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化工职业危害

化工职业危害范文

发布时间:2024-04-04 11:05:4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化工职业危害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化工职业危害

篇1

中图分类号:X9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2012803

1引言

为了解珠三角地区涂料化工企业职业危害防治现状,为预防职业病提供依据。笔者于2016年6月至8月对佛山市某涂料化工企业职业病危害的现状进行了调查、检测与分析评价,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2对象与方法

2.1对象

某涂料化工企业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作场所。

2.2方法和依据

(1)采样方法工作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依据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T 160-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害物质测定》、GBZ/T 189-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GBZ 192-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检测结果按照GBZ 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进行评价。所用检测、检验仪器均由具有相应资质的计量部门检定、校准。在设备基本满负荷生产和职业病防护设施正常运转的状态下,选择工人经常操作或定时停留的地点,连续3 d进行采样。

(2)检测方法实验室检测采用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原子火焰吸收光谱法和焦磷酸法等进行检测。所使用的仪器均经过计量认证检定。

(3)职业卫生学调查主要包括生产工艺流程、已采取的职业病防护设施、使用的个人防护用品、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等。

(4)职业健康检查检查项目按 GBZ 188-2014《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的要求。

3结果与分析

3.1职业卫生学调查

某涂料化工企业成立于1996年6月,目前大约年生产销售聚酯树脂清漆500 t,聚酯树脂绝缘漆150 t,聚氨酯漆稀释剂2000 t,水性涂料500 t。本次调查范围为:①水性单元,包括:一车间、化验室一;②油性单元,包括:二车间、三车间和化验室二;③辅助单元,包括甲类仓库、丙类仓库、配电房和辅助卫生用室等。三种主要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为:水性乳胶漆生产场所为一车间,生产工艺:投料混合分散配色过滤检测分装包装;聚酯树脂清漆生产场所为二车间,聚酯树脂绝缘漆生产场所为三车间,生产工艺:投料混合分散研磨过滤检测分装包装。主要原料和辅料为醇酸树脂、聚酯树脂、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二甲苯、乳液、钛白粉和滑石粉等。主要生产设备有高速分散釜(3台)、高速分散机(4台)、防爆分散机(6台)、砂磨机(5台)、灌装机(4台)和空压机(4台)等。

该企业现有员工46人,实行每天8h、每周6d工作制。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工人38人,占82.6%。设置了职业卫生管理小组,已制定各项职业卫生管理制度,配发个人防护用品,包括高效过滤式(单罐型)防毒半面罩、301-XK防尘口罩、3M 1100型耳塞、防护手套等。对工人进行了职业卫生知识培训,以及应急救援演练。在工作场所内均设置了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和告知卡,建立了职业卫生档案资料。

3.2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

通过对该企业作业场所的职业卫生调查,根据企业提供的MSDS,结合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原辅材料等,确定其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其他粉尘)、化学毒物(苯、甲苯、二甲苯、乙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环己酮、丙烯酸、甲苯二异氰酸酯、甲醛),噪声和工频电场等。

3.3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检测结果

(1)粉尘浓度检测结果对于其他粉尘的检测,设置2名个体采样对象和2个定点采样点。检测结果显示,2名个体采样对象接触的总尘浓度(CTWA)和2个定点采样点的总尘浓度(CSTEL)为0.7~7.3 mg/m3 ,全部在职业接触限值范围内,见表1。

(2)化学毒物浓度检测结果检测工作场所空气中苯、甲苯、二甲苯、乙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环己酮、丙烯酸、甲苯二异氰酸酯、甲醛等10种化学毒物浓度96个点,其浓度均在职业接触限值范围内,见表2和表3。

(3)噪声强度检测结果工作场所设置7名个体噪声检测对象和5个定点检测点,噪声检测结果显示,该企业工作场所或作业岗位的噪声强度均低于85 dB(A),在相关职业接触限值以下(一车间、二车间和三车间和化验室一的各个岗位的噪声强度超过了80 dB(A),属噪声作业),见表4。

(4)工频电场检测结果工频电场检测配电室1个点,结果显示,电场强度为1~2 kV/m,均在职业接触限值范围内。

3.4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调查与检测

(1)防护设施调查①防尘设施:一车间在每个分散岗位都设置了一个上吸罩,共9个。②防毒设施:二车间、三车间和实验室二共设置12个局部通风装置。③防噪设施:采用低噪声设备,对产生噪较大的工序采取隔声措施。④防高温设施:在生产车间内设置了电风扇,以加快车间内空气的流动,有利于人体的排汗。⑤防工频电场:配电室高压设备设置围栏和区域划分,对高压线和电柜进行屏蔽处理。

(2)防护设施检测检测22个局部通风防尘设施的罩口风速,检测结果显示,该企业所设置的排风罩罩口风速能够达到设计要求[1],可以有效的将有害物质排出,检测结果见表5。

3.5健康检查

职业健康检查该企业2016年在岗期间职业健康体检,应检46人,实检46人,在岗期间的体检率为100%,委托体检的机构具有相应的职业健康检查资格。用人单位已将两例有粉尘职业禁忌证的工人调离原工作岗位,从事不接触粉尘的工作。对于另外两例苯系物项目待复查的作业人员,用人单位已按相关要求调离原工作岗位并安排进行复查。体检结果中发现两例粉尘职业禁忌证,没有发现职业病和职业中毒患者以及疑似职业病患者的记录。

3.6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1)粉尘危害控制效果该企业设置了粉尘防护设施并运行正常,经现场检测4个点总粉尘浓度全部合格。接尘工人未发现疑似尘肺病。

(2)化学毒物危害控制效果设置了化学毒物防护设施,设施运行正常,现场检测10种化学毒物共96个点浓度全部合格。接触毒物工人未发现疑似职业病。

(3)噪声危害控制效果对噪声源采取的降噪设施,现场测量噪声强度12个点全部合格。噪声作业岗位工人未发现疑似职业病。

4讨论

涂料化工行业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已有报道[2~5],但其现状调查报告较少。本文调查的某涂料化工企业目前主要生产销售聚酯树脂清漆、聚酯树脂绝缘漆、聚氨酯漆稀释剂和水性涂料等产品,原辅料主要为醇酸树脂、聚酯树脂、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二甲苯、乳液、钛白粉和滑石粉等。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其他粉尘)、化学毒物(甲苯、二甲苯、乙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甲醛),噪声和工频电场等。作业工人长期接触上述职业病危害因素,倘不注意做好防护工作,可发生尘肺病、职业性慢性苯中毒[6]、职业性噪声聋[7]、职业性中暑等,严重时会危害作业工人的健康。

本文调查结果分析表明,某涂料化工企业的现状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较好[8,9]。设置了各种职业病防护设施,从源头上预防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在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序或岗位设置了防毒、防尘、防噪声、防高温和防工频电场的防护设施并运行正常。所检测4个点总粉尘浓度、96个点(10种)化学毒物浓度、12个点的噪声强度和1个点工频电场强度均全部合格,受检查的接触化学毒物和噪声的工人均未发现疑似职业病,说明防毒、防噪声和防工频电场的防护设施控制效果良好。不过二车间投料操作位的其他粉尘短时间接触浓度较高,最高值为7.3 mg/m3,接近8 mg/m3的职业卫生限值。说明粉尘危害控制效果欠佳。需进一步完善通风除尘措施和对应岗位作业人员的个人防护工作。

投料操作位其他粉尘短时间接触浓度较高的原因是由于投料口是敞开式,工人在进行投滑石粉过程中整包迅速倒进投料缸,从而短时间产生粉尘飞扬。在投料过程中工人应轻拿轻放,慢倒,尽量在倒料过程中粉尘袋口伸进缸里,防止物料飞扬。同时应降低上吸罩与污染源的距离,更有效地排除毒物与粉尘。调查显示,该企业各岗位作业人员个人防护用品的佩戴和使用情况较好,相关管理人员仍应注意防护用品的失效与更换周期,尤其对于一车间操作工防尘口罩和二、三车间各岗位防毒半面罩的使用,务必确保防护用品的有效和正确使用,避免或减少粉尘、化学毒物和噪声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2017年6月绿色科技第12期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 GBZ/T 194-2007[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2]彭洁, 刘莉. 中小化工企业职业卫生检测与职业卫生安全问题浅析[J]. 现代预防医学,2005, 32(12):1788~1789.

[3]轩飞飞. 天津市某涂料厂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J]. 职业与健康,2014, 30(17):2369~2371.

[4]平庆玲. 某化工有限公司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J]. 实用预防医学,2013, 20(11):1341~1343.

[5]周杰, 蒋立新, 张雪, 等.深圳市福田区企业工作场所中有毒有害因素的测定[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16, 34(5):412~414.

[6]王国彬, 李南春. 慢性苯中毒研究概况[J]. 职业与健康,2010, 26(15):1767~1769.

篇2

1.1评价对象

评价对象为某化工企业45 000 t/a室温硫化硅橡胶建设项目。包括总平面图中实线框的45 000 t/a室温硫化硅橡胶及配套工程项目主要生产装置:合成车间(107胶橡胶生产、甲基硅油生产),制胶车间(硅酮建筑密封胶生产);辅助生产装置(罐区、原料仓库、成品仓库、成品装车区、污水处理池、事故清净下水池),公用工程及辅助设施(水、电、气供应)。

2.2评价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等是评价的主要法律、法规依据;《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C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2.2~2007)等是评价的主要规范、标准依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是评价的基础依据。

2.3评价内容

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该建设项目选址、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辅助用室、职业卫生管理等。

2.4评价方法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对企业所提供的可行性报告进行审核、分析并作评价。

2 结果

2.1项目概况及工程分析

本项目的主要原料有水解物(二甲基硅氧烷混合羟基线性体的混合物)、二甲基硅氧烷混合环体(DMC)、正硅酸乙酯、六甲基二硅氧烷、白炭黑、碳酸钙、催化剂、中和剂等。主要产品为45 000 t/a室温硫化硅橡胶(30 000t/a的硅酮建筑密封胶和15 000 t/a的107硅橡胶),并配套建设30 000 t/a 107胶装置和5 000 t/a甲基硅油装置(另15 000 t 107胶和5 000 t甲基硅油作为硅酮建筑密封胶生产原料);中间产品为5 000 t/a甲基硅油、15000t/a的107胶、DMC线性体(由水解物分离)。该项目有合成车间和制胶车间。主要生产装置有:1条107胶合成生产线、1条甲基硅油合成生产线;硅酮建筑密封胶生产线分别为中性胶、酸性胶、特种胶三条生产线;辅助生产装置有贮罐8个、原料仓库、成品仓库、成品装车、办公室,中控室等;公用工程17个,包括水、电、气供应等。

2.2 生产工艺

室温硫化硅橡胶“硫化”指的是固化的含义,是加入固化剂(正硅酸乙酯)后可以在常温下固化变成弹性体的过程。其特征是,混匀的胶料密封在一个软管或封筒中,使用时,挤出胶料,在常温常压下遇湿气即硫化成弹性体,使用特别方便;硫化时,不放热、不吸热,并可得到透明或任意颜色的制品。生产中不添加硫化物,生产中无硫化物分解逸出。

2.2.1 生产装置 本工程的主要工艺生产装置有107硅橡胶生产,甲基硅油生产,硅酮建筑密封胶生产。

2.2.2 107胶生产工艺 原料(泵打入)脱水(温度100℃)加入催化剂、中和剂进行中和一脱低沸物后生产出107胶。催化剂、中和剂的剂量和加入为人工操作,操作时间为每班次0.5 h,1人操作,107胶取样为人工取样,每班次2次,每次取样100 mL,其余为自动化管道化操作。

2.2.3 甲基硅油合成生产工艺 原料一脱水(温度100℃)一加催化剂一脱低沸物后生产出甲基硅油(聚二甲基硅氧烷),催化剂加入、取样为人工操作,其余为自动化。

2.2.4硅酮建筑密封胶工艺 硅酮建筑密封胶分为中性胶、酸性胶、特种胶三条生产线,生产工艺方法相似,主要分卸料、配料、胶体生产、包装等工序。卸料、配料:107胶、甲基硅油经管道与白炭黑,碳酸钙根据配方进行配料,袋装白炭黑为人工运至输送带后自动操作,袋装碳酸钙由人工定量投人加料斗后自动操作;胶体生产:配制好的原料和各种助剂进行搅拌、混合、挤出,催化剂有机锡为人工开桶,用泵管道输送,其他过程采用连续自动化方式;最后进行包装。

2.3 生产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根据本项目的生产工艺及原辅材料等分析,该项目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化学因素、粉尘、噪声、高温。不同岗位产生的危害因素见表1。

3 职业病危害因素类比企业调查

3.1类比企业情况

因该项目为建设单位自行设计,自主开发,所以该项目只有107胶工序生产有类比企业。该类比项目除生产规模略小,生产工艺自动化程度不高外,在自然环境、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原辅料使用情况、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防护措施等方面与本项目的部分工序相似,具有可比性。硅酮建筑密封胶白炭黑配料工序与类比企业密封胶的白炭黑配料工序相同,将该岗位作为类比;而甲基硅油生产、硅酮建筑密封胶其他工序无类比企业。

3.2化学毒物

2009的3月对类比项目的107胶作业场所空气中主要化学毒物因素(氢氧化钾、磷酸)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各作业点,在满负荷生产、防护设施运行正常、工人操作正常的情况下,其检测浓度均未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其有害作业分级预计为0级别,为安全作业。其余化学毒物由于无标准、无检测方法等原因不进行检测。结果见表2。

3.3粉尘

密封胶配料主要是运送原料白炭黑及开袋、送粉过程中产生的白炭黑粉尘,监测点粉尘CSTEL最高值为4 mg/m3,CTWA为2.1 mg/m3,符合国家标准。结果见表2。

3.4物理因素

压缩机、风机是噪声主要来源,本项目对5个岗位进行噪声监测。最高值为84.6 dB/(A),各岗位噪声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限值。高温强热辐射主要在脱水、聚合反应釜,因采样时间为非高温期间,所以未对高温环境进行监测。各岗位噪声监测结果见表3。

4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结果

4.1选址及总结布局

本项目选址依据我国现行的法规和标准,考虑了水文、地质、气象、卫生防护距离等因素,选址与该厂所在区域的功能定位基本符合;总体布局功能分区明确,但中控室及办公室的布局欠妥,设在生产区的常年主导偏下风

侧,生产区在其主导风向的上风侧,中控制和办公室可能会受生产区有害气体的影响。

4.2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

该生产工艺采用计算机自动化,原料采用管道化输送,从原料到产品全部采用管道化、反应塔、贮罐槽密闭生产方式,噪声主要来自各泵机,均选用低噪音设备,对鼓风机、压缩机等采用基础减振、隔声措施。

4.3职业病防护措施和个人防护用品

本工程拟采用先进的集散控制系统(DCS)和安全仪表系统(SIS),同时减少作业工人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机会。生产过程中从各种液体化学原料由槽车或密闭管道运入界区,通过泵由管道送至相应区域。工人无需直接接触。人工加氢氧化钾及磷酸时有防毒手套,防护眼镜,每天加料量少,接触时间短;管道材料采用耐腐蚀材料,防止跑、冒、滴、漏现象;车间内有机械排风装置系统,设备内保持负压,投料口和出料口有排风罩,在生产中产生的废气经管道部分冷凝回收后再利用,部分送至三废预处理工段处理后排放。在酸碱工作场所、设置淋浴装置和洗眼器。同时拟根据本项目的化学毒物特点配备了个人防护用品。

4.4卫生辅助用室

在本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卫生辅助用室的设置拟按国家标准要求设计,包括在各主要生产车间设置休息室、更衣室、浴室、厕所和女工卫生室等。

4.5职业卫生管理

该企业设有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和专职人员,有健全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制定有详尽的职业病防治规划和实施方案,建立了职业卫生操作规程,有完善的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有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5 讨论

篇3

【摘要】 目的 考察便携式色谱-表面声波检测仪(以下简称GC-SAW检测仪)定性、定量方法在大气有害物质快速检测中的准确度。方法 设定一定色谱、表面声波检测条件,使用自动进样技术,测量环境空气中主要有机化合物种类,被表面声波检测器检测到,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将识别出的主要化合物用国家标准方法进行采样分析,比较两者关联性。结果 GC-SAW检测仪检出空气中苯、甲苯、二氯甲烷、环己烷等物质,并能给出准确定量范围,检测结果与实验室检测结果相近。结论 GC-SAW检测仪技术可以较好识别环境空气中存在的有机化合物种类、浓度,与实验室结果比较,准确度、识别率均在90%以上。

【关键词】 色谱-表面声波检测仪; 气体检测; 识别

气相色谱是分离气体化学物质种类最常见方法之一。随着科技进步,将之与表面声波检测器(SAW)联用,表面声波检测器固有频率与参考频率差值发生变化即得到中频,数据处理系统将中频与时间曲线转换成常规的色谱图。随着不同样品前处理技术与GC-SAW检测仪结合使用,此方法可对不同基质中有毒化合物进行分析。国外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展了GC-SAW检测仪研究与运用,对有机化合物(包括农药、溶剂等)具有很好定性作用,定性准确度高、速度快。

1 资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 GC-SAW检测仪:美国EST公司zNOSE系列,DB5色谱柱(5%二苯基,95%二甲基硅氧烷,弱极性固定相);大气采样器:杭州恒达PC-300型;固体吸附管:100 mg活性炭管;气相色谙仪:安捷伦6820型;热解吸仪:RJ-3型。

1.2 GC-SAW实验条件 检测器温度60 ℃,柱初温40 ℃,阀温165 ℃,进样口温度200 ℃,预浓缩管温度250 ℃,程序升温速率40 ℃(10 ℃/s),最终温度145 ℃,泵吸时间10 s。

1.3 试验方法 进行现场检测前,将仪器放置清洁空气环境中(或用专用氮气袋),选择“2 min色谱系统清洗”方法(仪器内部自带方法,除检测器温度设定为50 ℃外,其余实验条件同上),首先对仪器内部通道系统进行清洗,然后在现场运用上述条件对现场空气进行采样,空气中有机化合物首先进入仪器内部的碳浓缩管进行浓缩,然后在145 ℃下解吸后经过气相色谱分离,被分离物质进入表面声波检测系统(SAW),固有频率与参考频率差值发生变化即得到该物质特征中频,数据处理系统将中频与时间曲线转换成常规的色谱图。运用仪器软件自带化学品图谱数据库对谱图进行匹配度搜索,匹配度最高的即被认为是该种物质。

2 结果

2.1 GC-SAW现场检测结果 运用携带式GC-SAW检测仪选择了3个采样点进行现场识别及浓度分析,各采样点存在主要物质种类及浓度比较见表1。

表1 各检测点不同毒物快速检测与实验室结果比较

本实验采用的色谱条件能够较好地分离开试验中存在的物质,以存在化合物种类较多的采样点1为例,色谱图见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苯、甲苯、二氯乙烷、环己烷能够很好的分离,并且与内标也有较好的分离度。

2.2 实验室检测结果 为了研究便携式GC-SAW检测仪在环境监测中检测空气中浓度及化合物种类识别的准确度,笔者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根据GC-SAW检测仪的定性结果,对空气中苯、甲苯、二氯乙烷、环己烷等使用国家标准方法采样,并进行实验室分析,分析主要采用气相色谱FID检测器检测。每个点4个样品,见表1。

2.3 现场快速检测结果与实验室检测结果比较 本次现场检测分为现场快速定性、定量和实验室定量分析,每个检测点浓度范围比较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实验室检测结果与现场快速检测结果符合程度较高,且实验室检测浓度基本在快速检测范围之内。以实验室结果为标准,实验室对3个采样点识别出化合物的个数为15(包括同一化合物,不同采样点),便携式GC-SAW检测仪识别出13个,识别率达86.7%。

3 结论

越来越多的快速检测方法在职业卫生防病过程及突发化学中毒事故和环境有害因素的识别、检测中使用,便携式GC-SAW检测仪作为较先进的分离-定性手段,具有准确度高、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等优点,能够识别出空气中存在的大部分有机化合物,且能够半定量空气中主要物质的浓度,目前正逐步用于突发卫生事件的有机化合物的定性、定量,如水质污染、空气污染等。但由于该仪器价格较贵,该技术在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过程中普及推广仍需要广大同仁的努力。

参 考 文 献

篇4

全市各施工企业: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精神,进一步加强职业健康监管工作,全面预防、控制和消除建筑施工领域职业危害,保护建筑施工一线作业人员的身心健康及其相关权益,现就做好建筑施工职业防治工作通知如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职业危害防治工作事关建筑施工一线作业人员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施工企业要站在保护建筑工人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建筑施工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意义,不断促进我市建筑施工职业危害防治工作取得新成效,坚决杜绝建筑施工群体性职业危害事件发生。

篇5

1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健康危害造成的主要健康危害分析

1.1毒物危害

化工企业生产和开发的产品,主要为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或腐蚀性产品,与其他普通企业相比,对员工的身心健康具有一定的危害性。而且,化工产品的生产工艺比较复杂,相比于其他行业,化工行业自身具有一定的特性。化工生产工艺复杂多变,原材料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及产品多为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或腐蚀性物质。在生产过程中,员工不可避免地要长期接触到这些有毒有害物质,种类繁多的工业化学品,这些工业化学品大多具有有毒有害的特点。极易危害到身体健康。这些生产过程中存在或产生的工业毒物,主要来自原料、中间产物、添加剂、成品、半产品或废弃物等,经常常以气体、蒸汽、烟、尘、雾等形式,出现或停留在化工企业存在于生产环境中,同一毒物在不同行业或生产环节中又有差异,可来自于原料、中间产物、添加剂、成品、半产品或废弃物。工业毒物可,经人体呼吸道、皮肤、消化管进入人体后,就会对人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影响能够对人体的器官产生破坏作用,有些刺激性的毒素甚至会造成呼吸系统的衰竭。因此,只有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毒措施,才能将其对人体的伤害降到最低。

1.2噪声污染危害

噪声是一种重要的危害源,根据相关调查,目前,我国随着工业的发展,噪声的危害日趋严重。据统计,我国大约有1000万工人长期在噪声超标环境中作业,大约有10%的工人罹患的环境中作业,其中100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职业性耳聋。噪声污染危害很大,研究表明,人短时间暴露在强烈噪声环境中,就会引起听力系统变化,出现听力下降、听觉疲劳等。噪声污染对人体的危害是全身性的,早期可能只会出现生理性病变,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中,可引起病理性改变,导致听力下降或永久性听力损失,进而引发职业性耳聋。如果员工患有职业性耳聋,将既难以与别人进行沟通交流,也会对迟滞反应报警信号,甚至造成工伤事故等重大人身、财产损害。

1.3粉尘污染危害

粉尘污染是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如果生产环境通风状况不佳,性粉尘就有可能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员工在生产过程中,吸入粉尘,就会对呼吸系统产生损害,引发上呼吸道炎症、肺炎、肺肉芽肿、肺癌、尘肺等肺部疾病。其中,尘肺是一种最为常见的职业病害,主要是因为员工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而导致,并病症以肺组织纤维化为典型特征。尘肺在职业病害中,是一种影响面最广、危害最严重的疾病。目前,我国职业病人群中,有三分之二的人都是,尘肺病例约占我国职业病总人数的2/3以上。

2化工企业职业健康管理有效策略

2.1根据企业实际健全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化工企业是生产危化品的企业,应结合企业生产特点和产品危害程度,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使企业内部职业健康管理有据可依。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化工企业还要“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对生产操作、流程等进行详细规定和明确,并监督这些制度切实落到实处。

2.2立足生产环节强化工艺技术管理

化工企业的工业毒物危害是可以进行预防的,只要从生产环节进行防控,并加强个人防护,就可以有效避免员工发生职业健康危害。化工企业要从生产环节,加强生产工艺、设备设施和操作技术的维护与创新,配备现代先进的净化、回收设施,最大程度地降低生产环境的各类污染和危害。对容易发生问题的设备、管线、阀门等,应当安排专人定期进行检修和维护,及时处置其中存在的问题,杜绝或减少跑、冒、滴、漏。如果在密闭或者半密闭生产环境中,突然发生有毒有害气体或物质逸出、泄露等,要立即有序撤离现场人员,并进行应急处置。在有毒作业车间,应确保报警装置、急救用品、冲洗设备、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都完善、齐备,同时,以醒目的颜色和字体明确、清楚地标明。对于噪声污染比较大的设备,应将其单独设置在独立厂房内,加强隔音防噪处理,例如,墙体应用吸音的新型环保材料,在设备底部增加减振设施,在放空口位置安置消音器等。生产所用的机泵设备等,要安排专人进行定期和维护。通过上述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噪声污染问题。如果作业环境中,粉尘污染比较严重,需要设置喷淋除尘装置,保持良好的通风,利用喷雾洒水、通风和负压吸尘等方法,大幅降低粉尘浓度,以减少对员工身体的危害。如果因特殊原因,不能进行湿式作业,还可采取密闭抽风除尘方式,将粉尘空气抽到除尘处理设备中,经过无害处理后,再排入自然环境中。对作业环境的地面和墙壁,应定期进行冲洗和清扫,避免发生粉尘二次污染。

2.3全面做好员工个体防护工作

化工企业应通过培训和案例教育,增强员工个体防护意识,并检查、监督员工个体防护情况,使全员都形成主动、严格的防护理念。建立健全防护用品采购、验收、发放、使用和检查制度,并将防护用品使用情况纳入到绩效考核中。采购防护用品的时候,要通过正规渠道,采购具有资质的、合格的防护产品,避免使用劣质防护产品。对在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环境工作的员工,要指导和监督员工正确、规范地使用职业病防护用品,正确佩戴防毒面罩、空气呼吸器、全封闭式化学防护服、防护手套、防护鞋等;对在噪声污染较大环境中工作的员工,要指导和监督正确佩戴防噪耳塞或耳罩;对在粉尘污染较大环境中工作的员工,要确保其一定正确佩戴防尘面罩。

2.4加强员工职业健康培训教育

职业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员工的防护意识与能力,化工企业应严格执行上岗前和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培训和健康教育,使员工自觉遵守企业制度和法规,以及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标准工艺进行生产作业,同时,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开展职业健康培训教育时,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工种及风险的种类,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创新引入培训讲解、现场模拟演习等多元教育手法,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防范风险能力,帮助员工正确地、规范地掌握应急事件处置与逃生方法,杜绝职业病的发生。

2.5定期检测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

严格按照《职业病防治法》和《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对生产作业环境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全面了解工业毒物的污染状况和污染程度,及时采取防毒措施。在实施防毒措施之后,还要定期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并将检测结果公开,保障员工知情权。如果经过整治之后,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水平仍达不到国家和行业标准,必须要停工进行进一步整改,确保其符合职业健康环境和条件标准。

2.6定期组织员工进行职业健康体检

化工企业在制定年度生产经营规划时,应将员工职业健康体检纳入到规划中,定期组织员工到具有职业病体检资质的机构,进行职业健康体检检查。在员工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都要按照规定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以书面文字的形式,详细告知检查结果。在具体管理中,化工企业应建立个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引进信息化管理技术,对员工职业健康进行动态管理。对发生健康损害的员工,要及时安排进行医学观察、诊断、治疗,并调换工作岗位。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员工职业健康管理不仅关乎到员工的个体利益,也关乎到企业健康、良性的发展。化工企业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饿原则,加强员工职业健康管理,确保员工身心健康,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与质量,增强员工向心力、凝聚力,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实现最大化,最终推动企业健康、良性地发展。

作者:姜云杰 单位:山东金朋健康股份有限公司

友情链接