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4-01 15:57:4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德育的文化功能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宿舍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一定影响,在新世纪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宿舍――这个学生第二课堂育人功能是否充分发挥,直接影响到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越来越受德育工作者的重视,探讨宿舍文化建设的德育功能,成为新时期加强高校德育工作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内涵及构成
“宿舍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宿舍为主要活动空间,以课余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该文化使宿舍成为学生美化生活、优化环境、独立价格的成长的摇篮。” [1]
“宿舍文化是学生宿舍内的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以大学生为主要对象,在思想特征、价值取向、行为趋势、生活方式等方面具有一定独特属性和功能的文化类型”。 [2]一般来说,宿舍文化基本上可划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个方面。
宿舍物质文化指的是学生宿舍内的物质环境。它包括宿舍的整体布局及硬件设施。比如宿舍各种学习、生活、床上用品、生活用品摆放习惯、宿舍整体的装饰布置、宿舍卫生的定期清扫和保持等。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去向,体现了观察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是宿舍其他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展现了宿舍的外在形象。
宿舍精神文化指的是宿舍成员的精神面貌、生活方式及思想意识形态。它包括舍友们在活动中彼此开成的言语及非言语的沟通、宿舍艺术活动及其成果及认知方式、创造能力、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
宿舍制度文化指的是宿舍成员在日常学习、生活的交往过程中开成的社会关系及调控这些关系的规范体系。
二、大学生宿舍文化在高校德育中的功能
良好的舍风可以促进校风、学风的形成,进而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宿舍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具有陶冶、激励、规范、辐射、凝聚等作用,归根结底就是育人功能。因此,大学生宿舍文化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功能,其德育功能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引导功能
宿舍文化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载体,同校园其他文化一 样,对宿舍成员的行为具有导向和同化功能,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有着深刻的影响。
众所周知,大学时期是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个人的观念意识尚未完全定型,道德^念尚不完善,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宿舍文化对大学生三观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导向和同化作用,它就像一根无形纽带联结着每一个成员,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品行、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其中,积极健康的宿舍文化能营造出优美的宿舍环境 、浓厚的文化氛围,激励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和生活情操。
(二)心理调适功能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是自然、社会和心理三者活动的统一体,人的任何一种活动都会伴有心理现象的出现,大学生思想方面的问题,有很多与心理因素有关。人的心理是需要调节的,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来自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竞争压力 ,心理较为脆弱,更加需要调节。良好的宿舍文化氛围有助于调节大学生的心理状态 ,有利于大学生人格的完善 ,有利于宿舍成员间建立和谐愉悦的关系。
(三)规范约束功能
宿舍文化对学生的行为有着一定的规范作用和约束力.这种规范既是一种硬性约束又是一种软约束。宿舍的明文规章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学生的日常行为 ,它不仅影响全体成员的感觉、认识、情绪、心理机制和心理过程,而且从整体上影响全体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
(四)激励功能
宿舍文化具有激励功能,良好的宿舍文化对学生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和激励,能促使宿舍成员积极奋进、克服困难、开拓创新。特别是当宿舍成员遇到困难时,宿舍文化会成为学生追求理想与发展的力量源泉 , 给学生以信念的支撑。同时.在宿舍中形成的共同需要与目标对每个宿舍成员都有很强的激励作用,从而使宿舍每个人都把内在潜力和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三、创建良好大学生宿舍文化的有效途径
第一 ,制定和完善宿舍项规章制度
俗话说“不依规矩,无以成方圆。”规章制度是管理工作的依据,一套健全完善且行之有效的宿舍规章制度,会促进宿舍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保证学生有一个良好有序的生活环境,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宿舍文化朝着健康文明、规范的方向发展,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二,打造良好宿舍环境
宿舍环境是宿舍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宿舍环境会促进宿舍成员身心健康。心理学研究表明,当环境作用于人的大脑时 ,会产生相关的感觉 、知觉 、表象 、思维 、需要 、意志等 ,从而影响着人的活动。当良好的环境作用于学生时,学生可以在思想上得以感化,情操上得以陶冶,精神上得以升华。
第三,营造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已在我国渐成趋势,而我们的这种在一两年之间便扩大几倍招生规模的教育并不是在一种渐进式的发展进程中实现的,而是在国家政策的规划下实施的,这使得高校的教育工作量空前加大,而高校德育也在此中,原本德育在高校中就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使得原本就以抓襟见肘的德育工作更是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而高校德育是社会道德教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社会生活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高校德育更需要强化,而有效的强化方法第一就是要充分利用好各种有利条件来完善德育工作,补充原有的单纯的德育模式,因为我国高校德育的有效性却不高,其关键症结就在于我们一直以来没有积极有效地依托文化传统,充分利用和发挥文化传统的德育的功能,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文化素质教育的德育功能。
虽然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与德育在目标取向上是有所差别的,即前者强调人的必备的社会所要求的文化素质的培养而后者则是主要强调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和培养问题;同时在实际的教育内容上也存有诸多的不同,即文化素质教育设计诸多的不同领域的思想文化内容,这里有音乐的文学的哲学的历史的等等方面的知识,文化素质教育是一项综合性教育,而德育往往只涉及与人的思想道德相关的文化内容的教育,因而它在教育内容方面具有极强的单项性。
但是,这不能决定文化素质教育与德育之间就不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恰好相反,两者之间存在着诸多的相关性,在新形势下高校德育的有效性是需要文化素质教育的帮助来实现的,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德育功能,文化素质教育对德育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德育功能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文化素质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德育,其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一种更具效用的隐性教育模式。任何文化都是包涵着一定的思想观念。而之所以存在积极的健康的文化,就是因为积极的进步的思想观念被包涵在这些文化之中,是这些文化所包含的思想的性质决定了文化的性质,而不包含思想的文化也是不存在的,只有包含着好的或不好的思想的文化,而却没有不包含思想的文化。所以任何文化素质的教育在实质上都将是一定的思想教育,都是在传达一定思想、观念和态度给一定对象,使这些对象在思想观念上达到一定的素质,形成一定的态度或行为模式。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讲,文化素质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甚至是一种更为无形但却更为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在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思想政治教育仅仅理解为单一的德育模式,它是各种实现这思想传达的思想教育的总和),它是以更为隐形的载体即文化来实施德育的。有的时候,我们把德育单纯地理解为是由专门机构和人员所专门进行的思想道德观念的传达活动,这就使得整个社会性的德育陷于一种孤立无援的境地,其效用也会因为缺少其它事物的支撑和帮助而弱化。但是德育却是全社会的,对社会进行德育是不可能在孤立的情况下进行,也是不可能有一种单一的德育模式来完成的,在有的时候,其它模式的效用也是不能忽视的,而为了实现对整个社会的思想教育我们有必要利用各种模式,在这些模式中文化素质教育就是具有持久效用的德育模式,它可以达到专业化的德育所达不到的教育效果,从而对社会的整个德育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文化素质教育可以传递社会道德文化,这为德育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文化是民族的甚至是整个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的积极的进步的体现着人的本质的精神观念,人之成人的过程就是一定的社会文化内化为人自身属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文化就是作为可以影响乃至是决定文化的接受主体如何为人的社会精神,而当这种文化成为了文化接受主体的作为完全意义上的人的不可分割的部分时,文化所达到的程度就是文化素质,文化素质是有层次的,社会群体为了社会的发展与存在都必然要对其成员进行文化素质的要求,因为一定程度的文化素质是人之为人所必需的,文化素质教育是有关于人之能够成为一个合格与健全的社会之人所必需的基本性的人文知识传达给人的教育方式。由于文化本身是一种由多文化元素构成的系统性的观念体系,文化素质教育不能是一种单项知识或技术知识的教育模式,所以它必然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模式,文化素质教育是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无论是现代社会还是古代社会,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社会、国家的稳定与健康发展都有赖于社会文化体系的运作的持续与有效。因此,任何社会的主导力量都必然要把体现着自己利益与意志的文化作为社会的主导文化在社会中加以实施,这使得任何社会生活都不可能在没有文化背景的情况下存在。而德育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因此是根本不可能单独地构筑起整个社会所需的文化背景,同时,它本身的存在和作用的发挥也是需要社会文化的支撑的,在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同质的文化环境的存在,德育所分配的思想道德观念将不会被社会群体所认同,将会到处受到各种各样的亚文化的排斥,因此,社会主义德育的有效实施必要有与之同质的社会文化作为背景,作为思想接受的心理基础。而文化素质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此,即通过教育的形式把社会主导性文化灌输给青年人,从而为德育有效实施和目标实现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第三,文化素质教育可以创造同质道德的接受心理,对德育的实施起着先导作用。任何社会的德育都是一种文化教育,之所以这样说,原因在于任何德育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进行的。我们都清楚地知道,每个国家的德育都是针对这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阶层的,而这些德育的对象都是一定民族、一定阶级的成员,这些成员从其出生之时起便生活在该空间的民族的社会的文化背景之中,这些文化因子往往深植于社会成员的骨子里,因而这些文化成分对社会的成员具有不可无视的影响,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这些成员对其它思想、观念的态度,甚至会决定他们是否接受这些思想,如果这些思想观念与他们日常所熟悉并已经内化为他们的行为取向相冲突时,这些文化观念必然会排斥外来的德育所传达的思想和观念,这将会使德育很难有效地发挥作用,也必然影响其预期效果的实现,这样德育的有效性必将无从谈起。在这种情况下,德育如果不考虑克服这种文化的冲突性而影星地持续这种教育,不但会无功而返,而且还会强化这些控制着教育对象的文化观念中不良成分的生存能力,强化对德育所传达的思想道德观念的排斥作用,这样下去如果不能有效地克服教育对象的这种文化固执,德育将无法实施,所以要教育必要先驱除教育对象的所有的不良观念和文化对其的控制。这一点的实现很难由德育自身来完成,因为它与这些文化观念对立太明显,太容易为人所觉察,也就太容易引起教育对象的反感,在此,必须有文化素质的教育从心里、从情感以及从道德等方面来克服原有文化对教育对象的控制与支配,是与德育所要传达的思想观念相近的文化素质教育为德育的有效实施起到文化先导的作用,而这一点是德育本身所无法单独完成的工作,这需要文化素质教育的作用发挥。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总结归纳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所具有的德育功能主要有以下六种:
一、陶冶情操功能
如果从空间形态来看,我们可以认为校园文化就是一种无形或者有形的环境。例如,笔者任教的学校,一走进学校的大门就可以看到一条旁边栽满松树的大道,在大道的旁边有关我校师生活动和学习的照片以及各种教学活动通知。沿着这条大道一直走,就可以看见我校的几座教学楼。教学楼前有一大块奇石,石头上雕刻着“读书明理,立志成才”的八字校训。只要学生走出教室的大门,立刻就能看到这八个大字。时刻提醒同学们要努力学习,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除此之外,在校园的各个角落都栽有各种花草,四季常绿。让生活在这里的学生时刻都能体验到绿的新意。当学生身处在这样一个环境优美的校园里,其内心深处无不充满着安静、和谐。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因此,在中学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融入德育功能,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之下,时刻感受德育的力量。
二、激励情感功能
中学校园文化除了具有陶冶情操的功能,还具有激励情感的功能。例如,我校在每个学期都会开展一些绘画、演讲以及书法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除此之外,我校在每学期还开展一次“德育报告会”,要求全体师生推选出代表来介绍我校在这一学期内所发生的好人好事。这样的活动可以激励更多的师生去积极做好事,提高他们的道德情操。
三、价值导向功能
当前,中学生很容易受到社会上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致使他们在价值观和世界观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例如,部分中学生受到经济文化的影响,在大脑中产生了弃学从商的想法,拜金思想充斥着大脑。比如,在我们学校就有部分学生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这样的思想是非常可怕的。更有甚者,还有部分学生把可以考上一所名牌大学当作人生的唯一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下,发挥校园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就显得不可或缺了。我们的中学应该在以思想政治课为代表的基础上,配合其他学科进行教学,在
课堂教学中无形地渗透德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另外,还可以开展一些德育方面的校园活动。
四、规范约束功能
中学校园文化的约束功能具体可以分为软约束和硬约束两种形式。何谓软约束呢?软约束主要是指通过在校园内营造一个良好的精神氛围。比如,学校要求学生对《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中学生守则》进行认真学习等等。在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其规范约束功能。让师生在这种软硬兼施的校园文化下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比如,以前我校经常有学生迟到。基于此种情况,学校的教务管理部门明确规定学生在上课之前十分钟必须要赶到学校。到了规定时间如果不到校的话就会锁门。任何人在关门之后都不可以再进入校门。而且迟到的学生家长还会受到校方的约谈。自从这样的制度颁发之后,学生迟到的情况有效得到了控制。
五、批判吸收功能
中学校园文化严格来说就是对社会文化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之后的文化形成,即对社会积极文化进行吸收摄取,对社会不良或消极文化进行批判剔除。这种中学校园文化一旦确定之后,其他的社会文化很难侵入其内。无可厚非的是,在当前的中学校园之内,很多学生都会受到社会上不良文化的影响和侵蚀。但是,在积极的校园文化影响下,中学生很快便会受到积极的校园文化影响,对不良社会文化进行批判吸收,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六、凝聚向心功能
一个优秀的中学校园文化就像是一个磁场,可以把校园内的全体师生有效吸引到自己的周围,在整个校园内产生一种凝聚向心力。例如,仙桃市的仙源学校从创办之初的198名学生到目前的3000多名学生,之所以发展如此迅速与其自身的校园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依靠的正是其优秀的校园文化。仙源学校近年来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大下工夫。选择以孝雅文化为载体,在学校中大范围地推行雅行和孝行教育。融合班会、校会、学科教学、校本课程等各个方面。这种充满德育气息的校园文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随着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整体提高,很多学生随之在学习方面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班级凝聚力增强,学习积极性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仙源学校的这种做法对很多中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很有借鉴意义的。我们中学应该打造和建设出更多充满凝聚力的校园文化。
二、宿舍文化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发挥的作用
因为高校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折射,建设良好的宿舍文化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产生巨大的作用。就是在大的方面来说,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好坏,也会影响到高校德育工作能否顺利开展。良好的大学生宿舍文化对学生的发展和学校德育工作的展开都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协调宿舍成员关系,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大学生为了知识,远离家乡,在身心上必然会产生一定的不适应,建设良好的宿舍文化,通过共同的生活和学习,可以促进宿舍成员的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同时使他们互相信任和团结,正确面对生活中不良情绪。
2.培养宿舍成员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因为学生群体构成的不同,大学生往往来自于不同的教育环境和家庭背景。虽然在新时期,大学生数量扩大,但作为较优秀的学生群体,各自身上都存在着一些积极向上的品质和素养。学校文化在正面提倡主流的价值观的同时,宿舍文化也在各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
三、大学生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宿舍文化影响着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良好的大学生宿舍文化,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人格的形成,价值观人生观的塑造都有很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建设,必须认识到大学生宿舍文化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明确宿舍文化在高校建设和发展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1.完善宿舍设施
大学生宿舍是大学生宿舍文化的载体,建设良好的大学生宿舍文化,离不开良好的宿舍这一“硬件”的支撑。大学生宿舍是学生除了教室以外的最主要活动场所,因此,我们应完善大学生宿舍的各项设施建设,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生活环境,完善的生活服务机制,必需的文化活动场所等。
2.创建和谐的学习生活氛围
宿舍文化思想方面的建设,不能只靠单纯的说教。因为大学生群体知识水平比较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对传统的那种单纯地以说服教育为主的教育方法内心存在一定的抵触,大学生思想具有超前性和先进性,高校必须抓住其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开展以宿舍为单位的美化比赛和评比活动,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使他们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本,随着近几年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高校学生的教育问题受到广泛关注。高校学生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责任,是祖国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对高校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起到了巨大的冲击,首当其冲的就是学生文化社区。学生文化社区做为高校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主要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全方面的,只有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才能更好促进大学生的发展。
一、高校学生文化社区
1.高校学生文化社区的内涵
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社区是由包括一定数量的人口、一定范围的地域、一定规模的设施、一定特征的文化、一定类型的组织所组成的。我国最早提出社区概念的人物是先生,1933年先生从国翻译美国芝加哥大学的Community一词得出的[1]。而我国的高校文化社区实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产生的。通过对近几年高校学生文化社区的分析不难看出高校文化社区使用个独立的社区,在该社区内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和学习,完成高校生活,从中培养自我性格和行为。
2.高校学生文化社区的特征
对于当代高校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认知方式的改变致使高校文化社区具有以下几点特征:第一,社区的交往空间由传统的物理空间转换为网络空间发展模式。在以往的高校社区的交流空间主要有宿舍、食堂、教室等固定场所,而在当今网络社会,学生通过QQ群、微信群等新型社交软件进行空间交流,打破了原有的物理空间,开发出与时俱进的网络空间;第二,在社区内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有原有的“人人交往”模式转变为“人机交往模式”,开始向现代化技术转变。传统学生交往方式主要是人与人进行面对面交流,少数人通过信件进行交流,现有高校学生通过计算机进行交流,以计算机为媒介进行相互交流;第三,社区成员开始追求丰富多彩的社区生活,接受的信息范围从原有的以寝室、班级为单位转变为以系别、院校为单位,开始接收更多的信息。有人把这种转变过程称之为“学院人”向“社会人”准变得过程。在网络社区下,学生们获得更多的娱乐方式和情感交流方式,也造就了高校生思维观念的转变[2]。
二、高校学生文化社区的德育功能
1.是学校潜在的教育力
高校学生文化社区是高翔的校园环境,而高校的校园环境主要包括精神环境和物质环境两方面。精神方面是指高校的校风、学风以及人际交往关系、文化素养、道德建设、政治面貌等方面。高校文化社区以学校道德教育理论为背景,进行潜在的社区教育,在潜移默化之中使学生提高自身道德素养、开阔自主创新的文化精神,培养出具有高尚人格的高校生。因此,高校学生文化社区得道德教育功能之一是学校潜在的教育力。
2.促进学生品质的发展
高校是我国各种文化聚集地,在高校文化社区中有教师和学生人员,有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有校园内部环境和校园外部环境等多种相互关联的体系。在这样的环境中通过道德教育的熏陶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使高校学生能够完成自我性格及内在修养的塑造,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完成学生知识的沉淀。
三、高校文化社区的创建途径
1.确定学校精神文明理念
在我国每一个高校都拥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学校精神文明理念。在中学校的精神文明理念包含学生和教师的生活、处事和学习的态度,是一种文化素养的积累。在进行高校文化社区创建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学校原有的精神文明理念,结合学校自身环境及校园学生的特点进行创建。高校学生的创建应以激励和影身边同学为目标,从而完成共同发展,创造出具有高校历史和内涵的文化社区。
2.完善文化社区的制度体系
文化社区的建立离不开制度的制约。在进行文化社区建设中应完善现有制度体系,保障高校文化社区的正常发展。例如可以实行管理政策,通过校长和院系主任的阐述文化社区建设的重要性,推荐出具有管理才能的学生进行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实施公开、公正的原则;或者利用学术策略,完善文化社区体制,通过学校领导批准将高校文化社区引进高校教室,可以让学生和教师同时感受到文化社区的魅力;又或者组织承办高校文化社区办公室,处理相关事务,从而规范高校文化社区的运行。
3.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34-02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中职学校的教育的认识似乎都停留在对专业课程的青睐上。认为到中职学校读书,就是要学好一门技术,将来依靠所学技能立足社会,谋求发展。而对于学校开办的公共基础文化课程却不很重视,甚至避而远之。殊不知,公共基础文化教育在中职学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是学校教育的坚实基础和脊梁,是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下面从四方面谈一下中职学校公共基础文化课的功能:
一、德育的功能
学校教育,不同于培训机构。它的功能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单一的技能,简单的操作。这仅仅是一方面。学校之所以称之为学校,是因为它承载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承载着传承文明、传递信念、团结合作、文明礼仪等诸方面的神圣职责与义务。这些任务,可以通过公共基础课中的德育教育来实施。从最基本的文明用语开始,到文明仪表、文明行为、文明礼节等,都渗透于德育课堂。再进一步,通过德育课堂的阵地,让学生走进经济,走进法律,从灵魂深处提升道德感、正义感,以智慧、规则、法律为行事准则,提升团队意识。这应该是我们的学生必备的素养,不同于简单的劳务付出。这也是近年来职业学校的学生广受社会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提升能力的功能
文化基础课,不是一门显性的、能看到直接结果的培训课程。它的作用,深入人的骨髓,摒弃一切功利,提升的是人的综合素养。比如:数学课堂,其功能不仅仅是做一道题,画一个图。数学讲究的是培养出科学的思维习惯,严谨的做事风格,优秀的概括能力以及公平公正的评价品质。所以说,中职学校一堂好的数学课,是不同于应试教育下那种以分数定输赢的格局的。它可以是一个好的书写格式的培养,字迹工整,语言精练,可以是一道严谨的论证题的复述,反复渗透,甚至背诵,在熟练的叙述中体会叙述的美感,体会逻辑的魅力,体会归纳的艺术。还可以是画一个漂亮的图形,在亲手描绘的过程中感知抽象与现实的碰撞。数学甚至可以是一个趣味游戏,老师们带领学生遨游于神奇而现实的知识领域,做得了游戏,体会了科学。如做一个在圆桌上摆放硬币的游戏,你放一枚,我放一枚,以谁没有地方放谁就输为游戏规则,看同学们有什么方法,渗透的就是圆的对称性原理。培养的就是思维严谨、科学,摒弃毛躁,杂乱无章,缺乏依据等不好习性。再如用一张纸,对折32次以后(忽略其不能够对折32次),会有多厚?学生是不具备这种猜测能力的。我们讲给他们听,作用就是打开学生狭隘的想象空间,用知识扩充头脑,养成数学思维习惯,开拓学生眼界,使其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具备优于他人的正确反应。所以说,当我们占据文化课课堂,给予学生知识的时候,是有非常丰富的内涵的。
三、播撒文明的功能
对于学生能否利用好课堂,是否愿意跟着老师遨游于知识的海洋,完全取决于如何引领他们。比如语文课,如果我们每节课带给学生的是他们听得懂的、领略到的、充满激情和感动,每一节课都能拨动学生稚嫩的心灵,让他们心动,那么,我们就在他们的心灵里播撒了文明的种子。都说数学是思维体操,语文是心灵体操。通过语文课,让学生心灵富有,提升对事物的理解能力,让他们在文明的土壤中开花,结果,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比如诗歌朗诵,比如美文欣赏,比如经典之作的段落分析。学会欣赏美,我们的学生就离文明进了一大步,这将带动整个校园文化有一个质的飞跃。只有优秀的校园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所以说,文化课程,播撒文明,它的功能是不可取代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and Thinking of Network Culture to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University Culture
PAN Weiguo, GAO Jing, SUN Jinxiang
(Colleg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Shandong 266510)
Abstract Today's society, the network culture had a complex and far-reaching impact to college students, and has become an integral part of campus culture. Carefully study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university culture, cultural analysis of network impact of educating peopl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strengthening the network of moral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of network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nternet culture to start, guide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values, world view.
Key words network culture; university culture; educational function
网络文化是指网络上的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网络文化的鱼龙混杂、包罗万象,对身处高校的大学生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并逐步渗透、影响着高校校园文化,逐渐成为高校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文化犹如一把双刃剑,在丰富大学生课外生活、增长知识本领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正确认识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提出科学合理的育人策略,是当前高校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1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高校校园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碰撞的载体,同时也是网络文化传播与发展的重要领域。网络文化在高校的传播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综合各种调查结果显示,网络,这把“双刃剑”最终对大学生产生了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的影响。
1.1 积极影响
(1)活跃了思维能力。互联网络空前的开放与自由,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宽松、平等、自由的虚拟环境。丰富的知识、各色的人物、多样的观点,开拓了大学生的视野,为大学生思想的多元化和创新性提供了信息保障。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与不同领域、不同年龄、不同肤色的人交流思想、发表观点,使自己的思维更加活跃。
(2)提升了综合素质。信息多样化、知识多元化的网络,为大学生巩固理解旧知识、了解把握新动态、开拓创造新信息提供了有利条件。他们可以通过网络社会去接触了解更多的现代科技知识,从而丰富大学生的知识体系,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3)拓宽了社交渠道。网上的交互性、虚拟性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大学生通过各种交互性的网络平台接触到各种优秀人物,像学者、智者或一些对某些问题具有独特见解的人,将社交面从校园扩展到了网络世界,也因此学到了更多知识,提升了社交能力。通过参与网络文化沟通交流,大学生与无数其他个人乃至世界进行普遍的跨时空的文化交流,有助于摆脱地域和民族的狭隘性,拓展自己的社交渠道。
1.2 消极影响
(1)影响大学生的个人价值观。面对网络上各种与传统文化相悖的文化,由于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我国现在又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思想价值观念处于激烈的动荡和交锋之中,大学生很容易受到网上内容所隐含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在价值观上产生倾斜。这甚至导致部分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观念淡化,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水准下降,思想认识混乱。
(2)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网络社会“数字化”、“虚拟化”的特点,使图像、文字甚至人以数字的终端和符号显现,很难确定网民的身份,因而很难对网民的行为加以有效监管。面对网络世界的秩序漏洞,一些自制力不强的大学生,往往抵制不住一些不良信息的诱惑,再加之网络世界追求的是平等、自由,对这些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会很大程度上造成不良影响,从而使个人的思想观念发生扭曲。
(3)影响大学生正常社会交往。当代大学生使用网络的频率持续上升,影响他们对社会、他人以及相互间关系的判断,导致他们一方面对网络极度迷恋,同时又感到孤独和郁闷,患上信息孤独症。大学生在互联网络创造出的虚拟环境中,体验着一种虚拟的情感,沉醉于虚拟的满足中,利用虚拟的“人机交往”替代实体的“人际交往”,这造成了大学生对于近距离沟通的疏离,忽视了近在咫尺的亲情和友情。
2 高校文化育人功能的探索
2.1 塑造文化思想,夯实德育教育
塑造大学生的文化思想、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培育学生健全人格是高校文化育人功能的重要体现。大学生通过校园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文学、历史、法律和心理等知识,全面认识人类生存发展的历史,认真思考时代车轮发展的方向,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增强自己思想品德和生活方式的选择能力。通过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等,对成员的理想信念、道德人格、精神风貌等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成为鼓舞师生开拓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巩固和扩展师生员工的集体自豪感和归属感。优良的校园文化是催化剂,能充分激励大学生对崇高理想的执著追求,提升对祖国和人民的贵任感与使命感,激发每个学生高昂的学习、工作热情。
2.2 培养科学思维,拓展智育教育
高校传承知识、整理知识和创新知识,是知识的集散地和创造源,更是社会高级人才的培育基地。高校校园是科学文化氛围最为浓郁的地方之一。各学科、各领域的前沿知识在高校交叉融合,因此高校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浓厚的知识性。校园文化活动充斥校园各个角落,处处彰显其激情和感染力,大学生们能够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中,感受积极严谨的治学态度,学习扎实宽广的科学知识,掌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养成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最终培养务实的科学态度与逻辑严谨的科学思维。
2.3 将智育与德育紧密相连,提升综合素质
高校文化能够将高校教育资源和成员行为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将高校的智育、德育体系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用文化熏陶气质。校园文化中古今中外多学科和知识的碰撞、交融,可以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增进智慧。学校开展的各类学术讲座、文体活动等,既是学生了解、认识世界的窗口,又是增强对人生、对世界、对社会认识的重要途径,可以获得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高校文化对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对智育、德育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掘了教育资源中蕴含的强烈的教育性、积极的约束性、特有的激励性。身处高校文化中的大学生能在汲取丰富的知识同时,感受文化环境的熏陶。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结合、智育与德育的结合,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发展创新知识、追求真理,不断超越他人与自我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竞争与生存意识,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最终提升综合素质。
3 网络文化影响下的高校育人策略
当代社会,面对网络文化对高校大学生、高校文化的冲击与影响,高校应当积极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将产生积极影响的网络文化融入到高校文化中,同时剔除网络文化中的不良因素,强化高校文化的育人功能,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3.1 加强网德规范教育,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加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学术道德、生活道德的规范和教育,不仅是网络社会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现实社会对大学生道德的要求和期望。在网络文化中东西方各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并存,特别是充斥着各种带有政治性或以己为上、个人主义价值观等不良信息,制约和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地分析、鉴别网络文化,明辨是非、分清好坏的就显得尤为重要。
3.2 加强网络建设管理,构建健康校园网络环境
网络已经成为今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高校在认清网络发展的重要意义后,因当先行一步,要加大对网络的基础建设力度,在人、财、物上予以支持,维护校园网,服务广大师生。网络工作负责部门要根据国家互联网管理的有关法规,严格制定高校网络行为准则;要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及时关注互联网信息,加强校园网的管理;要引导网络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面作用,加强管理,做好网络文化的宣传、推广工作,减少和抵制其负面影响。
3.3 提升网络文化品质,建设优秀高校校园文化
高校要高度重视校园网络作为开展学术活动、增进学术交流、启迪学生智慧、拓宽学生视野的重要作用,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积极开展科技、文化、学术、艺术等网络活动;要积极开展高科技含量、高品位艺术、高格调文化的网络活动;要认真设计各种活动,建立学生喜欢的各种网站,从学生需求出发,精心设计,形式新颖,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构筑起网上网下互动、课内课外互补的良好局面;要在校园网络倡导积极向上的精神,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意识,在加强大学生学识、学术教育的同时,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和理想信念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术活动相结合,将理想信念教育与兴趣爱好相结合,将个人需求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使高校网络文化真正融入校园文化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受到影响,有利于学生成才和发展。
3.4 加强网络文化队伍建设,保障大学网络文化建设
做好大学生育人工作,无论是在现实环境下还是在网络环境下,关键在人。因此,高校必须建立起一支专门的网络文化工作队伍,吸收有特长和学识的师长、学生等,积极参与,认真组织。并设立学生网络自律组织,积极协助学校有关部门,开展网络监控和管理活动。要坚持网上网下工作相结合,坚持老师学生相结合,坚持管理服务相结合,要经常组织培训活动,不断提高网络文化工作者应用网络技术的能力和水平。
基金项目:山东科技大学科学研究“春蕾计划”项目“积极发挥大学网络文化育人功能研究”(2010AZZ006)
参考文献
[1] 郭加书.论信息化背景下的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山东社会科学,2010(8).
[2] 施永红.浅议网络文化对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冲击与对策.职业,2008(24).
[3] 冯云恒.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1).
《新课程标准》在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模块的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文言文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入选教材的文言文都是历经岁月淘洗和历史积淀而流传下来的经典名篇,负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蕴含在文本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对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进行德育渗透,这是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德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如先秦《荀子・劝学篇》中对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态度的经典论述,唐韩愈《师说》中对“师”的经典定义及其“尊师”、“重道”的师道观的精辟阐释,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及师道观无疑具有重要意义;《陈情表》对亲情情真意切的陈述可以让学生理解亲情,学会感恩,加深对传统“孝”文化内涵的理解。又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通过叙写文人雅士兰亭雅集,曲水流觞的盛况而发出的对生死问题的感叹和思考可以启发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和正确的生命观;苏轼在《赤壁赋》中通过描写主客月夜泛舟、诗酒放歌的逍遥而抒发出的洒脱旷达的人生观可以让学生学会面对生活中的逆境和挫折;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总结历史兴衰的规律,写下“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至理名言可以启迪学生以史为鉴。这些传统经典篇目无论对学生的读书求学、为人处事,还是道德情操的塑模和审美趣味的养成都具有奠基性意义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以书法练习为抓手,在教学中穿插汉字书写训练与审美教育
在语文教育中,汉字书写是基础,然而很多学生到高中阶段仍然写不出一手规范漂亮的汉字,这尤其表现在平时的作业及考试的卷面上。目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用专门的课时进行书法训练是不太现实的。但是在平时的作文课上,教师可以在作文教学之余利用一定时间,用幻灯片展示一些具有示范性的硬笔书法作品,讲解一些基本的书法常识,指导学生在作文书写中有意识地练习书法。书法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古人说“书乃心画”,练习书法能让人修身养性,使人变得沉静,培养人的专心、细心、耐心和毅力等优秀品质,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这是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常言道:宁静致远,静能生智。当一个人的心灵处于宁静状态时,其思维质量和办事效率是最高的;反之则心浮气躁、思绪混乱或语无伦次。现在社会生活节奏变快,人心普遍浮躁、做事马虎、缺少耐心和毅力。通过书法,可以弥补。书法又是人的品格、意趣、学养的体现。古代许多著名书家不但书艺精湛而且人品高洁,在他们身上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王羲之的“骨鲠”,颜真卿的刚正忠烈,柳公权“心正则笔正”,苏轼的豪放旷达,都令人高山仰止。而且,书法中的一些典故和书论也可以作为很好的作文素材在作文中加以运用。
三、以传统节日及相关民俗文化活动为契机,在生活情景中进行德育渗透
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传统节日如清明、端午、中秋等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这些传统节日不仅节俗纷呈,而且富有文化内涵。我们的语文教学生活也自然而然处在传统节日的周期性循环之中。在春季学期春暖花开的四月天气,清明节如期而至,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搜集描写清明节的诗词文章进行诵读,营造节日气氛,感受节日文化气息,在假期结束后可以布置以清明节为主题的作文,描绘春景和乡土风情、追思先人。在初夏五月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的起源、别名及端午节和屈原故事相结合后产生的一些文化习俗,通过搜集诗词,诵读《离骚》,观看话剧《屈原》等形式感受诗人的高尚情操和爱国情怀。在秋季学期开学不久,又会迎来中秋节这一重要的传统节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集那些与思念故乡、中秋团圆、饮酒赏月有关的诗词进行诵读赏析,感受中国人的家庭伦理观念和审美趣味。总之,传统节日既是人们休闲娱乐,享受生活的文化形式,又是语文学习中重要的生活资源,将传统节日文化融入语文教学,可以让语文教学贴近生活,又可以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5002301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道德素质的重要性正在逐步提高。然而,当前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与健全人格的塑造,短期内无法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强化德育功能,将社会主义道德观和核心价值观引入语文教学中去,慢慢提高学生的综合道德素质。
一、浓墨重彩地肯定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名人名言和先进的人物事迹,教师要在上课之前收集文中主人公的背景资料和生平经历,正确定位主人公的道德立场,在讲解过程中渲染榜样的感染力和号召力。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使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学习语文知识,还可以传递正面人物身上的正能量,在学生的道德价值基础体系构建过程中树典型、立标杆、造楷模,让学生懂事理、明真理、分黑白、辨是非。尤其是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各种价值观冲突尖锐对立的特殊环境下,刘胡兰、、雷锋、这些革命烈士和民族英雄均被贴上“恶搞”的标签。语文教学中,在教学相关篇目时,语文教师有必要站出来,引导学生去学习这些伟大英雄人物的精神。
二、想方设法创造灵活多变的德育形式
语文的教学环境一般是在课堂上,学生只是从固定的空间里接收有限的知识,这种单调、呆板、沉闷的教学环境无疑会给学生造成感官疲劳,导致情感麻木,不但丧失了学习知识的兴趣,而且降低了对道德能量的吸收热情。所以教师要注重对教学环境的改造以及教学方式的创新,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营造丰富、灵活、愉快的德育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育的主要渠道,课外活动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课文活动的新颖性和新奇性,结合语文教材中的德育知识营造浓厚的德育氛围,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例如,可以结合社会上一些有争议的现象,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辩论。在举行辩论赛时把学生分成三组,一组作为评委,另外两组作为辩手。如以“摔倒的老人该不该扶”为主题在课堂上进行正反辩论:为什么该扶?为什么不该扶?通过正反双方的激烈辩论,让学生受到德育的熏染。
同时,为了营造浓厚的德育氛围,教师可以在教室里张贴有关德育的名人名言和英雄人物的画像,用榜样的事例教育学生要做一个高尚的人。除此之外,学校可以根据语文教学要求定期开展德育专题系列的讲座活动,让班主任定期召开班会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植树种草和看望老人等活动,将空洞的道德说教和内在的道德力量转化为实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领悟道德真谛。
三、注重知行合一,规范学生的行为实践
语文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经验的符号化映射。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把德育教学和社会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加强德育渗透。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只注重培养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能力和应用能力,忽略了语文教育对学生人文情怀的教化功能。基于此,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强化德育,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小W生处在学习知识的初级阶段,如果给学生灌输的是以成绩为主的思想,那么学生势必会只追求知识本身的积累,而没有欲望去感知这些知识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例如,学生或许能很流利地背诵《三字经》和《弟子规》,但是他们并没有接受文本所具有的德育教化,也没有将这些教化内涵用来指导自己的日常实践,做到知行合一。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向社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任务。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技能和良好社会道德、职业素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已成为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但是,高职院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不同于各普通高校的学生,生源的不同决定了他们特殊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等。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院校的学生整体素质不高,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不高,自律性较差。同时,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虚拟网络又占领了高职学生的生活空间,给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是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思考的问题。
一、高职校园文化与德育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所在,是全校师生的精神认同和归宿。是在长期办学实践中,不断创造、总结、凝练、升华形成的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成果的总和,其最基本的功能是人文教化,即育人。高职院校作为高等院校的一部分,高职校园文化即具备大学文化的共性,同时又具有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性。“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办学宗旨,也是社会的需求和学生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高职校园文化的导向所在。作为体现高职院校师生价值取向的特殊文化形式,高职校园文化应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德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德育需要教者和受教者双方一起肯定并传承一种被社会习俗肯定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规范,从而潜移默化地内化为受教育者内在的优良素养。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时代,德育都占据着主导地位。在高职教育中,德育更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引领者学生全面发展,实现高职的教育目标。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的辩证渗透关系
在高职院校的日常工作中,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高职校园文化为德育工作提供了环境和载体,德育工作伴随着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而进行,通过校园文化的强大的感染力,有助于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反过来,高职德育工作又为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提供了导向,指明校园文化建设正确发展方向。一系列以德育为主题的形式多样的活动开展,又可以加深校园文化的内涵,推动优秀高职校园文化的形成。所以说,将两者统一于高校育人的共同目标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合力,对实现人才培养、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作用途径和表现形式
(一)建设特色校园精神文化,发挥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导向作用
校园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学院办学理念、学院愿景、目标定位、校训、学院精神、校风、学风等顶层设计,反映了一个学校的历史传统、精神风貌、目标追求和行为规范,是学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建立符合学院特色的文化内涵与品牌的校园文化精神,可以对每个学生产生一种内在的感召力,引导学生发掘内在的潜能,并影响和约束着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从而拉动学生德育建设工作。如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人车合一、平而不凡”的特色校园文化,将高职理念、优秀传统文化、汽车文化、企业文化和地域文化融为一体,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育人体系。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分解和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将其结合到校园文化活动中来,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成为特色校园文化的推动者和德育教育的受益者,对大学生具有精神激励和价值导向作用,在潜移默化中推动了德育工作的进行。
(二)建设和谐的校园物质文化,发挥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影响激励作用
校园物质文化属校园文化可直观表现的层面,体现在学校的建筑风格、校园布局、景观设计、工作环境等方面,是学院精神气质的物化表达,人们可以通过这些来直接感受学校的文化。良好的育人环境无形中规范和引导着大学生的行为方向与价值选择,激发广大学生蓬勃向上的精神追求,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思想修养,为德育工作奠定了物质基础。良好的景观环境的设计、布局既是可感知的、美丽的景观实物,提升师生的审美情趣,其中更蕴含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传承着中外古老文化精髓,与企业文化融合的特色雕塑、长廊更能彰显环境育人的内涵。通过环境文化建设,实现环境育人、环境感人、环境熏陶人的德育教育效果,将良好的环境营造与学生的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思想修养,实现环境净化心灵的德育效果,为德育工作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建设科学严谨校园制度文化,发挥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约束作用
制度文化是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在制定和执行中反映出来的态度和价值取向,是学校师生员工对待学校制度的一种价值认可度。校园制度文化,主要是指校园内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纪律准则。健全完善的制度是各项工作正常开展的基本保障。学校在符合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一系列教学、管理、服务等各项规章制度,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加以规范约束。通过建设民主法治、刚柔相济的制度文化,来修正、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和价值准则。在经历一个相对长期的对制度严格遵守的过程后,才能将约束变成习惯,将习惯变成自然。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和综合素养,达到德育的目的。如在当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通过企业仿真实训制度的制定,加强实训制度文化建设,促使学生自觉遵守安全操作规程、“6S”卫生管理等各种企业管理规定,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为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做好充足的准备。
(四)建设形式多样的校园行为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实效性
行为文化是学校日常生活中师生最经常、最直接感受和表达的校园文化形态,是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活动文化,主要通过师生的活动形态表现出来。作为高职院校,在传授学生技能的同时,应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既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人生的价值所在。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社团,经常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文艺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使学生有事可做,通过其感兴趣活动的参与,展现自己的特长,增强其自信心和自豪感,使他们能远离网络的痴迷。另一方面,学生在参与活动、互相合作的过程中,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得到提升。座谈会、励志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诚信教育等专题讲座活动的开展,都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形成健全的人格。
(五)有效利用新媒体环境下的校园网络文化,开拓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多路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逐渐扩大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生活的空间和覆盖面,在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同时,也影响着高职院校传统的办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给传统的高职教育方式和德育工作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教育不断融合过程中,学校可以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努力开辟校园文化德育的新阵地。互联网提高了传统德育工作的便捷性和高效性。学校可以结合当前社会大形势,根据学院的办学宗旨和学生特点创办优秀网站、特色网站。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放在校园网上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和民族精神,以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的侵蚀,使校园网真正成为传播先进知识的课堂。通过网上课堂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教学内容及各种有益活动,利用本校的局域网和链接一些著名的网站开辟“德育专栏”,如“时事追踪”、“名人专栏”、“道德讲堂”等,通过不同的栏目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料,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网络成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教育的新载体。
作者:侯立芬 侯丽芳 单位: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拥有着强大的社会功能,不仅反映了经济、政治、生态等方面的要求,还与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便产生了它的文化功能。①面对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全新领域,我们应积极运用教育的文化功能对校园进行文化创新,使大学的校园文化拥有鲜活的灵魂和强大的生命力。
1 教育的文化功能
1.1 教育的文化传递功能
教育传递着文化,它能使人类迅捷、高效地占有前人所创造的精神文化财富的精髓,快速成长为具有摄取、鉴赏、创造文化能力的“文化人”。正是教育活动将人类的文化一代代的传承下去。②然而,人类有着数以千年的文明历史,积累的文化知识不计其数,而学生受教育的时间则是有限的,即使是“终身教育”,也不可能把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知识都传递给后人。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文化传递的途径呈现多元化,人们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化地接收和掌握新知识。
1.2 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所有的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既有促进社会发展所需的知识,又有陈旧腐化的东西。因而,教育为了有效地传递文化,还必须发挥对文化的选择功能。
一般来说,不同层次的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不同。大学教育属于高等教育,包含的学科门类众多,遍及文化的各个方面,且需要学生更加宽广的视野。因而,高等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更具权威性和影响力,而其培养目标本质上来说是对文化的深层次选择。③它把文化继承与发扬光大,并将文化贯穿于年轻一代的大学生,使学生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载体,承载着一个国家、民族的理想和希望。
1.3 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文化的生命力要想愈发顽强,不仅在于对它的传递与选择,更在于对它的更新与创造。我们需通过教育把人类已有的精神财富转化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培养他们对文化的兴趣,使他们适应和参与现实社会文化活动,并能根据现实社会的需要去创新。与其它层次的教育相比,高等教育在文化创新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所在。④它是优秀人才汇集的地方,集中了大量的专家、学者,科研实力雄厚,有利于基础理论的开展以及边缘、交叉学科的探究与应用。可以说,大学是国家科研项目再次创新的主力军。⑤
2 大学校园的文化创新
2.1 大学校园的物质文化创新
校园的物质文化为校园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搭建了平台,并体现了学校外在的价值观与德育功能。例如,一尊尊伟人的雕塑或某个别具风格的建筑物就会为学校增添了文化氛围。校园内,道路两旁建花坛、种草种树,广阔的草坪成为学生学习、休息的室外场所。这般良好的环境,不仅令人心旷神怡,还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2.2 大学校园的制度文化创新
校园的制度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行动指南,主要指高校管理制度、行为规范等。大学的校园文化既要建设,又要经营与管理。⑥管理者要有较高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管理意识,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增强公平性及参与性。学校通过民主参与调动学生及教师在制度文化建设上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弱化人与制度的对立来增强广大师生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2.3 大学校园的精神文化创新
校园的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灵魂(下转第35页)(上接第22页)与核心部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与分类多种多样,而校风更是“学校物质和精神文化建设的综合体现,是学校素质教育力量的表现形态”。因而,要把校风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营造具有学习、创新氛围的优良校风。
总之,校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创新三者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⑦因此,良好校园文化的营造要以创新为特征,这样才能使大学校园文化拥有鲜活的灵魂和顽强的生命力。
3 运用教育的文化功能加强大学校园的文化创新
教育的文化功能与大学校园文化创新之间存在着密切地联系。教育实现其文化的传递、选择、创新等功能的过程,就是大学校园进行文化传承、筛选、创造的过程,也是大学校园文化进行物质、制度、精神文化创新的过程。
3.1 教育的文化传递功能为大学校园文化创新搭建桥梁
大学校园的文化创新,要充分地运用到课堂上来,为各领域专门的学科知识搭建桥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较高的人文修养和强烈的民族文化精神。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还需要对文化传承的内容进行深层次、多阶段的探索,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把握时机,因人施教。
3.2 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作为大学校园文化创新的过滤器
(1)运用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进行课程设置和内容筛选。大学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因此课程设置、教材选编、教学内容组织需要依靠文化选择功能。大学的课时相对于初、高中阶段而言,少了许多。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将学生应掌握的文化知识完整地讲授给学生,这是教师授课的关键。(2)运用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增添校园文化气息。校园文化是是师生共同创造的产物,是师生智慧的结晶。教师通过使用教育的文化功能培养大学生高水准的学术自由能力,使学生拥有创新精神,能够在重重困难中找到新的突破口,将人文精神与学术自由紧密地结合起来,为校园增添文化气息。
3.3 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是大学校园新生之沃土
在大学阶段,教育的文化创新则充分体现在科学研究与文化整合上。教师可以在向青年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开展学术研究活动以及进行科学实验,探索新理论、新方法、新科学。此外,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也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的明辨是非能力,学会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较为客观地看待问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且培养他们勇于追求真理和敢于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创新的传承者与开创者。
教育的文化功能是大学校园文化创新的基本内容与表现形式。教育在对文化进行传递、筛选和创新的同时,也创造出了层次和品位较高的大学校园文化,从而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育优秀的人才。
注释
①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57.
② 陈雯.论教育的文化功能[J].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103.
③ 李旦伟.从教育规律看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96.
④ 黄梅英.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与大学校园文化创新[J].传承·文化传统,2009(8):154.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36-01
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在于提高学校的育人效能。以前我们重视科学文化的教育,随着人们对优质教育的追求日益强烈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步步深入,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优秀的校园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才能适应基础教育内外环境的急剧变化,只有重建校园的德育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才能求得发展的主动权,才能加强学校校风、学风、教风建设,探索新形势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努力促进学校德育文化、精神文化以及环境文化的建设,提高学校育人水平。下面就我校以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为抓手,走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做法谈谈体会。
一、健全组织机构,加强育德队伍建设
要提高校园德育文化的育人效益,必须让每一位教师都树立人人育德的观念。首先要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因此,在落实学校德育工作中,学校校长或党支书记亲自挂帅,德育处具体负责,形成了上中下层级的德育领导体系。其次是努力构建校园德育文化建设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才观、育人观,每周召开一次行政会,通过学习政策法规、时事政治,提高行政管理者依法从教全员育德的认识。计划结合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题每月召开一次教师会,明确该月育德的主题,每期期末除了有德育工作总结还有德育研究的专题总结。在加强德育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中,坚持把重心往下落,坚持以校本与外出培训相结合,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另外,我们还派出教师参加市区级、国家级各种学术报告会和培训会,加强学校间的横向联系和相互学习,拓展教师们的教育视野,提高了德育队伍的整体育德水平,为学校德育文化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坚持校园美化,提高育人环境
我们坚持"五育"和谐发展的育人方针,以人的发展为核心,营造和谐温馨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园四周高大挺拔的梧桐树是孩子们学习成长的摇篮。春、夏季有紫薇、洋槐、六月雪,秋冬季有桂花、腊梅,校园四季鸟语花香。我们让校园里的每一面墙壁会说话,使每一棵花草树木会言情。积极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设计校园黑板报、宣传橱窗等,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图文并茂,使孩子们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另外,校园内随处可见名言警句、名人画像、宣传标语,无声地在感召引领学生,以名人为榜样,规范自己的言行,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三、深化德育常规,打造健康向上精神文化
关键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功能德育教育社会化
高校学生具备比较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学习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参与体育活动,正是源自于他们对校园体育文化的认同和需求。校园体育文化,因其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文化形式,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自然而然的受到体育文化所蕴含的诸多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感染,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应重视的一个问题。
一、 我国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文化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衍生、发展、积累下来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是一个不间断的连续的过程。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体育文化则是在大文化的背景下依托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氛围等,在社会的文化体系中形成的体育现象。而校园文化,则是产生于校园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集合。校园体育文化,就是在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两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校园文化殊的文化现象。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两者相互影响共同形成了校园体育文化的丰富内涵。
(一) 校园体育文化中蕴含的积极进取精神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
体育运动和体育竞赛是一个人类不断向自身挑战的过程,在挑战自我的过程中,需要的不仅仅是运动员的运动技能和体能素质,更重要的是要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物质条件不断得以改善和提高,很多学生在这方面都比较欠缺,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如体育竞赛,体育活动等,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向困难挑战的拼搏精神,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让其意志品质得到了磨练,所以校园体育文化中蕴含的积极进取精神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值得弘扬。
(二) 校园体育文化中蕴含的竞争精神、
公平竞争是所有的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公平竞争主要内含了两个基本要求,首先是,面对困难,敢于竞争,善于争取,积极面对的优秀品格;其次是,公平、公正、公开的行为规范要求,这一点上凸显了体育活动良好的竞争道德。任何一项体育活动都是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和基础上进行的,在这样的体育文化氛围中,通过有规则有规范的行为方式,可以让公平竞争内化为学生性格的一部分,有利于学生公平竞争精神和竞争意识的培养。
(三) 校园体育文化中蕴含的团结协作精神
所有的体育运动都是个人能力的发挥与团队之间配合的过程,在活动或者竞赛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尽力发挥自己最大的才能,同时团队之间又相互协调、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通过团队合作将每位队员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在无形中加强了学生的团结教育,通过校园体育文化,将学生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增加了学生之间的友谊和凝聚力。
二、 高校体育文化的功能
(一)高校体育文化对学生德育教育的促进作用
高校体育文化是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校园体育文化中所蕴含的德育教育是间接的、内在的,其存在形式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呈现方式则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所以蕴含于高校体育文化中的德育教育内容,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理解和认可,具有其他的德育教育方式和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高校体育文化通过营造一定的文化环境,利用非强制性的方式,让学生自觉自愿的接受教育,通过体育活动,在提升身体素质,娱乐健身的同时,得到规范的道德教育,逐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风貌,推进学生德育教育的实施。
(二)高校体育文化对学生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
校园体育文化,可以调动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体育活动参与氛围,促使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从而有效的改善他们的身体健康情况和身体素质水平,提高人体的运动能力,有利于学生身体机能的发展,培养健康体魄。
高校体育文化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体育文化节、体育文化沙龙、体育文化知识竞赛,运动会等体育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开展,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参与活动的机会,给学生创造了创造性思维发挥和发展的空间和大环境,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其中,亲身体会获得体育知识、提升运动能力的满足感,激发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遇到的问题、愉快的参与到体育锻炼活动中,从而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创造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高校体育文化有利于学生沟通技巧和亲和力的培养
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很强的教化功能,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这种精神和情感的交流,对人的情感、意识、行为、心理等各方面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通过顺畅的沟通过程,同学之间的关系会更融洽,避免学生出现孤独感、无助感等不良情绪。而且通过不断的沟通、交流,学生会通过的反馈来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语言表达方式,从而让自己的沟通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另外,在体育活动营造的集体感、愉悦感的氛围下,学生之间的交流会变的更加的顺畅,而学生也会因为顺畅的交流过程,得到鼓励,去接触更多的人和事物,避免了自我封闭情况的发生,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在交流的过程不但培养了学生沟通的技巧,积累了与人打交道的经验,也会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亲和能力,让学生之间的关系通过体育活动变的更加密切。
(四)高校体育文化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作用
大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一个转折点,所以在大学阶段学生要尽可能的在人生观、价值观、行为规范等各方面使自己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一员。体育在这个过程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体育在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以及积极进取的意志力等各方面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说,在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体育这个教育途径,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通过校园体育文化中的体育精神、体育规则规范、体育道德以及体育意识等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过程。
校园体育文化让学生有了一个展现自我和社会角色扮演的机会,学生在参加校园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以一定的身份参与其中,如运动员、裁判员等,并且要严格遵守体育活动的规则和规范,严格遵守竞赛的制度和要求,通过活动的参与过程,学生把这些规则和规范会逐渐的内化为自身的社会角色的内容,学会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并能正确的认识自我、设计自我,从而缩短学生与社会角色间的差距,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过程。
总之,高校体育文化是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的一种补充,它改变了传统的直接、枯燥的教育模式,给予了高校的体育教育工作更多的选择,所以说,高校体育文化对营造良好的高校人文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工作者应充分了解和认识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功能以及应用方式,科学的运用高校体育文化促进高校教育快速、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威.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0(05).
[2] 周孝水.高校体育文化的特征、功能与加强建设的对策[J].福建体育科技.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