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传统文化的优越性

传统文化的优越性范文

发布时间:2024-04-01 15:57:4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传统文化的优越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传统文化的优越性

篇1

我国室内设计另一个不良倾向是盲目追求豪华。例如,设计不是在空间、品味上下功夫,而是在界面上追求材料、体面的变化,文章做得很多。殊不知,如果很讲究,也应当在陈设的艺术品和实用品上下功夫,求高、求精。这在室内空间在人的视觉中是第一层次的东西,而空间界面只是背景,是第二层次的东西;背景文章做多了,就夺了第一层次的东西,就失去了室内空间的节奏和韵律。

篇2

新课改指出,应将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情感以及爱国主义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学目的,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目标。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思想以及文化底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保护了文化知识,而且传承了文明。

一、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一个民族共同创造且共同享有的文化即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有着非常巨大的精神影响力,也会形成民族凝聚力。每个民族、国家的根基所在就是传统文化的弘扬。语文承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从原始社会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走向文明社会。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初中语文的学习,亦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二、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途径

(一)阅读国学经典,品传统文化

在我国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就是国学。国学影响着我国一代又一代学者,培养初中生对于国学经典的研读与学习习惯,有助于初中生吸收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挑选经典著作,也可由学生自主推荐,亦可以根据文章、季节等灵活调整课程内容。语文教研组可以在学生中间展开诗词或经典文章的诵读活动。教师也可以利用晨读时间引导学生对诗词歌赋的赏析,让初中生在活动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神韵。

(二)利用网络的优越性,传承传统文化

当今社会,传统文化已逐步在人们心中淡化,绝大部分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其中的内涵。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网络已逐渐成为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于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借助网络平台来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弘扬。首先,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创新教学模式。网络技术将视频、动画、声音以及文字图像等结合在一起,从多方面(听觉、视觉等)刺激初中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书本教材制作成课件,并且可以将图片或者音乐等多媒体演示手段适当地插入课件中,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将静态的事物动态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传统文化的兴趣。其次,利用网络资源,不断丰富传统文化教学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利用网络资源,可以把各个方面的有用的教学资源引入到语文教学中,将学生的学习资料鲜活化,不断提高传统文化学习的现实感与时代感。教师给学生推荐经典的、民族的以及优秀的视听材料,使学生在了解经典的同时掌握传统文化的真谛。随着人们继承传统文化意识的增强,以诗词、成语以及汉字等为题材的电视节目(《中华好诗词》《中国成语大会》《汉字英雄》等)受到广泛关注。通过大众媒体,传统文化以一种轻松的姿态融入到了学生的生活中,初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引导、组织初中生收看这类节目,并适当加以点评,激发初中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

(三)坚持知行合一,弘扬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弘扬应做到知行合一。初中语文教师应不断拓宽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渠道,让学生从生活中体会传统文化,感知其魅力。第一,弘扬传统文化的最佳契机就是传统节日。例如,在端午节,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所知道的传统习俗。除了吃粽子、赛龙舟、对屈原的缅怀等这些众所周知的习俗,语文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通过询问家长或亲朋好友来了解更多的传统习俗。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而且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次,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参观家乡名胜古迹,认知传统文化”的社会调查活动,引领学生参观古迹、访问群众并收集大量的历史资料,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素养。这些活动的展开可以让学生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得传统文化得以弘扬,学生道德素养得以提升。

三、结语

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创造力与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文明永存的支柱所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扬并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尤为重要。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的教学途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增强我国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卢贵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8):76-78.

[2]段泽运.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中学语文,2016(3):29-31.

篇3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3-290-01

一、何谓国学

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当代文化中的精化相融的学术精髓简称。国学的范畴很广,既融入了诸子百家为主体的儒学思想,又以《四书五经》为划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既有“仁、义、礼、智、信”这些塑造完善人格的要求,又有“厚德载物”、“和为贵”、“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天下”等人生指南的义理和修身养性的准则。

二、幼儿期国学启蒙的优越性

心理学专家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力自0岁开始发展,1——3岁即有明显的发展,3——6岁发展更为迅速。利用幼儿记忆力发展的最好时期,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无疑能达到文化熏陶、智慧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幼儿是社会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现在的小孩子可以唱很多流行歌曲,却对充满先贤智慧的经典毫无知晓,这难道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吗?国学启蒙从幼儿时期开始,还因为他们拥有两项得天独厚的本钱,一曰“德性净、记性强”,二曰“时间充裕”。

三、如何开展幼儿国学启蒙教育

1、有效提升师资队伍的国学水平。教师要向家长及幼儿推广国学,首先就要提升自己的国学知识。可通过查阅资料,组建国学评鉴小组等方式,努力提高自己对于国学的认知水平,了解、背诵或熟读国学经典作品,并且掌握教幼儿背诵的方法,并学会联系幼儿实际生活进行启发教育。

2、重视宣传效应,引起社会关注。通过每天播放《弟子规》、《三字经》等视听光盘及教室环境周围布置展板等形式,让幼儿及家长初步了解幼儿园国学教育内容;充分利用幼儿园家长学校、班级家长会、及《家长园地》宣传栏,向家长宣传国学教育的重要性,使他们明白国学对幼儿人格、道德品质、情操、精神风貌的培养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要制定科学的计划、选择合适的内容、通过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1)开展国学启蒙首先要有计划,在不影响孩子正常活动同时,选择适当的时间,以游戏、故事、儿歌等多样化的形式,在集中教学或分组或个别的进行。在内容上要循序渐进,先养德,再启智。在学习过程中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主动的获取新的知识和理念,所以要求老师在尊重幼儿天性和教育规律的前提下,还是要有一定的组织和引导能力,以幼儿感兴趣的方法和手段,循循善诱。 (2)在内容的选择上要简单易懂。幼儿期孩子的思维直观形象,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在选材上要精练,要通俗易懂,最好配有图画,便于幼儿理解,内容要少而精。如《三字经》,三字一句,朗朗上口,便于幼儿记忆诵读,内容丰富,浓缩了大量的文化知识和伦理道德。通过学习孩子们知道了孟母三迁的故事,懂得了孔融让梨的道理。在游戏活动中,有的还模仿有些精彩的故事。

4、家园紧密配合。国学经典要成为有用的东西,尤其是在幼儿阶段,如果单靠孩子的机械记忆的话,其中的教育价值将大打折扣,尤其是那些关于做人礼仪的方面,故而国学启蒙教育要靠教师、家长和幼儿的三方互动式教学才能实现。在学校老师要以身作则,树立孩子学习的榜样;在家里父母要督促孩子“亲师友,习礼仪”。现在的家庭都是一个孩子,他们几乎是家里的小霸王。要改变这个现状,现代家庭更要重视对孩子的礼仪教育,加强德育教育,教会他们尊敬父母,孝敬长辈,做一个诚信、对社会有用的人。老师首先要转变家长的观念,不需要孩子背诵的多少内容,而是看孩子做到没有。

“好读书,不求甚解。”请诸位家长牢记孔夫子的一句名言“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我们不要求每个经典孩子都能理解,只希望在孩子记忆里有美好的东西,在以后的人生中慢慢去体会。

四、幼儿国学启蒙的意义

1、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奠定德育基础。国学经典有很多是圣人君子的感人故事,读圣贤,晓礼仪。在大力提倡德育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以先人的事迹教育祖国的未来,让幼儿受到启示,学习好的典范,摒弃坏的习惯,大力提高幼儿的德育水平。

篇4

社区文化不仅通过环境来显现,也通过社区居民的行为来展示。社区居民的交往、娱乐、生活、学习、经营的过程就是社区文化的展示过程。这一展示过程既可以使社区成员鲜活地领略到社区文化的多种形式,也可以在过程中动态地感受社区风尚、精神面貌、人际关系范式等社区深层文化特征。许多社区都积极组织开展大中型社区文化活动,涉及教育、娱乐、健身等各个方面,如广场音乐会、元旦舞会、重阳节文艺表演、趣味家庭运动会、游泳比赛、冬季长跑、评选文明户、学雷锋演讲等等。嘉兴市新港花苑社区为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汇聚社会各方力量,开展一系列社区文化活动均受到了社区居民的欢迎。新年之际,文联、书画社、街道文化站在新港花苑举办“送春联下乡”活动,为居民带来了新春祝福;入夏,社区又联合人民医院举办“送医下乡”义诊活动,社区居民非常积极地参与了活动,体会到了来自社区大家庭的温暖。这些文化活动的目的就是要使社区成员透过社区文化的表象来感受社区文化的深层内容,同时也可以使社区成员通过社区文化活动来丰富充实自身。

2社区文化的传统性和现代性

篇5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文化是人类重要的精神财富,并对物质文化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机遇是一种文化在一块土地上生根发芽的重要因素,历史上许多文化的成功传播都离不开良好机遇的支持。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开展和现代竞技武术运动在国际范围内的发展与成功,武术文化传播趋势已经变得不可阻挡。因此奥运会的文化标签是在武术文化的变革、发展、渗透下完成的。但是显然我国武术文化传播不能依靠已有的成绩和成果,要不断从新的历史机遇中找到合适的武术文化传播的机遇。

2.注重不同文化的有效融合

我的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并且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颇深。同理西方文化也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因此武术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时,应当注重与当地文化的有效融合并注重与当地主流体育文化的融合,从而更好地促进武术文化这一思想在当地的生根发芽。在与当地文化的融合过程中,武术文化会变得更加符合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和心理价值。因此传播过程也会变得更为容易,但是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并不会对武术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核心价值产生改变,改变的仅仅是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受众的心理习惯和心理价值,最终更好地促进我国武术文化的传播。

3.注重与传统文化、传统道德观的结合

武术文化在进行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时,也要十分注重自身内涵的提升。提升武术文化内涵、体现武术文化精髓的最好手段就是同我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观念进行有效结合,这也对武术文化在我国内部传播范围的扩大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武术文化传播通过对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和进行有效结合,从而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并有效表达人们的思想,即使遇到了传播阻碍也更加容易获得人们的宽容和理解。注重与传统文化的结合还可以促进文化冲突的减少和文化深层结构的有效融合。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促进武术文化的持续深入传播,还应当取得群众的理解和信任。因为所有的文化传播工作都具有长期性因此为了得到良好的传播结果,武术文化的传播者应当对武术组织、武术比赛、武术运动进行持续的改良并注重同中国传统的医学、科学、文化、哲学、伦理、美学等文化精髓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促进我国武术文化内涵的提升和传播的有效进行。

篇6

1.传统文化丰富了现代美术设计的素材

传统文化丰富了现代美术设计的素材是传统文化对现代美术设计创新的意义之一。任何民族艺术设计创造活动都与本民族文化传统密切相关。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的文化底蕴,丰富了现代美术设计的素材,为现代美术设计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可以说,现代美术设计是对传统文化的延续,在文化历史积淀的基础上,我国现代美术设计才能在世界艺术之林立足。

2.传统文化扩展了现代美术设计的思维

传统文化扩展了现代美术设计的思维也是传统文化对现代美术设计创新的意义所在。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元素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了大量的创作思路和设计内容,有助于扩展现代艺术设计师的创作思维和艺术创造力。对现代设计师而言,传统文化使现代艺术设计师在艺术创作中养成开阔的思维方式,艺术设计思维更广泛、更周到、更合理,而更丰富的设计思想和更深刻的设计内涵,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提高现代艺术设计的创造力。因此,传统文化扩展了现代美术设计的思维。

3.传统文化促进了现代美术设计的革新

传统文化对现代美术设计创新的意义还表现在促进了现代美术设计的革新上。传统文化的介入对现代设计具有推动作用,一方面传统文化是现代美术设计的基石;另一方面,现代美术设计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突破创新,引领着美术设计的不断向前发展。现阶段,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意识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美术设计中的重要性,充分发掘和合理使用传统文化,是促进现代美术设计革新的有效途径。如何利用传统文化,促使现代美术设计革新是当前美术设计创新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研究传统文化对美术设计创新的借鉴与启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传统文化对美术设计创新的借鉴与启示

传统文化对美术设计创新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如何发挥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将是现代美术设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下文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美术设计的融合之路提出了几点建议。

1.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在创新中求发展

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在创新中求发展是传统文化对美术设计创新的启示之一。在美术设计创新中对待传统文化,应站在美术设计创新战略发展的角度,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深化和发展,用创造性的思维不断创新传统文化,发展现代美术设计。具体说来,让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美术设计新的创意点和启示点,我们应传承传统文化独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使现代美术设计既有时代气息又有民族内涵,既不与时代脱轨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好的设计不仅要注重形式,同时要赋予其内涵,需要注意的是,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在创新中谋求现代美术设计发展时,要注意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正确把握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用全新的观念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使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能够不断地被体现和重新诠释,在传承中实现新的超越。

2.加强传统文化融合,向国际化迈进

加强传统文化融合,向国际化迈进,是美术设计创新的重要环节。在美术设计创新中,加强传统文化融合是传统文化对现代美术设计的又一启示,借鉴文化融合的力量发展美术设计创新,走国际化发展之路,才能确保美术设计具有国际竞争力,在国际美术设计中立于不败之地。国际化是民族化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新形势下要求现代艺术设计不仅要兼具信息化、视觉化和现代化,还要通过国际交流来促进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与创新。美术设计创新应意识到国际化设计的重要性,在进行美术设计的过程中,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设计作品中,体现本土化的同时能够表达出现代设计所需世界性的共性,以此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在美术创新中的价值,只有在应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融入外来先进文化,才能使我们的美术作品成为真正的、跨时代的、表现国家形象的精品。

3.注重传统文化教育,多元化培养人才

注重传统文化教育,多元化培养人才在美术设计创新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当前,美术设计中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比重还有所偏低,提高传统文化教育比例,注重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培养兼具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艺术的人才,任重道远。具体说来,厚重的传统文化是现代艺术设计人才成长所必须的土壤。作为现代美术设计人才,广博的文化内涵必不可少,这就需要艺术设计者不断地学习历史、民族等传统文化,只有在丰富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将传统文化运用到现代设计中去。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吸收一些现代化先进的设计理念,构建一个既有民族特性又蕴含时代意蕴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多元化培养现代设计人才,使美术设计创新在传统文化的中汲取营养,打造出一支富有现代设计艺术的新主流设计人才队伍。

篇7

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首先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进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1]。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传统文化仍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道德教育,当道德真正深入人心,那么人们的生活才是真正幸福的,安心的!其次,我们要对现代化这个概念有一定的认识,现代化大体上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社会生活上的城市化,思想领域的自由化和民主化,文化上的人性化等[2]。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深刻变化,核心是“人性的解放”和“生产力(效率)的解放”,因为是从欧美等西方社会开始的,有时也被称为“西方化”,但不专属于西方社会,其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并不是背道而驰的,二者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我们应该从积极影响入手,寻求二者互相融合促进的方法。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化早期的积极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认知模式为学习西方提供了理论基础。冯桂芬在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和思考以后,提出了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主张。然而中国有着强大的封建保守势力,自到19世纪末,整个中国的社会风气都是反对学习西方的。所以,对于主张学习西方的人们而言,只有将西学兼容于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学所用 ,才能确立学习西方的合法性基础。学习西学,本来就是为了弥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不足。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使得西方文化能有一席之地,并促进和加快了中国近代现代化的进程。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经世致用理性思想促使中国人民现代化意识的觉醒。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性使中国人民对外来文化有封闭性,但中国传统文化又具有实用主义的理性思维,所以在近代面对民族危机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等人。他们用经世致用的理性思维解读西方文化并从中寻求救国之路,他们反对空谈主义,主张学以致用,探索外国实用文化以自强。美国著名的中国研究专家列文森指出:西方文化所以能在中国取得一席之地,并能保持下来,靠的就是这种理性主义,它是从林则徐到张之洞等所有儒家官僚中的西化派或自强派共同具有的信条[3]。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积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并有很强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人格道德精神、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以及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和守志尚义的社会责任意识,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精神文明的建设。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性,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在现代吸收西方思想的向外性,加强精神的释放和自由,是构建思想领域的民主化和自由化的有力保证。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经世致用思想,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这就为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起到积极作用,避免了很多空谈主义。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凝聚力,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这也是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强大优势。

(五)中国传统文化的“以人为本”, 无论是儒家提倡的“仁”,还是道家提倡的“无为”,或是墨家提出的“兼爱”乃至宋明时期提倡的“理”,“心”,这些关键名词的提出都是基于对“人”这个词的思考。与我们现在提倡的“以人为本”不谋而合,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这样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从根本上促进中国的现代化。

三、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推动中国现代化

虽然人们一提到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大多会想到的是弊端,但是我们一直传承至今没有断裂的古老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定要坚持下去的,这样就要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化的积极影响,并充分利用来促进我国的现代化!

首先面对历史悠久,博学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一定要进行继承发展,这对在转型期中的中国是很重要的,关系到我国现代的建设进程。中国传统文化是多元的,儒家、道家、佛家等大家思想对当时人们的价值观进行了理论概括,并对人们的行为进行了一定的道德规范,这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的。

其次面对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化进行产生的弊端,我们应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并包将西方的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吸收为己用,汲取精华部分,使中国传统文化一直焕发强大的生命力,才能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王新婷 金鸣娟 姚晚霞.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4.8

[2](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7

篇8

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形成受教师的影响,对青少年思想政治的教育,教师应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以其影响、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师具有正确的人生观、教育观,不仅负责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更应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心理健康与文明行为的基础。对于教师而言,学校应重视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对教师进行道德教育,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水平。同时,应开展师德教育活动,使学生感受教师的高尚情操,以教师的师表去影响、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2.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中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工作,青少年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需要各方面的教导,需要从学习、生活中慢慢培养。首先,在思想政治课堂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知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课程的讲解,注重对具体事例的列举,使课堂形象、生动,使学生真正地感受思想政治的重要性。思想政治的课堂应成为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其次,在其他课堂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融入学生学习生活中。例如,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在向学生讲解历史知识,使学生了解历史规律的同时,还应通过现实与历史的对比,让学生体会现在生活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又如,语文课堂也是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课堂。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育人的功能,在讲解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利用语文知识的趣味性、文学性、感染力,潜移默化地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教师还应将生活实践与课堂中的思想内容相结合,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了解生活,热爱生活。此外,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发展智力,增强学生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内涵,同时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

3.社会各方面应注重对青少年思想政治的教育

青少年的成长受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其思想的形成也受各个方面的影响,因此,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学校、教师的努力,还需要家长、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要积极地教育孩子,引导青少年做出正确的选择,对青少年出现的思想问题,家长应及时地与孩子沟通,全面了解情况,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父母应以身作则,以其自身的道德品质影响、教育孩子。社会各方面应注重对青少年成长环境的改善。例如,教育部与有关部门应对学校周边的环境进行整治,对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环境因素进行清除,整顿学校附近的网络文化,使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健康、和谐。家长、学校、社会各部门应通力,积极、正确地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关爱学生,从各方面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

篇9

(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重要影响之一。在旅游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的思想是一致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贵民”亦即“重民”的民本思想启迪我们要重视“人”的作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旅游管理置“人”的管理于重要的位置沿袭了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

(二)以和为贵的管理方式

“以和为贵”的思想源自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以和为贵的管理方式对旅游管理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现代旅游企业管理中,现代旅游企业重“人和”的企业凝聚力恰恰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重要性。除此之外,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也是“以和为贵”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对旅游管理而言,在服务管理上从“条规约束”向“无为而治”的转化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三)以德服人的人格魅力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儒家主张“内圣外王之道”,就是说内有圣人之德,外行王者之政。在这里,圣人的人格魅力起了很大作用。简而言之,就是要做到“以德服人’,。旅游企业管理者在进行旅游管理的时候,应注重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自身的人格魅力,以道德榜样来影响他人,尊重员工,处处为员工着想,注意树立自己的人格榜样,这样可以赢得员工的信任与支持。

二、旅游管理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策略

为进一步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促进作用,在旅游管理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一)科学规划旅游地区的文化

科学规划旅游地区的文化,是旅游管理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关键。在旅游企业管理中,我国的旅游资源因地域不同而不同,科学规划旅游地区的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在突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基础上调整优化老城区,是在旅游管理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旅游文化的重要举措。所以旅游管理必须在政府主导下,按照科学合理的原则做好旅游地区的规划。

(二)做好文化旅游基础性工作

做好文化旅游基础性工作,是旅游管理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对旅游管理而言,在文化旅游理念的实施过程中,要广泛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工作,对全体社会成员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科学知识、价值功能、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强化中国传统文化在旅游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提高公众的传统文化意识,做好文化旅游基础性工作,促进文化遗产永续传承。

(三)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旅游管理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也至关重要。传统文化旅游是一种全新的、知识含量高的旅游形式,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进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新时期的旅游活动不会局限在观光旅游的初级层次,而是一种多方位多层次的旅游方式,旅游区必须结合我国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开发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旅游新产品,创造和凸显本地旅游的特色,使旅游业的发展拥有持久的生命力。

(四)丰富传统文化的旅游形式

丰富传统文化的旅游形式,开展多元化、多样性的旅游方式,是现代旅游的必然要求。旅游管理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可以通过发展参与式与体验式的我国传统文化旅游形式来实现。旅游作为需要用心灵感悟的精神文化产品,要求旅游管理者为旅游者提供身心参与的进入方式,在旅游中经历心灵震撼。如红色旅游的兴起,就是一种精神文化产品,有其独特的精神价值。

三、当代旅游文化研究的发展趋势

当代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冲击,旅游文化呈现出冲突与整合相交织的发展趋势。这种旅游文化的冲突与整合,势必对旅游文化学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我国旅游文化学应当顺应这一趋势,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做出积极的回应。当代旅游文化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应用化趋势旅游文化学从形式上看是一门理论色彩很浓的基础学科。从其研究目的、特点和作用上看,它又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学科。旅游文化的研究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因此,它必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而且这一特点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2.扩大化趋势

一方面,将迅速扩展自己的研究范围,把触角伸向旅游活动中的广大领域,形成自己的分支,如旅游消费文化学、旅游审美文化学、旅游企业文化学等,另一方面旅游文化学将不断汲取各学科的研究成果,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理论系统,然后再用自己的理论方法重新认识旅游经济、旅游心理、旅游管理活动中的现象和行为,发掘出其中深层的东西,促使其向纵深方向发展。

3.科学化趋势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旅游文化研究将逐渐大量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它们直接应用于旅游文化的调查研究之中,快速简捷地处理各种复杂的文化现象,使过去只能做定性分析的问题定量化,解决过去无法解决的复杂问题。

篇10

我国是一个由多个民族组成的国家,我国文化组成较为复杂,每个民族都有单独的文化与信仰,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多数都已经渐渐的消失了。民俗文化逐渐的遭受着灭绝的危机,很多依靠口授或者行为传承的文化难以得到良好的传承。民俗文化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财富,也是我国传统精神的根基,对于我国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现代社会全球化的发展,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很大冲击,爱国主义教育工作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我国文化形态现阶段正处于一个飞速变化的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外来文化对于我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很大影响,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正在进行一场考验与犀利。因此,认清他国文化,促进我国民俗文化的复兴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我国文化发展与生存的重要保证。

现阶段,全球文化同质化已经成为了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我国优秀的民俗文化受到了严重的排挤,并且有逐渐消失的趋势。最近一段时间,我国传统的历史节庆已经慢慢的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取而代之的则是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毫无根基的外来节日,例如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等等,在商业的炒作下,我国传统节日也逐渐的被忽视。在如今充斥着各种文化与思想的氛围中,我国文化的发展必须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想国际社会展示出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文化理念与魅力。在传统文化的展示上,保持我国传统的风格、习俗、精神,利用强大的感染力与优越性,向全世界来展示。民俗传统文化融合了我国全部少数民族的文化理念,是即将消失的文明,需要进行毫无保留的保护与延伸。

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是文化问题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普遍问题。爱国主义背后贯穿着传统文化,对于爱国情怀与传统文化的正确理解和认识,是现代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前提。爱国主义教育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爱国主义不只是口头上的宣扬,也需要与时俱进,结合社会形势,充分的对传统文化进行利用,体现现代社会的精神文明特点。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尤其是对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华夏民族来说,其文化对于民族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高度的认知,我国现阶段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还存在很多不足。要想对他国文化进行研究,就必须解决自身对我国传统文化了解不足的问题,并且做到自知和自为。另外,各种外来文化节的出现,不会对我国文化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真正有用的文化效应需要基于国民素质的提高,提升一代人们的思想观念。

文化是国家的精神源头,也是国家与民族前进与发展的动力来源,国家与民族的崛起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一个没有良好传统文化的国家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的。文化是一个国家制度的起源,是民族集体的信仰,也是民族生命力的一种有力体现。我国要想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必须要保证文化的繁荣。建设一个文化强国是达成经济强国的重要前提,在进行文化建设上,现阶段面临一个最重要和最急切的任务就是改变现有观念,对现有民俗文化做出相应的取舍,并提出一系列保护传统文化的措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良好的文化支撑。

民俗文化是所有形式艺术的起源,没有优秀的民俗文化,就不会有优秀的艺术作品,就难以实现艺术创新。进行艺术创新需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的思维定势进行转变,将传统文化与时代想结合,从而达到民族文化创新的高峰。对于民俗文化的保护,不应该只局限于对某种文物进行保护,需要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念进传承,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之间的交流是无可厚非的,可以增加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信任与相互尊重,是文化繁荣发展中的重要内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应该着眼于世界,将促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为原则,为加强中国和国际社会的友谊发挥重要作用。

爱国主义的思想是源自千百年以来对自己祖国的深厚的情感,爱国主义是一种忠于祖国、热爱祖国的思想与行为,是将感情转化为无私报国的行为。爱国主义是我国民族团结的力量来源,也是鼓舞我国人民团结奋斗的重要方向。爱国主义对于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是我国众多民族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思想是一种客观存在,其发展和变化与社会、历史的进步而发生改变。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需要在有选择的传承中进行,只有经得起考验的思想,才可以融入到爱国主义思想中。爱国主义思想是一种客观上的认识,也是对待祖国一种行为与道德的标准,在不同的时代下有着不同的内涵。爱国主义的核心思想就是忧国忧民,在现代民俗文化受到严重冲击的前提下,爱国主义文化必须要做到保护民俗文化,保护我国传统文化。

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要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其存在与发展的意义,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我国民族生存的重要影响。爱国主义教育是爱国思想与爱国行为产生的基础,也是提高我国民族凝聚力的有力支撑。民俗文化是一种不成文的规矩,也是一种民众群体自发流行与传承的精神,是民族生活形态的体现,也是民族行为规范与精神文化的反映,民俗文化具有天正的德育内容,是与之而来的道德准则。爱国主义与制度、信仰、民族无关,只与民族文化与民族思想有关,传统的民族文化作为我国历史的重要内容,是现代社会发展中正视历史,寻找正确发展道路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邓建兴,冯立刚.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教育[J].党政干部论坛,2007(S2)

篇11

一、概念的界定

(一)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二)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互相关系的一门学科。从旅游活动的行为性质来看,旅游被看作是部门经济地理学,因为它是一种文化活动,从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一种新兴产业来看,旅游地理学被看作是部门经济地理学,因为旅游地理学是服务行业地理学的一门重要分科。

二、传统地域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传统地域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是形成文化旅游吸引力的核心。不同地域的文化,由于其形成环境、形成过程的不同,产生了文化的差异性。对旅游者而言,所处的居住地与旅游目的地的距离越远,文化差异越大,越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引发旅游者一的兴趣和动机。作为一种文化旅游资源,传统地域文化的重要价值主要表现在文化、生态和精神等层面。

传统地域文化有较高的文化价值。每她域文化都是当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并由此创造了富有特色的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由于不同集团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其创造的文化景观也各有明显的特征。通过对特定地域景观的仔细观察和研究,可以了解许多关于该文化集团过去活动的重要知识,这是因为文化景观比较形象地反映了人类最基本的要求:衣、食、住、行和娱乐,这对于异地旅游者来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不仅文化景观可以成为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特定地域的民间传说、民俗风情更加丰富多彩,更加能体现传统地域文化的内涵,对文化旅游来说更具吸引力。

传统地域文化有较高的生态价值。Marc Antrop认为存在于地域的传统文化景观反映了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反映了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方式,有助于维持景观的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景观体系,使文化景观具有更好的识别性,这种可识别的景观对于游客有着极强的吸引力。

传统地域文化有丰富的精神价值。传统地域不仅保存了富有特色的历史文化景观、传统习俗,保留了优美和谐的人居环境,更将人们的精神志趣追求融合到日常生活中。

三、传统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重要性

文化是总体的人类社会遗产,是一种渊源于历史的生活结构的体系,这种体系往往为集团的成员所共有,它包括这一集团的语言、传统、习惯和制度,包括有激励作用的思想、信仰和价值以及他们在物质工具和制造物中的体现。

旅游业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迅速,已经从最开始的游山玩水向求知型旅游过度.近些年来,宗教文化游,绿洲文化游,学院文化游广受欢迎。因此不论是旅游从业人员,还是旅游规划与开发人员,具备传统文化知识才能迎合旅游者的要求。

四、旅游地理学教学中本土传统文化的独特性

旅游文化是旅游系统中的文化现象和事物,是构成旅游过程的物质的和精神文化现象和事物的总和。

独特性就是指与其他事物相比,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当地民间传统节庆文化及民间艺术资源等都是本土传统文化独特性的具体体现。旅游地理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配合本地区的大型活动做一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如彝族的花脸节和火把节等,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璀璨。同时也推动了当地旅游发展。

五、加强理论知识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措施

(一)保护传统文化

祖先创造的具有继承活性的历史遗产可称为传统文化。首先在旅游地理学教学中,传授保护传统文化思想,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毋庸讳言,近些年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在现代人心目中所剩无几。让传统文化回归旅游地理学课堂可以提高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观念。

(二)进行国情教育

在旅游地理教学中渗透国情教育,是本学科的优势,向学生进行国情教育,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学生的综合素质会全面提高。第一抓好旅游地理教学的各个环节,落实国情教育。

任课老师要充分利用各个教学环节,渗透国情教育。比如讲到中国工业的发展,要求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课堂上可以结合家乡工业的变化,以现身说法从实教材内容,使国情教育更具时代感。

第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真实感受国情教育。

课内的国情教育是有限的,课外的国情教育是丰富多彩的。比如组织学生去息烽集中营和遗址参观学习,大家的爱国热情,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普遍提高。大家说,没想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这么多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

参考文献:

[1]郑朝贵.旅游地理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

[2]郑冬子. 旅游地理学[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3]郑冬子. 旅游地理学[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4]庄严.传统文化[J],兰州学刊,1997.

篇12

如何恰当地充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英语教学,是每一个英语老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已经在教育一线工作三年的英语教师,我谨在此浅谈英语课堂中如何应用现在教育技术。

一、教师要革新教学观念

在我工作的学校,仍有部分老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知之甚少,甚至持抵制的态度。他们从没有摸过鼠标,上课自然还是使用延续了数百年的传统模式,教师在黑板上写,拿着书念,学生在底下听。而且他们不以为然,觉得这是在保护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并说现在的孩子只知道键盘上打字,钢笔字都写不好了,有的甚至没有动过毛笔字,中国的传统文化都丢失了。诚然,他们说的也是现状,但这并不是现代教育技术带来的呀。让学生写一手好的钢笔字,继承优良的中华民族传统,与课堂上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毫不冲突。相反,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促进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革新自己陈旧的观念,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以满足新时代,新课改条件下英语教学的需求。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知识背景

多媒体技术教学是指录音机、影碟机、录像机、实物投影仪、计算机等多种媒体的组合进行英语教学。多媒体技术以其优越的特点,集中了图片,文字,声音,影像于一体,使得知识的表现形式多样化,生动化,易于记忆和掌握。我回忆自己的教学过程,几乎没有一节课离开过多媒体技术。尤其是导入部分,经常以多样化,有效的图文声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于这节课的学习兴趣。比如讲到交通方式这节课,我就会给他们展示各种交通工具,有的是生活中见不到的,因此多媒体技术弥补了这一缺点。又如讲到诗歌鉴赏,我会配乐让学生来朗诵诗歌,使他们融入到优美的诗歌中,尽情去品味,欣赏诗歌,体味诗歌中蕴含的积极向上的韵味,鼓励他们积极向上,追求美好生活。所有这些课堂中多媒体技术应用的点点滴滴,给学生带来的享受和收获,是传统课堂无法实现的。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师生合作,互动的课堂模式

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最受欢迎的“以学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之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方式得到保障,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启发。在教学中,我发现,让学生自己参与教学过程,自己搜索相关信息,为新的一堂课做准备,虽然累,他们却乐此不疲。比如在讲到感恩节这堂课,我提前把学生分四组,让他们分别准备感恩节的由来,意义,庆祝方式和对自己的启发。结果到上课那天,各组选的组长来给全班做感恩节介绍,竞相比赛,效果好的超乎想象。比老师干巴巴地念书本上感恩节介绍有趣的多。在锻炼了自主参与课堂的同时,学生之间又互相合作,显然,学会这种能力比单纯的了解感恩节重要的多。而没有多媒体的帮助,这一切都是空想。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内容

多媒体技术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它可以突破时空的界限。它可以把远在天边的东西带到眼前,把不复存在的远古生物展示给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而要展示给学生更多的课外的知识,开阔眼界。有一节课我们讲的是我最喜爱的动物,大家侃侃而谈,有的人谈到最喜欢恐龙,可是还有很多同学对于这已经灭绝许久的生物并不太了解,这时候多媒体技术再次发挥了自己的优越性,把远古生物活灵活现地带到我们眼前。有的同学说喜欢北极熊,可是谁又真正地去过北极,看过北极熊居住的地方,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惯呢。这时候,一个小小的短片又让大家一目了然。当大家看到胖乎乎的北极熊在北极雪白的冰面上慢吞吞地走动,那憨态可掬的样子引得学生哈哈大笑。而当她逮捕食物时,动作又是那么迅速灵敏,让大家感觉很不可思议。看到这里我就听到有同学小声议论说将来要当科学家,去极地考察,我想,如果他们没有看到这样栩栩如生的画面,自己也不会有这么多的感慨。这样的一堂课,充满欢笑,充满豪情壮志,远比单单聊我最喜欢的动物意义重大。

以上四点是我对与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应用的一些经验和看法。实践证明,适时,适量的多媒体应用对于教学必不可少,但它也不能取代传统教学的地位,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确保高效的英语课堂。

篇13

        财政与税收

        (3)我国金融资产税收政策的功能分析及对策建议 李广舜

        (7)完善我国税收优惠政策 积极参与国际税收竞争 张春光

        (9)运用税收政策 促进西部经济发展 赵静 李鑫

        (11)浅谈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 于长华

        金融与保险

        (13)最优货币区理论与我国区域货币政策选择 贾卓鹏 贺向明

        (16)国际保理与信用证的优越性比较 高新力

        (18)我国商业健康险供需状况问题分析及对策 李红

        (21)打造我国“航母”级证券商的思路 钟涛

        社会发展问题研究

        (24)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城市贫困的原因及扶贫对策 芮桂杰

        (27)可持续发展——当前状况下中国城市发展的唯一出路 吕迎春

        财务管理

        (29)对小型企业财务控制体系的研究 陈玉梅

        (32)第三方物流选择评价体系的研究 王金云 高英

        计算机理论与应用

        (35)关于c语言指针定义的讨论 王恒滨 闫东升

        (38)水晶报表的制作方法 张晓红

        外语教学

        (40)试论介词的用法 顾骁南

        (42)谈实操考评在考试方法中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韩清

        (44)英语听力教学之管见 纪晓慧

        (46)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几种导入方法 刘红莉

        (48)大学英语测试中的口语测试 赵科研

        (50)文化背景对英汉语言的影响 于华

        高教研究

        (53)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和对策 朱振如 成云雷

        (55)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依据分析 张迎春

        (57)强化四种意识 开创纪检监察工作新局面 陈桂英 王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