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4-01 15:57:4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水利水电发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二、专业认证的新发展
我国已加入《华盛顿协议》,并按照协议的规定成为了该组织的预备会员,这意味着我国工程学科的本科学历教育将获得世界的认可——当然这必须建立在我国顺利通过了该组织的监督和考核的基础上。而反观我国工程学科的本科学历教育现状,尽管学生规模已经达到一定的程度,但却普遍存在着滥竽充数等问题。往往是教师自己本身并不是工程学科的科班出身,却在教授着工程学科的有关课程,其教学质量可想而知。因此,笔者认为应当重视对于工程学科的教学质量的评估,或成立相关的监督委员会、或通过给各个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打分排名的方法促进该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使我国尽快度过《华盛顿协议》组织的监督和考核,是我国的工程学科专业水准尽快与国际接轨。
同时,施工技术也是构建水利水电工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技术人员应该不断的学习新的技术,多开展各种技术交流活动,对于以前遇到的各种问题要及时总结,对于可复制性的问题应该在各种培训上进行讲解,避免问题的再次出现。由此可见,技术力量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重要性。水利水电工程在施工中,不仅需要资金和技术的支持,管理是更为重要的内容,只有在施工管理中树立严格的组织纪律,加强企业管理和项目管理制度体系的建设,发挥项目管理的作用,才能使得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质量上一个新的台阶。纵观以前工程事故,无一不与施工管理有关,施工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学习,不断的补充知识,将安全管理和施工管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将项目管理的潜能尽可能的发挥出来。综上所述,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管理至关重要,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工程质量的保证。
1.2农村地区水利水电工程的特点农村地区水利水电工程承担挡水蓄水和泄水的任务,因而对水工建筑物的稳定、承压、防渗、抗冲、耐磨、抗冻、抗裂等性能都有特殊要求,需按照水利工程的技术规范,采取专门的施工方法和措施,确保工程质量;农村地区水利水电工程对地基的要求比较严格,工程又常处于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地区和部位,地基处理不好就会留下隐患,事后难以补救,需要采取专门的地基处理措施;农村地区水利水电工程多在河道、湖泊、沿海及其他水域施工,需根据水流的自然条件及工程建设的要求进行施工导流截流及水下作业。
2.农村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水利设施建设范围广泛,种类繁多。其在全国各地的分布对我国的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发电、水土保持、养殖、旅游和改善生态环境等起着重要作用。水利设施主要包括堤防、水库、灌区、涵闸、排灌泵站、机井、水电站、饮水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等。自建国以来,我国动用国家资金在农村地区建设了大量的水利水电工程,但是这些设施的建设在管理上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具体如下。
2.1建设人员资质缺乏,技术低下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人员大多是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农民,由于自身素质的缺乏并且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又缺乏安全意识,导致施工的工程不规范,质量不能得到保证,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问题,同时由于缺乏专业人员进行设备的管理与维护,致使很多工程建筑失去效用而被废弃,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2.2设备短缺,工程效益低下浅析农村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发展摘要: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程,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农村的水利水电建设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我们加以探讨和分析,为农村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的发展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关键词:农村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发展俞小敏诸暨市石壁水库管理局瞿威飞诸暨市水利水电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是一项周期长,至今消耗大,人员需求多的大型工程建设项目,因此在建设过程中要大量的投入。建设完成后,其维护和保养也需要大量的资金,好的设备可以促进水利水电工程的有效开展,然而由于资金的短缺经常会造成农村地区设备不足,从而降低了工程的效益,造成了隐形的浪费。
2.3管理制度不能与时俱进一项工程的完美实施离不开良好的管理制度,然而我们现在农村地区水利水电工程的管理却没有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节奏,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管理制度,农村水利水电工程的管理仍采用传统的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制度,这影响了工程施工的质量和维护的技术,影响了整个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加强农村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的对策
3.1加强工程资金成本的管理
(1)施工成本的节约。在农村地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施工前要做好工程预算,将选用的设备和材料,人员的支出等做好详细的预算计划,从而通过综合考虑节约成本;项目施工队伍的招标也要严格公开透明,从而有效控制成本。
(2)争取金融支持。国家开发银行一直为我国农村地区的水利水电建设提供金融支持。我国当前的建设任务繁重,资金缺口很大,迫切需要综合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资金,切实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在国家的水利建设金融信贷支持下,在水利建设中用好用足信贷资金,加快水利建设步伐。
3.2加强施工人员的技术和安全培训人是直接参与施工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因此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其主导作用。根据工程特点,从确保质量观念出发在人的技术水平、人的心理行为、人的错误行为等方面来控制人的使用。如对技术复杂、难度较大、精度较高的工序或操作,应有技术熟练、经验丰富的职工来完成。反之对那些应变能力差的人,不能操作快速运行、动作复杂的机械设备,对某些要求万无一失的工序和操作,一定要分析人的心理行为,对具有危险源的作业现场,应控制人的错误行为等。此外应严格禁止无技术资质的人员上岗操作。建设单位在进行施工建设前在完全清晰的了解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建设程序后再开始施工;施工中发挥好监管人员作用,实时检查工程的质量;加强员工安全意识管理,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同时邀请专家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使施工人员按照工程标准严格执行,保证工程质量。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完成之后,国家必须组织专门人员在农村建立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定期对水利水电工程的使用状况进行检查,及时解决已出现问题,避免重大水利水电工程问题的出现。
3.3健全农村地区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的制度农村地区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制度不健全也导致了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中的各个问题。因此需要要转变观念,改革管理机制。要加强水利工程运行机制改革。认真落实水利产业政策,按照工程不同性质和分类,分别采取财政支持、有偿服务、自主经营等不同投入和管理方式,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建成管理现代化、岗位责任化、运行规范化的工程管理体系。在内部管理上要分类别、分项目、因事设岗、定员、定责、定目标、定奖罚,实行竞争上岗,不适应水利工程管理的人员要坚决分流。
3.4创新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的技术水平优化水利水电工程的管理,还要对管理技术进行创新,实现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政府加大管理创新的投资力度,结合工程特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其进行监管;研发新的管理技术,建立专门的技术管理中心,提高管理效率。充分利用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如计算机网络、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卫星监视等现代技术手段指挥抗洪抢险和管理水资源,选择最优的管水、调水和分配水资源方案,成倍的发挥减灾效益。大力推广节水技术。要把推广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合理利用国家优惠的贴息贷款,发展节水灌溉事业。
【中图分类号】TV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427-01
一、 我国水利水电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概况
众所周知,作为清洁能源,水电具有无污染、可再生和运行费用低等优点。水利水电的开发不仅能减少生产污染、解决能源短缺问题,同时也能提高我国综合经济效益。在全世界不可再生能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水电开发日渐受到各国关注。
水电自动化作为水电建设的一部分,最早出现在 20 世纪 20 年代的美国、瑞士等发达国家。40 年代,水电站运行采取的是中控室和机房两级值班。50 年代后期,工业发达国家开始实现无人值班,由上级调度所或梯级调度所遥控,而我国当时水电自动化技术水平比较落后,多数电厂还保留着两级值班的模式。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电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79 年我国成功建立了计算机监控系统,实现了水力发电站的自动经济运行和安全监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水电自动化技术也日益强大。水力发电厂通过建立计算机监控系统对电厂的运行进行自动化管理,依靠计算机强大的综合处理能力,实现电网对其系统内运行的水利发电厂进行远程监测、控制、通信、调配、管理,保证了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计算机监控技术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集中控制、功能分散模式,进入80年代的分层分布模式,并发展到90年代初的开放分布式模式。
1979年“全国水电站自动化技术经验交流会”()在福建省古田召开,进行水利水电自动化技术的经验交流。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了我国加入水电技术自动化的浪潮中。总的来说,我国的水利水电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一下四个阶段。
1、摸索阶段
上世纪60年代我国计算机自动监控技术开始发展,70年代该项技术开始被用在水力发电系统中。为了加快我国水电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我国于1980年组建了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电站电气及自动化专委会和全国水电站自动化技术情报网,组织科研、高校、情报等多个单位的专家、教授以及技术人员进行大量的数据收集和国外先进科技情报采集,第一时间掌握国际水电自动化技术发展动向,并结合我国当时的水利水电工程情况与国外进行学术交流和考察,在技术上为后续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试点阶段
1979年制定的水电厂自动化科学技术发展7年规划是我国水电厂监控技术发展的试点阶段的开始。这次规划要求水电站认真抓好基础工作、提高水电站自动化工作水平,提升我国主、辅机和自动化元件的制造质量,加强各电站间的综合自动化试点工作,加快自动化科研和试制基地的建设,加快引进国外先进水电自动化技术等。同阶段开展的四个试点工程(富春江、葛洲坝、浑江梯级和永定河梯级)科研工作也获得了不错的成绩,给后续的水利水电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3、推广阶段
自水利系统引入计算机监控装置以后,其在水库中开始被广泛运用。同时试点工程的成功给了我国水电自动化发展一剂强心针,我国各项水利自动化技术和规章制度已逐渐走向成熟。1987年召开的“全国水电厂自动化技术总结和规划落实工作会议”以及1993年召开的“全国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工作会议”通过总结上两个阶段的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发展经验,强调应促进我国水利系统在自动化方面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使计算机自动化技术在水力发电方面进入到推广实用阶段。
4、提高阶段
进入到20世纪,我国水电自动化技术已日渐成熟。其中国产化的程度和“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实行都是我国水电自动化技术进步的标志。1998年开始,我国开始将国产的系统和应用软件运用到我国的大型水利发电站中,其中三峡水电站就采用国产设备运营。“无人值班”也就是“少人值班”,是推动精简人员、增加效益、提高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其基础是良好的主、辅机设备和监控技术,它代表的是水电厂自动化发展的高水平。
即使经历了三十多年的迅速发展,我国的水利水电自动化技术仍旧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缺乏统一规划
缺乏统一规划是我国各大小水库存在的通病之一,由于水利系统的自动化技术建设时间比起国外较晚,习惯了传统的运营模式,还未形成统一的规划,还未建立起有效的运行机制。在当今这个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的年代,水库建设的工期过长,没有统一的规划将不利于全国水库联网管理。
2、监测手段和管理模式相对落后
我国各大水库均是处于年降水量较大的地区,易存在安全隐患。但是我国的水库对水位、雨情的监测和对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闸门、发电厂房、机组等)的管理较落后,极易引发安全事故。
3、水库综合自动化系统不能形成统一的网络
我国水库综合自动化系统尚不能形成统一的网络管理,原因在于水库涉及的信息太多,如水质、水量、水情等等,目前水库对这些信息的管理没有一个统一的系统,很难实现信息共享,给水资源的统一配置、调度和管理造成了困难。
4、水库自动化管理人才匾乏,管理不够规范
在进行水库自动化系统建立和完善时,水库自身的专业人员往往受专业的限制,没有办法完成系统的运行管理。
二、 未来我国水利水电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方向
水库综合自动化系统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涉及的学科、工程众多。随着水库综合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建设,水利水电自动化水平将得到不断提高,其建设和管理要求也会日益严格。
这几年我国水利水电自动化控制系统技术进步迅速、发展迅猛,整体水平已达到国际水准,并受到了国内用户的肯定。针对三峡枢纽以上流域单机容量为100万kW梯级电站的建设,应继续开展巨型机组、特大型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工作,研究探讨改进系统结构、网络结构,优化系统配置,并通过采用新产品、新技术和最新研究成果来提高监控系统的可靠性和实时响应性能。
在国际市场方面,应进一步提高国产水电站自动化控制系统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针对国外水电站的特点和实际需求来改进和完善系统结构、功能和性能指标,提高国产系统的竞争力,加大国产水电设备和软件在国际市场的市场占有率。
为了实现流域梯级水电站集控中心自动化,应在建立流域数据库和远程集控的基础上,开展数据共享、信息挖掘综合利用工作,提高流域梯级调度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防洪减灾与经济效益,开发满足发电、防洪及其他综合利用要求的流域水库调度决策支持系统,实现水力发电站的优化。
在远距离引水工程调度自动化系统开发方面,应结合我国实际建设的需要,开展全线调度自动化系统运行管理关键技术的实用化研究和开发,提高我国全线统一优化运行管理和调度决策的自动化水平。
为使我国的供电结构合理化和多样化,我国应加快大型的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目前,大型抽水蓄能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基本上采用国外进口设备,价格高且不利于运行维护,缺乏售后服务。如今国产的系统已具备实现大型蓄能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能力和水平,但却没有市场,因此我国应加强系统的实际运用。
三、结论
在农村的生产过程中,水利水电工程属于重要的基础性设备,是保障农村生产顺利进行的关键。通过建设农村水利水电工程,不仅可以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更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加大对农村水利水电建设的投入。然而,当前农村水利水电建设中依旧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给水利水电建设的发展带来巨大的阻碍。
1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的意义
自古以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生产上采取自给自足的模式。然而,农业生产极易受到外界天气的影响。天气状况良好,农民可以迎来一个丰收年;而天气状况恶劣,农民则极有可能会颗粒无收。换言之,在自然的面前农业生产受到巨大的阻碍,农村的生产活动受到洪涝与干旱等不良天气的影响,给农业的生产带来严重的影响。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建设农村水利水电设施的投入,有效减少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为农业生产顺利进行奠定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加强对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管理,可确保科学合理地应用农村水利水电设施,充分发挥出起在防洪、发电、灌溉、养殖等方面的作用,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促进农民的增收,改善农民的生活[1]。
2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在我国现代化的农业发展进程中,水利水电建设工程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受到管理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工程建设专业化程度不高。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我国目前建设的农村水利水电设计总数达到2000多万套,其中涉及水库、堤防与水电站等内容,虽然在数量上十分可观,但是经过长时间的使用,许多农村水利水电设施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其次,大多数农村水利水电设备是农民在政府的资金支持下自发建设的,也就是说这种水利水电设施的公益性较强,而专业性与技术性则明显不足,给水利水电的施工带来巨大的隐患[2]。再次,忽视对农村水利水电设施的管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忽视对水利水电设施进行有效的管理,甚至出现施工人员违反相关标准与要求进行操作的现象。最后,管理人员在安全管理方面的意识比较淡薄,而且不重视采取先进的技术,这些问题阻碍着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3加强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的措施
3.1构建全面系统的管理模式
当前我国水利水电工程较之发达国家依旧存在较大的距离。此外,就农村水利水电工程来看,其面临着管理缺乏科学性与系统性的问题。为此,要想解决以上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强化对技术的管理,严格按照程序开展农村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其次,完善工程招标与投标制度,为工程的公平性、公正性与公开性提供重要保障;最后,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全面提升管理意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建立健全责任制度,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问题,从而推动与促进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3]。
3.2改革与创新管理模式
随着新农村建设力度增加,它不仅带动了国内农村经济建设,同时也提高了物质文化生活质量,对基础建设给出了更多的要求。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进程作为现阶段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国内农村地区性能开发与利用的课题。从农村政策、人口、生产与政策出发,农村水利水电对维护经济转型与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必须高度重视。
1农村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管理现状
从农村水利水电发展历程来看:在大量管理经验与实践总结中,管理制度与方法都比较完善。但是随着管理方法与各种施工技术的出现,农村水利水电工程也存在很多问题:
1.1工程管理没有落实
在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它兼顾了水利建设与抗旱防汛等工作。本地水利部门一般会结合运行要求与自身特点,在满足资源需要的同时,确保工程规模。政府建设方针考虑到旱涝设防与能源供给,让水利水电工程变得更加复杂,对于特殊时期,必须满足水系抗旱要求。
1.2水利水电建设混乱
受水利项目影响,进行建设施工的企业多为小型队伍,进场门槛不高,这让很多资质不够的企业开始进入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范围。受施工技术与自身管理影响,在工程建设中存在严重的违规施工、材料不达标、监理缺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建设秩序。而作为建设末端,因为监管范围不够,所以经常存在秩序混乱的局面。
1.3资金监管不到位
水利水电是农村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并没有充足的资金,很多政府都不能满足工程建设需要,甚至还有少数地方政府不设水利水电建设资金的状态,这严重影响了工程建设。另外,由于资金管理意识欠缺,在资金管理中,始终存在监管缺失与筹措不力等问题,这不仅为财政建设带来了新的负担,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工程整体效益。
1.4工作人员素质不高
施工单位的管理方式与建设力度直接影响着工程质量,和成熟企业相比,农村水利水电建设人员明显缺乏工作态度与专业技能,在施工中还存在工程部规范等问题。外加设备储存与技术管理不足,都影响了工程整体水平。
2农村水利水电发展意义
2.1充分发挥积极因素
在农村水利水电施工管理中,工作人员可以结合自身优势进行工作分配,并且让机械处于正常状态。只有财力、物力与人力科学分配,才能确保最大利益。
2.2解决三农问题
农民、农村作为基础性很强的问题,关系着水利水电发展。受气候与地形等因素影响,时常发生旱涝,如果这些不利因素产生,农民温饱就会遭到影响,而水利水电对解决该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另外,水利水电对解决防洪、发电与养殖都具有重要作用,不仅有助于改善生态发展,对构建现代化发展、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大影响。
2.3有助于农业生产力与生产建设
将水利水电渗透到农村经济开发中,不仅有助于扩大内需,对工业建设、巩固农业地位都有很大作用,它是现代化农村经济建设的保障。在农业发展的同时,生产力得到提升,两极分化削弱,最后实现共同发展。
2.4有助于提高建设效益与工程质量
只要施工管理到位,水利工程的各个方面都能科学部署,让资源配置得到最好利用,从而提高工作人员主动性与积极性,让相关工作顺利开展,从而提高水利工程建设效益与质量。
3促进农村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的建议
3.1做好成本管理
在农村水利水电施工建设中,为了让资金充分发挥作用,必须在施工前做好预算,选用恰当的施工材料与设备,做好人员支出和预算工作,在综合成本节约措施的背景下,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执行,从而让招投标工作透明化。同时,尽量得到金融机构支持。党与政府一直要求银行为水利水电提供支持。目前,我国处于资金缺口大、任务重、迫切需要货币政策与综合财政的情况下,只有不断引导银行提高水利信贷金额,才能确保水利水电相关工作。在水利建设与金融信贷的资助下,优化信贷工作,加大水利工作步伐。
3.2做好施工人员安全与技术培训
人是相关工作的直接参与者与操作者,所以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对工程管理与施工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结合工程特征,从心理行为、技术水平、错误行为上进行纠正。如:对于施工难度大、技术复杂、精度高的操作与工序,尽量由经验丰富、技术纯熟的人员完成。相反,对于能力较差、动作复杂、不能快速操作的机械设施,对于必须一次性万无一失的操作,不仅要结合心理行为,还必须做好作业现场危险源与错误行为控制。同时,拒绝无资质的人员上岗。
3.3健全管理制度,创新技术水平
农村地区水利水电的不健全,让农村水利水电管理存在众多问题。对此,不仅要改变理念与管理体系,还必须做好运行体系的改革工作,落实水利政策,结合工程分类与性质,充分利用管理方案,规范工程管理。在优化管理的同时,做好新技术的创新与研发,以实现现代化管理,通过整合现代技术进行监管。新型管理技术研发后,建成技术防控中心,以此改善管理效率。
4结语
农村水利水电工程与农村经济建设直接相关,它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应用都有极大影响。因此,在调配资源上,必须结合社会产业与现实背景进行协调。在水利建设中,从人员培训、体系构成、制度建设上着手,控制好技术与资金,使用有针对性的预控措施,以此发挥工程管控、招投标与经理人管理作用,最后促进地区发展。
中图分类号:TU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4-0146-01
农村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是农业发展的必要保障,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我国农村人口多,农业用地面积大。在多年来,我国的农村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有了自己的一套建设与管理理念。然而,随着农业的发展,我国的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在实际的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且这些问题直接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因此,我国必须加强对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重视,使得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不断的促进农村的发展。所以,对于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管理发展应该成为我国水利水电部门的一大研究课题。
一.水利水电工程对于农村发展问题的必要性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国家的发展,在更大程度上来说,是要发展我国的农村。农村人口多数以农业为生,然而长久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都是来靠天吃饭。如果风调雨顺,农业则会丰收,人民则会有温饱。如果一年下来,风不调雨不顺,农业的发展则会遭到很大的损失。农民靠天吃饭的问题给我国农村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要改变这一局面,就需要农村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扭转农民靠天吃饭的局面,旱天可以灌溉,涝天可以防洪,还可以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发电、养殖等多方面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农业的发展,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保障。因而,对于我国的农村来说,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管理与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也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我国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发展管理的现状分析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一直非常重视农业发展的问题,随着新时期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我国对于农业建设地投入更是不断地加大着力度。但是,目前我国农村最为重要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依然存在着诸多的管理问题,正确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保障农民的权益是极其重要的,下面简单分析农村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中存在着的一些问题。自建国以来,我国逐渐建成了2000多万处小型农村水利工程,这些工程设施大致涵盖了堤防、水库、机井、水电站、水土保持工程以及饮水工程等各个方面的水利需求,它在农业发展中起着极大的作用,有效地改善了我国农业发展中的问题。但是,纵观我国已经建成的农村水利水电工程,这些工程主要都是建成于上个世纪的 50、60、70年代,多数是由国家政府给予农民一定的补助及建设资金,发动农民的力量来建设的,在性质所属上看,大都是公益性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除此之外,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渐地发展完善,整个社会的各项企事业都开始与市场建立其必然的联系。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许多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国有企业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转变,这就在企业施工管理方面对于工程的建设造成了极大地破坏。施工管理企业管理手段滞后、管理人员膨胀,致使整个工程管理出现了项目组织以及机械配置等不合理现象的出现,造成了劳务管理费用的增加以及建设材料的浪费。同时,施工企业的施工技术人员与经济管理还存在着脱节的现象,懂技术与懂经济的人员彼此独立,不能有效地融合在一个人身上,这就导致了工程设施建设中工程质量与工程效益的分离。
三.农村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与发展建议
3.1 明确水电施工项目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水电施工项目管理目标施即工方作为一个项目建设的参与方,其项目管理主要服务于项目的整体利益和施工方本身的利益。项目管理的目标包括施工成本目标、施工的进度目标、施工的质量目标和施工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对于水电施工项目管理的主要任务来说,施工方的项目管理主要在施工阶段进行,但是也涉及到设计准备阶段、设计阶段、动用前准备阶段和保修期。在工程实际施工中,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往往是交叉的,因而施工方的项目管理也涉及到设计阶段,就国内单项工程施工而言,主要在于与发包人、涉及人的沟通。
3.2 优化水电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流程
水利水电施工项目母体企业在管理职责上的不同,导致管理流程也不尽相同。常见的项目管理有文件管理、记录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设备物资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经营管理、施工管理、环境因素和危险源控制、不合格品(不符合)管理,在每种管理下又设有多个具体的管理流程,对应于管理中的具体问题。需要注意的是,管理名称相同的流程在不同的管理层次中,有着不同的含义,例如在财务的资产管理中,工程局一级可以进行购置、处理等管理,管理的重点是资产的配置和处置,而项目上的资产管理主要在于使用、保值增值以及确保后期成本的回收,偏向于成本控制。
3.3 合理应用价值工程于农村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施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利工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在项目生命周期中将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进管理有机结核起来,实现 “建管结合、无缝交接” 对于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以及水利工程功能的充分发挥都有积极意义。施工是一个综合应用各种资源、各种技术进行有组织有活动的过程,施工管理是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这一系统的具体工作内容包括:施工项目目标管理、项目组织机构的选择、分包方式的选择、内部分配方法选择等。施工管理是项目施工日常管理,是对管理制度的管理,施工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往往决定着施工项目管理的成败,因此在施工管理中应用价值工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3.4 合理应用技术创新管理农村水利水电工程
技术创新管理应该结合行政管理和技术管控两个方面的因素,同时要考虑技术创新生命周期和其依托的工程项目的不一致性,要充分考虑到技术创新作为新知识需要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转移的特性,根据上述目的设计职能、矩阵复合型组织结构,作为水电施工企业刚设立的技术中心组织模式。该模式满足创新项目管理需要。改进后技术创新组织机构组成:企业层面设立项目评审委员会,项目鉴定委员会和创新战略研究办公室,负责整个企业技术创新的宏观管理;技术中心为责任管理机构;工程项目部为技术创新执行机构。
结语:综上所述,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用地占地面积较大,所以,我国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相比于其他国家来说更为重要。虽然,我国在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管理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和经验,但是,在实际的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对于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管理,我国相关部门必须加以重视。从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多个方面、多个角度进行研究,从而研究出更好、更有效的方法来促进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壮大做出更大的贡献。
1 水利水电工程的重要性
水利水电工程的主要作用有发电,防洪,灌溉,供水,航运等。对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进几十年来,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例如,三峡大坝从1994年开工到2006全线建成,成为现今全世界最大的水电工程。其水库调洪可消减27000~33000立方米/秒的洪峰流量,年发电量达1000亿度,改善航运里程660公里,年单向通航能力由10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还可以解决长江下游居民的供水问题和缓解旱情。可以说三峡大坝的建成利国利民,功在千秋。另外,我国还完成了小浪底水利枢纽,葛洲坝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工程的建设,为我国的经济效益带来了巨大的发展,为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技术积累和总结了非常丰富而宝贵的经验。然而我国水利水电工程与国际水平相比还差之甚远,发展面临诸多障碍。因此,突破障碍,寻求水利水电工程发展新模式是当前的重要课题。
2 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发展障碍
2.1 市场竞争能力不足
水利水电工程同任何商品的生产经营一样,需要占有市场,而许多水利水电施工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不足。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社会原因,是因招标及评标不合理现象,这有待于社会去改进。另一方面,水利水电施工企业自身存在竞争能力不足的问题,技术、设备、资金不足,不太注重信息管理,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缺乏,科技人才缺乏。激烈的市场竞争容易导致水利水电工程生产成本的加大,这就要求水利水电施工企业加大创新力度,提高效益。使自己的工程价廉物美,以适应市场竞争。
2.2 部分施工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比较重视水利水电施工方面的工作,投入了较多的人力和物力,不断地改进水利水电的设备建设,然而这其中难免会存在一些设计上的施工风险和施工面临的发展障碍,例如, 部分水利水电施工企业在管理、施工设计、具体施工方案实施等方面缺乏创新能力, 尤其是大型水利水电施工企业, 虽然都具备历史悠久、施工资质和资信等级较的先天优势、但因为资金不足, 导致人才流失。流失良好的人才资源, 给企业带来较大发展局限,且部分企业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 导致经营机制僵化, 企业办社会开支和离退休人员费用开支庞大, 也缺乏在支配管理等方面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从而导致经济效益日益下降。
2.3 施工单位工作量不足
最近几年,水利水电基建项目发展迅速,水利水电工程在众多企业或个人的眼中成了一块炙手可热的自铲蛋糕、水利水电施工企业也迅速发展,这些企业的蓬勃发展,又导致了水利水电工程竞争的激烈,最终导致了水利水电施工企业的施工任务不足。为了争取顾客,扩大市场占有率,企业可能运用各种手段达到这一目的,从而确保企业正常运行。
3 应对策略
要想让我国的水利水电施工技术健康长久地发展下去,必须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地做出应对策略,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其具体思路如下:
(1)加强施工质量管理。质量管理可以说是所有管理内容中的重中之重,因为质量不仅仅影响到后续施工的顺利开展,更关系到施工企业的形象、声誉以及经济利益,所以必须加强施工质量的管理工作。具体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措施包括了以下几点:第一,成立由建设、监理、设计、施工四方组成的质检组织,由建设单位负总责施工中要对工程分阶段分部分按程序进行检查验收。施工单位所设专职质检员,负责施工自检及施工文件的填写和编制,并及时向质检组织汇报质检情况。每项工程及施工各阶段都必须履行相应的手续,方可进入下一步工序;第二,实行工程监理制,监理是代表业主对工程质量进行监控的,依法享有对工程质量进行监控的权力。所以要树立监理人员的权威。施工单位在施工中违反施工程序或质量不合格,监理有权责令其停工、返工;第三,编制施工组织计划,制定施工技术规程,建设、监理、设计、施工各方要根据国家有关规范。
(2)加强施工成本管理。成本是整个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灵魂所在,不仅仅会影响到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更会直接的影响到整个水利水电工程的进度、质量以及安全问题,所以施工成本管理宏观地控制着整个工程的建设。因此,施工企业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必须从源头上做好对成本的管理工作,必须确保成本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透明性,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促进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具体的管理措施包括了以下几点:第一,做好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材料的采购、保管以及使用,既要保障材料的质量,也要做到采购的合理、科学,这样才能够既确保施工的质量,又保证成本管理的有效性;第二,做好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设备引进,比如说一些设备、机械可以采用租用模式,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浪费。
(3)认真抓好施工质量管理。施工中的质量管理涉及建设、监理、设计、施工四方。建设单位是主体。具有协调其它各方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监督检查和管理的责任和权利。各方应积极配合.努力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创出优质水利工程。具体说来,施工中应着重抓好以下一些环节:一是编制施工组织计划。制定施工技术规程建设、监理、设计、施工各方要根据国家有关施工规范。结合本工程特点和施工单位的实际情况等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和针对本工程的施工技术规程。二是实行工程监理制。监理是代表国家对工程质量进行监控的。依法享有对工程质量进行监控的权力。所以要树立监理人员的权威。施工单位在施工中违反施工程序或质量不合格。监理有权责令其停工、返工。三是成立由建设、监理、设计、施工四方组成的质检组织。由建设单位负总责施工中要对工程分阶段分部分按程序进行检查验收。施工单位所设专职质检员。负责旅工自检及施工文件的填写和编制,并及时向质检组织汇报质检情况。每项工程及施工各阶段都必须履行相应的手续。方可进入下一步工序。
(4)建立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一是重视工程投标。作为成本控制的前期工作,工程投标往往被我国企业所忽视。而工程中标的前提是对工程信息的准确掌握,只有在对相关信息充分了解的情况下,才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考虑参与招投标的下一步工作。二是成本预测确定控制目标。成本预测的内容主要是使用科学的方法,结合中标价,根据各项目的施工条件、机械设备、人员素质等对项目的成本目标进行预测。首先,测算所需用工,确定工程项目采用的人工费单价。其次,测算所需材料及费用,重点对主材、地材、辅材、其它材料费进行逐项分析,核定材料的供应地点、购买价、运输方式及装卸费等。三是价格机制的市场化。水利水电工程的造价编制方面,应该积极推行“实物量法”。在实物量法成为国际惯例的形势下,与相关施工企业施工水平的接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4 结语
我国的经济正快速稳定地向前发展,而水利水电工程的健康持久发展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因此我们必须全方位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的管理工作。使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真正走向现代化,科学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和执武.分析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2013(06).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快速建设,地质勘测技术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同时,工程建设项目也对工程地质勘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包括勘探深度的加大、勘探分辨率(精度)要求的提高,因此,许多传统的地球物理方法及技术已无法满足工程需要。为此,选择合适的勘测方法并分析总结各种工程地质勘测方法及其最新的发展,这对工程地质勘测及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 水利水电工程物探技术发展概述
工程物探技术对水利水电勘测技术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和意义,是目前在水力水电工程的勘测中最常用的一种先进技术。工程物探技术广泛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勘测中,大大提高了水利水电工程业中的野外数据采集信息的精准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从技术方面更进一步促进了水利水电工程业的发展。目前很多先进的技术被应用到了工程物探中,使水力水电工程勘测更加的准确、高效。工程物探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球物理层析成像技术,通过发射和接受投射波的工作原理进行工作,对获得的数据进行集中分析,对多勘测的地区进行综合的分析与评价。地球物理层析成像技术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勘测中,不仅能够提高勘测工作效率,还能够提高工作质量,是一项比较实用的技术。
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物探或称水文与工程物探始于1952年,由顾功叙老前辈主持,在北京石景山发电厂应用电法找水。1954年原燃料工业部水力发电总局北京勘测设计院成立了水利电力部门的第一支物探电法队。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水利部所属的七大流域委和各省、市级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有近1000多人的物探队伍;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公司和中国电力顾问集团公司所属水电水利勘测设计院也有1000多人的物探队伍;加上铁道、地矿、冶金、工民建、化工、航天、煤田、石油、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等,从事工程物探的专业人员估计约在10000人左右。在这么多从事工程物探的人员中,水利水电物探队伍经历60年的发展壮大,已经成为国内工程物探技术力量最强的队伍。
近年来,遥感遥测技术、红外探测技术、Insar(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微震监测技术、声发射监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给水工物探带来全新的理念。这些技术可监测和检测到微弱的异常信号,能够远距离、长周期、大面积在不接触被观测体的情况下,监测异常信号的演变和发展,甚至可以预警、预报工程和地质灾害。
二 工程物探工作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我国现有的物探仪器设备、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而言,先进国家水利水电工程勘测物探所能解决的地质问题,达到的技术水平我们有能力做到,甚至会完成的更好。我国在各种复杂的工程地质条件下所建设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已证明了这一点。但我们与先进国家相比,物探仪器设备仍存在差距,开展工程物探的空间、力度不够,在能用经济快速物探工作解决的地质问题仍用钻探来完成。工程物探中存在问题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在水利水电工程勘测中,工作手段往往以地质、钻探为主,物探作为一种勘测手段,对其重视程度不够,其作用未能完全发挥出来,甚至被认为物探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工作,一些勘察项目中,单纯地为物探而布置物探,相对开展的物探工作量少之又少;其结果难以达到物探的工作目的,地质解释难免与钻探结果或实际地质情况出现偏差。众多的规划、设计、地质人员对物探知之甚少,物探技术人员的地质知识又相对贫乏,因而物探与钻探、地质工作不能很好地结合起来。
(2)在众多的勘察项目中,所开展的总体物探工作量较少,使用的物探手段相对单一。其地质结论缺少其他物探资料的佐证,难免出现偏差或与实际地质情况相反的结论。在水利水电勘测的历史上,还没有单一的物探方法解决复杂的工程地质问题的先例。这一点上受我国的物探工作起步较晚,仪器设备缺乏落后的制约。20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的水利水电物探工作出现了飞速发展的势头,改善、配备先进仪器,以多种物探手段进行水利水电的勘察工作,解决了一些复杂的工程地质问题,促进了整体勘察成果的提高。
(3)物探技术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尤其是对地质的知识提高和计算机的应用。开展综合物探勘测并与地质、钻探结合起来是今后水利水电工程物探发展的方向,物探人员提高物探技术水平、扩大应用范围和提高物探成果的解释精度,必须具备一定的地质知识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这样才能把间接的物探资料变成直观的地质成果。
(4)规划、设计人员对物探工作的条件性缺乏足够的了解,对物探能够解决的地质问题或不能解决的问题认识不清。这也是当前工程勘察中制约物探应用、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水利水电工程勘测中,物探是地质、钻探工作辅助工具或手段,用来配合地质、钻探工作查明工程地质条件。事先划定物探实物工作量,提出物探无法解决的工程地质问题,这是一些地质人员的传统观念。在勘察程序上应是物探先行,为合理布置钻探工作量提供物性依据,钻探再验证物探成果精度,最大限度地控制或减少勘探工作量,节省勘察、勘探总经费投资。需要人们对物探工作的再认识。
三 水利水电工程物探的应用范围
水利水电工程物探技术的应用范围为:覆盖层厚度探测;地质构造、断层破碎带及软弱夹层探测;地下水流速流向;水文地质参数和地层密度、孔隙率的测定;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测定;地下洞室围岩及地基岩体质量检测;大坝混凝土浇筑质量和基础灌浆质量的检测;地层结构和基岩风化层探测;滑坡体探测;水库堤坝隐患探查;地下水位和地下水资源探查;岩溶探查;桩基质量检查和承载力测定;地基抗震设计和评价沙土液化的参数测定;地下管线探查;隧洞和地下洞室围岩松动圈测定和开挖中的超前地质预报;水库和主要建筑物区的环境放射性检测等。
四 水利水电工程物探的发展
工程物探技术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成绩卓著,今后光彩也一定会更加夺目,可以预测,今后水利水电工程物探将由勘测期、施工期向水利水电枢纽的运营期转移。从建国以来,尤其是1958年的建设高峰,到最近二十多年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高峰,修建了数目巨大的水工建筑物。目前可建的工程已越来越少,已建好的水工建筑物需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诊断和维护加固,还有不少处于病险状态的需要检查、诊断、治理。如水库的瘀积、清淤,水下结构物损害的检查和修复,坝体、坝基和帷幕的渗漏问题,大坝面板的脱空状况,库岸边坡的稳定情况等等,都需要我们去查找,以辅助诊断和进行工程处理。如此,水下机器人、水下三维声纳、浅层剖面仪、多波束测深仪等技术和设备被引入到我们的工作领域。随着海上风电、潮汐发电站的建设,以上设备和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海上其他物探工作也正在逐步开展,国家海洋资源的开发还将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工程地质勘测新方法将源源不断的涌现出来,但目前国内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工程地质勘测还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怎样加强各种新技术方法的应用成为当前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人员所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钟诚昌.水利水电工程物探的可持续发展[J].水力发电,2000,02
中图分类号:T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c)-0060-01
随着社会的进步、测量仪器的发展、各项测绘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水利水电工程测量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GPS卫星定位技术、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常规大地测量技术及多种专业工程测量技术不断融合,进一步革新了测量方法,拓宽了水利水电工程测绘市场和服务领域。下面将具体介绍目前水利水电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1 平面控制测量技术
在水利水电工程中,传统的平面控制网主要采用三角网及电磁波测距导线建立。近年来GPS卫星定位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充分弥补了常规控制测量的局限性,并体现出了极大的优越性。目前,已形成了以GPS卫星定位技术为主、传统控制测量方法为辅的GPS网、边角网、导线网等混合网的灵活多样的现代控制测量技术。在实际工作中,施工测量控制网主要采用边角网,或采用由GPS布设首级网的混合网。大范围测图控制网基本采用GPS控制网作为首级控制,并根据需要加密混合网等。图跟控制已从传统的电磁波测距导线发展为目前的GPS RTK测量技术。由于RTK技术具有作业效率高、定位精度高、无须通视、操作简便等优点,能够实时提供流动站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并在一定范围内达到厘米级精度,被广泛应用于图根控制测量,地籍测绘、数字化测图及施工放样等各种工作中。
未来应充分利用GPS RTK技术的优越性,并积极引进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简称CORS系统)在水利水电工程控制中的应用。CORS系统是利用多基站网络RTK 技术建立的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综合系统,是现代GPS发展的必然趋势。CORS系统由基准站网、数据处理中心、数据传输系统、定位导航数据播发系统、用户应用系统五个部分组成。向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用户提供不同类型的GPS观测值、各种差分改正信息、以及其它相关的GPS服务。与传统的GPS作业相比连续运行参考站具有作用范围广、24小时不间断运行、精度更高、野外单机作业等众多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作业效率,减少测量成本。
2 高程控制测量技术
水利水电工程高程控制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使用的测量仪器从以前的光学水准仪发展到数字水准仪,从人工读数发展到仪器自动读数、自动记录。数字水准仪具有操作简便、测量速度快、精度高、可实现内外业一体化等优点,是观测方法的一次革命。其次,高程控制改变了单一依靠几何水准测量的局面,目前可以综合采用几何水准、测距三角高程、GPS拟合水准等多种测量技术。
目前,高差不大的平原、丘陵地区GPS拟合高程可达到四等水准测量的精度。高程控制的研究主要在大地水准面的精化方面。随着GPS定位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结合水准测量、重力测量、地形测绘资料精密确定大地水准面模型后,GPS高程可达到更高的精度,并逐步取代传统水准测量,真正实现GPS三维测量,更好地为水电工程服务。
3 地形测绘技术
在水利水电工程中,有些地区已有其现势性、精度、比例尺均能满足要求的纸质地图,一般直接对原图进行数字化处理,再辅以修测、补测等方法,实测一部分地物点的精确坐标,再用这些点的坐标代替原来的坐标,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原图的精度,获得所需的数字化地形图。对于没有符合要求的纸质地图的地区一般采用全站仪数字测图或数字摄影测量进行施测。GP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是公认的我国西部困难地区测图最经济、最成熟的方法。
目前,大比例尺数字化成图技术主要为全站仪(或GPS RTK)+电子平板(或草图)+地形成图软件和近景摄影测量两种模式。GPS RTK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大比例尺(1∶500~1∶2000)地形测绘,其平面、高程精度满足规范要求,大大提高了测图效率。但受地形、植被等条件的制约,有些地区必须与全站仪配合使用。
未来应大力研究并推广新一代航空航天数字测图方法,如GP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遥感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移动测量技术(MMS)、无人机等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最新应用的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能大面积、高密度地快速采集空间三维数据。可应用于地面形体测量与建模、三维可视化模型的建立、带状地形图测量和库区调查、变形监测等领域。必将在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竣工各个阶段中广泛应用,成为“数字水电”建设强有力的工具。
总之,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今后将继续大力促进水利水电工程测量仪器和方法的更新换代,积极推广测绘新技术的应用,推动水利水电工程测量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水利水电工程一般而言都属于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兴建的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大约有2000多万个,其建设资金大多是由国家补助的,在农村水例水电工程建设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缺少专业的技术人员、工程维修不到位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农业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其中,农村水利水电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具体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管理水平低下
在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工程的质量没有被严格的列入考虑范围之中,在进行工程设计时,人们往往追求的工程建设后所带来的成效,却忽视了工程质量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其次,在工程建设中,存在工程建设与工程管理相重叠的现象,这样很容易埋下工程质量隐患。在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水利部门负责水利建设与防汛抗旱的双层工作。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规模较小,当地政府只需要根据当地需求,制定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能源计划,但是另一方面,在特殊时期,工程的建设还必须得满足整个水利工程的抗灾要求,所以这对水利工程的建设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必须有过硬的质量保证。
(二)技术设备力量不足
完成一个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需要有非常雄厚的技术基础。在农村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缺少专业的技术人员,工程的技术水平失去了保障,其次,当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出现问题时,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维修,这对水利工程的建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农村水利水电设备的不足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由于设备的缺失,农村水利工程变无法在工作过程中发挥它最大的功能,这也是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一大问题,对工程的管理会造成极大的影响。
(三)管理制度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依然固守以前的管理传统,这种管理制度是相当落后的,对现代农业的经济不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次,我国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中,由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还存在着责、权、利分离的现象,在某些农村中,地方政府为了提升自己的业绩,主动向国家申请工程建设资金,但是在资金到位以后,由于天气气候等原因,工程不能按时施工,不能够及时办理某些审批手续,最后造成了工程的荒废现象。还有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使自己获得利益,将工程交给自己的亲戚朋友或者相关企业负责,对工程质量没有进行严格把关,造成许多劣质工程的出现,这样严重影响了工程的效果。
二、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与发展措施
(一)加强项目成本与质量管理
只有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控制农村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成本,才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对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方案、设备进行选择时,一定要遵循科学性的原则,一定要在科学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从而达到节约建设成本的目的。此外,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应该注重工程质量。众所周知的是,农村水利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对农村居民的财产与利益有着极大的影响,并且这直接关系到工程建设的资金使用与运营管理。所以,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企业与相关部门都应该加强对工程质量的检测,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工程质量管理制度。
(二)创新工程管理技术水平
根据国内外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经验可知,政府应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敬请技术管理创新。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对技术管理创新的投资力度。其次,加大对技术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促进技术管理人员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分享管理经验。管理人员也应该对水利水电工程有一个全面清晰的了解,能够做到实时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问题,对自身工作进行定期总结,促进管理水平与管理效率的提升。
(三)优化管理模式与体制
前言
水利水电工程档案是科技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记录水利水电事业发展的包括图表、文字、声音、影像等在内的很有利用价值的重要科学技术资料。随着近年来国家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档案事业也已经逐步步入了数字化发展的轨道,水利水电科技档案如何顺应这种新形势的变化需要,向着信息化、科技化的方向发展,成为了促进水利水电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笔者试就水利水电科技档案的发展趋势和科学管理谈些想法。
1 水利水电科技档案的发展趋势
正因为水利水电科技档案是非常有保存价值的水利科技发展历史资料,不仅具有档案资料的共同属性,又具有查阅和记载水利水电事业发展的独特史料价值,它必然要随着档案管理和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健全完善。因此,随着经济社会信息化建设进程的日趋加速,水利水电科研档案也一定会向信息化、科技化的方向发展,不断为水利水电事业的健康协调发展提供科学、详实的历史记录。
1.1 档案信息化、科技化发展,是加强档案资源管理的客观需要
随着水利水电行业办公自动化程度的改善和电子文书的日益推广普及,日常水利水电工作中出现了很多电子文档形式记录的文件、图表、声像等档案资料,既不占档案存放空间又不耗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又便于修改查阅,因此,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纸质介质将逐步过渡为软盘、硬盘、光盘等电磁存储介质,水利水电科技档案也将逐步纳入信息化、科技化管理的轨道。因此,加强档案资源管理,便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档案信息化、科技化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一是档案资源来源将实现信息化。传统的科技档案管理,基本是用人工按照类别和形成年份进行手工登记、编录,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发展,水利水电事业将逐步实现办公自动化,手工书写、绘制的文件、图表将逐渐走下历史舞台,被电脑印制的格式所取代,档案资源的信息来源将发生明显变化,因此,为了有利于科技档案资料的传递、使用和储存,就必须采用信息化、科技化的手段。
二是档案资源利用将实现信息化。及时、有效、科学、合理地使用科技档案,是水利水电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提高档案管理效能的主要目标。而传统方式管理科技档案,依据归档的类别检索、查阅相当费时费力,但是如果采用信息化手段达到数据库管理,直接检索关键字或者主题词,就会大大地缩短查询时间,给档案利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从而提高水利水电科技档案的使用价值。
三是档案资源查询将实现信息化。随着业界人士和社会群众对科技档案信息资料要求的日益提高,随着网络信息化建设的日益发展,传统档案的静态封闭式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档案资源公开化和信息流通网络化的需要,为了方便大众查阅水利水电科技档案,实现资源共享,通过计算机网络管理档案资料和实现在线咨询、信息,便成为了客观必然。
1.2 档案信息化、科技化发展,是水利水电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水利水电科技档案涵盖在了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立项、可研、设计、施工、竣工的全过程,对促进现代化水利水电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史料参考价值。在科技档案形成过程中,由于其间也包含了不同的专业类别资料,体现了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中各个阶段的工作程序和项目内容,各种档案信息资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非常直观地反映了水利水电项目的整个业务流程,因而,加强会计档案信息化、科技化管理,也为科学、合理地利用档案资源,发挥其在现代水利水电事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目前,随着信息资源的全球化发展,水利水电事业的科技化、信息化建设日益提上了重要日程,也为科技档案推进信息化、科技化管理进程创造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空间。在水利水电行业加快发展步伐的新形势下,各级各地都基本设立了水利专业网站,科技档案如果仍然使用传统意义上的手工管理,不仅影响了利用效率,也为存储、传递、档案资源带来了阻碍。
2 加强水利水电科技档案管理的对策建议
2.1 完善管理手段,确保水利水电科技档案信息化、科技化发展
鉴于水利水电科技档案是包括图表、文字、影像资料在内的各种形式和保存载体的历史记录,在加强信息化、科技化、电子化管理中,必须切合档案资源的特性,利用网络系统、管理平台、数据整合等管理手段,认真细致地做好收集、归档、整编、保存等基础性工作环节
一是充分运用网络系统软件和管理平台,达到水利水电科技档案资源终端内、外网之间的有效连通,实现档案管理网络化和信息利用自动化。确保科技档案管理的电子化和一体化,是档案事业发展的趋势。水利水电科技档案管理机构要创新档案管理模式,做好基础性工作,如,在部门门户网站或者局域网设立电子文档自动上传平台,保证档案资料及时上传并统一归档到服务器窗口,减少档案管理中间工作环节;做好信息数据的超前控制,科学、准确地划分好科技档案类目,合理、规范地设置好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的转换格式,保证在计算机上的操作上,档案管理系统和文件管理系统数据接口能够有效地衔接;克服传统科技档案手工翻阅目录检索数据这种简单的形式,运用现代化的图档管理系统软件或者电子数据库来检索查询档案信息资源,健全完善水利水电科技档案全方位、多功能的检索体系,以适应社会各界的档案资料里有需求。
二是完善文件、图表、照片、声像等档案资料的数字化管理,将文本档案等原始文件转变为文件级档案统一进行规范整合和数据信息组织,通过采用多媒体数据库或者档案数据库的形式,确保业界人士和社会群众查阅、检索、使用水利水电科技档案资源的高效、便捷、多样,变手工提供档案的被动服务为现代化档案管理的主动服务。
三是根据国家《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和《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做好水利水电科技档案资源的收集、整理、归类、存储、利用工作,确保档案管理逐步纳入信息化、科技化、电子化发展的轨道。如,有多个称谓的机关、团体、个人的档案,在著录管理时应当避免重复,而应统一使用同一个称谓、同一个单位名,用最精确的词语高度概括案卷题名,同时,要尽量选择适合单位使用的《主题词表》和《分类法》规定的标引主题和标识符号,前后标引应当相同,以保证电子档案信息数据检索需要。
2.2 健全管理制度,确保水利水电科技档案信息化、科技化发展
健全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是做好水利水电科技档案资源管理的重要途径。水利水电科技档案与普通的档案资料在表现形式和作用方面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因此,水利水电管理部门在科技档案的信息化、科技化、电子化管理中,应当严格依据《保密法》、《档案法》、《科学技术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 建立健全适合当地水利水电事业发展和档案管理工作实际的电子化登记录入、存储管理、检索查询、信息保密、鉴定销毁等内部管理制度,如,建立科技档案电子数据库管理制度,加强档案密级等级和身份认证双重管理,设置好用户访问权限,防止科技档案在资料存储管理、网络传输和查询利用方面出现隐患,以科学、高效、安全、准确地管理、利用好水利水电科技档案。
2.3 培育专业人才,确保水利水电科技档案信息化、科技化发展
教育培养档案管理人员,适应当前科技档案管理的新形势,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和利用绩效,便成为了水利水电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一是培养专业技术知识。要研究制定有针对性、操作性的学习培训计划,全方位、多层次、分批次地对现有科技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网络信息、现代水利管理、计算机操作、外语等相关知识技能的业务培训,并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支持参加在职学习和继续教育,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水平,利于档案管理信息化、科技化、电子化的发展。二是培养职业道德素养。科技档案管理是一项单调、枯燥的业务工作,要引导教育管理人员牢固树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一丝不苟、求真务实的思想观念,热爱本职工作,服从服务于水利水电科技档案事业的信息化、科技化、电子化发展。三是培养管理创新意识。适应档案管理发展趋势,要切实摒弃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手段,不断推进科技档案管理理念、思路、方法、措施创新,有效地促进水利水电事业的健康协调发展。
3 结语
随着网络现代化和档案事业数字化建设进程的深入推进,水利水电科技档案信息化、科技化、电子化的发展也一定是大势所趋。因此,如何适应科技档案的发展趋势,加快构建新形势新任务下的科技档案管理体系,确保档案信息资源科学、高效、快捷利用,更好地服务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课题。
1 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应用
gps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测量及定位控制,它在高程控制方面能较好地解决跨河、跨沟水准难以传递的问题,以及在勘察区控制点较少,或在山区、林区等通视条件较差、观测条件受限的区域进行工程地质勘察时,运用gps可大大减少作业时间,提高测量精度。
2 遥感技术的应用
遥感技术按照遥感平台的高度不同,一般分为航天遥感、航空遥感和地面遥感共3大类。遥感技术由于视域广阔、信息丰富、具立体感、卫星影像成周期性重现以及获取资料快速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中有关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及相关的环境等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2.1 区域构造稳定性研究。由于遥感图像能提供大量宏观的线性构造信息,较好地反映区域地质特征、水系分布特征和地貌形态,所以对研究区域构造格架,确定断裂体系及活动性以及评价工程及其周缘地区的构造稳定性有重大作用。因此遥感技术的应用也成为研究此问题必用的手段。
2.2 水库区塌、滑坡、泥石流调查。在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库区岸坡的滑坡、崩塌、泥石流以及某些松散堆积体的调查中,有一些工程应用遥感技术利用航卫片或彩红外片进行地质解译,结合野外现场观察、复查和检查查明了许多久拖不决的影响库岸稳定性评价的大型或较大型、塌滑体的数量,分布及其稳定状态。
2.3 岩溶调查。利遥感影像,特别是彩红外影像进行岩溶及岩溶水文地质调查有其特殊的优势,像片解译不仅能很好地判读各种岩溶地貌现象,而且还可以充分利用和其它介质红外光谱的差异,判断地下水的分布和泉水分布等。清江招来河、高坝洲,黄河万家寨等工程曾利用彩红外航片解译来研究岩溶及岩溶渗漏问题,都取到了良好的效果。
2.4 中小比例尺地质测绘填图。推广遥感技术,在保持必须的野外工作量和成图现场校核工作的前提下,中小比例尺地质图以遥感成图取代常规地质测绘;建筑物及其它重要地区大比例尺工程地质图优先考虑遥感成图。这是十年前在全国水利水电勘测工作会议上由水利水电规划总院提出的“勘测技术发展目标”文件所确定的。
2.5岩土工程开挖面地质编录。为适应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进行反馈设计、安全预报和存档备查的需在人工开挖高边坡、大型地下建筑物和大坝基坑的开挖中采用地面遥感技术,进行地质编录,并为有关的稳定分析和现场预报提供翔实的地质资料和数据是很必要的。
2.6水土保持、防洪与移民安置容量研究。如1994年,长江勘测技术研究所承担的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滑坡、泥石流发育程度与稳态区域研究项目,该项目在研究中利用tm卫片对陇南、金沙江下游、三峡库区3大片进行解译与发育程度的划分(滑坡分四级,泥石流分五级)作出了区划图,提出了防治意见和预警系统建立的基本设想。1990年地矿部航空物探中心与长江委规划处、综勘局一道,开展长江中游干流防洪工程现状遥感调查,用tm卫片和1∶3万~1∶5万彩红外航片进行解译和编写报告,提交的成果获得了较好的成效。移民安置容量研究,航卫片,尤其是彩红外航片,以其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可判读性和现实性,为移民安置容量分析确定提供了新手段。
3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技术可自动制作平面图、柱状图、剖面图和等值线图等工程地质图件,还能处理图形、图像、空间数据及相应的属性数据的数据库管理、空间分析等问题,将gis技术应用于工程地质信息管理和制图输出是近几年工程地质勘察行业的热点和发展趋势。目前,国内应用较多且比较成熟的专业软件是由中国地质大学开发研制的mapgis,是一种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4工程物探技术
在我国工程物探虽然起步较晚,但在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单位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逐渐引进和装备了一些必要的仪器,如信号增强式地震仪、综合测井仪、电法仪、透视仪、声波仪、管线仪、地质雷达和钻孔彩色电视系统等,使物探仪器得到了全面的更新,其中有些是当时或至今都是世界水平的新仪器,大大地提高了数据采集精度和野外工作效率,促进了物探的发展。
4.1地球物理层析成像技术(ct)。ct技术是利用已有的平洞或钻孔,通过对采用一定发射和一定接收方式产生的透射波的采集与处理,反演孔洞间岩体的波速值,并对区间岩体进行判断、评价的一种技术方法。当前在勘探孔洞间了解岩体情况尚没有一个经济的、有效的技术措施做进一步工作的情况下,ct技术不失为是一个查明孔洞间岩体总体完整性程度的好方法。做得好,不仅能节约一定的勘探工作量而且还会对岩体物理力学性的整评价质量的提高有所促进。所以“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以来,包括“八五”和“九五”攻关几个涉及水电建设的项目,涉及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探的课题和专题中大多数都涉及ct技术攻关的内容,并获得许多很有成效的成果。
4.2钻孔彩色电视系统。a53mm的钻孔彩电是为适应水利水电工程勘察的大多数钻孔都是a56mm的金刚石钻孔而设计制造的;50mm的钻孔彩色电视是在电子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为适应水平风钻孔观察而设计制造的,并首次将ccd光电偶合器件应用于钻孔电视。该产品的特点是电路设计合理,集成度高,性能稳定,与传统的摄像管探头相比,具有彩色图像重现性好、几何失真小、寿命长、耐冲击、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等特点,是一个更新换代产品。当前,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钻孔彩电又在开发的图像处理系统基础上研制出多功能钻孔彩色电视系统,系统采用工控级主机,形成控制器、监视器、录相机三合为一的一体化主机。主机可配接多种不同口径的钻孔电视探头,实现图像数字化实时采集压缩存储,成果可刻录成vcd光盘,还可进行后期图像处理及制作。
参考文献
[1]杨连生.水利水电工程地质[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2]王妙月.勘探地球物理学[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3.
2.核电
核电是一种技术成熟可大规模取代化石燃料的清洁能源。在国外发展中曾有起伏,现今核能利用已占各种电能总和的17%。核电在我国起步晚,约占1%。
3.风电
我国风力资源丰富,年均风速大于6m/s的面积达66万km2,风电的发展前景良好。
4.太阳能电
我国储量极为可观。可再生能源中水电目前尚有较大的开发空间,一些条件较好的站点正在修建中,再过10余年后将逐渐进入尾声。非水能可再生能源(以后简称可再生新能源)中风电近年进展迅速、前景看好,其余太阳能、生物能等正在起步阶段,应发挥各自优势,着力加快这些可再生新能源技术整体的发展。这些可再生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可替代日益短缺的煤、油、气和水能资源,对节能减排十分有利,且它们的资源相对丰富,有可靠的保障能力,可大规模开发利用。
二、抽水蓄能的兴起
常规水电受水资源的限制,因此电网中水电比重日益减少,这样将导致调峰电源缺乏,造成电网中能源比例失调,在不得已时常采用以下两种措施:
(1)火电机组深度调峰大于50%,有的甚至采用分班制。
(2)水电弃水调峰,在我国很多以煤电或火电为主的电网,为不使因调峰而使占多数的火电机组受阻,令水电在多水期间采用弃水调峰。
作为水电的补充,抽水蓄能电站的兴起使水电重新步入了新的境界。虽然已无新的水能资源以供开发,但可利用电力系统低谷电能,通过抽水蓄能储存转换在巅峰时发电,这样蓄能运行使水利水电的发展增加了新的活力。
三、水利水能蓄能运行
现在各种类型的水利水电如发电防洪供水和火电核电等在有条件时考虑蓄能运行即增设抽水蓄能,特别在发展至一定程度后处理等受阻时其作用效益应当更加显著,情况往往会有很大的改观,呈现新的发展空间。这里面有发展抽水蓄能电站;江河入海口水域的开发;江河上游山区河段的开发利用;跨流域引水,跨地区送电等几个好处。当前正处于新旧能源交替时期,因此应关注以下问题:
1.节能减排
当今气候变暖,有害气体的排放已成为全球重大问题。我国政府对此已制定了规划,要发展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并规定了具体节能和减排要求。
2.优化能源结构
3.清洁和可再生新能源开发
核电、风电和太阳能电等的开发利用终将取代日益短缺的火电和水电资源,对节能减排十分有利,且它们的资源相对丰富,有可靠的保障能力,可大规模开发利用。
4.改善水利水电工程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