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健康教育理论基础

健康教育理论基础范文

发布时间:2024-04-03 15:38:1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健康教育理论基础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037-02

一、研究现状

近年来,不同的专家学者结合自身教育实践活动和理论探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目标、指导思想、内容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并构建了不同模式,有效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科学化、专业化方向的发展。沈德立、林崇德、梁宝勇等人着力打造了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体系,通过编写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培训教材,组织骨干教师专业培训,编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读本,编制《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等工作,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有效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关主体问题的探讨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条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明确教育主体,有利于有针对、有计划的开展活动,因此对主体性教育的理论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并相继提出了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双主客体论、三主体论等观点。但是无论是单纯以教师为主体还是单纯以学生为主体,都忽略了二者之间的互动,打破了教育者与接受教育者互相依存的关系。在双主客体论中,“潜在主体”说将学生看作现实的客体和潜在的主体,教师是教育的现实主体,需要通过教育促使学生成为现实主体;而“轮流主客体”说、“主体移心”说等,将教育和接受教育简单的割裂开来,打破了教学双方面的有机联系。在“三体论”中,将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第三方面因素看作教育活动的三个主体,共同作用于教育实践。例如于光远将环境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并列,认为其同一般的认识过程不同,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被教育者、客观环境共同发挥作用,将教育者看作第一主体,发挥着主动的因素,受教育者是教育者施加影响的对象,外界环境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认识的来源和对象。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内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指在特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促进教育功能的发挥,而构建的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工作范式,主要包括“生理―心理―社会―教育的整合模式”、“多维立体的心理教育模式”等。各领域专家学者结合自身教育实践活动,从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学科角度出发,围绕教育的目标、主体、内容、途径、组织结构、管理机制、评估方法等方面,构建了不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塑造优良心理品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无论哪种模式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在各个高校可以广泛借鉴的模式。

四、以“三体论”为基础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及分析

在以“三体论”为基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中,既要重视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也要重视师生关系的主渠道作用。

1.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遵守心理健康教育的道德要求和职业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确立以满足学生心理发展需求为基础,引导其积极、健康成长为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首先,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为原则,构建普及性、拓展性、专业性心理学课程体系,保证全体学生必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普及性课程。科学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断完善教学大纲,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将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和团体训练等内容穿插其中,更好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其次,坚持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组织开展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特点,开展新生心理适应、自信心培养、阳光心态、考前心理调适等专题讲座,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心理问题。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出发点,积极组织开展相应的团体辅导活动。通过组织校园心理情景剧展演大赛、趣味心理运动会、心灵书签设计大赛、心理健康教育月系列活动等,分层次、分阶段的优化学生心理素质。最后,要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建立健全心理咨询中心职责、辅导教师工作职责、预约流程、普查流程、危机干预流程和心理咨询值班、预约、反馈等制度,重视心理咨询记录与档案管理工作,定期开展信息反馈和个案分析、研讨,不断提高心理咨询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

2.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教育者要积极搭建学生心理自助与互助的朋辈教育平台,通过构建宣传网络平台、打造学生自助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内在成长动力。首先,教育者要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建设,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微信公共平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心理调适方法,并实现心理咨询的预约、测评、普查的网络化。利用展板、广播、宣传单等媒介,发放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手册,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提升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其次,要积极打造以班级心理宣传员和寝室长为主体的学生骨干队伍,切实发挥其在班级、寝室的“心理活动员”、“心理观察员”和“心理关怀员”的作用。不断强化学生骨干队伍的培训和指导,定期开展理论培训,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和朋辈心理辅导的工作水平与互助水平。最后,要建立并科学指导学生自助组织,通过印刷发放心理健康辅导报、朋辈咨询热线、班级心理活动、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心理电影赏析等活动,充分发挥朋辈互助优势,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

3.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师生关系的主渠道作用。师生关系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一种独特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即在教育者的理解、尊重和信任的情况下,促进受教育者逐渐学会正确认识自己,促使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有助于学生心理需要的满足和心理压力的缓解,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必须重视发挥师生关系的主渠道作用。首先,教师要加强个性品质修养,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优秀教师应当具备积极热情、乐观稳定的情绪状态,真诚关心学生的需求;知识渊博,具有卓越的才能;正确的角色认知和角色期待;待人真诚,尊重学生的观点与想法。其次,要构建平等对话互动型的师生关系。建立新型的教育者与学生互动模式,鼓励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社团实践活动和科研学习,通过问卷调查、个体访谈、网络、微信平台等途径,结合移情体验、换位思考等方式,真正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在互动的过程中听取其内在的情感和思想;建立教育者对学生的鼓励和关注的新模式,教育者应对学生的行为采取及时合理的回应与关注,既要尊重学生的观点与想法,又要避免空洞赞赏夸奖现象的出现;建立教育者对学生期待的新模式,通过提出合理的期望,激励学生追求成功,不断激发学生对取得成绩的向往和抱负水平;建立尊重共情的教育新模式,不仅需要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还需要掌握其心理动态变化,尊重学生观点、想法,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的失败与缺点。这些模式的建立有利于促进师生相互沟通,塑造敞开、接纳、理解、包容的良好师生关系。

篇2

1.1 一般资料

选取2 016年1-6月在宁夏某三级甲等医院内分泌科确诊的回族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70例。

纳入标准:(1)回族;(2)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3)确诊时间未超过1个月,年龄1 8 - 80岁,平均年龄(53.8 ± 6.7)岁;(4)意识清楚,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排除标准:( 1)意识不清或不合作、语言表达不清者;(2)合并恶性肿瘤或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70例调查对象中,男38例,女32例;

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7例;初中/高中21例,人专及以上42例;

婚姻状况:未婚/离异/丧偶9例,已婚61例;

经济状况:≦1 000元/月 7例。1 000-3 000元/月 22例,≧3 000元/月41例;BMI达标15例未达标55例;

慢性并发症情况:无67例,有3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纸各35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经济状况、婚姻等方而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P﹥0.05),见表1o

 

1.2 干预方法

由2名糖尿病专科护 ± 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干预运用微信群、电话随访、集体授课( 30 - 5Omin/次)等方式。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进行干预确诊当天即向患者发放疾病宣教手册,依据患者病情给予相应的健康指导,包括告知降糖药物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血糖监测方法、运动及饮食疗法等基本的糖尿病健康教育内容。实验组在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采用跨理论模型的健康教育方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计划。TTM共分为5个阶段: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维持阶段,每个阶段的评价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1.2.1 前意向阶段:此阶段侧重于患者意识的唤起特点为患者在未来6个月内没有进行控制血糖的意愿缺乏控制血糖的动力及相应的行动计划。干预时通过访谈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出合适判断利用图片及视频讲解什么是糖尿病及其急慢性并发症的危害让其意识到自身行为的危险性,帮助患者向下一阶段进行,干预次数为6次。

1.2.2 意向阶段:此阶段侧重于自我、环境评价。患者打算在未来的6个月内进行糖尿病的血糖控带味但无明确的计划。同时也意识到自身的不良行为会带来的严重后果。干预时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建立相勺_信仟的医患关系帮助患者了解科学合理地饮食、运动、血糖检测等方法增强其改变意愿和信了以利用科学的数据和图表帮助其制定控制血糖的计划并设立长期以及短期目标。举办病友会,让其他患者现身说法,控制血糖会减轻乃至减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气增加说服力。督促患者做出行为改变的承诺,干预次数为5次。

1.2.3 准备阶段:此阶段侧重强化意识、行为指导。患者打算在1个月内实施糖尿病控制血糖行为,并开始相关计划。干预人员与患者一起探讨在进行健康行为时可能会遇到的心理问题和客观困难,并与其家属一起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根据患者的自身接受程度进行切实可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方案,通过发放手册、播放视频、个人示范等途径让患者掌握饮食热量的计算、BMI的计算、运动量人小的评估、血糖正确检测的方法等具体内容为下一步做好全而的准备,干预次数为4次。

1.2.4 行动阶段:此阶段侧重行为评价、刺激控制。患者已产生规律的行为,且生活状态已经有所改变患者卞动积极参与控制血糖的行动过程,但还未超过6个月,行为尚未稳,通过访谈评价患者监测血糖、控制血糖的行为是否正确并给予指导,加强管理将短期不规律执行转变为长期规律实施。干预人员与患者共同设立合理地预期目标,制定个体化执行计划,要求其记录每次检测的血糖、计算食物热量及写运动日记和心得,帮助患者解决执行控制血糖行为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动员其家属给予支持,建立医院一家庭双重监督系统,干预次数为3次。

1.2.5 维持阶段:此阶段侧重加强管理、避免退回。患者血糖控制过程已经超过6个月,自我管理糖尿病的行为已相对稳定,通过访谈肯定患者坚持控制血糖的信了以比较前、后血糖低激发其控制血糖行为的积极性避免其行为退匡干预次数为2次。

1.3 评价指标

1.3.1 一般资料:由研究者参考人量文献后自行设计包括患者的人目统计学资料一、疾病相关资料一等。

1.3.2 血糖控制·隋况干预前及干预后6个月,采用德国罗氏血糖仪采集手指血检测空腹血糖(F BG) ,餐后2h血糖,运用实验室监测糖化血红蛋自比值。

1.3.3 行为改变阶段的评估:问卷来源于关国癌症预防中心(Cancer  Prevention  Re5earch  Center,CP RC),该问卷只有1个条目。行为改变阶段分为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及维持阶段。使用6点正向计分法即前意向阶段定义为1分维持阶段定义为5先无该不良生活方式或维持目标生活方式超过5年者(在跨理论模型中认为超过5年的目标行为改变的终点)定义为6分。

1.3.4 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Chine 5e ve r5ion5cale of the Diabete5 5elf care Activitie5, 5D5CA):中文版由我国万巧琴等进行翻译,测得5D5CA总体Cronbach’5 α为0.62,重测信度为0.83.翻译后量表由11个条目组成,分别反映饮食、运动、血糖监测、足部护理、药物等6个方而内容其中10个条目为正向题,1个条目为反向题每个条目按0-7分8级计分总分0 - 77分得分越高,说明自我管理行为越好得分指标一实际得分/最高可能得分10000,并将得分指标≦40%定义为差40%一8000为中等≧80%为良好。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5P55i9.o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用描述性的统计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一、各量表得分;行为改变阶段采用x=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行为改变阶段的比较

两组的行为改变阶段在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完成后两组资料一比较可以发现,实验组行动阶段的人员占8000,说明患者的参与度较高行为转变较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糖控制情况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FBG, 2hPBG, HbA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FBG,2hPBG, HbAl c测得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行为的比较

实验组35例糖尿病患者经过干预后自我管理行为得分为(30.49 ± 4.56)分。其中水平良好(得分指标≧80%) 9例,占25.3%;水平中等(得分指标40%-80%) 18例,占51.4%;水平差(得分指标≦40%) 8例,占22.8%。对照组35例糖尿病患者干预后的自我管理行为得分为(27.23 ± 2.78)分其中水平良好(得分指俪≧80%) 4例,占11.4%;水平中等(得分指标40%-80%) 15例,占42.9%;水平澎得分指柄茱墓40%) 16例,占45.7%。相较于对照组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对自身的管理行为有所提高见表40

 

3 讨论

篇3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2.075

Abstract The current mental health status is an important standard to measure the talent, mental health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study and life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but also related to the overall quality of China's talent team.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the mod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ay attention to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humanistic care, to implement the party's educational policy and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talents.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quality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makes the research on the theory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ims to build the well-off society and realiz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talents.

Keywords colleg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ode; theoretical research

1概述

1.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概念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为帮助高校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方面的问题,结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综合教育学、心理学和其它相关学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心理疏导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和心理机能。①这充分展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方法和目标,是一种科学化的提法。

1.2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简介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预期目标,是一种实用性和操作性极强的模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架起了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标志着心理健康教育从经验化转向专业化,从无序化转向有序化。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结合多年的实践和国外的研究经验,将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归纳总结出心理学模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爱心模式和医学模式等几大类,这些模式都具有各自的优势,但也存在局限性,所以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理论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目标是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培养高校学生健全的人格,帮助大学生消除不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分为心理健康、心理亚健康和心理疾病三个层次,②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分为发展性目标、预防性目标和矫治性目标,发展性目标针对所有学生开发心理潜能,使学生获得最优化的发展。预防性目标是针对心理亚健康的学生制定的,这部分学生虽然没有心理病态,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心理困扰,严重影响学习和日常生活,所以要帮助他们调节情绪,完善认知,预防心理疾病。矫治性目标针对群体为出现心理疾病的学生,为他们提供帮助,克服心理障碍。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推广价值

第一,在一些相对落后的偏远地区很难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达地区的教学和管理都比较先进,具有齐全的硬件和软件设施,这是实施高校心理健康模式的前提条件,但是一些欠发达的地区,没有这些先进的教学和管理作保障,导致这种模式很难推广。第二,我国的各个高校之间的教学条件具有较大的差异,但是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经验构建属于自己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致使这种模式缺乏推广价值,所以目前这种缺乏推广空间和推广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我国面临的一大问题。

2.2 理论研究薄弱

首先,从国内到国外的理论研究可以发现,③目前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定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程序,各个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不同的解释,不知道如何应对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其次,缺乏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缺乏操作性,往往只是对理论进行架构,泛泛而谈,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

2.3 整合概念模糊

我国已经开始进行整合,但仅仅只是整合部分要素,还没有实现整体整合。整合既是对各种教育模式的整合,又是对各个模式的实施路径进行整合。目前我国对心理健康教育整合还没有清晰的概念,缺乏明确的整合标准和整合途径,整合的要素也互不相同。

2.4 本土化研究浅显

我国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借鉴国外的教育模式、经验、理论和方法。但这些经验理论并不完全适合我国的国情,例如,西方的学生一般具有独立的个性,他们崇尚自由,所以西方的心理健康工作者一般不对来访者进行心理指导,不对他们的心理思想进行任何评判。④但中国的学生则不同于西方学生,中国的学生从小就崇尚权威,非常依赖心理咨询师的指导性意见,如果中国的心理咨询师也尊重来访者的个性和自由,他们的专业能力将受到质疑。当心理出现问题时,西方学生会倾向于求助心理医生,但中国的学生会去求助亲人和朋友,这是因为西方国家绝对尊重别人的隐私权,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则是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所以我国一定要结合自身国情特点进行理论研究,研究出一套属于我们本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

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实践

3.1 加强理论基础研究

面对当前我国薄弱的理论基础,必须加强理论基础研究。在实践过程中,使高校师生和办公室管理人员都积极参与到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的工作中,吸收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其他学科,通过各方的共同配合,加强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研究。

3.2 开展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由于资金、建校历史和国家扶持力度等不同,我国各个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够发现这些差异的具体内容,才能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提供依据。但是仅仅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调查学生的家庭和教育等其它背景,所以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调查研究,增强这种模式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提供更全面可靠的依据。

3.3 深入整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充分利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整合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使学生在具有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这是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加强的工作内容。目前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相对比较分散,⑤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缺乏普遍性,这不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发展。所以必须进行整合,明确整合概念和整合目标,制定出一套规范、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这是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国际的发展大形势。

3.4 重视理论本土化研究

我国是文明古国,具有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我国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结合我国的传统文化特点,一定能够研究出最适合我们自身国情发展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于西方的经验,我们只能有选择性地加以借b,必须以我国自身的本土教育为主,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大力进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本土化探索,研究出我们自己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理论。

4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注意问题

4.1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者政教育

促进高校学生成长,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目的,但是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心理障碍和道德品质往往容易混合,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⑥无论是在工作形式、内容,还是方法上都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矫正,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潜能,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思想道德教育则侧重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进行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人生信仰和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是可以互相融合的,将思想政治教育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针对性。⑦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

4.2 调适性教育与发展性教育

前文介绍过调适性心理健康教育针对的群体是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主体是所有学生。我国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发展性教育为主,调适性教育为次,⑧强调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采取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帮助学生健全人格,提高心理素质。

4.3 课堂教育与生活教育

为了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使学生系统且完整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会进行课堂教育,但高校学生的心理活动与日常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课堂化,也要生活化,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增强教学效果。

5 总结

总而言之,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在仔细分析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加强理论基础研究、开展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深入整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理论本土化研究,注重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国家储备全面的高素质人才。

注释

① 周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和策略[J].青春岁月,2013(14):240-241.

② 黄建春.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湖南社会科学,2014(4):247-250.

③ 梁日宁,郑文清,杨泽楷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以学生管理的视角[J].时代教育,2015(7):45-45,47.

④ 邵昌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28(10):53-55.

⑤ 刘珊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6):205-206.

篇4

我们现今的教育模式和架构,都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以下简称“心育”)归到德育(思想政治教育)范畴,而且把心育的教学内容穿德育的课程之内,由此导致许多人,包括教育界内部的不少人,都以为心育是德育的一个分支。其实,这样一种体制安排,只是因为德育与心育关系极其密切,而且心育尚处于初创起步阶段,体制安排、教材设置不到位,对专门人才又比较匮乏的现实情况下,将心育教育“挂靠”到德育身上也只是权宜之计。事实上,心育与德育原本不存在隶属关系,而且心育的重要性不亚于德育。

一、心育与德育的特性

1.目标不同决定了教学任务不同

心育的目标是:学生的人格健全、心理素质达到良好的状态,实现学习、生活和个体发展的高质量。而德育的目标则是:学生的道德水平达到一定的标准,能够自觉承担各种按照社会伦理准则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为了达到不同的目标,心育的任务是对学生传授心理卫生知识和技能,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干预。而德育的任务则是:用先进思想影响学生,用道德规范教育学生,用模范人物的高尚品德、行为感染学生,简言之就是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2.教育的内容不同

心育的内容是关于心理卫生、心理素质的知识和相关训练;德育的内容是先进思想、道德规范的相关活动。

3.工作的重点对象不同

心育的重点对象是心理不够健康的群体;德育的重点对象是思想道德方面存在明显问题的群体。

4.是理论基础方式方法不同

心育的理论基础是心理科学;德育的理论基础是伦理学和教育科学。心育运用的是心理学的方式方法,不能也不必进行价值判断;而德育不但不能避开价值判断,而且要以价值判断作为基础、方向和核心。

由此可见,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是决不能把心育与德育混为一谈的。

二、德育要具有针对性,离不开心育的支持

当前,我们所在地区的学校,尚没有一个正规化的架构,师资薄弱的学校,心育与德育工作同时存在着不够科学、效率较低的问题,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心理缺乏科学的把握,基本上都是教育者根据自己的个人经验、固有的思维模式,想当然地实施教育,导致学校德育工作陷入了经验主义的泥潭。而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正是实施德育的障碍,反之则是实施德育的有利条件。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一个心理健康水平低的人,他的心理防卫机制是很敏感、很牢固的,这就导致他对别人的信任度低、对别人的建议和帮助很自然地采取抗拒态度。而一个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人,则更容易感受和接受别人的善意,更容易沟通,更容易合作。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心育工作对于德育是相当有价值的。所以,心育工作对于德育工作提高针对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心育和德育需要科学合理的整合

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来源于精神分析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等理论和方法。特别是社会心理学的态度转变理论,对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离开个体心理特点谈德育或离开社会规则谈心理健康都是片面的。二者整合的目的在于实现“教育关心人”。

篇5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1-0020-01

健康教育是临床护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护士通过正确详细的健康教育指导, 可改变患者的健康行为, 掌握维护身心健康的方法, 达到预防疾病、 减轻痛苦、 促进康复的目的。我科自2004年12月始开展细化健康教育方法的工作至今,众多患者反馈良好, 现介绍如下。

1方法

1.1掌握交往艺术:健康教育是通过沟通实现的, 成功的沟通有赖交往的艺术。 我科的患者以癌症患者居多, 大部分来自农村, 患者的焦虑、抑郁及心理压力程度均会影响接受健康教育的成败与准确度。 欲使患者能掌握正确的相关健康知识, 护士必须掌握如下原则:

1.1.1三A原则:护士应充分接受(acept)患者、重视(attention)患者、 尤其要经常赞美(appraise)患者。 我科护士高度发扬人道主义, 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关心体贴患者, 一视同仁; 重视第一位患者的病情与自我感受; 善于发现患者的优点、 长处, 多赞美、 多鼓励, 让其拥有愉悦的心理状态, 在赞美声中完成治疗全程。

1.1.2首轮效应:即患者对护士的初次印象。此效应在交往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患者可通过与之接触的第一位护士的问候语、 仪表、 表情、 眼神、 行为、 思想等产生初次印象。 教育中,应有合适的尊称、 热情的语调、 轻缓的语速、 得体的仪表、 亲善的表情、 温和的眼神、 关切的行为、 专业理论严谨的思想与患者悉心交流, 使患者住得安心, 舒心, 战胜疾病有信心。

1.1.3具有真诚的态度和适当移情:移情是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间情绪、情感相互交流的一种替代性体验。在护患活动的过程中,护士应以真诚的态度对待患者,善于设身于患者的位置,体验患者的感受,理解患者的情感和行为,并适时让患者知晓,使患者感受到被理解,感受到温暖和得到支持,从而更加信任护士,愿意接受护士的帮助。

1.2扎实理论基础:理论是实践的基础。 护士要成为一个称职的教育者, 其自身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是必不可少的。 鼓励护士利用业余时间参加成人高考、 自学考试, 提高专业理论水平; 外培外送, 汲取最新护理理论; 同时将理论学习范围延伸到更广泛的领域中, 如社会学、 预防医学、 心理学、 教育学, 这些理念均可作为临床护理健康教育的强有力后盾。

1.3健康教育资料规范化: 将科内常见病种集中整理, 规范单病种疾病的健康教育内容, 利用计算机系统, 建立专属文件夹,汇总资料, 用winword文字处理软件, 选取适合老年人的二号字体, 编缉病因、 诱因、 用药常识、 饮食、 行为指导、 科室联系电话,打印为宣传单形式, 装订成册, 供医务人员查询。 患者入院后,由管床护士发放相关疾病的宣传单, 逐一讲解。

1.4管床护士全权负责: 患者入院当天即健全个人资料, 尤其注意其学历、 工作环境、 嗜好、 家庭成员等, 以充分了解患者, 以贴近患者的方式与其沟通; 在院期间, 除发放宣教单外, 还将健康教育融入到各项护理操作中, 牢牢抓住与患者交往时的每一分钟, 进行讲授, 如为正在输液的患者更换吸氧鼻塞时, 便可讲授药物的药效, 不良反应等; 出院后, 及时电话或上门回访患者, 并对在院期间所授的知识适当提问, 以加强患者记忆, 确保健康教育质量。

2讨论

2.1临床护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临床健康教育是一种解决患者现有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 增强整体护理效果, 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有效手段, 是医院向患者及有关人群全面服务、 扩大医院社会功能的重要内容。 护士通过正确的理论讲解, 改变了以往护士就是“ 打针发药、 高级保姆” 的错误认识, 取而代之的是“ 高素质的21世纪护理人才”, 无形中提高了护士地位。 通过接受系统地、 耐心的讲授, 患者获取了自我保健知识, 增强了自我护理能力, 改善了预后, 减少了再入院率, 也对医院产生了高度信任感。 通过言语交谈、 心理接触做基础, 使医患矛盾和误解在熟稔、 轻松的氛围下沟通, 也可降低医患纠纷发生率, 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

2.2临床讲授需注意的问题: 健康教育不仅是护理工作而且是整个医院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未来医院中有无卓有成效的健康教育系统, 将成为衡量医院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志。 因此,护士须对讲授时可能发生的不利情况详细分析, 有预见性, 胸有成竹, 临场不乱。

2.2.1注意讲授的时机及知识量: 在合适的时机进行合适的讲解, 切不可将正在熟睡中的患者叫醒, 也不可在患者将要入睡前进行, 更不可在患者疾病发作时。 每次讲解应抓住患者最想

了解的最重要的部分, 内容不可过多, 分次进行, 以免遗忘或患者疲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