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新课标的育人价值

新课标的育人价值范文

发布时间:2024-04-03 15:38:1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新课标的育人价值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新课标的育人价值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4-0083-02

2001年7月,我国颁布并实施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新课标。这是我国基础音乐教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重要标志,是我国面向21世纪,为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提升综合国力而进行的教育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迄今已有10个年头。在新课标指引下中小学音乐教育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对应的全国中小学音乐课比赛也举行了5届,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新课标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新课标执行好坏的关键是师资,基础教育的改革势必为高师院校提出新课题、带来新挑战,为培养胜任新课标教学的师资,广大高师院校积极行动起来开展教学改革,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培养了众多优秀基础教育音乐人才,成绩显著。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值此新课标颁布10个年头之际,有必要回头审视高师针对新课标所进行的教学改革,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本文从高师声乐教学的角度展开讨论。

一、新课标的核心精神内涵

新课标认为基础教育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一门必修课,这是基础教育阶段音乐课的基本性质。音乐课程的价值包括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四大方面。新课标提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等崭新的音乐教育理念。新课标的总目标是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总体而言,新课标强调通过基础音乐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具有良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勇于创新、视野开阔的人。

二、当前高师声乐教学仍存在的问题

新课标实施伊始,在高师声乐教学领域引出了许多话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改革,大家参与改革的热情空前高涨。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同志的热情明显降低,高师声乐教学偏离新课标轨道的趋势也日益明显,培养歌唱家、崇洋求难、向专业音乐院校看齐等旧弊重又抬头,值得我们深思。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洋歌,轻中国作品。

在大多数高师音乐系,随处可见《外国歌剧作品选》、《意大利歌曲集》、《德语艺术歌曲演唱指南》等外国声乐教材,期末考试演唱外国作品的学生也大有人在,甚至有学生总结出考试唱洋歌易于得高分的“经验”来。以洋为美、向洋看齐大行其道,这不能不说是高师声乐教育的悲哀。诚然,以意大利歌唱学派为代表的西洋唱法有其科学性,理应借鉴之,进而接触一些外国作品;但同时应看到,西洋唱法在演唱某些中国作品时有其明显局限,不能精确表达中国作品的“味儿”,不能包治百病。唱法因作品而变,因此,我们不应让某一种唱法、某一类作品在教学中长期强势,而应平衡古今、兼取中外,当务之急是重视中国作品,尤其是个性鲜明的民族声乐作品。

2.重成人歌曲,轻少儿歌曲。

高师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是基础教育师资力量;基础教育师资面对的是谁?是广大中小学生。由此可见,高师声乐教学留些空间给学生研究青少年歌曲一点也不多余。反观当前高师声乐教学,课堂上见不到《蜗牛与黄鹂鸟》、《种太阳》、《歌声与微笑》等中小学音乐课堂常见的青少年歌曲,却经常见到《胜利啊!胜利啊!》(Vittoria! Vittoria!)、《负心人》(Core ngrato)、《夜空中银河低垂》等成人歌曲。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学生知道一些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国家的代表性儿童歌曲,难道要等学生毕业后再去接触他们职业生涯中真正常用的歌曲?这种教育实难称之为有的放矢。究其原因,还是向专业音乐院校看齐、求难、培养歌唱家的旧弊在作怪,忘却了“师范性”的本质。

3.重“唱”的能力,轻“教”的本领。

有人讲高师音乐毕业生既要能“上舞台”,又要能“站讲台”,在教如何“上舞台”方面我们做了很多,但在培养学生如何“上讲台”方面做得还远不够。笔者的女儿在幼儿园中班,园里组织歌唱兴趣班,据说任课老师从某师范大学毕业不久,唱的很不错又很负责,我们很有兴趣,欣然报名,但在两次活动之后孩子不太愿参加兴趣班了,原因在于老师总让孩子们放声唱,看谁歌声更响亮,以至于孩子嗓子哑了,说不出话来,了解到这一情况我们退班了。但我在想,这样的个案不正是我们高师声乐教学的一个缩影吗?孩子的老师不正是千万个高师音乐毕业生中的普通一份子吗?诚然这位年轻老师的声乐审美观出了问题――她以为大的声音就是好的声音;她的教学法也出了问题――不懂得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但我认为这样的尴尬与这位负责的小老师关系不大,倒与我们这些从事高师声乐教学的人关系不小。我们是该认真告诉学生们怎样教小孩子了,以切实帮助他们“站好讲台”。

4.重专业技巧,轻人的教育。

如果您让一个高师学生讲一下他在大学四年里唱了多少歌,他可能会拿出一个长长的清单;您在清单里任点一首请他演唱,估计他都会唱;但是假如您请他谈一谈歌曲的词曲作者何人、讲的是什么、学唱这首歌有何意义时,恐怕很难得到理想的答案,为什么?因为重了技巧、轻了人文。新课标强调基础音乐课属于人文学科,其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而不是培养“小音乐家”,这个定位清楚了,高师的人才培养规格也就清楚了。当下相当数量的高师音乐生学习不求上进、过于讲究吃喝玩乐,不遵守学习纪律、不懂得尊重师长的现象时有发生,充分表明他们还未成“人”,又怎能指望他们去育人?因此,声乐专业教师要树立“育人”的观念,技术重要、育人更重要,切不可将育人的重任一股脑推给学工系列的同事。要知道,所有教师都有育人的责任,况且通过作品育人是专业课教师的独特优势。

三、改进高师声乐教学的几点思考

1.统一认识,高度重视。

针对高师声乐教学依然存在的问题,声乐教师尤其是高师声乐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要牢固树立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人才的办学宗旨,强调“师范性”,针对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深入研究基础教育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基础教育新规律,有的放矢开展教学科研活动。要继续深入研究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将思想认识统一到新课标的要求上去,主动融入这场规模宏大、惠及长远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新课标颁布实施仅有10个年头,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不仅要下大力气将改革不断推向前进,培养更多胜任新课标教学的优秀人才,更要时刻防止旧弊的抬头。

2.加强教材建设

高师声乐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是高师声乐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建国伊始“一边倒”向苏联学习,以翻译苏联教材为主,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20世纪高等师范院校声乐专业的第一部规范、系统教材(高等师范院校声乐试用教材《声乐曲选集》,1981年)的广泛使用,再到新世纪以来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层次鲜明的各类教材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先后高师声乐教材逾百种。但由于新课标颁布至今尚不足十年,围绕新课标编写的高师声乐教材暂未面世。站在新课标的角度看,原有的教材或多或少存有缺憾,加强教材建设,编写与新课标紧密衔接的高师声乐教材十分必要。教材建设至少应在三个方面加以重视:一是增加基础声乐教学理论知识的内容;二是增加儿童、青少年的歌曲;三是进一步突出民族特色鲜明的作品。总之,高师声乐教材应适应基础教育向素质教育转换的这一发展趋势,增强对新课标的适应性。

3.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声乐教学法教学。

声乐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不仅要懂“唱”,还要懂“教”,学好声乐教学法势在必行。现实中,专门开设声乐教学法课程的院校并不多,以讲座形式或在临近毕业实习时向学生笼统介绍声乐教学法较为常见,主讲教师也多为教育理论方面的教师,本身未必有足够的声乐教学经验,授课手段也往往是给学生照本宣科一些条条框框,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声乐教学法这门课程应由理论功底相对扎实的声乐教师来担任,课程应至少包括声乐基础理论知识、青少年歌唱技巧训练法、中小学音乐课堂组织法等模块。为学以致用,应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诸如说课、模拟教学等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条件允许的,还应安排学生到中小学实地观摩学习,甚至承担一些简单的教学任务。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不怕缺少“师范性”,一毕业就能够胜任基础教育音乐课教学工作。

4.加强人文教育,健全学生人格。

长期以来,基础教育音乐课只教唱歌,片面重视技能训练,与其它学科联系甚少,对人文教育关注不够。一方面强调歌声“齐”、音量“大”,使歌唱停留在拼条件的阶段、无艺术的美感可言;另一方面又有培养“小音乐家”的功利性目的。新课标淡化了这种功利性目的,更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将音乐教学与育人紧密关联。因此,高师声乐教学应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首先要引导学生辨别美、发现美、创造美,培养其高尚情操和创新精神;其次,通过合唱、重唱等歌唱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其学会交往,懂得如何在集体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第三,通过多样性的教材,扩大学生知识面,促其树立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感悟和理解多元文化。

四、结束语

总之,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以新课标要求为方向进行教学改革已是高师声乐教改的大趋势,高师声乐教育工作者必须主动顺应时代的发展,深入领悟新课标的基本精神,将新的教育理念运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为培养基础教育优秀音乐师资力量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修海林.关于国家《艺术课程标准》研制的思路与认识[J].音乐研究,2002(1)

3 胡知凡.艺术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篇2

下面拟从基本理念、基础目标、现实问题等三个方面谈谈学习新课标的体会。

一、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确认

新课标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清晰了语文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新课标保留了原实验稿关于“基本理念”的四条,但在具体表述上作了些许增删与调整。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调整体现了几个方面的取向:第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第二,进一步突出语文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进一步突出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学国语言文字的运用,以及实施这一目标的基本环节和要素。这些值得我们仔细揣摩和认真领会。

“语文素养”的提出,是第八次课改的重大理论贡献。新课标关于“语文素养”的表述有两点发展:一是丰富了语文素养的内涵,在原有“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言积累”“语感”“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基础上,增加了“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内容,把“方法与习惯”纳入素养的视野,体现了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规定性;二是明确了语文素养的“养成”理念,清晰了语文素养的形成途径。新课标强调,实现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须“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而不是采用与语言文字教育平行外加的方式。这一表述,折射出语文素养“养成”的基本特征,如综合性、基础性、过程性、非线性(习得与发展并非一一对应的直线关系)等。当然,这些还有待进一步深化与拓展,但基本的方向不应迷糊。

新课标还凸显了语文课程的价值引领与渗透,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明确指出“革命传统”“爱国主义”“创新精神”教育是语文课程应有的责任。这些重要理念,有助于我们厘清对一些问题的模糊认识。比如,不久前曾有对语文教育“美德绑架说”的指摘和“全能幻想论”[2]的批评。前者认为,语文教育应当“去政治化、去思想性”;后者认为,价值引领是人文社会学科的共同任务,语文教育将此揽入怀里,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全能幻想。事实上,“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言文字始终负载着人文内涵,语文课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将思想情感的教育融入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过程。学生的阅读与表达,就是接收他人或传递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态度。因此,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语文教育,必须承担起一定的国家责任和社会义务,将爱国主义、传统美德、创新精神等方面的教育,与知识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这并非语文课程的附庸或无奈,而是时代赋予语文的教育使命和文化自觉。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十年课改倡导的标志性理念之一。新课标在此也有几个明显变化:一是提出以“问题意识”替代“自主意识”;二是“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三是提倡学习方法的融通,例如强调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需要指出的是,在老师中有一种观点,认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适合语文教学。我们通过讨论,比较一致的共识是,离开语文的语境过于笼统地讲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确让人不明所以、不知所措,因而必须对这一理念作“语文化”解读。比如“合作学习”的经典定义是:“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下这个定义的前提是:合作学习是小组共同解决某个问题。但语文的学习有其个性,语文教学中的小组学习可能在揣摩怎样朗读更好,可能分小组进行鉴赏,可能在讨论某个问题,可能在分角色表演,合作的结果有时是“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有时就是一种体验。这样理解也许更加有助于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合作”[3]。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35-02

新课标要求高中政治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把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在一起,还要注重学生政治素养的提高。高中政治对学生德育的发展一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高中政治的课程内容,不管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哲学,都与现实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所以在课堂上要体现时展的特色,对学习的理论知识能够学以致用。高中政治课还要立足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发展需求,科学理论知识要与实践经验相结合,还要充分发挥政治课的教育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播积极的正能量。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高中政治教学有了很大的改善,很多教师也开始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是还是有很多偏离了新课标的要求或是很多改变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深入理解新课标的要求。本文首先立足于新课标的要求,分析高中政治教学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1.高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新课标要求政治教育要达到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但是在高考的压力之下,很多的政治课程还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就是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当然这种教育现象与高考的大背景是分不开的,也与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不深有关。

1.2 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学习兴趣不高。政治这一科目本身是文科科目,可能大家认为文科科目的主要任务就是背诵,所以只要在临考试之前突击背诵一下就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有了这样的观念,学生在课堂上就不会认真听课,课后也不会花时间去预习、复习,如果教师的课堂氛围比较死板、沉闷,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更低,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1.3 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不深。政治课其实与社会现实的联系非常深,很多社会现象、社会热点、国家政策、国际事件等等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长时间以一种封闭的状态学习,两耳不闻窗外事,那就会限制学生的眼界。如果仅仅考虑高考的题目分数,也应该让学生多多了解事实,因为现在的高考题很多立足于社会热点。当然我们的高中政治教学不能仅仅考虑高考分数,还应该有大局观念,为了学生未来的发展而努力,培养学生做一个热心人,见闻广博的人。

新课标的推行对高中教育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高中政治课堂也像着更好的方向发展,面对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其实要想从根本上改善高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从观念上改变对教育的理念,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育人,不是为了所谓的分数,如果目标错了,再怎么努力也很难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2.针对高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2.1 转变观念,坚持"三位一体"。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实行"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策略,认为只要把课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把需要记忆的知识记牢就可以,但是教师忽略了学生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时时指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在遇到比较难以理解的知识时,要用生动的例子、深入浅出地语言让学生首先理解所要学习的概念;在学习与国家政策、社会环境、科技进步等相关的知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但是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不要讲很多的大道理,学生对这些大道理并不容易接受,德育教育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生活,爱自己身边的人,有积极的能量去面对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循序渐进,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格。

篇4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3-283-01

一、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课程观

传统的课程只有教师与教材。新课标的数学课程是教师,学生,教学材料,教学情境与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就是说,课程是变化的,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一部分,也是课程的建设者,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新课程和开发课程的过程。

二、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侧重点

1、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过程

(1)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体验数学的过程

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什么?①体验数学的自然科学性,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②体验数学的基础性与工具性。任何一门自然科学都离不开数学,数学的思想,方法,语言,思维方式是研究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③体验数学之美。初等数学中的线段的“黄金分割”比例为0.618:1,人们在探索自然美以及艺术美的过程中发现“黄金分割”之比具有一种悦目之美,和谐之美。④体验数学是一种文化。我国古代的河图洛书就是数的“方阵”,《易经》中的卦象都用数来表示,我国古代兵书中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中的筹就是数码。让学生体验这些还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⑤体验数学是一种思想。数学之中含有丰富的思想:符号思想,集合思想,函数思想,分类思想,化归思想,极限思想等等。

(2)新课标之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做数学,探究数学知识,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

传统教育把学生看成是装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任务就是接受知识。但新的教育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并不是老师塞多少知识给学生,学生的脑子就可以装进多少知识,学生接受知识是有选择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其自己在脑子里自主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

(3)新课标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往互动,感情交流的过程

教实质上是老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学实质上是学生自主独立的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和发展自己的潜能,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实质就是交往互动。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学生不能只做听众,必须动起来,要动起手来操作数学,动起笔来推演数学,动起脑来思考数学发现数学质疑权威,动起口来讲数学和与同学老师讨论数学;数学教学要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合作交往,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使学生学会交往,逐步建立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

2、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个性

与传统教育不同,新课标非常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人的思考问题方法都有其独特的方法,每个人的先天条件都不同,传统教育的整齐划一,齐步走,只重学科,目中无人,忽视每个人的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在新形势下显得非常落后。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以人为本,数学教师要关注学生,要教书育人!关注人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新课标认为,数学教学应该是学生愉悦的情绪和积极情感的体验过程。

3、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创新,一个民族就要衰亡。教育不能没有创新。数学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时候,大力鼓励学生用与别人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向教材质疑,向权威挑战。

4、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育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概括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总的策略。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但对学生学习数学有帮助,对学生未来走进社会后解决实际问题也很有用。数学教学必须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

5、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热爱数学,自觉学习数学,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勤于思考等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数学的实用价值和科学价值。

6、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思想品质教育

篇5

二、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侧重点

新课标下物理教学不但重结果,更重过程,还侧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重创新,重物理思想方法的教育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思想品德教育。

1.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重过程

(1)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过程是学生体验物理的过程

让学生体验物理的什么?①体验物理的自然科学性。②体验物理的基础性与工具性。③体验物理之美。④体验物理是一种文化。⑤体验物理是一种思想。

(2)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过程是学生做物理,探究物理知识,发现物理知识的过程,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

新课标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自主性和独立性,不再只充当知识的接受者。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的学习、操作、探索,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与同学和老师合作交流、讨论,共同发现新知识。

(3)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往互动,感情交流的过程

新课标强调,物理教学,学生不能只做听众,必须动起来,要动起手来操作物理,动起笔来推演物理,动起脑来思考物理、发现物理,质疑权威,动起口来讲物理,与同学、老师讨论物理;物理教学要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合作交往,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使学生学会交往,逐步建立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

2.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重个性

新课标强调,物理教学要以人为本,物理教师要关注学生,要教书育人!关注人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关注就是要尊重、关心、牵挂。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新课标认为,物理教学应该是学生愉悦的情绪和积极情感的体验过程。物理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信心,以及关注学生的道德和人格的发展。使物理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的过程。

3.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重创新

新课标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种创新是指学生在其原来知识基础上的突破和发展,不是指科学家那种创造发明。物理教学应当成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物理教师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时候,大力鼓励学生用与别人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向教材质疑,向权威挑战。

4.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重物理思想和方法的教育

物理思想是对物理知识和规律的概括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物理问题的总的策略。掌握一些物理思想和方法不但对学生学习物理有帮助,对学生未来走进社会后解决实际问题也很有用。物理教学必须有意识地渗透一些物理思想和方法。

5.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过程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新课标强调,物理教学要培养学生对物理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热爱物理,自觉地学习物理,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勤于思考钻研等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物理的实用价值和科学价值。

6.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重思想品质教育

物理教学要用物理家探索物理的精神去熏陶学生,培养学生热爱物理探索物理的精神;以我国物理成就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在引导学生做物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篇6

1 重视教学管理的引导、指挥作用,努力提高教学管理的教育性、人文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一所学校教育观念的更新,正确理念的引导,无疑给学校形成一种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教学氛围。对此,学校教学管理一定要注重整体教学观念对教学的导向作用,增强教学工作的教育性,人文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克服教学管理的“管、卡”性和急功近利性。

1.1 加强教学管理的育人性、民主性。首先,在教学管理上努力摒弃传统模式更多表现为管制、监控、指示、命令的成分,反对教学管理的武断性,实行民主化教学管理。要根据师生的需要,积极倡导人人是管理者、个个是参与者,大家是执行者的学校教学管理的民主风气,重视校园精神,情感与文化氛围的建设,注重与老师、学生的真诚交流和友情合作,创造高度文明、和谐、友善、亲切、融洽的教学气氛,形成教学管理优良的和谐情景,做到管理育人。

1.2 注重教学管理的人文色彩,形成人格化的教学管理。学校应该成为师生幸福快活的乐园,要让所有成员在教学中获得幸福感,成功感,得到健康的成长。要努力从价值观,生活情趣和生命意义等多层次去追求教学的效益,要以不断提高教学管理的人文质量来促进教学工作。管理中,要注重公平、公正,形成人性化的管理,真正做到教学管理以人为本,要增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教学的人文氛围,不断形、优雅、高效的教堂管理。

1.3 加强终生学习的感染,努力形成教学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性。教学管理不应只是教学需求的管理,而更应该是促进师生成长,形成优良习惯的育人管理。要通过教学的点滴来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情趣,不断形成优良的学习习惯。要在教学的实施中有意无意的渗透终生学习意识,不断促进学生具有终生学习的能力和德性。如:积极培养师生的自学能力,训练师生的研究性学习等都是有效的学校教学管理的育人方式。

2 加强教学管理制度的更新建设,不断促进教学管理的科学性

新课标要求学校教学管理从教法学法及教学管理等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这必须进行管理的创新。因此,更新教学管理制度,完善教学管理体系,促进教学管理的科学性,更显得尤其重要。人们都知道,没有制度的管理是无序的管理,没有科学性的制度的管理更是低效的管理。所以,教学管理要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必须更新管理制度,完善管理内容。要在规范的管理中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思想。如:建立教学管理的学习制度,师资培训制度,教师工作评价制度等都要切实渗透新课标思想,努力做到以新课标为要求,形成管理的有章可循,奖惩有据,充分调动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对不适应新课标要求的制度要彻底改变,对不利于新课标要求实施的规章,要坚决去掉。要不断充实新课标理念于教学规章中,用新课标理念规范教学管理。要结合本校教学实际,增强校本教研,充分体现教学管理的实效性和科学性。

3 以新课标为指导,积极弘扬教学特色

有人说,没有特色的教育不是创新的教育。我认为,学校管理创新,必须在新课标指导下,大力弘扬教学特色,这是学校教学管理的发展方向。教学工作是一项长期的“铁打千层皮”的工作。努力弘扬教学特色是新课标下教学管理创造性体现的重要方向,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是新课标下教学管理科学性的有效方式。任何学校都有他自身的不同情况和办学特色,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特点和授课风格。发挥教学的不同特点和体现各自的教学风格,是培养教师创新的有效方式。要充分体现各学校的教学特点,把每位教师的不同教学特性进行打造、锤炼。要大力提倡各具特色的教学人员,发挥自己的不同特点,将不同风格的教法,不同的授课方式,充分发挥运用到教学的不同层面,努力形成管理上弘扬教学特色的优良状态。要不断促进各具特色多样化师资群体的形成,带动、启迪师生共同的创新思维;培养师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这是教学管理的灵魂,是新课标下加强教学管理的有效办法。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部分,只有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实施优良的管理方法,才能真正实施教学改革,也才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必须在管理实践中不断的探索新课标下教学管理特点,以更新教学管理意识为手段,以提高育人质量为目标,以加强教学管理创新为途径,不断形成教学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努力促进学校教学管理的健康发展。教师与学生的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是学校教育的目的,也是社会的共同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需要从基础做起,需要学校各学科教师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缺一不可。在这中间,教师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3.1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学生是遵从者。学生的个性、创造能力等都被那“师道尊严”给压制了。新的形势,新的社会环境以及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呼唤着新型的师生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平等,教师与学生只是教学活动中角色不同,并没有人格上的高低之分,教师必须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教师只有民主、平等、科学地对待学生、管理学生,学生才能自由地和谐地主动地发展。

3.2 教师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3.2.1 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教育不是少数人的专利,每一个人都应该充分的发展。对教师来说,就是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因素,学生个体之间总有各方面的差异,后进生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即使你把后进生都转化成了优等生,新的后进生又会存在,学生的发展不可能绝对的一致,后进生的存在是客观的也是必然的。教师应面对全体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应着眼于提高所有学生的素质,而不是只提高几个尖子学生的素质。

3.2.2 为了学生一切的发展。教师不仅要发展全体学生的素质,而且要发展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使每一个学生都全面发展。我国的教育方针提得很明确:“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必须非常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生活习惯的养成。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祖国前途的大事。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学习是学生的本职工作,但学生不是盛知识的容器,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充,一个人不可能学到所有知识,智育的发展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获取知识的方法,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更要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

篇7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强调以生为本,尽量让学生去进行道德体验,在体验中丰润自己的心灵,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道德观。作为物理学科,它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科技含量,更需要在教学中体现德育,因此,初中物理学科的教学更要依据新课标的要求进行德育渗透,而不能忽视对学生在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方面的发展。物理教师要深入研究德育教育,要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熏陶,使学生的道德品行得到迅速提高,让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一问题的尝试。

一、明确德育目标

教学目标的建立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效能,具有指导性和方向性。因此,在德育渗透中,首先要建立物理教学的德育目标。建立爱国主义的德育渗透目标,需要向学生介绍一些对世界有影响力和作出贡献的物理学家,这样就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坚定他们热爱祖国的信念,激发他们为祖国的现代化努力奋斗。同时还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对所学知识融合分析,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物理方面的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教育他们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总之,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中要坚持德育的渗透。

二、结合教材渗透

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能只凭空洞口号去说教,而应该用生动的事实去影响学生、感化学生,让他们懂得道理,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因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紧密配合教材的知识,用具有科学性、艺术性和教育性的方式与手段进行渗透。比如,执教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关系时,我让学生知道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之分,改变了外界条件,绝缘体也会成为导体,在物体的内部发生变化时,导体也是会变成绝缘体的。通过这样的例子,学生自然对物质之间的辩证的关系有了明显的理解。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三、发挥榜样的力量

人们都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成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首先教师要做到品德高尚,只有教师有样子,学生才会照着样子去做。因此,教师一定要考虑如何提高自身的师德建设,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要言传又要身教,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效仿的楷模,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教师还要有踏实的求实精神,想学生之所想,以更大的工作热情与激情参与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来,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总之,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我们要不断提高道德品质,真正做到为人师表,赢得学生的尊重,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既是《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也是切实可行的。我们广大物理教师一定要深入研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问题,研究出非常适用的教育方法,更要在教学中把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崇高的道德品质三个内容进行渗透,将合理的德育渗透于途径和方法中,提高初中物理的德育教学水平。

篇8

2011年12月,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战略主题,教育部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完成了对《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修订,正式向全社会公布了修订版新课标,这个新课标的出台,是对过去10年新课改经验的总结,也是对今后初中历史教学、教材编订的指导。修订审议后的新课标,坚持了素质教育的方向,体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反映了审议工作的指导思想,既坚持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经验,又在遵循深化改革的方向上迈出了新的步伐,表现出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与时具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等特点。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该何去何从?还是那样的照本宣科?还是那样的死记硬背?还是那样的唯分数至上?这些只能使我们的历史课堂被时代所淘汰,使我们的历史教学失去本应的意义。我认为我们初中的历史课堂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地改革创新,进而能够跟上时展的步伐,能够适应课程改革和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教书旨在育人,学校便是教书育人的阵地,而课堂教学就是教书育人的重要载体。课堂教学要使学生系统掌握适合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要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要培养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树立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具体到我们的历史学科,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应该分为四各方面,即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思想教育、陶冶情操。然而,在我们教学实践过程中,学校、学生、家长、社会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大打折扣。

现实已然是这样了,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却完全可以改变自己,我们不能等着让现实来适应我们,我们应该在现实中去提升自我,进而营造出与我们有利的环境。所以,我认为想要提高历史学科的地位和受重视程度,就要先从历史教师和历史学科自身入手加以改进,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们更应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本身,以及自己的教学。

作为历史教师,我们不妨来重新思考一下这样几个问题:什么是历史?历史课要教给学生些什么?怎样上好历史课?

关于什么是历史的问题?更多的人都简单的认为,历史就是过去的事情,离我们现在是很遥远的。

其实不尽然。我们不妨先从“历史”这两个字说起。“历”在甲骨文中的写法为“”,表示脚趾走过一片田地,引申为经历、经过的事情,历程。“史”在甲骨文中的写法为“”,表示用手记录所获得的猎物,掌管文书记录的人,引申为史官。由此可见,“历史”指的就是过去的事情。然而,这个“过去”却是相对的。试想,我们从现在的角度去看过去,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归为历史。那么,我们也穿越一下,站在未来角度来看现在呢?“现在”就不是历史了吗?所以,我们如果把历史仅仅停留在过去的范畴之内,恐怕就要偏离了历史的真谛。真正的“历史”,应该是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的总和。

既然,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事情,所以,我们的历史课也就不能只停留在历史史实的罗列上。唐太宗曾说过:“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所以,我们也要让学生做到“以古为镜”,我们要通过历史课教给学生以做人做事的方法和道理,让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能够明白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该怎么去处理、该怎么去做,真正的做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怎样上好历史课?可能更多的历史教师都思考过这个问题。而我要说的是,既然“历史”不仅仅是过去,那么,我们历史教师就应该站在“未来”的高度上去讲“历史”;既然“历史课”是为了让学生“以史为鉴”的,那么,我们历史教师就应该教给学生怎么去“鉴”。

首先,我们要引导学生重新认识“历史”。不要把“历史”仅仅停留在很古老、很久远的过去,更不要把“历史课”认为是没有一点时代感、更没有任何的现实意义的课程。我们要努力改变他们这种片面的认识,要让他们对历史有一个科学公正全面的认识,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次,我们要守护好自己的教学阵地——课堂。对于任何一个教师来说,课堂都是他展现自我、体现价值的阵地。别人可以轻视“历史课”,而我们决不能轻视,因为这是我们学科生命之所在,根本之所在,我们要用课堂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历史”的意义。要守住这块阵地,就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超强的专业能力、高尚的专业素养。我们要努力掌控好课堂,用自己的教学和魅力来征服学生,占领课堂,进而实现我们教师自身和学科的价值。

篇9

一、初中生物新课标的特点

在《生物课程标准》指导下推进新一轮初中生物课改好些年了,回过头来再读读新课标,收获颇大,新课标新在哪里?

1.1 构建课程新体系

《生物课程标准》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不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从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出发,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构建起全新的“人与生物圈”课程体系。以生物科学宏观研究为主线,围绕“人与生物圈”精选和串联了十大主题即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地生活。

这不仅克服了繁、难、多、旧的弊端,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且有利于让学生从关注身边的事物开始,强调生物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情感体验、价值观等的紧密联系,强调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体验式、讨论式、探究式等学习方式的真正达成,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1.2 突出三大新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条件和学生学习需求,实施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倡导探究性学习:《标准》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3 架构三维新目标

新课改把课程教育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上,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教学的基本载体,过程与方法是各种能力形成的基本条件,挖掘隐含在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能实现教育的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不仅强调知识和技能,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由此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不断内化的过程,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作用比知识、能力的作用更重要,更具有实用性、持久性,更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二、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高中生物教学因升学,与新课标若即若离;初中生物也因升学,实施新课标没精打采!没有扎实的初中生物基础,如何保证高中生物教学效率?那么怎样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

2.1 找准初中生物的位置

2.1.1 生物课标要求

《生物课程标准》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

生物科学研究在20世纪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如克隆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这标志着21世纪人类将进入生物科学技术的新时代。生物科学研究成果更加迅速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生物科学在解决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诸多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

作为初中生物教师,有责任有义务让学生学好初中生物课!

2.1.2 高中阶段的重要基础

四星及以上高中选修生物人数越来越少,成绩好的学生选修生物较少,市县生物高考高分率与主要学科比相差较大等,都和初中生物基础未打好、学生从初中就畏惧生物、对生物没兴趣有很大关系。

2.1.3 初中生物学的社会责任

现在的初中学生都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绝大多数农村学生,都将成为未来新农村的建设者。如果都是生物盲,将来能指望他们给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

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熟悉生物学基本原理,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站在“人与生物圈”的高度,赋予他们神圣的责任感、使命感,使他们明白:人类就是“地球的当家人”,他们还会不计后果地破坏我们“唯一的家园”吗?

2.2 实施有效教学的理性思考

2.2.1 开展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对应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源于科学探究的思想,可以说是探究性学习模拟了科学探究的方式,只是简化一些而已。

限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中所要求开展的探究活动,一般都比较浅显,如果仅从掌握知识的角度来看,也许只需要几分钟就能讲清楚,从表面来看,似乎降低了传授知识的效率。但是,通过活动,可以让他们去体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

2.2.2 倡导新型师生关系

新的教材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已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理解学生、关爱学生,才能获得学生爱戴和尊敬。理解、关爱学生,就会尽心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诚然,初中生物作为一门非中考科目或是超低分的中考“副科”,学生学习动力不会很强,但学生对生物有着独特的兴趣。我们应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挖掘教材内容、基于学生生活实际、基于学生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心情愉悦的体验中学习生物学知识。

篇10

所谓课程目标是某一课程学习完以后,学习者在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等方面发生的变化,是培养目标在特定课程中具体化、操作化的表述。与广大一线教师习惯了的教学目标相比,课程目标要求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从知识目标的一维表述,发展成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呈现。这种三维目标的大革命使得从一维目标的传统中走来的广大教师,对新课标中编程模块课程目标的理解和把握存在诸多困难,出现了不少问题,引出了许多困惑,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

1.编程能力说

把编程模块理解成培养程序员的基础课,着重强调编程能力的培养。在长达十六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国信息技术课就是程序设计,就是学习BASIC语言。其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是训练和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语言进行程序设计的能力。从这一传统中走来的广大教师很容易有意无意地继续把培养编程能力当成新课标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全部。这种课程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带来许多困惑。有人质疑:“有必要为了1%的程序员,让99%的人陪着学习他们终生不用的课程吗?”还有人困惑:“现在的应用软件层出不穷,有必要人人都自己编写程序么?”在教学实践中,编程能力说表现为讲不完的编程技巧、说不尽的软件产业……其结果是强化了学生对程序设计的神秘感、恐惧感,使学生们感到程序设计遥不可及、高不可攀。这导致编程模块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学生厌学、学难致用。有些教师甚至用“骑虎难下”、“味如嚼蜡”等词汇来形容编程模块的教学。

2.编程工具说

对课程目标的理解偏执于让学生掌握一种编程工具,强调编程语言的教学。受1997年的《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明显带有“计算机工具论”倾向的影响,许多人把“程序设计的课程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学会使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理解成:为了能够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而掌握计算机的编程工具。这种课程目标的理解虽然看起来近于荒唐,但却较为广泛,影响很深。以致在计算机语言的选择上,盲目攀高、求新的现象比较普遍。受其影响,许多教师面对编程模块的三十几个课时不知所措,不知是应该让学生熟悉界面和工具,还是应该让学生学习语句和函数。在编程语言的选择上更是无所适从:选择简单的VB怕学生的开发能力弱,选择JAVA、C++又怕课时不够,更怕学生听不懂。无怪乎有人讲:教了十几年的程序设计,面对新课标的编程模块,突然不会上课了……

3.解决实际问题说

对课程目标的理解偏执于解决实际问题。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把新课标中的“简单问题”演变成了“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系统地解决这些问题往往超出中学生知识结构和心智模式的限制,算法成为课堂教学中难以逾越的障碍,绝大多数学生听不懂。笔者专门与许多一线教师谈及编程模块的教学,大家一致反映:“现在的学生能力差,很‘简单’的问题无论你怎么讲他就是不明白。”我们应该反过来思考这个问题:学生“都”听不明白的问题,还是简单问题吗?像这样把基础教育的算法与程序设计当成高校软件工程课来讲的课,中学生只能听天书了,其结果只能使学生丧失对编程模块的学习兴趣,使编程模块成为信息技术课程的“老大难”。

多方位诠释“课程目标”

编程模块的课程目标不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编程能力,而是“使学生进一步去体验算法思想,了解算法和程序设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编程模块的课程目标也不在于使学生通过编程去解决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而是要求学生“能从简单问题出发,设计解决问题的算法”。这里的所谓“简单问题”就是中学生容易理解,或由教师稍加讲解就能全面理解的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有能力、时间和精力去“设计解决问题的算法”,并以此为手段,实现让学生“去体验算法思想,了解算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目的。

编程模块的课程目标更不在于掌握一种编程工具,而是要求学生“能初步使用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制程序,实现算法解决问题”。这里“初步使用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制程序”实现的“算法”是解决“简单”问题的“简单”算法。所以,新课标要求的“初步使用”与人们普遍追求的“基本掌握”相去甚远。而且“实现算法解决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程序设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编程语言的教学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手段而不是课程目标本身。正如南京师范大学的李艺教授所说:“在基础教育阶段,‘程序设计’课程的关键是要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算法与程序设计的认知结构,而不在于要求学生掌握多少语法知识与编程技巧,进一步的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笔者认为要想深刻领会专家的诠释和更加准确地把握算法与程序设计课程目标的真正内涵,促进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的教学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1.算法与程序设计的教学是准备性教学

基础教育具有发展性和未完成性。这就是说基础教育的教学是准备性教学,它的价值取向是受教育者的准备性学习所约束的。无论基础教育教学的准备性是导向继续深造学习,还是导向生活与社会实践,无论以何种具体的价值取向、何种规定的教学内容、何种模式与方法来实施,都不应当具有严格意义上的终结性。所以理解该课程目标必须充分注意该课程教学的准备性和非终结性。即该课程不是让学生掌握一种开发工具,也不是通过具有或接近实用意义的项目的开发执意去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而是让学生通过“简单的问题”、“简单问题的简单算法”、“简单算法的简单程序”这样一个“简单”的活动链条“让学生从中体验算法思想,了解算法和程序设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编程模块的技术基础性

在新课标中编程模块是作为计算机应用的技术基础设置的一个选修模块。这个“技术基础”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编程模块使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对传统教学目标的继承。与过去程序设计的“工具性教学”相比,淡化了语言与技巧,更注重过程与方法。另一方面是指编程模块对信息技术课程体系中其他模块的技术支持性。使学生通过编程、调试、编译、安装、运行的整体实践来领会存储程序式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理解计算机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和相互关系。如果说计算机是作为一个智能型的工具而存在的,那么,操作、使用计算机的过程就是一个人机交流的过程,“理解”是使用计算机的技术基础。另外编程模块还通过常量、变量、函数、代码等内容直接支持或支撑其他模块,这也是算法与程序设计课程技术基础性的又一价值取向。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095-02

一、中学新课标的推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成就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慢慢走上了模式化的轨道,面对日趋多元化的社会,我们的教育却一直在以应试为手段,以标准化为目标,向未来培养和输送一批批会背书、会做题、但与社会发展脱节的“应试型人才”,中学教育的实质是基础教育,但在现实中实行的是不折不扣的应试教育,“背死书”、“满堂灌”、“严管理”、“强训练”。我们一边批判,一边学习、效仿,并力图把它发挥到极致。“衡中神话”、“黄冈神话”、“洋思经验”都有着应试教育的影子,强调统一性、严格性、规模、速度和效率,全民化的应试教育,是后集权教育思维的标记。考试成为政治修辞的技巧训练。2009年河北省在全省范围内推行中学新课程标准,为中学注入了素质教育的一丝活力。中国传统教育强调“学生要乖”。乖,意味着对现有秩序和知识体系的默认和服从,把本来具有无限想象力的头脑模式化了。新,课程标准的最大优点是力图抛弃模式化思维。新课程标准重视思维过程、重视思维方法的科学训练。新课程标准改善了师生关系,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满堂灌”、“一言堂”、“家长制”,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在讲台下昏昏欲睡。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从盲目的讲中解放了出来,学生从盲目的学中解放了出来,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提高了学生在社会中的竞争优势,而且也为他们在就业和事业发展上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二、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启发了我们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真正的教育是什么?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品质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关于能力培养,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以学生为主,相信学生,把时间还和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最大的尊重和信任,让学生在学习上有足够的自由,有足够的思考空间,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不仅可以快乐地学习,而且学会了计划,善于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他们的自主设计能力增强,自我规划优势明显提高。关于个性发展,素质教育下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应极力创造让学生敢想善想、敢问善问、敢做善做、敢说善说的课堂教学环境。非智力因素在智力开发、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都能促进智力水平的提升,用智力水平的提升来促进非智力水平的发展,把智力开发和非智力因素培养结合起来,使学生智力活动水平与非智力因素水平协调发展,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三、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变革

新课标实施前,关于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争论很多,但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犹如雾里看花,笼统而又模糊,看似正确又不知如何下手,新课标的实施,为中学一线教师提供了实践的舞台,让我们看到了素质教育的方向,让我们开始触摸到了教育教学的规律,随之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也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积极的变化。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成为中学教师主动要做的工作。

1.领会课程标准,落实课标精神。国家实施新的课程标准,是指导教育教学的一面旗帜,它的提出是站在世界的高度,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充分酝酿、反复实验总结出来的,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课标》以新的理念和视角,多方位、多角度构建了一个新的教学体系。三维目标的提出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体融合,提高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和谐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加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方式、主观发展;课程目标详实地对各学段学习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在实施建议方面既注重了指导性,又具备了灵活性,作为一线教师,必须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深入领会其精神内涵,并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用心贯彻执行。

2.钻研文本知识,大胆实现整合。新课标下的教材版面繁多,内容各异,校选自主性强。但无论是哪一种教材,作为教师都必须深钻细研、吃准、吃透。每一堂课都要精心构思教学课案,巧妙设计教学环节,深悟领会文本中主旨,认真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把文本中蕴藏的知识、智慧、神韵、力量充分挖掘出来,让每位学生从中学到知识,培养能力、启迪心智,受到教育。同时教师又不拘泥于文本,努力向更广阔的领域开拓视野,敢于把文本知识同社会实践相结合,完全抛弃传统的照本宣科,打造一堂堂思维深刻、内容丰富、视野开阔、多元参与、极具个性的高效课堂。

篇12

老教本课程只有教材与教师。新课标的数学课程是教学材料,学生,教师,教学环境与教学情境构成的一种动态链条,就是说,课程是变化的,是学生和教师一起探索新知识的过程,学生和教师是新课程的一部分,也是课程的创建者,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新课程和开发课程的过程。传统教学只侧重结果。新课标之数学教学不但重结果,更重过程,还侧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重创新,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思想品德教育。

(二)再认识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过程

新课标的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做数学,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探究数学知识,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 传统教育把学生看成是装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任务就是接受知识。但新的教育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并不是老师塞多少知识给学生,学生的脑子就可以装进多少知识,学生接受知识是有选择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其自己在脑子里自主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新课标强调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独立性,自主性,不再只充当知识的接受者。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的学习,探索,操作,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与同学和老师合作交流,讨论,共同发现新知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并培养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新课标的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往互动,感情交流的过程。教实质上是老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学实质上是学生自主独立的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和发展自己的潜能,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实质就是交往互动。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学生不能只做听众,必须动起来,要动起手来操作数学,动起笔来推演数学,动起脑来思考数学发现数学质疑权威,动起口来讲数学和与同学老师讨论数学;数学教学要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合作交往,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使学生学会交往,逐步建立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新课标的数学教学与老教本的教学的其他的不同

1.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育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概括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总的策略。一般的数学思想有:分类思想,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极限思想,等等。数学方法是人们分析处理数学问题的具体手段,如:待定系数法,换元法,配方法,归纳法,等等。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但对学生学习数学有帮助,对学生未来走进社会后解决实际问题也很有用。数学教学必须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

2.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个性。

与传统教育不同,新课标非常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人的思考问题方法都有其独特的方法,每个人的先天条件(如大脑的潜能,气质)都不同,传统教育的整齐划一,齐步走,只重学科,目中无人,忽视每个人的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在新形势下显得非常落后。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以人为本,数学教师要关注学生,要教书育人!关注人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关注就是要尊重,关心,牵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新课标认为,数学教学应该是学生愉悦的情绪和积极情感的体验过程。数学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以及关注学生的道德和人格的发展。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的过程。当然,数学教师更加要注重学生潜能的发展,把学生比作卫星,老师就是火箭,老师这火箭要把每个学生送到恰当的轨道上去。

3.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思想品质教育

篇13

首先,魏书生在旧的教育体制之下,不仅仅以追求应试和升学率为目标,还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让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学会了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自主学习、自我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并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在质疑、调查、探究、实践中学习。同时也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相结合,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结合。”

其次,魏书生民主教学理念的前提是师生平等互助,他力图建立以教师为主导的民主关系。而新课标则进一步要求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尊重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翁的地位,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动性与个性。新课标在魏书生民主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发展为在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的要求。同时还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最后,魏书生民主教学理念以育人为目的,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新课改则吸收了这一理念,提出了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具体目标,并在遵循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变革语文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发挥语文教育在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之外的育人功能。

魏书生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他以现代教育理论和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在教学改革中,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育人之路――教学民主化。教学民主化这个教育理念从被魏书生提出到现在已经有三十年的历史,作为“穿西装的现代孔子”,他的教学民主化理念曾风靡全国。即使在推行教育改革的今天,教学民主化也依然作为新课标的重点,他的民主教学理念对现代教育仍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魏书生看似平淡无奇的民主教学理念背后有着直逼教学本质的丰富内涵,与时下的新课改理念和精神非常吻合。可以看出,和当今纷繁复杂、苦涩难懂的教学理论相比,魏书生的民主教学理念更具操作性,对当前的教学更具借鉴意义。具体有以下几点内容:

一、教学中把育人放在重要地位,抓住教育的本质

民主之于课堂不仅仅指向教学技术,也指向学生的心灵世界。换言之,充满民主的教学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也在铸造着学生的人格。这便是语文作为育人工具的功能之所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和学生多商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需要,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只有这样,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才能给学生树立一个民主的好榜样,才能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正如魏书生所言,“我的语文教学方法是不是新东西,无关紧要。我总想,抓住了育人这一关键,再去教语文,新方法、旧方法,土办法、洋办法,都能改造成好办法。”我们教师要育人于讲课之中,通过讲课来增强学生自我完善意识,团结协作意识及自我教育意识。

二、师生平等,变革教学沟通形式,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魏书生让学生做教师教课的助手,比如在开始上课的时候让一个同学掌握课堂的时间进度,改变了以往什么时候下课教师说了算的坏习惯。他还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有关问题的决策,把“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

教师和学生民主、平等的对话达到了教学相长的境界,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这便要求我们教师要端正心态,尊重、信任学生,不能随意打骂学生,更不能用语言和行为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教师真正做到了“为人师表,行为世范”的准则,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教育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教,学生学。其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在对此模式的反思中,魏书生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更是教育的主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去获取知识。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的机器,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只有让学生发挥自主性,才能真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四、人性化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具有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民主在很大程度上是尊重人、理解人。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对此,魏书生形象地教育学生说:“人与人的关系,就像大山的回音,你对它喊‘我尊重你!’它的回音也是‘我尊重你!’你说‘我恨你!’对方也必然传来‘我恨你!’”因此作为教师,要以生为本,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只有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才能合作共赢,师生之间的关系才能和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