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订阅热线:400-838-9662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水利水电发展

水利水电发展范文

发布时间:2024-04-01 15:57:49

水利水电发展

篇1

通过扶持山区小水电建设和已有项目的挖潜改造,使全省50个山区县20*年至20*年新增小水电装机容量50万千瓦,已建小水电项目的效益显著提高,满足山区县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用电的需要。

二、扶持山区发展小水电的主要措施

(一)省对小水电继续执行500元/千瓦的补助政策。每年扶持新建小水电装机容量10万千瓦,并继续扶持山区小水电挖潜改造。对山区发展小水电要按量财办事的原则,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所有小水电建设项目必须按国家基本建设程序执行。

1.小水电项目立项由省、市、县计划主管部门按分级权限审批。装机500千瓦以下水电站可行性研究报告,由县水利部门初审,报县计划部门审批,抄送市计划、水利部门备案。装机500-1000千瓦(不含1000千瓦)水电站可行性研究报告,由市水利部门初审,报市计划部门审批,抄送省计委、水利厅备案。装机1000千瓦以上水电站可行性研究报告,由省水利厅初审,报省计委审批。

2.小水电工程项目立项后,其初步设计,由水利部门按分级权限审批。装机1000千瓦以下的水电站初步设计,由县水利部门审批,报市水利部门备案。装机1000-2000千瓦的水电站初步设计,由市水利部门审批,报省水利厅备案。装机2000千瓦以上的水电站初步设计,由省水利厅审批。为小水电配套的35千伏及以上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由省水利厅审。

(二)县镇所办的小水电企业,允许向用电的企业直接供电。其发电在县域内使用,允许只收过网费,其过网费由省物价主管部门审核。

篇2

一、研究背景

水利水电工程往往规模大、投资多、施工难度大,因而在工程设计和管理过程中,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法,优化选择施工机械及配套组合,制订切合实际的施工进度计划,高效简便地对施工信息进行管理,直观形象地反映复杂施工过程,对于确保工程建设如期完成和降低工程造价都是至关重要的。为达到上述目的,除了在施工组织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工程特点和具体施工各种条件外,若能在事先对工程施工的运行发展过程和施工中各项活动的协调关系等状况进行预测和评价,将对工程施工组织计划的正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可视化仿真技术的产生与发展正好适应了这种客观需要,它为解决施工中上述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

国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提出循环网络仿真技术(CYCLONE),至今已发展了一系列的工程仿真应用软件,但这些研究成果及仿真软件主要应用于土木工程施工如高层建筑施工、土石方工程等。20世纪80年代初,天津大学率先在全国开展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仿真方法研究,在近20年的发展中取得了大量开拓性的成果和社会效益。近年来,又在推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和管理向可视化、数字化方向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借助于计算机科学、系统科学和工程科学与技术的迅速发展,重点研究了三维动态可视化仿真理论与方法及其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获得了一系列富有创新性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成果。

在开展可视化仿真及其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工作中,存在以下三个关键技术问题:

1.可视化技术与系统仿真技术结合的途径

建立基于GIS的交互式可视化仿真系统框架,将可视化技术与系统仿真的各个环节相结合,实现仿真建模可视化、仿真计算可视化、仿真结果可视化。

2.可视化仿真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问题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将可视化仿真技术与具体的工程问题相结合,提出可视化仿真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应用的具体途径。

3.可视化仿真软件的通用化问题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系统仿真软件的通用化不仅是关键技术问题之一,而且是推广应用的前提。

二、基于GIS的三维动态可视化仿真技术

1.可视化仿真涵义

可视化仿真(VisualSimulationVS)是计算机可视化技术和系统建模技术相结合后形成的一种新型仿真技术,其实质是采用图形或图像方式对仿真计算过程的跟踪、驾驭和结果的后处理,同时实现仿真软件界面的可视化,具有迅速、高效、直观、形象的建模特点。使用可视化技术以后,系统的子模块用形象的图形来表示,并可通过鼠标在屏幕上直观形象的操作,就可以完成整个仿真任务。一般可视化仿真包含三个重要的环节,即仿真计算过程可视化、仿真结果可视化、仿真建模过程的可视化。

2.全过程动态仿真理论与方法

全过程动态仿真理论融合了面向对象的图形辅助建模、动态仿真、网络计划分析与优化、动态演示、数据库等技术,把整个施工过程作为一个整体,对施工全过程进行跟踪模拟。

全过程动态仿真理论的特点就是体现了系统工程的思想。它是针对整个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系统进行的,所有的优化及调配目标是使整个系统达到最优,而不是局部达到最优。它把整个施工过程作为一个大的系统,综合考虑系统中各个单项工程之间、各个工作面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分析整体的施工进度、施工强度等关键问题,获得更为真实的施工情况,从而达到为施工组织设计提供科学依据的目的。仿真流程图见图1。

3.面向对象的图形辅助仿真建模技术

仿真是一种基于模型的活动,建模是仿真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能够实现简化而又灵活的建模过程是仿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面向对象方法的应用使建模过程变得自然直观,用户可以把被仿真系统的各种活动都看成对象,并根据这些对象的类属关系和本身特性直接构造仿真模型。这种建模过程十分类似于人类所习惯的对客观世界中事件分类的思维过程,所以使仿真用户感到由物理模型到计算机模型的过渡非常自然。面向对象方法的继承性,使仿真系统十分容易扩充。同时,利用对象类层次结构的合理设计,可以达到最高的代码重用率。

在系统仿真中应用图形技术,能够描述许多用语言难以表达的信息,图形辅助建模就是利用鼠标在计算机屏幕上绘制系统模型或用模型库中已有的系统元件拼合系统模型。

面向对象的图形辅助建模的基础是系统的可分性,即认为系统是由子系统组成的,而子系统又可分解成更原始的子系统。由于这种性质的存在,构造模型的方式是通过连接组成系统模型的成分模型(子模型)来建造总体模型。对于一个复杂的施工系统而言,按施工系统的层次性,可将其分解为相对简单和独立的子系统,而子系统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可在子系统模型间设置相应耦合接口而加以协调,这样可将各个子模型拼接起来而构成整体系统模型。施工系统的运行规律通过施工系统模型中各实体的属性与状态的变化来反映和体现。根据上述,便形成了面向对象的图形辅助仿真建模思想。

4.基于GIS的较全面的仿真三维动态数字模型构造及其可视化方法

(1)数字地形模型建立

地表数字地形模型(DigitalTerrainModelDTM)是整个工程施工三维数字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既是所有工程建筑物布置及施工活动的场所,也是施工过程中地形动态填挖的受体。水利水电工程一般均建在地形起伏较大的高原和山区,因此施工区地表DTM采用TIN模型来实现。建立工程地表DTM由地形等高线原始数据按一定的算法生成TIN模型。

(2)动态实体参数化数字建模

按照实体对象的属性,可将其分别用点、线、面、体等四类图形数据结构来表达。动态实体的数字模型尚需反映其属性信息,几何图形与其属性的一一对应关系建立可利用GIS的空间数据组织结构来实现。同时为反映工程施工的动态过程,在其数据结构中除了描述几何特征及属性外,还体现时间特征。

实体建模若采用参数化建模方法,可大大简化建模过程。参数化实体建模是一种通过相关几何关系组合一系列用参数控制的特征部件而构造整个几何结构模型的技术。整个建模过程可描述成一组特征部件的组装过程,而每个部件都由一些关键的参数来定义。

(3)地形动态填挖

地形填挖表现为DTM模型的修改,实质上是对地形TIN模型进行操作。即用足够大的开挖(填筑)初始形体面转化的TIN模型,与地形TIN两者生成相交边界,再从地形TIN上沿相交线切去填挖初始形体面所包含的地形区域,同时从填挖形体TIN模型中以相交线为边界切去多余的开挖(填筑)边坡区域,最后把两个修正后的TIN合并构成一个经填挖后的地形DTM。在填挖计算过程中可同时得到填挖区域表面积与填挖体的工程量。

5.基于GIS的三维动态演示方法

基于GIS的三维动态演示是对任意时刻系统仿真面貌的再现,它反映了仿真系统内部数据场的动态变化过程。利用仿真模块得到工程系统的动态信息,包括时间、建筑物几何形状及其属性等,生成工程施工系统各环节某一动态变化单元i对应的图元(施工、水位单元等)任意时刻t的面貌Vi(t),则t时刻的工程整体面貌可表示为V(t)=Σvi(t),n为总的图元数。其中,vi(t)=fi(Xi,Yi,Xi,t),表示在动态施工过程中,包含时间信息的图元的几何形状,它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把工程施工任意时刻的整体面貌贮存在图形库中,并与其一一对应的属性数据建立联系,从而在动画演示时,按时间顺序读取图形库中的形体数据及相对应的属性信息,不断更新绘图变量和属性变量赋值,同时不断刷新屏幕显示。这样就实现了整体工程施工过程的三维面貌及相应信息的动态显示。

6.基于GIS的交互式可视化仿真系统结构

基于GIS系统仿真的可视化表现在建模过程中利用GIS的信息可视化采集,以及在仿真可视化操作过程中利用GIS的动态信息可视化表达。由于GIS特有的空间信息组织机制,使得其实现这些功能有着先天的优势。同时,在可视化仿真系统中,用户可根据显示的图像交互控制仿真的各个阶段,直到对所模拟的现象获得理解与洞察。在这一过程中,用户可以通过系统提供的操作界面随着可视化仿真系统反馈的结果来同步保持交互对仿真过程的控制。

图2表示的是一个基于GIS的系统交互式可视化仿真的框架模型,在此模型中清晰地反映了GIS在系统仿真中结合的具体环节,以及用户控制仿真进程的实现手段。

三、可视化仿真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1.复杂地下洞室群施工动态可视化仿真与优化方法研究

地下厂房系统施工开挖量大,施工强度高,施工条件复杂,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由于工序的作业时间的随机性,容易产生随机排队现象而影响其他作业;由于地下洞室系统纵横交错,布置密集,高差大,施工通道少,使得各工序配合与相互干扰错综复杂;在安排各个洞室施工先后顺序及隧洞施工顺序时,需要考虑对工程的总工期、围岩稳定、通风散烟条件、施工强度以及交通运输等问题的影响。各个洞室施工在时间、空间上的逻辑关系复杂,传统横道图难以直观地揭示其复杂的时空关系。因而仅靠设计人员采用传统的方法分析计算,难以确定合理的施工机械设备配套方案、制定合理的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组织设计方案,难以全面、快速、准确地掌握施工全过程。

基于上述问题,提出了复杂地下厂房施工系统可视化仿真理论方法,并研制开发了相应的计算机软件ESAS,其基本构成见图3。通过地下洞室群施工全过程动态仿真,可以对施工过程进行定量计算与分析,进行多方案的比较和优化,直到得出满意方案。

2.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导截流三维动态可视化仿真方法研究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导流设计和管理过程,往往需要涉及大量的数据及图形信息,如坝区的水文、地形、地质资料以及枢纽设计、施工场地布置和施工导流方案设计等各种数据及图纸。高效、简便地对这些信息进行管理,是提高设计效率及施工管理水平的关键之一。同时,施工导流方案设计是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环节,其设计过程复杂,对不同的导流方案很难进行直观的比较,所以实现施工导流形象直观的表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为此,提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导截流三维动态可视化仿真理论与方法,并实现施工导截流可视化信息管理与三维动态演示系统CDMIS。此系统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强大的空间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建立三维施工导截流场地布置模型,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可视化的信息查询及管理等功能,从而实现设计过程中信息的可视化管理,同时实现施工导截流三维动态演示。水电工程施工导截流三维动态可视化仿真系统(CDMIS)结构图见图4。

3.混凝土坝施工过程三维动态可视化仿真与优化方法研究

混凝土坝施工,考虑到温度、应力、浇筑机械设备布置和浇筑能力等因素的影响,需将混凝土坝体按一定的原则进行分缝分块浇筑。由于混凝土坝浇筑量大,浇筑块数以千、万计,浇筑块之间的施工约束条件十分复杂,这就给安排浇筑顺序和进度带来极大闲难,使人工安排浇筑块、浇筑顺序几乎成为不可能。目前在制定混凝土坝施工组织计划时,传统的方法是凭经验用类比的方法按月升高若干浇筑层和混凝土浇筑强度等指标来控制施工计划的进程。这种方法由于缺乏系统的定量计算分析,在论证施工各阶段的筑坝进度以及各混凝土坝段升高过程是否能满足大坝施工各方面的要求时总感到论据不足。

随着计算机和系统仿真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系统仿真技术在复杂系统运行中的推广应用,使得有可能在计算机上实现对混凝上坝施工的动态过程的仿真实验。事先拟定不同的混凝土坝施工方案,并对施工动态过程进行仿真,可预测不同施工方案下混凝土施工进程的各项定量指标,这对制定合理的混凝土坝施工进度计划将提供科学可靠的决策依据。在充分考虑各种浇筑施工影响因素的情况下,建立混凝土坝施工系统的数学逻辑模型,并在此模型基础上编制计算机仿真软件。通过选取各种可能的机械配套方案及输入不同的施工技术参数进行大坝施工过程的仿真计算,可得到最优机械配套的数量、机械的利用率、混凝土月浇筑强度、逐月累计混凝土浇筑方量过程曲线。同时还可得到相应某施工方案下大坝浇筑施工的详细进度计划、各控制阶段的筑坝进程面貌等。而且通过混凝土坝浇筑仿真还可对其不同的浇筑规则对坝体上升进程的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

同时,利用基于GIS的三维动态演示系统来表现复杂混凝土坝施工过程。通过建立坐标系,把现实世界的事物在计算机中对应位置重现出来,建立实体的数字模型,并按照一定方式将实体与其属性一一对应,从而反映实体的静态空间特征。同时利用过程信息,生成三维动画,为描述复杂的施工过程提供可视化手段。

4.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总布置三维动态可视化仿真方法研究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总布置是对工程施工场地在施工期间进行的空间规划。由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场地布置几乎包括了一切地上、地下已有的、拟建的建筑物,一切为施工服务的临时性建筑物(包括砂石加工系统、混凝土系统等),因此布置过程非常复杂。

对枢纽主要建筑物施工全过程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各建筑物施工关系之间的协调,以实现直观的施工总布置形象全过程三维动态仿真,使施工场地布置随工程进度计划尽可能形象、直观、迅速地演示现场施工场地变化过程。不仅能直观显示枢纽施工组织设计的成果,而且将极大地方便工程施工总布置决策及管理。水电站施工总布置可视化仿真系统(CLMIS)的总体结构见图5。

四、结束语

篇3

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党制定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方针,强调城乡、区域、社会、经济、自然、国内、对外共同发展的要求,积极推动社会发展改革。而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发展观以它丰富的内涵,在社会经济发展建设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将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有机结合,有效提高社会发展速度。科学发展观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核心思想,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共同进步的基础理论与保障。

2.1以人为本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经济、社会、文化活动的直接实践者。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充分激发出人的主观能动性,意识到人才是价值最高的社会资源,也明确了以全体人民为基础共同提高发展的前进方针。

2.2深化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做到提高科技含量、加强经济效益、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扩大人力资源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体系,而科学发展观正是为了完成这种使命。在发展时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前提,通过科学发展观进行引导,改变以往随意开发的模式,将经济总量增加与社会、经济、文化、自然有机结合,既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也不会影响后世发展速度。科学发展观代表了可持续发展观的发展方向,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战略思想,必须摆脱经济至上的社会发展观念,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

3水利水电工程前期管理

前期管理工作是指工程项目选址开始,到建设项目开工前的全部管理组织工程。在2004年政府已经出台了核准制、备案制的新型审批方案,企业需要承担所有风险与责任,这对企业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所以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企业必须重视前期管理工作。设计作为工程的灵魂,必须做到设计的完整、高效性,以缩短工期、提高质量、降低造价的设计思路为基础,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投资效益。引进竞争机制,通过招投标与激励机制,充分激发设计单位主观能动性。业主单位需要聘请专业的设计咨询单位,并且对工程设计方案、招投标文件进行控制与审核。为了有效提高决策水平,需要在可行性报告通过后,由专业评估机构对项目投资效益进行分析,确定水利水电工程风险。

4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探讨

水利水电工程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深入科学发展观之中,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之中,是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水平的基本保证。

4.1加强管理立法水利水电工程直接影响国民的生活与生产,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工程管理有很大的意义。在现阶段我国管理立法并不健全,还存在许多问题,必须完善工程管理立法,依法对水利水电工程进行管理,才能实现可持续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内容复杂,所以立法需要包括全部设计内容,充分考虑设计、施工、维护等环节,做好立法工作。完善立法可以使水利水电工程有章可循,避免严重事故发生,加强工程建设效果,有效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完善的法律制度,是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的前提依据。

4.2加强经营管理为了发挥水利水电工程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需要加强经营管理力度,在一定程度上,经济效益代表了水利水电工程的发展速度。提高经济效益,可以加大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国家发展的同时,也会为水利水电建设提供更多的物质保障,为管理人员提供优质的生活保障,实现良性循环开发。效益的高低由投入决定,通过最小的社会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就是社会建设发展所追求的目标。所以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明确经济分析制度,对工程管理的成本进行预算,建立完善的经济评价指标,对工程建设与管理进行分析评估,保证经济利益最大化。

4.3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正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外在体现,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在工程管理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属于起步阶段,管理人员并不能满足现有需求,一些偏远地区条件较为艰苦,内部管理人员较少,技术水平也无法达到要求,缺乏实施管理工作的基础。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与其他管理工程有很大区别,管理人员需要摆脱“重建设、轻管理”的理念,重新认识工程管理的意义,加强维护与管理,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使用寿命,节约国家资源,创造更多的财富。管理落后不仅会影响工程正常投入、降低经济效益,而且有可能会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职业素质、技术水平、待遇保障,是提高工程管理水平的主要手段。

4.4加强部门协作高效的团队是保证水利水电工程正常运行的关键,通过组织团队方法,可以有效增强员工的团结精神,保证管理工程顺利开展。水利水电管理工作涉及诸多部门,许多工作不仅由管理部门负责,还需要设计与施工部门的配合,管理工作需要深入每个环节之中,从设计、施工环节开始,严格分析地质观测、水质检测、施工工艺等步骤的施工计划,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现代化水利水电工程需要良好的团队配合,通过设计、施工、管理部门的配合,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不仅可以解决资源,也可以培养出部门之间的默契,对后续管理工作有着极大的帮助。

篇4

关键词:水利水电;可持续发展;理念

我国的水利水电资源非常丰富,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澜沧江、红水河、松花江等五大流域,理论蕴藏量有6.94亿千瓦,可开发量约为4.02亿千瓦,均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地形复杂,由世界海拔最高地区――青藏高原起源的众多河流具有非常大的落差,水能资源巨大,亟待大力开发。新中国成立60余年来,我国的水电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建国初期的16.3万千瓦装机容量,一跃达到了1.5亿千瓦,特别是在世界范围内有代表性的如三峡水电站、水布垭电站、小湾水电站、龙滩水电站、瀑布沟水电站等一大批先进的现代化水电站的建设投产,标志着我国水利水电开发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1 我国水利水电发展现状

我国水力资源蕴藏量居世界首位。但是,我国目前的水利水电发展水平尚不及发达国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我国水资源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需要调蓄、节水、输水;二是人口众多、城市密布、财产集中,但防洪能力低下,需要防控工程;三是水能资源总量丰富、开发不足,且时、空分布不匀,需要调蓄、输电;四是能源结构不合理,资源短缺,污染严重,亟需发展清洁能源和电力。目前,我国的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已居世界前列,超出大气环境容量的80%以上;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在高空转化为硫酸盐和硝酸盐等细颗粒物,酸雨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3。造成二氧化硫高排放的直接原因是火电厂。由于核电发展受铀矿资源等制约,而可再生能源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在2020年前均很难占有较大比重。因此,开发水电减少燃煤是从整体上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重大措施。

2 水利水电建筑设计美化的意义

水利水电建筑一般依山傍水,直接融入大自然,许多工程甚至就建筑于自然的山水之间。有的设计者认为水工建筑物地处旷野,往来人员较少,没有必要对水利建筑做美化设计。但正因其地处旷野,视野开阔,一座未做美化设计建筑物突兀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确实是大煞风景。因此,即便地处旷野,也不能忽视了水工建筑物美化设计。

设计者应该力求在满足水利水电建筑功能需要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人文的需求,重视环境和建筑对人的行为活动和心理产生的影响。水利水电建筑大都远离城市,傍水而建,与城市建筑相比,它有更优越的自然环境。从工程规划设计伊始,就应该对水利建筑的美化设计和建筑布局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满足水利水电建筑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重视总平面规划、设计,充分考虑尊重自然,增强环境意识。

3 我国水利水电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3.1 明确我国水利水电的发展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电力工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无论是装机容量还是年发电量每年都在稳步地提高,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蕴藏着得天独厚的水能资源,其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5.1%。由于水力发电获得的电量是不耗减总资源量的,因此,世界各国无不优先开发水能资源。据统计,世界上有24个国家依靠水力发电提供国内90%的电力;有55个国家水力发电占全国电力的50%以上。但是,我国的水电能源开发水平远低于世界上水能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

能源紧缺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严峻问题。水电的清洁可再生性和高速增长的能源需求决定了必须开发水电能源,因此我们必须要坚持水电能源科学发展的观点。对水电能源的开发,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新水电开发观念,创新水电开发模式,认真对待和妥善处理水电开发中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的开发,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开发,电站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并重。

3.2 实现电力资源优化配置。调峰调频是电力系统稳定的前提,是即时电力电量平衡与功率平衡的手段。水轮机结构及控制系统决定水力发电机组启动迅速、调节方便,一般1分钟左右即可完成,而煤电机组热启动也是若干小时的问题且调节范围不大,故水电机组是很好的调峰调频点,当然也是好的调相点。它不仅给电网电力调度带来方便,同时峰谷电价差政策也会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我们应优先发展那些具有多年调节性能的大型、特大型水电站,尤其是流域开发的龙头水电站。充分发挥水电及抽水蓄能机组的调峰调频优势,进一步推进水电的发展。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及中部经济发展较快,电力工业具备相当的发展规模,但负荷中心区域又缺乏水力发电容量,电网调峰容量短缺,建设抽水蓄能水电站是解决电网谷峰差问题的有效途径。必须注意燃油发电机组的发展动向,比较、论证水力发电与燃油、燃气发电的优劣,抑制盲目发展油、气机的倾向。

3.3 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水平。科技创新要依靠人才。要努力营造培养和吸收人才的良好环境和气氛,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努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既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又有扎实的学术功底的人才队伍。要敢于给青年科技骨干压担子,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要制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体系,在人才培养上,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要坚持人才培养与创新实践紧密结合。

总之,水电是我国的优势资源所在。开发水电是能源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的要求,是国土资源利用与区域经济振兴的要求,是国家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与实践,我国水电技术已居世界前列,足以支撑水电产业的蓬勃发展。国家电力体制的改革与水电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将给水电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一个以新时期、新体制、新技术、新模式构筑的水电产业发展大潮正滚滚而来。

篇5

在农村的生产过程中,水利水电工程属于重要的基础性设备,是保障农村生产顺利进行的关键。通过建设农村水利水电工程,不仅可以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更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加大对农村水利水电建设的投入。然而,当前农村水利水电建设中依旧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给水利水电建设的发展带来巨大的阻碍。

1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的意义

自古以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生产上采取自给自足的模式。然而,农业生产极易受到外界天气的影响。天气状况良好,农民可以迎来一个丰收年;而天气状况恶劣,农民则极有可能会颗粒无收。换言之,在自然的面前农业生产受到巨大的阻碍,农村的生产活动受到洪涝与干旱等不良天气的影响,给农业的生产带来严重的影响。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建设农村水利水电设施的投入,有效减少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为农业生产顺利进行奠定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加强对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管理,可确保科学合理地应用农村水利水电设施,充分发挥出起在防洪、发电、灌溉、养殖等方面的作用,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促进农民的增收,改善农民的生活[1]。

2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在我国现代化的农业发展进程中,水利水电建设工程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受到管理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工程建设专业化程度不高。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我国目前建设的农村水利水电设计总数达到2000多万套,其中涉及水库、堤防与水电站等内容,虽然在数量上十分可观,但是经过长时间的使用,许多农村水利水电设施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其次,大多数农村水利水电设备是农民在政府的资金支持下自发建设的,也就是说这种水利水电设施的公益性较强,而专业性与技术性则明显不足,给水利水电的施工带来巨大的隐患[2]。再次,忽视对农村水利水电设施的管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忽视对水利水电设施进行有效的管理,甚至出现施工人员违反相关标准与要求进行操作的现象。最后,管理人员在安全管理方面的意识比较淡薄,而且不重视采取先进的技术,这些问题阻碍着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3加强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的措施

3.1构建全面系统的管理模式

当前我国水利水电工程较之发达国家依旧存在较大的距离。此外,就农村水利水电工程来看,其面临着管理缺乏科学性与系统性的问题。为此,要想解决以上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强化对技术的管理,严格按照程序开展农村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其次,完善工程招标与投标制度,为工程的公平性、公正性与公开性提供重要保障;最后,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全面提升管理意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建立健全责任制度,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问题,从而推动与促进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3]。

3.2改革与创新管理模式

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属于一项兼具复杂性与系统性的长期工程,对于技术的要求较高,而且极易受到地势的影响。为此,要想保障水利水电工程的顺利开展,最为关键的是改革传统的管理模式,并促进管理流程的优化。只有这样,才可以保障农村水利水电工程的顺利进行。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点重要内容:首先,在建设水电水电工程中,应明确各个部门的分工,强化各个部门的沟通与合作,从而增强各个部门的协调性,使管理具有良好的灵活性[4];其次,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在社会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水利水电工程同样应充分发挥出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作用,构建完善的管理系统,实现对水利水电工程全方位的管理。比如,创新与改革传统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体现投资方的主置,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积极融入现代化信息技术,从而为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安全性奠定坚实的基础[5]。

4结语

近些年,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对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提出更高要求,提高了我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促进农村水利水电建设的发展。因此,有必要重视改进并完善管理措施,积极融入信息技术,改革管理机制与模式,从而促进我国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李金珍.分析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与发展[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2(12):161-162.

[2]侯学刚.农村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发展分析[J].价值工程,2011(15):66-67.

[3]矫礼华,胡南.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与发展[J].工程技术研究,2016(7):141.

篇6

0导言:作为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的平衡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利水电工程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一,要积极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才能最终促成水利水电事业的快速发展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这一双赢目标的实现。

1.水利水电工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虽然我国水资源的总量相当丰富,但是水资源的开发量却不足,人均水资源储量也比较匮乏。我们需要继续进行水资源的有效开发,认识到过去以牺牲生态与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的局限性,积极实现水利水电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1.1保护生态环境

水利水电工程在使局部自然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也会对生态环境的完整性产生诸多影响。一方面,水力发电代替燃煤发电,直接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南水北调工程也控制了部分地区过分开采地下水资源的现象。但另一方面,水库、闸坝、电站的修建会引发河流形态的变化,容易引发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此外,还会影响水体自净能力,改变水生动植物、微生物、洄游性鱼类等物种的生存环境。因此,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水利水电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应尽量减少到对周围空气、土地和生物等因素的影响,提前做好防范措施。

1.2促进经济发展

我们在看到水利水电工程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同时,也应加强对工程项目的综合经济论证。一方面,水利水电工程在电力、航运、旅游、养殖、水产、灌溉等方面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对工业、农业、渔业等重要支撑产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部分地区的城乡水电供应仍存在不足,一些地区的水资源已开发殆尽。特别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还存在经济政策待完善、开发资金不足、还贷期限过短、部分资金未进行合理分配等影响投资收益的问题。[1]因此,为了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水利水电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应充分考虑其自身的承载能力,尊重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1.3维护社会稳定

水利水电工程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其耕地征用和水库淹没也会对当地人群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不利影响。一方面,为了维持社会长治久安,照顾到防洪、发电、灌溉等社会利益,工程中的征地移民是不可避免的举措。但另一方面,面对大量的非自愿性移民,如果未能解决安置和补偿问题,会造成许多移民成为贫困弱势群体,移民区域变为贫困区,容易引发社会不满和民众抗议等后果,使工程区成为群发事件的高发区。因此,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水利水电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应妥善处理好工程移民的问题,使其对当地人口迁移造成的损害降至最低。

2.水利水电工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我国正积极发展水利水电工程,以达到扩大电力生产、防汛抗旱、解决地域性缺水等目的。但如果措施不到位,往往也会对所涉及区域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水利水电工程要积极采取可持续发展策略,实现对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筹兼顾。

2.1实施流域的统一规划与综合开发

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要从全局出发,进行统一规划和综合开发。首先,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期限长、影响面积大,因此不能仅考虑到眼前局部的利益,而应服从国家全局的战略规划,优先开发对居民和耕地影响小的河段,对于产生移民和淹没耕地多的河段适度开发或者放弃开发。其次,在集中修建开发条件适宜和控制性能良好的大型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的同时,重点发展工期短、见效快的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不仅积极发挥工程提供本身和下游各梯级供水、防洪和发电的作用,还要关注和满足地方发展的需要。

2.2强化工程的动态管理和环境监控

水利水电工程实施中需要坚持动态管理和环境监控。首先,工程的施工和运行阶段,需要考虑环境自身的不确定性和理论预测的限制性,加强水利水电工程实施中的动态监控,使其全程可以完全在计划的控制之内。其次,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全程都需要加强对周围环境的保护,不仅要落实工程招标文件中关于保护环境的设计,还要加强对施工机械和施工方式的监控,工程后期也要坚持采取有效的环境管理手段,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及时清理各种污染源,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2.3落实移民的妥善安置与合理补偿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所产生的移民应得到妥善安置和合理补偿。首先,工程建设要充分考虑即将产生的工程移民数量,处理好移民安置规划与县乡发展规划的关系,确保移民都能得到合理安置。其次,要积极制定和落实移民补偿政策,《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和移民安置条例》中明确规定:“国家提倡和支持开发性移民,需采取前期补偿、补助与后期生产扶持相结合的办法”。[3]工程负责部门不仅要对工程兴建所淹没的土地、房屋等设施进行补偿,还可以考虑使开发方与移民群体形成利益共同体,使其分享水利水电工程所带来的效益。

小结

水利水电工程是人类改造自然资源、为自身谋取福利的有效手段,但是,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TU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4-0146-01

农村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是农业发展的必要保障,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我国农村人口多,农业用地面积大。在多年来,我国的农村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有了自己的一套建设与管理理念。然而,随着农业的发展,我国的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在实际的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且这些问题直接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因此,我国必须加强对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重视,使得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不断的促进农村的发展。所以,对于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管理发展应该成为我国水利水电部门的一大研究课题。

一.水利水电工程对于农村发展问题的必要性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国家的发展,在更大程度上来说,是要发展我国的农村。农村人口多数以农业为生,然而长久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都是来靠天吃饭。如果风调雨顺,农业则会丰收,人民则会有温饱。如果一年下来,风不调雨不顺,农业的发展则会遭到很大的损失。农民靠天吃饭的问题给我国农村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要改变这一局面,就需要农村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扭转农民靠天吃饭的局面,旱天可以灌溉,涝天可以防洪,还可以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发电、养殖等多方面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农业的发展,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保障。因而,对于我国的农村来说,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管理与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也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我国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发展管理的现状分析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一直非常重视农业发展的问题,随着新时期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我国对于农业建设地投入更是不断地加大着力度。但是,目前我国农村最为重要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依然存在着诸多的管理问题,正确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保障农民的权益是极其重要的,下面简单分析农村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中存在着的一些问题。自建国以来,我国逐渐建成了2000多万处小型农村水利工程,这些工程设施大致涵盖了堤防、水库、机井、水电站、水土保持工程以及饮水工程等各个方面的水利需求,它在农业发展中起着极大的作用,有效地改善了我国农业发展中的问题。但是,纵观我国已经建成的农村水利水电工程,这些工程主要都是建成于上个世纪的 50、60、70年代,多数是由国家政府给予农民一定的补助及建设资金,发动农民的力量来建设的,在性质所属上看,大都是公益性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除此之外,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渐地发展完善,整个社会的各项企事业都开始与市场建立其必然的联系。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许多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国有企业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转变,这就在企业施工管理方面对于工程的建设造成了极大地破坏。施工管理企业管理手段滞后、管理人员膨胀,致使整个工程管理出现了项目组织以及机械配置等不合理现象的出现,造成了劳务管理费用的增加以及建设材料的浪费。同时,施工企业的施工技术人员与经济管理还存在着脱节的现象,懂技术与懂经济的人员彼此独立,不能有效地融合在一个人身上,这就导致了工程设施建设中工程质量与工程效益的分离。

三.农村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与发展建议

3.1 明确水电施工项目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水电施工项目管理目标施即工方作为一个项目建设的参与方,其项目管理主要服务于项目的整体利益和施工方本身的利益。项目管理的目标包括施工成本目标、施工的进度目标、施工的质量目标和施工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对于水电施工项目管理的主要任务来说,施工方的项目管理主要在施工阶段进行,但是也涉及到设计准备阶段、设计阶段、动用前准备阶段和保修期。在工程实际施工中,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往往是交叉的,因而施工方的项目管理也涉及到设计阶段,就国内单项工程施工而言,主要在于与发包人、涉及人的沟通。

3.2 优化水电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流程

水利水电施工项目母体企业在管理职责上的不同,导致管理流程也不尽相同。常见的项目管理有文件管理、记录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设备物资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经营管理、施工管理、环境因素和危险源控制、不合格品(不符合)管理,在每种管理下又设有多个具体的管理流程,对应于管理中的具体问题。需要注意的是,管理名称相同的流程在不同的管理层次中,有着不同的含义,例如在财务的资产管理中,工程局一级可以进行购置、处理等管理,管理的重点是资产的配置和处置,而项目上的资产管理主要在于使用、保值增值以及确保后期成本的回收,偏向于成本控制。

3.3 合理应用价值工程于农村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施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利工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在项目生命周期中将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进管理有机结核起来,实现 “建管结合、无缝交接” 对于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以及水利工程功能的充分发挥都有积极意义。施工是一个综合应用各种资源、各种技术进行有组织有活动的过程,施工管理是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这一系统的具体工作内容包括:施工项目目标管理、项目组织机构的选择、分包方式的选择、内部分配方法选择等。施工管理是项目施工日常管理,是对管理制度的管理,施工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往往决定着施工项目管理的成败,因此在施工管理中应用价值工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3.4 合理应用技术创新管理农村水利水电工程

技术创新管理应该结合行政管理和技术管控两个方面的因素,同时要考虑技术创新生命周期和其依托的工程项目的不一致性,要充分考虑到技术创新作为新知识需要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转移的特性,根据上述目的设计职能、矩阵复合型组织结构,作为水电施工企业刚设立的技术中心组织模式。该模式满足创新项目管理需要。改进后技术创新组织机构组成:企业层面设立项目评审委员会,项目鉴定委员会和创新战略研究办公室,负责整个企业技术创新的宏观管理;技术中心为责任管理机构;工程项目部为技术创新执行机构。

结语:综上所述,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用地占地面积较大,所以,我国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相比于其他国家来说更为重要。虽然,我国在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管理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和经验,但是,在实际的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对于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管理,我国相关部门必须加以重视。从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多个方面、多个角度进行研究,从而研究出更好、更有效的方法来促进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壮大做出更大的贡献。

篇8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能源需求迅速增加,2007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已达到26.5亿t标准煤,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和消费国,[1]对于电力需求量也相应增加,因此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投入也在不断增大。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不仅对于促进我国的防洪、发电、灌溉、航运等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在促进资源合理利用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之而来的便是严重的环境问题,水电发展也遇到了很大的争议。有鉴于此,本文旨在寻求一条亲善环境的水电科学发展之路。

一、水利水电建设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我国水利资源丰富。

我国幅员辽阔,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我国大陆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在1万千瓦及以上的河流共3886条,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年电量为60829亿千瓦时,平均功率为69440万千瓦;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54164万千瓦,年发电量24740亿千瓦时;经济可开发装机容量40180万千瓦,年发电量17534亿千瓦时。[2]这是多么振奋人心的数字啊,对于老天的恩赐,我们切不能暴殄天物。

我国实施水电开发的必要性。

1.2.1 我国能源结构决定。

我国常规能源以煤炭和水力资源为主,但过度依赖化石燃料的能源结构,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且不可再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水力资源在我国却有巨大优势:我国水力资源总量大,居世界第一;水力资源开发程度低,适合大力发展;水电所占国家能源比重低,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

1.2.2 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决定。

我国虽然水资源总量丰富,但是由于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时间分布不均和降雨集中,加之我国人口众多,导致人均水资源及其有限,进而导致我国四大水问题: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流失和水污染严重。通过修建大坝,能有效调节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通过引水工程,能一定程度上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

1.2.3 与其它能源相比,优势巨大。

水电实际上是目前人类唯一能够大规模商业化开发利用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因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相比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其它可再生的能源来说,水电成本是最低的,也是最现实的选择。而中国拥有独一无二的水电资源,必须充分利用。

1.2.4 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我国要和谐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发展,加快西部水电开发,加大“西电东送”的力度,既发挥了西部水资源的优势,又带动了西部落后经济的发展,实现全社会和谐发展。

1.2.5 响应国家号召的需要。

我国的电力发展政策是:大力发展水电,优化发展火电,适当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新能源。[3]把水电排在第一位是党中央深思熟虑后制订的一贯政策,是十分正确的。对中国来说,开发水电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必然的选择。

二、水利水电工程引起的环境破坏。

2.1 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2.1.1 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

河流上建坝,阻断了天然河道,导致河道的流态发生变化,使河流局部形态均一化和非连续化,进而引发整条河流上下游和河口的水文特征发生改变,如水温变化导致的鱼类繁殖期紊乱,水速下降导致河流自净能力的下降,库区雨水发生明显的变化等。[4]

2.2.2 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在建设的同时,施工方要进行工程占地等行为,往往要毁坏树木、草丛,影响了陆生动物的栖息地,同时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不经处理直接向河道排放,从而改变了河道的理化性质,恶化了河道岸边的爬行动物的生存环境,迫使大量动物外迁。

2.2.3 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影响气候变化。

水库蓄水拦砂致使大坝下游河床的流水侵蚀冲刷作用增强,有可能诱发山体滑坡甚至地震等自然灾害,[5]世界上至少有70座水库产生诱发地震,通常是由超过100m高的水坝,库容超过10亿m3的水库造成的。我国有14座水库诱发地震,最大的是1962年3月19日广东新丰江水库的6.1级地震,坝区地震烈度8度,周围200多Km范围内的20多个县市遭受破坏,房屋毁坏2万余间,倒塌1800多间,死亡85人。同时,大坝库区由于河水表面积大增,形成的局部小气候有可能对周围的气象条件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如干旱、洪涝等。

2.2.4 水坝拆除。

水坝是有工作年限的,一般水坝寿命在50-100年左右,由于我国水电发展处于初级阶段,水坝拆除工作还没有真正展开过,因此这方面的工作研究比较少。一般来说,水坝拆除产生的危害主要是再次破坏当地自然、社会环境,形成坝区二次破坏。[6]

2.2 对社会环境的破坏。

2.2.1 水电建设导致大量移民。

由于水坝蓄水后河流高度增加,淹没的城镇、村落必须移民,而且为保证自然环境最大限度的得到保护,移民不能原地后撤,而是要举家迁到千里之外的移民安置点。水库移民涉及众多领域,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人的生存权和居住权的调整,是当今世界性的难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修建了8万多座水库,因水电建设而移民的人数有1500万人,仅三峡大坝就移民超过100万。这些移民很多都生活贫困,造成了很大的社会问题。[7]

2.2.2 耕地退化。

耕地是我国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但是由于水电工程的建设,会导致该区域水位上升,使耕地盐碱化,甚至可能成为沼泽地,导致耕地面积急剧减小,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是一大威胁。

2.2.3 加剧疾病传播。

在水电工程建设区域,气候会发生变化,造成生物性和非生物性的疾病传播,同时,移民和动物迁出库区也会造成疾病传播范围的扩大,影响人群的身体健康。

2.2.4 文物古迹遭到破坏。

我国是历史文明古国,文物古迹极多,水库库区淹没后对库区文物和景观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三、亟待实施的环境保护措施。

3.1 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在某地区进行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在规划或其他活动之前,对可能造成的对周围地区环境的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对策,以及制定相应方案的环境保护制度。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前,首先要进行环境状况调查,对当 地的气候、环境、水文、水质、土壤、水生生物、人口等进行调查;其次根据调查的结果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对拟建水利工程建设可能对当地的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并预测造成影响的程度;最后对拟建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综合评价,从整体上评价拟建工程的各要素和过程可能对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及改变程度,为比较选择方案提供依据。[8]

3.2 工程未建,环保先行。

3.2.1 环保工作要与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

在水利工程的设计阶段,本着和谐发展的理念,为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创造条件,同时为鱼类产卵、鸟类和水禽栖息及避难提供条件和场所;在水利工程的建设阶段,应优先考虑采用环保的技术措施,才用有利于植物生长、动物成长的环保材料;在水利工程完成阶段,应建立水利工程环境影响监测和反馈机制,及时进行环境跟踪评价,发现有明显不良影响的应及时采取改进措施,把破坏程度降到最低水平。

3.2.2 推广、实践先进的设计理念。

在改善景观方面,应用水利美学原理设计形式优美的与景观相协调的水工建筑物;在设计工程中应注重多采用国际上先进的环保设计理念。

3.3 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

由于水利工程建设对区域的经济造成很大影响,尤其是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破坏, 依靠当地自身的能力很难使生态得到平衡,经济得到发展。因此,应实行生态补偿机制,坚持“谁受益,谁保护;谁损害,谁补偿”的原则,明确生态补偿的主体及补偿的范围。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应设置环保专项资金,用于对当地的生态进行补偿,做到专款专用,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的生态平衡。[9]

3.4 健全法律法规。

在当前经济大潮中,注重经济效益,牺牲环境的做法在人民群众中很有市场,如果一味依靠自觉自律,依靠人们自身素质的提高,将在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只有健全法律法规,明确在水利工程建设的各阶段每个相关单位、每个相关责任人应付的责任,依靠国家强制机关的威慑力,才能在短时期内既能合理发展经济,又能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

四、发展水电是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4.1 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

4.1.1 替代火电,减少污染和生态破坏。

近年各种自然灾害频发,罪魁祸首便是气候异常,引起厄尔尼诺现象,这都是燃烧化石燃料引起的CO2排放超标进而温室效应增强引起的。而水电由于使用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水,完全放弃了化石燃料,终于使人类摆脱了空气污染的桎梏。

4.1.2 调节径流,消减洪灾。

98年的那场大洪水我相信很多人还记忆犹新,黄河、长江等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到了现代却变成了洪水猛兽,而引起这一切的是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贪婪掠夺。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要发展水电。修建大坝,解决水资源在时间上的分布不均,既能发电,实现资源转换,又能控制下流的洪灾,是现今解决水患的唯一出路。建设引水工程,解决水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不均,既能实现调节径流,减少水患发生的目的,又能解决缺水区对水资源的迫切需要,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4.1.3 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有利于库区周边的农业生态。

大坝库区由于水面面积增大,形成一个个的人工湖,增加了库区空气湿度。因此只要论证充分,选址合理,必然能对当地的气候产生有利影响。如狮子滩、东江等水电站依靠大水库的局地气候,大力发展柑橘、茶叶等经济作物,使当地经济实现了质的飞跃。[10]

4.2 同国外相比,我国水电比重很低。

中国水电装机容量,已经达到1.72亿千瓦,但是却只占总发电量的16%。美国水能资源开发比重已经超过了80%,像欧洲的冰岛、挪威这些国家,水能资源利用比例达到90%以上,而中国水能资源的开发比重还不到30%。像美国的水能资源开发,包括田纳西州流域的开发、着名的丹佛水库,这些都是当年罗斯福新政的时候建设的,他们在六、七十年以前就做了我们现在做的事情。

4.3 发展水电是解决我国能源矛盾突出的必由之路。

当前我国能源紧张,石油产量早已入不敷出,煤炭资源也在破坏性的采挖,如果再没有清洁能源替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必将遇到难以突破的瓶颈,而我国水能资源世界第一,正应该发展水电来解决我国当前突出的能源问题。相比其他化石能源,水电资源不仅是可再生资源,而且对环境的影响也降至了最低。在未来15-20年,正是我国发展水电的大好时机,一方面,火电发电模式不可能立刻取消,另一方面,我国已积累了丰富的水电建设经验,建设成本低,综合效益好。[11]

总之,当前我们急需进一步树立和提高生态与环境保护的意识,既要充分认识到发展水电的迫切需要,又要认识到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与生态可能产生的重大而潜在的影响。因此在流域的开发,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调度及水库运行中,应充分考虑生态与环境的要求,使工程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张忠法.我国水电开发战略与政策取向.CHINA WATER RESOURCES. 2010,2.

[2]初试锋芒.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百度文库,高等教育,工学,2011,1,17.

[3]北极星电力网.“十二五”我国电力政策变化解读.中国能源网,2010,6,12.

[4]李世光,裴亮,张玲霞.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与对策研究.科技信息,2009年09期.

[5]姚环,邓涛,黄杨胜.闽江水利工程引发的环境地质灾害问题初步研究.工程地质学报,2011年05期.

[6]南方都市报.水坝拆除之后.地球周刊,GB16,2008,4,27.

[7]尹志武,袁永源.长江三峡工程移民规划设计.人民长江,第34卷第8期,2003年8月.

[8]何学军.浅谈水利工程中混凝土闸室墩墙的施工技术.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年第13期.

篇9

0 引言

水利水电是一项修建水利工程的工作,秉承设计相对结构、和其数量质量上的要求进行施工。主要包括施工准备、技术与管理等诸多内容。目前我国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已有两千万个之多。但由于其建设者一般主要是农民,而农民相对而言缺少技术方面的知识,设计等方面便出现了很多问题。

1 水利水电其含义及现状

1.1 设备相对不齐全

水利水电作为一项周期相当长的工程而言,其本身就需要相对大的资金来建设支撑,而任何一项工程项目都需要设备的投入才能完成,水利水电工程亦是如此。其工程能够圆满完成的前提是设备完善和拥有充裕的资金。不过就发展现状而言,每次水利水电工程进行维护,都欠缺相当大的资金,因此无法满足其缺口导致其建设过程出现滞留不前的现象。

1.2 管理出现问题

建设者建设水利水电过程中,有时候为了提前完成工程项目日期,会忽视其建设质量的的重要性!就其施工人员来讲,农民的技术含量本就不是很高,并没有经过相关知识的培训,就安全问题而言存在一定的漏洞。另外在其进行操作规范上肯定也会出现一定的漏洞。从而导致整个工程下来经常有大小问题接二连三的出现!

1.3 经济与技术不协调

在水利水电建设当中,大多管理者重视了工程进度,却忽视了工程经济效益方面的问题,而另一些人,只是重视了经济效益却忽视了工程技术效益。经济与技术不能达到统一协调,影响了其正常发展道路!

2 水利水电发展的意义

2.1 使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充分发挥

在加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可以就其自身优势进行分配工作,并使施工机械一直处在正常状态下。在人力财力和物力等方面合理分配,以使达到最大效益。

2.2 促进解决三农问题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基础问题,直接依靠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发展而发展。由于地形和气候问题,旱涝时有发生,而当这些不可因素发生的时候,农民的温饱问题便遭遇威胁,而建设水利水电便能合理良好的解决此项问题。水利水电建设并在农业发展中起到发电、防洪、养殖的作用,改善生态环境,为新农村的良好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2.3 有助于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生产力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本身就是一种扩大内需的需要,在其消耗大量钢铁水泥的过程中,有利于工业的有效发展,并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为我国新农村的建设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农业发展也必定带动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两极分化的消除,最后实现共同富裕!

2.4 提高工程质量与建设效益

如果施工管理做到位,便能够使水利工程的各个要素得到合理科学的安排与分配,使各项目的资源配置得到优化施工,从而能够发挥最大效益。调动施工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其能够顺利按照施工规范保准操作,并严格履行自身职责,预防施工事故的未谋发生,从而达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效益的提高!

3 探索水利水电工程发展的对策

3.1 加强施工人员的相对知识培训

作为施工企业方,应当为施工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求索平台,对其管理人员教育培养进行强化教育,使其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作为施工管理人员,自身不仅应当具有完备的水利水电工程知识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还应有一定法律知识与教育文化素质!施工管理人员应该明确自身角色扮演的位置,协调与各方面的良好合作发展关系,并树立良好的管理形态意识,可以通过学习相对理论知识以加强自身管理能力与技术能力等,从而能够保证施工项目的正常完成!

3.2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设备管理

加大对农村水利水电的工程项目投入,是为了能够为其建设发展工程中所需的设备得到完善。正如每一项工程都需要设备的支撑而言,每一项设备的正常投入则是保证施工方的顺利进行和施工质量的达标!加强成本管理具体有以下措施进行:第一,建立相关完善的责任体系,使其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能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规范自身行为。第二,对于材料的管理费用工作一定要做好,并扩大信息曝光度,让员工可以监督每一项材料的价格,防止泄露与贪污。第三,一定要重视创新意识,引进新技术,采用新材料,重视新工艺的发展利用。并能够达到降低成本、降低人力费用、降低机械使用率,合理安排合理使用!

3.3 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当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安全问题。施工单位在建设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施工人员的安全,加强安全教育知识并对其进行培训工作。利用教育强化与定期教育的方式,使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每一环节都能落实安全管理的工作,提高施工单位与施工人员两方面的对安全工作的重视与认识!此外,施工人员自身也应该强化安全意识,在对施工过程当中的每一环节进行规范操作,全面实现安全管理监督方针与要,为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问题提供保障!

3.4 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在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方面,应当注意下面几项问题:第一,明确清楚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的检验标准与内容,以及检验规范,以促进程序化与规范化的质量检验。另外还要对施工材料进行检验,确保所用材料的质量合格,避免由此而导致的质量事故发生。第二,可以采取多种检验方式对水利水电工程进行检验,例如专职检验、日常检验、员工检验或领导定期检验等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加强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监督,促进水利工程顺利进行。第三,提高检验方的责任意识,建立完善的质量检验体系,使水利施工的每一项质量检验过程都能顺利进行!

3.5 改革水利工程的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的主要管理模式还是由国家政府的投资和利用,下发指令。这是一种间接的管理模式,而要转变的方向是将间接管理转变为直接管理,这就是说需要多方面的投资方进行投资,利用市场调节的主要功能进行投资,也让投资方可以自行决定是否要进行投资并担负该项目建设的有关风险。

3.6 加强技术管理与验收工作

技术管理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行政管理,一是技术管控。另外还应考虑到创新技术的因素。技术创新对水利水电发展起到一定至关重要作用,它是其工作质量的保障。所以,我们应该建立一个相关的创新技术组织,专门为负责技术创新的层面管理工作!同样的,水利水电工程的验收工作也相关重要,在水利水电工程检验合格后方能办理移交手续。而检验的一般标准是:工程符合水利水电的验收的相关规定与要求,验收规范也较合理,所要求的交工资料也全部归档,安全环保设施达到相关的标准规范,此种情况下,才可竣工验收。

4 结束语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良好发展,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利国利民项目建设工程。本文通过对水利水电工程的自身含义进行剖析并对我国目前发展现状的探讨,发现其在施工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所在提出了相对应的管理发展策略。总之,水利水电工程的发展需要各个因素的协调与各个部门的相互配合,从而达成共识解决施工质量问题与安全问题。发展水利水电工作时,应利用科学技术,实现技术创新,朝着更高效益的方向发展,才能提高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效益,促进农村快速发展。

篇10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快速建设,地质勘测技术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同时,工程建设项目也对工程地质勘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包括勘探深度的加大、勘探分辨率(精度)要求的提高,因此,许多传统的地球物理方法及技术已无法满足工程需要。为此,选择合适的勘测方法并分析总结各种工程地质勘测方法及其最新的发展,这对工程地质勘测及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 水利水电工程物探技术发展概述

工程物探技术对水利水电勘测技术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和意义,是目前在水力水电工程的勘测中最常用的一种先进技术。工程物探技术广泛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勘测中,大大提高了水利水电工程业中的野外数据采集信息的精准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从技术方面更进一步促进了水利水电工程业的发展。目前很多先进的技术被应用到了工程物探中,使水力水电工程勘测更加的准确、高效。工程物探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球物理层析成像技术,通过发射和接受投射波的工作原理进行工作,对获得的数据进行集中分析,对多勘测的地区进行综合的分析与评价。地球物理层析成像技术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勘测中,不仅能够提高勘测工作效率,还能够提高工作质量,是一项比较实用的技术。

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物探或称水文与工程物探始于1952年,由顾功叙老前辈主持,在北京石景山发电厂应用电法找水。1954年原燃料工业部水力发电总局北京勘测设计院成立了水利电力部门的第一支物探电法队。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水利部所属的七大流域委和各省、市级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有近1000多人的物探队伍;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公司和中国电力顾问集团公司所属水电水利勘测设计院也有1000多人的物探队伍;加上铁道、地矿、冶金、工民建、化工、航天、煤田、石油、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等,从事工程物探的专业人员估计约在10000人左右。在这么多从事工程物探的人员中,水利水电物探队伍经历60年的发展壮大,已经成为国内工程物探技术力量最强的队伍。

近年来,遥感遥测技术、红外探测技术、Insar(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微震监测技术、声发射监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给水工物探带来全新的理念。这些技术可监测和检测到微弱的异常信号,能够远距离、长周期、大面积在不接触被观测体的情况下,监测异常信号的演变和发展,甚至可以预警、预报工程和地质灾害。

二 工程物探工作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我国现有的物探仪器设备、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而言,先进国家水利水电工程勘测物探所能解决的地质问题,达到的技术水平我们有能力做到,甚至会完成的更好。我国在各种复杂的工程地质条件下所建设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已证明了这一点。但我们与先进国家相比,物探仪器设备仍存在差距,开展工程物探的空间、力度不够,在能用经济快速物探工作解决的地质问题仍用钻探来完成。工程物探中存在问题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在水利水电工程勘测中,工作手段往往以地质、钻探为主,物探作为一种勘测手段,对其重视程度不够,其作用未能完全发挥出来,甚至被认为物探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工作,一些勘察项目中,单纯地为物探而布置物探,相对开展的物探工作量少之又少;其结果难以达到物探的工作目的,地质解释难免与钻探结果或实际地质情况出现偏差。众多的规划、设计、地质人员对物探知之甚少,物探技术人员的地质知识又相对贫乏,因而物探与钻探、地质工作不能很好地结合起来。

(2)在众多的勘察项目中,所开展的总体物探工作量较少,使用的物探手段相对单一。其地质结论缺少其他物探资料的佐证,难免出现偏差或与实际地质情况相反的结论。在水利水电勘测的历史上,还没有单一的物探方法解决复杂的工程地质问题的先例。这一点上受我国的物探工作起步较晚,仪器设备缺乏落后的制约。20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的水利水电物探工作出现了飞速发展的势头,改善、配备先进仪器,以多种物探手段进行水利水电的勘察工作,解决了一些复杂的工程地质问题,促进了整体勘察成果的提高。

(3)物探技术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尤其是对地质的知识提高和计算机的应用。开展综合物探勘测并与地质、钻探结合起来是今后水利水电工程物探发展的方向,物探人员提高物探技术水平、扩大应用范围和提高物探成果的解释精度,必须具备一定的地质知识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这样才能把间接的物探资料变成直观的地质成果。

(4)规划、设计人员对物探工作的条件性缺乏足够的了解,对物探能够解决的地质问题或不能解决的问题认识不清。这也是当前工程勘察中制约物探应用、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水利水电工程勘测中,物探是地质、钻探工作辅助工具或手段,用来配合地质、钻探工作查明工程地质条件。事先划定物探实物工作量,提出物探无法解决的工程地质问题,这是一些地质人员的传统观念。在勘察程序上应是物探先行,为合理布置钻探工作量提供物性依据,钻探再验证物探成果精度,最大限度地控制或减少勘探工作量,节省勘察、勘探总经费投资。需要人们对物探工作的再认识。

三 水利水电工程物探的应用范围

水利水电工程物探技术的应用范围为:覆盖层厚度探测;地质构造、断层破碎带及软弱夹层探测;地下水流速流向;水文地质参数和地层密度、孔隙率的测定;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测定;地下洞室围岩及地基岩体质量检测;大坝混凝土浇筑质量和基础灌浆质量的检测;地层结构和基岩风化层探测;滑坡体探测;水库堤坝隐患探查;地下水位和地下水资源探查;岩溶探查;桩基质量检查和承载力测定;地基抗震设计和评价沙土液化的参数测定;地下管线探查;隧洞和地下洞室围岩松动圈测定和开挖中的超前地质预报;水库和主要建筑物区的环境放射性检测等。

四 水利水电工程物探的发展

工程物探技术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成绩卓著,今后光彩也一定会更加夺目,可以预测,今后水利水电工程物探将由勘测期、施工期向水利水电枢纽的运营期转移。从建国以来,尤其是1958年的建设高峰,到最近二十多年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高峰,修建了数目巨大的水工建筑物。目前可建的工程已越来越少,已建好的水工建筑物需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诊断和维护加固,还有不少处于病险状态的需要检查、诊断、治理。如水库的瘀积、清淤,水下结构物损害的检查和修复,坝体、坝基和帷幕的渗漏问题,大坝面板的脱空状况,库岸边坡的稳定情况等等,都需要我们去查找,以辅助诊断和进行工程处理。如此,水下机器人、水下三维声纳、浅层剖面仪、多波束测深仪等技术和设备被引入到我们的工作领域。随着海上风电、潮汐发电站的建设,以上设备和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海上其他物探工作也正在逐步开展,国家海洋资源的开发还将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工程地质勘测新方法将源源不断的涌现出来,但目前国内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工程地质勘测还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怎样加强各种新技术方法的应用成为当前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人员所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钟诚昌.水利水电工程物探的可持续发展[J].水力发电,2000,02

篇11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都会使用到各种工程设计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技术的水平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从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的三峡工程和小浪底工程等主要的工程项目中能够看出,我国水利水电勘测技术水平和工程的各方面技术都已经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且某些设计技术已经处于国际领先的位置。

一、水利水电技术的发展过程

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经过长期水利工程建设之后,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也积累了丰富的勘测经验。我国水利水电技术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我国在经济恢复和五年计划期间组建了水利水电方面的勘测设计单位,并设计了一些大型的水利水电工程,进而为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后续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和借鉴意义;2.在“”和国民经济的调整阶段,我国修建的新安江和新丰降也相继完工,并建设了乌江渡、丹江口、碧口和刘家峡等主要的水利水电工程;3.我国在“”阶段的水利水电工程仍然有所发展,新安江和云峰等工程相继完工,有建立了龙羊峡、葛洲坝和乌江渡等一系列项目;4.在调整改革和整顿提高的时期,我国在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方面加大了力度,对我国许多大江大河都实行了全面的布局和规划,其中安康、鲁布革、东江和万安都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项目。这一时期的龙羊峡工程和葛洲坝工程的建设也使我国勘察设计的水平得到提高;5.在我国改革创新发展时期,三峡工程、二滩工程和小浪底工程的建设也标志着我国勘测技术的进步和发展;6.在跨越发展的新时期,我国龙滩、小浪底和三峡等主要工程也都建设完工,并且还有许多南水北调工程也在不断建设,这就标志着我国水利水电建设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我国是世界上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主要集中地区,许多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技术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并且为其他国家水利水电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二、水利水电勘测和试验手段

水利水电工程勘测的情况关系到工程建设的整体水平和使用效果,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工程勘察的深度和精度只有不断提高,才能满足工程建设的要求。以往水利水电工程中经常使用的传统勘察方法和技术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工程建设的需要,这就需要在工程建设中使用最先的技术和手段,这样才能增强水利水电勘察的准确性。1.钻探技术。在大多数工程地质勘探工作中,都会使用到钻探、山地勘探和物探等几种主要的勘探方法。传统的钻探方法主要包括钢砂钻进、跟管钻进、合金钻进和管钻钻进等,在稳定性强和转速较快的钻机被应用以后,金刚钻头基本上成为钻探中使用的主要钻头。在工程建设中还会用到金刚石钻进砂卵石层取样技术、SM植物胶和植物胶冲洗液等,这就使得钻进的方法和工艺水平有所提高,从而促进了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测水平的提高。物探方式主要将位场理论作为实施的基础,物探方法中主要包括磁场勘探、重力场勘探和直流电勘探等集中方法,还包括以波动理论为基础的电磁波勘探和地震波勘探等方法。山地勘探方法中用到的技术和工具较为简单,这种方法常用于对地表浅层地质的勘察,但受技术特点的影响,这种勘探方式所能够勘测的深度有一定限制;2.野外试验技术。野外试验仪器和设备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工程野外试验水平的提高,例如灌浆试验中使用功能的止浆栓塞发展为高压气塞,灌浆孔浆液注入量记录发展为自动灌浆记录仪;3.测量技术。近几年,3S技术已经在大型水利水电工程中得到广泛使用。GPS在高层控制中能够有效的解决跨沟和跨河水准难以传递等问题。当遇到通视条件较差,并且观测容易受到限制的区域,就可以使用GPS技术进行测量。遥感技术主要应该用于工程的前期,RS和其他勘探方式相结合,能够进行大面积地质测绘,从而使填图质量和选址的质量有所提高,也能够防止调查出现盲目性,使工作量减少,从而使勘察效率有所提高。GIS技术能够完成工程中的各类地质图件,也能够完成对数据图像的处理和管理等,随着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不断增多,GIS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勘察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

三、长距离调水工程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但水资源却极度紧缺,水资源的分布也呈现不均衡的桩体。要想解决部分地区水资源缺乏的问题,就需要开展跨流域调水工作。为了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提出了南水北调构想。除此之外,还建立了30多项调水工程。这些调水工程的建设,除了使勘测设计技术有所提高,还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成果:工程总体设计和布局;采煤区、砂土、黄土、冻土和膨胀土等复杂地质的处理;有压输水管道安全防护设备配置;水资源的配置;大跨度渡槽、泵站等设计技术、工程控制测量和勘探技术的使用等。从我国调水工程的设计到施工来看,其在水资源配置和工程技术方面,都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四、渡槽

我国的渡槽建设开始于上世纪的50年代,在已经建设的各类渡槽中,单槽过流量最大的为乌伦古河渡槽,其流量大约为120m³/s,属于预应力混凝土矩形槽;单跨跨度最大的渡槽为广西玉林的万龙渡槽,拱跨的长度大约为126m。南水北调渡槽中最具代表性的渡槽就是沙河渡槽和漕河渡槽。沙河渡槽过水断面主要由落地槽、梁式渡槽和箱基渡槽共同构成。其中梁式渡槽的长度大约为2166m,上部槽身呈U形。沙河渡槽使用预制架槽机架设的形式进行施工,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将预制好的第一片U形槽身架设在桥墩上,之后再架设其他U形槽,这种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技术在国际上也是首次应用。沙河渡槽的设计流量和加大流量也位居世界第一,渡槽的跨度和长度也位居我国第一位,综合指标在世界排名首位。目前沙河渡槽的综合指标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建成之后,将为我国水利行业的大流量渡槽设计树立起新的里程碑。

五、深层覆盖层基础处理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基础防渗墙工程属于比较重要的隐蔽工程,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大量的经验和实践,我国已经基本掌握了地基处理的基本技术。我国首次修建混凝土防渗墙是在上世纪的50年代,在北京的密云水库首次建立了防渗系统。近年来,我国用于防渗墙系统方面的设计和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总结:

水力水电工程建设的发展带动了勘测设计技术水平的提高,除了上述所列举的部分案例,勘测设计技术在安全检测、高边坡处理、升船机和自动化控制方面也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随着西部和落后地区开发工作的推进,我国水利水电工程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在今后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技术中,还应该考虑到高寒、高海拔、深厚覆盖层和高低应力等问题,只有在水利水电工程中进一步提高勘察设计技术的水平,才能够从根本上保证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克传.湖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在水电建设中的光辉业绩[J].湖北水力发电,2009(5).

[2] 张伟明.浅析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投标管理[J].中国科技博览,2012(25).

篇12

为响应全球节能环保的号召,我国各大行业已经开始进行利用清洁可再生的资源代替煤炭、石油等重型资源的工作,如在户外远足行业已经开始使用太阳能帐篷代替普通的发电帐篷。因此,文章从水利水电蓄能运行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现如今的能源利用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提出相对应的改进方案与建议,实现经济效益与能源效率并行。

一、能源利用现状

纵观国内外的能源发展利用现状,欧美日等国家的能源利用比重不断进行调整,降低煤电、核电的使用比例,而大幅度提高生物能源以及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的清洁能源的使用。我国的能源意识比较落后,随着近年来出现的资源枯竭情况,已经开始由煤电资源向清洁资源转变,使蓄能运行能够保持可持续发展。

(一)新能源的使用效率过低

根据我国的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可知,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汽车生产和使用大国。巨大的汽车市场给能源开发利用带来不小的压力,因此,不少汽车开发企业开始将开发新能源的战略目标转移到开发新能源车上,实际上,众多企业开发出来的以太阳能或风能作为主要利用能源的汽车,不仅时速达不到理想状态,而且价格十分昂贵,超出了一般家庭可以承受的范围。

其次,对于开发新能源的企业来说,前景也并不一如所想。科学家们利用各种生物能量开发新能源,如玉米和秸秆等。事实证明,用生物能源开发出来的汽油不仅损耗严重而且在汽车的运转过程中,还会对汽车造成不可逆的伤害,缩短了汽车的使用寿命。

(二)市场对于石油资源依赖性强

由于国内的新能源跟不上汽车的制造速度,除此之外,国内对于环保意识不强,与国外长期的环保节能意识相比,我国在这方面仍然缺少相关的宣传和具体的执行工作。

此外,在我国的能源市场,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的能源的出现频率依然很高,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已经有发展的态势,但使用效率与使用频率仍然不能等同。

二、能源改进方案

我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在矿石资源的大肆开发和使用之后造成的大量有害气体排放,同时由于矿石等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影响了这些资源的储存量。因此,在此基础上,我国进行了基于水利资源和风能资源等的开发利用,利用哲学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实现节能环保。但是,由于风能、潮汐能等极容易受到太阳的影响,而太阳又常常不稳定以及具有间歇性。因此,各国的主要节能方式还是以对当前利用水利水电工程进行不断优化,如根据不同地区水利资源情况,建设不同大小、不同类型的储电站,但重要的是要确保使用过程的高效节能环保,同时电网方面也要积极配合。

(一)优化配置、合理调度

根据不同地区的水利资源情况,因地制宜结合能源特点,对电源组成进行优化工作,同时进行合理的调度运行,对风电在节能减排的实际过程中发挥的程度进行考察后,在开展立项建设工作,使得节能减排的效果在电网运行能够最大化。同时,对于电网提供的事故备用容量和配套的设施设备要进行严格控制,保证经济效益与节能效益双向并行。除此之外,对于核电、 风电和太阳能电等,在实际的使用操作过程中,需要建设配套的设施设备,如建立大中小型蓄能站等。利用水流从高处流向低处产生的重力势能,通过蓄能站进行储存利用,促进能源的发展可持续性。

(二)布局合理、规模适度

这里说的“布局合理 、 规模适度”主要指的是,在进行抽水蓄能工作的选点工作时,要结合不同地区的实H水利能源情况以及水利电工程,同时,在电网方面,要对抽水等储存得到的电能优先使用,进而提高对于进行节能环保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在地形的选择过程中,要注意上下库的地形可以使用较大的库容,发挥其作为上下级中心枢纽发电和抽水的作用,增加综合储蓄能力,加之水库等储电站还可以改善河底河道的萎缩情况以及清理河底淤泥。因此,对于有关部门而言,重点在于如何对于选点工作进行合理的布局和开展,使得储电工作合理进行。

(三)改善水利水电工程设施

根据我国的相关数据调查显示,我国修筑的大坝等水利水电工程设施多达9万多座,居世界第一,但实际上,我国每年的水库总库容仅为7000亿立方米,国内的大部分水库平时处于枯竭或者无使用的状态,导致我国的总库容与储电能力与建设设施严重不符。在地形优越的江河上游等地下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应该积极开发利用,但也要因地制宜,如在河源段集雨丰富的地段可以考虑建设小型水利水电枢纽。

三、结束语

就我国目前的水利水电工程来说,仍然有很长一段的发展时期,这就要求有关部门提高对于水利水电的重要性的认识,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建设不同的水利水电工程设施,使得水利工程能够得到快速的发展。同时,相关的科研院应该积极参与对于水利工程设施的研制过程中,建设高效低成本的设施设备,使得视力工程的经济效益与环保节能效益能够并行。

篇13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能源需求迅速增加,2007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已达到26.5亿t标准煤,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和消费国,[1]对于电力需求量也相应增加,因此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投入也在不断增大。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不仅对于促进我国的防洪、发电、灌溉、航运等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在促进资源合理利用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之而来的便是严重的环境问题,水电发展也遇到了很大的争议。有鉴于此,本文旨在寻求一条亲善环境的水电科学发展之路。

    一、水利水电建设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我国水利资源丰富。

    我国幅员辽阔,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我国大陆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在1万千瓦及以上的河流共3886条,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年电量为60829亿千瓦时,平均功率为69440万千瓦;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54164万千瓦,年发电量24740亿千瓦时;经济可开发装机容量40180万千瓦,年发电量17534亿千瓦时。[2]这是多么振奋人心的数字啊,对于老天的恩赐,我们切不能暴殄天物。

    我国实施水电开发的必要性。

    1.2.1 我国能源结构决定。

    我国常规能源以煤炭和水力资源为主,但过度依赖化石燃料的能源结构,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且不可再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水力资源在我国却有巨大优势:我国水力资源总量大,居世界第一;水力资源开发程度低,适合大力发展;水电所占国家能源比重低,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

    1.2.2 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决定。

    我国虽然水资源总量丰富,但是由于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时间分布不均和降雨集中,加之我国人口众多,导致人均水资源及其有限,进而导致我国四大水问题: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流失和水污染严重。通过修建大坝,能有效调节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通过引水工程,能一定程度上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

    1.2.3 与其它能源相比,优势巨大。

    水电实际上是目前人类唯一能够大规模商业化开发利用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因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相比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其它可再生的能源来说,水电成本是最低的,也是最现实的选择。而中国拥有独一无二的水电资源,必须充分利用。

    1.2.4 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我国要和谐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发展,加快西部水电开发,加大“西电东送”的力度,既发挥了西部水资源的优势,又带动了西部落后经济的发展,实现全社会和谐发展。

    1.2.5 响应国家号召的需要。

    我国的电力发展政策是:大力发展水电,优化发展火电,适当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新能源。[3]把水电排在第一位是党中央深思熟虑后制订的一贯政策,是十分正确的。对中国来说,开发水电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必然的选择。

    二、水利水电工程引起的环境破坏。

    2.1 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2.1.1 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

    河流上建坝,阻断了天然河道,导致河道的流态发生变化,使河流局部形态均一化和非连续化,进而引发整条河流上下游和河口的水文特征发生改变,如水温变化导致的鱼类繁殖期紊乱,水速下降导致河流自净能力的下降,库区雨水发生明显的变化等。[4]

    2.2.2 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在建设的同时,施工方要进行工程占地等行为,往往要毁坏树木、草丛,影响了陆生动物的栖息地,同时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不经处理直接向河道排放,从而改变了河道的理化性质,恶化了河道岸边的爬行动物的生存环境,迫使大量动物外迁。

    2.2.3 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影响气候变化。

    水库蓄水拦砂致使大坝下游河床的流水侵蚀冲刷作用增强,有可能诱发山体滑坡甚至地震等自然灾害,[5]世界上至少有70座水库产生诱发地震,通常是由超过100m高的水坝,库容超过10亿m3的水库造成的。我国有14座水库诱发地震,最大的是1962年3月19日广东新丰江水库的6.1级地震,坝区地震烈度8度,周围200多Km范围内的20多个县市遭受破坏,房屋毁坏2万余间,倒塌1800多间,死亡85人。同时,大坝库区由于河水表面积大增,形成的局部小气候有可能对周围的气象条件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如干旱、洪涝等。

    2.2.4 水坝拆除。

    水坝是有工作年限的,一般水坝寿命在50-100年左右,由于我国水电发展处于初级阶段,水坝拆除工作还没有真正展开过,因此这方面的工作研究比较少。一般来说,水坝拆除产生的危害主要是再次破坏当地自然、社会环境,形成坝区二次破坏。[6]

    2.2 对社会环境的破坏。

    2.2.1 水电建设导致大量移民。

    由于水坝蓄水后河流高度增加,淹没的城镇、村落必须移民,而且为保证自然环境最大限度的得到保护,移民不能原地后撤,而是要举家迁到千里之外的移民安置点。水库移民涉及众多领域,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人的生存权和居住权的调整,是当今世界性的难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修建了8万多座水库,因水电建设而移民的人数有1500万人,仅三峡大坝就移民超过100万。这些移民很多都生活贫困,造成了很大的社会问题。[7]

    2.2.2 耕地退化。

    耕地是我国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但是由于水电工程的建设,会导致该区域水位上升,使耕地盐碱化,甚至可能成为沼泽地,导致耕地面积急剧减小,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是一大威胁。

    2.2.3 加剧疾病传播。

    在水电工程建设区域,气候会发生变化,造成生物性和非生物性的疾病传播,同时,移民和动物迁出库区也会造成疾病传播范围的扩大,影响人群的身体健康。

    2.2.4 文物古迹遭到破坏。

    我国是历史文明古国,文物古迹极多,水库库区淹没后对库区文物和景观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三、亟待实施的环境保护措施。

    3.1 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在某地区进行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在规划或其他活动之前,对可能造成的对周围地区环境的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对策,以及制定相应方案的环境保护制度。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前,首先要进行环境状况调查,对当地的气候、环境、水文、水质、土壤、水生生物、人口等进行调查;其次根据调查的结果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对拟建水利工程建设可能对当地的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并预测造成影响的程度;最后对拟建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综合评价,从整体上评价拟建工程的各要素和过程可能对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及改变程度,为比较选择方案提供依据。[8]

    3.2 工程未建,环保先行。

    3.2.1 环保工作要与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

    在水利工程的设计阶段,本着和谐发展的理念,为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创造条件,同时为鱼类产卵、鸟类和水禽栖息及避难提供条件和场所;在水利工程的建设阶段,应优先考虑采用环保的技术措施,才用有利于植物生长、动物成长的环保材料;在水利工程完成阶段,应建立水利工程环境影响监测和反馈机制,及时进行环境跟踪评价,发现有明显不良影响的应及时采取改进措施,把破坏程度降到最低水平。

    3.2.2 推广、实践先进的设计理念。

    在改善景观方面,应用水利美学原理设计形式优美的与景观相协调的水工建筑物;在设计工程中应注重多采用国际上先进的环保设计理念。

    3.3 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

    由于水利工程建设对区域的经济造成很大影响,尤其是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破坏, 依靠当地自身的能力很难使生态得到平衡,经济得到发展。因此,应实行生态补偿机制,坚持“谁受益,谁保护;谁损害,谁补偿”的原则,明确生态补偿的主体及补偿的范围。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应设置环保专项资金,用于对当地的生态进行补偿,做到专款专用,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的生态平衡。[9]

    3.4 健全法律法规。

    在当前经济大潮中,注重经济效益,牺牲环境的做法在人民群众中很有市场,如果一味依靠自觉自律,依靠人们自身素质的提高,将在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只有健全法律法规,明确在水利工程建设的各阶段每个相关单位、每个相关责任人应付的责任,依靠国家强制机关的威慑力,才能在短时期内既能合理发展经济,又能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