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教育管理工作

教育管理工作范文

发布时间:2024-04-02 15:55:2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教育管理工作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教育管理工作

篇1

二、全面优化幼儿园的师资队伍

衡量一所幼儿园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幼儿园教师的素质情况。幼儿教师是整个幼儿教育的参与者与实施者,想要真正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幼儿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为了确保幼儿教育能够顺利发展,必须把握好幼儿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幼儿园的管理者和素质良好的教师。因此,相关部门一定要系统地研究幼儿教育,并指派专门的管理人才来管理幼儿园。另外,相关部门与幼儿园领导者还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幼儿教师自身的素质。值得一提的是,以社会力量办学的幼儿教师也应该进行登记备案,坚决不允许品行恶劣的教师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另外,幼儿园还可以采用委培的方式,定期组织园内教师开展相关的培训活动,从而提高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把幼儿教师队伍打造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教师队伍。

三、更新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幼儿教育的理念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幼儿教师要想转变以往“幼教的主要任务就是看小孩”的教育观念,就必须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将发展幼儿教育的相关事业作为幼儿教育的首要任务,充分认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幼儿教育在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此,首先,有关部门必须重新认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全面提升幼儿教育的地位,并把幼儿教育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中去;第二,在教育幼儿的时候,幼儿教师应从幼儿的身心特点出发,进行系统化的教育工作,在实际教学中开展各种有利于幼儿成长的活动,真正实现全面教育;第三,在开例会的时候,所有幼儿教师都要积极参与讨论,并提出自己的构想。另外,幼儿园的管理人员还要不断完善与改革幼儿教育体制,加强多方面的沟通。除了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之外,幼儿园的管理人员还应该明确学前教育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只有真正明确了这一点,才能实现学前教育的最优化。

四、实施民主化的幼教管理工作

民主的概念不仅是一种基本的政治原则,也是对伦理的一种要求,同时也属于管理方面的相关理念。民主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也是规范人们道德规范的有效方式,幼儿园领导者在管理过程中应该具备强烈的民主意识,力求在管理中真正实现“人人平等”。幼儿园领导在执行相关的管理制度时,要对所有人一视同仁,不能在相关的管理工作中掺杂个人看法和情绪,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幼儿教师的平等。对于在幼儿教育中出现的道德问题,管理者应该坚持民主原则,扩大幼儿教育相关管理部门的决策范围,以增强对幼教工作有帮助者的积极性,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民主化管理。只有在幼儿教育相关管理工作中充分体现民主性,才能推进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

五、制定科学的幼教管理制度

要想真正发挥幼儿教育管理制度的最大作用,幼儿园相关领导就必须重视幼儿教育的管理制度。中国有句古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里提到的“规矩”就是指幼教管理制度。推行制度管理策略对我国幼儿教育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原因在于管理体制本身的特点。幼儿教育管理制度对推进幼教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幼儿教育管理制度对幼教事业起着约束性作用。管理制度中的相关条例严格地约束着幼儿教师的教育行为。有了严格的约束,相关的教学才能有序展开;其次,幼儿教育相关管理制度有着明确的指引性。相关制度规范可以直接明了地告诉教师,哪些行为是道德的,哪些行为是不道德的。身为成年人的幼儿教师,应该具有最基本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必须从根本上拒绝和抵制不道德的事情。在进行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幼儿教师还必须爱岗敬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幼儿教育管理制度充当了引路人的角色,带领幼儿教师在工作中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最后,幼儿教育相关管理制度对教师起着激励的作用,它利用激励的方式来激发幼儿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有科学的管理制度的存在,幼儿教师才能表现出极大的工作热情。

篇2

因此,作为一名校长,管理学校时要从全局出发,要切实担负起学校管理工作的重任。

 

时代在发展,学校的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地调整,如何让小学教育也能够在改革的浪潮中取得相应的教育成果呢?这也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首要任务。笔者在管理中总结如下几点,希望给其他的教育管理者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

 

一、加强队伍建设,夯实办学基础

 

强化学校领导班子的建设,把领导班子的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这也是管理好学校的基础。在每一个新的学期开学之际,要根据工作实际需要,进行分工,把学校的整体工作有机进行分解、细化,要使得大事有人抓、小事有人管,要管理到位、责任到人。

 

学校也需要定期召开会议,要及时的讨论、研究并且部署各项工作,把学校的各项工作都争取在会议上得到解决,把领导班子的应有价值发挥出来。

 

比如说,学校的规章制度需要每一位领导班子成员积极遵守,给其他的老师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一个学校的领导班子也需要做到深入教研组、深入课堂,深入到教学的第一线去,这对于教育学生、教育教师都是很有说服力的。再者,学校也要有一支业务素质强的师资队伍,这样也能够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比如,要加强师资的培训工作。

 

学校可以经常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及时有效地更新教师们的教学理念。通过学习和培训,让每一位教师的专业都能够得到有效突破。其次,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有利于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以及教研水平。每学期学校领导也要深入到各组和所有的教师共同参与学校的教学研讨课活动,把课堂教学改革和教研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争取做到人人参与教研,人人参与教学改革,对于学校的整体管理工作都是很有帮助的。

 

二、建立和谐的校际关系

 

1.构建和谐的师师关系。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对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也对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作,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师师关系和谐,可以使学校管理工作有序进行,教师之间协调工作,团结一心,增强凝聚力,可以促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所以,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的时候,必须加强师师之间和谐关系的构建,进而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2.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小学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师生关系的研究并没有成形的理论。这也就使得在学校实际管理工作当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的,这主要受限于传统教育意识以及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造成的。

 

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紧随新课改的要求的。因此,在小学学校管理工作当中,首先需要改变的就是教师的传统意识,要鼓励教师多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互动,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打好基础。一方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对教师的紧张感;另一方面,还能使得学生更愿意和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师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还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再顺利地解决这些问题,保证学生都能够无忧无虑地进行学习,对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

 

3.构建和谐的生生关系。人与人的交往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生也有正常的交际圈子,小学管理中必须正确引导生生关系。很多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生生之间的关系紧张脱不了干系,所以,要采用科学方法建立有效的应对措施,加强生生关系的管理。鼓励学生之间建立和谐、健康的交际关系,既有利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小学和谐校园的构建,对提高小学学校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注重教学理论的引入,教学方法的革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学校教学的核心,同时也是学校存在的根本任务。评估一个学校最基本的指标就是看这个学校的教育水平如何。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是教育的灵魂所在。一个学校教学方式方法是否先进,这些都是和领导层面的教学引导工作有着很大的关系的。作为校方的管理者,要有敏锐的时代嗅觉,要有对新潮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等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判断力。

 

学校可以建立教学方法的评估部门,就是说模仿课堂的教学方式,把教学方法合理高效地带入其中,最快最科学的评估出教学方法是否合理或者说是否适合本学校的教学方法。学校要注重教师对于教学方法的及时反馈,要定期采取听课以及考核的办法,对教师们的教学方法进行评估和反馈。此外,学校还要积极地牵线搭桥,积极的寻找一些教师外出培训的机会,要力保本校的教师能够及时学习、掌握一些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要和多个学校加强交流和沟通,切实地把其他学校一些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等引入到本学校,为本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

 

四、让学生健康成长

 

学校是培养学生的主要场所,小学生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作为一名小学校长,怎样才能让全校的学生都能够在一个健康的学校里成长,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呢?笔者认为,首先,要做到面向全体,教育公平也是国家和社会对教育提出来的基本要求,因此,一所学校要想健康发展,首先要关注每一位在校学生,不能只关注一部分所谓的尖子生,放弃了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

 

二是要全面发展,既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也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重视培养学生们的能力。再者,要最大限度地把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来,每一位学生都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这就需要学校为他们创设条件,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例如,可以为学生制定出台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要杜绝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现象的发生,要教育教师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加强学校的养成教育,为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以及实践能力做坚强的后盾。

 

五、学校的管理恪守“以人为本”的理念

 

人本管理论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独有的创造性与自主性,也是推动世界发展和前进的主角。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平等互助的,因此,作为教育集中地,学校在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也应该坚持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尽量让学生做他们自己愿意的事,做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事,这样才能把他们自身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小学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学校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也应该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关注他们的实际需求,重视他们的利益,把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

 

学校管理也需要注重细节,要加强和规范师生的日常行为,改善学校的教学环境。根据辩证法,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些比较合适的教育教学策略,科学、合理地使用教学策略。主要是因为小学学校教育管理的重点是对人的管理,学校也应该注重小学生的健康发展,根据“参与十规范”式的管理思路,把师生的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出来,促使他们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保证学校的各项活动都能够正常运转。

 

六、结语

 

篇3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针,以新课程改革为核心,优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推进学科教学素质化和教育现代化进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进取,创办一所有特色的名校。

二、主要任务

继续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深入开展课改系列活动,转变教师观念,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奠定思想基础。

2、深化课程改革与学校教科研、教研组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广大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使用现代教育装备的积极性,切实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修养和业务水平,使的教师成为课改的骨干教师。

4、开辟第二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教育。

三、工作重点

(一)继续深化课程改革,抓好教学常规工作

教学工作将进一步规范上课、备课、批改作业和补课等工作,继续加强平时的检查、督促和考核力度,对培优补差工作进行及时抽查,检查结果与教师的考核相结合,同时结合学生座谈会、家长评议、教师互评和教学成果展示等形式,正确公正地评价每一位教师。

2、加强学科组、备课组建设,进一步实行年级组、教研组备课、说课、教案展示、集体评议、上展示课等形式,定期做好检查与调研,对认真备课的给予表彰和奖励,关注和引导教师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注意导入“合作、探究、实践、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3、学科竞赛活动。本学期校内继续开展年级组学科竞赛,结合我镇各类竞赛,开展一些全校性的综合竞赛,并积极组织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力争取得好成绩。

4、进行评价体系改革,逐步探索并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评价体系,改进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在关注学生学业成就的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行为方式的发展,把量的评价与质的评价结合起来,既注重结果,更注重学生的成长过程,发挥学生的作品、作业、经历和活动记录等的评价功能,把教师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其他社会成长评价结合起来,改变单一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况,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各类资料的积累工作,在认真做好管理工作的同时,做好各类教学资料和积累整理工作,为今后学校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A、加强业务学习,在教导处的带头下,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文件,了解新课程概念、新课程的功能、结构、模式、评价等方面知识,并将邀请一些专家来校进行专题讲座,为实施课程改革打好理论基础,以新的理念上好每一堂课,教师做到一课一思,学生做到一课一得。

B、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本学期我校将积极创造条件,搭建舞台,使学校骨干教师能脱颖而出,成为学科带头人等。

C、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青年教师是学校未来的生力军。学校将继续为青年教师提供各种岗位练兵活动,安排好师徒接对活动,让青年教师在思想和业务上尽快成熟起来。

2、抓好教科研建设,各教研组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变学生单一的接受式为主动探究、合作、讨论式,以备课组为单位上好研究课,体现课改新概念,在实验中边研究边总结,写好教学反思、教学心得、教学案例。

3、加强校内调研活动,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也是检查课改是否进行良好,本学期在校内将继续进行调研活动,听随堂课,查作业、备课与培优补差工作、问卷调查等,全面了解教师课改进展。

4、举办“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实践新课程”活动,本学期我校将在继续开展“实践新课程”活动,教师参与面达100%,活动内容包括:中青年教师多媒体教学比赛、说课比赛、教师优秀课件比赛、课堂教学展示、教学案例评比等。

5、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本课改加强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淡化了学科的界限。本学期我校将积极开发和利用校内外自然环境等,让学生积极实践、挖掘现有的资源服务于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三)发展学生的特长,加强音、体、美等特长教学。

我校将开展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电脑、写作、奥赛等兴趣小组,每周一、三、五由学生自己选择参加自己喜欢的兴趣小组,发展学生的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音乐教学。在全面培养学生音乐素质下,积极选拔人才,创编高水平的节目。

(2)美术教学。注重培养美术特长,多出有特色的高水平的作品,注重美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所有美术教师要在掌握电脑绘画的基础上,力争在本学期学习和掌握一项实用美术项目。

篇4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程度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成为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教育是一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而诞生的新型教育模式,是现代社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产物。中职教育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适应生存、建设、管理、服务的第一线高级技能型、应用型专业管理人才为根本任务。中职教育管理主要包括一下几点:教育管理、后勤管理、德育工作管理、学生管理等多个方面。

一、中职教育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教育管理机构不够健全

以往中职院校在教育管理机构设置上大多采取板块化的管理结构,在部门设置上采用行政部门和教学部门分开管理的方式。造成了在学校层面和系部层面都缺乏一个具体负责教学工作相结合的综合协调与组织指挥机构,缺乏一个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教学工作中协调效果较差。

2.教育管理监控体系不完善

加强过程控制是完善质量控制体系的基础。以往教育管理质量体系过于强调结果控制,对过程控制却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学校与企业、教师与师傅密切配合的综合信息反馈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应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加强教育管理监控系统。

3.教育管理机制不够灵活

以往教育管理机制不够灵活,没有及时根据经济的发展需求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情况来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也没有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此,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校企互聘互用型人事制度需要真正建立起来,不能只聘用空有理论知识而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否则会加大院校的管理难度和提高教育管理质量的难度。

4.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教学考核主要是以卷面考试为主,使理论和实践考核相分离,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只有理论考试,这对中等职业教育强调的实践能力是没有评估。这样的考试不能将课堂教学和工作实践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既不利于发挥教育管理功能,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阻碍教育管理质量的提高。

二、改善中职教育管理对策

1.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教育管理体制是管理活动的基础。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将老师的岗位、职务、人员进行科学的组合,成为实现管理目标的强有力手段。根据组织管理的需要。根据需要的组织和管理,将授权、监督、协调有机结合在一起。

这样才能保证教育管理体系协调管理好教育管理中的矛盾,提高组织体系的有效性。建立一个完善的教育管理体制也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综合素质和教育管理水平是先进的管理工作的前提。要吸收和引进大量的高素质的人才,为管理系统带来新的管理思想,原有的管理人员要对传统的管理方法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转变陈旧的管理观念,加强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能力。

2.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

中职教育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传统的管理理念忽视了对被管理者个性需求的尊重和关怀,只是把教师看成是完成教育工作任务的工具。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强调把教师作为学校管理的中心和学校最重要的资源。管理教师的本质是为教师提供服务,为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提供条件。根据各专业要求每一个教学计划制定相应的制度约束老师,老师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教师传授的知识能够让学生容易接受,并能够应用于实践。

不断地引进高素质的教师扩大师资队伍、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整体教育水平。中职教师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实践基地引导学生加强实践能力。对于那些应用性强的专业,计划安排教师实践,提高教师专业能力。老师们应该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学会探索问题,让他们学到的知识加以巩固。所以我们必须提高中职学校的师资水平,特别是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3.以服务学生为出发点

现代教育是一切从学生开始,尊重学生的价值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中职教育管理工作在大学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中职学生工作的出发点应该也有一些改变,将过去的管理学生变为服务学生。为学生建立成功的平台,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落实。在学生管理中的院校应坚持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给学生提供各种高品质的服务,包括学习服务、勤工俭学学生服务,加强学生出国,如考研学习信息的指导,加强政策引导、心理咨询等。这需要中等职业学院教育管理者一方面换位思考,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用正确的方法管理学生。

三、结语

由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这与普通高等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为研究人才的目标有很大的不同,决定了高职院校应及时更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目前,必须根据形势的发展,积极研究和探索高职院校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以提高中职教育质量管理。

参考文献:

[1]李国强,金环.我国中职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9;1

[2]金志利.特色与创新是中职教育强力发展的必由之路[J].中国科技信息,2010;1

篇5

一、校长如何引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这已成为人们认识社会、发展社会、依靠教育、发展教育的共识,同时也说明教师在整个社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作用。要使教师成为引领社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教师就必须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尤其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认识事物的视野逐渐清晰,事物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明朗。今天教师的发展必须有别于其它行业的人员,必须走专业化发展之路。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这个内容提及多年,但真正能把握其内涵还是没有完全实施。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它有三个关键词,即“专业”、“化”、“发展”。“专业”好理解,就是有别于其它行业的一种行为方式。“化”就是要求教师的专业必须达到一定的境界并使经常地行为之。“发展”就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过程。

 

将这个内容的含义基本理清之后,作为一个校长就应该实施如何引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的专业究竟包括哪些是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首先应该明白的问题。教师的专业,我认为应该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的师德修养。

 

教师的专业知识应该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识知识,也就是作为一个社会的行为人或作为一个国家的机关干部所应该掌握的基本的公共知识。如再说得具体点,就是应该对基础教育里所学的知识最起码应该达到合格以上。二是专业知识,就是对教育学中的一般教育的规律、教育的原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历史、教育的政策与法规有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掌握。

 

同时要了解儿童心理学,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三是对多学科的教材教法应该有一个系统的理解与掌握。四是社会边缘知识的掌握。所谓边缘知识,就是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只是一个教书匠,既要对国际国内的时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还要对国家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有一定的把握,只有掌握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才能称得上具备了教师的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技能一般来说,应该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那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的作业设计与批改能力、教师辅导学生的能力、教师测查学生学业的能力、教师评价课堂和评价学生的能力、课题研究的能力。

 

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教师必须清楚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学习目标并能够将课程目标校本化,明确课程标准在每个单元、每个章节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二是教师必须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白每篇教材、每节教材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明确它在整个教材中的作用和地位。三是掌握学情、搞好学情分析,现代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标识就是能否为学生创设适合的教育。专家们指出,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而要想创设适合的教育,就必须了解学情、把握学情,当然教学设计所具备的条件还有很多。

 

教师的专业师德修养主要是依据国家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所进行的师德修炼,那就是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教师的爱国守法,我理解为:爱国是一个大概念,具体到一个教师就应该首先有爱校之心,应该想学校之所想,急学校之所急,成学校之所成。有了这份情感,何谈教师不爱国。谈到守法,我认为教师只要爱国了,就肯定会遵守国家的一系列法律法规,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爱岗敬业其实是对所有工作人员的普遍要求,作为一名工作人员应该感恩自己的这份职业。

 

正是因为有了这份职业,才使你的收入稳定,从而有了养家糊口的资本;正因为有了这份职业,才能使你在社会上“耀武扬威”;正是因为有了这份职业,才能使你不因为了生活而东奔西跑;也正因为有了这份职业,才是你有了展示自我、成就自我、发展自我的平台,能够亲身体验有成功而带来的快乐,从而实现自身在社会上的价值。如果有了这份感恩,就是在爱岗,就是在敬业。

 

二、校长要积极投身于课改的洪流中

 

教育部颁布的校长发展专业标准共有六条,其中课程领导力是重要的一项内容,它也是诸多能力当中的核心。诚然,学校的建设、发展都要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作为一校之长就应该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的洪流之中。

 

关于课程建设,国家对课程体系建设的总体框架早已明确。构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有机整合,完善三级课程体系。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应该理清两个概念。

 

一是关于课程和教材这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搞不清楚,进行课程改革势必会误入歧途。什么是课程?所谓课程就是让教育对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所要达到既定目标的高度概括。而教材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标而设立的路径或方法。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教材是课程具体化的东西,教材是课程的例本;

 

二是要明确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好多人误以为国家课程校本化就是校本课程,其实不然,校本课程是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家长的需求,为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展示学生才华而独立创设的一门课程;国家课程校本化就是对国家课程拓展、延伸、选编而形成的一类课程,搞清楚这两个概念,才有利于更好地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

 

篇6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技术型、综合应用型人才的基地。纵观当今的高职院校,学生整体素质不强是不争的事实,许多高职学生在知识水平、人生阅历、年龄层次、思想水平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过分强调学校教育管理教师的专制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不但会淡化学生的管理能力,还会进一步引起他们的叛逆心理。学生难以进行管理这一大问题,归根究底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导致的。如果在管理过程中给与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学生参与管理中去,那么自然而然的就能引发学生化叛逆为自律,从而有效地进行教育管理工作。

二、让教育管理与学生同行的可行性策略

(一)强化“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管理理念。党的十报告强调:“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同样的,在开展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应推崇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管理理念。传统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观念中,忽视了学生的个性需求、个性品质的尊重和关怀,把学生当成完成教育管理任务的工具。“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下的教育管理工作,把学生作为工作的主体,强调把学生作为学校教育管理活动的中心,并以引导、激励为主要途径,以调动学生自主管理能力。这种管理理念下的教育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与自我教育的作用,同时将教育管理工作人性化,体现学校教育管理部门对学生的尊重与关怀。

(二)建立一支优秀、能干的学生管理队伍。学生管理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对于促进一个学校的教育管理,其力量是隐形的。在高职院校里面,如果缺乏了学生管理队伍的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将难以全面落实。教育管理教师只是学生群体的领导者和指导者,学生管理队伍才是学生管理工作的真正管理者、执行者。因此,为了全面落实教育管理工作,除了要具备尽职尽责的教育管理教师外,还必须要有一支优秀、能干的学生管理队伍,以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和学生组织的自主管理作用。首先,学校可以通过民主选举推荐或者自荐的方式选择学生管理干部,筛选出一批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和群众组织能力的学生干部。一方面他们可以做教育管理教师的助手,帮助分担一定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他们所具备的群众基础和群众组织能力有助于日后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时具备一定组织能力和号召力,进而有效组织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工作,做学生的小帮手。其次,要明确学生干部和学生组织的分工工作,做到赏罚分明,以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去对学生管理队伍工作进行评价,促使他们更好的为学校的教育管理服务。

(三)引入鼓励竞争机制,创新自主管理手段。没有竞争机制,集体便没有活力,个人便没有危机感,教育管理教师应在班级内创造出强有力的竞争局面,用竞争激发学生昂扬的斗志,挖掘学生巨大的潜能。通过竞争,提高学生自主管理积极性,增强完成任务的紧迫感,吸引更多的高职学生参与到教育管理队伍中去。让学生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约束的管理方式,达到加强学生组织的作用。例如在学生班级教育管理方面:辅导员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并采取组内自荐或者组内民主推荐的方式选出适合进行班干部工作的同学。选出班干部后,由小组内的其他成员进行辅助共同管理班级。这种竞争机制下的班级管理方法不但能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还能进一步培养他们管理班级的能力,形成学生共同管理班级的好局面。事实证明,这种方式下竞争任职的班干部,大多积极进取、工作认真负责,能有效的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学生之间也积极配合班干部落实管理工作。

篇7

(一)缺乏清晰的管理权限。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制度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再加上国家政策对学生教育管理制度改革的大力支持,使得其在创新发展上获得了更大的自。不过,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高职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仍旧存在许多问题。虽然说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与进步,使得各大高职院校的权力范围也得到了一定的延伸与扩展,不过,其并没有真正全面的发挥自身的权利作用。由于我国政府行政管理部门自身所存在的惯性特征,使得高职院校在进行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往往会过分的依赖于政府的权力作用,而导致其在实际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缺乏相应的积极性。

(二)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

现阶段,受到国际教育事业发展的影响作用,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已经相继出台了用于学生教育管理的政策与法规,再加上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使得国家对于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我国的规章政策虽然对学生教育管理进行了一个整体的规定,但是并没有对其中的细节内容进行详细的说明,这就使得各大高职院校在实际的问题处理过程中得不到科学合理的指导,导致整个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可操作性,造成其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利用率非常低。从而进一步使得整个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质量水平得不到全面的提高。

(三)缺乏先进的改革理念。

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与制约,使得我国的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发展的非常缓慢,并进一步导致其现代化管理水平非常低下。在我国传统的高职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中,其往往会过分的依赖于政府部门的管理与制约,再加上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自主的建立起适合自身需求的发展规划,使得其在进行专业设计以及其他重要的管理工作时,通常都需要依赖于政府部门来对其进行层层审批。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主体部分,如果高职院校缺乏一定的自主办学意识,再加上其内部对于管理服务理念的缺乏,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水平的创新与改革效果。

二、如何做好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现教学管理工作创新

(一)推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自主化。

由于国家政府部门对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干预力度过大,使得其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缺乏一定的自主性,再加上政府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规划与控制过于具体,从而使得其自身的创新积极性得不到全面的发挥,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得不到创新。所以说,我们必须要及时的转换管理模式,降低国家政府部门的控制力度,使其能够更加自主的探寻相关的创新改革方法与政策。国家的相关部门也要进一步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的管理工作改革提供更好的环境与服务,来促使地方的建设活动与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全面配合并相互促进,努力提高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能力与水平,并进一步为其营造出更加优质的创新环境,不断完善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的办学条件,来促使我国各大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改革能够向着自主性的方向发展进步。

(二)建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创新理念。

由于受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影响作用,使得人们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工作改革创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想全面的提高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与水平,促使其形成更高的社会竞争力,就要求其在进行观念创新的基础上,建立起更加科学合理的学生教育管理理念。这就要求各大高职院校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过程中,必须制定一个明确的发展目标,并努力提高自身在国家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促使其在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同时,我国各大高职院校在进行学生教育管理理念的改革创新时,要求其必须对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念与文化理念进行深入的理解与探究,全面的传承和发展传统的优秀文化,来确保我国的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改革能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开展进行。

(三)进行内部管理工作的合理创新。

在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改革中,进行内部管理工作的创新是改革工作中的核心环节。一方面,各大高职院校必须将其内部的各个管理机构依据其实际的职能作用,来进行科学合理的层次划分,并确保各个层次之间能够对其自身的责任与分工进行深入的明确与掌握。同时,要求其必须建立其明确的工作目标,来进一步完善其内部管理系统中的考核制度,确保各个层次能够做到权责分明、目标清晰。另一方面,各大高职院校在进行内部管理工作的创新改革时,必须要充分的依据其自身的发展需要以及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并全面的结合其特有的地域特点,将自身的教育实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与水平。为了促使其所进行的教育工作改革能够更好的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还要求其必须全面的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充分的认识到教师在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改革中的重要性,确保教师能够不断地进行知识的更新,从而进一步提升其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

篇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日新月异、异彩丰呈,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学前教育,即幼儿教育作为教育的启蒙阶段,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一、幼儿心理分析

研究表明3-6岁,又是幼儿园心理活动整体或系统迅速形成的年龄,关于幼儿形成的问题,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和理论,例如:列昂节夫的幼儿个性形成理论;包若维奇的个性形成阶段理论;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等,除此而外,幼儿期的儿童在气质,性格和能力方面都有所发展,表现出不同特点,鉴于幼儿特殊的心理特征,幼儿管理在这一阶段对于一个孩子成长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管理有方,合理引导,孩子身心就会朝着和谐、有序的方向发展,反之,如果管理方法欠妥,不能及时有效引导,就可能会贻误一个孩子的终生。因而,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更新观念,研究总结工作失败,以便能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更新工作方法和理念,更好地给孩子的成长创建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教育工作,没有良好,只有更好,只有完成自己对前辈们一次次的超越,才能在实际的工作中有所收获,为家长和孩子们所信赖,对得起人民教师这一光荣而又神圣的称谓。幼儿期教育作为一个人教育的启蒙阶段,就如同万丈高楼平地起的基石,扎根不深,立足不稳,很可能会让整座宏伟的工程溃于一个小小的蚁穴。因而,我们的工作,注定了艰难重重,必定要一丝不苟,及时地查缺补漏,防患于未然,纠错于事前。

二、地域特色

其实,就笔者有限的教学经验认为,幼儿管理当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值得注意,那就是特殊的地域环境。这种山大沟深,地广人稀,干旱贫穷的地域特点对地方教育状况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这里的幼儿教育多依托于各县教育局管辖下的学区所建,多为中心城镇地区,其行政机构依赖县教育局。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教育的发展,在一些人口集聚的村庄出现了一些私人开办的幼儿园,这类幼儿园在行政管理上统辖于所在地的学区,但采取私人收费经营的方式,既是这样,对于山大沟深地广人稀的定西地区,幼儿教育资源依旧奇缺,许多偏远的山区的人们,为了让孩子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不得不拖家带口,从遥远的山区来到城镇租房,照顾小孩上幼儿园。

笔者所在地渭源县连峰镇,近年来房租猛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多偏远山区的家庭为了孩子从小接受正规、良好的教育,由家中的老人,通常奶奶辈们领着孙子来到镇上,租房供孩子上幼儿园,还有镇子附近几个村社的农民,也骑着摩托车、自行车接送孩子到幼儿园接受教育,正所谓是暮接晨送,风雨无阻,从不间断。

事实上,本地的幼儿教育还呈现出这么一个特点,值得注意。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定西这块封闭,荒凉的农村也逐渐被经济大潮淹没。觉醒的人们越来越多开始把目光投向外面的世界,外出务工成为潮流,这就给幼儿教育出了一道极其现实的难题,大量留守儿童出现在学校。其父母都外出的,或父母其中一人外出的。无论哪种情况,家庭中孩子的管理都出现了一个监护人不到位的空缺。留守儿童一般由爷爷奶奶带着,在生活上,爷爷奶奶们可以说是费尽了心思,尽职尽责,恪敬职守,但在家庭教育这一方面,爷爷奶奶们大多由于对孙子的溺爱而致使孩子们在教育方面唯我独尊,娇气十足并且在花钱上手脚大方,不知珍惜。

三、应对措施

鉴于以上幼儿心理特点,以及特殊的地域特点,笔者认为幼儿管理应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首先,在行政管理方面,各县教育局应加强对各公立幼儿园,民办幼儿园实行统一管理,从收费到教育以及安全等问题,尤其是近年来发生的几起耸人听闻的暴力幼儿伤害事件中,我们应吸取教训,未雨绸缪,加强对各幼儿园的行政管理,有效实施一定的安全保卫措施,防患于未然,不给罪犯以任何的可乘之机。努力营造群防、群抓的幼儿育人环境。力争给孩子们创建一个健康成长的平台。

篇9

一、大数据的定义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科技的持续变革,大数据时代逐渐发展起来。所谓大数据也称作巨量资料,从本质上来讲是指为了拥有更敏锐的洞察力、更加优化的流程和更精准的分析能力,基于计算机技术和云计算等技术的全新数据处理模式。大数据技术应用到多领域的技术知识,对于社会各个行业领域的专业岗位工作都有极其重要的应用意义。大数据从数据处理方式上来讲是指通过抽样调查法这样的传统方式,而是将所有的数据集中汇总起来进行分析和处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大数据技术逐渐获得了更加成熟的应用和革新。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是从近些年来人们与互联网日益紧密的行为联系而衍生出来的新时代,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数据体量庞大性、高效性、真实性、高价值性等多种鲜明特点。大数据当前阶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各个企业、高校等的管理工作应用十分广泛。大数据技术执行力强,在云端储存资源的功能强大。同时,大数据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技术上已经比较成熟,在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中,对高校的计算机等相关管理设备的要求不高。大数据技术将高校的教师、学生教学资源等信息数据采用简单的逻辑形式联系在一起,形成便捷化的信息资源管理,让学生和教师可通过身份信息登录系统进行学习,实现对学生教育的统一管理。

二、大数据时代对于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影响

第一,促进高校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能够为高校的行政管理和课程资源管理建立统一的平台,同时满足教师和学生的不同需求。第二,提高教学效率过去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下,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不断地走动观察才能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课堂效率低。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教师能够通过自己的账户实现对学生学习状况和进度的掌握和管理,快速对学生答疑,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第三,减少资金投入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可以让教师在教室即可完成教学工作,学生也可以自行登录高校的管理系统查阅资料和实践学习。大数据技术对设备软硬件要求较低,基本不存在有某些设备、服务器或者操作系统不兼容的问题,能够有效减少高校建设复杂校园管理系统的资金投入。

三、大数据时代相关技术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具体应用

1.紧跟大数据时展步伐,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数据背景下,便捷的信息传播和获取方式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教学方式上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形势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借助大数据背景下便利的信息获取方式,教师可以轻松地借鉴到各地教学相关的成功案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应用先进的科技、创新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对于思政教育的兴趣,从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意义。例如,教师在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这一章节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理论体系的各个发展阶段,可以采用小组活动的方式。教师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给每个小组分派一个理论体系发展阶段的素材收集任务,让同学们借助大数据的优势在网络上充分了解信息,使学习过程更加地主动化。然后,教师让同学们根据获取到的信息自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个发展阶段的思想政治内容。最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情况,总结课堂内容。通过学生小组实践活动的进行,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以学生的个人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为驱动力,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大大提高教学的效果。

2.借助大数据的优势构建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微博、微信的普及,让大数据的优势凸显出来。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过程中,高校可以充分借助大数据的优势,对于高校的教务系统进行技术升级和革新,可以开辟师生交流沟通的网站板块,使其更加方便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同时高校领导者和相关教师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个人情况,根据学生的发言状况和言论内容,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诉求和思想观念的发展状况。例如,高校可以根据云计算技术来建立师生交流的平台,也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沟通方式构建方便快捷又被学生广泛欢迎的师生交流渠道,教师可以与学生实现零距离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达到无话不可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拉近了,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才能更高效地完成,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利用大数据技术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监管,全方位保证学生安全

当前阶段,互联网良莠不齐的繁杂信息难以掌控,学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思维和行为方式发生偏差。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加强对于校内网络舆论和信息监管,对校园传播的信息进行积极的引导和管理,将互联网不良信息及时隔绝在校园之外。高校在教育管理工作中,要对校园网和校园相关智能设备进行信息过滤和审核,充分保证教师、学生获取信息的安全性,防止不良信息进入学校网络系统,从而全方位促进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对于学生安全的保障。

篇10

2.办学特色不明显,盲目追求招生规模和学科数量。我国高校当前的现状是以综合型、研究型大学为主。因此多数高校不顾办学条件是否完备,盲目增设硕士点,片面地在学科布局上追求学科门类的数量。由此导致的直接结果是高校办学特色缺失,专业同化,更使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大大下降。

3.民族高校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改革开放后,我国民族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也是从零开始进入飞速发展的阶段。民族高校研究生教育不仅具有普通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共性,同时还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首先,民族高校研究生生源比普通高校要更加复杂。同一专业的学生可能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不同的教育水平。此外,一般民族高校的研究生贫富差距较普通高校要更大一些,其知识面与思维方式也各有差异,由此可能为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更多的冲突和问题。因此,民族高校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也一直处在一个边摸索边发展的状态中。

二、完善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模式

i.转变教育管理理念,严把招生入学质量关。为符合新时代对研究生的高要求,坚持把好研究生招生入学质量关是第一要任。高校应当以“高层次、高质量、特色化、精英化”为办学目标和办学理念,积极调整招生政策。为避免单纯以高分作为标准选拔研究生的现象,以提高研究生生源的质量,应该在统考课合格的前提下,更多地注重导师的自主权。这就要求研究生招生更加重视和规范复试考试程序,让学生在导师面前有更多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同时也让导师在选拔符合自己研究领域的学生时具有更大的发言权和决定权。

作为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基础,先进的管理理念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为了使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服务的对象获得全面的发展,研究生教育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学生服务、为老师服务也为学校的特色发展服务,同时加强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2.根据学科专业建设,合理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为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应该更加注重制定切实科学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需根据高校学科特点,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导师作用,在指导学生如何在课题研究中完善课程学习方面多下功夫,使课程学习与课题研究互相促进,更有效地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力度在办学条件上提高教学质量,创建氛围浓厚的科研学习环境,从而全面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带动科研热情,培养科研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注重高校专业化的发展,改善盲目申报和增设硕士点、片面追求学科门类数量的现象,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专业化的学习环境可以在导师指导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空间,更有效的激发学生自主动手建立技术方法、进行实验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改善民族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民族团结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更是“和谐社会”理念别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民族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必须特殊化对待。从事民族高校研究生教育的管理者,需要认真学习并深入领会“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理念精髓,具备更高的认知水平,并把这项工作同我国大局发展形势结合起来。这里我们应该明白,管理的本质是服务,管理与服务并不是一个矛盾的概念,要在管理中服务,在服务中管理。

民族高校研究生产生的矛盾多数是由于彼此间文化差异和传统观念的不了解或不理解所造成的。因此管理工作应当从深入了解民族政策和相关民族文化入手,就实际情况区别对待。管理者不仅要树立服务意识,多关心、帮助学生,还要多学习相关的民族文化知识,以便更好地和同学交流沟通,可以更妥善地解决同学与同学、同学与学校之间的各类问题。此外,管理者需要提高对研究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的重视程度,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们解决这些困难。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偏远地区或经济不发达地区,民族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应该为这些学生提供基本的便利和帮助,使他们更好的完成课程学习和_工作,多设立助学贷款和勤工俭学,鼓励各民族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合作。

三、结语

篇11

近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大规模发展,这既有利,也有弊。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大规模扩招,势必造成高职学生质量的下滑。学生质量的下滑不仅表现在知识和能力方面,还表现在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人际价值取向等方面。有的问题具有普遍性,有的问题具有特殊性。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总体特征

(一)自我意识和竞争意识较强,思想比较活跃。

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平等性,增强了高职学生的成才欲望。而对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无情的“优胜劣汰”制,高职学生们普遍感到肩上的压力大,从而普遍能够自觉地认识到只有在高职院校刻苦学习、有了一技之长,将来才能适应严峻的就业形势。另外,在日常生活中,高职学生一般乐于交往,富于情感。从课堂活动的情况来看,他们大多数在文娱活动中都有较好的表现。

(二)自卑、脆弱和心理素质较低,耐挫折能力较弱。

在充分肯定高职学生在思想意识方面的积极因素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他们存在的一些消极因素。其主要的表现是:部分高职学生辨别是非能力较差,思想认识水平较低,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扭曲;心理较脆弱,公德意识较低下,耐挫折能力较弱;遇到困难或挫折,大都不知所措,个别甚至走向极端,在校园内时常出现斗殴现象;还有的学生对老师的教导和职能部门的管理,持一种厌烦、甚至逆反的心理。

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与前几年专科学校相比,学生的基本素质出现下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既有社会环境变化因素的影响,也有学校对高职教育导向存在片面理解的问题。

(三)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

由于多数高职院校办学时间较短,教学、管理、服务和基础设施等方面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高职教育的特色还不十分明显,还未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高职毕业生尚未被广大用人单位认可;政府、学校和相关部门在典型宣传、推广经验、纠正偏差等方面的引导工作做得还不够深入、扎实。因此,考生及其家长对高职教育缺乏全名系统的了解。特别是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就业前景了解更少,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大都担心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于是多数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动力不强。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

(一)学生管理工作流于表面化。

在校、系、班学生管理工作的每个层面,都要涉及十余个方面的工作内容;全校凡涉及到学生的各个部门的工作,最后的落脚点又都在学生工作上,工作内容千头万绪;加之高职教育方兴未艾,学生管理工作面对的对象是学习习惯和自控意识较差的高职生。由于缺乏可供借鉴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和办法,上述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复杂情况势必导致管理者每日陷于大量事务性工作,疲于应付,既难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探索欲、判断力、创新等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等重要问题一抓到底,也很难有精力认真研究学生工作规律、经验、教训以及当代高职学生的特点、思想动态等问题,从而使管理工作流于表面化,对高职学生的行为疏于高效规范的管理,从而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管理模式比较单一。

传统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是与学年制相适应,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学生以班级为基本单位学习和生活,学生工作按班级配备辅导员或班主任,院系有直接负责学生工作的党委总支副书记,学校有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学工部(处)、分管社团工作的校团委和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学生基层组织成员相对稳定,学生教育管理体制层次清楚,但管理和教育对象都固定在相应的年级、班级和院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在一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下进行的,因而更多地是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经验,缺少与管理系统外的信息交流,难免会出现管理松散、覆盖面不全的现象。

(三)学生管理工作的系统性、连续性和协调性不强。

现行的学生管理工作基本处于“缺漏补漏”的状况,未能根本摆脱“消防救火”式的工作局面,被动性较大,而且在大多数学生看来其中形式主义的作法较多。如学生宿舍等场所检查过关后很快就出现许多“脏、乱、差”现象,就是这一问题的真实反映。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学校未能真正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度去认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性质、目标和任务,致使学生管理工作往往停留于解决局部问题、完成单项任务、应付工作检查的状态,无法与高素质教育相适应。

三、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

目前,国内不少高职院校都是新建立或是从中专院校升级而来,因此各校必须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工作过程中既不能因循守旧,承袭以往中专的管理模式;也不能生搬硬套,简单照搬普通高校的做法,而应当不断摸索和改进学生管理工作。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理念。

培养学生的“三自”能力,建立有效测评机制和激励体系,建立起德育评价体系,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和学生工作考核体系。

首先,建立健全科学的学生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是建立良好教学秩序、规范学生行为的依据,也是激励学生全面发展的制度保障,绝对不能成为束缚学生全面发展的桎梏。换句话说,建立学生管理制度的立足点不应是控制、约束,而是对学生的引导和尊重。

其次,“三自”即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高职学生是战斗在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需要有更强的吃苦耐劳精神,因此,培养高职学生的“三自”意识就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建立以“三自”为主线的项目体系是开展“三自”活动的关键,以育为主,以管为辅;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利用教师资源,放手发动学生,积极开展自我公寓管理、自律自查活动、青年志愿者服务、参与社会实践等“三自”项目,师生共创“三自”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最后,针对学生进入高校这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很容易松懈下来,有点抱着“分不在高,及格就行”的消极思想;有的甚至沉溺于整天上网游戏、逛街、谈恋爱之中,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可以采取目标激励的方法,帮助学生设计职业目标,引导他们主动地抓住来之不易地大好时机。运用不同的激励手段,建立一套有效的测评机制和与之相适应的激励体系,在内容上是全方位,方法上是定性和定量的结合,指标体系可量化,考核结果客观公正性,使评价体系具有更好的效度、信度、区分度以及代表性和可行性,激励体系不断创新,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具科学性、艺术性和实效性。

(二)理顺工作关系,形成合力,优化学生管理工作体制。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之所以仍处在“缺漏补漏”的状况,关键在于学生管理工作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和协调性。学生管理涉及学校的多个部门,需要各部门协调一致理顺各部门关系,形成合力,以应对学生管理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一是要加强学生工作机构的建设,强化其组织协调功能,理顺学生管理系统各个部门、各层次、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关系,建立健全责任制,做到责任到岗,责任到人,责、权、利相统一。二是要适当放权,发挥基层的积极主动作用。三是要进一步推行校系一级学生工作体制的党政融洽,协调统一。四是要实行年级辅导员制,与学分制相适应。强化以学院(系)为单位的年级管理,进一步增强班级管理、专业教学之间的融合力度。

(三)高度重视,加强学生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学生管理工作的成功与否,与辅导员的工作有着直接的关系。面对新形势,要想开创学生管理工作新局面,促进高校发展,就必须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学生管理人才队伍。辅导员是学校专职的学生工作管理者,指导和解决大学生在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和生活方面等遇到的问题和矛盾是辅导员的基本工作任务。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都是在辅导员的具体教育管理下渡过的,辅导员工作纷繁复杂,主要包括政治思想教育,学习管理,纪律管理,生活管理,校园活动管理和行政上的组织领导等方面。辅导员是与大学生联系最密切的老师,是对学生具有特殊影响的教育管理者。

高职院校要为辅导员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因为辅导员素质的高低将影响学生工作效果好与差,在某种程度上讲,辅导员的素质决定了学生工作的基本状态,只有不断提高辅导员自身的素质,才能从组织上保证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辅导员工作队伍的培养和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定期召开辅导员培训班、学生工作研讨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鼓励辅导员再进修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使辅导员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包括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较丰富的教育管理和较宽泛的科学文化知识面;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包括对学生工作的综合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和指挥协调能力;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包括良好的政治修养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等。

总之,高职院校可以形成教育引领管理,教育融于管理,管理促进教育,管理深化教育,教育与管理互动的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更好的适应当前形势,我们还需要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保持高度的工作热情和贵任感,同时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研究和解决新问题,真正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勤华.浅析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几点问题[J].管理实践,2008:139-140.

[2]郑东红.高职高专学生管理模式探析[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

[3]雷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浅探[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3).

篇12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4-0254-02

近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大规模发展,这既有利,也有弊。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大规模扩招,势必造成高职学生质量的下滑。学生质量的下滑不仅表现在知识和能力方面,还表现在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人际价值取向等方面。有的问题具有普遍性,有的问题具有特殊性。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总体特征

(一)自我意识和竞争意识较强,思想比较活跃

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平等性,增强了高职学生的成才欲望。而对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无情的“优胜劣汰”制,高职学生们普遍感到肩上的压力大,从而普遍能够自觉地认识到只有在高职院校刻苦学习、有了一技之长,将来才能适应严峻的就业形势。另外,在日常生活中,高职学生一般乐于交往,富于情感。从课堂活动的情况来看,他们大多数在文娱活动中都有较好的表现。

(二)自卑、脆弱和心理素质较低,耐挫折能力较弱

在充分肯定高职学生在思想意识方面的积极因素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他们存在的一些消极因素。其主要的表现是:部分高职学生辨别是非能力较差,思想认识水平较低,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扭曲;心理较脆弱,公德意识较低下,耐挫折能力较弱;遇到困难或挫折,大都不知所措,个别甚至走向极端,在校园内时常出现斗殴现象;还有的学生对老师的教导和职能部门的管理,持一种厌烦、甚至逆反的心理。

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与前几年专科学校相比,学生的基本素质出现下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既有社会环境变化因素的影响,也有学校对高职教育导向存在片面理解的问题。

(三)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

由于多数高职院校办学时间较短,教学、管理、服务和基础设施等方面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高职教育的特色还不十分明显,还未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高职毕业生尚未被广大用人单位认可;政府、学校和相关部门在典型宣传、推广经验、纠正偏差等方面的引导工作做得还不够深入、扎实。因此,考生及其家长对高职教育缺乏全名系统的了解。特别是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就业前景了解更少,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大都担心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于是多数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动力不强。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

(一)学生管理工作流于表面化

在校、系、班学生管理工作的每个层面,都要涉及十余个方面的工作内容;全校凡涉及到学生的各个部门的工作,最后的落脚点又都在学生工作上,工作内容千头万绪;加之高职教育方兴未艾,学生管理工作面对的对象是学习习惯和自控意识较差的高职生。由于缺乏可供借鉴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和办法,上述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复杂情况势必导致管理者每日陷于大量事务性工作,疲于应付,既难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探索欲、判断力、创新等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等重要问题一抓到底,也很难有精力认真研究学生工作规律、经验、教训以及当代高职学生的特点、思想动态等问题,从而使管理工作流于表面化,对高职学生的行为疏于高效规范的管理,从而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管理模式比较单一

传统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是与学年制相适应,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学生以班级为基本单位学习和生活,学生工作按班级配备辅导员或班主任,院系有直接负责学生工作的党委总支副书记,学校有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学工部(处)、分管社团工作的校团委和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学生基层组织成员相对稳定,学生教育管理体制层次清楚,但管理和教育对象都固定在相应的年级、班级和院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在一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下进行的,因而更多地是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经验,缺少与管理系统外的信息交流,难免会出现管理松散、覆盖面不全的现象。

(三)学生管理工作的系统性、连续性和协调性不强

现行的学生管理工作基本处于“缺漏补漏”的状况,未能根本摆脱“消防救火”式的工作局面,被动性较大,而且在大多数学生看来其中形式主义的作法较多。如学生宿舍等场所检查过关后很快就出现许多“脏、乱、差”现象,就是这一问题的真实反映。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学校未能真正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度去认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性质、目标和任务,致使学生管理工作往往停留于解决局部问题、完成单项任务、应付工作检查的状态,无法与高素质教育相适应。

三、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

目前,国内不少高职院校都是新建立或是从中专院校升级而来,因此各校必须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工作过程中既不能因循守旧,承袭以往中专的管理模式;也不能生搬硬套,简单照搬普通高校的做法,而应当不断摸索和改进学生管理工作。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理念;培养学生的“三自”能力,建立有效测评机制和激励体系,建立起德育评价体系,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和学生工作考核体系

首先,建立健全科学的学生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是建立良好教学秩序、规范学生行为的依据,也是激励学生全面发展的制度保障,绝对不能成为束缚学生全面发展的桎梏。换句话说,建立学生管理制度的立足点不应是控制、约束,而是对学生的引导和尊重。

其次,“三自”即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高职学生是战斗在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需要有更强的吃苦耐劳精神,因此,培养高职学生的“三自”意识就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建立以“三自”为主线的项目体系是开展“三自”活动的关键,以育为主,以管为辅;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利用教师资源,放手发动学生,积极开展自我公寓管理、自律自查活动、青年志愿者服务、参与社会实践等“三自”项目,师生共创“三自”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最后,针对学生进入高校这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很容易松懈下来,有点抱着“分不在高,及格就行”的消极思想;有的甚至沉溺于整天上网游戏、逛街、谈恋爱之中,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可以采取目标激励的方法,帮助学生设计职业目标,引导他们主动地抓住来之不易地大好时机。运用不同的激励手段,建立一套有效的测评机制和与之相适应的激励体系,在内容上是全方位,方法上是定性和定量的结合,指标体系可量化,考核结果客观公正性,使评价体系具有更好的效度、信度、区分度以及代表性和可行性,激励体系不断创新,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具科学性、艺术性和实效性。

(二)理顺工作关系,形成合力,优化学生管理工作体制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之所以仍处在“缺漏补漏”的状况,关键在于学生管理工作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和协调性。学生管理涉及学校的多个部门,需要各部门协调一致理顺各部门关系,形成合力,以应对学生管理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一是要加强学生工作机构的建设,强化其组织协调功能,理顺学生管理系统各个部门、各层次、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关系,建立健全责任制,做到责任到岗,责任到人,责、权、利相统一。二是要适当放权,发挥基层的积极主动作用。三是要进一步推行校系一级学生工作体制的党政融洽,协调统一。四是要实行年级辅导员制,与学分制相适应。强化以学院(系)为单位的年级管理,进一步增强班级管理、专业教学之间的融合力度。

(三)高度重视,加强学生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学生管理工作的成功与否,与辅导员的工作有着直接的关系。面对新形势,要想开创学生管理工作新局面,促进高校发展,就必须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学生管理人才队伍。辅导员是学校专职的学生工作管理者,指导和解决大学生在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和生活方面等遇到的问题和矛盾是辅导员的基本工作任务。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都是在辅导员的具体教育管理下渡过的,辅导员工作纷繁复杂,主要包括政治思想教育,学习管理,纪律管理,生活管理,校园活动管理和行政上的组织领导等方面。辅导员是与大学生联系最密切的老师,是对学生具有特殊影响的教育管理者。

高职院校要为辅导员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因为辅导员素质的高低将影响学生工作效果好与差,在某种程度上讲,辅导员的素质决定了学生工作的基本状态,只有不断提高辅导员自身的素质,才能从组织上保证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辅导员工作队伍的培养和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定期召开辅导员培训班、学生工作研讨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鼓励辅导员再进修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使辅导员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包括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较丰富的教育管理和较宽泛的科学文化知识面;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包括对学生工作的综合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和指挥协调能力;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包括良好的政治修养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等。

总之,通过上述工作,高职院校可以形成教育引领管理,教育融于管理,管理促进教育,管理深化教育,教育与管理互动的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要坚持不懈地常抓、抓好。要认真总结过去的工作经验,不断吸取教训,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指出的奋斗目标,开创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勤华.浅析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几点问题[J].管理实践,2008:139-140.

[2]郑东红.高职高专学生管理模式探析[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

[3]雷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浅探[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3).

[4]朱萍.关于加强高职学生管理的几点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5,(5).

篇13

1.1中等中职院校的发展理念差,与企业对接不好

目前,中等中职院校面临着招生难,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这种情况使得中职院校的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中等中职院校的管理层领导还是没有长远的发展目光采取相应的发展策略,缺乏对中职院校的管理,院校的发展将停滞不前,招到的学生人数会越来越少,院校逐渐地会被社会淘汰。还有部分的中职院校管理者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办学的目的单纯地为了盈利,这样的中职院校难以得到发展。部分中职院校的管理者只看到了经济利益,不发展办学特色,把心思全部用在招生上,中职院校开设的各类专业比较相似,这样的教育管理会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造成多种资源的浪费,影响中等中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中等中职院校与企业的对接不紧密,是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的原因之一,学校与企业对接的问题主要是学校的教学设备落后,教师教学水平不高,导致学生的专业技能不强,不符合企业选拔人才的标准。

1.2中等中职院校管理机制不完善

中等中职院校的教学和管理与其他普通学校不一样,在本质上两者有着很明显的区别,中等中职院校为社会培养高技术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他们的应用能力强,毕业以后在社会上的实用性更高。基于此,中等中职院校在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上应加倍重视,这会直接影响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中职院校的领导层应从基层的教学工作出发加强教学工作的管理。可是通过分析目前的中职院校的教学工作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多数的中职院校的教学工作缺乏科学的管理,中职院校里的管理理念不能与时俱进,在管理中评价制度不健全。对于管理制度的应用和实施比较死板,不能灵活地运用,管理的制定和实施都比较独断。一般情况下是中职院校的领导直接决定管理条例,在管理条例的制定中没有积极地参考教职工的意见。长此以往,教职工即使有相关的建议也不会说出口,对中职院校的发展极为不利。也是因为中职院校的管理层领导对教职工的工作管理比较独断,让中职院校的教职工在实际的教学中失去了积极地心态,导致教学工作不合理,间接影响了中职院校的发展。

1.3对教职工的评价机制不完善

在中职院校的就职工作人员,即职业学校的教师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兼职工作人员,一部分是全职工作人员,这就造成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中职院校对这两部分的教师没有科学的评价机制,即使有相关的评价机制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没有很大的影响,这是因为中职院校对教师的评价过后没有相应的鼓励措施。目前大多数中职院校的评价方法采取的是不定时的听课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听课,但这种评价方法的实施都过于形式化,并不能真正地将评价机制的作用施展出来。在抽查听课的过程中发现教师的教学工作做得不到位,管理层的领导也只是找教师谈话,将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指出来,这并不能让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

2中职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实施对策

2.1正确认识教育管理,加强管理团队的组建

首选中等中职院校的教师应正确的教育管理工作,摒弃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和观念,明确教学的目的,增强中职院校的教学成果,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专业技术型人才。要想发挥教育管理工作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方面,是由中职院校的校长完成,校长应积极地发挥领导的作用,由学校的管理层领导执行校长的管理制度。第二方面是学校的管理层执行,主要负责教师的教学管理工作。第三方面是最基层的教学工作,由教师来执行,认真地落实中职院校的管理制度,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的规划。教师在课前应认真备课,相互探讨教学经验,找出教学中的不足,及时的改正,探索科学的教学方式,完美的实现教学目标。其次,中职院校应加强管理团队的组建,使得管理队伍的管理工作更高效。这需要中职院校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方面,培养优秀的管理者,在中职院校的教育管理中,应明确每一位管理者的职责,实行监督管理制度。为每位教育管理者进行详细的任务划分,以表格的形式发放,把管理工作的任务落实到人,防止管理者出现逃避责任的现象发生。在布置管理任务时,对原有的工作任务进行整理划分,调整不合理的地方,凭借工作经验进行教育管理任务的精细划分,让管理者都有相应的工作内容,不能出现一人负责多个工作内容的情况,这样才能提高教育管理的效果。第二方面应提高教育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定期地组织相关的培训,实现以学生为本的观念,让教育管理者增加专业的管理知识,与此同时,还应加强管理工作者的专业素养,管理者工作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心理学在教育管理中也会应用到,因此,管理者应不断拓展与工作相关能力的培养。第三,中职院校应树立正确的教学管理观念。中职院校虽然是培养职业人才的院校,但并不代表教学质量无用,也不代表教学质量不用抓。中职院校从校领导到教师都应当树立正确的教学管理观念,抓好教学质量,抓好教学管理,让学生进来学校能够学得好、能够顺利升学就业、能够升入好院校、能够有好的就业结果。中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不仅要抓学生的学习成果、实践能力,还要抓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修养,让学生能够实现综合素质的成长。作为职业院校的一员,中职院校应正视自己在人才培养领域中的价值和责任,使自己成为学生步入社会就业前的合格跳板。中职院校应合理缩减文化课所占据的总课时比例,适当增加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的比例,平衡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的资源分配,至少将比例保持在1:1,还可视情况进行扩大,满足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需求。

2.2创新教学的管理,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不管是在普通中学还是在中职院校就读,所有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但是中职院校的学生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对学习并不上心。要想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仅仅实施教学中的管理条例是不行的,一定要让中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落实到位,因此,中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对学生的学习管理时,应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增加先进的教学设备,专业的实践设备也应及时的更新,改善学生学习的外部条件,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管理的合理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校划分班级时,应根据学生的综合水平进行合理的划分,让每个班级里的学生保持均衡,每个班级的整体水平保持一致。中职院校可以进行期末的测试,对测试成绩进行记录,在将学生的平时表现进行综合的评价,对于综合评价优秀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奖励,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对综合成绩不好的学生起到带头作用,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对学生管理时,应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才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形成良性循环。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更应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养成。确保学生保持纪律性,还要对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管理和评价,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要进行记录,在记录中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帮助学生改正不足。要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要教师积极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对中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也有很大的帮助。在对学生的评价奖励措施中,应提高奖励机制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还应考虑教育管理起到的作用。在目前的教学理念中,更多的中职院校开始关注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但是以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在教育管理中,应结合中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水平,优化学校的形象和学校的口碑,吸引生源,实现中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中职院校教师应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影响学生的行事作风。教师首先应谨记自己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初心,不辜负校方和学生家长的信任托付,重视学生在知识、技能、思想道德方面的成长,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对学生进行有效地影响。其次,教师应与学生构建起和谐的感情氛围,加深师生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一方面增强学生班集体的凝聚力,另一方面让自己成为学生烦恼的宣泄口,通过更真诚地交流来挖掘学生内心问题的根源,给予学生更切实际的帮助。然后,在要求学生纪律、卫生、文明等方面言行举止时,教师应先做到对学生的要求。教师要求学生爱护班级环境、学校环境,自己要先做到看到垃圾随手收拾,要求学生文明礼貌、平和待人,自己要先做到不对学生恶语相向,针对学生的错误行为以理服人。即使到了中职院校当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教师必须身体力行为学生营造和谐的校园生活和学习环境。同时,中职院校应构建科学的教学质量管理评价体系,围绕学生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基本素养、职业道德等方面开展教学管理评价,抓好质量这条教育的生命线。首先,1+X证书制度已经在职业教育领域铺开,中职院校的基础知识评价体系应尽量向这个制度的考核方向靠拢,给予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方面的及时反馈,辅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拿到中职结业证书和各种专业证书。其次,国家教育部门正在积极推动职业技能大赛之类的赛事平台搭建,职业院校一方面要积极贡献力量,另一方面也要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提升职业技能的考核,在校园内外以赛带练,加强学生对职业技能的掌握熟练程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创业奠定基础。第三,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包括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法律常识、应聘知识等多方面的素养,提升学生的常规能力。中职院校需要通过日常教学来让学生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让学生掌握就业创业所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让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状态,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创造条件。第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让学生具备基本的公民道德水准和职业道德水准。任何一个岗位都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风险,工作人员必须正视自己的岗位道德需求,学习行业内优秀先辈的事迹,提高职业院校学生与岗位的匹配程度。

2.3重视专业实践能力,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要想增加毕业生的就业率,就要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让学生的水平达到企业的招聘标准,这样才会吸引企业的合作意向,增加企业持续合作的机会。要想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中职院校就要对传统的教育管理进行改革创新,包括学习的教材、教学的方式和课程的安排都要做出调整。在对教学的教材进行改革时,要改变原有教材中理论知识多,系统性不强的缺点,应增加教材中的实际应用能力的教学内容,专业知识要新颖,符合现代的最新知识点。在对教学方式进行优化时,不应再将课堂的讲课和听课作为教学的重点,更应重视专业技能的实践操作能力。只有提高学校培养人才的标准,才能增加企业合作的意愿,确保以企业进行长期的合作,为企业输送大量的人才。“双师型”是职业院校目前正在建设和应用的教育教学模式,即由校内教师来做知识、思想道德方面的培养,由企业导师来做技能方面的培养,双师共同努力之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力。“双师型”教育教学模式是当下校企合作的重要途径,让企业参与到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而不是单纯地让院校跟着企业的需求来进行人才培养,实际情况已经证明传统的校企合作并不能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院校应重视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围绕校内、校外教师的不同需求和不同工作方向来开展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提高教师水平来提升对学生的教学管理质量。

2.4打破传统的教育管理机制

传统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机制大多是前两年校内学习,第三年校外实习,但这样的教学培养机制未必适应所有的学生,有不少学生在校学习时茫然没有方向,也沉不下心来进行学习,有的学生在岗位上遇到了疑问和困惑想要学习时却已经失去了返回课堂、向教师求助的机会。中职院校应勇于打破传统教育管理的机制,以学年为单位打造保留学籍、就业与学习互动的教育管理机制,让学生能够从课堂走向工作岗位,也能够带着疑问从工作岗位走向课堂,切实实现对学生教育质量的提升。如果中职三年的整体制度大方向不变,院校可采用将校外实习从第三年改为第二年的方式来给学生从工作岗位走向课堂的机会,如果中职三年的整体制度大方向可以改变,院校可以维持现有的学年安排不变,但为学生保留2~3年的学籍,让学生在岗位上遇到问题时可以有机会重返课堂。这样的教育管理机制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让学生在体会岗位实践后能够有更明确的学习方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提高学生在校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