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校社团管理

高校社团管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4-03-30 10:09:5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校社团管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校社团管理

篇1

内在空间不足,活动资源有限 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开展的前提之一就是要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突出表现在社团经费的来源与支持上。随着社团数量和活动规模的精品化要求,社团经费越来越难以满足日益增多的社团的正常运转,这一方面基于高校对学生社团的经费分配和管理,另一方面更与社团自身的经费筹备以及使用情况密切相关。而学生社团在资源稀缺方面引发的“冰山效应”也不可小视:部分社团不仅难以维持社团自身的正常运转,更有甚者在未取得校方允许的情况下自行外出筹资,由于缺乏必要的防范和法律意识,严重者与非法组织结上关系,令社团、会员及自身发展毁于一旦。

内容缺乏创新,质量水平不一 虽然目前高校学生社团的种类繁多,活动内容丰富,但是被真正大范围认可的高水平社团数量并不多。不少学生社团活动层次较低,缺乏创新,发展方向不明确,活动缺乏科学策划与有效组织。久而久之,部分学生社团薄弱的组织文化使其难以形成自己的活动特色,社团的吸引力、影响力以及生命力都在逐渐下降,直接限制了学生社团的长久发展和良性循环,更直接影响到每位学生社团成员综合素质的锻炼与提高。

内部管理松散,成员稳定性差 社团的真正意义之一就在于将有着共同爱好的人聚集到一起,通过协作以达到共同学习和提高的目的。然而由于学生社团天然具备的自发性、结构松散性等特点,加上部分社团负责人疏于管理、社团管理规范不健全等影响因素,社团内部建设薄弱、管理松散、成员流失现象较为严重。有些社团即使建立了自己的社团章程和管理制度,但由于流于形式,制度无法有效执行,内部管理不到位的现象大量存在。

【专家观点:】

合理布局 优化管理

西北民族学院副教授 朱杰

每个学生社团的工作由于受性质及活动宗旨的限制,大都表现出相对单一性和较强的针对性。如果学生社团的布局合理,由多个单一方向的社团组成的社团群落便具有丰富的多样性;而如果学生社团设置重复,便从根本上造成了资源浪费,影响了高校社团群落的发展。换句话说,学生社团的布局是否合理从很大程度上推进或阻碍着高校的素质教育。比如兰州大学,其很多理科应用性社团设置很合理,而参加者也不局限于理科学生,文科学生也为数不少,这非常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

从学生社团的种类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学术性社团、文化娱乐性社团、综合服务性社团。目前从各大高校的学生社团来看,文化娱乐性社团居多,而那些科技知识含量高的社团较少。这里面当然与一个学校的学术氛围有关,但更多的是因为学生自身能力的不足。另外,也与学校管理层领导能否大力支持有很大的关联。一个学术性强、科技含量高的学生社团从它的成立之初,亦即成立意向形成之时,学校的管理者就应该悉心指导、大力扶持。

由于学生社团本身具有群众性的特点,因此在活动当中易于迷失方向。大多数学生社团的负责人常常是从个人及小集体的利益出发制订活动计划,往往与学校大的决策、利益发生分歧甚至冲突,这就需要加以引导,从宏观上有效调控。但是,如果学校管理层仅靠高压性的强制命令,管得太死,学生社团就没有自主性,从而也就丧失了活力,就容易使社团产生抵触情绪;反之,如果放任自由,不加约束和适当的引导,学生社团又难以把握方向,有时还会走向歧途,甚至破坏影响校方的全面计划及整体利益,所以管理单位要注意自己的管理方式。实践证明,扶持与指导监督相结合的方式是最具操作性的有效的一种管理模式。管理者着重把握的不是社团活动的细枝末节,而是着重把握社团领导层的思路、方向,审定社团活动的年度总体计划,划定其工作区间,监督社团的工作进程。

社团管理需注重制度建设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李安英

由于学生社团具有很强的自发性,因而学校对社团从组织形式、活动内容到活动方式,都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规范其行为,保证社团在健康的轨道上成长。首先,要逐步完善社团管理规章。社团的设立、活动要在法律法规、校纪校规的约束下进行。学校可根据现在社团活动的特点,制定《学生社团管理办法》,对社团的成立审批、年度注册审核、重大活动申报的审批程序以及社团的活动经费等管理制度作出明确的规定。在社团内,也要建立规章制度,主动接受学校有关部门的管理。其次,要理顺和完善学生社团的管理体制,把学生社团的管理纳入学生工作的正式管理轨道,由校团委履行对学生社团的管理职责,把学生社团直接纳入校团委的活动单位,列入团委的活动方案。最后,要建立和完善社团的考核评比和激励机制。“激励”有利于奖优罚劣,树立典型。很多高校如北大、北师大、复旦、交大等开展的一年一度的“十佳社团”“特色社团”“精品社团”的评选,就是一种较好的方式。学生社团评优制度一方面是对社团成绩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激励和鞭策大学生的社团工作热情。

在管理中突出培训和服务

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工部副书记 陈爱民

高校学生社团由于其自身的性质和特点,社团的运作情况通常与社团负责人和主要成员的综合素质、能力和管理水平有着密切关系。社团负责人及主要骨干成员素质高、能力强,社团发展状况就好,社团负责人及主要骨干成员素质低、能力差,社团就可能一团糟。因此,负责对学生社团指导和管理的部门必须把对社团负责人及骨干的培训放在首要的位置。制订培训计划,实施培训行动。通过培训,使社团负责人和主要骨干能正确认识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规律,在社团建设和发展的具体工作中,学会用人,学会管理人,学会培养人,社团才能上水平、上档次。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和指导部门负责社团干部的培训,培训后的社团干部负责社团的管理。在这里,既体现了对学生社团的指导,也体现了学生社团自主发展的原则。

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和指导部门,其职能之一,就是要为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在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有许多问题不是社团自身所能解决的,特别涉及社团发展理念、社团环境等。因此,管理和指导部门既要积极探索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模式,为社团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南,又要积极热情、认真努力地为社团发展提供各种帮助,解决社团存在和发展中遭遇的各种具体问题,包括力所能及地帮助提供社团活动的场地、设备、资料;协调各社团之间的关系,组织社团之间的沟通和经验交流等。

实现对高校学生社团的有效管理和指导,才能使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从自在状态转为自由状态,保证社团的发展方向,促使社团在育人成才方面功能和作用的发挥,体现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合理分配活动经费

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教师 王学军

社团经费紧张是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的通病。学生社团的经费来源主要是会费收入、学校拨付和社会赞助。会费收入是学生社团的基本经费,但学生社团会费一般较低,大多数学生社团收费在10~20元,而且一般是一次性收取会费。以一个400人的学生社团为例,大学四个学年平均一年只发展了100个会员,会费大多在1000~2000元之间,要用这些会费维持400人的社团开支是严重不足的。公益性、理论性、学术性社团收取会费更加困难,学校拨付经费也很少。大多数高校学生活动经费本身比较紧张,而且这些少量的经费习惯于向团组织和学生会等组织倾斜,有的高校由团委代管学校拨付给学生社团的经费,团委再分配给学生社团的经费就更少。经费紧张的学生社团只有把眼光投向社会,寻求社会赞助。寻求社会赞助本身就不易,加之社团与社团之间的竞争,有的社团组织之间甚至出现相互恶意攻击、只注重眼前利益无限承诺或不履行赞助承诺等不当行为,造成赞助市场的混乱,制约着社会经费的再投入。我国高校社团的经费管理也比较混乱,一般都是学生社团自收自支,缺少监督。学生社团经费的短缺与管理的不当必然会影响社团活动的开展,成为社团发展的最大障碍。

因此,社团管理和指导部门必须通过对经费的有效调配,来引导社团的运作。如对于公益性社团(环保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学生科研性协会(创造社、大学生科技协会等),以及一些宣传性社团,应用行政拨付的方式给予重点扶持和保障。另外,按照“谁得益,谁付酬”的原则,对于社团提升内部成员自身素质、技能的培训,如摄影摄像技巧的培训、英语口语提高训练等,经费的主要部分可以由参加培训的社团成员自筹自支。但对于社团组织的、面向高校广大学生的、影响力大、反应效果好的活动,可以将其纳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和活动的整体范畴,其经费可以采取行政支付的方式。

发挥党团组织的引导作用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 李卓慧

学校党委要积极支持学生社团活动,大力促进和引导学生社团健康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领导小组要把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的核心工作来抓,促使学生社团成为大学生坚定政治信念、提升道德素养、完善知识结构、学习多种技能、培养综合能力与促进身心健康的新天地,整体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发展动力。

加强共青团组织对学生社团的组织领导。共青团在团结和带领广大团员青年提高思想认识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密切关联的组织,高校共青团组织要切实承担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工作的具体任务,把学生社团工作纳入到整体工作的统一格局,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育人环节中的阵地作用,努力将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共青团组织对学生社团的方向引导。所谓方向引导,即共青团对学生社团的指导要具备一定的导向作用,这不仅体现在思想方面,也体现在对学生社团的实践工作指导当中。加强共青团组织对学生社团的方向引导,具体指积极引导学生社团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尤其在具体管理学生社团涉外活动方面,要体现出兴趣爱好发展与思想认识的统一、个性发展与思想建设的统一、提高综合素质与思想正确的统一,为学生社团的发展壮大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生态环境

链接

哈佛大学学生社团管理经验

哈佛大学十分重视学生社团的管理。目前,有一名副院长、一名院长助理和一名学生活动主管负责学生社团管理工作。学生社团接受哈佛学院院长办公室和生活委员会的双重领导。

哈佛大学在学生社团管理中建立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其中主要有年度审核制度、活动申报制度和活动管理制度。

每年秋季时,学生社团必须到院长办公室重新注册登记,以获得延续认可资格。学生入学时学校发放的入学手册上注明了学生社团年度注册的时间与地点。哈佛大学《大学生社团管理规则》要求社团负责学生干部每年秋季入学时尽早进行年度登记,以便于尽早讨论社团学年活动方案。如果连续两个学年没有登记,社团就会被学校除名。

哈佛大学建立了一整套系统的学生社团活动申报制度,学生社团举办的活动必须在哈佛大学活动注册体系(Event Registration System-use to register your events)注册,每个学生社团在社团活动注册系统中都分配了专用的户名与密码,以便学生社团即时申请。社团只有通过活动注册体系的申请,才能得到学校的经费与其他支持。社团活动要使用室内外空间也要通过不同的申请系统予以申请。学生社团要提前数周使用户外空间申请系统(Applica tion to use Outdoor Spaces)和校内建筑申请系统(Application for Use of University Buildings)。

篇2

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工作不可忽视的一项内容,重视和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有利于带动整个大学生群体素质的提高。然而,在社团建设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经费缺乏、制度不完善等问题的制约,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还存在着种种难题,因此,如何加强学生社团的管理、科学引导学生社团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摆在高校学生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1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管理的必要性

(1)高校学生社团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资源。提出社团工作在推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有效开展、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并影响大学生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是传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补充。对高校而言,社团的建设与发展能够提高办学能力与社会竞争力。同样,学生社团对学生的影响力更是无法估量。纵观中外历史上,很多商界、政界、军界的社会精英当年都是学校社团里的骨干力量。社团的舞台有益于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的提高、创造力的培养。

(2)加强社团建设管理既是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要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帮助大学生社团选聘指导教师,支持和引导大学生社团自主开展活动。文件指出了高校学生社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也指明了加强对高校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的重要性。新的教育形势下,各大高校面临各种各样的改革创新,而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一股新动力的学生社团也同样需要科学的管理与引导。加强社团建设管理既是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2目前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主要问题

(1)自身管理不规范。许多社团没有规范的章程与相应的管理制度,组织机构不健全,社团成员分工不明确,结构松散,所以凝聚力不强。社团中各级负责人的选拨、任用、考评以及培训等环节还不够规范,对社团成员的管理有待加强,开展活动的程序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也尚未完全建立起来。

(2)缺乏方向引导,发展布局不均衡。目前高校的学生社团名目繁多,类型不同,但大多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作为存在基础。因此,文化艺术和体育休闲型的社团较多,而理论教育型、学术研究型的社团太少。这造成学生社团结构布局的不均衡。由于缺乏一定的规划与方向引导,社团的发展往往没有与学生的专业相关联,社团文化在提高学生专业素质方面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3)品牌意识不强,高品质社团不多。随着校园文化多元化发展,加之缺乏有效的管理,各学生社团的数量与日俱增,大有泛滥之势,数量的过快增长必会导致质量下降。不少社团的存在活动质量不高,竞争力不强的现象。由于缺乏品牌意识,学生社团文化精品不足,品质高、影响力大的社团数量比较有限。

(4)活动经费缺乏、场地不足。目前,各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经费来源主要是社员交纳的会费和少量的社会赞助,虽然不少社团正在尝试借助社会资源开展各类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作为学生群众性组织,所收取会员费的额度和筹措社会资金的能力十分有限,普遍还是存在财力不足。另外,社团活动的场地不足、设备短缺,导致某些社团活动受到影响,同样会制约社团的发展建设。

3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管理对策

(1)社团内部要健全规章制度,强化组织管理。社团内部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主要涉及社团章程、负责人选聘制度、会员入会审批制度、考评激励制度、学习培训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方面。各级组织机构需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团结协作,管理方法力求科学规范。

(2)学校合理规划,引导社团发展方向。在学生社团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强团委、教研室引导、社团联合会指导,突出管理部门的指导性。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一个社团建团建立的宗旨,挖掘社团中发展的预见性、社团宗旨的前瞻性,注意与未来职业、专业教育相联系,与青年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相结合,培养规划意识。可以聘请学术水平高的专家学者以及专任教师参与社团指导,将学生兴趣爱好与提高专业素养结合起来引导社团发展方向,突出办学特色。

(3)提高品牌意识,提升社团品质。高质量、高品位的社团活动是学生社团发展的生命力,也是展示社团形象、增强凝聚力的关键所在。因此要鼓励引导社团活动的组织和策划,贴近青年、贴近实际;努力将活动的思想性、实践性融为一体,不断提升活动的质量与效果,打造社团品牌。学校应结合学校专业背景,重点扶植有价值、有潜力、有特色的学生社团,促进社团向更高层次发展。

(4)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经费支持、场地支持。高校社团的管理部门主要是团委,团委应为社团活动设立专项的活动资金,还应制定合理的社会赞助管理规定,在合理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吸引社会资金走入学生社团活动。尤其是体现专业特色和学院特色的学生社团,应在政策、资金、场地、设施等方面给予支持,可以探索与学校教学单位以及社会企业共同参与支持学生社团的发展的道路。

篇3

2高校体育社团管理的理论阐述

高校体育社团是一种基于学生自身需要而自发组织的一种非盈利性体育组织,其最终目的是以通过开展社团活动来实现高校体育社团价值的最大化,因而高校体育社团的管理应围绕社团活动的开展而设定,以使社团所涉及的人、财、物等资源得到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所以,高校体育社团的管理应落实到实处,以社团会员为本,以社团可持续化发展为基本点,明确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五大方面的管理要求。其一,计划是指高校体育社团在秉承章程或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的基础上,就实制定出社团发展总体规划和详实具体的分活动计划。其二,关于组织,个人认为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社团的组织结构,清晰并完善社团的职能部门,形成稳定合理的内部关系;二是社团的活动组织,主要表现为开展方式、次数、场地器材、社团会员及工作人员的安排等。其三“,指挥”在宏观的层面上讲是高校相关领导对于该校体育社团发展的整体把控及规划,充当一个掌舵人的角色;在微观的层面上讲是一个社团的直接负责人或社团干部,以自身能力及可调动的种种资源来对活动进行合理安排与分配。其四,“协调”是指在整个活动策划实施过程中,对于有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统筹与调动,使得社团活动效果达到最优化。其五,社团的控制主要是指对于社团的管理监控,具体主要体现为经费保障、活动效果等多方面的调控。

3高校体育社团管理存在的问题

3.1缺乏“以会员为本”的理念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需求,然后是安全需求。社团体育活动是一项具有潜在安全隐患的集体活动,由于学生自身锻炼方法不当等多方面原因而发生运动伤害的几率较大。为了满足学生的安全需求,安排指导教师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运动指导与帮助以保障学生的安全运动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调查显示,只有少数的学生社团有指导教师且经常指导,大部分的社团有指导教师但不经常指导。当会员在满足了自身的安全需求后,便会希望得到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学生依据自身需求与意愿进行社团活动的设计及组织实施,可以使得学生从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努力来获得他人的尊重与赞许,增强个人信心,进而达到在社团活动中自身价值的实现。然而据了解,社团活动的内容一般由体育教师或体育社团负责人来设定,由社团干部进行组织与实施,很少由学生自己依据自身意愿提出活动方案而组织活动,这就造成在很多情况下,学生起初参与社团活动积极性很高,然而随着对社团活动的不断深入,学生对于社团活动的参与度与积极主动性却大打折扣。社团活动的主体是作为会员的学生,缺乏学生积极性、参与度低的活动是不能取得很好活动效果的,当然也达不到社团活动开展的意义。

3.2管理模式不明,职责不清

我国高校体育社团主要有以下两种管理模式:一是有学校团委负责,下设学生社团联合会对学生社团进行管理;二是由学校团委及体育部门共同负责。体育社团不同于其他类社团,在体育场地、器材、技术、竞赛等方面,更需要体育部的指导、支持与协助。由团委及体育部共同负责的管理模式,容易因为两部门之间的沟通不畅、协调不足而造成分工不明,职责不清的问题出现。管理模式的不完善,甚至于是缺乏管理,对于体育社团的发展方向及活动组织都易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高校体育社团的未来发展迫切需要一个科学统一的管理模式。

3.3忽视社团的反馈与监督制度的建设

判断一个社团活动开展的好坏的依据主要来源于会员对于所参加社团活动的反馈、社团干部对于社团自身建设的总结与反思及学校相关领导对于该社团的认识与考核。然而,很多高校体育社团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较多注重活动的前期准备,而较少涉及活动后期的意见反馈和监督机制所带来的激励作用;较多沉迷于自身发展、固步自封,而缺乏与其他社团的交流与共同成长。从学生层面上讲,只有少数社团设立专门的会员意见反馈与监督渠道,更鲜少有社团会真正依据会员的意见而结合社团实际情况进行自我改进与完善。从社团负责人的层面上讲,社团负责人较多注重自己在任期间的短期成绩,而较少考虑到社团的长远计划。社团负责人的换届缺乏思想上的沟通,新上任的负责人多数前任负责人制定的计划、目标和管理办法,造成社团发展和内部管理低层次的重复发展。从学校的层面上讲,很多高校没有制定专门的关于体育社团的监督和评比条例,使得社团在自身发展中没有活动依据及目标追求,忽视了评优、监督活动所能带来的社团之间的激励效应,各体育社团看不到其他同类社团的优缺点,无法相互学习与补足。

4建议

4.1注重激励机制、健全管理制度

学校相关部门应当制定体育社团评比标准,且依据这一标准,对校内各个体育社团进行评选,对于发展较好的社团给予一定的奖励等。注重激励机制,通过奖励等外在行为化为体育社团的内部动力。与此同时,完善社团相关的制度建设也是很有必要的,规范社团申请成立的程序、每个社团按照章程的活动实施及建立专门的会员反馈意见的渠道等。

4.2做好社团干部的培训,强化指导教师的认识

社团干部作为社团骨干人员及活动组织管理者,应当加强自身领导能力及管理能力,提高自身认识,做好交替工作,加强沟通与交流,批判地继承前任负责人的工作计划与要求,避免重复劳动和多走弯路。与此同时,应当注重强化指导教师的正确认识,明确指导教师在社团活动的任务及要求,增强教师责任感,同时合理安排社团活动指导的时间与次数,使得学生能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颇有收益。

篇4

中图分类号:G45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7-0097-02收稿日期:2016-04-07

作者简介:宋坚(1988―),男,浙江绍兴人,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汽车技术系辅导员,法学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社团是兴趣、爱好、特长相近的学生群体形成的一种群众性活动组织。高校社团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高校社团的合理化构建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与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息息相关。

一、高校社团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联系

(1)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的“传承者”。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一方面使得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得到了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各式各样的社团活动也成为高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着广大学生群体参与其中。社团活动能够帮助广大学生更快地融入校园文化的大环境之中,更好地去体会校园文化的滋味,而随着学生的新老交替,社团活动自然而然成为校园文化的“传承者”,这也是众多高校校园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2)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的“缔造者”。心理学认为当人处在一个相对安逸、宽松的环境当中,而且拥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以后,人的个性就能得到十足的发展,创造力也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社团活动具有群众基础广泛、灵活自主等特点,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才使得高校社团永远在学生心目当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深受学生们的欢迎。通过参与社团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校园文化,而且在感受文化的同时也能不断促进学生发挥创造力,改进社团活动的形式及内容,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

(3)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者”。“以人为本”一直是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灵魂。“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提倡人的个性能够得到张扬,人的发展空间广阔而又自由,提倡人与人之间要学会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合作。高校社团是青年大学生中一批具有相似兴趣、爱好、特长的学生群体所形成的一种群众性活动组织。社团为学生提供了广阔自由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学生们之间提供了互相了解、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改进的机会。因此,社团活动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实践。

二、社团活动在提升校园文化中的制约因素

(1)品牌化社团数目稀少。在学校“双百双进”的政策引导下,我校各系都于近段时间成立了大量的社团,据数据统计,我校目前社团数已达68家,其中院级社团18家,再过不久便能达成“”的宏伟目标。但是,一味追求社团数量,虽然在量上有了保证,但是在质上能不能同样得到保证,这是需要打问号的。与其他兄弟院校相比,我校的品牌化社团数量远远不够,这也是学校社团力量薄弱其中一个重要表现。

(2)社团活动缺乏自主性。社团要有活力和凝聚力,必须靠开展活动,这是社团发展的基本保证,同时也是发挥社团自主性的重要前提。但是,以我校社团的活动数量而言,着实有些偏少,多数活动也是学校老师安排的,这大大制约了社团自主性的发挥,不利于社团的长远发展。

(3)资金不足,活动空间有限。社团活动要有无限的动力,一方面必须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便是要有一个相对宽广的活动空间。但是,从目前多数高校的社团发展情况来看,多数社团无论是从资金支持上也好,还是从活动空间来说,都出现了物质资源条件不足的情况,严重制约了社团的长远发展。就我校来说,在经费方面,虽然社团的成员人人都会上缴会费,但是这些小额的会费想要支撑起一个社团一个学期乃至于一个学年的正常运行,实在是颇有难度,加上各系的学生活动经费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团活动的开展。活动场地方面,除小部分社团拥有相对稳定的场地之外,绝大部分社团都需要靠“打游击”才能开展活动。物质资源的匮乏,极大制约了社团的进一步发展。

(4)缺乏专业指导,社团之间联系不够紧密。要使一个学生社团得到良性的发展,专业老师的指导必不可少。学校每个社团在成立时都配备了一名专门的指导教师,但是由于大部分指导教师都不够专业,因此,在指导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并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再加上学校缺乏对社团指导教师的奖励机制,导致某些指导教师仅仅是挂名而已,并没有真正地去履行自身的职责。另外,系社团之间、院社团与系社团之间、校内社团与校外社团之间的联系甚少,社团建设与管理的经验没能进行有效的交流,使得社团在发展过程中远远缺乏专业性和创新性。

三、健全高校社团管理模式的路径

(1)完善制度建设,实现社团的“良性化”发展。

科学、合理、有效的社团管理制度对实现社团的良性化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学校已制订出了《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社团管理方法》,其中包含了社团申请、成立、资金管理、考核等全过程的管理制度,但是由于各系缺乏配套的社团管理措施,导致学院社团管理办法难以落到实处。因此,学院团委应加强与各系之间的联系,督促各系制订出符合本系社团特点的社团章程和工作制度,对社团成员的日常行为加以规范化管理。

(2)加强对社团骨干的培训,提高社团自主性。社团能否正常有序地发展,社团骨干是关键。因此,必须加强对社团骨干的培训工作,通过各种专业社团指导培训以及经验交流学习等活动,有效提高各社团负责人的综合素质。同时,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联合会这个自治组织的作用,以此为抓手,充分调动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3)加强教师指导,实现社团的“专业化”发展。

在保证社团活动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前提之下,应加强指导教师对社团的指导力度,以实现社团的专业化发展。学校应出台相关的社团指导教师奖励措施,充分调动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此基础上组建出一支专业的社团指导教师团队,充分发挥教师队伍在社团建设中的作用,使教师的教学活动与社团活动形成一种合力,促使社团的运行及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确保社团活动在每个运行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这样不仅能切实提高社团活动的质量,而且还能以此形成一种核心,增强社团成员之间的凝聚力。

(4)培育精品社团,实现社团的“品牌化”发展。要实行品牌战略,大力培育精品社团,对那些活动主题鲜明、效果好、成绩突出、管理规范合理的社团进行重点扶持,通过扶持这些精品社团来达到引领校园文化的目的。实践证明,一批专业化的精品社团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营造高雅、和谐的校园主流文化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篇5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出现了较大变化。大学生除了参加必要的班级集体活动之外,越来越多的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吸引力与日俱增,学生社团在思想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加强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管理,对于促进高校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学生社团的特点

高校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经过学校相关部门的审批,按照一定的章程自主开展活动,集服务、娱乐以及创造功能为一体的学生团体。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1.从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动机来看,大多数学生选择社团是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有的则是为了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为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少数学生因为在班里没有担任主要学生干部的机会,希望通过竞选社团负责人来展示自身的才华。事实证明,许多学生通过竞选社团负责人,积极参与社会交往,组织活动,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2.从学生社团的活动内容来看,虽然大多数学生是出于兴趣爱好去参加社团,但随着对社会生活的了解,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更多的学生希望能在社团活动中发展自我,锻炼自我,提高社会竞争力,这也体现了他们面向社会的务实态度。同时,过去的学生社团较多地注重人文知识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陶冶。如今,他们比较重视联系社会实际,发展自身能力。例如,与企业家联合举办的创业论坛、企业管理案例大赛、职业岗位分析大赛、教师技能大赛、模拟同声翻译大赛等等活动,尤其是社会成功人士和校友参与的活动更能吸引学生。但是,也有一部分社团的娱乐化倾向比较严重,这种现象应当引起各高校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高度关注。

3.从学生社团活动形式来看,活动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以往的社团活动大多围绕着课堂和礼堂来进行,今天的社团活动有的实行跨校联合,有的凭借网络阵地,使学生足不出户也能参加社团活动。虽然目前的社团管理办法不提倡跨校运行,但实际上学生通过网络经常开展各高校社团之间的联合活动。许多社团的网站也办得颇有新意;有些社团通过QQ群开展的网络研讨会和交流会吸引众人参与;有些社团开办的博客也能吸引上千人登录留言。可见,由于网络的发展和大学生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团活动通过跨校和跨时空使其形式呈现多样。如引导得当,则有利于大学生的成才成长,反之则影响高校和社会的稳定。

高校学生社团经费的来源:

1.缴纳会费。学生社团的活动经费主要来源之一,是社团成员交纳的会费。据了解,一般高校学生社团会费的标准大致在10元~30元之间。

2.学校拨款。目前,大部分高校主要采取项目支持经费拨付,即根据学生社团上报的一学年或一学期要开展的重点活动项目给予部分或全部经费支持,或者由学校拨付经费委托学生社团举办某些活动,也有些学校采取评选优秀学生社团的办法,拨付经费支持其开展若干项目的活动。根据大多数学校的统计,此项经费大概占学生社团经费来源的三分之一左右。

3.社会赞助。社团活动经费不足,一直是困扰学生社团活动发展的一个难题。因此,许多高校的学生社团都成立了“公关部”“外联部”“社会实践部”,其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拉赞助”的方式,维持社团正常活动的运行。而企业为了推广自己的产品,扩大社会效应,培养今天和未来的消费者,也很重视利用学生社团作为产品宣传的载体,也乐意为学生社团活动提供数目大小不一的经费资助。

二、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学生社团活动深受同学们的欢迎,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引起高度关注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规范管理及经费筹集的问题。

(一)学生社团规范管理问题

目前,各高校都成立了学生社团联合会,由学校团委直接领导,校团委一般会派一名专职干部负责社团联合会的指导和管理工作,其管理职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审批社团的注册、指导社团的机构选举、指导社团制定工作计划、监督校方拨款的使用情况、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但是,在学生社团管理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1.管理工作不到位

由于大部分高校的团委编制少,任务多,一个干部往往要分管多项工作。因此,有些管理不到位,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少数优秀社团的指导上,对于大多数社团只能放任自流,只有遇到投诉或突发事件才加以监管。

2.学生社团过分强调自主性,导致监管困难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生社团强调自我管理,往往没有主动向团委汇报社团的活动开展情况,因此,团委实际上很难掌握每一个社团的活动情况。

3.学生社团商业化倾向严重,造成不良影响

由于目前社团需要向社会拉赞助,这就使社团活动有商业化倾向,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希望充分使用学校品牌的无形和有形资产,有可能对学校造成侵权行为,甚至影响学校的声誉。

4.社团涉外活动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学生社团涉外活动的管理还没有完善的条例,这需要引起各高校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学生社团经费筹集问题

高校学生社团的经费管理存在随意性大、自由度广,缺乏有效的约束和监管,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会员费及赞助费的管理方面:

1.经费收入无章可循,管理不规范

目前,大多数高校学生社团的会员费和赞助费的管理还没有统一的规定,学生社团在经费的筹集及使用方面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尽管有些高校对学生社团会员费的收取有相应的标准,从10元到30元不等,但仍然存在着乱收费现象,有些学生社团还存在未经批准收费和收费不给票据的现象。有些社团还根据开展的活动项目临时收费,大多学生社团内部也不能很好地制定出有效的经费管理办法。

学生社团的赞助费主要靠社团负责人去拉关系,得到多少赞助,如何开支往往只有几个人清楚,学校团委并不清楚,只有赞助商要求学校提供发票的才会进入学校财务账号,接受监管。大部分赞助款都是直接给现金或转入社团负责人私人账号,有些社团甚至可以个人提成。赞助款有相当部分用于吃喝交际或购买纪念品,有些赞助款甚至被私分掉。

2.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

至于社团内部经费的支出情况,部分高校也疏于制定有效的规章来规范经费的使用。另外,社团成员也缺乏对社团的内部监督意识。这些都是造成学生社团经费管理混乱、违章违纪现象发生的温床。

(三)学生社团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高校社团建设指导思想不够明确

有些高校的领导只是把学生社团当成是丰富课余生活、拓展文化视野、培养多种能力的载体,仅仅从文化和专业学习的角度来看待学生社团的作用,忽视学生社团在政治导向、价值观念、道德取向等多方面的教育引导功能,把这项工作仅仅看成共青团、学生会的业务工作。学校党委对于学生社团工作也较少过问,对学生社团工作缺乏指导和规划,甚至放任自流,这就使得学生社团建设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有力的支持。

2.学生社团受商业化侵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社团成为商家必争之地,尽管大学生群体消费能力不高,但是消费群体规模大、需求强烈、支付能力稳定,并且容易受广告效应的影响,因此,不少商家瞄准了社团这个切入点。企业的赞助,无疑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高校学生社团乃至校园文化的发展。但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商业化易使学生社团活动偏离方向,本末倒置,背离社团本来的宗旨。

3.学生社团的管理制度不健全

表面上看,各高校的学生社团也有一整套管理制度,但这些制度大部分是原则性的,缺乏操作性,特别是在学生自主性加大,社会化程度提高,商业化和敌对势力渗透严重的新形势下,相关的管理制度必须与时俱进,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加强监管。例如,制定社团会费收取与使用的管理制度,社团经费审计制度,赞助费管理制度,社团涉外活动管理制度,等等。

4.学生个人因素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拜金主义的影响日趋严重,有些学生筹备和参与社团的动机不纯,把社团看成为个人谋取利益的工具,通过跑关系、拉赞助,为个人就业谋取资本。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好处费,个别学生甚至因此走上犯罪道路。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需要全面总结和反思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具体可以从指导思想、管理制度两个方面来加强和完善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和管理,使高校学生社团成为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载体。

(一)明确指导思想

1.从坚持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高度认识学生社团建设的重要性

学生社团是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之一,更是国内外各种势力的必争之地。因此,我们必须从“培养什么人,怎么样培养人”的战略高度出发,保证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好学生社团,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2.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

高等教育规律告诉我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都是不可或缺的。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结合学生的思想动态、年龄特点和话语体系,把高校学生社团活动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延伸,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创建广阔的平台。

(二)完善管理制度

1.完善机构,加强引导

现有的学生社团联合会虽然是在团委领导下的机构,由专职团委干部监管,但由于多种原因,不能有效地实现学校党委对学生社团的指导作用。考虑到目前学生社团人数多,涉及面广,建议改变团委独家管理的做法,成立学生社团指导委员会,在学校党委领导下,由学生处、团委,教务处、科研处、总务处、保卫处、外事处指派干部组成,并聘任专门的法律顾问。虽然办事机构仍设在团委,但相关部门都有了具体的指导责任。该社团指导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有:(1)指导学生社团制订年度或学期活动计划;(2)指导学生社团制订本社团章程;(3)指导学生社团制订社团活动及财务管理条例并监督以上制度的落实情况;(4)对社团负责人进行培训。(5)协调处理学生社团突发事件和涉外案件。除此之外,学生社团指导委员会每年应听取一次社团的工作汇报并提出改进意见。

2.严格注册,按章活动

针对目前存在的社团成立的不规范行为,如跨校成立学生社团;未经注册擅自成立社团并开展活动;未经批准刻制社团印章,对外开展活动并拉赞助;有些院系自行批准成立学生社团,造成混乱等现象。我们必须认真规范社团注册和审批制度,取缔违规社团,保证高校的改革、稳定和发展局面。

3.评价社团,优胜劣汰

针对当前部分高校对学生社团放任自流,管理不到位的现状,有必要推行学生社团考核及评价制度,对评选出的优秀社团给予奖励和资助,不合格的学生社团,加以整顿,整顿仍不合格予以解散。有些社团名存实亡,负责人只图虚名,应及时取消。

4.教师指导,落实到人

除团委之外,要调动学生社团指导委员会内各个部门及关工委的积极性,选派合适的退休教师、领导干部到各社团任指导教师,并给予一定的报酬。通过此项措施,加强指导力量,保障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

5.筹款有道,监控有规

(1)赞助款由赞助商汇入学校账号,按现有财务制度办理,并向社团全体成员公布使用情况。

(2)凡赞助商在商业活动中需使用学校标识、名称、专利、场地、设备等涉及学校知识产权和社会声誉的有形、无形资产时,必须报学生社团指导委员会批准。

(3)凡涉及境外及宗教的赞助活动应报学校外事处及党委主管领导批准。

(4)建立统一有效的内外部经费监督机制,鼓励和帮助社团建立自律性经费使用制度。同时,充分发挥其他学生组织、个人及学校新闻媒体等方面的监督作用。

(三)创新机制,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针对学生社团活动普遍存在的经费不足的实际情况,有必要创新管理机制,拓宽经费来源,建立较稳定的学生社团活动基金。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及港澳台地区高校学生社团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

1.成立全校性的学生社团活动基金会,发动校友和社会给予资助,纳入学校计划外财务项目管理,学校也应适当增加此项投入作为启动资金。

2.建立专项社团基金。例如,书法协会基金,志愿者协会基金等。把赞助款纳入专项管理,实现专款专用,既加强了财务管理又保障了单个社团的利益。

3.有效利用商业赞助,为了有序合理地扩大社会赞助学生社团的规模,应逐步改变以往学生四处拉赞助,小打小闹的局面,建议由在法律顾问的指导下,按市场规则,委托专业机构,适当使用学校品牌和无形资产,为学生社团活动争取较大数额的赞助,实现学校和企业双赢的局面。

4.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允许部分学生社团通过有偿服务获取经费。社团是非营利性组织,但不等于任何情况下都不讲究经济效益,其根本标志是要将营利全部用于章程规定的活动,而不能在成员中进行分配。有条件的社团,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以智力开发财力,以财力增强社团自身实力。开展面向学生、面向社会团体服务等形式取得社团活动的成本资金,实现社团活动经费来源多元化。

参考文献:

[1]邹丛阳,蒋妮姗.浅谈新形势下高校社团发展面临的问题及科学对策.现代企业教育,2010,(1).

篇6

中图分类号:G32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3-0209-01

高校学生社团使校园内非正式群体,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依据兴趣爱好,资源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根据其活动内容又可区分为兴趣爱好类、理论学习类、社会公益类、学术科技类等。它使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生社团工作,将学生社团建设纳入高校共青团建设的工作体系,使学生社团成为开展工作的有力臂膀,显得尤为重要。

1 高校学生社团主要存在的问题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高校学生社团的总体趋势是好的,但或多或少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现总结如下:

1.1 没有长期的可持续性

目前高校各种类型的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特别是新生入学之初,社团种类、品种之多令人目不暇接。但是由于一些学生社团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长远的发展规划,常常是热闹的开始,冷清的偃旗息鼓,虎头蛇尾的草草结束。这样不仅没有发挥好高校学生社团育人的作用,而且还会挫伤学生社团成员的激情。

1.2 品味不高、缺乏亮点

许多学生社团的建立,往往是几个或者几十个学生凭借一时冲动的一腔热情去建立,没有充分考虑到该学生社团的自身建制以及外部环境,更没有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只是“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喜欢就建,草率行事,造成许多学生社团品味不高,特色不明,缺乏亮点。

1.3 管理不善、经费不足

许多学生社团管理较为松散,自身活力不够,骨干素质不高,内部缺少必要的管理制度或制度不落实,缺少理论性指导,而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分工不明,管理混乱,组织松散,缺乏学生社团应有的有序性、规范性和创新性。其次经费缺乏,学生社团的主要经费来源主要使学校的财政拨款以及会员费,但是由于社团多而学校没有进行更多的资金投入,维持社团的正常开展就显得捉襟见肘。

1.4 指导教师配备力量不足

指导学生社团的教师一般是义务的,这是造成学生社团指导教师不足的根本原因。而今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基本上是高校团委的教师,一人包揽几个甚至几十个,教师的指导力量严重分散,造成指导社团的工作及效果不理想。部分高校也聘请了专业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指导性强不言而喻,但是由于是义务的,加之专业教师有其自身的教学、科研任务,作为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只能使敷衍了事了。

1.5 活动场地无保证、设施不健全

尽管高校基本上都建有学生活动中心,作为学生活动的场地。但是面对少则数十个学生社团多则百个学生社团,场地还是少,不能保证专门的社团如理论学习的或者学术科技的社团开展活动,往往造成的是准备一场活动要排队等候学生活动中心的使用。此外,学生社团缺少应有的设施,乐队乐器不足,摄影协会没有摄影器材等等。

2 解决学生社团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

2.1 转变观念,重视学生社团

高校的各级领导要重视学生社团对于培养学生成才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充分认识到“多一个健康发展的学生社团,就多一块教育阵地;多一个展示舞台,多一批创新堡垒,多一些收益学生。”高校学生社团应该得到各级领导但是重视与关注,将学生社团组织与社团活动纳入入学教育与教学的整体规划中。

2.2 多渠道解决经费不足

多渠道筹措资金是学生社团解决经费不足的主要方式,因为学校对于学生社团的资金投入有限,学生社团可以采取有偿服务、接受捐助、举办培训班、挂靠企、事业单位、社会赞助等方式,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发挥其自身的优势的同时,也解决经费问题,同时激励了学生社团成员的工作积极性。

2.3 以制度建设为抓手,注重社团管理

高校应该根据学生和学生社团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对学生社团的成立审批、年度注册审核、重大活动申报的审批程序以及社团活动经费的管理进行明确的规定。此外要建立和完善学生社团的考核评比和激励机制,以利于奖优罚劣,树立典型,一方面对学生社团的成绩予以肯定,另一方面也激励和鞭策学生社团的工作热情。

2.4 以学生成才为宗旨,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

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可以参照北京大学的“四个一”模式进行,即要求一个学生社团要有一个校内的、相关的单位或机关作为挂靠单位,有一个本校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有一个贤助手。要选聘那些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学术造诣较深,或者有某项专长、关心青年学生成长、善于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丰富组织管理才能的教师担任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为提高指导教师的工作热情,可以将教师这方面的业绩类为其评选各项先进的重要依据,或者直接计入其工作量。

2.5 保证学生社团发展的物质设施

学生社团如果没有一定的活动场所,其活动质量一定会大打折扣,学校应充分利用学生活动中心场所,为学生社团提供活动场地。另外给出一定空间的办公场所,配备相应的设施作为物质保障,使学生社团成员能够相互交流思想,有效开展工作。

篇7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2.009

在当今高校,班级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在学生工作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通过班级管理实现大学生自我发展,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同时,高校蓬勃发展的学生社团组织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大学生社团活动以其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参与的自主性以及活动广泛性吸引了当今大学生的积极参与。笔者认为,如果能够将“社团化”的理念引入高校班级管理中,将二者通过科学的方法有机结合,势必会为传统的班级管理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并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

1 当今高校社团的基本特征

所谓大学生社团,是指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为了锻炼、培养、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基于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的共同点,在自愿的基础上自发结合并经有关部门批准形成的具有特定目标、组织章程和活动方式的学生群体组织。大学生社团是人才成长的一个重要团体环境,也是个性发展的重要基地。大学生社团有如下几点基本特征:

(1)大学生是社团文化的主体。主体性,是指人在文化中的主体地位而言,它包括人对文化需要的创造性、选择的能动性和价值体验的主动性,表现为人对文化的支配原则和享用原则。大学生是社团的主要成员,他们在实践中创造了社团文化,与此同时,他们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社团文化的教化作用。

(2)社团是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工具。大学生创建社团,其目的就在于将志同道合的同学聚在一起,实现共同的目的。在日常传统的课堂教育教学中,学生没有一个能够将专业知识进行积累升华的平台。有时又受限于班级制度,没有机会施展自身的才华与特长,社团能够将其兴趣爱好得以最大程度发挥,并将课堂所学知识学以致用。

(3)社团是高校文化最具时代特征的表现。高校是社会思想文化的发生源,也是思想政治的传播地。大学生社团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与社会各类组织交流,这就使得高校社团文化成为了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社团不仅有着高校的基本特征,更具备鲜明的时代特色。

(4)社团是大学生相互交流的平台。集群性是人的本性之一,人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趋于合群。在高校传统的班级中,一部分学生可能无法找到和他人的共同点。但在社团中,他们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和行为特征,能够在相互交流、相互感染中形成心理上的认同。

(5)社团是大学教育的新媒介。高校社团在活动中不仅实现了大学生的自我发展,同时也实现了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社团是通过大学生自愿加入而形成的团体,相比于传统的班级,社团在自我教育过程中以自主学习为主,这是通过社团活动潜移默化形成的。

2 班级管理中加入“社团化”的可行性分析

2.1 目前高校班级管理的现状

在当今高校,按照专业划分班级,使其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以及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由于班级同学来自不同的背景与环境,再加上拥有独立的思考方式和价值取向。如今的高校班级概念在学生中逐渐被淡化,很多学生更愿意把精力都投入到团学组织中,这样班集体中组织成员的沟通就减少了。在很多学生看来,班级仅仅是其在大学学习生活的一个载体,并没有别的特殊的意义,这就造成了现如今通过传统手段管理班级的难度越来越大,问题也越来越多。

2.2 班级与社团的关系

作为群体的班级和大学生社团的主要区别表现在:(1)从成员间亲密程度上区分,社团成员相互之间地位平等、关系密切,能够为了同一个目的走到一起,成员之间关系简单。而班级成员则是根据其功利性结合在一起,并非情感的维系,而是被学校的规章制度所支配。(2)从正式程度上区分,班级属于学校的正规组织,有明确的校纪校规,并配有辅导员和班主任。社团属于非正式的组织,组织结构比较松散,活动方式比较灵活。(3)从群体成员的归属区分,班级是一种所属群体,而学生社团则是一种参照群体。

与此同时,社团和班级又有着很多的共同点:(1)二者都是有一群人组成的,并相互发生作用的群体。(2)二者都有着一定的目标,班级的目标是完成学校要求的教育教学任务。社团的目的则是产生共同的兴趣和愿望,从而实现他们的愿景。(3)二者都有着共同的规章和制度,班级以校纪校规规范准则,社团则是以成员的群体利益为准则,形成更加灵活多变的规范制度。

2.3 社团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从上文可以得出,社团与班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并且在一定的时候能够相辅相成。那么,如果将社团的理念引入班级管理,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

(1)社团能够增强班级成员的归属感,提升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利用社团的参照群体作用,成员能够在群体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同时,他们又身处班级之中,能够遵守班级的基本规范,充分发挥成员的主观能动性。

(2)社团能够提升班级成员的道德素质,培养团队意识。由于社团内聚力较强,开展活动时能集思广益、通力合作,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公平与效率、竞争与合作等现代人才品质。并能够通过正确引导,为这种性格品质寻找更加广阔的施展空间与平台。

(3)社团能够提升班级成员的专业素质。在普通班级中,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社团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延伸,学生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同时,能够加以总结和升华,从而既能够开展社团互动,又能够巩固教学成果。

(4)社团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大学生从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会逐渐形成独立的人格,以适应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在当今的高校班级中,大学生对辅导员的依赖性很强,在很多情况下无法独立的解决问题。但是在班级管理下的社团,成员要通过专业知识发展社团,同时也要实现自我管理与自我发展。这种驱动力是自主的,是通过自身的诉求从而达到自身的目的,更有利于大学生通过自身的发展来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3 班级管理“社团化”模式实例分析

如上文所示,将“社团化”模式引入班级管理,能够为传统的班级管理注入新鲜血液,并且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实现共同发展。本文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本科2014级为试点,成立班级层面的社团组织,在此过程中提取经验方法,现就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1)成立兴趣小组,找寻学生的兴趣爱好。该年级共有行政班2个,共96人。前期通过辅导员和班委积极动员,各班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成立了形式各样的兴趣小组。各兴趣小组的诞生,构建了社团发展的雏形。

(2)提供导师指导,明确社团的发展方向。在班级兴趣小组的基础上,各小组成员提供社团的建设方案,并交由辅导员老师审核。辅导员根据各小组的特点进行整合,优化资源配置,鼓励整合后的兴趣小组成立为班级社团。最终共成立了11个社团,基本实现了“人人有社团、人人有参与”的“社团化”班级管理模式。

(3)开展特色活动,发挥学生的个人特点。社团成立之后,通过定期开展特色活动,有效调动了班级成员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普通学生在不同的团日活动中有时是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有时是参与者,大家都能够通过不同的活动发挥极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展现自我、发挥特长。

(4)建立评价机制,鼓励成员的创新意识。在社团发展过程中,辅导员充分尊重和鼓励每个社团组织团日活动,并辅以评价机制。辅导员会通过社团活动展示等形式进行评价分析,并将该评价纳入学年总评体系,进一步激励各班级社团的蓬勃发展。与此同时,辅导员还会根据社团性质,将其纳入竞赛体系,有效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 小结

引入“社团化”班级管理模式,不仅是对高校学生工作的总结与归纳,更是对新形势下学生工作的尝试与探索。通过将学生社团带入班级,能够有效地调动班级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也能够充分发挥成员之间的主观能动性。但是最根本的还是希望通过该模式,在当代大学生中形成一种自觉的长效机制,让大学生能够自觉自律地完成自我管理与自我发展。通过试点,引入“社团化”的班级管理模式有了一定的成效,能够在实现班级管理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升其综合素质能力,最终实现自我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代卉霞.班级和大学生社团的比较研究及对策探讨[J].湖北社会科学,2003.7(1):99-102.

[2] 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138-138.

[3] 王天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47-47.

篇8

1我国本科高校美术类社团项目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现状

近年来,高校不断加强教育改革措施,学校鼓励学生并为其提供多种渠道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和锻炼能力的机会。构建社团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外界的机会,同时还能够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1]。在社团的日常活动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学生在遇到问题并提出对应解决措施时,会接触到来自于学校及社会各界的各种资源,锻炼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能够充分地展现自我,锻炼提升实践能力、逻辑思维、沟通能力、道德情操、文艺欣赏能力等,让学生在学习文化课之余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通过社团提供的平台全面,提升综合素养。

1.2问题

在高校美术类社团项目管理上存在着很多问题,随着社团的逐渐扩展、人员的逐渐增多及社团地位的提高,其所暴露的问题也逐渐凸显。首先,缺乏管理教师。目前,在本科高校中规定的教师编制数量和实际人员数量都存在着严重不足,加之高校的管理模式,在学生社团的管理上几乎不会出现“专职”管理的情况[2]。一般社团类的活动不会计算在教师的考核上及学生的期末成绩中,而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因此大部分教师很难对其增加重视度。美术类社团属于艺术类社团,除了在管理上需要借鉴和参考其他类别的社团进行相应的管理外,还需要对其进行艺术上较为专业性的指导,然而学校在社团管理上投入有限,艺术类的教师几乎很少会参与到社团建设活动中,大都是靠学生自己不断的摸索尝试,极大降低了社团的发展进步的效率[3]。其次,管理力度不够高。社团本身就是学生自发组建的一个团体性组织,学校和教师参与得较少,因而在管理上难免出现各种问题。学生在参与构建和组织社团时,也都没有太多经验,基本上都是靠师哥师姐们进行“传授”,而师哥师姐们也是通过他们的师哥师姐“传授”,这种“代代相传”的管理体制,实则缺乏有效的依据,且很难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呈现严重的滞后现象,主要表现为:人员分工上存在严重的不足、意见不够统一、缺乏创新能力、组织涣散、管理制度落后等问题。同时,有部分学生带着功利心参加社团活动,不是出于自身爱好,导致美术类社团的构建违背其初衷及氛围。再次,资源短缺。虽然大学资源相对丰富,但是对于社团的发展而言,仍然呈现出各种不足。美术类社团活动较多,会选择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展,而各专业学生的课余时间又不能够完全统一,并且所需要的场地可能会占用到美术类专业学生的教室,因而在使用时间上会产生一定的冲突[4]。美术类社团在活动中会用到美术专业的工具,这些工具虽然不是非常的昂贵,但是价格也不会太低,大多数学生的生活费都是有限的,因此导致部分学生面对美术类社团也只能是“望而却步”了。最后,美术类社团对于学生的参与门槛通常较低,尤其在社团不断壮大、人数逐渐增多的前提下,很容易出现艺术水平及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这使社团里面容易出现各类不良的风气[5]。例如攀比、奉承、见风使舵、拉帮结派等,对社团氛围起到不良作用与建设社团的初衷呈现严重不符的现象。同时,可能受个别带着“功利心”的社团负责人的影响,社团活动会带着其它的利益目的,不再纯粹,让美术类社团渐渐地脱离了原有的艺术轨道,即使获得了大量的资源赞助,也逐渐失去其自身的价值。

2本科高校美术类社团项目化管理的可行性研究

项目化管理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计划管理方法,项目负责人为满足项目有关各方对项目的要求与期望,遵循一定的规律,通过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在项目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中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沟通和激励等,以提高效率、取得利益最大化的各项活动的总称。学生社团管理和项目管理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运用两者之间在管理理论、管理模式、管理组织、活动内容、管理工具上的契合点,将项目管理理念引入社团管理中。高校美术类社团呈现出各种问题,其根本是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构建社团、组织活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有着积极作用,通过强化和完善管理措施,提高其管理水平,可以有效提高美术类社团的管理效率及自身质量,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美术类社团项目化管理就是在社团建设管理中运用现代的项目化管理理论,通过规范有序的管理流程,将各类资源有机地融合使用,在规定的时间、预算和质量目标范围内完成美术类社团建设的管理任务。优化美术类社团的项目化管理,可以使资源被充分利用。在社团活动中,管理者能够从最开始的策划到最后的落实进行有效的监控,让社团的参与者也能够纵观整个计划、方案、实施时间等全过程,让资源在每一关节上都能够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价值,保证计划完整有效的落实。社团在学生的参与下一天天壮大,而学生在社团里一天天成长,通过明确各个层级的职责,制定完善的管理机制,让社团既有规矩、纪律,又有积极向上的艺术氛围。在美术类社团里,学生不仅可以利用自己的兴趣爱好丰富课余生活,还能够挖掘学生的潜能,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美术类社团的项目化管理,可以让社团的整体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资源整合可以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同时,完善的管理制度,明确每个人的职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渐成长,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及人文素养,为将来步入社会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和锻炼平台。

3优化本科高校美术类社团项目管理的具体措施

3.1制定项目的计划方案

美术类社团中的任何一项活动,都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要有前瞻性地制定完整计划,为后续项目落实提供更为可靠的理论依据。制定具体的计划方案,首先要考虑到学校环境及所处的社会环境,通过客观评判来确定计划是否与社会、学校的发展相符合;其次还要考虑到项目本身对学生的成长是否有促进作用,能否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再次是要考虑到学生的发展,能够在不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的前提下,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实践和锻炼自我;最后还要考虑到每一个人,集合全体成员的智慧,对社团进行不断的改进和优化,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意识认知或是思维碰撞火花都不要错过。对集合的所有思维想法进行科学的评判、理性的思考、综合性的判断,既能够勇敢地冲破束缚,也能够创新,让每一个项目都变得既合规合理又独具新意。

3.2增加项目的考核力度

优化项目管理主要是人和项目的优化。对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要加强对应的考核力度,针对高校美术类社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一定的考核来增加其监管力度。首先是学校的管理上,由于美术类社团的互动形式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没有束缚,因而很容易出现管理涣散及不受重视。若将社团管理列入到学生的综合成绩考核和教师的教学绩效考核中,可强化教师和学生对社团活动的重视程度。另外,在项目的选择上,也要进行严格的筛选,在计划确立后,要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在方案的制定中,需要细化到每个实施步骤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及面对的问题,制定出详细的应对措施,将所有问题进行详细的剖析分解。辅导教师审核后呈现给学生,学生可以更容易发现所制定方案的不足,并可以通过这些细化的罗列来提出创新性的研究型方案,为方案的创新实施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同时,所有项目要有严格的审核流程,保障项目制定的公正性、必要性和可操作性。在项目确定后,将具体的方案对成员们公布,并欢迎所有成员对其进行纠错和提意见,选取有效的意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方案,以此提高项目方案的完整性和可实施性。

3.3保障项目的可实施性

项目在方案确立后,具体的实施阶段仍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因而要将方案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网络化的管理,对各个分支进行深度的剖析。在具体的社团项目活动中,会涉及到具体的时间、人员、场地、经费、组织、培训等,美术性社团涉及到写生、摄影或者是艺术欣赏等活动,因而要根据不同的形式进行不同的安排。如果涉及到校外活动,还要提前联系具体单位,保障活动正常有序进行的同时,还要保障学员的安全,避免学生发生意外事件;如果是校内的活动,要提前联络好场地,与校方负责人进行良好的沟通,确保与文化课时间不产生场地冲突。在美术类社团活动中,涉及到的具体资金问题,可以通过向学校相关部门申请、社会上有效渠道进行合理募捐等方式,尽量让有兴趣爱好却止步于资金短缺的同学也能够参与进来,真真切切感受到美术的魅力,提升艺术素养。另外,在美术类社团活动中,还要明确每个人的职责分工,虽然美术类社团也有具体的职责分工,但是仍然不够详细,且在社团的领导层中,学生的素质水平、人文素养都不尽相同,因而在组建美术类社团时,要构建一只纪律严明、分工明确的管理队伍。学生可通过毛遂自荐的形式,参与社团的管理,对于所选的领导层也不是“终生”职位,而是要定期进行换届,一方面可以为领导层注入鲜活力量,另一方面保障领导层的领导能力及权威性。在职责分工明确后,还要注意各个组织之间的配合及协调。每个组织分支都有具体的任务目标,各个组织之间在资源、人员、权责上都能够第一时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且各个职责岗位上的成员都能够第一时间进入到对应的角色,充分做好自己所承担的“角色”任务,既要保证工作的深度,还要保障工作的广度,充分激发每个人的潜能,让其能够将分工、整合进行有效的切换,让项目能够顺利的进行。

3.4强化项目的监督力量

项目化管理中,加强管理措施最为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强化监督力量。不仅要对项目进行全程的监督,还要让全员乃至所有相关联的人进行合理有效的监督。在对项目的监督中,要进行实时跟进、定期维护。在项目的实际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而通过全程化的实时监控,能够第一时间发现甚至提前预警,为后面项目的完成提供更为充足的保障。提高全员的责任感,让全员除了对自己所负责的部分保障质量外,还要对其所涉及到的关联组织分支或者是其他组织分支负责部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也能够及时发现并给与指出,以保障项目的实施质量。在全员监督下,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对社团进行抽查,保障管理模式的完善与严谨,确保每个岗位上的学生都能够各尽其责。另外,可以开展定期的学习培训,向其他社团的优秀管理者或者是社会企业中管理精英们学习和借鉴管理模式,以提高美术类社团自身的管理能力。

3.5优化项目的组织结构

社团的组织结构是社团管理效率高低的重要影响因素。管理学中将项目管理的组织结构分为矩阵型、职能型、项目型和组合型。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美术类社团项目开展是由团委统筹协调的,由社团联合会、社团指导老师、社团负责人员、会员等共同参与项目管理和项目实施,并在社团项目的考核认定中还会涉及教务处、人事处、学工处、财务处等职能部门,人员多、过程复杂;因此,在社团项目的管理中应选择矩阵型组织结构,矩阵型组织结构兼有职能型组织结构和项目型组织结构的特点。项目组织与职能部门是同时存在的,运用矩阵型组织结构既能发挥职能部门纵向上由上至下的管理优势,又能发挥项目组织横向上各项目团队平行的管理优势。在学生社团建设纵向管理上,项目负责人对各职能部门有管理权限。学生社团联合会是对社团管理的职能部门,专门负责支持与管理项目执行人的日常工作活动。在横向管理上,项目负责人对本项目职员有管理权限。项目内部的职员间可以相互平等地沟通信息,这样就缩短了信息的传输路径。这种纵横交叉的领导系统,将职能型的纵向优势和项目型的横向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改变了过去单一职能的弊端。

3.6完善项目的激励机制

应用型本科高校美术类社团是学生社团,学生是社团发展建设的主要力量,社团成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社团目标的实现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进一步完善社团激励机制就变得非常重要。团委应建立对社团的考核评优制度,通过考核调动学生社团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并对积极参加活动、表现优秀的同学予以相应奖励,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挂钩。在制度上,可以适当拓宽奖励的渠道和提升奖励形式的灵活性,建立“第二课堂成绩单”,通过正向鼓励激发社团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推进学生参与、组织、创新校园社团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美术类社团是高校文化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通过分析高校美术类社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其项目化管理的可行性,提出对应的改革优化措施。在美术类社团项目化管理过程中,制定出可预警、有细分、可操作、好实施的项目方案是基础,适合的、优化的管理组织构架是关键,全过程动态性的考核监督是保障,对实施结果的奖惩评价机制是强化激励。通过美术类社团项目化管理中各部分的协同优化,促进社团的不断发展前进,进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李鑫,程乾育,佘天琪,等.高等美术院校体育社团的企业化运作可行性分[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6):104-105.

[2]刘孝群.新形势下大学生社团建设刍议[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5(2):110-111.

篇9

    一、高校公益社团的协同合作机制

    随着社会民主化程度的提高,公民社会日益成熟和开放,社会治理主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社会问题也变得更加复杂,单凭一方力量难以胜任,需要多方主体合作才能有效解决。协同合作就是充分整合合作各方的优势资源,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进行详细合理的任务分工,从而发挥整体实力,实现公益活动的目标。高校公益社团应加强与校外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民间团体等各类组织的合作,有效借助社会力量,实现优势互补,实现合作共赢。每个高校公益社团虽然都有其独特的性质、特色与活动方向,但仍具有一些共同优势:科学文化知识、团队合作能力、志愿服务精神,这正是社会公益活动所需要的重要资源。这些因素使得大学生群体具有从事公益活动的比较优势,可以让他们直接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公益服务。凭借高校公益社团的高素质、高能力、高志愿精神可以较为容易地寻找到理想的合作伙伴,争取相应的资源支持,弥补高校公益社团的不足。当前高校公益社团普遍面临的问题主要有活动经费不足、物质基础薄弱、实践能力不强、缺乏管制权力。除了提供物质条件保障外,合作机构有时也需要派出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对大学生进行指导,毕竟书本理论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异,同时在特别领域也有必要提供公权力的支持,例如指导文明交通出行、维护消费者权益、关注食品安全等。高校公益社团寻找校外合作伙伴不能盲目,首先要根据自身特点确立其发展目标,才能在相同目标的指引下找到若干合作意向组织。通常,政府部门、较大的民间团体是高校公益社团首选的合作对象,因为它们都不以营利为目的,且在其职能范围内积累了丰富的公益活动经验,能够更好地为高校公益社团提供有力帮助。当然,企业和个体工商业者也是重要的支持者,但是在商业目的的推动下高校公益社团要与之划清各职责,严格审核活动内容,避免公益活动演变为纯粹的商业活动。在确立合作关系之后,高校公益社团面临着如何确定合作方相互关系的问题。一般来说,高校公益社团充当主体地位,给予大学生良好的锻炼平台,合作对象应起到搭台式的辅助作用。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与发展社团成员的自主性和合作性、自由性和责任性、科学性和人文性、继承性和创造性,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实现合作共赢的目标,高校公益社团在策划活动方案应尽量做到既能满足服务对象的公益需求,又要为合作对象带来切实利益。

    二、高校公益社团的效能扩散机制

    公益活动产生的效果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公益精神的价值远大于物质成果。公益精神具有扩散效应,能够使受益者心存感激并继续传递,使旁观者得到教育感化,积极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因此,高校公益社团应紧抓内涵建设和外部宣传,不断扩大公益活动的效果,使大学生群体成为公民学习的榜样,为高校赢得良好的声誉。(一)高校公益社团的创建要体现特色化特色化意味着社团资源的集约利用、公益服务的专业水准、服务对象的特定选择。没有特色化的公益社团往往存在诸多问题,如社团宗旨模糊不清、社团管理松散混乱、服务对象范围泛化等。高校公益社团只有不断探索社团特色,才能产生广泛的影响。大多数高校公益社团根据学科设置,具有一定专业性,较为容易确定其特色,难点在于如何把这种特色在具体的活动中充分体现出来。(二)高校公益社团的运行要坚持长期化由于个别不规范的公益社团开展一些临时性的公益活动,让收益人对大学生产生浮夸虚荣的不良印象,若活动质量存在折扣,特别是形式化问题严重,更会给公益领域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即使正规的公益社团也面临着社团成员每学年更新换代的问题,致使一些公益项目因接替成员的取向和参与程度等原因而中断。优秀的公益社团对成员的管理应当具有良好的新陈代谢机制,能够持续关注所在公益领域,为服务对象提供长期的支持、引导和帮助。(三)高校公益社团应积极建立稳定的宣传渠道通过网络、电视、现场展示等途径,加大公益活动的宣传力度,传递社团活动留给社会公众的公益精神,同时也可树立社团的品牌形象,争取更多的合作伙伴和资源支持。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宣传不适当,好事也有可能变坏事。坦然付出,坦然接受,没有施舍与居高临下,也没有受宠若惊或低人一等,这样的公益文化才是培育公益精神的健康土壤。此外,省、市相关单位在给社团评价的时候,不能因为影响力就认可为优秀社团,而要把社团的扎实成果和志愿服务精神作为考量的重要因素,避免挫伤公益社团的积极性,使其走向不做事或少做事、虚假宣传的歧路。

篇10

2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公平问题

广义下的“公平”的概念被赋予了政治公平、经济公平、伦理公平等多样的形式,而在公共管理的实践视角下,规则公平、程序公平、环境公平和结果公平是被讨论得最多的公平问题。规则问题时指管理主体制定的规则应具有普遍约束力,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程序公平是指公共管理活动的开展应遵循正当程序。环境公平是指管理主体应为管理对象营造平等的竞争环境和条件。结果公平是指管理主体应保证按贡献原则进行分配。一个注重公平的管理主体,应当在上述四方面的管理中有所体现。考察一个有责任心的政府,其在处理公共事务时必然注重其政务的公开程度,这好比古时明君开言纳谏。只有保证了信息掌握的对称性,社会大众才有机会获悉公共政策的信息,才有利于下一步的民意表达。第三方监督以及社会公民有表达意愿的渠道,也是基于同样的道理,即保证强弱两方信息把握的公平性。⑤而让更多人有机会投身到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中,则是毋庸置疑且老生常谈的,缺乏竞争对每一个组织的发展而言都是有害的。学生进入学生社团一般不存在门槛高低之分,因此学生社团应当注重的公平问题集中体现在如何保证信息在强弱双方间的一致性。缺少长远发展眼光的学生社团往往就在活动开展前几天通过发传单、摆摊的方式让学生群体了解其社团动态,而当活动结束,学生群体就再也无法掌握该社团的任何信息。同样的情况发现在社团内部,干事往往只能接受任务,但对社团的未来发展或与自身相关的信息则了解甚少。合理的做法就是类似于政府的“政务公开”,利用互联网、电子期刊、微信、微博等先进工具,更新社团的动态。笔者曾让J学院社团联合会把换届名单在微信上,发现转发和评论信息人次共达几百次,很好地让更多的学生获取社团的日常信息。另外值得关注的就是社团的评优问题。习惯性的做法是根据社团上交活动材料的准时程度以及活动规模的大小来进行评分,这样的评判标准往往缺乏公平性和客观性。笔者长期调研J学院的社会调查与研究协会,发现其活动大多为社会调研和数据研究分析,活动性质并非如辩论赛或知识竞赛的外扬,也并不能吸引很多社会研究专业以外的学生参与进来,但调研参与活动的学生对该协会的评价,持正面评价态度的占90%以上。这表明,活动的规模或性质,并不能作为社团开展活动优劣的唯一评判标准。笔者认为,更加公平的做法是考察参与其中的学生是否受惠,并且是否能让更多的学生受惠。精明的政府部门在进行决策时往往会不厌其烦地咨询其服务对象的意见,这一点应当值得学生社团效法。因此,在考核社团绩效时,会员(即学生)的态度应当占有相当大的部分比重。由此看来,应用360°绩效考核来考评社团一年的工作表现,既是效率问题上的考量,也是公平问题的解决之道。

篇11

一、高校社团发展现状分析

(一)高校社团总体发展情况分析

当前,我国高校社团管理已经开始向专业化、系统化、制度化方向发展。高校管理改革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高校社团活动的开展,高校社团种类日益繁多,学生参加社团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例如:各类体育社团、艺术类社团、文学社团、公益类社团,等等。高校社团除每年会参加一些校团委组织的活动之外,各类社团还会自发组织一些社团活动,例如:摄影社组织摄影展、篮球社组织校际篮球比赛、文学社组织文学交流活动,等等。总而言之,当前高校社团的总体发展情况可概括为社团种类繁多、社团活动多种多样、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积极性日益高涨。现如今,高校学生社团也已经逐渐成为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主要场所。

(二)高校社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在高校社团发展的过程当中,资源整合能力不足、社团活动缺乏创新性等问题仍然影响着高校社团功能的有效发挥。具体分析可总结出以下几点:第一,一所高校存在着多个舞蹈社团、多个文学社团,而校园内同类社团之间的交流互动却很少,在同类社团之间还存在着一个争抢会员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制约了社团的长远发展;第二,有的社团虽然组织的活动比较多,但是由于活动缺乏特色以及吸引力,也难以起到较好的效果。并且由于社团活动的组织,其活动内容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活动体系,其活动质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社团活动的强度不够,便也难以起到较好的活动效果;第三,尽管学生对社团活动的参与率较高,但是人员的流动率也比较高,学生参加社团的时间不长,许多社团的主要成员都为大一新生。

二、造成高校社团发展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社团发展目标不明确

大部分高校学生社团,在其成立初期,都具有自发性、松散性以及会员广泛性等特点,假如对社团的重心缺乏准确的认识,往往会出现社团发展目标不明确的现象,这就容易使得社团的发展缺乏重心,难以发展长久。

(二)高校社团管理不够规范

尽管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而自发组织的团体,但是假如缺乏规范化的管理制度,也会使得社团由于组织力、凝聚力、向心力不足而难以有序健康的发展,这样也就难以充分发挥出高校学生社团的教育管理职能。

(三)高校社团活动质量不高

高校社团的成立具有自发性、随意性,许多高校社团其活动的开展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活动体系,社团活动的质量不高,也就难以起到良好的教育功能;高校社团活动的强度不够,也就影响了活动质量。

三、高校社团管理模式的创新性分析

(一)努力完善社团管理制度

通过调查发现,当前许多高校社团的管理机制都较为松散,在其管理团队的选拔、社团资金的筹集与使用等多方面都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也就制约了社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而,在做好完善社团管理制度方面,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完善高校社团管理体制

众所周知,一个完善的体制能够较为有效地避免工作开展的盲目性,并且对于内部工作人员的变动以及社团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首先,应该制定出一个较为完善的社团干部培养机制,以培养出优秀的社团干部,从而组织出高质量的社团活动;其次,应该制定出一个较为完善的社团奖惩制度,这样能够有效地调动社团会员的参与积极性,对表现优异的社团成员进行表彰与鼓励,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提升本社团的吸引力,而对于一些违反社团规章制度,不积极参与社团活动的成员,应该根据惩罚制度对其予以一定的惩罚,这样才能够使得社团朝着正规、有序的方向发展。

2.加强社团干部队伍建设

就当前形势来看,用科学发展观理论来指导高校社团建设是顺应时展的一个必然趋势。高校社团,它是一个以高校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自发组织的活动团体,因而,为了避免其发展的盲目性,拥有一支优秀的社团管理团队便显得尤为重要。高校社团干部作为社团组织建设的关键人物,也是高校社团管理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必须加强对社团干部队伍的建设。首先,应该遵循民主集中原则来进行高校社团干部的选任,可以采用自荐以及民主选举两种方式来进行民主投票,选拔过程必须要体现出民主性;其次,在社团干部的任用期间,也要注重对社团干部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让他们能够始终保持成熟的思想政治观念以及良好的道德素养,让他们能够对社团工作始终保持着较高的热情,以促进社团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

(二)加强高校社团内涵建设

1.加强高校社团文化建设

高校社团文化,作为社团的灵魂,它是一种无形的且能够有效凝聚社团成员的人文精神。高校社团文化,它也是一种社团赖以生存的内核动作。加强对高校社团文化的建设,就需要打造出社团的独有文化,进而完善高校社团的文化功能。通过调查发现,现如今许多高校社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文化断层现象,而产生这种文化断层现象的原因主要便在于高校社团没有对文化建设给予足够的重视。首先,必须对社团历届活动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以此来不断丰富社团的文化底蕴以增强社团成员的归属感,从而不断扩大社团的凝聚力与影响力;其次,还应该努力创建出社团品牌活动,高质量的、具有创新性的社团品牌活动能够吸引更多的同学关注并且加入到社团当中,与此同时也能够进一步扩大本社团的知名度以及影响力;最后还应该注重社团形象的设计,设计出富有创意的社团微标、logo。

2.提高高校社团活动质量

高校社团活动是社团成员自我锻炼的一个主要平台,高质量且创意十足的社团活动能够吸引更多人入团,它也是扩大社团规模、实现社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与高校社团活动的规模相比,高校社团活动的质量更加重要。在组织社团活动的时候,应该要充分根据本社团的性质以及实际条件,努力为本社团的会员提供一个较好的学习交流平台。让会员能够通过参加社团活动获取一些课堂之外的知识技能。因此,须努力打造出社团的经典活动,须不断提高社团活动质量,为会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

(三)构建出一个稳定和谐的发展环境

要构建出一个稳定和谐的发展环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必须有效保障社团组织关系的和谐,同时还应该通过多种方式以加强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以起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作用;第二,必须努力扩大社团的发展空间,可让社团走出校门,与校外企业建立一个长期的合作关系,可以通过社团活动为企业做宣传并以此来获得相应的资金资助,这样不仅解决了社团活动的经费来源问题,同时在这个“拉赞助”的过程当中,也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

四、结语

高校社团的发展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综合能力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要认清当前高校社团发展的现状,并分析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然后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以促进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树薇,唐恩思,李晓静.新时期高校社团管理创新研究[J].社科纵横,2011,09.

[2]王钰,于秀芬,周涌.高校社团管理模式的创新与科学发展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4,03.

篇12

一、引言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的群体性活动,在现在的高校中很是盛行,很多学生愿意加入进来,学生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特长、个人思想加入到自己喜欢的社团中,和有共同爱好、共同思想、共同梦想的人一起进行社团活动。高校社团就相当于学校的小社会,学生可以在其中得到一些能力的锻炼。所以要强化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以及加强社团的建设方面,使学生的行为得到锻炼,逐渐规范化,从而开始一些实践活动,推动学生社团文化的发展进程,高校社团的发展也是在推动学校文化的发展。

二、高校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

(一)高校学生社团发展概要

高校学生社团所指的是在学校的学生会、共青团等的组织下经过学校的审核批准所成立的群众性的一个群体。社会的进步,校园也在不断地发展,目前高等教育发展很是迅速,学校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学生在不断增多,社团的形式也在不断增多,各种类别,各种形式,让学生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也有了更多的发挥空间,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才华。除了经学校批准的社团外,还有很多学生自发建立的同乡会、同城会等,由此可见社团文化发展得如此迅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与此同时,也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在管理上就会比较难统一,未经批准的社团为校园文化带来的除了新鲜感外还有一些新的问题,这让学校在对校园社团的管理上要进行创新,规范社团管理,让学生在健康有趣的社团环境中度过高校生活。

(二)高校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成分

高校学生的思想建设和发展,关系到社会思想文化的建设,作为社会亚文化的校园文化,主要是通过老师和学生的精神思想文化对社会思想文化产生影响的,尤其是学生的思想文化影响着社团文化,从而影响到社会文化。高校学生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发起者与推动着,所以社团的文化精神决定着校园文化的发展,如今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的发展迅速,年轻人快速地将网络作为社交的一个大的平台,推动了社交软件的发展,是推动网络文化和校园文化的主力军。高校学生社团丰富了学生在课余时间的生活,让他们在社团中学习到课本上没有的东西,社团的集体活动可以增进学生间的感情,锻炼团队意识,这在社会中是很重要的,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让学生在享受社团活动带来的乐趣的同时,增强自我的能力,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所以加强高校社团文化的发展,也是对校园文化发展的推进。

(三)高校社团多元化

在种类繁多的社团中,还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主要方面的社团居多,以喜好、兴趣、特长等为文化特征,呈现出多元化的社团形式,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人与人的思想不同、观念不同、爱好不同,所以可以和志趣相投有着共同爱好或者思想在同一高度的人们一起活动,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在社团中学生的自身发展,价值观的取向与国家的政治无关,体现出个体主义的价值取向。高校学生社团在如今的发展中逐渐呈现出去政治化的形态,可是高校学生的文化建设其中思想文化建设的社会及意识形态的建设是不可少的。不然的话,高校社团及其文化就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思想道路脱轨,所以在越来越多元化的社团活动出现的同时,加强规范社团的管理,是必要的。

三、规范社团机制,推动社团发展

(一)强化管理机制

管理的前提是要有合理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的社团管理的相关制度,加强完善建立社团的审批制度,将申报的条件逐渐严格化,完善内部的机构,“五个一”的标准,需要社团首先遵守,就是有一套合理规范的社团管理办法,有一个严格的管理部门,有一位可以做指导的老师,有一批积极组织活动的骨干,最后要有一定的经济来源来支撑社团活动的开销。除此之外,就是要针对社团的章程以及内部的建设等进行充分的考察,力求建立一套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和建设有着关系的管理体系。

(二)规范学生社团行为,推进依法管理

如今加强高校社团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是规范社团行为,推动社团文化发展的重要部分。要规范学生社团的行为,首先要重视社团的建立,从开始的社团发起着,社团的名称以及社团的内部章程等,都要进行逐级的审核备案,通过一系列的审核后才可以成为规范的学校认可的高校学生社团,这也是保障学生的安全和思想建设的健康发展。对于一些没有经过审批组成的社团,是不符合规定的,应该予以取消,而且要让组织者解除社团,撤销广告,不得再进行任何聚会、社团活动。只有让社团规范化,才能让高校社团在合法合规的条件下不断地发展,实现文明校园,构建文明社会,让学生在依法依规的环境中学习,这对他们的思想建设、价值观的建设都是有好处的。

四、结束语

高校是培养社会人才的重要场所,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任,社团活动在高校中又是培养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所以社团的存在是对校园文化有着重要影响的,而且社团为社会培养着有思想、有能力、有组织性、有责任心的一批人才,这也是社团文化建设的目的之一。强化社团管理,是对学生的负责也是对国家的负责。

参考文献:

篇13

2.从对社团的具体管理策略的角度讲

(1)施行三种机制,提升社团品味

在社团以及社团负责人中引进竞争机制、奖励机制、淘汰机制。实现这三种机制的载体为对社团以及负责人实行综合测评法。由社团管理委员会对社团以及负责人的各项工作制订详尽的积分细则,按照积分细则,每个月对社团以及负责人进行一次综合测评。首先,根据测评成绩,按照社团类别(公益、学术、文艺、体育四大类别)进行各类别的内部排名并予以公示,引发同类别社团之间的竞争,然后进行全校性不分类别的社团排名并予以公示,激起跨类别社团之间竞争,用良性竞争促发展。奖励是引导竞争的最佳方法。为了使竞争的效果最优,社团管理委员会将对测评优秀的社团以及个人进行政策、荣誉、物质上的奖励,鼓舞其再接再厉,同时激励其它的社团和个人不断的向优秀的目标奋进。没有惩罚就缺少压力,除了奖励之外,淘汰机制也被引入社团管理。对于每年年终综合测评总成绩为末五位的社团,限期进行整改,整改期过以后,由社团管理委员会评估验收,验收之后将评议为确实没有活动开展能力或者不具备运行条件的社团予以淘汰,终止注册。通过以上三种机制综合实施,进一步促进社团纵向发展,增强社团存在的意义,提升社团品味。

(2)加强学习交流,促进团结协作

目前高校社团存在独立性较强,社团之间联系较少,缺乏经验交流,社团联合开展活动的机会不多,社团负责人的素质不高等问题。造成许多社团盲目发展,重复建设,长久处于自己的圈子里面,很难找到发展的突破点。针对此种现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改善:

①社团管理委员会每学年组织社团述职大会。各社团负责人向大家陈述一年中本社团的管理模式、活动开展情况以及一些经验和教训。通过此种正式严肃的形式,让各社团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认清社团本身存在的问题,并从中找到改正方向,为后期的发展寻找目标,促进社团之间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②社团管理委员会每学年组织举行“社团交流节”。交流节的内容以轻松、愉快的形式(例如:茶话会、趣味运动会、篮球赛等)展开,参与对象不仅为本校社团,还可以联系其它高校社团。在欢乐的气氛中,社团负责人互相交流,分享经验,讨论困难,解决社团发展中的许多实际问题,也增进各社团之间的友谊,为后期联合开展活动做下铺垫。

③由学校倡导、组织开展以丰富全校学生生活为主题的社团活动月。在学校统一规划下,全校社团共同参与,不限形式、不限风格,鼓励社团联手,发挥自身特点,表现自身优势,使各项活动的开展系统化、优质化、规模化,扩大活动的影响力,增强活动成效。

④社团管理委员会每学年组织举行“社团干部训练营”。通过理论知识讲解、专业训练、野外拓展、企业参观、活动实践、论文分析等形式增强社团干部的基本素质,培养一批社团活动精英。

(3)提高意识,加大投入,改革会费管理模式,扶持精品活动

学校相关部门要意识到社团活动的重要性,对于学生社团要从组织上给予重视,政策上给予支持,工作上给予关心,活动上给予指导,资金上给予倾斜,努力为社团的发展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特别是在场地使用、活动设计、经费支持、指导老师聘请等方面要为社团工作创造条件。

①学校应该根据情况,加大投入力度、努力改善学生社团的办公条件和活动条件,添置必要设备和物质,通过组织的力量帮助社团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为学生社团工作有效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