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4-01 15:57:4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债券投资的投资收益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首先要搞清楚发行高收益债券的公司情况。发行高收益债券的公司总体上可分为五类:第一类,新兴公司(risingstar),因其缺乏经营历史与雄厚资本以至于未能达到投资等级的要求。第二类,前蓝筹股公司,或称坠落的天使(fallenangle),因遭遇困难,如市场需求转变、经济衰退或新竞争者的加入,而导致信用等级下降。第三类,因合并而需要大量资金的企业。第四类,希望降低本身的债务负担而发行较为有利的新债券的企业。第五类,新兴国家的企业,其信用等级未达到投资等级的标准
其次,实际操作中要注意如下五点:1、控制投资比例。防御型投资者的债券投资比例最好在25%和75%之间。2、看公司流动性风险。当一个公司的货币资金与其短期债务的比值小于1时,这个公司将有可能面临流动性风险。3、看公司偿债风险。你通过比较城投债、一般地方债余额之和与地方可支配财政收入的比值来判断一个地方政府的负债水平。当比值大于70%时,意味着这个地方政府的偿债风险较高。4、投资可分离债。可分离债的交易难度大,但企业资质整体较好,并且票面利率往往高于多数企业债。5、实行投资组合,分散投资风险。假设一个高收益债组合中有10只债券,它们的价值等额,如果有1只债券违约了,那么只要这10只债券的票面利率高于10%,整个组合仍可以是不亏损。
买债券,从本质上来说,与你把钱借给一个人是一样的,最重要的就是看这个人是否有信用,他是否能在约定时间内,还得起这笔钱。你最关心的问题,应当是借贷主体是否有足够的能力、足够的信用还你这笔钱。从这个角度看,债券的信用,取决于最终的偿付能力,而偿付能力取决于现金流收益。
偿还能力的分析有宏观与微观之分。宏观上,什么因素会触发债市风险?当然是经济环境。历史经验显示,经济减速,通胀下行时,往往是债券投资的好时机,在货币政策微调放松的背景下,市场流动性出现好转,企业的信用环境也会逐渐改善。
微观上,评估债务风险与选股有几分相似,主要看公司未来产销能力、资产负债表、现金流。与选股侧重成长性的逻辑稍有不同,债券主要看债权主体未来几年现金流会怎么变化。机构对各类债都有自己的评估体系,会根据不同指标进行打分,其中,未来现金流、公司治理结构、可持续经营能力这三项权重最大。
高收益债往往意味着更高的风险。美国1977年高收益债券市场形成以来,年违约率大致在3%至4%之间。那么,投资高收益债的关键就是衡量债券的潜在风险,最大程度上避开3%至4%的陷阱。从上述五类发行高收益债券公司中不难发现发现,国内主要有房地产债、城投债、可分离债、高科技民营公司债、这4类高收益债券具有高收益特征,但风险与安全边际各有不同。下面就这4类债券展开分析。
一、房地产债
房地产债风险要点:现金偿付能力不足、无法销售存货。
债券的利率也可以通过供求关系来解释。公司发债的需求越大,愿意付给投资者的利率就越高。那房地产公司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发债需求?原因有三个。
首先是缺钱。房地产开发是一项投资大、运作周期长、需要大量资金做后盾的差事,而这些资金靠房地产公司自己的钱是远远不够的。招商证券的一份报告显示,今年3季度,房地产公司债券发债主体扣除预收账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平均约为61%,比2010年末高2个百分点,更明显高于2008年底的水平。
其次是借不到钱。随着政府的信贷紧缩政策,向银行借钱正变得越来越困难。
最后,房地产公司通过银行借来的钱在使用上还会受到诸多限制。比如银行贷款不可以用作项目资本金;此外,银行贷款的周期往往与项目周期相匹配。比如,土地储备贷款不超过2年,房地产开发贷款大多为2年,而普通商品房的开发周期为2年左右,意味着房地产公司的项目一拿到钱就得拿去还债。一旦房价下跌、成交量萎缩,项目到期后卖不出去,就很容易面临流动性风险。
总结起来,房地产公司既有借钱需求,又更倾向于发债,因此可以提供更高的利息。
据Wind资讯,在172只公司债中,票面利率超过7%的有36只,其中16只是房地产公司债券,包括票面利率债券利率9.00%的08新湖债。
我国学者对于其他综合收益的分析研究,大都集中于检验其他综合收益的存在能够提供价值相关性。比如将国内的上市企业分成三类,即国内上市、海外上市与香港上市,将其作为三大样本实施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在这三个样本当中,国内上市企业披露综合收益具有更高的价值相关性,其他样本则不具备相关性。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为:不同国家有着截然不同的会计准则,这会使其他综合收益方面的规定存在差别,而且国内的资产市场还不够完善。而将FASB概念作为核心的准则,会计信息自身价值相关性仅仅是相关性一部分,相关性还包含债权人自身决策实际有用性等方面的内容。基于此,本文就其他综合收益,对其造成的实际影响作如下分析。
一、债权人与投资人决策
1.债权人决策
基于财务信息的债权人检验,主要是借助评估信息对及时性对应的不对称程度进行确认。债权人决策受到的综合收益影响,主要通过利润比值评估,确定是否把亏损的部分切换至重点报告对应的收益部分。这种切换过程在外界条件不改变的基础上,会不同程度的降低会计信息自身有用性。
将其作为基础,为准确检验综合收益所造成的实际影响,创建以下研究模型:
在上述研究模型当中,Rit表示除掉股票利息以后,股东权益市场价值具体变动;RDjt表示哑变量,如果回报率是正,则其为1,如果回报率是负,则其为0。NI表示净利润,OCI表示其他综合收益,CI表示综合收益,对模型当中的全部变量除以Rit,以完成一系列规模化处理。在这种设置过程中,两个相关系数分别表示好消息对应的及时性以及亏损对应的及时性。坏消息对应的及时性可使用λ2+λ3表示。而系数λ6与λ5+λ6分别表示不同收益类型的相关性。对综合收益而言,CI=NI+OCI,而且这种模型还依赖于一致的独立变量,综合收益对应的及时性可采用系数合计计算等方式进行求解。由于该模型的自变量是股东权益的实际改变值,在对样本实施回归性分析的过程中,需采用前一年的数据,但在这一年中该企业还对其他综合收益进行列报,所以这一部分所使用的样本是近3年的,实际的样本数量在5770家左右。
2.投资人决策
根据利润表及资产负债表,可创建一个会计数据和企业自身价值间的相互关系,而且价格及报酬模型还是据此模型演化而来的。通过对这两种模式的比较发现,价格模型可以直接反映出会计信息对于股价造成的实际影响,而报酬模型侧重于一定时间内会计信息对于股价造成的影响。这两种模型各有优势和缺点,对于报酬模型而言,它的会计收益缺乏较强的解释能力,而且在股市中如果可以预见会计收益对应的成本,则这种现象会在股价中有所体现,盈余系数预测会因此变成零,但价格模型却能避免这种偏差的产生,这是因为股价能反映出会计收益对应的累计性影响。尽管价格模型不存在太大的偏差,但他存在异方差方面的问题。
基于国内的资本市场,会对股票价格造成直接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并且在相比之下,年回报率不会产生较大的波动,在国内适宜运用替代变量对投资人决策进行深入分析。对此,本文运用报酬模型对决策有用性展开分析,并探讨综合收益与其他综合效益对应的价值相关性。
报酬模型为:
在上述报酬模型中,RETit表示企业t在该年内的投资回报率,其中包含了本期现金的股票利润;对比价格模型与国内学者的分析结果,本文对这一报酬模型对应自变量实施了系统的规模化处理。即为:NI_Vit-1代表t年内净利润和t-1年市值的比值,OCI_Vit-1代表t年内其他综合收益和t-1年市值的比值,CI_Vit-1代表综合收益和t-1年市值的比值,而其他综合收益对应的所有组成部分是和t-1年市值比值的规模化处理结果。在这一模型中,变量是其他综合收益所有组成部分,其中,MKTSEC表示可进行出售的公允价值变化、EQMTD表示权益法核算模式下的投资方其他综合收益、CFHGE表示现金流量套期公允价值变动、FORCUR表示外币报表折算差额、OT表示其余所有项目。
通过实证分析得知,对于其他综合收益所有组成部分,可以进行出售的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自身已经具有一定相关性,而且其余项未能经过检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为:现金流量套期极少在上市企业中披露,并且企业金额也相对较少;但其他项目包含较多内容,并且在不同年度中,这一金额存在较大的波动性,因此,会对回报率解释程度产生一定降低作用。然而,由于第四个模型的R2比第一个模型小,并且SC与AIC都比第一个模型大,说明与净利润比较,其他综合收益不具有增量价值相关性,利润表中给出的信息还没有得到投资人的高度重视。
二、债权人及投资人决策受其他综合效益的影响
对于债权人的决策而言,综合收益会带来一定相关性影响,主要体现在增量方面,综合收益对应的列报及披露显著提高了会计信息有用性。债权人更关注债权对应的安全性和他能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利息及债务的偿还,基于此,这和投资人对于财务方面的关注点是完全不同的,简单来说,债权人更关注较坏的消息。从理论层面讲,在特定条件之下,综合收益和净利润比较,提高了换消息对应的及时性。这是因为待综合收益项目的中止命令得到确定以后,原本计入到综合收益的实际金额会转入到当期的实际损益,使得当面此项目对应的综合收益变为负值,并且就综合收益而言,其他综合收益的存在会抵消大部分企业运营收益。
举例说明:2011年某企业成功购买共100万元股票,同时将这些股票作为可以进行出售的资产核算,截止当年底,企业的股票公允价值变成150万元;第二年年底变成160万元。在2011年初,企业的其他综合收益总额为50万元,但在第二年这一收益变成-50万元,而进行出售的资产公允价值也因此变成10万元;在所有股票都已出售以后,2011年全年的50万元和当年的10万元,共60万元会全部转出,列为当年的全部投资收益。2011年全年该企业的结果是负值,这一结果使投资收益失效,因此对债权人决策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其他综合收益和企业投资回报率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证实,但这些结论还大部分体现在国外,与国内的研究结果存在一定不同。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为样本的选择有很大的不同,国内得出的研究结果以2010年前的样本为主。根据国内学者的研究结论,上市企业在2009年和2010的信息披露还存在较大的实际问题,这势必会对最终结果造成严重影响,并且这一项目刚出现在利润表中,还没有得到相关投资人的高度重视。伴随上市企业中财务人员等主体对于其他综合收益认识认读的不断加深,其他综合收益对应的问题持续变少,上市企业的财务数据也因此具有了很高的可信度。与此同时,也赢得了更多投资人的持续关注。由此可以看出,综合收益是具有一定价值相关性的,其他综合收益对应的增量价值相关性,以及其他综合收益对应的列报会对投资人决策造成直接影响。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得知,其他综合收益对应的列报和披露,切实提高了会计信息自身的相关性,这些信息的实际使用人陆续开始深化对于综合收益的认识。在此情况下,上市企业需要注重对这一项目的披露和列报,而且准则的制定机构还需适当强化宣传力度,广泛普及与提升信息使用人对于其他综合收益的实际认知程度,进而达到有效促进企业发展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石岩,卢相君. 其他综合收益对债权人和投资人决策的影响[J].湖南社会科学,2014,10(02):159-162.
[2]谢获宝,郭方醇. 综合收益对银行债务契约的增量信息研究――基于企业信贷融资规模视角的分析[J]. 财会通讯,2014,11(24):91-94.
[例1]甲公司和乙公司是具有控制关系的母子公司。2005~1月1日甲公司按面值购入乙公司发行的公司债券10000张,面值每张为100元,票面利率为3%,期限为2年,每年末付息,到期还本。乙公司发行债券筹集资金用于生产经营(下同)。
2005年12月31日甲公司“长期债权投资”账面价值为100万元,确认的投资收益为3万元;乙公司“应付债券”的账面价值为100万元,确认的“财务费用”为3万元。甲公司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进行的抵销处理为:
借:应付债券 1000000
贷:长期债权投资 1000000
借:投资收益 30000
贷:财务费用 30000
二是内部债券投资产生溢(折)价的内部抵销,此时又分三种不同情况。
(1)溢(折)价发行
[例2]甲公司和乙公司是具有控制关系的母子公司。2005年1月1日乙公司发行公司债券,每张面值为100元,发行价格为102元,票面利率为3%,期限为2年,每年末付息到期还本,甲公司购入10000张。
2005年12月31日甲公司“长期债权投资”账面价值为101万元(“面值”100万元,“溢价”摊余1万元),确认的“投资收益”为2万元(计提产生3万元,溢价摊销产生-1万元);乙公司“应付债券”的账面价值为101万元(“面值”100万元,“溢价”摊余1万元),确认的“财务费用”为2万元(计提利息产生3万元,溢价摊销产生-1万元)。双方确认的“长期债权投资”与“应付债券”、“投资收益”与“财务费用”一致,甲公司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进行的抵销处理为:
借:应付债券 1010000
贷:长期债权投资 1010000
借:投资收益 20000
贷:财务费用 20000
(2)债券按面值发行,期间购入产生溢(折)价
[例3]甲公司和乙公司是具有控制关系的母子公司。2005年1月1日甲公司从证券市场购入乙公司债券10000张,每张购入价格为105元。该公司债券系乙公司2004年1月1日按面值发行,每张面值为100元,票面利率为3%,期限为3年,到期还本付息。
2005年12月31甲公司“长期债权投资”账面价值为107万元(“面值”100万元,“应计利息”6万元,“溢价”摊余1万元),确认的“投资收益”为2万元(计提利息产生3万元,溢价摊销产生-1万元);乙公司“应付债券”的账面价值为106万元(“面值”100万元,“应计利息”6万元),确认的“财务费用”为3万元。此时甲公司“长期债权投资”账面价值与乙公司“应付债券”的账面价值差额为1万元,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应作为“投资收益”处理,不应再作为“合并价差”处理。
借:应付债券 1060000
投资收益 10000
贷:长期债权投资 1070000
而甲公司确认的“投资收益”2万元与乙公司确认的“财务费用”3万元应该如何处理,笔者在查阅有关资料时发现,基本上是按2万元抵销,即抵销分录为:
借:投资收益 20000
贷:财务费用 20000
而《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与《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的要求都是“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持有对方债券所产生的投资收益,应当与其相对应的发行方利息费用相互抵销”,即应以发行方确认的利息费用为准,抵销30000元,而不应该以投资方确认的投资收益为准,因为其购买时发生的溢(折)价与发行方无关(从第三方购买),由此进行溢(折)价摊销产生的投资收益不应该列为抵销内容。有关抵销分录为:
借:投资收益 30000
贷:财务费用 30000
(3)债券按溢(折)价发行,期间购买又产生新溢(折)价
第一种情况:溢价发行,期间溢价购入
[例4]甲公司和乙公司是具有控制关系的母子公司。2005年1月1日甲公司从证券市场购入乙公司债券10000张,每张购入价格为104元。该公司债券系乙公司2004年1月1日发行,每张面值为100元,票面利率为3%,期限为3年,到期还本付息,每张发行价格为103元。
2005年12月31日甲公司“长期债权投资”账面价值为106.5万元(“面值”100万元,“应计利息”6万元,“溢价”摊余0.5万元),确认的“投资收益”为2.5万元(计提利息产生3万元,溢价摊销产生0.5万元);乙公司“应付债券”的账面价值为107万元(“面值”100万元,“应计利息”6万元,“溢价”摊余1万元),确认的“财务费用”为2万元(计提利息产生3万元,溢价摊销产生-1万元)。此时甲公司“长期债权投资”账面价值与乙公司“应付债券”的账面价值差额为0.5万元,作为“投资收益”处理;甲公司确认的“投资收益”与乙公司确认的“财务费用”的抵销,应以乙公司确认的利息费用2万元抵销。
借:应付债券 1070000
贷:长期债权投资 1065000
投资收益 5000
借:投资收益 20000
贷:财务费用 20000
第二种情况:溢价发行,期间折价购入
[例5]假设例4中2005年1月1日甲公司每张购入价格为102元,其他条件不变。
2005年12月31日甲公司“长期债权投资”账面价值为105.5万元(“面值”100万元,“应计利息”6万元,“折价”摊余0.5万元),确认的“投资收益”为3.5万元(计提利息产生3万元,折价摊销产生0.5万元);乙公司“应付债券”的账面价值为107万元(“面值”100万元,“应计利息”6万元,“溢价”摊余1万元),确认的“财务费用”为2万元(计提利息产生3万元,溢价摊销产生一1万元)。有关抵销分录:
借:应付债券 1070000
贷:长期债权投资 1055000
投资收益 15000
借:投资收益 20000
贷:财务费用 20000
第三种情况:折价发行,期间溢价购入
[例6]假设例4中乙公司2004年1月1日每张发行价格为99.40元,其他条件不变。
2005年12月31日甲公司“长期债权投资”账面价值为106.5万元(“面值”100万元,“应计利息”6万元,“溢价”摊余0.5万元),确认的“投资收益”为2.5万元(计提利息产生3万元,溢价摊销产生0.5万元);乙公司“应付债券”的账面价值为105.8万元(“面值”100万元,“应计利息”6万元,“折价”摊余0.2万元),确认的“财务费用”为3.2万元(计提利息产生3万元,折价摊销产生0.2万元)。有关抵销分录为:
借:应付债券 1058000
投资收益 7000
贷:长期债权投资 1065000
借:投资收益 32000
贷:财务费用 32000
第四种情况:折价发行,期间折价购入
[例7]甲公司和乙公司是具有控制关系的母子公司。2005年1月1日甲公司从证券市场购入乙公司债券10000张,每张购入价格为102元。该公司债券系乙公司2004年1月1日发行,每张面值为100元,票面利率为3%,期限为3年,到期还本付息,每张发行价格为99。4元。
2005年12月31日甲公司“长期债权投资”账面价值为105.5万元(“面值”100万元,“应计利息”6万元,“折价”摊余0.5万元),确认的“投资收益”为3.5万元(计提利息产生3万元,折价摊销产生0.5万元);乙公司“应付债券”的账面价值为105.8万元(“面值”100万元,“应计利息”6万元,“折价”摊余0.2万元),确认的“财务费用”为3.2万元(计提利息产生3万元,折价摊销产生0.2万元)。有关抵销分录为:
借:应付债券 1058000
贷:长期债权投资 1055000
投资收益 3000
借:投资收益 32000
贷:财务费用 32000
对于内部应付债券与持有至到期投资,在年末母公司编制合并报表时,应予以相互抵销。其基本思路是,在每年年末应依据子母公司个别资产负债表上应付债券项目与持有至到期投资项目,以及子母公司个别利润表上,财务费用与投资收益项目中属于内部交易事项引起的虚增虚减部分予以相互抵销。对于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除最后一年的抵销分录为:“借:投资收益,贷:财务费用”外,其他年度都应编制如下抵销分录:(1)借:应付债券,贷:持有至到期投资;(2)借:投资收益,贷:财务费用。对于分期付息一次还本债券,如果利息在每年年末支付,则其抵销分录与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相同。如果利息在次年支付时,则最后一年的抵销分录为:(1)借:应付利息,贷:应收利息;(2)借:投资收益,贷:财务费用。其他年度的抵销分录为:(1)借:应付债券,贷:持有至到期投资;(2)借:应付利息,贷:应收利息;(3)借:投资收益,贷:财务费用。其抵销分录金额的多少,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在某些情况下,企业集团内部一方持有另一方的企业债券并不是从发行债券的企业直接购进,而是在证券市场上从第三方手中购进的。在这种情况下,持有至到期投资中的债券投资与发行债券企业的应付债券抵销时,可能会出现差额,应分别进行处理。如果债券投资的余额大于应付债券的余额,其差额应作为投资损失计入合并利润表投资收益项目;如果债券投资的余额小于应付债券的余额,其差额应作为利息收入计入合并利润表的财务费用项目。除持有至到期投资与应付债券会有差额外,投资收益项目与财务费用项目也可能会存在差额。如果投资收益发生额小于财务费用发生额,应以投资收益项目的金额进行抵销;如果投资收益的发生额大于财务费用的发生额,则应以财务费用的金额进行抵销。
一、从发行债券企业直接购买债券的情况
(一)债券溢折价摊销采用直线法,且到期一次还本付息
甲是乙的母公司。甲公司于2009年1月1日发行的债券乙全部购买,该债券的票面金额为100 000万,期限为3年,票面利率为12%,实际发行价格为94 000元,属于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采用直线法摊销债券折价。要求根据上述资料,编制甲乙公司各自的会计分录以及甲乙企业集团合并报表中的抵销分录。
第一年:(2009年)
1.甲公司会计处理
(1)2009年1月1日
借:银行存款 94 000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6 000
贷:应付债券――面值100 000
(2)2009年12月31日
借:财务费用 14 000
贷:应付债券――利润调整 2 000
应付债券――应计利息12 000
2.乙公司会计处理
(1)2009年1月1日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100 00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6 000
银行存款94 000
(2)2009年12月31日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12 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2 000
贷:投资收益14 000
3.甲、乙企业集团合并报表中的抵销分录
借:应付债券108 00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108 000
借:投资收益14 000
贷:财务费用 14 000
第二年(2010年)
1.甲公司会计处理
借:财务费用 14 000
贷: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2 000
应付债券――应计利息12 000
2.乙公司会计处理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 12 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2 000
贷:投资收益14 000
3.甲乙企业集团合并报表中的抵销分录
借:应付债券 122 00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122 000
借:投资收益 14 000
贷:财务费用14 000
第三年(2011年)
1.甲公司会计处理
(1)借:财务费用 14 000
贷:应付债券――利息调整2 000
应付债券――应计利息 12 000
(2)借:应付债券――面值100 000
应付债券――应计利息 36 000
贷:银行存款 136 000
2.乙公司会计处理
(1)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12 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2 000
贷:投资收益 14 000
(2)借:银行存款136 00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00 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 36 000
3.甲乙企业集团合并报表中的抵销分录
借:投资收益 14 000
贷:财务费用 14 000
(二)债券溢折价摊销采用实际利率法,且分期付息一次还本
2009年1月1日,A公司(B公司的母公司)支付价款1 000 000元(含交易费用),从上海证券交易所购入B公司同日发行的5年期公司债券12 500份,债券票面价值总额为1 250 000元,票面年利率为4.72%,实际利率为10%,于年末支付本年度债券利息(即每年利息为59 000元),本金在债券到期时一次偿还。A公司将其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要求:根据上述资料,分别编制A、B公司以及AB企业集团合并报表中的抵销分录。
第一年(2009年)
1.A公司会计处理
(1)2009年1月1日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 250 000
贷:银行存款1 000 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250 000
(2)2009年12月31日
借:应收利息59 000 (1 250 000×4.72%)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41 000 (100 000-5 900)
贷:投资收益100 000(1 000 000×10%)
(3)2009年12月31日
借:银行存款59 000
贷:应收利息 59 000
2.B公司会计处理
(1)2009年1月1日
借:银行存款 1 000 000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250 000
贷:应付债券――面值1 250 000
(2)2009年12月31日
借:财务费用100 000
贷:应付债券――利息调整41 000
应付利息 59 000 (1 250 000×4.72%)
(3)2009年12月31日
借:应付利息 59 000
贷:银行存款 59 000
3.A、B企业集团合并报表中的抵销分录
借:应付债券1 041 00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 1 041 000
借:投资收益100 000
贷:财务费用100 000
第二年(2010年)
1.A公司会计处理
借:应收利息 59 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45 100
贷:投资收益 104 100
借:银行存款 59 000
贷:应收利息 59 000
2.B公司会计处理
借:财务费用104 100
贷:应付债券――利息调整45 100
应付利息59 000
借:应付利息59 000
贷:银行存款59 000
3.AB企业集团合并报表中的抵销分录
借:应付债券 1 086 10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1 086 100
借:投资收益 104 100
贷:财务费用104 100
第三年(2011年)
1.A公司会计处理
借:应收利息59 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49 610
贷:投资收益108 610
借:银行存款59 000
贷:应收利息59 000
2.B公司会计处理
借:财务费用108 610
贷:应付债券――利息调整49 610
应付利息59 000
借:应付利息 59 000
贷:银行存款59 000
3.AB企业集团合并报表中的抵销分录
借:应付债券 1 135 71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 1 135 710
借:投资收益108 610
贷:财务费用 108 610
第四年(2012年)
1.A公司会计处理
借:应收利息 5 9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54 571
贷:投资收益113 571
借:银行存款 59 000
贷:应收利息59 000
2.B公司会计处理
借:财务费用113 571
贷:应付债券――利息调整54 571
应付利息59 000
借:应付利息59 000
贷:银行存款59 000
3.AB企业集团合并报表中的抵销分录
借:应付债券 1 190 281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 1 190 281
借:投资收益 113 571
贷:财务费用113 571
第五年(2013年)
1.A公司会计处理
借:应收利息 59 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59 179
贷:投资收益 118 719
借:银行存款 59 000
贷:应收利息 59 000
借:银行存款1 250 00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1 250 000
2.B公司会计处理
借:财务费用 118 719
贷:应付债券――利息调整59 179
应付利息59 000
借:应付利息 59 000
贷:银行存款59 000
借:应付债券――面值1 250 000
贷:银行存款1 250 000
3.AB企业集团合并报表中的抵销分录
借:投资收益 118 719
贷:财务费用118 719
二、从证券市场间接购买债券的情况
甲公司是乙公司的母公司。甲公司于2008年1月1日,按面值发行一批债券,该债券面值为100万元,票面利率为5%,期限为4年,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全部由企业集团以外的M公司购买,2010年1月1日,乙公司从M公司购入甲公司发行的全部债券,其实际购买价为118万元,债券溢折价采用直线法进行摊销。要求根据上述资料,分别编制甲、乙企业的会计分录,以及甲乙企业集团合并报表中的抵销分录。
第一年(2008年)
1.甲企业
借:银行存款 100
贷:应付债券――面值 100
借:财务费用 5 (100×5%)
贷:应付债券――应计利息 5
2.乙企业
不编制会计分录。
3.甲乙企业集团
无内部应付债券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抵销分录。
第二年(2009)
1.甲企业
借:财务费用 5 (100×5%)
贷:应付债券――应计利息5
2.乙企业
不编制会计分录。
3.甲乙企业集团
无内部应付债券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抵销分录。
第三年(2010年)
1.甲企业
借:财务费用 5 (100×5%)
贷:应付债券――应计利息5
2.乙企业
(1)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1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8
贷:银行存款118
(2)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5 (100×5%)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4 (8÷2)
贷:投资收益 1
3.甲乙企业集团合并报表中的抵销分录
(1)借:应付债券115
投资收益4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119
(2)借:投资收益 1
贷:财务费用 1
第四年(2011年)
1.甲企业
(1)借:财务费用 5 (100×5%)
贷:应付债券――应计利息5
(2)借:应付债券――面值 100
应付债券――应计利息 20
贷:银行存款120
2.乙企业
(1)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5 (100×5%)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4 (8÷2)
贷:投资收益1
(2)借:银行存款 12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1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 20
3.甲乙企业集团合并报表中的抵销分录
借:投资收益 1
一、我国保险资金的运用
(一)资金运用规模
2000年以来,我国保险规模不断扩大,保费收入、保险总资产、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的规模都在高速增长。尤其是2004年以后,保险业发展迅速,保费收入和保险资产的扩大为保险资金运用规模的扩大创造了条件。2000-2009年,保险业总资产年平均增速35.34%,保险资金运用规模2007年更是从2006年的1.97万亿元一举增长到2.90万亿元,创下47.21%的新高。然而,2008年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9784.1亿元,比上年增长39.1%,成为2002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截至2010年上半年,我国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第一次超过4万亿大关,达到4.17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1.3%,截至2010年8月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到4.3万亿元,是2003年的5倍。
(二)投资结构
2004年以前,保险资产配置以存款为主,最高占比超过80%;2005年一季度,债券占比首次超过存款,上升至50%以上,存款占比降至30%以下,同时基金、股票投资占比上升;2006年以后,保险资金运用分散化、多元化趋势明显,逐步扩展到境外投资、基础设施投资、股权投资等。截至2010年8月末,银行存款占29.7%,债券投资占50.5%,权益类资产占16.9%,其他投资占2.9%,保险资产配置不断优化,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逐步增强。
(三)投资收益
2000年至2004年,我国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较低,主要原因是中央银行连续降息以及投资渠道狭窄,2005年以后,随着投资渠道的不断拓宽,投资收益率有所提高。2007年保险投资收益超过前五年的总和,投资收益率出现历史最好水平,其主要原因是2007年我国证券市场异常火爆。2008年,金融危机在全球的蔓延,资本市场深度调整,全球证券市场大跌,严重影响了我国保险投资收益水平,投资收益率低至近几年的最低水平1.91%,严重影响了保险公司的效益。2009年全行业实现投资收益2141.7亿元,收益率回升到6.41%,同比提高了4.5个百分点。
二、美国保险资金的运用
(一)投资结构
美国保险资金由寿险和非寿险资金组成,因其来源不同,所以投向也不同。
美国寿险资金主要投向于政府和企业债券、股票、抵押贷款、保单贷款;股票、政府债券、公司债券的比重逐年上升,其中股票投资上升最快;抵押贷款、保单贷款的比例逐年递减。非寿险资金来源不同于寿险资金,在具体的金融投资工具选择上二者也有明显不同;非寿险资金的主要投向是:政府和企业债券、股票、应收贸易账款、现金及其等价物;非寿险公司的金融性资产中,“现金及其等价物”、“市政债券”所占的比重明显高于二者在寿险资金中的比重;近年来,非寿险公司在“市政债券”和“公司股权”方面的投资比重逐渐加大,而信贷市场工具中的“美国政府债券”逐年减少,“公司债券和外国债券”、“商业抵押”的比重变化不大。
(二)投资收益
美国保险公司投资兼顾了收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原则,投资运用的效率较高,一方面投资运用率高,另一方面投资收益率高。美国保险投资的平均收益率在6.24%,2001年投资收益率最高为7.13%,2006年投资收益率最低为5.85%,投资收益率年度之间差异不大,可见,美国的投资收益稳定性比较好。
三、美国保险资金运用对我国的启示
(一)投资结构需多元化
对比上述中美两国保险资金的投资结构可知,由于其发达的资本市场美国保险资金运用的渠道非常广泛,主要包括:政府债券、企业债券、股票、抵押贷款、保单贷款、应收贸易账款、现金及其等价物。而我国的保险资金的投资主要是在银行存款、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2006年以后,我国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虽然有所拓宽,逐步扩展到境外投资、基础设施投资、股权投资等,但是其所占的比重仍然很低。因此,我国的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仍需想多元化发展。
(二)投资收益率需稳步提高
美国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率从2001年至2007年都保持在6%左右,其投资收益率比较稳定。而我国的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率整体偏低,而且波动较大,原因在于我国的资本市场不够成熟、保险资金的投资配置难以多元化。因此,我国的应加强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通过专业化的管理来提高资本收益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