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技术

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技术范文

发布时间:2024-03-30 10:10:0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技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技术

篇1

数字化转型主要是通过数字技术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改造过程。在生产、管理、运营、营销方面上应用数字化,能够促进国有企业尽快实现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然而国有企业的管理者也要认识到数字化转型在给国有企业经济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国有企业经济也将面临较大的挑战,因此,国企管理者需要积极地应对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变化,提升国有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1.数字化转型对国有企业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

1.1数字化转型给国有经济带来的机遇

激发国有经济增长的动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消费的效率和形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数字化转型从多方面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拉动国有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式,拥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很多国家都将数字经济提高到了较高的战略地位,政府部门也相继制定了相关数字化转型的激励政策,能够为国有企业开拓良好的市场环境,大大的拉动国有企业经济的发展。同时,数字化转型能够提高投资的活跃度,在建设数字经济的过程中,在研发前沿技术和基础设施方面于需要投入较大量的资金,数字经济的预期收益会增加投资的数额,提高资本的流通速度。为国企经济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在科学技术水平日益提升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数字化转型能够突破时空上的限制,使得国际经济交流变得更加密切,加快了经贸往来交易的速度,能有为国有企业经济的发展提供较大的空间。能够提升国有企业的管理效能:企业在保持持续的规划、运转和调整中实现既定的目标,获得收益和成长。数字经济的出现,为企业的运营和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机遇。通过现代技术的革新,能够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更加智能化、科学化、现代化。

1.2数字化转型给国有企业经济带来的挑战

跨行业、跨区域的发展:在数字化转型经济背景下,对国有企业的经营方式和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字化转型可以说是传统经济和现代经济的一个分水岭,一方面传统国有企业会面临被替代、被淘汰的经营风险,由于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的应用,能够提供比传统国有企业更优的服务和商品,因此对于传统国有企业经济来说是一个较大的挑战。例如现代市场经济中能够提供甚至优于传统经济中企业提供商品和服务,给传统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发展挑战。从现阶段市场经济形式来看,传统实体经济的消费额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信息服务业、咨询行业也处在被替代的经营风险。另一方面,数字化转型中经济融合、跨界业也加快了竞争格局的变化,在传统经济市场背景下企业探索的相关领域也不同,为数字化转型提供了较大的发展机遇。例如谷歌、百度等互联网企业在无人驾驶、导航、地图开发等领域的研发,也提高了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国有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信息传统的安全性和及时性: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机遇与风险是并存的,国有企业只有通过准确的信息来对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判断,对机遇和风险进行合理的把控。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加快了信息的传递,也对国企辨别。获取信息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有关国企的负面信息传播的速度会变快,因此国有企业就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维护自身企业的形象。与传统渠道传递信息一点对多点的模式相比,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传播信息具备多维度、多点的特征,因此传播负面信息的速度也较快,因此国有企业必须有较大的应对能力。同时,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会存在一些失真、虚假的信息,对判断和分析经济环境的能力起到了负面性的影响,开发互联网环境中涉及到大量复杂的信息,也存在着一些不真实的信息。信息失真、扭曲严重影响企业对经营环境的正确性分析,会导致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发生偏差。延缓了获取信息的及时性,不能紧紧抓住良好的发展机遇。

2.数字化转型下国有企业经营的难题

缺乏对数字化转型的正确性认识:数字化转型既是对技术进行的更新,也是全方位对经营理念、战略、组织和营运进行的变革,主要是从全局的方面来谋划。现阶段很多国有企业有着比较强烈的数字化转型意愿,但是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路径和战略目标并不是很清晰,主要将重点放在了如何在生产端引入相关信息系统,并没有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来进行综合性的谋划,高层管理者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也没能达成共识。同时,数字化转型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是一项系统复杂的任务,对国有企业提出了人才培养、业务能力建设和技术创新等方面新的要求,一部分国有企业并没有重塑组织和完善相关制度,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也没有明确部门之间的权利和职责,激励奖罚制度和考核制度也不够完善。数据资产应用范围不广泛:数字化转型从实际上来看是国有企业对数据资产不断积累、应用的过程,在数字化转型的经济背景下,国有企业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如何对数据价值的合理利用、加工。现阶段对数据应用方面,很多一部分国有企业还处在感知阶段,并没有进入到行动阶段,尚未形成一个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全流程的工业数据链;在内部各个业务系统中散落着分布不同数据资源,在过程控制层和底层设备层之间不能进行及时的沟通,引发了“数据孤岛”的问题出现;融合外部数据的能力不高,不能对数据的更新与分布进行全面、及时地感知。目前由于受到数据的质量、规模、种类方面的限制,一部分国有企业应用数据还处在起步阶段,在风险控制、精准营销方面还缺乏广泛的应用,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缺乏从决策性和预测性的分析,不能都会数据资产的潜在价值进行合理的挖掘。缺乏数字核心技术和第三方服务:传统产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会存在成本较高的问题,也会面临供给数字核心技术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在战略架构设计、咨询和数据运营等任务方面缺乏应该有的承担能力。同时由于市场上的大数据、软件和云计算服务商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也就加大了国有企业选择的难度。明显的数字鸿沟:传统国有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会存在比较突出的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很多国有企业并不具备较高的数字化水平,智能化和网络化的基础相对薄弱,虽然对数字化转型有着比较强烈的意愿,但是有时会受到资金、人力方面的限制,这就会严重影响数字化转型的进度。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互联网的建设在功能完整性、行业覆盖面、模型组建系统性等方面还不够先进,在行业内还存在着较大的数字鸿沟。

3.国有企业应对数字化转型的对策

转变生产经营管理思维:一方面国有企业的管理者要提高员工对数字化的认识,现阶段有一部分国有企业的管理者认为通过数字技术就能够实现企业数字化转型,其中主要原因是由于缺乏对数字化转型的正确性认识,因此就需要对数字化转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环境下,技术与人才的合理搭配是比较重要的,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并不能盲目地追求先进技术,不能简单地认为数字转型就是机器代替人工,而是要综合考虑到人工和机器相互配合,调动起员工在更新产品、日常管理等方面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另一方面,随着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和习惯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国企管理者也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产品服务,重视消费者体验,培养国企员工社会责任意识,在消费者中树立良好的国企社会形象,带动消费者消费。鼓励员工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提出大胆创新的改革理念,并积极吸取员工提出的合理化意见,在数字化转型中提升员工的归属感。提高国企的生产经营能力:一方面对风险和创新进行正确的衡量。数字化转型对国有企业的交易结构、运作结构和成本结构带来的较大的创新和改变,使得传统国有企业从原来以服务和生产为核心体系向数据和信息为核心体系转变,因此,在转变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风险,国有企业要对这些风险进行正确的衡量。另一方面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需要国有企业决策者应该具备较强应用数字思维的能力,创新性数字化思维可以提升国有企业的竞争优势,能够积极应对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挑战。建设高效的数字技术供给体系:国有企业在数值化转型的经济背景下,需要建设一个数字经济创新平台,提升自身技术创新水平,特别是提高基础理论研究创新水平和原创创新技术水平,加大对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研究力度。对全球平台和人才资源进行整合,加大与全球科研机构进行紧密合作,推进融合性创新和数字技术原创性研发。制定任务明确、目标清晰的数字化转型策略:国有企业设定数字化转型战略目标不能采用传统的方法,要组织企业员工、管理层和董事会召开座谈会,聘请新兴数字技术能力较强的人参与数字技术的研究工作。在选择数字转型路径的过程中,国有企业要选择自上而下的局部尝试和顶层规划并行的方法,在发生局部突出的时候,要坚持“客户优先”的基本原则,积极采纳客户提供的合理解决方案。国有企业可以应用联合项目组的方法,来制定出一个统一高效的数字化转型推进机制。强化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方面的支持:对政府服务进行优化,提升政策的精准度,对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进行统筹研究,对土地、人才、金融和财税方面的政策力量进行整合,全面推动国有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同时在取得财税支持上,需要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统筹,加大对各级财政资金的引导力度,这样可以为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国有企业需要探索成立传统产业数字化发展基金,推动各级政府产业基金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与社会资本合作设立数字经济发展相关投资子基金;积极落实数字经济领域的相关惠企政策,确保落地见效。

篇2

随着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出版企业化改革的推进,出版社作为市场竞争主体之一,日益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时至今日,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出版产业无论从业务流程乃至生产成品都处于数字化转型之列。2006年在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数字化出版、数字出版技术作为创新科技被重点列出,“数字化方向已成为出版行业未来发展不可逆转的事实”。[1]

何为媒介?其意主要指:第一,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其二,信息传播的主体、中介物、工具、渠道或技术手段。这里所说媒介主要运用后者的含义。与媒介一致,出版媒介也可分为两种:一是具体出版内容的介质,包括有书籍、杂志与报纸等。二是指生产以上的介质的组织,包括有出版者、杂志社、报社及出版集团等。而本文运用的则是前者的含义。今天网络化传播、数字化生产与数字化内容为主要媒介的新型化产业已转变了人们的阅读环境与习惯,现代人阅读方式已从传统纸介质转向了新兴媒体,应时代潮流出现了在线阅读与电子书等数字出版的新载体。近年来,我国数字出版产业迅猛发展,产业链日趋完备。在新兴媒介技术推动下,出版业由传统产业向数字产业转型已成为必不可挡的趋势。在这种局势之下,为促进出版业可持续发展,完成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对接、融合,发挥各自优势已势在必行。

1 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概念界定及发展态势

众所周知,传统出版产业的发展优势不可小觑。传统出版以传统纸质书籍为媒介,具有严格的出版、发行、传播等规范与流程,又有严格的内容采写、编辑、印刷等程序与规范,拥有极为完备的组织机构,训练有素且固定的采编、发行队伍,以及完善的信息采集与体系。因此,传统出版物内容在读者中的认可率极高,极具权威性。传统纸质图书易于保存,便于携带,方便阅读,再现性极强,给读者留有宽泛的思考空间,有益于读者更深层面的思考,更有益于知识的推广和传播,处处体现着出版业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

所谓“数字出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张立在2005年首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中对其下定义为:以数字化技术从事的出版活动。宽泛而言,则是指用二进制技术操作出版社的各个环节,作部分当属于数字出版之列,其中有原创作品、编辑加工、印刷复制以及发行销售,甚至阅读消费都需以数字化的方式进行。

数字出版的信息都储存在网络上和计算机上,信息储存量远远高于传统出版,且网络储存不受时间、文化、地域等限制,人们上网查找所需资料极其方便。当前智能手机及电子阅读器都可大量储存数字出版物,为读者而提供了宽广的选择领域。采取数字出版将比传统出版纸质印刷更加低碳环保,更加有益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我国第一家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于2008年在上海张江成立,之后全国各地诸如天津、湖南、陕西、杭州、江苏、广东等9家国家级数字出版产业陆续获批建立,数字出版联盟也于2010年在北京成立。由北京出版集团提议成立该联盟获批建立之后,获得国内技术服务商与传统出版商约40余家的广泛支持,该联盟对数字出版产业的赢利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当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科技联盟、产业园、基地等数字出版创新体系已初步建立,虽处于起步阶段,但为数字出版未来发展创立了良好的环境。

自数字出版物产生之后,人们对各类阅读器热衷起来。例如,在亚马逊有惊人销售业绩的Kindle,以及2010年苹果公司推出的iPad平板电脑,这类新终端、新业态的出现深刻改变了读者的阅读环境,毋庸置疑对数字出版物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2 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优势趋向

同传统出版相比较,数字出版具备了出版周期短、价位低、阅读空间大,出版领域扩增,出版、印刷、发行同步,查阅、检索便捷等特征。数字出版以其独有的技术优势,向传统出版提出了挑战。甚至有人曾预言:传统出版将完全被数字出版取代。不管言语是否真实,但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造成的冲击不容小视。从另一层面也道出新的发展态势,即数字出版正以渐趋渐进的速度进军传统出版领域,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必然趋势。其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赢利模式的多样化

伴随数字出版的产生与发展,传统出版产业的营销与赢利模式愈加显得薄弱与单一,传统出版产业只依赖版权与书籍销售分成的赢利模式已无法满足出版企业对利润的追求。自数字出版产生以来,互联网期刊、电子书与数字报纸等产业促使出版产业的赢利模式变得多样化。譬如电子书可通过网络向读者提供销售服务,或由内容经营者销售给机构用户,在产业链上各个环节可按照比例分成。“数字图书作为内容产品,通过读者付费阅读获得收益,Kindle和iPad目前均采取此种模式。此模式为数字图书基本收入模式,其业务形态更接近于纸质书。”[2]电子书产品形态与形式的多样化,可以促成销售形势的多元化,赢利模式也将变得丰富多彩。此外,电子书还可以激发读者购买纸质图书的欲望,甚至在电子书搜索的同时,因广告服务,诸多原创网络文学等也将能够促进电子图书的赢利模式。因此,更多的赢利模式将更多被创造出来,彼此并存,利益分配、定价决策与定价权也将更加多样化。

2.2 产业链条的多元化

传统出版的基础是产业分工,主要包含有产品的出版、印刷、发行、销售等环节在内的基本产业链。伴随着数字媒介的出现,传统出版逐渐向数字化转型,产业链也将不断得到补充与完善。“数字出版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包括:内容创作―内容加工―内容出版―内容―内容投送、传播、销售―消费者。”[3]数字媒介应用于出版产业,这将导致出版产业的产品类型急剧增加,譬如电信运行商、版权商、广告商、软件开发与系统集成等技术提供商,甚至广告商与银行等企业都可通过提供各种服务纳入到这个产业链当中。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对接与融合,若数字化技术完善可形成独自的“内容+渠道+终端”这一极为完善的电子书产业链,对电子书产业链进行全面布局与规划,企业将能够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同时又增强企业品牌的影响力,使企业处于同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2.3 管理模式的新型化

传统出版向数字化转型可促进管理模式的变革。“数字化产业基地的建立有利于在一定地域空间里落实数字出版产业的各类优惠政策,从而推动整个产业的进步。”[3]今天传统出版的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数字出版基地因聚集性而产生的产业需求,实现“智力与技术的结合是传统出版实现转换与超越的关键”,[4]这一关键就在于数字化转型。数字出版产业具有数字化传输、内容与生产三大特征,囊括了诸多产业种类,甚至包括了信息服务业与电子制造业。数字出版产业链涉及领域越宽广,构建适于数字出版产业基地的管理模式就更加迫在眉睫。数字出版具有诸多产业融合特质,在众领域中应建立起相对应的管理部门,形成一个主管多个部门相协调的基地管理体系。除此之外,数字出版产业还应当建立集资金、政策与技术于一体的公司化管理机构,以便汇集、落实各种优惠政策和便利条件,使数字出版产业无论在技术研发或融资方面都将得到更直接、更专业的服务。精确分工的管理体系向数字出版产业提供极为精准的服务,为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夯实坚固的基础。

3 “数字转型”中亟须解决的困境

当前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由于诸多资金、技术、资源等各方面条件的不足,因而面临着客观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分析归纳,总结出以下需待解决的困境:

3.1 资金匮乏,融资渠道狭隘

事实上,资金问题是当前出版单位发展数字出版的重要瓶颈。内容资源丰富、资金雄厚的大型出版集团数字化转型的速度较快,能从中获得更多利益。然而对于资金资源不足,融资渠道狭隘的部分传统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则非常缓慢,甚至部分出版单位望而却步。依托于高新技术建构起的数字出版产业,本质上实属资金密集型产业,在起始阶段,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研发核心技术。从目前境况来看,传统出版企业常因回款和库存等原因,资金周转期较长,对于新媒体技术研发中资金缺口问题无法填补,造成了传统出版数字数字化转型进程严重滞后。

3.2 尚未形成标准化管理体系

网络出版标准化、出版数据标准化以及出版物流系统标准化等是数字出版产业标准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化问题是制约我国数字化出版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数字化出版尚处于起步阶段,整个产业形态尚未形成,其标准化的制定还未得到真正统一。倘若在没有清晰认识数字出版标准体系的层次框架,对数字出版标准体系的脉络还未认真梳理之前就对数字化标准进行制定,这种盲目行为极大可能不利甚至阻碍数字出版的发展。当前,国际针对数字出版制定出标准体系包括《数字版权保护标准体系》《动漫出版标准体系》《数字出版标准体系》《数字印刷标准体系》等,这是一套在明确数字出版产业层次框架后制定出的相互支撑、联系的标准体系,而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尚未制定出同国际水平相当且完善的标准化的管理体系。

3.3 数字出版人才缺乏

数字出版人才既要谙熟数字出版规律,又要具备优秀的文化修养;既要适应新媒体技术下大众文化传播的多元化趋势,又要具备解决数字出版实际管理与运营中出现问题的解决与创新能力,又能在文化创意相关行业,如影视制作、媒体传播与出资出版等方面,从事信息资源平台集成定制服务、数字出版规划与推广、多媒体信息表达、数字版权保护与交易、创意策划等岗位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传统出版企业员工缺乏对数字技术的掌握,其工作主要集中在编辑与出版的流程。因此,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大量引进数字出版复合型人才乃重中之重。对于编辑人才而言,在专业素养、知识结构、能力等方面,数字出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必须具备编辑、出版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其次,熟悉数字化出版编辑技术。第三,要具备利用网络推广营销与策划产品的能力。实际上,当前很多出版企业已经设置了数字出版部门,但从业人员多以学计算机技术为主,对出版、编辑理论知识严重匮乏,极难为企业提供数字出版的技术支持。

4 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创新及对策

面对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过程中出现的资金匮乏、融资渠道狭隘、标准化提供尚未形成以及缺乏数字出版复合型人才等这些亟待解决的困境,笔者在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 增加投资,加快自主创新,走品牌化之路

数字出版企业具有人才、技术密集型的特质,这类产业都需大量资金投入,用以保证研发新核心技术或人才招聘。数字出版企业在初始阶段投资大、产出小,属于正常现象,切不可专注于收益而在发展数字出版产业的道路上徘徊不定。数字出版企业在充足资金的保证下可研发新的核心技术,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使企业各层面如服务理念、技术机制、盈利模式、出版内容等得以创新与提升,增强其运行层面的竞争力。传统出版企业应重点关注国内外数字出版的新动向,加快推进数字出版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实现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此外,出版企业的良好形象打造也需大量资金的投入,品牌化之路也是出版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出版企业在研究客户的消费需求方面投入一部分资金,掌握读者的需求与心理,使读者对该企业形成良好的认知,因而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另外,资金雄厚的出版企业可以多吸纳技术复合型人才,或与技术实力强大的公司合作,抑或在资金或技术方面联合新闻出版单位,这样可以增强核心竞争力,营造良好的技术氛围,携手迈进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之中。

4.2 构建标准化数字出版管理体系

目前,关于数字出版管理标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已将此列为四大工程首要解决的问题。但我国数字出版目前决不能盲目制定标准,否则因定位不准而使标准缺乏严谨性将极为有害。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新闻出版行业标准管理办法》中指出,标准的立项必须获得专家的论证。制定行业标准还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一致,而传统出版企业是内容的提供商,在数字出版行业里处于领导地位,因而制定标准需要传统出版的参与。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制定数字出版管理标准必须要尊重市场运作规律,围绕社会关注的热点制定标准,满足客户要求。基于此,数字出版管理标准的制定才能符合该行业的发展需求。该标准的制定需要众多出版专家与信息技术人员加入其中,以保障制定出的管理标准能够使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平稳均衡。

4.3 吸纳复合型人才,提升核心竞争力

当前,数字出版的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数字出版以技术为核心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谙熟编辑、出版流程,更要具有熟练操作技术研发、版面设计、网络编辑、营销发行、数字产品设计、版权引入等各方面的技能。构建复合式数字出版人才队伍,其一要引进,其二要培养。此外还要构建起相关从业人员的考核录用机制,这种措施既能加大竞争机制的建设步伐,更能增强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传统出版企业在发展数字产业时,对于人才建设要制定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策略。在传统出版企业从业的新媒体技术人员与数字出版创新人才,在职称和待遇方面要增加政策保障,这样可解决人才流失问题。此外,还可采取人才引进策略,以高薪和福利政策吸引人才。数字出版运营与技术研发的复合型人才队伍的构建,对提升整个出版行业的经营管理与技术水平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耿丽萍.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对接――第二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部分嘉宾发言观点辑要[J].中国编辑,2007 (05).

篇3

伙伴关系全面升级

进入云计算时代,曙光与NetApp都在积极转型,应该都可以称得上是云基础架构供应商。曙光的产品线更丰富一些,很多人了解曙光都是从它的高性能计算产品开始的。在提出“数据中国”战略后,曙光的产品布局更加全面,从服务器到存储,从虚拟化到云计算,从软件到大数据,一个完整的软硬件堆栈呼之欲出。作为“数据中国”战略重要的产品支撑之一,存储也是曙光的发力点。

无论是从满足用户需求的角度,还是从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角度考虑,曙光目前最迫切的需求是更好地掌握底层核心技术,不断丰富和完善存储产品和解决方案,在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存储技术领域取得先发和引领优势。曙光先后与国际厂商乔鼎资讯、NetApp进行深入的战略合作也证明了这一点。

国家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特别是在IT领域,实现自主、可控、安全是很多企业努力的方向。这一有利的大环境也激发了曙光的斗志,为曙光的二次起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国外厂商来说,在这一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巩固在中国的本地化发展,深化既有的合作伙伴关系是一个新的课题。从实际情况看,中外厂商的合作模式正从简单的销售层面的合作逐渐转向更深入的产品和解决方案的研发,以及共同的市场推广。这种将国外厂商的先进技术,与中国厂商本地化、定制化的经验相结合的模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IBM、HPE、戴尔、EMC等都在这么做。

作为老牌的存储厂商,NetApp为了在云计算时代继续巩固原有的领先地位,也致力于在一些新的领域和方向上取得突破。NetApp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张思华介绍说,NetApp是全球闪存业务增长最快的公司,还进入了Gartner闪存产品魔力象限的领导者象限。另外,Gartner也是软件定义存储的先驱,其存储操作系统ONTAP的市场份额一直保持业界领先。

从未来的发展看,NetApp希望从一个存储厂商华丽转身为以软件为主导的数据管理企业。从产品的研发、合作伙伴的选择等方面,NetApp正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前行。NetApp目前的战略核心是“Data Fabric”。按NetApp高级副总裁、亚太区总裁瑞克・史克菲尔德(Rick Scurfield)的话说,以前数据都集中在用户本地的数据中心里,但是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数据已经无处不在,而NetApp就是要通过“Data Fabric”战略的实施,让用户可以在任何地方方便地使用、管理数据,并确保数据的安全。从这一点上看,NetApp的“Data Fabric”战略与曙光的“数据中国”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可能也是双方能够紧密合作的最重要的基础和前提。

张思华强调说,NetApp一直将中国视为最重要的市场。加强本地化发展并不像嘴上说说那么容易。除了密切与中国本土渠道合作伙伴的关系以外,NetApp也在考虑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能够更准确地把握中国用户的需求,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曙光无疑是一个理想的合作伙伴。双方都有存储的基因,对存储未来的发展趋势有相同的判断――软件定义存储将大行其道,而且NetApp的技术与曙光定制化解决方案的能力可以实现互补,这些都是促进双方进一步合作的有利因素。

接下来,NetApp与曙光将在市场、销售和渠道等方面携手并进,共同推进软件定义存储产品与服务的广泛部署和应用,打造新时代中国市场的数据管理合作伙伴生态系统。

软件定义存储是方向

在云计算时代,存储技术的更新步伐更快了,软件定义、分布式、超融合、全闪存成了存储技术变革的主要方向。NetApp与曙光为什么选择将软件定义存储作为突破口呢?

“实践已经证明,云是大中型数据中心的主流架构。”曙光公司总裁助理、存储产品事业部总经理惠润海这样说,“从云计算到大数据再到当前火热的人工智能,其背后的推动力只有一个,那就是数据。数据只有流动之后才有价值,而数据流动最主要的支撑者就是存储。我们对未来存储市场的发展很有信心。”

IDC的数据显示,中国存储市场仍然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增长率达到9%,其中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就是软件定义存储,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0%左右。得软件定义存储者得天下。正是看到了这一市场的潜力,而且也是NetApp自身的技g特长,NetApp才加大了对软件定义存储市场的投入,并选择曙光作为合作伙伴。“曙光在高性能计算、城市云等方面的优势,与我们的ONTAP软件能力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对软件定义存储,以及混合云的应用需求。”张思华表示。

存储最关键的还是性能和效率。惠润海认为,从资源池化能力和程度方面衡量,存储是最弱的,所以才会出现大量存储孤岛,让用户备受煎熬。“数据的分散存储、管理给深度学习造成了困难。实现数据的流动对存储来说是一项严峻的挑战。”惠润海表示,“应对这一挑战最有效的解决方案就是软件定义存储。软件定义存储可以进一步提高存储的灵活性和效率,其开放性可以避免用户被存储绑定,便于数据的迁移、备份、容灾和挖掘。”

张思华介绍说,其实早在半年前,双方就已经针对在软件定义存储方面的合作进行了深入沟通和交流,并且在产品和解决方案的研发方面开始了合作,双方都为此投入了大量资源。双方的合作目标之一就是推出一类新的软件定义存储产品。

惠润海表示:“曙光原来拥有软件定义存储产品,也推出过软件定义存储整体解决方案,但是整合深度不够。这次双方合作将推出一个全新的软件定义存储产品线,主要是面向中国用户的需求进行定制开发,目的是扩大软件定义存储的应用范围,增强应用深度。我们计划首先针对大中型数据中心用户销售新的软件定义存储产品。”

文章开始提到的曙光与乔鼎资讯成立的合资存储公司,将以Server SAN、超融合和闪存等产品为主要开发对象。惠润海肯定地表示,合资存储公司的存在并不会影响曙光与NetApp的合作,双方研发的存储产品并不冲突。

乔鼎资讯曾表示,将对曙光开放其核心技术。记者也特意询问了张思华,NetApp是否会对曙光开放其存储软件的源代码。张思华表示,暂时没有这方面的考虑。

NetApp与曙光合作十年之后有了这一次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全面升级,在彼此眼中,双方都是不可或缺的:曙光将成为NetApp中国市场最佳软件定义存储合作伙伴之一,享受伙伴优惠待遇;曙光也将在云计算中心业务中将NetApp的技术列为战略性合作首选方案。

数字化转型答疑解惑

NetApp与曙光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有技术、商业、市场等诸多方面的考虑,但最重要的一点不能忽略,就是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这是当今所有领域的企业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福布斯》的统计数据显示,到2018年,全球2000强企业的首席执行官中,将有67%把数字化转型作为其公司的核心战略。

篇4

三是通过聘请高端市场营销副总监,网罗高端市场营销人才,精准把握市场营销方向,集中输出公司核心产品和业务,助力公司营销模式转型升级;

四是以营销协同机制为支撑,加强市场商机、投标、合同签订、回款的全链条营销协同管理;

篇5

中图分类号:G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6)07-2-0072-02

号称“互联网第一大报”[1]纯粹以网络形式出现的新秀《The Huffing Post》由社交名流里安娜・赫芬顿于2005年创立,仅用6年时间就迅速崛起。美国市场研究公司ComScore 2011年6月提供的数据显示,5月份《The Huffing Post》的月独立用户访问量首次超过《纽约时报》,成为全球浏览量最大的英语新闻网站。[2]2011年1月,它的独立访问量达到2800万,接近国际主流报纸《纽约时报》3000万的访问量,意味着它已经跻身主流媒体。[3]同年5月,它的月独立用户访问量首次超过《纽约时报》,成为美国阅读量最大的新闻网站之一。AOL员工布拉德・加林豪斯在Twitter上写道:“6年战胜了100年”,这意味着《The Huffing Post》仅仅用6年时间就成功超越拥有100年历史的国际老字号媒体《纽约时报》。

一、《The Huffing Post》的制胜之道

(一)开放互动的采编理念

互联网的一大特点是技术进步带来的开放、多元、互动,用户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参与传播过程,甚至成为信息的生产者,产生UGC即生产型受众。网络媒介低门槛、把关人弱化等特性,赋予用户普遍的信息权,使“人人都有麦克风”和“人人都是总编辑”成为可能。

《The Huffing Post》把互联网的开放、互动思维融入采编过程。从它2012年6月对外公布的数据可知,该网站有500位专职采编人员、3000多位博主和1.2万的公民记者。[4]其吸引流量和注意力最大的保障是实名认证的高端博客作者和用户产生的高质量的评论。它的博客不计酬劳却定期为网站贡献深度专业充满洞见的评论,作为各领域成功的领军人士,为网站提供高质量内容。此外,读者每个月能产生多达200万条的投稿。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The Huffing Post》发起了Off The Bus项目,发动约1.2万名公民记者参与总统大选报道。赫芬顿把这种有群众参与制作的新闻模式称为“分布式新闻”。这种用户参与采编的开放理念不仅使《The Huffing Post》拥抱公民新闻的免费资源,降低采编成本,而且契合新媒体环境下受众角色由被动转向主动,成为新闻的制造者、参与者的转变。

(二)多元关系型传播渠道

互联网海量信息时代,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李普曼在《公共舆论》一书中强调,外面的世界太复杂,我们面对大量复杂的信息,而我们的时间精力及亲自体验的可能性太有限,所以必须依靠媒介的作用帮我们展现那些对生活非常重要的信息。新闻便捷有效地到达受众变得尤为必要。

《The Huffing Post》与社交媒体的嵌入和深度整合,大幅度提高了新闻的影响力和社会价值。社交网络的兴盛,把人们带入了关系型社会,对于受众,最正确的定义是将他们定义为“社会的”人而不是“非社会的”人。[5]124人们更愿意通过关系对象分享和推荐的超链接中发现新闻,并且参与新闻的传播和制造。《The Huffing Post》积极与主流社交网站如脸谱网、推特网等合作,进行内容推广,每篇文章都提供一键分享按钮。这种关系型传播渠道,以“借鸡下蛋”的方式,提高了传播效率,扩大了内容和品牌影响力。此外,在跨屏传播时代,还应积极移动客户端来开拓和扩展移动传播渠道,多渠道信息传播模式满足用户随时随地发现、浏览、参与新闻传播的需求。

(三)注重用户体验 增强用户黏性

新媒体的开放性和互动性,已经使被动性的受众转化为主体性用户。围绕用户需求提供优质服务、完善用户体验是增强用户黏性,培养忠诚用户、吸引潜在用户的法宝。

《The Huffing Post》对用户体验的注重和完善,体现在吸引、方便用户积极参与新闻内容生产、评论、分享的技术设计上。文章设有主流社交网站的一键分享按钮,文末设置评论窗口,评论内容可以同时同步分享到社交网站,并开发不同应用程序满足相应移动终端用户的需求。它通过让用户获得参与感、重视读者评论、满足用户移动化需求等完善用户体验,增加用户黏性,培养忠诚用户、吸引潜在用户。

(四)运用网络资源和技术的运营模式

在由互联网的分享性和开放性营造的免费的氛围中,想依靠广告收入实现盈利,这种运营模式是艰难的。为降低编辑成本,提升用户访问流量,《The Huffing Post》在两方面做得特别出色:一方面是其对免费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对已的新闻重新进行编辑整合,以此来吸引注意力和用户阅读;另一方面就是重视运用搜索引擎核心技术。网站的相同之处在于都对搜索引擎有依赖。在海量信息的网络世界里,搜索排名的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新闻信息能否被阅读和传播。《The Huffing Post》有一套核心技术,能够使搜索引擎优先搜索到自己网站新闻提供的关键词。[6]在搜索引擎上排名靠前的大多总是来自《The Huffing Post》网站上的内容。因为《The Huffing Post》的工作人员可以利用“实时流量分析系统”快捷地找到网络迅速传播的内容,并对内容的传播情况进行连续测评,并依据测评结果对自家网站的呈现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从而迎合用户的阅读喜好。

二、报纸数字化转型成功的借鉴策略

2016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今年是中国互联网发展20年,互联网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互联网用户实现了从零到6.3亿的突破;互联网越来越移动化:移动互联网发展成为主流趋势,并超越PC;互联网越来越互动化:传播的社交化、互动化、自主化成为主流趋势。

新媒体的崛起,使传统媒体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日趋激烈。传统媒体面临的困境主要来自两方面的压力。一是技术发展。新媒体的数字化呈现和交互的传播方式,提高了新闻采编和传播的效率,打破了传统媒体所需的人才、发行等的高成本壁垒。二是用户态度的转变。经济社会转型期,开放民主的社会氛围,价值文化多元等新形势,使得传统受众的参与感、主动性越来越高,这已经和传统媒体的精英启蒙的教化姿态相悖而驰。新媒体开放、平等、交互、多元的传播方式,正契合当下受众角色和心理状态的转变。基于上述认识,传统报纸的数字化转型需要:

(一)树立互联网思维,遵循新媒体运作规律

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因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开放性、多元性、互动性。所谓互联网思维就是突破传统报纸的采编理念和运营方式,紧扣互联网环境下的传播特点和用户需求来制作、传播新闻,并积极吸引用户参与其中。报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必须摆脱传统媒体固有封闭的思路,树立互联网思维,紧扣互联网传播特点,遵循新媒体运作规律。如案例分析所言,《The Huffing Post》紧扣互联网传播和运营的特点,体现出开放、多元、互动等元素,体现出其互联网思维,因而取得节节胜利。

(二)内容为王更要渠道制胜

在互联网的海量信息时代,用户的注意力才是最稀缺的资源。高质量的内容是留住用户的基础,而有效的传播渠道是内容到达用户的关键。因此,让内容通过多种渠道迅速有效到达受众,是网络数字媒体成功的重要环节。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传播的社交化、互动化、自主化成为主流趋势。跨屏传播、移动传播、社交关系传播无疑是新媒体行之有效的传播手段。如《The Huffing Post》积极与脸谱网(Face book)、推特网(twitter)等合作,进行内容的推广,并且移动客户端,以此来开拓移动化传播渠道,为使用移动终端用户特别是手机用户开发相应的应用程序,来满足用户的需求。

(三)树立用户为上理念,服务于用户需求

挖掘用户的阅读需要,洞察用户的阅读体验,建立用户体验数据库,为目标用户提供精准个性化的新闻产品及需求服务。新媒体时代的开放性和互动性,已经使被动性的受众转化为主体性用户,新媒体要想成功,就必须放下传统媒体以往高傲的姿态,围绕用户需求提供优质服务。《The Huffing Post》对用户体验的注重和改善体现在其在吸引、方便用户积极参与新闻内容生产、评论、分享的技术设计上,围绕用户需求提供新闻产品,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

(四)探索适合的盈利模式

报业数字化转型的成功道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运营模式需要根据自身特点进行摸索和尝试。数字化,既给报业带来了原有盈利模式的消解,探寻新的盈利模式也是数字化转型的探索目标和应有之义。[7]互联网的开放多元使个性化定制成为可能,大数据时代的聚合分析可以洞悉用户喜好,这些为新媒体的个性内容付费和分类广告提供技术保障。媒体除了采取广告营收模式和订阅费营收模式,还可以尝试多元化经营的道路,比如融入电商、影视、咨询服务等经营业务。

参考文献:

[1]林磊.聚合社群与推动交流――论博客网站赫芬顿邮报之特色[J].今传媒,2010(9).

[2]王冲.博客网站赫芬顿邮报的制胜之道[J].新闻传播,2013(8).

[3]胡泳.报纸已死,报纸万岁――报纸转型的关键策略[J].新闻记者,2011(11).

[4]贾金玺,马可.美国报业全媒体探索与启示――以赫芬顿邮报和日报为例[J].中国出版,2013(05).

[5]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第一版)[M].刘燕南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篇6

数字出版作为一种新业态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成为今后出版业发展的方向。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与传统出版到底有哪些不同?它的发展现状怎样?如何才能做大做强?国外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本刊就此专访了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数字出版研究室主任张立。

《新经济导刊》:您认为应该如何理解数字出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对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将产生哪些实质影响?

张立:从研究角度看,数字出版在推进过程中,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新媒体产业的蓬勃发展,如盛大、中文在线等;二是传统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我们已经看到,近年来传统出版业从出版工艺到出版介质再到出版物传播与流通方式的数字化转型,这个步伐正在全方位地改变着出版业的生存方式。数字出版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电子出版,包括CD-ROM等出版介质的革命,也包括激光照排等的出版流程革命;2000年前后互联网崛起引发网络出版浪潮,出版社纷纷开发各自的网站;到2005年,是这一轮名为“数字出版”的浪潮。值得一提的是:无论传统出版业的数字化还是新兴的数字媒体产业,两者已开始出现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的趋势。

中央提出要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这对数字出版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非常及时,也非常必要。改革前,传统出版单位大都是事业单位,虽然采取的是“事业单位,企业管理”,但仍然不是彻底的市场主体,只有打破体制机制上的束缚,进行转企改制,成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它们才能用经济和资本的手段做事情,实现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效益最大化,提高我国传统出版业的数字化竞争力。

《新经济导刊》:当前,我国数字出版市场初步形成了传统出版单位数字化、新兴数字媒体和国外数字出版巨头“三足鼎立”的局面。在您看来,谁更具有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

张立:我国出版业经历了传统出版、电子出版、网络出版、数字出版这么一个过程,报纸、杂志、出版社等传统出版业在新技术变革潮流中,每一次虽然都是积极应对,成立电子出版社、网站、数字出版事业部等,但并不太成功,主要是不符合互联网和数字化的特点。

从实践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公司、新媒体公司更是数字出版的受益者,它们抓住契机,遵循数字化规律和互联网特点,凭借技术和资本优势挤进了内容出版这一领域。在第一轮电子出版时代,清华同方的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从做内容的电子化加工起家,成为新兴的内容提供商,是数字化转型的成功代表;还有北大方正,做流程技术革命,也成功挤进了内容生产领域。第二轮网络出版时代,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迅速崛起,对传统的报纸出版产业造成了冲击。第三轮数字出版时代,内容原创平台商盛大文学、中文在线,以及做硬件的汉王成功崛起,代表了又一股新兴的数字出版力量。

国外出版企业数字化起步较早,它们经历过充分的市场竞争,产业集中度高,竞争实力强,实施商业化运作。如爱思唯尔、亚马逊、苹果、阿歇特出版集团、西蒙・舒斯特出版公司和圣・马丁出版社。这些数字出版商正向全球扩张,有的已经在中国市场分得了一杯羹,亚马逊的电子阅读器Kindle,苹果的iPad、iPhone,索尼的电子阅读器等都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所以,这需要国内的传统出版企业和新兴数字媒体公司加快发展,做大做强自己的数字出版实力。

《新经济导刊》:传统出版单位正在转企改制和数字化转型,但步伐有点慢,这当中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张立:数字出版是出版业的发展方向,但过程是曲折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传统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之所以比较慢,我认为有两点,一是缺乏创新,对新技术特点把握不清,都是做内容搬家,线下做原创搬到线上,也没有明确的商业模式,而新媒体面临的是一系列创新,没有创新是没有出路的;二是体制机制落后,对企业的产业化发展规划不到位,没有市场化的经营手段,不擅用资本说话。所以,传统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有利于数字化发展。

《新经济导刊》:新媒体企业一直尝试与传统出版单位合作,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请您对此进行分析?

张立:新媒体产业蒸蒸日上,非常成功。传统出版单位之所以对数字出版或者与新媒体的数字化合作积极性不高,这有它的现实考量。虽然,许多新媒体公司提出“二八分成”等看似有利于传统出版单位的合作方案,但目前数字化销售既卖不上数量,也卖不上价格,传统出版单位的数字化销售量和收入规模还很小,所以它们在数字化不能大量盈利的情况下,是不会快速进入数字出版的,因为那样风险很大。

《新经济导刊》:以电纸书终端起家的汉王科技经历了业绩和股价的“过山车”行情,现在寄希望于汉王书城;而盛大文学靠微支付盈利模式和版权运营打造数字出版全产业链,并准备在美国上市。请您解读一下这两家公司?

张立:盛大模式有两个特点,一是擅长用资本手段来做事情,用资本说话。技术和资本是永恒的话题,盛大的发展过程就是这样,先做人游戏取得成功,后又进军内容原创平台,收购起点中文网后,接着收购了红袖添香网、言情小说吧、晋江文学城、榕树下、小说阅读网、潇湘书院等一系列其他文学网站和工作室。

二是借鉴了网络游戏的思路和模式,基于互联网和数字化特点做内容产业。数字出版本质上是企业的数字化流程再造、内容生产方式的数字化革命。盛大文学是网络原创平台,线上做原创,生产方式也是数字化的,提供碎片化、娱乐化的文学作品,并采用特色激励机制,建立庞大的网络原创群体,同时也是网络消费平台,建立自己的商业模式。不足之处是对原创内容的审核把关,不像传统出版那样有三审制,这是新媒体的通病。

汉王也是我尊敬的企业,术业有专攻,依靠手写技术起家,对电子阅读器时机把握得好,手笔够大,铺天盖地做广告,很短时间把市场打开并成功上市,但发展后劲不足,导致大起大落,它的产品路线很值得深入分析。我认为主要有这么几点,第一,商业思路不清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卖硬件,卖技术,还是卖内容?应该有明确的定位。目前,电纸书的核心技术不在汉王手里,它只是把自己的手写技术植入到里面,技术创新点不明确,硬件是组装的,显示屏是别人的,内容也是移植别人的,商业模式也缺乏创新。

第二,礼品书的定位是否妥当?目前,产品定价偏高,上市后大量生产电子阅读器导致库存过剩,再加上高定价,无法进入大众市场。至于电子书包单单价格就不可行。现在汉王想做书城,同样面临大量竞争对手,这要看它对内容的熟悉程度、商业定位和盈利情况,目前汉王还是靠阅读器挣钱。任何尝试都是可以的,汉王是通过市场发展起来的,我不怀疑它对市场的把握能力,关键要把硬件和内容的结合点想清楚。

《新经济导刊》:目前我国手机用户已经突破9亿,手机阅读市场用户超过2.5亿,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都先后推出数字阅读平台,会不会对手机阅读造成垄断?

张立:这涉及到一个话题,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和顾虑呢?传统出版单位实际上就是内容提供商,发行渠道方面图书靠新华书店、报刊靠邮局,而出版单位、发行机构(除了邮局)、印刷厂都是新闻出版业内单位。数字化以后,媒体呈现融合趋势,技术条件使其他单位做内容生产成为可能,这就打破了原先的专业分工。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做数字阅读基地就是最明显的例子。但是从管理角度看,内容生产是有资质的,不是什么单位都可以做内容,必须经过相关主管部门的批准。另外,数字化后,传统出版单位也不要以“内容为王”为借口,画地为牢,墨守成规,要积极进行横向合作,特别是资本上的合作。

《新经济导刊》:商业模式和版权保护成为制约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两大瓶颈因素,如何有效解决?

张立:传统出版产业本质上是版权产业,如果没有版权机制,传统出版产业就不会存在,版权是传统出版产业赖以生存的内在利益机制。只有出版活动走到产业化时代,也就是金属活字印刷以后,版权机制才应运而生。互联网形态从某种意义上对传统版权机制带来了摧毁性的打击,互联网是开源的平台,内容多为免费使用,当然互联网上也可以卖版权的东西,但99%甚至99.99%的内容都是开源的,这与传统版权产业是不同的,关系到互联网时代的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

篇7

云是联接的延续

智能社会正在到来。这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巨变,今天我们还无法全面认识它的深度和广度。但有一点确定的是,信息通信(ICT)技术,是智能社会背后最重要的基石。

智能社会带来三个特征――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由于有了先进的ICT技术,这三大特征才能实现。在智能社会,终端是万物感知的触角,网络连接万物,而云则是万物智能的源泉。

下一个十年,将迎来云的2.0时代,企业是云化的主角,各行各业将在云中成长,各种行业云也将兴起。华为预计,到2025年,所有企业都会用到云的技术、云的模式,85%以上企业应用会被部署到云上。企业都会结合核心业务,探索最适合的云化解决方案。

华为依托二十余年的ICT经验,一直致力于与客户和合作伙伴一起构建高效、全联接的世界,帮助企业化云为雨,让云创造更大价值。而无论对于运营商还是企业,云化的核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设备与网络云化

设备云化即网络设备走向云化,实现“全分布式化、全自动化”,而网络云化则是将网络作为整体实现全局调度。

随着5G、IoT、大视频等新技术的出现,对运营商网络提出了更加敏捷、智能化的要求,而这一变化的基础就是NFV/SDN。华为依托对CT和IT的深刻了解,熟悉运营商网络所具有的复杂环境,能够精准判断、充分满足不同运营商在不同环境部署NFV/SDN的个性化需求。

今天,运营商整体通信服务收入放缓,但企业业务还处于高速增长阶段,是运营商需要持续发力的主要市场。针对运营商企业业务,华为提供端、管、云一站式端到端解决方案:通过SDN对整个网络资源进行统一、集中、智能控制,能实现管道带宽随选、弹性扩缩,形成企业到云端和Internet以及其他分支的桥梁;在企业侧,只需要布放即插即用的小盒子(CPE),按需选择VAS服务,企业即可获得所有ICT资源。

在数据中心方面,华为已经服务了全球超过830个数据中心,其中包括420多个云数据中心。数据中心Facility集成解决方案,帮助运营商建设一个敏捷、高效、绿色的数据中心,并节省投资,加快上市时间。

华为秉承“开放、演进、创新”理念,基于四地互联的云开放实验室,构建全面云化转型的解决方案集成验证基地,助力运营商商业成功。华为将2 GNEEC(全球网络演进与体验中心)(北京/深圳)、NFV Open Lab(西安)和SDN Open Lab(北京)、DC Open Lab(廊坊)四个开放实验室互联互通并统一运营管理,构建成华为云开放实验室。

此外,华为还将在通信展上展示最新的OceanStor Dorado V3全闪存阵列,它具备400万IOPS的卓越性能,在部件级、架构级、方案级提供了全面的可靠性保障,具备和华为其他存储数据互通能力,帮助客户构建高效的容灾方案,并融合业内第三方厂商存储,通过在线数据迁移,实现业务平滑切换到全闪存阵列。

业务云化

传统的语音和消息业务走下坡路,这些业务可以进行云化改造。但是,华为更应该让新业务在起点就是云化的,包括公有云服务、视频业务、IoT等,建立支持海量用户规模的能力。

云在塑造一切,各行业正在向纵深发展的数字化转型;在政务、医疗、教育等关系民生的重要行业,华为与运营商一起携手,深化合作,化云为雨,推动全社会信息化进程。北京通信展上华为将与运营商共同探讨云服务战略转型、关键举措,分享行业的成功实践经验。您将了解到嘉兴政务云的成功经验,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嘉兴50%委办局已经实现业务云化,市府办、市场监管局、社保局、国土局等关键委办局通过云服务和大数据,简政提效,惠民慧政。

视频已成为运营商基础业务。如何发展好视频业务,打造极致视频体验?华为认为,首先连接是基础,“高感知、高流量、高突发、高并发”的网络优化;其次要具备融合统一、灵活开放的、共享聚合的业务平台;再次是智慧、敏捷的大数据运营,提升运营效率;最后,要在产业链中延伸,打造视频生态圈,保障最佳视频体验。面向未来的华为大视频解决方案将走向融合视频的目标架构,统一、开放的平台给娱乐、通信及行业提供其所需要的丰富视频能力及完整的基础运营能力;支持生态,基于平台进行敏捷的视频业务及商业模式创新,标准云化架构支持弹性部署。华为致力于做最佳视频体验保障者,最佳视频运营集成商,最佳运营商视频生态合作伙伴。在助力运营商取得视频业务商业成功的同时,华为愿与视频产业伙伴一起共促大视频开放合作,共建大视频产业生态,共赢大视频美好未来。

IoT被广泛视为运营商的下一个战略增长点,一方面运营商面对着千亿联接的IoT大蛋糕;另一方面IoT的市场也让人困惑:运营商该如何参与、布局,找到合适定位?华为的物联网商业解决方案包括商业规划,生态建设,专业服务和1+2+1解决方案,基于运营商存量网络进行平滑演进,帮助运营商快速拓展行业市场,使能多行业IoT创新。

运营云化

运营商拥有数以亿计的用户和数以百万计的合作伙伴业务,要求其IT系统必须采用云计算架构,并且要从面向内部运营的支持系统,转向面向客户服务的业务系统。Telco OS是华为面向未来的数字化和互联网化趋势,提出的端到端使能运营商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和下一代运营系统,通过联动商业使能、资源使能和大数据以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对于最终用户而言它是电商化平台;对于运营商而言它是下一代互联网化开发运营系统;对于合作伙伴而言它是渠道和客户化开发平台。

面向不同客户的需求,Telco OS可以提供不同的途径来启动数字化转型:

CMO/CDO:商业使能――通过实时、全在线的数字商品生产、快速上市、客户洞察、精准营销、客户服务等流程,帮助运营商实现商业敏捷。

CTO/CIO:资源使能――使能ICT资源能力开放、实时按需用户体验、高效运维。

数字化转型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坚持以最终用户的需求为目标,以战略规划,业务创新来牵引能力的构建。华为愿意和希望能够联合业界合作伙伴一起来构建数字生态圈,构建数字化运营能力,最终实现数字化转型。

通信管道

“拥抱云时代”的前提就是强化管道。华为在本届通信展上将集中展示5G、4.5G、超宽网络等管道技术的最新进展。

随着国际电信联盟ITU和中国IMT-2020 5G推进组完成了5G的愿景研究,提出了三大愿景和8个KPI指标,5G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华为致力于联合业界合作伙伴倡导全球统一标准,共同创新,推动5G产业化进程。继2015年首次提出整套无线空口技术之后,华为在2016年携手德国电信首次了业界首款5G端到端切片原型机,携手中国移动一起完成了全球首次高低频混合组网侧验证,携手沃达丰完成了基于CloudRAN的5G超低时延空口测试验证。在本届展会上,华为在展示5G网络的两大演进方向、三大核心技术和四大部署架构,全方位地阐释未来5G网络演进的同时,还将展示64T64R的5G高频和低频原型机,5G已经从概念逐渐走向产品。随着5G关键技术的测试完成和3GPP标准化的启动,预计5G会在2020年前后开始逐步商用。

展望未来,4K进入爆发期,VR进入普通百姓视野,行业视频规模兴起以及云业务进入2.0时代,给整个网络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宽需求从百兆级上升到1G,时延的需求从50ms将继续提升到1ms的极致,绿色节能和可靠性要求也不断提升。华为的极致网络展示包含超宽接入、超宽传送和极致IP三个部分,在传送领域,将为您展示最新的全光交换设备,OTN电交叉和ROADM光交叉完美融合,实现全颗粒业务调度,构建灵活高效的骨干网。今年,华为硅光再上一个台阶,真正实现模块化商用能力,现场将为你展示率先使用硅光技术的华为自研CFP。在极致IP领域,华为将携具备三位一体防御功能的“宙斯之盾”与您见面。在超宽接入领域,华为从40G PON向100G PON全面突破,最新的家庭互联方案和商业模式也将呈现。

篇8

而数字阅读作为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正在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同时也打破了传统纸质阅读一统天下的局面。据调查显示,如今的阅读人群中,选择传统纸质阅读的占50.1%,选择数字化阅读的占47.5%。其中,选择数字化阅读比例最高的是21-40岁的青年群体,占66.2%。

为了使产品在数字化终端上亮相,许多出版企业加大投入积极研发新兴终端产品。我国出版企业已普遍认识到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国家对重点出版企业的转型给予了大量资助。但多数企业表示,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初期投入大、难度高,数字化产品盈利模式尚不清晰,加上盗版现象严重。数字化转型之路似乎并不是一帆风顺。

这给致力于数字化阅读终端、提供数字阅读平台的众多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数字出版对出版业来讲更多的是机遇,可以让传统出版业如虎添翼。

这种双赢的战略考量,为读览天下赢得了大量的传统媒体资源。

2007年,正值《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上映,哈利·波特手上的魔法书为正在创业的陈迟带来了一个颠覆性的思路。当时,他们正为寻找FLASH电子杂志的商业模式而不得。

国内有这么多传统媒体资源,他们的产品都经过了很好的编辑和筛选,为何不把这些精品原版转化成电子阅读格式?陈迟的这一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不久后,读览天下数字阅读平台便应时而生。

杂志原版数字化受到青睐

读览天下的总部在广州,创办者为广州华阅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拥有100多员工,现已成立北京分公司,负责市场和营销;广州则作为研发中心。华阅数码旗下有两个知名品牌,读览天下和ZAKER。如今,ZAKER已经独立运作为一个新的公司。

读览天下一直在做传统的图书、报刊、杂志的数字化模式发行平台。在这个基础上,公司创业团队一直引领传统媒体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将他们的精髓带到互联网世界里。

经过五年的技术研发和运营,这个电子杂志阅读平台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大众类原版电子杂志提供平台。现在,读览天下共有100多个杂志品牌,1500多种20000余册各类杂志,正常更新杂志种类达1000余种。读览天下已经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上打通多终端渠道,是国内唯一能让用户在PC、iPhone、iPad、Android、Kindle、iRiver Story、SONY Reader、Nook等多平台上自由阅读的厂商。

2011年11月,美国杂志媒体协会委托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通过平板电脑或电子阅读器阅读过杂志的用户中,有三分之二希望在未来一年内增加数字杂志的阅读量。该报告还发现,在使用了苹果iPad以后,有46%的人阅读的杂志量有所增加,无论是印刷版还是数字版都是如此。另有63%的受访者希望阅读更多的数字内容。

读览天下副总裁屈辰晨对本刊记者谈到,“以往传统媒体局限于他的发行和传播,而互联网的出现给这些他们创造了新的传播空间。”读览天下要做的事情是,无论在哪个角落,读者都能看到和原有的传统媒体一样质感的杂志,保证传统杂志的原汁原味;另一方面,公司从网站设计的角度,一直倡导为用户打造舒适的阅读体验,“这个阅读体验涵盖了用户审美、对阅读细节上的要求等等。”

在内容日趋同质化的当下,作为一款社会化阅读客户端,能否源源不断地提供出用户喜欢看、并且是精品的原创内容,是其实力的重要体现之一。

自2007年成立至今,已经有1600多家杂志社与读览天下建立了长久的合作关系,内容多为大众类期刊,涵盖时尚、新闻、生活、财经、管理等各种类别。在读览天下平台上,阅读一本杂志仅需纸质杂志的5-6折。

“虽然平台产品目前还是以杂志为主,但已经开始拓展到图书和有声读物等市场领域。例如一本图书、一个绘本,可能带了光盘,读者在翻页的时候,就可以享受同步的阅读体验。”

“数字阅读作为一个新兴行业,或许谁都无法为未来明确布局。但可以确信的一点是,未来是值得期待的。”专业人士对数字阅读的未来非常看好。

读览天下倡导跨媒体、跨平台的阅读的方式,不管用户使用何种终端,PC、手机或是平板电脑,甚至包括手持阅读器,都可以看到读览天下提供的杂志。这是它的核心技术之一,即跨平台发行的能力。

“移动互联网和传统媒介的区别在于,它所附着的载体是各类智能终端。在这些终端上,读者和用户的数量将越来越多。我们提供数字阅读的聚合平台,能够尽可能多地支持不同的智能终端,让更多的人接触到我们的阅读服务。”

用户只要注册一个用户名,便可以在不同的终端登陆。在提供线上阅读的同时,读览天下的离线阅读模式也非常受读者欢迎。

根据不同的终端,读览天下还会适配不同的相适应的阅读格式,“不同的读览天下客户端,iPhone上看的内容和PC、iPad上的内容格式是不一样的。面向不同的终端设备,它有不同的表现方式。”

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读览天下也在试图提供一种个性化的筛选体制,他可以分析出用户的行为习惯和消费习惯。哪些是基于用户喜欢的杂志,后台会做一个清晰的记录,从而在用户选择产品时提供相近的智能选择方案。

篇9

中图分类号:G434

1 背景

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云计算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人类社会进入了全新的“大数据”时代,数字出版技术也随之快速的成长,人们的阅读习惯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原来的纸书模式,而逐步向PC、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种阅读终端转移,以期望获得更丰富的阅读体验。同时出版行业也发现,近几年出版的图书中音视频内容比重也越来越大,并且跟传统的文字、图片显著不同的是,音视频内容呈现出了多样化格式和大容量等多方面特征。这个现状最终不可避免的对出版行业的传统出版模式产生颠覆性冲击,因此如需将此挑战转化成机遇,我们传统出版行业就必须打造自身的全媒体出版平台,广泛并深入的利用我们自身的传统资源,以为我们传统出版的发展和变革提供有利支撑。

2 设计思路

全媒体出版平台的总体设计思路,有两个基本方面。其一,就是将出版单位的历史资源最大化的数字化处理进入平台,这一方面是对历史沉淀的一种保存,更重要的就是将历史图书数字化、碎片化后,对有价值的内容、数据有效的汇聚到统一的数字资源数据库中,并实现针对入库内容的全文检索、关键字检索,进而进行数据挖掘,以达到对历史资源的更好利用与开发;其二,就是对现有的,正在出版的图书书本,利用全媒体平台,在出版纸书的同时,就对图书的排版文件进行碎片化处理,自动生成条目、自动拆分、自动将文字与图片进行剥离进入到不同的细分库中。在完成这两方面后,我们就可以利用语义分析技术、机器学习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多种技术,对平台中的大量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进行深度的利用和开发,以最终达到多种出版形式的全媒体出版。

3 设计指标

传统出版形态向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就必然要求其自身的全媒体出版平台能够稳定、高效、安全、可靠地运行,所以我们在设计该平台的时候不仅仅需要考虑其功能性指标,更需要考虑其可靠性指标和安全性指标,只有这三个方面做好了,此平台才能更好的为数字化出版服务。

3.1 功能性方面

在功能指标方面,我们主要考虑其是否全面、是否可扩展、是否有更好的用户体验。

是否全面,就是指平台应最大可能满足编辑提出的各项功能性需求,在满足传统“三审三校”的出版流程以外,更应该添加更多的数字化出版形式穿插于出版的全流程当中。比如作者在书稿中不仅仅使用了文字和图片,还需要添加更多的音视频内容,这就需要平台能够提供这些非结构化数据的上传形式,并且这些非结构化数据应全程跟随图书,在最终纸书出版的同时其包含音视频的多媒体数字化图书也一并生成;

是否可扩展,其实这一点也是所有的软件系统所必需面对的问题,一个出版单位不仅仅存在一套软件系统,并且一个平台的开发也不是一步到位的,这就需要平台能够提供多样化的扩展接口,以便同单位中的其他应用系统进行对接。同时应保留足够丰富的开发文档,以便对平台进行二次开发或者是功能模块的修改和升级。

是否有更好的用户体验,这其实也是所有的软件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平台需要提供良好的用户接口,更便利的人机交互界面。这就需要开发人员尽量的熟悉出版行业的多项术语,更清晰的了解出版流程,以达到简洁明了的用户界面。在保证软件使用的易用性后,还需要开发者提供通俗易懂使用指南和系统说明书,使用户能很快的熟悉系统。

3.2 可靠性方面

在可靠性方面主要考虑以下三点:

第一,平台必须能够提供稳定、高效的系统运行。为了保证系统稳定高效的运行,我们也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硬件设备的健壮性,在平台建设前期就应当计算,该平台对硬件设备的最大需求,以高出最大需求峰值的1.5-2.0倍为硬件配置最低需求,来进行硬件配备;二是提高平台运行网络的通畅性,也就是要保证有足够大的带宽来满足各种媒体的高速传输,这就要求从网线的选着、数通设备的选择应考虑足够大的冗余性;三是优化软件结构,这主要就是应选择比如像ORACLE等大型数据库软件作为平台后台数据库系统,优化软件开发流程,优化软件源码中使用的sql语句等等。

第二,平台必须有快速并且全面的数据恢复机制。随着平台的使用,数据将成几何性增长,并且这些数据将变得越老越重要。另一方面电子设备出现故障是随时都会发生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平台使用过程中,有足够多的数据备份、数据容灾机制。比如我们的数据必须放在存储阵列当中、比如我们使用多个存储阵列进行冗余备份、比如我们在异地建立容灾机房等等。

第三,就是平台在软件设计时,就应该考虑到平台的功能流程,了解不同流程涉及到的不同的用户,最终对不同的用户分配不同的权限,通过制定清晰明了的权限结构,才能更好避免或减小因用户使用不当而造成的数据损失。

3.3 安全性方面

谈到安全性,不外乎也就是三点:

第一, 网络的安全性。因为一个单位的用户数很多,并且一般全媒体出版平台都与公网相连,所以我们在搭建软件平台的同时,也需要投入一部分经费到网络安全设备当中,比如购买足够级别的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入侵防御系统、行为审计系统等等设备。

第二, 数据的安全性。这里谈到的数据安全性,与上面谈到的数据恢复不同,这里主要考虑的是防止数据外泄或者恶意删除等等现象,解决这个问题只能从控制用户或管理员权限出发,不同级别的人将看到不同的仅仅对应自身权限的数据。开发者也应对软件平台的源码进行安全性检查,以减少软件漏洞,从而保证数据不会被非法窃取或删除。

第三, 用户信息的安全性。平台应对用户的登录信息,采取一定程度的加密处理,以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不会被轻易窃取或破解。并且平台应能够识别未被授权的用户进行的非法登录,同时平台能够在出现异常登录情况的时候,提供相应的快速的处理方法。

4 核心技术

实现图书资源的全媒体出版,需要使用的核心技术有很多,主要有三个方面:

4.1 非结构化处理技术

新型的多媒体图书或数字化产品,包含了大量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部分信息可以进行结构化处理,但大量的数据是非结构化的,这就要求系统能够有效的将这些非结构化数据进行管理。目前比较流行的管理方式是分别利用XML技术和传统关系型数据库技术相结合,统一管理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

4.2 检索技术

针对海量的数据,如果高效广泛并且迅速的找到所需要的内容,检索技术就非常关键。现在比较广泛的是使用基于关键词的全文检索技术,此项技术已非常成熟,可以满足大部分用户检索需求。但是在进行同义词归集等方面关键词检索技术就无法满足,此时我们还需要采用基于语义的分析方法,对雷同条目进行归聚从而生成新的主题。

4.3 平台架构

全媒体出版平台是跨媒体、跨平台的,为了确保平台的开放性和可扩展性,我们应采用当下比较流行的“SOA+SaaS”模式,即以面向服务的架构(SOA)部署平台,以软件即服务(SaaS)推广平台。

5 结束语

在传统图书向数字化图书转型的大背景下,传统出版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已是必然之选。全媒体出版平台将更好的满足传统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必将提升出版单位的资源利用水平和产品生产速度,必将丰富产品形式,必将成为出版单位发展的有效推动力之一。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3018301

1 “工业4.0”概念

“工业4.0”是指以满足个性化、随时变化的顾客需求为目的,综合利用智能制造、动态定价、价值分享协议等手段,提供制造端直通用户端的“端到端解决方案”的一种全新的生产组织模式。它以“网络化制造”、“自我组织适应性强的物流”、“集成客户的制造工程”为特征,生产组织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转变,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产品与服务相结合的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制造与制造服务业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创造价值的过程发生根本性变革,产业链分工将被重组。

德国工业界认为“工业4.0”概念即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

2 “工业4.0”与中国制造

“工业4.0”时代是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以制造业数字化为核心,建立在物联网和务(服务)联网信息物理系统基础上,同时加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方面突破而引发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它将带动整个制造业升级换代,并对人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产生根本性影响。新一轮工业革命对于当今中国,尤其是对于中国制造业,即是严峻挑战,更是一个赶超发展、结构上加快升级的重大机遇。

目前,我国制造业的总体规模巨大,部分产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问题突出,资源、能源环境和市场的约束成了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制造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差距很大,大多数产业尚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但同时必须强调的是我们对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充满信心。中国已经具备了建设制造业强国的基础与优势:我国制造业拥有巨大市场;我国制造业有着世界最为完备的体系;我国在制造业数字化方面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我国在制造业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人力资源优势。

3 “工业4.0”对企业产业发展的启示

“工业4.0”的核心技术是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它能提高产品功能、性能,满足个性化客户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它能全面提升产品设计、制造和管理水平,实现生产最优化、制造柔性化、过程少人化;它能促进规模化定制生产方式的变革,延伸发展制造服务业,深刻的改革制造业的生产模式和产业形态。

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也是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必然结果,是占领制造技术制高点的重要领域,对于企业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将产生重要作用,必将成为制造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启示一: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

在企业制造业升级改造中,要高度重视发展数控系统、伺服电机、工业机器人、传感器和测量仪表等关键部件和装置;突破一批“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和智能制造装备,推进数字化车间、数字化工厂、数字化企业的试点和应用。

启示二:提高产品设计能力。

在工业化4.0时代之前,经济学家一直认为规模化制造和柔性制造是相排斥的,规模化制造的成本优势无法在柔性制造中实现。但是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使得规模制造与定制化有机的融合为一体,将用户需求充分体现在产品设计、生产和使用的各个环节,形成了全新的产业模式。

谷歌公司最近推出了以高度定制的自我设计方案为主打卖点的Moto X智能手机,这是定制生产的一个尝试。Moto X的定制自由度非常高,购买者可以在Moto定制网站上逐一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机身前后颜色、按键颜色、配件风格以及镌刻在机身上的文字,定制网站还可以选择手机的内存、CPU和存储空间等。这款手机虽然在德克萨斯州一家工厂组装,但全球的用户在下订单几天后就可以拿到。

企业在响应客户个性化需求方面,首先要加强自身设计能力,推广应用先进的设计技术,开发应用先进的设计软件,招揽高端设计人员,构建设计资源共享平台。要采用面向客户的具有丰富设计知识库和模拟仿真技术支持的设计系统。

启示三:推进绿色制造。

一是促进流程制造业绿色发展,建立循环经济产业链,资源分类开发,能源逐级利用。二是开发和推广节能、节材、环保产品、装备、工艺。三是着力发展废旧汽车拆解等资源再生产业,发展再制造工程。

启示四: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

工业4.0时代的一个根本转变就是实现了产业形态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在工业4.0时代的新模式下服务型制造业将出现从局部到全球,从离线到在线,从被动到主动的三大转变。

通用电气(GE)向生产服务型制造业的转型是通过延伸产业链,将产品服务化来完成的。通过将传感器安装在飞机的发动机叶片上,实时将发动机运行参数发回检测中心,GE能够对发动机状态实现实时监控,并提供及时的检查、维护和维修服务。在技术支撑的基础上,开发了“按小时支付”的商业模式,即类似于租赁发动机,客户不用直接购买发动机,而是根据对发动机的实际使用情况付款,按小时支付租金。通过这种方法获得了大量发动机服务合同,实现了其盈利模式从产品销售的一次性收益到产品生命周期长期收益的转变。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I2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256-01

近年来,数字电影伴随着科技数字化进步不断发展,数字电影放映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技术研发、技术改进、技术发展的过程让影视数字化成度更加明显,数字电影放映技术发展前景更具展望性。目前我国电影产业的数字化发展的不断扩大化,深度激发了大众文化消费潜力,大众文化的消费渠道再度被拓宽。

一、数字技术对电影产业产生的积极作用

1.独特的影视效果

数字技术为一切视觉形象的创作提供了可能性,增加了电影鲜明的视觉艺术效果。借助数字技术的科学手段让电影创作过程中一些难以显现的艺术场景、人物形象、拍摄方式完美呈现,让靠实际拍摄无法实现的特殊镜头语言的表达方式得以实现。再者,电影制作的数字化水平合成的气势宏伟、场景壮观的清晰画面,逼真地搬上荧幕,轻而易举地展现在大众面前,给广大观众带来视觉听觉上的强烈冲击和震撼。

2.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数字技术作用下,电影视觉效果得到了很大完善,同时电影艺术创作空间也得到了极大拓展。电影制作艺术空间的拓展主要通过现实主义手法对领域内的现实进行描述,让历史真实再现或者对历史进行重新再造。

现如今,全3G影片的出现是数字技术拓宽电影艺术空间。全3G影片制作手段的出现完全该改变了传统的工作程序,使工作人员完全从胶片和摄像机的繁琐工作中解脱出来,实现了创作空间的自由化。

3.有力的技术保障

数字技术为电影开创新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段数码摄像机是数字时代运用最广泛的产物,方便、简单、易操作的工作性能为创新电影形式提供了技术保证。

二、数字电影放映技术发展的有利条件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电影成为电影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电影的大力推广与发展,推进了电影放映技术向数字化转型的进程。目前社会形势为数字电影放映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和便利条件。

1.国际对数字电影发展的大力支持

促进电影产业顺利发展的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为电影产业提供了保障。电影数字化发展,带动了电影放映技术不断更新,成为促进电影事业发展的巨能。为了推动我国电影事业发展高超国际先进水平,就必须紧跟数字电影发展大势,建立可靠的数字电影放映技术的监管服务平台,不断完善数字电影发展体系,大力推广数字技术在各个环节的应用,为数字电影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2.具备数字电影发展的技术环境

电影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统一体。电影艺术的基础就是电影技术,电影艺术在电影技术的引领下才能得以顺利发展。新产业在新技术的促进下产生发展,数字电影放映技术已经成为数字电影产业链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今,电影由胶片型向数字型转化的进程逐步加快,数字放映技术日臻成熟。国内外电影放映新技术不断寻求发展的新市场,这为我国数字电影放映技术纳新、集成、消化、在创新提供了宝贵资源,创始了良好的技术环境。

3.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科学技术的推动下,我国数字电影放映技术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基础,顺利完成了数字化发展过程,其中农村流动性放映模式的形成为城市数字影院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电影产业数字化放映技术体系不断完善,有力助推了数字电影产业的全面发展。

三、探析数字电影放映技术发展趋势

1.近年来,整个数字电影体系受到数字技术融合性发展趋势影响深远,促使数字电影放映更具有丰富的内涵,功能更加齐全。不远的将来的数字电影不仅只是播放系统的数字化升级,将是整个系统的数字化升级。为了更好地适应转变,数字电影放映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着力点,应当从电影播放的整体系统和相关设备数字化向服务设备信息化转变入手。数字电影播放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应当实现以往的简单提供数字化电影储存播放设备向着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体系和标准过程的转化。

2.目前,数字电影制作的核心技术和制作设备的数字化进程,在电影数字化发展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得到实现。数字技术和数字设备将会成为将会是电影行业未来的发展重心建立的基础。届时,高效的数字化电影制作流程将会产生,制作效率势必也会的到更大的提升,数字电影在新媒体中的竞争地位也会得到提升。如今,数字技术在数字电影创作领域中的得到大力推广,未来的数字电影中,数字特技的应用、建模技术与运动捕捉的特效、适时预览立体影像、技术合成以及技术获取、三维动画、制作立体影视等广泛应用,将会令数字电影更加精彩纷呈。

3.数字电影视不仅有吸引人故事情节和诱人宣传,最大的优势是能给观众带来强大刺激的感官盛宴。先进的数字技术的产生,并且在电影产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传统的电影播放模式播放效果,远远不能满足观众们的消费需求,所以针对如何更好地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信息化技术,为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创造新的创作方法、传输技术及监督措施,将是电影技术工作者需要长期研究的重点。

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力不断提高的影响下,我国的数字电影放映技术的发展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充分认清数字电影放映技术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数字电影放映技术的学习开发与广泛应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与发展,对促进我国数字电影产业健康科学发展作用重大。

参考文献:

篇12

事实证明,谁占据了价值链的核心环节,谁就掌控了全球价值链的价值和财富流向。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兴起的新一轮产业革命,既是一场数字化革命,更是一场价值链革命。这场革命不仅将影响到如何制造产品,还将影响到在哪里制造产品,重塑全球产业竞争格局。

因此,发达国家不约而同地将制造业升级作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首要任务。美国的“再工业化”风潮、德国的“工业4.0”和“互联工厂”战略以及日韩等国制造业转型,无不伴随着生产效率的提升、生产模式的创新以及新兴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德国“工业4.0”战略,更被视作新一轮工业革命的代表。

“工业4.0”是默克尔政府于2010年推出的《高技术战略2020》十大未来项目之一。所谓“工业4.0”,是相对于18世纪引入机械制造设备的“工业1.0”、20世纪初电气化的“工业2.0”以及20世纪70年代信息化的“工业3.0”而言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工业4.0”这个概念是在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共同推动下提出的,具体涵义是指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革命性的生产方法,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物理系统等手段,实现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目标是建立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

在全球制造业竞争愈演愈烈,并逐步进入“4.0”时代的大背景下,德国并不是唯一认识到要在制造行业引入物联网和服务的国家。美国也在采取多种措施,设计多种计划来应对“去工业化”,促进“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从实际效果看,美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从2010年的12%回升至2013年的15%,战略效应已经显现。

毋庸讳言,我国长期处于全球工业制造业链条的中低端位置。全球工业发展的大趋势,对中国显然具有更强的警示和启迪意义。近些年来,随着人口红利逐步消失,我国传统制造业优势也日益衰减,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型乃大势所趋。目前,我国正处于为旧技术革命“补课”、扩展现有技术革命、迎接新技术革命的叠加期,处于深度运用信息技术和孕育新一轮技术革命的阶段。此时,我们尤其需要统筹处理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信息技术深度应用和新兴产业培育三者的关系。

篇13

应反思的问题

1.要重视数字出版产业的核心技术

对于出版业而言,它提供给消费者的最终产品都是内容,内容是超越载体属性的本质特征。因此,谁掌握了内容资源,谁就掌握了出版业的命脉。内容产业是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其核心生产要素(技术)是数据库技术。从技术的角度,要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出版商,除了要掌握巨大的内容资源,掌握整合内容资源的数据库技术同样重要。

因此,从2002年至2004年间,爱思唯尔在科技领域投入3亿多美元,将纸质刊物转化为电子资源,同时进行产品更新以及新功能的研发,并且在2008年初卖出旗下励德商业信息业务(Reed Business Information),出价41亿美元收购了美国风险管理及数据收集公司Choice Point,集中发展增长更快的网络订阅和信息服务业务,加快了向数字出版商的转型。

2.要进一步整合国内学术期刊资源

(1)数字出版时代的学术出版,内容资源的占有要以学术资源的整合为前提,而国内的学术期刊多以协会、学会刊物为主,很少有出版社参与出版,造成了学术资源的分割,再加上国内出版体制的约束,各个机构的利益纠葛,不利于学术期刊的内容整合。

(2)学术期刊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研水平。凡是科研水平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其学术期刊的出版也很发达。由于国内科研水平有限,缺乏能与《柳叶刀》、《细胞》等媲美的权威期刊。而对于科研人员而言,一方面为了使自己的科研水平获得国际认可,另一方面也为了掌握国际上最新科研动态,势必造成了对国际学术期刊的依赖。这次涨价的主力军ScienceDirect,仅2006年就向中国高校师生提供了3000多万篇论文的下载量,占全国高校全部外文科技论文下载量的59%,学术界对这家公司的依赖可见一斑。

对策设想

1.降低对发表SCI论文的鼓励

不可否认,SCI的数量以及影响因子的高低,代表着一所高校的研究水平,但科研水平的高低,不仅仅取决于SCI论文。高校可以通过其他途径,例如国际学术论坛、会议等,加强国际交流,在交流中获得国际学术界的认同。

2.扶植国内数字出版商,增加市场主体

如果国内出版商能够抓住机遇,建立属于中国的学术资源数据库,那么在学术资源的掌握上就不会如此被动。同时,加强学术资源的国际交流,多吸收、采用国外的优秀论文,一方面可以提高数据库的综合学术水平;另一方面,也能够掌握更多的学术资源,提高国内数字出版商的核心竞争力。

内容产业既然是企业群,就意味着存在激烈的竞争。而且根据市场法则,避免价格垄断的最好方法就是增加市场主体。此次涨价风波中爱思唯尔之所以如此强势,除了凭借其自身的内容优势外,其在学术期刊数据库市场的垄断地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扶植国内的数字出版商,同时引入其他国际竞争者,避免某些出版集团一家独大。

3.建立国内“开放获取”的学术资源系统

“开放获取”,即学术资源可以公开免费获取。面对知识产权的过度保护所导致的学术交流的障碍,以及某些出版集团的牟利行为,“开放获取”渐渐成为一种学术趋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