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成人中等专业教育

成人中等专业教育范文

发布时间:2024-04-03 15:38:1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成人中等专业教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成人中等专业教育

篇1

第二条 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成人高等教育、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普通中等专业教育和成人中等专业教育共七类。

第三条 研究生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成人高等教育和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招生计划为指令性计划:普通中等专业教育、成人中等专业教育招生计划为指导性计划。

第四条 省教育厅统筹管理各级各类学历教育招生计划编制、下达、监督执行等工作,各招生学校和各级招生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

第二章 计划编制

第五条 根据教育部对各级各类学历教育招生计划管理要求,由省教育厅制定年度计划编制办法和编制流程。各招生学校按照计划编制办法和流程的规范要求,按时完成招生计划及招生来源计划编制工作。

第六条 招生计划及招生来源计划编制要坚持科学性、合理性原则。各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要根据我省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以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坚持以“生源质量为主,陕西生源为主”,加强对人才需求的分析、预测,结合自身办学条件、近年来我省生源情况和毕业生就业情况,做好招生专业结构调整,在国家核定的年度招生规模内,依法自主、科学、合理地编制招生计划及招生来源计划。

第七条 各研究生招生单位在国家下达研究生招生计划规模内,按照省上规定的编制程序及工作时限要求,及时、确准编制分专业招生计划,并上报省教育厅审核汇总后报教育部。研究生招生单位的招生资格及招生专业必须经学位管理部门批准,

第八条 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的编制要根据国家确定的年度招生计划规模,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学编制分学校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各招生单位必须统一使用“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来源计划网上管理系统”,来源计划的编制、上报、审核、汇总、分送、调整、执行及相关管理均在网上进行。

第九条 普通高等教育分省招生计划的编制,要坚持“以本省为主,实行省际对等”的原则。省教育厅统筹普通高等教育分省招生计划编制工作。根据全省经济、社会、人口、考生及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年度留省招生计划比例,审核各招生学校出省计划,统筹平衡省际间计划分布。同时,积极采取措施,鼓励部委属及外省院校增加在陕招生计划。

第十条 普通高等学校确定普通高等教育专业招生计划,省教育厅专业就业情况预测,引导各高校调整专业结构。各高校要认真负责做好分专业招生计划编制工作,按规定和时限要求完成分专业生源计划编制工作,送省教育厅审核汇总后,报教育部。教育部审核备案后,由省教育厅、省发改委下达各普通高等学校。凡未批准设立的普通高等学校和未经审批的本专科专业,一律不予安排招生计划。

第十一条 为保证国家部分重点建设项目和艰苦地区、行业的人才需求,部分普通高等学校经省教育厅审核并报教育部备案后,可面向地质、矿业、石油、军工及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用人单位招收适量的定向就业生,并据此编制定向就业招生计划。安排定向就业招生计划的高等学校要与具有人事调配权的定向就业单位签订用人需求协议书,并面向生源地全省招生。

第十二条 为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对人才选拔培养的要求,普通高等学校经省教育厅和总政治部同意后,可依据国防生招生计划编制相应的来源计划。

第十三条 普通高等学校在网上编制的来源计划,要与学校年度招生章程同时提交省教育厅审核。安排定向就业招生计划的高等学校须提交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定向就业招生用人需求协议书正本扫描件。

第十四条 独立学院过渡期内,其招生来源计划的编制工作应接受其申办普通高等学校的指导和监督。

第十五条 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招生计划的编制。省教育厅按照教育部下达的招生计划限额,根据当年高职毕业生的数量及专业分布情况,确定分学校分专业招生计划。高等学校安排招生的专升本专业应有学士学位授予权。专升本招生计划包含在各高等学校年度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招生计划之内。重点建设的“985工程”、“211工程”的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不得举办普通专升本教育。

第十六条 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的编制。根据教育部确定的年度招生计划规模,省教育厅在严格考核其办学资格、办学质量和办学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分学校招生计划规模,并统筹管理来源计划编制工作。各成人高等学校负责向省教育厅提出本校招生计划和分省分专业计划建议数以及办学形式建议,编制分省分专业招生来源计划,送省教育厅审核汇总后上报教育部。

第十七条 成人高等学校要合理定位,充分发挥其在终身学习中的作用,逐步压缩其举办普通高职教育规模和点数。从2008年起,普通高等学校举办的成人高等教育取消成人脱产班办学形式,只安排函授及业余形式的招生计划。成人高等学校招收成人脱产班的规模根据行业需求从严控制。

第十八条 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招生计划的编制。省教育厅根据教育部下达的招生计划限额,确定分学校招生计划。招生学校根据省上确定的分学校招生计划,合理编制分专业招生计划,并报省教育厅审核。未经审批同意招收五年一贯制的学校和专业不得安排招生计划。

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进入高职教育阶段学生的规模纳入学校当年高职招生计划。

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主要在高等职业院校进行。各类中等专业学校不得单独举办五年制高职教育。

第十九条指导性计划的编制。各招生学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学校的实际办学条件,提出年度计划规模,编制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并经主管部门同意后上报省教育厅。

第三章 计划下达

第二十条 在国家下达我省年度指令性招生计划后,省教育厅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结合各普通高等学校实际办学状况,及时科学合理安排分学校招生计划,确定各学校年度招生计划规模。

第二十一条 下达指令性计划要坚持:

1 严格考核基本办学条件。根据各普通高等学校年度统计和办学条件监测结果,审定年度招生计划规模。对办学条件趋紧的学校,要适度调控其增量。对因办学条件不达标被教育部亮“黄”、“红”牌的学校,按照有关规定核减其年度招生计划,直至停止招生。

2 统筹兼顾。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需求,结合普通高等学校已有各类计划规模,统筹安排年度各类招生计划增量,平衡各院校需求。

3 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结果,在招生计划上给予奖励或处罚。

4 招生计划与高校就业情况相挂钩。对社会急需且需求量较大的专业以及就业状况整体较好的普通高等学校,在计划安排上优先支持。

5 促进高校依法办学、规范招生。把各普通高等学校依法办学、规范招生以及计划完成情况作为安排其年度招生计划重要依据之一。对不按有关规定违规办学,违规招生,且引发不稳定问题的学校,核减其年度招生计划。对严重完不成计划或未经有关部门同意大量超计划招生的,调减其年度招生计划。

第二十二条 指导性计划要在严格考核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由省教育厅提出年度指导性计划总量,并根据学校需求予以安排。

第四章 计划执行和管理

第二十三条 研究生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成人高等教育和成人中等专业教育招生计划的执行单位为各招生学校和省招生办公室。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和普通中等专业教育招生计划的执行单位为各招生学校和各设区市招生办公室。

第二十四条 普通高等学校、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必须认真执行经有关省级、市级招办向社会公布的来源计划。未经省教育厅同意,不得擅自扩大招生规模,不准无计划招生或超计划招生。

第二十五条 省教育厅监督普通高等学校的来源计划执行情况;省招生办公室协助省教育厅监督高等学校的计划执行情况。各招生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组织监督本单位计划执行情况。要通力合作,采取措施,努力完成招生计划。

第二十六条 在集中录取期间,普通高等学校的普通高等教育招生来源计划调整要根据其生源状况,出具正式书面文件,并征得省教育厅和计划调入及调出省级招办的同意。省招办根据录取工作安排、学校生源情况会同省教育厅对计划调整提出意见,在省教育厅确认后,按照计划管理系统显示确认的计划调整结果执行。省教育厅根据学校招生规模和相关生源地省级招办意见,审核高等学校计划调整申请,监督高等学校来源计划执行。

篇2

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初中毕业后进人中专学习的,正处于身体与心理成长成熟的关键时期。由于是在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与转型时期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比如思维活跃、思想稳定性差、自我独立感强,性格叛逆严重、富有朝气活力、基础文明修养薄弱、学习基础差、学习动力不足等。中专学生表出出来的这些思想特征,是开展中专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考虑的前提。只有坚持从学生发展与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需要出发,适应中专学生的思想特征,才能使我们的中专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效。

一、中等专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中等专业教育经历了较为激烈的改革,无论是中等专业学校办学环境还是学生的组成,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当前,中等专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学生适应性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继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出现错误。相比于高等教育的突飞猛进,近年来我国中等专业学校的发展一直处于彷徨之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由于处于职业教育的相对较低层次,从教师到学生,都出现了不同的思想认识不到位。有些教师认为学校学生本就是同龄人中学习水平较差的人,不管学校与教师怎样努力培养,都难以培养成人才。有些学生认为中等专业学校是没有前途的学校,进人这种学校就会被贴上低人一等的标签,继而产生在中等专业学校里书读得再好也没有用的思想。从教师到学生的这种思想认识不到位,对中等专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极大负面影响。

2、价值观念出现偏差。近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也处于急剧变革中,文化与思想的多元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加上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络的发展,使中等专业学校学生能够有机会接受来自各个途径的信息,但与此同时,学生接受价值观念与思想感染也表现出多元的倾向。由于思想的不成熟和对中等专业教育学习认识的不到位,使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较大偏差,表现为是非观念淡薄、三观缺失、没有责任感与正义感,并且表现出对前途的迷茫,甚至一些中专学生自卑心理严重;直接影响其在学习与生活上的正常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则是对思想政治思想教育理解较差,逆反心理重,上进心差等。

3、教育手段滞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是对学生成才成人的基础。不仅可以引导中等专业学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并使他们对社会与环境有所认识,从而在离开学校进入社会时,能够迅速地融入社会,完成从学业到就业的转变。但从当前中等专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看,教育手段滞后,教育内容过于老套,与学生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如集中上大课、听报告等形式,对于接触网络与多媒体频繁的90后学生来说,不仅没有吸引力,而且厌烦心理严重。不少学生认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教育与社会存在很大反差,让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后的学生反而不知道怎么处理工作中的各种情况。

二、加强中等专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1、努力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德育课是中等专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充分重视德育课的教学。一方面,教育不仅要针对学生开展,同样也应该让教师对此有所学习,从而改变教师对中等专业学校,对中等专业学生的认识思想偏差,提高对学校与学生的信心,增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信心。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修养。要着力通过教师言谈举止去感化学生,而不是单纯地靠书本知识。要真正了解学生的需要,并以此为基础,理解接受学生,进而用正面的观念引导学生上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在社会各种思潮影响下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偏差,使许多学生出现自卑、自暴自弃、是非观念淡薄等倾向,都表现出如今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心理教育缺失的严重性。要根据这个时间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自身特点,突出心理教育。虽然这一时期学生渴望成才,但自卑心理以及经受不起挫折的心理特点却使他们容易放弃。要通过加强心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分析社会现象,培养其应有的人际协调能力,继而解决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健全心理,继而适应与融人社会。

3、创新思想教育方式。当今时代,信息技术与网络的迅猛发展,使中等专业学校学生面临着与以往任何时候都不一样的学习与生活环境。相比较而言,他们对新事物更容易接受,而对固有的传统的教育方式,则表现出逆反心理。因此,针对学生对网络等新事物表现出来的兴趣,应努力创新思想教育方式,一方面,可以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阵地搬到网络上,让学生更易接受。另一方面,可以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用网络时代的特点进行重新包装,继而展现给学生。与此同时,应该紧紧抓住中等专业学校教育中第二课堂学习机会多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意义的课外实践活动,既有政治性与知识性,又充满娱乐性,从而在提升学生文化素质的同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

总之,作为中国职业教育基础的中专教育,是我国人才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中等专业学校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迷茫、心理能力差、社会适应性不强等特点,是社会转型时期中专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与工作目标,要切实了解学生的思想特点,坚持与时俱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将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

篇3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8-0000-02

随着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阶段的逐步普及,以及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广泛的应用,学生入学时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已经不再是零起点。根据这一特点,很多高校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了改革,将课程设置为“1+X”的教学计划,“1”就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全校性的公共必修课;“X”是适应不同专业的一组课程,包括高级程序设计、多媒体创作、网站设计等课程。其中的“1”也不是中小学阶段的重复,分为理论和实验两部分,理论部分对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进行广泛的介绍不求深入,实验部分是对中小学部分的加深和强化。这种方式解决了全日制本科教学中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问题,但是对课时较少的成人教育来说并不适合,即使是通过在全日制本科学生教学内容基础上进行缩减的形式也无法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因为成人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也应该有一套新的和其教学目标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1 成人教育的现状分析

我国历来重视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使公民能够接受适当形式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业务教育和终身教育。国家教委在1993年发出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意见》,1994又发出了《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中等专业教育的意见》,使得成人教育改革继续深化,成人教育得到了稳步发展。根据国家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1997年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招生人数是约是93.2万人,1998年约为100.1万人,发展到2003年达到最多的222.3万人,经历了几年的下滑调整,现在基本稳定在200万人左右,详细看图1所示。其中成人高等教育招生的人数统计既包括全脱产的各类成人高等学校像职工高等学校、农民高等学校、管理干部学院、教育学院、独立函授学院和广播电视大学等,也包括普通高等学校以函授、业余或脱产的方式招收的成人教育学生。这些数据表明成人教育在经历了高速发展的几年以后开始进入转型期,不能再盲目的扩张而应该更重视内功,加强内涵与质量的建设,注重创新人才培养和特色培育,这关系到成人高等教育的生存命运与长远发展。在目前的成人高等教育的规模中,只有约三分之一是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教育,而三分之二都是依附于普通高校的成人高等教育。

2 成人教育的特点分析

成人教育对比与全日制的本、专科教育有着很大的不同,只有认识到它自身的特点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方案的选择。

2.1 教学对象的特点。参加成人教育的学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以计算机基础为例,有的学生虽然对信息技术的知识没太多了解,但是对于操作性的内容像安装系统,使用网络等有很好的基础。但有的学生甚至连打字都不会。在学习能力上成人学生的特点也十分突出,不像全日制的学生大部分都是18、9岁的应届高中毕业生,成人学生的年龄差异较大,他们有着不同的知识结构和理解力结构,年龄大的强记的能力差,但阅历丰富理解力强;年龄小的记忆力和探索能力强,但经验少理解力偏弱。不过所有的成人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目标明确,他们知道什么知识在工作中更有用,什么知识能提高工作的适应性等等。

2.2 教学内容的特点。成人教育的教学内容要求具有很强的职业针对性。在发达国家较成熟的成人高等教育培养过程中,往往会根据课程特色针对性的设计形式多样的教材,有的还会安排课程组协作开发自身的课程和教材。各办学机构还会经常的调查市场的需求,及时的修订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教学内容,重新制定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

2.3 教学目标的特点。成人教育的教学目标相对于普通全日制教育更加具有职业性和目的性.在成人教育的过程中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发展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将培养目标定位于能力的提升和素质的提高上,充分发挥成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工作岗位高起点的优势。而目前我们的成人教育没有突出自身的特色,培养目标往往和普通高等教育目标雷同,工作盲目性大,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差。

3 成人教育的教学改革

3.1 分层的教学方式。根据成人学生的特点,教学方式应该以分层教学为主。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这里分层的科学性很重要,要进行调查和理论研究,科学的设置分层标准,允许层次确定后,随着学生的发展变化进行调整,鼓励学生由较低的层次向较高层级递进。层次的划分不能存在任何的歧视性,只是为了因材施教,以全体学生的进步为目标,使教学针对每个学生,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轻松进步、快乐发展。层次可大体分为三层,对第一层的加大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目标定位于发展和创新;第二层的学生由教师引导学生在自学、合作学习中掌握培养本门课程的学习方法,目标定位于自身的提高;第三层的学生则是进行全程性的细致知道,努力使其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要求。在评价的模式上也要体现出分层,评价模式避免单一化,成人学生因为年龄的增长大量的内容记忆比较困难,但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强,所以在考核上可以综合开卷、闭卷、面试等多种方式。

3.2 教学内容的改革。加强理论研究,借鉴欧美成熟的成人教育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设定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体现成人教育内容职业性的特点。我们应该针对中国的社会实情有针对性的研究成人高等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体系。在理论的指导下来设定教学内容,针对师范院校的师范专业,应该多开设一些有助于提高学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技能的计算机基础课程,针对财会类和管理类的学生应该开设培养学生数据库应用技能的课程,针对艺术设计类或者建筑设计类专业学生应该开设可以提高学生图形、图像处理技能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等。

4 结束语

成人教育在一段时间的快速发展过后正在进入转型期,统计数据表明美国1995年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的就有0.52亿人,成人高等教育对提高美国国民素质的重要作用可见一斑。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终身教育观念的逐渐深入人心,大学本科毕业乃至硕士、博士毕业后再去接受继续教育,将会成为一种很普遍的现象[5]。现阶段做好成人教育的理论研究,针对成人教育的特点深入的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模式,将会迎来成人教育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篇4

1991年联合国在荷兰召开的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通过的《丹波斯宣言》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表述是:“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并调整技术和机构改革方向,以便确保获得和满足目前几代人和今后世世代代人的需要,这种持续发展(包括农业、林业和渔业)能保护土地、水资源、植物和动物遗传资源、而且不会造成环境退化,同时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能够被社会接受”。从以上表述可以看出,农业可持续发展不同于传统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首先,农业可持续发展不是单纯追求经济的增长与发展置环境恶化于不顾,而是“保护自然资源基础”,“不造成环境退化,”“以便确保获得和满足目前几代人和今后世世代代人的需要”,它是一种“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其次,农业可持续发展不是为了追求经济的增长与发展而无限制利用甚至浪费大量自然资源,而是立足于现行社会经济与技术条件,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以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第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任务在对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有效管理与保护,在实现经济增长与发展的过程中,不仅注重产品数量、质量及效率的提高,而且更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相协调,促进生产、经济、生态的持续发展。第四、农业可持续发展在技术革新和体制改革以及生态环境变化等方面,强调应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内、避免引起社会较大的震荡,以利于社会稳定、持续发展。《丹波斯宣言》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必须确保达到的三个战略目标:一是积极增加粮食生产,既要考虑自力更生和自给自足的基本原则,又要考虑适当调剂与储备(粮食储备量占年需要量的17%—18%为最低安全系数),确保粮食安全。与此同时,在确保粮食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协调与综合安排其他农产品的生产。二是促进农村综合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努力消除农村贫困状况。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必须设法发展农村其他产业,促进农业与农村各种产业综合发展,以便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就业机会,使农民脱贫致富。三是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使这些客观条件能够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永续地处于良性循环之中,以利于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这三大战略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一是要把农业经济发展与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二是要把保护“资源与环境”同“生存与发展”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不能片面强调保护“资源与环境”而影响农业经济发展,也不能以求“生存与发展”而无限制地浪费自然资源及恶化生态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包含多维目标特征,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①经济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是指在经济上能获得较高和较稳定的经济效益,可以自我维持、自我发展。经济可持续性包括农业生产的可持性,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是指以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手段,以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为原则或目标、实现农业生产在较长时间维持较高的产出水平,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这对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②社会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是指维持农业生产、经济和生态可持续性发展所需要的农村社会环境的良性发展。社会可持续性的前提是农业能持续不断地提供充足而优质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而农业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需要农村社会环境的良性发展,这主要包括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农村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资源的永续利用,环境持续优良,农村剩余劳动力以适当的速度不断从农业领域转移出去,落后的农村逐渐脱贫致富。③生态可持续性。生态可持续性是指农业所依赖的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的良好维护。可持续发展农业要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与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因此,在资源方面,稳定耕地总量,提高土壤肥力;注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少浪费和污染;保护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化。资源问题是农业生态可持续性问题的重要方面。在环境方面,要保护良好的农业生产所需要的自然环境,包括土壤,大气、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等。农业可持续性的三个目标特征即相对独立、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经济可持续性和生态可持续是社会可持续性实现的基础和条件,没有经济和生态可持续性,就不可能有农民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和提高,也不可能有效地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社会可持续是目的。社会可持续性反过来又制约经济和生态可持续性。农村人口减少,可直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及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更是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农村人口素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科技、教育、经济和社会等诸多方面,而农村人口素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这是因为:

第一,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农村人口具有高尚的伦理道德精神。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性的协调发展,尤其强调在满足人类需要的资源占用和财富分配上较好地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自身利益和公众利益有机统一起来,它是一种“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种农业发展理念中包涵着深刻的伦理道德意蕴。它要求人们以“利人利己”、“义利兼顾”作为价值评判尺度,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待人类生存环境,对待自然资源,要给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留下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不能为求今天的生存与发展而“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同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是一个艰难长期过程,这对还属于传统农业的我国来说就更为艰巨,因此需要人们具有艰苦创业和奉献精神,这样,才能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源。

第二,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农村人口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自然资源为基础,以科技进步和现代经营管理方法为手段来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是以低投入、低消耗实现高产出、高效率,以最小生态代价取得最大经济效益的,与此同时,合理利用不可再生资源、创新与发展再生资源或资源替代,促进资源的重复利用和永续利用,以便不断保持自然资源增值能力和供给能力。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将粗放低效的封闭式自给型传统农业改造为集约高效的开放式市场型现代农业,这就要求农村人口必须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因为农业新技术的推广,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都需要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来完成。

第三,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农村人口具有较高的文明程度。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生态和社会可持续的协调发展。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人类所赖依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这就要求农村人口具有较高的文明程度和高尚的情趣,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周围环境,个体与群体,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进行文明生产,确立与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现物质生活提高,精神生活颓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综上所述,农村人口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和根本条件。然而,我国目前却是农村人口整体素质偏低,文盲半文盲人口达3亿之多。在农村就业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20•7%,小学文化程度占38•8%,初中占29•14%,高中占4•55%。在近6000万残疾人中,农村占70%,大部分为弱智或痴、傻、呆状况。这种文化结构和素质导致科技成果难以推广和普及,农村经济增长缓慢,农村收入相对下降,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以及社会不安定因素呈增多趋势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可持续发展农业转变的进程,因而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便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三、教育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根本途径

早在二、三十年代,我国就有人提出通过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理论,如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实验,陶行知的“乡村教育”和“生活教育”理论等。晏阳初提倡用“文化教育”救农民之“愚”,用“生计教育”救农民之“穷”,用“卫生教育”救农民之“弱”,用“公民教育”救农民之“私”,并主张“社会式”、“学校式”和“家庭式”三种教育方式相结合。陶行知先生认为,中国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国家,农民的境况如何,决定着国家的强弱,民族的兴衰。因此要改造中国社会,必须先改造中国农村,而要改造农村,必须“使教育下乡”,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并提出“乡村教育是立国的根本大计”的主张,大声呼吁“教育与农业携手”。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教育兴国”理论,创办了著名的晓庄师范,亲自制订培养“好的乡村教师”的目标,即“第一有农夫的身手,第二有科学的头脑,第三有改造社会的精神。”先辈们的主张和实践尽管在旧中国很难获得成功,但却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并给我们很多启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