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社区养老现状

社区养老现状范文

发布时间:2024-04-01 15:15:0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社区养老现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社区养老现状

篇1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已达1.776亿,占13.26%[1]。老年化已是中国,乃至全球不争的事实。我国人口的老化与其他国家相比又有其特殊性,如未富先老、社会养老力量薄弱等,是在尚未有充分应对的情况下即“跑步”进入了老年化社会。老年化带来的养老问题必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中国日益突出的问题。应对养老问题,结合国内外养老经验,我国目前主要形成和发展了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等形式[2]。本研究提出自助养老理念,并调查社区人群自助养老现状及需求,旨在转变中国传统被动养老的思想,让每个人特别是老年人自身积极参与养老服务,有利于缓解日益突出的家庭和社会养老压力。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5-6月按方便抽样随机选取成都市社区60岁及以上、思维和表达能力正常、愿意配合的老年人152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8人,女74人;60~74岁90人(59.2%),75~89岁58人(38.2%),90岁及以上4人(2.6%);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38人(25.0%),中学68人(44.7%),大专40人(26.3%),本科6人(4.0%);家庭月收入1000元以下者10人(6.6%),1000~2999元者62人(40.8%),3000~4999元52人(34.2%),5000元以上者28人(18.4%)。

1.2 研究设计 采取横断面调查研究。

1.2.1 调查工具 在广泛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初稿,进一步征询专家完善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社区老年人基本情况、自助养老现状、自助养老需求3部分,共25个条目。

1.2.2 调查方法 调查员经统一培训后进行社区问卷调查。由于部分老年人因视力或听力等健康原因不能自行填答问卷,故主要采取他评,由调查员对调查对象询问并填答,可避免部分老年人对问题的理解偏差而导致调查结果的不准确,确保资料准确、完整和有效。本调查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52份,有效率84.4%。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社区152例老年人自助养老现状及需求调查结果分别见表1和表2。从未接受其他老年人无偿和有偿照顾者分别为73.7%和82.9%;从未为其他老年人提供无偿和有偿照顾者分别为73.7%和90.8%;有接受其他老年人无偿和有偿照顾意愿者分别为73.7%和55.3%;有承担其他老年人无偿和有偿照顾意愿者分别为73.7%和51.3%。

3 讨论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老龄化”目标;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提出了“积极老龄化”口号,其内涵是“健康、参与、保障”,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经济、文化和公民事务[3-4]。“积极老龄化”旨在让人们认识到自己在一生中体力、社会以及精神方面的潜能,并按照自己的需求、愿望和能力去参与社会,而当其需要帮助时,也能获得充分的保护、保障和照料[5]。本研究提出自助养老理念,即是指老年人不单纯依赖社会和子女,自己积极行动起来,为养老做金钱和精神的储备工作,让老年人群体“自助”与“互助”,与“积极老龄化”内涵一致。

3.1 社区老年人自助养老意识较薄弱 由表1可见,从未接受其他老年人无偿和有偿照顾者分别为73.7%和82.9%;从未为其他老年人提供无偿和有偿照顾者分别为73.7%和90.8%。中国自古有“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孝”文化决定了我国特有的养老伦理观念,尤其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中就蕴含了养老的成分[6]。当父母含辛茹苦把子女养大成人,他们最大的心愿即是老了有人照料。因此社区老年人往往把养老的重任寄托在儿女身上,反而把自己置身度外。从本次调查“自理能力减退时最好的照顾者”的结果也可看出,首选配偶(76.3%),其次即为子女(44.7%)。然而西方国家恰好相反,成年子女与父母之间只有感情上的联系,不负有赡养父母的责任[7]。在其养老文化中,老年人的“自助而养”早已是一个坚定的、有根基的、上下信守的文化观念。虽然中西方国情不同,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传统的家庭结构正悄然发生着变化。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现代社会421家庭越来越多[8]。子女异地工作、生活,特别是失独家庭的大量涌现,“养儿防老”的观念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家庭养老功能将逐渐弱化。而在社区养老方面存在资金匮乏,投入不足;社区养老服务动机模糊,行政干预严重,社区服务人员缺乏专业水平,志愿者队伍规模小;相关政策法规不够健全;地区经济差异导致养老服务水平失衡等问题[9]。因此,每一个老年人都有必要自己行动起来,借鉴西方的自助养老理念,树立“积极老龄化”的观念,为自己有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作好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储备,不再被动地等待养老。

3.2 老年人群体自助养老具有较多优势 老年人自助养老,即让有能力的老年人承担有需要老年人的照顾工作,具有较多优势,如时间充足、有共同语言、可创造社会财富、延缓衰老,让生活充实、减轻社会和子女负担等(表2)。同龄照顾者更容易沟通和相互理解,产生共鸣,因而更有耐心,这也是保姆、护工、老年护理员等其他照顾者所不能比拟的。有的老年人退休后缺乏兴趣爱好,又不能和子女朝夕相处,疏远了几十年的同事、朋友,特别是自己熟悉的人相继离去时,容易出现孤独、抑郁、怀旧、烦躁、焦虑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健康。研究显示,更多的老年人愿意保持与朋友、同事和其他亲属的关系,多样化的社交网络可增强幸福感和带来积极情绪,有助于预防焦虑、抑郁和孤独[10]。老年人每天的时间由自己支配,如每周安排2~3个半天参与社区自助养老服务,承担部分需照顾老年人的养老工作,可以使他们的生活更充实;或能增加一定收入,为自己的养老做经济储备;增进与他人的沟通、交流,促进心理健康;同时可锻炼和保持身体功能,有利于延缓衰老,让自己获得高质量的晚年生活。

3.3 倡导自助养老理念,努力实现“积极老龄化” 由表2可见,有接受其他老年人无偿和有偿照顾意愿者分别为73.7%和55.3%;有承担其他老年人无偿和有偿照顾意愿者分别为73.7%和51.3%。提示老年人有较高的自助养老意愿。有研究显示,老年人希望获得更多的继续工作或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80%以上的老年人参与社会交往活动的需求非常强烈[11]。他们最希望得到的老年社区服务有:为特困老年人提供护理和照料、开设家庭病床/送医上门、提供便民维修服务及组织群众性的老年文体活动[12]。社区服务中心和老年协会等组织应发挥积极引导作用,并为老年人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有利条件。如通过传单、宣传栏、讲座等宣传自助养老理念,组织、协调有能力的老年人承担力所能及的养老工作,包括帮助失能老年人购买生活必需品、简单生活照料、陪伴聊天等,协助社区做好养老服务工作,真正做到“积极老龄化”。

总之,应对目前中国养老现状,积极倡导自助养老理念,将其融入现有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等模式中,可促进多元化养老模式的持续发展,努力实现“积极老龄化”。

参考文献

[1]伍国铭.各种养老模式的对比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3(12):7-8.

[2]刘益梅.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探讨[J].广西社会科学,2011,7(5):100-102.

[3]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EB/OL].(2004-12-11).http:///20041211/n223446258.shtml.

[4] Hunter R H, Anderson L A, Belza B, et al. Environments for healthy aging:linking prevention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practice[J].Prev Chronic Dis, 2013, 10(5):55.

[5]陈国梁.积极老龄化研究[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7:1-3.

[6]付曦.从我国养老文化传统看城市社区养老的发展[J].经济视角,2011,5(3):115-116.

[7]赵丽宏.我国与西方养老现状之比较及其启示[J].学术交流,2005,141(12):168-170.

[8]马荣真.试析美国养老模式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工会论坛,2011,17(3):21-22.

[9]梁馨月.中国社区养老方式的新探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32(2):78.

[10] Stevens N L. Aging well' in de 21e EEUW: Een psychosociaal perspectief[J].Tijdschr Gerontol Geriatr, 2013(5):1-3.

篇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a)-0239-02

伴随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失独”现象逐渐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失独现象给传统家庭结构带来巨大的改变,对失独群众的帮扶成已纳入各级政府制定人口政策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将对社区养老政策的制定和推行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等,研究社区养老对帮扶失独群体的重要作用,为政府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1 目前我国失独群体的基本情况

目前有关失独群体的统计尚不健全,各政府部门及统计机构还没有失独群体的直接统计结果。一般对失独群体的统计是通过独生子女及其死亡比率来推算的。根据1975年―2010年出生的2.18亿独生子女,有超过1000万会在25岁钱死亡,2000万名父母在中老年失去唯一子嗣,成为失独老人。在2010年卫生部的统计结果中,中国适度家庭每年以7.6万的速度增长,中国失去独生子女的家庭已超百万个,①50岁以上失独群体日益庞大。生活贫困、疾病、养老精神抚慰、再社会化成为失独群体最大的困难。

2 失独群体养老困境

2.1 经济窘困

失独群体的经济状况是不均衡的。这一群体大多是普通人群,有经济条件稍好的,但更多的是经济条件普通的家庭。尤其对于没有固定工作、没有养老保险的这部分失独家庭经济困境已然成为他们生活养老的一大难题。失独家庭子女省钱因疾病去世的群体占有相当大比重,失独群体为救助他们的唯一子女而倾其所有,负债累累。因失独后精神受到巨大打击而无法继续工作失去生活经济来源也是家庭雪上加霜。借债等缓解经济困境的手段对于失独群体也是失效的,因子女生病原以借债累累的家庭在父母遇到经济困难时借债无门,亲戚朋友担心其没有还贷能力而不借贷。虽然各级政府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扶助政策,独生子女父女可以每人每月领取100~270元的补助金②,但这对于失独群体来说是杯水车薪。失独群体的经济困境是影响其养老的重要因素

2.2 精神赡养困境。

受“子孙满堂”等中国传统幸福观念的影响,失独群体往往在失独后受到巨大精神打击,无法走出失独的阴影。独生子女在传统中国家庭中往往寄托着无限的希望,与国外不同,他们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父女生活和精神的延续寄托。一旦独生子女因不幸离世,其父女难以走出心理阴影。自闭、不愿或不能回忆,逃避现实等行为经常出现在失独者身上。如何走出过去生活的阴影,再社会化成为失独群体的最重要问题。

2.3 疾病治疗救助困境

失独者年龄往往介于40~50岁之间,这一年龄段的人群正处于疾病高发阶段。再加上失独群体长期心情郁闷无法缓解,心情压抑难以释放,也是各种疾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对于疾病的救助也存在两方面的困境需要各级政府及非政府组织给予关怀。一是治疗费用的援助;二是治疗期间生活的料理。失独群体经济窘困,借贷无门一旦遇到较大疾病就会成为其生活的最大障碍。失独群体没有子女照顾治疗期间付费,签字,生活起居等琐事去人照料,疾病不仅给经济上带来严重困境也对其生活造成不便。

3 社区养老可行性分析

社区养老是介于居家养老和社会养老中间的一种养老模式。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以上门服务为主,全托服务为辅的方式,为居家老人提供照料服务,是一种整合社会各方力量构建的养老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它不同于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也区别于养老院等社会养老。考虑到失独群体的心理和经济状况,对于失独群体而言社区养老是较为可行的养老方式。

3.1 无缘居家养老的失独群体,在社会养老中也存在较多困难。

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是居家养老。在传统的社会理念中,老人的生老病死都是家庭应承担的责任义务。然而独生子女的离世使失独群体无法进行居家养老。社会养老也不是失独群体的最佳途径。社会养老一般是指老人自费入住公立或民营的养老院、福利院、敬老院和护理院等机构获得相应的医疗和照护服务的养老模式。目前相对于日益增长的社会养老需求,各种养老机构都是人满为患,供不应求,尤其是在比较开放的大中城市这种状况尤其严重,一床难求。现在条件较好的养老院、福利院等都是私营机构,以营利为目的。养老、疾病、就医、照料都需经济支付,普通失独群体难以支付。一般社区养老机构也不愿接收失独群体,因为失独者疾病,就医手术都需要责任人签字,养老机构能否承担这一职责,失独者的生后事宜无人接管。因此失独群体的养老模式的选择上更多倾向于社区养老。

3.2 社区养老以成为国外发达国家养老趋势

美日等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较我国早,在养老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应用方面也较国内成熟,有许多可供失独群体借鉴的养老模式。

3.2.1 美国的家庭护理员制度

在美国,家庭护理员制度使居家养老成为了一种有品种有保障的养老方式。由政府出资,派有经验的家庭护理员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服务。这种家庭护理员是介于保姆与家庭医生之间的一种服务人员,可提供及物质、精神、照料、医护等保障的“四位一体”养老。

美国还拥有目前世界最大的非营利性的养老机构“居家养老院”。在美国50个州拥有近5000个社区分支机构,美国还拥有最庞大的义工队伍,每天都会组织有近100万名义工将100多万份热饭热菜送到出现行动困难无法生活自理的老人家中为其解决膳食问题。

3.2.2 日本的护理保险制度

同样都是东方古老国家的日本,具有悠久的家庭养老传统,与中国相同日本老年人的生活和赡养援助基本上也都是由家庭来承担的,但是随着生育人口的减少。日本家庭规模也由大家庭单元逐步变小.单纯依靠传统的家庭赡养模式从客观上讲已力不从心。日本的家庭养老早已向家庭、社会并重的方向发展。自2000年4月以来,日本开始实施的护理保险制度不仅使家庭护理功能社会化,也使家庭成员从繁重的老人护理工作中解放出来。

4 失独群体社区养老现状调查

4.1 失独群体社区养老成功模式

目前应对养老模式问题,“社区养老”逐渐达成共识,打造“养老社区”成为趋势。由于人口老龄化加速,人口流动频繁,“空巢”现象也较普遍,我国的社区养老发展正逐步趋向发展完善。武汉连心家园是我国失独群体社区养老的一个较早的也是较为成功的服务组织。连心家园成立于2007年9月,其创建者和主要成员均由武汉市失去独生子女的失独者组成。连心家园的宗旨是:“相互安慰、跨越苦难,战胜自我,挑战明天”,主要工作内容是:一是心理危机干预。通过开展积极的娱乐活动、开辟心理专家咨询途径,为失去孩子的家庭主动提供精神救援,帮助他们渡过人生中最痛苦的时期,走出自我封闭的状态,重新建立和社会的正常联系;二是提供相关的政策法规,并呼吁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体系为失独群体提供政策咨询;三是开展互助互爱活动。通过建立失独者QQ群等建立失独者联系途径,帮助丧子家庭解决生活困难,提供经济援助,这群失独者抱团取暖在困难时刻相互提供精神和经济援助,年轻的照顾年长的,身体健康的照顾生病的,相互扶助走完失去独生子女的余生,维系和建立了一个扶助失独群体的家园。目前如武汉“连心家园”等组织已获得失独者的认同。由于情感等各种原因这类组织往往成为失独群体需要扶助的首选。他们的存在也得到了失独者的广泛认同。正如连心家园的主办者李铭兰表示:我们会继续相互扶持,走完余生。

4.2 失独群体社区养老模式的发展瓶颈

4.2.1 社区自组织体系的不健全

我国是一个社会组织发展较薄弱的国家,社区养老组织更是如此。社区可提供的基本养老服务缺失较重。没有一直固定的有保障的社区志愿者队伍,社区医疗保障不健全仅有的社区诊所完全以营利为目的,可以为社区半自理能力老人提供膳食、保洁等公益性质服务更的社区更是紧缺。

4.2.2 失独群体自助组织也缺乏发展的可持续机制

社会养老的完善和发展是以强大的资金做后盾的,任何国家皆是如此。在我国如武汉连心家园等组织依靠个人力量自愿参与等形式维系的社会组织也面临着资金缺乏,难以为继的困境局面。融资、资金注入等问题是该类组织的持续发展的首要瓶颈。

5 完善失独群体社区养老模式的对策

5.1 国家政策的完善健全。

目前失独群体大多50岁左右,他们是8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的光荣实施者,但也给自己埋下了失独的隐患,因次国家政策有义务给予一定的倾斜。在2001年颁布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规定,“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助。”但是必要的帮助并没有具体的实施细节,往往被简化为100~200元的经济补贴,仅此而已。2012年4月国务院公布的《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养老保险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养老保障工作,积极探索为独生子女父母、无子女和失能老人提供必要的养老服务补贴和老年护理补贴,对失独群体的扶助政策进一步明确,提供了政策扶助的重要依据,但对于解决失独群体的养老问题依然不够具体和详尽。因此国家政策应进一步具体明确失独群体的养老责任,完善社区服务,整合政府和社会力量为失独群体养老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5.2 政府牵头,整合社会力量,完善失独群体护理保障制度

失独群体的养老问题不仅仅是个人问题,政府应该看到多数独生子女家庭都会存在类似的风险,因此解决好失独群体的养老问题是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政府有责任及时采取措施,完善社会化养老和扶助机制,变传统的家庭养老为社会化养老。整合社会力量,以街道和社区为单位,建立失去群体档案,推行义工制度,设立失独群体养老专项资金,为失独家庭提供保洁、医务等生活保障,维持其基本生活。

鉴于在养老等服务方面城乡差距较大差距,在社会救助方面应该多向乡村倾斜。在传统意识的维系下,农村会带有色眼镜来看待失独群体。“绝户”、无人养老送终等都会影响失独群体的生活状态。甚至在一些较为落后偏远的农村地区还会为失独群体扣上“克子”的帽子,成为让村民避而远之的“不详”之人,他们得到的帮助远远不及发育成熟的城市社区。因此对于农村中出现的意外独生子女的死亡的应给与更多的物质帮助,加大宣传力度,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设立专门的救助机构为农村失独群体提供更多援助。

5.3 在政府的扶助下,建立失独群体精神家园,实现失独群体的“抱团取暖”

为失独群体提供精神慰藉,帮助失独群体走出失独阴影是成功提升失独群体老年生活品质的关键环节。大多数失独老人的精神状态都较差,自我封闭、孤独、难以面对现实、无法回忆等问题是失独群体的共同心理状态。通过有类似经历的失独者所组成的社会组织更能消除失独群体的心理芥蒂,有效的对失独群体进行心理干预,结合专业心理人员的咨询和辅导更易取得良好的心理辅导治疗效果。因此这种“精神家园”式的NGO在失独者群体中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救助的内容和形式也更为灵活,这种互助模式被失独者叫做“抱团取暖”。政府部门可牵头,广泛动员社会力量,通过行政拨款、社会动员、企事业合资合作和社会捐助等多渠道融资,组建失独群体精神家园,及时向他们提供心理咨询、心理援助,进行心理干预疏导,帮助其走出心理阴影,成功再社会化。

失独群体的养老问题是一个新的社会问题,解决的途径上政府可拓宽思路,多渠道满足失独者的心理愿望。如可以整合联合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医疗部门为有意愿再生育的失独家庭免费提供相关咨询服务和医疗救助,使其实现再生育愿望,脱离失独群体困境。协调民政部门,为有意愿且符合收养条件的失独家庭优先安排福利机构儿童也可满足失独者的收养意愿,减轻其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 易富贤.大国空巢[M]//走人歧途的中国计划生育.香港:大风出版社出版社,2007.

[2] 肖志勇,寇威,申利贤,等.关注城市空巢老人问题[J].前沿热点,2012(12).

[3] 徐赘.“失独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难点及对策分析[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1).

[4] 王伟.日本家庭养老模式的转变[J].日本学刊,2004.

篇3

社区居家养老是近年来政府实施的最新养老方式,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2013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已达2.02亿,而中国现有各类养老机构仅4万多家,床位只有380万多张,需求多而供应少的矛盾十分突出。我们需要了解社区老人实际需求特点,以便在此基础之上开展多样化的居家养老服务。

一、调研地概况及问卷调查简要说明

为了解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现状及服务需求,我们所在的武汉科技大学“为老服务”暑期实践调研团队于2013年7月对武昌区中华路街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展开了调研。武昌区中华路街共有7个社区,常住人口4.2万,登记在册60岁以上老人7500余人,是武汉市最早的政治、文化、商贸中心,连续几年被评为市级文明街、平安街等。我们此次调研主要选择了西城壕与楚材两个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展开了问卷调查,并对其中的12名老人做了深入访谈,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2份,回收率达92%。

二、调研地居家养老需求现状分析

为了解城市社区60岁以上老人的需求现状,我们将社区居家养老需求划分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等方面展开调研。

1.日间照料需求

(1)个人照顾需求。理论上讲,子女和配偶仍是大多数老年人提供个人照顾的理想人选,但因与子女分居、丧偶等原因,生活照料和家务劳动成为照顾老人生活起居的重中之重。调研显示,老年人生活照料服务需求频次是最高的(见表1)。

(2)医疗服务需求。从受访老人所选择的医疗服务来看,卫生保健服务(上门打针、输液、量血压等)和健康咨询服务频次最高,家庭医生的需求也相对较大。由于老年人多存在记忆力减退、视力模糊、腿脚不方便等问题,外出存在困难,所以对上门的日常卫生保健服务需求较大;而家庭医生虽更方便,较高的费用也使需求难以扩大。

(3)老年大学需求。很多受访老人建议社区开办老年大学,设图书馆、阅览室、学习中心和活动室等。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咨询指导、上公开课等形式,解决老年群体共同关注的问题;也可以社区老年课堂为主阵地,聘请专家学者组成公益课堂义工讲师团,对老年人进行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开展涉及法律、科学养生、医疗保健、人际沟通、家庭教育等专题讲座和咨询指导等各类知识。

2.生活护理需求

调研显示,受访老人在生活护理方面对送饭上门需求最高,频次达78,说明老年人在饮食方面的需求是第一位的。此外,开办老人食堂、帮洗澡频次最低,这主要是出于多数老年人对吃“大锅饭”以及自尊心方面的考虑,而陪同购物、送货上门和精神慰藉频次相当(见图1)。

3.家政服务需求

家政服务是当今城市社区化的产物,一方面老年人做不了多少家务,另一方面许多年轻人又忙于工作,社区家政服务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图2也显示了受访老人对洗衣服、家居清洁、买菜做饭的需求很大,而管道疏通、维修水电设施等也是行动不便的老人急需的服务,而请保姆和钟点工所占频次不高。

4.精神慰藉需求

老年人有通过人际交往获得信息,与他人交流并得到感情宣泄的需求,但由于大多赋闲在家,离开了工作群体,或因行动不便、交往圈明显缩小,倍感无聊和失落。调查显示(见图3),有28%的受访老人对于专设老年活动室,方便老年交流活动有着需求,是所有精神需求服务中占比最高的。组织休闲娱乐活动的比例占24%。上门陪同聊天、举办兴趣培训班、法律咨询三项服务的需求都在13%左右,婚介服务仅占8%。

三、居家养老服务现存的主要问题

1.居民对相关政策了解不够

34.6%的受访老人不知道社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或是不了解相关政策(包括准入条件、服务内容和收费),这说明调研地对政府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宣传不够。早在2013年,武汉市已选择江岸区和武昌区养老服务示范区试点开通“12349”居家养老服务呼叫热线,实现老年人服务需求与社区服务、社会服务、志愿服务对接,为老人提供瘫痪照料、膳食服务、室内保洁、代购代领、健康保健、外出陪护等服务。但调研地情况不容乐观,“一键通”手机的比例仅为5.8%,这是武昌区民政局智慧养老项目,专门提供老年人热线服务。

2.居家养老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调查显示,有30.7%的老年人反映社区养老服务存在问题,32.7%的老人生活质量评价不好。从提高养老服务的建议来看,健全服务设施的比例占受访老人35.7%,完善服务项目占34.9%,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占29.3%。可以看出,社区老年人对于服务设施、工作人员素质和服务项目这三方面都存在不满。

3.社区互助主动参与意愿不够

社区互助是中国式养老的百步亭成功模式,这就需要老年人也广泛参与居家养老志愿者服务。百步亭社区拥有2.4万多名志愿者,其中不乏70多岁的志愿者,同为老年人,他们更懂得照顾老年人。但目前这种模式在其他社区推广情况并不乐观。调研显示,只有11.54%的老人愿意做义工参与社区中的老年人互助的义工活动,余者都表示自己年老体迈,不能为他人服务。但要扩大社会广泛参与,我们必须加强互助,不能完全等待社区、社会的救助。

四、满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多样化的对策建议

1.发挥政府公共服务的主导作用,完善社区社会保障体系

一方面,改变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中仅投入资金建立养老院的单一做法。鼓励政府提供相关的福利补贴,或通过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即由政府出资向NGO购买此类公共产品,改扩建养老服务中心,以提高养老援助水平。另一方面,政府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居家养老服务机制,鼓励民办养老机构,并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如补贴、贷款、减免税收等,或者实行“公办民营”,使政府这一职能逐渐向社会转移,以吸收民间资本,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

2.“问诊”需求差异,满足日益多样化的居家养老需求

年龄、教育程度、收入来源以及自理能力等对老年人需求影响显著。我们通过差异化分析把老年人分为“健康富裕(H-R)型”、“健康贫困(H-P)型”、“健康文化(H-C)型”、“健康文盲(H-I)型”、“体弱富裕(V-R)型”、“体弱贫困(V-P)型"、“体弱文化(V-C)型”和“体弱文盲(V-I)型”八种类型。各类型呈现出需求差异,需要分类帮扶。调研显示,“H-R型”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最迫切,随后依次为“V-P型”、“H-C型”、“V-R型”。此外,社会和个人因素造成了老年群体需求的明显差异:“H-I型”"需要沟通交流、“H-R型”需要学习新知和运动养生,而“V-I型”和“V-P型”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更加需要得到社会关注。

3.宣传新型居家养老服务理念,加快养老“双化”实施进程

所谓“双化”即社会化和市场化。我国居家养老服务正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理论日益成熟,如福利多元理论、社会嵌入理论和相互作用理论等。但是,由于已往单一的家庭养老模式,居民自身对此缺乏深度理解,导致他们对居家养老存在误解。通过开展道德教育活动或借助媒体的力量向居民宣传相关理论,有利于提高居民的参与度,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同时,政府应在一定程度上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顺利实现居家养老的“双化”。

4.改变单一居家养老模式,尝试与专业机构合作运营

社区居家养老的提供离不开政府、社会和社区的协调配合。政府难以独自维系如此庞大的系统,需要社会和社区的辅助调节。社区居家养老如果只是单一的某种模式,则很难满足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社区物业公司对居民情况比较了解,有专门的场地和人手,可以充分利用;社会上的专业养老机构则能为社区居家养老提供人员培训、医疗服务、康复护理、心理咨询等全方位服务。日前珠海市为其设定的“9064格局”养老,打破了原先单一的居家养老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文献

[1]孙泽字.关于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与对策的思考[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21)

[2]敬嘉、陈若静.从协作角度看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与管理创新[J].复旦学报,2009(5)

[3]杨春华.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困境和出路[J].前沿,2009(8)

篇4

[中图分类号]F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8-0060-03

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都带来了严峻挑战,挑战之一就是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社区作为居家养老模式的主要载体,对于满足老年人各方面的需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建设有利于老年人健康愉快生活的社区养老的社会环境,是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的关键性因素之一。然而现有研究基本上停留在社区养老模式的内容,其推行的重要性,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政策建议上,忽视了对社区养老环境的营造。本文就是基于实地调查,用城乡差异的视角分析社区养老社会环境建设的现状。

1概念界定

社区养老社会环境一个抽象的概念。从宏观方面来看,社区养老是一个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共同努力不断推进的事业。从微观方面来看,社区养老需要社区、机构和家庭三方面的努力。它们共同为老年人提供的良好的养老环境才称得上积极的社区养老社会环境。本文在对社区养老社会环境进行操作化的时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它的现状进行测量:

11组织机构

社区养老服务的组织机构,包括社区内部管理社区老龄事务的工作机构和社区为老服务组织,是社区养老社会环境的核心,一切服务的实施,都需要它们去领导实行。

12制度政策

政策主要指社区落实各级部门有关老龄工作的情况,以及本社区为开展老年工作而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它们是社区养老社会环境的灵魂,一切服务都是以它们为指导原则展开的。

13人员关系

这里是指与社区养老有关的各类人员之间的关系。包括社区从事老年工作的专业人员与老年人之间的关系;社区内老年人之间的关系;社区里老年人与其他人群的关系等。这是社区养老社会环境的关键,只有各种人员关系和谐,才能够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

14文化氛围

文化氛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区为宣传老龄工作而营造的尊老、爱老、敬老的氛围;二是社区成员之间形成的一种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的社区文化环境。这是社区养老社会环境的升华,只有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围,才能够真正保障老年人健康快乐地生活。

15活动空间

活动空间既指为增加老年人交往、娱乐而提供的活动场地及器材等设施;也包括为增加老年人互动、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而开展的各项为老活动。它们是社区养老社会环境的载体,没有一定的活动空间,一切社区养老服务都无从进行。

2社区养老社会环境的现状

为了明晰城乡社区养老社会环境的现状,仍需从社区养老社会环境建设的五个方面加以描述:

21在组织机构取得一定成绩,但在覆盖率上仍有城乡差异城市社区所调查老年人(825人)中认为“村居有管理老年人相关事务的机构”的有265人,Mean=03212。农村社区所调查老年人(615人)中相应有127人,Mean=02065。独立样本T检验:Sig(2-tailed)=000(

22在制度政策上,养老政策因种类不同既有城乡差异也无城乡差异以“孤寡老人的照顾政策”和“最低保障政策”作为“制度政策”的测量指标。城市社区所调查老年人(825人)中认为“村居里无儿无女的老人是有国家或集体负责养老”的有277人,Mean=03358。农村社区所调查老年人(615人)中相应有252人,Mean=04098。独立样本T检验:Sig(2-tailed)=0004(

然而,在城市社区调查老年中认为“村居里生活困难的老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的有556人,Mean=06739。农村社区所调查老年人中相应有390人,Mean=06341。独立样本T检验:Sig(2-tailed)=0117(>α值005),不显著。由此可见,城乡社区在这一问题上没有差异。

虽然,城乡社区在养老社会环境建设时都重视制度的建设,注重落实和制定有关老龄工作的方针政策,比如“低保”政策落实就较好,没有城乡差异。然而目前的效果还是远远不够的,首先从“量”上来说,在回答“孤寡老人是否有集体供养”时,城乡老年人回答“不是”的人数近两倍于回答“是”的人数,因此必须提高为老政策的落实程度。此外在“量”发展的同时,还需要“质”的飞跃,虽然城乡生活困难的老年人享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然而在保障水平上还有高低之分,城市的保障水平高于农村社区也近两倍。

23在人员关系上城乡社区没有差异,但对老年人缺少精神关怀对所调查城乡社区老年人认为的“村(居)领导比较关心老年人”“村(居)成员比较关心老年人”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Sig(2-tailed)=0315(>α值005),不显著;Sig(2-tailed)=0351(>α值005),不显著。由此可见,在村居成员关心老年人这一问题上,城乡社区没有差异。然而,对比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认为社区领导比较关心他们的老年人有280%,认为社区成员比较关心他们的老年人有412%,可见社区领导的关心度相对于社区其他成员对老年人的关心度,老年人更加满意于社区成员。作为养老服务机构的组织领导者,出现这样的情况值得反思。

24在文化氛围上城乡社区有差异,类型单一

城市社区所调查老年人(825人)中认为“村(居)里重视尊老敬老宣传,注意营造尊老敬老社会氛围”的有217人,Mean=02630。农村社区所调查老年人(615人)中相应有126人,Mean=02049。独立样本T检验:Sig(2-tailed)=0009(

虽然社区正大力加强为老服务的文化氛围建设,且城市社区相对于农村社区而言比较重视助老服务的文化氛围建设。但还可以看出,城市社区的助老内容虽然广阔,但还不足以满足各类老年人的需求,尤其是大部分社区只考虑到了困难老年人的生活,而没有全面考虑其他老年人的生活,因此需要更多的深化服务内容。农村社区跟城市社区相比,服务内容首先必须扩大,在扩大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够像城市社区一样深化内容、提高质量。

25在活动空间上问题较为严重,现有空间难以满足老年人需求在养老社会环境建设中,活动空间的建设是载体,是其建设情况的直接反映。然而城乡社区在老年人活动空间建设方面却存在很大的问题,现有的活动场地、活动器材、运动设施以及活动内容难以满足老年人的体育锻炼和精神文化的需求。就“村(居)里有老年人活动团体”、“村居里有老年人活动场所”、“村(居)里有老年人体育锻炼的设备”,对城乡社区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都是:Sig(2-tailed)=0000(

3总结与反思

31社区养老的理想状态与现实状况

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责任明确,那社区到底怎么养老?政府给出的答案是:社区居家养老。从养老类型的划分来看,社区居家养老是将“养老地点”与“养老服务供给”两个维度划分出来的“居家养老”与“社会服务”的一种交叉组合形式。[1]划分养老类型有三个维度,除了“养老地点”和“养老服务供给”之外,还有就是“养老资金的来源”,直白地说,如果养老资金足够充裕,当前我们所遇到的养老问题许多都会迎刃而解。养老资金不充裕,政府埋单力度不够,社区如何提供养老服务?

一靠社区志愿者?中国不仅缺乏长期志愿服务的文化传统,更没有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当前我们的志愿服务大多停留在依靠工青妇和大学生组成的临时群体身上,他们所体现出来的临时性、形式性甚至功利性都说明他们所提供的志愿性养老服务是靠不住的。二靠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虽然有地区要求各级政府投资新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并且提出一些软硬件的要求。事实上,要求每个社区单独建立一个机构,已经成为多数社区无法承受之重。它们所提供的硬件多数只能应付检查,所提供的软件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数量与质量的落后使多数老年人无法从中获益。三靠抚养协议?相关法律对于子女对老年人的赡养义务有明确的规定,法律已经对于子女的赡养义务有了明确规定,为什么还需要并不具有严格法律效应的抚养协议,法律靠不住,协议就更不可靠了。

调查显示出的全面推行的居家养老服务实质上是徒有其表,实质低效的居家养老。村居层面仅仅满足于应付上级的检查与考核。实际情况是,这些考核指标反映出的也就停留在“有”的层面。这样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显然是低质量的,是不能够满足老年人的广泛需求的。

32社区养老中的政府与市场

虽然市场性居家养老服务需要被提供服务者个人或其家庭直接在市场上购买,且随着老龄化加剧,此市场必然广阔。但福利性居家养老服务却属于政府基本责任范畴,政府应主要通过财政补贴或直接购买服务来履行责任。但当前政府在福利性居家养老服务中的表现是值得反思的。

政府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管理部门,其职责是制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法规,确立整体发展规划和分步推进计划,做好经费预算与资金拨付,社区服务组织培育、综合协调及有关的监管工作。虽然国家相关部委的各方面支持政策及资金已经出台并一定程度上落实,但是可以发现,现实中因为资金缺乏所导致的低质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普遍存在。调查发现的大量为老服务基础设施的落后,不得不说是政府投入不足的表现。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才能够建立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33社区养老的城乡差异如何缩小

城乡因生产方式、生活形态不同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造成的人口流动,在养老方面存在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因地域的差异所导致的养老服务内容和质量的巨大差异却应该被消除。当然,农村老人与城市老人的经济支付能力、思想观念等的差异在推行居家养老服务的时候需要考虑。现行的按照城市的标准在农村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显然不合适,相对于城市老人而言,农村老人需要的应该更多的是福利性的养老服务而非市场性的养老服务。因此,城乡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硬件标准可以不同,但是在制度保障、服务安排等软件支持方面,城乡应该消除差别。对于农村社区养老,应该根据农村老年人的集居化程度以及生活方式与城市老年人的差异,创新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在这一点上反倒不应该城乡一体,农村地区应依托乡镇敬老院服务平台,开展为老服务项目。除此之外,农村地区最应该进行的是为老人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此基础上才是社区养老的社会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1]陈友华居家养老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J].人口学刊,2012(4):51-59

[2]陈友华,吴凯社区养老服务的规划与设计——以南京市为例[J].人口学刊,2008(1):42-48

[3]钱雪飞论建设社区积极的养老社会环境[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6(1):29-31

篇5

中图分类号:D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2-0358-02

随着人口结构的调整,我国已经开始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有权威机构预测,预计到2025年,我国的老年人口将达到2亿,这在人口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一系列的问题都亟待解决,养老问题就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当前,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还存在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将严重制约养老服务质量的提升。如何实现社区养老的市场化运作,解决当前社区养老服务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已经成为越来越受到关注的问题。

一、我国当前的社区养老服务现状

1.社区养老服务内容过于单一

在我国当前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中,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采取社区养老的形式度过晚年生活,所以,社区养老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着老年人生活的整体质量。就当前的社区养老服务现状来看,普遍存在养老服务模式单一的问题[1]。在许多社区街道或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服务机构仅仅给老年人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这些仅仅能够满足老年人的住宿和吃饭问题,还有很多经济水平较为落后的地方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不能满足,即使满足,也仅仅停留在这种水平,很少会有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关注或者重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这对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一定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据有关资料调查统计,在众多的养老服务机构中,老年人对于养老服务的满意程度普遍偏低,这说明当前的社区养老服务还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基本需求。

2.社区养老服务的有效性不高

在当前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中,老年人所在的社区对于养老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老年人的生活关心程度明显不够,很少会有社区机构探望老年人,即使探望,也大多是流于表面形式,仅仅送一些生活慰问品而已,对于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并未予以关注,缺乏养老服务的有效性[2]。除此之外,由于经济条件或者其他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在养老设施方面的投入极其有限,简陋的养老设施也是制约养老服务质量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3.社区养老服务缺乏一定的市场化运作

在众多的服务性机构中,要想使服务的整体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一定的市场化运作是必不可少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同样也不例外。但是,就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普遍存在市场化运作程度不高的问题。而市场化运作的过程就是将社会资本引入老年社区服务行业,然后利用社会资本完善养老服务设施,保障养老资源的供给,从而有效提升社区养老服务的整体质量,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但是由于当前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市场化运作程度不够,所以,服务质量较差,服务设施不健全,无法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等问题都普遍存在。

二、当前社区养老服务市场化运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一定的资金支持

社区养老服务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因此,在市场化运作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只有投入大量的运作资金,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社区养老机构的整体服务质量,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3]。但是,由于社会资本还未大量进入养老服务领域,虽然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也有一定的倾斜,依然无法满足社区养老市场的发展,资金投入存在一定的滞后,影响了老年服务质量的提升,无法与实际中的增长需求相适应。而社区养老机构自身在养老资金的筹集方面明显能力不足,所以导致了资金的匮乏。

2.缺乏高素质的社区养老服务人才

在目前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中,专业人才的缺乏也是制约养老服务质量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社区养老服务人员一般都是具有行政编制的工作人员和普通雇佣人员组成,这些人普遍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缺乏一定的专业养老服务知识,没有照顾老年人的基本技能,并且养老服务思想还停留在较为传统的状态[4]。而且在一些养老服务机构中还存在身兼数职的情况,许多人都不是社区养老服务的专职工作人员,这种情况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养老服务的整体质量。

三、社区养老服务市场化运作的基本策略

在当前严峻的社区养老形势下,市场化运作是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单靠政府的资金投入显然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因此,应该不断的探索多种途径和渠道,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的市场化运作程度,从而促进养老服务质量的提升。

1.强化社区养老服务项目的开发和经营

在我国当前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中,出现市场化运作程度较低的原因之一就是养老服务项目的种类不够丰富。针对这个问题,有关部门应该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丰富养老服务项目的种类,并且及时的将社区养老服务的经营职能向市场进行推广和宣传,扩大社区养老服务的市场影响力,从而有效的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社区养老服务产业。在此过程中,政府也应该进一步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并且将资金重点用在社区养老机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上,为老年人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证[5]。除此之外,当地政府还可以在允许企业参与养老服务的同时,培育和扶持一些社区养老的示范项目或者典型企业,重点关注示范性养老项目的运作和发展,从而为其他企业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推进养老项目市场化运作的持续进行。

2.建立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市场化运作体系

在我国目前的社区养老服务产业中,影响服罩柿康挠忠恢匾原因就是缺乏完善的市场化运作体系。所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关部门应该积极的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完善和发展市场化运作体系。具体来说,政府应该进一步放宽社区养老市场的准入条件,允许民间资本进入社区养老服务产业,并且优先对养老服务产业提供土地和政策支持,保障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市场化运行[6]。另外,对于进入社区养老服务产业的民间资本,应该不断加大优惠的力度和措施,比如房租、水电费等的减免,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情况下,采用划拨的形式为养老服务机构提供建设用地等优惠条件,也可以在税收政策上给予适当的倾斜,加大税费减免力度等,从而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社区养老产业。

四、结语

综上所述,提升社区养老服务的市场化运作程度,不但可以解决当前社区养老服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而且对于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也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的过程中,应该不断的提升养老服务的市场化运作程度,促进养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湛珏.社区养老服务现状及其市场化运作探讨[J].现代商业,2011(12):80.

[2]刘晓静,徐宏波.社区养老服务产业化发展路径研究--基于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视角[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123-127.

[3]陈玲玲,王馨茹.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社会化:优势、困境与对策[J].文史博览(理论),2016(8):41-43.

篇6

中图分类号:D6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047-02

目前,世界各国面临一个共同的课题:人口老龄化。所谓人口老龄化,国际上公认的定义是指社会中≥60岁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0%,或≥65岁人口超过总人口的7%。人口老龄化的急剧增长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最重要、最值得关注的就是老人的养老问题。

一、什么是“社区养老”

当今社会的养老形式主要有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社区养老三种。家庭养老指的是我们熟知的老人居家养老;社会养老一般是指老人入住养老院、福利院、敬老院等,从而得到系统的医疗和照护;社区养老则是中间形式,是指老人白天享受社区养老机构提供的日托、家政、送餐等服务,晚上住在家庭里继续得到家人照顾。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让老人在居家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又有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

二、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养老的现状――以南京市为例

(一)南京市主要的养老服务站现状

1.南京市主要的养老服务站及其分布

据了解,南京市中1000多个社区的1202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已经全面建成,并就近向社区老人提供服务,全市313家各类养老机构也正在加速“破墙行动”,有的已经实现开门办院,市民政等部门今年起对养老机构开始评级,其中4A级以上养老机构必须就近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2.社区养老的产生符合当今社会需求

在我国,家庭一直是赡养老人的中坚力量,赡养老人被认为是家庭和子女的传统美德和责任,因此家庭养老是中华民族赡养老人的传统方式。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迫于工作和养老的双重压力,选择把老人送入养老院、福利院等社会养老机构,于是社会养老便迅速发展了起来。我们对南京各社区以及养老院的老人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数据显示,希望与子女同住养老的占55.49%,希望住敬老院养老机构养老的占35.17%,由保姆照顾的占8.33%,其他养老方式占1.01%。然而,根据实地访问发现,选择后三项的老人内心实际偏向与子女同住的不在少数,他们往往是迫于生活压力、婆媳问题等,而自愿离家,希望自己的离开,能给子女带来更好的生活。

然而,老人在养老机构的生活并不如想象中的美好。当今养老机构存在许多问题,关于养老院护工欺压老人的新闻层出不穷,在此背景下,社区养老便横空出世。但是,社区养老刚刚步入轨道,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二)社区养老存在的问题

1.服务专业化程度低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专业化是一种道德实践活动,提供的服务要满足老人生活上、心理上、精神上的需求。如今的社区养老与老年的需求之间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社区养老仍存在着发展的空间。

2.资金缺乏或单一

如今的社区养老的来源:国家的财政拨款及补助、社会的财政捐赠、社区的有偿收入。从这里看出我国的社区养老资源主要靠的是国家的财政拨款和补助,资金的来源单一。

3.上门服务机制不完善

我国社区养老的上门服务机制仍需要完善,主要包括为老年人购买社区日间照料、老年康复文体活动等服务;为“三无”老人、低收入老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购买机构供养、护理服务。

(三)完善养老社区应当采取的建议

1.培养专业人才,提高服务专业化程度

应当建立养老社区服务认证的资格标准,这就要求我们有鲜明的专业化道德,有过硬的专业化技能,有良好的专业化形象,有专业化的评价机制。

2.加大我国社区养老的资金来源

篇7

[2]桂莹,邹焰,张忆雄,等.遵义市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分析[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2,21(12):1-3.

[3]罗占廷,杨颖,郭梁.银川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调查报告[J].统计与经济,2011,25(6):43-46.

[4]黄莉.从制度与文化角度来审视和构建老年人口社区卫生服务[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62-69.

[5]田奇恒,孟传慧.城镇空巢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探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8(1):30-33.

[6]王思斌.我国城市社区福利服务的弱可获得性及其发展[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30(1):134.

篇8

一、相关背景

人口老龄化是亚洲国家正在面临和即将面临的严峻问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凸显,政府、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加强。一般情况下,65岁以上人口占到了总人口比例的7%,则被称为“老龄化”社会,而2012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数量已经达到了12714万,占到了总人口的9.5%,已经远远超过了7%的红线。四川省作为人口大省,也已经进入了老龄化,截止2013年年底四川省60岁以上人口数量达到了1653.3万,占四川省人口比例的18%,养老问题逐渐成为关系到四川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社会事务,如何优化资源配置,整合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力量开展养老服务成为各界关注的重点。

二、核心概念

(一)非盈利组织

非盈利组织也被称作“非政府组织”也即NGO,上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在我国兴起,是区别于政府、市场的第三方社会组织。世界银行将非盈利组织概念界定为“以非政府的方式参与的本应由政府关注的公益事业的组织”。在我国,非盈利组织主要分为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和基金会,三类组织都有非盈利性、出资人不参与资金分配等特点。非盈利组织在具体服务形式上有直接提供服务、志愿者组织、基金会等形式,本文重点关注的是服务提供类非盈利组织。

(二)社区养老

社区养老的相关研究在我国主要从70年代开始,当前成都社区养老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在家居住,社区提供日常照料服务;第二种是由社区提供居住场所,进行全方位照料,两种方式都将养老对象的活动范围限定在社区范围内。也正是由于社区养老这种形式的出现,给非盈利组织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参与空间,社区可以通过整合社区工作者,非盈利组织志愿者等来进行更全方位的养老服务。

三、成都市非盈利组织参与社区养老的现状

(一)成都市非盈利组织参与社区养老现状

成都市在社区居家养老和非盈利组织参与养老服务方面开始较早,早在2006年成都市就提出了“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助”的新型养老服务思路,在成都市的大力倡导下,社区居家养老形式在成都市各区县得到了快速落实。为了更大范围的利用社会资本,扩宽社区养老的服务宽度,成都市提出了“公建民营”的社区养建思路,在政策的大力引导下,成都市锦江区、成华区、金牛区、高新区、龙泉驿区等十个区县都纷纷开展非盈利组织参与社区养老试点工作。在这些地区的社区养老服务过程中,非盈利组织起到了重要作用,先后建立起了近百个微型养老服务站点,并且全部都由非盈利机构在组织和实施管理。

(二)成都市非盈利组织参与社区养老面临的困境

虽然成都市的非盈利组织在社区养老方面作用巨大,涉及范围也不断扩展,也涌现出了一大批运作良好的非盈利组织,但是目前在提供社区养老服务方面仍然面临着几大困境。

1.政策支持不到位引发的场地限制

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非盈利机构要开展活动,首先需要的就是满足场地需求,但是城区的土地是稀缺资源,社区本身所拥有的场地也十分有限,因此非盈利组织想要开展活动就只能另择场地,这样的结果就是养老服务供给方和受众分离,难以发挥良好的效果。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源在于社区规划用地不科学,社区活动用地不充分,需要社区街道等组织机构从现有社区用地进行综合协调规划,满足非盈利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

2.资金短缺严重

当前我国非盈利机构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政府的支持,尤其是在财力上对政府资金的依赖程度更高,有研究显示非盈利组织的收入成分中,有50%是来自公共财政的支持,在成都这种情况也同样存在。在成都市的养老服务中,政府对非盈利组织的政策激励主要是通过初期建设的资金补贴,并没有长效机制保障的资金支持。同时当前成都大量存在的非盈利机构在组织架构以及经营方式上的落后使得基金会、企业等重要资金来源不愿意投入和捐赠,即使获得少量捐赠也往往是物资形式,不能解决非盈利机构的现实问题。

3.专业人员短缺

国际上优秀的非盈利组织大都由优秀的专业人士构成,无论在相关专业领域还是在其他社会资源方面都有非常坚实的基础。而我国的非盈利组织发展较晚,因此无论从团队建设还是专业培训上看都缺乏专业高度,很难吸引和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才,同时资金的匮乏使得社区养老服务成为一种准纯粹的义务劳动,直接限制了服务人员的薪资水平,因此也影响服务效果和持续性。

四、成都市非盈利组织参与社区养老优化对策

(一)实现政府与非盈利组织的高效合作

我国政府正在尝试将一部分社会工作真正的下方给社会,实现社会的自治,责任的下放需要投入机制的跟进,因此政府需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主渠道作用,为非盈利组织提供充分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吸引更多的非盈利组织进入到社区养老过程中来。政府的支持除了前期支持外,还需要提供持续的物质支持和保障,可以通过长期的床位补助、房屋租赁补贴、水电气费用减免等方式实现。

(二)丰富资金来源

非盈利组织的资金是困扰其发展的重要因素,要解除资金问题,就需要多渠道寻求解决方案。除了政府之外最现实的对象就是基金会,成熟的非盈利组织可以通过与基金会的合作实现个案和项目合作,以个案和项目的方式获取基金会的支持。个案也就是一对一帮扶,基金会为需要服务的个体老人提供资金,由社区非盈利机构来提供照料服务;项目合作则是通过基金会资助社区养老项目,支持基地建设,员工培训等。

(三)加快自身专业化建设

非盈利组织的专业化问题是造成组织发展困境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加强专业化建设。专业化建设首先是组织架构、组织管理上的专业化建设,必须在机构、人员、财务方面实现专业和透明;其次是人员素质的专业化培训,积极切实的提高非盈利组织成员的职业素养,为更好的社区养老服务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胡宏伟,严晏,时媛媛.中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与政策思考[J].天府新论,2011,09

篇9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化成为许多国家人口发展的共同趋势,我国也面临着老龄化“银色浪潮”的冲击。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江苏省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统计1,1990年以来,我国老龄化人口以每年3.32%的速度增长,2000年全国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占总人口的10.09%,全国开始进人老龄化社会;2011年江苏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258.8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17.00%,其中80岁以上老人占老年人口14.5%,老龄化程度位居全国第三,成为老龄化进程最快的省份之一。据预测,到2025年我省老年人口将上升到20%,可谓“超老年型”,老年人口的比重将在2040—2050年达到25.5%,届时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

江苏省老龄化呈现基数大、高龄化、空巢多、留守老人比例高等特点,意味着将有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发生慢性病和体力衰竭的危险年龄段,加上老年人社会角色的改变和适应能力的降低,出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健康问题,老年护理成为卫生事业的一大难题。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和老人居家养老的心愿迫切需要社会性的服务机构和组织承担起养老的责任,老年社区护理服务成为新的焦点。

1 老年社区护理工作面临的难题

1.1 卫生服务模式的改变增强了护理工作的作用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卫生服务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卫生服务模式从传统生物医学的医疗救治逐步转向对卫生服务对象(包括健康人)身体—心理—社会的全面照顾,包括保健、康复、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等,对护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不再仅仅作为医生的助手,而将与医生、药师等其他技术人员一样,成为整个医疗保健队伍中的重要一员,共同承担医疗保健任务。护理服务对象也从原来单纯照顾生病的人,扩展到整个人群;工作领域从医院扩大到社区;研究范围从单纯地研究对疾病的护理扩展到所有影响人的健康的领域。

1.2 护理人员的匮乏使老年社区护理面临严峻考验 卫生主管部门的权威数据表明2,2011年我国每千人口注册护士1.89人,远低于发达国家6.25人的平均水平,医护比1:0.79,与卫生部2015年医护比1:1的发展目标相差甚远。目前,世界医护比平均比例为1:2.7,亚洲平均医护比大于1:2,我国香港地区、英国、泰国、德国以及日本等都超过了1:4,芬兰、挪威、加拿大等国家甚至超过了1:6。护理人员整体情况姑且如此,老年社区护理人员情况则更不容乐观。目前江苏省社区护理人才量、质严重欠缺,至2011年底,注册护士约14万人,社区护士仅占3%,在社区卫生机构中,医护比约为l:0.346,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1:(2—4)。大专以上学历的护士虽达到60%,但绝大部分集中在三级综合医院,社区护士普遍年龄偏大、学历较低、知识老化、社区护理知识匮乏,难以适应新时期的由单纯护理治疗服务向整体护理模式的转变。

1.3 老年知识的教育和训练不足制约老年社区护理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逐步提高,要求护士的职责从传统的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转向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精神关怀、心理慰藉。我国目前的护理教育,培养的护士大多只适用于一般普通护理岗位(群),如内科护士、外科护士,而对于社区护士,缺乏专业的专科培训。不少发达国家已采取相应措施:北欧,老年护理人员多为本科以上,毕业后须接受一年以上的社区护理专科训练;美国,早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老年护理专业,护理人员须经相关培训并通过认证考试;日本,高等医学院校普遍设有社区护理和老年护理专业,学员须通过相应的资格考试3。然而,我省的老年社区护理专业性教育远远没有成熟,如护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没有充分考虑老龄化和护理角色多元化带来的护理需求的变化,导致知识传授与工作实际严重脱节;相当数量的护理教师和临床带教老师未经正规的老年护理培训;重护理理论、轻护理实践,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等,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都阻碍了老年护理教育的发展,导致老年护理实践技能不足,不能满足广大社区对老年护理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

1.4 社区护理工作不尽人意 调查表明,老年护理的需求占社区护理的70%,城市老人的护理需求率高达50%以上。但目前,老年社区护理工作的现状离老年人的要求还相距较远,一是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忽视了预防保健和康复、护理。虽然开设了不少家庭病房,但主要针对患者,其系统性和规范性不够完善;二是以大中医院为中心,忽视了基层老年卫生保健工作。表现在社区老年卫生服务方面,没有健全的卫生服务体系。据调查,超过20%的老年人希望社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而目前实际能提供的服务与老人的需求相差4—5倍。50%的老年人因为社区服务机构在医疗条件、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而表示不愿接受其提供的服务。

2 人口老龄化的护理需求现状

2.1 身体护理需求 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衰竭,各脏器组织逐渐衰退,其功能普遍降低,如因缺钙导致骨质疏松而引起的骨折以及腰、肩、膝的不适;高血脂、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的病变;胃肠功能退化引起的便秘等。诸如症状均需要有良好的治疗与护理。根据全省各地老年人健康普查表明4,60岁以上老年人中无重要脏器疾病的仅占20%—25%,74%以上患有各种慢性病。影响我省老年人身体健康及导致死亡的主要因素为心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病、恶性肿瘤。此外,便秘、老年痴呆、白内障等非致命性疾病也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2.2 心理护理需求 老年人的情绪纷繁复杂,常见不健康的心理精神状态有3种:

2.2.1 孤独失落感 孤独、寂寞、失落是老年期最常见的心理特征。老年人由于神经抑制高于兴奋,喜欢在安静环境中生活,患病后更加明显,严重可产生忧郁症。

2.2.2 忧虑抑郁感 老年人从几十年繁忙的工作到退休,这种社会角色的突然转变会使他们心理上一时难以适应,从而产生心烦、怀旧的心理,觉得事事不如愿。

2.2.3 烦躁易怒,情绪改变 老年人情绪体验的强度和持久性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弱5,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兴奋、激动,易发火,喜欢唠叨,与人争论等。

2.3 社会护理需求 老年人在社会角色方面,面临着从以工作为中心的职业角色,过渡为以家庭为中心的闲暇角色,社会交往范围变窄、收入减少,以往的社会地位改变。随着人口高龄化、家庭的空巢化和小型化及社会流动频繁,“三代同堂”式的传统家庭越来越少,“四二一”的人口结构愈加明显,空巢老人的比例还将进一步增加。越来越多的家庭将失去全方位养老的功能,越来越多的老人的生活照料将依赖于社会性的服务机构和组织,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将肩负起养老的重担。

3 老年社区护理教育的现状

3.1 专业规范教材缺乏 传统老年社区护理教学只是在临床护理教学的基础上,简单的增设《老年护理》、《社区护理》等课程,学习内容不明确。目前,江苏省大专院校还没有统一的老年社区护理专业规范教材,内容的选取没有统一的标准,更没有建立统一的知识评价体系,使得老年社区护理的教学内容处在不确定的状态。

3.2 教师认知局限 老年社区护理与临床护理在服务理念、服务范围、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等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老年社区护理教师多接受临床思维模式的教育6,大多未接受正规的老年社区护理系统培训,思想观念未发生根本转变,这是目前制约老年社区护理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3.3 学生实践经验不足 目前我省各大专院校院的护理实习生更多的是到综合性医院实习,仅在实习阶段安排1—2周的社区实习,知识传授与工作实际严重脱节,社区实践经验缺乏,学生普遍未能认识和理解社区老年护理的真正内涵。

3.4 社区护理缺乏吸引力 对2009—2011年护理专业15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92.3%的毕业生选择到综合性大医院就业;2.0%的毕业生选择转行;5.7%的毕业生考虑如不能进综合性大医院,选择到一级卫生院。可见,护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也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这也是社区护理教育很薄弱的一环。

4 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高等护理教育应对

4.1 确定培养目标 老年社区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当前一项重要工作,单纯的医疗护理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精神、心理、生活等多方面护理的需要,当今的老年社区护理人员不仅需要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娴熟的护理技术,还需有足够的人文、心理学、社会学知识,对人际沟通能力、管理协调能力、职业道德、奉献精神等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老年社区护理队伍不仅是专业护理人员,还包括护工、志愿人员、家庭照料者等。这些人也承担着大量的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和疾病的护理,但是这部分人中的大多数缺乏从事老年照料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对他们必须进行必要的培训,如采取岗前教育、岗中带教、岗后考核的方法。但加强护理队伍建设,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规范护理行为,保证护理质量。

4.2 完善课程结构 护理教育需改变以往偏重于教师“教”的传统,注重教学与实践相衔接,重视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和特点,合理设置课程,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如对必修课中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整合,选修课以专业对技能和知识的需求为依据,开设老年心理学、老年伦理学、老年康复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满足老年人对高等护理人才的需要。

4.3 依托基层社区开展社区护理实践 建立社区护理基地,促进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有利于组织学生深人社区开展各项卫生保健服务工作,在促使居民的卫生保健意识及健康水平提高的同时,使学生的社区卫生服务意识及工作能力得以提高,受到双赢的效果。也可以依托家庭病床,积极组织学生深入开展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服务,鼓励学生把所学知识有针对性地运用于实践中。

5 展 望

中国的人口政策、经济条件等因素决定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及老龄人口比重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我国老年护理的状况无论是从护理专业在整个卫生领域的位置,还是从今后护理专业在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来看,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专业护理人才量、质不足,势必影响老年护理的内容和质量。面对我省老龄化的趋势和特点,护理教育应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出适合新时代社会需求的、具备多元化护理角色的专业老年社区护理人才,为深化居家养老的内涵贡献一份力量,为老人的健康提供量的支撑和质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张晓青.新世纪以来人口老龄化研究的新动向,人口与发展,2009,15(3):101—108.

[2] 张楠,李伟.浅议我国城市社区老年护理的发展与完善[J].卫生经济研究,2010(3):22—24.

[3] 林小萍,林保萍.老年人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9,7(4):93—94.

篇10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5(c)-0149-02

随着国家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老年人口逐年递增,人口老龄化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我国2000年60岁以上的人口已超过1.3亿[1],占总人口数的10%,2005年贵州省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计算,贵州省老年人口比例达到了12.25%,安顺市于2006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社会最突出的问题是“老有所医”、“为老服务”。老年护理工作的开展直接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关系到健康老龄化社会[2]的建设。而中医护理具有高效快速的特点,在预防、保健、养生、医疗、康复等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再加上中医护理技术简、便、验、廉,能满足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结合老年人的生理及社会特点,具有很强的适用性。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老人健康及医疗护理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探索和建立适合边远地区的社区医疗及护理模式, 该研究2010年2月―2012年2月对贵州省安顺市老年人生活状况及老年及中医护理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1 调查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法,进行社区问卷调查、个人问卷调查及在相关部门配合下进行的全面调查。调查走访了上百个家庭。社区调查采用自制的《城市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表》及《乡镇老年人情况调查表》,内容主要涉及城乡老年人口数、老年人的年龄结构、经济状况、居住状况、劳动力状况、赡养情况等方面;个人问卷调查采用《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表》发出调查表共计600张,回收538张,调查内容真实、可靠。同时,在安顺市老龄委、民政局、统计局收集了相关资料。通过调查了解到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及老年人对养老护理的需求情况。

2 调查结果及资料收集

2.1 老年人的基本情况

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数的11.05%,其中城市占23.37%,农村占76.63%;女性51.1%,男性48.9%;相对年轻男性占55.8%;城市大专以上的占7.3%、文盲16.4%;农村大专以上0.2%,文盲51.4%;空巢老人中城市3.91%,农村4.1%;在城市中愿意与子女同住37.2%、无所谓22%、不愿意40.8%,农村中分别为54.4%、24.5%、21%,愿意入住养老结构的占总数的20.3%。见表1。

2.2 老年人健康状况及老年护理的需求

健康状况:很好8.9%,较好59.7%,较差22.3%,很差9.1%,慢性病患病率79.1%;生活自理能力-完全自理82.4%,部分自理9.6%;完全不能自理8%;护理需求中-饮食起居照料58.1%,家庭保健及健康咨询41.8%,心理护理需求29.79%;护理服务方式-直接到家中服务5%,定期上门服务45.4%,随时提供呼叫服务49.6%。见表2。

3 调查结果分析

3.1 从收集的资料分析

我国城乡均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且发展的速度很快。据预测,到2010年老年人将占总人口的12.1%;到2020年将进一步增至15.2%,呈加速增长之态势。但是,老年护理服务体系还未真正建立健全。发达地区老年护理服务扩展较好,边远贫困地区由于经济欠发达,老年医疗卫生服务较差,缺乏专门从事养老护理服务的医疗机构及经过专业培训及持证的专业护理人员。

3.2 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增多

城乡老年人需要日常生活护理和照料的比例增大,家庭和社会对老人长期照料与护理的责任明显加重。调查发现,一方面,希望入住有偿服务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数比例并不高,另一方面,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众多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对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和社区养老护理的需求益加强烈,数量逐年递增,随之而来的社会服务需求也急剧增长。

篇11

关键词 :后期试点地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

十报告提出:“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对社会保障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将社会保障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自2009年起河南省政府接连颁布一系列文件,全面开展工作实施城乡居保制度。2012年7月31日河南省实现了全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参保人数和领取享受待遇人数分别达到4610 万人和1049 万人,居全国第一;参保率达到90%,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全省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距离实现在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战略目标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因此,当前研究我国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状况和存在问题非常重要。河南省政府2009年开始全面开展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推行工作。作为制度未覆盖的四成县区之一,尉氏县是城乡居保政策后期试点地区的典型代表,面临的具体实施任务非常艰巨。文章基于对尉氏县洧川镇、永兴镇、大桥乡的实地调研,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93 份,有效回收率为97.7%。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文章涉及未经标注的数据,皆为统计软件分析所得。

一、尉氏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现状

1.人口老龄化程度高,观念落后,家庭养老为主要方式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人口老龄化开始起步,到21世纪已经发展到高速化阶段。如图一所示,河南省65岁以上的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也是居高不下。在我们的调查中,受访者的平均年龄为54.9 岁,60 岁以上老人占45.1%,而关于“家中是否有60 岁以上的老人”一项选择,72.3%的答案是肯定的,并统计出每家60岁以上老人的平均个数为1.15。这些数据表明农村的人口老龄化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家庭养老一直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赡养老人是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老人也认为子女养老是他们唯一的可靠选择。而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农村也在向城市“4-2-1”的家庭结构发展,家中年轻人数减少,赡养老人的负担大大加重;近年来,大批的农村年轻人外出务工,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剩下老人孩子在家中留守,老人不但没能享受天伦之乐,反倒还要承担起农耕的责任。这种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在新的宏观经济形式下,已经不能作为唯一的养老方式,老人们虽然认为家庭养老是他们最依赖的方式,然而新情况的出现也让他们察觉到传统的家庭养老不该是唯一的选择。调查显示,53.3%的人对自己的养老问题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担心,而依旧有48.4%的人表示寄希望于子女养老或自己存钱养老。

2.农村居民对城乡居保政策认识不足

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尽管城乡居保已经实现了全覆盖,尉氏县人社局也加大力度宣传政策,而仍然存在部分农村居民对我们的城乡居保政策认识不清楚。调查中,受访者的参保率高达90.4%,而其中基于“为自己将来养老考虑”的原因参保的只有39.9%,甚至有28.8%的参保人表示自己参保的原因只是随大流。具体情况如表1。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起步晚,相应的机构和组织建设相对滞后,农民的家庭养老意识也比较浓厚。对于了解这样的国家政策的积极主动性不足,这些都是需要一定时间来改变的。

3.城乡居保覆盖范围大,但保障水平偏低

尉氏县属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制约了政府在社保方面的财政投入。制度实施时对于年满60岁的老人直接每月发放60元的基础养老金。60元中55 元为国家财政补贴,5 元为县财政补贴。60元的基础养老金即使在生活成本相对城市较低的农村也并不能保障一个老人的基本生活。调查中,34.9%的领取养老保险金的老人表示,60元的基础养老金对于生活的改善并没有起到显著的作用。在参保人员中,大部分也是选择较低的缴费水平进行参保。城乡居保的缴费标准目前设定为每人每年100元到1000元十个档次,参保人员可自主选择档次缴费;省、市财政为符合条件的参保人员每人每年补贴30元。受访的参保人员中大部分选择了最低档次的100元进行缴费,具体缴费档次分布如表2所示。而63.6%的人也表示,如果政策是多缴多得的话,他们愿意选择更高的缴费档次。这些说明现行制度对农民选择较高档次缴费水平的激励不够。

4“. 捆绑式”的参保方式不能完全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

现城乡居保方案虽然规定年满60岁的老人不用缴费,可直接领取每月的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否则老人将不能享受养老保险待遇。虽然捆绑式的参保方式有利于扩大参保范围,鼓励年轻人参保,而存在部分老人的年轻子女在外求学或者工作,农民身份还不确定,或者部分年轻人保留自己的自主选择权,也不能够强制他们参保。然而,各种外界因素导致这部分家庭的老人不能享受养老待遇就发挥不了我们社会保障的保障作用,更有失以人为本的精神。

二、促进城乡居保制度推进的对策建议

1.做好制度的宣传工作,加强农民的参保意识,提高参保率

由于自身文化水平较低、人际交往范围狭窄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农村居民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知之甚少,对政策的理解能力也相对偏低,所以其参保意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引导和宣传力度。

首先,应注重采取综合性多样化的措施手段,宣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一项惠农政策从实施到推广,使广大农民从不了解到了解,再从了解到参保,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要充分运用各种宣传方式,如悬挂横幅、刷写标语、设宣传栏、入户讲解等等。其二,要做好政策宣传的人力资源队伍保障。建议组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推广小组,对城乡居保办事人员加强培训,分期分批地组织人员深入到农户中间进行宣传讲解,把党的强农惠农的思想传播到广大农民的心中。再者,政策宣讲的同时,还应注意披露“养儿防老”这一传统思想的弊端,形成城乡居保推进的良好氛围。宣讲力求使农村居民了解“养儿防老”的负面影响,促使他们相信城乡居保是一种有效抵御风险、信誉度较高的养老方式。

2.提高政府财政的养老金待遇补贴

从当前的养老金发放情况来看,较低的养老金待遇虽然可以减轻一点生活压力,但对于维持农民的基本生活而言几乎起不到保障作用。由于城乡居保的大部分资金来源于政府财政补贴,所以从根本上讲,各级政府应对适当提高养老金待遇标准负有基础性责任。

首先,政府应对养老金待遇支付加大财政补助份额。中央政府应逐步提高基础养老金的给付标准,并建立养老保障待遇适时调整的储备基金,以保证参保农民领取的养老金能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变动相适应。其二,各级政府应对经济薄弱地区给予更多的资金投入,并且地方政府应该列出专门的财政预算,保证财政补贴资金的落实到位,从而保障参保农民能够按时足额地领取养老金。另外,对于连续参保缴费15年以上的农民应适当给予财政补贴照顾。虽然国家对“三农”的投入不断加大,但是农业仍然是一个低收入行业,农民务农的收入对于维持家庭生活还是存在很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城乡居保的缴费确实给总体收入不高的农民家庭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担,他们的积极缴费在一定程度上为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有必要对此给予政策性的鼓励与扶持。

3.及时出台特殊老年群体享有养老金的专项措施

许多农民对家庭“捆绑式”参保的政策规定怀有疑问。这种家庭联动机制虽然反映了城乡居保的“社会化”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社会道德的要求,但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以人为本的精神原则相左;另外,如果实施不好的话,可能会影响老人日后的养老保障问题。例如,有些不孝子女故意不参保,适龄农村老人就无法获得应有的养老金待遇。因此,相关部门应尽快组织调研并制定弥补措施,尽力保障农民的利益。各地应依据实际情况,对60 岁以上的孤寡老人和由于子女众多,但存在养老分歧而不能领取养老金的老人等特殊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注,从而制定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养老金保障专项解决办法。

4.建立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险体系

在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过程中,应注意多层次、多形式的养老方式。各地区可考虑各自实际情况,结合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状况、人口结构情况等因素,制定不同的政策实施方案,给予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补贴。鼓励发展集体经济,因地制宜,利用优势资源,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农民就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才能保障农民安享晚年。在经济保障的同时,不能忽略生活服务的保障。因此,农村养老保险体系不仅需要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协调发展,还应发展农村养老服务,解决年迈的老人生活不便或精神需求的问题,全面提高农村老人的生活质量。

5.确保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

农民参保是为了真正受惠,以保障晚年的生活,而晚年生活的保障就离不开养老基金稳定且较高的保值增值率。拓宽资金筹集渠道,除了个人缴费和财政投入,可以以政策优惠鼓励农村集体单位、乡镇企业投入资金为其人员提供较高水平的养老保险。提高统筹层次,以省为单位进行基金运作。建议委托给专业的基金投资运营管理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进行一定程度的市场运作,以实现高水平的基金增值。加强基金的监督管理,公开透明地进行基金的管理运行,完善相关监管机制,成立专门的监督委员会,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确保养老保险资金的安全。

参考文献

[1]郑功成,主编.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养老保险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杜黎霞.甘肃省农村养老保险现状调查及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5).

[3]李曌.苏南地区农村养老保险现状调查与思考[J].农业经济财政,2009(6).

篇12

1.调查报告

    本调查于2009年2月21日对成都市温江区新型农村社会医疗保险现状进行了实地问卷调查。

    此次调查通过多阶段抽样的方法,对温江区各个年龄段拥有农村户籍的群众进行了抽样,抽取样本总数为100户。由于采用的是现场登记、现场答疑的回收方法,不仅回收率达到了100 %,确保了调查的质量,还获取了其他相关信息的第一手资料。

    (1)为了更好的研究各年龄段的经济情况,我们对年龄段与家庭人均月收人两个变量进行列联表分析,50岁以上的人群人均月收人主要集中在500元以下,占到调查人数的70 %,收人水平低下,在这个年龄段的人群中,人们基本上没有工作,平时的日常费用支出主要来自于政府发放的养老金或者是子女的赡养费用。在22一35与35一50的两个年龄段里,人们的人均月收人水平比较稳定,集中在500到3000元之间,虽然收人差距比较大,但是目前基本的生活水平还是可以通过自己收人得到保障。

    (2 )在问题“您对新型社会养老保险的了解程度”的信息回馈中,对“年龄段”、“经济状况”与“了解程度”三个变量进行了因果分析与交互表分析,只有10%左右的被调查者对目前实施的新型养老保险制度比较了解,然而,大多数被调查者都反映对对该项制度并不是很了解,了程度仅为一般或者根本就不清楚。对该项制度比较了解的被调查者主要集中在35岁以上的年龄段中,在35岁以下的被调查者中,仅有一人比较了解,大多数人们都不是很清楚。这一方面反映了年轻人对养老保险的关注程度不够,但同时也折射出目前温江区对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宣传力度还不够,人们的了解程度偏低,只有35岁以上必须购买社保的群体对该制度的具体内容才有所了解,政府应该加大宣传力度,采取更为有效的宣传方式,且对还未参与社保的人群应特别关注。

    (3)在问题“您是否担心退休后的养老生活”的信息反馈中有71 %的被调查者担心自己以后的养老生活,这主要集中在低收人者,其中,在“担心养老生活”的被调查者中有34.3%的位于500元以下的收人水平中,有34.3%的位于500元一1500元的收人水平中。1500元以上收人水平的人们基本上不担心自己以后的养老生活,因为这部分高收人者主要在22 - 40这个年龄段中,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与财力采取购买其他商业保险等措施来保障自己以后的晚年生活。

    (4)在问题“以您现在各项养老保险金的总和,退休后您觉得生活水平会是怎样”的信息反馈中,大约一半的被调查者反映目前的养老金金额无法保障自己基本的生活需要。50岁以上的人群中有69%的被调查者反映目前的养老金使自己的保障程度处于中等偏下的状态,有少数人的生活无法得到保障,而其他年龄段的被调查者大多数觉得处于中等水平。可以看出目前的养老金金额对于患有较多疾病的老年人还是有点紧张,保障不够,这为我们以后的改革起到了导向性作用,可以设置合理的机制,不同年龄段的社保金额区别对待,体现相对公平。

    (5)在问题“您觉得退休后每月需要多少养老金才能维持基本生活需要”的信息反馈中,有41%的被调查者认为按照目前的消费水平,每月400一600的养老金才可以基本保障其生活需要,26%的被调查者认为600 - 800元比较合适,29%的被调查者认为800元以上比较合适。如果以比例0.04,0.41 ,0.26,0. 29作为权重对各样本距均值400 , 500 ,700 ,800进行加权平均,由期望的计算公式,可以得到社会群体对社会养老保险金额的月期望值为635元。

    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对社会养老金最低需求的程度与被调查者的年龄段有着密切的关系,在50岁以上的被调查者中,有75%的被调查者对养老金的要求为月400一600元,而更为年轻的调查者则认为月400 - 600的养老金将不能保障目前消费水平下的生活需求,在35 - 50岁的人群中,有65%的人觉得月600元以上才能维持自己的晚年生活需求,而在22一35的人群中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月800元以上养老金才能保障自己退休后的养老生活,这与各年龄段的消费水平、消费习惯有着关联性,根据托宾的绝对收人假定的消费理论,人口的老龄化现象与生活必需品范围的扩大都将影响人们长期的消费倾向,而按照目前的费水平,低年龄段比高年龄段的人们在对保障金额的要求数量上有差异是正常的,如何更好地解决这种生命周期跨期赡养的问题是以后如何改革的重点之一。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模式的构建

    基干目前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我国施行实地问卷调查所反应的具体问题,通过对国外发达国家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对比借鉴,为我们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完善明确的方向。

    (1)实行个人帐户管理。该帐户包含三个户头:普通户头、保健户头、特殊户头。普通户头可以用于个人的养老、教育、购房等方面;保健户头用于个人的医疗保健;特殊户头用于养老和紧急开支。

    (2)实现全国联网办理业务,由于中国特有的农民工现象,通过全国联网办理,简化办理手续。

篇13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3198(2013)13003602

创建于社区,旨在为社区的老年人提供综合、优质、便捷服务的为老服务中心,汲取了在家养老与在养老机构养老的优点,这使得老年人在不离开家庭成员的前提下可以在社区的为老服务中心得到很好的照料。因而,依托于社区为老服务中心等机构的社区养老可以有效地促进养老方式选择的多样化,并且可以促进老年人事业的蓬勃发展。笔者通过分析发展社区为老服务中心的重要性引出探究社区为老服务中心发展现状的意义;其次,结合对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社区为老服务中心发展现状的了解,尽可能深入、细致地分析呼和浩特市的为老服务中心的发展现状;希望能为老年人及其家人在养老方式的选择上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也希望能为社区为老服务中心的进一步发展做一点贡献。

1 促进社区为老服务中心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经济的进步,生活在城市社区的居民越来越关注社区综合服务功能的发展。社区为老服务中心这一新兴机构的出现对于进一步完善社区的服务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社会人口老龄化、家庭结构小型化、核心化等具体问题的存在,客观上推动了社区为老服务中心的发展。所以说,发展社区为老服务中心有很大的必要性。

1.1 人口老年化问题突出

依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全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与2000年的人口普查进行对比可以发现,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增加了293%,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增加了191%。这些数据表明,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还在继续,对于如何满足不断增加的老年人的养老需求问题日益突出。

1.2 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

依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我国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仅为3.10人,相比2000年的人口普查结果每户人口从3.44人减少了0.34人。这就意味着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家庭规模也在不断朝着小型化、核心化发展,逐步形成了4-2-1式的家庭结构。因而,对于目前存在的一对夫妇赡养四个老人的现象会越来越普遍,而这些老人们如果单纯依靠家庭养老不仅会加重孩子的负担而且也得不到很全面的照料。从年轻人的角度思考,我们会发现当他们为父母进行养老方式的选择决策时,他们不仅要考虑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还要考虑给老人更多的精神慰藉。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社区为老服务中心既可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也可以满足老年人对于家庭依赖的需求。因而,发展社区为老服务中心有其很大的紧迫性。

1.3 社区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人们在努力、辛勤工作之余会更加关注他们所在的生活区域的环境与质量。随着时间的推移,社区不仅仅是居民的日常居住地,更是居民们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双重依赖的家园,人们在社区居住的同时,还需要在社区获得更高质量的服务与精神情感上满足。

目前,在社区内有为居民提供的日常活动的场所如:小公园,还有与居民息息相关的营业厅如:移动联通大厅、银行服务大厅等,更有社区菜市场、服装店、社区餐厅等,这些既体现了便捷的社区服务,更体现出浓厚的社区的文化,可以说社区的服务会越来越综合、越来越完善。

社区为老服务中心作为社区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的是对老年人的关注与尊敬,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同时,更体现出社区对于老年人深切关怀,是社区文化不断发展的象征。因而不断地发展与完善社区为老服务中心,是社区文化发展的内在需要。

1.4 老年人事业发展的要求

国家发展的“十二五”规划指出:要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健全,全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对于老年人事业发展的这一目标,依赖于社区服务功能的不断完善。因而,社区为老服务中心不断发展,在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的同时,也会促进我国老年人事业的不断发展和繁荣。

2 分析社区为老服务中心的发展现状的意义

目前,老年人在养老方式的选择上更倾向于在家养老和在养老院养老,而许多新兴的养老方式如:以房养老、社区养老等,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其中的主要原因有:人们对于这些新兴的养老方式并不了解;人们的思想观念没有转变,依然依赖于在家养老;这些新的养老方式发展并不完善,所提供的养老服务的质量处于较低层次。

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当大多数老年人还在依赖于在家养老时,家庭结构却发生了变化,家庭养老的功能正在弱化和向外转移,老年人无法得到家庭成员的全面、细致的照料,子女的家庭负担也越来越沉重。

综合以上的两个问题,可以看出,社区为老服务中心作为一种新型的社区养老机构,是充分开发利用社区资源的有效形式,对于发展社区养老至关重要。社区为老服务中心的发展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社区养老的发展状况。因而,了解社区为老服务中心的发展现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而且不断促进社区为老服务中心的发展可以满足不断增加的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3 社区为老服务中心的发展现状

3.1 政府的宏观政策导向

“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充分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的基本原则;“大力发展社区照料事物,把日间照料中心、 托老所、星光老年之家等社区养老机构,纳入小区配套建设规划中的老龄服务,开展全托、日托、临托等多种形式的老年社区照料服务。”笔者和其他成员在呼和浩特市桥华社区的为老服务中心进行实地调研时了解到,管理者并不知晓关于经营社区为老服务中心这一机构,政府具体有什么优惠政策,例如租金、水电费的收取等优惠。

目前,政府的宏观政策导向是综合而且全面的,但是在实施上效果并不明显,养老机构并没有完全享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这是社区养老机构发展缓慢的一个原因。

3.2 机构建设

社区为老服务中心的建设情况主要体现在数量和质量的建设上。从数量上来看,社区内一般只设有一种类型的养老机构,例如在呼和浩特市桥华社区只设有为老服务中心的老年人日间照料室,房屋规模有待于进一步扩大。从质量上看来,社区为老服务中心所提供的服务质量处于低层次,首先,并没有专业的护理人员来照顾老人,这就导致为老服务中心不能接受没有自理能力的老人;其次,目前的社区为老服务中心只是一个简单的老年人进行娱乐的场所,并没有专业的人员对其进行健康管理。

社区为老服务中心建设的低水平是目前的现状,这就使得有能力自理的老年人没有必要入住,而没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又不适合入住,这样不仅会造成已建成的部分资源的浪费也会使得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和养老机构所提供的服务不匹配。

3.3 老年人养老需求的满足程度

社区居民们所期待的当然是质量好且数量、种类比较多的社区养老机构。例如:社区内应该包含托老所、日间照料中心、临时托管等多种形式的养老机构,但是目前的养老机构形式比较单一,并不能满足所有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社区养老机构建立最普遍的形式是对于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 的日间照料。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大多数社区,并没有建立多种形式的养老机构,而主要以为老服务中心为主,而为老服务中心只设有简单的日间照料室,面向对象也只是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入住的老年人如果晚上也住在日间照料室并没有专职的服务人员来照料他们。在桥华社区的为老服务中心,笔者了解到目前的为老服务中心(不包括在建工程)的期间照料室有20个床位,但是入住的只有不到一半的老年人,闲置的床位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目前,呼和浩特市户籍总人口为229.6万人(公安统计年报户籍人口),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有34.6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5.1%。这些数据表明为老服务中心的发展前景是好的,但是养老需求与服务供给并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需求与供给的不匹配造成大量资源浪费的同时,无法满足没有自理能力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3.4 社会各界的支持

社区为老服务中心的发展需要社会各类群体的支持。社区为老服务中心的发展需要在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下,不断地开发利用社区资源;需要医生、专业的护理人员等志愿者的加入来提高为老服务中心服务的专业化水平;需要社会团体和爱心企业的自愿资助来拓宽机构运行的资金来源渠道;更需要居民的加入和支持。

目前,社区为老服务中心并没有有效地引入志愿者活动以及企业的参与。例如:如果社区为老服务中心可以给大学校园里的志愿者社团提供一个有效地参与途径,大学生通过参加志愿者活动可以帮助老人干一些活儿,如果是护理专业的志愿者大学生还可以为老人作简单的护理,这样不仅为老人提供一些日常的服务,还可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可谓一举多得。

居民也没有有效地参与途径。社区为老服务中心的发展可以充分挖掘社区内部的资源,例如:社区居民在闲时可以作为社区为老服务中心的志愿者到为老服务中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社区中尊老爱幼的文化氛围,也可以促进居民间的情感交流。

4 结语

建立于社区、旨在为社区老人提供养老服务的社区为老服务中心的发展不仅会促进社区养老的不断完善,更有利于丰富社区服务功能和发展社区文化。对社区为老服务中心的发展现状的了解是明确以后发展方向的前提和动力,希望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之下,社区为老服务中心可以为更多的老人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服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