013年年初的提价行为虽提升了营业额,但也对品牌的消费者性价比认知产生了负面影响。

2基于需求的“双品牌”传播策略目标确定

2.1新的竞争形势判定

面对风云变幻的市场环境,企业品牌所面对的竞争态势与初创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过多年的市场耕耘,公司在直营连锁门店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不仅表现在数量方面,更表现在整体品牌形象与销售氛围的营造上,对符离集烧鸡集群品牌提升意义长远。

在内部管理与团队建设方面,多任职业经理人的历练使得团队职业化水平较高,团队整体素质上升很快。在企业品牌传播方面,经过多方探索与商讨,“汉始烹鸡,中国卤味”的核心品牌定位初步确立,在关键点均有户外平面传播,乡镇客运车辆车身广告提升了传播的广度。同时,企业品牌依托直营门店系统开展丰富多样的节日促销活动,烧鸡鲜货销售处于市场领导地位。

存在的问题在于公司对核心理念的有效传播仍有限,产品线略显单一,延伸产品烧鸡酱与包装型的休闲零食产品未取得实质性突破。由于符离集烧鸡本身的产品特性,加上直营、酒店与团购的挤压,流通渠道略有收缩。综合来看,企业品牌美誉度仍较高,在中高端群体与鲜货市场上占优并享有一定的忠诚度,核心市场调研数据也显示,大多数消费者对企业品牌的产品口感、门店服务和店铺环境表示满意。

2.2“双品牌”传播策略的目标确定

面对新的市场竞争局面,企业品牌面对的问题是:该如何积极应对主要竞争对手在品牌传播方面的“咄咄逼人”;如何巩固企业品牌在鲜货市场与高端群体中的地位,进一步强化顾客忠诚;如何进一步争夺市场中的中间消费者;如何进一步打击以夹沟香稻米和栏杆牛肉为代表的品类赠礼替代品,强化集群品牌的代表地位;如何进一步化解涨价对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何进一步塑造企业品牌在市场中的品类代表地位。

面对这一系列的棘手问题,企业的决策者决定首先从宿州市场开始,发动一波大规模的企业品牌与集群品牌联合的传播活动。选择宿州市场是因为她不仅是符离集烧鸡的原产地,也是口碑传播的策源地,更是重要的产品销售市场。通过在原产地的大规模“双品牌”主题传播活动,来提升企业品牌在烧鸡品类中的代表性,同时扩大品类对城市的代表性,让消费者一踏入宿州,就能“看得见、听得到”,置身于品牌的氛围之中。

基于此,对“双品牌”来说,此次营销传播活动的目标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集群品牌符离集烧鸡代表宿州;企业品牌“徽香源”代表符离集烧鸡;企业品牌的符离集烧鸡味道好;企业品牌的符离集烧鸡质量有保障。

3“双品牌”传播内容的确定

3.1传播主题

传播目标的前面两句话是要实现企业品牌代表宿州的诉求,主要针对符离集烧鸡的赠礼市场,后面两句话是强化门店运营体系的优势,针对的是符离集烧鸡的鲜货市场,或者说是日常食用的需求。从价值创造的角度来看,赠礼市场的购买关键是帮助消费者实现礼品赠送的情感价值,因为礼品的选择既关乎受礼人,也关乎赠礼人,要让消费者有面子感;自食市场的购买关键是提供消费者关心的使用价值,就是产品好不好吃,是否新鲜等。

基于以上的分析,为了强化品牌对礼品市场赠送面子感的满足,公司决策者决定使用“徽香源符离集烧鸡――一座城市的味道”作为此次传播的主题,因为“味道”一语双关,既可以在“产品好吃”和“城市代表”之间产生移情和同感,也体现了对城市最具特色食品的直接诉求,实现了对集群品牌和企业品牌的双重传播。

同时,为了满足消费者符离集烧鸡日常食用需求中对质量和口感的追求,公司决定使用少年儿童食用产品的情境作为主题传播的主导场景。无论规模是小是大,孩子往往都是家庭注意力聚焦的核心,是越来越重要的“后背决策者”,给孩子吃的东西往往有着更严格的质量要求和健康标准。孩子天真无邪的吃相对美味的表达显得纯净而又充满诱惑,这种表达不仅增加了对符离集烧鸡使用场景的诉求,更进一步地刺激了消费者形成幸福、美味、新鲜和质量有保障的品牌联想。

3.2传播实施组合

为了达成消费者一踏入宿州就“看得见、听得到”的传播目标,公司决定采取以户外为主,静态与动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整合营销传播模式。首先,通过公交车候车亭和书报亭的平面广告实现对重点目标区域的辐射,结合不同线路的公交车车身广告实现传播范围的有效延伸;其次,通过高速公路入口和高铁站出入口的户外巨幅平面广告实现对商旅、出行人群的传播覆盖和消费提醒;再次,与广播电台合作开展城市美食发现类节目,将品牌和传播诉求嵌入到与听众的互动内容中,实现对学生和司机等特殊群体的有效传播覆盖;最后,通过在公司网站上建设专题活动页面,通过平面广告上的“二维码”进行注意力的引流,鼓励消费者上传和产品相关的照片,进一步增强与消费者的互动。除了常规的传播互动以外,公司出资并联合相关部门。公司以“一座城市的味道”为题,承办了一次公益性的全市范围内的有奖作文比赛,进一步推动了公司品牌传播的纵深发展。

4案例讨论

4.1“双品牌”传播策略的实施效果

在此次“双品牌”主题传播活动实施近半年后,根据第三方的调研数据,有40%的被调查者每周都会看到徽香源符离集烧鸡的广告,90%左右的被调查者至少接触过一次其“双品牌”广告,57%的被调查者对“一座城市的味道”传播主题有记忆,这说明此次传播活动的认知效果良好。

品牌传播活动是否能对消费者产生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其所传递出的品牌形象与消费者对企业品牌和集群品牌的既有认知以及预期是否匹配,消费者对品牌传播的内容是否认可和喜爱,消费者对传播内容的喜爱与认可将会传递到企业品牌及其产品上。调研数据显示,65%的被调查者认为“一座城市的味道”的诉求符合企业品牌的形象;69%的被调查者表示喜欢徽香源符离集烧鸡“一座城市的味道”的传播内容。

通过此次品牌主题传播活动,有效提升了徽香源企业品牌在原产地宿州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提升了在产品品类中的代表性,有效缓解了价格上涨带来的负面效应,巩固了企业品牌在符离集烧鸡日常食用市场的领导地位,并打击了以夹沟香稻米和栏杆牛肉为代表的替代品,提升了符离集烧鸡集群品牌的忠诚度。

4.2“双品牌”传播策略的一般规律

首先,正如所有的传播策略一样,“双品牌”传播策略也是谋求通过建立与消费者的共识来实现价值的认可和传递,谋求建立长期的忠诚关系,因此,传播成功实施的前提是对企业品牌目标顾客的深入洞察和精准定位(余明阳,2003)。在本案例中,企业品牌的主导消费群体是中高收入群体,愿意为产品品质和品牌美誉支付一定程度的溢价,这是传播策略发生作用的基本前提。

篇10

“品牌”一词最早源于古斯堪纳维亚语“brandr”,是指“牲畜所有者用于识别他们动物的工具”。阿尔?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在其经典著作《定位》中指出,“定位是指如何让你在潜在的客户的心智中与众不同”。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认为,“战略就是创建一个有利的定位。”欲准确理解和阐述产业品牌定位的涵义需从几个层面进行剖析:一是产业品牌定位的目的性。产业品牌定位的根本目的是获取产业产品市场竞争优势,创造产品消费者;二是产业品牌定位的差异性。产业品牌定位的差异性是相对于产业竞争对手和潜在竞争对手而言;三是产业品牌定位的识别性。产业品牌定位的着力点是产业产品市场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为消费者选购产业产品起到信号指引作用;四是产业品牌定位的方向性。产业品牌定位要结合定位主体的发展比较优势,为产业定位者指明未来发展方向。综上分析,笔者认为产业品牌定位的涵义是,“为获取市场竞争优势,指引产业发展方向,在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心智中植入有别于竞争对手和潜在竞争对手差异化的产业印象认知”。

二、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分析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是创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的关键环节和步骤,需要对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系统分析,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真正能指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及提升高原特色农业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定位。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主要从产业产品消费者,农产品产品属性,产业竞争对手,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建设资源优势四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产业产品消费者分析

产业产品消费者分析是研究产业品牌的源点和基点,因为产业产品的消费者是产业发展基础和前提,产业发展的目标是创造消费者。消费者分析需要分析消费者需求,消费者需求分析主要分析消费者现实和潜在需求及未来需求的变化发展趋势,消费者需求市场容量决定产业未来的发展规模,消费者需求变化发展趋势决定着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消费者需求和购买力发生了显著变化,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更加注重生活品质和健康,尤其是伴随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健康需求已成为消费者主流消费趋势。相关研究表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与健康消费支出具有正相关性,即收入越高的人群,越重视健康保健。中国首富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预测,“如果未来有超越其财富的人,这个人一定会是来自于健康产业。”从现实消费需求和趋势分析,健康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和成长空间。

(二)产业竞争对手分析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的目的是与其他区域农业产业形成差异化的品牌认知,提升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商场如战场,随着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的失衡和重构,农产品市场竞争还会愈演愈烈,品牌的信号显现作用会进一步增强。通过对产业竞争对手分析,避免与其他区域产业品牌定位雷同或相似,形成同质化的品牌竞争,如果自身品牌定位是追随者,品牌影响力要超越前者的概率是比较低的,因为领先品牌定位最先植入消费者心智,占据了一定的消费者心智资源,后来者如果采用类似的品牌定位策略,那么其以后的品牌建设投入更多是为先行者作“嫁衣”。通过对产业竞争者分析旨在与竞争者形成一个差异化的品牌定位,或是构建一个全新的品牌定位,获得先动优势,最先将品牌定位植入消费者心智。事实上,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已有的大部分农业产业和产品在其他区域同样拥有,如同属云贵高原的贵州省和云南的一些农业产业就存在一定的同质化竞争。同样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品还会面临来自国内及国外其他区域或高原农产品的市场竞争。通过对竞争对手分析,创建有别于竞争对手,符合消费者需求和云南高原特色农业自身发展优势相符的品牌定位,使市场消费者在面对诸多同质化或同类型的农产品选购时,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能在竞购中脱颖而出,成为消费者首选农产品品牌。

(三)农产品的产品属性分析

农产品的产品属性是指农产品所固有的功能特性,其主要包括农产品安全性、外型、色泽、香气、口感、产品成份及其他满足消费者生理及心理需求的产品功能。农产品区别于其他消费产品最为显著的特征是产品进入人体消化吸收。消费者心智中有一个常识性消费认知“病从口入”,因此,在农产品属性中,农产品的安全性是农产品的根本属性,消费者在消费农产品时,往往把食品安全性作为首要决策考虑因素,尤其是处于经济发展转型期的中国,农产品食品安全性事实上已经成为农产品消费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农产品的属性分析,旨在通过分析梳理出消费者最为关注和最具价值的产品属性,并结合对自身产业发展特点及消费者和竞争者分析,使品牌聚焦定位于农产品的某个价值属性,并使该产品属性成为品牌定位的内核。由于农产品食品安全性的外显性特点,这主要是针对农产品生产和加工食品安全的隐蔽性而言,即消费者在判断食品安全性往往基于农产品的生产地理环境和生产加工过程,但生产及加工过程的食品安全性难于识别,而生产地理环境安全性的判断却相对比较直观。云南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工业发展也相对落后,对农业生产环境造成的污染较为有限,为保障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的食品安全性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和生态型农产品的消费认知。

(四)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建设资源优势分析

农业生产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征,农业生产与当地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及生物物种分布密切相关。云南被誉为“动植物王国”,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而且云南具有地型多样化、气候多样化、物种多样化的农业生产适宜性特点,为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原生态”农产品形象在广大消费者心智中具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要顺势而为,充分挖掘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在消费者心智中已形成固有认知,利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比较优势,结合消费者需求及竞争对手分析,对这些已形成的良好消费认知及农业发展资源优势进行总结、归纳、提炼,形成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一致性的品牌定位。

三、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及诠释

(一)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

篇11

发展特色农业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对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方法。因此发展特色农业既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扎囊县而言,其虽然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但是也面临一定的发展问题,因此充分的了解扎囊县发展现状,对其特色农业发展对策进行研究,对于扎囊县未来的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扎囊县农业发展现状

所谓发展特色农业就是从区域性特色出发,运用当地独有的农业资源优势,将自身的农业产品做到品质优势和价格优势,从本质上提升当地的市场竞争能力。换个角度说,通过依托区域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提升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不但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也可以调节当地的产业结构,因此在扎囊县发展特色农业,是有利于其长远发展的[1]。为此,首先从扎囊县的地理环境分析,其位于的中南部,西连贡嘎县,北与拉萨相连,其是具有一定地理优势的;从气候分析,其处于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因此具有日照充足、霜降周期短、昼夜温差大等特点,由此可见其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优势,尤其是近些年扎囊县青稞产量增长迅速,具有特色竞争的产品有几十种以上,如蚕豆、豌豆、萝卜、白菜、冬小麦,且黄牛肉、羊肉更为著名。虽然其农业产品特色优势比较明显,但是这其中也有很多实质问题让扎囊县的特色农业发展陷入了困境,如产品规模小、未形成产业就是扎囊县特色农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我们都知道,若想使一个产品形成一个产业,首先要具备一定的规模,但是对于扎囊县而言,虽然很多农业产品都比较受市场欢迎,但是就是由于规模比较小,因此很难形成一个产业,如巴旦杏、天山乌梅等非常具有地方特色,且口味也比较独特,但是由于规模比较小,因此在外销上就比较困难,且现下扎囊县的产品组织化程度低,缺乏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同时也存在一些产品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因此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真正的实现扎囊县特色农业的长远发展。

2扎囊县特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2.1扶持特色农产品协会发展

从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模式分析,其不外乎有五种,即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市场集中带动型、主导产业带动型、综合集团开发带动型。因此从扎囊县的农业特色分析,采用龙头企业带动型去为当地的特色农业进行带动,是一种比较合理的方式[2],对扎囊县特色农业发展无疑是会形成一定推动作用的。且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做出一定的积极引导作用,政府可以创建一些特色农产品服务组织,如农产品行业协会、产销联盟、农业合作社等,帮助农户拓宽市场信息渠道,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避免农户出现盲目生产、无序竞争等现象,进而实现农业生产与农业销售的一体化,帮助一些小规模的农户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量,从本质上减少企业与农民的损失。同时通过特色农产品服务组织的建立,可以加强农户与政府之间的沟通,进而通过政府对市场形成一定的调节,在维护农户利益的同时,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量,进而开拓更宽广的国外市场。

2.2支持农业技术创新

农业技术的创新,是推动扎囊县特色农业发展有利条件,同时也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现下扎囊县特色农业发展困境。而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扎囊县在进行产品种植时,要运用更多的创新农业生物技术,从而扩大像巴旦杏、天山乌梅、无花果等农作物的产业种植结构,从而解决规模小这一问题。同时也可以利用一些农业生物制剂,去提高水果的单产量,再或者运用微生物技术,将农作物的遗传品种进行改良,且随着近些年新型农业技术的发展,若是可以将其大幅度的作用在扎囊县的土地上,不但可以改进原有的青稞种植技术,还可以缓解青稞重复种植的土地环境压力,在新型农业技术的带动下,推动扎囊县特色农业发展。但是需注意的是,由于创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具有一定的公共物品特性,且具有较强的外部正效应,因此其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的领域,因此在应用具体农产品技术时,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实验准备,才能大规模的投入生产。

2.3加强品牌经营管理

品牌虽然是一种无形的资产,但是其对于扎囊县特色农产品发展却至关重要,可以说通过品牌的塑造,可以帮助扎囊县迅速占领相关农产品市场[3-5]。为此首先要树立品牌观念,增强自身的品牌意识,这会成为扎囊县农业品牌培育的先决条件,进而提升扎囊县的特色农产品市场经济力量。其次加强对农产品的认知工作,运用一种标准化的生产模式去进行特色农产品生产,不断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大扎囊县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使扎囊县的特色农产品可以成为当地的一个地理性标志,换句话说,当人们提起青稞,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扎囊县,那么就可以说扎囊县特色农业品牌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最后在扎囊县建立一个完善的特色农业管理体系,进而不断的对当地的特色农产品进行品牌式的管理,确保扎囊县的特色农业品牌可以经久不衰,实现扎囊县特色农业的长远发展。

总之,扎囊县特色农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必须要从区域特色出发,并结合当地的资源条件,进行统筹规划,才能确保扎囊县特色农业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

作者:单增卓玛 单位:山南市扎囊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王清先.世纪之交农业综合开发的战略思考[J].研究,2015(04).

[2]温军.未来的呼唤:产业的可持续发展[J].科技导报,2014(11).

篇12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6-0040-04

一、问题导入

学术界对特色农业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的研究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农业结构理论。张晓山认为,城市消费者对农产品的消费有一定的刚性,而农民对商品性农产品的消费又极为有限,故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条件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生产适销对路的特色农产品(张晓山,2000)[1]。二是资源禀赋论。王雅鹏等认为,在同样的社会经济环境条件下,生产收入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生产者所占有的资源及生产要素的多少。特色农业能给农民带来收入的条件是土地和劳动力投入(王雅鹏、郭犹焕,2001)[2]。而资源(主要是耕地及人力资源)禀赋的先天不足,显然是农民收人增长的首要约束因素(郭正模,2001)[3]。其次,中国农民接受的低水平教育会影响他们作用于特色农业的生产效率(陈艳等,2001)[4]。韦鸿等认为,在市场经济中,资源的多寡决定了收入的高低。农民拥有的资源数量稀缺,用于特色农业的投入就少,农民收入低可想而知(韦鸿,2003)[5]。

上述分析表明,虽然学术界对特色农业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的分析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多偏重于理论,实证研究的成果较少。本文准备用实证的方法来分析浙江绍兴特色农业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文章分以下几个方面来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首先,分析绍兴特色农业产业的竞争力,这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其次,分析特色农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拉动作用,这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再次,对特色农业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进行回归分析,这是文章的第四部分;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之上,给出我们的结论,这是文章的第五部分。

本文数据全部来自于绍兴市《农业经济普查数据》、历年《绍兴统计年鉴》和历年《浙江统计年鉴》。同时,考虑到《绍兴统计年鉴》和《浙江统计年鉴》对农产品品种统计的不一致,故本文对绍兴特色农业分析时只能度量茶叶、林业、牧业、渔业四个指标,其余特色农业指标则没有可供比较的数据。

二、绍兴特色农业的竞争力分析

产业竞争力评价是比较绍兴特色农业发展与全省平均水平的一个较好度量范畴。产业竞争力的评价应该从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表现形式和能力的发挥等方面入手,并按照综合评价的方法,进行指标的筛选。目前国际上对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即竞争结果分析和比较优势分析。其中,竞争结果指标主要有三种:市场占有率、利润率和固定市场份额。比较优势指标主要有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产业区位商、贸易专业化系数、劳动密集度指数、出口优势变差指数和Mickaely指数等。考虑到资料取得的相对困难,本文所作绍兴特色农业的竞争力分析只做区位商分析和产业经济增长指数分析。

1.产业经济增长指数。产业经济增长指数是反映不同时期(作为比较基础的时期,叫基期,与之进行对比的时期,叫报告期或计算期)产业经济增长水平变动方向和变动程度的相对数。从表1可以看出,绍兴茶叶和牧业的经济增长指数与浙江全省范围的茶叶与牧业经济增长指数是保持一致的,也就是说当绍兴茶叶与牧业的经济增长指数向上提升时,浙江茶叶与牧业的经济增长指数也向上提升,当绍兴茶叶与牧业的经济增长指数下降时,浙江茶叶与牧业的经济增长指数也下降;绍兴林业经济增长指数曲线在1994年之前和浙江全省范围的林业经济增长指数曲线保持一致,1994年之后这两条曲线的变化是不一致的,主要是由于绍兴的林业经济增长指数要高于全省范围内的林业经济增长指数;绍兴渔业经济增长指数与全省范围的渔业经济增长指数也有很大的不同,1996年之前是全省范围的渔业经济增长指数高于绍兴渔业经济增长指数,1996―2002年则是绍兴渔业增长指数高于全省范围的增长指数,2002年之后则又是全省范围的增长指数高于绍兴的增长指数;从绍兴单个指数的增长曲线来看,茶叶、林业、牧业、渔业增长指数绝大部分时间是高于100的,低于100的只有少数几个年份。

以上分析表明,从绍兴历史来看,其茶叶、林业、牧业、渔业的竞争力在不断增强;从浙江全省范围比较来看,绍兴茶叶、林业的增长指数略高于全省范围的增长指数,牧业的增长指数略低于全省范围,渔业的增长指数低于全省范围,这表明,从增长指数来看,绍兴茶叶与林业的竞争力较强、牧业的竞争力次之,渔业的竞争力最弱。

2.产业区位商分析。任何地区的有效核心优势总是通过一定的优势产业或优势产业群体来体现的。区域优势产业属于资源配置范畴,表示某一地区在某种产业的全省或全国总量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这种优势可以通过产业的区位商来衡量。区位商模型为:

Q=(e/e)/(E/E)

其中,Q是区位商,e是第j个区域的总产值,是j区域内第k个产业部门的产值,E是大区域的产业产值,是大区域内第k个产业部门的产值。区位商表示的是j地区k行业占大区域同业的比重与地区总产值占大区域总产值的比重之比。如果j地区k行业的比重相对于本地区总产值占大区域总产值的比重,意味着j地区k行业上具有优势地位。

区位商反映了区域j在大区域k产业中的重要性。当某一产业的区位商大于1时,则表明该产业专业化程度比较高,专业化率比较高也就意味着该产业生产较为集中,具有相对规模优势,在真个区域中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反之,则该产业的专业化率比较低。

从表2可以看出,绍兴茶叶区位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1992年之前的阶段、1992―2003年的阶段、2003年以后的阶段。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的区位商均超过了3.0,第二阶段的区位商则大于2.3而小于3.0,以上情况充分说明绍兴茶叶在全省范围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前面分析绍兴茶叶增长指数时,发现绍兴茶叶增长指数曲线与全省范围的茶叶增长指数曲线保持一致;联系到产业区位商分析,说明绍兴茶叶是浙江茶叶的重要支柱,其发展曲线直接影响了浙江发展曲线的形状。绍兴林业区位商则经历了一个由弱到强的过程,在1998年之前,其区位商小于1,从1998年到现在,绍兴林业区位商均大于1,个别年份则达到了1.8以上,尽管最近稍有下降,但2007年该指标仍高达1.51,表明绍兴林业在浙江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绍兴牧业区位商发展和林业区位商刚好相反,其经历了一个由强到弱的发展过程,在1999年之前,绍兴牧业区位商大于1,而1999年之后则小于1,2006年该指标为0.86,明显低于前两年。绍兴渔业区位商则比较小,除了1989年、2002年、2003年这三年过了0.5之外,其余均小于0.5,2006年则仅为0.37。以上分析表明,从区位商来看,绍兴特色农业的竞争力以茶叶为最、林业次之、牧业竞争力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渔业竞争力则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从产业增长指数与产业区位商分析的综合水平可以看出:茶叶是绍兴特色农业竞争力最强的产业,林业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牧业的竞争力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渔业竞争力最弱,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因而绍兴特色农业的竞争力是一种喜忧参半的局面。

三、特色农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拉动作用

1.绍兴农民收入增长指数与特色农产品增长指数比较接近。本文对绍兴农民收入增长指标的度量是农民人均收入,根据《绍兴统计年鉴》,绍兴农民人均收入在1988年905元,到2007年增长到9 730元,19年间增长了10.75倍。表1显示,从人均收入增长指数来看,绍兴收入增长速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6年之前的增长指数均超过了110,个别年份高达132.25;1996―2003年为第二阶段,其增长指数均大于100而小于110;2003年之后增长指数又超过了110,这可能是由于农村各种税费减免的缘故所致。前面分析绍兴特色农产品的增长指数时,我们已经知道绍兴各种特色农产品的绝大多数年份的增长指数均超过了100,说明农产品的增长与收入的增长呈一种正向关系。另一方面,除了林业增长指数数值比人均收入增长指数数值有较大不同外,绍兴人均收入增长指数和各特色农产品增长指数的数值也比较相近,这就说明了特色农产品对绍兴人均收入增长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

2.农民收入与特色农产品增长的相关系数分析。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可以通过相关系数的大小来度量,相关系数用r表示,介于-1和+1之间,相关系数越大,说明变量间的相关程度越高。

r=

其中,y是观测值,是样本平均数,T是样本容量,k是滞后差分项的滞后期数。r表示k阶自相关系数。

本文利用Excel软件计算出了绍兴农民人均收入与特色农产品的相关系数。从下表可以看出,茶叶、牧业、林业、渔业与农民收入的相关系数全部是正数,说明绍兴特色农产品的增长促进了绍兴农民收入的增长。而从相关系数的大小来看,林业与绍兴农民收入的相关系数是最大的,其次是牧业和渔业,茶叶与农民收入的相关系数最小,仅为0.69。相关系数的大小可以说明:林业的增加对绍兴农民收入的带动作用比较大,其次是牧业和渔业;茶叶是绍兴竞争力最强的产业,其相关系数比较小是因为茶叶只是农业这个大类的一部分,还有蚕茧、蔬菜等其它特色农产品由于统计的原因而没办法进行计算,故其相关系数没有林业、牧业、渔业大。

以上分析表明,茶叶、林业、牧业、渔业对绍兴农民收入的增长均具有拉动作用,就好比水涨自然就会船高。但林业的拉动最为显著,其他相对较小,这是绍兴农业相关决策者应该注意到的现象。

四、农民收入与特色农业发展的回归分析

1.回归模型设定。类似已有文献, 本文假设农业收入是渔业、林业、牧业、茶叶的线性函数,故本文采用如下的简约式回归方程来进行分析:

REVENU=C+αFISH+αFORE+αHUSB+αTEA+ε

其中,REVENU代表历年绍兴农民的平均收入,FISH表示历年绍兴渔业产量,FORE表示历年林业产皮昂,HUSB为历年牧业产量。则TEA为历年茶叶产量。表3给出了绍兴农民收入与渔业、林业、牧业、茶叶的回归结果。

2.模型的总体估计结果。从总体看,方程估计结果良好,符合理论预期。方程的可决系数(R2)为0.9849,表明回归拟合得很完美。DW统计量为1.8433,表明各各变量的序列相关性较小。F统计量为244.07,表明方程的整体回归系数比较显著。从单个变量的回归结果分析,渔业的t统计量为1.5145,不在95%的范围内显著,其对应的P值为0.0776,但如果将显著范围放宽为90%,则渔业的回归系数较为显著。牧业、林业、茶叶的t统计量表明,此三种变量的回归系数均在95%的范围内显著。

从回归结果来看,渔业的回归系数为0.0097,表明渔业每增加1%,农民收入便增长0.0097%。林业的回归系数为0.0333,说明林业每增加1%,农民收入则增长0.0333%。牧业的回归系数为0.0177,反映了渔业每增加1%,农民收入便增长0.0177%。茶叶的回归系数为0.1012,说明茶叶每增加1%,农民收入就增长0.1012%。以上分析表明,茶叶是绍兴相对稀缺的特色农产品,其对绍兴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弹性最大。渔业为绍兴相对较为丰富的特色产业,其对绍兴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弹性最小。

五、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绍兴特色农业产业的竞争力、特色农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拉动作用以及特色农业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回归分析,得到了以下关于绍兴特色农业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实证研究结果

从产业竞争力方面分析:茶叶是绍兴特色农业竞争力最强的产业,林业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牧业的竞争力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渔业竞争力最弱,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就特色农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拉动作用来说:绍兴人均收入增长指数和各特色农产品增长指数的数值比较相近,说明了特色农产品对绍兴人均收入增长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茶叶、林业、牧业、渔业对绍兴农民收入的增长均具有拉动作用,但林业的拉动最为显著,其他相对较小。

从特色农业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回归结果分析:除了渔业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回归系数显著性相对较弱以外,茶叶、林业、牧业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回归系数均较为显著;茶叶是绍兴相对稀缺的特色农产品,其对绍兴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弹性最大;渔业为绍兴相对较为丰富的特色产业,其对绍兴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弹性最小。

参考文献:

[1]张晓山.农业结构调整五大问题应重视[J].经济工作导刊,2000,(12).

[2]王雅鹏,郭犹焕.有关农民收入问题的理论浅析[J].南方经济,2001,(5).

篇13

结合农业特色产业的基本特征和新疆南疆地区的农业现状,从相对优势、生产规模的角度选取以下几个指标作为新疆南疆农业特色支柱产业选择的依据。

(一)农产品产值集中指数分析法

产值集中指数是用来反映新疆南疆农业特色产业的产出规模优势与新疆农业特色产业产出规模优势相比所具有的优势,产值集中指数大于1,表明该区域农业生产部门在产出规模上具有优势;若产值集中指数小于1,表明该区域农业生产部门在产出规模上不具有优势。产值集中指数并不完全表示某一种农产品在一定区域内没有优势,它只是说明某一农产品由于某种自然地理原因而暂时拥有的相对于其它农产品所没有的优势。公式如下:

ηki=qki/qk/Qi/Q

其中ηki为k区域农业第i个生产部门的产量集中指数;qki为k区域第i个生产部门产品产值;qk为k区域农业产品总产值;Qi为上一级区域农业第i个生产部门产品产值;Q为上一级区域农业产品总产值。ηki反映第i农业生产部门与上一级区域相同生产部门相比的比较优势。

(二)农产品专门化系数分析法

专门化系数是反映农产品商品生产能力的指标。但是它忽略了地区生产规模与地理位置的关系,因此具有片面性。公式如下:

rki=qki/n/Qi/N

其中rki为k区域农业第i个生产部门的专门化系数:qki为k区域第i个生产部门产品产量;n为k区域的人口总数;Qi为上一级区域农业第i个生产部门产品产量:N为上一级区域人口总数。rki反映农业第i个生产部门的商品生产能力。

(三)农产品产值比重分析法

产值比重是用来反映某一农业生产部门在本区域内的规模比较优势,农业特色产业(产品)的产值应该在农业总产值中占有较高的比重。计算公式如下:

θki=Xki/Xk

其中θki为k区域农业第i个生产部门产值在该区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xki为k区域农业第i个产业的产值;xk为k区域农业总产值。θki反映第i个农业生产部门在本区域的规模比较优势。

(四)农产品单产指数分析法

单产指数是反映农产品的规模优势和技术进步优势的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λki=qki/m/Qi/M

其中ki为k区域农业第i个生产部门的单产指数;qki为k区域第i个生产部门产品产量:m为k区域第i个生产部门产品的播种面积;Qi为上一级区域农业第i个生产部门产品产量:M为上一级区域第i个生产部门产品的播种面积。

二、新疆南疆主要农产品的选择

(一)主要农产品产值集中指数分析

运用主要农产品产值集中指数指标,用1997-2006年10年的数据(其中新疆南疆的数据包含南疆的地方和兵团)分析如表1。

表1新疆南疆主要农产品的产值集中指数

结合表1,从横向比较可以看出新疆南疆主要农产品中棉花的产值集中指数几乎在每年都位居第一,其次是水果、粮食和果用瓜,其中果用瓜的产值集中指数在2003年以后均大于1,而蔬菜、甜菜、油料作物和薯类的产值集中指数在10年中均小于1,这4个农业生产部门在产出规模上不具有优势:从纵向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粮食、棉花、水果和果用瓜10年的产值集中指数都处于一种增长的趋势,其中果用瓜的增长幅度较大,其次是水果,粮食和棉花的产值集中指数增长幅度较小。从中也反映出果用瓜的发展潜力较大。综合以上分析从产值集中指数角度来看,粮食、棉花、水果和果用瓜可以作为新疆南疆的特色产业(产品)来发展。

(二)主要农产品专门化系数分析

运用主要农产品专门化系数指标分析如表2。

表2从横向反映出南疆主要农产品中棉花的专门化系数最高,平均达到1.19,人均占有量远远高于同期的新疆水平,棉花的规模优势显著。其次是水果、粮食和果用瓜,专门化系数10年的平均数分别为:1:13、1.04和0.87,其中近5年来果用瓜的专门化系数逐年上升。规模优势比较显著。而蔬菜、甜菜、油料作物和薯类的专门化系数均小于1;从纵向来看棉花的专门化系数波动较小,粮食作物、水果和果用瓜处于增长的趋势,尤其是近5年的变化较明显,综合两个不同角度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新疆南疆棉花的专门化系数虽然高于新疆同期水平。但是呈现一种下降的趋势,2006年水果的专门化系数已经远远超过棉花的专门化系数,发展前景较好,果用瓜的发展趋势也是如此。粮食的专门化系数虽然大于1,但是作为生活必需品应当控制粮食的对外商品交换,确保南疆地区的粮食安全。而蔬菜、油料等的人均占有量较少这与新疆南疆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有很大的关系,种植规模受到限制。因此从专门化系数角度来看可以选择棉花、水果和果用瓜作为新疆南疆的特色产业(产品),而粮食这一产业(产品)应当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从新疆南疆各种主要农产品产值比重10年的变化趋势来看,粮食、油料、甜菜和薯类的产值比重总体上都是一种下降的趋势,这些产业(产品)的发展由于缺乏政策的扶持和规模化种植,市场的占有能力有所下降,棉花这种农产品近两年的产值比重也有所下降,这与棉花价格持续走低有很大的关系,由于棉花的种植面积在扩大,单产也在逐年增加。因此

(三)主要农产品产值比重分析

运用主要农产品产值比重指标分析如表3。棉花的产值在南疆农产品中仍占有较高的比重。对于这些产业(产品)还需要根据自然条件、市场优势等因素进行具体分析作出评价。而蔬菜、水果和果用瓜的产值比重则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这些产品的需求弹性也较大。很大程度上拉动了这部分产业(产品)的发展:从横向来进行比较棉花的产值比重最高,其次是粮食、水果和蔬菜,随后是油料、果用瓜、甜菜和薯类,综合分析得出:蔬菜、水果和棉花作为特色产业(产品)发展的条件比较充分。

(四)主要农产品单产指数分析

运用主要农产品单产指数指标,分析如表4。

结合表4可以看出甜菜和油料的单产指数都比较高,这主要得意于新疆南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但是甜菜、油料反映规模优势的其它指标均不是很显著,因此可以借助这些条件把甜菜和油料选择为新疆南疆部分区域的农业特色产业(产品)。近几年南疆粮食和棉花的单产都超过新疆同期水平,尤其是棉花的单产增长较快,这说明政府对棉花产业给予了很强的扶持力度,加大了科技投入。提高了机械化程度。同时粮食的安全问题也引起重视,南疆地区既要发展特色产业也要保证粮食供给,因此在粮食原有规模不变的基础上,粮食单产在逐年提高。水果反映规模优势的其它指标均比较显著,但是水果的单产指数在逐年下降,因此要把水果作为新疆南疆的农业特色产业来发展,应当把重心放在提高水果单位面积产量上。果用瓜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三、结论

1、棉花在各个指标中都有比较突出的规模优势,因此棉花作为新疆南疆首要特色农产品条件较充分,但是近几年我国棉花在价格上逐渐失去了竞争力,棉花作为新疆南疆的特色产业(产品)应在现有的基础上适度控制规模,降低棉花的生产成本,提高棉花的单产和质量,打出新疆棉花的品牌。瓜果业在市场需求方面占有绝对的优势,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要将瓜果业作为新疆南疆的特色支柱产业(产品),不能仅仅停留在提高产量和质量方面同时也应考虑提高水果的储藏技术,投入相应的人力和财力来支撑这一农业产业,开拓水果新市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