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教学方式的建议

对教学方式的建议范文

发布时间:2024-03-30 17:47:5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对教学方式的建议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对教学方式的建议

篇1

一.完善高校教学环境和管理体制

政策是否到位,制度是否配套,都将直接影响到广大师生主动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持久性。建立和完善高校教学环境和管理体制,是促进高校教学改革、实现最终目标的必要保障[1]。

(一)完善教学相关设施,提供有效教学媒体

一切理想都是依托一定的物质来实现的,教育也不例外。教育离不开教育手段、教育环境、教育场地、教育设备等物质条件。高校要加强各种实验室及设备、图书馆等相应的助学场地的投资,以促进现代教学方法的实施运用。同时要增强教学设施建设,教学方法的创新,必然涉及到方法创新的物质技术条件和创新方法的应用环境问题。必须结合教学的长远发展规划,配备必要的教学方法创新的硬件,以及新教学方法使用的环境。因此完善教学设施,提供有效教学媒体,是保障高校教师教学方法创新的有效措施。

(二)加强师资力量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必须依赖于教师知识水平、教学才能和教师的素质。高校在引入师资时,要严格把综合素质关,选拔有真正学时、有能力、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才进入教学第一线。同时,加强对教师教学方法的相关培训,提升教师教学理念。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先进文化的基地,是知识创新的中心和源泉。首先要强化人才引进机制,其次注重对现有教师的培养提高[2]。学校可以举办青年教师教学培训班,开展上岗教师试讲、示范课观摩、教学培训讲座等一系列活动,并采取校教学督导团整体监督与老教师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积极进行教师校本培训。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案例教学和讨论式教学,加强师生的交往与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现场教学与实验教学等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的运用。

(三)建立合理的教学管理

营造高校教师教学方法创新研究所需要的良好环境,需要合理的教学管理,需要高校教学管理层的努力。据调查,阻碍高校教师教学方法创新的因素和开展教学方法创新的可能性途径,大多与高校的教学管理有关。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教学方法创新的物质支撑条件问题及教学与科研难以协调的问题尤为突出。就教学与科研而言,高校的教学领导者应处理好两者关系。大学教学应体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高质量的教学离不开高质量的学术研究;同样,高质量的学术研究也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学。创建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有助于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

二.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

(一)教学观念要与时俱进

首先,从思想上认识到教学方法的重要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教师更需要加强教育学、教学方法等理论学习,提高教学理念。教师要突破传统角色,做好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倡导者,发挥表率作用。同时,高校教师要随时发现新思想、分析新思想、接受新思想,做好运用的准备。高校教师不仅要熟知自己学科领域的信息,也要关注学科领域外的世界变化对本学科的影响,这样会使自己在教学时有更多更新的信息传达给学生,课堂就会有时代感和广博的魅力[3]。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具有很高的育人责任感。

(二)保持专业能力的发展

教师要保持专业能力的不断发展。只有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才可能走在学生的前面,起到启发、引领学生的作用。教师是教育创新的核心力量,必须努力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首先高校教师应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开拓自己的知识视野。其次高校教师应该努力发展自己的研究能力,成为知识构建和知识创新的探索者。教师还要具备并实践基本的组织教学等相关技能。在使用现代教学方法时,除了需要现代教学理念作为指导外,还需要一定的技术能力、组织能力,这需要教师自身不断地实践和敢于创新。

(三)加强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是一种职业,这就需要教师要具有相关的职业道德素养。在职业道德方面,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仅是其与学生交往的行为的准则和规范,而且是教育职能的要求之一。因此高校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和较强的能力,而且还应当具备相应的师德[4]。

三.加强学生综合素质

(一)树立正确学习观

高校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学习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和改变自己,一个人的学习观念对其学习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身处以终身学习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新的社会形势,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来指导大学学习和未来的学习生活。

(二)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高校的重要教学任务和目标。各院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大学新生的学习方式和转型教育。在教学技能策略上,教师要注重实际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加强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主动追寻问题答案,使他们具有积极主动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 包红刚.试论大学教学方法及其改革.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1

篇2

1.1实验程序上开放传统的实验教学因实验时间的限制,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试剂的配制、部分标本的预处理都是由教师准备好,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按规定程序进行操作,而在临床工作中学生就会缺乏完整的工作流程技能。针对这些情况,本系加强了常用试剂配制、标本接收、预处理、操作前期准备及废液、污染物处理等环节的训练。

1.2实验模式上开放传统的实验教学基本都是针对性强、内容单一的单列项目,使初学的学生易于掌握,但临床上基本都是多项目的模块组合。面对这种与临床实践脱节的情况,本系结合临床实践,推出多项目组合的教学模块,如肝功能组合、肾功能组合、尿液综合分析等模块等进行训练。

1.3实验资源上开放学校虽然有先进的教学仪器,但因为价格昂贵,较好的检验仪器都需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各种先进仪器的数量都不可能很多,一般只有1~2台。在仪器教学时,只能开设演示实验,一个班的学生同时围在一台仪器旁,听教师讲仪器的结构、原理及简单操作方法,没有自己动手实践的机会;或者只有个别同学操作,大部分学生都不能掌握仪器操作,导致实习时,面对新仪器无从下手,而带教教师也不敢放手让其操作仪器。面对这些问题,本系实验室进行了分批的小组教学和开放,由教师在旁指导,每个学生都有操作仪器的机会,从而较好地掌握仪器操作。

2开放实验室的探讨

2.1开放实验室取得的效果

经过几年的开放实践,各种开放实验室措施的实施,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通过实验项目和实验时间的开放,突出基本实验技术的操作,变“教学固定项目为中心”的教学为“学生需求项目为中心”,学生掌握了合理分配时间,并根据各自的情况培优补差,掌握了所有常用的技能操作。通过实验程序的开放,突出完整的临床操作流程,使学生掌握医学检验专业的工作流程,实习时即可全面开展工作,不再是只懂“水线样”的操作。通过实验模式的开放,突出符合临床实践的多项目模块组合,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有效、准确的检验信息,加快成为一流医学检验人才的步伐。通过实验资源的开放突出与临床仪器学的接轨,增加了学生进入实验室接触各种实验测量仪器的机会,使在实验课没有动手操作的同学能够大显身手,既熟悉了实验内容,又基本掌握了仪器设备的使用,提高了实验室的使用率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实验教学资源。

2.2存在的不足及建议

实验室的开放,加强了学生的动手和分析能力,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教学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1)开放的力度不够大,虽然在时间和项目上进行了开放,但基本都是教学预先安排好的内容,缺乏学生的自主设计,无法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今后还应启发、指导学生研发设计性实验,加强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2)医学检验的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仪器学的发展一日千里,对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环境及条件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而且长期开放实验室也需较多耗材,因此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不断改善实验环境、更新实验设备、增加实验耗材,以满足开放实验室的需求。

(3)因为各级医院的条件、资源不一,检验科的仪器设备厂家、型号、功能、操作程序大都不一致,而任何一间医学院校都不可能具备很多仪器,在这种情况下,实验室应该借助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兴起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网络教学,收集、制作各类型检验仪器的型号、原理、结构、操作编程、工作流程、实验室信息系统的相关视频及PPT,使学生拓展知识面,了解自动化仪器在临床的应用及发展,加深对现代化仪器的了解。

篇3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MOOC大潮席卷全球教育界,国内的大学也开始响应这股热潮,并逐渐做出尝试。然而,在迎合MOOC开发热潮的同时,我们也应深入思考传统教学所应该扮演的角色。当前越来越多的教育界人士认识到,新技术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传统课堂教学的消亡,而是需要我们探讨一种更为创新的教学模式,顺势推动大学教学改革。在此背景下,一种课堂内外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又依赖于课堂互动的形式逐渐被教育界所认可。它就是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mom),也被称为MOOC 3.0。

在课堂教学方面,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一直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传统演讲式的教学采用的是单向的信息传输模式,在课堂上教师为信息传播源,学生被动接受。偶有学生以提问的方式反馈信息给教师,但这只占很小的比例。而辩证式的教学则是以学生为主导,可让学生学习思考的过程,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的临床问题。2010年Frenk等人在Lancet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新世纪医学卫生人才培养:在相互依存的世界为加强卫生系统而改革医学教育”的文章,指出:医学教育要“从死记硬背式的学习转化为整合信息用于决策;从为专业文凭而学习转化为为了有效的团队合作而获取核心能力;从不加批判地接受现有教育转化为借鉴全球经验,致力于针对本地需要的创新”。近年来,许多医学院校针对医学本科生的特点,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法,削减上课人数众多的大堂课次数,转而发展小班教学,开展辩证式的教学,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但是,中国目前的现状是高校学生人数众多,PBL所需导师人力资源庞大,经济成本较传统教学高出许多,因而在中国高校难以推广。同时,有报告指出,PBL较适合自发性强与较外向的学生,且对知识的获得与临床技能的表现不一定有帮忙。

另外一种称为团队合作学习(Team-Based Learning,TBL)的教学方式在国外医学院校得以尝试,并逐渐受到教师和学生的认可。TBL是一种将成人学习理论与协同合作学习的方法结合在一起的辩证式的教学形式。它将学生学习的目标从简单的获取知识转变为掌握学习方法,将教师的角色由“讲话者”转变为“辅导者”,同时将学生的角色由“听众”转变为“知识的探求者”,从而使学生能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医学实践中去。与传统教学相比,TBL仍是采用大班教学的方式,但不同的是,它通过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教学。小组成员通过合作的形式完成课程预习,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前测验、课中的讨论、报告,与老师以及其他小组产生互动,同时教师也须对学生学习及团队合作成果做出适当的评价,从而使TBL的学习过程构成一个连贯的整体。美国贝勒大学医学院(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首先在医学教学中尝试TBL。在随后的十几年里,大部分研究报告都肯定了其成效,包括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增加,解决问题技巧的改进,同学间能有效沟通,改善学习成就甚至于提升国家考试的成绩,以及较传统的教学模式甚至PBL教学模式有更好的学习效果等。因此,从方法学本身而言,TBL在中国高校的教学中可能显得更有优势。

从形式上来讲,TBL与翻转课堂并不矛盾,但是,如何将两种教学方式恰当地结合起来使之适应中国的教学环境,尤其在我国长期实行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这种教学方法是否可行,有待于实践研究。本次教学研究将TBL和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应用于医学本科预防医学课的教学实践中,并通过问卷调查进行学生满意度评价,以探讨该教学方法在预防医学这类医学与社会学交叉的学科中应用的可行性。

二、研究方法

(一)授课对象与授课内容

本次研究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开展于2013年11月份,第二阶段开展于2014年5月份,即前后两个不同的学期进行。第一阶段的授课对象为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两个班的学生:第一个班共有61名学生参加课程(大班),第二个班共有31名学生参加课程(小班)。第二阶段的授课对象为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一个班共54名学生(中班)。前后两个阶段3个班的授课内容均为《预防医学》(傅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六版)同一章节的同一内容;授课老师为同一人,每次课程均有助教1名。

(二)研究开展过程

1.第一阶段

(1)课前分组 在课程开始前1周完成小组分配。具体步骤为,先由助教联系班长,再由班长负责在充分听取学生个人意见的基础上,按照每3人一个小组进行分配。推荐给班长的小组分配方法为:按照过往综合学习成绩将全班学生划分高、中、低三层;按照性格划分为外向、中等、内向;每个小组的3名成员分别来自高、中、低三个层面,同时尽量使3个人的性格分属外向、中等和内向。若班里学生数目不是3的倍数,则将多出的1名或2名学生按自我意愿划到其中的任意1组或2组中去,使每组的学生不超过4名。

(2)课前观看视频 在课程开始前一周,将提前制作好的20分钟视频放到学校内网指定学习平台上供学生下载观看。视频内容为教师对本章主要知识点进行的细致深入的讲解,在视频的结尾给学生留下7个题目,要求学生针对这些题目在下周的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

(3)课堂使用道具 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号码牌,以便于识别;同时分配一套打分牌,用于给其他小组打分。电脑摇号软件,由老师操作;Excel记分表,由助教操作。

(4)课程开展过程 在上课前1周关于本次翻转课堂的程序和规则已经通过书面形式通知了学生。在上课开始的前10分钟里由教师针对本章内容进行答疑。答疑后,根据课前视频结尾预留的题目,针对每一个题目各小组通过抢答的方式来获得自由陈述和答辩的机会。若抢答的超过1个组,则会通过电脑随机摇号的方式来决定。每个小组自由陈述的时间为3分钟,之后由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或提问。自由陈述加提问环节限定在10分组内。在课堂的最后10分钟,再次由老师进行课堂知识总结并答疑。

(5)记分形式 上述自由陈述和答辩环节结束后,由其他小组给发言小组打分。补充或者提问的小组同样也能获得一定的积分。课程结束时,各小组得分汇总,算作课堂成绩。

(6)问卷调查 下课前,每位同学均被要求填写一份关于翻转课堂满意度评价的问卷。问卷内容共有4个选择题目和一个开放性评论项目。4个选择题目分别为:1.你觉得本次翻转课堂的形式是否有趣?2.你认为这种翻转课堂的形式对掌握知识是否有帮助?3.课前准备是否占用了你很多时间?4.你是否愿意本门课程在整个学期都采用这种翻转课堂的形式?每一个选择题均有3个备选项,分别表达了正面、中性和负面的看法。

2.第二阶段

(1)课前分组 分小组和大组两种形式:小组分配原则与方式与第一阶段一致;一个大组由3个小组组成。

(2)课前观看视频 与第一阶段形式一样,并采用相同的视频,在结尾处预留的7个题目与第一阶段一样。

(3)课堂使用道具 无线即时答题器,此机器兼具抢答和评分功能,评分时可使指令发出者保持匿名,54名学生一人一部。Excel记分表,由助教操作。

(4)课程开展过程 同样地,在上课之前已经通过书面形式通知了学生关于本次翻转课堂的形式和细则,并要求每一个小组针对本章内容准备3个问题。在上课的前10分钟里仍然由教师针对本章内容进行答疑。之后,在大组内部3个小组按照各自事先准备的3个问题互相提问,并最终决胜或推选出一个小组来代表自己所在的大组进行接下来的自由陈述。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助教在各大组之间进行指导,此阶段历时大约20分钟。随后,代表大组的这几个小组分别被分配一个之前预留的题目进行自由陈述。在自由陈述后,其他各小组有机会通过抢答来补充发言。接着,老师给出15道选择题进行课堂测验,各个小组通过抢答的方式来回答。课堂的最后10分钟,仍然由老师进行课堂知识总结并答疑。

(5)记分形式 代表大组做自由陈述的小组会额外获得一定的积分;陈述后,其余各小组给自由陈述的小组打分,分数计入此陈述小组所代表的大组。在补充发言阶段成功抢答的小组同样由其他小组对其表现进行打分。课堂测验时,回答正确的组也将得到一定的分数。课程结束时,各小组得分汇总,算作课堂成绩。

(6)问卷调查 形式与内容与第一阶段一样。

(三)统计分析

针对前后两个阶段三个班对翻转课堂的满意度评价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同时比较三个班学生课堂满意度的差异。因为课堂满意度的四个维度均为有序分类变量,同时三个班的人数规模(大、中、小)也可以看作有序分类变量,所以我们采用Mantel Hansel卡方检验来分析变量之间的线性趋势。所有统计分析采用SAS 9.2软件。

三、结果

按照分组原则,第一个班(大班)共分成了20个小组,第二个班(小班)共分成了10个小组,第三个班(中班)分成了18个小组,6个大组。

结果显示,课堂人数规模与学生对课程满意度的四个维度(对趣味性的看法、对学习知识帮助的看法、对占用课余时间的看法、对翻转课堂的接受性)之间具有显著的线性趋势(见表1):班级人数越多在满意度的四个维度上表现的越低(见图1)。另外,将满意度四个维度分别与班级人数规模做Spearman相关分析,相关系数值分别为趣味性0.17,学习知识帮助0.16,占用课余时间0.22,接受性0.30,所有p值均小于0.05,表明班级人数规模与满意度四个维度均为正相关。

因为三个班是在两个不同的学期参加课程,其中大班和小班的课程采用的是同一种上课形式,而中班则采用了与之不同的上课形式(比如,每个大组出一名代表作报告,课堂上使用无线即时答题器等)。为了避免不同课程形式(比如答题器的使用)对趣味性等满意度的影响,我们对三个班进行了两两对比(见表1)。针对趣味性的看法:大班和小班的学生之间,中班和小班之间均没有差异,而大班和中班学生之间却存在差异;中班学生认为非常有趣的比例在三个班中最高(53.7%),而大班学生有此看法的比例最低(34.4%)。对掌握知识是否有帮助的看法:中大班学生和小班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而大班学生和中班学生之间,中班学生和小班学生之间没有差异;小班学生认为非常有帮助的比例最高(64.5%),大班和中班学生有此看法的比例非常接近。对占用课外时间的看法:大班学生和小班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大班学生和中班学生之间也存在差异,而中班和小班学生之间没有差异;中班和小班学生中认为翻转课堂没有占用太多时间的比例较为接近(20.4%和19.4%),并远远高于大班学生有此看法的比例(4.9%)。对于课程教学形式的接受性的看法:大班与小班之间,中班与小班之间均存在差异,而大班和中班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其中小班的接受度最高,持接受观点的比例为41.9%,其次为中班(20.4%),最低为大班(16.4%)。

四、结论与讨论

在近年来的教学研究中,翻转课堂逐渐成为教育研究者感兴趣的热点,相关的研究论文呈现了增长的趋势。在这些研究中以理论研究较为多见,而教学模式类和教学设计类的研究则较少涉及。而团队合作学习(TBL)的理念则较早进入了我国教育界,并且已经较多地应用于教育实践中。将翻转课堂与TBL结合起来的混合式教学方法仍然属于较新的研究范畴,尤其在大学医学教学中尚未见报道。因此我们在本次教学中尝试将两种模型结合起来,并探讨此种模式的可行性――从接受者即学生的角度出发来分析他们对此模式的满意度。

本次研究在实验设计方面主要对比分析了影响学生对翻转课堂满意度的两个主要因素:课堂的人数和上课的形式。这里上课形式的区别表现为是否采用现代电子教学工具(答题器)和学生分组方式的不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三个组之间在满意度的四个维度上均存在着线性趋势,即如果按大、中、小的顺序排列三个班的话,班上学生的课堂满意度是逐渐降低的。但是,因为三个班级是在两个不同的学期参加课程,而且两个学期课程的形式又不完全一样,所以我们无法简单地将这种课堂满意度的差异归结为班级人数规模的不同。

进一步开展分层分析可以深度理解出现差异的可能原因,因为大班和小班在同一个学期进行,课上的程序和步骤完全一致,两者之间的对比主要反映的是班级人数规模对满意度的影响。从结果中可以看出,除了趣味性未受影响之外,其他三个维度均受到了影响。

在第一学期的大班和小班开展的翻转课堂单纯以小组为单位,并要求在课上作汇报,汇报的主题为课前预留的7个题目。每个小组在课前都针对所有7个题目做了准备,但是因为大班有20个小组、课堂时间有限,没法让每一个小组都作汇报,所以很多大班的学生认为这种翻转课堂形式占用了他们较多课下的时间,并且对掌握知识有帮助的正面评价比例较低(课上没有机会汇报),从而他们也不愿意在整个学期中都采用这种形式的教学。大班和中班的对比则主要反映了上课形式对满意度各维度的影响,因为两个班实际参加的人数相差不大。在中班的课堂上使用了无线即时答题器,这可能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但是因为中班采用了先分小组再组成大组,课堂汇报以大组为单位的形式,这也有可能影响到满意度的其他维度。这种以大组为单位的形式可能会降低学生的参与性,因为每个大组只需要选出一个人作报告。同样地,因为大部分学生没有为了准备在课上作报告而形成的压力,所以也不会感觉占用了他们太多的课外时间。可能是由于中班学生参与感的降低,在中班与小班对翻转课堂的接受度比较中,小班的学生更愿意继续参加翻转课堂。

另外,在“对掌握知识是否有帮助”这点上,大班与中班之间的差异(p=0.701)和中班与小班之间的差异(p=0.074)都没有统计学意义。实际上大班和小班之间的差异虽然有统计学意义(p=0.049),但是绝对值相差并不太大。我们看到三个班学生认为对掌握知识没有帮助的比例都在15%以下,可见不论学生对翻转课堂的整体满意度如何,基本上都认为对学习是有帮助的。

从数字上看,三个班的学生普遍在“占用课外时间”和“接受性”上的负性评价比例较高,这可能与翻转课堂在学期末举行有关。从问卷最后的开放性评论中可以看到,两周后就是考试季,这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由于他们并不熟悉翻转课堂这种形式,他们不得不花费较多的时间来准备。因此,如果我们在学期初就开展这种形式的教学,使学生较早地适应这种形式,那么就不会给学生带来过大的压力。

TBL和翻转课堂有别于传统授课模式,对其效果仍然缺乏系统性的评价,尤其是在医学教学领域内,因此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我们开展了此次小规模的教学改革尝试。通过本次对比研究,我们对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开展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对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此次教学改革实践所形成的结论虽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如果想得到更具说服力的证据,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扩大教学实验的规模。因此,在本次教学实践之后,我们将在随后的新学期里(2014-2015学期)开展更大范围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

篇4

2010 ~ 2011年,作为临床教学工作者,笔者任教长沙卫生职业学院医护生性健康教育课程,通过两期的性健康课程教学,笔者深刻感觉到:第一,无论是哪一个知识层面的学生,提及“性”,开始都是避而不敢谈;第二,学生性健康知识缺乏;第三,在短短的12学时教学后,学生从开始时谈及“性”的脸红心跳,到学习后能够进行理性思考“性”背后深邃知识的青年人。结合自己教学实际,笔者就医学职业院校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性健康教育提出一些对策和方法。

一、优化课程和教学内容设置,科学构建性健康教育课程

普通院校中,性健康教育一般作为学生思想政治课程的一部分进行教学,更多的是从“性生理、性心理、性伦理”等方面涉及或切入,解决一般学生性健康知识和性道德知识缺乏的关键问题。医学职业院校性健康教育除了解决上述问题之外,更重要的是承担了以下任务:教育引导学生在有了合理的、科学的性健康知识以后,如何发挥职业优势,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能胜任“同伴教育员”角色。为此,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以下两个层面上构建医学职业院校性健康课程。

(1)构建层次分明、系统完整的性健康课程。医学职业院校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性知识”扫盲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内容可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针对学生的年龄、生理等青春期特点,入校时由性健康教育老师及时开展“青春期生理知识”讲座,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结合热门话题,讲授艾滋病等知识,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不良的严重危害性。第二阶段:由性健康教育老师系统、完整地讲解性知识,笔者主要讲授了“性知识的普及”“性传统及历史”“性道德”“性法律”“正确戴安全套”“性审美”六个方面内容,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的爱情、婚恋等内容,教育引导学生提倡美好的爱情与忠贞的感情的和谐统一。

(2)构建与医学课程相结合的性健康课程。与其他普通院校相比,医学职业院校实施性健康教育最大的优势是能够充分利用专业课程阶段教学内容特点,建立相互融合的性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体系,把性健康教育融入医学学习的全过程,让专业课老师也承担起性健康教育的责任。如在学习生理、解剖、药理等基础课时,可以由专业老师针对有关性健康方面的知识,重点阐述男女生殖解剖、生理周期以及避孕药等方面的知识;妇产科老师重点阐述怀孕生理知识、人工流产的危害、避孕药的知识、性传播疾病等方面内容。

二、建设青春活力的性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拓展与学生的交流互动

(1)性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是性健康教育成功的前提。普通院校性健康教育一般由生理老师或思想政治课程老师完成,而医学职业院校应充分发挥专业老师优势,建立由生理、妇产科等专业课老师组成的性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笔者认为,在性健康教育的课堂上,作为性健康教育教师的,其年龄不能太大,否则易产生“代沟”。因此,有了一支年龄适合、具有青春活力的专业课老师组成的性健康教育队伍,有利于充分发挥老师知识结构、年龄优势等方面的特点,便于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增加亲近感,医学职业院校性健康教育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2)积极采取案例研讨式教学,不断拓展课内外教学交流与互动。在上课时,笔者积极采用案例式的教学方法,将平时收集整理的大量病案、图片、录像等带入课程。例如,在讲授婚前时,笔者将寒暑假后少女堕胎率比平时高30%、少女怀孕呈现出低龄化(最小的才10岁)等数据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对婚前进行讨论,所有学生对婚前和人流的危害性都有极为深刻的认识。上课时,笔者注意到性健康教育还要分“性别”对待,男生、女生有不同关心的重点,各种案例、数据尽可能激发大多数学生的求知欲和思考切入点。

本人的体会是:真正打动学生,让学生有感触的只是一句话:性,由心而生。如何看待,全在于你的想法。因此,通过性健康教育能够让学生有此体会,也就达到了性健康教育的目的。

篇5

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企业的不断创新进步靠什么?靠的是人才的不断创新进步。随着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中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职业教育又迎来了第二个春天,但我们职业教育也要有紧迫感,必须跟上时代的节奏,以学生就业为导向,让学生在社会得到承认,我们教育工作者有义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过硬的技能是学生今后赖以生存的基础。实践教学是职业学校生命线、立足点,2008年开始江苏对口单招又将技能成绩列到高考成绩里,且占有300较大分值。然而,一些人对于传统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扼杀认识不足,几年不变的教学模式:课题、图纸、工量具、工艺路线、编程模式、教科书般的实习小结等等,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得不到任何发展的空间,更加不要谈什么创新了。其次,不同的实习批次的同学实习流程是一样,程序是一样,实习指导老师多年一直重复不变的指导内容,没什么新鲜感,很容易产生厌烦心态。作为从事实践教学的专职老师无论是从学校,还是从学生和自己角度出发,有责任、有义务改革传统实习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列入到教学改革中来。笔者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把实习分成三个阶段:“早期方法开放;中期图纸开放;后期课题开放”。

一、方法开放

如果能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一个问题,那就是方法开放。传统的实践教学每次上机后,学生选择好图纸后,老师请同学思考,集中点评,推荐加工路线。绝大多数的同学都按照老师推荐的加工路线进行加工,学生得不到自由发挥。久而久之,学生学习数控的兴趣就会削减。人生在成长中,摔几个跟头也许会更好的成长,经验往往是在失败后明白,但却难以忘记。假使,同学自由选择加工路线。其加工路线不合理,完成加工过程中,学生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起到一种锻炼。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或经过老师指导帮助,完成加工,对学生知识的总结、升华,都是一种帮助;选择合适的学生,能独立完成加工的、成功的喜悦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在以后的实习过程有选择性的挑战自己,追求最短路线和最短时间,从而激发自己的潜能,培养自己创新意识。方法开放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图纸开放

当实践到一定程度后,我们可以将上机操作图纸不确定,任同学自己去选择。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传授一个知识点后安排同学上机床实践时,老师选择图纸类型,同学们可以自由选择图形难易,或自己设计图形,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合理选择刀具,安排加工路线,进行加工,以学生为主体安排实习内容。其次,同学可以根据自己具体情况选择实践内容,因人而异,可以激发学生上机实习的热情,从而实现分层教学,每个同学都有发展,都有进步。

三、课题开放

篇6

一、建构主义

近年来,一种新的认知理论—建构主义( Constructivism)又被译作结构主义,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并被教育界广泛接受,逐渐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了。建构主义源自瑞士日内瓦心理学家皮亚杰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结构的发展理论。他提出在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并存着两种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同化”是指学习者把外部环境中的信息纳人到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以丰富和加强原有的思想倾向和行为模式,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乙息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的外界信息产生冲突,原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引发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调整、变化、重组、改造,从而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在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立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一3-3,浙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建构主义是~种认知理论,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也是世界认知领域的发展趋势。

二、建构主义学习方式对基础音乐教学的影响

建构主义的基本教育理念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新的教育环境的需要,逐渐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实践中去。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对基础音乐课堂教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哲学意义上的方法论。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对基础音乐教学具有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科学的知识包含真理性,但不是唯一的标准答案。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而是需要学习主体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再创造。知识不是对外在世界特征的某种真实的复制,而是个体的建构。建构主义的这种理论推断将知识定位在一种可探索的范围之内,回答问题的空间就增大了,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对基础音乐教学具有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音乐艺术最不善于再现客观世界,它善于运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来表现客观世界。音乐艺术所用的艺术材料是转瞬即逝的声音,它对客观世界的表达只能停留在一种表意的感情方式上,不可能像文学艺术和绘画艺术那样详尽地描绘世界。音乐艺术所揭示的世界不是大自然客观地摹写,也不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真实表征,它具有强烈的不确定性和多义性以及非语义性。根据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以及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在基础音乐课堂教学中要开展散发性思维教学、想像性思维教学、质疑性思维教学,允许学生对同一首音乐作品给出不同的判断结果。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不要在课堂上过早地下结论,否则就会禁锢了学生的想像力,失去了音乐艺术的真正魅力。音乐教师要把思考留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展开想像、讨论和探索,真正实现音乐教育的目标:让每一位学生都变成音乐的审美者,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音乐的享受着,让每一位学生都变成音乐的创造者。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为音乐课堂教学提供了哲学意义上的方法论,使音乐课堂教学更加符合音乐艺术的规律性。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输人、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构建自己的认识过程,学生是学习认知的主体。在音乐的基本属性和艺术特征中,音乐艺术是一种表演艺术,音乐艺术实践中最重要的环节是音乐表演。音乐艺术重要的表达方式是通过演唱、演奏和形体律动等表演活动来实现音乐的意义。遵循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输人,而是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的一种积累和认知。在基础音乐教育中,低年级儿童对于音高、节奏、音色,旋律等音乐要素的认知,不能完全依靠音乐理论知识的讲述,而是通过课堂上生动有趣的音乐教学活动,如音乐游戏,形体律动等让学生通过参与音乐的表演活动,通过感性的认知最后达到对于音高、节奏、音色等音乐要素的认知。这种理性知识的获取,是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音乐活动来获得,通过感性认知经验获得的知识才能深深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为音乐课堂教学提供了哲学意义上的方法论,使音乐课堂教学更加符合音乐艺术的规律性。

篇7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4-0284-02

0 引言

高校是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对学生学习情况有着最直接的影响。而年龄在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是学校教学骨干的后备军,是高校教学任务开展的主要工作者,也是推进教育改革、

更新教育方法的一线带头人。在高校招生竞争压力日益凸显的今天,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关系着学校的整体竞争力。

青年教师学历较高,接受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较好,对于现代化教学技术工具的使用情况掌握较好,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有活力、有激情在教学能力上有一定的优势。但是青年教师的教学综合能力不够均衡,专业经验不够丰

富,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不够透彻,这些是其中不足的地方。从高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情况来看,很多高校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忽视了教师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需要,而高效往往更注重对教师的制度化管理。在新时期,如何更有效地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他们积极工作、乐于奉献的精神是高校教师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1 高校教学团队的概述

高校教学团队是基于各学科(专业)的具体情况,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等为建设单位,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在指导和激励中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方面效果显著的团队。

2 教学团队的建设准则

2.1 团队建设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 高校青年教师团队建设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培养优秀的高校人才。在当今科学技术变革日益加速的今天,高校教育一定要紧紧把握时代进步变革主流趋势,与时俱进,提高教学内容的应用性。教学质量是高校竞争力的核心体现,高校在培养青年教师团队的工作过程中,要坚持以人文本的理念,注重不同学科教学内容的差异,考虑不同教师之间在学识、经验方面的差异性,发挥每一位教师的特色优势,区别对待,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融合团队成员,为高校培养大量优秀青年教师。

2.2 团队建设要以异质性成员为结构 团队的成员,要求包含不同知识水平、年龄结构的教师,提高教师的异质性,异质性高的团队,其教学效果也会呈现出多样性。相关的科学研究表明,异质性高的教师团队,更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教师的主动创造精神,团队成员的差异还可以促进成员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良性竞争中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2.3 团队建设要以构建和谐集体为依托 青年教师团队建设,要注意维护好集体的团结性,高校教师是学校知识、思想、文化传播的主要推动者,在自身团队建设方面一定要注意维护好自身的形象,高校教师的团队精神文化,对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成长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和谐团结的青年教师团队对于激发教师之间的良性竞争有着关键的作用。

2.4 教学团队的建设要以学术交流、教学经验分享为宗旨 在高校的各种组织团体之中,教学团队是其中最主要的教育教学团队,负责着学校的整体授课,在团体的组织活动过程中,要注意遵循团队活动的宗旨,教学团队充分给予教师自由交流经验的自由,在团队中,注意发挥每一位教师的个人价值,提高学术交流、实际教学经验的讨论程度,教师之间要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提高。

3 教学团队的具体实施

提出“人事相宜”的队伍建设理念,通过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体现教学改革与团队建设的协同发展。专业基础课程教师不能局限于基础课程教学,而应该依托基础课程,延伸到专业教育,融入到学科建设,集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于一体。按照“三个结合”开展队伍建设。

3.1 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促进的两个方面。要让科研与教学形成良性互动,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不断提高学术造诣和教学水平。科研需要理论的指导、方法的引领、科学的假设,而这些正是青年教师比较缺乏的。团队教师则可通过互相听课、评课,客观提出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共同讨论解决办法,借助集体智慧解决个人困惑,最终形成的解决办法为所有教师共享。教学研究侧重的是如何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更多知识,而科学研究侧重于如何开发研制新型产品,如何研发新型技术,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这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研究要同科学研究保持联系,将先进的科学研究技术纳入到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专业领域前沿的科学研究动态。

3.2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高校青年教师往往缺乏实践教学经验,他们受认识水平与价值观念等的局限,对教育实践的理解水平也有限,自然在教学实践中的教学能力不尽人意。因此,青年教师需要团队中有经验的教师帮助,才能确保青年教师教学教学能力的发展和提

高。老教师可通过实践教学能力发展理论的系统培训、举办相关的学术讲座以及公开课等形式的训练和指导,给青年教师提供帮助。在团队建设中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融合,有利于教师在理论教学时教学案例和素材更加丰富,实践教学时理论指导更加清晰,也有利于教师自身的全面成长。

3.3 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相结合 每个主干课程群(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实践课程)都设置有相对稳定的课程组,以保证课程建设的持续性。课程教学面向全院开放,鼓励专业教师和基础教师共同讲授一门课程,以吸收学科领域的优秀教师参与课程教学与改革。不同学科背景的高水平教师积极参与基础课程教学与教材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现代高校很多教材比较陈旧滞后,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这个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高校教材的更新建设一定要跟上社会进步的节奏,提高教材的时效性、应用性,优秀的教材是保证学生掌握好专业知识的基础。

4 教学团队提高青年教学能力的作用

教学团队的作用不仅体现在提高教师个人素质方面,优秀的教学团队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团队内部各个学科的带头人,对各小组教师的日常授课进行考评,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正意见,提高对教师的激励监督效果。教师在团队负责人的带领下,有了具体的教学任务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的放矢地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4.1 教学团队提高青年教师新知识学习水平 在高校教学中,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很多高校教师的教学内容已经远远滞后于时代的进步,不少教师的教学案例已经不符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教师及时补充新知识,但有时因教学任务繁重,无暇顾及。教学团队每隔一定时期进行学术交流,将不同教师整理好的优质教学资源相互分享,节约重复备课时间,提高新知识的学习

效果。

4.2 教学团队提高青年教师教学研究能力 教学团队定期开展“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效果”等提高教学能力相关内容的座谈或讲座。教师可以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学习其他教师优秀的教学经验,丰富充实自己。团队具有阶梯型,有的成员工程项目多,故具有丰富的实践能力,在团队活动中,应多开展以如何将工程项目引入课堂授课内容为主题的团队活动,既将实际的工程实践与书本上的理论进行融合,又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知识的应用场所,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更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

兴趣。

4.3 教学团队在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方面具有高效性和实效性 在教学团队的日常运行过程中,团队成员有着一致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各个成员在教学时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既分享了优质的教学资源,又节约了不必要的重复人力、物力投入。在涉及跨学科的科研课题时,可以充分发挥各学科教师的特色优势,形成团队合力优势,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4.4 教学团队激发教师之间的良性竞争,提高教师的授课质量 教师在团队中可以扩大自己的交往范围,扩展自身的知识面,不断接受别人的教学经验冲击,在团队小组的比赛中,可以有效激发小组成员之间的良性竞争,各个老师一方面通过深入发掘教学资源,充分备课,提高教学内容的知识性、趣味性,增加课堂讨论的比重,在提高教师个人教学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教师的授课质量在相互借鉴、学习模仿、竞争中不断提高。

5 结束语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加速发展,高学历的青年教师已逐渐成为教学的中坚力量。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职业素质,是新时期高校改革的主要目标。构建合理的教学团队,使青年教师找到了归属感,都能够在教学团队这个实践平台上发挥所长,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徐玲.以提升本科教学质量为目标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11(27):263-264.

[2]袁凌.组织行为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123.

篇8

注:本文是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3年研究课题《对电大开放教育学生以激励为主的学习模式构建研究》(GJXH2013-115)成果。

电大开放教育是相对于封闭教育而言的一种教育形式,基本特征为: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取消和突破对学习者的限制和障碍;学生对课程选择和媒体使用有一定的自,在学习方式、学习进度、时间和地点等方面由学生根据需要决定;在教学上采用多种媒体教材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等等。其本质是人人享有终身教育的权利,不仅意味着对教育对象的开放,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教育资源和教育过程的开放。可以在远程教学、也可以在面试教学条件下进行。

集中实践环节是开放教育中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综合测评的必要途径。通过理论与实践联系,加强实践环节教学,体现开放教育办学特点,对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运用所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等都有帮助。毕业论文是集中实践环节的一个重要形式,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学员的毕业成绩和学校的声誉。然而通过近年来实践环节教学分析,发现存在有不少严重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学员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教学质量,我们开展了以激励为主的学习模式构建研究,并重点在集中实践环节教学中实施。因为在课程教学中多数学员选择远程学习,但在集中实践环节他们与老师交流最多,最有利于实施课题研究。

一、集中实践环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开放教育集中实践环节教学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学生经过两年的专业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该环节在教学计划中分量很重,调查占3学分,论文5学分,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的重要体现。但学生对该教学安排认识不到位,主要存在问题有:

(一) 目标定位低,以获取文凭为目的,不愿意学习更多的知识。在对学生的调查中了解,大部分学生以拿文凭为主要目的,希望今后对岗位晋升、职称评定有帮助;大多学生是家长督促报名,被动学习,积极性较低,目标定位低。

(二)没信心,对集中实践环节教学不重视。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撰写论文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信心,所以想抄袭下载蒙混过关。针对这种情况,怎样鼓励学生,给他们信心,引起学生重视是摆在老师面前的难点也是重点。

(三)懒惰,没有耐心。在论文指导过程中,大部分学员一次就想过关,不想对文章修改,对老师的修改意见不理解,认为老师太苛刻,是故意为难刁难。

(四)工作忙,工学矛盾突出,没有时间和精力,不能按时完成任务,或中途放弃。

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自信心,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任课教师面对的主要课题,多元化激励模式对改善现状有较好的效果。

二、构建多元化激励模式方法探索

(一)内因与外因结合法,激发学习动力。

激发内因可有效激发内驱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利用政策激励,从外因条件入手激发转化成学习的内力。一方面老师在教学中注重从内因上激发学生内驱力,培养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另一方面从中央电大到地方电大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激励政策,比如国家开放大学奖学金、“希望田野”奖学金、优秀学生表彰等,从外因条件给予激励。这种内因与外因、课内与课外有效结合,形成了良性互动,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专题讲座法,增强学生信心。

安排师生见面会,将集中实践环节教学任务制作成专题。专题讲座的主要议题主要有:鼓劲打气增强信心;讲解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具体的时间安排和要求;如何选题和实践;调查和论文撰写的基本要求;规范的格式及优秀文章展示;发放毕业实践的文字材料;与老师沟通互留电话、qq、邮箱等联系方式。专题讲座明确指导老师和学生各个阶段的要求和任务,大部分学生对自己没有信心,想放弃或找人代劳,我们用身边的事例鼓励引导,消除学生顾虑,增强了信心。

(三)案例教学法,进一步激励学生,增强信心。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谈论和课堂交流。案例式教学的核心在于组织课堂讨论,形成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互动的学习模式。案例式教学的主要特点在于学生参与教学和学习,体现出教与学双边关系的互动过程,这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对实践环节教学针对性强,效果好。

我们以“往届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为案例,从论文的初稿开始讨论,大家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从文章的观点、层次、结构等各个方面进行讨论。教师对参与的学员给予积极肯定和鼓励,大家积极性很高。在逐次分析、酝酿和讨论中,大家对论文指导过程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对论文的层次、结构安排有了整体的把握,为学生自主写作和探索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支持。

(四)启发引导法,让学生自主选题完成写作。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对学生的指导和点拨上,通过对问题的质疑和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毕业论文选题上,学员感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无从下手。指导教师在与学生沟通引导,从其工作、熟悉的行业、感兴趣的课程等入手,结合专业理论特点,启发点拨,慢慢建立了自己的思路。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联系实际自主选题,在实践环节发挥了积极有效作用。

(五)问题与对话教学法,激发兴趣和热情。

学生有问题直接与老师联系,随时随地开展指导,语言的撞击产生头脑风暴效应。这种全面、多元、自由发展的教学方法,能以教学主体为中心,针对性强,激励到位,更有助于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

三、实施多元化激励模式的途径探索

(一)运用激励政策,激发学习积极性。

通过丰富的多元的激励政策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对到课率高,积极参加学习的学生,形成性考核成绩给予好成绩;对表现好,积极参加学习的学员,任课老师可推荐优秀学员;优秀论文推荐刊登在学校学报;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员,给予奖学金;在教学过程中各种精神激励等等。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改进教学模式是创新教育的有力措施。传统的教学模式束缚学生创新精神的产生和发展。集中实践环节教学联系实际,贴近学生,在教学内容上,将专业理论和学生实际的有机联系起来,尊重学生的主题地位,适应学生探究的特点。这些思想不仅体现在教学理念上,更有落实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我们开展的创新模式,与传统的灌输式相比,如专题讲座法、案例法、启发讨论法更能激发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学习兴趣。

(三) 转变教学思维方式,培养学习能动性。

教师教学思维方式是教师对教学的认知模式,是对教学问题稳定的、持久的思维结构和思维模式,它具有文化性、传递性、习惯性等特点。教学思维方式由一系列要素构成,即教学知识要素,教学观念要素,教学思维习惯要素以及教师的个性和智力等构成。在集中实践环节教学中,成立专业指导小组,共同开展开放性备课,在思维撞击中,大家开阔了视野,转变了方式,形成了创新,设计了创新教案。

(四)教学手段创新,充分利用网络、微信、qq群实现交互教学。

现代网络资源的利用,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尤其克服了成人院校师生交流少的弊端,在微信、qq等介质帮助下,师生实现了零时差零距离交流沟通。学生有问题、有想法可以随时老师交流。先进的教学手段辅助,方便了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这种个性化教学对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体发展,尤其在实践环节教学中效果非常突出。

(五)加强课内和课外两课教学的结合。

成人学生上课时间有限,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激励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大课外活动,老师通过学生社团、学习小组、班级qq群、微信群,加强沟通联系,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激励学员积极参加学习。

(六)注重教师培训,更好服务教学。

提高教师素质是创新教育的重要条件。创新教育需要创新的教师,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素质,与时代同进步,与社会同发展。一是政治素质要坚定。终于党的教育事业,传播文明,立人先立己。二是要具备创新素质。有进取心,与时俱进,善于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探究新规律,创造新方法。三是文化素质高。具备广博精深的学问,厚实的文化素质,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四是要有思辩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把握矛盾,辩证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五是教学能力要强。教师首先要善于掌握各种教学方法。贴近学生,贴近实际,采用参与式、启发式和案例式等教法,用通俗语言、活泼形式,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其次要运用现代手段,充分发挥网络、通讯等媒体,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小结与思考

激励可以激发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学生缺乏有效的激励,会使其学习的积极性下降,兴趣减退。可见运用激励政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学习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集中实践环节教学在电大开放教育教学计划占有重要地位,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较好体现。如何落实这一重要环节,提升学生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实施了多元化激励教学模式,在反复运行和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不断丰富完善,形成了比较稳定有序的教学模式。

在任何教学模式中,教学目标处于核心地位,它决定着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和教学活动的组合关系,也是教学评价的重要尺度。经过多元化激励模式在集中实践环节中的探索运用,效果如何呢?实践证明,运用多元化激励创新模式,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激励学生积极学习,培养学习兴趣,驱动学习的内力。学生对实践环节教学重视程度高,认可度高,它增强了学生的信心,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切实的锻炼和提高,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方志刚.远程实践教学:理念、环境、创新[J]. 中国远程教育,2013,(01)

[2]齐坤,傅志贤.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质量因子的实践探索与研究[J]. 中国远程教育,2013,(01)

[3]沈健,郑宇国。论电大“多元、动态、闭环”教学督导模式[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1)

篇9

一、主题:领导的内容 

虽然说“分布式课程领导”强调教师个体的专业领导角色,但是如果每位教师的专业领域互不搭界、毫无关系,那么教师只能独自钻研,无法实现团队合作。因此教师选择的研究领域需要顶层设计,即主题的系统设计。 

“教—学—评一致性”是我们学校研究的大主题,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在这一大主题之下,一个个系统的小主题也被规划好了。作为教研组层面的研究主题,除了教师自身感兴趣的主题之外,在这个系列主题之中进行选择是非常好的方法,因为教师对于这个主题都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基础。如“评价与教学的整合”“从学习信息分析目标的达成”“评价任务的设计与实施”等小主题都是在“教—学—评一致性”这个大主题之下的,并且每一个主题之间都存在密切关联,便于教师之间的合作、分享与交流。而且这样的主题设计呈系统性,对“目标”“评价”“教学”三者进行分项与系统的研究,让“教—学—评一致性”这个主题的研究更加深入,让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走得更远。在教研组的内部教研活动中,在学校的课例研究活动中,老师们在进行课堂观察的时候,就可以从自己选择的主题进行课堂观察,用一节节课去证明自己的猜想,用一个个案例去呈现自己的观点。当然,主题设计源于学校的顶层设计,同样需要教研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甄选。因为我们数学教研组曾获得华东师范大学赵士果博士两周关于“学习信息”的跟踪指导,因此在主题选择的时候,多位教师选择了这个主题进行课堂教学研究。 

主题的系统设计,有利于教研组内的教师对发展领域进行聚焦,有利于在教研组内形成共同话语,有利于教师间的合作、交流,共同发展。当然,我们并没有规定教师只能从中选取主题进行研究,他们同样可以选择自己关注的、喜欢的主题进行个体研究。同样,也并不是说不在同一系统下的主题研究就不能进行教师间的交流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系统主题下,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更深入,教师的协同发展也更深远。 

二、平台:领导的阵地 

教师个体的专业领导角色,需要教师在专业领域形成话语权。而这个话语权的形成,需要教师个人的深度研究,还需要教研组为其搭建成长的平台。为教师创造成长的机会,为教师搭建展示的平台,也是教研组的重要职能之一。 

报告是一种很好地展示自我的平台,但是,报告对于教师来说同样是一种挑战。教师需要对某一领域做切实、深入的研究,才能有观点可呈现,必须要有鲜明、生动的案例,才能使听者产生共鸣。每一次月末会,我们会推选教师在“成长论坛”作微型报告,让教师展示阶段性的研究成果。每一次课堂观察活动,我们会选取课堂观察报告代表作,对课堂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和反馈。每学期一次的“成长课堂”更是集结了每一个教研组的科研成果,以报告形式一一展示。报告的形式为教师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更激励教师的快速成长。如果说这样一种平台可以迫使教师快速成长,那么谁来做报告呢?这同样是一种竞争的机制。我们相信每一个人都有成长的意愿,每一个人都希望获得别人的肯定,大家都在参与主题的研究,进行课堂的探索,那么在主题上研究得最深的、走得最远的,自然就成为下一个报告者。这样的机制在无形之中促使教师在相互协作的同时又暗暗较劲,一个个“领导者”也在这样的竞争中逐渐显露出来。如我们组的顾老师,从学校“教—学—评一致性”主题确立开始,她就一直进行“目标”的研究,先后参与这一主题下的课堂展示5次,课堂观察报告4次,微型报告3次,形成的研究成果有《一节课的重构,一系列的思考》《基于数学素材分析下的新知建构》《教研活动如何打造主题》等。在教研组中,只要讨论起关于目标的话题,大家很自然地就想到顾老师,当为目标合理性而争论的时候,大家的目光很自然地聚焦到顾老师身上。这就是教研组内的话语权。 

当然,除了报告之外,教师发展的平台还有很多,如培训、比赛等等。总之,教师的研究之路,团队合作比个人单打独斗可以走得更远。教研组内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专业上的“领导者”,实现彼此之间的相互引领,最终使得整个教研团队更加强大。 

篇10

物流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新兴复合产业,同时它又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犁相结合的产业在运输、储存、包装、流通加工、搬运装卸、信息处理等物流所包含的每一个功能环节中,都需要大量的人员去操作。在物流从业人员中,75%~85%的人员从事操作岗位的工作。而由于交通限制、客户需求、服务质量要求等原因,物流操作往往是需要全天候24h作业,这种作业特点使得物流操作人员的需求成倍增加。并且随着信息技术、自动仓储技术、包装技术、装卸搬运技术及相应设备大量在物流活动中的应用,以及市场对物流服务质量的要求,对物流操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在迅速提高。因此,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并具备一定技能的物流操作人才,中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是培养一定技能的物流操作人才的一个重要基地,但由于在教学计划中培养方案和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使得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难以顺利从事物流工作,以至物流操作人才严重短缺。

1中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人才培养与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脱轨

多数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脱离了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片面追求理论性,存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分割的倾向,绝大多数中职学校因为物流实训设备不足和实训场地有限,只能停留在理论知识的教学层面上,其学习内容与职业实践的关系是间接的,有的甚至是脱轨的。导致学牛实践能力差,自我完善和发展能力低,无法达到职业标准和岗位的需求,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2教育理念滞后

由于物流是一个新兴的行业,有关物流管理的许多理论尚处于不断探索与研究阶段,使得物流教育理念相对滞后于物流实际发展。据调查,90%的物流教育依然沿袭着传统的教育理念,注重课本纯理论知识的讲解与灌输,一味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育理念的创新刻不容缓。

1.3教学手段落后

物流专业的实践性极强,需要有相应的实训场所和实训软件,但是目前很多中职学校物流专业教学设施比较薄弱,缺少应有的实训场所和实训软件,这样的教学必然不能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中职学校物流专业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j三要采用传统的简单化、陈旧化的教学方式:填鸭式的灌输方式,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影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这在很大程度制约了我国物流职业教育的发展,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创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氛围里主动参与学习,这应是当前物流教育者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2以就业为导向,推进物流专业教学改革

2.1教学理念的创新

对物流专业教学改革,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以物流操作人员岗位的需求为基础,确定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人点,将岗位需求化为教学目标、职业技能融入教学内容、工作任务,导入学习过程,创新形成“植物生长周期循环”等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职业岗位要求,结合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改革教学内容,积极推行订单式培养,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基本素质为主线,构建以应用性和实践性为基本特点的教学体系,特别是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体系;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师资和实践环境的优势,使教学与实践工作紧密结合,建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积极构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树立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

2.2教学方法的改革

2.2.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某教学案例,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方案,并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探讨、交流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案例教学法在物流专业课程教学中尤为重要,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埘于处理实际物流管理T_作中的复杂问题就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这种启发式教学方法的主要作用表现在:①为学生提供一些生动具体的案例,学生犹如“当事人”一样,身临其境,处理问题,分辨是非,提出方案,因而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③变“单向教学”为“双向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2角色扮演教学法

如《采购运作实这门课程的教学。首先,由教师选择简单的例子作为采购交易项目,指派学生担当不同的当事人,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了解市场,确定需求,决定成交的条件,并拟定一份采购合同,在课上进行演示,让学生按导师所说的程序和步骤进行模拟,最后师生共同分析总结。这样,学生对自己参与的事情印象会十分深刻,同时也熟悉了采购业务流程。

2.2.3项目教学法

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教学法是指通过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予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项目教学法的目的是在教学中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在实践的第一线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讲授物流配送课程为例,可以通过一定的项目让学生完成配送中心的选址、设计等流程,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从中学习和掌握配送的相关知识及操作技能。

2.2.4校内模拟教学法

这是一种在校内实验室进行的模拟企业采购、仓储、供应链管理等业务流程的实践性教学形式,采用物流现场教学实物模型、模拟沙盘、仿真教学系统等直观性强、动手能力强的实训手段,加强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掌握现代化物流管理工具。提高其在企业适应能力,同时降低了实践教学的成本。

2.2.5校外顶岗实习教学法

这是一种直接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跟班或顶班参加物流实务工作的实践性教学形式,通过产学合作的方式,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并聘请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和行业技术专家、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丰富实践内容,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物流管理专业的各学科,特别是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3教学设施的建设

教学设施是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场所,是学生提高实践技能的载体,教学场所既要有数量较多的常规设施,又要有一定数量的先进设施,尽可能与物流行业技术发展水平保持同步,教学设施的建设要充分体现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就业为导向,以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将教学与实训有机结合,以实训教室或模拟实验室建设为主。例如要建立有现代化“多媒体教室”的实训教室和“第三方物流”的模拟实验室,配备有“自动分拣机”“条形码识别机”“标准化集配车”等设备的物流管理模拟配送实验室,用于物流配送各环节的实践性教学。教学设施的建设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实践环境,只有经过系统、规范的实践环境的训练,才能确保学生的职业能力、操作能力的提高,使毕业生顺利地就业。

篇11

伴随新媒介的迅速发展,微博、微信、微电影等的出现,将我们带入一个全新的“微”时代,在这样一个数字化、信息化日渐浓郁的氛围中,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样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尤其是微课的兴起,引发了一场从思维模式到教学方法、方式的革新。

一、微课的概念及教学优势

(一)微课的概念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微课以主题突出、内容简短、视听元素结合等特点已在高校教学过程中逐渐被认可,并有意推广。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微课这一概念的理解大家各不相同。有人将其简单理解为“微课件”或“微视频”,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这仅仅是概括出了微课的“微”特性。其实微课从设计角度说,“是一种基于学科课程的核心内容(知识难点或重点)设计而成的、注重即时反馈的微型化在线视频课件”[1]。

换言之,微课的组成部分不仅包括教学视频,而且包括与此主题相关的一系列教学辅助材料,以影视剪辑艺术这一门课程中“水墨画”效果的制作一节为例,包括:教学课件、教学素材(风景图片、题词、工程文件、制作完成的效果视频)、课后练习(结合卷轴画知识点制作动态的水墨画效果)、课后反思、学生反馈(疑问、出错点)等内容。因此,其相较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资源更丰富,优势更多。

(二)微课的教学优势

1.内容精简

从教学时间长度上说,与传统教学的每节课45~50分钟相比,微课的时间基本保持在5~10分钟,一般以重点、难点或疑点知识的讲解为主,每次集中其中一个知识点来讲。而这一特点也恰巧与影视剪辑艺术这门课程的结构框架相贴合,能将小的案例以微课形式讲授,课堂上将疑难点以讨论形式进行解答,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额外增加学生的实践操作时间,增进对当堂课程知识点的识记和巩固。

2.形式新颖、趣味

在当前的媒介环境下,大学生接收信息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重大改变,逐渐趋向于“碎片化”的信息读取方式。换言之,在这种背景下,学生的注意力或眼球较难被吸引,而微课的兴起,一方面从形式上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即将传统课堂搬到在线网络平台,这样也大大丰富了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自主学习意识。

3.教学空间的可移动性

微课这一教学模式的出现,极大拓展了教学空间,不再单单局限于课堂教学,从信息接受者角度看,实现了信息的随时接收与学习,只要在网络空间中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随时看到授课视频,进行自主、自由学习,学习方式更为灵活,实现在线随时更新学习。比如,“中国大学MOOC”除了网络公共平台之外,还可以通过手机App客户端实现在线链接听课学习。这一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课程,其中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经管法学、工程技术等多种类别。学生通过登录,可以浏览学习知名高校的优质课程,无论视频还是文档文件均可查看或直接下载保存。之后通过技术更新,还可以使学生直接进入讨论区进行在线讨论。

二、普通本科院校影视剪辑艺术课程简介及教学现状

影视剪辑艺术作为普通本科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用性,也是最为基础的一门专业实践类课程。其与After Effects课程构成了“姊妹篇”,满足了学生对于后期制作工作的基本要求。该课程的设立重点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最终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自主掌握并独立完成电影预告片、MV、微电影、纪录片等影视作品的剪辑制作。

就近两年的教学实际情况看,很多专业学生在入校前并没有真正接触过相关影视剪辑软件,基本算是零基础。所以在一开始接触该门课程时,对一些基础的理论知识包括软件工作界面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难,存在一定的教学难度。同时影视剪辑艺术课程的知识点较多且琐碎,相似知识点很容易让学生混淆,进而影响学习效果。据此可见,课前的引入及课后的巩固对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接受该门课程尤为重要。而普通教科书及相关参考书对于此类知识的讲解一般较为冗长,不易理解,长此以往,影响学生创新意识,不利于其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影视剪辑艺术课程中对微课教学模式的引入(以水墨画效果的制作为例)

(一)知识要点的引入――课前预习环节

在水墨画效果的制作这一案例中,主要包含三个层次:由普通照片――水墨画的处理;题词的处理;背景的处理。其中第一个层次的完成主要应用Premiere中的黑白、色阶、高斯模糊、裁剪内置特效将彩色照片做成水墨画的效果;第二个层次的完成主要是应用亮度键这一内置特效处理题词;第三个层次的完成主要是运用彩色蒙版制作水墨画的背景。那么为了便于学生对本案例有一个清晰认识,可以借助于微视频将案例进行课前分解,并将每一环节的实际效果图融入其中。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知识点。同时对于课前视频讲解中有意识地设定几个问题作为课题导入。

(二)知识难点的引入――课程讲解环节

在水墨画效果的制作中,知识难点是对亮度键的使用。这里需要制作一个小视频,通过一个小案例对亮度键的使用单独讲解,以便学生对该特效有深入理解。在传统课堂中可以将微视频引入其中,通过观看,更形象、深入地理解这一特效,同时这样能尽量保证在传统课堂中对主体案例(水墨画效果)讲解的完整性。

(三)知识点的巩固――课后复习环节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会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在课堂学过的,甚至学生亲自制作完成的案例在下一节课进行测试时,依然会有部分学生无法独立完成制作。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缺少必要的课后巩固和复习。虽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节课结束时会以作业形式布置给学生,但真正课下按照要求复习制作的人少之又少,加之大学生课余生活丰富多彩,环境自由,学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自身主动性,所以,作业成了形式,质量好的呈现断层,而这些对于学生有效地识记知识产生了一定阻碍。鉴于此,如何有效地利用微课这种形式提高课后知识巩固的趣味性和效率成为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影视剪辑艺术这门课程更偏重于实践,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所以可以通过微课的形式将作业以视频展示的方式布置给学生,同时视频的制作最好由教师和各班学生联合拍摄制作完成,制作周期可以以章为单位,提前组织好学生来做。而且作业的内容最好结合当下的文娱热点或学生生活来做,对学生会产生更强的吸引力,实现更高的参与度。

四、结语

微课是在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事物,相较于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其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同样在运用和制作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制作微课的方法并非为每一个教师所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如何更好地通过视听语言来呈现等。所以,当前高校影视剪辑艺术课程教学方法、方式的创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要经过长期的“磨合”,摒弃传统教学课堂的不足,汲取微课这一新型教学方式的优势,将二者更好地融合为一体,才能更好地运用其实现预期的目标。

篇12

【中图分类号】G642.41;R78

口腔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分实践技能考试和医学综合笔试两部分,实践技能考试又包括病史采集与病例分析、口腔检查基本技能、基本操作技能、基本急救技术、基本诊断技术和辅助检查结果的判读、医德医风实例考核六部分。口腔内科学、口腔修复学、口腔颌面外科学等都是一些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主要口腔临床学科,同时也是口腔助理医师考试的重要专业课程。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同时要培养学生临床思维、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执业助理医师应试能力[1]。本文通过对三年制口腔医学专业课程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改革,从学生评教结果和口腔助理医师考试通过率,探讨其教学效果。

1.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将2010级124位口腔医学专业学生按随机抽签的原则分成两组,一组为对照组(62人),采用传统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即理论课和实验课分开进行授课,另一组为实验组(62人),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授课,两组学生的授课总课时、主讲老师完全相同,学生的性别、年龄、学习成绩等一般特征也无统计学差异(P>O.05),具有可比性。

1.1根据培养目标和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修订《口腔内科学》教学计划

将《口腔内科学》相关知识和技能分成牙体硬组织病、牙髓根尖周病、牙周病和口腔粘膜病4个课题,每个课题6-8堂课,每堂课4学时,采用2+2理论+实际教学模式。

1.2构建并编制理实一体化教学内容

采用“课题化”教材结构,每个课题为一个学习单元:①“相关知识”部分,将本课题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够用为度,学以致用,努力使其脱离理论教材;②技能部分,强调基本技能的训练,突出操作要领和难点,力求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1.3改善理实一体化教学条件,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平台

①利用仿头模和多媒体教学,改善模拟真实教学环境;②在附属医院口腔科设立校外实训场所,加强实践环境与岗位统一性.

1.4 适应职业岗位培养需要,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通过教师职业学习培训,强化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逐步形成由具有高技能和教学水平的“双师素质”教师讲授机制,保障了“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1.5 规范考核方法正确评价教学效果

(1) 当堂进行课程测评:

① 口试:教师提问学生口答; ② 笔试:教师发给学生提前打印好的试卷,学生答完试卷后,当堂交试卷,教师批阅后马上讲解; ③ 现场操作技能测试 :随机抽取3-4名学生进行该次操作,由学生和教师共同打分。

(2) 4次课题单元测试和期终总测试方式:考试题由理论和操作两部分构成,随机组合汇于一张试题卡上共一百张卡。考试时,学生随意抽出一张,准备5 min,口头回答理论问题,接着进行实验操作,根据操作的全过程,教师当场评价考试成绩,并指出存在的问题

2. 学生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见表1):

为考察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效果, 组织2010级124位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对两种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价,项目包括:内容充实、重点、难点突出;富有启发性,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掌握;培养临床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评分标准参照湖南医药学院教务处制定的学生期末评教标准,每项满分20分,共100分。

3. W生助理医师考试通过率比较(见表2):

毕业后一年124人参加了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实验组62人中实践技能考试通过52人,对照组62人中实践技能考试通过38人,理论考试实验组平均分数84.02 ±9.84,对照组平均分数74.95 ±11.22,实验组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分析存在显著差异(P

4.讨 论

自国务院颁布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后,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就成为检验一个医学生能否迈入医疗卫生机构从事诊疗活动的标准,同时也反映了医学教学水平。每年有大量考生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实践技能及理论考核,每年技能考核通过率约70%,而理论考核通过率仅为20%-30%,考试合格率低[2]。这就要求医学高等教育工作者在课程教学中深入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实践证明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医专学生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应试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3]。

本人通过对2010级我校三年制口腔医学专业124位学生进行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通过学生对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效果的评估,学生普遍认为该教学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对一些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记忆。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的目的是考查学生对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辅助检查及治疗原则和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灵活运用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一个指标。通过对两组学生执业助理医师考试通过率比较发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可明显提高学生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应试能力。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记忆,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而且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适应了口腔医学教育改革,将高职高专口腔内科学教学与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衔接起来,受到医学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广泛青睐[4]。

参考文献

[1] 王江红,李建国,王县成. 国家医师资格考试16年发展与展望[J]. 医学教育管理,2015,01:84-89.

篇13

选取某医学院校预防医学专业大四本科生共223人作为调查对象。

1.2方法

在完成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学习后,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表对学生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对教学的评价,对授课教师的要求,对教学和考核方式改革的建议。共发放223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23份,有效回收率100.0%。采用Epidata3.0录入数据,SPSS10.0整理、分析数据。

2结果

2.1对教学的评价

调查发现:72.2%的学生对学时安排满意,51.1%的学生对教学内容表示满意,40.4%的学生对理论课表示满意,38.1%的学生对实验课表示满意,52.9%的学生认为教学对自己以后的工作有帮助,64.6%的学生认为教学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思维能力。53.8%的学生建议授课教师年龄在30~39岁,68.2%的学生建议男教师授课,76.7%的学生建议教师的职称为副教授及教授,65.9%的学生建议教师的学历为硕士或博士,有38.1%的学生建议采用双语教学,82.5%的学生建议由1~2名教师授课。

2.2对教学改革的建议

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56.1%的学生希望采用多媒体结合板书进行教学,49.3%的学生建议减少理论课学时,65.5%的学生建议增加实验课学时,多达90%以上的学生建议增加讨论、案例、现场见习的内容。

2.3对考核方式改革的建议

对于考试形式的选择没有明显的偏好,选择闭卷、开卷考试的学生都在45.0%左右,60.1%的学生建议增加平时成绩,52.9%的学生建议采用撰写论文或学习报告的形式进行考核。(本文来自于《卫生职业教育》杂志。《卫生职业教育》杂志简介详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