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体育学科的特点

体育学科的特点范文

发布时间:2024-04-02 15:55:3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体育学科的特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体育学科的特点

篇1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6-040-01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是根据人体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以身体练习为媒介手段,以促进身体的全面发展、增进健康,传授体育锻炼的知识、技术、技能,提高学生运动技能的系统教育过程。

一、技艺性

体育实践类课程的“技艺性”学科性质及以下3个学科特点,实际上就是体现了体育课程的多种风格,为体育课程模式的多元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1995 年版的《体育概论》将运动技术定义为:“能充分发挥人体机能,合理有效地完成动作的方法”。“运动技术”这一词汇广泛运用于体育运动的各个项目之中,因为,身体练习是体育得以体现其本质特征的媒介,如果体育离开了身体练习的基本形式,那它就离开了体育的本质,这也是体育学科区别于其他文化类学科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运动技能是通过身体练习过程而获得的有质量的完成某种运动动作所表现出来的运动实践能力。运动技能既是人们主观生活经验的一种表现,以培养一定的身心素质为基础,掌握和表现特定运动技术;又是体育学科运动实践的专业基础。

运动体能在学校体育实践类课程中,要发展学生的运动体能,就得要求学生不断反复的进行身体练习,来达到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发展身体,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这是发展体能的突出特点。发展学生运动体能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是学校体育实践课。

二、情意性

自然科学课程学习的是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这些规律是必然的,有序的。情意类课程是指通过课程改造人的主观世界,其中就有很多偶然的无序的因素。

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之一,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健康、充实、完美的情感世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高雅丰富的人生品味。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不但要重视传授知识予学生,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且更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这样可以调节学生的情绪,塑造出健康的人格。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不被固定在一张课桌前,而是拥有一个广阔的空间领域,尽性的游戏、运动和竞赛,他们的身体直接参与活动,他们的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紧密的结合,他们的个性也在其中得到充分的发展[5]。

学校就是一个小的社会,而学生就是这个小型社会的一分子,只要是社会就必然会有社会交往,不管是课堂上,还是课堂下,师生之间,还是同学之间,都有交往。正所谓“小课堂、大社会”,表明了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远比其它学科要复杂的多;体育运动中的运动交往全方位地反映了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自然性

体育实践类课程的“自然性”学科性质,体现了体育教师在从事体育实践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自然天性与兴趣出发。

体育实践课运动负荷的安排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质量,这是每个体育教师所关注的问题。从系统观点分析,运动负荷包括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只有适宜的负荷刺激才能发展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的体质。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有多种多样的体育资源可供开发和利用,例如:开发学校体育人力资源: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注重师资培养,优化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开发课程内容资源:对现有运动项目进行改造;开发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开发体育设施资源: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对现有场地设施资源进行开发,提高其利用价值。

四、人文性

正确认识体育实践类课程的“人文性”,将有助于教师与学生确立科学的体育实践观与积极参与体育实践。

在学校体育课堂中,经常有许多不同的行为现象出现,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解析,使教师与学生对体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体育运动行为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些体育目的,有意识地采用体育手段与方法来进行的活动。体育运动行为作为体育活动中的一种行为表现,并非是孤立地存在的,体育运动行为的形式既不是单一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具有多样性的。

学校体育为学生提供了社会交往的良好空间,为磨练学生的意志提供了机会,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学校体育应赶上社会发展的潮流,为建设社会主义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总结上文,可以得出:教学离开了身体练习就不是体育教学;在强调促使学生身体发展的同时,亦不能忽视学生的人文修养;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运动技能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然而离开了身心健康,运动技能也就变得毫无意义;所有这一切,都是为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做准备,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做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风雨,鲍计国.对当前体育教学中运动技术价值的再审视[J].体育世界・学术.2007:35-37.

[2] 朱文军.体育新课程运动技能教学的理性审视[J].读与写杂志.2008,5(4):151-152.

[3] 徐清秀.体育教学应重视发展学生的体能与个性[J].福建体育科技.1998,17(增):54-55.

[4] 许洪松.情感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内江科技.2008,1:181,53.

篇2

1.1 复杂性

体育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理论研究体育领域经济现象、经济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应用性、综合性学科。它是由体育学与经济学相互渗透、交叉而形成的边缘学科。作为一门交叉或边缘学科,体育经济学既具有经济科学的属性,属于部门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又具有体育科学的属性,属于体育社会学科群。体育经济学的主要经济理论基础是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对体育经济学颇具影响的体育社会科学学科,主要包括体育管理学、体育法学、体育营销学、体育统计学(体育社会经济统计学)、体育政治学、体育社会学、体育文化学、体育人类学、比较体育、奥林匹克运动等等学科,因此,体育经济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复杂性。

1.2 抽象性

抽象性则是体育经济学的另一显著特点。不论是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还是产业经济学,都是以解释原理为主要任务,而理论本身的任务就是抽象。抽象是从众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而舍弃其非本质的特征。例如苹果、香蕉、梨、葡萄、桃子等,它们共同的特性就是水果。得出水果概念的过程,就是一个抽象的过程。抽象就是抽取事物的共同特征或本质特征,舍弃不同特征。正是这种抽象化能提供帮助人们掌握体育经济规律和把握体育经济关系的线索。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得好“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化学试剂,也不能用显微镜,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

1.3 基础性

对于体育专业的本科学生而言,学习该领域所需的背景知识还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通过体育经济学的学习就是要建立起基本的学科背景知识,为后续的学习与实践提供一个知识平台和基础。比如,通过学习消费者行为理论,为进一步研究体育消费问题奠定基础;通过学习生产行为理论,为进一步研究体育厂商决策奠定基础;通过学习市场结构理论,为进一步研究体育市场竞争和垄断问题奠定基础;通过学习微观和宏观经济原理,为进一步学习体育管理原理和解决体育管理实务而奠定基础等等。

2.体育经济学课堂教学创新的原则

2.1 学以致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体育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准确理解教材知识内涵的基础上,能够加以变通,灵活运用,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让学生切实感到专业基础课的实用价值,譬如引入案例教学,用“上大学值吗?”学生自身涉及的问题作为案例进行教学,使学生试着分析上大学的成本与收益,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成本与收益的关系”;另外,可以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并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用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以增强他们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意识。体育经济学的教学通过强调学以致用,来提高学生将理论用于实践的能力,使学生对体育经济学的学习实现知识向认知上的飞跃。

2.2 兴趣为先导,将快乐元素融入课堂

兴趣是学习的无形动力,会对未来的活动起准备作用,并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因此,在体育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要贯彻以兴趣为先导,将快乐元素融入课堂的原则,一定要大量采用新的教学手段,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实现寓教于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课堂辩论、游戏比赛、角色扮演、故事讲述、商战模拟等多种方式,将枯燥的理论内容用各种有趣的形式进行转化或诠释,让学生感到体育经济学的新奇与乐趣,在兴趣的驱动下更好地投入体育经济学的学习之中。

2.3 严谨治学,将课前、课中、课后高效整合

恐怕许多中国人都会熟知马克思的这段故事。马克思当年在大英图书馆里写作《资本论》,固定坐在一个座位上,数年下来,桌子下面竟然留下了磨出的脚印。这段故事正如他所指出的‘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所以,在体育经济学的教学中,必须贯彻严谨治学的学风,教师以身作则精心备课、不断建设并创新课堂,学生做到课前预习、课堂认真听讲、课后即时复习和完成作业,将有限的时间围绕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通过勤学苦练,使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3.体育经济学课堂教学创新的有效形式

体育经济学课堂教学创新可以从开场白的主题引入、难点讲解创新、理论解析创新、知识巩固创新等几方面进行,合理运用名家经典、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提高课堂教学的知识性、生动性和趣味性。

3.1 通过熟悉的故事、文艺作品或茶余饭后的热点问题,引出课堂需讨论的理论要点

每堂课的教学作为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新的起点,课堂的开场白是提升课堂效率的关键点,成功的开场白能促使学生激发学习的兴趣,注意力迅速集中,使师生互动进入良性循环,因此,精彩的开场白是课堂成功的关键之一。经过课堂实验,发现通过熟悉的故事、文艺作品或茶余饭后的热点问题,来引出课堂需讨论的理论要点,往往能缩短学生对课堂的陌生感,能迅速融入课堂的教学之中。例如从黄宏、巩汉林买钉子的小品引出供给的概念、从排队买奥运门票现象引出弹性问题、从朝三暮四的故事引出消费者偏好的概念、从折扣和优惠券引出价格歧视问题等方法。

3.2 运用名家经典,使学生了解经济学的核心原理

体育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目的与任务在于使学生学习经济和体育相结合的科学的分析思想和分析方法,掌握经济学的概念、原理和基本框架,并能运用弹性分析、边际分析、成本收益分析及最优化分析等经济分析方法分析和解释现实体育经济问题,并为后继的其他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经济学的概念和原理的阐述是个难点,可以运用名家经典,使学生了解经济学的核心原理。例如亚当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来形象解释价格理论;萨缪尔森的名言“你可以将一只鹦鹉训练成为经济学家,因为它所要学习的只有两个词:供给与需求。”从而提出供给与需求的重要性‘深奥无比”的科斯定理,是通过一个简单的“牛群到舭邻的谷地里吃谷”的故事来完成的等等。在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中,一些经济学大家的经典故事和名言使经济学原理理解起来更为透彻,也使经济学增添了更多的趣味性。

3.3 借助案例分析,讲解帕累托最优和帕累托改善等理论

帕累托最优是以提出这个概念的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雷托的名字命名的。维弗雷多帕雷托在他关于经济效率和收入分配的研究中使用了这个概念。帕累托最优是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也就是一种“双赢”的理念;帕雷托改善是一种变化,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可以用排队打水的案例来予以解释。几个人拎着水桶在一个水龙头前面排队打水,水桶有大有小。他们应该怎样排队,才能使得总的排队时间最短,达到最优。最优化方案是打水的人,按照他们水桶的大小,从小到大排队。这样安排,花在排队上面的总的时间最短。这一案例涉及到了帕累托改善,让大桶者换到后面去,虽然许多人改善了,但是大桶者本人却受损了,所以这并不是帕累托改善。通过此番理解,能使学生更好地加强对帕累托最优和帕累托改善等理论的认识。

3.4 利用角色扮演,加深对效率工资和博弈论等理论的理解

效率工资是企业激励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厂商主动地把雇员工资提高到市场均衡水平之上的一种理论。效率工资虽然提高了工资,但由于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反而使生产成本降低。可以通过“周扒皮”与“王善人”的角色扮演来讲解效率工资原理“周扒皮”这一角色是来自于高玉宝《半夜鸡叫》中的一个财主,其特点是对长工刻薄,每天半夜学鸡叫骗长工多干活,食宿条件差,工资很低;而“王善人”这一角色则是另一个虚构的财主,其特点是对长工非常友善,给较好的食宿条件,给较高的工资,让长工按正常的作息时间工作。虽然从表面上看“王善人”比“周扒皮”付出了较高的生产成本,但实际上由于长工的劳动效率和劳动质量更高,所以真正的赢家还是“王善人”。通过让学生进行两种角色的扮演,加深了对效率工资理论的理解。

博弈论又被称为对策论,是指二人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达到取胜的意义。可以用囚徒困境中警察和小偷的角色扮演来加深对博弈论的理解。

3.5 通过课堂辩论,更好地认识成本与收益等原理

成本也称生产费用,是指厂商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支出,即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与其价格之乘积的总和。经济学所说的成本简言之分为两种,一是实际发生的成本,即会计成本,另一个是机会成本。会计成本是厂商在生产过程中按市场价格直接支付的一切费用,机会成本是指厂商将既定资源用于生产某种商品时,所放弃的使用同量资源在其他生产用途上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厂商的收益可分为总收益、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从纯经济学角度看,收益大于成本的预期是人们行为的基本出发点,因而是人类社会的首要理性原则。通过课堂辩论,围绕“上体育类本科值与不值”的主题,将学生分为正方、反方与观众三个部分,正方观点“上体育类本科值”,反方观点“上体育类本科不值”,正反双方展开辩论,最后由观众投票决定胜者。通过这样的课堂辩论,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了成本与收益等原理,也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经济学的积极性。

3.6 通过例题分析与计算,能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在学习体育经济学的过程中,分析与计算法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师通过原理讲解之后,可辅之完成一些选择或计算题,能促使学生对所学理论进行准确把握,加深对其的理解和认识。例如学习需求和供给的原理之后,可以练习一些选择题加深印象,如题一,教练员工资提高将使俱乐部产品()?答案为A.需求增多B.需求减少C.供给减少D.供给增多;题二,假设用于生产运动鞋的皮革价格上涨,结果,运动鞋的供给(),供给曲线向()平移?答案为A.增加,右B.增加,左C.减少,右D.减少,左。另外,学习了效用理论,可以完成如下计算题,假设消费者小王用80元人民币全部购买X和Y体育商品,X和Y体育商品的价格分别为100元和200元。①请写出小王的预算方程并画出预算线。②当效用最大时,X商品对Y商品的边际替代率为多少?③为获得最大效用,他会购买多少单位X和Y商品?如此通过大量例题的分析与计算,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进一步加以巩固和强化。

 

篇3

对于正处于身体以及智力快速发育阶段的小学中年级学生,体育课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我们要根据这个阶段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体育教学。

一、我国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

1.小学中年级学生注意力短暂,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小学中年级学生通常容易接受新事物,兴趣爱好广泛,活泼好动。但是与此同时,这个阶段的小学生无意注意占主体,虽然已经初步接受了学校教育模式,但毕竟是智力以及身体尚待发育、性格不定型、注意力不集中的小孩子,容易对单调、重复的体育活动产生厌倦感,甚至是抵触情绪,而周围环境中新奇的事物能够很容易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2.小学中年级学生对各种有趣的事物都能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也就是说兴趣是他们积极主动进行某种活动的主要动力。只有让他们认为某项活动好玩、有趣,他们就会很容易地全身心投入其中,乐此不疲。

二、基于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体育课堂效率的几点措施

1.体育课堂教学方法要游戏化、趣味化。体育教师应该依据教材内容要求,将简单的体育活动改编成各种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的游戏模式,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不认为是在进行上课,而只是玩游戏而已,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

2.灵活运用教学多媒体,丰富课堂内容。信息时代的小学生对于数字多媒体教学更加有兴趣。所以在体育教学课堂中,不妨借助各种数字媒体,吸引学生去学习。

3.教师要做到和蔼可亲。小学中年级学生爱憎分明,只要教师对他好,他就认定教师是好朋友,反之,则会起到很差的效果。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积极、宽松的课堂氛围的营造,提高体育课堂效率。

作为小学中年级体育课堂教师,要针对学生心理特点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体育课堂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赵新.小学中年级学生体育课学习兴趣的培养[J].教学园地,2010(9).

篇4

小学体育课堂的游戏化,不仅能提高体育教学效率,还能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和道德品质,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成长有促进作用。

一、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体育游戏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要吸引学生的的注意力,小学体育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教材内容是体育课堂清洁更加生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就完成教学任务。

1.由于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天性活泼,好动是学生的天性。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当在课堂上巧妙设置一些具有竞争性的体育游戏和相关的规则,把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保证游戏的公平公正。例如,在教学起跑,比赛过程中可以设置接球游戏,将每学生分成两部分,让他们分别站在跑道的两头,接着学生听到枪声响之后,让学生带着球奔跑,比赛双方人数相同、球的大小也一样,奔跑距离也相同,不管最后结果如何,学生在游戏中挥洒汗水且开怀大笑是这堂体育课最大的收获。

2.体育课中,一些专项的技术动作讲解起来比较枯燥无味,这些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以理解,体育教师可以进行游戏转化,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去模仿和强化记忆。体育教师应当注意,这些游戏的设计一定要新颖、趣味性十足。

例如,教学立定跳远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模仿袋鼠的动作,在指定的区域内,从一端跳向另外一端,学生很喜欢这种模仿给他们带来的乐趣,体育教师适当的在旁边加上几句鼓励性的话语,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动作要领。

3.参加体育课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学到很多体育知识。体育教师要想把这两种教学目标出色地完成,需要在教学课堂结合教学内容用心去设计游戏比赛,重点在游戏中比体育知识,明确讲明相关规则制度和注意事项。

二、体育环节设计游戏化

体育游戏的最本质特征就是锻炼性。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入游戏因素,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体育游戏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活动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竞技精神。因此,学生在体育课上能实现全面锻炼身体的价值。各种比赛和竞技活动使全身的肌肉、器官和运动系统都能得到运动,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发育。所以体育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相应的游戏内容来进行教学,帮助学生从中得到锻炼。

1.做好锻炼的准备活动

在体育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从一个相对安静的状态下过渡到一个相对紧张的运动状态下,学生的思维往往不能快速地调整过来。所以要求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前的一两个游戏活动时,帮学生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一方面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有助于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体育课堂中;另一方面,学生参加课前活动,可以调节各个关节,拉伸肌肉保证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做一些大幅度的动作不至于肌肉被拉伤。

2.游戏和教学内容巧妙结合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体育教师应当将体育教学内容巧妙地与游戏进行结合,游戏的内容一定要丰富、形式一定要活泼,设计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游戏,贴近学生的心理,对这堂体育课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意义。

3.课堂轻松收尾

部分体育教师认为将学生带入体育课中,完成指定的教学目标,自己就可以“功成身退”。这种观点是相当片面的。一堂优质的体育教学,不仅需要良好的开端,收尾的方式也很重要。在教学结束的时候为学生播放一段优美悠扬,能充分放松学生的身心,体会音乐带来的美妙。例如,播放《丢手绢》《幸福拍手歌》这些曲调舒缓的与游戏进行编排,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结束这一堂体育课。

三、游戏化课堂渗透德育教育

在体育课堂上进行体育游戏是集体活动,学生沉浸在自己在游戏化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当中,按照游戏的规则,在活动中分工明确,承担着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学生遵守游戏中的规则就如同遵守道德规范,对学生的品行形成一种制约,让学生不仅在玩耍中锻炼了体质,还让学生懂得是与非、真实与虚假的道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勇敢机智、团结友爱、敢于创新的优良品质,学生将这些优良品质潜移默化地传递到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

总之,体育课堂的游戏特点,能够提高课堂效率,是体育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这里倡导,小学体育教师能巧妙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充分利用体育游戏,丰富体育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主参与到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增强学生的体质,为祖国输送全面型人才作贡献。

篇5

高考生物学科命题充分体现考试大纲的要求,以考查学科主干知识为主,重视能力和素质考查。从历年生物学高考的情况来看,高考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试题的覆盖面较广,生物的新陈代谢、遗传和变异两章仍是考查的重点。

要求学生能应用学过的知识和专业术语,正确阐述基本的生物学现象、概念、方法和原理;理解、分析生物学中以图表、图解等表达的内容和意义,并能用图表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现象和实验结果;理解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部分与整体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并能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释和解决生物个体、环境和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生物学问题;理解所学实验的实验内容,包括实验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了解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大热点问题及其对科学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另外,生物科高考还适度体现“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学科理念。

二、生物学科高考备考策略

1.夯实“三基”,重视基(下转第237页)(上接第236页)础是生物学高考备考的根本策略。“三基”是指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只有基本概念清楚、基础知识系统完整、基本技能扎实熟练,学生的各种能力才能形成和发展。

2.培养能力,突出能力训练的策略是高考备考的制胜策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生物学知识包括知识本身和发现知识的过程。知识发现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和训练学生科学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

3.指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培养和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紧密联系实际,重视实验分析和设计。目前高考非常重视实验原理、实验程序、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和实验设计等的考查。

篇6

一、小学数学教科书习题特点分析

现阶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形式多样,层次不一,角度多变的习题训练,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必由之路。小学数学教科书习题作为小学数学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分析小学数学教科书的习题,就要把握并分析我国小学数学教科书习题具有哪些特点。哪么现阶段我国小学数学教科书习题具有哪些特点呢?

(一)降低了计算的繁难程度

我国正在进行素质教育,对小学数学教科书进行了一些修订。修订后的小学数学教科书的习题降低了计算的繁难程度。由于小学生正处在智力发育的时期,复杂、繁琐的课后习题,对小学生学习数学是非常大的危害的,繁杂的运算、大数目的计算,不仅占据了学生大量的时间,耗费了学生大量的精力,更主要的是打击了学生的信心,不利于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提高。小学数学教科书的习题设计要关注不同学生之间学习速度、认识能力、智商的差异,设计的习题不是鼓励学生“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而是要能够激励每一个学生都争取去算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降低计算的繁难程度,不等于削弱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而是更加注重学生对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有了兴趣,学生就更加愿意和用心的去学习数学,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二)益智性

小学数学教科书的习题要贴近学生生活,把握小学数学结构的本质,撷取其中鲜活、富有想象的原型,从中提炼、构建数学问题,通过这样的数学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开发小学生的智力,改变以往呆板,过分注重计算能力培养的模式,如在“小猴子吃桃子,吃掉的比剩下的多4个,小猴又吃掉了一个桃子,这时吃掉的是剩下的3倍,问小猴子一共有多少个桃子?”这道小学数学益智题里,这样的益智题既不是太难,没有复杂、繁琐计算,不会打击学生的信心,也没有想象中的哪么简单,有一定的难度,这样的益智题就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开发学生智力,更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亲切和数学智慧和力量。

(三)趣味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管是学习数学还是其他的学科都离不开兴趣的培养。数学作为小学教育中的一门基本学科,对学生的今后学习有着重要的帮助,同时数学也是一门自然学科,其实是很枯燥、乏味的,这就需要增加数学的趣味性,要让数学变得更加有趣生动,这样的数学才是学生喜爱的数学,才会有兴趣去学习数学。在小学数学教科书的习题内容可以多从小学生感兴趣的方面来设计题目,同时改变以为的题目多以文字出题的特点,多以图片设计题目,这样的题目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主要的是比文字生动有趣。具有趣味性的小学数学题目,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更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要想取得一个比较好的效果,就离不开好的数学教学方法。一个好的数学教学方法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保证。

(一)创新传统的教育思想,开拓以学生为主的课堂

我国教学中普遍都存在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这种思想忽视了教学是教育和培养学生的目的。在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意识,由课堂的主宰者变为指导者,是帮助学生学习,而不是向学生向灌输知识,从而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才会带着自己的思考和知识积极参学习,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才能以一种自主学习的,思维活跃的,富有创造性的积极心态投入到学习中,不仅可以提高教师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更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各种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多媒体将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更可以让教师生动形象的展示各种数学知识。由于小学生各方面都处在发育阶段,对各种事物都有着非常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教材中的文字变为集声色形为一体的形象生动,动态的视频,把原本单调枯燥的文字变得更充实、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创造新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更可以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现代化。

(三)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

在小学数学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方面,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另一方面,小学生的人生经历有限,用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可以让小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如:“认识钟表”一课中,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利用学生日常生活用的钟表来讨论如何确定整点、半点、整点刚过和快到整点,这样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受到亲切、有趣。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数学有关东西,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以生活化方式呈现数学内容,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更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学在小学生成长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加强对小学数学教科书特点和教学方式的分析,不仅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更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地领悟数学知识的内涵。

篇7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2-0132-01

近年来,我国小学阶段体育教学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重视。因而无论是基本的教学场地设施还是体育师资力量的配置,以及体育课堂教学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进步。但受现代教育理论的影响及各个地区实际条件的差异,如何根据小学体育课堂的特点展开教学,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仍是一项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一 小学体育课堂的特点分析

在探讨有效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方法与对策之前,有必要正确认识小学阶段体育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规律。

1.教学对象的特征分析

从身心发展规律来看,小学体育课的教学对象(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十分明显。主要表现为:有意注意时间短,兴奋过程和无意注意占优势,如好奇、好动、好模仿、好竞争等。同时,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意志和情绪等心理活动的变化也是不同的。这也提示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组织教学。

2.课堂教学组织特征分析

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如何,与课堂教学组织有着密切的关系。基于小学生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课堂的教学内容也就更注重于教学常规的贯彻执行和学生体育意识与兴趣的培养方面。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组织中,教师严格认真,坚持不懈地抓好体育课堂常规教育,抓好整队集合、服装、精神状态、礼貌行为、组织纪律、学生守则、场地器材的布置与收拾等就显得尤为重要。

3.教学效果评价特征分析

小学阶段体育教学目标主要包括技能目标、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这几个方面。因而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掌握,通过具体的体育运动项目学习激发其参与运动锻炼的兴趣与热情,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常规来培养其遵守纪律并与同学形成团结互助等方面的品质,就成为教学评价的主要构成内容。

二 小学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的对策

1.激发学习兴趣是获得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

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观下,针对小学体育课教学如何激发和培养小学生体育意识与兴趣,是开展有效教学的首要问题。为此,体育教师应当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一是做好课堂导入工作。课程导入好比一场戏剧的序幕,要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求知欲,诱发出最佳的心理状态。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场地的设置、活动的内容及组织形式方面精心准备。二是结合游戏开展教学。针对小学生爱玩的心理特征,如果硬生生地进行体育练习,容易使其丧失兴趣甚至不出现配合的情况。因此结合游戏开展体育教学可实现教与玩的结合。游戏的内容要丰富多样,生动活泼,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三是有效开发新的课程资源。从现有的小学体育教材来看,其内容往往难以满足各个学校的实际需求。因此要实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往往需要体育教师善于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比如引入新型的、轻松的、愉悦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项目。例如,将瑜伽引入柔韧性训练中,将滑轮引入平衡训练中等。这不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风格。

2.严格的课堂组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

针对小学体育课的基本特征,要实现有效教学,就必须对体育课堂组织进行优化。体育教学过程是由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组成的,由于四部分教学内容和学生情绪各不相同,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课前,教师要组织学生布置好场地器材等。上课开始时的组织教学特别重要,教师要抓住学生大都还处在课间休息活动的兴奋状态中的特点,采用趣味游戏,如“请你跟我这样做”,或“反口令训练法”等方法集中学生注意力,使他们兴奋的情绪稳定下来。基本部分,教师应力求做到精讲多练,并不断改变练习方法;结束部分,学生的情绪极易松懈,此时教师的组织教学更不能忽视,应采用一些调节情绪和恢复体力的放松性练习,保持学生兴趣,如舞蹈放松、意念放松等,同时作好课堂的小结。

3.有效教学的实现必须借助于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小学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的实现,离不开有效的教学方法支撑。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如果教师总是使用同一种教学方法,往往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赋有创新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一旦不断重复地加以运用,仍然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所以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变化,通过适时的变化进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从当前体育课的教学方法来看,体育教师主要采用教师讲解动作概念并示范,学生跟随教师模仿练习,组织练习,教师指导这种模式,这是体育教学的精髓所在,但不妨灵活运用,从而使教学方法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规律。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体育课从其教学对象、教学目标、组织方法及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有着鲜明的自身特征。因此,要实现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就需要体育教师掌握小学体育课的特点,合理利用教材特点组织教学过程,采取符合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

篇8

一、情感产生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必须热爱学生,这是教育素养中期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因为这种爱的情感,不仅对学生产生激励功能,还能对学生产生感召和转化能力。”聋生由于受其生理缺陷的影响,大多形成了自卑,多疑,封闭的心理障碍,以至于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所以作为一名特教工作者,要对聋生付出一份浓浓的爱,深深的情,用自己的爱心去化解聋童冰冻的心灵,要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个善意的眼神,一个无意的,一个甜美的微笑都能唤起聋童的情感共鸣,激起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所以上课时一定要做到精神饱满,亲切热情,情绪昂扬,目光尽可能的关注全体学生,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在充满爱意的环境中接受你的教育。另外,作为聋校低年级的孩子更有其特殊性,他们年龄偏小,自主能力差,再加上远离父母,吃住在校,所以作为他们的老师,更要兼起师长的双重身份,即要做他们学习的指路人,更要做他们生活的导航者。灌注他们40分钟以外的点滴,聋童的良师益友,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亲近你,进而接受你的教育,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明其理,乐其学。

二、尊重学生,善用表扬

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在老师眼中是最好的。我们面对的小学生是极富有情感的人,而且情感变化多端。他们非常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得到同学的赞赏。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尽可能的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并及时地用恰当的语言进行鼓励表扬。即使学生有失误、有错误,我也是用善意的艺术的方式进行批评,引导学生改正。教学中不要吝啬表扬,我自己觉得这话很对,可一旦置身其中,却发现并不那么容易。一年级学生好动性强,纪律观念较差,有时候看见大家纪律乱了,心里一恼,真想下去揍他们一顿。其实,每个人都喜欢听好话,小孩子更不例外,他们有着极强的表现欲和好胜心理,时时都想争得老师的表扬和肯定,成为全班同学的榜样。老师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个称赞的手势,就可以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在教学中我就充分利用他们这一特点,发现长处及时表扬。在满足个人表现欲的同时,刺激其它同学的表现欲,从而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例如,当课堂秩序混乱时,我从不批评那些不好的学生,而是迅速选出一个认真听讲的学生加以表扬,树立榜样,号召其他同学向其学习。受表扬的同学由于得到了满足会更好地表现自己,其他同学也会为争得老师的表扬去努力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或者有的孩子很顽皮,一直就没坐好,实际上这样的孩子是想引起教师的注意,这时我会这么说:“同学们看一看,××同学今天坐得多端正呀!和上一节课相比,她安静了许多,也专心了许多。”这时,孩子一定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及时调整。当回答问题乱喊乱嚷时,我会这么说:“我要让举手最快坐的最端的孩子来回答问题。”这时孩子们个个都好好表现自己,向老师传递眼神示意你叫他。

三、寓教于乐愉快教学贯穿始终

小学低段儿童以无意注意为主,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这就要求一节课中,组织教学应形式多样地贯穿于课堂始终,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益的目的。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尽量运用主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开展有趣的课上活动,使课堂教学声情并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学生不仅乐于上语文课,而且更盼望有机会参与课堂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他们喜爱做游戏,我就把游戏引进课堂,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使他们轻松愉快学到了新知识。例如在进行枯燥的拼音教学时,发音时间一长,学生就表现出不耐烦的表情,那么我就准备了一些拼音卡片,让同学们随意抽取,抽一张,读一张,读对的放在自己面前,错的老师收回,最后看看谁面前的卡片多,结果同学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课堂气氛很活跃。这样通过多种形式的小游戏,既避免了课堂的枯燥,有让同学们在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

四、制定课堂常规保证教学活动有效进行

孩子们结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家庭生活,来到这个需要各种纪律制度约束的学校环境,毕竟有些不适应,甚至于不知上课为何事。这是我们就要制定一定的课堂常规来约束他们的行为,保障教学活动有效进行。所以我从上课起立,师生问好,点名,一点点练起,慢慢规范孩子的上课习惯。通过这一系列制度的制定,课堂秩序有了很大改观。另外,教学常规要持之以恒,切忌朝令夕改,这样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9

体育课是学校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必修课,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使学生掌握体育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上好体育课是体育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只有用最新教育理念武装自己,掌握体育课的特点是,把握上好体育课的基本特点,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体育课的性质和特点

1.体育课是学校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必修课

国外大多数国家的教育法令、教育制度都把体育课作为必修课程。每一个学生一开始上学,就要接受体育教育,在长达十多年的学生生活中,学习系统的体育科学知识,发展身体素质,掌握体育技能,养成科学的锻炼习惯,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所以,国家一再强调体育课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它是对青少年进行体育教育的重要阵地。

2.体育课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所谓强制性是指体育课有固定的教学时数,有规定的统一任务,有固定的教材和考核标准。对教师来说,必须按教学计划的规定进行备课、上课,而不是想上什么就上什么,对学生来说必须按课程表上课,不能无故旷课,否则就按有关规章制度进行处理。

世界各国教育计划所规定的体育学时数是不一样的,据有关资料记载,平均每周3学时左右,我国一般为每周2学时。

3.体育课是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课的目的是增强全体学生的体质,掌握体育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国家规定的体育的教育水准。

4.体育课的特点

(1)是体力活动和智力活动相结合,且有一定的规律和科学依据。

(2)是按照一定的要求分班分组进行组织教学的。体育课是在身体运动中进行教学的,因而其组织教学过程较一般文化课的组织教学难度要大,分班分组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性别特点及健康状况和技能水平。

(3)体育课和课外其它体育活动相结合,才能实现整个学校体育的任务。

二、体育组织教学的基本特点

要上好体育课就得遵循人体机能活动规律、人体适应性规律和动作技能形成规律,以及不同年龄、特点、身心发育的规律,也就是说,必须依据生物学、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方面的规律。具体到组织教学,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明确教学任务

上好体育课要有明确的教学任务。就一节课来说,其教学任务要使学生获得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术技能,提高、改善哪些素质、机能,培养哪些思想品德和个性等必须具体。就一个时期来讲,其明确任务还必须建立在系统、科学的基础上。

2.精选课的内容

上课不可能把大量的身体练习都传授给学生,只有把最基本、最主要、最精华的内容作为基本教材进行教学。这些基本教材内容是根据体育教学的任务和规律,按照一定的科学体系选择出来的,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而进行教学。

3.合理的教法

明确了任务,选择了内容,要按照体育教学规律把确定的教学内容教给学生,就必须有合理的教法。

任务的实现是通过完成课的教材内容来实现的,因此,必须解决方法问题,这里指的方法是广义的,包括组织、教法、手段等。体育课任务、内容与教法的关系如图一。

4.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上好体育课就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但光有学生这个学的主体还不行,还必须有教师为主导的教,才能按照一定的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教学。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如图二。

教与学这个双边关系,就是教师把体育的知识、技能输入给学生。输入是通过一定的环节、一定的条件而转化的。输入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教师的水平、教材的内容、特定的时间和一定的教学条件。要想获得好的教学(输入)效果,首先必须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既有任务、有组织、有方法、有负荷,还要包括师生双方的感情,这样才能由教转化为学,从而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其次,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课堂上及时对教学给予评价,得到反馈信息,随后对教学结果进行分析、综合,才能对教学进行调控,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就是这样一个双边信息的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起到主导作用,学生必须发挥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上好体育课。

篇10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成分,它与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相辅相成,共同完成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

课外体育锻炼是利用课余时间、运用各种身体练习的方法、结合卫生措施进行经常的全面身体锻炼,以达到增强体质,培养锻炼习惯,调节精神和丰富课外生活,继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正确认识初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特点

1.以健康快乐为目的,追求锻炼的实效性。课外体育锻炼具有鲜明的群众性,其目的在于从学生实际出发,追求身心愉快、增强体质、丰富课外生活、充分发展个性和才能,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2.组织形式灵活,内容方法多样。课外体育锻炼具有鲜明的课余性,不受课程、大纲、教材等因素的制约,因而组织方法非常灵活,既可以班级形式进行,又可以小组或个人形式进行。并且活动内容也丰富多彩,可以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和要求进行选择。

3.因人制宜,区别对待。课外体育锻炼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学生有年龄、性别之分,体质有强有弱,千差万别,对活动内容也要求各不相同,承担负荷的能力不一。因此,在安排学生体育锻炼时必须考虑上述的不同特点,采取区别对待的方法。如:按不用的年龄、性别及强弱体质编成锻炼小组,按不同的内容和负荷量,总之要使每个人都得到适宜的锻炼。

三、组织内容多样化

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为此,学校除对体育活动内容力求丰富多彩外,还要注意做到“三结合”。

1.体育课外活动与体育课教材相结合。即选择学生喜欢又能发挥集体智慧合力,并使多数学生参加的跑、跳、投和游戏等作为活动内容。

2.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相结合。课外活动内容以“达标”项目唱“主角”,这样既保证了平时“达标”锻炼和测验的时间,又避免了每年由于“达标”测验工作的紧迫而把体育课上成“达标测验课”。

3.与群体竞赛相结合。学校除了按传统开展球类、田径等多样的体育比赛外,还要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地区选拔性的比赛活动,使校内外的比赛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形式游戏化

游戏对初中的学生具有特殊的吸引力。为此,学校采用游戏的形式,把一些本来枯燥的锻炼内容“寓练于趣”,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如:做发展下肢力量的素质练习时,就采用多数人都能参加的“立定跳远接力”和单脚、双脚着地前进的“划龙舟”比赛或集体跳绳等形式来提高练习兴趣。这样,用游戏形式把枯燥的练习习惯串起来,有如苦口良药包裹上一层糖衣,增强了趣味性和锻炼的实效性。

五、方法竞赛化

初中学生好胜心强,一听说比赛就跃跃欲试。因此,学校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应充分运用竞赛机制开展同年级与班级之间的比赛活动,尽量使对手势均力敌。各种比赛轮番开展,增强了学生锻炼身体的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六、管理制度化

要经常开展课外体育活动,除了校领导重视外,还要在管理上坚持制度化,关键是做到“四个落实”,即时间落实,由学校统一安排活动、按时开展,不得“借用”;内容落实,由体育教师统一排定活动内容表、场地;器材落实,在活动内容表内明确规定场地范围和器材数量,活动前各班体委领取器材;组织落实,由班主任组织学生练习。体育教师负责整体指挥,进行指导成组织竞赛活动,学校领导和各任课教师分别参加活动。

七、三个依靠、四个安排和五个结合

三个依靠是:依靠校领导的重视,依靠其他科室及年级组的支持,依靠有关部门的配合。

四个安排是:每周两次班级体育锻炼排入课表,锻炼项目的活动内容排成轮流表。场地器材排好分配表,辅导教师出工表。

五个结合是: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一般项目与《国家体育锻炼》结合,传统项目于全面锻炼结合,运动竞赛与宣传教育相结合。

篇11

一、小学体育教学过程的特点

体育教学过程是对学生加强运动学习指导的过程,掌握这一过程的特点对于体育教师将起到很好的理论支撑作用。

1.行为性

体育教学中的行为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社会基本规范与行为的重要学段。学生通过运动学习过程的感悟与实践,初步形成与社会生活相适应的,具有个性化特征的行为与习惯。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分析学生运动行为习惯的现行状态,针对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运用体育学习活动与运动技术学习,激发小学生的运动学习兴趣、启发小学生通过运动学习正确认知运动学习行为对生活行为的引导与促进作用,积极地将在运动学习中获得的行为知识与技能,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与学习中。

2.方法性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不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灵活运

用。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以小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着重向小学生传授简单的、容易学会的,具有趣味性的体育活动内容与方式,要让小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练、在玩中想,让小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运动学习过程中保持浓厚的兴趣与积极性。

3.安全性

体育教学中的安全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小学体育中的安全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对小学生运动安全的教育,保证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安全性。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向小学生传授自我保护、保护他人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练习之前检查场地安全、个人安全措施的落实;练习之中要关注学生练习的安全性;练习之后要保证学生的安全恢复。教师要把安全运动、安全卫生、安全预防作为体育教学的内容,在小学生运动实践过程中,以运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运动安全意识,使得学生保持身体的正常发育与身心健康。

二、小学生技能学习的要点

1.学习内容的生活性

小学生的运动健身大多数在于平日里的锻炼,让其不断地跑、跳、投,就是健身最简单的方式,教师没有必要对于这些还不懂得太多的小孩子们给予太多的技术性过强的运动技能学习的练习方式,而是可以大多数以生活中的活动来代替,通过运动学习,促使小学生正确认知生活中体育的多样性与适用性。这样更有利于小学生今后技能的学习与发展。

2.运动方式的协调性

运动方式的不同,对于小学生运动素质的培养也是有所不同的,其中,运动教学过程中的协调灵活极为重要。因此,全身的协调性、灵活性将成为小学生进行运动的一大重要因素。

3.组织方式的简易性

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及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尝试改变教学分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处理好知识学习与身体活动之间的关系。组织方式的创新应该从体育教学的实际出发,以“量”的多少和合理性进行正确评价。组织方式的创新应给小学生选择的权利,这种选择体现在内容、难度、量、方法、条件、手段和学习的组织形式等方面。

三、小学体育教学的策略

开展体育教学的策略研究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应该结合小学教育的特点以及小学生生长、发育的规律,从教师、条件、资源、适应、家庭、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可以提高教学策略的针对性。

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的模式进行教学。以学生探究为主,把互动化、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融合在一起,以身体活动为基础,通过开放教学,使学生动脑、动智、动情,主动地、直接地去学习掌握技术与技能;培养学生探索运动学习创新的精神和创造的能力。

体育教学评价是评价活动在体育教学活动领域的具体表现。体育教学评价既要重视学习的结果,又要看重学习的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规定:对学生体育学习应该从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进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等四个方面进行评价。新的结构评价注重综合教育的效应,关注学生的运动参与表现和态度,对体育学习以及认知的能力,掌握与应用科学的、合理的运动实践方法以及体育的综合能力。因此,只有将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体育教学评价更加全面,

篇12

引言: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高中教育教学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中应试教育主要以教师和知识为本体,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重点强调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以及合作探索能力,因此,将高中数学的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也是数学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深入研究高中教学的教学特点下,本文针对构建数学教学理论课程以及数学概念学习进行实践研究,不断探讨发现适合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1.新课程教学特点

新世纪发展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知识的更新与改革,随着各国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日益表现为综合国力与科技实力的综合竞争,“科教兴国”战略在国家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数学作为科学技术的一门基础学科,其研究地位不言而喻,因此,总结前几次的基础教育改革之后,我国正式推出新课程标准这一科学理念,并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改变课堂注重知识传授的形式,由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培养主动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在充分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这一学科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学好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学科,对于发展人类的智力与思维能力有着独特的魅力。数学是高中教学阶段的三大主科之一,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与各科学科有着密切的相关联系,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以及能力提升。新课程教学标准主要体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等三维目标,教师作为新时代教育的领导者,是新课程实施与推进教育改革的关键因素,必须重点研究教师的教学特点以及其适应性。

2.高中数学教程的问题研究

学生普遍反映数学学科很困难,这在学习思维模式中存在很大的阻碍作用,不能形成“举一反三”的教学模式,而这些错误的根源在于数学理念与概念的不透彻认识。一般地,高中阶段的数学概念较为抽象与系统,学生在初次接受数学概念时会由于自身的错误观念和原有知识结构的模糊性而存在困难,不同的错误类型是由学习者在构造特有知识概念的基础上演变而成,本文将其归结为“合理性错误”和“过程性错误”等观点。其中,合理性错误是指由于长期性学习概念形成而出现的障碍分析,具有隐蔽性质的错误理念,尽管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也不能承认其正确性,因此,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的同时,要打破原有的概念模式,层次分明,建立新的概念学习。比如:将平面平行的概念推广到空间中就存在不合理性,学生往往会把自己所认为的错误理念推广新问题的解决中,要避免此类教学理念的形成。过程性错误是在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形成的错误操作而带来的相反理论,具有通透性、短暂性。,经过教师的引导和纠正,是可以有效预防与避免的,比如,学生在接受一个新概念时往往会加入自己的一些认识,导致术语的不相一致性,比如线面角的概念就不适用于日常生活的概念,理解存在误差,在数学概念运用与联系使用的同时会增加错误的发生率。

3.新课程内容教学模式

3.1 教学服务于全体学生

高中教学课程的学习要服务于全体学生,这就需要体现课程安排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既能让所有学生在共有基础上提升学习技能,又能奠定基础的学习理念,这对于发展每一位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重要作用。全国高中阶段数学模块主要涉及集合数列、三角函数、空间向量几何与解析几何、概率统计等内容,同时新增算法、程序框图以及推理证明等基本知识,数学知识的覆盖面广泛,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用到数学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数学知识的层次丰富,对于数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3.2 教学内容螺旋式发展

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能力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对于接收新知识的心理规律也逐渐从量变转化为质变。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促进,使得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在编排上具有连续性、层次性以及螺旋式发展的特点,最终达到深入理解的层次。比如高中课程中引入概率这一概念,为以后课程的排列组合内容打下学习的基础,因次这一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对于学生的理解与认知能力均有明显的提高。高中数学阶段的教材安排正是利用这一优势,其中很多基本的数学概念都是通过前期铺垫,加强过程的学习和后期跟进的力度,让学生对数学概念进行反复领会和使用。

3.3 弹性选择与个性发展

高中教学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的多向发展以及弹性选择,高中数学的内容编排会满足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智力与动手能力,因此,高中教材逐渐引进教学选修系列内容,根据文理科学生或者特长生的不同需要,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教学课程。新课程的教材编排注重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根据学生的需求设置多项阅读材料,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对知识进行巩固与认知,加之教师的课堂引导,对于数学定理、概念以及结论的学习历程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提高学生掌握对知识的分析、选择与更新的能力。

结语:

通过教学调查与分析,在高中教学课程中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教学研究十分必要,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调动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逐渐渗透数学建模与概念性学习理念,教师对新课标实施效果的认识、整体感受以及学生可接受能力都必须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是课程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和具体实施者,必须注重课堂教学的效率,深入研究探索高中数学教育理念,此外,在高中数学课程教育新理念下,是否发现一个有效促进概念性学习理念的可操作性教学模式仍需要进一步地探索。

【参考文献】

[1]韩际清,田明泉.高中数学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李善良.现代认知观下的数学概念学习与教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3]王光明.数学教学效率论――走向高效的数学教学理论篇[M].天津:新蕾山版社,

2011.

[4]杨春华,杨玲.素质教育观点下的中学数学概念课、定理课教学初探[J].保山师专

学报,2010,(4):19―24.

篇1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7-0104-02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中高等职业学校工学类专业不可或缺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学生基础的好坏、学习兴趣的高低、对电工电子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实验实践技能的高低等,都将直接影响着其他后续课程的学习。因此,职校教师应在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动力不大的环境下,在职业教育大力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理论联系实际,实验实践课比重大等特点,从提高学生兴趣入手,将培养学生实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为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打通关节,架好桥梁,顺利完成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笔者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进行了改革,旨在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达到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能力的双重效果。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

《电工电子技术》课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实践与实验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概念抽象、公式较多,又与专业课和电工类实际工作结合紧密。虽然学生在中学物理课程中接触过电学方面的知识,但由于职校学生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强。而电专业学生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离不开对电学基本概念的正确掌握,对定义的准确理解,对各种计算公式的准确运用和各种器件参数、安装使用规则的了解,以及安全用电规则的遵守和执行等。否则,不可能完成电器(气)安装或维修工作,甚至会带来不可想象的后果。例如,简单的熔断器(保险)的更换,若不按要求更换,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采用理实结合的课程模式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电工电子技术的感性认识,加强实践实验教学,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职业技能培养放在首位,方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方法与实施

充分利用实验实践条件,实施理实结合的教学课程模式 笔者从事过电工和电器修理工作若干年,有着比较丰富的电器(气)安装、维修的实践经验,符合现阶段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且《电工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根据理实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要求和思路,对2010级机电专业该课程的教学进行了大胆改革——尝试将教室搬到实验室去,采取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如在讲授电子元器件时,在实验室里可对照实物进行讲解,让学生边听,边识别色环、型号、规格、参数等,并可以使用万用表进行测量比较,这样学生就有兴趣了,学习起来就比较容易了。学习电路时,直接在实验室让学生自己连接串并联电路(不指定电阻数量及阻值大小),学会用万用表等仪器仪表测量电路的电压、电流、电阻值,并总结串并联电路特点。又如,电机控制中电动机按钮互锁控制正反转电路,工作原理分析难度较大,但在实训室中,让学生看演示效果,然后参与操作训练,学生便很快掌握了其工作原理。这样做可以把技能教学自然地渗透到理论教学中,使理论教学与技能教学最大限度地融合起来,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分阶段实施教学目标 在理实结合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对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不同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可以把理论教学分解到实验实训教学中,并把整个教学目标分阶段实施(也可与《电子电工技能培训》课程结合进行):第一阶段,以最常用的电工工具、仪器仪表及元器件的一般识别使用和熟识为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熟练使用仪器仪表,会对元器件极性、管脚进行判别性的测量,会对元器件性能的好坏进行测试判别。第二阶段,要求学生安装及检测实际电路,由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入手,学习自动调光电路、机床控制电路、放大电路的安装调试,使学生掌握电路安装的规范操作要领及借助仪器仪表检测的方法步骤。第三阶段,设置简单故障教学,锻炼学生电器(气)检测维修的实践能力,以此来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第四阶段,采用模拟考核形式,训练学生的实战能力。通过以上四个阶段的学习,学生既明确了各阶段的目标,又分解了教学难度,既能使学生树立自信,又能使教师有的放矢,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如果教师不能在训练环节上严格管理和要求,不能根据学生的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学生就会无从下手,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的念头。

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大量的感性知识是由观察后分析推理而获得的,因此,教学中应注意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贯穿其中。例如,在电容器充放电实验中,要求学生用指针式万用表先练习对电容器质量进行判断。让学生具体观察电容器短路、断路、质量不佳(漏电)以及容量是否减少等方面的情况。引导学生思考,从各种示数中观察相对的变化与区别,即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然后再用经自己判断容量合格的电容器做充放电实验,由此开拓学生的思维。

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的八项要求

通过一个教学环节的实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迎合了学生好动和好奇的特点,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根据笔者在教学中的体会,这种教学方式的实施必须要求:(1)课程教学要由具有“双师”资质的教师担任,或由理论课教师与经验丰富的实验教师共同担任;(2)学生分组时,注意动手能力强弱和男女生的搭配;(3)将教学任务按理论+实践的模式分解到每堂课上,先理论,后实践,并让学生了解该堂课的目标和任务;(4)由于职校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教师要耐心引导,运用教师手把手、学生熟手带生手的方法,不断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并及时发现鼓励学生的进步和提高;(5)对学生实验时出现的错误要及时加以纠正,有共性的问题可作为例子进行现场分析,应包括产生原因、产生后果及解决方法等,同时提倡学生间的互帮互学;(6)将理论考核改为以实践技能考核为主的课程考核方式,并可在适当时间采用实验实践竞赛等方式激励学生修炼技术,提高本领;(7)要做好课堂考勤、考核,对每个学生每堂课的出勤、纪律、听课及实践(实验)完成情况等做好考核记录,以便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8)对学生作业、实验报告要认真批阅,并做好总结。

工学结合、理实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并非高深的教学理论模式,其实施也有规律可循。只要我们从自己的实际教学过程出发,从思想上解放自己,勇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修正从教观念,树立以师带徒的角色定位,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本领,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并坚持学习、实践、探索、改进和提高,一定会总结出适合自己学校、专业、课程的工学结合、理实结合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朱晓慧.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工电子技术的课程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08(8).

[2]孙成林.《电工基础》课教学的做中教与做中学[J].职业教育研究,2010(10).

[3]王颖.在电子实训中如何提高学生操作技能[J].职业教育研究,2011(S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