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0:37:5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知识管理的理论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知识是对原有信息进行有效积累、整理、推理、升华后可以有效提升人们认知能力、预见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信息的集合。根据知识能否被清晰表述和有效转移,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又称编码知识,指可以被清晰表述并进行传播的知识。隐性知识是个人或组织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所形成的不易用语言清晰表达的知识。显性知识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而隐性知识公共性差。知识螺旋理论是由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IkujurioNonaka)创立。该理论包括四种知识转化模式:社会化模式,是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外在化模式,是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转化过程;结合化模式,是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内在化模式,是从显性知识到新的隐性知识的知识创造过程,也是知识螺旋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在整个螺旋体系中,各个环节相互作用、不断螺旋,实现着知识的传播、转化、共享与创造。
二、知识螺旋理论在图书馆知识管理中的应用
(一)社会化模式的应用
社会化过程主要指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对于图书馆来说,这个过程体现的较为明显。首先,馆员个体隐性知识到馆员个体隐性知识转移的个体学习模式。图书馆的馆员之间的交流学习最为常见,因此,个体学习模式最为普遍。例如有经验的馆员将自己的工作心得与经验传授给自己带的新馆员,或者是馆员主动观察、学习其他优秀馆员的工作方法,以此提升自身工作绩效。其次,馆员个体隐性知识到图书馆组织隐性知识的转化。这里主要指那些资历较老、经验较为丰富的馆员将自己的工作技能、工作诀窍和一些其他的工作方法与技巧传递给整个图书馆组织,从而现实图书馆隐性知识从个体到组织的转移。再次是图书馆隐性知识从组织到个体的组织教育模式。该模式主要是图书馆馆员明确、学习图书馆组织文化、组织理念以及组织的规章制度的过程。图书馆的文化理念、价值取向以及组织的规章制度是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图书馆知识管理中的重要因素。图书馆整体竞争力的提升首先要求组织内部形成统一、明确的价值理念与组织文化,这也是提升组织凝聚力与战斗力的坚实基础和有效手段。最后,图书馆隐性知识从组织到组织的转移模式——组织交流模式。该模式大体有两种,一是图书馆组织内部不同部门、不同科室之间的交流学习。由于各部门或科室从事图书管理的不同环节,对馆员自身知识构成、业务水平、技能技巧等方面要求所有不同,因此有必要加强部门或科室之间的交流沟通,尽可能减少由于知识构成等因素造成的管理环节上摩擦甚至脱节,以此提升图书馆知识管理效率。另一种组织交流模式为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的学习交流活动。总体看来,图书馆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移渗透到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各个环节,其传播速度与传播效果直接影响到组织整体知识能力的提升速度与效果。因此,图书馆首先要重视社会化模式的应用,明确隐性知识转移对组织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同时,明晰组织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移路径与模式,采取针对性和有效性措施为组织隐性知识的转移与转化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外在化模式的应用
外在化过程主要指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在组织知识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组织隐性知识能否得以展现进而得以有效利用的前提和基础。首先,对于个体层面而言,个体隐性知识到个体显性知识的转化主要体现在馆员将个人工作经验、心得进行总结并将其进行整理、记录的过程。其次是馆员个体隐性知识到图书馆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该模式主要指图书馆专家将自身工作经验与技能向整个组织进行传授的过程。从而形成组织今后培养馆员的方式、方法,将这种方式、方法制度化,形成显性知识。再次是图书馆隐性知识到图书馆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该过程主要是将图书馆组织内部的组织文化、价值理念、工作要求等内容制度化、系统化、文件化。以文件或规章制度的形式明确图书馆崇尚什么、推行什么、反对什么、禁止什么,为图书馆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最后是图书馆隐性知识到馆员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该过程主要强调馆员通过学习组织文化、组织理念等内容,为自身的言行举止树立符合组织文化的行动指南,并将这种行为习惯化进而在工作中表现出来。总体来看,图书馆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是图书馆将组织要求、组织文化、价值理念等内容明晰化、制度化、系统化的过程,该过程为图书馆知识管理以及组织竞争力的提升奠定了制度基础。
(三)结合化模式的应用
结合化指显性知识通过一定的路径转化为更为具体化、更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的过程。该转化的目的是将组织知识进行条理化、层次化、系统化以更利于被组织成员学习与共享,这也是下一步组织进行知识创造的前提与基础。首先是从馆员显性知识到馆员显性知识的转化。这个过程在技术密集型环节较为突出,例如馆员将信息编码技术手把手传授给新馆员就属于这一类型。其次是馆员显性知识到图书馆显性知识的转化。该过程主要体现在资深馆员或是图书馆专家通过讲座、会议等形式将自己储备的图书管理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明了化地传授给组织员工。而最终的讲座报告以及各馆员的学习心得就是整个转化过程的显性知识。这种从个体层面到组织层面的显性知识的转化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是组织层面上组织显性知识到组织显性知识的转化。其中以图书馆组织内部的咨询模式以及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的咨询借鉴模式最为典型。最后是图书馆显性知识到馆员个体显性知识的转化。该转化过程以馆员培训最为典型。每个图书馆都会有自己一套成型的员工培训体系,通过各种培训让员工熟悉组织的技术标准、工作要求等内容,并在日常工作中付诸实践。该过程中的各类培训素材以及馆员的学习笔记即为组织的显性知识。总体看来,图书馆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主要突出了组织显性知识的进一步传播、进一步细化、一进步系统化的过程。目的在于将组织显性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为组织知识的传播、共享、再造奠定有力基础。
(四)内在化模式的应用
内在化指显性知识在组织实践中得以运用和发挥进而转化为隐性知识的过程。对于图书馆而言,能否创造出更有价值的新知识、新技能是图书馆进一步发展最为核心的动力源泉。当新的知识出现后,又会通过社会化、外在化和结合化过程实现新知识的传播、共享与利用,进而提升组织整体知识竞争力,实现组织知识的螺旋式上升。首先,馆员显性知识到馆员隐性知识的转换。馆员以自身独特的思维和学习方式观察、效仿、学习其他馆员的工作经验与技巧,进而形成自身的隐性知识。而且有些馆员还会在观察、学习过程中对已有的显性知识进行完善和改进最终形成新的知识,也就是所谓的知识再造。其次,馆员显性知识到图书馆隐性知识的转换。一些资深图书馆专家将自己的知识在组织内进行交流时,组织成员学习这些知识都会经历分析、思考、理解、接受、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专家个体知识就上升为图书馆组织知识。同时,馆员也会对组织的工作流程、工作方式、工作理念有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希望组织在某些方面进行完善和调整,而组织接受馆员的建议也就意味着从馆员显性知识到组织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得以实现。再次是组织显性知识到组织隐性知识的转化。馆员都会熟悉图书馆的组织文化、组织理念、工作制度等内容,并在日常工作中形成习惯,从而实现将组织显性知识隐性化。最后,组织显性知识到馆员隐形知识的转化。馆员会深刻学习该图书馆的各类文件、会议精神、技术手册和规章制度,并在日常工作中将这些显性知识变通为自己的隐性知识。总体来看,图书馆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变是组织进行知识再造的核心环节。一方面强调了组织知识的实践与运用,另一方面突出了组织知识的创新和再造,而这两点也是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1.表达层
表达层主要是用来负责知识的输出和输入,是知识管理系统的入口和接口,它的主要功能是负责连接系统和用户。一方面,表达层将知识存入知识管理系统中,它是整个学校知识管理系统的输入集,是整个知识管理活动的驱动力。另一方面,使用者也是通过表达层从知识管理系统中获取新的知识,即知识的检索。在知识管理过程中,往往缺少的不是知识,而是如何找到自身所需要的知识,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知识检索系统,也就无法实现知识的应用。而表达层为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知识检索平台,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获取最合适的知识。
2.知识逻辑层
知识逻辑层是根据用户的需求和知识管理的需要,对知识进行组织,它接受用户的请求,然后根据知识管理的需要对该请求作出反应。用户通过表达层将知识输入,到达知识逻辑层时对所有知识进行重新整理,摒弃无用的知识,并将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使之具有较强的柔性、逻辑性和系统性,再存入数据层中。而从数据层提取知识时,同样要经过知识逻辑层的加工,将所用的相关知识加以解构和建构,建立一种新的核心知识体系,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3.数据层
数据层,简而言之就是负责学校知识的存储。完成知识的获取之后,要对所有知识进行分类编码以便知识存储,即将知识与知识源相分离,将所有知识进行整合然后根据其特性进行分类、编码,使其成为图文声像资料,并将其存入知识库中,这样便可以保证学校知识的继承,避免知识的流失。知识库则成为学校知识中最有价值的一系列知识的集成,为所有知识提供了储存的空间,具有动态的和深化的结构,关注知识的应用与创新,便于知识的管理和检索,为后来者的使用提供了方便。
二、学校知识管理的基本结构——活动观
1.基础管理
基础管理是实施学校知识管理活动的第一步,处于整个管理活动的,主要包括组织结构、组织制度、组织文化、科技信息等。在组织结构上,学校应建立一种支持型的组织结构,有助于组织、个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知识分享、知识创新及团队间的合作。在组织制度上,建立一种规范的奖励制度。学校将个人、组织和团队激励有效结合,给予教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双重补偿和奖励,透过奖励来强化个体的知识分享和创新行为。在组织文化上,要形成一种共享型的组织文化。在整个知识管理过程中,与显性知识管理相比较,更多的是对隐性知识实施管理,而由于隐性知识是教师个人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东西,因此,培养共享型的组织文化方能促进学校知识管理的有效实施。
2.人力资源管理
在学校知识管理活动中,尽管强调以知识的管理为主,但人是知识的有效载体,任何知识只有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才能发展成对组织有效的动力。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知识创造与创新的主体,因此,教师个体的知识是学校知识的基础和主要来源。学校知识管理非常重视教师的在职训练,加强教师进修学习,提升其专业能力并保障其专业自,不仅可以去除保守封闭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发挥其专业精神,确保教育质量。在学校知识资源的管理中,学生之间的知识分享亦受到重视,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和讨论的机会,并将学生的个人兴趣与教学活动相结合,创造机会让学生有所表现,激发其知识外显或创新表现。
知识管理要求学校管理者超越组织管理的层面,理解知识获取与管理的流程和职能之间的战略关系,推动教师获取和共享知识,组织教师不断开发知识,资助和支持对知识展开深化应用。这种领导必须认识到,学校是一个专业化的、由高智力、高成就动机的人们组成的组织。
3.知识创新管理
一、什么是知识管理和企业管理
要弄清以上问题,首先,我们要从弄清什么是知识管理和企业信息管理入手。美国生产和质量委员会(APQC)对知识管理定义如下:知识管理是组织有意识采取的一种战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这样可以帮助人们共享信息,并进而将其通过不同的方式付诸实践,最终达到提高组织业绩的目的。企业知识管理是以信息为基础的活动,通过组织性学习创造隐性和显性知识,并负责如何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方拥有适当的知识。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认为:知识管理并不是从技术开始的,它始于商业目标、过程和对共享信息需要的认识。知识管理只不过是管理信息流,把正确的信息传送给需要它的人,以便让他们迅速地以信息为依据采取行动。
中外学者普遍认为,信息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信息作为资源,除了一般的可利用、有价值等特性外,还具备共享性、历史积累性、时效性和多次再生性的特性。而系统则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独立成分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如管理人员、生产工人、工艺、技术、管理、方法和组织机构、生产设备等,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即获取利润生产出社会需要的产品,而组成的一个生产企业就是一个系统。那么,要系统地利用信息这个资源,企业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EIMS)就是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方法,采用电子计算机、软件及网络通讯技术,对企业管理决策过程中的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加工、分析,以辅助企业日常的业务处理直到决策方案的制定和优选等工作,以及跟踪、监督、控制、调节整个管理过程的人机系统。
从目前已经大量应用的各种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来看,普遍具有以下特性:
1.除了通用的管理软件和MRP(物料资源计划)、OA(办公自动化)、WFS(工作流系统)外,大多软件都需要做大量的需求分析,咨询顾问(多数都是行业内的专家)和企业各级员工在认真总结以往经验和企业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量身定做或在标准版本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做大量的修改,所以具有行业专家特性及实际应用特性。
2.多数系统是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出发,在全局和总体考虑的前提下设计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是从企业的人员机构管理、产品管理、系统权限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系统的角度,考虑战略的实现性和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制约性的,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
3.具有历史知识的积累性和共享性。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将各部门和各员工的日常工作的关键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并能根据权限方便查阅和调用。
4.具有决策的支持性。所有的各种数据可以经过计算机的处理从不同的角度得到各种分析结果,并通过报警提醒的方式,使决策者在第一时间得到相关信息。
5.动态特性。由于信息的时效性和关联性,当系统中某一信息要素发生变化时,与之相关联的其他信息均发生变化。同时,由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均在动态发生变化,系统也要求能够适应这种变化。
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
从以上对于知识管理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概念及特性等可以看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对于企业知识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很大的支持和保障作用,具体表现在:
1.知识,确保组织内的每个成员都能共享。在没有计算机、软件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前提下,企业知识的手段通常采用开会、发文件及书籍等手段,除了成本高而外,知识的传播速度、传播量、更新、查阅及查阅权限等等受到极大的制约。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使知识信息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交易质量和效率大大提高,有力地发挥了知识在企业中的生产力作用。
2.确保知识获得的及时性。信息管理系统解决了跨地区、跨时间、跨单位、跨部门、跨员工之间的查阅障碍,只要是在有权限的前提下,知识需求者可以迅速通过系统找到自己需要的各种知识。例如目前的企业信息门户(EIP-EnterpriseInformationPortal)可以解决企业之间的信息及知识交流问题,另外企业信息系统可以与相关的网络连接,并自动按照组织内部成员对信息的需求进行筛选、分类和收集,并按照成员对信息的需求及时传送给需要的人,以解决知识时效性的问题。
3.提升组织或个人的隐性知识为显性知识,并保证两者之间的有效转换。在企业没有信息系统之前,员工的知识和经验仅存在自己的脑子里,部门的知识也在这个部门里,信息呈现孤岛状态。遗忘、人员流失和成员之间交流不畅导致企业的知识大多是隐性知识,而不能转变为显性知识,组织的知识难以积累。组织随着人员的流动、时间的推移不断地交学费,企业不能形成经验曲线,生产效率和竞争力也就难以提高。信息管理系统使个人知识得以沉淀,成员之间的知识得到共享和交融,企业对员工的过分依赖性降低,从而避免企业因某些关键岗位人员流失出现不可收拾的局面。
三、如何做好企业的知识管理
首先,我们要抓好企业的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着重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因为企业只有把国内外和自己企业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即显性知识,通过归类、整理、提炼迅速传递给需要它的员工,即转化为员工个人的知识———隐性知识,并运用到每项工作中去,才能对企业目标发生作用。信息管理主要集中在对已有的如书面化的、电子信息等显性知识的管理,在信息增值链上,要将数据提升为信息,并对其进行采集与选择、组织与程序、压缩与提炼、归类与导航等,对信息外部特征的加工和组织。在信息管理基础上,在根据企业和员工需求,对信息内容进行提炼、比较、挖掘、分析、概括、判断和推论等进行知识管理。
其次,要建立知识共享系统。知识管理是以共享和创新为主要目的,重点解决信息超载而知识匮乏的问题,重视人与人产生知识过程的管理。知识如果不拿出来与他人共享,将导致:(1)核心信息掌握在具体实施人员中,管理失控。(2)企业人员外流导致知识资产流失,大量核心技术被带走。(3)知识孤岛造成协调困难,效率下降。所以,在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中,要坚持以获取企业内部和外部知识资源为核心;以产品的生产流程为核心;以个人知识与团队知识的相互交流和转化为核心;以正式交流与非正式交流的相互接轨为核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以价值链的不断增值为核心和以技能培训为核心。
最后,把信息化建设作为知识管理的平台。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和人际交流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合现代社会对知识的快速组织、整合和共享需要,计算机网络则为知识的获取、组织和共享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企业在网络平台下,形成一种柔性的与变化的组织和扁平化的信息传递渠道。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使人与知识资源有机结合,它将人、知识与现实工作任务整合起来,必将为企业管理带来实效。
参考文献:
1.刘杰,沈英芳。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概念、发展、问题及研究方向。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1.9
关键词:图书馆;知识管理;图书馆管理;创新
知识管理研究已开始拓展到图书馆管理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动向和趋势。当前知识管理研究大部分是介绍国外知识管理的理论进展或企业知识管理的,而对知识管理与图书馆管理互动的研究涉及不多。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加强,以促进图书馆学的创新和我国图书馆管理的全面发展[1]。图书馆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理论与图书馆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将从基本理念、管理内容、管理职能、管理原则4个方面创新图书馆管理的基本理论。
1基本理念的创新
图书馆管理是指应用现代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行动,合理配置和使用图书馆资源,发挥其最佳效率,达到预定目标和完成图书馆任务的过程。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和发展了图书馆管理。什么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笔者认为,图书馆知识管理,是指应用知识管理理论与方法,合理配置和使用图书馆各种资源,充分地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信息与知识需求,并提升现代图书馆的各项职能和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的过程。由此看来,图书馆知识管理与图书馆管理有如下不同:①理论基础不同。从上述两个定义可以看出,图书馆管理是以传统的管理学理论为基础,图书馆知识管理则是以知识管理理论为基础;②管理对象不同。图书馆管理对象是由人员、文献信息、建筑、设备、经费、技术方法等要素构成的图书馆系统;图书馆知识管理对象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它是由信息与知识资源、人力资源、物资资源、技术与图书馆文化等要素组成;③侧重点不同。尽管图书馆管理的中心思想是以人为本,以读者为中心,但是在实践中,很少有图书馆贯彻了这一基本管理思想,而只是忙于一般的事务性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人力资本管理成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知识服务与知识创新成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直接目标。//html/jianli/
2管理内容的创新
图书馆知识管理将实现图书馆管理中人事管理、业务管理和行政管理的整合和创新,突出如下主要内容:
2.1 知识创新管理。它主要包括:图书馆学理论的创新研究,以“知识”为主要对象和核心概念,革新图书馆学的概念体系和理论基础等;图书馆学方法的创新研究;图书馆工作业务流程的创新研究,以“知识流”为主线,进行业务流程的重组与创新,探讨从文献采访过渡到知识采集、从文献组织过渡到知识组织、从文献服务过渡到知识服务的方法和途径;图书馆管理的创新研究,特别是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研究。
2.2 知识应用管理。图书馆需要为企业、政府、社会团体、科研机构建立虚拟图书馆或信息中心;为用户开拓多样化、深层次服务;构建复合型图书馆。
2.3 知识传播管理。主要是为了促进知识寻求者与知识源之间、知识寻求者与知识提供者之间的及时准确的匹配和传送。
2.4 知识服务管理。图书馆应帮助用户开发知识和运用知识,使图书馆能在更高层次、更直接方式、更关键性活动和更全面过程中支持用户的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
2.5 人力资本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十分重视人在知识管理过程中的核心作用,积极培养胜任知识管理的知识型馆员。
2.6 知识产权管理。图书馆要研究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遇到的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策略和新办法。
3管理职能的创新
一般说来,图书馆管理具有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六种基本职能,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职能体现为:
3.1 外化,它是以外部贮藏库的形式捕获知识,并根据分类框架或标准来组织知识。
3.2 内化,它是设法发现与特定需求相关的知识结构。在内化过程中,从外部数据库里提取知识,并以最适合的方式重新布局或展示信息,通过信息过滤来发现与用户相关的信息内容或知识。
3.3 中介,它是指把与某一研究领域相关的人和知识联系起来,通过软件、内部网、工作流程和文件管理系统进行明确、固定的知识匹配和传送。
3.4 共享,即帮助员工从知识库中发现有用的知识甚至从中获得启迪和智慧。
3.5 学习,即帮助图书馆与个人解决学习问题,包括学习的目的、内容、程度与方法等,涉及知识的收集、整理、储存、共享,从而激励员工不断学习与更新知识,使图书馆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html/jianli/
3.6 认知,它是在外化、内化和中介的基础上创造知识的过程,即知识创新的过程。图书馆知识管理可以帮助用户获得相应的知识,并提供最新的信息;也可直接参与科学研究、知识生产等过程,成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有机组
成部分;更关注知识在社会和用户间的扩散和传递,促进知识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4管理原则的创新
图书馆管理往往强调系统原则、集中统一原则、民主管理原则、动力原则、效益原则[2]。图书馆知识管理将突破图书馆传统管理的一些条条框框,突出如下原则:
4.1 开放性原则。要建立一个开放的图书馆知识管理平台,让所有成员能把自己的新知识添加到知识管理平台中去,同时也吸收和利用外部知识,丰富图书馆的知识库。
4.2 共享性原则。当图书馆成员间的知识得到共享时,图书馆的知识存量将成倍地增长,而转让知识并不损失成员任何东西。而且由于知识的共享是一个过程,需要转让者和接受者共同的参与,因此成员在转让知识的过程中能使自己的知识得以深化,或者获得一些新的知识。
4.3 激励性原则。图书馆通过建立知识管理激励系统,包括知识运行机制、知识明晰机制、知识绩效机制和知识奖惩机制,就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型员工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或者针对职业生涯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激励策略[3]。//html/jianli/
4.4 发掘性原则。图书馆应该认识到知识在图书馆产品及其服务的价值创造中所具有的关键作用,图书馆需要明确知识的价值,并将其挖掘出来。
4.5 合作性原则。基于知识共享性,图书馆团队间的协作活动变得非常重要。只有团队活动才能真正将知识资本挖掘出来并加以形式化和资本化,因为只有在知识得到共享之后,知识才能与知识的拥有者——图书馆员的个人相对独立,才能说明图书馆对知识有了更大的所有权。当某个图书馆员离开图书馆时,他们的知识才会留存在图书馆中。
4.6 增值性原则。由于知识具有收益递增的特性,图书馆员工通过知识共享,可以分享个人的知识和经验,减少团队的学习时间,实现知识价值的增值与功能放大。
4.7 层次性原则。图书馆知识管理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信息管理,是对信息的收集、整理、贮存、查找和利用的过程;二是对知识的管理,即包括对用户、供应商和图书馆内部员工的知识加以识别、获取、分解、储存、传递、共享、创造、价值评判和保护,并使这些知识资本化和产品化的过程;三是对图书馆知识资本的管理,也就是对图书馆人力资本、市场资本、结构资本和知识产权资本的管理。
4.8 创新性原则。图书馆应本着创新性原则来实施知识管理策略,也就是说要用知识创新的观点来构建图书馆知识管理理论,并加强其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与文化建设。//html/jianli/
参考文献:
[1].邱均平.知识管理与图书情报学的创新[j].情报资料工作,2002(3):5
高校的图书馆一直是高校师生获得知识信息的基本来源,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机构,是高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图书馆管理创新是提高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的保证。通过管理创新,建立一套新的管理运行机制,使其焕发无限生机,才能推动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书馆管理是指应用现代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行动,合理配置和使用图书馆资源,发挥其最佳效率,达到预定目标和完成图书馆任务的过程。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和发展了图书馆管理。什么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笔者认为,图书馆知识管理,是指应用知识管理理论与方法,合理配置和使用图书馆各种资源,充分地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信息与知识需求,并提升现代图书馆的各项职能和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的过程。由此看来,图书馆知识管理与图书馆管理有如下不同:
第一,理论基础不同。从上述两个定义可以看出,图书馆管理是以传统的管理学理论为基础,图书馆知识管理则是以知识管理理论为基础。
第二,管理对象不同。图书馆管理对象是由人员、文献信息、建筑、设备、经费、技术方法等要素构成的图书馆系统;图书馆知识管理对象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它是由信息与知识资源、人力资源、物资资源、技术与图书馆文化等要素组成。
第三,侧重点不同。尽管图书馆管理的中心思想是以人为本,以读者为中心,但是在实践中,很少有图书馆贯彻了这一基本管理思想,而只是忙于一般的事务性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人力资本管理成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知识服务与知识创新成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直接目标。
二、关于管理职能的创新
一般说来,图书馆管理具有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6种基本职能,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职能体现为:
第一,外化,它是以外部贮藏库的形式捕获知识,并根据分类框架或标准来组织知识。
第二,内化,它是设法发现与特定需求相关的知识结构。在内化过程中,从外部数据库里提取知识,并以最适合的方式重新布局或展示信息,通过信息过滤来发现与用户相关的信息内容或知识。
第三,中介,它是指把与某一研究领域相关的人和知识联系起来,通过群件、内部网、工作流和文件管理系统进行明确、固定的知识匹配和传送。
第四,共享,即帮助员工从知识库中发现有用的知识甚至从中获得启迪和智慧。
第五,学习,即帮助图书馆与个人解决学习问题,包括学习的目的、内容、程度与方法等,涉及知识的收集、整理、积累(储存)、共享,从而激励员工不断学习与更新知识,使图书馆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
第六,认知(创新),它是在外化、内化和中介的基础上创造知识的过程,即知识创新的过程。图书馆知识管理可以帮助用户获得相应的知识,并提供最新的信息;也可直接参与科学研究、知识生产等过程,成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更关注知识在社会和用户间的扩散和传递,促进知识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三、关于管理内容的创新
图书馆知识管理将实现图书馆管理中人事管理、业务管理和行政管理的整合和创新,这其中不仅应关注知识的组织与开发,而且要重视知识的需求与应用,以便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信息的功能与效益,突出如下主要内容:
第一,知识创新管理。它主要包括:图书馆学理论的创新研究,以“知识”为主要对象和核心概念,革新图书馆学的概念体系和理论基础等;图书馆学方法的创新研究;图书馆工作业务流程的创新研究,以“知识流”为主线,进行业务流程的重组与创新,探讨从文献采访过渡到知识采集、从文献组织过渡到知识组织、从文献服务过渡到知识服务的方法和途径;图书馆管理的创新研究,特别是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研究。
第二,知识应用管理。图书馆需要为企业、政府、社会团体、科研机构建立虚拟图书馆或信息中心;为用户开拓多样化、深层次服务;从图书馆服务发展趋势看,图书馆服务的内容急需要拓宽。服务方式要灵活多样,这也是方便读者的重要措施。其主要措施就是加大网络信息服务和为读者服务的内容。在信息服务方面,主要是加大网上信息和电子书库以及数据库的建设和导航服务内容。在方便读者服务方面,要加强为读者服务的力度,使广大师生能及时地、相对全面地了解现有馆藏相应学科图书的情况,以及每个类别图书在书库中的摆放位置。在文献信息服务方面也要创新,努力从文献服务向知识应用演进,提高图书馆服务的知识含量,构建复合型图书馆。
第三,知识传播管理。主要是为了促进知识寻求者与知识源之间、知识寻求者与知识提供者之间的及时准确的匹配和传送。
第四,知识服务管理。知识服务是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一种新的服务理念,图书馆应帮助用户开发知识和运用知识,使图书馆能在更高层次、更直接方式、更关键性活动和更全面过程中支持用户的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所以培养能胜任知识服务的知识型馆员,才能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创新图书馆服务。
第五,人力资本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十分重视人在知识管理过程中的核心作用,积极培养胜任知识管理的知识型馆员。
第六,知识产权管理。图书馆要研究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遇到的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策略和新办法。
四、关于管理原则的创新
过去,图书馆管理往往强调系统原则、集中统一原则、民主管理原则、动力原则、效益原则。图书馆知识管理将突破图书馆传统管理的一些条条框框,突出如下原则:
第一,开放性原则。要建立一个开放的图书馆知识管理平台,让所有成员能把自己的新知识添加到知识管理平台中去,同时也吸收和利用外部知识,丰富图书馆的知识库。
第二,共享性原则。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最大的特征是其具有共享性与公益性。所在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最大功能是对知识的导航,图书馆知识管理过程中通过对社会公共知识进行整理、编目、分类,使其有序化,有利于对知识的集合。图书馆成员间的知识得到共享时,图书馆的知识存量将成倍地长,而转让知识并不损失成员任何东西。而且由于知识的共享是一个过程,需要转让者和接受者共同的参与,因此成员在转让知识的过程中能使自己的知识得以深化,或者获得一些新的知识。在整个管理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共享,以便达到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 递给最恰当的人。
第三,激励性原则。图书馆通过建立知识管理激励系统,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励制度和竞争机制,包括知识运行机制、知识明晰机制、知识绩效机制和知识奖惩机制,就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型员工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或者针对职业生涯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激励策略,指导馆员树立全新的服务理念,通过这种服务理念多去为读者所想,多去为读者提供方便。
第四,发掘性原则。图书馆应该认识到知识在图书馆产品及其服务的价值创造中所具有的关键作用,图书馆需要明确知识的价值,并将其挖掘出来。
第五,协作性原则。基于知识共享性,图书馆团队间的协作活动变得非常重要。只有团队活动才能真正将知识资本挖掘出来并加以形式化和资本化,因为只有在知识得到共享之后,知识才与知识的拥有者――图书馆员的个人相对独立,才能说明图书馆对知识有了更大的所有权。
第六,增值性原则。由于知识具有收益递增的特性,图书馆员工通过知识共享,可以分享个人的知识和经验,减少团队的学习时间,实现知识价值的增值与功能放大。
第七,层次性原则。图书馆知识管理可分为3个层次:一是信息管理,是对信息的收集、整理、贮存、查找和利用的过程;二是对知识的管理,即包括对用户、供应商和图书馆内部员工的知识加以识别、获取、分解、储存、传递、共享、创造、价值评判和保护,并使这些知识资本化和产品化的过程;三是对图书馆知识资本的管理,也就是对图书馆人力资本、市场资本、结构资本和知识产权资本的管理。
第八,创新性原则。图书馆应本着创新性原则来实施知识管理策略,也就是说要用知识创新的观点来构建图书馆知识管理理论,并加强其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与文化建设。
五、关于管理模式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