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订阅热线:400-838-9662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乡村振兴公益宣传

乡村振兴公益宣传范文

发布时间:2024-04-04 11:05:47

乡村振兴公益宣传

篇1

12月24日上午,县供销社组织召开干部职工会,原文传达学习第四季度乡村振兴现场会精神和书记在乡镇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精神。会上,全体干部认真学习,结合学习内容和自身工作实际,围绕会议精神,深入开展讨论,谈认识、谈打算、谈建议。大家纷纷表示,将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县委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发挥供销社为农服务的独特优势,继续发扬超常攻坚精神,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供销力量。同时,结合供销工作实际,按照和总理对供销社工作的指示批示要求,持续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实施供销合作社培育壮大工程,争创全国百强县级供销社,将供销合作组织打造成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综合平台。

二、扩大宣传,营造氛围

篇2

(一)乡村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方位的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总体战略的关键一环,是乡村振兴之魂,起着精神保障和价值引领的作用。一方面,乡村文化建设能够有效地促进乡风文明,优化乡村文化生态,消解农民的精神贫困。在精准扶贫的政策推动下,即便广大贫困农村地区实现了经济上的脱贫,但精神上的贫困只能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切入点来消解。另一方面,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能够优化乡村单一的产业结构,利用乡村特色农耕文化、非遗文化传承等优秀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改变乡村传统以养殖、种植经济为支柱产业的发展模式,注重发展文旅融合的第三产业,通过“互联网+文化+产业”模式,能够将广大乡村地区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

(二)乡村文化建设为文化自信提供精神引领

城乡二元结构的客观存在,导致了强势城市文化与弱势乡村文化的“文化势差”,乡村文化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与城市文化的差距越来越大。乡村文化建设能够促进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城乡融合发展的未来趋势中留存文脉,得以传承和弘扬。首先,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能够聚集多元的文化参与主体,留住新鲜血液,让更多青年人才投入到乡村的建设发展过程中,认识到乡村文化的优势,在乡村物质和文化建设中,培育文化自信。其次,大力推进乡村文化建设,能够实现文化软实力向物质硬实力转变。结合地方资源特色,因地制宜建设乡村文化阵地,兴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发展文化产业,从而夯实乡村文化振兴的经济基础,能够实现文化惠民,实际的激发村民文化自觉,由文化自觉达成文化自信。

二、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主体困境: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队伍缺失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在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下,大多数村民涌入城市谋求发展,这直接导致了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缺失。一方面,乡村社会空心化严重。生长于农村的青壮年群体选择进城务工,逐渐向城市迁移,为村庄考量的公共意识有所下降。此外,受过高等教育的优秀人才不愿意回农村,倾向于留在城市生活、学习,加剧了乡村社会空巢化、空心化的趋势。乡村留守的妇幼、老弱群体因为受自身的教育程度、年龄、能力、价值观念等影响,难以担当乡村文化振兴的大任,这造成了乡村文化自我建设的主体缺失。另一方面,乡村文化建设的人才缺口较大。难以逆转的人口外流趋势不仅造成了人口结构的空心化,更造成了乡村精神文化的空心化,随之大量人才资源流向城市,导致乡村地区人才供应短缺,传统乡村文化、非遗传承队伍后继乏人,传统乡村文化的传承面临着断层的困境。

(二)载体困境:乡村文化建设的承载资源退化

乡村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需要通过各种文化载体来具象化。乡村文化建设的载体普遍存在利用率低、建设失衡、缺乏乡土特色等问题。首先,在乡村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层面,乡村建设重经济、轻文化的价值取向,极大的忽视了乡村地区农民群众的文化需要。乡村文化基础设施、乡村文化活动场所也存在着场所设施陈旧、管理缺失和利用率低等问题,许多公共文化设施成为摆设。另外,村民们对承载乡村传统文化的文物古迹保护意识淡薄,而且对民间技艺的传承重视程度不够,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乡村文化的物质承载资源。其次,在乡村文化建设的意识载体层面,表现在村民对文化建设重视不足,重经济而轻文化,乡村文化发展欠缺活力,且由于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构成的冲击,物质上的差距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文化上的认同,村民普遍缺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三)价值困境:传统乡村文化的主流价值观念弱化

城市文化、市场经济趋利的价值导向、经济理性对乡村社会的强势介入,导致乡村文化的主流价值观念在交流碰撞中处于弱势地位。首先,随着大众媒体在乡村社会的普及,外来文化和城市文化给乡村传统价值观念带来一定冲击,造成村民普遍出现价值困惑和信仰迷失。一是价值观念泛化,传统优秀美德、乡规民约受到个人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蚀,一些地方普遍出现诚信缺失、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现象。二是价值取向功利化,受到市场经济趋利导向的影响,村民出现片面追求物质功利主义思想和工具化价值思想,对原有的乡村文化价值观念产生怀疑,理想信念模糊和信仰迷失。其次,村民缺乏乡村文化自信。乡村教育引导学生以“走出农村”为学习目标,学校教育日常给学生灌输的城市价值取向,造成乡村学生对城市生活更加向往而对乡村文化更加漠视的价值逆差。

三、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路径

(一)主体培育: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多元主体的参与

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是“人”,加强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参与,鼓励农民、乡贤、它社会力量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之中,凝聚不同主体的作用,搭建多元主体参与文化建设的格局,形成乡村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首先,基层政府和机关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财政扶持,完善相关政策,发展文化产业与乡村支柱产业融合的新型产业,在乡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吸引农民返乡就业。此外,要完善用人机制,借助“选调生“、”三支一扶“等国家政策吸引人才回流,补充乡村文化建设的人才缺口。其次,发挥乡贤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乡贤是乡村文化振兴的精英力量,是教化乡民、反哺桑梓、泽被故土的有效载体,能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应发挥乡贤的强大号召力和凝聚力带领村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动力。最后,鼓励其它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社会各界都应该支持乡村公共文化的建设,建立乡村公共文化发展结对帮扶机制,加强城乡互动,形成以城带乡、以强扶弱的局面。鼓励高校、企业、社会参与到乡村建设之中,引进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智力、文化资源,对接学生课外社会实践、科研等活动,将先进文化观念、教育理念引入乡村之中,促进乡村文化建设人才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守正创新:坚持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并举

篇3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强调“全国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 [①]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1]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因此,实现乡村基层治理法治化是我们党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为解决“三农”这个全党工作重中之重问题提出的新擘画,不仅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从全局性、战略性的高度认真研究并切实推进乡村基层治理法治化。

一、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

乡村治理法治化是指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前提下,按照法律来治理基层事务,即将乡村基层的经济、文化等一切活动及公民的所有行为都纳入法治化、规范化的轨道,运用法治方式来管理基层事物。[2]乡村振兴战略是事关农业、农村和农民长远发展的根本性战略,涉及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在 2018 年两会期间,习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径是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因此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就要贯彻落实好乡村振兴战略,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来实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的振兴,实现农村的有效治理。

二、当前农村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基层干部依法办事能力不足

目前农村村社干部群体中依法行政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少数基层干部盲目追求领导做派,以言代法、以权压法、法随言出,刻意树立个人威信,结果造成与群众关系疏远。二是村干部对依法治村重视不够,由于思想观念、思维习惯僵化,少数村干部法律知识缺失,部分干部工作方法、工作作风仍停留于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民主法治意识不强,依法办事、管理农村事务的能力较差,导致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群众意见较大。三是部分“村两委”内部工作标准和议事程序不健全,给村干部违纪违法、胆大妄为留下空间,导致基层村干部腐败时有发生,造成群众对基层组织和村干部不信任,村民参与村民大会、院坝会的

积极性较低。

(二)农村社会环境中法律公信力较低

目前在农村基层中普遍存在公信力不足的情况。部分群众对政府的过度依赖,当有问题产生、个人利益得不到解决和维护时,很大一部分群众信“访”不信“法”,认为法律服务、司法手段门槛高,成本大,负担不起,开始责怪政府或基层组织,习惯于依赖政府通过信访等行政手段解决问题。同时受传统熟人社会的影响,农村的法律环境不容乐观,如现阶段在国家大力倡导和实行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户与农业企业主之间签订合同,往往由于农民的合同意识和法律素养缺乏,导致农户擅自毁约的情况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土地的顺利流转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与此同时,在农村基层普遍设有司法所、综治办,村有治保委员会和治安联防大队等农村法治建设和宣传机构,但相关机构的职能作用发挥不充分,服务群众的主动性和意识不足。农村部分司法行政执法人员执法不文明、不规范、不

严格等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发生群众抗拒执法的情况。

(三)农村基层法律制度有待完善

现有农村相关法律法规原则性强,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不足,条文较为粗疏,规定过于原则和笼统,地方性法规的地方特色不突出,难以充分发挥指导效果。特别是当前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建设进程中,涉及农村投融资体制、土地使用、产业调整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还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同时,在法律不完善的领域缺乏有效的乡规民约、村规民约对干部和群众行为进行约束,使基层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大打折扣。

(四)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宣传不到位

现阶段普遍存在农村社会法治宣传教育滞后。一是部分农民的法律意识淡薄,对法律知之甚少,甚至胡搅蛮缠,以身试法,导致纠纷和恶性案件发生。二是基层法制宣传不完善。农村法制宣传过程中过于强调村民知法、守法,而忽略了村民学法、用法,致使群众学法用法积极性和自觉性不够,缺乏用法律知识依法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自觉性。三是农村基层法律服务有待提高。农村基层的律师、公证人员、司法鉴定人员等相关执业人员的服务意识不强,发展不平衡,创新性不够,存在对法律当事人敷衍塞责、应付了事等现象。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法治化面临的新问题

随着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改革开放 40 年来的农村社会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不仅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所要求的治理有效,建立德治、自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带来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一)农民法治观念和民生意识不断增强,但法治方式的运用仍然欠缺

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在农村社会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农民的法治观念和民主意识不断增强,农民逐步摆脱小农意识,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权利观念、秩序观念、自由平等观念、民主观念不断得到强化,这不仅是基层法治可喜的成果,更是基层法治深厚基础。但农民运用法治方式解决处理问题,依然有较大欠缺,人们习惯于“信访不信法”“找政府不找市场”,习惯“拉关系、讲人情、谈势力”等。

(二)现代社会治理工作格局基本形成,但主体缺位现象依然突出

在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和乡村振兴过程中,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地方不断深化治理实践,特别是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现在农村社会的治理工作格局已经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乡村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体现了应有的制度优势,有力激发了不同社会主体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与活力。乡村治理的真空地带逐步形成了“动感地带、生命地带”。尽管如此,乡村治理中主体缺位的现象依然突出,成为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究其原因不仅有基层党组织的虚化、弱化、边缘化的“三化”问题。也有乡村自治组织、行业组织发育不全,功能不全的问题,还有外部组织管控影响不到位的问题,导致农村社会面临的农村党组织与党员分离,村委会与村民分离,土地发包方与承包方分离等问题难以根除。

(三)乡村治理的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健全,但立法不完善的问题一时难以解决

基层法治建设经过长期的努力,在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村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行政法规及法律制度共同构建了一个相对完善的乡村治理规范体系,为乡村治理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依据,有力推进了乡村治理法治化的进程。[3]但不容否认的是,在农村社会治理方面对照法治的要求,我们在立法上的欠缺还是十分明显的。立法冲突现象比较突出,上位法和下位法,或者不同部门法相互抵触、相互矛盾,造成法律适用的困惑;一些立法听取群众意见不够,过多地体现了部门和地方利益,造成群众有意见,甚至不满。

(四)农村社会结构调整深化,公共服务差异化、均衡化要求难以满足

随着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重视不断加强,农村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使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表现在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农村普遍出现了“空巢”“留守”“外出”现象,另一方面,撤区并乡和村组合并后,农村新居民组织和新社区出现引起了社会结构调整,引起了利益调整,农村矛盾日益复杂,对乡村治理提出了新要求,农村公共服务因人因地因时而异,服务越来越难,而农村公共服务资源本来就相对有限,更多的集中在村(社区)级行政中心周围,所以围绕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打造乡村治理科学机制,提高治理能力水平,就显得格外迫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治理是关键。我们要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治理有效和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要求,不断探索推进乡村治理的新途径,从而实现乡村治理的法治化。

(五)农村信息化趋势日益明显,社会管控难度日益加大

互联网的发展深刻影响和改变了农村社会,电视、电脑、手机、互联网在农村已经普及,不再是奢侈品,一网一世界,一指一价值。新媒体时代来临,信息传播使人们的思想更加复杂多变,价值选择更加困难。因此,在新媒体时代如何管控好信息是当今农村社会治理的一道新的难题。

四、乡村振兴过程中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的新探索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乡村治理。我们要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治理有效和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要求,不断探索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的新途径。

(一)着眼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不断健全乡村治理的制度规范体系

法律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良法才能善治。针对当前农村治理中出现的立法问题,我们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推进治理制度规范体系建设。[4]一方面要运用科学方法,力求完善质量不高、总量不足,不适应农村新形势新变化的制度规范。另一方面突出地方特色,要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作用。村规民约是乡村约定俗成,相守坚持的规范,更多地体现了德治和自治的内在要求。因此,在推进乡村基层法治化过程中要广泛发扬基层民主,听取群众意见,聚纳民众智慧,完善村民自治,突出地方特色,遵循立法规律,不断健全完善村规民约,使之同国家立法相互配套,相互衔接,形成一个结构完备,内容完整的治理法规制度体系。

(二)着眼于激发活力,不断健全乡村治理法治化的组织体系

一个法治的社会应该是一个主体地位平等且充满活力的社会,乡村基层治理法治化必须有效激发社会各类主体的活力,充分发挥其作用。首先,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关键作用,要围绕依法治国的总要求,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把党组织资源转化为乡村治理的法治资源。其次,要推进基层自治和民主协商,扩大公众参与,充分发挥农村各自治组织各社会团体和各行业协会在治理中主体作用。再次,要强化农村基层法治机构和队伍的专门作用,建立以基层法庭、公安派出所、人民调解委员会、司法所为骨干的法治网络,挑起农村法治的大梁。

(三)着眼重心下移,不断健全乡村治理法治化的工作机制

乡村治理法治化的基础在基层,重点在基层。围绕乡村治理法治化,我们要把问题消化在基层,把纠纷调处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我们要重点开展送人才下乡、送政策下乡和普法下乡活动,推动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公共服务下基层,把源头管理、动态管理和应急处理结合起来,健全完善基层决策机制、风险评估机制、民意吸纳评估机制、公众利益表达机制、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及时妥善有效合法解决农村社会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和显性矛盾,牢牢掌握基层治理法治的主动权。

(四)着眼于约束权力,不断提高乡村治理法治化的能力和水平

乡村基层治理法治化对干部群众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是实现乡村治理法治化的关键所在。首先要在树立法律权威和法律信仰上下功夫。法律只有被信仰才能有力量,乡村治理的基本方式是法治,党员干部要认真学法、用法,树立法律权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矛盾问题;其次要在公正执法上下功夫。执法公正最能体现法治,老百姓也最为关心。处理农村发展中的问题就一定要规范执法行为,让老百姓从每一件事情处理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五)着眼于以民为本,不断创新乡村治理的法治模式

面对农村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新情况,农村社会治理必须加强法治模式创新。乡村治理法治化要顺应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关注农民对美丽乡村、平安乡村、法治乡村、幸福乡村建设的诉求,通过网格管理,一站服务等,运用互联网 +模式,探索乡村治理法治化的科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勇华.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与村民自治制度的内洽性研究[J].东南学术,2012(2):68-79.

[2]钟涨宝,狄金华.社会转型与农村社会治理机制创新[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0-12.

篇4

一、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意义

自高职院校创办以来,每年暑期广大高职学生深入农村,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在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文明提升、乡村环境保护、乡村医疗服务、乡村扶贫和乡村治理等方面收到了显著成效。

(一)有效弥补乡村振兴人才短板,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乡村振兴,人才是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而现实的情况是由于乡村发展不充分,工作条件、事业前景和生活环境等不如城市,大量青壮年选择进城,只留下老人、妇女和儿童,有的村庄甚至出现空心村和人才“饥荒”。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是治本之道,却非一日之计,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过程,而乡村振兴工作放不得、等不得,急需各类现代人才。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可以在较大程度上缓解乡村振兴人才矛盾,弥补人才短板,既可以集中解决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如技术支持、发展规划和调查研究等;也可以长期结对挂职,解决持久性的问题,如乡风引领、生态建设等。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具有无可比拟的成本优势,社会实践提供的免费服务能有效解决乡村振兴中引进人才资金短缺的问题。

(二)有助于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发展,促进实践活动增质提效

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由于认知高度和现实条件的限制,实践活动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方面,在认知上仅局限于对高职学生社会责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少有从政治高度和战略层面来对待。另一方面,部分高校执行不到位,认为这只是学校团委等部门的活动,社会实践往往停留在口头,流于形式,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长效机制不足。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为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一是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未来发展“七大战略”之一,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有了更高级别的政策保障。二是按照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动城乡一体发展,为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提供了广阔空间。三是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任务分三步走,为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指明了方向。

(三)有利于强化高职院校与地方合作,实现校地双赢

校地合作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必然选择,通过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活动,将使二者无缝对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全面融合的良性互动关系。一方面,发挥高职院校智力资源优势,通过高职学生社会实践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生态优美和治理有效。另一方面,通过高职学生的服务活动,深入了解乡村振兴中对人才的真实需求,及时优化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办学质量。

二、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既是乡村自身的全面振兴,又是促进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引擎,更是实现城乡一体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不可能面面俱到,应主要以下述四方面为重点展开服务。

(一)助推乡村产业兴旺,实现村民生活富裕

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其中乡村产业振兴是关键环节。乡村产业振兴既要做强现代农业这个主导产业,又要结合自身禀赋做出特色产业,更要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工具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协助发展乡村产业具有难得的比较优势。1.高职学生利用一技之长,解决农民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现阶段,我国农业主要还是小农生产,短期内不可能实现规模化大面积生产,广大农民的各类生产技术仍然紧缺,急需高技术人员帮扶。例如,农业类专业学生可以在种植业和养殖业上进行一对一帮扶,解决新品种引进、病虫害防治和土地保养等现实问题;旅游类专业学生可以在发展农家乐、农村休闲游等方面为农民提供开发、规划和管理等指导;食品类专业学生可在农产品深加工、绿色有机农产品培育等方面为农民出谋划策。2.高职学生利用技术和人脉优势,解决农村产品销售不畅的问题。目前,有些地方以农民合作社或公司加农户的销售模式初见成效,但大部分农民还是自产自销,而且这恰恰是乡村振兴中最需要帮扶的弱势群体。高职学生不但可以利用互联网等知识帮助农民搭建网上销售平台,扩大销售范围,而且可以联系城乡,实现种植户和消费者的无缝对接,以解决种者卖不出、吃者买不到放心果的问题。一个学生可能解决的销量不大,但高职学生人数多,大家共同努力,便可以为农民打开广阔的市场。3.高职学生利用信息优势,解决农民发展产业的盲目跟风问题。近些年,时常出现什么好卖种什么,什么好赚干什么,一哄而上,等干成了,却发现产品雷同而严重过剩,根本卖不出去。高职学生可以和农民一道全面分析产业特点和本地优势,打造出独具地方特色的个性化产品,尝试一村一品,而不是一味跟风,从而实现产业的良性发展。4.高职学生可以借助高校的人才技术资源和学校教学设施,组织培训现代职业农民。高职学校天生具有地方性特点,本来就和当地有着千丝万缕的合作关系,高职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更能发现农民的真实需要,既可以到农村去培训农民,也可以请农民来学校集中培训,帮助农民真正做到“懂技术、会生产、善经营”。此外,高职学生社会实践在提供免费服务的同时,还可以为乡村产业发展拉来各种社会团体和企业的赞助,为乡村产业发展添砖加瓦。

(二)推进乡村生态宜居,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提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而由于村民生态意识淡薄、生态制度执行不力,导致当前乡村生产生活中还存在大量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违背的现象。高职学生可充分发挥自己的生态文明理念和掌握的生态环境知识,通过与村民面对面的交流,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到实处。一是宣传正面典型,通过发放资料和PPT集中展示,向村民介绍环境保护的成功案例,如浙江安吉、磐安、仙居等地如何把绿水青山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二是发挥高职学生设计、规划、园林等专业特长,帮助村民如何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做好村庄建设整体规划,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村落。三是根据乡村历史或地域特色,挖掘生态资源,帮助引进创业资金,创建生态旅游、生态食品、生态药物等生态产业。四是以身作则,以高职学生自身的文明卫生习惯引领村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改变乡村乱扔乱排的脏、乱、差现象。

(三)引领乡风文明,提高乡村精神文明水平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之魂,是让乡风文明、乡村永葆魅力的核心所在。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引领乡风文明,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农村新风尚,以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例如,组建文艺小分队,以文艺汇演的形式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既有效解读了十九大精神,又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二是坚持送教下乡,一方面利用寒暑假集中辅导留守儿童学业;另一方面发动同学捐书,创建乡村爱心书屋,从根本上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三是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各类移风易俗、传承优秀家风家训、弘扬新风等主题实践活动。四是积极培育村民身边的好榜样,如乡村产业发展领头人、村务管理好干部、环境卫生模范户、德高行正文明户等,用他们的高尚品德和模范行为引领和带动群众。五是身体力行,热情投入到为村民服务的工作中,如访贫问苦、深入基层,不计名利、不计报酬,用自己的辛劳换来村民的快乐,以自己的无私奉献引领乡村文明的发展。

(四)提升乡村管理水平,实现乡村治理有效

乡村振兴战略要以有效的乡村治理为保证。当下,乡村治理面临多重挑战,如乡村群众诉求多元化客观上增加了治理难度,乡村人才流失导致村干部选拔困难,外来负面信息冲击和弱化乡村德治基础,少数村“两委”成员腐败影响了村民对组织的信任度等。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可以在诸多方面提升乡村治理的有效性。一是针对当前部分村干部思想观念落后、法制意识淡薄等制约乡村振兴的不利因素,高职学生可以思想理念先进、法制意识较强、思路开阔、整体文化素质高等有利因素来增强村干部不断学习的紧迫感,推动村干部整体素质的提升。二是帮助村组织找准问题、精准发力。例如,协助村“两委”建章立制,规范办事流程,拟订村级发展规划,开展现代行政管理培训,完善档案管理制度等。三是帮助乡村构建德治、法治、自治“三治”融合体系,当下很多村“两委”干部都有自己的事业,往往难以时时顾及村务管理。高职学生可以通过牵线搭桥,帮助建立村老年协会、乡贤参事会、百姓议事会等,以弥补村常规管理的不足,形成“大事合力干、事事有人管、是非大家判”的新型乡村治理格局。四是根据专业特长,采取挂职方式来兼任远程电教管理员、村级会务规范辅导员、电子档案管理员等,全面提升村级事务管理效益。

三、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社会实践活动,参与人数多,活动范围广,指导难度大。为保证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开展,必须建立相应的社会实践保障机制。

(一)建立校内、外领导管理机制,保证服务实效

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一般由学校学工部或团委牵头组织,由于学校学工部或团委的地位和影响力,往往造成“上有组织下无实体,上中下脱节”的弊端。为了使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取得实效,学校应主动联系地方党政机构、企事业单位,并获得他们的大力支持,建立校内、外领导管理机制,形成合力,保证实践活动顺利开展。校内组建由学校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思想政治教学部、教务处、团委、学工部、宣传部、财务处、后勤处、二级学院等部门各负其责,共同落实具体的社会实践工作。校外依托地方政府,特别是地方共青团组织,成立校地大学生服务乡村战略社会实践的协调机构,由地方和高职院校共同组建,全面组织协调社会实践各项工作。

(二)建立校地互通机制,实现多方共赢

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应当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和地方的优势,建立校地互通机制,实现双方互利共赢、校地共同发展。学校要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争取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关心和支持高职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充分认识到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活动对推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支持高职学生开展服务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台州科技职业学院专门成立了“台州乡村振兴研究院”,2018年暑期利用“农信杯”首届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招标村立项的机会,主动与临海市尤溪镇政府沟通联系,开展乡村振兴高职学生社会服务系列考察活动,积极申报大赛项目。在此基础上,学校还要充分利用地方乡村广阔的资源,进一步与当地政府加强沟通合作,建立稳固的高职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把高职院校的人才优势充分发挥,以达到社会实践扶技和扶智层层推进,由短期的高职学生志愿者服务向长期合作共商共建共享转化。

(三)建立宣传引导机制,激发高职学生服务热情

篇5

要坚持以“多规合一”为引领,对全市农村进行深入调查,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按客观规律办事。在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群众发展意愿的同时,加强对村容村貌建设的管控,留住X特有的地域环境、历史人文特色和建筑风格,坚持保护、治理和建设“三位一体”,对村庄规划布局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完善总体和专项规划,实行分类指导,不搞大拆大建,不能千村一面,体现农村特色,将一张蓝图绘到底,建设好美丽新X。

每年选定一批条件较好的村开展规划建设管理的试验示范,不追求固定模式,注重从细节入手,因村制宜,突出特色,追求个性,彰显魅力,打造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多元化乡村,体现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建设一批山水人文特色的精品村,一片一片的推进,形成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片区。

(二)文化建设先行,在乡村文明上见行动。

要把文化建设充实到美丽乡村建设之中,深层次挖掘村庄文化元素,提升村庄的文化内涵;充分利用旧建筑、古民居、老祠堂等,搞好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注意挖掘文化资源,利用好村里现有的文化阵地,传承文化,宣传文化,传播正能量,提升乡风文明程度;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组织开展道德模范宣讲、家风家训征集、晒晒我们的好家风、家风故事会等活动,以好家风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宣传活动,坚持“除陋习”、“树新风”相结合,从整治丧葬陋习入手,从禁止“黄赌毒”着力,向优秀传统文化借力,强化道德教育作用,加强孝善教育、家风教育,推进农村文明诚信建设,推进乡村文明大行动,力促移风易俗、乡风文明。

(三)产业优化先行,在转型升级上花心思。

要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突出亮点,走特色发展之路,坚持以文化为魂、以水系为韵、以花卉为媒、以投资为要、创新为最,大力发展热带高效农业,使农业品牌成为“别人没有我有、别人有我大、别人大我好、别人好我精、别人精我极品、别人极品我唯一”。把产业培植当做美丽乡村发展的动力源,让X特色变为现实。

要抓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休闲养老、文化创意、文明公益等新型业态,并结合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全域旅游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形成全域化的旅游产品和业态,做好旅游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让休闲农场、观光农业、特色民宿等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让农村产业的发展愿望变成现实;按照服务小农户、提高小农户、富裕小农户的要求,加快构建扶持小农户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提高小农户生产经营能力,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改善小农户生产设施条件,拓宽小农户增收空间,促进传统小农户向现代小农户转变,使小农户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

要以脱贫攻坚为契机,抓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通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美丽经济,有效解决村美和民富的关系,逐渐引导美丽村庄变“输血”为“造血”,促进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四)人才建设先行,在智力支持上下功夫。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的参与。首先,优化发展环境。制定政策措施,提高待遇水平,解决后顾之忧,吸引各类人才到农村去。其次,大力培养乡土人才,通过制定一些务实、具体的政策措施,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引进大学生村官、在外就业的大学生、外出务工的人员、成功的本土企业家、退伍的老战士等回乡发展产业。第三,通过产业吸引人才,乡村振兴需要产业支持,好的产业有丰厚的利润,就会吸引资金进入,人才就会随着资金流动而进入。第四,乡村振兴帮扶,机关单位、院校主动介入,结帮扶对子,对乡村振兴开展针对性指导和帮扶。第五,激发内生动力。通过教育、培训、宣传、典型引导、边干边学等方式,帮助农民增强生产、经营、管理的本领,提升参与村级事务决策、协商、监督的能力和水平,让广大农民群众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篇6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社会发展进入新时期的战略性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涉及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离不开广大农民的参与和支持。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推进近一年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尚未充分调动起来,乡村振兴中还存在着“上热下冷”“干部干群众看”等现象,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不足。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建议

一是充分宣传发动。参考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宣传方式方法,下大力气,形成合力,通过标语展板、院坝会等方式营造乡村振兴浓厚氛围。

篇7

最近,我参加了《全省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专题培训》的学习,结合两年多的乡镇工作经历,经过深入思考,我认为,要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应该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富农是根本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目前,我国城乡差距主要体现在居民收入、教育资源、基础建设、医疗卫生、就业条件和政府公共投入等方面,其中,农村与城市经济水平差距是导致其他方面差距的最主要原因。所以,必须要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收入,使农民尽快富起来,才能真正做到推动城乡融合。

农村要振兴,除了国家的相关大政策和加大对农业的支持投入外,必须要做好产业振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只有产业兴旺,农村才能兴旺,农民才能富裕。

一是积极走规模化产业之路。各村要依据不同的自然环境、地势地貌,因地制宜,引进或改良适合本地栽植的农副产品,努力打造“连片式、集团式”的产业,扩大经济收入方式,补齐产业发展的短板,唱响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主旋律,形成优势特色产业体系,使农业成为一个具有无限生机的美好产业。二是要在提升产业结构、调整收益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我镇多以“村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明确合作社、村集体、农户在产业链、利益链中的占股分红,帮助农民稳定获得政策红利、劳动务工、入股分红等收益,充分激活农村资源要素,实现合作社创收、农户增收、村集体经济壮大的“多赢”局面。二、生态宜居是关键

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在统筹“三生”空间上精准发力,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城乡融合的润滑剂。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修民心路、民心桥,升级改造农村路网、电网、通讯网,实施农村安全饮水项目,修建农村排污管网等,让农村与城市具有同等的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

二是加大农村危旧房改造,确保农村人人住上安居房、放心房。对大量“一户多宅”和私自乱建浪费土地资源现象进行重点整治,对村庄住宅布局进行科学规划,彻底消除各种“空心房”“空心村”现象,加大人口居住密度,增强商贸繁荣的内动力。

三是在“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等方面打造,改善人居环境。全面推进街巷硬化,便利交通,方便群众出行。见缝插绿,打造环村闭合林带,实现出门见绿。各村高密度安照节能灯,实现人来灯亮的夜景。实行“厕所革命”、开展垃圾集中整治,推进村容村貌提升;打造健身小广场、小公园和文化书屋等,丰富群众休闲文化生活,提升群众幸福感,使乡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三、文化文明是内核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一思想落实在乡村振兴、城乡融合战略中,就是要重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独有的历史记忆和思想表达,充分发掘乡村传统文化的底蕴、精神和价值,并赋予其时代内涵。

一是依托生态环境优势,适度开发乡村休闲旅游业,打造“留得住乡情、记得住乡愁”的乡村生活,要做到美了乡村、富了百姓。旅游要持续发展,文化才是留住游客的根本。只有铸牢乡村文化这个“魂”,才能提振乡村的“精气神”。

篇8

一、基本情况

二、工作措施

(一)严格落实四清两改四严禁要求。根据镇工作部署和相关文件精神,村支两委召开会议,对创建宜居乡村工作作安排部署,实行包保网格责任制,将工作落实到人,确保每项工作落实到位,按时完成。

(二)开展创建宜居乡村工作。根据村民代表大会成立村民理事会和制定村规民约,并且开展乡村振兴文明示范户评选。各网格员入户走访加大宣传四清相关政策要求,发动广大村民群众自觉、主动实施,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清理村内沟塘、清理畜禽养殖粪便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清理室内屋外环境卫生。引导村民改变农村房屋装饰外貌,改变村民不良习惯。开展群众会议宣传严禁秸秆乱烧乱焚和严禁垃圾乱烧。排查私搭乱建和乱战耕地,建立台账,动态监测。

三、主要成效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村在乡村振兴、宜居乡村建设方面取了阶段性的成效,但是距市、县的要求仍有很大的差距,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环境卫生标准还不够高。根据当地民族习惯,环境卫生整治效果不明显。二是群众主体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通过加强宣传,大部分群众参与清洁乡村积极性有所提高,但是有部分群众卫生意识还不够强。三是乡村建设规划水平有待提高。我村规划建设相对滞后,民族文化特色不够突出。四是长效机制有待建立健全。由于我村的项目资金很少,土地资源少,产业发展规模不大,建设资金不足。宜居乡村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由于村基础设施落后,村集体经济落后,现有资金较难满足宜居乡村建设需求。目前建设成效不明显,距离美丽宜居乡村的目标仍需进一步加强。

五、下步工作

(一)是全力推进宜居乡村建设。把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当做一项政治任务抓紧抓好,根据政策文件,细化工作方案,压实每一项工作。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让村民关注宜居乡村建设,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引导村民群众主动投入到美丽乡村的建设中来,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主人翁”的作用。同时,认真总结好做法、好经验,形成长效管护机制,让更多村民从中受益。

(三)是加大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宜居乡村建设离不开产业发展。根据我村的实际情况,目前申报150亩生姜种植,150亩辣椒种植,300-500亩蜂糖李种植。

(四)创新乡村振兴工作思路,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一是继续完善领导干部包组包户,制订服务管理制度。二是建立健全驻村工作队激励办法和管理机制。三是加强和创新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继续完善保洁、监管等长效机制。四是继续深入群众开展宣传动员,充分释放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和创造力。五是大力组织资金保障,继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等资金筹备,有效发挥对口单位帮扶作用,引导社会力量积极投身乡村建设活动中。

篇9

一、引言

乡村振兴是党中央扶贫攻坚成果的延伸,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金融科技的发展为支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有效路径。2021年,人民银行衡水市中心支行(以下简称“人行衡水中支”)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引导辖区金融机构推进乡村金融科技布局,在支持普惠金融、精准助农和农业现代化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较好成效。

二、夯实金融科技根基,助推乡村振兴落地

人行衡水中支立足辖区“三农”工作实际,聚焦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充分依托和发挥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能力,积极构建金融科技支持乡村振兴的底层数字基础,为乡村振兴注入“金融活水”。

(一)统筹谋划,健全组织和协同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工作机制,成立由科技、货币信贷、支付结算等部门组成的联合工作专班,建立全市银行业“横向协作+纵向推动”的机制,强化各单位、各部门条块联动,压实责任。二是完善任务清单,依据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冀兴行动工作方案》编制任务分解表,明确4个方面的13项工作任务。三是落实例会制度,组织召开全市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工作座谈会,要求各金融机构以党建为统领,以人民为中心,加大涉农金融科技创新项目投入应用,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承载力和农村居民获得感。

(二)强化调研,积极挖掘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一是深入农村做好专项调研,派工作组多次赴县域、乡镇了解金融机构推进金融科技支持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持续加强政策传导和工作指导。二是及时挖掘金融机构品牌亮点、创新体制机制、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引导全行业高效推进。三是紧抓金融科技发展机遇,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模式,努力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平等开放共享的数字化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助力实现衡水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

(三)拓展场景,加速数字金融在农村普及应用

一是加强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将“冀兴行动”方案与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地方金融改革措施相结合,鼓励扩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投放,为乡村振兴提供金融支持。二是拓展数字化成果的涉农金融应用场景,鼓励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做好风险防范的前提下,借助金融科技手段优化风险管控和定价模型,提高客户识别能力,为新型农业主体提供小额、便捷的线上金融产品和服务。三是面向农村广泛开展金融科技知识普及,借助科技活动周、质量月、网络安全宣传周等活动契机,组织开展金融科技下乡宣传,在内容和渠道上深入农村、贴近农民,帮助农村居民建立金融科技思维、提升新业务风险辨识能力。

三、推进金融创新应用,注入乡村发展动能

高质量推进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机构的主体作用。在人行衡水中支的推动下,全市金融机构对标政策指引和任务清单,积极探索新技术融入农村金融的供给实践,因地制宜构建多途径、立体化的乡村金融服务渠道,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发展动能。

(一)优化业务布局,提升农村数字金融服务能力

相较于城市,“村小量多”是衡水市农村地区的特点,金融服务难以及时、广泛地触达农村客户群体。为改善和提高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质量,金融机构着力推进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和涉农金融App品牌建设。例如,衡水银行积极发展助农取款业务,截至目前共设立助农取款服务点101家,覆盖衡水11个县区、48个乡镇、101个村庄,助力完善全市乡村金融服务建设。浦发银行衡水分行利用掌上银行App、“浦惠到家”、智能收台等帮助农民客户销售农副产品,多途径辐射和支持乡村经济发展。同时,各金融机构还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金融科技下乡宣传活动,如建设银行衡水分行通过线上“建行大学”“裕农通”公众号和线下“裕农学堂”等方式开展一系列惠民宣传,覆盖农村居民累计达5万余人次,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赞誉。

(二)丰富供给模式,提高惠农服务科技应用水平

针对农业贷款难、农村金融服务薄弱等痛点,金融机构探索将信息技术与惠农服务融合,积极打造线上线下双渠道畅通、金融科技与供应链融通的涉农服务新体系。例如,农业银行衡水分行制订了《对公客户“链式营销”工作推进方案》,以推广线上“保理e融”产品为抓手,搭建“贯穿式”供应链金融服务链条,为安平丝网、景县橡塑、冀州医疗器械等上下游企业提供线上融资服务。衡水市农村信用社不断丰富涉农支小信贷产品,创新小贷产品39种,其中“农信e生活”平台设置了物流服务、直播带货等功能,在线上为农民搭建农特产品销售、特惠商品购买等服务渠道,实现“让农产品进城,让好商品下乡”。

(三)延伸服务触角,增强农村公共服务便利程度

当前,农村地区社会保障、日常缴费等公共服务发展仍较滞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振兴的推进步伐。为加快弥补公共服务短板,金融机构借助金融科技手段为农村居民提供与社保相关联的金融服务,丰富农村缴费模式,扩大农村金融科技覆盖面。例如,衡水银行以社保卡为载体,建立农村居民社保“一卡通”服务模式,组织支行服务人员入村为村民集中办理社保卡发放、金融功能激活等业务。建设银行衡水分行依托“裕农通”服务点推进“助农取款+”服务,通过移动支付手段在服务点叠加提供社保缴费、生活缴费、学校教育、政务服务等服务,累计为农村居民办理各类缴费10万余笔,有效解决了农村地区“跑腿缴费”“人工代缴”等问题。

(四)促进数据应用,筑实农村信用体系信息支撑

针对农户、农企资金需求较小、服务需求较大等特点,涉农金融机构借助信息技术对农户、农企相关金融信息进行业务供需分析,促进数据信息应用,疏通供需不匹配的服务“堵点”。例如,枣强农商银行积极推进新型营销模式,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研发上线“智慧微贷”系统,将“惠农贷”等涉农贷款产品线上线下融合,实现服务智能化和管理敏捷化,累计在枣强县农村地区完成授信244笔,发放金额超1亿元。全市农村信用社积极打造“双基”共建农村信用工程特色金融品牌,通过加强与地方政府联动,以推进整村授信为抓手,巩固建档成果,提高农户评级授信和用信比例,累计完成整村授信952个,农户授信、用信比例分别达到74.8%、34.1%。

四、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

在推进衡水市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落地过程中发现,当前农村金融科技发展还面临一些瓶颈,金融科技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赋能作用还有待增强。

(一)农村金融科技服务“半径”仍有限

农村地区金融科技服务主要集中在助农取款服务点,以传统线下金融业务为主,线上金融产品、服务较少,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度较低。目前,涉农金融产品仍然承袭传统的抵押担保贷款理念,对农业经营主体的抵质押物创新力度不足,产品和服务单一,在供应链金融等领域应用较少,缺少具有针对性的乡村振兴特色金融产品。部分金融科技产品与农村电商平台、第三方支付机构等的粘连度较低,针对农户、农企等经营主体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数据彼此割裂,尚未形成完整的数据链条,金融科技助力延伸金融服务“半径”的优势还未能有效发挥。

(二)农村金融“数字鸿沟”问题凸显

农村地区低学历、低收入、中老年人等群体占比较高,因其理解能力弱、接受度低、适应性慢,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存在困难,不能充分享受智能化金融服务带来的便利,“数字鸿沟”问题日益凸显。同时,作为北方农业大省,河北省整体发展水平落后于其他发达省份,而衡水地区又是省内经济总量规模较小、发展较慢的地级市,农村人口占比较高,老龄化问题严重,这些因素又进一步拉大了“鸿沟”。如何缩小“鸿沟”,使金融科技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赋能抓手,成为今后金融业发展需要直面的问题。

(三)“三农”领域金融科技人才短缺

金融科技创新和应用需要依靠既懂技术、又懂金融业务的复合型人才的支持。目前,一些金融机构虽然正在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和金融科技人才储备,但受限于经济水平、工作条件、薪酬待遇等因素,贴近“三农”一线的区县、乡镇基层分支机构缺乏相关人才。同时,部分涉农法人金融机构存在科技人才培养机制不革新、智力支持基础薄弱、金融创新动能不足等现象,导致在涉农创新产品研发、大数据建模分析、金融服务优化等方面仍有缺口,不能满足乡村振兴对金融科技的赋能需求。

五、加强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思路建议

人民银行等金融管理部门应从加强政策引导、行业指导、工作督导等方面入手,鼓励支持金融机构持续的加强在乡村振兴领域的金融科技布局,发挥好政策工具作用,积极破解新时期农村金融发展瓶颈,不断提升农村金融科技产用对接和覆盖普及水平。

(一)强化技术驱动和融合推广

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鼓励金融机构打破传统金融服务模式局限,将信息技术有效嵌入基础性金融服务之中,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加便捷、体验更好的智能金融服务,提高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和深度。引导金融机构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在涉农信贷领域的应用,推动农户、农企贷款发放批量化和标准化,促进农村金融降本增效。

(二)强化宣传引导和应用研究

一是借助传统和新兴媒体广泛宣传金融科技在乡村振兴中的赋能作用和已有成效,定期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二是指导金融机构加强“三农”领域金融科技应用研究,不断开拓金融科技视野,深挖符合乡村特点的应用场景。三是鼓励金融机构加强金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及革新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打造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篇10

(一)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坚决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的首要任务。今年,市委市政府要求村书记主任实现“一肩挑”,为下一步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组织保障。3月份,我积极参与××、××村支部换届选举工作,与镇党委政府、一起预判分析,组织实施了两个村的“两委”换届选举工作。4月30日,两个村顺利完成换届选举。××村选出了以34岁,当兵退伍军人×同志为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年富力强的村两委班子。××村由原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同志继续担任这一职务,增选31岁年轻党员×同志为村委委员,进一步优化了村两委班子的年龄结构。××村新增2名入党积极分子后备人选,××村新增1名入党积极分子后备人选。春节前期,为××村26名60岁以上党员;××村9名60岁以上党员,1名60岁以下困难党员发放温暖过冬物资。同时,严格按照要求组织开展“三会一课”、活跃“主题党日”、统一党建资料标准。认真组织党员参加党史学习教育活动。

(二)扎实做好精准脱贫回头看工作。

××村共有精准扶贫户17户,××村共有精准扶贫户16户,2020年,已经全部脱贫。在全面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同时,扎实开展了清洁家园、孝善扶贫和“老病残”照料“三项行动”,不断提高精准扶贫户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我作为××村5户精准扶贫户(其中一户2020年10月1日去世)帮扶责任人,积极做好精准扶贫户温暖过冬工作,发放过冬物资,棉大衣、床上用品16套。同时,经常入户走访,开展精准扶贫回头看工作,切实了解精准扶贫户的困难原因和有关诉求,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目前,4户精准扶贫户全面享受各项政策优惠待遇,生活没有返贫风险,圆满完成了任期内精准扶贫各项任务。

(三)深入开展民意××行动。

自××开展民意××行动以来,坚决执行上级决策部署,××村开展活动(该村××户,××人)。目前,通过集体座谈交流、走访入户恳谈、电话问询沟通等形式,全方位倾听村民诉求和意见建议,了解群众生活中的难点痛点堵点,能解决的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解决。截止目前,已通过各种形式,走访户数到达百分百,解决民意诉求百分之二十以上,不断提升了村民群众满意度。开展××行动同时,做好防疫宣传、口罩发放(××套)、冬季安全取暖宣传工作。

(四)不断提升村内生产生活水平。

在工作中,经常和两个村的村“两委”干部开展谈心活动,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使之真心实意、坚持不懈地为老百姓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今年以来,为××村争取项目资金××万元,新修建拦水坝一座,解决了部分村民浇地难的问题;××村利用乡村振兴资金××万元,沿路砌垒石堰,拓宽村东与古村落景区步行旅游路连接路段,为××传统古村落景区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配合实施××村与××子、××村×公里连村路拓宽工程,×米路面×米路肩。配合推进××古村落英雄纪念碑、烈士林、革命烈士纪念馆建设。同时,持续开展××村、××村人居环境卫生提升工作,为村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五)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

篇11

同志们: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市、县对这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我镇就要积极、主动的去实施。3月7日,我们组织各村(社区)支部书记、主任、水井村20名村民代表、相关站所工作人员到梁平区柏家镇、金带镇,垫江县沙坪镇实地学习了他们的做法,感悟很深。下面就我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试点工作和“康养鹤游、清洁家园”行动讲以下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试点工作的意义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确定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全面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基础上、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进一步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

二、目标任务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三、扎实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试点和“康养鹤游、清洁家园”工作

(一)扎实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试点工作

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要求,切实解决好几个关键问题。

1.乡村振兴的标志

一是在农业绿色发展的基础上,乡村产业向多样化发展,乡村就业创业机会增多;二是乡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三是乡村的功能价值日益凸显,吸引力显著增强。

2.如何推动乡村振兴

按照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统一规划,因户施策;整合资源,产业带动的原则,有序推进、水井村、其余村(居)试点一个社或一个区域的试点工作。

一是突出“四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有效改善基础设施。实施出行公路、生产生活便道、住宅院坝和排水沟的硬化,实现出行、生产便捷;在公路沿线新增植树造林100亩,大力提升绿化水平,形成景观绿化带;推广美化村民住宅工作,鼓励村民在房屋周边种植果木花草,实现出门看见花、抬头看见绿;实施亮化行动,在村社道路、院落安装太阳能路灯,实现亮化全覆盖,解决群众夜间出行安全问题。

二是突出“七改”,完善生活设施。通过改厨房、改厕所、改电、改能源、改庭院、改风貌、改习惯,逐步打造生态宜人、环境优美的新农村,描绘一幅幅绿树成荫、瓜果飘香、鸡犬相闻等随处可见美丽乡村的迷人画卷。

三是突出“一旺”,发展特色产业。通过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实现产业兴旺。利用优势,科学规划产业布局,集中力量发掘本土农业特色亮点,持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注重发挥农业生态、休闲功能,重点发展绿色农业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四是突出“三归”,改善居住环境。通过宣传教育引导,逐步改善群众生活习惯,实现畜禽归圈、生活用品摆放归位、垃圾归箱,注重清扫保洁,实现垃圾、污水自收治理,让居家环境变得干净整洁,切实提升群众生活舒适感。

五是突出“四治”,实现乡风文明。通过有效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德治、法治、自治合一,将农村进行有效治理,推动和谐稳定。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实现党员干部队伍固本强基,有效增强党员干部队伍干事创业激情,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党组织对农村工作的指导;围绕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村民文明素质的主线,通过以文化人,以典型引导人,开展一系列活动,评选五好文明家庭、除陋习树新风、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等先进典型,组建志愿者队伍,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建立乡规民约,强化村民自治,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加强法制教育,努力实现农村安全稳定和谐。

3、时间步骤

(1)调查摸底(20xx年3月10日前)

要迈开步子、扑下身子,到社区、到农村、到田间地头了解农民真实愿望,掌控真实情况,针对实际情况,实时调整工作措施,确保乡村振兴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2)宣传发动(20xx年3月20日前)

整合各方面的宣传资源,创新宣传方式,通过镇村动员会、到村到社院坝会、组织群众代表外出参观考察、发放宣传资料、微xx光村务群等形式,积极营造抬头可见、驻足即观的良好效果,形成人人知晓、人人参与、共同支持的良好氛围。

(3)具体实施(20xx年7月30日前)

根据工作方案,不急功近利,不搞低水平分散建设,全力推进各项项目实施,确保高效高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4)验收总结(20xx年8月10日前)

镇党委、政府将对乡村振兴试点实施情况进行认真分析总结、查找不足,落实整改措施。并对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的先进做法、优秀人物、典型事例进行提炼总结,形成可全面推广的经验。

(二)扎实推动“康养鹤游、清洁家园”活动

1.实施办法

围绕群众动手、村上督促、镇里考评的工作思路,按照“干净、整齐、归位、治理、定时”十字来具体操作,其标准是干净整洁、摆放整齐、环境优美、乡风文明,确保高效优质开展“清洁家园”活动。

一是群众动手。通过宣传动员、教育引导,广泛发动广大群众自觉参与保洁行动,创建宜居宜业生态环境。按照“干净、整齐、归位、治理、定时”十个字来操作。“干净”(扫干净、洗干净、擦干净),扫干净就是室内庭院、交通道路、田间地头打扫干净,形成常态。洗干净就是换洗衣服、鞋子、碗盘洗干净,形成常态。擦干净就是门、窗、桌、椅擦干净,成为常态。“整齐”(摆整齐、码整齐、放整齐),摆整齐就是鞋子、书报、床铺、家具特别是厨房等东西摆整齐。码整齐就是柴草燃料、畜禽饲料、生产肥料等码整齐。放整齐就是生活用品等放整齐。归位”(畜禽归圈、东西归位、垃圾归箱),畜禽归圈就是畜禽定点饲养,家禽和牲畜定点圈养。

东西归位就是家中生活用品归位,早出门农具取走,回家洗干净放回原处。垃圾归箱,勤捡看得见的垃圾,放入设置垃圾箱和垃圾车,做到生产生活垃圾投放至垃圾箱;“治理”(治水、治脏、治乱)。治水就是整治污水横流现象,实现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有效治理,保护好饮用水源。治脏就是重点解决好不干净、垃圾成堆、乱丢乱倒的行为。治乱就是整治垃圾乱撒乱扔、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乱贴乱画等行为。

“定时”(定时清扫、定时督查、定时考评):定时清扫就是做到每月逢十每户大扫除。定时督查就是由村上定期督促检查(逢一),镇纪委牵头,建立健全综合整治评比打分制度,抽调相关工作人员定期地对清洁家园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出具督查通报。定时考评就是由镇村对村组进行考评,对宣传不积极、工作不努力、落实不到位的单位进行滚动曝光,对户评比,对完成不好的户进行通报曝光,对工作努力、完成情况好的单位进行表扬,以此表扬先进、鞭策后进。

二是村上督促。通过各类惠民政策“激”、各类评选活动“推”、党员干部“带”、齐心协力“帮”等行动,让“卫生成为习惯,习惯成为自然”逐步成为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实现由村、社干部向党员和村民代表向一般群众循序推开,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和谐统一。一是做好定期宣传,坚持每月20日开展清洁家园宣传活动,通过奖勤罚懒,让群众主动改变观念。二是做好定期检查,村(居)委、村民小组制定检查计划,成立检查小组,每月逢一进湾入户检查督促一次,同时做好随机抽查。三是做好定期考评,村社干部坚持将每月、每旬检查结果通过每月20日的两代表一委员接待日通报曝光,利用好村村响,在全村范围进行通报,每一季度将考评结果进行汇总,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三是镇上考评。将定期检查、随机抽查和抓好整改相结合,开展检查考核和评比工作。定期检查要做到“三严格”,严格检查。开展定期与不定期、xx与交叉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评比结果客观公正。严格督导。成立督导组,每月对村的工作情况或者典型案例进行督查、通报。严格考核。一是年终评选出做得好的每村10户,在全镇范围内进行表彰;二是将“清洁家园”纳入各村(居)目标考核和市政管理考核,对机制不健全、经费保障不到位、工作排位靠后和群众满意度低的村(居)委,进行约谈和通报。

2、实施步骤

一是宣传动员。在20xx年3月10日前,召开动员大会,压实单位责任,明确目标任务。召开小组院坝宣讲会,重点人群交心谈心会,学校学生家长会,动员全民凝心聚力抓,共创村容整洁美。

二是全面推进。在全镇范围内全力推进“清洁家园”工作,召开清洁家园阶段性小结会议,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完成全镇范围内的清洁家园行动计划。

四、责任分工

镇党委政府成立乡村振兴试点和清洁家园活动领导小组,党委书记李德飞为第一组长,镇长夏建忠为组长,党委副书记胡昌田、副镇长田雨鑫为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和相关站所负责人、试点村书记、主任为成员,办公室下设在镇农业服务中心,由党委副书记胡昌田担任办公室主任,董军、陈贤海等同志负责处理具体事务,力求做到机构到位、人员到位、政策到位、经费到位、措施到位,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试点和清洁家园活动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是落实各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党支部书记和一班人的作用,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是落实村联系领导和驻村干部参与工作,驻村干部和联系领导要深入村社,认真调查研究,围绕村容整洁,制定整村保洁规划,切实改善脏乱差的人居环境。

篇12

引言

报告中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处理好“三农”问题的关键,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分,也是逐步成为促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当地的基础设施也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完善,进而产生许多工作岗位,为当地的贫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使人民的生活质量能够得到明显的提升。村民通过美丽的自然环境,得到了源源不断的收益,生活在生态宜居的地方,村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就会大大提高。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也会被更深层次地发掘弘扬,一些古老建筑、优秀的传统少数民族文化就会被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居民的思想会更加开放,与外界的交流会更多,为了更好地吸引外界游客,村民会积极学习,进而提升本村文明风气,这对于乡村精神文明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贵州经济的发展增速虽然较快,但相对于一些发达地区增长空间较大,乡村旅游业起步相对较晚,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因此,本文将贵州省旅游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贵州旅游业实现乡村振兴提出了一些措施。

1贵州省旅游业的现状

贵州是名副其实的旅游大省,打造了“爽爽的贵阳”等脍炙人口的旅游目的地品牌,而且旅游业也是全省经济支柱产业。据贵州省统计局数据,2019年,贵州省接待游客113526.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318.86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7.21%、30.07%,占据贵州省2019年GDP的很大一部分。在乡村旅游业的推动下,国家政策的倾斜与扶持,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旅游+农业”等模式的不断发展,贵州省大部分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贫困乡村摆脱了贫困,建成了新型的农村。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好花红镇好花红村、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万峰林街道处纳灰村入选了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对于贵州省来说,乡村旅游业一直是当地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托产业。

1.1“山地旅游+地方特色”模式

贵州省依靠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拥有较多丰富多彩、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舒适宜人气候条件。同时贵州的历史文化底蕴颇为深厚,从1930—1936年,红军的足迹遍及贵州的68个县(市、区),留下了众多历史遗迹,如娄山关战斗遗址、遵义会议会址、乌江渡口、四渡赤水等地点。这些丰富的资源条件,形成了目前贵州旅游产业的一个发展模式,创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主体功能区,形成了特色突破、多极拉动的旅游模式。

1.2“全域旅游+智慧旅游”模式

贵州省发挥交通与旅游区位优势,做好荔波、赤水、七星关、碧江、玉屏、盘州、独山、道真、威宁、桐梓、思南、从江、罗甸等多个旅游门户,创建了多个优质的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了“云游贵州”全域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和相关旅游服务APP,形成了以花溪青岩古镇、黄果树瀑布等景区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智慧景区,引领带动了贵州旅游产业的高质量、智慧型、全方位的发展态势。

1.3产业融合模式

贵州省创建了旅游业和农业相互融合发展的特色旅游模式,形成了具有贵州独有的特色乡村旅游。在贵州山地特色的基础上,探索研究出了观光体验、休闲创意等特色功能融合模式,通过发挥区域种植、养殖特色,合理系统地设计和规划,建设乡村商业品牌,充分利用品牌效应,同时依靠当地特色的民风民俗文化、生态田园风光等优质旅游资源,提供多种多样的体验式游玩服务,让游客充分地沉浸式观光畅游,创新打造了一批具有贵州独有特点的农业与乡村旅游休闲示范区,为突出“爽爽的贵阳”的城市形象定位和宣传多彩贵州作出贡献。

2贵州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2.1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

由于地势原因,贵州省山区较多,导致乡村发展建设较为缓慢,一些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卫生等方面设施较为落后。而对于游客而言,这些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否和旅游体验感息息相关,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游客的反馈将决定这些旅游景点是否可以长久发展。很多景区在村镇,然而有些道路坑坑洼洼,并未得到很好的修缮,停车场位置不足使得出行不方便,景点之间不能快速直达,基本没有公共卫生间,卫生间多为村镇村民自建,卫生环境较差,旅馆多为自家房屋改造,住宿条件简陋,卫生不达标等一些问题都将会带来游客一些负面反馈,导致游玩时间缩短,经济收益减少,甚至可能会产生负面宣传,不利于景区的长久发展。

2.2缺乏专业人才,管理制度不完善

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而言,不可或缺的就是专业化的管理人才。然而对于乡村旅游业而言,很多景点都是依靠当地居民经营,以农家乐、民宿为主,性价比较低,村民由于缺乏专业的经营与管理知识,很多村民受教育程度较低,导致综合素质偏低,服务水平和质量均有待提高。同时,还因为管理制度混乱,缺乏规范化统一的管理制度,使得乡村旅游业呈现一种杂乱无章的粗放式经营状态。要想实现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多个部门之间协同合作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然而现存的问题却是难以形成统一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以及缺乏现代化专业化的管理人才。

2.3乡村旅游品牌缺失

对于旅游业而言,一个知名的品牌显得尤为重要。一些知名旅游胜地和城市文化旅游景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知名品牌,而对于贵州省当地的乡村旅游业而言,则缺少品牌。乡村旅游业主要依托于当地政府,靠政府的力量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很少会与第三方合作,如旅行社、旅游公司等。同时,由于乡村旅游规划并没有制定管理制度,因此政府对于乡村旅游的财政支撑可能是有限的,会阻碍当地乡村旅游业的优化配置和资源整合。临近的乡村之间未必能够形成利益共同体,产生集群效应。大部分都还处于“农家乐”这个层面,不能创新推出更具有发展前景的旅游品牌,缺乏竞争力。

2.4安全意识薄弱

安全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保障,目前贵州省的乡村旅游还存在一些安全问题。贵州地形比较复杂,有很多瀑布和大水潭,安全隐患较大。安全设施落实不到位,如,濒临水潭的地方没有安装防护栏,缺乏安全警告牌等。一些森林探险项目存在安全问题,如,一些岩洞没有开发,就对游客开放,探险项目没有配备专业的导游,而是由游客自行联系当地的村民来引导,甚至在旅游旺季,人手不够的时候,由当地未成年人充当导游,引导游客进山探险;而且山里部分地方没有通信网络,遇到突发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

2.5环境保护不力

对于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而言,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绿色手段,帮助实现乡村振兴。然而在实际的乡村旅游产业开发过程中,有些人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对当地的旅游景点大肆开发,一些洼地、峰林、峰丛、溶洞、暗河等遭到破坏,甚至破坏了原有的历史遗迹、生态资源等,使其变得面目全非,最终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而且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不够,只顾“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管生态环境的修复。如,直接将废水排到河里,就地焚烧垃圾等行为。

3贵州旅游业实现乡村振兴的措施

3.1推动基础设施与旅游区域的协调发展

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一环是要保证旅游景区有配套的基础设施,如加宽美化乡村连接县城的道路,修建公共卫生间并配备工作人员定时清扫,对餐饮及住宿情况进行持续监督,通信网络全覆盖等。只有拥有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安全舒适的景区环境,游客才能在游玩时感到身心舒畅,扩大景区的口碑,游玩人次才会增加,乡村旅游才能更好地发展。由此可见,基础设施的提升、人居环境的改善,是乡村旅游提质升级的基础性保障。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在规划区域旅游时应将基础设施建设考虑在内,将餐饮、住宿等行业与乡村旅游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共推贵州旅游业的经济发展。

3.2完善旅游业规划,保障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自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后,贵州旅游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空间,紧抓这次机会,开发旅游资源,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利于贵州将自然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为乡村振兴的发展添砖加瓦。但是大开发不等于滥开发,不能以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要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中寻找平衡,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障自然资源不受损害,要积极保护当地的峰林、峰丛、溶洞等自然景观,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提高当地居民和游客保护环境的意识,只有在保障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下,旅游业经济才能持续稳步增长。

3.3挖掘民族文化特色,突出乡村旅游特色

通过挖掘各地民族的历史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农耕文化等,把乡村旅游和少数民族文化融合起来,保留少数民族村寨的原汁原味,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突出乡村旅游发展的特色化,让游客在游玩的同时感受当地的文化底蕴。乡村旅游要准确地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将旅游产业延伸至其它产业。如,在保留传承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开发乡村养老、影视基地、婚纱摄影基地等其它旅游产品,打造独有的乡村旅游品牌。

3.4加强人才培训,提高乡村旅游专业服务能力

乡村旅游业面临着人才紧缺的现状,为了解决这种局面,要培养旅游专业人才,要开展好职员素质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能力。对于乡村旅游的经营者来说,可以将乡村居民进行统一管理,进行培训,并通过建立与培训相关的考核制度来评价培训情况,提高乡村旅游职员的整体专业能力。此外,还可以采取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为农村输送旅游专业人才,这不仅能够提高整体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质量,还能节省大量的培训费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环境下,贵州省的乡村凭借着特有的旅游资源和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快速发展,但还存在乡村旅游品牌缺失、安全意识薄弱等问题,贵州的乡村旅游业要积极查找问题、改进问题,激发乡村旅游市场,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加快贵州省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邓小海,肖洪磊.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乡村旅游转向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8(05):42-49.

[2]董菁,毛艳飞,张良.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乡村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研究[J].农业经济,2018(09):50-52.

[3]王琳丽.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20(06):40-41.

[4]黄快林,黄立霞.以乡村旅游业助推乡村振兴[N].湖南日报,2018-11-18(002).

篇13

一、乡村振兴战略展开情况

(一)组织领导方面。

镇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为第一副组长的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其中党委副书记为副组长担任分管领导,从经发办、党建办、文明办、农经站、农技站、扶贫站、林业站、水利站等机关站办所抽调成员为具体办事人员,加强组织领导,全面推进全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二)乡村产业振兴方。

农村经营主体发展:依托淠河经济带和XX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推动现代农业示范园创建工作,促进产业振兴。目前,示范区内组建心连心粮食产业联合体和绿园水产产业联合体2家。全镇家庭农场今年新增5家,共有41家,其中县级示范4家,市级示范2家,省级示范1家;专业合作社今年新增11家,共有103家,其中县级示范社5家,市级示范社3家,省级示范社3家,国家级示范社1家,三邦农业合作社是今年寿县唯一一家被列入省级示范社的合作社,国家级专业合作社绿园特种水产生态养殖基地接受全市双月经济暨项目工作调度观摩。

土地流转情况:XX镇土地耕种面积10.9万亩,总流转土地2.7万亩,今年流转土地1500亩。全镇土地流转100亩以上共9000余亩。

农业招商引资:今年,XX镇农业招商引资总量共计1.72亿元,项目建设有序进行。分别为寿县丰泽园芦笋种植加工基地项目,投资4600万元;寿县保龙菊花种植加工基地项目,投资4500万元;寿县XX镇贾仁田养殖项目,投资3000万元。

产业带动扶贫:2021年XX镇产业扶贫共投入721万元,其中天缘民心有限公司、迎淮豆制品有限公司、天宇合作社、三帮合作社、农门天下有限公司五家企业资产收益扶贫资金共投入404万元,带动全镇13村757户贫困户,户均增收427元;个人产业发展项目上级共投入扶贫资金317万元,涉及我镇13村1369户,户均增收3119元。

秋种进展情况:今年,为了扎实做好我镇的秋种工作,XX镇精心组织,做到早研究、早部署、早安排,确保政策落实、责任落实、措施落实。同时强化宣传发动,开展检查督导,推动秋种工作扎实有效开展。一是持续调整优化秋种结构。全镇计划秋种面积6.4万亩左右,实现“二扩一稳一减”,即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到1万亩、席草种植面积到3000亩;稳定油菜种植面积在1000亩;缩减小麦种植面积到5万亩。二是着力提高秋季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深入宣传发动,强化技术服务,严格目标考核,确保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三是推广绿色生产技术,提高秋种科技水平。选用优质良种;推广高效播种技术;推广平衡施肥和节肥技术;

推广绿色防控和节药技术;推广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四是强化专业化服务。鼓励引导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努力提高秋种生产组织化程度。围绕秸秆还田、整地播种、施肥、除草等关键环节,开展配套专业化服务,不断提高秋种进度和质量。

(三)乡村人才振兴方面

农民创业情况:为农民个人创业担保贷款140万元,共有14人申请,目前已通过3人,获得创业担保贷款支持。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今年1-10月份,全镇共举办产业扶贫培训、秸秆综合利用培训、科技入户培训、劳动技能培训等各类培训21场次,培训农民达1500余人次,其中参加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人数15人。培训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四)乡村生态振兴方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近年来,我镇深入开展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三大革命”,组建领导小组,制定行动方案,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美丽乡村李台中心村,成功入选了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2021年,投入近400万元,全面推进以“三清两化”为重点的环境集中整治工作,先后配备14辆垃圾车,2000只垃圾桶,保洁员130人,清理陈年垃圾2200多吨,生活垃圾5000余吨,建筑垃圾458吨,废弃秸秆490吨,其他杂物560吨;在镇村主次路段两侧栽植绿化树30000余棵;完成农村改厕1100户,投入121万元;认真落实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政策,全年未发生一起着火点,秸秆综合利用进一步提升,完成秸秆深耕犁翻全量还田示范项目。

河长制推进情况:为落实了河长制各项工作任务,镇村利用会议、标语、横幅、公示牌、电子显示屏等多种形式,宣传河长制对于建立美丽家园、振兴乡村发展的重要意义,引导更多的人参与河渠的维护管理上来,抓好“一河一档”、“一河一策”,建立了镇村二、三级河长制体系,在各主要河湖库渠塘等处设立河长制公示标牌。在跨镇、跨村8大重点堤段设立标牌28处。正南淮堤(1总4分)、肖严湖堤(1总2分)、杨西分干渠(1总3分)、东风支渠(1总3分)、沙坝支渠(1总3分)、中心排涝渠(1总4分)、史河(2处)、三岔水库(1处)。在58口村内重点沟塘制作安装公示标牌。同时,积极开展巡防巡查联动机制、严厉打击淠河盗采,逐步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河湖库渠管理目标。

林长制推进情况:目前,我镇镇级林长公示牌6块(正南淮堤镇党委书记李景练、肖严湖镇党委副书记刘光圣、杨西干渠镇党委委员、人武部长李银生、寿霍路镇党委书记李景练、李迎路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何涛、十迎路副镇长代绍江),村级林长公示牌(13块)。积极开展造林绿化,围绕寿霍路、李迎路、十迎路沿线三条林果绿色长廊,打造八大家休闲观光(210亩)、御林果蔬基地(350亩)、锦绣黄桃园(400亩)、桑世礼苗木基地(300余亩)等林业生态观光带;在李台村建油牡丹种植基地160余亩;在常圩美丽乡村建设芊林核桃、石榴种植基地200亩。目前,在杨西分干渠XX段完成今年的森林长廊造林任务,共栽植经济林约160亩。

美丽乡村建设情况:全镇已建成省级示范中心村2个(李台村、常圩村)、市级示范中心村1个(朱祠村)、县镇级示范中心村17个。其中,李台中心村建设和改造总投资3290万元,2021年被评为国家级农村宜居村庄,奖励资金100万元;常圩中心村建设和改造总投资4329万元;市级示范朱祠中心村建设和改造总投资110万元;县镇级示范中心村建设和改造总投资40万元。

(五)乡村文化振兴方面

群众性文化活动:根据群众的不同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全年开放村民活动室和文化书屋、组织“红五月”艺术团送戏下乡、开展“三人制”篮球赛、举办广场舞比赛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农民文化乐园载体建设。

移风易俗落实情况:召开全镇会议,制定实施意见,签订责任书,4月份,发放了《致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的一封信》4000余份,9月份,又设计印制了移风易俗宣传画10000份,竖立大型固定宣传标牌4幅、文化墙20余个近300平方。全镇14个村街均成立了“四会”组织。对涉及干部不敢管、不作为的进行问责处理。截止目前,已由镇纪委查办移风易俗案件3起,查结2起,严格对照“七项措施”,给予2名村主要负责人通报批评,1名镇干部诫勉谈话处理。

(六)乡村组织振兴方面

“村两委”培训:为全面提高新任村干部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履职能力,我镇精心制定培训方案,量身制定学习内容,于9月3日至4日举办新一届村“两委”成员培训班,为109名新任村干部集中“充电”,让新任村干部更好更快地进入角色、适应工作,助推乡村振兴。

村规民约:今年以来,对现有村规民约进行全面清理,坚持村民主体原则,依法依规,因地制宜,切实落实“一村一策”,反复比较,细致研究,经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后,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监管,增强村规民约的权威性和约束性,确保村规民约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2021年目标任务152万元,截止9月底全镇已完成村集体收入85.5万元,其中美好乡村常圩完成18万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