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债券投资的投资收益

债券投资的投资收益范文

发布时间:2024-04-01 15:57:4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债券投资的投资收益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债券投资的投资收益

篇1

首先要搞清楚发行高收益债券的公司情况。发行高收益债券的公司总体上可分为五类:第一类,新兴公司(risingstar),因其缺乏经营历史与雄厚资本以至于未能达到投资等级的要求。第二类,前蓝筹股公司,或称坠落的天使(fallenangle),因遭遇困难,如市场需求转变、经济衰退或新竞争者的加入,而导致信用等级下降。第三类,因合并而需要大量资金的企业。第四类,希望降低本身的债务负担而发行较为有利的新债券的企业。第五类,新兴国家的企业,其信用等级未达到投资等级的标准

其次,实际操作中要注意如下五点:1、控制投资比例。防御型投资者的债券投资比例最好在25%和75%之间。2、看公司流动性风险。当一个公司的货币资金与其短期债务的比值小于1时,这个公司将有可能面临流动性风险。3、看公司偿债风险。你通过比较城投债、一般地方债余额之和与地方可支配财政收入的比值来判断一个地方政府的负债水平。当比值大于70%时,意味着这个地方政府的偿债风险较高。4、投资可分离债。可分离债的交易难度大,但企业资质整体较好,并且票面利率往往高于多数企业债。5、实行投资组合,分散投资风险。假设一个高收益债组合中有10只债券,它们的价值等额,如果有1只债券违约了,那么只要这10只债券的票面利率高于10%,整个组合仍可以是不亏损。

买债券,从本质上来说,与你把钱借给一个人是一样的,最重要的就是看这个人是否有信用,他是否能在约定时间内,还得起这笔钱。你最关心的问题,应当是借贷主体是否有足够的能力、足够的信用还你这笔钱。从这个角度看,债券的信用,取决于最终的偿付能力,而偿付能力取决于现金流收益。

偿还能力的分析有宏观与微观之分。宏观上,什么因素会触发债市风险?当然是经济环境。历史经验显示,经济减速,通胀下行时,往往是债券投资的好时机,在货币政策微调放松的背景下,市场流动性出现好转,企业的信用环境也会逐渐改善。

微观上,评估债务风险与选股有几分相似,主要看公司未来产销能力、资产负债表、现金流。与选股侧重成长性的逻辑稍有不同,债券主要看债权主体未来几年现金流会怎么变化。机构对各类债都有自己的评估体系,会根据不同指标进行打分,其中,未来现金流、公司治理结构、可持续经营能力这三项权重最大。

高收益债往往意味着更高的风险。美国1977年高收益债券市场形成以来,年违约率大致在3%至4%之间。那么,投资高收益债的关键就是衡量债券的潜在风险,最大程度上避开3%至4%的陷阱。从上述五类发行高收益债券公司中不难发现发现,国内主要有房地产债、城投债、可分离债、高科技民营公司债、这4类高收益债券具有高收益特征,但风险与安全边际各有不同。下面就这4类债券展开分析。

一、房地产债

房地产债风险要点:现金偿付能力不足、无法销售存货。

债券的利率也可以通过供求关系来解释。公司发债的需求越大,愿意付给投资者的利率就越高。那房地产公司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发债需求?原因有三个。

首先是缺钱。房地产开发是一项投资大、运作周期长、需要大量资金做后盾的差事,而这些资金靠房地产公司自己的钱是远远不够的。招商证券的一份报告显示,今年3季度,房地产公司债券发债主体扣除预收账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平均约为61%,比2010年末高2个百分点,更明显高于2008年底的水平。

其次是借不到钱。随着政府的信贷紧缩政策,向银行借钱正变得越来越困难。

最后,房地产公司通过银行借来的钱在使用上还会受到诸多限制。比如银行贷款不可以用作项目资本金;此外,银行贷款的周期往往与项目周期相匹配。比如,土地储备贷款不超过2年,房地产开发贷款大多为2年,而普通商品房的开发周期为2年左右,意味着房地产公司的项目一拿到钱就得拿去还债。一旦房价下跌、成交量萎缩,项目到期后卖不出去,就很容易面临流动性风险。

总结起来,房地产公司既有借钱需求,又更倾向于发债,因此可以提供更高的利息。

据Wind资讯,在172只公司债中,票面利率超过7%的有36只,其中16只是房地产公司债券,包括票面利率债券利率9.00%的08新湖债。

篇2

我国学者对于其他综合收益的分析研究,大都集中于检验其他综合收益的存在能够提供价值相关性。比如将国内的上市企业分成三类,即国内上市、海外上市与香港上市,将其作为三大样本实施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在这三个样本当中,国内上市企业披露综合收益具有更高的价值相关性,其他样本则不具备相关性。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为:不同国家有着截然不同的会计准则,这会使其他综合收益方面的规定存在差别,而且国内的资产市场还不够完善。而将FASB概念作为核心的准则,会计信息自身价值相关性仅仅是相关性一部分,相关性还包含债权人自身决策实际有用性等方面的内容。基于此,本文就其他综合收益,对其造成的实际影响作如下分析。

一、债权人与投资人决策

1.债权人决策

基于财务信息的债权人检验,主要是借助评估信息对及时性对应的不对称程度进行确认。债权人决策受到的综合收益影响,主要通过利润比值评估,确定是否把亏损的部分切换至重点报告对应的收益部分。这种切换过程在外界条件不改变的基础上,会不同程度的降低会计信息自身有用性。

将其作为基础,为准确检验综合收益所造成的实际影响,创建以下研究模型:

在上述研究模型当中,Rit表示除掉股票利息以后,股东权益市场价值具体变动;RDjt表示哑变量,如果回报率是正,则其为1,如果回报率是负,则其为0。NI表示净利润,OCI表示其他综合收益,CI表示综合收益,对模型当中的全部变量除以Rit,以完成一系列规模化处理。在这种设置过程中,两个相关系数分别表示好消息对应的及时性以及亏损对应的及时性。坏消息对应的及时性可使用λ2+λ3表示。而系数λ6与λ5+λ6分别表示不同收益类型的相关性。对综合收益而言,CI=NI+OCI,而且这种模型还依赖于一致的独立变量,综合收益对应的及时性可采用系数合计计算等方式进行求解。由于该模型的自变量是股东权益的实际改变值,在对样本实施回归性分析的过程中,需采用前一年的数据,但在这一年中该企业还对其他综合收益进行列报,所以这一部分所使用的样本是近3年的,实际的样本数量在5770家左右。

2.投资人决策

根据利润表及资产负债表,可创建一个会计数据和企业自身价值间的相互关系,而且价格及报酬模型还是据此模型演化而来的。通过对这两种模式的比较发现,价格模型可以直接反映出会计信息对于股价造成的实际影响,而报酬模型侧重于一定时间内会计信息对于股价造成的影响。这两种模型各有优势和缺点,对于报酬模型而言,它的会计收益缺乏较强的解释能力,而且在股市中如果可以预见会计收益对应的成本,则这种现象会在股价中有所体现,盈余系数预测会因此变成零,但价格模型却能避免这种偏差的产生,这是因为股价能反映出会计收益对应的累计性影响。尽管价格模型不存在太大的偏差,但他存在异方差方面的问题。

基于国内的资本市场,会对股票价格造成直接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并且在相比之下,年回报率不会产生较大的波动,在国内适宜运用替代变量对投资人决策进行深入分析。对此,本文运用报酬模型对决策有用性展开分析,并探讨综合收益与其他综合效益对应的价值相关性。

报酬模型为:

在上述报酬模型中,RETit表示企业t在该年内的投资回报率,其中包含了本期现金的股票利润;对比价格模型与国内学者的分析结果,本文对这一报酬模型对应自变量实施了系统的规模化处理。即为:NI_Vit-1代表t年内净利润和t-1年市值的比值,OCI_Vit-1代表t年内其他综合收益和t-1年市值的比值,CI_Vit-1代表综合收益和t-1年市值的比值,而其他综合收益对应的所有组成部分是和t-1年市值比值的规模化处理结果。在这一模型中,变量是其他综合收益所有组成部分,其中,MKTSEC表示可进行出售的公允价值变化、EQMTD表示权益法核算模式下的投资方其他综合收益、CFHGE表示现金流量套期公允价值变动、FORCUR表示外币报表折算差额、OT表示其余所有项目。

通过实证分析得知,对于其他综合收益所有组成部分,可以进行出售的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自身已经具有一定相关性,而且其余项未能经过检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为:现金流量套期极少在上市企业中披露,并且企业金额也相对较少;但其他项目包含较多内容,并且在不同年度中,这一金额存在较大的波动性,因此,会对回报率解释程度产生一定降低作用。然而,由于第四个模型的R2比第一个模型小,并且SC与AIC都比第一个模型大,说明与净利润比较,其他综合收益不具有增量价值相关性,利润表中给出的信息还没有得到投资人的高度重视。

二、债权人及投资人决策受其他综合效益的影响

对于债权人的决策而言,综合收益会带来一定相关性影响,主要体现在增量方面,综合收益对应的列报及披露显著提高了会计信息有用性。债权人更关注债权对应的安全性和他能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利息及债务的偿还,基于此,这和投资人对于财务方面的关注点是完全不同的,简单来说,债权人更关注较坏的消息。从理论层面讲,在特定条件之下,综合收益和净利润比较,提高了换消息对应的及时性。这是因为待综合收益项目的中止命令得到确定以后,原本计入到综合收益的实际金额会转入到当期的实际损益,使得当面此项目对应的综合收益变为负值,并且就综合收益而言,其他综合收益的存在会抵消大部分企业运营收益。

举例说明:2011年某企业成功购买共100万元股票,同时将这些股票作为可以进行出售的资产核算,截止当年底,企业的股票公允价值变成150万元;第二年年底变成160万元。在2011年初,企业的其他综合收益总额为50万元,但在第二年这一收益变成-50万元,而进行出售的资产公允价值也因此变成10万元;在所有股票都已出售以后,2011年全年的50万元和当年的10万元,共60万元会全部转出,列为当年的全部投资收益。2011年全年该企业的结果是负值,这一结果使投资收益失效,因此对债权人决策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其他综合收益和企业投资回报率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证实,但这些结论还大部分体现在国外,与国内的研究结果存在一定不同。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为样本的选择有很大的不同,国内得出的研究结果以2010年前的样本为主。根据国内学者的研究结论,上市企业在2009年和2010的信息披露还存在较大的实际问题,这势必会对最终结果造成严重影响,并且这一项目刚出现在利润表中,还没有得到相关投资人的高度重视。伴随上市企业中财务人员等主体对于其他综合收益认识认读的不断加深,其他综合收益对应的问题持续变少,上市企业的财务数据也因此具有了很高的可信度。与此同时,也赢得了更多投资人的持续关注。由此可以看出,综合收益是具有一定价值相关性的,其他综合收益对应的增量价值相关性,以及其他综合收益对应的列报会对投资人决策造成直接影响。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得知,其他综合收益对应的列报和披露,切实提高了会计信息自身的相关性,这些信息的实际使用人陆续开始深化对于综合收益的认识。在此情况下,上市企业需要注重对这一项目的披露和列报,而且准则的制定机构还需适当强化宣传力度,广泛普及与提升信息使用人对于其他综合收益的实际认知程度,进而达到有效促进企业发展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石岩,卢相君. 其他综合收益对债权人和投资人决策的影响[J].湖南社会科学,2014,10(02):159-162.

[2]谢获宝,郭方醇. 综合收益对银行债务契约的增量信息研究――基于企业信贷融资规模视角的分析[J]. 财会通讯,2014,11(24):91-94.

篇3

[例1]甲公司和乙公司是具有控制关系的母子公司。2005~1月1日甲公司按面值购入乙公司发行的公司债券10000张,面值每张为100元,票面利率为3%,期限为2年,每年末付息,到期还本。乙公司发行债券筹集资金用于生产经营(下同)。

2005年12月31日甲公司“长期债权投资”账面价值为100万元,确认的投资收益为3万元;乙公司“应付债券”的账面价值为100万元,确认的“财务费用”为3万元。甲公司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进行的抵销处理为:

借:应付债券 1000000

贷:长期债权投资 1000000

借:投资收益 30000

贷:财务费用 30000

二是内部债券投资产生溢(折)价的内部抵销,此时又分三种不同情况。

(1)溢(折)价发行

[例2]甲公司和乙公司是具有控制关系的母子公司。2005年1月1日乙公司发行公司债券,每张面值为100元,发行价格为102元,票面利率为3%,期限为2年,每年末付息到期还本,甲公司购入10000张。

2005年12月31日甲公司“长期债权投资”账面价值为101万元(“面值”100万元,“溢价”摊余1万元),确认的“投资收益”为2万元(计提产生3万元,溢价摊销产生-1万元);乙公司“应付债券”的账面价值为101万元(“面值”100万元,“溢价”摊余1万元),确认的“财务费用”为2万元(计提利息产生3万元,溢价摊销产生-1万元)。双方确认的“长期债权投资”与“应付债券”、“投资收益”与“财务费用”一致,甲公司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进行的抵销处理为:

借:应付债券 1010000

贷:长期债权投资 1010000

借:投资收益 20000

贷:财务费用 20000

(2)债券按面值发行,期间购入产生溢(折)价

[例3]甲公司和乙公司是具有控制关系的母子公司。2005年1月1日甲公司从证券市场购入乙公司债券10000张,每张购入价格为105元。该公司债券系乙公司2004年1月1日按面值发行,每张面值为100元,票面利率为3%,期限为3年,到期还本付息。

2005年12月31甲公司“长期债权投资”账面价值为107万元(“面值”100万元,“应计利息”6万元,“溢价”摊余1万元),确认的“投资收益”为2万元(计提利息产生3万元,溢价摊销产生-1万元);乙公司“应付债券”的账面价值为106万元(“面值”100万元,“应计利息”6万元),确认的“财务费用”为3万元。此时甲公司“长期债权投资”账面价值与乙公司“应付债券”的账面价值差额为1万元,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应作为“投资收益”处理,不应再作为“合并价差”处理。

借:应付债券 1060000

投资收益 10000

贷:长期债权投资 1070000

而甲公司确认的“投资收益”2万元与乙公司确认的“财务费用”3万元应该如何处理,笔者在查阅有关资料时发现,基本上是按2万元抵销,即抵销分录为:

借:投资收益 20000

贷:财务费用 20000

而《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与《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的要求都是“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持有对方债券所产生的投资收益,应当与其相对应的发行方利息费用相互抵销”,即应以发行方确认的利息费用为准,抵销30000元,而不应该以投资方确认的投资收益为准,因为其购买时发生的溢(折)价与发行方无关(从第三方购买),由此进行溢(折)价摊销产生的投资收益不应该列为抵销内容。有关抵销分录为:

借:投资收益 30000

贷:财务费用 30000

(3)债券按溢(折)价发行,期间购买又产生新溢(折)价

第一种情况:溢价发行,期间溢价购入

[例4]甲公司和乙公司是具有控制关系的母子公司。2005年1月1日甲公司从证券市场购入乙公司债券10000张,每张购入价格为104元。该公司债券系乙公司2004年1月1日发行,每张面值为100元,票面利率为3%,期限为3年,到期还本付息,每张发行价格为103元。

2005年12月31日甲公司“长期债权投资”账面价值为106.5万元(“面值”100万元,“应计利息”6万元,“溢价”摊余0.5万元),确认的“投资收益”为2.5万元(计提利息产生3万元,溢价摊销产生0.5万元);乙公司“应付债券”的账面价值为107万元(“面值”100万元,“应计利息”6万元,“溢价”摊余1万元),确认的“财务费用”为2万元(计提利息产生3万元,溢价摊销产生-1万元)。此时甲公司“长期债权投资”账面价值与乙公司“应付债券”的账面价值差额为0.5万元,作为“投资收益”处理;甲公司确认的“投资收益”与乙公司确认的“财务费用”的抵销,应以乙公司确认的利息费用2万元抵销。

借:应付债券 1070000

贷:长期债权投资 1065000

投资收益 5000

借:投资收益 20000

贷:财务费用 20000

第二种情况:溢价发行,期间折价购入

[例5]假设例4中2005年1月1日甲公司每张购入价格为102元,其他条件不变。

2005年12月31日甲公司“长期债权投资”账面价值为105.5万元(“面值”100万元,“应计利息”6万元,“折价”摊余0.5万元),确认的“投资收益”为3.5万元(计提利息产生3万元,折价摊销产生0.5万元);乙公司“应付债券”的账面价值为107万元(“面值”100万元,“应计利息”6万元,“溢价”摊余1万元),确认的“财务费用”为2万元(计提利息产生3万元,溢价摊销产生一1万元)。有关抵销分录:

借:应付债券 1070000

贷:长期债权投资 1055000

投资收益 15000

借:投资收益 20000

贷:财务费用 20000

第三种情况:折价发行,期间溢价购入

[例6]假设例4中乙公司2004年1月1日每张发行价格为99.40元,其他条件不变。

2005年12月31日甲公司“长期债权投资”账面价值为106.5万元(“面值”100万元,“应计利息”6万元,“溢价”摊余0.5万元),确认的“投资收益”为2.5万元(计提利息产生3万元,溢价摊销产生0.5万元);乙公司“应付债券”的账面价值为105.8万元(“面值”100万元,“应计利息”6万元,“折价”摊余0.2万元),确认的“财务费用”为3.2万元(计提利息产生3万元,折价摊销产生0.2万元)。有关抵销分录为:

借:应付债券 1058000

投资收益 7000

贷:长期债权投资 1065000

借:投资收益 32000

贷:财务费用 32000

第四种情况:折价发行,期间折价购入

[例7]甲公司和乙公司是具有控制关系的母子公司。2005年1月1日甲公司从证券市场购入乙公司债券10000张,每张购入价格为102元。该公司债券系乙公司2004年1月1日发行,每张面值为100元,票面利率为3%,期限为3年,到期还本付息,每张发行价格为99。4元。

2005年12月31日甲公司“长期债权投资”账面价值为105.5万元(“面值”100万元,“应计利息”6万元,“折价”摊余0.5万元),确认的“投资收益”为3.5万元(计提利息产生3万元,折价摊销产生0.5万元);乙公司“应付债券”的账面价值为105.8万元(“面值”100万元,“应计利息”6万元,“折价”摊余0.2万元),确认的“财务费用”为3.2万元(计提利息产生3万元,折价摊销产生0.2万元)。有关抵销分录为:

借:应付债券 1058000

贷:长期债权投资 1055000

投资收益 3000

借:投资收益 32000

贷:财务费用 32000

篇4

对于内部应付债券与持有至到期投资,在年末母公司编制合并报表时,应予以相互抵销。其基本思路是,在每年年末应依据子母公司个别资产负债表上应付债券项目与持有至到期投资项目,以及子母公司个别利润表上,财务费用与投资收益项目中属于内部交易事项引起的虚增虚减部分予以相互抵销。对于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除最后一年的抵销分录为:“借:投资收益,贷:财务费用”外,其他年度都应编制如下抵销分录:(1)借:应付债券,贷:持有至到期投资;(2)借:投资收益,贷:财务费用。对于分期付息一次还本债券,如果利息在每年年末支付,则其抵销分录与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相同。如果利息在次年支付时,则最后一年的抵销分录为:(1)借:应付利息,贷:应收利息;(2)借:投资收益,贷:财务费用。其他年度的抵销分录为:(1)借:应付债券,贷:持有至到期投资;(2)借:应付利息,贷:应收利息;(3)借:投资收益,贷:财务费用。其抵销分录金额的多少,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在某些情况下,企业集团内部一方持有另一方的企业债券并不是从发行债券的企业直接购进,而是在证券市场上从第三方手中购进的。在这种情况下,持有至到期投资中的债券投资与发行债券企业的应付债券抵销时,可能会出现差额,应分别进行处理。如果债券投资的余额大于应付债券的余额,其差额应作为投资损失计入合并利润表投资收益项目;如果债券投资的余额小于应付债券的余额,其差额应作为利息收入计入合并利润表的财务费用项目。除持有至到期投资与应付债券会有差额外,投资收益项目与财务费用项目也可能会存在差额。如果投资收益发生额小于财务费用发生额,应以投资收益项目的金额进行抵销;如果投资收益的发生额大于财务费用的发生额,则应以财务费用的金额进行抵销。

一、从发行债券企业直接购买债券的情况

(一)债券溢折价摊销采用直线法,且到期一次还本付息

甲是乙的母公司。甲公司于2009年1月1日发行的债券乙全部购买,该债券的票面金额为100 000万,期限为3年,票面利率为12%,实际发行价格为94 000元,属于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采用直线法摊销债券折价。要求根据上述资料,编制甲乙公司各自的会计分录以及甲乙企业集团合并报表中的抵销分录。

第一年:(2009年)

1.甲公司会计处理

(1)2009年1月1日

借:银行存款 94 000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6 000

贷:应付债券――面值100 000

(2)2009年12月31日

借:财务费用 14 000

贷:应付债券――利润调整 2 000

应付债券――应计利息12 000

2.乙公司会计处理

(1)2009年1月1日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100 00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6 000

银行存款94 000

(2)2009年12月31日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12 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2 000

贷:投资收益14 000

3.甲、乙企业集团合并报表中的抵销分录

借:应付债券108 00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108 000

借:投资收益14 000

贷:财务费用 14 000

第二年(2010年)

1.甲公司会计处理

借:财务费用 14 000

贷: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2 000

应付债券――应计利息12 000

2.乙公司会计处理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 12 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2 000

贷:投资收益14 000

3.甲乙企业集团合并报表中的抵销分录

借:应付债券 122 00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122 000

借:投资收益 14 000

贷:财务费用14 000

第三年(2011年)

1.甲公司会计处理

(1)借:财务费用 14 000

贷:应付债券――利息调整2 000

应付债券――应计利息 12 000

(2)借:应付债券――面值100 000

应付债券――应计利息 36 000

贷:银行存款 136 000

2.乙公司会计处理

(1)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12 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2 000

贷:投资收益 14 000

(2)借:银行存款136 00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00 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 36 000

3.甲乙企业集团合并报表中的抵销分录

借:投资收益 14 000

贷:财务费用 14 000

(二)债券溢折价摊销采用实际利率法,且分期付息一次还本

2009年1月1日,A公司(B公司的母公司)支付价款1 000 000元(含交易费用),从上海证券交易所购入B公司同日发行的5年期公司债券12 500份,债券票面价值总额为1 250 000元,票面年利率为4.72%,实际利率为10%,于年末支付本年度债券利息(即每年利息为59 000元),本金在债券到期时一次偿还。A公司将其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要求:根据上述资料,分别编制A、B公司以及AB企业集团合并报表中的抵销分录。

第一年(2009年)

1.A公司会计处理

(1)2009年1月1日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 250 000

贷:银行存款1 000 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250 000

(2)2009年12月31日

借:应收利息59 000 (1 250 000×4.72%)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41 000 (100 000-5 900)

贷:投资收益100 000(1 000 000×10%)

(3)2009年12月31日

借:银行存款59 000

贷:应收利息 59 000

2.B公司会计处理

(1)2009年1月1日

借:银行存款 1 000 000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250 000

贷:应付债券――面值1 250 000

(2)2009年12月31日

借:财务费用100 000

贷:应付债券――利息调整41 000

应付利息 59 000 (1 250 000×4.72%)

(3)2009年12月31日

借:应付利息 59 000

贷:银行存款 59 000

3.A、B企业集团合并报表中的抵销分录

借:应付债券1 041 00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 1 041 000

借:投资收益100 000

贷:财务费用100 000

第二年(2010年)

1.A公司会计处理

借:应收利息 59 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45 100

贷:投资收益 104 100

借:银行存款 59 000

贷:应收利息 59 000

2.B公司会计处理

借:财务费用104 100

贷:应付债券――利息调整45 100

应付利息59 000

借:应付利息59 000

贷:银行存款59 000

3.AB企业集团合并报表中的抵销分录

借:应付债券 1 086 10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1 086 100

借:投资收益 104 100

贷:财务费用104 100

第三年(2011年)

1.A公司会计处理

借:应收利息59 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49 610

贷:投资收益108 610

借:银行存款59 000

贷:应收利息59 000

2.B公司会计处理

借:财务费用108 610

贷:应付债券――利息调整49 610

应付利息59 000

借:应付利息 59 000

贷:银行存款59 000

3.AB企业集团合并报表中的抵销分录

借:应付债券 1 135 71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 1 135 710

借:投资收益108 610

贷:财务费用 108 610

第四年(2012年)

1.A公司会计处理

借:应收利息 5 9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54 571

贷:投资收益113 571

借:银行存款 59 000

贷:应收利息59 000

2.B公司会计处理

借:财务费用113 571

贷:应付债券――利息调整54 571

应付利息59 000

借:应付利息59 000

贷:银行存款59 000

3.AB企业集团合并报表中的抵销分录

借:应付债券 1 190 281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 1 190 281

借:投资收益 113 571

贷:财务费用113 571

第五年(2013年)

1.A公司会计处理

借:应收利息 59 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59 179

贷:投资收益 118 719

借:银行存款 59 000

贷:应收利息 59 000

借:银行存款1 250 00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1 250 000

2.B公司会计处理

借:财务费用 118 719

贷:应付债券――利息调整59 179

应付利息59 000

借:应付利息 59 000

贷:银行存款59 000

借:应付债券――面值1 250 000

贷:银行存款1 250 000

3.AB企业集团合并报表中的抵销分录

借:投资收益 118 719

贷:财务费用118 719

二、从证券市场间接购买债券的情况

甲公司是乙公司的母公司。甲公司于2008年1月1日,按面值发行一批债券,该债券面值为100万元,票面利率为5%,期限为4年,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全部由企业集团以外的M公司购买,2010年1月1日,乙公司从M公司购入甲公司发行的全部债券,其实际购买价为118万元,债券溢折价采用直线法进行摊销。要求根据上述资料,分别编制甲、乙企业的会计分录,以及甲乙企业集团合并报表中的抵销分录。

第一年(2008年)

1.甲企业

借:银行存款 100

贷:应付债券――面值 100

借:财务费用 5 (100×5%)

贷:应付债券――应计利息 5

2.乙企业

不编制会计分录。

3.甲乙企业集团

无内部应付债券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抵销分录。

第二年(2009)

1.甲企业

借:财务费用 5 (100×5%)

贷:应付债券――应计利息5

2.乙企业

不编制会计分录。

3.甲乙企业集团

无内部应付债券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抵销分录。

第三年(2010年)

1.甲企业

借:财务费用 5 (100×5%)

贷:应付债券――应计利息5

2.乙企业

(1)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1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8

贷:银行存款118

(2)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5 (100×5%)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4 (8÷2)

贷:投资收益 1

3.甲乙企业集团合并报表中的抵销分录

(1)借:应付债券115

投资收益4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119

(2)借:投资收益 1

贷:财务费用 1

第四年(2011年)

1.甲企业

(1)借:财务费用 5 (100×5%)

贷:应付债券――应计利息5

(2)借:应付债券――面值 100

应付债券――应计利息 20

贷:银行存款120

2.乙企业

(1)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5 (100×5%)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4 (8÷2)

贷:投资收益1

(2)借:银行存款 12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1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 20

3.甲乙企业集团合并报表中的抵销分录

借:投资收益 1

篇5

一、我国保险资金的运用

(一)资金运用规模

2000年以来,我国保险规模不断扩大,保费收入、保险总资产、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的规模都在高速增长。尤其是2004年以后,保险业发展迅速,保费收入和保险资产的扩大为保险资金运用规模的扩大创造了条件。2000-2009年,保险业总资产年平均增速35.34%,保险资金运用规模2007年更是从2006年的1.97万亿元一举增长到2.90万亿元,创下47.21%的新高。然而,2008年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9784.1亿元,比上年增长39.1%,成为2002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截至2010年上半年,我国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第一次超过4万亿大关,达到4.17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1.3%,截至2010年8月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到4.3万亿元,是2003年的5倍。

(二)投资结构

2004年以前,保险资产配置以存款为主,最高占比超过80%;2005年一季度,债券占比首次超过存款,上升至50%以上,存款占比降至30%以下,同时基金、股票投资占比上升;2006年以后,保险资金运用分散化、多元化趋势明显,逐步扩展到境外投资、基础设施投资、股权投资等。截至2010年8月末,银行存款占29.7%,债券投资占50.5%,权益类资产占16.9%,其他投资占2.9%,保险资产配置不断优化,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逐步增强。

(三)投资收益

2000年至2004年,我国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较低,主要原因是中央银行连续降息以及投资渠道狭窄,2005年以后,随着投资渠道的不断拓宽,投资收益率有所提高。2007年保险投资收益超过前五年的总和,投资收益率出现历史最好水平,其主要原因是2007年我国证券市场异常火爆。2008年,金融危机在全球的蔓延,资本市场深度调整,全球证券市场大跌,严重影响了我国保险投资收益水平,投资收益率低至近几年的最低水平1.91%,严重影响了保险公司的效益。2009年全行业实现投资收益2141.7亿元,收益率回升到6.41%,同比提高了4.5个百分点。

二、美国保险资金的运用

(一)投资结构

美国保险资金由寿险和非寿险资金组成,因其来源不同,所以投向也不同。

美国寿险资金主要投向于政府和企业债券、股票、抵押贷款、保单贷款;股票、政府债券、公司债券的比重逐年上升,其中股票投资上升最快;抵押贷款、保单贷款的比例逐年递减。非寿险资金来源不同于寿险资金,在具体的金融投资工具选择上二者也有明显不同;非寿险资金的主要投向是:政府和企业债券、股票、应收贸易账款、现金及其等价物;非寿险公司的金融性资产中,“现金及其等价物”、“市政债券”所占的比重明显高于二者在寿险资金中的比重;近年来,非寿险公司在“市政债券”和“公司股权”方面的投资比重逐渐加大,而信贷市场工具中的“美国政府债券”逐年减少,“公司债券和外国债券”、“商业抵押”的比重变化不大。

(二)投资收益

美国保险公司投资兼顾了收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原则,投资运用的效率较高,一方面投资运用率高,另一方面投资收益率高。美国保险投资的平均收益率在6.24%,2001年投资收益率最高为7.13%,2006年投资收益率最低为5.85%,投资收益率年度之间差异不大,可见,美国的投资收益稳定性比较好。

三、美国保险资金运用对我国的启示

(一)投资结构需多元化

对比上述中美两国保险资金的投资结构可知,由于其发达的资本市场美国保险资金运用的渠道非常广泛,主要包括:政府债券、企业债券、股票、抵押贷款、保单贷款、应收贸易账款、现金及其等价物。而我国的保险资金的投资主要是在银行存款、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2006年以后,我国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虽然有所拓宽,逐步扩展到境外投资、基础设施投资、股权投资等,但是其所占的比重仍然很低。因此,我国的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仍需想多元化发展。

(二)投资收益率需稳步提高

美国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率从2001年至2007年都保持在6%左右,其投资收益率比较稳定。而我国的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率整体偏低,而且波动较大,原因在于我国的资本市场不够成熟、保险资金的投资配置难以多元化。因此,我国的应加强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通过专业化的管理来提高资本收益率。

参考文献:

篇6

分析交易性金融资产占用水平,通过计算交易性金融资产占用率来实现。交易性金融资产占用率是交易性金融资产占现金的比率或流动资产或总资产的比率。计算公式如下:

交易性金融资产占用率

我国上市公司2009―2012年交易性金融资产占用率计算过程见表1。

从表1计算结果可见,我国上市公司2009―2011年三年累计交易性金融资产占现金的比率为0.58%,交易性金融资产占流动资产的比率为0.18%,交易性金融资占总资产的比率为0.08%。即我国上市公司将很少的资金用于交易性金融资产投向。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收益率分析

(一)交易性权益投资收益率分析

交易性权益投资收益率是交易性股票、基金、权证取得的投资净收益与交易性权益投资余额的比率。交易性权益投资净收益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在交纳所得税后进行分红取得的收益。由于这种收益是税后收益,取得红利的一方不需要交纳所得税,红利就是净收益;二是交易性权益资产处置损益,它是交易性权益资产本身价值变动产生的增值或减值。如为增值要交纳所得税,为减值不交所得税,直接作为投资损失处理。因此,交易性权益投资收益率计算公式如下:

全年交易性权益投资收益率

以上公式按全年数据计算。其中,交易性权益投资平均余额采用简化的方式计算:即先用各月初余额加各月末余额除以2求出各月平均余额,再将各月平均余额加总除以12得出全年平均余额(下同)。需要说明的是,企业各月末如果要计算交易性权益投资收益率,就要将从年初累计到计算期末的投资净收益换算成全年数据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月末交易性权益投资收益率

(二)交易性债权投资收益率分析

交易性债权投资收益率多指交易性债券投资收益率。企业购买债券,包括国库券、金融债券、企业债券等,均要按期计算应得利息作为“投资收益”入账。这些应得利息,除了国库券利息免交所得税外,其余利息收入是债券发行单位在所得税前付息,则取得利息收入的单位要交纳所得税。因此,交易性债权投资收益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全年交易性债权投资收益率

月末交易性债权投资收益率

(三)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总收益率的计算

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总收益率以个别投资收益率为基础,考虑个别投资比重而确定。其中,个别投资比重是各项投资平均余额占交易性金融资产平均余额的比例。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总收益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总收益率=∑(个别投资收益率×个别投资比重)

篇7

一、《小企业会计准则》中对长期投资的相关规定

小企业的长期投资是指企业持有时间在1年以上,不准备随时变现的投资,一般包括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债券投资。

1.长期股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是用来核算小企业准备长期持有的权益性投资。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这类投资在取得时,应按成本进行计量,对应收项目单独确认,不计入成本;长期股权投资在持有期间按成本法进行会计处理,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或利润时,小企业才需确认投资收益。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时,处置价款扣除其成本和相关税费后的净额计入投资收益;对长期股权投资在持有期间是不计提减值的,对资产不计提减值是《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一大特点,但当长期股权投资确实发生损失时,应于损失发生的当期将损失金额计入营业外支出(长期股权投资损失的确认必须符合税法规定的条件,该条件不是本文论述的主要内容,在此不进行详述)。

2.长期债券投资。长期债券投资是用来核算小企业准备长期持有的债券投资,如小企业准备长期持有的国债、企业债等。该类投资在取得时按购买价款和相关税费作为初始成本进行计量;收利息单独确认,不计入初始成本;在长期债券的持有期间发生的利息收入应确认为投资收益,分别按分期付息、一次还本的债券和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的债券进行计息;对债券初始确认时发生的溢折价,在每次确认利息时也要对溢折价进行摊销;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时,结清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将处置差额计入投资收益。同样,对长期债券投资也是不计提减值准备的,当其确实无法收回时,直接将这部分损失计入当期的营业外支出。

二、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及应注意的纳税调整事项

(一)长期股权投资日常核算的主要会计处理

例1:X公司于2011年2月20日从市场上购买Y公司股票10 000股准备长期持有,每股买价10.2元(含已宣告但尚未分派的现金股利0.2元),另支付相关手续费2 000元。X公司购买的这批股票占到Y公司有表决权资本的3%。2011年4月10日收到现金股利,Y公司于2012年3月20日宣告分派2011年的现金股利600 000元,X公司于4月30日收到该部分股利。2012年5月25日,X公司以每股15元的价格转让Y公司股票5 000股,另支付1 200元手续费。上述事项的款项均用银行存款支付。相关账务处理如下(金额单位为元):

1.2011年2月20日,购入长期股权投资时,应以成本计量,借:长期股权投资102 000、应收股利2 000;贷:银行存款104 000。

2.2011年4月10日,收到股利时,应冲初始确认时的应收股利,借:银行存款2 000;贷:应收股利2 000。

3.2012年3月20日,Y公司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时,按成本法核算,计入投资收益。应收股利=600 000×3%=18 000(元)。借:应收股利18 000;贷:投资收益18 000。

4.2012年4月30日,收到2011年股利时,借:银行存款18 000;贷:应收股利18 000。

5.2012年5月25日,出售所持有长期股权投资5 000股时,按50%对应结转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差额计入投资收益。借:银行存款73 800;贷:长期股权投资51 000、投资收益22 800。

2012年投资收益贷方发生额为30 800元(18 000+22 800),因此2012年会计上可产生的应纳税所得额为30 800元。

(二)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时需注意的纳税调整事项

1.取得时的注意事项。《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简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七十一条规定,企业对进行权益性投资和债权性投资形成的资产,按以下方法确定成本:(1)通过支付现金方式取得的投资资产,以购买价款为成本;(2)通过支付现金以外的方式取得的投资资产,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成本。该规定与《小企业会计准则》中对长期股权投资初始入账成本的规定基本相同,因此在初始确认时,一般不存在需调整事项,但需注意对初始成本确认时相关的应收项目应单独确认,不计入成本。

2.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的注意事项。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取得的股息或红利收入计入投资收益,这与企业所得税法中第六条的规定相符,应以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作为收入总额,计入当期收入,而会计上也将这部分投资收益计入利润总额,在计算所得税时也作为应纳税所得额进行征税。但此处要注意到《企业所得税法》中的第二十六条规定,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从居民企业取得的与该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不包括连续持有居民企业公开发行并上市流通的股票不足12个月而取得的投资收益)为免税收入。依据该规定,企业间相互持有股票而产生的投资收益,若持有时间超过12个月,则该部分投资收益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是允许税前扣除的。

例1的第3步中涉及的投资收益系居民企业间股息收益,且持有时间超过12个月,因此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根据税法的免税规定,企业可将这部分的免税股息收益从应纳税所得额中调减18 000元。

3.处置时需注意的事项。长期股权投资处置时会涉及投资收益。《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七十一条规定:“企业在转让或处置投资资产时,投资资产的成本准许扣除”,企业取得财产转让收入均应一次性计入确认收入的年度,并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即转让时是按转让所得计征所得的,转让所得为转让收入扣除为取得该股权所发生的成本。这个规定与会计上的规定相符。税法上所定义的转让所得即为会计上的“处置价款扣除其成本”。会计上将其计入投资收益,即计入应纳税所得额,与税法规定相符,即例1中的第5步不需要进行纳税调整。

此例题从税法的角度看,2012年其应纳税所得额为22 800元,与会计上的应纳税所得额30 800元相比,少了18 000元,这18 000元,就是税法上可以税前扣除的那部分免税收入。

4.其他需注意事项。例1中没有涉及长期股权投资的损失,对于长期股权投资损失确认的条件及方法、会计与税法的规定基本相同。《小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当损失实际发生时,计入营业外支出。税法规定,企业对外进行权益性投资所发生的损失,在经确认的损失发生年度,作为企业损失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一次性扣除,两者均规定该损失在实际发生时可税前扣除,规定一致。但企业在实际应用时,要注意满足损失确定条件的损失才可税前扣除,且该损失必须要按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后方能在税前扣除。

三、长期债券投资的会计处理及应注意的纳税调整事项

(一)长期债券投资日常核算的主要会计处理

例2:Z公司于2012年1月1日,自市场上购入N公司于当日发行的2年期债券一批作为长期投资,债券面值为100 000元,票面利率为5%,到期后一次性还本付息,公司共计支付103 000元。2013年1月1日,Z公司将该债券出售,取得收入110 000元,款项均用银行存款支付。相关账务处理如下(金额单位为元):

1.2012年1月1日购入该债券时,用成本计价,面值与溢折价分别核算。借:长期债券投资―面值100 000、长期债券投资―溢折价3 000;贷:银行存款103 000。

2.2012年12月31日为资产负债表日,该债券为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债券,会计上规定,对此类债券应在资产负债表日计息。根据权责发生制,这部分利息应计入当期的投资收益。小企业对该类债券计息时只用合同利率法,不涉及实际利率法。应计利息为5 000元,则借:长期债券投资―应计利息5 000;贷:投资收益5 000。

会计处理上,对有溢折价的债券,在资产负债表日应按直线法摊销溢折价,摊销额计入投资收益。当期应摊销溢折价=3 000÷2=1 500(元)。借:投资收益1 500;贷:长期债券投资―溢折价1 500。会计上,该项投资导致2012年发生应纳税所得额3 500元(5 000―1 500)。

3.2013年1月1日,处置该债券,结转债券的成本,差额计入投资收益。借:银行存款110 000;贷:长期债券投资―面值100 000、长期债券投资―溢折价1 500、长期债券投资―应计利息5 000、投资收益3 500。2013年发生应纳税所得额为3 500元。

(二)应注意的纳税调整事项

1.长期债券投资取得时。《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七十一条规定:企业对进行权益性投资和债权性投资形成的资产,按以下方法确定成本:(1)通过支付现金方式取得的投资资产,以购买价款为成本;(2)通过支付现金以外的方式取得的投资资产,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成本。会计上入账时对长期债券投资按购买价款和相关税费作为成本入账,分别面值和溢折价两个明细入账,其总体思路与税法一致,一般不存在纳税调整事项。

2.债券持有期间的资产负债表日应注意的事项。会计上一般在资产负债表日计息,所计利息计入当期损益。税法中规定对于利息收入,应按照合同约定的债务人应付利息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例2在选取时特意选取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的债券进行讲解,因该类债券在会计核算时要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计息,将利息计入当期的投资收益;而按税法规定,此类债券则应在到期收到利息时才可确认投资收益,两者存在需纳税调整项目。针对本题,2012年12月31日,会计上确认利息收益的5 000元税法上不理会,故企业应调减2012年应纳税所得额5 000元。同时,对于会计上的溢折价的摊销,税法上是不承认的,对于例2中2012年资产负债表日对溢折价摊销的1 500元,会计上已计入当期投资收益的借方,税法不允许税前扣除,即税法上2012年应纳税所得额为0,因此应调增当期应纳税所得额1 500元。故2012年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3 500元(5 000-1 500)。

3.债券处置时需注意的事项。税法中处置财产的转让收入应以转让所得计入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转让所得即转让收入扣减相关的成本核算,即以处置净额进行处理。会计上对债券类投资的处置规定,按收回债券的本金或本息与债券的账面余额之间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而债券折账面余额包括面值、溢折价、应计利息等明细科目,税法上与会计上对溢折价与应计利息的核算则有可能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处置债券时税法与会计存在应纳税所得额的调整项目。例2第3步中2013年的会计收益为3 500元,而税法确认的处置收益应为处置收入扣除相关成本核算后的7 000元(110 000-103 000)。因此,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会计应调增3 500元(7 000-3 500)。从债券的整个存续期间来看,税法上的应纳税所得额为7 000元(110 000-103 000),会计上的应纳税所得额为7 000元(5 000-1 500+3 500),两者总的应纳税所得额相同,但具体到每个会计年度,其应纳所得额却不尽相同,需分别进行调整。

4.其他需注意事项。(1)长期债券投资损失。会计上规定长期债券损失于实际发生时计入营业外支出,与税法规定基本一致,但应注意在进行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对小企业长期债券投资损失需区分清单申报还是专项申报,需采用不同的方式申报所得税税前扣除。且损失必须满足税法规定的条件才允许税前扣除。(2)注意免税收入的适用范围。《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对于小企业持有的国债利息收入及取得的2009年、2010年、2011年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利息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对小企业持有的2011―2013年发行的中国铁路建设债券所取得的利息收入,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对于上述债券的投资收益,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应注意调减。

四、总结

本文通过例题对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债券投资的日常会计核算及核算时涉及的所得税调整项目进行了简单阐述,企业的业务千变万化,受篇幅及水平所限,本文仅对小企业长期投资中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了分析,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作者为讲师、会计师)

篇8

[例1]母公司于1月1日购入子公司同日发行的全部债券,债券面值100万元,期限5年,发行价110万元,票面利率10%。当年末合并会计报表工作底稿(单位:万元)编制如下:

1)母公司与子公司各自的会计处理:(略)

2)母公司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抵销分录如下:

①长期债权投资与应付债券的抵销

借:应付债券118万分录(1)

贷:长期债权投资118万

②内部利息收入与利息费用(含溢折价摊销)的抵销

借:投资收益8万分录(2)

贷:财务费用8万

报表项目投资前投资当年集团

合计抵销分录集团

合并

母公司子公司母公司子公司借方贷方

银行存款20090110200200

长期债权投资1181181180

应付债券1181181180

财务费用8880

投资收益8880

未分配利润8-80880

对于集团而言,由于本次内部交易并未产生实质上的费用,故而合并结果与投资之前母公司的财务状况是一致的。因为对于集团而言,上述债券的发行与认购只是一种集团内部的资金划拨而已,不可能产生集团的利息收入和利息费用。但实际工作中,公司发行或认购债券是有交易费用的,上述情形只是一种被抽象化、理想化的结果。

二、涉及交易费用时的合并处理

[例2]假设母公司与子公司在本次交易中分别产生了相当于债券面值5%的交易费用,其他数据承[例1]。

报表项目投资当年集团

合计抵销分录集团

合并

母公司子公司借方贷方

银行存款85105190190

长期债权投资1221221220

应付债券1181181180

财务费用131385

投资收益7712-5

未分配利润7-13-6128-10

1)母公司与子公司各自的会计处理(略)

2)母公司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抵销分录如下:

①长期债权投资与应付债券的抵销

借:应付债券118万分录(3)

投资收益4万

贷:长期债权投资122万

②内部利息收入与利息费用(含溢折价摊销)的抵销:

借:投资收益8万分录(4)

贷:财务费用8万

由于母公司确认的投资收益与子公司确认的财务费用并不相等,那么我们是如何确定抵销分录(4)中的金额呢?这就需要确定哪些交易是内部交易事项。在本例中,就是母公司确认的债券投资利息收入及摊销的债券投资溢价所产生的投资收益与子公司确认的应付债券利息费用及摊销应付债券溢价所确认的财务费用,即应抵销的投资收益(利息收入-溢价摊销)=应抵销的财务费用=(利息费用-溢价摊销)=10-2=8万元,故分录(4)中的金额应为8万元。

在合并结果中,财务费用为5万元,就是子公司的融资交易费;投资收益为-5万元,就是母公司的投资交易费用,这两项费用对于集团而言,都是实实在在发生了的费用,这也间接证明了合并结果的正确性。同时,合并结果还隐含地表明,对于母公司的交易费用,在合并过程中被费用化了。而按现行会计制度,母公司可将该笔费用作为投资的成本,进行分期摊销。

三、连续编制合并报表时的合并处理

[例3]第二年,母、子公司分别计提债券利息及摊销债券溢价,其他数据承[例2]。

报表项目第二年集团

合计抵销分录集团

合并

母公司子公司借方贷方

长期债权投资1291291290

应付债券1261261260

财务费用8880

投资收益77810

未分配利润7-8-1890

年初未分配利润7-13-64-10

1)母公司与子公司各自的会计处理(略)

2)母公司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抵销分录如下:

①长期债权投资与应付债券的抵销

借:应付债券126万分录(5)

年初未分配利润3万

贷:长期债权投资129万

由于截止本年末,母公司的个别会计报表中的长期债权投资仍含有尚未摊销完的债券费用3万元。而从上年的合并结果我们知道,长期债权投资的债券费用在上年已经被全部费用化、确认为投资收益。所以,本年末应抵销长期债权投资中所包含的债券费用3万元、并冲减年初未分配利润。

②抵销本年度母公司摊销的债券费用

借:年初未分配利润1万

贷:投资收益1万

因为本年度母公司按直线法摊销了1万元的债券费用、并将其计入了投资收益(借方),而这部分债券费用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已于上一年度被费用化、计入了上一年度的投资收益。所以,在本年合并时应予以抵销。

③内部利息收入与利息费用(含溢折价摊销)的抵销:同分录(2)

篇9

【中图】F234.4F235.2

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在2016年8月1日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修订)》(征求意见稿)中,持有至到期投资属于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我国会计准则要求对持有至到期投资采用摊余成本计量,并采用实际利率法确认投资收益。持有至到期投资发生减值的,应当计提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收益。理解和掌握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处理需要从经济实质的视角对其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含义

投资(investment)是指某一经济主体在当期投入一定的资金,以期在可预见的未来获取收益的经济行为。从广义上看,投资分为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企业将资金投入企业内部,购置厂房、设备等扩大生产规模,以期在未来赚取更多的利润,属于对内投资。企业将资金投入到本企业以外的经济主体,如购入其他企业发行的的债券、股票等以期获得收益的投资属于对外投资。而狭义的投资仅指对外投资。对外投资按照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享有的权益的性质,可以分为债权性投资和股权性投资。债权性投资是指投资者享有被投资企业的债权人权益,即要求被投资企业按期还本付息的权利,主要是债券投资。股权性投资是指投资者享有被投资企业的所有者权益,有参与被投资企业利润的分配和剩余财产分配的权利,包括股票投资和直接投资。股权性投资不存在固定的到期日,且其未来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不属于持有至到期投资,一般根据对被投资企业的影响程度和持股目的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或长期股权投资(能够对被投资企业控制、共同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债券投资以买卖赚取差价为目的的,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准备而且有能力持有至到期的,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其他债券投资,一般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衍生金融工具(远期、期货、期权和互换等),由于其未来收益具有不确定性,既可能形成一项金融资产,也可能形成一项金融负债,不能确认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企业购入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其价值由债券本身的价值和转换权的价值组成。债券本身的价值是该债券未来可收回的本息的折现值,转换权的价值则取决于行权日被投资企业股票的市场价格与行权价格的差额。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可收回金额不固定且不能经计算确定,一般应当根据持有目的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二、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与投资收益

持有至到期投资应当采用摊余成本计量,后续计量采用实际利率法确认投资收益。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仅就摊余成本的计算进行了规定,但并未说明其经济含义。从计算结果看,摊余成本是持有至到期投资账户借方余额减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账户贷方余额。而从经济实质来看,摊余成本是持有至到期投资未来现金流量(可收回金额)的现值。在不考虑减值的情况下,摊余成本的实质是企业的实际投资成本。投资收益的实质是企业对外投资所形成的实际回报。

例1:甲企业2016年1月1日以银行存款11 070元购入M公司当日发行的面值为10 000元,期限3年,票面利率10%,年末付息到期还本的债券,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在上例中,企业投入的本金是11 070元,其未来现金流量为M公司到期偿还的成本(面值)10 000元和每年的利息1 000,共计13 000元,3年共赚取了13 000-11 070=1 930元。按照权责发生制,1 930元应当确认为3年的投资收益,每年的投资收益应当是当年实际的投资额乘以投资回报率。投资回报率是该投资的内含报酬率,假定为x,则

11 070=1 000/(1+x)+1 000/(1+x)2+1 000/(1+x)3+ 10 000/(1+x)3

通过查年金现值系数表与复利现值系数表,可计算求得x=6%

第一年企业的实际投资额(摊余成本)为11 070元,投资收益为11 070×6%=664.20元。

第一年末M公司支付的利息1 000元除第一年甲企业的投资收益664.20元外剩余的335.80元是归还甲企业的投资额。因而第二年企业的实际投资额(摊余成本)为11 070-335.80=10 734.20元,投资收益10 734.20×6%=644.05元。

第二年末M公司支付的利息1 000元除第二年甲企业的投资收益644.05元外剩余的355.95元是归还甲企业的投资额。因而第三年企业的实际投资额(摊余成本)为10 734.20-355.95=10 378.25元,投资收益10 378.25×6%=622.70元。甲企业三年确认的投资收益共计为664.20+644.05+622.70= 1 930.95元,三年归还的投资额为企业购年买债券的资金花费高于面值部分11 070-10 000=1070元,误差0.95元为计算过程中的误差所致。尾差一般留在最后一年,因此甲企业第三年应确认的投资收益为1 930-664.20-644.05=621.75元。相应的会计处理如下。

1.购入时: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0000――利息调整1070

贷:银行存款11070

2.2016年末:

借:应收利息1000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335.80

投资收益664.20

3.2017年末:

借:应收利息100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355.95

投资收益644.05

4.2018年末:

借:应收利息100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378.25

投资收益621.75

5.每期收到利息时:

借:银行存款1000

贷:应收利息1000

6.到期收回本金:

借:银行存款1000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0000

在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核算中,持有至到期投资一般应当设置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三个明细科目。“成本”反映的是债券的面值,即债券到期时投资者归还的本金,而不是实际的投资成本。实际的投资成本是“成本”加或减“利息调整”,在没有减值的情况下,实际的投资成本即摊余成本。“利息调整”初始计量反映债券的溢价或折价加手续费,在其后续计量过程中要进行摊销。溢价发行中的摊销额为企业应收取的利息扣除投资收益后的数额,即债券发行方归还的投资成本。折价发行的摊销额为企业应确认的投资收益减去应收取的利息,即债券持有者新形成的投资成本。“应计利息”反映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在持有期期间的利息。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分期付息的债券,期末计息时已到付息期,属于流动资产,计入“应收利息”。对于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期末计息时未到付息期,每期利息随本金一并收取,属于非流动资产,计入“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

三、票面利率、市场利率与实际利率

票面利率是债券上标明的利率,即合同利率,是每期计算债券利息所采用的利率。企业每期确认的应收利息=面值×票面利率。

市场利率是资金市场上资金供求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利率。面值是决定债券发行价格的基本因素,而市场利率与票面利率的关系决定着债券最终的发行价格。票面利率高于市场利率的情况下,债券发行价格将高于面值,即溢价发行,以降低债券发行方的实际利息支出。而票面利率低于市场利率时,债券发行方为了将债券发行出去,不得不把发行价格降至面值以下,即折价发行。

实际利率是投资者得到利息回报的真实利率,投资回报率。对债券持有者而言,在没有手续费的情况下,实际利率等于市场利率。而存在手续费的的情况下,实际利率将低于市场利率。

例2:甲企业2016年1月1日购入N公司当日发行的面值为10 000元,期限3年,票面利率4%,年末付息到期还本的债券,购入时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

在上例中,假定市场利率为6%,则债券的发行价格应当为P=400/(1+6%)+400/(1+6%)2+400/(1+ 6%)3+10 000/(1+6%)3=9 465.40元。

假定甲企业购入该债券需要另支付手续费24.60元,则甲企业的实际投资成本为9 465.40+ 24.60=9 490元,未来的可收回金额为10 000+400×3=11 200元,三年的投资回报共计11 200-9 490= 1 710元。假定甲企业投资回报率为x,则:

通过查年金现值系数表与复利现值系数表,并运用插入法可计算求得x=5.9%,该投资回报率即为实际利率。

四、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重分类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因持有意图或能力发生改变,使某项投资不再适合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应当将其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并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的实质是该项投资由于经济形势的变化如企业缺乏资金,没有证据能够证明其有能力持有至到期或因对市场利率预期走高、企业偿债能力发生变化等原因导致企业不再准备将该投资持有至到期,从而不符合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条件而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五、建议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在与国际趋同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在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核算中应当遵循明晰性原则的要求,并更加注重经济业务的实质。建议将“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科目修订为“持有至到期投资――面值”,以区分债券到期发行方所归还的本与购入方实际投入的本,更有利于会计人员的理解和运用。建议将“投资收益”科目修订为“投资损益”,借方登记发生的投资损失,贷方登记实现的投资收益。建议将“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修改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已减值”,这样有利于持有至到期投资明细账的设置和运用。持有至到期投资明细账可以采用借方多栏式,设置“面值”、“利息调整”、“应计利息”、“已减值”专栏,其合计反映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

篇10

②母公司收到或有权收到子公司宣告分配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时,相应减少投资的帐面价值;

③投资发生时,投资成本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帐面价值中母公司应享有份额的差额(我国投资准则中称为股权投资差额),母公司应在一定的期限内进行摊销;

④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发生的内部交易的未实现损益应按投资比例加以抵销,相互间所发生的债券赎回业务的推定损益应予确认。一般而言,只按上述①②进行会计处理称为简单权益法,而对上述四个方面的内容都加以处理则称为复杂权益法,亦称完全权益法。我国投资准则对权益法的要求是进行上述第①②③项核算,对第四项不予考虑。要明确权益法究竟应包括哪些核算内容,必须对权益法所反映的会计主体有明确的界定。

一、权益法所反映的会计主体的再认识

一个独立个体一般就是一个会计主体,但在特定情况下,为强调实质,会计主体也可超出法律主体的范围。当投资对被投资单位的经营方针、财务决策、利润分配政策等施加重大,形成母公司与子公司(附属公司)的经济关系时,母公司经济活动实际上已超过自身的法律主体范围,子公司的经济活动则属于母公司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权益法下,会计主体反映的就是这一经济主体的概念,而非法律主体,母公司投资收益的核算将其在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享有的份额所产生的收益机为同一会计主体的内容。

二、长期股权投资差额的摊销

母公司以货币或其他资产对外投资,取得子公司一定份额的股权,投资成本与所获得的子公司相应股份的净资产帐面价值存在一定差额。该差额的摊销与否对投资企业的投资收益和净利润产生影响。权益法下,母公司强调的会计主体包括子公司中应享有的份额,长期投资以获得时的公允价值入账,该项经济资源所产生的投资收益也必须与投资成本相匹配。而子公司各期所确认的收益是按原有成本的摊销出来的收益,母公司如果以该收益为基础按持股比例计算出投资收益,显然与其投资成本不配比,歪曲了投资收益的真实价值。因此,为正确计量母公司各期的投资收益,必须将股权投资差额分期摊销。投资准则规定,合同规定了投资期限的,按合同规定的投资期限摊销;合同没有规定投资期限的,投资成本超过应享有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一般按不超过十年的期限摊销,投资成本低于应享有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一般按不低于十年的期限摊销。可见,由于股权投资差额的借项在未来期间形成利润的抵减因素,摊销期限规定最高值,投资收益的抵减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而股权投资差额贷项在未来期间形成收益,摊销期限规定最低值,投资收益的增加在校长时间内完成,这也是谨慎性原则在我国具体会计准则中的表现。

三、内部交易未实现损益的抵销及债券赎回业务推定损益的确认

在权益法下,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母公司部分为母公司的一个内部经济实体,子公司的其他股东权益部分则为母公司的一个外部经济实体,母子公司之间发生的业务往来按投资比例视为与两个经济实体进行交易,第一个实体为母公司的一个内部单位,各期所有未实现的损益均应全部抵销;第二个实体为独立的外部经济单位,也就不存在任何抵销事项。对债券赎回引起的推定损益确认,道理同样如此。

长期投资的内部交易的抵销,与合并报表编制的抵销有相似之处,但它只涉及有关未实现损益的抵销及债券赎回业务的推定损益的确认,而与相互间债权债务的抵销无关。

l.母子公司之间存货购销业务来实现损益的抵销。在母子公司相互销售存货的情况下,存货来最终出售给第三方之前,销售业务中所确认的收益实际上含有一部分未实现损益,期未核算时必须对投资收益与长期投资帐户加以抵销。举例如下:

例1: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投资比例为50%,某一会计期间,母公司向子公司销售存货,销售收入为1200元。销售成本为1000元。该批存货子公司当期对外销售一半,获得销售收入750元,期末存货帐户中该批在货的成本为600)元。这笔业务中,母公司因存货铝售确认的销售利润为200元(1200-1000),子公司当期确认收益150元(750-600),母公司享有的投资收益为75元(150×50%),简单权益法下母公司由于该笔业务实现净利润275元(200+75)。实际上,母公司当期确认的销售利润200元中,由于该批存货在子公司中并未完全对外销售,不能满足销售收入确认的实现原则,因此在复杂权益法下,必须对该部分未实现的损益加以抵销。该笔业务全部未实现的收益为100元,母公司投资比例为50%,因此应抵销的投资收益应为50元,会计分录为:借:投资收益50元;贷:长期投资50元。下一会计期间,如果该笔存货已对外销售,则母公司应补计上期未确认的销售收益,会计分录为:借:长期投资刘元;贷:投资收益50元。

2.内部计提坏帐费用的抵销。期末一般按一定的百分比对应收帐款余额计提坏帐准备,对于母子公司之间的应收应付款业务,该部分计提的坏帐难备,在权益法下并非母公司真正的费用支出,各期期末应对该计提的坏帐费用按投资比例加以抵销。举例如下:

例2: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投资比例为50%,某期间母子公司发生的应收应付帐款中,期末母公司的内部应收帐款余额为1000元,按5%的比例提取坏帐准备50元,则期末应抵销的投资收益为万元 (5×50%),分录为:借:长期投资万元;贷:投资收益25元。

3.长期资产内部交易未实现损益的抵销。长期资产的内部交易分为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的内部交易,在购买方未将长期资产摊销完毕或作为存货出售给第三方之前,销售方确认的损益中所包含的未实现损益部分应按投资比例进行批销。举例如下:

例3:母公司某年年初向子公司出售一项固定资产,成本为1000元,收入为1200元,固定资产估计使用寿命为10年,母公司占干公司的投资比例为25%。该笔业务中,固定资产转让时母公司确认收益200元,在复杂权益法的会计主体观下,该项收益的25%份额(50元)实际上为母公司自身的内部交易所产生,必须随子公司各期计提的折旧费比例而分期确定,如果子公司采取直线折旧法,则母公司各期确认的收益为5元。销售当期,母公司确认的200元收益中,75%份额已经实现,而25%份额为未实现的部分。会计分录为:借:投资收益50元;贷:长期投资50元。同时第一期期未确认已实现的收益部分,会计分录为:借:长期投资5元;贷:投资收益5元。在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内,以后各期分别确认5元的投资收益。

4.债券业务推定损益的确认。复杂权益法下,母公司(或子公司)从市场上购买子公司(或母公司)发行在外的债券时产生的推定债券赎回损益应按投资比例加以确认。举例如下:

例4:母公司向外发行债券,债券票面价值为100元,某期期初,该债券每一单位的折价余额为5元,子公司以110元的价格从市场上购买一个单位的母公司债券。债券的票面利率为10%,剩余发行时间为5年,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投资比例为50%。对母公司股东来说,该笔债券赎回业务实际是发生了7.5元[l10-100+ 5) x 50%〕的赎回损失。由于母公司当期确认财务费用为11元(10元应付利息加1元折价摊销),于公司当期确认债券投资收益为百元(10元应收利息减2元债券投资摊销),两者相抵后余额的50%为1.5元,因此,在复杂权益法下,母公司期末应补记确认的投资损失为6元(7.5-1.5),也即期末母公司应付债券的帐面价值96元与子公司债券投资帐面价值108元差额的50%,会计分录为:借:投资收益6元;贷:长期投资6元。在债券赎回的后续期间,母公司各期确认利息费用11元,子公司各期确认债券投资收益8元,两者差额的50%是由于母子公司的计价不同而产生的,实际上在债券赎回期间母公司已经确认为赎回损益,因此在后续期间该差额必须加以抵销。会计分录为:借:长期投资1.5元;贷:投资收益1.5元。

篇11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0009902

债券投资因其收益相对稳定、安全性高、流通性强,而广为稳健投资者所欢迎。在会计处理中,债券的溢价、折价的摊销是债券投资核算的难点。由于债券溢、折价的存在,导致企业每期应计利息收人与实际利息收益不相等,从而债券投资溢、折价的摊销,易被误认为投资收益得以增加或减少的原因。

长期债券投资,是投资报酬约定在先,然后才发行的,债券的发行总会经历一定的时间,资金的供求是时刻都在变动的,所以才会出现票面利率与实际利率不等的情况发生,然而协议是约束双方当事人的一种合同。我们在经济活动中,是根据市场的变动来调整投资策略的,正常情况下,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总是希望获取最大的报酬。显而易见,投资企业是按照事先约定好的报酬标准来计算利息的(应收利息=票面利率×票面面值),而投资收益的实际取得是根据市场上的公允价标准来计算收益的(投资收益=实际出资金额×市场的实际利率),差额部分作为债券溢、折价即利息调整来处理。在资本市场中,由于企业债券具有节税功能,资金成本相对低等特点,并可为债券发行企业提供财务杠杆收益,因此,债券发行已成为成长性良好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方式之一。

1 企业会计准则对长期债券投资的规定

(1)企业会计准则对长期债券投资使用核算科目及明细科目:资产类科目“持有至到期投资”(下设“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三个二级科目)、“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应收利息”;损益类科目“资产减值损失”。

(2)企业会计准则对长期债券投资的成本确定:按照债券的票面价值借记成本“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按照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和相关税费贷记“银行存款”,按照其差额借记或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已到付息期但尚末领取的债券利息借记“应收利息”。

(3)企业长期债券投资在持有期间,在债务人应付利息日,按照分期付息、一次还本的长期债券投资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收入,借记“应收利息”科目(票面利率×面值),借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贷记“投资收益”科目(实际利率×摊余成本)。

企业长期债券投资在持有期间,长期债券投资存在重分类的问题,借记“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重分类日公允价值),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账面价值),贷记“资本公积”(差额);长期债券投资在资产负债表日,发生减值时,计提减值准备,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企业长期债券投资在持有期间,对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利息调整在债券的存续期间内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长期债券投资存在重分类的问题,长期债券投资在资产负债表日,计提减值。

(4)企业处置或到期收回长期债券投资,应当按照实际取得的价款或收回的债券本金(或利息),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借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按照其差额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科目。

2 企业会计准则对长期债券投资的会计核算案例分析

2009年1月1日,红华公司支付200万元(含交易费用)从深圳证券交易所购入T公司同日发行的5年期债券150000份,面值210万元,票面利率5%,于年末支付本年利息(即210×5%=10.5万元),本金最后一次偿还。实际利率为10%。

(1)2010年12月31日,有客观证据表明T公司发生严重的财务困难,红华公司据此认定T公司的债券发生了减值,并预期2011年12月31日将收到利息10.5万元,2012年12月31日将收到利息10.5万元,但2013年12月31日将收到本金150万元。

(2)2011年12月31日收到T公司支付的利息10.5万元。2012年12月31日收到T公司支付的利息10.5万元,并且有客观证据表明T公司财务状况显著,T公司的偿债能力有所恢复,估计2013年12月31日收到利息10.5万元,本金180万元。

(3)2013年12月31日收到T公司支付的利息12.5万元,本金180万元。

解析:①2009年1月1日,购入债券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250

贷:银行存款 2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50

②2009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

借:应收利息 12.5(250×5%)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7.5

贷:投资收益 20(200×10%)

③2009年12月31日,收到票面利息(以后年度实际收到利息略)

借:银行存款 12.5

贷:应收利息 12.5

④2010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计提减值)

确认利息收入

借:应收利息 12.5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8.25

贷:投资收益 20.75〔(200+7.5)×10%〕

确认减值损失

摊余成本=200+7.5+8.25=215.75万元

现值=12.5×(P/F,10%,1)+12.5×(P/F,10%,2)+150×(P/F,10%,3)=134.34万元

确认减值损失=215.75-134.34=81.41万元

借:资产减值损失 81.41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81.41

⑤2011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

借:应收利息 12.5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0.93

贷:投资收益 13.43(134.34×10%)

⑥2012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

借:应收利息 12.5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1.03

贷:投资收益 13.53(135.27×10%)

转回计提减值准备

2012年12月31日预计的现金流量现值=(200+125)/(1+10%)=193.18万元

2012年12月31日转回前的账面面价值=135.27+103=136.30万元

所以应转回计提减值准备金额=193.18-136.30=5506万元

2012年12月31日,确认公司债券投资减值损失转回额56.88万元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56.88

贷:资产减值损失 56.88

⑦2013年12月31日,确认利息收入及收回本金

借:应收利息 12.5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6.64

贷:投资收益 19.31

借:银行存款 12.5

贷:应收利息 12.5

借:银行存款 18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5.47

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24.53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210

对企业损益累计影响=20+20.75-81.41+13.43+13.53+56.88+19.31=62.5万元

3 对持有到期投资的利息调整在债券的存续期间内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的原理

新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债券溢、折价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实际利率法是按实际利率和债券的期初摊余成本确定债券的实际利息费用(或收益),再按其与债券票面利息费用(或收益)的差额确定当期债券溢、折价摊销金额的方法。实际利率法摊销债券溢、折价的几个核心问题:债券溢折价的形成、债券实际利率的确定、债券溢、折价的摊销以及债券溢折价摊销的会计核算等内容。并从发行债券企业和购买债券企业的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债券发行价格主要因债券的票面利率(或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或市场利率)的。当债券票面利率高于实际利率,表明债券发行单位实际应按票面利率支付的利息将高于按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发行单位应按高于债券票面价值的价格发行,即溢价发行。溢价发行对于发行单位而言,是为以后多付利息而事先得到的补偿;对投资者而言,是为以后多得利息而事先付出的代价。如果债券的票面利率低于市场利率,表明债券发行单位实际应按票面利率支付的利息将低于按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发行单位应按低于债券票面价值的价格发行,即折价发行。折价发行对于发行单位而言,是为以后多付利息而事先给予投资方的补偿;对投资者而言,是为以后少得利息而事先获得的报酬。

通过对上述经济业务的分析,以期能帮助财会人员更好理解和掌握长期债券投资的会计处理。

参考文献

篇12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6104

持有至到期投资仅指符合条件的债券投资,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既包括股票投资,也包括债券投资。本文从持有至到期投资与可供出售的债券投资账务处理环节出发,对它们的核算过程进行详细论述。

1持有至到期投资与可供出售债券投资核算流程对比

11初始计量对比

111购入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务处理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面值)

应收利息(已到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分期付息债券)

或: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未到期利息,到期一次付息债券)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倒挤差额,也可能在贷方)

贷:银行存款等(买价+交易费用)

112购入可供出售债券投资的账务处理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面值)

应收利息(已到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分期付息债券)

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计利息(未到期利息,到期一次付息债券)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倒挤差额,也可能在贷方)

贷:银行存款等(买价+交易费用)

可见,可供出售债券投资在取得时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处理相同。

12后续计量对比

121持有至到期投资期末计息时的账务处理

(1)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投资计息时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票面利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

贷:投资收益(实际利息)=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贷或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倒推差额)

(2)分期付息,到期还本的债券投资计息时

借:应收利息(票面利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

贷:投资收益(实际利息)

贷或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差额)

(3)收到利息时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利息

122可供出售债券投资期末计息时的账务处理

(1)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投资计息时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计利息(票面利息,到期一次付息)

贷:投资收益(实际利息)

贷或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差额)

(2)分期付息,到期还本的债券投资计息时

借:应收利息(票面利息,分期付息)

贷:投资收益(实际利息)

贷或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差额)

(3)收到利息时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利息

可见,可供出售债券在期末计息、收到利息时,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处理相同。

123持有至到期投资到期收回时

(1)一次还本付息债券投资

借:银行存款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应计利息

(2)分期付息,到期还本债券投资

借:银行存款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124可供出售债券期末公允价值变动时

(1)公允价值>账面价值,即涨价,则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贷:其他综合收益

(2)公允价值

借:其他综合收益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持有至到期投资,应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而可供出售的债券投资则是按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所以可供出售债券投资在资产负债表日有公允价值变动的分录,而持有至到期投资没有。

13关于减值的对比

131持有至到期投资发生减值时的账务处理

借:资产减值损失(账面价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132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恢复时的账务处理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贷:资产减值损失

注:转回金额不得超过原确认的减值损失;转回后账面价值不得超过假定不计提减值的摊余成本。

133可供出售债券发生减值时的账务处理

借:资产减值损失(二者之和)

贷:其他综合收益(累计跌价,正常波动)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减值金额)

跌价,是指金融资产在证券市场中正常的价格波动,通常是暂时性(6个月内)的、可恢复的、小幅(跌幅20%以下)的跌价;发生减值,是指非暂时性的、难以恢复的、大幅的贬值。只有出现了减值的客观证据,才能判断为减值。

在某个时点,“跌价”与“减值”只可能出现其中之一,二者不可能同时出现。

134可供出售债券减值转回时的账务处理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贷:资产减值损失

14持有至到期投资处置与可供出售债券投资处置时的账务处理

141持有至到期投资出售时的账务处理

借:银行存款(实际收到金额)

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已计提的减值准备)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

贷或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贷或借:投资收益(差额)

142可供出售债券投资出售时的账务处理

借:银行存款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应计利息

借或贷:―利息调整

借或贷:―公允价值变动

借或贷:投资收益

同时,借:其他综合收益

贷:投资收益

或:做相反分录。

2持有至到期投资与可供出售债券投资核算实例

21持有至到期投资核算实例

2013年年初,甲公司购买了一项债券,剩余年限5年,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买价90万元,另付交易费用5万元,该债券面值为100万元,票面利率为4%,实际利率为516%,每年末付息,到期还本。2013年年末该债券投资的可收回金额为955万元,2014年年末债券投资的可收回价值为965万元,2015年年初甲公司出售此债券,卖价98万元,交易费用11万元。要求:根据题意做出一系列会计分录。

(1)2013年年初购入该债券时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00

贷:银行存款95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5

(2)2013年12月31日计息

借:应收利息4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09

贷:投资收益49(95×516%≈49)

收到利息时:

借:银行存款4

贷:应收利息4

账面价值为100-5+09=959,大于可收回金额955,应计提减值准备:

借:资产减值损失04(959-955)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04

(3)2014年12月31日计息

借:应收利息4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093

贷:投资收益493(955×516%≈49278)

注:计提完减值准备后,摊余成本下降,此时摊余成本等于可收回金额。

收到利息时:

借:银行存款4

贷:应收利息4

账面价值100-5+09-04+093=9643,小于可收回金额965,应冲减减值准备: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007(965-9643)

贷:资产减值损失007

(4)2015年1月1日处置投资时

借:银行存款(98-11)969

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04-007)033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5-09-093)317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00

投资收益(969-965)04

22可供出售债券投资核算实例

2012年1月1日,A公司从证券市场上购入B公司于2011年1月1日发行的5年期债券,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面值为2000万元,票面年利率为5%,实际利率为4%,每年1月5日支付上年度的利息,到期日一次归还本金和最后一次利息。实际支付价款为217260万元,假定按年计提利息。

2012年12月31日,该债券的公允价值为2040万元。

2013年12月31日,该债券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为2000万元并将继续下降。

2014年12月31日,该债券的公允价值回升至2010万元。

2015年1月20日,A公司将该债券全部出售,收到款项1990万元存入银行。

要求:编制A公司从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1月20日上述有关业务的会计分录。

(1)2012年1月1日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2000

应收利息100(2000×5%)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7260

贷:银行存款21726

(2)2012年1月5日

借:银行存款100

贷:应收利息100

(3)2012年12月31日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2000+7260)×4%=829(万元)

借:应收利息100

贷:投资收益829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171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面价值=2000+7260-171=20555(万元),公允价值为2040万元,应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失=20555-2040=155(万元)

借:其他综合收益155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155

(4)2013年1月5日

借:银行存款100

贷:应收利息100

(5)2013年12月31日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2000+7260-171)×4%=8222(万元),注意这里不考虑2012年年末的公允价值暂时性变动。

借:应收利息100

贷:投资收益8222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1778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面价值=20555-155-1778=202222(万元),公允价值为2000万元,由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会持续下降,所以公允价值变动=202222-2000=2222(万元),并将原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累计损失转出:

借:资产减值损失3772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2222

其他综合收益155

(6)2014年1月5日

借:银行存款100

贷:应收利息100

(7)2014年12月31日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2000+7260-171-1778-3772)×4%=2000×4%=80(万元)

借:应收利息100

贷:投资收益8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2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面价值=202222-2222-20=1980(万元),公允价值为2010万元,应该转回原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2010-1980=30(万元)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30

贷:资产减值损失30

(8)2015年1月5日

借:银行存款100

贷:应收利息100

(9)2015年1月20日

借:银行存款199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772(155+2222-30)

投资收益2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200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1772(726-171-1778-20)

3结论

当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债券时,会同时存在计算公允价值变动和摊余成本,我们就要分清楚计算的时机,当计算公允价值变动额时需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比较,若用公允价值和摊余成本比较就是错误的,账面价值需要考虑公允价值变动。在计算摊余成本时,不考虑暂时性的公允价值变动,但要考虑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的减值损失。

参考文献:

篇13

一、美国上市财产保险公司的投资概况

目前,世界各国的保险公司大都采用多种保险投资方式。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把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分为五类:即房地产、抵押贷款、股份、固定收益债券、抵押贷款以外的贷款和其他投资方式等。灵活多样的投资方式,使得不同的保险公司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选择投资方式,按照收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要求和原则对保险基金进行投资组合。

在投资多样化的前提下,各国政府为了保证保险资金的安全性,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对各种投资方式设定了严格的投资比例,美国在这方面的限制更加严格(详见表1)。

以美国纽约州为例,纽约州保险法规定保险公司的股票及债券投资不得超过总投资的20%,房地产投资不得超过10%,海外投资也不得超过10%。由于寿险和非寿险资金来源不同,它们对于流动性、收益性和风险承受能力的要求不同,投资结构也不相同。寿险资金由于其长期的特点,以资本市场作为主要的投资领域,股票类资产比重较大;非寿险资金投资则主要以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为主。例如,1995年英国寿险资金46%投资于本国股票,13%投资于外国股票,2%投资于国外债券;非寿险资金投资本国股票为26%,投资外国股票7%,投资国外债券10%,投资本国公共部门债券21%。

图1描述了1992年-2003年美国所有财产保险公司的投资结构情况。债券投资是美国财产保险公司的第一大投资方式,虽然每年投资比例起起伏伏,但一直保持在50%以上,2003年高达66.34%;股票投资为美国财产保险公司的第二大投资方式,投资比例一直高于10%,2000年高达30%;抵押贷款也是重要的投资方式,1992年投资比例达15.6%,但近年来其投资占比一直下滑,2003年降为0.28%;短期投资近年来重要性日益突出,2003年美国财产保险业的现金及短期投资占比达9.3%;美国财产保险业的房地产投资占比一直不高,1992年的高峰期不过2.5%,后来占比不断下降,2003年仅为0.81%。

总的来看,美国财产保险公司投资非常谨慎,2/3的投资资产是债券,其中大部分是市政债券、高评级公司债券和美国国库券。图2是1999年~2004年美国财产保险业债券投资的构成情况。在美国财产保险公司所投资的债券中,短期(5年及以下)、中期(5至10年)和长期(10年以上)三分天下,其中短期债券占比最多,并且呈现不断增加趋势,2004年估计占比达45.5%左右。

就美国上市财产保险公司而言,其投资策略更加稳健。表2是1996年—2004年美国20家上市财产保险公司股票投资与房地产投资占比情况。一方面,20家上市财产保险公司的股票投资比例大大低于行业整体水平。1996年—2004年,20家上市公司的平均股票投资占比从未超过15%,2004年仅为8.93%。另一方面,20家上市财产保险公司的房地产投资比例大大低于行业整体水平。1994年以来,在上述20家上市财产保险公司中,有10家公司基本上未从事过房地产投资。

二、美国上市财产保险公司的投资风险

(一)1995年—2004年美国上市财产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及其波动情况

1995年—2004年,美国20家上市财产保险公司总投资额不断增加,平均增长率达9.62%,2001年达到最高值19.66%(详见图3)。总投资的不断增加,为财产保险公司投资收入的持续增加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的看来,由于种种因素,美国财产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率波动比较明显。图4是1995年~2004年美国20家上市财产保险公司平均投资收益率情况。在此,投资收益率二利息和投资收人/投资资产。10年间美国财产保险公司整体收益率波动起伏,最高时曾达到7.51%(1998年),最低时仅为5.53%(2004年)。这说明,美国财产保险公司的投资风险还比较大。

表3是1995年—2004年美国20家上市财产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率及其波动情况。美国20家上市财产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普遍低于财产保险业整体水平,各家收益率均值及其波动差别也很大。从投资收益率情况看,1995年—2004年,美国财产保险业投资收益率平均值达6.72%,而同期20家公司中仅有4家公司投资收益率均值高于这一行业水平,而其它16家公司都低于这一水平;美国上市财产保险公司收益率偏低的状况,是与其投资谨慎策略息息相关的。从20家公司的具体情况看,投资收益率均值差别很大,10年均值最高的第一美国(FAF)达14.76%,而最低的保罗·旅行者(STA)仅为5.39%。从投资收益波动情况看,20家上市公司的投资收益率波动也普遍较大,且情况各异。1995年-2004年,20家公司投资收益率波动标准差均值为1.62,大大高于财产保险业的整体水平(0.66),其中有14家投资收益率波动标准差高于1,有5家公司标准差超过2,第一美国(FAF)高达5.63。

(二)美国上市财产保险公司投资风险的成因

1.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利率波动而造成投资收益变动的风险。利率的上下波动直接影响证券价格,利率上升,证券价格下降;利率下降,证券价格上升。利率风险是固定收益证券(特别是国债)面临的主要风险。美国市场利率一直变动不定,使利率风险成为上市财产保险公司的主要风险之一。图5是1980年—2004年美国市场的利率变化情况。从1980年-2004年,美国的短期利率(3月期票据)、中期利率(1年期票据)和长期利率(10年期票据)均呈现下降趋势,但各年起伏不定,给上市公司的资金运用带来很大风险。

2.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证券发行人在证券到期时无力还本付息而使投资者遭受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主要受证券发行人的经营能力、盈利水平、规模大小等因素的影响。信用风险是债券面临的主要风险,而不同债券因为其信用等级不同使其信用风险各异。一般而言,政府债券的信用风险最小,其它依次为金融债券和公司债券,而投资回报率正好相反。美国上市财产保险公司普遍投资谨慎,一般投资于信用级别较高的证券,故信用风险较低。例如,在丘博集团的资产组合中,70%以上的应税债券是由美国财政部或美国其它政府机构发行的、或者是由穆迪公司和标准普尔公司评级的AA级以上债券;90%以上的免税债券为AA级以上债券,大约70%的债券为AAA级;只有不足2%的债券低于投资级别,因此丘博集团债券投资的信用风险很小。

3.汇率风险

在国际投资中,由于汇率变化引起投资收益的变化。当投资以外币所表示的资产时,要承担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以丘博集团为例,2004年底,其财产保险子公司共拥有非美元投资资产约45亿美元,这些资产的品质和到期日与国内资产相似,主要以英镑、加元和欧元计价。当英镑汇率、加元汇率或者欧元汇率下降时,丘博公司将承担较大的经济损失。

4.资产和负债不匹配风险

资产和负债不匹配风险指保险公司在某一时点上资产现金流和负债现金流的不匹配,从而导致保险公司收益损失。保险业务是一种典型的现金流运作业务,保险公司是资产和负债的集合体,保险公司的资产和负债不匹配风险,就是某个时点资产的净现金流小于或大于负债的净现金流,从而导致保险公司的资产损失。保险公司资产和负债暂时的不匹配,只会影响保险公司日常赔付、投资的减少和财务的稳定性;而长期的不匹配则会导致保险给付危机,最终导致保险公司破产。

与资产和负债不匹配风险相联系的是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投资者由于某种原因急于抛售手中的某项资产,采取价格折扣等方式造成投资收益的损失。流动性强的资产一般具有完善的二级市场,可以在不降低价格的情况下随时出售;流动性差的资产由于没有完善的二级市场,不太容易交易转让,要降低价格进行交易,从而造成资产损失。如果出现资产和负债不匹配的情况,财产保险公司为了套取现金而急于抛售手中的资产时,流动性风险就产生了。

5.股票投资风险

美国上市财产保险公司投资股票的比例相对较高,加之股票市场变化原因复杂且动荡不定。图6是1990年—2004年美国标准普尔500家大公司股票的整体收益率走势情况。总体上看,美国股票收益率变化幅度很大,股票投资的系统性风险很高。美国标准普尔500家大公司股票的整体收益率最高曾达到40%(1996年),而最低时为—20%以下(2002年)。因此,股票投资占比较高的上市财产保险公司往往投资风险较大,投资收益率波动偏大。

三、投资风险对美国上市财产保险公司的影响

(一)投资风险对财产保险公司风险基础资本的影响很大

风险基础资本(Risk-BasedCapital),是指保险公司要求等于或超过与其可能出现偿付无力风险的具体风险特性相适应的最低资本要求的一种制度。在风险基础资本制度下,将保险公司可能面临的经营风险量化为所需的净值。这种方法从保险公司的风险构成出发,根据保险公司的规模和风险状况,有弹性地衡量该公司用于支持业务经营所需的最低资本,以保证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如果保险公司的盈余低于其要求的风险基础资本(或风险基础资本的百分比)就会受到监管行动的约束,如加强监控、限制新业务的增长、要求保险公司增加资本以免被接管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